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李白的友谊

2024-08-07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共10篇)

篇1:杜甫和李白的友谊

李白杜甫的诗歌和友谊

内蒙古丰镇市第一中学

樊天玺

摘要:李白与杜甫,两大天才诗人。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尊为诗圣,这已经大大超越了对普通诗人的评价,甚而带有某些神化的尊崇了。天才本身或者真的不可以比较,难分轩轾,但是具体到某一些方面,就诗论诗的话,就像刻意去比较关羽和秦琼的武艺,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较量长短、一分高下的。李杜之争这个话题本不算新,但是我倒是很想就几个方面,以自己的观点来比较两人的诗歌水平并就李杜的友谊作一论述。

关键词:李白 杜甫 两大天才诗人 “好友”

李白是我们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甚至最熟悉的诗人了。收在学校教科书里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让我对这位浪漫的诗人从小便充满了崇敬和向往。李白是带着仙风道骨的,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其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以来,封建社会中个人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的产物。李白一生抱负远大,至死都在期待“大鹏飞兮振八裔”,能够扶摇直上,遨游苍穹。李白还喜欢远游,流连山水,如飘蓬般云游四海,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诗歌想象神奇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美不胜收。无论拿他的哪一首著名古诗,或者绝句,都可以感受得到其艺术魅力。

而杜甫的诗,我们幼时接触的少一些,我的记忆,在小学课本里可能只就那一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得的确色彩丰富,一诗四景,意象生动。后来不知在笑话还是故事书里读到过,有人以此诗入菜,尽是些青葱鸡蛋汤之类,倒也令人印象深刻。中学里渐渐接触得多了,一般都是揭露社会、感慨时事、同情劳苦、田园生活之类,当然也有单纯应景抒情的如《春夜喜雨》等。杜甫的 诗歌风格比较写实,比较直朴,语言经过精心的锤炼,显得十分均衡完美,几乎无懈可击。杜甫生在一个有文学和儒学传统的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所以自幼习文,深受儒教,形成了他为人为文审慎严谨的习惯。他的诗,讲究情景交融、声律韵美、言之有物。所以他的很多诗歌,是可以当作诗史来阅读的。

李杜二人既然都是诗坛巨擘,自然不免会有人拿两人来互相比较。这种比较,历史上一直就在进行着,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李白杜甫并驾齐驱。严羽就认为:“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另一派则认为李高于杜,徐积:“乃知公式真英物,万叠秋山青耸骨。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鸦”;第三派以为杜高过李,元稹:“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律,大或千言,次犹数百,……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也有过杜高于李的评述。

这些评价,多少都带着个人的喜好和风格的追求,显得并不十分准确和客观。要做比较,就必须有一些标准。下面我试着在几个方面来做一个简略的比较。

从产量来说,李白的诗今存近一千首,但散失不少,杜甫传世一千四百余首,数量上两人旗鼓相当;从质量,或者更准确地讲——精品率来讲,由于李白的诗多即兴而发,少事雕琢,所以部分诗作显得内容比较松散、题材比较重复,词句声律不够严谨。杜甫的诗歌,除去应酬之作,大部分诗言之有物,也比较经得起捶打推敲。所以王世贞有云:“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以后,青莲较易厌。” 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他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从文采和意境上来讲,两人各有千秋。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才学甚高。他的诗歌有的语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发诸真情,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如果他诗兴遄飞,使用激情洋溢的词句,那就更加意境开阔,加上想象雄奇,能够带领读者上天入地,引人入胜。他另外一部分诗的特点是疏旷潇洒、清新飘逸,哪怕随意挥洒都可成诗。杜甫家学渊源,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也是少年天才。其诗歌讲求遣词用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的精炼严整,非常人所能及。这样的语言使得杜甫的诗以浑厚而鲜明的意境为主。总的来说,两人的文采实在是伯仲难分、不相上下。

从风格上来讲,李白的诗歌,其个人的风格特点明显,有的雄浑遒劲,有的清新飘逸,有的豪放不羁,有的汪洋恣肆,总之是纵横飘逸,发兴无端;而杜甫的诗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沉郁稳健,凝重精美著称,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崛的文字。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说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着,所以诗沉着。”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比如同写友谊,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杜甫的“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比较,一个飘逸,一个沉郁,体现出两种风格。

从体裁上来讲,李白更擅长乐府古诗、绝句,而且写得极精彩,其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七言绝句更是冠绝唐人。相对来讲他不太喜欢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其律诗数量比较少,但是也有精品。同时,李白也留下了若干词作(早期的词)和散文。而杜甫的作品各体兼工,以律诗、绝句为主,加上一部分排律古诗,他的近体律诗,特别是七律写的尤其出色。此外,杜甫的叙事诗歌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比如著名 的“三吏三别”。

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显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他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显得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李白和杜甫是“好友”。李白与杜甫号为“诗中仙圣”,他们二人也确实见过面,据说“一见如故”,可惜他们的交情也就是如此而已。有诗为证:

杜甫写李白 的诗:

1.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2.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这首诗的评解太多了不用我来啰唆了吧,太喜欢诗中描绘的大李了。

3.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冬也想来春也想,最喜欢这首里对李白诗文的评价了。象“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写得多好啊,真的感觉到北方春天树木刚出枒的那几天,多有生命力啊。

4.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9.不见

(原注:近无李白消息)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 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 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 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由此可以看出杜甫有过多首追忆或者敬仰李白的诗作,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梦李白》,《春日忆李白》。杜甫对李白的敬重和推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杜甫人品性格的诚挚谦和,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李白的过人魅力。但似乎李白并不太买杜甫的账,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李写给杜的数量极少的诗作看出。

李白是一个潇洒的负剑游子,杜甫则是一个苦吟的草堂诗人。李白近道,杜甫为儒,拿金庸的武侠小说来比较,李白像是飘然出世的令狐冲,杜甫则似执着入世的郭靖。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撑起 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并为后人永远所景仰和爱戴。

篇2:杜甫和李白的友谊

话说,李白和杜甫觉得唐朝的食物太没意思了,写了点诗,赚了点钱,也学的有钱人坐着时光机来到了21世纪。他们对21世纪的东西太好奇了,什么都要摸摸。这不,他们看见马路上的车,于是李白对杜甫说:“杜兄,你看这道上怎么有这么多的盒子在跑呢?”出于好奇李白和杜甫走到了马路中央,许多车主见有两个人在马路中央于是纷纷停下车来,一位司机说:“你们两个人,赶紧走!”他们赶紧走开。他们走进一家大型超市,于是又东看看西看看。这时候售货员走过来对他们说:“两位先生要什么?”李白和杜甫异口同声说:“随便看看!”他们走到食物销售处,看到许多食物,觉得好奇,把所有的食物都装了起来,一起把它们搬到付款处。售货员算好了之后,对他们说:“先生,你们一共消费5万元。”李白和杜甫听不懂,然后随手从口袋里拿了两块黄金给售货员,售货员大吃一惊,慌忙还给了李白一块。于是他们高高兴兴地走出了超市。他们吃饱喝足之后,把这些东西送给乞丐和孤儿们。

他们还在市中心购买了一套房子,五百多平方米的,他们给了卖房的三块黄金。,他们感到了惊讶,不过百般推辞之后,还是收下了。他们在新房子里住了一晚,第二天又出门了。

李白喜欢喝酒,当然少不了去酒吧了。他们走到那里,看见许多“吧”什么“网吧”啦,“水吧”啦等等,他们进了酒吧。李白点了几瓶鸡尾酒,喝了几瓶。不禁叹道:“一杯又一杯,饮尽千杯也未醉。不识美酒真面目,只缘美酒掺了水。”杜甫连声叫好。

篇3:杜甫和李白的友谊

关键词:意象,抒情主人公,安史之乱,人性,登高而赋,诗风

王国维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文论和西洋哲学、美学理论后, 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拈出三组相对命题:“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写实家”与“理想家”。“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 “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我们持此理论返视唐诗这个浩渺山系中对峙的两大主峰———李白诗和杜甫诗, 当会发现二者的共通与歧异。为便于比较, 我们捡出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 旁及其他, 解析归纳, 淘洗出二人的诗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都是登岳阳楼的五律, 但它们的物态层、形象层、生活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却各具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 谓之开门见山。”李白此诗正是这样, 开笔便写在岳阳楼上的所见然后是所闻所感。所见者, 天岳之南、川、洞庭;所闻者, 浪声、雁鸣、夏十二与“我”等人豪饮语;所感者, 开阔、渺远的视野和胸襟。高张扬厉, 夸饰铺排, 意象繁复却不嫌冗杂, 似醉后之语却又以能一贯之, 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酒气, 无不冲斥着豪气, 大有“落笔摇五岳, 笑傲凌沧州”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却不同, 首先拉长时间、记忆的线段, 沉稳厚重地起笔, 然后描写登临之景:“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恢宏雄大。史料记载, 洞庭湖广圆五百多里, 日月若出没其中。杜诗虽不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的崇高 (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 , 但因寄寓了江山纷乱之事, 又比孟诗来得凝重, 来得有神。

透视李白、杜甫这两首诗, 我们完全可以剥离出两个丰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李诗一、二句深层处隐然可见一胸襟博大之人, 唯其胸襟博大, 方悠然而觉宇宙宽;三、四句“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点明登临前胸有块垒, 睹物移情, 被物感染;五、六句说不敢也不能辜负良辰美景, 纵酒助兴;《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这样鉴赏七、八句:“凉风习习吹人, 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 情调何等舒展流畅, 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 豪情逸志, 溢于言表。”如此看来, 则全诗应散发着一股喜气、一股轻快。我们以为不然。李白遇赦后是惊喜交加的, 旋即放舟东下江夏, 《早发白帝城》可证。在江夏活动的那段时间内, 他还奢望朝廷起用, 但现实是“我独不得出”, 幻想的破灭, 使得他不得不“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况且, 此诗当作于肃宗乾元二年秋, 一方面他逗留江夏时期写的“刬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人闷还心闷, 苦辛长苦辛”“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 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诗句, 无不流溢出千古愁、万古愤;另一方面“凉风”即“秋风”, 自屈原“嫋嫋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勃“肃肃凉风生”、陈子昂“迟迟白日晚, 嫋嫋秋风生”, 直到欧阳修《秋声赋》、范仲淹《岳阳楼记》、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都借“秋风”说悲愁, 说现实羁绊。这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对应, 同为万物, 自有其血脉相通之处, 所以人与自然方能生生不息、互相观照感应。尼采的话或可作为历代文人借“秋风”说事的别解:于是, 也有人走进大自然, 不是为使自身显现于其中, 而是为了沉迷于自然, 忘掉自身, 这种“置身度外”乃是所有弱者和对自身不满者的愿望。因此, 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应是情感跌宕、断续开合经历了“愁—喜—愁”的人了。纵观李白诗歌, 以诗证人, 他正是这样一个大悲大喜、个性张扬的人。

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暂时忘却痛苦饮酒作乐, 杜诗却不同。他永远排遣不了痛苦, 痛苦已融进他的血液中、他的追求中、他的生命历程中。即使是早闻大名的洞庭水、岳阳楼今方得一睹, 他固然有点滴喜意、点滴快意, 却只是淡淡的。他胸中装着满满的对家国的思念、关爱, 于是, 我们感受到他的博大, 他始终是愁的, 因他愁, 于是万物都愁, 皆著他之色彩;我心伤悲, 于是万物皆是黍离之悲, 皆是自然的拟人化,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有人说:王者的盛衰决定着文学的盛衰。这话未必全对。回顾李、杜时代, 李白生活在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的盛唐时期, 安史之乱的罡风他虽也领略了一些, 但盛唐奋励向上、可进可退的社会哲学已内化为他的个人人生哲学;杜甫《登岳阳楼》作于大历三年, 此时, 安史之乱已告结束, 但边塞又重点烽火, 内战外争, 国家离乱, 百姓羸弱, “小我”飘摇。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为哲学思想, 就必从社会中来, 必从主宰社会的人类中来, 然后再返回来指导、制约人类的思想、性格。李、杜的思想、性格就是儒、道思想投射出的模式, 二人又把自己的个性渗入自己的作品中, 使作品放射出斑斓夺目的光辉。李诗有悲愁, 杜诗也有悲愁, 悲愁本是人的本性, 然而李白的“愁”较收敛、含蓄, 杜甫的“愁”较张扬、直接。有志难伸, 报国无门, 于是李白人性中宁静的因素拖引着他“舞袖回”。庄子出世, 屈原入世, 而李白把二者集于一身, “入世”无功便“出世”, “出世”又为下一次的“入世”铺垫, 顺则进, 逆则退, 正是人性使然。杜甫则“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抱本守一, 愈挫愈奋, 不回头, 不旁顾,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也是人性使然。

李白从小就种下了“桑弧蓬矢, 射乎四方”的情愫, 二十五岁时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南穷苍梧, 东涉溟海”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 并要“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 曾作《大鹏赋》自况:“斗转而天动, 山摇而海倾。”长安三年遇挫后, 仍矢志不移:“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李白《上李邕》) 直至《临路歌》仍高吟:“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他一生都想入世, 都想伸展拳脚, 于是他漫游、任侠、隐居待诏、进长安、投永王, 终其一生, 适如庄子《逍遥游》的大鹏“有待”。他始终立于大地而仰望苍天。

杜甫是“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之孙, 早年也漫游各地, 为应举从政作准备, 开元二十三年归洛, 应试不第, 复漫游。为求仕困居长安近十年, 终入蜀, 再出蜀, 大历三年登岳阳楼。他先后写的“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葵藿倾太阳, 物性固难夺”“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句无不以诗教“温柔敦厚”为纲, “发乎情, 止乎礼义”。即如《登岳阳楼》一样, 诗人把“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的小我大而化之为大群:“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把个体的小宇宙拓展为整体的大宇宙, 这是何等胸怀, 何等气量!年老, 多病, 感时, 思归, 正是杜甫晚年诗歌的主题。“有待”是杜甫一生入世思想、行为的核心。他始终立于大地、俯视大地。

登高而赋的风气始于《诗经》时代, 李、杜这两首诗是题岳阳楼、写洞庭水的名篇, 其实写洞庭的诗作最迟该起于屈原的《湘夫人》。而岳阳楼旧址本来是三国东吴鲁肃训练水兵的阅兵台,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建之, 到宋朝庆历五年滕子京重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作的《岳阳楼记》, 当是自古诗文写岳阳楼、洞庭湖的神品, 庆历六年九月前的可在范文中找到归宿、找到积淀, 之后的可在其中找到影像、找到衣钵, 即登岳阳楼必把洞庭湖作为审美对象, 必引发“悲”“喜”之情、“进”“退”之思, 又必点染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志向。

赵翼《瓯北诗话》说:“盖才气豪迈, 全以神运, 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 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 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 溢出行墨之外。”李白诗正是以才气、抒气胜, 因而诗作如一片神行, 随手写去, 自然飘逸, 既“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又“囊括大块, 浩然与溟涬同科”, 因而内容丰满, 气象雄浑, 诗风雄奇俊逸;杜甫则因多作近体诗, 自觉在格律上下功夫, 且又把自叹身世与忧国伤时一并打入诗中, 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制约, 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参考文献

篇4:李白和杜甫的求官信

1

开元十四年(726年),26岁的李白离川求仕。李白抱负很大,要“济苍生”“安社稷”,既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却又自视甚高,不愿走通常的科举考试之路,而选择了另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来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被召去做官。为此,李白在江陵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并写了一篇《大鹏赋》,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自喻。他先隐居在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接着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之后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

遗憾的是,李白求仙访道,并未引起朝廷重视,更没被召去做官。于是,急于“匡扶社稷”的李白觉得时间耽搁不起,便“屈身”接触裴长史李长史之类地方官吏,忙不迭地掏钱请客,结果钱花了不少,官却没做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34岁的李白专程赶到荆州治所襄阳城,拜见了据说凡经他推荐、提拔的人、无不官运亨通的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并递交了求官信《与韩荆州书》。

在这封信中,李白开篇就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赞美韩朝宗礼贤下士,识拔人才,接着大拍对方马屁,且拍得几近肉麻。之后又颇有些自负地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尽情诉说着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平交王侯”。

不知是李白的马屁拍得太过,让对方消受不起,还是自夸有些过份,让对方看了不怎么舒畅,反正这次李白求官没有任何下文,李白的热脸贴到了韩荆州的冷屁股上。

2

与李白一样,杜甫也是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与李白不同的是,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的杜甫试图走科举之路,但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于是,他曾试图另辟蹊径,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却无济于事。天宝十年(751年),已在长安漂泊5年、靠“买药都市,寄食友朋”艰难度日的杜甫,终于抓住了一次直接向皇帝自荐的机会。这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唐玄宗连续三天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

杜甫赶紧撰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求官信一起进献唐玄宗。杜甫的求官信是这样写的:自先辈杜恕、杜预以来,十一代人都遵奉儒教、在政府中担任官职。我的祖父杜审言以文章著称于中宗时期。我凭借着祖辈的遗业,从七岁开始写诗文,已经近四十年了。然而一直是衣不遮体,经常寄食于他人。我私下里常想,说不定哪天就会在流浪中抛尸荒野山谷。希望能够得到天子的同情和怜爱。如果能让我从事先辈的事业,改变当前的处境,那么我的诗文,即使不能充分地宣扬六经,达到诸子百家那样的水平,但是像扬雄、枚皋那样的水平还是能赶得上的。有这样的臣子,皇上忍心弃之不用吗?

3

杜甫的求官信写得简洁明晰,先把老祖宗搬出来说了说,接着介绍了自己当前的落魄处境,之后乞求皇帝赐给他一官半职。“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确实写得怪可怜和低声下气的了。唐玄宗看了他的求官信和“三大礼赋”后,觉得杜甫是个人才,便安排杜甫待制集贤院,等候任用。虽然杜甫等了4年才被授予实职,但他毕竟通过求官信入仕了。

杜甫以哀求语气求官而一蹴而就,李白以自负口气求官而折戟沉沙。可见,当时文人要想求官,就得先低下头颅,低声下气地乞讨。

两位大诗人之所以求官,一则是都有政治抱负,二则也是为肚子计。假如他们生在今日,不需炒作,靠稿酬就可达到小康,靠名声就可进入仕途,也就无需再写求官信了。

篇5:李白和杜甫的诗有哪些

《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洛阳陌》李白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静夜思》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李白

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

《赠汪伦(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别东林寺僧》李白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贺宾客归越》李白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李白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李白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北风》杜甫

北风破南极,朱凤日威垂。洞庭秋欲雪,鸿雁将安归。

十年杀气盛,六合人烟稀。吾慕汉初老,时清犹茹芝。

《客从》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白马》杜甫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李监宅》杜甫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重题郑氏东亭(在新安界)》杜甫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赠李白》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得云字)》杜甫

田园须暂往,戎马惜离群。去远留诗别,愁多任酒醺。

一秋常苦雨,今日始无云。山路时吹角,那堪处处闻。

《晚行口号》杜甫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

篇6:浅谈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作为一个读书人,如果要学习写文章,就看韩愈和柳宗元,学完走遍天下都不怕了;如果学历史,就学司马迁的《史记》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学完你可以去当政客;如果学宋词,就跟苏东坡和辛弃疾学,学好了可以干掉方文山和林夕;如果学写唐诗,一定是学李白和杜甫。这段话是否过于夸张,我不予置评,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我是完全同意。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座让人抬头仰望的山,那么山的顶峰一定是李白和杜甫。而作为在唐诗领域中最为出色的两个诗人,其诗歌却是风格迥异。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正如他的人一样。他出生于盛唐时期,但因不满那政治的黑暗,弃官从文。他没有杜甫的沉郁,有的是一分潇洒,一份自由。李白向往的是游仙问道的生活,所以才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佳作。“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样美妙的景色可能只有李白才能写出吧。同时李白是社会的一员,他也关心现实生活,痛斥战争,同情百姓。但毕竟李白的黄金创作期是国家最强盛的时候,到处莺歌燕舞,他写他看到的东西,大部分就是花、酒、剑、歌、月,洒脱无极限。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有人这么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而杜甫是衔接盛唐和中唐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也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这和他的身世遭遇也是分不开的。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但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我觉得,使杜甫形成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显然是同他的身世遭遇息息相关的。杜诗的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之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如果说李白是从天上降临人间的“诗仙”,杜甫则是从地上经过修炼而升起的“诗圣”。李白的诗具有火热的激情,有超凡的气势和豪迈的精神,更关注理想和未来,更具创新性。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情感内敛,曲折迂回,更关注现实和民生,更具继承性。李白代表着青春,张扬个性,抒发自我,有一种勃发之气。杜甫代表着暮年,老成持重,千锤百炼,有一种人工的锻造之美。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那“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杜甫,即使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心酸低贱生活中,依然不失他那济世苍生的梦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真正的贵族大家心态,贫贱不改其志,自己的安危生存置之度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依然是民众,比他更不幸的人。每每念起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吟哦时,令人发背沾衣,惭愧不已,敬仰之极。有谁能了解他“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的远大志向呢?自我心目中,杜甫先生不仅是精瘦清癯的老者形象,他更是无可拘牵的理想主义者!从这点而言,老杜的沉郁之外更有飞扬的一面,节操高洁才是他的本色。

篇7:杜甫和李白的友谊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篇8:各放异彩的李白、杜甫诗歌

李白是以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达到的;而杜甫则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的手法实现的。李白使人惊叹, 杜甫使人亲近。李白写安史之乱, 是从大处着笔, 既写实, 又想象夸张, 如《古风》第十九: “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表达了诗人无比沉痛的爱国心情。而杜甫写安史之乱却是具体细致地写出了战乱的各个方面, 如《三吏》《三别》等诗, 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面的忧愤, 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李、杜的一些以个人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也都有广阔的社会意义, 意境阔大, 情感深沉, 但是都不只是写自己的哀愁, 而是与政治社会和人民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李白的《行路难》,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揭示了诗人在坎坷仕途上茫然失路的痛苦。但是, 他并不因为失败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而杜甫的《茅层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 也绝不只是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 而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和概括。

李诗雄奇豪放, 而杜诗沉郁顿挫。时代环境的急剧变化、思想感情的博大精深是形成李杜诗歌独特风格的主要因素。同是鄙薄权贵, 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而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腼颜, 岂可久在王侯间”。同是写友情, 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 好过瞿塘滟滪堆”。李诗豪放, 直抒胸中奔放无已之情; 杜诗沉郁, 情寓笔下人生无常之事。

李诗语言清新豪放, 而杜诗语言则苍劲、凝练。李诗是“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用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浓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 而出现散文化的诗句, 如“其险也若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有的诗受乐府民歌的影响, 有深厚的民歌风味, 如“一回一叫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而杜诗则是经过千锤百炼, 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毫发无遗憾”。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草阁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飞初”。用字准确有力, 每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义。

李白的两句诗到杜甫手中可能会成一句, 杜甫的一句诗到李白的手中可能拆为两句。李诗语言单纯到一句一意, 甚至两句一意; 而杜诗的语言往往是一句两意, 甚至一句三意。李诗感情炽热, 个性强烈, 具有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而杜诗则善于选取典型, 进行高度概括, 寓主观于客观。

李白很早就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负, 一直期望“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希望能像吕尚、范蠡、乐毅、诸葛亮等风云人物那样, 干一番大事业。在《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等诗中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雄心壮志。李白一生不断追求、不断失望, 在深沉的矛盾中, 他经常以激越的热情, 抒发他内心的苦痛。像“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达亦不足贵, 穷亦不足悲”“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都是他这种感情的真实写照。

杜诗则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 通过客观描写, 把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一两句诗里, 从而揭示它的本质。如“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就高度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矛盾, 写出了统治集团的奢侈荒淫和贫苦百姓的凄惨生活状况。

杜诗的寓主观于客观, 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 很少明白说出。如《石壕吏》中除“吏一呼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 便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之中, 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有吏夜捉人”一句, 无疑是客观叙述, 但同时又是诗人的讽刺、斥责。不必明言黑暗统治, 而高压逼迫之令人发指已自在其中。《丽人行》寓讽刺于叙事之中, 更觉得真挚哀痛, 沁人心脾。

篇9:杜甫和李白的友谊

最早将李白和杜甫并称的是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荐士》),“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醉留东野》),“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石鼓歌》)等都将李白和杜甫共置一体。韩愈认为李杜的诗歌扫荡万物,席卷天下,成就最高。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当李白已然名满天下时杜甫还是无名小卒。《唐才子传》记载李白:“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李白诗作奋发怒张,激情飞溅,夺人耳目,人称“奇文”。李白的“奇”包含了多种文人理想和诗歌理想:首先是一种飘然不群的人格精神,继承了魏晋阮籍、嵇康诗歌中冲荡的悠游旷放和个体意志的强烈外显。“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这类诗作是何等的狂放,他的潇洒和通脱为时人慨叹。其次是在自由意识关照下所显示的广阔胸襟。诗歌中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凌厉自然、目空万里的宇宙意识昭示了一种卓越高超的自我认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独立的自我人格和不向世俗屈膝的豪迈令人钦佩。再次是诗歌感情的喷薄炽热,意象的出人意表。《蜀道难》中瑰丽神绝的想象、参星斗宿的联想挑战了阅读人庸常的思维和阅读习惯,从而拥有了摄人心魄的魅力。难怪杜甫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诗歌中体现的随意自由、昂扬激越正是盛唐时代的气象,也是时人的整体精神风貌。因而李白获得了“诗仙”的美名,也正是凭借着诗名,他奔走于王侯之门,结交名界名流,在社会底层也获得了声誉,赢得了汪伦、元丹丘等人的友谊。

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失去了往昔的升平和繁荣。灾难,贫困,流离失所……这一切使得人生变得沉重。诗人失去了放飞浪漫的天空,一切的高蹈、奇伟、精致都成了昨日的梦想。白居易和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要求诗歌“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们希望诗人能够“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这是中唐社会现实的需要。盛唐诗风也至此一变而为愁苦之音,杜甫诗歌中明显的民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正是中唐文人所自觉寻找的内容。沉郁顿挫的基调成了时代的主音律,因而杜甫更能够被时人充分地接受。

杜甫以忠君、爱国、忧时、念乱为主旨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作,他的诗大多述时事,所以无一首不与时事或时人相关。唐书《杜甫传》赞云:“甫善陈时事,恺切精深,至千古不衰。”后世人可借杜甫诗了解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百姓的零落流离。《登楼》中“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沉重忧虑;《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肝胆赤诚;《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潦倒无奈以及“三吏三别”的怆然怜悯。当然也有《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开阔和畅达。

“风雅”中继承的文章济世情怀,“兴寄”的诗艺技巧,格律的严谨以及造语的精巧都使杜甫诗歌成为时人效仿的榜样。宪宗时,宰相裴度对杜甫诗作极为推崇;韩愈在《题杜工部坟》中写道:“有唐文物盛复全,名书史册俱才贤。中间诗笔谁清新,屈指都无四五人。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当然除了时代因素之外,还有诗歌本身的因素,成就了“诗圣”的美名。元稹的《杜工部墓系铭序》可以说是一篇尊杜的宣言:“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矣。”元稹充分肯定了杜甫,称其“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的确,李白诗歌中风雅比兴的不足、体格的不够完备加上时代变乱后杜甫诗作中表现出的心系天下的深沉都成为李白被超越的缘由。宋代以后,杜甫的地位日渐崇高,不可动摇。樊晃为杜甫编诗集时在序言中称赞杜甫“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

篇10:李白和杜甫的求官信有什么不一样

两位大诗人之所以求官,一则是都有政治抱负,二则也是为肚子计。假如他们生在今日,不需炒作,靠稿酬就可达到小康,靠名声就可进入仕途,也就无需再写求官信了。

开元十四年(726),26岁的李白离川求仕。李白抱负很大,要“济苍生”、“安社稷”,既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却又自视甚高,不愿走通常的科举考试之路,而选择了另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来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被召去做官。为此,李白在江陵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并写了一篇《大鹏赋》,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自寓。他先隐居在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接着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之后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

遗憾的是,李白求仙访道,并未引起朝廷重视,更没被召去做官。于是,急于“匡扶社稷”的李白觉得时间耽搁不起,便“屈身”接触裴长史李长史之类地方官吏,忙不迭地掏钱请客,结果钱花了不少,官却没做成。开元二十二年(734),34岁的李白专程赶到荆州治所襄阳城,拜见了据说凡经他推荐、提拔的人、无不官运亨通的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并递交了求官信《与韩荆州书》,用白话文译如下: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躬行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贵而对他们傲慢,不因他们微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是陇西平民,流落于楚汉。15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30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慨,讲道义。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手不停挥,顷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认为您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便被认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阶前的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激情洋溢、气慨凌云呢?

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作冀州刺史,选拔三十余人,有的成为侍中、尚书。这都是前代人所称美的。而您也荐举过一位严协律,进入中央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我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因此我感动激励,知道您对诸位贤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故而我不归向他人,而愿意托身于您。如逢紧急艰难有用我之处,我当献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谁能完美无缺?我的谋略策划,岂能自我夸耀?至于我的作品,已积累成为卷轴,却想要请您过目。只怕这些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若蒙您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便请给以纸墨,还有抄写的人手,然后我回去打扫静室,缮写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在薛烛、卞和门下增添价值。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请您加以考虑。

在这封信中,李白开篇就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赞美韩朝宗礼贤下士,识拔人才,接着大拍对方马屁,且拍得几近肉麻。之后又颇有些自负地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尽情诉说着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平交王侯”。

不知是李白的马屁拍得太过,让对方消受不起,还是自夸有些过份,让对方看了不怎么舒畅,反正这次李白求官没有任何下文,李白的热脸贴到了韩荆州的冷屁股上。

与李白一样,杜甫也是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与李白不同的是,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的杜甫试图走科举之路,但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于是,他曾试图另辟蹊径,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却无济于事。天宝十年(751),已在长安漂泊5年、靠“买药都市,寄食友朋”艰难度日的杜甫,终于抓住了一次直接向皇帝自荐的机会。这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唐玄宗连续三天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

杜甫赶紧撰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求官信一起进献唐玄宗。杜甫的求官信是这样写的:自先辈杜恕、杜预以来,十一代人都遵奉儒教、在政府中担任官职。我的祖父杜审言以文章著称于中宗时期。我凭借着祖辈的遗业,从七岁开始写诗文,已经近四十年了。然而一直是衣不遮体,经常寄食于他人。我私下里常想,说不定哪天就会在流浪中抛尸荒野山谷。希望能够得到天子的同情和怜爱。如果能让我从事先辈的事业,改变当前的处境,那么我的诗文,即使不能充分地宣扬六经,达到诸子百家那样的水平,但是像扬雄、枚皋那样的水平还是能赶得上的。有这样的臣子,皇上忍心弃之不用吗?

杜甫的求官信写得简洁明晰,先把老祖宗搬出来说了说,接着介绍了自己当前的落魄处境,之后乞求皇帝赐给他一官半职。“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确实写得怪可怜和低声下气的了。唐玄宗看了他的求官信和“三大礼赋”后,觉得杜甫是个人才,便安排杜甫待制集贤院,等候任用。虽然杜甫等了4年才被授予实职,但他毕竟通过求官信入仕了。

杜甫以哀求语气求官而一蹴而就,李白以自负口气求官而折戟沉沙。可见,文人要想求官,就得先低下头颅,低声下气地乞讨。

揭秘:诗仙李白为何对诗圣杜甫赞美之词寥寥无几

杜甫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李白有关的,共十五首,其中多数作品充满了对李白其人的真挚思念和对李白诗歌艺术的热烈赞美。而李白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杜甫有关的,不过区区四首,思念与赞美的没有杜甫对李白那么多,赞美之词更是付诸阙如。许多人因此认为,杜甫是李白的狂热崇拜者,而李白则不甚看重小自己十一岁的杜甫,对杜甫的诗歌艺术并不欣赏。这种看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李白不多的跟杜甫有关的几首诗中,已经透露出了一些对杜甫不同寻常的友爱之情。请看:“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相失各万里,茫然室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其次,从李杜交游史实可看出李白对杜甫的欣赏。天寳三载(七四四)夏,李白、杜甫在洛阳相识之后,当年秋天即跟高适等同游梁宋,登吹台、琴台,“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杜甫《遣怀》),意气相投。次年秋,杜甫到兖州,正好李白亦回到东鲁,两人同游,“醉卧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情同手足。李白的《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大约就作于这一次同游结束,临别之际。有学者认为,李杜后来在长安还有一次会面,地点是一个叫饭颗山的地方,即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诗所记述的那次会面地点。倘若杜甫不是李白欣赏的诗人,很难想象李白会跟他这般飮酒、游玩,几度盘桓,分别之后还写那么情意深长的诗体书信。

李白有关杜甫的诗歌数量较少,可能跟李白诗歌散失较多有关。杜甫在作于天宝九载(750)的《进雕赋表》,序言云:“……自七岁辍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可见杜甫现存作品的数量(一千四百余首),远少于他实际创作的数量。相比之下,李白诗歌保存的情况更加不理想。一般认为,因为杜甫生前已经有诗集在江南地区流传,杜甫晩年曾亲自编辑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中年以后的作品散失较少,他自己满意的作品大都得以保存下来。李白却没有这么幸运。李白最后病死于担任当涂(在今安徽)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处。李阳冰在给李白的《草堂集》所作的序中说:“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八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可见,李白有大量的作品散失了。李白散失的作品中,难保没有跟杜甫有关的诗歌作品。

即使李白所作跟杜甫有关的诗歌真的比杜甫所作跟李白有关的诗歌少,也不足以说明,李杜交往,杜甫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跟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创作特点上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杜甫思想深受主张仁爱孝悌的儒家学说影响,李白思想深受追求独善其身的道家思想影响;杜甫性格真挚外向,李白性格飘逸内敛;杜甫作诗喜欢实录生活,李白作诗喜欢冥想神仙。这三个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导致李杜诗歌反映友情的态度与方式上的截然不同。

上一篇:语文综合性活动七年级下一篇:关于中学生拓展训练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