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校务公开制度

2024-08-15

中心小学校务公开制度(共8篇)

篇1:中心小学校务公开制度

中心小学校务公开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搞好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扩大教职员工和社会公众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根据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开的主要内容:

(一)、学校发展规划、重大决定、决策事项类:

1、学校中、远期发展规划

2、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及实施方案

3、重大建设项目

4、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

5、涉及教职工、学生利益的重要规章制度

6、上级有关文件规定

(二)、领导班子廉洁自律事项类:

1、班子成员述职述廉报告

2、班子及成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

3、班子及成员民主生活会意见及整改情况

4、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5、教代会民主评议干部情况

6、纠风、效能检查问题整改情况

(三)、职称评聘、晋级晋职、奖惩等事项类:

1、教师职称晋级参评、评定及聘任情况

2、校长、教师学习、培训、进修、挂职锻炼、支教、交流等情况

3、教师考核、评先评优、奖惩情况

4、优秀中青年骨干、学科(教学)带头人遴选培养等情况

(四)、教学改革项目申报、经费管理事项类:

1、精品课程、教改立项等情况

2、课题的立项及经费使用情况

(五)、收费事项类:

1、教育收费项目、标准、依据及监督机构、举报电话

2、代办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依据等情况

3、每学期每生簿本费“拾元”代办收费结算情况

(六)、招生

本学年招生一年级新生一次,“凡年满6周岁适龄儿童均可入学”。

(七)、财务收支、资产管理事项类:

1、事业费预决算情况

2、每月财务收支情况

3、公务接待、出差车里费使用、电话等各类经费开支情况

4、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5、大额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6、校财产报损等资产管理情况

(八)、工程招标、物资采购等事项类:

1、修缮工程招投标情况(校代会,财经领导小组联合招投标)

2、工程项目方案、预算、验收、决算审核等情况

3、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情况

4、政府采购及其它采购的执行情况

(十)、涉及学生利益其他事项类:

1、学生各项评优、评先情况

2、学生干部推选情况

(十一)、涉及教职工利益其他事项类:

1、奖金、绩效工资分配发放情况

2、教师工作量安排、调整、完成情况

3、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安排分配方案

二、公开的形式:

校务公开要根据公开的内容、对象,选择适当的公开形式,主要形式有:(1)设立固定的校务公开栏、宣传栏;

(2)书面公告,以公告、通知、墙报、家长信等形式公开校务;

(3)召开会议,定期及时召开教职工会议(或教代会)、学生会议和家长会议公开校务;

(4)建立公开接访制度,学校开放日等形式公开校务;(5)民主监督小组审查;

(6)设立校长公开电话,建立校园网公开校务。

三、公开的时间:

(1)公开的时限依据不同事项采取长期、定期和及时公开相结合的方法。公开不得少于7个工作日。

(2)一年一公开的内容主要有学校工作目标和学校财务预决算情况;半年(或一学期)公开的内容主要有学期工作目标、教职工考核办法及结果等;一季度一公开的内容有学校财务收支管理使用情况。

(3)校务公开一般应在校务发生10日内予以公开。需要及时公开的事项,如职称评聘、评优树先、大宗物品采购等,要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随时公开。

四、公开的要求 :

(一)细化公开内容,突出公开重点,增强校务公开的透明度。

学校要把工作的重点、难点、教职工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要将办事依据、程序、结果、时限、服务标准、纪律要求、监督投诉渠道、服务承诺等全部公开。除按规定必须保密的事项外,学校的发展规划、改革方案、经费预决算、收费、教职工考核、聘任、评优招生、奖惩办法等涉及教职工、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都要通过多种形式让教职工参与和知晓。

根据校务公开内容的不同,具体可分为向校内教职工公开的内容和向学生、家长及社会公开的内容。

(二)拓宽公开形式,规范公开程序,增强校务公开的实效。

1、公开的形式。校务公开要根据公开的内容、对象,选择适当的公开形式。

2、公开的办法。校务公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公开办法。

3、公开的程序。一般按公开、议事、整改等程序进行公开。

(三)完善教代会制度,落实教代会职权,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

教代会是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也是实行校务公开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学校要完善教代会制度,增强教职工主人翁意识,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推进学校民主化进程。

五、组织领导:

1、成立校务公开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校长的领导下,进行校务公开工作。

2、成立校务公开民主监督小组。监督小组的任务是监督校务公开项目是否按时公开,内容是否落实,教职工关心的重大问题是否给予满意答复和解决,并收集

教职工对校务公开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做好信息反馈工作,确保校务公开的实效性。

3、建立校务公开责任制。学校的重大决策、发展规划、改革方案以及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由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决定公开的形式和范围。校务公开工作的核心是公开,目的是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用改革和创新的精神不断拓展和充实校务公开的内容,把我校的校务公开工作努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校务公开工作制度

杨楼孜镇中心小学

2012-9-1

篇2:中心小学校务公开制度

为规范学校财务行为,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对学校财务活动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监督,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特制定学校财务公开制度。

一、财务公开的目的:

实行财务公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大教职工民主管理、监督学校财务工作的力度,激发群众当家理财的积极性;改变奖励在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操作的方式,提高使用透明度,即使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弊端;从源头上预防和遏止不正之风,提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密切干群关系,促进行风建设,维护学校良好形象。

二、财务公开的内容:

1、财政核拨的正常、专款、专项资金;

2、学校学杂费的收入;

3、学校自定与经济挂钩的考核、奖惩、劳务报酬和津贴的分配制度;

4、公务接待费用;

5、重要财产、物资的购置和损失;

6、集体和个人福利待遇、分配情况;

7、建设工程项目和较大修理项目经费落实以及公开招投标情况;

8、代管经费的结算;

9、其他涉及教职工利益的重大经济事项。

三、财务公开的形式:

1、学生代管费结算校务公开栏公开;

2、学校经费的总体运行和具体收支数据采用报告制形式,由财务公开监督组织利用会议向全体教职工报告公开;

3、对各类分配、补贴、奖惩、定额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进行公开;

4、其他合适的公开形式。

四、财务公开的时间:

主要采取定期公开和不定期公开的方式,对财务收支管理,按会议,年初要公开收支预算计划,年终要公开财务收支决算;学生代管费收支,按学期结算公开;对财务状况可半年进行一次;与财务有关的其他事项的公开时间,应根据需要在事前、事中、事后及时公开。

五、财务公开的组织实施:

1、学校成立财务公开监督小组,其中教师代表人数应占多数。

2、财务公开除需事前、事中、事后和必须按学期公开的事项外,对财务收支的审议公开每年进行两次。

篇3:中心小学校务公开制度

(一)日本中小学的现状和问题

日本的义务教育阶段包括6 年小学和3 年初中。日本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很高,几乎达到100%。2006 年修改后的《教育基本法》第5 条第2 项规定,“作为义务教育实施的普通教育旨在发展每个个体的潜力,传授其自立于社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其成为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所必需的基本资质”。在此基础上,2007 年修改后的《学校教育法》进一步对小学和初中的教育目标作出如下规定,“小学应参照儿童身心发育阶段,教授义务教育中最基础的东西”(同法第29 条),“初中应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参照儿童身心发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同法第45 条)。日本小学及初中的具体教学科目、课时数、学习内容和各年级的学习目标等有关课程的事项,均在文部科学省制定的小学及初中课程大纲《学习指导要领》中有明确要求。

日本的小学总体上实行包班制,即一个教师(班主任)承担整个班级的科目教学和生活指导工作,仅有个别学科由专门的学科教师负责。这有利于教师多方面地了解每个学生,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以及实施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而不受学科领域的限制。但在另一方面,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学科教学的专业性也不易保证。此外,仅由一名教师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教师与学生的信赖友好关系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班级崩溃”(即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说话、走动,不听甚至反抗教师的指示等,以致正常教学无法进行的状况)。[1]与小学不同,日本初中实行的是科任制,即各科由不同的教师分别担任。科任制提供更具专业性的教学指导,然而,科任制下的初中教师是按照学科来分工而不是按照年级来组织的,这一结构性问题使得不同领域的教师间“各自为政”,缺乏横向交流。

在教学指导与评价方面,日本小学的教学速度缓慢但重视细节,多以体验学习和单元小测试为主,强调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态度;而初中的教学速度有所加快,多以听课学习和定期考试为主,强调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另外,儿童在初中阶段容易出现青春期的烦恼和问题,这也使得教师对于初中生的管理和指导更为严格。

日本的小学和初中虽然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义务教育阶段,但它们之间实际存在着学力观、教学观以及教育观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但会加重儿童在学业上的困难,还会破坏儿童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连续性。小学阶段的儿童在身心方面还未发育成熟,进入初中后面对新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乃至新的学校文化、学校氛围,容易产生不适感和精神压力。因而,校园欺凌、抵触上学(日称“不登校”)等问题往往会在初中第一年急剧增加。在此背景下,打破学校教育体制的禁锢,推进小学和初中之间的合作以及一贯制教育的实施显得十分必要。

(二)日本中小学传统学制面临的挑战

日本现行的单轨型“6-3-3-4”学制(即小学6年、初中3 年、高中3 年、大学4 年)建立于1947年,并在《学校教育法》中有明确规定。关于实施“6-3-3-4”学制的原因,日本政府在该法案中是这样解释的:“一是为了确保每位国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二是为了彻底普及普通教育以建设文化大国;三是为了实施与人的身心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衔接和关系,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基本教育方针、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2]在日本经济稳定增长下的20 世纪70 年代,中央教育审议会数次在《综合扩充和整顿今后学校教育的基本对策》等报告中,建议设置“初高一贯制”学校以保障中等教育的连贯性。但日本政府却迟迟未下决心,这是因为“初高一贯制”并不是将学制进行彻底变革,而是在原有学制的基础上将另外一部分初中和高中合并起来,促使学校体系多元化,由此可能进一步激化早已严峻的考试竞争问题。[3]1997 年6 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报告《面向21 世纪的我国教育》,再次提出构建“初高一贯制”的建议来开展连续性的教育指导,为学生营造轻松安定的学习环境,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更多选择。基于此,日本于翌年修改《学校教育法》,建立了包含6 年制中等教育学校在内的“初高一贯制”学校教育制度。

近年来,日本的少子化、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社会逐渐失去活力,面临着生产力不足、生产规模减小、社会保障费增大等危机状况。据推算,2060 年日本的人口约为9 千万,较之2010 年减少近3 成,且其中4 成左右为65 岁以上的年迈老人。[4]对于自然资源匮乏的日本而言,人才储备成为增进社会活力的关键。换言之,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不断提高人才的质量是谋求国家长治久安,也是让每位国民拥有充实人生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与现行学制建立之初相比,当下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性成熟大约提前了两年,自我肯定感较低。同时,学习内容的难度不断加大,且“小一问题”(即一年级班级由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不配合等原因,而无法维系正常教育教学的现象)和“初一不适”(即学生在刚升入初中后由于不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出现抵触上学等行为)等情况也频频发生。

迄今为止的70 年间,日本一直实施“6-3-3-4”的学制。然而在当下,社会形势与儿童状况都已发生巨大变化,这对传统学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日本“初小一贯制”教育的提出与实践

(一)“初小一贯制”教育的提出

结合日本教育的现状及世界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2005 年10 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题为《创造新时代的义务教育》的咨询报告,提出深化义务教育改革的战略构想。其中言及“设置9 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的可能性”,但却仅是停留在“由各地方自行判断、灵活实施”的层面。

日本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在第二次就任首相后,将“教育再生”和“经济再生”作为两项最重要的国策。所谓“教育再生”即是构筑与时代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它是引导每一个人走向优质人生的道路,是维持社会发展和经济成长的基础”。[5]2013 年1 月15 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成立“教育再生实行会议”这一常设的官方咨询机构,来推进教育改革。在当月召开的第183 次国会上,安倍发表了“实施学制改革,促进教育再生”的意见。同年6 月,内阁制定的《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指出,“不仅要推进各学校和学习阶段间的顺畅衔接与合作,还要围绕‘6-3-3-4’学制作出重审和探讨,以此来构建适应儿童身心发育特征的弹性化教育体制”。在此背景下,教育再生实行会议于2014 年7 月向安倍提出学制改革建议,其中之一即是创建“初小一贯制”教育制度。

在日本现行的学制下,文部科学省指定的“研究开发学校”和“教育课程特例校”可以不依照《学习指导要领》的规定来实施“初小一贯制”教育。前者创设于1976 年,这类学校自主制定学校课程并通过实践来开发新的课程和新的教学方法;后者创设于2008 年,这类学校参照所在地区的特色、优势和实际情况,制定和推进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以实施更为充分有效的教育。截至2013 年5 月1日,这两类学校共有960 所。

此外,还有一些学校虽然不属于“特例校”,但经地方自治体的主导,它们在国家课程大纲容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统一教育目标和学校课程、运营体制和教学体制来实施“初小一贯制”教育。

为了基于实证来对“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制度化及其推进对策还有初小协作的强化方针作出探讨,文部科学省在2014 年5 月实施了“‘初小一贯制’教育实际状况调查”。在调查中,“初小协作教育”被定义为“通过信息交换和实际交流来实现初小顺畅衔接的教育的总称”;而“初小一贯制教育”是“初小协作教育”的一种,它是“小学和初中共享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和实施贯穿于9 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系统化学校课程的教育”。该调查的结果显示,日本全国共有211 个市区町村(相当于总体的12%)实施了“初小一贯制”教育,包括2,284所小学和1,140 所初中。此外,有166 个市区町村计划实施“初小一贯制”教育,另有450 个市区町村对此表示关切。可见,实行“初小一贯制”教育的日本学校在今后会越来越多。

然而,即使是在标榜“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学校当中,真正“构建了9 年间的总教育目标”、“按学科制定了9 年间的系统化、一体化学校课程”的却不到总体的1/4;“共同分析学力测验结果”的占5 成,“共同实施学校评价”的占3 成,“共同建立9年间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仅1 成左右。可以说,多数学校实际开展的是“初小协作教育”而非“初小一贯制教育”。

在学段划分方面,72%的学校仍旧采用“6-3”制,26%的学校改用“4-3-2”制,选用其他划分方式的学校不到1%。尽管建立了“初小一贯制”教育制度,但学校对于初小阶段的划分并没有多样化。在教育成果方面,将近9 成的学校都对“初小一贯制”教育的效果予以肯定。具体而言,这些成果包括:“各种学力测验的结果有所提高”(40%)、“‘初一不适’问题得到缓解”(90%)、“小学及初中教师间的认识增强”(90%)等。[6]

(二)日本东京都品川区的改革实践

日本东京都品川区自2006 年起,率先在区内所有公立小学和初中实行“4-3-2”学段划分的一贯制教育,以确保义务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该区根据儿童的身心发育特征将1~4 年级作为基础夯实阶段;5~7 年级作为能力发展阶段;8、9 年级作为自主性培养阶段来制订教学计划和学校课程,并从小学5 年级起实行科任制,促进小学与初中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强化小学和初中间的衔接。

(如图1 所示)结合现行《学习指导要领》的要求,品川区制定出渐进性的课程体系。例如,1~4 年级的数学学习主要是以“数的运算”、“量的测定”等有关数量关系的学习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5~6 年级的数学课在巩固已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开始学习“负数运算”和“文字叙述”等进一步的内容。另一方面,为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判断、决策和应对能力,品川区尽可能地在课堂中采用课题解决型的教学模式。也正因为如此,该区学校1~4 和7~9 各个年级的年间总课时数均比国家课程大纲的规定多出35 个课时,5~6两个年级更是各自多出70 个课时。其中,为了夯实学生的“读写算”基础,3、4 年级的国语和数学的总课时数分别增加了50~55 个课时。

在实施“初小一贯制”教育之初,品川区创设了整合道德教育、综合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的“市民课”。市民课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认识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培养学生履行社会责任所必需的素养和能力。具体而言,1~2 年级的市民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习惯和规范意识;3~4 年级和5~7 年级的市民课分别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动能力;8~9 年级的市民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市民意识和人生观。在总体上,通过9 年间的系统化学习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素养和能力,拥有丰富的人格与品质。这一课程采用发现、体验、回顾、评价与改善的5步教学模式,追求阶段性的提高。

此外,品川区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实施英语教学。基于儿童的身心发育特征和“4-3-2”的学段划分,该区将“亲近英语”、“掌握英语”、“活用英语”分别作为1~4 年级、5~7 年级、8~9 年级英语教育的重点,开展循序渐进的英语教育。9 年间的英语学习以“听”、“说”为中心,强调学生对于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此,品川区除了充实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师的合作教学体制之外,还增加了外教教学的时间,制作了独自的英语教材和其他辅助资料。[7]经调查发现,品川区在实施“初小一贯制”教育以后,学生的学力状况、出席状况乃至态度礼节都得到明显改善。[8]

三、“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制度化及问题

(一)“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制度化

2014 年7 月,教育再生实行会议向日本首相安倍提出了有关学制改革的意见,重点谈及学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建议,包括幼儿教育的无偿化(延长义务教育阶段);“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制度化;设立以实践型职业教育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机构;创建新学制下的教师资格制度等。考虑到当下儿童的身心状况和“初一不适”问题等,“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制度化,被认为是亟需作出具体探讨并尽早实施的对策。经过多番意见征询和探讨,2014年12 月22 日,中教审发表了有关“初小一贯制”教育制度化的报告,建议创设“初小一贯制教育学校(暂称)”和“初小一贯型小学·初中(暂称)”,并通过修改《学校教育法》将其确立为与现行小学、初中不同的学校种类。“初小一贯制教育学校”和“初小一贯型小学·初中”同样由市町村教育委员会负责设立,且均属于市区町村教育委员会指定学生就读的学校。市区町村教育委员会可根据需要创设“初小一贯制教育学校”和“初小一贯型小学·初中”,灵活实施“初小一贯制”教育。

在学习年限和学校课程方面,“初小一贯制教育学校”和“初小一贯型小学·初中”都是9 年,都必须设定9 年间的教育目标,制定9 年的一体化课程。同时还要基于现行小学及初中的《学习指导要领》创设实施一贯制教育所需的特殊课程。但在管理和教学组织方面,两者存在明显不同。“初小一贯制教育学校”仅有一名校长和一个教师团队,且原则上教师必须兼备小学和初中的教学资格。然而,据统计,日本小学教师中具备初中教学资格的约占60%,初中教师中具备小学教学资格的约有30%,且地方间还存在差异。考虑到这一现状,作为新制度建立过程中的“过渡措施”,当下拥有任何一方教学资格的教师暂时可以教授相应的课程。“初小一贯型小学·初中”则是小学部和初中部都有各自的校长和教师团队。因而,为了保证一贯制教育的连续性,小学部和初中部必须共同成立学校运营协议会,安排人员负责在小学部和初中部之间的统筹协调工作等。另外,不论是“初小一贯制教育学校”还是“初小一贯型小学·初中”,都可以共享同一个或者拥有相对独立的场地和设施。

(二)制度化带来的问题

随着“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制度化,有关硬件设施、学生、教师、时间、预算、人事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为此,有的意见对“初小一贯制”学校制度的创设表示了反对和担忧。

首先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日本的中央政府并没有要求全国所有学校都实行“初小一贯制”教育,而是将选择权和设立权交给地方自治体。然而,如果仅是一部分学校成为“初小一贯制”学校,那么对于不属于一贯制学校学区范围内的儿童及其监护人来说是不公平的。[9]这与义务教育确保教育机会和教育水平均等的理念相悖。并且,由于一贯制学校和已有的小学、初中是并存的状态,所以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人气很可能会集中于特定的学校。这样一来,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学校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地方自治体在设立“初小一贯制”学校时,有责任向地区住民和学生监护人进行相关说明。

其次是教育内容的问题。受国际化的影响,近年来日本越发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社会对于提早实施英语教育的呼声也很高。为此,日本计划在下一次《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中将现在小学5、6 年级的非正式学科“外语活动”提早至3 年级开始实施,同时从5 年级开始将英语作为正式学科进行教学。许多开展“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学校已从早期起实施英语教育,及时响应了学生监护人的需求,这是一贯制教育受到青睐的原因之一。[10]不单是英语教育,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方面,一贯制学校也常常出现提早化的倾向。至于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消化”这些内容却是避而不谈。

再次,“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制度化无疑会给学校师生带来各种影响。例如,一贯制学校采纳的是独自开发的9 年制课程体系,学生在转入普通小学或初中后,可能会出现“学习跟不上”、“知识接不上”等情况而感到迷茫无措。此外,一贯制学校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固化,反而更容易激化校园欺凌等现象。[11]这些都是地方自治体和学校管理者必须考虑和应对的问题。另一方面,小学和初中一贯制化以后,会产生一些重复的行政岗位,同时也需要新增负责统筹与协调的岗位。因而如何达到相对最优的人员配置成为不可避免的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展“初小一贯制”教育,现阶段日本还要促进教师获取小学以及初中教学资格。根据2002 年修订的《教育职员资格法》规定,工作年数达到3 年以上,完成认定讲习并修得足够学分的小学教师可获得初中二级教学资格,初中教师可获得小学二级教学资格。为了鼓励教师考取相应教学资格,前者的必要学分从22 分降至14 分,后者从24 分降至12 分。然而,仅靠简单地降低要求,极有可能招致制度的形骸化,因而还必须考虑其他对策。

篇4: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的思考

1 对现状的思考

目前,各地相继建成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因没有具体的标准和模式,形式不尽一致,功能和作用发挥差异很大。许多地方的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是在现行文件查阅中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有的甚至只是将现行文件查阅中心的牌子换成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牌子,从而使查阅中心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利用率和效果不尽如人意。

2 对现行文件查阅中心的思考

现行文件查阅中心虽然建立多年,但功能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有的查阅中心形同虚设。究其原因,一是,公众对档案的传统认识没有改变,认为红头文件只对组织、部门开放,即使对公众开放,也是少之又少,且查阅手续复杂。公众的参与意识,对知情权的要求虽有,但不强烈。即使有维权意识,又不知到何处去寻找维权的依据和根据。原因就是政府发出的信息和公众得到信息不对等,渠道不畅通。致使政府的政令不能及时全部地传递给公众,使公众对政府产生误解,形成政府头疼的上访事件。二是,内容不全,更新不及时。现行文件查阅中心设立之初,各地都以“两办”的名义下发文件,具体规定移交时限、内容,但是,到移交时,到底该交哪些、交多少,没有具体的底数和标准。结果是:交什么,交多少,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移交单位自己说了算,我们只是被动地接收,单位给多少就是多少。原因就是我们不掌握各单位何时出台文件,出台什么文件,出台多少,加之“两办”文件又没有具体的督察考核机制,时间久了,按时如数移交的单位越来越少,即使我们催促移交,他们也会找借口,以没有出台新文件搪塞过去。明明知道是不可能的,也无能为力,只有听之任之。导致现行文件查阅中心的文件信息不全,老化,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

3 对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的思考

3.1 把好接收关,保证政府公开信息的完整齐全。为了吸取现行文件查阅中心的经验教训,在接收政府公开信息前,应积极主动地到法制局和相关单位,认真调查摸准各单位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应公开信息内容的底数,切实做到在接收时,心中有数。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单位交多少就是多少,被动式的接收方式。尽可能地做到依照我们提供的目录、数量期限移交,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政府公开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及时性。实现为组织、个人提供及时准确的政府信息,做到“一站式”服务。

3.2 查阅手段现代多样,提供利用服务快捷便利。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时,应有一定规格的电子显示屏,适时地向外发布政府信息公开的动态,实现政府政令的发布与社会公众接收同步,实现传递渠道的畅通便捷、政令畅通,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公众不了解政府政策性文件和相关信息而引发的信访案件,成为政府排忧解难的助手。建立电子查阅室和触摸屏,消除信息提供者与查阅者的距离感,彻底消除查阅者的畏惧感和陌生感,实现自我查询,为查阅者提供宽松快捷的查阅服务。

3.3 建立完善的督查考核机制。要保证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的正常高效运行,要有相应的督查机制和考核制度来保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有名无实”的现象重现。在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建立之初,就应建立完善政府公开信息报送的督查通报机制,将各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政府年终考核目标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的信息报送及时完整,保证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发挥。

(作者单位:南阳市中心医院办公室 来稿日期:2011-11-28)

篇5:香山中心卫生院院务公开制度

一、院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凡是与医院行政管理、卫生改革密切相关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除党和国家规定的保密事项外,原则上都要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的方式和程序予以公开。

(一)向社会公开的事项

1、规范准则公开。公开医德规范、医务人员行为准则;服务用语、服务规范、服务标准、服务承诺等。

2、医疗收费公开。公开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公开收费项目、标准、范围和批准文号;药品品名、规格、价格和批准文号等;提供规范、明细的门诊病人、住院病人一日收费清单;各项收费按国家规定依法管理。

3、管理制度公开。公开病人就医事项,公开诊疗程序和规章制度,公开进行的检查和手术应该履行的手续;公开医护人员诊治权;公开病员入出院、转院管理;医疗事故处理程序;公开手术安排时间,病房空床情况,科室设备,公开病人选择医生事项,公开专家姓名、职称、专业、门诊及会诊时间;公开医疗纠纷应当依法解决的程序。

4、公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关事项。公开医保制度有关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诊疗项目审批程序以及医保病人转诊的有关规定。

(二)向职工公开的事项

1、医院管理公开。公开医院的发展目标、长远规划、改革方案、重要管理制度、计划、重大投资决策和实施情况。

2、财务管理公开。公开财务预决算,财政拨款,正常收费;公开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执行和返还使用情况:公开社会捐赠,房屋租赁和劳务费收入,投资收益;公开财务支出,成本核算以及专项资金补助,医疗、教学、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等情况。

3、工程项目公开。工程建设项目(含大型修缮)都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实行招投标。经批准的邀请投标也要按严格程序办理,不一对一进行。公开工程项目的审批过程、资金来源、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选择,工程总造价,工程竣工后的验收和决算以及审计等。

4、物资采购公开。药品、医疗仪器、设备、公务机动车辆、救护车、计算机、空调机、复印机(纸)、传真机、打印机、电梯、电子监控设备等物资实行政府采购。大宗办公用品、印刷业务、房屋出租也应实行公开招投标。公开一次性耗材的购进及使用情况。

5、职工奖惩公开。公开各级各类先进评选奖励的对象、条件、名额、程序,确定上报人选和评选结果;职工考核办法和结果;公开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情况,公开医疗责任事故的处理结果。

6、人事工作公开。公开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各科室定编定岗情况,岗位标准;公开卫生各类人员的考核录(聘)用,晋级晋职、任免、奖惩、职称评聘、工作变动;公开各类派出国内外进修学习,大中专毕业生接收的办法、任职条件和推荐人选;实行干部考察公告和任职前、各类先进评选前的公开等。

7、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公开。公开干部和职工的聘任、工资调整、奖金和福利分配方案,住房调整,购(建)房方案;住房公积金、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及使用情况、职工家属、子女招聘录用情况;计划生育情况等。

8、领导干部重要事项公开。述职报告、公务接待费、法人经济责任审计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执行等情况。

二、院务公开的主要形式

(一)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全面实行院务公开的基本形式。在职代会期间,充分发挥职代会代表团长和各专门委员会(小组)的作用,保证日常民主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建立党政联席会、院务会、职工、病员座谈会和民主议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交流情况。(三)对院外公开事项的公开方式,主要通过媒体、宣传栏、收费价格公开栏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开。设立意见箱、投诉电话,建立社会监督员制、患者出院或门诊收费清单、电脑屏幕、触摸屏查询收费和实行院领导接待日等。

(四)对院内公开事项的公开方式

1、医院发展目标、长远规划、工作总结、医院重大改革方案,由院有关职能部门拟定,院办公会议研究、职代会审议通过后,以文件等适当的方式向全院职工公开。

2、医院财务收支情况,由财务科提出决算报告,经上级主管部门审定后予以公开。院财务工作报告由财务科拟定,经院长批准后提交职代会审议。

3、上级有关职工工资、奖金、福利等方面的规定,如实向职工公开。院内实施方案经职代会审议,由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后,向职工公开。

4、住房管理的有关规定及调整方案,由院住房管理委员会拟定,经院办公会议研究和职代会审议后,向全体职工公开。

5、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评审条件、职数等有关文件如实向职工公布。职改办负责对申报人员的硬件进行审核,经院办公会议讨论后,按规定程序向上级职改部门推荐。

6、医院重大投资项目、大宗设备、办公用品采购、基建项目承包等由有关职能部门提出方案,专家小组或专门工作小组论证,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后按规定程序公开,并组织实施。

7、领导班子成员向职代会述职并接受评议。领导班子成员每年要在职代会上公开述职,并接受不少于三分之二的职代会代表的民主评议和测评。由职代会向职工公布评议结果并报卫生、组织人事主管部门备案。中层干部分别在一定的范围内述职,接受民主评议和测评,评议结果作为奖惩和任免的重要依据。(五)建立院情发布会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团体、企事业、新闻单位、社区群众代表,或以通知书、致病人信函和随访联系卡等形式向社会、群众、病员服务对象公开院务。

三、院务公开的组织领导 院务公开工作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具体承办,纪检、监察部门和工会组织实施监督。医院成立院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和协调院务公开制度。

香山中心卫生院

篇6:某政府采购中心政务公开制度

1、公开政府采购项目

(1)办公用设备类: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计算机网络工程、打印设备、数码一体速印 机、高速油印机、复印设备、传真设备、录像设备、空气调节器、办公用家具、办公用品;

(2)交通工具类:汽车、摩托车、其它机动车辆;

(3)医疗卫生设备类:超声诊断仪、医用放射线设备、医用磁共震设备、进口设备、其 它设备;

(4)新闻出版类:摄影设备;

(5)通用机电类:电梯、锅炉、中央空调;

(6)建筑装潢材料类:建材、装潢材料、其它材料;

(7)其它设备类;

(8)服务类:会议、大型接待、国际机票、汽车加油、汽车保险、汽车维修。

2、公开审批制度

根据《政府采购制度暂行办法》的精神,市行政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其它机关、党政组织及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使用财政性资金和政府性贷款购买货物或者服务都必须实行集中、统一采购。各单位申请购买的物品必须是经业务处室审核且已纳入预算内外收支计划虽未纳入预算内外收支计划,但经批准追加支出的项目。凡规定范围内不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单位,其支出项目市财政局一律不予拨款。凡擅自购置属于政府采购项目物品的单位,其会计主管人员及会计人员一律不予办理报销。

3、公开办理程序

(1)政府采购项目和政府采购资金实行先预算后采购、先集中后支付的原则。

(2)采购单位应根据部门预算中政府采购预算和单位项目实施进度,按月申报采购项目及月度用款计划。

(3)财政局业务处室在受理采购单位申报时,根据批准的政府采购预算,结合财政收入进度、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结存及单位申报的采购资金金额,经局负责人批准,向采购单位批复用款计划,并送达预算科、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心和政府采购中心。

财政局业务处室在批复用款计划时,政府采购资金属一般公用经费中列支的,根据年初预留的资金计划直接批复;属于财政专项资金列支的项目,须经局负责人批准后,批复

用款计划;申报的项目属未列入部门预算中政府采购预算的采购项目,采购单位需办理调整或追加采购预算计划。

(4)政府采购中心接到采购预算计划后,接受采购单位的委托书,根据不同的采购方式组织采购。

(5)采购项目确定后,政府采购中心及时组织采购单位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同时将采购结果报告相关业务处室,业务处室应在2日内办理资金拨付审批手续,分别转交财政局预算处、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心。

(6)采购结束中标供应商履约后,采购单位根据合同约定需要付款时,应当向财政集中支付中心提交支付申请和有关采购文件。采购文件主要包括:财政部门批复的采购预算计划、中标通知书、采购合同(副本)、验收结算书或质量验收报告、合法票据、供应商银行账户及要求的其他资料。其中,合法票据及金额需经政府采购中心审核确认。

4、公开服务承诺

(1)行政事业单位购买属于政府采购目录的物品,符合政策规定,且有预算并及时编制季度政府采购执行计划,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30天内完成采购。

(2)严格执行泰州市政府采购中心《采购操作流程规范》。

篇7:中心小学校务公开制度

制度

为切实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增强广大干部的责任意识,明确工作中的事权和责任,形成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工作机制,制定本制度。

一、责任追究的原则

㈠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㈡从严治政,违者必究

㈢实事求是,分级负责

二、具体职责

中心各处室及管理部在政务公开工作中,必须认真履行以下职责:㈠ 根据上级部署要求,结合本部门实际,部署政务公开工作任务,并认真组织实施。

㈡ 贯彻落实政务公开承诺内容。

㈢ 定期组织召开政务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政务公开工作,切实纠正存在的问题。

㈣ 对责任范围内发生的违反政务公开承诺的,要依照规定,组织查处。

㈤ 负责做好责任范围内的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㈥ 认真总结宣传政务公开工作的成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三、责任划分

各部门负责人要对本部门政务公开工作负领导责任;有副职分管本项工作的负直接领导责任,具体工作人员负真接责任。

四、责任追究的对象

各部门、各管理部领导、干部和责任人。

五、责任追究的内容

㈠ 对省和上级交办的政务公开工作范围内的事项,不认真贯彻落实,政务公开工作任务完成得不好。

㈡ 责任范围内出现或发生政务公开违诺的事件。

㈢ 因疏于管理,导致负直接领导责任的单位和人员发生政务公开违诺的问题。

㈣ 对上级领导机关交办的政务公开工作范围内的事项拒不办理,或对严重违诺问题隐瞒不报、压案不查。

㈤ 授意、指使、纵容下属人员阻挠、干扰、对抗监督检查人、检举人、证明人打击报复。

㈥ 未认真履行职责,发生其它的严重问题。

六、责任追究的形式

㈠ 诫勉谈话。

㈡ 通报批评。

㈢ 纪律处分。

㈣ 组织处理。

㈤ 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七、责任的认定

㈠ 领导责任认定。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仅追究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追究领导责任。

1、问题发生前,防范教育不力。

2、有关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政务公开工作情况掌握不准、不够,出现问题处理不及时、不严肃。

3、职责范围内的单位或人员发生违诺问题不查不纠,甚至隐瞒、庇护。

㈡ 直接领导责任认定。

凡属领导干部失察、失管,要求不严,没有做好工作发生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分管领导负直接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负重要领导责任。

八、责任追究的程序和办法

篇8:论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 一) 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概念

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依法将其所拥有的财产状况, 包括财产的数量、来源、使用方式等情况, 定期向国家监督机关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汇报, 并接受国家监督检察机关的审查和全体公民的监督。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历来被称为是“阳光法案”、“终端反腐”利器。其针对的主体对象是国家公职人员, 客体是国家公职人员所拥有的财产状况。

( 二) 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 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和惩治腐败。其次, 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能够保护国家的财产和资源。再次, 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为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铺平道路。古往今来,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政府才是好政府, 能够收获民心的政府才能长久有效地运行, 也只有这样, 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能维持一种稳定的状态。

( 三) 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障碍

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阻碍了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在我国的普及:

1. 在理论上, 官员财产制度的焦点落在了个人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的矛盾上, 怎样来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学界还没有一致的观点。有人引用恩格斯的观点来支持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当个人隐私与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时, 个人隐私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事, 而是属于政治的一部分, 它不再受隐私权的保护, 而应成为历史记载和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然而, 有人会以个人隐私权的得不到保护作为有理有据的证词来反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2. 在现实实践中, 官员的财产转移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也正是这个问题使得财产公开制度可能起不到原本预想的效果, 加大了对官员的真实财产进行监督和约束的难度。

3. 在技术层面上说, 我国目前的社会公开程度和透明程度还不够高, 各种公开信息的技术手段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还是有所差距的, 对于官员财产公开后, 究竟有多大的范围达到了预期公开效果和作用, 难以计算。

4. 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说到底还是官员权力与公共利益的抗衡, 由于政治运作的复杂性以及扑朔迷离的各方利益争夺, 这无疑给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推行画上了问号。

如何建立起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并保证该项制度具有切实可行性, 这是研究官员财产制度必须要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也是官员公开制度的核心内容。

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构想

( 一) 财产公开的主体

由于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庞大, 对所有公务员的财产状况进行申报公开既非必要也浪费人力、物力。所以, 我国财产申报的主体应该是具有一定的职权, 有可能利用其权力、地位、影响来进行以权谋私, 贪污受贿活动的人, 具体可以包括: 1、全国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任命的各级领导干部; 2、由各级政府及所属机关任命的科级以上干部; 3、除上述人员外, 在国家机关中具体经管人、财、物的人员等。

( 二) 受理机关

目前, 我们国家的监督检察机关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 中央和地方的这两个层级的监督检察机制负责监督国家各项事务的实施和开展以及各个政府部门和部门人员的工作状况, 并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促进了国家各项建设的高效有序以及公平正义。那么, 各级官员财产公开的内容应向监督机关汇报, 并由监督机关审查监督。监督机关不仅负责监督财产公开工作的进行, 同时还负有对官员所做的财产公开报告进行真实性的审查的职责, 并对这些报告进行保存和管理。其所上交的公开财产清单也应该接受检察院的最终审查和核实, 并适时向公众或者媒体公布。

光靠外部监督检察还是远远不够的, 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还要建立政府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机制。上一级的政府应该定期附以突击检查的方式对下级政府机关内部的主要人员的财产状况进行检查和了解。

( 三) 财产公开的客体范围

由于财产的形式和范围太过宽泛, 考虑到财产公开制度是以防治腐败为目的的, 那么, 国家公职人员拥有的财产就应该包括不动产和各类动产, 包括现金, 储蓄, 有价证券等。具体有: “家庭财产申报的范围不仅应包括静态的财产, 也应包括动态的收入及支出; 不仅应申报有形的财产, 也应申报无形的财产, 还应申报有关财产的使用权; 不仅应申报本人的财产, 也应申报一定范围内的亲属的财产; 不仅应申报债权, 也应申报债务。

( 四) 公开的对象和方式

众所周知, 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是由申报和公开两个环节组成, 申报是公开的前提, 公开是申报的必然要求, 如果只有申报环节而没有公开环节, 那么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媒体就无法知悉官员的真实财产状况, 从而使得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当下我国无论是从制度层面还是实际操作层面, 都缺少公开这一关键环节。在制度层面, 2010 年颁发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就没有对公开环节作出规定, 只要求官员进行申报即可, 并且还对申报上来的财产资料进行严格保密限制外界对其进行查阅。在实际操作层面, 不说将来的正式推广实施, 就是现在各地方的试点过程中, 多数地方只有申报环节而缺少公开环节, 官员们一般只需将个人财产情况向本部门或上级机关申报之后即可了事, 至于对申报上来的财产情况的审核结果则不对外界公开, 这一不足之处的危害是巨大的, 无法发挥该项制度在打击官员贪污腐败过程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申报环节的基础上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公开环节。

对于财产公开这一环节, 我们应当遵循渐进式的步骤来开展: 可以先从党内开始公开, 将申报上来的官员财产情况在各机关党组织内部通过会议、座谈会、专题报告等方式予以公开, 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党员群体对官员财产情况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改革实行过程中的阻力, 给予官员必要的制度适应时间, 待时机相对成熟之后再向本辖区内的党员群体进行公开, 最后再向广大民众和社会媒体进行公开; 可以先将官员的部分财产情况对外公开, 如通过机关门户网站、党政公报等方式先将官员的工资、房产等财产收入情况进行公示, 当制度本身及各项配套措施都较为健全完善时, 再公开官员的全部财产状况。

( 五) 审查管理监督程序

各级政府部门的人员, 特别是在重要职位任职的官员, 要定期向上级的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政府进行财产状况的汇报。直接管辖的上级人民政府可以负责官员财产状况的初步审查, 对一些具体的财产清单和消费账单等证明资料进行审查核实, 并对在证明资料上有异常显示的信息, 要求财产状况有异常的人员给予合理性合法性的财产收支的解释, 并将此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 以作以后的参考。若上级政府在作出解释要求后, 被检查的人员拒不解释或解释不清, 或者上级政府已经得到相关证据证明该官员的财产收支不合法等情况, 政府就应该立即通知检察院, 并将已掌握的证据交给检察院, 让检察院进行彻查。为了更好地保证政府官员财产的纯洁性, 上级政府可以采取临时突击检查的方式, 通过这种不确定的方式, 可以大大提高官员的警惕性, 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官员可能有的私欲和贪婪的滋长。

( 六) 与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有机结合

2015 年2 月15 日, 中央编办、财政部、住建部等八家不动产登记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在国土部就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推进事项展开集中办公, 包括研讨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签署国务院令: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2015 年3 月1 日落地实施。作为《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不动产登记是指经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将有关不动产物权及其变动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一项制度。现代社会, 土地、房产等不动产往往是个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官员来说也不例外, 改进不动产登记制度, 实现登记机构的全国统一、落实不动产实名制, 要求官员在进行不动产买卖时必须要使用真实、合法有效、唯一的身份证件来进行, 从而有效弥补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漏洞, 有利于全面反映官员的财产状况, 避免官员财产登记的遗漏, 从而使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落到实处。

摘要:面对腐败案件, 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对于官员的财产状况的清查一定是事后的审查, 即发现官员有贪污贿赂的嫌疑时才对其进行财产的审查呢?“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基于对国外一些国家防腐的政策的参考, 本文从我国推行官员财产公开的难点切入, 提出了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设想, 希望寻求一个事先的审查方法明晰官员的合理收入并将之公开, 从最大程度上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

上一篇:我的老师像春风作文500字下一篇:《论语》全译之二十二(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