如何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24-08-17

如何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用9篇)

篇1:如何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如何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围绕当前党的建设中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紧迫性的突出问题,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决定》首先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指出:“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当前,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对于适应历史性转变、把握时代深刻变化,针对党的现状,增强忧患意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三大历史性转变”,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她在建党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里,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即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

二、适应时代变化,完成历史使命,迫切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当今时代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党要适应这种变化,带领全国人民走在时代前列,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和审视世界,增强科学判断形势和驾驭复杂国际局面的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法执政、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

三、认清党的现状,提高基层组织、党员队伍素质和水平,急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正确估计党的现状,对自身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这是提高基层组织、党员队伍素质和水平的一个重要前提。实事求是地说,党在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等方面,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比较严重,诸如作风问题、腐败问题等。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努力提高基层组织、党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四、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先进、与时俱进,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忧患意识就是一种风险意识,是一种战胜困难、化解风险、摆脱危机的责任感和自觉进取精神。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特别是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考验和新挑战,必须居安

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切实把全会精神落实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篇2:如何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任何一个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自己的定位,都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是指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环境和条件。科学判断一个政党的历史方位,我们要纵横交错来看,从纵向来看,必须了解国内外历史,认识现在,展望未来。从横向来看,必须把握现在的国际形势,国情和党情。

首先,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1949年3月,我们党面临重大的历史转折: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将由通过武装斗争夺取全国政权转向掌握全国政权、领导人民建设国家;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任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强调“两个务必”,正是针对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执政考验这一历史性课题,致力于在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和形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创造性实践。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一条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总路线。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发展观的内容和重点集中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其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排除了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艰辛的探索过程中,“发展是硬道理”深入人心。发展观的内容集中体现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论,即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鲜明地表达了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最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抓住“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新理念。发展观的创新集中于社会主义建设领导力量的与时俱进上———把发展与执政党建设、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发展对实现执政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

十七大四中全会研究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周边地区政治安全形势更加复杂;我国软实力影响进一步上升,但面临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世界环境的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要面临新的执政考验,是党的建设适合世界的变化,适应时代的发展。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全会进一步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世界形势的重大而深刻变化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次贷危机的恶化,使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和国际经济低迷将进一步收缩我国外部需求。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我国整体战略环境进一步改善,但西方国家仍未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能力进一步增强,但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我国对周边事务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但周边地区政治安全形势更加复杂;我国软实力影响进一步上升,但面临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断增大。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我国的发展前景,战略上对我国更加重视,同我国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国际环境中对我国发展有利的因素不断增加。这有利于我国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加快自身的发展。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巨大压力,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贸易摩擦不断,资源竞争加剧,环境问题突出,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我们要把目光看的远一点,视野要开阔一点,按照事物发展发展规律,来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必须常怀忧党之心,恪守兴党之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世界政党兴衰的历史告诉我们,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能否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有自己的清醒的认识、判断和理念,有自己应对形势的对策、措施和方案,有正确的战略策略,有提高自身素质的着力点、思考和打算。世界的变幻,风云莫测,全党要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巩固执政党的地位,提高执政党的能力。

坚持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的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国内环境给执政党建设提出新要求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党内环境

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坚持党内民主

坚持同反腐败作斗争

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杨宝坤

王 求实 2009 20

习学习时报 2009 10 0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决定>辅导读本》本书编写组 编著 人民出版社 09.9

篇3: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1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必要性

1.1 做好群众工作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决定性意义

与群众的关系如何,决定着一个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基本工作方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既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密切党群关系的方法、措施有很多,而党的群众工作是主要渠道。只有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才能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由此带来的人民群众思想上、行为上的转变,只有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良好的群众工作不断提高党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才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执政的合法性。

1.2 群众工作的本质是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把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明确指出,我们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一定要坚持人民利益这个根本问题不动摇。只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地从发展中获益,才能真正表明群众工作是以人为本的,是科学发展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是维护和实现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途径和现实要求。我们在做群众工作时,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解决好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及问题,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得更好,从而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3 党的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我国原有的社会格局正在进行深刻的变化和调整,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不断呈现。基于此,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伟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党的力量源泉,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当这种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力量。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而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达到共同建设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共同享有建设成果的发展目的。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理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量工作同党的群众工作密切相连,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2 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与新特点

新形势下,无论是党的群众工作环境、党的群众工作对象,还是因党自身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而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对党的群众工作都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和新挑战。而现实中的群众工作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加强和改进。深入分析和探讨这些新情况、新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努力把握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是研究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2.1 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增大

面对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成员有了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自由,主体内在力量逐步得到发挥,价值取向从单一到多元。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受到冲击,部分群众的集体主义、全局观念和献身精神有所弱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精神滑坡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软弱乏力现象。

2.2 群众工作领域不断扩大

一方面,由于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和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当前的群众工作包罗万象,使得许多问题的解决超出了传统体制的工作范畴,问题的解决难度增大。另一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手段发生很大变化,如何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做好舆论和政策引导,通过以契约为主体的法律手段和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舆论手段来开展社会动员和协调指导,对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2.3 群众工作内涵趋向多元化

首先是群众工作对象多元化。由于管理体制、经济成分、经营方式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职业选择日趋自由,形成了多元性的新时期群众主体,群众的职业身份由过去相对单一农民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发展为农民、市民、公务员、企业员工,以及众多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这些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均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其次是群众反映的问题多元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各种意识形态方面的要求。最后是群众利益需求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以各自所处的生存状态为出发点需求从单一化想多样化,普遍化向差异化转变。

3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措施

3.1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先进文化和思想来凝聚人心

群众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打动人心、调动人的潜力的工作,本质上就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切实搞好理想信念教育,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决定性环节。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活动和精神生活而达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目的。同时,人的精神需求有相对的独立性,而追求精神生活的顺畅、和谐、愉悦、幸福是人的重要生活目标。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为群众提供精神关怀,积极帮助群众努力实现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目标之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党的群众工作的光荣传统,在思想上尊重,感情上贴近,行动上深入,工作上依靠,同时引导党员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要对群众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向群众讲清楚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来解决,要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新型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真正用先进文化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占领人们的思想阵地。

3.2 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在做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依靠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新的形势下,更有效地做好群众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与各自所联系的一定范围内的群众关系比较紧密,在党的群众工作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各级党组织要把群众组织作为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从而有效地延伸党的群众工作手臂。如何更好地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密切地联系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各级党组织要加强领导,给群众组织提出具体工作任务,并帮助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积极支持群众组织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更好地教育引导群众,团结联系群众,帮助服务群众,真正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出来,把群众组织作为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发挥群众组织的优势,即与群众联系要紧密。同时,要加强对群众组织领导班子的考核,确保有思想、有组织、有纪律、有文化的干部担当此项工作,要注意通过群众组织收集反馈意见、建议。对于高校尤其要加大共青团组织对学生会的管理力度,本着规范管理,加强引导,充分发展的原则,使学生会能把广大青年学生组织好、团结好,让青年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支持群众组织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务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引导群众,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地把工作做好。

3.3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做好群众工作

随着我国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网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数量庞大的网民每天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新闻、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并通过这个平台评论时政、各抒己见,网络也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必须从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把创新网络环境下的群众工作与准确把握人们特别是青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一起考虑,积极主动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运用正面舆论强势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发挥和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党建网站的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等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群众工作专门网站,开发相应的群众工作系统软件,拓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便捷渠道。

同时,应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教育和网络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利用网络优势开展群众工作,需要澄清目前一些党员干部忽视、曲解,甚至否定网络的认识,使他们尽快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逐步提高他们了解社情民意的能力、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能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动员组织群众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怀海.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2]吴梅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思考[J].理论建设,2004(2).

[3]苗振青.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J].党史文苑, 2007(1).

[4]刘锋.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新方法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5).

篇4:如何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摘 要:师德师风,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高挍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是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也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本质需要,师德师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关键词:师德师风;新形势;工作内容;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49-01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规模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己达二千多万,办学层次、办学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但师资队伍数量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这无疑会增大教师的工作量,另外由于我国现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对教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就使一些教师一定程度上放松和忽视理论学习、政治观念不强、敬业精神不够,育人意识淡泊、学术风气不正、追求名利等等。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分析当前形势下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不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势在必行。

一、当前高校教师在师德师风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一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强,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缺乏奉献精神。

(二)只注重教书本知识,轻视学生素质培养

一些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往往不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是学校领导、专职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

(三)对学生缺乏爱心,工作作风生硬

目前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少数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漠不关心,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更是一无所知。

(四)思想认识跟不上形势,不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有些教师不去研究新形势下的教学规律,仍安于现状,套用旧的思维模式,不重视学科研究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学术风气不正,弄虚作假,急功近利,学术腐败,在社会上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刻不容缓

(一)提高对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应该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保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学校要从对教师关入怀手,从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入手,注重与教师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制定出各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具有人性化的实施方案。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为基本准则。要加大师德师风的宣传和引导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形成人人关注师德、宣传师德的共识,大力宣传人民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造就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作为学校,要在学报、校报、宣传栏上开设“名师”专栏,建立师德师风教育网站,扩大师德师风宣传网络的覆盖,每年利用教师节组织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师德师风报告会、师生座谈会,集中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活动,通过“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在全校积极宣传和推广师德先进典型,营造出良好的崇尚师德的环境。

(二)必须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章立制,完善体系,实行长效管理。

国家要科学制定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教师的评定标准,要真正体现德育为首的地位。要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使高校在盖大楼、引大师,教师在讲课、搞科研、写文章的同时,关注师德师风建没,关注教师自身思想品德的提升。

学校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师岗前、岗位一体化的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机制,坚持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师德师风教育制度。岗前培训主要对新教师进行培训,严格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岗位培训主要针对年轻教师,除专业进修外,请名师作重点培养;严格教师岗位的聘任与考核,加强教师的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把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另外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考核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学校要制定可操作的师德师风考核测评标准和测评方法,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把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进修、聘任、辞退、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面应当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应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应撤销其教师资格。

高校的教师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术专门人才的重任,在新形势下如何使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力量,如何以崇高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即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总之,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項重大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每一个教师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龚乐进等.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 范茂盛.浅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J].世纪桥,2007(7).

篇5:如何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判断题(20题)

民主革命时期,如果没有出色的、成功的党的建设,就不会有民主革命的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迅猛发展,在各个方面,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状态得到彻底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变革成了常态要求被领导者做正确的事的责任被突出出来。×

新中国建设时期,虽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美国著名企业家杰克韦尔奇给他的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一个要求,即多一些管理,少一些领导,做管理者,不做领导者。×

越来越重视被领导者的作用,这也是发达国家领导和管理变革的一个重要成果。√

迎接世界发达国家的挑战和危机,只有依靠我们党,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赢得竞争的主动。×

我国当今的国内国际形势呈现出机遇和危机并存的态势。√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群众路线和党的建设。×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路线。√

《决定》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建设。√

与西方重视被领导者理论和思想相对应的是中国的武装斗争路线。×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可持续发展路线就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上世纪80年,广东增城听从了群众的呼声和要求,首先提出“四个允许”,发展小商品市场。×

官僚主义的表现为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假公济私、脱离群众等。√

我党的核心执政理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二、单选题(40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于2009年()召开。B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A

2009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B

1939年10月4日,()在中共中央主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中,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总结。D

1939年,毛泽东在()发刊词中提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A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定的时间是()D

党在()上,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路线。B

七届二中全会于()年召开。A

从()开始,中央每五年举行一届中央委员会,专门讨论研究党的建设的问题。C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D

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决定》中指出了一个历史性的结论,即()C

《决定》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D

著名美国企业家(),提出多一些领导,少一些管理,做领导者,不做管理者的要求。A “洞穴寓言”所要表达的意思是()B

管理的工作是按照()正确地、较好地完成工作。C随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变革成了常态以后,要求()正确做事的责任被突出出来了。A

(),是发达国家领导和管理变革的一个重要变革。B

与西方重视被领导者理论和思想相对应的是中国的()C

《决定》中指出,我国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的过程中,肩负着的任务的艰巨、复杂和繁重()。C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A

2008年11月,()发生了群体性事件“陇南事件”。D

2008年3月14日,()发生打砸抢烧事件,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B

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新形势、新情况呈现着()局面。A

()就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D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D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B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C

()建立了小商品市场,实现兴商建市战略,带动整个城市的科学发展。A

上世纪80年,()听从了群众的呼声和要求,首先提出“四个允许”。A

我党的根本宗旨是()B

我党的核心执政理念是()A

历史上有很因为执政党自身建设不好而导致垮台的先例,如()年垮台的苏共。C()的表现为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假公济私、脱离群众等。D

《决定》概括的我党建设六个方面问题中,()表现在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法制观念淡薄、纪律观念淡化、对复杂问题、突发事件解决不得力。A

《决定》概括的我党建设六个方面问题中,()表现在言行不

一、工作不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C

《决定》概括的我党建设六个方面问题中,()表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还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依然突出。B

三、多选题(20题)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分别是()ABD

建国初期,针对一些党员腐化,对他们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处理,典型的有()AC

《决定》中指出,“我国()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ABCD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分别是()BC 《决定》之所以指出我国国内国际新形势、新情况呈现出机遇和危机并存的态势,是因为()CD

一些地方通过党组织的有效工作,实现了党科学发展的要求,这些地方的代表有()ABCB 《决定》中概括的党的队伍建设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ABCB

党风方面的问题表现在()ABC

《决定》指出,党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削弱党的(),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BCD

《决定》指出,党面临的()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ABCD

以下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有()AC

七届二中全会上,党提出了“两个务必”,指的是()AC

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个“着眼于”,是指()ABCD

以下不属于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的六条基本经验的是()CD

以下属于中央办法的有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文件有()ABCD

回顾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党的建设对办好中国的事情具有重要的意义。ABD 世界范围内,因为党自身的建设没有搞好而导致政权垮台的有()AC

以下描述与《决定》中关于中国国内国际形势现状一致的有()AB

篇6:如何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求全党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这是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历史关头和关键发展阶段,更是高度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党郑重地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无比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要在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面前打败仗,及时给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党郑重地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郑重地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把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之一,加大了反腐败斗争力度。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郑重地提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优良作风是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要切实把作风建设作

为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的大事来抓,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使全党同志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执政地位尤其是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必须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是十分清醒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党内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可能遇到的风险的认识是十分清醒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是十分清醒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对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对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大意义的认识也是十分清醒的、态度也是一以贯之的。我们要深刻总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经验,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引领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任何困难和风险、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根本保证。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遏制和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这是因为,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一是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干扰市场又好又快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二是违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阻

碍依法治国进程,损害党和政府的信誉和形象,降低国家政权机关的公信力,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三是动摇理想信念,滋长腐朽落后思想,助长不良社会风气,损害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四是违背社会公平争议,干扰社会管理,侵害人民权益,引发甚至计划社会矛盾,对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五是违背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损害党的形象,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带来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如果不坚决防范和惩治腐败,任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最终将导致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文化颓废和社会混乱,导致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到那时党心民心就无法凝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无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无从发展。我们必须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健康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利条件和坚强保障。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七大强调,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要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哪一个方面不抓紧、不

抓好,都会影响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有利于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更好地促进党的思想建设;有利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建设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更好地促进党的组织建设;有利于党员、干部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清正廉洁的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快地促进党的作风建设;有利于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各项制度,增强党内制度法规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更好地促进党的制度建设。总之,抓好反腐倡廉建设对党的建设的全局尤为重要。我们必须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谋划、来部署,在坚决查办案件的同时,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健全反腐倡廉法律和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党内违纪案件总量有所下降,群众满意度有所提高。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易发多发的状况仍未改变,反腐倡廉建设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有的领域案件发生率仍在上升。如工程建设、土地管理等领域案件有较大幅度上升;国有企业中发生的案件也有所增加。二是出现一些案件多发的新领域。高校、医院等单位案件呈多发态势,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领域的案件在一些地方有上升趋势,拉票、贿选等案件

篇7:如何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时评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本报评论员

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是人民银行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纪委十七届二次全会、2008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的精神,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全面推进人民银行反腐倡廉建设,保证中央银行事业健康发展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胡锦涛总书记1月15日在中央纪委十七届二次全会上就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人民银行依法全面履行职责,着力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深化源头治理,推进社会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2007年,人民银行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致力于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按照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还需要不断作出努力,还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推进人民银行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这是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符合人民银行实际,有利于人民银行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促进思想建设;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设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央行干部队伍,促进组织建设;有利于党员干部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清正廉洁的作风,促进作风建设;有利于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各项党内制度,促进制度建设。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中央银行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人民银行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履行好中央银行职能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举措,开创中央银行工作新局面,推动我国金融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与此同时,人民银行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也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履行中央银行职责、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深入推进人民银行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人民银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惩防体系和制度建设深入人心,责任意识逐步增强,案件数量、涉案金额大幅度降低。目前,人民银行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反腐倡廉建设同样面临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局面,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一刻也不能放松。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人民银行承担着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努力把纪检监察工作同履行中央银行职责有机结合起来,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又始终把服务科学发展、保障科学发展、促进中央银行事业科学发展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任务,支持和保护全系统党员干部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加强对各项工作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支持各部门和干部职工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业竞争力,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不断增强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能力;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在法律制度框架下主动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篇8:如何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档案工作的必要性

20世纪末以来, 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 在信息时代, 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它巨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同样的, 社会变革也给高校档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它不可能游离在社会发展之外。信息技术对高校档案工作在工作内容、工作载体和工作方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信息化与服务利用网络化, 己成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档案信息呈现爆炸性的增长, 档案载体的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档案部门由传统的以载体档案为主的传统档案时代逐步向以计算机软盘、光盘等为载体的电子文件的方式演进。大量的电子文件的产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譬如, 电子文件的可塑性使得档案的原始记录属性和法律凭证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防止电脑黑客袭击, 确保网络和电子档案馆的安全已经成为档案工作者等信息界同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1]。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高校作为迎接这场技术变革的策源地, 针对当前档案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机遇和新挑战, 应立足于档案工作实践, 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不放, 不断加强和改进档案工作,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成果, 更新档案工作观念, 打破传统的档案管理和服务模式, 创新档案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勇于迎接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努力开拓高校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更好地为高校党政管理、教学科研和公众服务。这不仅是高校档案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 更是高校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档案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 健全档案资源体系

丰富的馆藏是提供档案利用的前提。高校档案馆藏的完整、系统、丰富是档案利用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同时又是实现档案利用者利用需求的必要条件。因此, 我们要着力健全档案资源体系, 丰富馆藏内容, 提高馆藏质量, 增加特色档案。丰富馆藏即是要做到保证接收档案范围的广泛性和接收档案内容的深度性。始终坚持质和量的并重的原则, 坚持两者皆不偏废的方针。做到进馆档案齐全完整, 数量充足, 质量优化。目前, 大部分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一般是依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中的规定 (党群类、行政类、教学类、科研类、财务类、基建类、仪器设备类、出版物类、外事类等11大类) 档案来确定收集范围。而近年来, 随着高校的迅猛发展, 高校档案资料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已超出了11大类档案的收集范围, 但如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口述历史档案、人物档案、实物档案、电子档案等却严重匮乏, 特色档案更是寥寥无几。这就使得档案利用面变得非常狭窄, 无法保证档案利用服务的需要。因而高校档案工作者应根据本校的发展情况加强档案收集力度, 拓宽档案收集范围。对由于办公自动化而产生的大量的电子档案以及能反映本校办学特色的突出典型档案材料, 如学生诚信档案材料;优秀毕业生档案;优秀论文材料;各级各类获得奖励的学生档案;职工出版、发表的论文、著作;获得的发明专利、奖状、证书;师生的突出科研成果、获奖材料;知名校友档案材料应加强收集力度。因为一旦收集不齐全文件材料, 错失档案形成的时机, 就会人为地使档案材料分散、游离或消失, 长此以往, 档案室也就失去了作用。因此, 高校档案部门应加大档案收集力度, 建立档案征集制度, 千方百计地扩大档案的收集范围和征集门类, 向社会广泛开展档案资料征集工作, 也可直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网上征集电子资料, 将散失在社会和个人手中的人物档案、特色档案、历史照片等资料进行收集, 以弥补室 (馆) 藏档案材料的不足。结合工作实际, 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及教职员工宣传档案法及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强调保护档案资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增强他们的档案意识。同时, 高校各个部门之间应协同配合, 互相支持, 使积极的移交档案、捐赠档案资料成为自觉的有意识的自己行为, 逐步健全高校档案资源体系, 为高校的发展建设服务。

(二) 健全档案利用体系

档案的根本价值在于利用, 档案的利用历来是档案存在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实现途径, 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九条规定:“档案馆应当为档案的利用创造条件, 简化手续, 提供方便。”高校档案利用工作是指高校档案馆 (室) 为满足利用需要向利用者提供档案材料, 也就是为利用者提供服务的工作。档案部门提供的利用服务就是在档案利用者和档案信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没有档案部门提供的利用服务, 利用者就得不到所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 因此, 我们要健全档案利用体系。健全档案利用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服务形式。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主要是以档案阅览、档案外借、档案展览与陈列、制发档案证明、制发档案复本、档案咨询服务为主。创新服务形式就是要在坚持上述服务方式的基础上, 将服务渠道加以拓展,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对查阅方式加以改进, 对利用手续加以简化, 使得档案管理呈现规范化、档案咨询电子化、档案保存缩微化、档案复制自动化、档案查找网络化。最大限度满足利用者需求, 以本校师生和其他单位及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 主动开发档案资源, 积极提供档案利用服务, 通过报送或推介相关档案信息、散发各种参考资料、发行检索工具、公布档案开放的消息、编辑出版档案选编、举办档案展览、举办讲演、讨论会、发表档案研究的学术论文、制作电视节目、发布网络视频、发行音像制品等形式多样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 全方位满足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2.加大开发力度。据有关调查统计, 我国高校档案案卷利用率仅为20%左右, 大多数档案都处于沉睡期, 这显然与“档案工作系统的总目的”相违背[2]。高校档案中蕴藏着大量的本校独有的原始信息, 鉴于此, 档案馆工作人员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根据实际需求的动向, 结合馆藏实际, 对档案信息认真的分析研究, 针对性强地对档案进行整理, 对馆藏档案信息按专题、作用、类别、范围等进行二次或三次综合加工、深度开发, 不断挖掘档案的价值, 编研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准确性、权威性较强的档案信息供利用者查阅。“努力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 更好地为高校师生及社会团体提供参考。

3.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教育部27号令规定“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档案信息数字化是随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 是档案资源长期保存和高效利用的必然要求。高校档案数字化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 以计算机技术和校园网络系统为依托, 将馆藏档案数据通过著录、扫描等形式, 将档案全部以数字记录方式存储到光盘、磁盘等计算机的各类存储器中。对馆藏档案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 实现档案数字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 日益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数字化能够让馆藏档案发挥其真正价值, 能有效地保护档案原件, 能够极大提高档案信息利用效率, 更有利于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能够促进档案资源共享, 是完善档案信息利用方式的一样重要手段。因此, 我们要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建设。

(三) 健全档案安全体系

档案的安全是档案利用的基础。2010年5月12日,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 “要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 把档案安全工作放在档案工作的首位, 全面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 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3]健全档案安全体系包括如下方面。

1.切实改善档案保管保密条件。对档案库房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加快进行改造, 对新建、扩建的库房应达到相关的建设标准, 提高档案库房的安全防灾标准, 加强安全设施建设, 采用先进的安全保密技术、设备和材料, 改善档案保管保密条件, 确保档案安全保密。加大档案安全投入, 安装自动报警、自动灭火设施、温湿度调控和防磁等完善的安全“八防”设施, 提高校档案馆 (室) 的安全保障能力。

2.建立完善档案安全的应急管理制度。在高校档案信息安全体系中必须包括有效的安全应急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处置协调机制, 制定应急预案。当档案安全灾难或安全事件发生之后, 如地震、火灾、水灾、群体性社会事件出现时, 网络或数据库出现问题时, 对已经处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档案, 高校档案部门应迅速启动应急方案, 确保档案安全;保证受危档案得到优先抢救和妥善处置, 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使档案材料尽快恢复正常, 保证档案工作不受影响。并经常性地按预案进行应急演练, 以便在事件发生时有章可循, 按预案进行处理, 防患于未然。

3.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异质备份保管。高校是学校档案的永久保存地, 因此更要重视对数字档案进行安全备份。“可探索选择规模相当的其他高校档案馆加强合作, 采取互为备份的策略, 或者在异地独立建立的档案备份基地的办法”[4]。将重要的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复制后备存, 避免重大灾害对档案资料造成的损失, 可大大减少档案数据丢失的风险和隐患。电子档案至少要刻录两套, 一套入库保管, 一套提供利用, 有条件的刻录第三套异地存放保管, 确保重要档案绝对安全。

(四) 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

1.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管理性、科学性、服务性很强的工作, 现代化的档案工作需要一支掌握一定深度和广度专业知识的, 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因此,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地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掌握现代化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 全面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 (1)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如对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学习, 及时了解最新档案学理论研究成果, 以获得该领域的新信息、新理念和新观念,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并能对各种知识熟练地进行综合运用。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深化理论。 (2) 加强现代化档案管理知识的学习。学习数据库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缩微复制技术、软件技术应用、现代档案保护技术等, 掌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适应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对管理人员的需求。 (3) 加强相关学科知识学习, 档案工作涉及的知识范围面比较广, 除学习档案专业知识, 现代化管理知识外, 还要组织档案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图书情报知识、外语知识、社会学、历史学、自然学, 管理学及档案修复等知识。 (4) 组织参观考察。组织档案人员到各地各单位实地参观学习、考察、调研, 以拓宽档案人员视野, 开阔眼界, 借鉴参考, 以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加强档案宣传工作。档案宣传工作是高校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档案向各级领导及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群众提供了解和提高认识的一个重要窗口和渠道。高校档案工作宣传效果如何, 将会对高校档案的利用效率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做好高校档案的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 找准契机, 不失时宜地进行宣传。将高校档案宣传融入日常的档案利用工作中, 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前来利用档案的师生及外来人员宣传档案的重要性, 让他们认识档案、了解档案、重视档案;瞄准机遇利用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 借助学校重大活动充分宣传馆藏资源;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向社会宣传, 如举办校史展览、珍贵档案展览、历史档案展览、名人档案展览、实物档案展览等等来宣传档案;举办各类培训、讲座宣传高校档案工作;将档案资源的现实和历史价值充分挖掘, 制作出具有档案特色、有社会影响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宣传精品力作, 努力让高校档案走进公众生活的各个层面, 从而达到宣传档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刚.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N].中国档案报, 2000-09-28 (1) .

[2]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100.

[3]杨冬权.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摘要[N].中国档案报, 2010-05-12.

篇9:如何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集中研究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问题,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呢?

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建设直接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新形势下,这种重要性集中体现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从国际来看,金融危机的发生,成倍地放大了苏东剧变以来所形成的国际格局对我国的影响。特别是由此引发的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集中暴露了我国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这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和考验。从国内来看,我们面临着发展起来以后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践表明,在走出温饱社会以后,社会对发展的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我们需要及时地调整原来的发展思路,真正把发展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否则会出现严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无疑也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党情来看,目前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可以看出,世情国情的新变化给党提出的非常高的要求与党情现状的巨大差距,集中凸显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按照中国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来进行

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四中全会《决定》的一大突出亮点,就是立足执政60年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视野,通过总结执政以来党的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概括和凝练了执政60年来党的自身建设的6条基本经验。这6条基本经验分别从党的自身建设的根本、方向、主线、核心、动力、保证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在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建设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联系。因而,这些基本经验的实质,就是我们党对执政以来党的建设基本规律的理性认知。它们的提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站在新的认识高度,着眼于新形势对党的建设提出的要求,对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规律的认知水平。这些经验来之不易,体现了中国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因此,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也只能按照这些重要原则来进行,惟此,方能取得成效。这一点使得四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所有重要举措都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符合中国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

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给我们党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这就决定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四中全会提出的“四个着眼于”的要求,即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这也决定了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必须把解决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环节作为党的建设要集中解决的问题。全会正是从这样一个高度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具体部署,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重要措施。

四、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框架下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政党是承载着特定历史使命、肩负着艰巨社会责任的政治组织,由此属性决定了整个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都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一根本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党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既要组织活力,又要行动一致,而且组织活力最终要服务于行动一致。正是由政党存在发展的这一规律所决定,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以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来规范党内生活。因为只有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组织起来,才能保证达到上述要求。这在客观上就决定了党内民主的发展空间。

五、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新形势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有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过程中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只有这样,才能把那些在工作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干部选拔上来,才能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逐步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才能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六、以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上一篇:初中怎么写自我评价下一篇:企业云计算相关项目介绍-启辰商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