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宽容的议论文

2024-08-18

初中宽容的议论文(精选4篇)

篇1:初中资优学生宽容精神培养策略

那么, 如何培养资优学生的宽容精神呢?笔者在数年的班主任经验中发现, 可从以下几点着力。

一、正视家长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起宽容的榜样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介绍国际宽容日 (11月16日) 时提到, 宽容教育要从孩子抓起, 父母尤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个性形成有受父母遗传影响的成分, 但父母行为的示范作用也不可估量, 如果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 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 也会变得宽容、好善、乐于与人相处。

【案例1】

江苏天一学校是寄宿制学校, 衣服由洗衣部门统一洗涤, 统一晾晒。为了避免产生校服混淆的现象, 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服的某个部位做好标记, 然而有时还是会出现意外情况。某个周末, A学生的校服不见了。有同学告诉他, 看见B学生的家长在收一件很像他的校服。A去看B的校服, 发现做标记的地方被剪掉了。于是A学生家长就找班主任汇报情况, 怀疑校服在B学生那里。教师很担心这种没弄清情况就怀疑人的冒失行为会伤害B家长。而B家长没有埋怨, 他一面表示能够理解A家长的心理, 一面帮助A学生找校服。后来发现校服被另一学生家长错收了。B家长的宽广胸襟给A学生及家长上了一课, 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急躁、猜疑的不足之处, 表示以后会冷静处理突发事件, 学习B家长的宽容之心。

在确定问题儿童的生活风格时, 心理学家发现, 家庭教育在儿童的人格成长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父母的教育风格、期望等对孩子的生活风格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对孩子宽容心的培养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 首先要鼓励父母在处理事情方面冷静大度, 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二、教师以身作则, 宽容对待成长中的学生

爱因斯坦曾说过, 善于宽容是教师的一种修养。面对教育的对象, 教师往往过多地在意学生的言行, 而忽略了自己言行对学生的引领。当教师要求学生遵循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时, 在教师心中就必须有一把自我丈量的标尺。不同的教育风格会培养出不同的学生。如果教师对学生处处挑剔, 每个小错误都抓住不放, 学生也会受此影响, 对他人的错误斤斤计较。反过来, 如果教师能带着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去包容学生的错误, 引导学生认识错误, 那么学生也会从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宽容之中健康成长。

【案例2】

一次, 班级里的门锁被损坏了。笔者进入教室询问情况, 没有人回应。开学伊始笔者就对“爱护公物”倍加强调, 损坏公物被视为低素质的表现, 班规当中还针对破坏公物制定出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也许是这种压力使犯错误的学生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意识到这一点, 笔者真诚地对他们说:“我相信门锁的损坏是有原因的。做了错事, 是一个错误;不敢承认错误, 是更严重的错误, 我希望同学们不要犯第二个错误。希望下课后有关同学勇敢地到我办公室解释, 我们一起面对, 一起解决。教师和同学们都是大家庭的成员, 教师要做的事情不是惩罚你们, 而是要告诉你们该怎样正确地处理问题。”

下课后, 有两个同学到办公室承认了错误。原来事出有因, 那天负责锁门的同学来晚了, 教室门口聚集了三十多个同学, 闹哄哄的。他们怕影响早读的默写, 也怕影响别的班级, 就使劲把门给撞开了。因此, 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热爱学习的精神和积极维护班级形象的心理, 然后批评了他们的鲁莽行为, 并告诉他们若再遇到这种情况, 应该先打电话给教师, 或者找总务处, 理性地处理问题。后来学生因被理解、没有受到惩罚而感激, 主动提出要负责班级里的公物安全工作。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会犯错误, 教师要善于原谅学生的无心过失。学生犯错误之后, 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一想, 尽可能从错误之中找出情有可原的地方, 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之上, 再进行教育、帮助。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每个错误都斤斤计较, 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会把错误隐瞒起来。此外, 教师对学生的苛刻也有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同伴的错误抓住不放、小肚鸡肠。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这样说过:“在你叫喊之前, 先忍耐几秒钟, 想一下, 你是教师。”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中, 马修老师以极大的忍耐和宽容, 用音乐慢慢地感化教养院的“问题学生”。调皮的学生把墨水瓶砸到他的头上, 他居然没说什么;学生的出格行为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他却宽容处之。他用“永远别说永远, 凡事皆有可能”的忠诚信念, 勇敢地追求教育的真谛, 展示出教育理性之爱的神奇力量。他相信自己可以用宽广的胸襟来融化孩子们心中的冰山, 感动孩子, 让他们从叛逆的偏激回归相互关爱的人性中。

三、通过班级文化布置、班团队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宽容的重要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似懂非懂的年龄阶段,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不深, 又容易冲动, 遇到突发事件会用感性的方式去处理, 缺乏理性分析。很多同学之间的矛盾就是由于冲动产生的, 有的学生甚至会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敌意或逆反。教师如果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想引导, 以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为例, 用名人名言来激励他们, 让他们在思想上意识到宽容、理性、理解的重要性, 对于他们和谐、健康个性形成具有推动作用。

例如, 在开学伊始布置教室软环境时, 选择的激励标语不能全部是关于学习的, 还要选择一些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德行的语言, 如“唯宽可以容人, 唯厚可以载物”“君子爱人以德, 小人爱人以姑息”“责人要宽, 责已要严”等。同时, 教师可以组织以“宽容是一种美德”“我身边的宽容小故事”等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 让同学们搜集故事, 各抒己见, 从思想上意识到宽容的重要性。

四、在活动、交往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宽以待人

初中阶段的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其具体行为并没有那么及时。他们或许在意识上能够明白要彼此宽容, 但在具体的事情面前就把这一理念抛之脑后, 按自己的个性行事了。学生的个性是诸多历练之后才得以完善的, 只有通过具体事情的亲身体验, 才能把教师灌输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学生只有与人交往, 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而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 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 学生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 体验宽容带来的快乐。所以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契机, 把学生交往中的突发事件变成教育、转化他们思想的好机会, 使他们在活动、交往中走向成熟。

【案例3】

班级里C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女生, 活泼开朗, 喜欢与人开玩笑。但是她性格比较急, 容易产生情绪波动。一天, 她和D由于互叫绰号而产生矛盾, 发生了口角。随着紧张气氛的升级, 她情绪越来越激动, 居然冲到D的座位上把他的桌子掀翻了。D也毫不示弱, 把她桌子上的书也扔到地上。到了办公室里, 笔者没有让他们解释什么, 只是布置了一个任务:C把自己想象成D, D把自己想象成C, 体验一下彼此在争吵过程中的感受, 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平静下来后, C的反思是:D作为一个男同学, 会觉得被女生那样随意喊绰号很没有面子, 被女生掀桌子更没有面子, 应该会考虑到采取报复的手段。D的反思是:C是个女同学, 她一定希望男同学发扬一下男子汉的风格, 忍让她一下。如果一开始没有和她针锋相对地争辩, 矛盾也不会升级和激化。作为男孩子, 也的确应该心胸宽阔些。

从两位同学的反思来看, 似乎他们已经意识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了。因此, 当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能做到这一点, 就能够更理解他人, 培养起宽容心。

五、鼓励学生不排斥异己之见和新鲜事物

宽容的含义之一就是理解和容纳。它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行为的换位思考和理解, 也体现在对异己之见的包容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并乐意接受新生事物, 承受事物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变化, 善于应变。同时, 在教育工作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于自己的意见, 允许学生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尤其是资优学生, 他们的思维很发散, 对于一件事情可能会想出很多种方式, 大家不能一味坚持自己的做法, 而对其他解决方式不予考虑或加以拒绝。

【案例4】

某个男生宿舍因清洁卫生不合格被扣分了。根据班规, 他们要写说明 (扣分的原因) , 扣常规考核的分数, 开宿舍生活会, 教育工作不到位的同学, 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开生活会的时候, 宿舍长提出:已经好几次因为该同学宿舍被扣分了, 常规纠正措施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应该抛弃这种虚的惩戒方式, 寻找更能让他接受教训的方法。

学生开始质疑班规的有效性, 而对这个工作不到位的同学, 班规也的确显得很无力。笔者在思考之后, 决定允许他们暂不执行班规, 宿舍自行研究一种方案, 大家分析其可行性。讨论之后, 宿舍成员决定, 让该同学为大家清空垃圾袋, 服务一周, 同时由宿舍长每天专门负责检查该同学负责的清卫区域。这个方案最终对该同学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

教师放下自己的所谓面子或者权威, 能够冷静地面对学生的异己之见, 聆听不同的声音, 或许能够得到更优化的方法。如果学生能够接纳不同的意见, 倾听不同的声音, 他们自然就会对别人多一分宽容之心。

六、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分清宽容与放任的区别

当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苛刻指责, 也绝不能不作为或听之任之, 要注意宽容和放任的区别。

【案例5】

自从学过化学方程式, 班级里就涌现了拿化学符号给同学起绰号的风气。班内一个学生喜欢放屁, 被同学们冠以“氨男”之称, 取“安南”的谐音, 意为“经常放氨气的男生”。有好事者为此绰号配了化学方程式, 连他的用具也被以“氨水、氨气瓶”等命名。有的同学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安南传》, 相互传阅, 有的同学在黑板报上用图钉拼出与氨气有关的方程式, 化学课上只要有关“氨”字的话都会让他们偷笑。貌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却使这位学生非常伤心和自卑。他觉得情绪很受干扰, 精神萎靡不振, 甚至不敢面对化学课。

这已经不是同学之间的随意玩笑了, 它已经使同学的情感受到了伤害。叫绰号的、嘲笑他的同学事实上已经忽略了该同学的感受, 他们在享受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

于是, 笔者以班会为平台, 讨论了关于绰号的问题, 最后统一了这样的思想:如果一个绰号能够概括该同学的性格特长, 体现了创造者的智慧, 又能让人乐于接受, 这个绰号就比较有水平;如果一个绰号使同学感到自卑或愤怒, 伤害了该同学的感情, 那就不是一个好的绰号, 叫这种绰号属于不尊重人权的表现;如果已经知道同学被绰号所伤害, 还继续以此为乐, 那就是一种残忍的虐待。

会后, 笔者严肃批评了那几个不顾别人感受、随意伤害同学的学生, 他们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宽容不等于放松要求, 不等于对错误视而不见。教师要引导犯错误的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为他们营造改正错误的环境和时机。同时, 教师也要教育学生不要姑息自己的错误, 用名人名言激励他们对自己提高要求。

七、引导学生在交往中分清宽容与软弱的区别

在学生的交往过程中, 教师既要教育学生怀有一颗宽容、谅解之心, 也要引导学生分清宽容与软弱的区别。

篇2:初中宽容的议论文

【关键词】初中学生 思想品德 宽容型教师 五项修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217-04

众所周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负责,更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负责,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也要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因此,教师的宽容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遭遇过不宽容,包括体罚、语言的冷暴力以及一系列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造成破坏的教育教学行为。为什么众所周知的道理在真实教学中就会被教师置若罔闻?为什么那么多教师很难做到宽容?除了外在因素及教师个人修养因素外,人们对宽容型教师的研究偏少,对教师如何才能成长为宽容型教师的认识不深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探讨初中思想品德课宽容型教师成长的规律,提出五项修炼的方法,帮助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成为宽容型教师。

一、呼唤:教师的宽容之心

如果说宽容是人类社会的美德,那么,教师则应当是践行这一美德的模范,教师应当拥有一颗宽容之心。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成长中的最需要给予宽容的个体。对初中学生来说,做他们的老师更要懂得宽容。

(一)新时期的教师角色需要宽容

宽容是时代精神,是一个崛起大国自信的精神风貌。中国今天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已然成为时代精神。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它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主张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走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之路。

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国家,他的未来公民必然要具备宽容的品格,而学生的品格又必然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教师的角色也要染上宽容的底色。

(二)初中生的身心成长需要宽容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又缺乏分辨能力,他们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这些由他们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产生的不足,有些学生思想单纯,品质也不错,就是学习成绩却总是上不去,长期处于班级的末尾;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方面却有欠缺,屡犯校纪校规;有的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不错,就是身体太差,稍有不小心,就会给学习带来很多不便;还有的学生身体挺棒、品德和学习成績却很差,就是所谓的“双差生”,这样的学生虽是极少数,也应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指出,在12-18岁期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对处于寻求自我同一的青少年来说,教师需要给于更多的宽容,鼓励他们尽早走出角色混乱危机。

(三)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需要宽容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明确提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中学生由于自律能力、甄别能力、是非观念还不成熟,很容易被社会上那些不良思潮,不良行为所影响,放松自己的学业学习,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从而导致成为学困生。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窘境:教师的宽容之难

宽容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几乎成为教师的共识。然而,教师有时候很难坚持宽容,哪怕自己也认同宽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依然在行为中难以做到。

(一)“体罚之风”反照宽容之难

用百度新闻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教师体罚学生”,能搜索出31500篇相关报道。可见体罚之风仍然不绝,即便是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学校管理者再三强调,到教师这里似乎宽容二字已经不复存在。

《博兴一学生因没考过60分被体罚涉事老师通报批评》。

齐鲁网滨州10月25日讯近日,一条名为《博兴某小学老师体罚学生只因没过60分》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疯传。10月24日,记者来到博兴县乔庄镇蔡寨中心学校了解到,10月18日,因学生刘某学情检测成绩不好,学校潘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惩戒,对学生造成了伤害。

《花莲一高中生玩手机遭体罚教练持木棍暴打其臀部》。

华夏经纬网10月24日讯:据台湾媒体报道,花莲某高中体育班高二男学生,平日寄宿球队教练家,学生20日晚上11时躺在床上滑手机,教练突然暴怒拿木棍朝学生大腿及臀部猛打3下,打到木棍断裂,还怒骂学生三字经及摔坏手机。

《濮阳一教师长期对学生罚款体罚22名同学被打》。

河南法制在线[微博]2016-10-2319:30濮阳市范县高码头镇宋名口村宋名口中心小学四年级全班共24名学生,其中有22名同学遭受到老师不同程度的棍棒体罚,且这种棍棒体罚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年。

仅仅从以上几个较新的新闻报道中就不难发现,体罚之风仍然是屡禁不止,总是有一些教师突破底线,动用体罚这个手段,以教育的名义惩罚学生。体罚可以说是对宽容的背叛和践踏。体罚现象的存在反照了教师践行宽容之难。

(二)“语言冷暴力”诉说宽容之难

2015年,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了“向暴力说不”的心理论坛活动。论坛上公布了一份有关“校园冷暴力”的社会问卷调查,900份有效问卷中,有300份专门面向厦门的中学生。调查发现,300名厦门中学生中,27%的学生遇到过教师的“冷暴力”现象。

冷暴力不像体罚那样明显,但是,冷暴力不意味着对学生的伤害就更小,有的时候,冷暴力也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一位单身大龄女青年,二十多年来惧怕接触异性,婚事成了大问题,而这竟是因她在小学时的一次课间休息时与男同桌嬉笑打闹,没听到上课铃响,而被老师怒斥“不要脸”,从此埋下心理阴影,“谈男色变”。

由于教育结果的滞后性,多年之后的不良影响很难通过确凿的证据归因于当年老师的一番冷嘲热讽。不过,即便不考虑未来若干年后的事情,当下教师用冷暴力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批评,仍然会对学生心灵造成创伤。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和教学中如果态度和方法不当,不够关心爱护学生,态度冷漠甚至强硬,或者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没有及时了解和发现,使学生厌烦老师,对学科学习懈怠,就会在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使他们步入学困生的行列。

(三)“问题学生”提供宽容之难

家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依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家庭中,父母中有早逝、有离异,或者,父母关系正处于紧张阶段,孩子缺乏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得不到父爱、母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他们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启发,在这样放任的家庭环境里,孩子的心理发生了扭曲,成为了学困生。

另外,个别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话,家长就只会拳脚相加、恶语批评、以打代教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学习没有目的、没有信心,也没有动力,学习也没有兴趣可言,成绩下降,滑入后进生行列。

还有一些家庭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庞爱有加,过分的溺爱使孩子自我意识和逆反心理特别强烈。当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时,他们就破罐子破摔。长此以往,必然学习劲头不足,形成后进生也就必然了。

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带有不同家庭的印记,问题学生来自问题家庭,教师因此就有了足够的理由可以不宽容了,家庭于学校之间的嫌隙往往给教师的不宽容提供了借口。

三、勾勒:教师的宽容之维

宽容是一种能力,它不是人与生俱來的本能,需要后天不断修炼。要获得宽容的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宽容的维度,为宽容勾勒一副修炼地图。

(一)情理对抗之维

所谓情理对抗之维,是指情绪反应和理智反应的对抗。人有两套认知系统用于对外部世界进行反应。第一套系统是情绪反应,它能够非常迅捷的对环境的改变给出应对策略,比如看到颜色鲜艳的动物会恐惧进而躲避;听到奇怪的声音也会恐惧,从而躲避未知风险;看见肮脏的东西或者腥臭的东西,就会恶心、厌恶,选择离开等等。这些都是情绪反应。

第二套系统是理智反应,它能够全面评估外部环境给人带来的收益和损害,从而做出一个稳健的反应。比如人们进入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仔细计算,反复询问,最后才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始终会在情理对抗的维度上展开。当学生需要教师以宽容之心对待的时候,多半是因为学生犯了错误,或者这个学生能力偏低,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

如果教师总是以第一套认知系统支配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看见学生调皮就动怒,发现学生犯错就厌恶,不去经过理性的思考直接做出反应,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多半是没有办法做到宽容的。

所以,很多外人看来教师体罚学生、对学生冷言冷语的行为很难理解。只要设身处地为教师想一想,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真实情境下,教师的第一套认知系统会发挥强大的作用,教师直接做出情绪反应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

(二)知行相左之维

宽容作为一种能力,还要在知行相左的维度上挣扎。中国哲学讲究知行合一,这恰恰说明知行合一很难做到。无论是先知后知,知道与行为之间很难实现合一。

首先,知是很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在人脑中被编码为一条规则,这条规则要发生作用,就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教师对宽容的认知只是停留在教师的宽容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样一个价值判断层面,那么教师就无从将这样的一个抽象的知识转变为行动。

其次,行都是在真实复杂情境中展开的。教师在处理一个具体情境下的问题的时候,到底宽容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点在关于宽容的知识中并没有提供可操作的建议。因此,哪怕教师深刻认识到宽容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教师依然做不到宽容。

(三)言信互背之维

言信互相违背也是制约宽容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维度。所谓言即教师经常说出来的观念,而信则是深植于教师内心的信念。

能够看到非常多的文章谈论教师的宽容,这些文章很多出自教师自己的手笔,反应了他们真实的想法。然而这些想法始终停留在对宽容行为的与宽容带来的结果之间的关系上。即文章总会讲述教师对学生宽容的一个故事,在故事中教师会对学生的错误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和做法,若干年以后,学生对教师当年的宽容感激不尽。然而,这样的叙述并没有揭示教师采取宽容行为背后的支撑性观念。到底什么样的观念支撑了教师选择了宽容的行为呢?只是因为教师觉得宽容有价值吗?

宽容的教师之所以能够宽容的对待学生,并不是他们看到学生调皮犯错不生气,也不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而是因为他们脑海深处有一套信念,这套信念为教师的宽容提供了支撑。尽管宽容的教师很少说宽容有多么重要,但是,他们的形成了支撑宽容行为的强大信念体系,这才是宽容教师真正的秘密。

四、修炼:教师的宽容之筑

要做一个宽容的教师,不能停留在认为宽容很重要这样一个认知的表层,而应当建立支撑宽容行为的一个信念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五个信念。这五个信念的建立需要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可以看作是教师宽容的筑基工程。

(一)宽容就要坚信学生具足一切

通常,教师对优秀生常常宠爱有加,他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好,教师会给他们信任有加,支持和鼓励,而对学困生却是恨铁不成钢,认为他们“不可理喻”、“伤透了脑筋也无药可救”,其实,学困生的内心是非常丰富,也很脆弱的,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青睐、理解和鼓励。

上学期,我班上一男生张某,人长得很帅气也很活泼,很讨人喜欢,在课堂上也总是喜欢说笑,常常引得同学大笑,影响了课堂纪律,造成了学生注意力涣散,任课老师大为不满。得知情况后,我在课余找他谈话。我首先肯定他大胆、能说会道的特长,接着给他分析了课堂上谈笑的得失利弊。上课说笑,不仅破坏了课堂秩序,影响了课堂教学气氛,还贬低了自己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你大胆发言,说明你有强烈的表达欲,只是方式不对,若把你的“大胆”和“表达欲”发挥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用自己流畅、风趣的发言感染和影响其他想捣乱的同学,起到维护班级纪律,提升自己形象的良好作用。后来,这位张姓同学愉快、认真地负责起班中的“纪律检查”,并且做到以身作则。在批阅周记时他这样写道:感谢老师对我的理解和鼓励,让我觉得自己原来还不是令人嫌弃的人。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很少有学生真的不具备学习这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当坚信学生具有能够学好这门知识的能力,也相信学生愿意学好这门课,更要相信学生内心也是渴望他人尊重,认可的。学生具足一切,要做到宽容,就要从内心坚信学生虽然有差异,但是成绩再差的学生也一样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宽容就要相信学生能做最好选择

教师有时对待犯错误的优等生和对待犯错误的学困生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完全不同。对犯错误的优等生,教师往往简单地稍许说下,象征性地批评几句就过去了,而对学困生,则往往是声色俱厉地批评,严厉处罚,使这些犯错误的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漠视和厌恶,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严重的,有些学困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情绪,认为,反正老师不待见我,我就那样了!教师缺乏对这一群体学生的关注和爱护,忽视了对他们心灵的维护和宽容。

记得在2009年,我班有位姓杨的女学生,脾气直率、火爆,性格像男孩子,有假小子之称。有次,杨同学和班上另一姓王的男同学发生冲突,她居然和男同学大打出手。当时,我非常生气,女同学怎么也像男同学那样如此“粗鲁”。我怒气冲冲地把她叫到办公室,正准备严厉批评,一抬头,看到她昂着头,一脸倔强的样子,我冷静了下来,严厉批评会导致她有抵触情绪。我平复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后,语调平稳、语气诚恳地和她交谈起来,谈同学相处,谈她的学习情况,慢慢地她也平静下来了,跟我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时,我也知道她有自己的苦衷,她也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了。过了几天后,她来到我办公室,低着头,却很诚恳地说:“老师,谢谢你没有责怪我,宽容了我,以后我会克制住自己的情绪的。”时过境迁,可这位同学还和我保持着联系,有时给我发个我短信,她说到自己已改变许多。

在老师看来学生很多不可理喻的行为,其实对学生而言都存在合理性,他们之所以那么做,一定是在特殊情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最好的选择。只是他们因为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所以才选择了错误的行为。当学生有错误的时候,老师如果能挖掘出学生行为背后的观念性原因,就能够从更深的层次解决问题。所以,宽容的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犯错的时候也是他做的最好的选择,只是他这个选择背后理由可能错了。

(三)宽容就要相信背后有善良的动机

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成绩低迷,进步滞缓,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家长的责怪,他们的内心需求长期受到压抑,感受不到班级集体的友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觉得周围的人和事总与自己过不去,他们内心产生“孤独无援”的无助感,于是,有些学困生产生了横竖横的破罐子破摔的负气心理,平时远离班集体,或孤僻或调皮捣蛋,对老师的批评抵触,对家长的管教更是故意逆反。

我班里有一位俞的男学生,在小学时就行为习惯较差,常常与老师发生冲突。读中学后依然如此,行为习惯没有丝毫收敛改变,还受了学校的警告处分。这个学生确实给学校和老师们带来了不少麻烦:撒谎、旷课、打架。其他教师教导几句,还会公然与老师对抗,任课老师们反映强烈,认为这孩子已不可救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进行了家访,遗憾的是,这学生的家庭状况很令人担忧。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小俞同学由于长期受家庭成长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平时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而染上了这些不良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经常有意無意地找他谈话,宽容地帮他分析原因,以换位角度去思考小俞同学的内心:也许他觉得社会遗弃了他,家庭抛弃了他,老师经常的批评使他灰心丧气,他得不到身边老师、同学的关心、爱护,内心空虚失落,表面上却孤僻、冷傲。在一次不经意间路过操场时,我发现他体育还不错!我像找到了宝藏,心里欣喜如狂,于是,我鼓励他积极参加校运动会,为班级争光,改变自己的形象!运动会上,当奖状拿他在手上时,我很高调地表扬他为班争了光,他开心地笑了,慢慢地,他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认真上好体育课开始,他也认真地上其他学科了,任课老师们对他也改变了看法,在任课老师们的配合下,小俞同学明显地进步了,成绩上去了,人的精神面貌也明显改变了。

任何一个学生心里都想成为好孩子,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很多时候调皮捣蛋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也并不是想要故意搞破坏,其实他们只是想得到更多的关注,希望老师同学能够注意到他们,欣赏他们,发现他们身上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其实看到那些需要我们宽容的学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们内心一定有一个善良的动机等待我们去发现。

(四)宽容就要接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应该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十二分的细心去关注他们,要客观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而不能揪住“伤疤不放”,即使再调皮的孩子身上,也会有可取的东西。

我班有个男生很调皮,时不时要出状况,任课老师都有不好的反映。一天下课后,我手上东西太多,一下子不能全都拿走,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那调皮男生看到了,过来跟我说:“老师,我来帮您拿吧。”拎起录音机就走。我心里一动:真没想到调皮捣蛋的大男孩是这样的细心和热心。

还有,我班中一个女同学特别喜欢吃零食,一有钱就买零食,在课堂上还会偷着吃。但是,在一次班里献爱心捐款活动中,她竟捐了50元钱,我和班上同学们都感到很意外。为此,我及时在班上表扬了他们,称他们都是热心助人的好学生。那个女生很感动,当即发言,表示以后再也不在课堂上吃零食了。

有些时候,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是那些平时看来不安分,不乖巧,不听话的学生能给班级带来不一样的元素,他们的改变能给教师带来欣喜。与其抱怨遇到这样的学生,不如坦然接受,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宽容型教师修炼的最好考验。

(五)宽容就坚信学生的进步必然发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SheriR.Levy,通过量表将一批大学生分成了两组,A组坚信人会随着环境改变,B组认为人格天生难以改变。Levy让他们对非裔、亚裔、拉丁裔等等少数种族的美国人进行评价,发现B组会用更快的速度做出评价,并且这些评价也来得更极端,爱憎分明。

请问你觉得非裔美国人体育怎么样?

可变组犹豫了一会:他们体育不错。

不变组果断作答:黑人都是运动健将啊!

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进步必然发生,那么就会像B组的人一样,对学生很快做了定论。定论则会成为自我实现预言,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作用下,教师断言学不好的学生,也许就真的没有再进步的可能了。

断言是宽容最大的敌人,宽容型教师从来不下断言,不会相信“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谚语,更不会通过几节课的观察,几次考试的成绩就给学生下了定论。学生的进步必然发生,只是需要一个能干的老师促进学生的进步。(下转200頁)

(上接209页)总之,宽容型教师并不是一种先天决定的人格特质,而是教师后天努力修炼而成一种素质。教师要成为宽容型教师,也不是只要内心下了一个决定就可以做到,哪怕下了再大的决心缺少方法,也一样很难真正成为宽容型教师。宽容型教师的修炼是以五个信念为核心,当这五个信念真正确立的时候,就能够突破言信之间的违背现象,并且能够从知到行实现同一。

在情绪反应来袭的时候,能够及时克制情绪,运用理性的方法,从五个理念着手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避免了粗暴的情绪反应,真正远离了冷热暴力,以一颗宽容的育人之心对待成长中的孩子,跨越教师宽容之难的窘境。

参考文献:

[1]何毅亭.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精神[J]北京:人民日报,2016年09月23日,14版

[2]校园冷暴力十句话最伤人[J]北京:厦门晚报,2015年05月11日

篇3:宽容孩子,就是宽容自己

刚进办公室,同事便翻出他的作业本,朝他扔了过去:“订正去!”孩子顺从地捡起作业本,很熟悉地朝办公室闲置着的那张桌子走去。那是同事特意为他准备的。孩子去订正作业,同事便继续批改作业。

过了约莫十来分钟,孩子仍然趴在桌子旁。同事放下笔,朝孩子叫道:“过来!”孩子又顺从地捧着本子走了过来。同事夺过孩子的作业本一看,勃然大怒道:“怎么到现在一个题目都没订正?你怎么一天到晚像做梦一样?”顺手又将孩子的作业本扔了过去:“再给你五分钟,订正不好让你好看!”

五分钟过去,孩子依然是一题都没订正出来。同事又将孩子叫了过来:“你想不想念书了?要不要念书了?”孩子直点头。“想念书就这样?”同事顺手又将作业本扔了过去,“将本子捡好,到班上去!我马上打电话,让你家长来一趟,我要好好与他聊聊你是怎么念书的!”

听同事这么一说,孩子的眼泪一下就出来了。不过,什么也没说,捡起作业本,抹着眼泪就出去了。但不到五分钟,就有其他的孩子跑来报告,说这个孩子已经“跑了”。

同事一听就傻眼了。作为班主任的他,一直以来以管理严格而出名,现在,却出现了孩子逃学的现象,不能不说这是个巨大的打击。

好在经过一上午的寻找,同事在众人的帮助下,终于在中午放学前将孩子找了回来。孩子没发生任何意外,这应该算是大幸吧。但这件事,带给目睹整个过程的我,很大的震撼。也不由让我想到,对于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该给他什么样的教育?

同事问孩子想不想继续读书,孩子直点头,但我想,这并不是孩子真的想读书,而是孩子没能分清读书与留在学校之间的区别而已。听课无趣,也跟不上趟,还时时遭遇羞辱,遭遇“叫家长”的威胁,学习对孩子还真得有吸引力吗?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并不是读书,而是想继续留在学校。对于孩子来说,不到学校能到哪儿去呢?回家?父母会一顿暴打的。农村很多家长,更多的时候不是考虑孩子的心里想什么,而是考虑自己的面子。孩子心里想什么,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是自己的孩子必须不让自己“丢人现眼”。如果不是抱着与家长探讨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这个目的叫家长到学校来,而是出于威胁孩子的目的叫家长到学校来,实在算不上是什么高明的教育方法,也必然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就是这个孩子,后来干脆就不做作业了。至于上课,爱听就听,不听就睡觉。而同事,再也没叫他到办公室来过。孩子上次的逃学经历,让他心惊胆战,他已经不敢想象孩子如果再一次跑出校园,他该如何去面对。对这个孩子的教育,他已经陷入了欲罢不能又无计可施的地步。

我总在想孩子逃学前的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每天,同事都会将他叫到办公室,说是辅导他,让他补做作业或订正作业,但实际,更多的是惩罚。不是吗?一遍遍地扔本子,一遍遍地训斥,一遍遍地威胁。真的辅导,会在孩子不理解时这样对待孩子吗?孩子的逃离,也就在所难免了,不是现在也必将会在未来!而如果当时同事能将气氛缓和一点,将言行控制一点,情况又会是如何呢?

因而,我想,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还得宽容点。有时,对孩子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宽容,最少,我们不会因孩子的过度叛逆而陷于困境处于被动,也不会因此而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只是我们需要注意,宽容不是放纵,更不是放弃,给予孩子最为适当的帮助,担负起教师本应担负的责任,在宽容孩子的同时,给他们最为适当的帮助。

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是有效且积极的。

篇4:《〈宽容〉序言》的不宽容解读

首先是对于“无知”的理解。浅层次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无知无识,不明事理这一层面。然而有些人并非大字不识,也算知书达理,为何也会做出一些违反常理的“无知”事情?比如迷信所谓大师的荒诞解释,笃信神的万能等等,可见对“无知”的含义在此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人们在面对灾害和死亡等一些不能自己掌控以及一些暂时无法解释其原因的事物或者是渴望得到健康和幸福时,就会被一些自称是救世主或能预测未来的大师蛊惑,从而变得愚昧。

没有文化可以无知,有文化也可变成无知,这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因素。因为山谷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在未接受外来的新鲜东西的时候,古老的东西便成为人们思想行为的指南,长此以往,古老的东西便成了至高无上的圭臬,令人敬畏并受到推崇。当然古老的东西并非都是没有道理的,但的确有不少古老的东西是腐朽的,需要抛弃,或需要与时俱进做出改变的,特别是时代变了,很多东西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古老的东西受到尊奉并且不许怀疑,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社会的停滞与不思进取,其中更有为了维持现行的秩序不被打破,从而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不被褫夺的企图。“正人君子”和“守旧老人”握有古老东西的解释权,于是古老的东西便成了束缚大众头脑的紧箍咒,成了维护旧制度的利器。由于无知的人们不仅有目不识丁的群众,还有有知的知识分子,因而使得“无知”的人群范围不断地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和守旧老人的冷落并遭到人们的唾弃,从而使得一些对古老东西本有怀疑的人,也就不敢大胆地表现出有知,只能无知或装作无知,随从大流,明哲保身。由此看来,古老的东西得以延续,不仅有客观的原因,更有人为的因素。

其次是对于“正人君子”和“守旧老人”的理解,不能只认为是贬义和讽刺。“正人君子”和“守旧老人”也许从个人的品德上无可指责,他们就像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那个“套中人”别里科夫。别里科夫尽管是一个中学教员,职业是传播知识教人做人,不过却是一个落后、保守和维护一切旧制度的守旧派典型人物,其性情孤僻,胆小怕事,甚至晴天也要带上雨伞,套上雨鞋,把头缩进大衣的领子里,竭力想用一个套子把自己包裹起来,拒绝与外界接触,拒绝接受新生事物。更可怕的是别里科夫不仅要用“套子”把自己包裹起来,还竭力用这个“套子”去套住别人。“正人君子”和“守旧老人”的行为和别里科夫如出一辙,他们自己因循守旧,还借此支配他人的思想与行为,但因为是“君子”和“老人”,所以受到山谷里人们的尊敬,被他们冷落意味着会是这个山谷中的异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死气沉沉、刻板无趣的社会,人们却能和睦相处,过着“幸福”的生活,这种现象需要深思。

别里科夫这个脸色发白身体羸弱通宵做噩梦的“套中人”,居然能有恃无恐地控制整个中学达十五年之久,并不说明他本人的能量有多大,实在是他背后有专制体制这个大套子的支持,专制体制利用各种专政工具,镇压人们的反抗;它僵化保守,仇视一切新生事物,阻碍社会进步,哪怕是轻微的自由思想,也要采取高压手段予以打压。别里科夫自觉地充当了这一体制的代言人和维护者,而他的身份也让他的“套子”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很大的危害性。而“正人君子”和“守旧老人”与别里科夫一样都是专制主义的产物,正是这些人把无知山谷变成一个封闭落后的环境,充满愚昧、守旧、野蛮和褊狭,产生一大批思维麻木的人们。“正人君子”和“守旧老人”这样的作为除了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更是长期浸染着守旧思想的本能表现。

第三是对于人们“暴行”的理解。无知的山谷如同“铁屋子”,里面的人不肯走出来,外面的人也进不去,但终究有勇敢者会试图走出来。这些男男女女后来出走山谷,有些人未能逾越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最后陈尸于石崖脚下。有些人终于走了出去,然而再也没有回来。他们为什么没有回来?有人说是不敢回来,有人说是不愿回来,联系上下文,还有一种可能是回来了,但被处死了。但终于有一个漫游者成功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对于敢于离开山谷的人,等待他的是屈辱和失败。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杀死了这个漫游者,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手段很是残忍。而施暴者在干这样的事时,也许并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指使,却都以维护正义的面目自居,深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他们原先并不是天性残忍的呀,何以会做出这样凶残的事?值得深究。

漫游者与举起沉重的石块杀死他的人们本属同一阶层,为何不久以前还与他生活在一起的人们会助纣为虐,杀死原本想要引领他们通往一条更美好的家园大道的先知先觉者?回答是为了遵守法律。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借口。问题是这些法律是如何制定出来的?是不是经过大家的商讨和认定;或是由谁制定的?也许是少数人在密室里决定之后的结果。这就应验了前面所说的,在无知的山谷里面,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没有人来表示疑问,也就一直按照这样古老的规则来行事。

这里应当让学生对此做进一步的思考,漫游者的命运很像鲁迅小说《药》中的夏瑜。夏瑜革命原是为了拯救像华老栓、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以及二十多岁的人等这样的普通市民,让他们能过上有尊严并且是幸福的生活,然而他的行为并没有被这些人理解,华老栓宁愿相信康大叔这个维护封建制度的鹰犬的话,人血(革命志士的血)馒头可以治好当时是难以治愈的痨病;而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和二十多岁的人等又为夏瑜被红眼睛阿义(牢头)拳打脚踢而叫好,并称赞阿义的好拳脚,须知康大叔以及阿义都是欺压他们的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现在这些被欺压的人自觉地站在欺压他们的人的立场上,不仅驯服阿谀,更是鼓噪助威,真让夏瑜等先知先觉者们欲哭无泪了。

人们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而在现实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往往也成了一般民众的思想,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结果。极端的思想与荒谬的行为是不可理喻的社会状态酿成的恶果。

然而事实终究会证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像《祝福》中的祥林嫂,原先是相信古已有之的所谓信条,但临终却也对此发出了疑问。这就如同一个缺口,一旦决堤之后,这个缺口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势不可挡。记得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小孩子,许多人对皇帝身上未穿衣服视而不见,不愿去戳穿皇帝身上其实未穿衣服的谎言,让假象一直存在下去,但终有一个童言无忌的小孩说了真话:皇帝身上的新装其实是什么也没穿,是糊弄人们的骗局,这真让那些比小孩有知的大人们汗颜,并非他们的眼睛被蒙蔽了,而是他们的心灵被蒙蔽了。

“归根到底他(先驱者)是对了,守旧老人错了……他讲的是实话,守旧老人撒了谎。”只是这样的觉悟来得太晚了,人们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先驱者就像是那支在冬末临春怒放的梅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的,等到春天来临,大片花朵绽放的时候,梅花早已凋谢,她为人作嫁衣裳,自己却不能因此受益,也许这就是先驱者的宿命,然而伟大也就在此。“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在那已是一条大道),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只是这样的故事不会终结。

寓言就是有所寄托,或托物言志,或托事言理。所以在理解上就不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需要深层次的开拓。学生囿于阅历的浅显以及知识面的不足,有些理解难免单一,需要教师做一定程度的阅读指导,这些指导包括联系、连接和联想等,以此帮助学生品味出寓言故事中的隐喻之意,如能因此温故知新,将会得到更多的收获,这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上一篇:宿舍管理制度修改稿下一篇:一次愉快的烧烤高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