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研究

2024-08-08

五环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研究(共8篇)

篇1:五环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研究

《五环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研究》结题报告

天津市梅江中学 刘秀霞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对“五环节教学模式”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收到一定的成果,现结题如下:

一、引言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改革的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提出《提高课堂效率三年质量工程》,梅江中学提出我的模式我的课,同时确立了我校“二主四多”教学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尝试了“五环节”教学模式。

2.提出课题的意义:

五环节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主体学生、教学指导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统筹运作。首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能力,再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再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相互交流提升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再通过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通过本教学模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3.研究目标:

探索出初中物理教学一种可执行的模式,在梅江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并推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只记结论。一个学科教学模式的形成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在成长更有帮助,他们没有经验,若只是给他们一些教学原则、教学理论等,可是他们还是不知道怎么教,若有一个成型的教学模式,他们就可以模仿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把不适合他自己的地方进行改进和发展。这就像你学习了“太极 拳”先掌握了套路,然后再体会其精髓,这样青年教师就会快速的成长。

二、研究文献综述

《天津市河西区教科所提出的“科研聚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天津市河西区三年质量工程文件

梅江中学提高“高效课堂”材米、新的教材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等。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步骤分工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以前教学方法,提出并论证物理学科的教学模式(2)探索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内容和形式及操作手段。

(3)探索“五环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科学模式,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品质和教师的教学程序可操作性。

(4).探索“五环节教学模式”怎样实现“自主学习”、“面向全体”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5)探索不同层次学生对“五环节教学模式”科学体验的差异。

(6)从教材、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论证“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7)“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文献资料研究法、观察实验法、归纳对比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实践探索法等等。主要通过实践探索进行总结创新,探索五环节教学模实效性。

思路是:“现实课堂教学的分析—寻找理论依据—实践研究-推广应用”。具体做法是:全体物理教师:由我(学科组长)牵头-备课组讨论—课堂体验—讨论总结—确定教学模式的内容-各年级进行推广;资深望重教师根据实践探索情况论证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整合后再实践。3.研究过程: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物理学科教师全员参与

课题申报时,区级科研部门和学校领导就高度重视,首先是区科研室拟定专家帮助我来辅导课题的研究有关事宜。本研究课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务之急,也是围绕物理常规教学展开。它是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从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总结形成的教学模式。所以把课题研究参透到教研活动各个环节:准备—课堂—教研讨论—总结—交流等。(2)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严格的培训 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深入的产物,记得我们校长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说到:课程改革难在何处?无论当下变革还是未来课堂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符合自主学习理念、科学化、本土化的可操作的课堂模式。

我参加了校内外关于教学模式的培训和理论学习:在网上学习有关教学模式的理论知识,课题开题后,我组织物理学科的教师定期集中开会,学习相关教学模式的理论知识,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研究方法,明确各成员在课题组的研究任务,制定研究计划,定期汇总研究成果,交流心得。比如:教学模式的内涵,五环节教学法的内容,教学模式现在国内一些学校开展情况,及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等,从不知道教学模式是什么,到人人在学科教学中体现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区分开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是一回事,体会讲授法的优缺点,学生体验和学生探究联系。讨论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教学与毕业班升学成绩是否矛盾、“满堂灌”是否一无是处、高中物理知识点是否都适合学生探究、初中物理实验和高中物理实验要求对比、“洋思模式”对我校教学的启发等。通过一年来的研究与探索,我已收集了很多篇的理论和有关教学模式的材料,丰富了物理组全体老师的理论水平,逐步提高了老师们对“教学模式”的认识,提高了业务水平,使学科组的学术研究氛围越来越浓。(3)课堂教学实践 展示研究成果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尝试了“五环节教学模式”,并两次学校组织的《助推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展示课活动中,物理组的每位老师都参加了该活动,效果良好。我展示的课题分别为《压强》和《浮力》,第一次是全校教师听课,学校领导及物理组全体教师进行评课。第二次是全区物理研究课,全区物理教师参加,深受好评。(4)形成教学模式 “265”农村骨干教师参与学习

2012年九月我受天津市“265”工程办的委托指导“265”农村骨干教师,他们研修过程中带领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了梅江中学物理学科“五环节教学模式”,并在研修时作了一节汇报课,深受领导和听课老师的好评。

四、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1.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更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个结论符合课题研究的初衷,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2.教学模式形成有利学生掌握新知识。“五环节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和体验过程中理解物理过程,感受生活的美好,掌握实验操作流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感受物理研究的乐趣,认识自然界的奥秘,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不懈追求,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实验手段是科学探究重要保证。3.多媒体利用是实现教学模式应用的重要环节。完成了教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信息来源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物理情景,解决实验无法完成的任务。借助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松地做到师生互动,在丰富的情景和资源中自由地遨游。4.“五环节”教学模式构建:

物理课堂学生体验教学模式的整体框架、流程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如下图:

从教学模式的结构图看,教师教学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导演,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又是课外实践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在“启中教”,起“质疑---引导---指导---启发---激发”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带着兴趣参与---探究---评估交流---运用---质疑”的“主体”,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最终进行评估交流、运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得到提高,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5.收获

五环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成效,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了愉快、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形成了师生互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学生学习物理氛围很浓了。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所形成的理性认识

1、“五环节教学模式”在探索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和方法,适用于以实验为基础的新授课的教学,如:《牛顿第一定律》、《压强》、《平面镜成像》等等。

2、五环节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管理者变为指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由掌控者变为帮助者,全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以更广的视角,设计出最佳学习路径供学生参考、选择;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也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留下充足的时间。

3、“五环节教学模式”的优势

由教师演示实验转为学生探索实验,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去探索新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体验,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的实验探究形成知识,较好地达到了培养学习品质的目标。

有利于培养交流能力、合作精神。该教学模式激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创新,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

六、问题和讨论

五环节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

物理教学中有些章节并不能完全适用,比如说高中物理的计算课,用起来比较生硬,所以要有选择的应用,同时一种教学模式可能有多种教法方法,不能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做支撑。

现在各校班里学生人数都多,当学生实验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在指导过程难免有照顾不到的,小组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开展好小组合作是接下来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七、研究结论

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重要标志。如何在教学模式中实现与教学方法的有机的结合是我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好的学科教学模式是一个学校该学科所有是否老师成功的关键。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五环节”教学模式是成功的,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篇2:五环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研究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低年级强调活动型,而中高年级更注重综合性。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合学习型三种基本课堂形式。我们根据不同课型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可以探讨“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情景设置、目标内化——自主合作、信息搜索——精讲点拨、知识整合——当堂训练、巩固双基——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一、情景设置、目标内化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自主合作、信息搜索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区域和环境。如在教学《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时,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到邮局寄一封信,或寄一张汇款单,让学生体验通信的快速发展以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银行、保险公司,办理一次存款、取款业务,填写一份存款单、保险单,或成立“社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阶段在出示教学目标后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三、精讲点拨、知识整合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的理论(概念、观点、原理)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四、当堂训练、巩固双基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课堂训练累计时间在2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或目标检测)占用5分钟即可,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五、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双基、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篇3:五环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研究

“三阶段·五环节”教育实习模式构建与实施如下。

一、教育见习阶段

实习筹备环节:从理论到实践多角度、全方位熟悉中学化学教学。

我院化学专业师范生, 从大学第三学期到第六学期的四个学期中, 每个学期安排不同的教育实践活动 (见表1) , 多角度、全方位感知中学化学教学与管理, 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活动一:“听课———感受中学化学课堂”, 通过到市内中学听课, 让学生增加对中学教育现状的感性认识, 并初步接触分析教材、备课、教学设计等环节;同时让师范生转换角色, 从教师的角度去观察中学常规教学与管理, 培养教师基本职业素养。另外, 密切和市教育学院、市重点中学联系, 了解中学各种化学教师讲课比赛和公开课信息, 与各中学主管领导协调组织学生去现场听课, 让学生听精品课、听高端课, 提高见习效率。活动二:“听报告———领略中学化学教师风采”, 聘请中学优秀骨干教师进入大学课堂, 做有关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专业教师成长等方面的讲座, 对在校师范生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指导, 使师范生能够及时了解中学的教学动态, 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初步培养教师职业素养。活动三:“技能训练———内化化学教师专业素养”, 师范生从入学伊始, 在教学楼走廊的墙上就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黑板, 并且职业技能部的小先生 (从学生中优选产生) 每天检察、更正, 提高学生板书、板画基本技能;定期举办模拟讲课比赛、实验技能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 以赛带练、以点带面, 全面提高全体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在第6学期, 开设微格教学课 (60学时) , 利用微格教学设备, 以小组为单位, 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每个单项技能逐一训练, 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合格后, 才能参加期末为期一周的完整授课内容的试教。在试教中同样以小组为单位, 保证每位实习生有多次上讲台的机会, 保证指导教师进行全面指导。这些培训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师范生的讲课技能, 为第7学期的教育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实习阶段

环节二 (实习伊始) :适应实习环境, 进入教师角色。

实习生刚到实习校时, 针对学生的不适应、困惑与困难, 我们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出点子、想办法, 与中学指导老师协调, 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 帮助实习生快速转变角色, 以正确的态度投入到实习中去。

环节三 (实习中期) :听课、评课、备课相结合, 上好每一堂化学课。

实习生到实习校后, 要求与实习校作息时间同步, 完成好听课、批改作业、参与班级管理等实习环节;尽快确定讲课内容, 做好讲课准备工作, 如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案等;听课、评课、备课相结合, 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 不懂的问题虚心请教, 上好每一堂化学课。听课要求了解上课教师所讲内容, 认真研读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并且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有准备地去听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评课要求学生从对课标的学习与理解、对教材的钻研与把握、对学生的关注与了解、对教法的选择与应用、对学法的指导与训练等方面互评;备课要求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针对班级学生情况, 有针对性、计划性的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集体备课、试讲、评课中充分调动集体的力量来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帮助实习生总结经验, 克服不足, 明确努力方向, 并且开展教案、讲课、班主任工作评比, 引入竞争机制, 促使实习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快速而普遍提高从教技能。

环节四 (实习后期) :组织实习公开课, 提高教学技能。

在实习最后的一周中, 我们组织实习生上公开课, 请实习校骨干教师点评, 向实习校汇报实习成果。通过公开课得到校骨干教师的指导, 提升了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实习生之间互相交流、借鉴、进一步研讨教学理论、全面反思实习期间的教学行为。为了展示自己的最高教学水平, 每个学生都精心准备, 反复推敲教学设计,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技能。

三、教育研习阶段

环节五:搞好形式多样的教育研习总结活动。

实习结束返回学校后, 根据实习的情况, 以市场为导向, 针对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需求, 组织实习生反思教育实习。

抓好教育实习总结。实习结束, 邀请院、系领导与教师参加教育实习总结, 各实习中学派代表从不同的侧面总结实习工作。

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技能比赛。在实习结束返校后一个月内, 组织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技能”比赛活动, 如课件、教案大赛;板书、板画大赛或说课、讲课大赛。

组织聆听报告和切磋教学技能。为了帮助学生能将实习中收获的化学教学体会和感悟上升为理性认识, 组织聆听专家报告。同时,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教学心得, 传授教学技巧。以多种形式展示教育实习风采。组织实习生一起制作展板在学院展出;以实习中学为单位, 每组编制一份化学教育实习小报或化学教育实习记录册, 并选取优秀实习成果制作成作品集。

“三阶段·五环节”教育实习指导模式, 改变了高师院校“毕业前一门学科教学论课, 一个月的教育实习”的单一模式, 将高师生职业技能和从教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大学四个学期, 有效地提高了师范生创新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三阶段·五环节”指导模式实施, 使我院教育实习向规范化、稳定化方向发展, 为其他专业教育实习的指导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余明远,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涂珍梅, 高师混合编队模式下的教育实习质量监控[J].高教探索, 2005, 5:59-61.

[3]孟宪乐, 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4:65-69.

[4]高月春, 刘茗, 李春晖.高师教育实习改革实践探索——以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6:93-98.

篇4:五环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五环节阅读教学法;实践探索

由于我国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初中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间,在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上就更加需要重视,特别是在授课的方式上,语文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其教育方式和教育过程中更加被我国的教育部门重视,本文根据五环节阅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如何更好地应用五环节阅读教学法,使其在教育中得到更高效率。

一、将文章进行解题并且介绍作家的作品

所谓对文章进行解题,其主要指的就是根据一篇文章的题目来对文章进行简要的分析,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题目来对文章进行猜想,通过题目学生能够发现一些什么,得到一些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应用自己的语言来给文章进行拟题,如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题目改为《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时光》,让学生在重新拟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最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对文章进行副标题的拟题。让学生做这些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文章的含义,很多时候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高度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所以在阅读之前需要对文章的题目进行理解和分析。

文章的作者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整体写作基调,适当地了解一些作者的生平事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帮助学生更快速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根据文章中所应用的文字来进行教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在汉字的应用方面,在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其汉字的含义以及发音都是不同的,如遇到差、藏、乐等多音字的使用。这些多音字在不同的词语中的发音以及意义都是不同的,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不仅如此这些不同意义的文字也会导致文章中的主旨和中心思想以及所表达的感情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更好地发现这些词语的意义才能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

三、从文章的整体去感知文章

所谓从文章的整体去感知文章,其主要指的就是学生在语文阅读的时候,需要从所阅读的整篇文章来进行理解,不是单纯地从一个小的段落或是句子来进行分析,而是从整篇文章所讲述的内容来进行学习。很多时候学生会对文章有进行分段的习惯,虽然这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有些时候这个习惯也会影响到学生从整体来感知文章。

四、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并分析文章

在进行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并且对于文章中的重要段落进行反复阅读,甚至做到逐字阅读,对于文章中的重要语句以及段落要进行透彻的分析以及理解,如果文章中有作者进行引用的部分,就需要学生更加着重进行阅读。

五、对于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语文除了需要学习在课堂中老师所讲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课程进行开发、对新的资源进行整合,将生活逐渐地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在脱离开书本上的知识之后,仍然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但是在进行课堂延伸脱离书本的时候也不能盲目地进行脱离,而是要立足于书本却高于书本,让学生所学习的东西丰富于书本,并且在进行拓展延伸的时候,其延伸内容不能够完全偏离正常的教学目标,这样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失去教学方向。

根据本文的讨论可以知道,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五环节阅读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学习效率,由于這一教学方式的思维方式相对于较为特殊,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让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和方便地理解文章,和传统的语文阅读方式比较,这一方式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江永芹.初中语文“五环节阅读教学法”的实践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邓薇.初中语文“五环节阅读教学法”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中,2015(8):80.

[3]黄群华.初中语文阅读构建生本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广州大学,2013.

篇5:五环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研究

摘要:本文提出中职计算机专业必须把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放在重要位置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实验室、实训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构建课程教学与认证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实践环节;操作技能

在最近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i)ll~节教学”这给我国的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必南之路。

在2001年教育部职成司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对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提法是:“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人员”。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课时偏多、实践教学课时少的现象,相当部分实验操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较好实施,往往是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和操作熟练程度。学生既没有学好有关的计算机理论,又没有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或达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几年中都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这就要注意抓好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实践教学的几个环节实践教学总的来说可分为:上机实验课、实训、实习三个环节。

1.上机实验课,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都安排有上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操作技能。因此,每一门课程中涉及到计算机操作的内容,应尽量增加学生计算机操作的课时.操作课时的安排视具体情况有的可达总课时的50% 以上甚至更多,使学生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熟练掌握所涉及的操作。提高操作技能。

2.实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能否将所学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于实践,与实训教学有密切关系。计算机专业实训主要有英文打字实训、录入与图文编排实训、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的实训。通过这些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英文打字技能、掌握图文排版技能、掌握微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基本技能,了解常用外设的安装、使用及日常维护方法。

3.实习,是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质各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综合的锻炼。

二、制约实践环节教学的几个因素制约实践环节教学的因素主要是如下几个:

1.过去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认识不足,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向大专和本科看齐.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水平低、实践能力不强,无法在生产、服务的管理第一线从事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的操作。

2.由于经费上的原因,无法建立相应的实验室,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操作课时,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学生没有从事奉专业实习的场所,名誉上是实习但实际上做的是与本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有的甚至给学生放任自由,根本就没有去实习。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积累实践操作经验,就必须要有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实训的环境,否则将成为空话。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对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做得不够,现在必须要高度重视。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逐步重视、教育经费逐步提高,应尽量建立能满足计算机专业所开设课程的实验室,如: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修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电工实验室等。要进行直观教学,每一阶段上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实验室上课,边讲边实践。特别要突出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这一实训的重要地位,要求学生能熟练组装一台计算机,能正确诊断计算机软、硬件的一般故障,同时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相关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的一般维护维修方法。此外应加强电子电工应用技能的实训,要使学生掌握各种电子电T仪表的使用.基本的焊接与维修技能。过去我们对这方面的实训不够重视,认为计算机专业主要从计算机操作的角度去要求即可,实际上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除考虑从事计算机业务外,相当部分学生可能要到电子厂工作,加强电子电工的实训,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门路。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各工矿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公司为实习基地是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建议增加一项见习的内容,见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学生毕业后容易适应工作岗位。见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学期要求学生到计算机公司了解计算机的市场行情,计算机配件的性能及价格,如何合理配置一台计算机等,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初步了解;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3-5天的时间到计算机公司见习,跟随计算机公司的职员工作,使学生既能从中学到有关的计算机知识又能学到一些管理上、作者、陈超文营销上的知识。前些年我们在安排学生实习上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三无”现象,即无固定实习场所、无专门指导实习的人员、无明确的实习要求,学生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应加大实习指导的力度,与有关实习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根据能联系到的实习单位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特长可以分几个不同的实习方向:

如软件使用较熟练的学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实习,硬件操作掌握较好学生的到计算机公司从事计算机组装及维修的实习,一部分学生到生产计算机板卡的工厂或电子厂实习,学校要专门派出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可以聘任实习单位的专业人员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此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尝试由学校开办计算机公司,学生参与经营与管理。

(二)定期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机制实践环节教学重在实践操作,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精讲多练。要注意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技术具有更新快的特点,因此要定期修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未来岗位的实际需要将技术陈旧又没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课砍掉,补充一些新的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有应用价值的技术课。

2.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应用密切联系,教师备课时既要熟悉课堂的内容要求,又要了解学生的水平和学习进度,预测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把每次上课将要演示的内容事先操作一遍,做到万无一失。有的教师认为操作课比较简单,因此在备课时只是大概看一下教科书的操作步骤,实际上有时会因为一个小的问题而造成教学事故。就曾经有一位教师在上VB程序设计时为了找一个要使用的控键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影响了教学。因此教师备课一定要认真过细,要根据学生基础及使用软件和设备进行,每次课的教学要明确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在讲课过程中除讲清操作步骤外,同时给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FrontPage2000中有关创建网页之间的超链接的内容时,首先给学生明白网页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法实现,即使网页之间不同在一个驱动器或一个文件夹上;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给学生介绍了超链接的操作方法,当学生掌握这一操作方法后要求学生将主页改变保存位置,再打开这个主页,观察结果(发现问题:超链接失效),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法,通过这样启发教学,学生对这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3.实验操作要有目的性、连贯性,要采取流水作业的方式。过去安排课程我们往往采取两节理论课两节操作实践的方式,这样的弊病是一次课讲的内容太多,而上机操作要等到下一次课才能进行,学生不能及时进行操作训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应注意调整教学方法,将内容进行分解,每次课都能做到讲练结合。要使学生有成就感,觉得每次上课都学到了东西,都有收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技能考核要灵活机动。技能考核主要是考实际操作,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要求,例中英文录入主要是对录入速度和正确率的要求;对于Word、Excel这一类的操作的考核,可以按要求进行图文混排、复杂表格的制作等现实生活中常需要用到的技巧;对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课的考核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的想象力.以定时完成作品的方式来考核。同时可结合社会上的技能考试来进行,构建课程教学与认证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要求每个学生通过努力至少取得一个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如:组织学生参加OSTA认证。

OSTA认证是一个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考试,而计算机职业是国家实行准入控制的职业,通过对学生进行培训和考试,使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着手打造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提高,其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因此一方面要求现有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进修提高,达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类专业认证教师资格;另一方面吸收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要注重选择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毕业生,因为有的毕业生虽然理论课成绩很好,但操作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可以考虑通过校企合作,从计算机公司等企业外聘有某些计算机操作特长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一支满足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校教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这己在教育界达成了共识,我们要通过不断探索,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

本论文网专业从事家庭教育论文业务!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代写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李云松.计算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思考? 教学与教法,2oo4,(3).

[2]辛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思考U】.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1(15,(1).

前一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研究

篇6:五环节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高中部 王吉军

教学模式的探讨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法教学模式”、“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得到了很好的推广。我校在总结多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独自创立了“导、学、展、练、结”五环节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在教学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就在化学教学中实施五环节教学法的情况阐述如下:

一、“导、学、展、练、结”五环节之间的操作流程及时间分配

“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下学习;“导”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展”就是讲解,讲解上一环节中出现的学生不会回答的问题;“练”是学生做一些精心选择的具有典型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结”是在所学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开放性习题的训练上、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上,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五环节中“学”、“导”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展”、“练”的基础。这五环节的辨证关系是:问是学的开始(这儿的问是指教师学案中的问题);学是再问的基础;练是学和问的巩固;创是学和问的升华。由于初中我们刚接触到化学,必须以基础知识为主,适当兼顾创新教育,所以在前两环节上我们化了较大量的时间。以一节课 45分钟为准计算,大致分如下:学和问占20分钟左右、讲占10分钟左右、练占10分钟左右,创占5分钟左右。(时间的分配也不是一成不变,要视教学内容而定。)在上述流程图中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创设问题情景,探求化学问题的解决趋势和途径,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勤思、善想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每环节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

(1)“学”是指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两个方面,教师的导学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学案,针对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导学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思过程中应充分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在学习分子性质时,为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隙,可为学生安排如下学习步骤和实验:①取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请预测结果。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请将观察到的现象、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③请就实验现象和你同桌展开讨论。④根据讨论结果,请你写出小结。这样学生就进入自主学习阶段了,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形式,可以实验、可以讨论、可以开展调查等多种形式。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提问。

(2)“导”是指教师在导学、导思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景和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问。其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在第三教学环节中讲授的重点。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最好方法。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经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中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习回答别人已解决的问题。”这段话发人深思。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题,善于提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把课堂上提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大胆想象,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不着边际的,不能理解的,但是我们也要大胆地鼓励他们,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性,教师可以从方法、内容、手段等多方面加以引导,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就得到较大地提高。

(3)“展”是指讲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回答不了的问题和提出的疑问。对于大多数知识,如:物质的物理性质、书本中有答案的,即使没有答案但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等等在教学中几乎不讲或一带而过。重点讲解学生按现有知识和水平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

(4)“练”是对前面“学”的检验,是后面“创”的基础。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做练习时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现有两个没有标签、外观相同的试剂瓶,内盛500ML无色澄清的液体,一瓶是饱和食盐水,一瓶是蒸馏水。请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把它们鉴别开来。(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多要有。)写出至少五种鉴别方法。学生一开始认为很简单只要加硝酸银溶液就可以了,没想到后面还有这么多的要求,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通过大胆自由的想象,就会得到很多中答案。如:测导电性、取相同的体积称质量、浸泡新鲜的蔬菜、滴加硝酸银溶液、加热蒸干液体等等7-8种之多。通过开放性、多元化习题的训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将有大力的帮助。

(5)“结”是前面四环节教学的升华。我们在课堂上的“创”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能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哪怕是提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算是“创造性”的。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不可能每一节课都有创造性的课题或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是放在课后来实现的。例如:通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通过学生对科学原理概念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和实验、通过学生对有创新意识的问题的讨论和研究等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为这一部分内容所化的时间较多必须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兴趣小组来完成。(开放性的习题、简单的实验等除外,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就蜡烛燃烧即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①取一支蜡烛点燃。②预测蜡烛燃烧发生物理变化及发生化学变化可能观察到的结果。③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⑴刚燃烧时的现象;⑵点燃1min时的现象;⑶在火焰上罩一个干燥的冷的小烧杯;⑷将烧杯迅速倒转,加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的现象;⑸蜡烛刚熄灭时的现象;⑹熄灭1min时的现象。根据上述现象,讨论蜡烛燃烧过程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让学生本人去动手、去思考、去观察、得出结论。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又如:在讨论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后,给学生这样一个思考题:现提供一支底部有米粒大小的洞的试管、烧杯、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以及锌粒和稀硫酸,设计一个制氢气的实验装置(要求:能随时使反应发生,随时使反应停止,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为了使整个实验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最好再添加一个什么仪器?通过实验的设计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完成五环节教学法中的第五环节的教学。

篇7:教师课堂提问技能五环节实践体会

课堂提问五环节的实施策略是在“简约·灵动·有效”的教育哲学理念下的具体实施,是问题设计、问题表达、问题候答、问题叫答、问题理答五个环节的有机整合。关于有效教学,近年来的探讨相当广泛而深入,人们关注各个环节的研究,并且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围绕有效教学,我们以“课堂提问有效性”为抓手,以“简约·灵动·有效”为理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提高认识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在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以课堂提问为基础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切实落实以下操作理念:

第一,简约而不简单。课堂教学过程应呈现出高度凝炼的简约性,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简约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等方面下功夫,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研读教材,深入浅出。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深入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是每一位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性工作。教师只有把教材读通、读透,才能把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整体上把握教学,把复杂深刻的教学内容以凝炼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有的教师常常是一股脑儿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忽视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目标全面,主次分明。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教学中,这些目标是系统地体现在教材的每个单元、每一册、第一学段中的,要将它们都具体落实到某一节课上,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该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来突出主次,着重某一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形式新颖,富有价值。新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然而,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与内容相结合。有的教师热衷于花样百出的形式,“牵”着学生团团转。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教师的及时指导和足够的思考时间,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盲目地进行“学习”活动,根本不能领会活动的意图,更谈不上掌握知识,“流于形式”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新颖的形式要与课堂内容相融合,并留出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

——语言精炼,有感染力。课堂上,准确、规范、清晰、精炼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示范,是教学语言美的体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可以预设的语言要推敲斟酌,对于生成性、随机性的语言要注意记录,进而分析教师的教学语言,找出其中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诊疗与改进。

第二,灵动而不放任。灵动产生活力,封闭导致僵化。课堂教学应在课程资源开发、知识引入、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度开放,将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相关资源引入课堂,丰富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有机整合,用好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教师的共识。“用教材教”并非可以随意改变教材内容,而是要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和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撷取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以生为本,尊重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往往已对学习内容有所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找准课堂与社会、课本与生活的结合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素材,将它作为学生继续深化学习的生长点。

——有效组织,活而不乱。观察、操作、实验、讨论等活动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些活动是培养学生倾听、尊重、合作、分享等情感态度与能力的重要过程,同时也对教师组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组织,活而不乱是活动真正取得成效的前提与保证。教师要精心预设,关注细节,留意学生的操作和活动状态,并及时指导,纠正错误做法。

——立足课堂,适度延伸。课程标准都有关于观察、分析现实社会,用学科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度延伸,是达成这一目标要求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三,有效而不机械。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又要重视发展能力,既要形式活泼,又要扎实有效。

——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中来。探究性学习方式是这次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巩_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一定要选取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及时指导、点拨;在探究结束时,要启发、帮助学生科学地归纳总结,不断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

——充分体验,快乐学习。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应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场所。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富有灵性的、愉快的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自我,在互助中调整学习策略,在碰撞中发展思维,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在快乐中构建知识体系。

——方式得当,注重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灵活选择或综合运用学习方式,而不要固守某一种学习方式,从中感受、发现知识规律,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已经领会到,课堂提问有效性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个手段而已,在实践运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从其内质来说,就是要能够使“简约·灵动·有效”的教育哲学理念具体化,能够促使课堂教学操作化,能够为教师研究提供实践平台,能够促使学校的教育科研走向平民化。

篇8:五环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研究

我国曾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发展规划, 计划在2010年—2020年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工程应用能力较强的实际应用型人才, 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大学生。一些高校被列入了“卓越计划”, 而大多数高校没有此条件, 只能是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 领略“卓越计划”的深刻含义, 注重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做好理论课堂教学的同时, 不能轻视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理论学习即使很好, 如果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投入到生产中, 都将是庸才, 是社会不希望的结果[1]。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要建设祖国的高楼大厦、桥梁和铁路等。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科阶段所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没有重视实践性教学,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终导致在实际工作当中不能很快的适应工作环境, 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计划。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 笔者在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 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2]。

1 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高等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理论知识。在校大学生经过大量的实践教育, 很快就掌握了本专业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 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业以后具备很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大大缩短了学校和企业的距离, 也缩短了毕业生的适应期限[3]。对于重点大学的高等教育, “工程化”是一个突出的特点。麻省理工大学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培养出学生超强的实践能力, 是其他高校学习的榜样[4]。

目前, 国内的工科院校日益重视工程实践教育, 学生的工作能力逐渐提高, 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明显提高。但是, 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名牌大学仍然提出“重学术”的倾向, 重视在校生对理论的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仍以卷面分为唯一依据。在期末成绩中, 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被忽略, 使得学生非常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和掌握, 而忽视了对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最终导致“高分低能”现象, 工作单位中适应能力较差, 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存在认识方面的误区, 这是违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5,6]。

1.1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 土木工程专业几乎所有课程都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 课堂教学讲授的是理论内容, 教师的教具是板书和多媒体, 即便二者结合的很好, 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只是实现了理论知识的灌输, 而没有将其转化为产品服务于社会。成绩好的学生也只会考试, 会解释这些理论, 而对于实际工程问题无能为力。

1.2 实践教学环节内容陈旧

多年来, 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设置了建材实验和土力学实验等实验教学环节,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砌体结构课程设计》和《地基基础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教学环节, 还有4周测量实习和8周生产实习教学环节, 以及一学期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符合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要求, 但是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实验室没有更新, 设备落后, 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验内容和实际工作内容没有实现较好的联系。课程设计历年来都是一套设计方案, 没有实时更新, 这对于“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不利的。

1.3 毕业设计题目形式单一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结构形式可以在框架结构、砌体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钢结构等结构形式中选择, 但是由于历届毕业生完成的都是框架结构的设计, 学生习惯参考往届学生的设计成果, 所以80%以上的学生都做框架结构的设计, 不愿意探索新的设计内容。从而, 就会有抄袭的倾向, 如果老师不认真监督和严格把关, 学生就照搬别人的设计步骤, 得出数据便应付了事, 不熟悉设计规范, 设计成果千篇一律, 甚至数据都有雷同现象。这样, 不但毕业设计成绩受影响, 更重要的是目前建设高层建筑的比较多, 框架结构是不适用的。

1.4 生产实习效果一般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包含8周的生产实习, 是学生在工地配合施工人员进行施工, 对于学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但是由于建筑工地条件比较艰苦, 很多学生不能适应。一部分学生在工地实实在在进行实习, 而另一部分通过私人关系开了工地的接收证明邮寄给学校的指导教师, 工地的指导教师对该生不进行考勤, 那么该教学环节对于该生完全失去了意义, 能在工地认真实习的学生, 这个阶段收获是很大的。

1.5 课程设计不能做到相互融合

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是必要的教学环节, 在几门专业课结课之后, 紧接着就是该课程相应的课程设计。在设计环节中学生将课堂教学的重要设计理论进行灵活应用, 在就业以后的工作中就会运用自如。所有课程设计融合在一起将构成整个建筑物, 所以各门课程设计的数据应该相互统一, 才能更好的模拟实际工作。否则, 将是照本宣科, 效果不明显。

1.6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 高校教师基本都具有硕士学位, 甚至很多具有博士学位, 教学基本功都能过关。但是, 由于这些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或挂职锻炼的经历, 对实践需要的能力并不具备。不懂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不能做到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在实践教学环节当中, 就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2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思路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 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硬道理, 只会理论而不会应用的“书呆子”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学校学习阶段, 必须掌握一定的实际设计和施工技术, 在工作中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边工作边学习的思想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没有一点基础, 障碍是很大的。

2.1 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

针对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和学分, 在期末成绩当中增加实践环节的分值比例。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 纠正学生对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的主次关系的认识。

2.2 注意更新实验设备

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过于陈旧的现象, 以培养当代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完善实验内容, 使得实验内容和实际工程完美对接, 使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受益更大, 为培养更强的工作能力奠定基础。尽量为学生提供适用性较强的设备, 避免校园内学习的内容和工作完全脱节的现象发生。

2.3 教师严管设计题目类型

毕业设计题目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只需要指导教师按照比例控制即可解决。制定出选做各类结构形式的学生的最高数目, 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 具备了各种结构形式需要的专业知识, 在老师的指导下, 都能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2.4 加强对生产实习的检查和监督

对于生产实习, 学校指导教师负责给学生联系实习地点, 并委托现场指导教师做好对该生的考勤, 可以避免学生在自己联系的单位比较自由的现象。学生能遵守纪律, 按照现场要求严格执行施工规范, 在日积月累中, 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 对现场施工技术的掌握也会逐渐加强。实习日记不太具有可靠性, 因为完全可以编造。要想真正管理好学生, 指导教师要不定期抽查学生的实习, 这样会加大对学生的监管力度, 对实习效果将产生明显的作用。

2.5 融合各门课程设计

给每个班级配备一名指导教师, 该教师负责该班级各门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所有课程设计都采用同一套原始数据, 先进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在此设计成果的基础之上, 进行《钢结构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和《砌体结构课程设计》。最后, 根据任务书指定的房屋结构形式, 完成《地基基础课程设计》。各门课程设计融会贯通, 就相当于学生做了一套毕业设计的内容, 能照顾到各部分之间的衔接, 为以后要进行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2.6 为教师提供顶岗实践机会

对于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偏低的现象, 学校要扩大年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的名额, 给年轻教师提供充分的加强实践锻炼的机会。

3 结语

大学教育是培养为社会服务的高技能人才, 不是为了培养只会考试而不会工作的大学生。所有工科院校都是以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比较成功的院校是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载体, 使学生在该过程当中, 能大大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就业以后的工作能力, 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摘要:剖析了目前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针对教学内容重理念轻实践、内容陈旧、生产实习效果一般、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差等问题分别提出了改革措施, 对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悦, 孟丽岩, 高红梅, 等.“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土建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1) :345.

[2]祝彦知, 潘洪科, 张春丽.土木工程课程建设与毕业设计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 (4) :109-112.

[3]徐晓红, 李长凤, 杜文学, 等.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一体化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 (3) :110-112.

[4]李国强, 陈以一, 朱合华, 等.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总体方案[J].高等建筑教育, 2002, 43 (2) :53-54.

[5]肖鹏, 李棕琦, 康爱红.基于系列化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 (5) :128-131.

上一篇:2007年6月EMS考试题下一篇:六年级话题作文:新学期,新气象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