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预防

2024-08-07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预防(共8篇)

篇1: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预防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预防

[摘要]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如何有效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动向变迁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已突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表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一般化趋向。一般化是指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为小康及中产以上者有增加的趋势。作为计划生育条件下的独生子女犯罪,实际上是一种“一般化”现象。有些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却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向参与到违法犯罪活动中。山东省少管所王延海的调查显示,2000年,在该所关押的少年犯中,有249名未成年独生子女,占总数的24.61%。

(二)女性青少年涉案原因和领域增多。传统上,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两种:财产问题和感情问题。但现在多了一个新的问题:性乱问题以及暴力倾向和团伙犯罪增多。

(三)滥用毒品现象严重。一些青少年为了解脱身心压力或寻求精神刺激,吸食毒品,沉溺于感官刺激,并因吸毒引发贩毒、卖淫等其他违法犯罪活动。2000年的《中国禁毒》白皮书记载:“中国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1991年为14.8万,1995年约52万,1999年为68.1万。吸毒人数中,吸食海洛因的占71.5%,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79.2%。”

(四)电脑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专业技术要求,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探究

人的违法犯罪总是在他不断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所滋长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就有什么样的违法犯罪形式。探究青少年违法犯罪,要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原因。

(一)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一是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和失范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发布的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认为,中国目前至少有约1000万闲散未成年人,在未成年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1.2%。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淫于这种不良文化氛围中,青少年就会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三是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的恶化。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了社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学校原因。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上负有最

为重大的责任。而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育导向错误。最近几年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这是一种断层的教育概念,它和后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不衔接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东西,它必然异化了素质教育而使它形同虚设。二是教育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有的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善于教育引导,未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作用;更有一些教师师德不彰,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在这种缺位教育的环境下,青少年未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处于诱发环境中,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学校管理乏力造成校园治安环境恶化。这在城市非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表现尤甚。目前许多城市和农村的情况是,重点学校和一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教学环境良好。而差的学校和农村学校则生源不足、资金缺乏,教师难以安心从教,整个学校管理松松垮垮、毫无生气。一些校外恶势力趁机渗入校园,发展、拉拢或胁迫敲诈学生,加剧校园的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化,诱发青少年学生的偏差行为,把青少年学生进一步推向违法犯罪的泥坑。

(三)家庭原因。家庭是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子女的天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和家教模式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一是家庭亲职教育弱化。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奔波在外,无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传统的居家照顾角色,父母作为负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作用不断被削弱,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青少年陷入孤独的情形加剧,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施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二是父辈权威弱化。一些父母仍拘泥于传统管教方式,或者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不仅不能发挥家庭亲职教育功能,而且使子女失去家庭归属感与温馨感,并间接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当今青少年的父辈权威认同感趋于淡薄,敢于反抗上级、师长及父母,他们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但也滋生了倔傲不羁、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往往不自觉地走入歧途。三是家庭稳定性的弱化。今天的家庭不仅经历着结构性变迁,而且经受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家庭生活已不再象传统社会那样简单纯朴,各种婚外情、离异单亲家庭、破碎家庭、犯罪家庭相伴而生。“问题家庭”的增多,不仅破坏了家庭稳定,而且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和缺乏归属感,给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点建议

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有发展眼光,才能建立适应青少年违法犯罪形势的、动态的控制体系。

1、家庭教育。家庭要负起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责任。家庭是承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天然的第一环节。确保家庭在青少年初次社会化中切实地发挥作用,是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结合学校对孩子从小进行法制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不能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外单独居住,因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十分有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影响,染上不良习惯。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抵抗能力较差,容易受人教唆犯罪,所以父母也要担负起发现不正当团伙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的责任。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多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为青少年以后独立自主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学校和教育部门所给予的教育。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教育行政部门是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负有检查、指导、考核的管理职能,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责无旁贷。学校应对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思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使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和防范犯罪的意识有所提高,而不应只注重升学率不注重法制教育。要形成良好的教育体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泽被后世的好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应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并对学生无故旷课行为进行管理和及时通知家长,确保青少年不进出不健康场所和不在不健康场所逗留。

3、社会环境。一是社会要营造文明向上的环境。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将诱导人们特别是善于模仿学习的青少年走上歧途。因此,作为营造社会环境的成年群体,要负责任地营造一个文明向上的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二是建立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有着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至关重要。调查显示,一个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青少年犯罪者大多存在着因缺乏行为规范的正确引导而导致社会化受阻、中断或偏向。因此,必须尽快确立一个顺应时代要求、可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以消除社会行为导向的不确定性。青少年犯罪原因十分复杂,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学校附近严禁开设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更不得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4、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单靠一个部门、几个部门是难以奏效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部门要承担起青少年的保护、教育、管理的责任,关心、爱护他们的成长,不断地向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用活生生的事例引导他们学法、讲法、用法,从而避免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02 法专

闫志友

篇2: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预防

□傅孙满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犯罪学领域的一个重点,如何有效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本文是探寻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进行治理的一次尝试。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动向变迁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已突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表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一般化趋向。一般化是指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为小康及中产以上者有增加的趋势。作为计划生育条件下的独生子女犯罪,实际上是一种“一般化”现象。有些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却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向参与到违法犯罪活动中。山东省少管所王延海的调查显示,2000年,在该所关押的少年犯中,有249名未成年独生子女,占总数的24.61%。

(二)女性青少年涉案原因和领域增多。传统上,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两种:财产问题和感情问题。但现在多了一个新的问题:性乱问题以及暴力倾向和团伙犯罪增多。

(三)滥用毒品现象严重。一些青少年为了解脱身心压力或寻求精神刺激,吸食毒品,沉溺于感官刺激,并因吸毒引发贩毒、卖淫等其他违法犯罪活动。2000年的《中国禁毒》白皮书记载:“中国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1991年为14.8万,1995年约52万,1999年为68.1万。吸毒人数中,吸食海洛因的占71.5%,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79.2%。”

(四)电脑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专业技术要求,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探究

人的违法犯罪总是在他不断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所滋长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就有什么样的违法犯罪形式。探究青少年违法犯罪,要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原因。

(一)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一是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和失范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发布的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认为,中国目前至少有约1000万闲散未成年人,在未成年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1.2%。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淫于这种不良文化氛围中,青少年就会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三是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的恶化。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了社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学校原因。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上负有最为重大的责任。而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育导向错误。最近几年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这是一种断层的教育概念,它和后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不衔接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

所谓的素质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东西,它必然异化了素质教育而使它形同虚设。二是教育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有的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善于教育引导,未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作用;更有一些教师师德不彰,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在这种缺位教育的环境下,青少年未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处于诱发环境中,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学校管理乏力造成校园治安环境恶化。这在城市非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表现尤甚。目前许多城市和农村的情况是,重点学校和一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教学环境良好。而差的学校和农村学校则生源不足、资金缺乏,教师难以安心从教,整个学校管理松松垮垮、毫无生气。一些校外恶势力趁机渗入校园,发展、拉拢或胁迫敲诈学生,加剧校园的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化,诱发青少年学生的偏差行为,把青少年学生进一步推向违法犯罪的泥坑。

(三)家庭原因。家庭是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子女的天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和家教模式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一是家庭亲职教育弱化。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奔波在外,无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传统的居家照顾角色,父母作为负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作用不断被削弱,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青少年陷入孤独的情形加剧,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施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二是父辈权威弱化。一些父母仍拘泥于传统管教方式,或者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不仅不能发挥家庭亲职教育功能,而且使子女失去家庭归属感与温馨感,并间接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当今青少年的父辈权威认同感趋于淡薄,敢于反抗上级、师长及父母,他们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但也滋生了倔傲不羁、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往往不自觉地走入歧途。三是家庭稳定性的弱化。今天的家庭不仅经历着结构性变迁,而且经受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家庭生活已不再象传统社会那样简单纯朴,各种婚外情、离异单亲家庭、破碎家庭、犯罪家庭相伴而生。“问题家庭”的增多,不仅破坏了家庭稳定,而且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和缺乏归属感,给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

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有发展眼光,才能建立适应青少年违法犯罪形势的、动态的控制体系。

(一)国家必须承担起责任主体的责任。作为公权力的代理人,国家是应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负责的责任主体,因为它掌握了国家的所有资源,只有它有条件也应该为此负责。一要有明确可行的立法。首先要修改完善青少年立法,建立一个全面的青少年立法体系。其次要明确立法的主旨。从反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角度出发,青少年立法的基本理念应是对青少年进行保护,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因而,相对应的,应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受理机构的设置、处理原则的确立以及保护措施的制定等方面进行论证探讨,以期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控制体系。最后要讲究青少年立法的可操作性,使之成为一部确实能保护、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法。二要有强大严明的执法力量。建立强大严明的执法力量,是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组织保障。目前很多的执法部门对青少年涉足游戏厅、迪吧、夜总会等不宜场所该管的事不管,甚至参与包庇违法犯罪活动,导致社会环境恶化,违法犯罪大量滋长。因此,抓好执法队伍,推进规范化建设,培养一支强大严明的执法队伍,切实做到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有效消除各种不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事物。三要大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就业的困难造成许多青少年处于无业游民的状态。因此,必须把我们的就业培训调整到与产业发展态

势相适应,促进劳动力供需的平衡。另外,政府应当通过教育培训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来实现对就业的指导,促进两方面之间的快速磨合,解决供需矛盾问题。同时,要引导青少年在选择专业时考虑与就业相挂钩。特别是对数量巨大的因各种原因而过早辍学的青少年,要加强对符合劳动法条件、有劳动能力青少年的就业援助,把他们纳入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救助体系,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二)社会要营造文明向上的环境。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将诱导人们特别是善于模仿学习的青少年走上歧途。因此,作为营造社会环境的成年群体,要负责任地营造一个文明向上的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有着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至关重要。调查显示,一个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青少年犯罪者大多存在着因缺乏行为规范的正确引导而导致社会化受阻、中断或偏向。因此,必须尽快确立一个顺应时代要求、可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以消除社会行为导向的不确定性。二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价值观的庸俗化。社会和经济的转型使一部份人的价值观转为唯利是图、明哲保身,个人主义代替了集体主义。其结果是,社会出现一种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窘境,公德成了一个遥远的名词。青少年正日益成为这种社会价值观的牺牲品,他制约了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因此,社会要建立有效自我约束的公德机制,在保障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免受不良社会环境侵害方面发挥良性自我纠正、自我监督、自我制约的体系。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有效批判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重塑社会公德,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三要形成良好的教育体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泽被后世的好事。针对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加以重视的:(1)要明确教育理念。尽快着手解决与“素质教育”这一理念不相配套的教学体系,以使这一理念切实落到实处。(2)要增加学生的法律教育。把法律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培养一批法制教师,开展系统的法律教学,以期培养青少年具备法律素质。(3)要重视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要改进教育方法,更加关心青少年的心理、思想发育状况,及时给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合理引导,保护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

篇3: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预防

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来看,青少年犯罪往往带有盲从性、模仿性、突发性等特点,而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青少年违法犯罪又呈现出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等特点,其犯罪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常常对涉世不深、判断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起导向作用。含有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乘隙而入,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腐化堕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学校教育失衡的消极影响。

相当一部分学校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重视,导致许多学生缺乏正确的法制观念,不知何为违法,何为犯罪。有的学校分等级、年级分重点,只注重“尖子学生”的培养,而忽视“后进生”、“双差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甚至放任不管,伤害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致使这些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甚至利用某种违法行为引起周围人的关注,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家庭教育失当的不良影响。

有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生怕孩子受委屈,缺少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坏习惯。有的是因家长教育简单粗暴,或是父母的不良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孩子养成不良品行和习惯。有的是因为家庭结构残缺,长期缺少家庭温暖,父母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义务,致使一些青少年形成扭曲的人格心理。

4. 人格不确定性的内在影响。

未成年人生理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较弱,心理构成易变,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其心理尚未定型,处于犯罪的“危险年龄”段。少数青少年因自身素质不高,交友不慎,分辨是非能力较差,未成年人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控制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1. 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青少年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学校要重视并正常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引导他们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试,做事前理智思考;引导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放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能够接纳他人,使自己的心理处于轻松愉快之中;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恋爱与性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2. 坚持依法治校,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

坚持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学校的体现,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进行全面教育,针对青少年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的现象,我们要强化法制教育,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其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他们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国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3. 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黑板报、展板、橱窗、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法制讲座、校园网等形式和载体加强法制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

4. 加强领导,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制教育队伍。

一支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和一个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将是青少年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聘请法制副校长,把在公安、法院、司法局工作的有一定法制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业务骨干聘请为法制副校长或法制班主任并发给统一的聘书,定期邀请他们到校送法制课、法制讲座、法制展牌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法制教育实践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5. 加强校园内部常规管理,争取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教育、共同管理。

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条件之一。要保证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学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项困难。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一个部门的事,社会各个部门也都负有重大责任。家长要加深对自己孩子的了解,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学校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

6.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社会环境,清除青少年犯罪的土壤。

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建设省、市、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城乡社区校外辅导站,通过“家长课堂”等形式,向家长普及网络知识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在中小学开设网络使用课程和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我们要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净化网络环境,加大查禁力度;对网吧、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娱乐场所,要从严审批,依法管理,对经营管理人员也要进行法制培训,有效地遏制“黄、赌、毒”在这些场所滋生蔓延;要充分发挥各类先进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倡导新风正气。新闻媒体要多报道先进模范英雄人物事迹,宣传遵纪守法的典型事例。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机制,从战略和策略等方面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是关系现实大局和未来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篇4: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策探析

关键词: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类型看,主要以侵财型犯罪和人身伤害型犯罪为主,特别是以抢劫、盗窃、故意伤害这三种犯罪为主。

(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逐步增多,团伙型犯罪现象突出。

(3)从犯罪手段看,作案手段残忍,暴力成分明显,犯罪手段也逐渐复杂化、智能化和高科技化,犯罪后果十分严重。

(4)从犯罪年龄看,日益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数逐渐增多。

(5)从犯罪身份看,文化程度均不高,辍学少年人数居多,大部分犯罪的青少年均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有些甚至是文盲。

(6)从地域范围来看,青少年犯罪以本地人犯罪为主,外来人口较少。

由上可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正朝着高发化、团伙化、恶性化、高科技化、低龄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已经刻不容缓。

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存在的问题

1.针对弱势青年群体的法律服务尚有不足

由于传统法制思想和现行立法的局限,关于青年违法犯罪人员和刑释青年这两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權益保护还较少,存在较多突出问题:第一,《监狱法》虽然规定对罪犯的劳动实行报酬制,但没规定报酬的标准及管理使用,行刑过程中大多是给予“假定工资”。这样,服刑人员的劳动所得基本用于包括生活费在内的监狱业务费用,出狱时一般仅获得回家路费。第二,由于传统监狱管理习惯使然,罪犯在监狱里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使罪犯的自主性受到了剥夺,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和绝望情绪。第三,刑释青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刑释青年的生存状况,大多较恶劣,多数犯罪人员谋生能力不强,再就业困难重重,没有收入来源。刑释青年的社会地位一般偏低,被贴上“坏人”标签,这使得他们备受歧视,成为社会的弃儿。如此种种,都是导致刑释青年再犯罪的重要原因。

2.对青少年再犯预防的工作不够深入

共青团组织开展的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主要针对的是以下5类青少年群体: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由此可看出,曾经的未成年犯并不在此范围内,而如何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是事后预防中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三、对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完善建议

1.努力提高青少年的自身修养和素质,从根源上预防犯罪

青少年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辨别是非及区分良莠的能力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冲动,不感情用事,不争强好胜,全面客观地对待事物。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冷静地思考,正确地分析,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自私自利,不唯权唯钱是图,不盲目攀比。同时,青少年也要自觉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护法的公民。

2.制定专门的刑释人员保护地方性法规或规章

我国至今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系统的规范刑释人员保护的法律。虽然,目前司法机关和共青团组织都在积极地参与刑释人员保护工作,但没有制度化, 有关的保护、援助措施难以落实。监狱管理局进行的类似调查显示,在某省重新犯罪的刑释人员中,下岗或无业的占28.4%左右,另外,有一些农村籍刑释人员在出狱后没有分到承包田,因生活困难而再度犯罪。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借鉴浙江省的做法,制定本地专门的刑释人员保护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浙江省制定的《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0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是我国首部保障刑释人员合法权益的省级政府规章。该《办法》规定,归正人员依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不受歧视。符合就学、复学、升学条件的归正人员,享有就学权利,对申请报考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各类职业学校或者业余学校的归正人员,符合报考条件的,教育部门应当准许报考。原籍在农村的归正人员享有与其他村民同等的分配承包田的权利。

3.完善刑释人员保护的组织体系,充实刑释人员保护的具体内容

目前,虽有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以及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委会等基层政权参与刑释人员保护工作,但没有建立专门性的刑释人员保护组织。在美国有些城市就建立了刑释人员保护会,在英国有“罪犯关心与重新定居全国协会”,加拿大有“犯罪人援助和释放后关心协会”等有国际影响的非政府性刑释人员保护组织。这些组织向刑释人员提供生活救济、房屋居住、职业训练、服务、心理辅导等服务,在刑释人员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建议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内设置专门机构,指导、协调各地的刑释人员保护工作。共青团组织应组织更多的志愿者对刑释人员进行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使其以良好心态面对遇到的问题;对刑释人员进行必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如进行法律援助或职业训练等经费募捐与收集。

4.完善法制教育制度

篇5: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情况汇报

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全面贯彻上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文件精神,不断加强我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我校根据实际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理顺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起学校校长亲自抓、副校长直接抓的长效机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特别是“五类人群”的摸底、登记、教育工作,使各项任务落到了实处,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我校无一例违法犯罪案件发生,在社会上广受好评。

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实施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为。近年来,我们把学校建设的工作重点确定为: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好人。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强化学校精细化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一直把师德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注重加强师德教育,每位教师都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教师的良好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引导青少年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越人生的“伦理底线”。学校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监督,设立了校风教风举报电话。对学生及家长反映的问题

做到及时办理,及时反馈,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师德师风校风建设常抓不懈,促进了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

(三)加强德育教育,转变教育行为

学校强调“育人以育德为先,学业以人品为基”。学校把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的过程、交际能力等纳入评价范围,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学生不仅重视自己的文化学习,更加关注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学生一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德育教育,除了保证上好思想品德课外,经常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利用宣传橱窗、墙报、学习园地等阵地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坚持开展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活动,表彰文明,鞭策后进,坚持一周一个重点,循序渐进地做好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力争做到以活动为载体,让美好的言行在学校每一个角落闪光,良好的品德渗透于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

(四)丰富校园活动,打造魅力校园

学校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为凸显班级特色,构建和谐、向上的班风,学校开展了班级文化阵地建设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发挥,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学生辍学率近几年连续为零,学生的兴趣和精力都转移到了有益的活动中来,违规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五)开展专题教育,强化学生养成

一是强化法制道德教育。学校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及行为管理教育,让学生在品德教育中逐步知法、守法,积极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正气成为健康心理的支柱。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他们承受挫折、抵御诱惑的能力。

二是改进育人方法。学校注重在多表扬学生美德的同时,合理适度地惩戒学生。在处理学生违规违纪事件中,特别注意教育的方法,防止简单粗暴,防止学生的心灵受创。对于“问题学

生”更是耐心教育,深入了解他们实施不良行为的真正动机和原因,找准问题,对症下药,使他们认识并纠正错误。坚决杜绝体罚、歧视、排斥或给予开除等处分,以防把这些孩子推向社会,沦为罪犯。针对“后进生”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帮一”的方法,教师按人头包教,学生由学优生和学困生结成对子,把转化“后进生”工作分解到各科任教师,并列入教师的考核、奖惩中去。

三是丰富教育内容。学校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专设心理辅导教师,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发现与矫治,从而克服学生逞能、好胜、霸道、急躁心理,培养他们自制力。特别是适时教会学生一些自我调节的办法,帮助青少年走出青春期的困惑。

(六)注重家校联系,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

学校定期认真召开家长会,有目的、有重点地对家长进行教育。家长会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学校通过这座桥梁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动,以克服学校“重教轻育”、家庭教育“重育轻教”的倾向,形成教育合力,使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七)是关注“留守儿童”

学校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其子女有过被遗弃的感觉,他们有困难、有困惑不知向谁倾诉,使留守儿童的亲情支持薄弱,一部分留守儿童退缩、失去自信;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监护不力,常常有失控倾向,严重的会发展成为“问题少年”。为此,学校十分关注、关心留守儿童。除动员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加强与子女感情的交流外,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学习活动,给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和感情交流,让他们快乐地生活,愉快地成长。

(八)是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学校积极配合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积极加强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了校园周围200米内没有网吧,并把

学校的保卫与派出所、乡政府、村委会统一起来,共同组成反应迅速、打击及时、保障有力的安全保卫体系,对引诱、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侵害学校师生、危害校园治安的行为及时报告公安部门,给予严惩,增强了校园内部及周边的治安综合防范能力。

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制约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会因素。首先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社会上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他们不劳而获的思想给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二是社会上缺少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青少年思想教育阵地,学生的精力不能转化到体育锻炼等有益的活动中去;三是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的力度不够大。

二是家庭因素。目前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关注和引导太少,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尤其是低学历家庭和家长素质低的家庭教育方式实在令人担忧。

三是学校层面。目前学校的法制教育状况也不令人乐观,虽然学校有法制副校长,但没有融法律知识与犯罪案例等为一体的法制教育教材,即使有一本缺乏警示教育的空洞的法制读本,也因学校一味地强调文化课成绩,而被闲臵。

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设想

(一)加强社会防线,让社会为青少年保驾护航

一要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全社会要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广大少年儿童逐步养成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提高防御能力。

二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环境。全社会都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开展“树新风、扬正气”活动,对学校周边环境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和侵害青少年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三要开展“青春自护行动”等,预防在校学生旷课、逃学,游荡在社会上,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三不管”的闲散人员,染上不良习气。要对那些思想不稳定,有潜在违法犯罪意识的学生及有劣迹的学生时刻敲响警钟,将导致少年儿童违法犯罪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要强化家校联系,营造共教气氛。学校要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加强家校联系。学校要将法制教育作为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纳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做到计划、课时、师资、教材、阵地落实。通过 “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进校园”、创建“平安校园”活动等形式开展普法教育。

近年来,我校根据实际高度重视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使各项任务落到了实处,理顺了领导体制,完善了工作机制,建立起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长效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各项机制,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再上新台阶。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情况汇报

篇6: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预防

近年来,**县公安局**派出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工作新路子,努力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发生,较好地维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一、领导重视,狠抓组织制度落实

早在2005年,**派出所即建立了由所长任

组长、有关民警参加的青少年维权领导小组,并逐步建立了《青少年维权工作实施意见》、《回访、帮教制度》、《校外辅导员守则》、《法制教育备课制度》等十余项制度,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确保落实。一是专案专办制度。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该所专门抽调二名实践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民警,成立“青少年犯罪案件侦办”,专门负责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审查,制定了《青少年犯罪案件审查规则》和《讯(询)问未成年人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查办案件工作。二是特殊登记分类管理制度。对未成年人参与犯罪的案件,内勤人员在登记案卡的同时,填写“未成年人犯罪登记表”一式二份,一份随副卷跟踪管理,一份存档备查。三是聘请“维权监督员”建立联系制度。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心理不成熟,容易受伤害的特点,为了更好的教育帮助他们,该所从团县委、县妇联、县教育局及有关学校,聘请了12名“维权监督员”,每季度将办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及相关情况向维权监督员通报一次,征询他们的意见,主动要求监督,以促进和推动“维权”工作的健康发展。另外,他们还建立了《回访、帮教制度》,为了确保制度的落实,把青少年犯罪案件办理工作列入了责任目标,与其他工作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并把考核情况作为年终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为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有力基础。

为提高“青少年案件维权组”成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该所购买了《犯罪心理学》、《讯问技巧》。订阅了《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并坚持每年对“青少年案件维权”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为对涉罪青少年开展教育感化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准确运用法律,慎重处理青少年犯罪案件

他们在办案中,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严查细审,在把好法定情节关的同时,切实把好认罪态度、主观恶性,一贯表现、家庭环境等酌定情节关,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严格掌握《刑法》规定的“从严、从重、从轻、减轻”处罚的条件。对犯罪情节严重,危害结果严重的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坚决依法查办,追究其刑事责任。对平时表现好,偶尔失足,情节轻微,有悔罪表现的,则按照法律规定减轻或免除处罚。去年该所办理的孙某、赵某、李某、张某抢劫一案,均系在校学生,年龄大的17岁、小的仅15岁,表现一直较好,只是由于受社会青年多次指使而抢劫他人财物,自己并未实际占有。他们根据五人的平时表现,抢劫财物价值较小,和孩子家长、学校领导深入进行了交谈,并落实了帮教措施。并聘请社会上相关人士,成立帮教小组,定期回访、帮教,进行心理、行为的引导。这些学生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在学校和家长的关心、指导下,高年级的学生努力学习,迎接高考,低年级的学生安心学习,努力提高成绩,杜绝和社会不良人员交往,定期向派出所做思想汇报。在执法过程中他们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对于侦查过程中工作方法简单,危及青少年权益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

三、坚持把对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感化工作纳入办案的全过程

在办理青少年案件中,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严之以法的办案原则,采取圆桌式讯问方式。讯问未成年人时,一般不对其使用械具,和风细雨,不歧视侮辱,不讽刺挖苦,不诱供逼供,态度和蔼,语气亲切。同时通知其法定代理人、监护人到场,给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找准最能触动青少年犯罪心灵的感化点,了解其犯罪根源,宣讲法律,并结合案件情况,对未能尽到监护责任的家长进行批评教育,使未成年人从心理上认罪服法。他们还采用了同法定代理人的谈心的方式,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活动等情况,对涉罪青少年实施教育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今年办理的刘某某抢劫一案中,他们通过和其父亲的交谈,了解到刘某某走上犯罪的原因是到城里打工后,消费水平的差异,造成其心理失衡,不能正确对待而走上犯罪。在审判阶段,他们和审判人员针对这一心理进行了教育,对其父母也触动很大,决心把孩子教育好。

四、建立青少年犯罪档案,坚持定期回访,考察帮教制度,减少重新犯罪

篇7: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进一步动员和调动一切社会力量,齐心协力做好预防工作。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我区经济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因素不断增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青少年犯罪呈上升势头。近几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的数据表明,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

二是青少年暴力、盗窃犯罪呈现多发性趋势。近几年来,由于青少年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以盗窃、暴力抢劫、敲诈勒索最为突出。

三是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倾向。近几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14-17周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来看,青少年犯罪往往带有盲从性、模仿性、突发性等特点,其犯罪手段向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方面发展,其犯罪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个人主

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常常对涉世不深、判断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起导向作用。含有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乘隙而入,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腐化堕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教育失衡的消极影响。相当一部分学校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导致许多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法制观念教育,不知何为违法,何为犯罪。有的学校分等级、年级分重点,只注重“尖子学生”的培养,而忽视“后进生”、“双差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甚至放任不管,伤害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致使这些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甚至利用某种违法行为引起周围人的关注,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家庭教育失当的不良影响。有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生怕孩子受委屈,缺少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坏习惯。有的是因家长教育简单粗暴,或是父母的不良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孩子不良品行的养成。有的是因家庭结构残缺,缺少家庭温暖,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义务,致使一些青少年形成了扭曲的人格心理。

(四)、人格不确定性的内在影响。未成年人生理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较弱,心理构成易变,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其心理和身理尚未定型,处于犯罪的“危险年龄”段。少数青少年因自身素质不高,交友不慎,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

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控制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现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为此,进一步加强我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应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做到标本兼治,防范于未然。

(一)、建立家庭防范机制,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是导致子女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在防范青少年犯罪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建立学校与家庭互动机制。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通过举行家长培训班、家长讲座、家长会等形式,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同时,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对家长的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提高家长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继而由他们不断地给子女灌输守法意识,构建起家庭教育防线。二是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创建文明城区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家庭”、“美德进家庭”和“零家庭暴力”等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使青少年在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的家庭环境中生活成长。三是要特别关注“单亲”等结构不健全的家庭,使其发挥正常的家庭职能,保证困难子女最低限度的情感满足和必要的社会化教育,促成他们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

(二)、建立学校防范机制,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学校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是培养人材的摇篮。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在校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加强学校防范十分重要。一是要坚持不懈地对中学生进行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及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和社会适应能力。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着眼于大多数人,不因教育方式有失偏颇,而造成少数在校生把对学校的积怨转化为对抗社会的犯罪行为。二是要特别关注“行为偏差生”的教育,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美育教育,注重发现和培养他们的良好兴趣,培养和激励其内心希望和追求,使其在追求中完善自我。要重视青少年心理矫治工作,大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提高学生人际间的亲情度和个人调控情绪的能力,帮助其克服和纠正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三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注重发挥老师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引导、示范作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在“行为偏差生”的特殊教育中,老师更应做到平等地尊重、了解和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气。切不可因学生顽劣而将其拒于校门之外,要堵源截流,加强对辍学流失生的管理教育工作,防止学生辍学流失社会,为青少年犯罪埋下隐患。

(三)、建立社会防范机制,构建和谐的成长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因此,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学习、就业、文化娱乐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的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建设一些具有影响力的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德育教育基地、校外活动教育基地,切实解决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匮乏等问题,以满足广大青少年文化和精神需求。二是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功能作用。借助社会力量,鼓励多渠道、多元化投资。通过建立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青

少年娱乐活动场所、心理矫正中心,通过开放辖区内图书馆、体育场等文化设施,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同时,建立和利用社区志愿者队伍,对问题学生和不良社会青少年进行帮扶转化教育,开展“一帮一”结对等活动,矫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三是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途径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积极组织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陶冶青少年的情操。与此同时,要健全完善教育救助体系,建立教育扶贫基金,对贫困学生实行困难救助,消除他们因贫困辍学而产生的怨世情绪和仇恨心理。各级党委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群众团体,要着力帮助社会青少年解决就业渠道,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建立司法防范机制,构建和谐的帮教环境。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期,其生理和心理也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一当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加之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区管理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极易冲动而走上犯罪道路,他们既是害人者又是受害者。司法机关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体现惩罚又教育的特点。一是对犯罪的青少年尽量采取社区矫正非监禁刑的方式。不言而喻,刑罚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较成年人更为深刻,一旦受到刑罚制裁,不仅会影响其后续行为及态度,甚至影响其一生命运,也影响着更多的家庭。因此,对犯罪的青少年实行社区矫正,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接受心理和行为的矫正,有利于减轻少年犯心理压力,消除其同社会的对立情绪。同时还避免了因入狱而造成的交叉感染,有利于犯罪青少年的成功转化和回归,预防其重新犯罪。二是对一些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要做好帮教工作。要预警在先,做好挽救、帮教工作,防止他们坠入犯罪深渊。要严厉惩治坑害青少年的不法行为,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要上下联动,多管齐下,加强学校周边公共场所管理,狠抓校园周边突出问题的整治,对校园周边无证经营摊点,电子游戏厅、歌舞厅、酒吧等经营场所,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还学校于宁静与详和。三是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在学校法制工作中的应有作用,积极引导、规范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要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漫画比赛、法制教育小品、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启迪。要不断创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方法,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篇8: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成因,预防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转型, 经济和社会得到高速的发展,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上升较快, 违法犯罪的产生与社会结构有着内在的联系, 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虽然有人认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 是一种如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相同的必然现象。然而, 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的上升, 不仅直接危害青少年本人和其家庭, 而且给社会治安带来不安定的因素。科学地掌握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原因与变化的规律, 设计出符合现实的、有价值的预防措施, 成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的社会课题。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很复杂, 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1.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家庭是青少年进入社会的一个起点, 是活动时间最长、受影响最深、联系最密切的地方, 因而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最大。近年来, 我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 单亲家庭逐渐增加, 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 孩子的心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撞击, 如果家长不能调整好心态,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必然给子女带来极度的痛苦, 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般到青春期由于不良外在因素的影响, 诱发其潜在的异常人格, 因而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的犯罪率比健全家庭高出许多。而溺爱型、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型、过分专制型和放纵型的家庭也给了子女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有西方学者认为, 犯罪常常具有家庭遗传性质, 提出了“犯罪家庭”的概念, 说明不当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关系。

学校是青少年获取知识、提高修养的一个重要场所, 但学校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和现行应试教育的体制, 为追求升学率, 对成绩不理想学生的漠视, 致使少数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学生, 心理负担加重, 情绪低落, 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产生厌学情绪, 较早的流入到社会, 极易受坏人的引诱、拉拢, 误以为找到了理解自己的人, 从而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

社会是青少年最终施展才华的地方, 而现在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 当物质文明获得单方面的突进式的发展, 而社会缺乏必要的文化和心理准备时, 物欲横流, 原有的社会价值崩溃, 当社会的变革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 就暴露出了诸如:城市化、人口流动及社会化结构的变动, 造成升学、就业的不均现象, 贫困、失业、分配不公、以权谋私及宣扬情色、暴力的网络游戏, 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 不同程度地干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在这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下, 很容易使一些青少年的思想产生偏差, 行为失范, 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因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犯罪动机的形成是基于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双方相互依存。如果没有青少年心理结构和人生观方面的缺憾, 社会环境的缺陷是不会转化为犯罪原因的。青少年处于青春期阶段, 很容易兴奋、冲动、感情用事、叛逆、自控能力不强, 看问题主观片面, 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导致违法犯罪的外在因素又处在不断变化中, 当不良的社会因素与青少年的反社会意识等消极因素相互融合时, 很容易陷入青春危机。由于犯罪机遇的偶发性导致被犯罪分子或犯罪集团利用, 不自觉地卷入违法犯罪活动, 进而使青春危机转化为犯罪危机。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 共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尽管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可以通过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 共同预防, 用教育的手段塑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用法律的准绳规范青少年的行为, 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只有全社会共同关心,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才能把青少年违法犯罪减少到最低点。

1.家庭教育。

家长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模仿与暗示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机制, 家风是一种文化现像, 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品行都有着潜在的影响, 家长必须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道德与文化修养, 检点自己的言行和生活方式, 让青少年在温馨而不失准则的良好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事物, 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使家庭教育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从重智轻德到全面育人, 从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正确处理好家庭关系, 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2.学校教育。

针对青少年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情况, 学校应因势利导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 划清守法与犯法的界限;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 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 又要关心爱护,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及时发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如家庭不幸、知心朋友的关系破裂、不公平的待遇及不良的人际关系等情况, 避免因此而引发思想感情的波动与苦恼, 同时受到外界不良的刺激, 诱使青少年产生危险的念头。

对课堂上单纯说教式的道德教育转化为对基本伦理道德规范的传授, 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贴近青少年实际, 讲求科学, 把正确的是非观传授给青少年, 用良好的道德标准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学校还可以建立教育辅导、治疗体系, 设置心理咨询机构, 由心理医生对青少年不良的心理状况及时掌握, 制定对策, 及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指导和帮助, 同时对预测犯罪和预防犯罪起积极的作用。

3.社会教育。

社会是青少年迈入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德国法学家李斯特曾经指出, “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形势政策”, 社会教育对减少犯罪具有可行性的实际价值。确立良好的社会道德标准是预防与抑制犯罪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 要协助解决安排青少年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社会要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的公德机制, 净化社会环境, 清除精神污染, 对毒害青少年心灵的非法场所予以取缔, 避免不良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侵害, 还青少年一个有着完善社会行为规范的纯净的社会空间,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法制教育也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使全社会形成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 唤醒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 制定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措施, 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良好氛围, 从而使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降至最低点。

参考文献

[1].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2].史焕章.犯罪学概论

上一篇:多变的眼睛作文450字下一篇: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任职教师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