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总骨

2024-08-07

《金刚经》总骨(精选6篇)

篇1:《金刚经》总骨

《金刚经》实践

《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研究《金刚经》中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上面我已经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逐渐在心中占了重要地位,可是好多年来,我总觉得这个观念对人类没有好处。我的疑问是:如果大家都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妄不真,没有永久性的存在和价值,那么人为什么要努力、要奋斗、要争取上进呢?不但生活变成了没有意义,而且人类也不会有进步。

真如本性的显现

那天,我突然发现,我的问题不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的问题是没有将接下去佛说的两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连起来一同思维或观想。因此,我一直将重心放在“虚妄”、“不真实”、空无所有的“空”上,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和我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个性发生了矛盾冲突。

这次的突破,不但明白必须将此四句连在一起,不能断章取义,而且在理论上统一了“虚妄”和“真实”的矛盾。

为使各位更容易明白我的思路,我想先讲一讲我对了解“则见如来”的意义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关键。而后谈一谈这次突破前与突破后思想上的区别。

各位,要真真得到佛法的受用,一定要您自己亲身体悟,所以闻了要思,思了要修,我今天贡献给各位的,只能说是一个引子。

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听人讲,如来即是佛,是佛的一种名号。所以初读《金刚经》的时候,我把“则见如来”解释成“就看见佛了”。后来看大德们的注解及懂得一些梵文之后,方才晓得这种解释并不确当。

“如来”是印度梵文 tathagata 的中文译名。tatha 是清净不动的本性。中国古代的译经大德找不出一个中国字可以完全和tatha的意义相同,很善巧的选用了一个“如”字,所以这清净不动本性也叫真如。agata 是来去的来。所以,“如来”的意义是说佛从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中所显现出来的一切功德,将这名词用来代表佛的性德,所以也可以用这个名词来称呼佛。

这样一来,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则见如来”并不是用肉眼看见佛,而是显现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所以,这个“则见如来”的“见”字,读作“现”,其意义也是显现的现。

什么叫做清净不动呢?《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是清净不动的描写。换句话说,在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没有相对比较或对待的观念。

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觉到的一切相对比较的物质和观念,都是虚妄的;但如果我们了悟了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加执着,我们的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即时显现;这清净不动的本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恒久长在的,如果用人的言语来表达,它是真实的`。所以,这四句要一气呵成。

有了理论上的建立,各位就不难看出我在突破前和突破后的区别。

虚妄、真实都是假名

简单的讲,在突破前我心中是充满着虚妄和真实的矛盾,突破后,是虚妄与真实的统一。

在突破前,虚妄和真实是对立的。是虚妄即非真实,是真实即非虚妄。在突破后,了解“虚妄”“真实”都是人定的名词。虚妄即是真实,因为万法(虚妄)都是本性(真实)的显现;真实即是虚妄,因为自性(真实)能生万法(虚妄)。

在突破前,以“我”为中心,以“希望”为心的形态。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欢喜这些,我的心就希望这些都是虚妄;如果我得意,我满意,我欢喜这些,我的心就产生贪恋,而希望这些都是真实。

在突破后,仍以“我”为中心。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欢喜这些,我明白这些都是我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因因果果,所以都是真实的,我一切承当。在佛法的术语中,就叫忍辱。如果我得意、我满意,我欢喜这些,我明白这一切也都是我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因因果果,它们是不真实的,虚妄的,我不再贪恋。在佛法的术语中,就叫持戒。

我不再烦心这是虚妄呢?还是真实呢?我只依照佛在《金刚经》中所说的“如所教住”。住什么“所教”呢?“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应无所住”在佛法的术语中,就是智慧或般若,“行于布施”即是修福。

各位,我这第二次的突破,还只能说是在理论上的深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还在尝试中,自知所差尚远,也不及前半篇向各位介绍的转变习气来得切实可行。总之,我和各位一样,虽都已经上了渡生死大海的船,但还在学习如何划船,还在摸索方向。几次的突破,只能说方向正确了一些,划船的技术纯熟了一些,但尚待努力精进,还希望各位多多给我指导启发。

拓展阅读:念诵《金刚经》的功德利益

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先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体的奉献,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获得彻底的安乐。所以,它的功德远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使我们造下许多不善的业力。所以现实中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而受持《金刚经》能够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没有受持《金刚经》之前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不必担心,这正是重罪轻报的缘故。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金刚经》为般若系经典,首要在于开发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而无住就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乃是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帮助我们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而智慧能断除烦恼。住相是烦恼生起的根源,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学佛是为了成佛,因为佛陀为觉者,代表着智慧的圆满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称扬金刚经之功德

天上天下众经书 , 无有能比金刚经

金刚般若最殊胜 , 最尊最胜最第一

1.延寿:凡是希望长生延寿者,此经具足无量功德无量福德,能增福延寿。

2.愈病:凡是希望治愈疾病者,欲得康健者,此经有大威力,能助您治愈重病,得康健之体。

3.消灾:凡是希望得到平安者,受持此经有八大金刚,四大菩萨保佑,大灾化小,小灾化无,修行勇猛精进之成就者,刀枪不入,水火不侵,灾厄不临。

4.辟邪:凡遇一切妖魔鬼怪,之时立即,大声反覆念诵,金刚般若波罗密,此七字真言,能降服一切妖魔鬼怪。

5.超渡:凡欲超渡先亡祖先父母冤亲债主者,阴间地府最重视金刚经,此经有第一功德经之称,能渡一切先亡祖先父母冤亲债主,脱离三恶道之苦。

6.富贵:凡欲富贵者应当,常欢喜布施贫苦,供佛斋僧,布施不在钱多,贵在心诚,再加上常持念金刚经,此生一定富贵,唯除不善不至诚。

7.求愿:止恶行善之人于金刚经或读或诵或书写,并广为流通有愿必成,唯除发不善之愿及心行不真诚。

8.善终:止恶行善之人并常持金刚经,以经威神力故临终之时,无诸苦恼正念现前,安然而逝。

9.往生:止恶行善之人并常持金刚经,此经有无上的功德与无量福德,欲生天上者得生天上,为大威德天,欲生西方极乐净土者,得生西方极乐净土,不受众苦但受诸乐。

篇2:《金刚经》总骨

《金刚经》教导我们与事无诤,与人无诤,从自性流露功德,不向外边攀缘。从浅而讲,即是不与人攀比,唯求不断提高自我的能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之名,一般称为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很多。现解读如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到达彼岸的方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得见如来指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宝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成就圆满六般若波罗蜜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刹那相应,一念得成诸佛圣道。

金刚般若观照是实修无上菩提的法本。

金刚般若观照是入佛一切智智的秘笈。

金刚般若观照是降伏其心的护念。

金刚般若观照是疾得无上大菩提的`永恒付嘱。

“经”,譬喻道路与方法。

“波罗蜜经”,是到达涅槃之路。

“般若波罗蜜经”,是中道智慧究竟解脱法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摧伏十方魔障的无上法宝。

金刚,喻为大菩提之烈火焚燃烦恼之干草。

金刚,喻为大智慧之沸汤化度愚痴之冰霜。

金刚,喻为大光明之觉照,摧伏分别心中一切无明痴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出生一切诸佛及诸佛成就之法。一切般若观照行者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护,因而不被一切诸魔所破坏,不被一切障碍所留难,不被一切诸境相所迷惑,不被一切禅定三昧所乐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名非相非言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到达非不到达,非此岸非彼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一切法非得非失,非生非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一切果非成就非不成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成就佛道非刹那非三大阿僧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修非证,非出非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其心不降伏而自然降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实无一法可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亦非诸有为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涅槃非不涅槃,非解脱非不解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无诸魔障亦无摧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喻烈火并非焚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喻为沸汤,并无滚烫而是清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谓光明却并非日月。

是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如此不可思议?是因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法身舍利。《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不可思议,是佛法身舍利宝光的不可思议,是佛于般若观照者随处护念的不可思议,是佛永恒付嘱的不可思议。

以金刚心行于《般若波罗蜜经》,是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喻发菩提心者,其心淳淑,其意坚固,其心犹如金刚。

菩萨发心有十事行为若金刚,其十如下:

1. 为行菩提,游于无量生死之难不生悔恨,心如金刚;

2. 一切所有施无所,心如金刚;

3. 常以平等心于众生,心如金刚;

4. 我皆当度一切众生,以佛灭度而灭度之,心如金刚;

5. 灭度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心若金刚;

6. 分别晓了一切诸法,心若金刚;

7. 于一切佛法常加精进无所遗漏,心若金刚;

8. 其慧普入十方靡所不达,心若金刚;

9. 具足一切智智入一门,心若金刚;

10. 诸所爱重无有增减,不以贪惜断诸所著,心若金刚。

篇3:《金刚经》总骨

《金刚经》主要讲“空”,世间一切事物皆是众因缘和合而成的,因此呈现出的这种种相皆是无自性的。同理,世间种种烦恼皆是因我们执着于某一相而生发的。因此我们要洞观万事万物的“空性”,不执著于相。同时根据佛边说边扫的教诲,我们也不应在“空”上过于执着,在此意义上,空是一种随缘、随相的无限性,是为“全有”。

第一,关于“空”的境界。佛无所不知﹑智慧圆足的的关键在于万物性空。而且正是因为性空,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恒河中,每一粒沙都代表佛教化的三千世界,这么多的佛国土中所有的一切众生,他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如来都以佛知见,以佛的五眼如实照见。“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金刚经》第十八品)因为无量世界的众生,他们的种种心,如贪心、嗔心、痴心、疑心以及骄慢心等,都是缘起于无自性的非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某一得意或不如意之事时,往往被这些事情牵连着全部的心思,或为之欣喜若狂,或为之殚精竭虑,抑或为之痛不欲生,本来它们只是从属于我们生活的一个方面,现在却被我们当作生活的全部,进而奴役着我们自己。我们全部的心思迷滞于此,影响了前进。因此“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金刚经》第十八品)。

照见了种种心的空性并不是要我们由此消极麻木,不关注任何生命境遇。在前文讲的“全有”的意义上,我们摆脱了面对“相”时的自我奴役,也就是消解了自身偏执的价值观,获得一种真正的自由,以一种开放澄明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任何是是非非,事情本身就是如其所是;哪怕有利的事也好,不利的事也好,都是人生所必需的,我们坦然接受它,随缘现相,每种境遇中都去积极踏实地做好应该做的事,所谓不利的事或许最后竟是你的福德。

第二,关于“众生即佛”的启发。六祖大师曾在《六祖金刚经口诀》上说,“一切众生心,皆有五眼,为迷所覆,不能自见。故佛,教除却迷心,即五眼开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法,初除迷心,是为第一肉眼。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怜愍心,是名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为第四,法眼。细惑永尽,圆明照遍,名为第五,佛眼。”(1)佛的空知境界,照见一切,它之所以启迪人心在于它的可达到性。佛心即佛性,是人人本具有的觉性,众生与佛平等无二。在《金刚经》中,佛边说边扫,“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众生就是佛,这种明觉在自身之中,它发生的场域也是面向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最终成就的理想境界也是在我们自身生命中。佛的智慧不像是基督教中上帝的全知全能,这是人类所不可达到的。正如在生活中,俞敏洪的理念与精神比比尔·盖茨更加深入人心就在于他的人生就是普通人的人生,是我们普通百姓成就的励志人生,而比尔盖茨的成功有太多特殊因素,是不可模仿的。“众生即佛”便赋予我们人人以自尊自度的信心和尊严。“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坛经》卷三十)。

第三,《金刚经》第十八品中讲到“过去心,现在心,将来心”三心不可得。这里对我们的启发除了认识上的空性,还启悟我们在修行上要活在当下。凡夫众生,他的心总是在执着。心如果活在过去就会有悔,心如果活在未来就会有惧,心如果执着于现在就会有抱怨,有不如意,有烦恼。所以要能够无怨无悔,无忧无惧地活在当下。当先的每一个念头,都是依据各种因缘展现的相。我们修行能够用功的着力点就是活在当下,在当先的每一个念头都贯穿不生不灭的真心,融入我们的本觉智慧。这并不是一种理性的知见,而是一种澄然无执的心灵复归。

如果仔细区分,在这方面有两个层次的回归,一是具体行为上我们要专注动作,回归生活行为本身。比如吃饭时候可以专注于吃的动作。这其实就是吃的本意,而我们人类往往增加了过多的意义,从吃的饭菜的花样,到餐具的材质,到用餐的环境,再到饭局的意义等等,这的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凡事都有两面,这也为我们增加了很多的烦恼与困惑。人往往偏执于这些附加的意义而徒增烦恼,难以下咽,其实只要专注于吃的动作,以一颗随缘的心,在朴素的饭菜也能品尝出一番味道,在孤单的饭局也能享受一份淡然宁静的享受。第二是整体生活态度上我们要活在当下,剥离偏执的附加观念,注重体悟过程和生活为我们呈现的种种。

总之,现代人的种种痛苦焦躁大多来源于自我执着的深重,种种攀缘心所带来的焦虑。我们人的内心总是执着于某物,总是容易走向极端。《金刚经》通过对“空”的全面阐发启发我们放下种种的执着妄想,去体验心灵深处的的清净本性。不是让我们消极无为,而是解脱了烦恼之后以一种更加包容超脱而又踏实积极的态度去活出一个丰满而空灵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释大愿.《金刚经学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0版.

[2]南怀瑾.《金刚经讲什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张立文.《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篇4:《金刚经》之实相

一、无所住心

菩萨行者(即修行佛道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无所住就是无差别相分别心,有差别相分别心就有我、人、寿者相之一己着见。如此,于瑜伽师地论而言便是有余(尚有不足需再修习精进),无法进入十七地(佛的境界),故菩萨于佛道应去色、相、法而降伏其心,乃至于无所去,然实有去,但因清净心故得(以空观色)去之实相。所谓无所住心就是求佛境界行佛道之法门,这是《金刚经》之实相之一。

菩萨能自行六波罗蜜,布施、忍辱、持戒尤重无色、相、法之执着,一旦于色、相、法而生差别便不能得布施、忍辱、持戒之实相功德,也就是说不能真正得到这三个波罗蜜的修行功德和境界或品位,故佛咐嘱诸菩萨特别要注意行六波罗蜜时不能执着于色、相、法,如果能够不执着于色、相、法而行六波罗蜜,其福德无量无边。故说菩萨不住法布施。

除于法无住之外,修行佛道者于见佛身与否亦不能执着,亦应该于此不住心。故《金刚经》云,“不能以身相见如来”“不能以音声求我”,不是说不能称颂佛名或不能向佛诉说心事如同向上帝祷告一样,菩萨尚且闻声救苦,更何况是佛。这里所说的不能以身色音声求我是指末法时代假借佛之身色、假借佛说来颠倒大乘(大乘者:众生苦之解脱)、曲解佛法、以所谓供养和庄严佛土来遂行私利之意,只要是从私利出发假借佛名都是人行邪道。不仅那遂行私利之人不能见如来,那些跟随只知物质供养功德者恐怕也难得见如来。无所住就是于相无所着见的意思,无所着见就是不执着的意思,不执着就是在“有”的“色相”当中放入“无”的“空相”的因素,又因所谓的菩萨知道要行六个波罗蜜修行法门,知道要得到这些法门修行的功德必须不执着于法相(我的概念、你的概念、他们的概念、生老病死寿命长短的概念、富贵荣华贫贱凄苦的概念以及通称差别相、分别心的概念),必须明了观空作义(于色、法、相中观出空相,于空相中却不着空见),必须以清净心的无为法驾驭实色法中的有为法,这就是所谓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二、观空作义

《楞严经》中描写了诸菩萨修行之法门多式多样,这些法门于修行上而言,其实都是有为法,都是为了得到修行佛道的境界而行之法,有为法不但存在差别而且有高下。因此,有为法的修行必须提高到无为法的境界(以无为无着见之观而行有为之法)以缩小差别,所以,一切贤圣之修行或称菩萨之修行,不但因有为法(其自身修行法门)而有差别,其修行之成果和品位更因为能否将有为法提高到无为法的境界而产生境界上的差别。在这里,无为法就是无所住而行之法,也就是无我、人、众生、寿者相(这里所称之“相”即指“着见之相”)之差别所行之法,也就是得以照见色受想行识不能执着而行之法。菩萨若能以无为法内化有为法便得修行之实相。

一切有为法是实在之相,受生灭法之管控,有起有落、有生有死,常不能为人的意志所转移,同时这种有为法的起落生灭相对于整个宇宙的生命而言,各种事物的起落生灭的时程相对来说极为短促,故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然而这是相对而言,即使如化生有近人类一日夜的生命,何况人类有近百年的生命,也就是说《金刚经》说生命的短促不等于是视生命为虚无,而是要珍惜时光,不是要我们以虚无主义的眼光来看待生命及万事万物,而是要我们懂得“观空作义”,了解生命的时程虽短促而有限,但各己法身的生命却是长远的,可以不断精进的,故说存在主义的虚无是深着空相之空见,最终是否定生命的积极性,佛所说法与之正好相反。

瑜伽师地论释云:“令诸有情知一切法。如是如是空故非有。如是如是有故非空。了达诸法非空非有。远离疑惑颠倒僻执。随其种姓。起处中行。渐次修满。随其所应。永灭诸障。得三菩提。证寂灭乐。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着有见。龙猛菩萨证极喜地。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要。除彼有见。圣提婆等诸大论师。造百论等。弘阐大义。由是众生。复着空见。”这里要说的是实相就是有(存在的事物或法则),所有的“有”就称为有为法,所谓无为法就是在有为法当中加入“空”的因素使有不至于沦为执着,但过度强调空相就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着于空见。因此,我们在“有”中加入“空相”,以“空”丰富“有”的内涵而不陷入空见而完全否定“有”,即“以空观有”“有中观空”之实意。《金刚经》和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重空相,却反对因此陷入空见的虚无。如弥勒菩萨所说我们的修行朝着佛道出发总共有十七站(地),也就是十七个品级,这是空相中的实相,无为法中的有为法,这就是观空作义最主要的内涵。换言之,能“观有见空”和能“观空见有”都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目的,都是一种境界,而且是一种修行佛道的实相。但是,若没有清净心则难见佛道之实相,所谓清净心就是知道诸行无常是苦是生灭法(因缘而起因缘而落,因缘而生亦因缘而灭,随因而生随果熟而灭,身生是一时地水火风之聚,身死亦地水火风一时之消散,故于身而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物质不灭之定律,然灵魂法身却是有所从来有所所去,故修行佛道是修法身之境界品级而非肉身之福德)。当达到明白生灭灭已(观透生与死之内涵,超脱生与死的境界,成就法身之精进)的境界时,自然就不以娑婆世界的苦为苦,便能见诸相非相,能从诸法、诸相中见其具空相,却又不陷入深着空见而抹杀一切“有”“色”“法”之存在和一定之意义和价值,如此方能得见如来。

nlc202309081516

三、无有定法:修一切善法

佛实有说法而且就是佛法,但佛所说法其境界无量无边,其功德非恒河沙数所能比拟,以有限之文字,以有限之时间说不尽,故佛说我所说的法不是全部的佛法,不是定法,但可以总摄为慈悲之法。故菩萨行者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基于佛所说法而照见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照见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之准则修行,无所执着、无所滞碍地前进,将有所成于佛道,故说没有定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为《金刚经》所谓修行之实相。

佛说,若有定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燃灯佛不能给“我”授记号释迦牟尼佛,这是因为佛法无量无边、法门无量无边,佛法不说哪一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此说必是邪见,不能见如来。真正之佛道修行法门是以无我法(不深着我、人、众生、寿者相之见的意思),故《金刚经》说要修行一切善法,一切善法者皆是佛法。然而佛法强调辩证,强调不执着不着相,才又说一切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六祖说人的心同时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念想,然皆为虚妄之心非本性之心,故佛说不可住、不可得。心之虚妄在说明人的色受想行识具有现实性、世俗性、表象性和利害性,一般而言,究竟无法身本性之考量所以说是虚妄。惟人并非皆不能一时照见五蕴皆空,不能照见虚妄是因为生灭法,并非都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故佛说不可得也是辩证的说法,强调去妄求真而不是一切皆虚空,若一切皆虚空,如何于清净心中得佛法之实相,若一切都虚空又何必说佛法,若一切都虚空又何必说忏悔业障、消除业障,若一切都虚空又何必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及普皆回向?故《金刚经》所谓不可得其实是可以有所得的,只是要强调不是为了有所得而去修行佛道。

一切法中皆可见佛法,故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无有定法”之真意。法中无我时,则一切法可为善法,此说一切法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所有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意识形态、法律规章等所有人的色受想行识都有其时代性、现实性、利害性,皆具有相对性、差别性和分别性,因此总的具有虚妄性,对于人类本性法身而言,没有佛法上所说的利益,甚至是阻碍、堕落本性的根源,是轮回恶道之原因。故说一切法于时代中、现实中、利害中而有对错是非和善恶之相对性、差别性和分别性。因说一切法中可见佛法所以是佛法,但因起差别性、分别性、相对性而说非一切法。明白此理即可见一切法即是佛法,佛不以定法说是佛法之真义。

因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故说诸法平等没有高下。不能以相对心、差别心、利害心以观一切法。若以相对心、差别心、利害心观一切法则一切法不能平等,不能见一切法中之佛法,所以说应以无我法观一切法方能见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既是平等无有高下其中皆有佛法,故佛说修一切善法(包括如仁义、兼爱非攻和广行阴骘)终将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之法门即有总摄修行一切善法之义,也就是把一切法以佛法的角度去对待时,则一切法皆为善法,能从一切法中得到有利于法身的功德,所以说一切法皆可以为善法,主要的着眼点、关键点在于我们能否用佛法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发生在我们生命过程中的一切有为法。

佛法为慈悲之法,为人说佛法,为人说《金刚经》,乃至为人说《妙法莲华经》等,都是行慈悲波罗蜜,这就是佛所说的法布施,这种法布施当然福德胜于一般物质供养的布施。所谓法布施就是行佛之事,就是行佛的慈悲,佛法即为众生救拔之法,然因人皆有佛性,故说实无众生得救拔,众生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法身受恶法熏习难调难伏,故佛称赞菩萨行者若能自行读诵书写或为他人解说《金刚经》者此菩萨行者甚为稀有,其所得福德亦是无量无边。佛一方面称赞其智慧明了,另一方面称赞其能行佛事慈悲喜舍,还称赞其有助益于佛法之传播、流通及记存。故说法布施的慈悲喜舍胜于物质布施的供养。但不论是法布施或物质供养皆是一切善法之范围。

忏悔业障(亦是一切善法之一)是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中的第四行愿,忏悔是清理业障之前提,佛说人能受持(接受、信仰、实践)读诵《金刚经》便能依仗《金刚经》之威神力故,依仗个己受持读诵《金刚经》之功德力故,于忏悔之前提下当可消除自己累劫以来的业障。也就是说,受持《金刚经》是消除业障的法门之一。

《金刚经》强调修一切善法,故说无有定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可以完全说明或形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却不因此说无法可得或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法可得事实上是有法可得,佛说修一切善法可得。菩萨只要以无所住之心行一切善法当然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法身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说没有断灭,世俗应身或色身虽有断灭,然而法身却不断灭,故说追求佛道不能陷入断灭相之空见,这就是修一切善法可得佛道之实相。

相或人之色身,是因缘而生(无明)其识、六入、爱、有、生来病死和烦恼统称受想行识,皆有家庭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的局限,难免眼耳鼻身意要着相,然而法身因业障福德而流转,不止一生一世,故说法身无相。再者,法身本性自在,即佛性之载体于本质无相,但因色身之贪嗔痴不能见本性清净,故落入生灭法中,轮回不息。因此,《金刚经》告诉我们法身非相,要善保法身,故说菩萨者能善保法身,修一切善法可保法身。

世间万事万物,除灵性之外皆为粒子之组合与分离,故佛说世界是一个合相,是物质粒子的聚和散(原始佛教有反对这种说法者),维摩诘居士说人的身体是地水火风的组合,这些物质粒子的合和就是所谓的相,这些相因为生灭不能长久所以是虚妄,每个人的灵性法身载有佛性或称佛性的载体,却不是物质粒子的聚合物,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说法身非相,也就是说法身没有相,世界既是一合相,处于变动之中,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终究难以长久。换言之,色相随时都在变动当中,执着无益。因此说诸法诸相于“见”上皆虚妄实不可得,此即色与空关系之实相。

四、结论

《金刚经》中所揭示,修习佛道法门及佛境界之实相,就是要修行者了解色与空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发展也是相互渗透的,既不能纯色也不宜纯空,所谓“纯想即飞,纯情即堕”(情想光谱),掌握这种辩证关系,一方面要无所住而生其心,另一方面要观空作义,还要修一切善法,佛境界的追求,佛道的实践可以说是一种“善求法宝”“善说法门”和“善保法身”的综合证悟过程,以无为法以不着见关照万事万物的发展,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中论证和成就智慧波罗蜜,这就是《金刚经》中修行佛道追求佛境界之途径,一切诸法诸相于菩萨行者证悟过程中之实相。

(厦门大学)

篇5:《金刚经》释义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深受佛界欢迎,历代研习不衰,流通甚盛。以下是《金刚经》释义,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须菩提请问世尊四大问题--众生修行步骤

(一)云何启发?

佛答:应先启发四种菩提心:

1、广大心--空门--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色、无色、若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悉皆普觉普救。

2、第一心--非空非有门--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引导九类众生息除妄念,汇归真性--六大归元。

3、常心--亦空亦有门--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4、不颠倒心--有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二)云何应住?

佛答:「不住於相而修六度万行。」--空观。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离一切相,了悟真空,无法可得,无言可说。譬如布施,应无所住行於布施。布施时,内不著能施之我相,外不著受施之人相,中不著所施之物相,三轮体空,福德不可思量,其馀五度亦复如是。

(三)云何修行?

佛答:修假观,观一切相如梦如幻,不取不舍,如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四)云何摄伏其心?

佛答: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有形有相人物境--六欲--境生心--假观。

不应住非色声香味触法--无形无相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内事生心--空观。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譬如明镜当前,物来即显即现,物去不留不染,不取不舍--中观--清净心。

二、生清净心:

「信为道元功德母。」由断疑生信--一心净信、净愿、净行,专修三观法到空幻一如,便可明心见(现)性,毕竟证得自性清净心。

三、般若本义:

一心三观:一心净信--始觉。

不应住六尘--六欲生心--假观--外觉。

不应住非六尘--七情生心--空观--内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观--直觉。

四、八句偈: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现)如来;应观法界性,即导师(诸佛)法身,法性非识境,故彼不能了。

五、金刚经修持心要:

(一)制心 (二)住心 (三)澄心 (四)摄心

偈曰:制心一境,住心观性,澄心外照,摄心内证。

制心一境--始觉--一心。密义经云:「其在禅定,不著内外,亦无中间,是曰一心。」

住心观性--内觉--空观。离一切空相,静心内观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五蕴归空性,於事无心,於心无事,寂静如虚空,妄念不起,泯识归性,第七识(末那)清净。

澄心外照--外觉--假观。离一切有相,守六根,净六尘,六尘尘相假,於一切法远离生灭相,於境无心,於心无境,观一切外境如梦如幻,妄想不行,返染还净,回归实相,前六识清净。

摄心内证--直觉--中观、双离二边--离有形之长短、大小、方圆、男女相,亦离无形之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相,於相离相,於空离空,不住空有,离相寂灭,深得真空无相之妙,心不染万境,真性常自在,所谓「三际二边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八识各种妄用不行,返流入法性,第八识(阿赖耶)清净。

六、总结金刚经真谛:

偈曰:「佛在本心,众生自度,修不著相,其福无量。」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总骨

(一)无住生心

如《金刚经》须菩提请佛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金刚经》的总骨,假使把这句领会了,一卷经文也就明白了。释尊告诉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没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其福德不可思量”。修行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应无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刚般若的妙心,所谓二边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实相般若之体,如是方名菩萨大行。

又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曹溪惠能六祖大师当初卖柴时间听到的悟处,从此至五祖请法,更为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并有《六祖法宝坛经》流世,其中有明心见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此为东土第六代祖师,故《坛经》中叫人从《金刚经》即可成佛的。

选自虚云和尚《怎样来学菩萨道》

(二)自渡渡生

云尝恭读《坛经》,至五祖以袈裟遮围,为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于言下大悟,即启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 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路说来,如天花乱坠。前四句“何期”,是摄用归体。后一句“何期”,是全体大用。前四句是自渡,后一句是渡生。“能生万法”者,一切种智也。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广佛法于无边,渡众生于无尽。故释迦不终老于雪山,六祖不永潜于猎队,为传佛种智耳。

选自《虚云和尚年谱·重兴曹溪南华寺记》

(三)降伏其心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轨著,不能证得。”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著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

《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达摩西来,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马祖说:“即心即佛。”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一切唯心造。

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轮回,六凡流转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那里来个十法界呢?十法界皆从一念生,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法界;圆修六度,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四谛,归于涅,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人法界;爱染不息,维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是畜生法界:欲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五逆十恶,谤法破戒,是地狱法界。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参禅、念佛、诵经、礼拜、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等,就向下堕。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随缘自在。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子、做饺子、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实,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麦面,一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 英语六级阅读难点关键句(02)

★ 《金刚经》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释义

★ 金刚经全文参考

★ 聆听《金刚经》

★ 金刚经简介

篇6:《金刚经》要解

受持金刚经,恶业取消,重报轻受,所以念金刚经有这样的无边功德。下面是《金刚经》要解,一起看一下吧。

【修行】

依此观才能知,因缘聚散的条件、时间、变化之真理 。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修行】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要时时观照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之中的每个当下。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修行】

不懂就要问,要问得诚心,要问得恭敬,要常赞叹别人,随喜功德。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修行】

修行在起心动念处修,要善护自己的心念,不起恶念、妄念,不要攀缘,要记得佛所交代的话,依教奉行!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修行】

还未发心修行,当下发心;已发心者,使祂不退;常存道心,便能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修行】

钟不敲不响,人不问不答,既然已问,当一心听讲。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修行】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发心之时,其心自降,应这样安住。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修行】

闻法要心甘情愿,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杂念,以此为重,生死事大。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修行】

发心度人,自我的执着、私心就渐渐破除,所以妄心自然降伏。度一切众生,直到都解脱为止;随缘度化,亦不须刻意攀缘,实际上还是众生自度。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修行】

要行菩萨道,首先要破除执着,把我、我所,你我对待,及一切相对的`概念破掉。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修行】

布施就是帮助于人,不应存有要人回馈之心,或是感谢之心;只问自己做了什么,不要去想别人回报什么。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修行】

有限不及无限,有量不及无量;有执着之心,所得亦小;心似虚空,亦无虚空之想,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修行】

事相和理体,可谓一表一里,是因缘起产生了现象,此事相本质就是空,故说色空不二。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修行】

行者要常观诸相,便可发现其生灭变化无常,故说是虚假,明其假,故不起妄想,若知道其真相,便当下自见本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修行】

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跟他谈此事,他当然不信;唯有亲自体验,才知此滋味。学佛修行,应多植福,常为人服务便是种福田;有福障碍就少,加上不断精进,就容易开启智慧。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修行】

虽造多福,烦恼不除,亦是枉然;一念生起清净之心,福德无量。无烦恼罣碍,才是有福气的人。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着我人众生寿者。

【修行】

不执身心境,不执有与空,亦不执此概念;不执则一切无碍,空不是没有,而是不受影响,却充满生机。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修行】

想取就是执着,佛法是药,有病当服,无病则舍;问病是否除,切莫迷在是什么药。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修行】

迷时有分别对待,悟了本是一体;迷时有佛可成,有法可说;悟了自性是佛,无一法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修行】

从有什么,到无什么,这是修行的过程;从无什么,到有什么,这是度众的过程;无有尽离,是证悟的结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修行】

事不离理,虽未悟理,能以财物布施,其福甚多。修行从做得到的先做;若悟不了,读诵经典总做得到吧!虽入不了定,静坐总做得到吧!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修行】

学佛若没有智慧,怎能觉悟;此经是般若经,依此而修,不但是自己觉悟,连一切诸佛也是这般。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修行】

初果不执六尘,方证初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修行】

二果不执往来,方证二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修行】

三果不执不来,方证三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修行】

四果不执此名,方证四果。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修行】

行者不与人争辩,知众生意识心作祟;行者不贪染而迷六欲,故得清净。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修行】

事上来说,有得是知,一切无所得;理上来谈,无所得是,本来无一物。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修行】

凡夫庄严外在,行者庄严内心,内心不净,外在何益;故当庄严内外,而不执庄严相,正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

知一切相是虚妄,才能无所执着;因不染一尘,故生清净心。行者要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起观照,察觉有所住,就应即刻放下;察觉生不起慈悲心、精进心、欢喜心、清净心,就应知障碍在哪里。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修行】

地大不及天大,有相不如无相大;世人只在相上比较,而不知其心不可限量,实为可惜。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修行】

虽以更多财物布施,不及开启智慧,自觉觉他。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修行】

有殊胜的因缘,为人解说金刚经全部,讲者及听者,都应赞叹;若无此机会,就随缘讲说任何一段经文,使众生离苦得乐。由于行者的修为,别人自然恭敬供养,像礼佛塔一样。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修行】

先熟读此经文,再默记于心,然后了解经义,依教奉行,则能完全受持,定当有所成就。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修行】

全经的精神,在于经题,故应依此来受持。金刚是不动的本体,勿被境所转;般若是智慧的妙用,于生活中去展现;波罗蜜是事情的完成,故要精进去达成每件事。亦不去执着金刚般若波罗蜜之法,方能大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修行】

当处说法,随处灭尽,若有说法,便是执着。虽然说法,亦是本有,并非别人说般若,汝就有此,而是自性本有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修行】

不执小亦不执大,大小不是问题,执着才是病。不论由小至大,不管从内到外,这些都是对待,事实若无微尘,怎成世界,故微尘世界,名异而实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修行】

阿难尊者,见佛相好,故发心随佛出家。相虽庄严,亦是虚妄,凡夫与佛,也是这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修行】

虽以身命布施,福胜七宝,然亦不能解脱生死,故受持般若经,方为究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修行】

行深才能解深,行深由读诵而来,读诵从信而来,信由自身而来,若己不行,怎么行深,又怎能深解呢?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修行】

六祖惠能大师,一闻此经,即得开悟,定是菩萨乘愿再来。我们闻此经,还不一定相信,甚至胡思乱想,或是想读更多的经典,心怎能清净,这是不会见到实相的。实相亦是假名,名为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修行】

末法众生,德薄垢重,由于诱因太多,资讯太泛滥,能闻此经,就可信解,可谓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修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金刚经》总骨】相关文章:

《金刚经》08-03

金刚经心得05-24

《金刚经》“九喻”05-11

我与《金刚经》06-26

《金刚经》全文解释05-24

金刚经区别教派05-24

金刚经的结构04-27

帝王推崇《金刚经》05-07

《金刚经》主要思想06-27

金刚经感悟故事07-26

上一篇:令我后悔的一件事小学生作文下一篇:优秀秋游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