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

2024-08-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精选10篇)

篇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

宝民小学杨胜南

现代信息技术使社会、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不仅改变着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及态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育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三大挑战: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时代的挑战使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增添了新的任务,例如面对海量的信息,要学会搜索、筛选、吸取、传播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语文教育应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培养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推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面对时代所赋予的新任务,我们就必须抢占信息技术这个制高点。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像战士一样扛着枪去攻占敌人的阵地,而是强调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广泛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之中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让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呢?

一、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教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和别出心裁的搭配,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抽象的化为形象,静态的变为动态,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老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学习小村庄消失的原因时,学生交流到下了一场很大的洪水,虽能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到这是一场大雨,然而朗读是不到位的,于是老师播放录像,直观洪水的凶猛与残酷,又再现了小村庄的凄凉画面,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这是一组有关于夏天的趣事及美好景物的课文,如何能让学生深入感受夏天的美好,去体味夏天的情趣,去感受夏天的欢乐呢?我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选择了各自配套的多

媒体素材,在教授古诗《小池》时,我选取了一段泉水叮咚的音乐渲染气

氛,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场景的描绘: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出泉水,池水非常清澈,倒映出浓密的树荫。这时候飞来了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停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配乐描绘,相信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夏荷图。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二、信息技术是服务教学而不是取代。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又需要使学生在积累过程之中受到思想、精神、人格、信念、审美等方面的渐染和熏陶。多媒体和网络给学生积累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要使这些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人文素质,一定要有一个声情并茂的或“无声胜有声”的“悟”的过程,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永远代替不了的;因为它终究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代替不了人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体验。所以看一节语文课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好不好,不是看这节课的课件多么具有动感、具有色彩,多么热闹,而是看它所用的声像等媒体是否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文本,是不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我觉得无论是什么课怎样的形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无法亲临其境的风景,丰富其记忆库中的感性材料。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但是,如果过多和随便使用多媒体,过分追求形象性,会取代学生的思考和相信。如果不论什么课都用多媒体,呈现设计花哨、与课文无关的大量图像;播放与课文脱节的声音动画,使课堂教学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借助现代化手段,加强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不是让多媒体取代传统阅读的文化功能,遏制学生的想象力,这种滥用多媒体的结果是放弃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这样的课就不是语文课,而可能是影视课或美术欣赏课了。

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是一项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新举措。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人——人”互动、“人——机”互动、“人——机——人”互动等多种形式使交流变得更为自由。然而由于一些方面的不足,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中常常自动放弃了师生的主体地位,教育主体的模糊或错位的结果,必然使学生成为缺乏情感、缺乏意志、缺乏创新能力的人,也使教师成为影视课或美术欣赏课的“放映员”了。

所以说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地位,绝不能僭越教育主体——人。

三、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当应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并不是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

1、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有多富有童趣,琅琅上口的文章,也有文质兼美的散文和富有韵味的文言文,对于小学生而言学好语文最简捷的方法无过于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工具、手段与结果之间关系之重要哲理。就是说,人善于“假物”、“利器”。幻灯、录音、影视等多媒体的利用,就是人的手、眼、口、耳等器官的延长。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能改善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结构灵活自然、新颖诱人。多媒体的运用是为了辅助语文教学,是为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在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对与课文有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教师必须进行认真的挑选,尽量选取比较忠实于课文文本,而且效果比较好的资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相关视频音频要进行适当的剪辑。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

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教学改革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科学地采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走向信息技术的丰富与创新,占领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要肩负起的历史重任。

篇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

关键词:整合 兴趣 写作能力 思维创新 阅读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以电脑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不断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无声无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给社会带来了美好的前景,也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作一下讨论。

一、整合的教学模式

第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内容丰富、动态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是多种多样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

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根据教学需要,我可以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朗读,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写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3、超媒体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技术丰富了人们的理解及表达方式。各种字处理软件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写作效率,而且也丰富了写作方式和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立,使学生掌握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让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三、通过归纳整理、思维创新以求改变。

小学生在完成教师的交给的任务后,老师要进一步尝试使用适合的方法对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处理,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保留有用的,去除无用的资料。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浏览、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处理信息,从而让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信息初步形成学习体会,从而达到思维的创新。第四、让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总是太看重书本上,认为只有读课本才能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教学,为学生创造出了很大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多浏览相关网页,进行趣味作业,动手、动脑,很有兴趣地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的条件。

二、整合的教学实例

第一、课文的学习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认

为部分教学内容在多媒体上以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来,无法开发、拓展学生的思维,造成了学生的惰性,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本人认为,要启发、拓展学生思维,不必限制于课文内容,应该从实践入手,所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可行的。

第二、多看图

看图作文中,有不少图画表现出的是一种动势,尽管动感强烈,可毕竟无法展示过程。若学生对该内容缺乏直接经验,在表达时势必束手无策。我们设计了课件,将有些过程制成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育效果。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第三、多读书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现在的小学生怕阅读,特别是抓不住中心或者主题,总是感到茫无头绪,如大海捞针。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适时地提出“你读懂得了什么”,以此作为突破口,从而使他们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知道每一句话所使用的修辞手段。

第四、阅读扩展

中外名家喜爱雨中景色的有很多,其中还留下许许多多的佳作。

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上网查找资料。学生反响很强烈,马上找了许多的“雨”作品,有叙事文、散文、诗歌等,并归好“春、夏、秋、冬”的类别。

事实证明,利用网站资源多读好书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体会,效果明显,为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为实现新大纲所提出来的阅读要求提供了一条捷径。

三、整合的可行性

由上可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是可行的,这是由各自的特点决定的。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创新是一种必然。即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张志公先生说:“目前,新花样,新术语,华而不实的玩意儿,患多不患少;新方法,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患少不患多。要总结出可操作的,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可见,语文要进行创新必须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性的继承和运用,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真正地把语文新课改落到实处,从而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3:信息技术与小语学科整合之我见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激发兴趣, 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 诱发了学生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 它所提供的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 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建构, 有利于知识的存储。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 品位语言文字, 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 精心描绘了张家界奇丽的自然景观, 但由于时空的局限, 学生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将难以领略张家界的奇山秀水, 学习兴趣因此受到影响。于是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 播放了张家界精美绝伦的课件, 让学生初步感受张家界仙境般迷人的景色。让学生虚拟地参观张家界, 学生无不惊叹山水之美, 有了真实亲切的体验。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得到升华, 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油然而生, 真正进入乐学的状态,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 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 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 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让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探索, 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 学习可以平等地共有, 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 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 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在教学《地球只有一个》时,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 我布置学生: (1) 上网搜索查找有关地球地貌相关资料。 (2) 利用所查资料, 探究人类如何肆意破坏地球资源以及造成的的严重伤害。 (3) 运用所查的资料自学进行互相解答问题。 (4) 自制宣传画片向大家呼吁保护地球。 (5) 设计几条温馨的环保标语。这一教学设计, 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搭建交流平台,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 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 任何重大发明创造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 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 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 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等多种友好合作方式, 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机会,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教学《新型玻璃》一文, 我把学生分为几组, 要求每组共同设计发明一种新型玻璃, 然后引导学生分工合作,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查找相关资料。每组学生通过讨论后, 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 形成“共享”, 其他学生就能很方便地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浏览, 再通过交流、讨论, 最后在计算上进行组合。通过交流, 探究活动, 使学生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 把学习引向深入。这样的教学设计, 充分显示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 协同合作的精神得到培养, 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篇4: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教学效果

现代技术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最迅猛的技术,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就应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处理、运用以及传播信息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命题。

一、运用现代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语文课的任务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了搜集、整理、利用资料的内容。我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制作课件,然后在课堂上当小老师,配合着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件或是视频给全班同学介绍本课的内容。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课下搜集资料,然后请家长帮助制作,再到课上给同学讲解。如在教学《太阳》、《鲸》、《仙人掌》等科普短文的时候,大胆让学生们上网搜集关于这些事物的资料,并制作知识小报,制作语文课的课件。同学们感到非常高兴,并且有荣誉感和自豪感,于是各显身手。有的做成了统计表的形式;有的则采取贴贴画画的形式。给那些电脑小天才一个用武之地、施展才华的空间,他们制作的电子小报、宣传画,版面设计新颖活泼、图片材料色彩绚丽,真可谓巧夺天工、独巨匠心,连我这个当老师的有时都自愧不如,不得不佩服他们。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为老师所用,同时也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手,使学生能够充满个性地学习,成就学生的个性。语文课上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课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可以踢好学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如通过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检索、阅读电子读物。在我的教学经验中,多媒体教学,不是教师的专利,要发挥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在让学生预习时,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预习的好习惯,同时又锻炼了他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好习惯和能力,又会培养他们在课上的那种学习小主人的能力。所以我的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入情入境,使课堂教学鲜活、生动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会碰到许多抽象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尤其是中、低段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东西。而多媒体的运用就可以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如在讲授二年级课文《曹冲称象》这一课时,如果只通过课本上的描述,这些年龄较小的孩子不足以理解曹冲称象的这个过程,而这一段恰好就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我采用了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可爱的动画图像、条理清楚的过程、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很多孩子在这一难点上有了更好的突破。巧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抽象的过程具体,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所描绘的庐山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定格画面。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其真实画面,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丽和壮观,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我常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当读到文章感人的地方,往往会鼻子一酸,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原始的感动。我想,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阅读时我融入了自己的感受、理解和体验,我已经与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心灵交流。这样的阅读才是全身心投入的阅读,才会让人感受到阅读是惬意美妙的,是幸福温馨的。但学生缺乏阅读语感的积淀,对一些阅读材料往往感悟能力不强,影响自主式阅读的进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促成学生与文本心灵交流、唤起鲜明的“内心现象”,使学生也深得文章旨趣。又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变化万千,奇美幽静,我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在图中注上形容云雾的词语,然后再读课文,划出描写庐山云雾特点的词语。为了让学生完全入情入境,感受庐山的幽静,感悟云雾的神秘,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闭目聆听描写“庐山云雾”的录音。录音中悠扬的音乐,夹杂着清晨山中鸟叫的声音,还有动情的描述。音乐的强弱,语调的高低让学生眼前展现出了庐山云雾的美:时而如白云从身边抚过,时而又如倾泻而下的九天瀑布.学生投入地听了,身临其境。在谈感受时,有的学生发自内心的说:“我仿佛置身于那神秘的云雾中。”还有学生说:“我一定要到庐山去,亲眼看看那神奇多变的云雾!”至此,学生的感情体验、心灵交流可谓是水到渠成。

三、结语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让小学语文教学变得更形象、更生动,更有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5: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之我见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之我见

随着21世纪的来临,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作为高科技的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已被作为新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引入到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越来越被重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也极大的发挥着它的强大的.、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意义及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作 者:李晓春 作者单位:青海省贵德县河东乡中心学校,青海,贵德,811700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8(12)分类号:G63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音乐学科 整合

篇6: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己走进了千家万户。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开发和利用好网络资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倍受学校和教师所关注。几年来,我校教研室组织各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本文仅就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的探索作一个回顾和反思。

一开始,我们对“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这一命题还不太理解,在网络教室里上一堂语文课,怎么去上?算信息技术课,还是算语文课?这和以前的多媒体技术演示课件的教学形式有区别吗?经过查阅资料和学习新课程标准,从理论上对这一命题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在登录英特网的计算机上,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他们面前展开的将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世界。他们可以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自己探索,解惑创新;合作研讨,共享成功。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操作,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学习的主题进行设定,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对学生的探索过程进行了解,适时加以引导,帮助释疑解难,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基于这样的认识,现以五年级《三峡之秋》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教学设想与实践

(1)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选择何种教学策略,都必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建好平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首先是对教材和教学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三峡之秋》是现代著名作家方纪于1956年10月所作。课文节选了其中写秋景这一小部分。这部分课文内容描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三峡从早晨到夜晚景色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学生学习本文的重难点是体会一天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其次,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要“心中有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初步具备一定的搜集学习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能比较好的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是部分学生对电脑的操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熟练程度。

再次,对教学所需信息资料要做到“心中有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小学生对于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这便是教学中必须着重注意,着力完成的任务,教师必须在课前多做准备。如教这一课时,有关三峡的资料繁多,这些资料中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不都有密切联系,如果学生自己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不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便于指导学生查找,教者课前特意设计了专题网站。网站布局如下:

有了这个网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就有了着落。

(2)引领学生步入文本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

通过观赏《三峡风光》录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三峡之秋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由选择相关的音乐配乐诵读课文的有关段落,体会课文的感情。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的选择,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通过再现三峡情境,让学生畅谈学习体会,进行自评自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教学中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从学生自由表现的过程中,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作为组织二次教学的依据。

(3)让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唯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进行趣味作业,动手、动脑,很有兴趣地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的条件。

二、教学反思与构想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教学改革如虎添翼。信息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朗读创造氛围,帮助学生自然、准确地理解语言。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巩固练习就能“寓练于乐”,提高学生的兴趣;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教师施教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特点,帮助他们通过各自的努力,让他们各有所得,都有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要求“一刀切”,教学进度“齐步走”,“已经会了的,还要继续听;没有学会的,也要拖着跑。”的弊端。在教学《三峡之秋》这一课时,教者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引导学生以文本为拐杖,利用网络优势,因人而异,从各人的具体实际出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搜索所需资料,自主练习朗读课文,自由发表见解,受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越性。

教学实践使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了新的认识,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1)整合应是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应是两者的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凑合。我们认为至少应做到“三个融合”。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信息技术的理论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优越的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动手、动脑,长知识,长才干。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网络教学,需要比相对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有更高的技术支持。教师要熟悉网络管理,熟练地进行网页制作,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编程知识,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为了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交流,可以创建网上论坛。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其次,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再次,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实施网络教学,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网络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合、适度为原则,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比如,在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浏览,搜集资料的时候,有的学生出于好奇,随意登录其它网站,浏览与学习语文无关的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提醒,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的学生在操作上不够熟练,影响了学习进度,还有极个别学生只习惯听教师讲课,自己动手能力较差,对这此学生要多加辅导,提高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2)整合要讲实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讲究实际效果。一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为形式而形式,单纯作信息技术表演,将徒劳无功,是不足取的;二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学习的劲头就足了,自觉性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因此网络教学,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在采集、整理信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效果第一。三要相机搞好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

(2)整合贵在坚持。网络教学的研究实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凭一时的冲动,五分钟的热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需要有能适应现代技术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对多数教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如果望而却步,知难而退,是不行的;有志者,贵在坚持,知难而上,认准目标,坚持到底,方能成功。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认知的途径,网络教学将给教育带来新纪元。这是教育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不可避免。必须是志者、勇者才能顶得住,坚持得了,为了走出一条教育教学领域里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有披荆斩棘的勇气,开拓直前的志向,百折不回,踏实探索的决心,为探索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新路作不懈的努力。再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真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如果在“整合”这个课题上不能持之以恒,最后还是落在时代的后面。因此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

我们的探索和实践仅是初步的,今后,将与有志者一道,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开拓进取,不断前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网络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心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桑新民: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

黎加厚:电子作品集:我国学校教学改革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发展。

篇7: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激发兴趣,提高效率,逐步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远程教育资源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具文字、图象、声音为一体。如果我们注重巧用远程教育资源,不但可以大大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情景,而且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大大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良师益友。远程教育资源对于小学生来说,它是新朋友,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他们对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图象和音响效果都很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生动逼真的情景,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长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设计“看视频,想意境,悟诗意”的环节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拓展思维空间。当学生聆听着江水拍岸、炮弹轰鸣、号角声声的惊险悲壮之声,注视着悬崖绝壁、波涛汹涌、炮火连天的战斗场面,加上老师深入浅出的点拨,学生立即兴趣盎然,仿佛自己也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红军战士,摩拳擦掌,助战呐威,真切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飞夺庐定桥的惊险悲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受到了爱国主义熏陶,提高了鉴赏能力,为学习新课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优化教学情景

环境影响一切。在教学中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并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达到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之目的。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一边读课文,一边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录音课件,这样使学生感受到了每一句文字与每一段音乐的联系,文中内容起伏变化正反映了音乐高低各异。“皮鞋匠静静地听着„„”这段文字反映了乐曲中蕴含的思想意境。如果不是亲耳所闻,决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使学生从音乐美和情景美中充分感受到了文章内在的语言美与外在的形式美,从而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跨越时空

俗话说:“时间不可倒流。”我们如果巧用远程教育资源,时间就可以倒流。如果将教材中语言描述的画面通过资源视频进行展示,就更能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学生很难感受、理解、领悟那种凄切悲壮的离别场面。在教学中如果巧用远程教育资源,采用直观、形象的场面再现,播放哀婉舒缓的乐曲,随着凄切徐缓的旋律,低沉凝重的音色,结合感情诵读,学生自然会被这样悲壮的美所感染,心中激起无尽的怀念,深切感受到人们对敬爱的周总理的爱戴之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宇宙摸测。”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巧用远程教育资源,根据课文的特 点,借助音乐、三维动画等手段,创设情景,就可以跨越空间。如教学《宇宙生命之谜》一课时,可巧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太阳系的三维动画,学生就可以根据动画内容逐一排除水星、金星因离太阳近温度太高,不能存在生命;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因离太阳太远,也不可能存在生命。通过形象逼真的演示,学生好象 身临其境,热爱地球的感情油然而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教学中,我们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要留心、细心、用心就可以解决。远程教育资源以图形、动画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观察,可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觉。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动画比赛全过程的效果,让学生观察后再问:“比赛的输赢除了实力外,还有什么?”由于观察了直观、动态的画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不需要老师点拨,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这样,教学的重点突出了,难点也迎刃而解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8: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

在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把“整合”狭隘的理解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陷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1) 目的误区。好多体育教师第一次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恐怕都是在评比课、公开课上, 为了体现现代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以获得评委和同行的好评。事实上, 应该注重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效, 重点考虑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帮助和好处, 把计算机恰如其分的应用到我们平时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2) 过程误区。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并没有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可,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好多教师认为开发课件有困难, 即使能开发出一些课件的教师, 也因为开发课件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而导致成效甚微。事实上现在成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课件已经相当多了, 更不必花时间去开发课件。而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和教学课件上, 如何把计算机与体育学科整合起来组织教学。 (3) 作用误区。不少体育教师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用多媒体计算机代替教师做一些传统教学方式中无法做或做不好的讲解和演示。这样的整合实质上还是老一套, 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并没有对传统教学方式有所突破。我们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 应该更多的考虑使用计算机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组织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几个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的第一特点是:传递的信息量大、速度快。而体育教育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它不仅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 同时还是一个将其他学科 (如地理、历史、人文、科技、音乐等) 的基础知识、观点和方法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交叉学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为扩大学生视野, 为解决运动训练中的疑难问题提供了极其快捷的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的第二个特点是:教材形声化, 表现手法多样化。其中的多媒体课件把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教材更直观, 从而增加了教材的形象性、生动性, 有利于体育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第三个特点是: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互动性。利用这一特点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学生和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形象生动的学习资源。它的交互性优势为学生创设了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 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中学体育课程整合的内涵及正确运用

信息技术与中学体育课程整合, 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中体育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 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因此, 要用计算机来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 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有机整合的系统, 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课程;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 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 而不是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或教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其实质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包括三个基本点: (1) 课程学习活动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实施。这是指学与教的活动要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 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络等, 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 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 (2) 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包括三层意思: (1) 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 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如可以把课程学习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 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2) 充分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和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 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内容中。 (3) 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 供学生进行学习、评议、分析、讨论。 (3) 课程学习知识是经过学习者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和创造。利用诸如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工具, 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 使课程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能够帮助使学生建构知识。

篇9: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在长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历史教学的实践探索中,笔者经常进行总结反思,并概括出以下几点想法,讲出来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突破重难点,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突出教材重点,突破知识难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枯燥的课本知识更加形象、具体。例如,讲授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文化成就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自己从灿烂的文化成就中去发现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这样对学生来说比较直观,容易理解记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人手,但历史教材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再现复杂的历史场景,让他们身临其境去感受历史,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教师在其中只需要扮演策划者、指导者的角色,使学生能真正变成历史课堂的主人,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可见,把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模式。不过,角色的改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扎实的历史知识和一定的跨学科知识,还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到,计算机所起的只是“辅助教学”作用。因此,在教学课件制作中要重点突出,要体现出教学课件将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其中心应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以强化课堂效果,绝不可哗众取宠,用过多的声音和华丽的色彩分散学生的注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可过分依赖电脑,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制作出适合课堂教学的课件。

二、开展史料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应该突出历史的学科特点,这便是浓郁的历史感。教师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强历史感。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历史结论并不是强加的,也不是某个人决定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因此,开展史料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应探索的另一重要方向,应将史料引人历史课堂,那样可以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良性互动,使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记忆一些历史知识,而是通过史料、证据和推理,形成归纳、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培养辩证思维和批判意识,逐步使学生“懂得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释各种历史现象”,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展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仅靠教材所提供的史料是远远不够的。现代信息技术引人学科教学则为实现这个目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引用史料,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自己得出历史结论,这比让学生直接接受课本中干巴巴的历史结论更有说服力,而且记忆深刻。

因此,利用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开展史料教学,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水平,而且这种只给材料、不给结论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对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批判精神大有裨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史料教学有时看似增加了教学难度,其实质却是简化了教材内容,解放了学生的思维,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课堂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里,使得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成为中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整合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彰显中华文化的精彩与魅力,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

四、注意素材的积累

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整合过程中,历史素材资料的收集、整理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制作课件所应用的软件已经非常熟练,那么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就可以简化成把相关素材围绕要说明的问题组织起来的过程。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刚开始制作教学课件时,往往是找素材资料用去大量时间,有些关键的重要资料还不一定能找到,使得制作出来的教学课件常有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就要注重对历史素材资料的积累,并且要分门别类地整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课时毫不费力,信手拈来。而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又会给我们整理史料打开方便之门,即在素材归类的时候,既可以将素材资料按照教材的章节放人计算机相应的文件夹内,也可以先按一定的原则建立文件夹,再把逐步获取的素材资料填入其中。日积月累下来,你的资料库就会逐渐变得丰富多彩,且井然有序,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

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寻求新的信息,也可以广交网友,以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不仅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会产生强大的聚合效应,彰显历史学科的魅力,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教师要抓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契机,不断丰富自我,提高自身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更深切地去感受现代信息技术使历史这门古老学科焕发出的年轻魅力。

篇10: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

一、问题的提出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计算机单门学科的任务,各门学科都有帮助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优化语文学习的手段,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为打破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必将使语文教育朝着现代化课程方向发展。为此,信息技术必须加强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双赢。

2、立足我校的发展。近几年以来,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目前已建成校园网,并以宽带和互联 网连接,建成两个多媒体教室,并配备了高性能电脑和大屏幕,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并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制作上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转变,使用媒体辅助教学也仅仅是将媒体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穿新鞋,走老路”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成为我校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也是一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3、着眼学生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为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所指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

2、课程整合:有关的经典描述很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上提出: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应用技术,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应用技术。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整合途径的研究;整合模式的研究;与小学语文学科内容的整合;与小学 语文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机理、操作的范式、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四、研究的层面与方法

1、理论研究:调查现行信息技术教育的缺陷,分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关系,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机理,提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设想与方案。

方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2、实证研究: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操作范式、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方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五、研究程序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2005年3月-4月)

1、根据总课题,切实选择制定具体可行,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确定实验组成员,明确各人分工、职责。

3、建立课题档案资料、教研、总结、汇报等管理制度,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2005年5月-2006年10月)

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2005年5月-2005年8月)

(1)组织实验教师理论学习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教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各实验教师,对实验班学生及现行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多形式调查、研究,找到进行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实验的突破口。

(3)教师要普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适时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2005年9月-2005年12月)

(1)进一步强化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较好模式,注重实验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实验质量。

(2)组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评比,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积累个案资料。

(3)召开实验教师座谈,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予以指导,形成实验中后期指导性意见。

3、实验的深入提炼(2006年1月-2006年8月)

(1)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初步构建课题研究方面中具有特色的模式;

(2)组织优秀论文的评比,帮助教师疏理、提炼、总结出教学经验,形成优秀论文集。

(3)进行实验体系实施过程的研究,形成指导性的综合评估意见。(4)组织课题阶段成果汇报活动,完成实验阶段报告。

(三)实验的总结阶段(2006年8月-10月)

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六、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探索过程

(一)课题开设之初

现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如何呢?在课题开设之前,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有个别的语文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部分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公开课、评职称等)才应用,大部分教师虽有计算机证,但上课很少用,另外还有个别教师根本就不会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情况又如何呢?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表现在: 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

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

学校设施中存在问题。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数量较少,往往需要教师提前一周排队登记,而且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还是由教师单机操作,学生机房相关设施不配套,不能达到学生人人参与的要求。

(二)原因

教学理念的滞后。许多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内容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前设想出来,并将资料保存在文件夹或内部网站里,等上课堂时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探索的少、验证的多,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另外,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和知识灌输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一些年轻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既费时费劲,效果还不理想,有些甚至是重复性劳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我们不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课件,课件的来源最好是教师能利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取其长为我所用。

不能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辩证关系。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盲从,摆花架子、形式化。而有些教师又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说,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

由于资金、时间的关系,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过程来逐步解决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方面的问题。

(三)我们的研究过程

1、根据总课题,切实选择制定具体可行,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确定实验组成员,明确各人分工、职责。

3、建立课题档案资料、教研、总结、汇报等管理制度,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4、培训教师

“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素质必须跟上甚至超过软、硬件环境的发展,应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并全面提升其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首先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更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使教师跟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继续教育考核为手段,以竞赛、奖励为激励措施,对课题组乃至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轮训。通过系列化的、滚动的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操作能力。

5、请专家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一次专题讲座,以对课题组进行再次培训,便于学习和掌握新课标的精神的整合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强化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较好模式,注重实验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实验质量。将整合内容深化,由低年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向高年级网络教学过渡。

6、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外出学习交流,以跳出自己的圈子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学习他人的经验。

7、召开实验教师座谈,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予以指导,形成实验中后期指导性意见。

8、组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评比,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积累个案资料。并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整理资料进行提炼、总结,形成有价值的论文。

七、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为了提高课题组全体教师运用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微机培训,使其能熟练操作微机,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目前,很多实验教师在网络化教学中都安排了学生使用课件学习的环节,课件库中大量的视频、动画和交互性学习媒体,以及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和智能化反馈、检测功能,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研究课150多节。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举行了讲座、展示课、研究课、课件比赛等一列活动,以期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教师参与到信息化的进程中来,一部分教师从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在全区录像课、课件、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频频获奖。其中,呼金玲老师《虎王开会》录像课获一等奖,张俊琴老师论文《浅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获区级二等奖,李菊香和魏冬妍老师的论文《运用网络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张敏老师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和李海霞老师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思考》分别获区级论文三等奖。在去年举行的区级优秀课件、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李菊香、李海霞、方瑛、吴雁飞、张敏、王慧荣等老师的课件(共7个)和教 学设计(共5个),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八、研究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对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在学科教学的结果上,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学科教学的彻底变革。

九、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理念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的基点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时会和教学要求产生一定的距离。例如,计算机手写输入已经发展到可以识别倒笔顺写的字;仅从输入汉字的角度,可以不去 理会使用的汉语拼音是否规范,笔画笔顺是否正确。但是,根据当前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来看,汉语拼音和笔画笔顺的规范,在教学中,还是应当注重和要求的。因此,研究整合,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好是达到双赢,也就是说,既达到运用了信息技术,又符合了教学规范,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们教师和研究人员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深入研究学科教学的特点,研究学科教学改革中的需求,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服从学科教学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信息技术在这里是一个配角,是一个辅助工具。

上一篇:动物乐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王家卫台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