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复习反思

2024-08-13

语文中考复习反思(通用10篇)

篇1:语文中考复习反思

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廖红书

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极其重要,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作为三大主课之一,语文学习自然显得尤为重要。做好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面临中考的学生提高成绩的需要。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教学常常不尽如人意,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主观与客观原因实在太多,在此略谈几点。

一、语文复习只是走马观花,没有落到实处。

语文复习内容浩繁。当然整个复习过程以学生为主,师生合作探究,但复习时间短,学生基础差。,许多学生生字词注音都不会,更不要说释义了,还有做阅读理解时总依赖答案,有的学生甚至到了没有答案就不能下笔的地步了,看来以前的学习陋习实在太根深蒂固了。再就是记忆时总喜欢死记硬背,对以前学过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都不记得了。如此现状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复习给人的感觉就是走马观花,作用不太大。看来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还要多教学生学习方法,每个单元不同课文应该有所侧重,在上一年的基本篇目上多花一点时间,我想不会错的。另外还要在反复记忆、反复训练、反复教解题技巧和方法上做文章了。再就是哪怕一节课少做一点事,也必须要让学生所学知识落到实处。

二、教师备课只是大致设想,没有考虑周全。

一节课效果是不是很好,和教师是否作好充分的准备都有很大的关系。复习课更需要有充分的准备。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首先教材自己是否熟悉,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练习设计是否典型,重点是否把握,解题方法是否教或帮学生归纳,学生在课堂上是否都参与且完成学习任务了,这些都需要考虑。不然的话,很多都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还有,我发现复习课时,教会或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很重要。学生在复习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拿到需要背诵的课文就一背一节课,根

本不考虑其他的事,结果是许多很重要的事没完成,而那篇课文也没有记住,做了很多无用功。再则学生在复习时根本不喜欢动脑筋,更谈不上归纳学习了,在读书时从不拿笔,只动嘴不动手不动脑,致使复习方法呆板,效率极其低下。

从以上的现象来看,教师在上课前有必要帮忙学生把许多知识点归纳在一起,用试卷印出来发给学生记忆,还有就是帮忙学生把需要归纳的知识要点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归纳。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的,如果考虑不周全,学生的复习可能效果不大。

三、作文教学中只是流于形式,缺乏整体规划。

作文训练都是自己的一套做法。作文内容、时间、批改等都没有交流统一,布置几个作文题目随便让学生写写。如此下去只会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其实在作文上,应该根据中考作文要求,认真进行有计划地训练,在主题、选材、立意、结构、语言、书写上,还有不同体裁,特别是记叙文和一事一议的作文上应该加大训练量。再就是教几种公式作文、背几个典型作文材料、记几句优美句子,能让学生在作文时用到一点点也可能让作文增色一点。

作文教学时特别要求学生书写要工整、标点应规范;作文前期训练时给学生把作文体裁限定死,防止学生一开始就写成了“四不象”的文章。批改和评讲作文必须及时。

本学期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感觉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够理想。今后我将继续进行教学研究,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篇2:语文中考复习反思

望垭镇中心学校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题型大致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和“作文”三大板块,分值大致为2、4、4。积累部分是初中一至三年级的基础部分,“阅读”一般为四个,文体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文言文,作文为话题作文居多,其次是半命题、命题作文。在完成新授课的教学任务后,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便是复习。如何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将整个初中三年的语文知识点、能力点覆盖到位,将学生的薄弱点弥补到位,将学生的应试能力提升到位,理所当然地便成为语文中考复习的重心。目前的常规做法仍然是分三步走,第一阶段,理顺教材思路;第二阶段,进行专题复习;第三阶段,综合性训练。应当说无论从时间安排还上内容安排上,这样的部署都是科学的。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整体上,我们是在按照这三步在走,但就某一个阶段或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我们还可以有一些改善的地方。分复习阶段来说,在初三语文总复习的第一个阶段“理顺教材思路”中,主要是对教材中分册分单元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提要勾勒,然而新教材的编排又并非像老教材那样分文体,而是从内容上分主题来组合,各种文体的文章混排,这就给最后的总复习带来一定的难度。新教材的编排意图似在于语文素养、审美趣味等的无意渗透,因而在知识点、能力点上并无清晰的体系和梯度,但我们在进行总复习的时候要进行分类汇总、提要勾玄的工作。如何来理,是分主题还是分文体?是一篇篇地过,还是一类文章中选取最典型的过?对于每册涵盖的知识点、能力点,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们就可以做一些过细的工作,协作统计一下重要知识点和能力点,并合理安排在每册的复习中。我们在第一阶段复习的过程中事实上有过这方面的思考和措施,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完全落实。文言文的复习中我们针对每篇课文都归纳了详尽的复习资料,将特殊用法、常见语言现象也进行了分类,应当说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复习的第二个阶段“专题复习”,在这个方面我们做的工作可以说是相当细致了,对某一种题型的特点、表现形式、变形方式、读题方法、解题思路、要点概括、语言组织等每个环节,都有详尽的指导和训练。如果说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的话,就是在题目的精选、精讲上。比如诗歌赏析题中诗人反向思维的运用这类题的解析,很多同学在接触过多次之后,仍然在解析不同诗歌的同一类情况时不得要领,这当中有某些学生语感的问题,但从教的角度来思考,如果我们把这一类的问题精选在一个专题中,从不同角度来给学生进行讲解的话,效果也许会更好一点。作文在本阶段的复习中主要是讲评试卷中的作文题,以考场范文、高分作文作为依托,用幻灯形式直观展示,或利用课前、晨会给学生学生朗读并分析,也有很好的效果。

篇3:语文中考复习反思

一、关于复习期间的科学管理

“管理出效益”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迎考复习。复习管理包括复习安排、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试的范围和次数、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课外时间的占用等方面。

九年级的新课一般在11月底或12月初结束。我们的复习教学按依考点复习、专题复习、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三个阶段进行。

按考点复习。年前按考点复习, 一般复习完七年级上册的内容, 即地理知识部分。到第二个学期的5月初, 我们基本将全部考点 (包括思品部分) 复习完。在这一阶段, 为了强化基础知识, 备课组成员会分工按考点出一张16开纸的填空题, 让学生进行过关 (80分以上) 训练, 并对后进生进行督促完成。每复习完一个章节, 如地理、历史、法律、国情等, 就分别由教师把学生平时易混淆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以及易写错的字词打印出来, 供学生复习。这一举措非常好, 加强了学生的薄弱环节。

专题复习, 就是按政治、经济、文化 (包括科技) 、生态、外交、军事等方面, 从古代、近代、现代的不同时期进行整理复习。由于许多内容与第一轮复习有重复, 所以一般用1周多时间 (不超过8节课) 就可结束。

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 就是运用热点材料, 通过设问, 检测相关的重要考点的知识。为了与时俱进, 突出重点, 我们每位教师还要分工对专题内容进行补充, 然后出一份占16开纸大小的材料题。

由于要考到乡土知识, 所以我们会整理一份乡土知识及其练习。

综上所述, 第一阶段注重基础与系统, 第二阶段体现专题全面, 第三阶段紧扣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与课标重点。最后一周回归到考点的主干知识。考点的不同要求则是三个阶段的复习方向。

对于集体备课, 经过预先通知, 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每周1次, 备2小时左右, 有人主讲。不同的复习阶段, 集体备课的内容是有区别的。第一阶段是备对考点的解读、重难点的确定和易混点的区分, 并提供课件, 集体修改填空题。第二阶段主要讨论专题内容是否全面、系统、科学。第三阶段备各项热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补充的材料和练习是否重要、设问是否合理, 经修改后, 再印发给学生。

复习阶段的备课, 既要重读教科书, 又要阅读2本以上复习用书, 再根据学情进行纸质备课。对其他教师会提供相关课件, 我们都要根据教学设计进行取舍和调整, 使两者相一致, 并争取一情境多利用。

考试的范围和次数。九年级刚开始本学科用不着进行暑期作业情况检测。因为复习本学科的知识容易忘记。九年级的寒假过后, 检测小范围的难点内容即可。平时按章节进行检测。中考采用开卷考试, 但平时采用闭卷考较好, 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 学会准确表述。然而在距中考一个半月, 可采用开卷考试, 旨在让学生适应。命制试题先以个人单独进行为好, 旨在培养教师命题能力和减少客观上带来的命题教师考前复习的意向性, 从而更利于发现师生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经常参与命题的负担。而到中考前的几次考试, 则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命制。

对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一是复习用书, 我们选用一本, 对其中的练习进行取舍。二是外来的试卷, 我们备课组让每位教师从两份试卷中选取好题拼成一份, 然后印给学生训练。这既分担了任务, 又共享了校外较好的试题资源。

对课外时间的占用。我们一度由于复习的内容多, 课时紧, 因此许多练习要放到课外完成和讲评 (一般在晚自修讲评) 。这样势必会占用学生的自学时间。其实我们这门学科平时却不需多占用课外时间, 在临近中考的一个半月, 倒需要年级组给历史学科增加一定的时间。

时政宣讲的安排功过参半。九年级一开始每周讲一次实无必要, 因为历史内容很难与时政相结合 (假如先上思品内容是可结合的) 。进入总复习后, 分工让教师提供时政材料, 大家补充和共享, 可以作材料题的背景材料, 有可取之处。将上一年11月 (我市这样规定) 到当年4月期间较重要的时政内容印发给学生, 是需要的。

任课教师自身也有科学管理的问题。例如自修课、晚读和晨读要在黑板上明确内容和要求;要发挥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 交作业前要检查, 要及时催交拖拉的同学完成等;要争取班主任的配合, 例如晚自修前或上课前或在中间段, 建议班主任来教室巡查, 这样学生容易及时静下来等。

二、关于有效教学的实践

所谓有效教学则体现在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有效的备课、中心与主导关系的把握、课标考点的合理解读、讲解和练习内容的正确取舍、基础与能力的恰当掌握、较为合理的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是关于复习课教学模式。有的采用学案教学法, 即备课组教师重新编印练习, 学生做后, 发现问题先在小组内解决, 如果解决不了就提到班内解决。我觉得此模式有时可采用, 但常用会消耗教师因编题而花费过多精力, 会造成资源浪费。有的采用先师生共同解读课标和考点, 再让学生通过自学 (默读) , 然后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和易混淆的问题, 最后先小组后全班予以解决。这种方法较好, 但也要灵活运用, 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易偏、易宽泛、会超出难度, 常会导致拖堂。对此, 我会将学生的提问放置在重难点处, 并用恰当的情境材料让学生据此提问。这就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犹如给学生的提问设定了一个范围, 拴上一根线, 避免了所提的问题漫无边际。

二是关于对考点的解读。解读时, 我先让学生讲出“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了解 (a) 或理解 (b) 或应用 (c) , 而且说出考点的“关键词”, 然后具体讨论可能涉及哪些问题。这里需着重强调的是, 并非“c”级要求所涉及的问题全是“应用”, 其中有的可能是“了解”, 有的可能是“理解”, 有的才是“应用”。对新增的考点更应关切。现列举如下:

考点21:理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考试等级为b级;关键词有理解、原因。

涉及的具体问题及其认知过程, 见下表。

涉及的主要问题认知过程涉及的主要问题认知过程

谥号、年号了解 (a) 列举史实运用 (c)

分析 (b) 和评价

太平盛世的时期识记 (a) 对现代的启示

表现或原因的异

太平盛世的表现识记 (a) 理解和分析 (b)

理解太平盛世出表现与原因之关

理解和分析 (b) 分析 (b)

重点:“理解三个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 尤其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难点:“归纳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 (包括共同原因) 并用史实加以说明;谈谈其对现代的影响”。

2013年衢州市中考有道选择题提到《汉书·食货志》:“京师之钱累巨万, 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西汉时期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B.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

C.生产上使用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D.思想上“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本题直接考到的是西汉出现粮食富足的原因 (答案为B) , 但是也间接考到唐玄宗统治前期所使用的新型灌溉工具 (C) 。因为B、C两项概念容易混淆, C项明确了, 确定B项就不难。由此, 把三个太平盛世 (封建治世) 的原因作为重点, 方向是准确的。

三是关于对作业的布置、批改和教学评价。作业的布置都要作取舍, 如第三阶段时政热点与考点、重点汇合复习时, 仅做复习用书的选择题。至于作业的批改, 正常情况下全部批改, 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评。对于作业问题严重的学生, 就把他叫到面前进行讲解。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 如实中肯地指出其错处, 帮助其纠正不足。考试过后, 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填写“走向完美评价表”, 以利于学生准确发现问题, 有利于减少重复错误。

总之, 复习课应做到知识网络化, 表述准确简约化, 易混问题明晰化, 重难点情境化, 问题解决主体化。正确处理好讲与练、基础与能力、学为中心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三、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考试范围、次数与课外时间的占用问题。对此, 学校教务处、年级组要进行宏观调控, 协调好本年级各备课组之间的关系。哪门学科多考或少考, 课外时间的多占或少占, 都要进行协调, 科学安排。

对于外面征订的资料 (作业和试卷) 也要进行剪裁拼凑。要布置给学生作业, 教师课前应先做, 以便对难题和易混淆的问题在课堂上适当渗透、分解。这能减轻学生解题的负担, 提高作业的正确率, 因而也间接减轻了教师自身的负担。

关于怎样对待文本 (主要为教材) 知识的问题。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 基本概念、核心概念应理解, 主干知识要掌握。但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遇到公认的权威性的学术问题或新表述, 要大胆采用。命制试题时, 应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 而不是仅依据某一版本的教科书的内容 (浙江省《考试说明》中有规定) 。这样, 才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做到与时俱进。

关于资源共享。上、下届备课组的资源应共享。这会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同备课组教师之间资源更应共享, 这样可发挥集体的智慧。

任课教师应重视本班的平均成绩, 但更应重视日常的教学工作, 更应透过分数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对问题严重的后进生, 要靠每天的教育、辅导、督促工作, 并争取班主任、相关同学、家长和亲友的配合。

篇4:信息技术中考复习反思

一、做好复习计划是关键

计划是教学实施的前提,是指挥教学实施的依据,计划要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计划落实有时间,适时结束新课教学,确保复习时间。

1.分模块进行复习。按照中考要求,我将所学知识分成: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Internet及操作系统、制作多媒体作品、VB几大模块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2.分题型进行,根据中考要求,将复习题型划分为:选择题、判断题、打字题、操作题。

3.分阶段进行,将整个复习阶段分成:理论复习、操作复习、模拟练习、模拟考试。

二、教师工作要做细

1.研究考纲、考点,抓住重点,根据中考要求,并结合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分析,近90%的理论知识点分布在:操作系统、电子邮件、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Internet,制作多媒体作品、VB几大模块,操作题主要分布在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Internet五大模块及字符录入方面。

2.精心编制操作题,根据中考要求并结合教材,对各个知识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操作题,为了能使学生练习达到预期效果,每节课每一模块最多不超过两道题,给学生留下消化时间,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掌握。

3.科学安排复习内容,如我在初三第一学期的后半段对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Internet操作技能题进行复习,在第二学期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点的复习。

4.利用模拟考试题库进行练习,让学生尽早熟悉考试系统环境。

5.运用个别辅导的办法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班都有“学困生”,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多动手操作,提高动手速度。

三、不能忽视细节

1.中考由理论题和操作题两部分组成,理论题占40%,操作题占60%,内容较多,我整理出最重要的理论知识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

2.在復习中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归纳总结为辅”的原则,对学生的练习要抽查,并作适度讲评,通过讲评,解决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并做到举一反三。

3.建立QQ群,把复习资料放在群共享里,提醒学生回家可以上网下载进行练习,这样可以照顾到在课堂上习题没有做完的学生。

当然,本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原则,不同学校的情况不同,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俗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规划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注意细节,在日常教学中用心摸索,注意思考,那么在中考中,学生一定会有好的表现,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篇5:语文中考复习反思

丰城市孺子学校付新平

对成语的考查,近年来成为中考词语考查的热点,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把对考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的考查归纳为五点,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用法,让他们能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析、和运用成语,避免产生错误。

整堂课思路清晰,内容简洁,画面精美,主题集中,特别是对例词例句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篇6:语文中考复习反思

文言文教学与复习一直是块硬骨头,在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探索,这一个月以来,我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上,主要分五个板块学习:积累实词和虚词,以例句探讨,加以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字字落实,明辨意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辨析方法,归纳积累,并联系所学过的文章,拓展分析,尽量做到举一反三,由易到难;其次是句式,让学生熟悉各类句型,由课本延伸到课外,最后以翻译和理解为主,鼓励学生用资料、查工具书,尽力翻译要准,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第三,文言翻译与文言整体阅读,结合实虚词、句式,在阅读迁移中培养能力,落实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扣题回答;第四,文言断句,先熟悉断句方法,在练习中落实方法。第五文言简答,其实这个也是一个综合考查的内容,因此我也贯穿了文言实虚词文言翻译与整体阅读,从而达到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结果。最后,文言的整体阅读。

反思这些复习课,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文言文的专题复习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夯实基础,积累拓展迁移,就需要我们从实际探讨,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想主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课内文本,夯实基础,然后才能拓展迁移。我的作法是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再辅以课外练习,在练习中联系学过的内容来比较拓展,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

其次,加强方法的指导与落实运用,尤其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在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大量的语料、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基础上来,加强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地让学生运用一些推断方法,并让这些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的一个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不丢分。

再次,我认为这一点相当重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文言文一块肯定离不开整体阅读,那么究竟让学生阅读一些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最好的?这个值得我们老师仔细考虑。学生对文言文本不感兴趣,更何况是课外阅读。几番观察下来,我认为高三复习中文言整体阅读的材料,首先得让学生感兴趣,并能够从这个文章中接受思想上的洗礼和熏陶。有了兴趣自然就会去阅读,而且还能学到除课本外的东西,可谓一举两得。其次是难度,一定跟我们的课本难度接近,太难学生倦怠,太易,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最好选择那种能与课本比较阅读的文本。还有就是文本中的实词虚词能够把我们的方法能够推广施行的,容易操作的,这样的话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我认为文言文复习过程中,老师得花功夫来备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多练习多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进而达到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我的作法是整体阅读中让学生多读课外文本,在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多总结,尤其是把适合自己的文言阅读方法记录下来,并加以实践运用。

篇7:中考复习教学反思

而对于刚步入初三教学工作的“新教师”来说,显得措手不及,在忙碌中略带苦涩,在苦涩中品味点滴:

把握住大方向,围绕考试范围,选出有代表性的习题,精编精练,主要注重学生个人思维模式的形成,“持之以恒”,教给解冻问题的方法,突破解题入口的关键,便于举一反三,绝不能就题论题。

一、查漏补缺,针对学生现存的优缺点及知识点的盲区和不解之处,找到共性问题,强调讲解,实行面批面改。二、重基础,突能力,抓住学生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抓住学生应掌握最基本的技能,根基牢固,才能再寻发展,重点训练学生解题能力,尤其是综合解题能力,这对学生分数的飞速提高尤为重要,逐步形成一种做题习惯和风格,在稳步中使学生成绩显着提升。

三、多做多练,其实“题海”战术还是比较适应数学这一学科,从某一角度讲,他可以帮助学生见识新题型。在静中找动,以不变应万变,拓展知识面,丰富学生解题经验,但教师应该掌握哪些题可做,哪些题不可做,哪些题价值大,哪些题繁冗,毫无意义的题,教师要学会适当的删减,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大家智慧于一身,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篇8:语文中考复习反思

在九年级下学期,面临着中考的巨大压力,老师必须完成一轮又一轮的复习任务。因为老师不但要在短短的几周里梳理完初中三年的英语知识点,而且还得让学生融会贯通,所以很多老师往往就是从上课的第一分钟开始,侃侃而谈,一直到下课还讲不完。而我在总复习开始的时候也是这种情况。我先对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备课,确保在一节课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案例一:

按照教学计划,我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七年级Unit 3-4的复习任务。我是按照以下步骤来完成的。

第一步:讲解单词词形变化和一些重要的用法。我对照单词表里的单词,根据在大纲要求和备课情况,从里面挑了一些重要单词来讲解,例如teach,take,order等。

第二步:要求学生打开书本,按照课标要求,把需要掌握的词组和短语罗列出来,并让同学们标注上,以便回去可以背诵。

第三步:根据课文内容,把重要的知识点和句子在课堂上讲解一遍,大约有二十几条。例如:What does your motherdo? 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 ? May I take yourorder?在讲解的过程中,举一些例子由学生来回答。

第四步:根据复习情况,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习题,最后由我来总结这两个单元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一节课下来,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我讲了至少三十多分钟,丝毫不敢松懈,生怕有些知识点遗漏了。复习了两三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的上课状态很差。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在跟着我的思路跑,忙于记笔记;部分学生觉得我讲的知识点都是原来学过的内容,不是很认真地听课;还有一部分基础不是太好的学生,因为我讲解的速度快了,根本无法跟上我的步伐,虽然很努力地在听,但是却是一脸的茫然。课后我抽样调查了学生的复习情况,他们告诉我回去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复习笔记上,虽然我花了很多时间准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在复习课上的兴趣,提高复习效率呢?于是我在备课和上课中作了一些调整。以八年级Unit 1为例。

案例二:

首先,我把班级同学根据座位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根据大纲要求,提前准备了一份表格,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一天准备,把能填写的先填上。

在课堂上我是按照以下步骤来完成的。

第一步:根据前一天学生自己完成的表格,让学生花3-5分钟小组讨论,相互补充。

第二步:由小组代表来向同学们讲解他们所总结出来的知识点。例如:在单词一行中,有一组同学总结出要掌握以下几个volleyball——play volleyball/baseball/basketball,tired——tiring,invent——invention/inventor

第三步: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同学们觉得有遗漏的,可以写在第二列。有的同学认为还要掌握practice doing,finish doing,relax-relaxed,win-winner-won

第四步:一些同学可以提出自己复习过程中,觉得掌握得不是太好的知识点。例如,在这个单元中,很多同学提出see sb.do/doing的句型很难理解,以及arrive in /arrive at /reach/get to这几个词很难区别。此时由我重点来答疑解惑。

第五步:根据课文内容,我要求各个小组设计1-2个情境,编成对话,以进一步巩固所总结的重要句型。

第六步:进行课堂上的练习。针对这个单元的重点内容,我设计了几个题目,由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第七步:根据所完成的题目,学生小组讨论出更多可能的出题方向。例如:I’m I will pass the exam.A:sure B.gladC.believe D.not sure答案当然是选A。然后,同学们提出这题目可能还会这样出题:I’m sure to pass the exam.或I’m sureI will pass the exam.

整节课,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反思。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一部分程度好的学生在课堂上成了老师,一些程度不是那么好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课后在与同学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课后只需看这张表格,对自己的掌握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再花较少的时间把一些难点做进一步的巩固就行了。

两节复习课,课堂所反映出来的结果为什么大相径庭呢?复习课不同于新课,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对一些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和掌握。在案例一中,由于我一直滔滔不绝地讲,很容易造成“炒冷饭”现象,学生只知道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案例二中,我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采用自主、合作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师生共同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戌、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复习课上,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呢?《礼记》中说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以我认为在复习课上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想尽办法要在课堂上讲深、讲透、讲到位,而忽视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学习过程,在应用过程中获得科学的方法。

第二,教师要认真“备教材”。因为复习课并不是单个知识点,而是有一定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老师不但要对整个初中阶段的知识结构心中有数,而且对中考的题型也要了然于胸。充分领会大纲要求,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尤其要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以及知识点的横向纵向联系,并能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

第三,教师不但要“备教材”,更重要在“备学生”上要做足文章。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教师备课时如果光注意教材,忽视了作为主要对象的学生,那么即使老师对教材钻研再深再透,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班级学生的实际善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等要了如指掌,课堂上设置的问题答案要有预期,能够大抵推测出哪些学生能回答到什么程度,以便在课堂上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能力强的学生有更大的拓展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第四,教师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是比较大的,仅仅靠少数学生是比较难完成,所以根据学习上互补的原则,老师将复习内容设计成相同或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并采用分组合作、小组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相互取长补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小组之间的交流分享、师生间质疑解惑,形成生生、师生间多层次的互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复习课的模式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学生不同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策略,改变教学方法。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要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转向内在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这样的复习才是最有效的。

摘要:中考复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理解、深化、提高。两节不同的复习课呈现出不同的课堂效果。一节有效果的复习课,必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思想,体现复习的价值观和效益观。

篇9:语文中考复习反思

一、关于复习期间的科学管理

“管理出效益”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迎考复习。复习管理包括复习安排、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试的范围和次数、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课外时间的占用等方面。

九年级的新课一般在11月底或12月初结束。我们的复习教学按依考点复习、专题复习、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三个阶段进行。

按考点复习。年前按考点复习,一般复习完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即地理知识部分。到第二个学期的5月初,我们基本将全部考点(包括思品部分)复习完。在这一阶段,为了强化基础知识,备课组成员会分工按考点出一张16开纸的填空题,让学生进行过关(80分以上)训练,并对后进生进行督促完成。每复习完一个章节,如地理、历史、法律、国情等,就分别由教师把学生平时易混淆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以及易写错的字词打印出来,供学生复习。这一举措非常好,加强了学生的薄弱环节。

专题复习,就是按政治、经济、文化(包括科技)、生态、外交、军事等方面,从古代、近代、现代的不同时期进行整理复习。由于许多内容与第一轮复习有重复,所以一般用1周多时间(不超过8节课)就可结束。

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就是运用热点材料,通过设问,检测相关的重要考点的知识。为了与时俱进,突出重点,我们每位教师还要分工对专题内容进行补充,然后出一份占16开纸大小的材料题。

由于要考到乡土知识,所以我们会整理一份乡土知识及其练习。

综上所述,第一阶段注重基础与系统,第二阶段体现专题全面,第三阶段紧扣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与课标重点。最后一周回归到考点的主干知识。考点的不同要求则是三个阶段的复习方向。

对于集体备课,经过预先通知,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每周1次,备2小时左右,有人主讲。不同的复习阶段,集体备课的内容是有区别的。第一阶段是备对考点的解读、重难点的确定和易混点的区分,并提供课件,集体修改填空题。第二阶段主要讨论专题内容是否全面、系统、科学。第三阶段备各项热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补充的材料和练习是否重要、设问是否合理,经修改后,再印发给学生。

复习阶段的备课,既要重读教科书,又要阅读2本以上复习用书,再根据学情进行纸质备课。对其他教师会提供相关课件,我们都要根据教学设计进行取舍和调整,使两者相一致,并争取一情境多利用。

考试的范围和次数。九年级刚开始本学科用不着进行暑期作业情况检测。因为复习本学科的知识容易忘记。九年级的寒假过后,检测小范围的难点内容即可。平时按章节进行检测。中考采用开卷考试,但平时采用闭卷考较好,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学会准确表述。然而在距中考一个半月,可采用开卷考试,旨在让学生适应。命制试题先以个人单独进行为好,旨在培养教师命题能力和减少客观上带来的命题教师考前复习的意向性,从而更利于发现师生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经常参与命题的负担。而到中考前的几次考试,则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命制。

对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一是复习用书,我们选用一本,对其中的练习进行取舍。二是外来的试卷,我们备课组让每位教师从两份试卷中选取好题拼成一份,然后印给学生训练。这既分担了任务,又共享了校外较好的试题资源。

对课外时间的占用。我们一度由于复习的内容多,课时紧,因此许多练习要放到课外完成和讲评(一般在晚自修讲评)。这样势必会占用学生的自学时间。其实我们这门学科平时却不需多占用课外时间,在临近中考的一个半月,倒需要年级组给历史学科增加一定的时间。

时政宣讲的安排功过参半。九年级一开始每周讲一次实无必要,因为历史内容很难与时政相结合(假如先上思品内容是可结合的)。进入总复习后,分工让教师提供时政材料,大家补充和共享,可以作材料题的背景材料,有可取之处。将上一年11月(我市这样规定)到当年4月期间较重要的时政内容印发给学生,是需要的。

任课教师自身也有科学管理的问题。例如自修课、晚读和晨读要在黑板上明确内容和要求;要发挥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交作业前要检查,要及时催交拖拉的同学完成等;要争取班主任的配合,例如晚自修前或上课前或在中间段,建议班主任来教室巡查,这样学生容易及时静下来等。

二、关于有效教学的实践

所谓有效教学则体现在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有效的备课、中心与主导关系的把握、课标考点的合理解读、讲解和练习内容的正确取舍、基础与能力的恰当掌握、较为合理的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是关于复习课教学模式。有的采用学案教学法,即备课组教师重新编印练习,学生做后,发现问题先在小组内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提到班内解决。我觉得此模式有时可采用,但常用会消耗教师因编题而花费过多精力,会造成资源浪费。有的采用先师生共同解读课标和考点,再让学生通过自学(默读),然后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和易混淆的问题,最后先小组后全班予以解决。这种方法较好,但也要灵活运用,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易偏、易宽泛、会超出难度,常会导致拖堂。对此,我会将学生的提问放置在重难点处,并用恰当的情境材料让学生据此提问。这就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犹如给学生的提问设定了一个范围,拴上一根线,避免了所提的问题漫无边际。

二是关于对考点的解读。解读时,我先让学生讲出“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了解(a)或理解(b)或应用(c),而且说出考点的“关键词”,然后具体讨论可能涉及哪些问题。这里需着重强调的是,并非“c”级要求所涉及的问题全是“应用”,其中有的可能是“了解”,有的可能是“理解”,有的才是“应用”。对新增的考点更应关切。现列举如下:

考点21:理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考试等级为b级;关键词有理解、原因。

涉及的具体问题及其认知过程,见下表。

涉及的主要问题认知过程 涉及的主要问题 认知过程

谥号、年号了解(a)列举史实运用(c)

太平盛世的时期识记(a)对现代的启示分析(b)和评价(c)

太平盛世的表现识记(a)表现或原因的异同理解和分析(b)

理解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理解和分析(b)表现与原因之关系分析(b)

重点:“理解三个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尤其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难点:“归纳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包括共同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谈谈其对现代的影响”。

2013年衢州市中考有道选择题提到《汉书·食货志》:“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西汉时期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B.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

C.生产上使用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D.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直接考到的是西汉出现粮食富足的原因(答案为B),但是也间接考到唐玄宗统治前期所使用的新型灌溉工具(C)。因为B、C两项概念容易混淆,C项明确了,确定B项就不难。由此,把三个太平盛世(封建治世)的原因作为重点,方向是准确的。

三是关于对作业的布置、批改和教学评价。作业的布置都要作取舍,如第三阶段时政热点与考点、重点汇合复习时,仅做复习用书的选择题。至于作业的批改,正常情况下全部批改,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评。对于作业问题严重的学生,就把他叫到面前进行讲解。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如实中肯地指出其错处,帮助其纠正不足。考试过后,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填写“走向完美评价表”,以利于学生准确发现问题,有利于减少重复错误。

错误程度具体错误类型有几处

较低级

的错误

答题卡上下题错涂或答案错位写

没注意,漏做、漏答

写错别字

可争取

克服的

错误

角度不全,答不完整

针对性不够, 表述太笼统或太繁杂

知识错答(张冠李戴)

从材料(文字、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不够

没有分段分要点答(没写序号、分号)

根本原因

总之,复习课应做到知识网络化,表述准确简约化,易混问题明晰化,重难点情境化,问题解决主体化。正确处理好讲与练、基础与能力、学为中心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三、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考试范围、次数与课外时间的占用问题。对此,学校教务处、年级组要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好本年级各备课组之间的关系。哪门学科多考或少考,课外时间的多占或少占,都要进行协调,科学安排。

对于外面征订的资料(作业和试卷)也要进行剪裁拼凑。要布置给学生作业,教师课前应先做,以便对难题和易混淆的问题在课堂上适当渗透、分解。这能减轻学生解题的负担,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因而也间接减轻了教师自身的负担。

关于怎样对待文本(主要为教材)知识的问题。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基本概念、核心概念应理解,主干知识要掌握。但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遇到公认的权威性的学术问题或新表述,要大胆采用。命制试题时,应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而不是仅依据某一版本的教科书的内容(浙江省《考试说明》中有规定)。这样,才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做到与时俱进。

关于资源共享。上、下届备课组的资源应共享。这会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同备课组教师之间资源更应共享,这样可发挥集体的智慧。

任课教师应重视本班的平均成绩,但更应重视日常的教学工作,更应透过分数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对问题严重的后进生,要靠每天的教育、辅导、督促工作,并争取班主任、相关同学、家长和亲友的配合。

综上所述,要取得迎考复习的最大效益,既需要任课教师个体的努力,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也需要学校不同层面教育、教学管理组织或人员的认真协商、科学筹划和有效实施。

篇10:中考作文复习教学反思

城西中学 谢素静

面对中考,初三的教学显得很功利,一切都指向中考。对于语文,作文分数比例是让人不敢忽视的,在120分的总分中作文就占了50分,这是一个很大的比重。在考场作文中,文章的思想内容固然重要,而表现形式也不可轻视。有些应试作文题材一般,可是经过作者巧手“包装”,就变得新颖闪亮,使人耳目一新,从而提高作文的档次。那么,用怎样的“新瓶”来装“陈酒”呢?在多年的中考作文复习教学中,我归纳出比较新颖别致的“包装”方法有:雕题目、加题记、改体裁、分片断、列标题、变形式、换人称等。

一、雕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可以透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考生在下笔作文前首先要不遗余力的雕刻斟酌文章的标题。例如以“关爱”为话题的文章,如果用《我和爸爸》、《难忘的一件事》作题目就显得平淡,若换成抒情性的题目《父爱如山》、《不灭的烛光》、《宽容使快乐常青》等,会使文章增色不少,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好的题目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因而同学们在下笔作文前,一定要仔细雕凿文章标题。二、加题记

在题目之下,正文之前,写一段富有哲理或情趣的话,可以自拟,也可以用名言警句,但不宜过长,它可以解释题目,或提示下文,或说明写作中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使阅卷者一下子明白作者的意图。如《宽容使快乐常青》一文的题记:“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远了、近了、亲了、疏了。每个人如大海行舟,不免有磕磕碰碰,但是一个宽容的微笑足以改变一切。”这一题记以哲理性的抒情阐述了宽容的意义,提升了本文的主旨。

三、改体裁

在中考作文中,多数以记叙文为主。改体裁主要是指用书信体、日记体、戏剧体、童话体等体裁形式来写记叙文。虽然体裁变了,但主体部分仍是记叙文,使人感到亲切、新颖。例如《奇特的光》一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激光自述的形式向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特征,集书信体、童话体于一身;再如《天使人间行》采用戏剧形式,以天使分别在家属楼、医院、公园等三处寻访的见闻体察到人间亲情的珍贵。

四、分片断

写数人(数事),或写一人(一事)的几个方面,可以分几个片断来写。如《我的一家》,假设爸爸、妈妈和我,可以一个人写一个片断,片断与片断之间用“一”、“二”、“三”标明,另外加上开头和结尾。这样化整为零,可以多层面多角度的记人叙事。当然,各个片断之间应是既独立,又有联系,前后照应的。

五、列标题

在分片断的基础上可以给每个片断拟标题,不仅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有勾连文意、提示内容的作用。如《记我的一次成功》,假如写我当小干部的经历和感受,若写三个片断,可以拟“播种”、“耕作”、“收获”为标题;若写四个片断,可以拟“苦”“辣”“酸”“甜”等。标题拟的好,不但能揭示文章的内容,而且会使文章层次分明,文意连通。

六、变形式

近年来,在“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影响下,许多人避开常见的三大文体而选择应用文,试图从作文的形式上突破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让作文与现有的数理知识、现代科技、影视艺术相融合,通过移花接木,融会文体。改变作文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几何证明式、病历式、简章式、实验报告式、访谈式等。例如有位同学以《班长的烦恼》为题,将要表达的内容装进了一道几何证明题中。习题:好朋友该不该管。已知:午自修时好朋友小华吵闹。求证:是否应该汇报班主任。证明的过程就是说理的过程,另外还有批改和订正两个步骤。小作者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完全放进了一道几何证明题中,显得新颖别致。

七、换人称

把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作文改成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向对方倾诉,表达真挚感情。例如《敬礼,老师》,用第二人称“您”来代替第三人称“她”,进一步表现了好老师“您”的浓浓的爱生之情,一个普通学生“我”的尊师之情。

作文的形式新颖独特,将有助于提升作文的品味,增加考场作文的得分点。当然,这只是“包装”上的“改头换面”,写作时还要从选材立意的实际出发,使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而不能为形式而形式,那样反而会作茧自缚、弄巧成拙。

上一篇:中班玩沙下一篇:婚礼上来宾致词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