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2024-08-13

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共9篇)

篇1: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作为“议会之母”的国家,其议会制度被世界各国借鉴。英国议会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经验,经历了几个世纪,1215年签订的《大宪章》被认为是英国议会的开端,1689年《权利法案》的完成被认为是英国议会的确立,再到1911年《议会法》的签订被认为是英国现行议会制度的基本确立。英国议会也随着时代发展经历了不断地改革完善,主要有十九世纪的三次改革。我对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体现在议会改革的原因、内容、特点及影响方面。首先,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政党的斗争是议会改革的重要推力,公民的民主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其次,改革的内容主要针对选举制度,选区及议席调整,是对人民意志的重视;再次,英国议会改革具有保守性、温和妥协性、渐进性、民主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最后,英国议会改革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民更能发挥主权,权力运作更科学合法,也为其他议会制国家的发展提供经验。英国议会改革对中国的启示,我认为基于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中国和英国的代议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英国议会改革给中国所带来的启示需结合中国的国情,在选举制度,选区分配,改革方式等方面都有可借鉴之处。

英国议会改革是在工业革命产生了大量新兴城市和工业地区,兴起了大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背景下进行的,工业革命导致了新兴城市和工业地区由于选区范围而使得议席不足,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的选举资格不足,引起人民的不满,促使了改革。1832年改革在此背景下,重新分配了议席,取消衰败地区的选区议席,将人口增加的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增多;更改了选举资格,使得选民范围扩大;通过和平方式削弱贵族保守势力,体现了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间的妥协,也体现了议会统筹兼顾各阶级的利益,通过温和方式调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表现其妥协性、灵活性和温和性。中国可以借鉴英国议会改革采用温和方式解决社会问题,避免了革命带来的流血冲突;同时注重人民的意志,考虑民众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国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革,进而推动了上层建筑的改革,我们的政治制度也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作出适当地调整。

1867年的议会改革是由于之前改革不太完善,议席分配依然存在问题,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除在政治之外。改革对议席分配再次做了调整,基本取消了“衰败选区”,进一步扩大了选民范围,使英国在议会制民主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1884年议会改革在继续完善选举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制法》把“房主选举权”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民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举权进一步扩大,使选举更加合理。政治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英国议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渐进地进行改革。中国的选区划分也不合理,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在面临国家发展问题时要迈出适当的步伐,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渐进的改革,从而使政治呈现出稳定的连续性。

英国议会在1918年的法案中,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低为21岁。成年公民普选权得以实现。妇女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这是选举制度的进一步民主化。1999年至2012年上院的改革中取消了议员的世袭,使议会制度更加合法化,扩大了民众参与。我们在制定选举制度时,要保证民众的充分参与。

结合英国议会这两个多世纪的改革,我认为对中国的启示主要有,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渐进的改革,要充分尊重民意,要完善作为实现民主的重要途径的选举的有关制度。中国作为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政治制度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我们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需要结合国情对他国优秀成果进行借鉴。

篇2: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工业革命不仅对英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对中国以及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众多经验也对中国改革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工业革命,启示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贵族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推行发展资本主义,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形成。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一场以生产技术的革命呼之欲出。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革命使依附于土地耕种生产方式的农民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并开始壮大起来,最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了封建生产方式,这样造成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英国资产阶级表现出极强的进取精神,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发明。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为了不断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英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

与此同时,中国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那么,从英国工业革命的历程中,中国又能得到哪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呢。其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并大力发展科技,广泛吸收并采用新技术、新发明,才能发展经济,富民强国,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这已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事实所证明,并将继续被以后的事实不断证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必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其二,自主创新是英国工业化的关键。欧洲工业化的时候,英国人口虽然人口不多,但是自由劳动力较多,创新人员较多,由此出现大量的科技和制度创新。中国现在虽然人口13亿多,但大多是农民,这些人几乎与创新无缘,中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是低技术层次,真正有条件进行高技术创新的人员远远不够。中国需要做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健地调整产业结构,使更多的人进入能够创新的阶层。同时要给民间创新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其三,英国圈地运动从土地上赶走的现有劳动力并不多,最主要是阻止了新增劳动力依附土地,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自由劳动力主要是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是依赖农村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而不是富余的中老年劳动力。现在中国人口学家认为中国还有富余劳动力,以为劳动力能够满足中国工业化进程,但是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新增加的劳动力又不够,开始出现民工荒了。要是这个民工荒靠中老年劳动力补充的话,让他们脱离土地,对中国今后社保是一个巨大隐患。人口结构问题使得中国工业化要么滞后,要是走一条依赖中老年劳动力的道路。另外调整人口政策也成了中国的当务之急。其四,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全球市场还刚刚起步,航海贸易开辟了广大的全球市场,英国当时利用的是境外自然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当时对英国来说决定经济的是生产供给而不是本国消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资水平增长不快,当时英国的投资者主要来自本国,这种低工资模式有利于生产供给能力的提高和本国的积累。现在决定生产的不是供给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消费市场是关键。英国工业化虽然以低工资著称,但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增长三倍,英国的人均收入仍然翻了一番多。而中国工业化开始已经30多年了,在人口增加非常缓慢的情况下,工资增长却比英国当年还要慢,这是不合理的。中国现在是利用本国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要是仍然采纳低工资模式,劳动力工资太低,加上对养老的恐惧而增加积蓄,将导致本国消费的微缩,而生产的过剩必然导致产品的廉价外销。国内消费萎缩,将导致生育意愿下降。并且由于中国现在资本来源于全球,劳动力收入低于资本收入,意味着经济利润大量流往境外。因此,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要适当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本国的消费水平,充分利用本国的市场。

英国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启示

篇3: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完成2次电力市场改革,分别建立了电力市场的Pool模式(1989年)、电力交易机制模式(2001年的新电力交易机制(NETA)模式及2007年的电力交易和传输机制(BETTA)模式)。其中,Pool模式采用集中交易方式,实现完全现货市场竞争;NETA和BETTA模式进一步体现了电力的商品属性,采用双边交易和期货市场为主、现货市场(平衡市场)辅助的方式[1]。

为了保障能源产业的竞争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欧盟委员会于2014 年1 月22 日公布的《2030年气候与能源政策框架》中明确了欧盟向低碳经济转型的3 个阶段性目标路径:减排、提高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其中:在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方面,规划于2030年前将欧盟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27% 以上,其中,电力部门于2020年达到21%,于2030年提高至45%[2]。

目前,英国电力市场总体能够稳定、高效运营,然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供给安全的需求,英国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势在必行。英国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在推进低碳电源发展和确保供电可靠性的同时避免电价提升。为实现上述目标,英国电力市场开展了以建立容量市场为主的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容量市场是政府设立的中长期规划市场,以削减(100%可信)容量作为商品,通过容量市场收益弥补单独电能市场收益对投资刺激的不足,为具有间歇特性的低碳能源提供充足的备用容量[1,3]。

目前,英国已发布一系列政府报告,介绍并分析了英国容量市场设计。文献[4-6]是英国政府评估报告以及分析容量市场设立的必要性。文献[7-11]给出了容量市场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咨询会的意见。文献[12-13]介绍了主要包含5个运营阶段的容量市场设计方案。文献[14]给出了英国容量市场目标交易容量确定的建模方法。文献[15]主要确定了容量市场中各部门的职能。文献[16-17]给出了英国首轮容量市场拍卖参数。文献[18-20]提供并统计了英国首轮容量拍卖的结果。文献[21-22]分析了英国容量市场设计。文献[23]指明了英国容量市场后续的发展方向。文献[24-28]介绍了其他各国容量市场设计以同英国容量市场设计进行比对分析。

目前除英国外,国际运营电力容量市场的国家主要包括美国(PJM(PJM是由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和马里兰州的3个电力公司组成的一个区域电力协作组织)、新英格兰独立系统调度机构(ISO-NE)、纽约独立系统调度机构(ISO-NY))和北欧四国(瑞典、丹麦、挪威、芬兰)。法国准备参照英国模式建设容量市场,澳大利亚暂无容量市场。各国设立容量市场的原因主要有:供给不足、需求过大和低碳化趋势。英国推进低碳电源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其间歇特性提供充足的备用容量,推进低碳化作为英国容量机制设立的原因具有普适性。因此,本文通过介绍分析英国容量市场设计,为中国新一轮电力市场改革中关于容量市场的开展提供参考。

1 设立容量市场的必要性

随着污染严重的燃煤机组和老旧火电机组的淘汰(英国约20%的发电设施将陆续关闭)和用电负荷的增长(2050年电力需求增加30%到60%),未来英国将增加低碳间歇电力容量,因此,需要通过设立容量市场来引导投资,保证峰荷时期备用容量的充裕。为此,英国已进行一系列评估验证设立容量市场的必要性。

1)确保供电可靠性。英国能源及气候变化署(DECC)和国家天然气和电力市场办公室(OFGEM)预估容量市场的引入对英国电力系统可靠性的改善作用如图1所示[4]。图1中,可靠性指标用电力不足期望值(LOLE)表示。这是由于容量市场的引入增加了发电商未来收益的确定性,从而促进发电机组的建设。

2)提高能源经济性。2014 年10 月,DECC发布《实施计划影响评估》指出容量市场将为英国2012—2030年间带来至少6 亿英镑正净现值的积极影响[5]。 容量市场对批发电价的影响参见2014年6月DECC发布的《容量市场影响评估》,如图2所示[6],显然容量市场减少了尖峰电价的发生。

3)促进能源低碳化。容量市场供给方包含供给容量和需求侧响应(DSR)这2个部分。它为间歇式能源并网提供了灵活的容量支持。其中:供给容量以储能装置为主,容量市场补偿这部分容量在供电紧张时由于政府设立电价上限而损失的高额电价收益;DSR以电动汽车为主,这部分容量不仅能够限制充电负荷的不利影响,而且能够实现负荷削峰填谷,促进可再生能源吸纳[7]。

2 英国容量市场设计内容

英国容量市场的建立也经历了长期的讨论,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并试运营。下面分别从法律、结构及参与方综述英国容量市场的设计。

2.1 相关法规

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容量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其发展脉络如表1所示[8,9,10,11]。

表1中,容量市场的法律框架主要由《电力容量法例2014》和《容量市场法规2014》组成:《电力容量法例2014》为容量市场提供总体的策略框架;《容量市场法规2014》为《电力容量法例2014》中运营框架的执行提供技术和行政的细节阐述。

2.2 容量市场结构设计及试运营

英国(北爱尔兰除外)容量市场的结构设计包含容量定额、资格及拍卖、交易、交付、支付5个阶段,如图3所示[12,13]。英国政府在容量定额和交付阶段进行市场引导,资格及拍卖和交易实现完全市场竞争。

1)容量定额

容量定额是由系统运营者(SO)根据可靠性指标确定容量交易额度的过程。英国主要包含目标容量和需求曲线制定两部分内容。

目标容量:为满足预期可靠性标准(LOLE≤3h/a),SO分析并建议亟待拍卖的容量总额,经技术专家组独立审议后由国务大臣决定拍卖目标容量。其中:SO于2014 年6 月公布 《电力容量报告》[14]给出具体建模方法并确定2014年底英国首轮容量拍卖的目标容量,建模进程如图4所示。

报告指出,SO采用动态调度模型(DDM)确定目标容量,DDM作为一种全面综合的电力市场模型,广泛应用于英国电力市场中长期分析。详细容量机制流程如图5所示。

图5中的DDM输入中包含5 个能源方案(根据未来不同经济和能耗水平划分)和多种灵敏度(风速、天气、机组可用性等),涵盖了将来的多种可能性(兼顾可信和广泛)。其中对目标容量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负荷预测、发电构成和互联水平。每种方案或灵敏度都会生成对应容量水平,在大批容量水平中使用鲁棒优化的方法确定建议目标容量和容量波动范围。

鲁棒优化方法是在将来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最小化决策成本。在分析建议容量目标时,鲁棒优化方法是不断将单一方案/灵敏度下获得的容量水平在其他全部方案/灵敏度下进行最坏成本输出,其中,成本包括容量获得成本和电量不足期望值成本两部分。遍历全部容量水平,直到找出所有最大成本的最小值,对应容量即为建议目标容量。

需求曲线:英国根据目标容量、新进入者成本(CONE)、价格上限和波动范围(1.5GW)绘制需求曲线,如图6所示。

2)资格及拍卖(主市场)

资格:英国容量市场坚持“技术中立”原则,符合市场申请资格的容量包含供给容量和DSR容量两部分。供给容量根据建设类型分为已有、翻修和新建容量。DSR容量根据有无测试证书分为已验证、未验证。资格不符的容量包括差价合约支持容量、小范围上网电价补贴容量可再生能源义务容量和互联容量。互联容量因市场规范待定,暂无资格参与。其余容量均因已在其他机制中补贴,因此无资格再获取容量收益。

主市场拍卖:主市场是先于交付年4年的拍卖,满足绝大部分的容量交易。预审合格的容量进入该阶段出价,容量主市场采用荷兰式拍卖:自始拍价起,每轮价格递减叫拍。当中拍容量满足目标容量时,拍卖停止,此时获得出清价格。拍卖总时长不超过1周。中拍容量签署容量协议,协议中明确供应商给予容量提供者稳定的报酬,容量提供者则应在交付年必要时刻交付相应电能,否则将受到同负荷损失相关的惩罚。

已有容量适用于1年期容量协议;已有容量发生重大翻新(每千瓦最小支出费用满足3年协议阈值)时,可申请3年期容量协议;新建容量(符合新建标准同时满足协议阈值)最多可申请长达15年的容量协议。

3)交易(二级市场)

交易是先于交付年1年的拍卖,实现容量调整。该阶段发生于主市场和交付之间,这是预审合格但未签署协议的部分容量替代主市场签署却无法兑现的容量的交易进程。

4)交付

容量提供者将在交付年收到报酬。SO至少提前4h预警电力短缺,此时容量提供者须按照容量协议交付电能,超出协议的额外供给和未能交付的不足电能将受到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惩罚不会超过容量提供者在容量市场中获得的总收益;如果SO没有提前预警,即使容量提供者未能按时按约交付电能,也不会受到惩罚。具体罚金的制定正待商榷。

5)支付(结算)

容量协议费用由供应商承担,依据其交付年在电能市场中所占份额进行结算。当正常支付(包含奖励情况)时,资金流将从供给商开始,流经容量市场决算机构(CMSB),最终抵达容量提供者;当容量提供者面临惩罚时,资金逆向流动。

2.3 市场参与方

容量市场参与方主要包括市场运作部门,市场买方(供应商)和市场卖方(容量提供者)。其中,容量市场的运作部门包括DECC,OFGEM,SO,技术专家组,CMSB,Elexon Ltd.以及国务大臣。在容量市场不同运营阶段中各部门职能如附录A表A1所示[15]。DECC负责制定和维持相应的能源法案;OFGEM作为监管者有义务监督容量市场框架中法律的实施,在管理SO的同时强化现行容量市场相关法律对市场竞争的促进作用。同时,OFGEM负责首轮拍卖后容量市场技术法规的管理。在线路阻塞约束下,SO将有能力运行区域化的拍卖,区域化的拍卖必须得到OFGEM的批准。

2.4 评价标准

容量市场的评价标准同容量市场的优势对应,分别从确保供电、提高能效和能源低碳化的方面对机制设计进行评价。其中,确保供电选取LOLE作为电力系统可靠性的评价指标,分别计算有/无容量市场时的LOLE,评估容量市场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提高能效主要立足经济性,在确保供电的前提下,计算容量市场引入对尖峰电价的影响;能源低碳化主要从灵活容量占比进行分析,判断容量市场机制的引入对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支持力度。

3首轮拍卖结果及分析

3.1 拍卖参数和拍卖结果

2014年12月16日,英国开始首轮容量拍卖以满足交付年(2018—2019年)的容量需求,首轮拍卖时刻表和拍卖相关参数分别如附录A表A2 和表A3所示[16,17]。 英国政府为本次拍卖拟定了48.6GW的容量交易目标。英国首轮容量竞拍采用的荷兰式拍卖具有快速交易的特点,以70~75英镑/(kW·a)作为起拍价,每轮叫价下降5英镑/(kW·a)。当满足目标容量48.6 GW时,拍卖停止[18]。

2014年12 月18 日晚,首轮容量拍卖结果揭晓,政府以19.40 英镑/(kW·a)的出清价格获得49.26GW的容量,相比48.6GW[18]的容量预期,超额完成任务。总计64 969.341 MW[20]的容量参与本次拍卖,其中75.82%[20]的竞拍容量获得交付年容量协议,并于协议中承诺在需要时有供给电力的能力。二级市场的容量拍卖将于2017年晚些时候展开,该容量拍卖预期为交付年(2018—2019年)签署总计2.5GW的容量合同[18]。

3.2 英国容量市场设计优劣分析

英国首轮拍卖结果可以佐证容量市场设计的优劣分析。其中:优势体现在加长新建容量协议时限;问题则集中于拍卖设计及缺乏储能装置支持设计。

1)英国容量市场设计的优势

加长新建容量协议时限:为充分利用已有容量和推进新投资,英国设立容量市场。相较已完成投资的已有容量,新建机组需要更为长期的容量协议。这是因为新建容量必须确保其支出资本的金融安全。通常,新建机组需要更高程度的金融确定性。DECC相信长达15年的容量长期合同有助于促进竞争性的市场新进入者,保障其低成本融资的安全及项目融资的便利[11]。另外,长达3年的容量协议可以保障已有机组进行重大翻新。本次容量拍卖结果(见表2[20])显示,新建中拍容量(2 621.151 MW)中的91% 选择了签署15 年的容量协议(2 391.004 MW),这佐证了加长新建容量协议时限对于激励新建投资的有效性。

2)英国容量市场设计存在的问题

拍卖设计:由于荷兰式拍卖有助于提高效率,DECC尽管承认该拍卖设计可能会导致发电商勾结,依然选取荷兰式拍卖进行英国容量市场竞拍。但哥伦比亚和新英格兰容量市场的失败教训表明:荷兰式拍卖在每轮叫价中均会向发电商提供供需信息,当少数大型电力公司垄断市场时,过多的供需信息会导致其操纵市场、哄抬价格,引起低效分配。因此,英国容量市场拍卖设计并不合理。为了保证竞拍的公平及促进小型电力公司参与市场,英国应在众多拍卖设计备选方案中选取密封拍卖替代荷兰式拍卖[21]。

缺乏储能装置支持设计:低碳电源的间歇特性无法保证交付年电量的供给,储能装置能够平滑低碳电源的波动性,有助于融合低碳间歇电源并网,因此英国电网预计于2030 年需要16GW[22]储能装置。但英国容量市场并未对其设计辅助支持机制。因此在无差别容量市场中收益资金流的不确定性大大限制了储能装置的建设[22]。首轮拍卖结果显示:共2.7GW[20]储能装置中拍,远小于2030年英国储能装置需求。当储能装置不足以改善低碳电源间歇特性时,极有可能造成交付年峰荷时期停电。因此,缺乏储能装置支持设计是英国容量市场的隐患[22]。

4 后续发展

1)加强英国同欧洲大陆的能源互联

为促进供给方完全竞争,以更低的价格实现目标容量,英国提出2015年起,允许欧洲邻国(挪威、比利时、法国)容量参与英国容量主市场竞拍的方案,确保英国2019—2020年冬季能源的安全供给。通过寻求海外清洁能源(风能、水能及核能)补给,实现英国接收能源总额的成倍增长。该举措将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宜的能源,总计将于2040年节省多达90亿英镑[23]的费用。

2)促进弱势容量参与市场的过渡时期安排

英国批准2015年和2016年开展过渡时期安排的拍卖,用于进行2016—2017 年和2017—2018年的容量交付。过渡时期安排旨在帮助主市场中尚不足以同传统发电技术竞争的容量,其中包括新的DSR提供者、小规模嵌入式发电及小于50 MW的储能器。上述容量提供者有机会参与过渡时期安排拍卖(限制更少),并可以应用所获经验及知识参与容量主市场拍卖,同时扶持更多DSR提供者参与市场[10]。

5 英国和美国容量市场的比对分析

美国根据地区划分为多个各具特色的容量市场,以下分别从需求和时间尺度2个方面进行英国和美国容量市场设计的比对分析。

1)容量定额(需求)

目前容量定额主要采用3 种形式。① 容量义务:ISO计算每个负荷服务企业(LSE)需要履行的容量义务,美国ISO-NY[24]使用此方法。②垂直需求曲线:在目标容量处建立垂直的需求曲线,美国ISO-NE[25]使用此方法。③ 变化需求曲线:建立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暗含目标容量),美国PJM[26]和英国采用此方法。

容量义务的优点是将义务落实到每个LSE,缺点是计算量大,过于精确个体的容量需求与而缺乏整体把握。垂直需求曲线的优点是便于计算和制定,缺点是对价格缺乏弹性,垂直的价格波动会为发电企业的利润带来高度的不稳定性。变化的需求曲线的优点是价格具有弹性,降低了投资风险。其中:美国PJM定义的容量价格缺乏对容量可靠性价格的体现[27];英国计算分析建议容量时涵盖未来多种可能性,同时在容量成本中包含可靠性价格,缺点是计算量大。但政府相信复杂的计算有助于提高可信度。因此,英国制定需求曲线的方法兼具价格弹性和可靠性的优点(提高容量提供者信心,吸引新的市场竞争者;保证系统可靠性标准)。

2)时间尺度

主市场:主市场时间尺度的设立主要有中期和长期2 种形式。中期:先于容量期开始30d,美国ISO-NY使用该时长。长期:先于交付3 年,美国ISO-NE和美国PJM使用该时长;先于交付年4年,英国采用该时长。中期主市场拍卖的优点是方便容量的灵活交易,缺点是无法为新建容量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28]和保证机组建设时间。长期主市场有效避免了上述缺点,二级市场的合理设置也能实现容量的灵活调整,因此长期主市场拍卖(英国、ISO-NE和PJM)能够充分发挥时间优势(兼顾金融支持和建设时间)。

二级市场:将二级市场依据数目分为单一市场和多重市场2 种形式。单一市场的优点是运营简单、节约成本,但灵活性差、缺乏对低碳能源间歇特性的体现,适用于常规能源较多的情形,保障备用容量的充裕,英国采用此形式(仅1个二级市场)。多重二级市场的优点是灵活多变,缺点是设立时间复杂、同电能市场部分重复、运营成本高,适用于间歇能源较多的情形,保证备用容量的充裕及灵活调整。美国容量市场(PJM,ISO-NE,ISO-NY)使用此形式。

6 英国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对中国电力市场建设的启示

目前,中国新一轮电改已经启动,面对低碳能源间歇特性和用电负荷增长的双重压力,国内在建立电能市场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容量市场的建立。比对分析英国和美国容量市场设计,中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容量市场的建设经验。

1)目标容量和需求曲线(需求)

由英国和美国容量市场需求分析可得,中国在进行容量市场需求设计时,可以重点参考英国的方法,但涉及的相关参数还需要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制定。

2)能源互联促进充足供给(供给)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电力发展不同,国内容量市场设立初期区域试点运营必不可少。英国容量市场后续发展显示能源互联能够大幅提高容量经济性[23]。因此,区域试点运营时建议同周遭地区进行能源互联,并明确相关规则。

3)时间尺度(主市场、二级市场)

由英国和美国容量市场时间尺度分析可知,中国容量主市场最好选取长期作为时间尺度。中国二级市场建议参考美国方案(多重市场),以灵活应对低碳能源间歇特性,更好地推进今后低碳化改革的发展。

4)所需容量辅助支持设计

在推进低碳化电力市场改革中,需要大量新建容量和灵活容量(储能装置)确保提供充裕备用的同时应对低碳电源间歇特性。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设计辅助机制,弥补所需容量因成本高、收益不确定等因素导致的市场竞争不足[11,22]。其中,新建容量应采用加长新建容量时限的方法(保证收益稳定、减少投资风险)[11],具体时限应结合中国国情确定。灵活容量亟待英国公布过渡时期安排结果综合分析。

另外,由于电力行业存在天然的垄断,为避免少数大型电力公司操纵市场、哄抬价格,拍卖过程中应尽量少向他们提供市场信息[21]。因此,为了保证公平和促进小型电力公司的参与,中国今后开展容量市场时建议采用密封拍卖的设计。

7 结语

电力市场由于价格上限的管制等原因,仅靠电能价格不足以吸引充足的投资保证峰荷时期的用电安全,同时老旧机组的淘汰及间歇式能源的大规模并网为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带来严峻挑战,容量市场作为政府设立的中长期规划市场,辅助电能市场的完善运营,在此时发挥关键作用。英国通过几年的探索,推出了以容量市场为主的低碳化电力市场改革方案。通过分析对比英国和美国的容量市场设计,为中国今后深化电力市场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篇4: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金融监管改革

一、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起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都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对英国的金融市场也造成了严重的危机。危机的出现说明金融监管中存在着很多不足,所以在危机爆发之后英国金融监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新的金融监管法也成为了世界关注的重点,对于我国金融监管也应该进行改革,在对金融危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英国的金融监管改革经验,从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出发,提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有效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改革前的英国金融监管体系

在金融危机之前英国实行的是统一监管模式,《2000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的颁布为英国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给出了具体的标准,这部法律的颁布使得金融服务局这一单一的监管机构取代了英国当时的9个金融监管机构。这就使得英国的监管机构由独立的非政府机构取代,而不是由英国的政府来控制的[1]。它改变了在这之前英国监管体系效率低下、权责分配不清和监管混乱的局面。在金融危机中英国统一的监管模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首先就是英国的监管权利统一在一个监管部门的手中使得行为监管与审慎监管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使得金融系统风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还有就是没有政府参与到金融监管的过程中来,单一的监管部门没有监管竞争所有效率低下。

三、英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内容

(一)强化英格兰银行的权利

对于金融监管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在监管系统中英格兰银行的权利。在保护和加强英国金融系统承担主要责任的是英格兰银行,它和其他的一些金融监管机构对英国的金融监管系统一起进行监控[3]。金融稳定委员会是这个机构中的一个对待风险以及危机时需要提出对策的组织。在改革的方案中,英国废除了金融服务局这一机构,把它所有的职责也都废除了,而起到宏观层面审慎监管职责的就是英格兰银行,提出这条规定的目的就是让主导英国金融监管系统的职责由英格兰银行来承担,可以使金融系统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防止金融危机的再一次爆发。

(二)审慎监管局的作用及职责

审慎监管局是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它的目标就是保证监管机构的运行可以安全稳定,减少由于一些监管机构中的商业活动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减少一些被监管者的破产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不良的影响。它也可以为投保人提供一定的保障。它同时还可以减少一些市场中的不良竞争造成的影响。它采用判断导向的监管方法对金融机构形成的风险进行评估,为了保证每一个被监管的公司都可以健康的发展制定了一个基本的标准每一个公司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个标准。它的监管职责是由几个高级的团队来实施的,他们的判断能力都很强。

(三)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

新的英国金融监管制订了有效的协作机制使各个监管部门的目标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实施。每一个监管机构在实施某一个职能时可能会受到其他的监管部门的制约,要采取一些措施配合其他监管部门来实现最终金融系统稳定发展的目标。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以及一些有效性的建议都是共享的,如果某一个监管部门实行的某一个措施有可能会对其他监管部门造成不利的影响时要询问其他监管部门的建议。

四、英国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比较封闭,所以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那么大的冲击,造成的损失也没有那么大。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一定会走向对外开放的道路,所以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从英国金融监管的改革上吸取有用的成分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英国金融理念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

我国现在实行的金融监管模式是机构监管模式,在这样一种监管模式下,每个机构对于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都存在监管的职责,所以机构之间就很容易产生监管理念的冲突,是不利于监管目标的实现的。中国要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完善,首先就是要提高对监管理念的认识,然后再正确的监管理念下构建可行的金融监管体系。对于不适合国情发展的监管体制要及时改变。我们可以学习英国导向型的监管理念,把机构监管与导向型监管相互结合起来,可以同时发挥两者的优点,为我国监管机构的改革提供良好的依据。

(二)从英国强化系统风险控制中得到的启示

在分业监管的模式下,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因为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对他们进行监管,这就会大大增加系统风险的可能性。所以对于这一类的公司的监管力度要加强,应该要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对混合经营模式的企业进行监管,使得金融机构可以进过集团的内部把内部资源进行资源转移,协调各资源的管理。

(三)在英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中得到的启示

在分业监管的模式下,监管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合作的关系。建立有效地协作机制可以加强可以加强监管部门之间对信息的共享以及进行协调工作。通过联席会议可以使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得到更有力的强化,对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能够更好地进行只用各个监管机构可以共同合作,才能对金融系统的风险进行有效地应对,可以使金融行业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五、结语

英国是在反思中对金融监管进行改革的,改革的目的非常明确。中国当前的金融行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也应该为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有效地解决办法。所以我们必须从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中吸取一些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宣文俊.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引起的警示与思考[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12(23):21-23.

[2]赵静梅.美国金融监管结构的转型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1,32(12):34-36.

[3]周卫江.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计划的原因分析及其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29(36):31-33.

篇5: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同时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一背景下,不少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实行了私有化,试图以此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同时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政府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上。英国、德国、捷克私有化的运作方式各有特点,这是与三国的国情及其设定的改革目标密切相关的。三国国有资产出售的许多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具体的改革运作方式,对于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英国的国有资产出售运作方式?

(一)主要过程 ?

英国始于1979年的私有化浪潮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出售了那些虽为国有、但已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商业运作的企业,如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英国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爱默森国际公司(Amersham  International)和皇家军工厂(Royal  Ordnance)。在政府对其资产负债表进行审查之后,这些公司基本上以现有形式被直接出售给私人部门。在第二阶段(始于1984年),私有化的范围扩展到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事业部门,如英国电信(BT)、英国天然气公司(British  Gas)、苏格兰电力公司(ScottishElectricity),以及自来水公司和污水处理公司等。由于这类公司一般都规模庞大,私有化主要采取了公开上市方式。这一阶段也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了重组以培育竞争性的市场,并且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对私有化之后企业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格进行管理,以保护消费者利益。在第三阶段(始于1995年),私有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那些必须依赖政府补贴才能维持经营的企业也包括进来。这主要包括公共运输系统和邮政系统。由于在私有化之后政府还要继续提供补贴,这类企业的私有化主要采取了特许经营的形式。

(二)主要方式

1.交易出售(Trade  Sale)?

即通过政府与可能的购买者之间的直接谈判将国有企业出售,有时会包括一个涉及少数投标人的招标,以及一份类似于招股说明书的企业信息备忘录。在这种方式下,投资者常常需要作出新增投资或引入新的管理方式的承诺;同时也会将部分股权无偿分配给企业的原有雇员,这可以看成是对雇员地位变化(由公共部门的雇员变成私营部门的雇员)的一种补偿。?

交易出售主要适用于三种类型的企业:规模较小的;因在短期内面临生存危机而必须尽快出售的;因经营期过短而不符合上市要求的。?

该方式又可以分为三种具体形式:?

(1)将公司的部分股权(通常为足以控股的股权)出售给投资者。?

(2)将公司股权出售给原有的经理人(有时也可以包括雇员),即经理人(和雇员)收购

模式(Management-employee  Buy-Outs)。?

(3)将整个公司出售给第三方(常常是本行业的其他公司)。?

2.中长期特许经营?

即授权给私人部门,由后者代表政府负责国有企业的管理和运营。经营者需要作出新增投资或引入新的管理方式的承诺。特许经营时期的长短可根据承诺投资额的多少或具体业务的不同而调整。在经营期内,私人部门对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但政府仍可从宏观上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管。经营期届满时,政府可将特许经营权再次出让,也可以恢复对企业的直接

篇6: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1.殖民扩张时期。17-18世纪, 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号称“日不落帝国”。就在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 英国的高等教育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美国教育家阿斯巴特说:“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 美国的学院和大学几乎可以说是欧洲特别是英国的知识殖民地。”因此, 可以想象的是,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交流的特点主要以单向的教育输出为主, 留学人数甚少。

18世纪以后, 随着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传教范围的日益扩大, 也带动了教育的发展, 欧洲各国的教育交流和合作也逐渐的频繁起来, 当时, 英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科技的领先地位, 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国的众多的学者, 这些学者学成回国后纷纷仿照英国大学的办学模式来创办新的大学。

2.二战后到7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 使得英国的政治经济地位都有所下滑, 为了增强其国际地位, 英国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手段。与此同时, 欧盟国家看到了各国之间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逐步加大了各国教育间的往来, 但由于各国经济萧条, 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0世纪70年代, 随着英国经济的不断下滑, 英国政府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和高等教育的财政危机, 减少了许多公共教育资金。英国政府对留学生政策方面也有所调整, 对欧盟外学生实行全额收费, 这一政策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使许多留学生没有条件留学, 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入低迷时期。经济的持续下滑造成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 对高等教育经费进行大幅度增加, 把扩大海外招生作为解决高等教育财政危机的重要途径。《全球化和大学》一书的作者英国学者罗杰·金指出:“随着大学私有化的加剧, 它的各项服务都被视为是可用来交换的, 是替代逐渐减少的公共教育资金的一种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从海外市场的维度来分析国际化教育, 通过招收全球各国付费学生作为其教育的‘出口’形式, 或在国外建立一种教育上的商业伙伴关系, 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增加一种中间商的有效办法。”

3.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 开始把管理商业的理念引入到管理高校上来, 他们不仅关注国内市场, 而且把关注点投放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因为海外留学生可以为本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加强海外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对此, 英国政府提出“无论任何领域的效率高低与顾客的选择成直接的正相关”, 当然, 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策略

1.政府部门的国际化策略。英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不仅积极参与和欧盟有关的国际化策略, 而且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针对高等教育的法律。196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罗宾斯报告》提出扩大本国高校的招生人数, 并采取相应措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2009年, 英国政府发表《绿皮书》, 目的在于提出要使英国大学保持世界一流水平, 加强同世界其他大学的联系, 吸引国外优秀留学生、学者和管理者, 以便提高国家竞争力。近年来, 快速增长的国际学生给英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2.课程的国际化。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生, 使学生更加适应日趋复杂的国际化环境, 培养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英国高校融入了各国先进的思想文化,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20世纪末, 英国高校内设置的国际化的课程数量和比重迅速增加, 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很多国际化的学科与专业, 比如国际贸易学、世界文化、国际金融等等, 这些课程的开设吸引了很多海外留学生。

3.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 拓展海外教育市场。欧洲国家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教育领域内, 不同高校间互相承认学位的有效性以及支持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各个国家学习, 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在发展本国教育国际化的同时, 英国积极参与欧盟成员国共同拟定的高等教育计划和项目。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 中国的国际化形势不容乐观, 国际化水平不高, 进程也很慢, 在我国学生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 很多学生都选择了留在国外发展, 造成了人才外流的可怕现实, 并且这种形势仍在不断扩大, 这就形成了所谓的“马太效应”:欧美发达国家凭借其自身经济实力和科技上的优势, 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都选择定居于此, 人才不断地涌入, 而人才本身就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 就在此不公平的竞争中陷入了劣势地位, 恶性循环下就会不断地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导致国家和人才的两极分化。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

四、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中国的启示

1.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前提, 我国应该把握好机遇确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英国政府正是看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本国带来的各种利益和好处, 改变了以前的那种狭隘的教育观,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中举足轻重的一员, 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 政府应高举高等教育改革大旗。

2.加强课程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 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大步迈进时, 应该把课程国际化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课程内容和专业上体现国际化和全球化, 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生。美国高等教育学专家伯恩教授曾经指出:一个学科专业如果只体现本国经验, 而排斥其他国家的经验, “就是在欺骗学生和反映一种愚蠢的、狭隘的沙文主义”。可见, 课程国际化, 不仅要开设大量的关于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 而且所有课程都应该体现国际化观点。我国高校应该在国际化课程上进行科学改革, 设置一种专门为海外留学生开设的国际化课程。

3.注重和世界接轨, 加强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我国高校必须本着“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原则, 使我国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紧跟国际化的步伐, 积极关注世界最新动向, 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 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同类科研领域的差距, 通过同国外科研人员不断进行交流和合作, 不断培养我国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促进高校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始终将高等院校国家交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演变, 进而对英国研究性大学的国际化道路进行探索, 并论述了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 旨在探讨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 从而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为发展高等教育服务。

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启示

参考文献

[1]聂明华.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特征及启示[J].学术论坛, 2011 (11) .

[2] (英) 罗杰·金 (著) .全球化时代的大学[M].赵卫平 (译)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3]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02) :83-88.

[4]曾满超, 王美欣, 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2) .

[5]彭彬.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迪[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11) :59-61.

[6]詹春燕.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04) :180-182.

[7]王羚伊.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及留学政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07) .

[8]路芳草, 赵晓婧.全球化背景下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8) .

篇7: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福利国家;改革;比较研究 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3902

1引言

福利国家是指这样一种国家,它有着集全面性国家性、集体性、义务性于一身的社会保障计划以应对工业社会里个人可能遭遇到的不幸与缺憾。它对全体公民,无论工作与否,无论城乡差别,一律提供保障。英国瑞典都是典型的福利国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福利国家事业在二战后得到迅猛发展并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颠峰,但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使福利国家陷入重重困境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两国政府不得不进行了福利制度改革。分析了它们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这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

2英国、瑞典改革背景与主要措施

2.1英国

20世纪初期,在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指导下,以《贝弗里奇报告》开始了英国创建福利国家的序幕。以《国民保险法》《国民救济法》等五部法律的通过为标志,英国于1948年宣布正式建成福利国家,其目标是:收入均等化福利普遍化就业充分化等。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繁荣,其福利事业也得到大力发展,于20世纪50、60年代达到巅峰。但这种高福利模式却存在许多弊病,简言之就是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太强调公平公正均等就会影响效率,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弊端在石油危机后充分暴露,滞胀局面,一方面国家经济停滞不前,无力负担日趋增长的公共福分支出,国家财政严重赤字。另一方面,通胀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不得不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和提高福利标准,这又进一步增加政府社会福利支出,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举步难艰,在这样背景下,英国开始了福利制度的改革。

英国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撤切尔政府阶段和布莱尔政府阶段,具体上说两者的改革没有实质区别有一定连续性,只是后者做法更加温和而己。具体讲,1985年健康与社会保障大臣福勒提交的《社会保障改革—变革计划》表明了其改革的主要方向,即降低社会福利支出,减轻国家社保负担,强调社保由国家负担转为由国家、雇主、廖员三方共同承担,强调个人在社会保障中承担更加积极的义务与责任,提倡国家责任与个人责任的基本平衡。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直接降低一些社会保障津贴标准;(2)改变社保“普遍性原则”,实施“选择性原则”,从而强调了个人责任与准上不准下这一特点,引起民众广泛不满从而中止。

随后上台的布莱尔政府,做法比较温和,他于1998年宣传了社会福利改革计划,主要思想是“第三条道路”。它是指这样一种执政理论,试图在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自由放任主义与旧的政府干预和各阶级合作的社会民主之间,找到一条在当代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这条道路在经济上要求创造新的混合经济。这种混和经济不是在国有和私有之间寻求平衡,而是在管制与解除管制之间、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之间寻求平衡。强调经济政策与经济运行的广泛参与性,以实现公平,促进效率,减轻“福利国家”的福利支出负担。倡导责任与权利相结合,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用经济增长来促进公平。布莱尔社会福利改革主要内容包括继承撤切尔的私有化和放松市场管制,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当增加福利事业投资,收税部分将其用于解决失业问题,即结合降低福利水平和促进就业。

2.2瑞典

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也是瑞典社会福利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其模式是以普遍主义与社会平等观念为价值核心,具有高税收和高再分配等制度特征。同样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受经济危机影响,使其福利国家体制难以为继。主要是日益巨大的社会保障支出使政府赤字剧增,20世纪80年代中,瑞典净外债占到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3%,另外商税收大部分收入和累进税制,大部分落入政府手中,打击了人们劳动积极性,高福利和福利均等化使无业者失业者的社会保险与在职者的收入相近,这不仅再次打击了在职劳动者的积极性,又使失业者和更多的人宁愿无业继续领取社会保障费而生活也不愿去寻找一份工作,造就了大批寄生虫,同时,高福利也牺牲了效率,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党为争取选民都欲图改革福利制度。在这样情况下,瑞典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福利制度改革,循序前进,并逐渐加大改革力度。

瑞典改革主要以下几方面:

(1)地方化。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中央下放权力,让地方政府成为福利的主要提供者,在社会福利事业管理方面发挥更好积极作用,在中央政府统一的指导下,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增多,公共开支的80%由地方政府完成。瑞典建立了三级公共服务体系。中央政府负责宏观事务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法规建设、制定发展规划等。郡政府负责将中央的方针政策在本地区细化。市镇政府,负责将中央郡政府的方针在市镇范围内进一步细化。

(2)私有化。即公共服务提供的私有化,私人部门提供的服务项目和范围在扩大,付费由政府通过税收提供。私人部门参与提供服务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高收入者开始参加购买私人保险及私人部门提供的医疗教育各方面的服务。

(3)调整税收结构,减税是改革重点,瑞典政府将个人所得部率由1989年的72%降为68%,公司所得税率由50%降为30%,同时对商收入者和商科技人才实行一定期限的减免税政策。

(4)养老金改革,目前是养老金集中使用,投资收益与个人无关,改革方向是建立个人养老帐户制,个人所享受服务与个人所缴纳的税收挂钩。风险由领取养老金的人和在业人员共同分担讲,1999年通过的新退休制度规定养老金按个人年龄具体计算,退休越晚,养老金越高,另一方面,将缴费分成两部分,大部分划入现收现付型养老金制度,小部分划入基金帐户,进行投资增值,减轻支付压力。

(5)促进充分就业,对失业人员政府提供再培训,以增加其技能,适应新的就业需要,瑞典政府设立了“职业生涯发展”项目,提供培训津贴,失业救济金补偿水平也于1993年起降为以前收入的80%(相比于改革之前的90%)。

瑞典2003年福利支出占GDP33.5%,失业率为49%,相比于1995年同类数据为34.6% 427.7%可见。瑞典的福利改革初见成效,控制住了公共开支不断增加的趋势。

3两国福利制度改革比较

3.1共性

首先,改革背景大体相同,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使经济危机后的国家财政陷入困境,严重赤字,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其次,改革目标相同,即减轻政府经济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再者,改革内容相似。虽然改革的具体措施千差万别,但大体可归为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培养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充分就业。

3.2差异性

(1)改革的规自己模与力度不同,英国属于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对福利制度支持有限,市场发挥作用较大,福利制度改革压力小,改革较彻底如撒切手政府直接降低津贴标准,将“普遍性原则”改为“选择性原则”,而瑞典改革较为稳健谨慎,因为长期以来在瑞典高福利已成为一种政治文化,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与接受。因此,各政派为不失去选民都不会在此方面的改革有过大过激的动作。

(2)改革重点不同,瑞典的重点是社会福利地方化和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英国则是减少政府对社会福利的干预范围和程度,大规模实施私有化发展各种类型私有化,引入许多市场机制。

4对我国的启示

(1)制度是需要调整的,不可能一劳永逸,有效的制度总是阶段性的,必须依据形式而不断改革创新体制;(2)我国应该划分事权,实行分级负责,促进中央地方财权事权改革,以此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主动性,让地方政府提供更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服务与公共产品;(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应集中在分配领域而不是生产领域;(4)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适度增加个人负担。

参考文献

[1]孙炳耀.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丁建定.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

篇8: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英国图书情报专业所在院系及高校名称的变革

英国图书情报专业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历过多次重组与改革, 并且其所属院系及专业教育机构也发生很大的改变。

第一, 开设图书情报专业课程学校名称的变革。很多英国大学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同时也有一部分是由20世纪90年代的技校或理工院校转变所致[1]25。例如成立于1909年的拉夫堡技术学院在与拉夫堡艺术设计学院及拉夫堡教育学院合并之后, 于1996年改名作拉夫堡大学;成立于1970年的曼彻斯特理工学院在1992年发展为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布莱顿大学是由布莱顿技术学院和布莱顿艺术学校合并而成。而这些经过重组改革后很快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的英国学校, 拥有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 且还具有极为先进的教学理念, 所以给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76。

第二, 图书情报专业教育所在院系名称发生很大的改变。图书情报院系名称的变化受到英国国内政治及市场发展的影响, 并通过改变名称来吸引更多的学生, 以便使得其所属高校地位进一步提升。这种改变主要包括改变名称而保留原来实体地位以及与其他院系进行重组两种[3]203。首先, 改变名称而保留图书情报院系原来的实体地位, 一般会用“信息学”这个名称将原来的图书情报学替代, 比如原拉夫堡大学信息与图书馆研究系, 如今改名为信息科学系;原谢菲尔德大学的信息研究系, 如今改名为信息学院。这些名称的变化, 表示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的重点向信息科学领域转移, 代表的是图书情报机构的社会信息服务功能与地位在英国高校得到普遍认可。其次, 与其他院系进行重组, 包括传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学院等, 使图书情报院系成为所在学院的一个分支。例如在布莱顿大学图情专业与计算机学院以及工程数学学院的重组;图情专业在诺桑比亚大学与计算机、工程与信息学院的重组;在西英格兰大学将图情专业与计算机科学和科技创新系重组。图书情报专业经过重组合并, 从而拥有的教学资源与学术氛围更佳,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图书情报院系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当然, 该院系的主导地位同样失去, 并且在大环境中极易使得自身学科性质发生变化[4]。

二、英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特点及其硕士培养方向

1. 图书情报学教育特点。

第一, 英国图书情报学教育从某些程度上来说是对其所在高校教育科研实力与历史传统的反映。由学校管理的英国大学图书情报学专业设置具有较大的灵活度[5]69。比如, 在图书情报学硕士专业数量方面, 伦敦大学开设了八个、谢菲尔德大学开设了九个、阿伯瑞特威斯大学开设了八个。这些在英国教育界排前几名的大学科研水平与教学资源均十分优越。第二, 将图书情报学硕士向跨学科和跨学院方向培养已成大势所趋。英国图书情报学专业不仅包括信息管理、图书馆学以及信息系统管理等, 同时还包括不少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学科, 比如拉夫堡大学商务信息管理与图书情报学专业的交叉;谢菲尔德大学的化学信息专业以及健康信息专业等。同时, 还有图书情报院系与其他院系进行的联合办学, 开设与图书情报相关的专业, 比如伦敦城市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分别与文化政策管理系和新闻系结合, 组构了文化行业的信息管理专业以及电子出版专业等[6]15。第三, 根据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对图书情报院系培养方向及课程设置进行调整。许多院系都不再将图书情报专业独立地进行设置, 而是将课程名称加以调整, 并与其他院系结合重组。伴随当前社会的迅猛发展,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英国图书情报院系有效调整本系的硕士培养方向, 比如, 为适应社会需求, 谢菲尔德大学增设了电子与数字图书管理专业、伦敦大学增设了电子通讯与出版专业、拉夫堡大学将信息管理与商务技术专业结合在一起等等。当然, 仍然有部分硕士培养方向因为某些原因而被取缔, 如从2010年开始, 地理信息学与地理信息管理两个专业就被伦敦城市大学信息学院取消[7]101。

2. 英国图书情报院系硕士培养方向。

首先, 传统课程与新兴课程共存。伴随网络化与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在保留并不断更新传统核心课程的条件下, 英国图书情报院系充分参考社会需求及学校自身资源, 增加了一些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兴课程。保持传统课程与新兴课程共同发展, 乃是当前图书情报学课程设置的一大特色, 如在拉夫堡大学信息与知识管理专业中, 不仅开设了数据库结构与设计等传统课程, 同时还开设了一些新兴课程, 如商务智能以及知识管理原理等。这些课程的开设, 从某些方面是对图书馆从传统馆藏管理向数字图书馆方向转变的一种反映。其次, 模块化课程遵循灵活性与连贯性的原则。课程设置模块化是英国大学课程设置最大的特点[8]5。根据一定标准划定由不同小专题与课题组成的不同教学单元, 每个教学单元代表一个模块。各个模块内部以及模块之间的系统、相关、连贯以及逻辑等特性, 是大学所关注的重点。为了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需求, 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块组合, 英国图书情报院系采取的教学模式为核心模块与选修模块相结合的方法, 将选修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的一种深化。核心模块在一般情况下较为稳定, 而选修模块能够依据社会需求而进行更改。再次,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使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英国图书情报院系不仅开设了信息检索、组织、存储等理论知识, 还开设了相关的研究课程, 强化学生实际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如有效利用文献资料、应用数理分析统计法、数据的呈现、学术伦理问题的研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 英国大学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视, 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 加强对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中的新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分析研究, 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最后, 注重深度与广度的相互统一。专业化人才培养, 是英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历来注重的核心问题, 而将该专业硕士培养方向进行广度与深度的相关统一却是困扰图书情报学的历史问题。伴随学科向着综合化与整体化方向发展, 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日益增加, 界限也逐渐模糊起来。在图书情报学中开设其他相关学科的教育,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能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增加他们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例如将管理学知识融入图书情报管理之中, 实现对馆藏、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将健康信息、电子通讯、出版以及商务智能分析等学科在图书情报学中渗透, 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 有效增加图书情报学的广度与深度。

此外, 专门化信息服务的教学同样是英国图书情报院系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 拉夫堡大学在图书管理专业中开设信息服务与营销、信息服务与性别等具有较强服务性的课程。并且, 信息服务方面的课程与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等不同领域均有涉及, 如西英格兰大学在图书管理专业中一方面开设信息服务的基础理论课程, 另一方面还开设不同信息机构及社会群体的课程。

三、英国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在硕士培养方向、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设置方面, 英国图书情报学专业均具有自己独有的风格。并且该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受到社会需求的驱使, 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均以社会就业需求为基础, 具有较快的更新速度, 使得学校所传授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够与社会实践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同时, 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令英国图书情报专业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也将图书情报学与管理、技术、经济、信息等其他专业课程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教学。这种以社会需求来带动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 应当成为我国高校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学发展的方向。我国高校图书情报学专业, 需要充分参考英国图书情报专业教学特色, 结合自身情况, 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从而培养出切实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英国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经历过多次重组与改革, 在图书情报学教育以及硕士培养方向上均具有很大的特色, 其根据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对图书情报院系培养方向及课程设置进行的调整, 具有较快的更新速度, 并能有效地将学校传授的相关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达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目的。这种教育特色, 对中国高校图书情报学教学具有极大的启示。

摘要:从英国高校图书情报专业教育排名居前的十所院系中硕士阶段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研究得出英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需求, 英国图书情报专业教育方法给我国带来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专业,英国,教育特色,启示

参考文献

[1]邹永利.图书情报学教育的转型——国外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研究之观察[J].图书馆, 2007 (6) .

[2]王知津, 谢瑶, 严贝妮等.美英图书情报学硕士培养目标、模式及课程设置实例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09 (2) .

[3]王知津, 谢瑶, 严贝妮等.美英图书情报学硕士教育与培养模式:实证研究[C].//第九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4]朱永.国外及港台地区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对我国大陆的启示[D].安徽大学, 2010.

[5]张剑.ALA与CILIP认证的图书情报学硕士教育比较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 2013 (9) .

[6]肖永英, 卢婷.英国高校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特色[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

[7]罗贤春, 姚明.图书情报学综述性文章的演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3.

篇9: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加拿大;职业教育;现状;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38-03

收稿日期:2015-01-08

作者简介:尹宏宾(1974-),男,原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2003年移民加拿大,南亚理工学院(Instructor Macphail School of Energy)终生教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交通管理。

陈能翀(1936-),男,本科,原广州市职工大学电工系主任副教授(现校名改为广州市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电测仪表。

加拿大是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教育事业发达,实行十一至十三年(各省不同)义务免费教育,最新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加拿大的大学本科教育水平很高,每年都有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大量海外留学生前往加拿大学习和深造。

加拿大对职业技术教育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在加拿大基本上是指高中后的学院教育。笔者过去从事教育,出于职业习惯,对加拿大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调查,希望本文能够对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有帮助。

一、加拿大技术学院概况

加拿大全国有120多所学院,其中每个主要城市都有1到2所大学和理工学院,以卡尔加里市为例,该市有近110万人口,拥有2所大学(卡尔加里大学和皇家山大学),1所理工学院(南亚理工学院),4所文理工商学院。

加拿大的大学主要培养工程师和研究开发人员,而理工学院即职工技术学院则培养技工,助理工程师,工艺师和有关行政管理等人才,理工学院个别专业也培养大学本科生。在人才培养上,大学和理工学院呈现良好的金字塔结构,例如,卡尔加里大学共有24000名学生,其中研究生有3500人, 而南亚理工学院在校学生则有66000人。这种人才培养结构有效地符合了城市对各类人才不同需求。

二、南亚理工学院专业设置

南亚理工学院以其高质量的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而闻名。在2009年作为主办者之一,该学院成功举办了世界技工大赛(Worldskills)。该学院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和工商业紧密合作,确保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该学校教学课程有2300多门,可以授予包括4个学士学位,63个大专学历和短期培训的25个上岗证书在内的各种文凭。至1990年,该学院已经建立了11个世界级技术试验中心。

南亚理工学院共有9个学院:

(1)商科学院。包括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

(2)建筑学院。包括工程制图,风景建筑,民用工程,室内装修设计,地理工程等专业。

(3)制造和自动化学院。 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机械工程,空调制冷等专业。

(4)能源学院。包括环境科学,化学工程,石油工程,水和污水处理,地质,电气工程,仪器仪表等专业。

(5)信息工程系。包括电子工程,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网络工程等专业。

(6)健康科技学院。包括牙科助理, 牙科,急救医疗护理技术等专业课程。

(7)交通运输学院。包括汽车维修,航空机械维修和管理,铁路交通信号控制等专业课程。

(8)食品和旅游学院。包括食品,厨师,酒店管理,旅游等专业。

(9)基础教育学院。重点承担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基础课教学。

南亚理工学院以2年制大专教育为主。而已经拥有大专学历的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学习攻读学士学位。学生在校学习2年,每年2个学期,每个学期15周, 每个学期的学费大约3000~6000加元。

南亚理工学院开设上岗证书班, 包括电工,马达维修工,家用电气维修工,房屋建筑工。园林工,玻璃工,室内装修工,工业管道工,厨师,发型师,汽车维修工,停车场管理员,油漆工,仪表工,冲压工,数控机床操作工,重型设备工,模具工等。对于这些技工的培养,都按政府相关的规定。例如,一个电工要经过四年的培养,每年经过8-10周的在校学习。

三、南亚理工学院的仪器仪表专业课程设置

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能紧密结合生产和工作实际,针对性强,非常重视学习与应用结合,吸引力大,效果好。为了更好地介绍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情况,我们对南亚理工学院的大专层次的仪器仪表专业课程设置做个介绍。每个学期的课程设置和学分情况如下表所示,其中课程学时数和学分是成比例的。我们对其四个学期课程进行了分类。其中基础课用字母A表示,专业基础课用B表示,专业课用C表示。

我们还对各类课程学分和比例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南亚理工学院仪器仪表专业的基础课只有一门工程数学,比例8.4%,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也不高,只有22.7%,而专业课比例非常高,占68.9%。从这里可以看出专业课是南亚理工学院仪器仪表专业的最重要一环。 另外,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教学中,课堂教学和试验各占50%,而不是片面强调理论学习,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另外,该学院所有专业都不开设外语课程。

南亚理工学院不仅仅是仪器仪表专业这样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几乎所有专业都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上,特别注重密切联系实际,工作需要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着重技能的培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课程设计收效良好,广泛得到了加拿大工业界的认可和赞同。一位加拿大企业老总说南亚理工学院总是能及时将最新科技传授给学生,这有力地保证了企业人才的知识能够不断更新。

四、加拿大技工培养过程以及技术学院师资队伍的选拔

加拿大各个行业的技工,技师和助理工程师的培养均是在各个理工学院进行的。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想要成为一名技工,必须首先在一所理工学院注册学习(或者是加入一个能够接受技工培养的单位),然后前往各个省的技工管理办公室登记注册。学生在理工学院学习2-3个月后,并通过了学院的各项考核,这时才可以参加由各省组织的学徒考试。通过学徒考试的,才算完成了上岗培训学习阶段。学徒可以到社会上找工作,一旦有用人单位接受,学徒必须到技工管理办公室登记。一个学徒必须工作满1800小时左右,才能返回学院进行第二年的学习。学徒经过四年不断学习和和实践,并通过了技工管理办公室组织的各年度考试后,才能荻得正式的技工证书。一个技工工作1-4年后,可以参加高级技工考试。考试通过,才可以荻得高级技工证书。

加拿大的理工学院,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土学位的人所占比例不大,相当部分教师只有本科学历和高级技师证书,其中培养技工的教师大多是耒自各个行业的高级技师。他们要有10年左右的行业工作经验,实践水平非常高,对本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非常了解。尽管他们的数学等高深理论水平不一定很高,但是他们的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完全能够胜任从学徒到技工培养的需要。例如,南亚理工学院的电工专业的某专业教师在1998年才拿到高级电工证书,2001年被学院录用成为一名教师。

五、对我国电气自动化职业技术培训的启示及改革的意见

1.政治课内容:(1)法制教育;(2)德育教育;(3)敢于做事,善于做事的特例。

2.外语课:外语课改为选修课,培养有专业知识的翻译。

3.物理课:物理课应当作为基础知识在中学阶段学习。 在职业技术培训中不必单独设置。如果需要,专业课教师可以对某一物理知识进行讲解。

4.数学课:我们对毕业生状况进行过调查,他们说高数学时多但很少应用,大多数情况下只应用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应当进行改革,减少学时。注重把数学教学和专业课的需要结合起来。比如,在加拿大的理工学院,他们的电气专业有自己的电气数学课,教科书的例子都是电气工程专业课上用的例子,这样学生即提高了数学水平,又懂得如何把相关数学知识应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

5.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既要讲原理,也要讲实例。例如,讲位移传感器,要讲各种单元电路的原理,也要讲各种型号的传感器,如电感式,电容式,光电式等,它们具体应用的场合。同时要配备相关试验,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一般课程用3/5时间授课,用2/5时间做实验,通过实验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增设查找资料课,有效学时数10节。安排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阅读和摘抄,评论文献资料,以论文形式编写后交给教师。毕业前实操,时间为半年。

陈能翀任职工大学电工系主任期间,在1990~1996年,曾经将课程安排调整,提前开设专业基础课,留下最后一个学期搞毕业前实操,其性质类似搞技术革新项目,题目名称有:1KW 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大功率开关电源;温度调节系统;单片机应用等。学生自由组合。3~5人/组。

通过几年实操课程,笔者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学生做过实验以后,搞技术革新的胆量和能力提高了一点。

缺点:由于当时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数少,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深度低,知识面窄,学生有时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完成实操。个别学生甚至听不明白,照做而已。

上一篇:现场教学基地开发下一篇:观开学第一课节目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