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介绍

2024-08-18

中医基础理论介绍(共8篇)

篇1:中医基础理论介绍

课程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全校性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学院设置的本科中医学、中西结合、骨伤、外科、针推、对外中医、中药、护理专业;药剂、护理等专业,全部讲授中基课程。教研室年均承担25~30个班级约2500计划学时的教学工作量。

中基教学突出“三基”内容,加强学生基础理论基本功及实际技能的训练,旨在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奠定良好基础。

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基础理论正是建筑这一伟大宝库的基础,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中基课程在内涵建设上做到健全教导制度,规范教学管理,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在自制挂图教具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电化视听教学,自制幻灯片、录像片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购置教学参考书籍3千余册,还开设了中医实验课,为此添置了价值近百万元的图书及设备。如今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计算机教学和实验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教师团队

陈贵海,男,汉族,山东省费县人,出生于1966年10月。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6月赴日本富山大学(原富山医科药科大学)附属和汉医药综合研究所留学半年(访问学者),2006年应香港中医药科技学院邀请赴香港讲学。现为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中药新药研发创新团队成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营养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目前主要承担《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内经研究进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现主持在研省级课题1项,厅级1项,校级2项。

通过文献整理、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首次提出建立和逐步完善“胖人多瘀”的科学概念,公开发表《Correla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比较》等论文10余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大会交流论文3篇,出版译著1部,参编著作4部。基本构建出“胖人多瘀”和“益气活血法”治疗肥胖相关性疾病的系统理论框架。

叶庆莲,女,教授,中共党员,教授。1995年被聘为学科骨干教师,1997年后被聘为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及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1月任教研室主任。30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刻苦钻研业务,积极承担各科系班级及硕士研

究生的教学任务,系统主讲《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两门主干课及多门选修课,做到认真备课,不断更新充实授课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注重提高讲课艺术,教学效果优良,多次获学院教学优秀奖,教学工作量年均超过300学时。1986年主编视听教材《五行》;1987年参加(中南五省协编)《中医脏象学》编、审;1996年参加(王洪图总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编写;1997年参加(郭辉主编)《中医学基础》编、审;1998年参加(唐宋主编)《中基习题集》编写;2001年参加(王洪图主编)《内经讲义》编、审;2002年参加规划教材(王洪图主编)《内经学》编、审;2003年参加(烟建华主编)教材同步辅导从书《内经》编写;2003年参加精品教材(烟建华主编)《内经学术析要》编、审(任副主编);2004年参加(孙广仁主编)《中基教学参考书》编写。同时还主编著《壮医基础理论》、《难经选读》、《古代天文历法医学气象学》三部学院中医本科试用教材,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任教研室主任期间,带领全学科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完成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编制,进行计算机自习系统研制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主编与新世纪教材《中医基础理论》配套的学习参考书《中医基础理论析要解难》。不断完善学科的《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课程教学软件建设,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先后两次以优异成绩通过评审,成为学院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先后被评为学院重点课程,精品课程,自治区重点课程,精品课程。4年来获校、省级立项的教改课题3项。任教过程中,普遍反映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年终考核成绩优良。

何清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基学术带头人,广西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全国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高等教育研究会中医心理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广西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广西中医药杂志编委,广西中医学院学报编委等。在高校长期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与管理等工作,分别承担《中基》、《内经》、《中医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心理学》、《历代医论医著选》、《内经研究进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等多门主干课和新学科分化课程,以中医脏象、心神理论与养生及中医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或参加国家局级、省厅级、院级等科研课题多项,主编或参编出版印行论著、教材、教参十余部,独著或合著发表或会议交流论文数十篇,曾相继获学院课堂教学比赛特别优胜奖、区科技进步奖、区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区心理学会优秀论著奖和区级、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并曾获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政府表彰。开展“建立中医心理学新学科及教学研究”等工作在区内外有一定影响。深感学海无涯,唯有精勤不舍。

蒋应时,男,1948年12月出生,医学硕士(1984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经学专业硕士学位),教授。

学术任职:广西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西抗衰老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广西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带头人。

主讲课程:承担各专业本、专科班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系统主讲《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两门主干课及《古代天文历法及医学气象学》、《周易》等多门选修课,教学效果优良,多次获学院教学优秀奖。

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养生学研究

学术成就:在科研工作方面,曾主持及主要参与国家级课题三项、省级课题五项、厅级课题五项、院级七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五部。

李志庸,男,59年2月出生,1985年研究生毕业,医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会员。1977年考入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本科,82年毕业后,继续攻读医史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拜著名中医医史文献学专家郭霭春教授为师。85年毕业后至2002年,一直任教于天津中医学院医史教研室,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2002年调入本院基础医学院中基教研室工作。18年来,曾为本科生、研究生、七年制、留学生及西学中班等各层次班级,讲授过中国医学史、中外医学史、中医文献学、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周易与中医学、中医道德学、中医养生气功等课程,累计近万学时。带硕士研究生2名,现毕业1名。1996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颁发的第五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988年发表《中国气功史》,该书于次年荣获全国首届科技史优秀图书奖及北方十省市优秀图书奖。1991年参加编写《黄帝内经词典》,1995年参加点校《东医宝鉴》,1997年点校《乡药集成方》,1998年主编《张景岳医学全书》(99年出版),该书系国家新闻出版署95重点课题。1999年,点校完成《成方切用》(已出版)。2001年,主编完成《本草纲目辞典》(即将出版)。累计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论著10余部,计千万余字。现在研课题:中医道德学的构建与研究(院级);承担大型中医文献丛书《钱乙刘昉医学全书》(《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之一)主编工作。任教过程中,普遍反映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年终考核成绩优良。

蒋筱 女 1963年6月29日出生 广西桂林市人 汉族 副教授

本人1985年7月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同年留校任教,一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从事《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20余年的教学工作,曾先后主讲过中西医结合、中医学、针灸推拿、护理学等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等课程,熟悉《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任教过程中,普遍反映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2006年招生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治则治法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两名。

参加教材编写经历(包括规划、协编、自编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广西高等教育中医专业(专科)自考辅导资料)编委;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广西中医学院自编教材)编委;

《中医基础理论析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编委;

《中医美容学》(广西中医学院自编教材)主编;

《美容中医学》(新世纪美容医学继续教育丛书,科学出版社出版)编委;

《中医美容学》(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编委;

《实用美容药物学》(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副主编。

发表论著及科研情况:

发表论著情况:

《浅淡生殖之精属于先天之精》、《肝与长寿保健的关系探讨》、《从调理肝肾论痰瘀同治》、《论肾主唾及其临床意义》、《论经络学说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验课开课设想及展望》、《浅淡中医的美学思想》、《从体质论中医美容诊治的思路》等论文公开发表。

主持及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广西卫生厅科研立项课题“肾虚证与唾液腺功能变化关系研究”(2000年,已完成,排名第2);

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广西藤茶总黄铜降血糖药用研究”(2000年,已完成,主要参加者);

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医基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2001年,已完成,排名第3);

广西中医学院第四届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中医基础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2004年,在研,主持);

广西教育厅立项课题“阴阳五行学说的数学模型研究”(2005年,在研。主持);

广西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立项课题“中医基础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2006年,在研,主持)。

臧知明,1973年6月生,中医学硕士,讲师。1995年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1995年7月至2000年5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为瑞康医院)内三科(中医急症内科、消化内科)从事临床、教学工作,2000年5月调入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2005年以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近年来主持厅级级

1项、院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四项,发表论文7篇。目前主要研究内容为中医养生学及信息化研究。

武丽 中医学硕士 主治医师

1997年河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一直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业务上刻苦钻研,努力提高临床技能,能够独立处理内科常见疾病,对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2005年获得主治医师资格。2002~2005年本人在广西中医学院中医理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工作至今。在校期间完成学位课题“加味温胆汤(解郁1号)抗抑郁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完成学位论文一篇,发表文章2篇。工作一年期间,申请并获得广西中医学院院级课题一项《郁舒乐(解郁1号)对抑郁症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的初步研究》,全面负责本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工作;以排名第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一项,负责本项目的动物实验及资料收集工作;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解郁1号抗抑郁作用的临床研究》,承担本课题的主要任务。2006年7月参加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机能实验学习班的培训,掌握了更多的实验技术,为以后更好的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在国家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篇,1篇待发表。

熟悉科研课题的申报、设计,具备一定的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临床方面,1999年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具有五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能够胜任临床病例收集、量表评分等工作。

篇2:中医基础理论介绍

Four year clinical study of theory I formed a rigorous learning attitude, rigorous way of thinking, cultivate good study habits, work experience also enhanced my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one year.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hospital internship gave me a lot of opportunities for hands-on experience, so I the common disease of clinical departments can make the correct diagnosis and best treatment.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trong interest in learning, hands-on ability, ability of acceptance, and be able to complete the outstanding tasks, so that I won the senior doctors praise me more confidence that I will become working lifeIn this.

Rich social experience not only broaden my horizons, I formed a steady determination, enthusiasm and efficient work style. In prim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high school, until the various stages of the University, I served as monitor, study members, successfully organized numerous class activities outside the school, work has been recognized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our class has been rated as outstanding class collective, I have repeatedly won the outstanding youth league work, activists and other honorary titles. I believe that with these experiences, I will be able to coordinate the various relations, processing encountered in daily work.

Strong self-learning ability is also one of my strengths. The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e rapidly, only constantly upgrade their knowledge can be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 went through a computer during the period of school, grade two examination, the National College English CET four, proficient in Windows98, Windows, Windows a P operating system. And Photoshop, Fo learning to use Office, a Pro software for image processing, table design, web production and other work, learning for the day after the work,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and create good conditions.

篇3:支原体肺炎中医诊治经验介绍

1 治则治法

治疗原则为宣肺定喘, 清热化痰。若痰多壅盛者, 首先降气涤痰;喘憋严重者, 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者, 治以活血化瘀;病久气阴耗伤者, 治以补气养阴, 助正达邪;出现变证者, 随证施治。

2 辨证论治

2.1 风寒闭肺型

恶寒, 发热, 无汗, 呛咳频作, 痰白清稀, 甚则呼吸急促, 舌淡, 苔薄白或白腻, 脉浮紧。治拟辛温开肺。多以三拗汤加减。常用药物:麻黄、杏仁、甘草、浙贝母等。发热, 无汗, 表证重者, 加荆芥、豆豉辛温解表;痰多白黏, 苔腻者, 加苏子、陈皮、半夏、莱菔子化痰止咳平喘;寒邪外束, 肺有伏热者, 加用桂枝、石膏表里双解。

2.2风热闭肺型

初起发热, 恶风, 有汗热不解, 口渴引饮, 咳嗽痰黏或黄, 咽部红赤, 舌红, 苔薄黄或薄白而干, 脉浮数。重者可见高热烦躁, 咳嗽剧烈, 痰多黏稠, 气急鼻煽, 大便闭结, 舌红苔黄, 脉数大。治拟辛凉宣肺, 止咳化痰。方拟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牛蒡子、豆豉、薄荷、桔梗、鲜芦根、麻黄、杏仁、石膏等。咳嗽痰多者可加浙贝母、竹沥、天竺黄清热化痰;热重者, 加黄芩、山栀、板蓝根清泻火热;挟有积滞者, 加莱菔子、大腹皮、全瓜蒌化痰通腑。

2.3 痰热闭肺型

发病较急, 气喘, 鼻煽, 喉间痰鸣, 声如拽锯, 发热, 烦躁不安。重证颜面口唇青紫, 两胁煽动, 摇身撷肚, 舌淡嫩或带紫色, 苔黄腻而厚, 脉滑数。治宜泻肺降气, 定喘涤痰。方拟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虎汤加减。常用药物:葶苈子、大枣、麻黄、石膏、射干、细辛等。痰多者, 加鲜竹沥、猴枣散、天竺黄;热甚者, 加黄芩清肺;便秘、腹胀者, 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涤痰;发绀者加当归、红花、赤芍活血化瘀。

2.4 毒热闭肺型

高热炽盛, 咳嗽剧烈, 气急鼻煽, 涕泪俱无, 鼻孔干燥如烟煤, 面赤唇红, 烦躁口渴, 溲赤便秘, 舌红而干, 苔黄腻, 脉浮数滑大。治拟清热解毒, 泻肺泄热。方拟三黄石膏汤加减。常用药物:大黄、黄芩、黄柏、石膏、栀子、鱼腥草、蒲公英等。热毒较重者加金荞麦根、虎杖、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便秘、腹胀者加生大黄、芒硝通便解热, 釜底抽薪。

2.5 正虚邪恋型

又可分为阴虚肺热、肺脾气虚两型。阴虚肺热表现为低热, 盗汗, 面色潮红, 口唇樱红, 干咳无痰, 舌红而干, 苔光或花剥, 脉细数。治拟养阴清肺。方拟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物:南北沙参、麦冬、知母、青蒿、玉竹、甘草、扁豆、桑叶、天花粉等。肺脾气虚表现为低热起伏不定, 面色苍白无华, 动则汗出, 咳嗽乏力, 喉中有痰, 纳呆, 大便溏薄, 舌淡, 苔白滑, 脉细软。治宜益气健脾。方拟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药物:炒党参、茯苓、白术、甘草、五味子等。

上述诸证型不是相互孤立存在, 而常相互兼夹, 或见主证、次证兼夹移位, 治法选方用药应当灵活配伍为宜。在临床上一般发病初期多以风寒闭肺或风热闭肺多见, 无论是风寒闭肺还是风热闭肺, 发病的关键在于外邪犯肺, 肺失宣降, 痰阻气道导致肺气郁闭, 故治疗的关键在于宣肺开闭, 故黄老在诊治过程中均用到麻黄、杏仁, 主要是取其宣肺平喘之功效。若为风寒之邪则可加用桂枝、荆芥、防风等, 风热之邪则可合用银翘散、石膏、黄芩、蒲公英等。痰热闭肺型、毒热闭肺型则为肺炎喘嗽中的重证, 患者往往会出现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在诊治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清肺、涤痰、活血化瘀, 可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大黄、黄芩、黄柏、丹参、赤芍、鱼腥草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在疾病的后期多为正虚邪恋型, 可表现为气虚或阴虚, 可予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或沙参麦冬汤滋阴润肺。

3 诊治经验

3.1 宣肺止咳兼顾活血化瘀

肺炎喘嗽多为外感风邪, 邪袭于肺, 肺气宣降失司, 以致上逆而喘。痰浊阻于气道, 气机阻滞, 气滞则血行不畅, 瘀血内生, 停于脉络, 阻塞气道, 瘀血阻络, 又使津液难行, 聚为痰浊。黄金城老师在治疗肺炎喘嗽中无论是风寒、风热还是痰热, 均在初诊时使用麻黄、杏仁, 取其宣肺开闭、止咳作用。他认为, 肺气郁闭是肺炎喘嗽的病理基础, 肺气郁闭与肺失宣降非同一概念, 肺气郁闭的构成有3个要素: (1) 外邪袭肺, 肺失宣降。 (2) 痰热壅于气道, 阻塞肺气。 (3) 脉道瘀滞, 肺朝百脉不利。痰瘀既是肺气郁闭的病理产物, 又是造成肺气郁闭的原因。痰热瘀不除, 与肺气郁闭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阳气暴脱, 变证丛生。痰、热、瘀都是导致肺炎喘嗽的病理基础, 故黄老在诊治肺炎喘嗽早期就强调加用虎杖、地龙、丹参、丹皮等活血化瘀药及葶苈子、白芥子等涤痰药。研究发现, 加用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 可改善肺部微循环, 促进啰音吸收, 从而加速病情痊愈[1]。另外, 虎杖既能清热解毒, 化痰止咳, 又能活血散瘀,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其有良好的抗菌、镇咳平喘及活血化瘀功效[2]。地龙性寒降泄, 能清肺平喘, 其性走窜, 又能活血通络祛瘀, 《本草求真》言其为“肺气药必须此物为使”, “本有钻土之能, 化血之力”,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地龙有良好的抗组胺、平喘及抗凝、抗血栓作用[3]。

3.2宣肺止咳为主, 清热解毒为辅

中医之外邪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病原体, 是引起各种感染、炎症性疾病的主要因素。随着近年来细菌变异、耐药率的上升, 黄金城老师认为临床上单用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喘嗽, 因其抗病毒作用不强, 缺少涤痰药及活血化瘀药等缺陷, 往往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 故黄老在诊治过程中加用金银花、黄芩、皂角刺、鱼腥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清热解毒类中药不仅可以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尚可协调复杂的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 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另外, 尚能明显拮抗细菌内毒素对组织细胞的损伤, 从而达到“菌毒并治”[4]。

3.3 表里虚实, 随症化裁

在肺炎喘嗽的临床诊治过程中, 各种证型往往不是孤立存在, 而是相互兼夹, 治法、选方、用药应当灵活配伍。发病初期一般病邪在表, 重证则病邪可迅速入里, 甚至出现心阳虚衰, 邪陷厥阴等变证;疾病后期可出现阴虚内热、肺脾气虚等虚证。但临床上上述证型可相互夹杂, 同时兼见, 如表里同病, 虚实夹杂等。表证重者可加用荆芥、豆豉, 表寒里热、表里同病者可加用石膏、桂枝表里双解, 体虚外感者可加用黄芪、白术等益气托毒。总之, 在诊治过程中应注意辨证分型, 随证施治。

4 典型病例

例1朱某, 女, 6岁, 2011年12月15日初诊。主诉:咳嗽、咳痰6天, 伴发热, 气急1天。患儿6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 痰少不易咳出, 以夜间为甚, 伴乏力, 恶心, 纳差, 自服平喘止咳露后症状未改善。1天前患儿出现发热, 体温最高38.2℃, 夜间出现活动后气急, 但能平卧位休息。查体:神清, 精神不振, 咽充血, 扁桃体无肿大, 两肺呼吸音粗, 可闻哮鸣音。舌苔白腻, 脉浮紧。外周血W B C 1 0.2×1 09/L, N 0.4 8, L 0.5 0。X线胸片:右下肺可见片状渗出性病变。中医诊断:肺炎喘嗽—风寒闭肺, 入里化热型。嘱7天后复诊。

治法:宣肺止咳, 化痰平喘兼以清热活血。处方:炙麻黄5g, 杏仁6g, 黄芩10g, 乳香5g, 没药5g, 白芷10g, 丹皮10g, 当归10g, 广郁金10g, 皂角刺10g, 蒲公英15g, 炙葶苈子15g, 细辛5g, 五味子10g, 地龙10g, 生地10g, 金银花10g, 虎杖15g, 黄芪30g, 陈胆星6g, 浙贝母10g, 制半夏10g, 玉竹10g, 白芥子6g。7付, 每日1付, 分2次煎服。

复诊:患者服药2天后体温正常, 气急较前缓解, 咳嗽、咳痰减少, 感乏力, 夜间睡眠好。查体:体温正常, 咽无充血。两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干湿啰音。舌红, 苔薄, 脉细。此乃病后气阴不足, 治宜益气养阴, 兼止咳化痰。处方:南沙参10g, 北沙参10g, 炙紫菀6g, 款冬花6g, 淡子芩10g, 乳香5g, 没药5g, 白芷10g, 丹皮10g, 当归10g, 丹参15g, 炙葶苈子15g, 细辛5g, 五味子10g, 地龙10g, 生地10g, 银花10g, 玉竹10g, 黄芪30g, 炒苍术10g, 制半夏10g。7付, 每日1付, 分2次煎服。嘱7天后复诊。

复诊:症状基本缓解, 续前方, 7付, 每日1付, 分2次煎服。

例2吴某, 男, 50岁。因发热、咳嗽10天于2010年5月11日就诊。主诉:咳嗽, 咳痰10天, 伴发热, 气急3天。患者10天前受凉后出现鼻塞, 咳嗽, 自服“芙朴感冒冲剂”、“头孢拉定”后症状未缓解, 咳痰逐渐增多, 痰色黄不易咯出。3天前出现气急, 夜间需高枕卧位休息, 伴发热, 体温最高38.5℃, 便秘, 到社区医院就诊, 予“阿洛西林”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未缓解, 今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8.2℃, 急性热病容, 咽充血, 双侧扁桃体I°肿大, 无渗出物。心率118次/分, 律齐。两肺可闻及湿啰音及哮鸣音。舌红, 苔黄厚腻, 脉滑数。外周血W B C 9.6×1 0 9/L, N 0.4 8, L 0.3 6, M 0.1 4。X线胸片:两下肺可见点片状阴影。中医诊断:肺炎喘嗽—痰热闭肺型。治法:泻肺降气, 定喘涤痰兼活血化瘀。嘱7天后复诊。

处方:炙麻黄9g, 杏仁10g, 生石膏30g, 射干10g, 葶苈子15g, 细辛5g, 黄芩10g, 丹皮10g, 当归10g, 赤芍10g, 红花5g, 虎杖15g, 地龙10g, 天竺黄10g, 制半夏10g, 白芥子6g, 鱼腥草20g, 蒲公英15g, 生军10g。7付, 每日1付, 分2次煎服。

复诊:服药3天后体温正常, 气急较前缓解, 痰黄能咯出。查体:体温正常, 两肺湿啰音减少, 未闻及哮鸣音, 心率90次/分, 律齐。舌红, 苔白腻, 脉滑。前方去麻黄、生军、生石膏、射干, 加炙紫菀6g, 款冬花6g, 丹参15g, 炒苍术10g, 7付, 每日1付, 分2次煎服。嘱7天后复诊。

复诊:少量咳嗽, 痰少, 无气急, 平时常感乏力, 动则汗出, 胃纳欠佳, 舌淡红, 苔薄白, 脉细。证属热病过后, 肺脾气虚, 治宜益气健脾, 兼以止咳化痰。处方:炒党参30g, 炒白术15g, 茯苓10g, 五味子10g, 炙紫菀6g, 款冬花6g, 炒白芍10g, 黄芪30g, 百合10g, 鸡内金10g。7付, 每日1付, 分2次煎服。嘱7天后复诊。

复诊:症状基本缓解, 续前方, 7付, 每日1付, 分次煎服。

参考文献

[1]翟文生, 据玮, 朱珊.活血化瘀对小儿肺炎疗效的影响[J].河南中医, 2002, 22 (5) :37-39.

[2]巩祥成.虎杖合剂对MP肺炎患儿血清NO、TXBZ及循环内皮细胞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02, 42 (23) :40.

[3]利红宇, 李钟, 黄艳玲, 等.不同炮制的广地龙平喘化痰止咳药效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 (6) :1464-1465.

篇4:中医基础理论介绍

摘要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也面临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进一步提高。结合混合式学习的含义、在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应用混合式学习的基础条件,笔者对在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要达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创业就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盏明灯。

三、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是保证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成功运用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的建设,全面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要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

学校要创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活动。例如,自习课上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业余时间,教师、学生通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并获取需要的资料,掌握总结知识,重构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此外,在业余时间,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学校也可以创设制出中医诊疗、中药等相关学科网站,供学生随时查阅有关知识。

四、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确定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确定学习任务,学生要根据老师设定的问题和布置的学习任务,登录学习网站,明确学习目标,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经络这一章,教师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网站上,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规律,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引导学生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记住十二经脉的规律,怎么能够更好地记忆;别的同学是怎么记忆的,哪种方法更好;经络的名称规律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把不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如,第四章经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找搭档,两两结合,在自己搭档身上找穴位。也可以找模特,比如,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模特身上用笔画线,这样知识可以转化为真真切切的内容,学生很容易记住。同时,一个班可以分设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中学习好并且负责任的组员可以设为组长,组员如果有疑问随时可以找组长解答。

(三)教师课堂指导学生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个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此步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老师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提出1~2个有关知识点的问题给学生准备。这些问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查阅资料,先由学生自己来回答问题,老师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如,第四章经络,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结合十二时辰养生法,十二时辰该如何养生,才能达到治未病?几点睡觉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午休对五脏的哪一脏有好处?

2.组织自讲法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可以组织1~3次自讲活动,每次1学时。如,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部分,由学生按自讲的方式来完成,事先将学生分组,每组演示十二经脉名称、分布规律、表里规律、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规律。各组再派代表走上讲台“演讲”,每组发言后,最后由老师做总结,解答所有疑问,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细致的点评。

(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老师总结这次课的重要内容,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进行监督和检查。这里可以应用一些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如第六章病因的“七情内伤”部分,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个临床案例,让学生看看,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份学习报告,判断该案例对应的是哪一种病因,怎样来治疗。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某次课的重点内容。再如,考试一次穴位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师可以安排小组组长当模特,然后让组员在模特身上找穴位,教师来考核。

五、结语

篇5:80岁老中医自我介绍

行医40余年,将五行生克规律用三角图形演释,用于脏腑辨证,指导临床,效果明显。独创血糖对比值,将2型糖尿病分为漏糖、溢糖两个类型,提出毒糖概念,将糖尿病的治疗纳入标准化,临床取得重大突破,轻、中度者能够治愈,重度者得以控制、缓解。临床注重保护和恢复元气功能。从根本上加强人体免疫功能。

篇6:中医规培面试自我介绍

作为一名药物制剂学专业的大学生,我热爱我的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校期间,我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也担任了一些小职务并加入了党组织,这些实践活动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也使我处事更务实、更有责任感,相信这也是我人生的重要经验和宝贵财富。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所学习的内容包括了从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到运用等许多方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我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此专业是一种工具,而利用此工具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在与课程同步进行的各种相关时践和实习中,具有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在学校工作中,加强锻炼处世能力,学习管理知识,吸收管理经验。

我会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加强专业技能,不断地战胜和超越自我,以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和踏实负责的作风把每一项工作做好。

中医规培面试自我介绍2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是***,毕业于**学校**专业,获得的是医学博士学位。

在学校期间,主修的专业课是骨外科,根据所学的知识,也参加过一些具体项目的事实,比如****项目,在其中负责**模块或者**工作,并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医学实践操作的认识,提高了专业水平。

另外,在学校中也参加过一些社团活动,比如**(此处最好说1-2样),在其中加强了和同学们的团队协作,并且有***的感受和知识。

在这里应聘贵医院的医师助理职位,是想将自己的所学得到充分发挥,并在这里学习成长。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能和诸位成为同事。

中医规培面试自我介绍3

我是锦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现在内蒙古赤峰市医院实习,即将面临毕业。

在这以知识与信息为背景的时代,面对众多高学历的求职者,作为一名大学生求职者,我深知:只有拥有一技之长,精通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在社会立足。因此,三年多来,在校训博学至精,明德至善的指导下,我不断地充实完善着自己。

在校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大一和大二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所在小分队均荣获校优秀小分队称号;同时,我身体素质极佳,擅长多项体育运动。

临床医学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活力、最具发展生机的学科之一,另外,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自赤峰市医院医院实习以来,我努力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不断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向老师请教,在同事和老师的不断帮助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我已初步掌握了临床医学工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医学是一个高尚的专业,需要我们去加倍努力探索和发展,我热爱这个职业,真诚的希望贵单位能给我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我将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让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中医规培面试自我介绍4

您好!我是湖北民族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是临床医学。明年6月我将顺利毕业并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学位。

大学五年,我努力学习各门专业知识,在校时各科考试均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实习期间,我积极主动学习,对于各科的常见多发病有了较深的了解。

特别是外科,曾在老师指导下主刀一次阑尾切除术,获得了带教老师的好评。

我有较好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并于14年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QBASIC)的考核,现在正准备参加三级网络技术考试。我能熟练的进行Windows98操作,并能使用C,QBASIC等语言编程,并能熟练运用offices软件。我具备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于15年通过了CET-4。

在大学期间,我多次获得各项奖学金,发表多篇文章,还担任过班干部,具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能够面队任何困难和挑战。

篇7:中医基础理论介绍

2010年03月18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中医药大学是岭南名中医的摇篮。

▢药圃里的李时珍雕像。

药圃里生长着稀有中药品种,俨然广东珍贵中药种子库。

广州名片名牌学府系列总第129期 侯选名片128期

广州中医药大学

提名辞

广州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开办的四所中医药高校之一,经历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从创立到成长整个发展历程,一直是综合实力居全国最前列的中医药名校。

索引

作为岭南名中医的摇篮,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兴建的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它的建校基础是成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2002年在全国的一级学科评估工作中,学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

唯心

大学的“大”“小”问题

十年前,父亲在偏远的小渔村为儿子的前途出谋献策:争取在数理化上拔尖,考一所医药大学,真才实学,出来后才好找工作。但是儿子不才,天生就有数理化恐惧症,这场父母的望子成龙几年后以儿子上了一所文科学校草草收场。

在这里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作为文章的开头,并不是故意拿青涩往事说事,为了更好地以当事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身份来谈论如今的大学。说实在话,在浮躁与功利的就业教育横行的年代,提及大学两字,不仅让人汗颜,同样使人心虚。如今的大学,围墙还是原来的围墙,大学已经不是原来的大学:一边看到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学子们多数考虑的不再是学识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学这个有什么用”自然而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口头禅;另一边则是高校办学唯利是图所滋生的大学腐败,假成果、假学问、假效益、假就业率遍地都是。

倒出这么多苦水,并不全是危言耸听的证据陈述,而都是一些众所周知的关于“大学”的社会现实。大学的教育改革问题喊了很多年,却很难推行,要知道社会风气的形成与颠覆远比专业设置和分科复杂得多。

关于大学的“大问题”没解决,大学里的“小问题”又出现。有网友出来声称,做一个大学生“难”,现在做一个中医药专业出来的大学生更是“难上加难”:比起很多综合性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十几年来在教育市场的位置却更为尴尬。在“崇洋媚外”的社会,中医的边缘地位得到矫正的历史不长。今天别说在学校教学,就算在医院临床实践,西医的“强势”比比皆是。中医的现代化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医的教学,所以采访的时候有在校学生对我诉苦:比起其它高校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它始终围绕一个中西分歧的问题争论不休。

许多年前,竺可桢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多年后,谢泳说,今日的教授已不再是学衔、学问的标志,而是工资的一个级别,一个分配住房的资格,再加上一个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而已。的确,如今谈起大学,我们也不再谈青春谈理想,我们只谈“及格和工作”。而谈起中医药大学,关于专业、学术本身的中西结合、中西难解难分的问题却仍然是主要问题。

■小瘪

现场传真

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的学生要比三元里校区的多,听说包括本科、专科、研究生等,新生都会先到大学城校区上课,直到需要进行临床见习才往三元里校区挪。而非医学专业学生根本不用到三元里校区去。新老校区分工明确,面貌也完全不一样。但是校园建设中关于绿化、美化、药化的思路是一样的,说简单了就是用中药植物来命名各条路,以及将一些观赏性比较强的中药植物用作绿化。

如今如果想寻找名老中医们在校内的蛛丝马迹,要找校内的老者引导。据学校的教职工介绍,年轻的老师们早就不知道学校的陈年旧事。八十多岁的叫王建华的老师,退休后每天八点半到九点都会到以前工作过的脾胃研究所去看看,而年逾古稀的邓铁涛也是每天会在三元里老校区里面走走,耍一遍健身拳。

大学城里唯一一个把校区主体都搬进来的大学

作为大学城唯一一个把校区主体都搬进来的大学学府,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大学城校区看上去比周边其他高校都要安静。老校区与主校区的另一个明显区别是,没有博物馆,而大学城中中医药大学的博物馆不仅是岭南中医药史的见证,更作为广东省指定的公益旅游景点,免费向游客开放,很多时候,门口总是停着旅行社的专业旅行车。里面收藏的包括甲骨文、名画、古典医药所用的各类瓶瓶罐罐以及一些古代制药工具等。

危楼礼堂是校友们返校的怀旧地

阴霾天气下的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更像一座与世无争的人民公园。这里如今还设置有中医药主要的科研基地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对于旧校区而言,最久远的历史必须从处于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的危楼礼堂说起。

据说195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三元里建校时,便兴建了这个礼堂,最早是用作饭堂,后来才摆放了一千多个座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礼堂,之后各类大会以及领导报告都是在这里举行,七八十年代,供学生们放映电影、举办晚会使用。礼堂声名显赫,不仅在中医药大学校内,在整个三元里地区也是“有口皆碑”。因为过去年代,可供集体活动的地方很少,礼堂也成了周边很多单位的开会场所。

由于建筑的楼龄过久,且结构上不是十分符合现代标准,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停用,如果要使用,必须写申请报告,现已被列为危楼。这个礼堂所在的位置是一个很短的衔接地带,两旁各有一个小园林区,这个地方在校区中甚至属“黄金地带”,是教师和学生课后和生活中经常活动的地方。正是由于处于这样的珍贵地段,因此对于是否推掉重建成了学校各方一直在争论的焦点。许多校友每次回到学校都要去看一眼这个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建筑。

药圃俨然广东珍贵中药种子库

在三元里旧校区,另一个最值得称道的是学校药圃。作为一个广东珍贵的中药种子库,那些稀有且生长条件苛刻的中药种子在这里都有专门的培植。药圃是在建校区的次年(即1957年)建立的,最初建起来是为了给中药专业的学生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设施,让学生可以看到中药的植株状态,清楚植物的不同入药部位以及各种性状,了解植株状态药物的根、花、叶、果实等。

后来由于教学资源限缺,周边的很多卫校师生也纷纷把它作为观摩学习的药材基地。药圃中有700多种药物,其中分盆栽和落地栽,细分为中药学分类区、阴生药用植物区、水生药用植物区和南药种植区这四个区。其中培植有各种名贵草药,例如四大南药等。

在药圃的不远处,可以看见五十年代后期兴建的颇具苏联式建筑的办公楼,楼层高度比较大,采光好,横截面像是“工”字,经过多次的质量检验和评估之后,只是进行过一些小修小补,主体从未曾改变。

对话校长

办“高水平大学”并不等于要“高大全”

◎发言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徐志伟校长

支持中医药院校独立开展或联合自主招生

广州名片: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发展有什么特点,形成了哪些自己的办学优势?

徐志伟校长:整体中医药行业规模小、底子薄,我校虽是全国中医药行业四大老校之一,但发展一直受到制约。从“九五”以来,我校把握中医药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引领教育发展,以广州大学城新校区建设带动整体办学实力提升,乘势而上,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大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现在已经形成医、工、管、理、经、文、教七大学科门类的办学格局,但我们始终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相关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向。可以骄傲地说,如今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乃至综合办学实力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广州名片:高校自主招生最近是社会热点,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实际,学校在这方面的立场和观点是什么?

徐志伟校长: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看,高校自主招生是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医学科学,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特区”政策。我个人认为,应当支持中医药院校,特别是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医药大学,独立开展或联合自主招生,优先获得适合中医药学科特点的优质生源。

正面临着中医药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广州名片:许多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作为中医药大学的校长,你怎么看待未来的教育竞争和挑战?

徐志伟校长:首先我要说,我们正面临着中医药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生命健康产业是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而中医药是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国粹,更是我国在生命健康产业中最具原创性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一部分。

中医药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产业,中医药产业链正在不断扩展延伸,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领域,更是中医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在高等教育领域,应对竞争和挑战要靠练“内功”,树品牌,内外兼修,在坚持特色办学的前提下追求卓越。

我的理解是,办“高水平大学”并不等于要“高大全”,并不是只有“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才能做“高水平大学”,在本行业中做到一流,也是高水平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目标是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大学”,我对此充满信心。

校友录

我能拿到“世界记忆大师”这个荣誉,其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风。像别人所说的游手好闲、玩游戏之类的现象在我的周围都是很少的。这样的良好的校风让我能够静下心来练习记忆,心要静下来才可以训练得当。

——史俊恒,广州中医药大学08级针灸推拿专业,在2009年伦敦举行的第十八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上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

从入学到留校,我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生活、工作了24年,母校改革建设发展取得的成就给我留下美好回忆。母校教会我辨证施治、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使我在从医从政实践中受益匪浅。

——黄小玲,广州中医药大学1977级校友,广东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副厅长

忙碌充实,但是对于学校的教学还是欠满意,个人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硬件设备应该更新,教学更多地面向多元化,志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途径。培养方式都只是照本宣科,大学教育要改革,反对应试教育。

——嘘嘘

学·位

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上还不够

□评估人: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高等教育学博士、教授 廖益

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我国50年代兴建的中医高等学府,它不仅在广东省内,甚至在整个华南地区的中医教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第一,学科专业建设有优势。拥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省名牌专业。

第二,附属医院办院有特色。特别是广东省中医院,其办院经验和水平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第三,名老中医有影响。以邓铁涛老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老中医是医学界的大家,是中医泰斗,对学校的教育、研究、服务社会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四,学科交叉有潜力。目前学校已经将中医学与其他学科进行合理、适度的结合,使得中医药大学的医学教育具备了多学科支撑,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当然,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上也有些遗憾,比如目前为止中医药大学还没有自己的院士。

史记

1924年9月15日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成立。

1956年 周恩来总理批示成立广州中医学院,直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是新中国最早兴建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

1978年 进入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高校行列。

1991年 成为全国首批开办中医学七年制教育的3所院校之一。

1995年2月 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

1997年 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1998年 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

2003年 启动广州大学城新校区建设。

2005年 拥有全国唯一的中医学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6年 成为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高校,主体进驻广州大学城,实现“一校两区”办学。

2007年 中医学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全国仅2个)。

名人谱

邓铁涛一生为中医奔波的国医大师

1937年,20岁的邓铁涛从广东中医药学校毕业。上世纪80年代,一些人不重视中医,国内出现崇洋媚外的思潮,重视进口药,甚至中成药也要用日本产的。中医历尽挫折,生存艰难,发展更无从说起。恰巧此时,邓铁涛一直为中央领导同志看病。在看病过程中,他用疗效说话,领导一次次被中医的神奇疗效折服。

传说1985年,徐向前元帅来广东过冬,有一天吃了西瓜,到夜晚便拉肚子,然后感发热。看着徐帅难受的样子,徐帅的夫人提出找邓铁涛试试看。邓铁涛给他驱风解表。服药后第2天,热稍退,再改用清热法,结果1天烧就退了,他和夫人都十分感谢邓铁涛。

这时,邓铁涛诚恳地向徐帅表达了让中医发扬光大的心愿,徐帅被打动了,马上承诺要向中央反映情况。邓铁涛十分激动,回家后立即奋笔疾书,向徐帅写了一封要振兴中医的信。这封信,首先徐帅批示,然后胡耀邦、乔石也作了批示,到了卫生部部长崔月犁批示,才用了7天。

李国桥:“为科学献身”的抗疟先锋

作为国际上著名的疟疾防治专家,李国桥教授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疟疾研究。他提出恶性疟两次发热、两种昏迷期理论,创新脑型疟诊治方法,脑型疟救治居国际领先水平。1967年接受国家疟疾防治任务至今,在研究与推广青蒿素类药防治疟疾、发明青蒿素复方抗疟药和快速控制疟疾等方面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

为探索针刺治疟方案和证明恶性疟两次发热的理论,两次将疟原虫注入自己身体,勇于为科学献身。他创建了具有鲜明中西医结合特色的热带医学研究所,带出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疟疾研究团队,把实验室和研究现场从我国海南拓展到越南、柬埔寨和非洲,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在国际、国内热带医学界享有较高声望,曾任WHO西太区疟疾临时顾问,在第14和15届世界热带病大会担任分会场主席。

罗元恺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

1924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在广州创立。广州许多赫赫有名的老中医都是这个学校出来的,罗元恺就是其中之一。

罗元恺不仅是一位中医临床学家,还是一位中医教育家。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从事中医教学,并负责《金匮要略》、儿科、妇科、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77年,广东省革委会授予罗元恺教授职称,他是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

下期预告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创办于1957年10月,初建校名为广州音乐学校。随后历经数次搬迁、易名,于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正式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也是我国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音乐专业学府。

本报撰文:

本报记者 陈坚盈

实习生 罗松龄

本报摄影:

篇8: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胃脘痛经验介绍

李老师在治疗胃脘痛过程中, 辨病辨证相结合, 辨证为肝胃 (脾) 不和、脾虚肝郁、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等型, 分别以疏肝理气和胃、益气疏肝、清热祛湿和胃、养阴疏肝和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法治疗, 疗效好。

1 疏肝理气和胃

本证属肝胃 (脾) 不和型, 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或胀满不适, 多以胀为主, 情志不遂时明显, 伴嗳气, 有的胸闷, 嗳气及矢气后腹胀减轻, 舌红, 苔白, 脉弦。肝为风木之脏, 性喜条达, 主疏泄, 脾为至阴之脏, 性善静, 但又必需依赖肝的疏泄, 始司运化, 肝木疏泄, 脾能升发, 运化, 胃气才能下降。厥阴之脉, 挟胃属肝, 上贯膈, 布胁肋, 冲脉隶于阳明, 肝主冲脉, 故肝胃之气相通, 肝经调畅, 胃气和顺。肝郁气滞, 木郁土壅, 脾胃升降失司, 则气机不畅, 故见腹胀。李老师予以疏肝理气和胃, 方用四逆散加减, 痛甚加元胡, 郁而化热加蒲公英、黄芩、白花蛇舌草。李老师认为, 四逆散组方精妙, 刚柔相济, 性缓不峻, 宜用于肝失条达、木郁气滞所致肝脾失调、肝胃不和及脾胃气机逆乱等。

2 益气疏肝

本证属脾虚肝郁型, 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 饥饿痛重, 胃纳少, 嗳气, 乏力, 舌淡红, 舌边有齿痕, 苔白, 脉沉细。本型病例病程较长, 多在脾胃虚弱基础上发病, 虚多于实, 方用四君子汤和四逆散加减, 益气健脾疏肝。太子参、茯苓、党参、生甘草、神曲各15g, 白术、柴胡、枳壳、白芍、佛手、香附各10g, 砂仁5g (后下) , 苏梗10g。李老用药, 应用补法时, 反对一味滋补, 要补中兼疏, 一味滋补, 易致脾胃呆滞。

3 清热祛湿和胃

本证属脾胃湿热型, 主要表现为胃脘胀闷, 伴或不伴腹痛, 纳呆恶心, 口干、口苦, 大便不爽, 舌红, 苔白腻或白厚或稍黄, 脉弦缓, 脾为脏属阴, 性喜燥恶湿, 主运化, 若脾运化失司, 精微不布, 蕴而生湿, 胃为府属阳, 性喜润恶燥, 职司受纳, 故胃病则气滞不行, 郁而化热, 则湿热内生, 阻滞中焦气机, 则胃脘不舒。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清热祛湿, 藿香、苏梗、佛手各10g、黄芩、蒲公英、茯苓、神曲、麦芽、薏苡仁各15g, 陈皮、黄连、法夏各5g。这些病人舌苔白腻或白厚或稍黄, 在应用清热之品时, 要适可而止, 因为多伴脾胃虚弱, 过用苦寒, 必损伤脾胃。对脾胃之湿, 李老认为多因脾胃虚弱, 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壅滞、水谷精微反变为湿;胃喜润而恶燥, 若过用祛湿, 反而损及胃, 故要湿除则止。有些病人出现舌苔黄而干, 注意津伤的可能, 这种病人易出现热伤血络, 出现吐血、便血等, 宜适当加用石斛、天花粉、赤芍等。

4 养阴疏肝和胃

本证属胃阴不足型, 主要表现为胃脘隐隐灼痛, 咽干舌燥, 口苦唇红, 伴有五心烦热, 嗳气干呕, 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 苔光红或剥, 脉细。肝以血为体, 以气为用, 若肝阴不足, 肝失所养, 变柔为刚, 横逆而犯脾胃, 而见诸症, 滋养肝血, 肝气才能复其条达, 脾胃升降之机才能恢复, 如单疏肝、平肝, 则犯虚虚之戒, 宜酸甘并用, 化阴、健脾而柔肝, 并少佐疏肝之品, 以顺肝之条达, 发其郁滞之气, 方用一贯煎加减。北沙参、麦冬、玉竹各15g, 生地20g, 石斛、川楝子、当归10g。若伴大便干结加瓜蒌仁10g, 口渴剧加知母10g、石膏30g, 腹痛加白芍20g、甘草10g。

5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本证属脾胃虚寒型, 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 缠绵不休, 得温痛减, 遇寒则甚, 口淡不渴, 畏冷, 舌淡白, 苔白, 脉细。多见于胃病日久, 由实转虚, 由胃及脾, 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30g, 桂枝、生姜、白芍、炙甘草、陈皮、大枣各10g, 茯苓15g。若里寒较重, 可加附子温肾暖脾。

治疗体会

李老师认为: (1) 在辨证施治过程中, 重视观察舌苔变化, 因舌为脾胃之外侯, 苔乃胃气之所熏蒸。 (2) 牢记胃的生理特点, 胃为水谷之府, 以通降为顺。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 胃宜降则和。”胃的病理特点突出于“滞”, 邪气犯胃, 则为实滞, 脾胃虚弱, 则虚中挟滞。针对以上生理病理特点, 始终贯穿“通”法, 疏肝理气和胃为通、益气疏肝为通、清热祛湿、理气安中为通、养阴疏肝和胃为通。 (3) 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 如李东恒所云:“病从脾胃所生及养生当实元气, ……其治肝、心、肾、肺, 或补或泄, 惟益脾胃之药为切”。故有补后天而养先天, 培土生金之法, 后张景岳提出“安五脏以治脾胃”的观点, 所以五脏之病可治从脾胃。 (4) 要药养结合, 饮食起居有节, 保持情绪稳定。

病案举例

例1程某, 男, 43岁, 2009年11月4日初诊。反复上腹部胀痛约5年, 再发20天, 呈阵发性发作, 空腹痛甚, 嗳气, 返酸水, 口干, 纳差, 大便干, 小便微黄。查胃镜示:十二指肠溃疡 (多发) , 幽门螺杆菌 (+) , 舌红, 苔微黄, 脉弦。经西医治疗症状未缓解, 今来求治。

辨证:肝胃不和, 气血淤滞。

治法:疏肝理气, 化瘀止痛。

处方:柴胡、枳壳、白芍、生甘草、佛手、香附、白术、川楝子、海螵蛸各10g, 元胡、神曲15g。水煎服, 每日1付。服5付。

二诊:2009年11月9日, 服药后上症减轻, 无嗳气, 原方减香附, 余不变。水煎服, 每日1付。服5付。

2009年12月10日随访:前方连续服15付, 症状消失, 饮食正常;临床治愈。

中医认为, 脾胃功能与肝气疏泄有关, 本例临床症状常见于肝气犯胃、肝胃不和, 运用四逆散及金铃子散加减, 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李老经临床应用, 凡属于此类型者, 常获良效。

例2王某, 女, 40岁, 2009年12月11日初诊。反复上腹部灼热感伴疼痛约4年, 再发半个月, 呈阵发性发作, 嗳气, 口干苦, 纳差, 大便秘, 小便黄。查胃镜示: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杆菌 (+) , 舌红, 苔黄略厚, 脉弦。

辨证:脾胃湿热。

治法:清热祛湿和胃。

处方:藿香、苏梗、佛手各10g, 黄芩、蒲公英、茯苓、神曲、麦芽、薏苡仁各15g, 陈皮、黄连、法夏各5g, 大黄5 克 (后下) 。水煎服, 每日1付。服5付。

二诊:2009年12月16日, 用药后上症减轻, 大便易解。上方去大黄, 继续服10付, 上述症状消失。

本例属脾胃湿热型, 运用藿香正气散化裁加减清热祛湿和胃, 疗效确切。

上一篇:2016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卖矿泉水)下一篇:2018年三违人员考试卷(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