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论文

2024-08-06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论文(共6篇)

篇1: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论文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其中一员的我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自身的定位也有了一定认识。以下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各章重点,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以及结合本人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一、《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各章重点内容总结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共七章内容,其中第一、二、三章分别阐述了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教师、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律制度;第四章论述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第五章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第六章讲的是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第七章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总结。

第一章——高等学校法律制度,共五节内容;分别从高等学校的类型、设立变更与终止、权利与义务、章程、以及内部组织机构五个方面对其内容进行了阐述。高等学校的类型:按举办主体划分,分为公立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按办学形式划分,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按办学层次划分,分为本科层次院校和专科层次院校;高等学校的设立:原则、基本条件、程序;高等学校的变更具体内容有基本形式、变更的审批、变更的核准;高等学校终止包含了学校终止的情形、审批;高等学校的权利:自主管理权、教育教学权、招生权、学籍管理权、颁发证书权、聘任权、管理财产权、拒绝干涉权、其他权;义务:遵纪守法义务、贯彻方针义务、维护权益义务、提供情况义务、合理收费义务、接受监督义务;高等学校章程包含了地位、内容、制定与修改的主要内容;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校长负责制。

第二章——高等学校教师法律制度,共五节内容;论述了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高等教师资格制度、职称制度、聘任制度,以及高等教师常见的法律纠纷和权利救济等问题。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高等学校教师的义务: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义务、尊重学生人格义务、保护学生权益义务、提高自身思想业务水平义务;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具体来说是通过教师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与义务表现的,而法定的权力与义务直接来源于法律对教师身份的确定和相关的具体法律制度;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规定了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教师资格分类与使用、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认定、罚则及其他有关内容。教师资格的条件、认定、限制与丧失;高等学校教师的职称制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基本条件: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具备相应职称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职称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形式:招聘、缓聘、续聘、解聘、辞聘、拒聘;高等学校教师常见纠纷及权利救济。

第三章——高等学校学生法律制度,共四节内容;分别从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学生学籍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学生常见纠纷及权利救济等问题进行论述。从法律意义上讲,高等学校是受教育者中的一个群体。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因此,高等学校学生就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接受高等学校教育的学生。高等学校的学生也有参加教育活动权,获得学金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诉讼权,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权,组强和参加学生团体团等。同时,高校学生基本都是已满18周岁的公民,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寻衅滋事,严重破学校教育秩序,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高等学校也实施了一些管理制度,如高校学籍管理制度、高校奖惩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切实努力为提前学生素质服务。

第四章——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共两节内容;学历制度和学位制度对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和划分,同时吸收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对于当前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形式均有相关的描述,严明了证书的管理和发放,督导等各个环节的细节问题。这些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使关于学历和学位证书的严谨和公平合理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第五章——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共两节内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器,也是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和调整教育结构的要求。成人教育制度是指按成人教育活动的目的、方针、法律性规范及组织等运行的成人教育体系。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等重要。通过培训,提前了工作人员以及未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六章——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共四节内容;主要从民办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地位,民办高等学校的举办,内部管理体制,财产与财务管理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民办高等学校定义: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主要利用非财政性资金,面向社会合资、合伙、合作举办的并由上述有关组织或公民个人经营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教育形式;民办高等学校地位:社会地位、法律关系地位、法人地位;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及特殊法人;民办高校举办的三个基本要素:非国家机构举办,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民办高等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

第七章——中外合作办学法律制度,共五节内容;分别从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及原则、机构的设立、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资产与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阐述;中外合作办学有合作设立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则:科学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公益性原则;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立的一般程序,分为筹备设立和正式设立两个步骤,中外合作办学组织管理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教育主权问题和产权问题;基本模式:融合型模式、嫁接型模式、松散型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资产与财务管理涉及资产筹集、分配、使用、消耗等诸多过程,保障各类资产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使用,有助于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财务行为。

二、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

尽管目前我国的法律已经对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关系作了基本构架,但是仍然存在不确定、模糊化的情形。如何准确把握,关键需要明确其组织形式、存在价值、运行规则、与相关主体的关系等核心要素。因此,对于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高等学校是一个法人;随着《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出台,正式确认了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正式从法律的层面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权利义务。作为独立的法人,高等学校必须拥有独立财产,完全的行为能力,承担独立的法律责任,也要逐渐地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来完善组织形态。

(二)高等学校是一个提供公共物品,体现公共利益的特殊法人;高等学校作为法人,其提供的产品为高等教育,因为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存在着外部性、非排他性特征,会出现“搭便车”效果。由于政府和市场在这一领域的“双重失灵”,使得高等学校成为在夹缝中生存的、渗透着公法私法相互融合精神的特殊法人。

(三)高等学校适用着特殊的运行规则;从教育的基本定位和基本属性进行分析,公共教育领域按照独立与第一、第二部门之外的第三部门的规则进行运作和制度建设,既:政府和市场在教育领域都存在失灵或失败的可能。高等学校作为公共物品提供者,只能适用特殊的运行规则,即社会性调整机制。这种社会性调整机制,意味着相对于效率而言,他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关注公共利益;相对于完全的意思自治而言,更加强调相对的,受到限制的社团自治。

(四)高等学校与政府权力的关系;就高等学校而言,一方面极力追求着自治,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的缺乏,又依赖着政府对其资源支持;而就政府而言,一方面以管理者的身份对高校事务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又以服务者的身份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如何使二者权力的分工与配置达到最优化,关键是确立二者的权力的边界,并在实践中不断调试,实现自治与控制的动态平衡。

明确高等学校的学术自治权。高校自治的理论根基在于其知识本性,知识生产内蕴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矛盾是大学自治制度存在的必要前提。

明确政府权力对高校自治干预的限度。高校自治的条件是其所具备的知识本性、知识效用性。但是这种知识本性,知识效用性必然会带来知识的社会性。由此使得高校自治不能成为绝对的完全的自治,而要受到某种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是处于高校外部的国家权力对高校自治的干预,只不过这种干预必须要保持高校和政府的动态平衡。

三、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了解到掌握高校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高校教育政策的特基本内容以及高校教育方面具体的法规政策,并了解和掌握了当前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相关的现状和热点问题。同时,通过书本中的具体案例,我对相关高等教育政策法规问题的解决基本思路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和看法。所以,在认真学习完《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后,对于怎样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怎样依法搞好高校教育,我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必须对高等学校的政策法规有个清醒的认识,只有有了这样的清醒认识,才能更好的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知识、不断传授知识的职业,时刻不忘提升自我、夯实基础。同时兼备教师职业道德和必要的法律意识,不光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恪守纪律,对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有深刻的认识。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的人才“生产基地”之一,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保障其基本秩序。通过对《高校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对教育政策与法规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清楚了自己今后应当怎么做好职业教育工作。

篇2: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论文

学校: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校

姓名:彭礼露

学号:126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我选择了教师这个神圣而充满责任感的职业,可由于自己不是师范类的毕业生,并不懂得为师之道。通过这几个星期的岗前培训,让我明白和懂得了很多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特别是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通过不断的学习,让我知道了学习高校政策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我渐渐地了解了我国高校教育政策的特点和高校教育的法规,让我学习到了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讲究依法治国,在教育学界也不例外,要求我们依法执教,科学办学,并将此作为我们平时教育活动的准绳。通过与国家政策与法规相联系,注意教育政策的不同层次的灵活把握,从而达到提自身水平的目的。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让我了解到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是以教育法学为基础,教育法学的研究的主体是教育体系,教育法学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政治学为理论基础,通过社会调查、历时考察、比较分析、个案研究的等方法发现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把问题反馈给国家教育部门,教育部门通过制定新的法规不段的完善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制定15部相关来完善我国教育法规。因此需要我们自觉探究新时期下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关注国家政策法规发展方向,并同实际联系起来,为自己说从的高等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等学校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从高等学校的类型,高等学校的设立,变更与终止,高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高等学校的章程,高等学校的组织机构这五个部分来呈现高校法律制度这一内容,高等学校的类型及高等学校的设立,变更与终止主要阐述的是有关高等学校的基础知识。而高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高等学校的章程,高等学校的组织机构这三个部分主要阐述了高等学校的法律制度。通过对这一章节的学习,让我着重的了解到了:

1、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举办主体,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

2、高等学校的设立原则:

(1)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2)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3)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3、高等学校的权利:自主管理权,教育教学权,招生权,学籍管理权,颁发证书权,聘任权,管理财产权,拒绝干涉权,其他权。

二、高等学校教师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讲述了高等教育学校里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就要依法保护教师的法律地位。另外还包括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等内容,并详细介绍了高等学校教师常见的法律纠纷及权利救济。系统阐述了维权的途径。通过对这一章节的学习,让我重点的学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2、教师资格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2)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3)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有教育教学能力

3、教育法律纠纷权利救济的法定途径:教育申诉,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调解,教育仲裁。

三、高等学校学生法律制度

本章首先阐明高校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及义务,并阐述了与学生,学校息息相关高校的招生制度,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及常见的法律纠纷就权利救助等。并且明确界定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对保护高等学校和学生的权利,平衡高等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义务,维护高校次序以及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让我深刻的认识到:

1、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权利: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获得学金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诉讼权,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权,组织和参加学生团体权,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高等学校学生法律纠纷的类型:人身权纠纷,财产权纠纷,受教育权纠纷。

四、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学业证书制度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在该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参加学习并完成规定学业的受教育者颁发的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的制度,它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维护教育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保证教育质量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对学业证书的种类,学业证书的法律效力,学业证书制度的实施等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学位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行的一种国家教育制度和学术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和高等学校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通过授予一定的学术称号或身份即学位来表明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等级的制度,学位的授予,以严格的科学训练和考核制度为基础,是国家对专业人才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力给予客观评价和奖励,是对学位获得者的一种奖励和鼓励,学位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促进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

五、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非常重视,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对促进和保护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章从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历程,相关法律制度等方面,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从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了:

1、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2、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

3、国外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

六、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有1300多所,在校总人数达到200万人以上,其中经教育部批准具有学历文凭颁发资格的民办大学有122所,目前规模在万人以上的民办高校越有10余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权公平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在其成长的道路中,也出现了一些刚性与柔性的矛盾有待解决,本章主要介绍民办高等学校的地位,类型,举办,内部管理体制,资产财务管理,教师和学生 的权益保障。

七、中外合作办学法律制度

中外合作办学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我国的教育教学与国际接轨的必然,其以引进国际化课程,使国际化师资,创国际化学校,育国际化人才为办学宗旨,引进发达国家优质的教育资源,吸纳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国外优秀的教育成果和教育理念与我国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对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篇3: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论文

一、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分析方法与样本选择

(一)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定量分析方式对高等教育政策文本进行研究,主要选择国家级高等教育政策文本作为内容分析样本进行分析,首先将各个政策文本中的政策工具内容进行编码以定义分析单元并进行初步的描述性分析,再根据政策工具理论制定分析框架,随后把符合框架的政策编号归入分析框架中进行频数统计,最后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在政策工具的选择、组织与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样本选择及文本编码

本文所选择的高等教育政策文本均为公开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教育政策法规检索系统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由于涉及高等教育政策的文本数量众多,为了选取的准确性和代表性,笔者按照以下原则对政策文本进行了整理和遴选:一是发文单位为国家级机关,主要以教育部为主二是直接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三是政策类型主要选取法律法规、规划、意见、办法、通知等体现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 四是发文时间从1994年到2014年。 原因在于1994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试行“并轨”招生,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 本文共收集了政策样本159份,并自行设计了分析单元编码表(见表1)对159份政策文本进行信息抽取。

二、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文本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从政策文本的文本形式、 年度与数量分布、领域与主题分布以及政策文本所含政策工具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一)文本形式

遴选出的159份政策文本中,其标题大致有“通知”“意见”“办法”“法律”“规定”“决定”“规范”“纲要 “方案”“规程”等几种形式(见表2),其中发现 “办法“意见”“通知”等形式出现的政策文本最多,占总数的86.2% , 这类政策多是对早期总体规划的补充性说明,或者直接针对某一具体领域做出的相关规定。 相比之下,以“法律”等名称出现的政策文本则相对较少,目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这一部法。 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仍停留在管制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以政府的意志为中心,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高等学校来说主动办教育的意识相对较差。

注:具有两种文本类型的,其文本内容以前一种文本类型为主,一般是以附件形 式放入后一种文本类型进行公布。

(二)政策年度与数量

本研究主要选择1994年作为所采用政策文本的起始年度 , 主要因为我国在1994年开始试行高等学校 “ 并轨 ”, 并选择40多所高校进行试点 。 但为起到一定的参照作用 , 本研究也把1993年的相关数据纳入进来 。 通过统计发现 , 高等教育政策的数量在1999年到2006年较为集中 , 而在1994年 、1999年 、2002年 、 2003年 、2004年 、2006年的数量尤为突出 ( 见图1)。 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背景知识发现 ,1994年高等学校试点并轨 ,1999年教育部决定扩大高校招生规模 , 从1998年到2002年 , 全国普通 高校招生 规模从108万人增加到340万人 , 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 达到15% 以上 。 2003年 ,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 、 高职 ( 专科 ) 共招学生382万人 , 比2002年增长19%, 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900万人 , 比2002年增长300万人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 2004年高等学校在校生突破2000万人 , 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 , 我国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 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数量与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 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 。

(三)政策主题

透过政策主题可以了解政策文本的主旨与目的。 根据高等教育的三项基本职能和高等学校的主要活动, 笔者把高等教育政策领域中政策 工具的使 用分为四 大领域: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管理。 通过对159份高等教育政策文本主旨及内容的分析发现,围绕四大政策领域,高等教育政策所涉及的政策主题非常广泛几乎涵盖高等学校的方方面面(见表3)。

(四)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是政府赖以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不同的学者对于政策工具类型的看法不一样,我国学者普遍认同加拿大公共政策学者霍莱特和拉梅什的分类方法,即将政策工具分为自愿性工具、强制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3类。 而在相关教育政策工具的文献中如林小英、侯华伟的《教育政策工具的概念类型:对北京市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文本的初步分析》、 李津石的 《我国高等教育 “教育工程 ” 的政策工具分析 》、黄忠敬的 《教育政策工具的分类与选择策略》、 吴合文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工具的演变分析》等,较多参考了麦克唐纳和艾穆尔(Mc Donnell & Elmore)、施耐德和英格拉姆(Schneider and Ingram)对于政策工具理想类型的分类[3],即将教育政策工具分为权威工具、激励工具、能力建设工具、象征与劝诫工具、学习工具、系统变革工具等[4]。 本研究综合各种因素,所采用的高等教育政策工具类型为:权威工具、激励工具、能力建设工具、象征与劝诫工具、学习工具、自愿性工具。 权威工具是政府使用法律、直接行政和管制等方式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本研究把制度、标准、要求、禁止、评估、监管、许可等纳入权威工具范畴,并把制度、标准、禁止、评估、监管、许可等统称为管制。 激励工具是通过能带来切实回报的奖励(或惩罚)去诱导目标群体采取行动,具体包括奖励与惩罚。 能力建设工具是指提供个体、群体或机构以做决策或采取某种行为的信息、培训、教育和资源给那些有能力的个体、群体或机构去决策或开展活动[5],包括补助与支持、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政策优惠等。 象征与劝诫工具通过价值倡导、认同、整合、同化等策略诱导目标群体按照政策所倡导的理念和目的去行动, 具体包括鼓励与号召。学习工具依靠目标群体自身的能力去解决相关政策问题,包括信息发布、沟通、协商、宣传学习等。 自愿性工具也可称为志愿性工具,是指通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或市场发挥作用,在自愿的基础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途径和方法[6],主要包括:市场、社会力量及自我管理等。 由于相关政策文本中这三项的界限不是很明显,但又具备自愿性工具的精神内核, 本研究在进行编码时把这些统称为社会参与。 另外本研究把出现“改革与优化”等字眼的政策事项也纳入了自愿性工具范畴。通过对159份政策文本在内容编码的基础上使用频数分析,结果见表4。

通过表4可知,对于政策工具类型来说,使用最多的是权威工具和学习工具, 分别占29.3%、28.3%, 其次是能力建设工具和象征与劝诫工具, 分别占12.8%、18.8%,相对较少使用的是激励工具和自愿性工具,分别占8.4%、2.4%,对于具体政策工具来说,明显使用较多的是信息发布、 要求、 号召, 分别为25.6% 、18.4% 、18.8% , 使用最少的是制度建设 , 进一步分析发现,单一政策工具的使用较少,更多的是多种政策工具混合使用,其中权威工具与学习工具中的信息发布工具配套使用较多,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使用权威工具。

(五)引入主题维度的政策工具使用状况

由前文可知, 本研究把政策领域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校管理四大领域。按照政策工具类型和政策领域构建二维表(见表5),总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主要集中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校管理三大块,排第一位的是学校管理,第二位的是科学研究,第三位的是人才培养,最后是社会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对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工作干预过多,而对于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有所忽略,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当今社会高等教育质量为什么不够高,教学内容为什么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等现象。

三、研究结论

(一)权威工具和学习工具应用过溢,其中“管制”“要求”“信息发布”运用尤为频繁

据频数统计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文本涉及的政策工具大部分是权威工具和学习工具, 各占到29.3%和28.3%,而权威工具中的“管制”“要求”各占9.6%、18.4%,学习工具中的信息发布工具占到25.6%。 而且进一步研究发现 ,大部分“管制 ”“要求”类工具经常与信息发布工具联合使用,可以看出, 信息发布工具主要用于管制与要求的相关具体事项的告知。 如2002年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高等学校学历证书规范管理的通知》 告知了学历证书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及有关工作的基本要求, 并要求严格按照本通知所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填写、颁发毕(结)业证书;国家和省级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监督与管理。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公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通知》,公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共10大类50条),并提出要求:确保信息真实及时建立即时公开制度、完善年度报告制度、构建统一公开平台、加强公开监督检查,并进一步要求做好清单的落实工作等。可见,虽然我国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关于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深化改革, 扩大自主权的若干意见》、1996年《关于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深化改革扩大自主权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对高等学校自主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进一步从法律上确定了高校自主权[7],并在以后的相关政策文件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把落实高等学校自主权作为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仍以国家意志为转移, 作为具体的高等教育承载体———高校来说, 所拥有的自治权仅是如何执行好国家意志的自主权, 相当一部分高校对于如何办好高等教育没有体现出相应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其关注的重点或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把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事项做好,而对于如何把人才培养好、如何把教育办好则缺乏自己的理念和前瞻性, 这也是我国高校趋同、缺乏特色的原因所在。

(二)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中自愿性工具应用相对不足,能力建设工具过度集中于科学研究领域

自愿性工具强调社会自治, 各社会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解决社会问题,其重心是市场工具。 在高等教育领域采用自愿性工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给高等学校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自己的特色,促成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增强办学的主动性。 对本研究所收集的政策文本进行统计发现, 自愿性工具的使用相对不足, 仅占2.4%, 而且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社会参与,所统计的自愿性工具总数只有11项,但是有7项用到的是社会参与,而且更多偏向的是对社会资金的引进。 例如,2001年科技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印发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重点任务的罗列,其中有“(二)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完善产权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管理机制;(三)拓展融资方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等,这与自愿性工具使用的核心意图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另外,对于能力建设工具来说,使用较多的领域在科研领域,其主要目的在于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基础学科的发展。 如《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等,而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则相对较为薄弱。 能力建设工具就是政府投资于物质、智力和人力资源,以提高个体或机构执行政策的能力,它着眼于个体、群体或机构实现其功能的长期效力,是一种着眼于长远的投资行为[8]。 能力建设工具中制度建设事项使用较少, 大多通过添置设备、经济支持、培训员工、增设机构等事项以提高政策执行主体或机构的能力, 这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策略, 同时也为高校或个人提供了一种获取资源尤其是经济利益的渠道。如果在科研领域过多使用这类能力建设工具, 而在人才培养或社会服务领域使用较少,许多高校就会呈现“重科研,轻教学”“重视学术研究,忽视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其结果是国家与相关社会组织对大学的评估主要看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等硬指标,高等学校关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绩效工资认定等主要看其科研成果、学术论文、 科研经费等,而教学方面的要求则相对偏低。 正是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导向,动摇了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地位以及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影响了大学管理者的决策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 )我 国高等教育 政 策 工 具 使用 的重 心领 域还是在学校管理,尤以招生、学生管理和财务管理为主

通过统计发现,在学校管理领域,各类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都很高,总量上占54.0%,而又主要集中在招生、学生管理和财务管理,分别占学校管理领域的13.9%、16.3%、16.3%。 这说明几个问题,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具体事务插手过多。从所统计的政策文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政策涉及的学校管理领域,大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小到食堂管理、校园安全,无所不包。 二是相对于关注高等教育的本质使命来说,政府似乎更关注教育资源的使用与教育秩序的维护。 由于我国大学是在政府主导下创立的,无论是政府、社会民众还是大学本身在思想层面都默认政府应该掌握大学的发展,这也导致其在根源上就不具备自主性。 高校是国家的下属机构,为维护良好的符合国家意志的教育秩序, 政府掌管着高校的人事任免权,掌握着高校大小事务的管理权,掌控着高校内外资源的配置权,还严格限定了高校的评估标准,而高校必须接受国家直接的行政指令式管理。 另外,我国政府是高校的主要资源提供者,来自政府的拨款在高校总经费中占较大比例,这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 为保障这些资源的合理使用,政府非常重视对经费使用的监管,对各项经费的使用严格限定。 政府对高校经费使用方式的过度干预,弱化了高校自主行动的能力和积极性,也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 )政 策数 量与 我 国高等教育发展 历 程 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紧密联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主要是两件,一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二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通过前面关于政策年度的统计发现,高等教育政策文本数量的起伏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在我国已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任务后,政策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回落,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外部性影响的凸现及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要求,政策文本数量又有所回升。由于各高校的章程也是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政策文本,2013年发布了6所高校的章程,2014年发布了41所高校的章程。 但本研究挑选样本的原则是具有全面影响力的,所以因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导致政策文本数量回升的趋势在统计图表中没有明显地体现出来。 从总体趋势来看在我国实施依法治国重大战略的背景下, 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趋势,为此,高等教育政策文本数量仍会出现减少的现象。

四、政策建议

(一)政策制定应注重长远目标和宏观目标,适当结合短期效益

政策目标是政策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项政策的核心。 它是设计政策方案的依据、政策执行的归宿和政策评价的标准。 细观本研究所统计的1994年至2014年之间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 政策目标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推动某一项项目的开展,如《关于做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工作的通知》《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等;二是针对当时社会某一突出社会问题的应对之策,比如教育质量、校园安全、招生腐败等,如200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治安保卫工作的通知》, 这与高校各类案件频发有关。 据统计,1999—2000年,全国76所高校共发生各类案件9278起,非正常死亡176人[9];2014年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发布前后,据相关报道,自主招生、 破格补录和调换专业日益成为高招腐败的三大“重灾区”,高校自主招生领域腐败频发,官员因招生腐败落马并不鲜见。 这些都显示出政策制定的即时性,缺乏对高等教育事业进行管理的长期思考。 为此,政策制定应注重长远目标和宏观目标, 适当结合短期效益。 这既是我国教育部门进行职能转变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属性的要求。从职能转变来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 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周川认为,政府在对高校的治理及管理职能上,不应该是在学校内部的动作过程或者是环节上,更不应在高校内部所需要办理的日常事务上, 重点应该是在外部的宏观关系上,还有就是要放在高等教育事业的方向和质量标准上[10]。 为此,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政策对高校进行管理,应围绕高等教育的宏观目标与长远目标,而不要过多涉及高等学校内部的具体管理细节。从高等教育自身属性来说,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本质及其属性的问题上, 总是从其外部寻找自身的规定性, 具有强烈的政治和经济属性。 作为社会现象,高等教育与政治和经济直接紧密关联,但如果因此将高等教育的本质归结为政治或经济,进而要求高等教育依附于政治和经济,无疑等于取消了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11]。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说,教育过程之外没有目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和本质,进一步说,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12]。 《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教育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 (2010—202年)》特别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为此,高等教育政策必须围绕培养人这一基本活动来发挥作用,失去了这一点,高等教育就不再是教育了。

(二 )根 据 政 策 问题 的 属 性和 政 策 目的 均衡 合 理创新地使用各类工具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高等教育政策的各类政策工具的使用及其所应用领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相对来说,权威工具使用过多,能力建设工具和激励工具过多运用于科学研究领域。 各政策工具都有优缺点,其作用也不尽相同, 如权威工具较容易实施和管理,成本较低,效果具有直接性且更易见效,但又容易扭曲自愿性或私人活动,过于刻板而缺乏灵活性、不利于革新和技术进步等。能力建设工具与激励工具易于确立并加以实施,能够鼓励创新,是一种灵活的工具,但是能否达成所希望的目的也是较难以衡量的,而且如果过多过滥使用也会导致失效。 因此,在选择政策工具时须根据政策问题的属性和政策目的合理地进行选择。同时,政策工具的使用不能单一化,而应综合使用,并积极地创造新工具。另外,尽可能在高等教育的不同领域均衡使用各类政策工具,以便促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均衡发展,并适当向人才培养职能倾斜。

(三)积极引入自愿性工具,使政府对大学的管理由“过程控制”转向“结果管理”

篇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与政策探析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法规;政策;本科

20世纪80年代之初,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还处在初创时期,法规建设尚处子空自,政策建设也比较薄弱。尽管?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決定? 等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但这些政策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上,至于高职究竟是什么、怎样发展等具体问题则较少涉及。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現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各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大大增加,高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与此相适应,一些高职法规、政策也陆续出台。

一、近10年我国高职法规、政策建设的主要成绩

(一)提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多种途径

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这就是著名的“三改一补''发展高职的方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则在重申原来的“三改一补”发展方针之外,还提出 “部分本科院校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印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更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由以下机构承担: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极少数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合格标准的成人高校等。这样就形成“六车道" 一起办高职的繁荣局面。

(二)制定了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

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这个文件对高职学校校系两级领导的配各、专兼职教师队伍、土地和校舍面积、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课程与专业设置、基本建设投资和正常教学等各项工作所需的经费等条件作了规定。文件还提出新建高等职业学校应在四年内在规模、师资、图书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三)推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

l995年,原国家教委对于学校规模硬件方面的要求是:“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占地面积250亩以上;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以上;图书总数25万册以上,实验实习设备总值l200万以上。”1999 年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挑选30所现有学校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四)总结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归纳了高职高专教育人;一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一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

(五)探索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基金,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 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全面提出了改革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若干具体措施。内容涉及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并决定组织实施 ?21 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

二、近年来高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发展的主渠道不明

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职的政策,总体思路是可取的,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三改”的三类学校在中国高教系统中一直属于较为薄弱的环节,而且近 20年规模高速扩展过程中有多年形成的许多老问题,如科类结构不合理、高职特色和专科特色不突出、办学条件差等问题仍然投有得到很好解决。把这三类学校作为发展高职的主渠道似乎勉为其难。同时,很多专科学校对高职也投有太多热情,即使为了扩大生源而办高职,大多与职业教育的观念、培养日标、教学模式、实践条件等有较大差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点中专长期搞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实践基地多,比多数“三改”学校更适合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所以,重点中专仅仅作为“补充"似乎投有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二)“新模式新机制"政策存在失误

新高职”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对高职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教育部印制的毕业证内芯,不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省级财政补贴为主(实质就是按教育成本的高收费),此即''三不一高"。从高等教育改革目标来看,''三不一高”政策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而刚刚出土需要扶植的高职,却要首先単独承担冲破中国干百年来传统习惯势力的重任,有失公允。仅以高收费而言,专科生、本科生每年收学费3000元至4000元左右,高职生每年竞要收比这高1.5到2倍以上的学费,投入与回报又难以成比例,谁又甘愿背此重负?显然,这一政策对高职的发展会产生相当消极的影响。

(三)“本科院校办新高职”的政策值得商権

根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关精神,全国已有100多所本科大学创办高等职业学院或高等技术学院,其中包括一些重点大学。由于新高职是专科层次,所以绝大多数的大学高职院办的都是专科层次的高职。笔者认为,在日前我国已经有“三改一补"和民办学校发展专科高职的情况下,本科大学再来办高职专科,重复其他高职模式的培养路子,不仅难以发挥大学的独特优势,而且也会对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造成不良的冲击。

(四)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虽然本科高职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可以预见,以后几年将有一 个较快的发展。一方面因为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应用性人才,另一方面,广大受教育者也有接受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需要。同时,由于近年来专科高职出现招生难、就业难等问题,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正常发展。所以,应注重适度发展本科高职。笔者认为,发展本科高职首先要转变观念。在专科高职招生就业都相当困难的形势下,我们不能死抱着''现阶段就是要以发展专科层次高职为主” 的教条不放,这样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人才和资源根费。因此,本科高职要适度发展,并最终在我国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l]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模式一美国的案例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oo9,(12)

[2]许庆豫高等教育制度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o4:27

篇5:《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高教政策法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要切实承担起这一神圣责任,除了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必须要拥有科学的执教理念,掌握开展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懂得从事教育活动的行业规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所谓师,是在专业领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样秉承了古代师者的品性与风格。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恪守纪律,对国家的政策法规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高等教育,培养出全方位的社会型人才。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工厂,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高校教师作为人才的培养者,肩负着人才强国的重任。优秀的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严格用高等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师德师风。然而,参训的新教师大多不具有法学背景,对于法学基本理论的了解不多。怎样维护自身的权利定义不明确,处于徘徊状态,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应用实施把握不准。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相关知识学习,明确了高校教育的相关法规与政策,达到处事不惊,应变有余。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成长自己、超越自己,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绵薄之力。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分别从高校法律制度、高校教师及学生法律制度、学业证书与学位制度、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中外合作办学法律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讲解。使我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自身定位有一定认识。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中的高等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地位、权利、义务是本文着重要阐述的。

一、教育法规基础性知识

高等教育法是依法管理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手段,同时,教育法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掌握及运用教育法规是推进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关键。我国教育法基本原则有:保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原则;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教育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原则。

二、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要点

加强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广大高校教师树立法治观念,拓展法律知识,从而有力推进我国教育法制的建设和实施工作。所以,需要广大教师能把学到的教育法律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高等教育政策

法规主要内容有:

1、从高等学校的类型、高等学校的设立、变更与终止、高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高等学校的章程、高等学校的组织机构等几个方面来呈现高等学校的基础知识和法律制度。高等学校的基础知识有:高等学校的类型、高等学校的设立、变更与终止;高等学校的法律制度内容:高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高等学校的章程、高等学校的组织机构。

2、讲述了高等教育学校里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就要依法保护教师的法律地位。另外还包括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等内容,并详细介绍了高等学校教师常见法律纠纷及权利救济,系统阐述了维权的路径。这一环节是高等教育法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明确界定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对保护高等学校和学生的权利、平衡高等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义务、维护高校次序以及社会稳定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阐明高校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及义务,并阐述了与学生、学校息息相关的高校招生制度、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及常见的法律纠纷权利救助等。

4、明确了学历制度和学位制度对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和划分,同时吸收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对于当前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形式均有相关的描述,严明了证书的管理和发放,督导等各个环节的细节问题。这些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使关于学历和学位证书的严谨和公平合理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5、阐述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我省自身的发展需求来看,强调当前应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岗前培训。成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延伸,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重点讲述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历程、相关法律制度等。

6、重点介绍了民办高等学校的地位、类型、举办、内部管理体制、资产财务管理、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保障;民办高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权公平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刚性与柔性的矛盾有待解决。

7、了解中外合作办学在机构设立、组织管理、教育教学以及资产与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问题,能够为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化、完善其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为了满足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需要,在立法上进行全面的改革,推陈出新,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政策文件等,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等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三、高等学校、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的相关法律问题

高等学校的相关法律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责任能力,具有办学自主性、财产独立性、机构公益性的特征,通常是

教学水平,还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学生作为教育体系中最大的群体,也是教育法规的主要对像,但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是自立、自信、自强的新一代大学生,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利、待遇和机会则正是大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体现。法规就应更加注重大学生在个性化意识方面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教育。

四、高校领域常见的法律纠纷及相应的权利救济问题

主要阐述了高校领域常见的法律纠纷及相应的权利救济问题。教育法律纠纷是指教育关系主体间在教育过程中就某一教育事件所发生的法律权利义务的争议。教育法律纠纷是一种新型的法律纠纷类型。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对教育法律纠纷内容及救济方法有了较全面的了解。那么教育法律纠纷类型主要有:学生和学校之间发生的纠纷;学生和教师之间发生的纠纷;教师和学校之间发生的纠纷;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发生的纠纷。另外,对教育法律纠纷的权利救济进行了概述,重点讲解了教育法律纠纷救济途径有教育申诉、教育行政复议,使我懂得了怎样保护自己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权利及履行的义务。

五、结束语

篇6: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学校: 姓名: 学号: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认识到作为一名高教教育的的教师,更应要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一个透彻清晰的认识,严格用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来约束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高等学校法律制度相关的基础性知识

高等教育政策法的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掌握以及运用教育法规,是推进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这个部分的内容主要从高等学校的类型、高等学校的设立、变更与终止、高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高等学校的章程、高等学校的组织机构五个部分来体现高等学校的法律制度。又分别从权利与义务、章程、内部组织机构方面阐述了高等学校的法律制度。

二、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的相关法律问题

在高等教育学里面,维护高等教育教师的合法权益也是举足轻重的。这个部分讲述了高等教育学校里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要加强老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就要依法保护教师的法律地位。

(一)高等学校老师权利和义务概述

老师既是一个社会的普通公民,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的权利包括:教师作为一个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来看,在教学过程中,由相关法律对其进行保护的自由和利益;义务包括:一是积极义务,就是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可以作出某种行为,如《教师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教育方针,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二是禁止性法律义务,就是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不作出某种上行为。三是义务人侵犯他人的权利和利益时,接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规定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由所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或解聘。

(二)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权利及义务

在宪法和民法意义上,学生是公民,公民是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并发行法规定的义务的人。学生的基本权利及义务。

学生的权利:学生的权利,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宪法赋予公民的普遍权利。二是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所享有的教育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利,是国家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1、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

2、获得学金权;

3、获得公正评价权;

4、申诉诉讼权;

5、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权;

6、组织和参加学生团体权;

7、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的义务:指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依法承担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依照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参加教育活动时必须履行的义务。包括了

1、遵纪守法的义务;

2、养成良好品德的义务;

3、努力学习的义务

4、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的义务以及履行获得贷、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5、遵守其他制度的义务。

三、我国教育基本制度:学历制度和学位制度

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学业证书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维护教育活动正常而有序地进行,保证教育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必须建立和完善学业证书制度。《教育法》出台以前,教育领域曾出现乱办学、滥发学业证书的混乱现象,一些单位乃至个人不经批准随意开办教育机构,不经批准擅自招生,对不符合招生标准、不符合教育质量要求的学生,也发给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有些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发放超其层次、规格或职能范围的学业证书。这些做法破坏了国家教育标准的完整统一,危害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某种学业证书,通常是个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或从事相应职业的必要条件,也是用人部门选拔和录用人员的重要依据,学业证书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高等教育督导与评估

具体体现在:(1)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2)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是依法治教,保障素质教育顺利推进的迫切需要;(3)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此外,为了高校的发展,还要建立高校教育评估机构,对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实行长效的评估机制,稳抓落实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

五、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非常重视,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对促进和保护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是给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对小学、初中、高中后未能升学的青少年进行就业前培训,提高其职业适应性和职业技能,有利于发展生产。通过改革逐步形成和普通教育相互衔接、共同发展、比例合理的新格局。成人教育的是学校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延伸,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多方面的职能,它使未受教育的人们受基础教育;使受过不完全教育的人们补受初等、中等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使已经受过相当教育的人们充实新的知识;使任何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发展个性,增长知识才能和道德修养。

上一篇:确定位置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下一篇:古诗《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