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作用

2024-08-19

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作用(精选8篇)

篇1: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作用

浅谈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确山县李新店中学 周庆村

摘 要: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本文介绍了创设问题、追问、类比、动态等七种不同的情境,阐述了情境创设在数学中的作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情境 创设 数学 教学 作用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需求的产生必然导致对满足欲望的方法、方式的思考,因此揭示所研究问题的必然性,目的性,自然会诱发积极的思维。疑问的产生对思维的诱发作用是明显的。学生发自内心的疑问可有效地促进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出现。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还交织着情感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因此数学教育中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态度精神的培养也显得非常重要。

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心理学也认为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最终从感性认识,经过情绪性的内在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其中“双基”是能力的基础,而思维品质是数学能力的灵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不同的教授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情境创设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和充满知识美的享受。

创设问题情景,既能使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又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下面就不同的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数学教学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有疑设问是一切知识的起点和追求知识的动力。任何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青少年在这方面表现更为强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思索、尝试,释疑解惑。但释疑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应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通过适当地点拨,让学生积极思维而达到解疑之目的。这样,思维过程才能日臻缜密,知识掌握才能更趋牢固。

二、创设追问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问题提出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善于捕捉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效的激发,对重点,难点内容“重锤敲打”且敲得错落有致,层出不穷的推理中体会茅塞顿开的领悟;对非重点、非难点内容则“和风吹拂”、“闲庭信步”,让学生享受思维的成就感。因时,因地、因材施教,设置发现问题情景,使学生与教师与教材共鸣,营造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记忆情境,启迪学生学习兴趣

记忆是学习数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相当多,如果一味地死记硬背,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是很好。因此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巧妙地创设记忆情境,使学生在愉快欢笑的气氛中进行记忆,而且终身难忘。例如在半角正切公式的教学中,学生对半角正切公式很难记忆,可交给学生一副口诀:“上山一家哭,下山一减哭。”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与记忆。

四、创设类比情境,拓宽学生解题视野

所谓类比就是指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之间,根据它们某些侧面的类似之处进行比较,通过预测建立猜想和发现真理的方法。其思想过程为研究对象、类比、预见、形成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比思维在数学知识延伸拓广过程中常借助于比较联想用作启发诱导以寻求思维的变异和发散。在归纳知识系统时又可用来串联不同层次的类比内容,一帮助理解和记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无论是对于命题本身或解题思路方法都是产生猜想获得命题的推广和引申的原动力。

例如在解决“正四面体上任意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之和为一定值”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几何中“正三角形中任意一点到三边之和为一定值”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类比:“面积→体积”,展开思维活动,使问题迎刃而解,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视野。

五、创设联想情境,焕发学生探索新知

联想不是凭空臆想,而是人们对具有某些特征的新的问题,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已掌握的结论和方法联系起来,由“此”想到“彼”的一种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对“以旧换新”,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创设错误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质疑,反思,创新的精神

设置错误情景,即“错误教育法”,使学生反思,质疑,错误的解法,错误的命题,不仅更清晰的认知基本概念基本数学方法,更能在“错误”中产生积极思维,质疑,创新,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七、创设动态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造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是脱离实际。”因此,我们可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的、直观、生动、有趣生活情境,改善认知环境,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锥体体积公式的证明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其中渗透了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割补思想。运用常规教学不容易讲清楚,学生也很难听明白。运用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把割与补的过程演示出来,突出了几何体的线条和切面,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又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整节课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功能,围绕着两个重点--锥体积公式(知识)和割补法(能力)展开,在熟悉割补法的同时,又掌握了锥体的体积公式的证明,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情境教学方式还有很多,如生活展示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等。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创造,不断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情境教学虽无定法,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以上出现种种现象,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⑵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⑶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⑷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2.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1)要有真实性。

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要有“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要有“发展性”

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学生需要认识上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4)要有“吸引力”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再新颖的形式反复刺激学生,也会变得陈旧,),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 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总之,创设合适的情境,既能改进数学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也能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张扬,学生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要亲历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也以展示学生发展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还可能会面临挫折和失败,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成长、成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的迅猛膨胀,更新周期的缩短,使广大教师和学生经常面对同样不知道答案的问题,面对着谁都不知道如何处置的情境。因此,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使学生有效的从面对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这无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追求的目标。让我们从课堂教学入手,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努力吧!

篇2: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需求的产生必然导致对满足欲望的方法、方式的思考,因此揭示所研究问题的必然性,目的性,自然会诱发积极的思维。疑问的产生对思维的诱发作用是明显的。学生发自内心的疑问可有效地促进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出现。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还交织着情感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因此数学教育中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态度精神的培养也显得非常重要。

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心理学也认为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最终从感性认识,经过情绪性的内在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其中“双基”是能力的基础,而思维品质是数学能力的灵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不同的教授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情境创设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和充满知识美的享受。

创设问题情景,既能使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又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下面就不同的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数学教学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有疑设问是一切知识的起点和追求知识的动力。任何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青少年在这方面表现更为强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思索、尝试,释疑解惑。但释疑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应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通过适当地点拨,让学生积极思维而达到解疑之目的。这样,思维过程才能日臻缜密,知识掌握才能更趋牢固。例如:在“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复习点集{(x,y)|x+y-1=0}表示经过点(0,1)和(1,0)的一条直线,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效的激发,对重点,难点内容“重锤敲打”且敲得错落有致,层出不穷的推理中体会茅塞顿开的领悟;对非重点、非难点内容则“和风吹拂”、“闲庭信步”,让学生享受思维的成就感。因时,因地、因材施教,设置发现问题情景,使学生与教师与教材共鸣,营造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记忆情境,启迪学生学习兴趣

记忆是学习数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相当多,如果一味地死记硬背,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是很好。因此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巧妙地创设记忆情境,使学生在愉快欢笑的气氛中进行记忆,而且终身难忘。例如在半角正切公

式的教学中,学生对半角正切公式很难记忆,可交给学生一副口诀:“上山一家哭,下山一减哭。”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与记忆。

三、创设类比情境,拓宽学生解题视野

所谓类比就是指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之间,根据它们某些侧面的类似之处进行比较,通过预测建立猜想和发现真理的方法。其思想过程为研究对象、类比、预见、形成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比思维在数学知识延伸拓广过程中常借助于比较联想用作启发诱导以寻求思维的变异和发散。在归纳知识系统时又可用来串联不同层次的类比内容,一帮助理解和记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无论是对于命题本身或解题思路方法都是产生猜想获得命题的推广和引申的原动力。

例如在解决“正四面体上任意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之和为一定值”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几何中“正三角形中任意一点到三边之和为一定值”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类比:“面积→体积”,展开思维活动,使问题迎刃而解,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视野。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类比联想到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从而过O作直线的垂线,垂线段即所求的最短距离。

四、创设联想情境,焕发学生探索新知

联想不是凭空臆想,而是人们对具有某些特征的新的问题,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已掌握的结论和方法联系起来,由“此”想到“彼”的一种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对“以旧换新”,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解析几何中有下列三个命题:

1.以抛物线的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必和抛物线的准线相切。

2、以椭圆中任意一焦半径为直径的圆必和以长轴为直径的圆相内切。

3、以双曲线中任一焦半径为直径的圆必和以实轴为直径的圆相内切。

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命题1的证明后,启发学生联想,则能很快完成其余两命题的证明。创设联想情境,可使学生在解题中以点带面,存同求异,触类旁通。

五、创设错误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质疑,反思,创新的精神

设置错误情景,即“错误教育法”,使学生反思,质疑,错误的解法,错误的命题,不仅更清晰的认知基本概念基本数学方法,更能在“错误”中产生积极思维,质疑,创新,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造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是脱离实际。”因此,我们可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的、直观、生动、有趣生活情境,改善认知环境,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锥体体积公式的证明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其中渗透了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割补思想。运用常规教学不容易讲清楚,学生也很难听明白。运用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把割与补的过程演示出来,突出了几何体的线条和切面,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又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整节课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功能,围绕着两个重点--

篇3:浅谈创设情境在数学课堂上的作用

(1) 创设好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数学里的新概念、新知识, 学生在接受前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照本宣科会显得很空洞且不易被学生所接受, 如果采用他们身边所熟悉的事或物创设适当的情境来引入, 学生对新知就很容易理解。如:在介绍旋转的概念时, 我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大钟, 根据秒针绕着中心不停地转动, 学生很容易理解旋转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2) 创设好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根据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且适合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创设情境, 制作成投影或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给学生, 能把学生从书本一下子拉进实际生活中, 并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引导, 让他们解决,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求知的欲望一应而生, 下面的课堂教学就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 创造好的情境能够训练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 贯穿实践性, 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 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恰当的情境, 在学生熟知的范围内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 让学生去分析、解决,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产生顿悟。如:在讲授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节时, 我提出以下的问题:某超市设置一个抽奖处, 圆形转盘上从左到右有1、3、2、4、5、6共6个数字, 指针现在指向3。规则如下: (1) 抽奖者每人先交1元钱。 (2) 转动转盘, 指针指向几就顺时针跳过几格。 (3) 奖励方法。指针最后落在的位置及奖励金额分别如下:1-0.2元、2-0.1元、3-15元、4-10元、5-0.1元、6-0.1元。现在, 假如你在超市门口, 你会参加抽奖吗?学生马上就会进入思考和激烈的讨论中, 经过计算这几个数出现的概率, 发现3和4是不可能出现的, 所以抽奖只是一个骗局。

(4) 创设好的情境能接近数学和实际的距离,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有助于师生互动。创设情境, 让学生动起来, 此时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这样有助于师生间的互动,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 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 整理教材, 重组教材内容, 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材料。

篇4: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学习兴趣;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12-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除非,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情境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既能使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又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下面就情景创设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数学成绩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兴趣决定的,如果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就容易为学习数学提供强大的动力。生活情景教学就是一个可以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将数学的抽象元素与生活元素融合在一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师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基本特征”这部分内容,给学生们播放了这么一段视频: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悟空化缘带回来一块大饼,而师徒四人为了分这块大饼起了分歧,唐僧建议将大饼平均分成四块,一人一块,可猪八戒不高兴了,说:“师父,老猪我这么能吃,你就多分我一块吧,猴哥吃的少,把他的给我。”悟空说:“师父,那就把饼分为八块,这样就多给八戒一块饼了。”这时,唐僧、沙师弟都哈哈大笑了起来。视频播放完之后,教师问到:“在这个视频中,大家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悟空提出的办法为什么会引起唐僧和沙师弟的笑声呢?”在这节课堂中,教师抓住了学生喜爱动画片的性格特点,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设置生活情境,充分地将学生的兴趣和课堂上的知识联系起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课堂质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促进学生的发展的需求

在创设情境时,除了从兴趣上满足孩子的需求,更要从“认知的增长、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提升”上促进他们的发展,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学生本能的需求与学生发展的需求是不同的,学生的发展如果在家长教师的正确、有效的引导下,比自然成长要快的多。这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所以创设的情境不仅仅只是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还要注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把教育自然地、恰当地引入学科学习中。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生活情境教学模式的出现改善了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规定的情境中,教师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给学生分配一定的任务。如学习“统计”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日常生活中买东西的情境,教师可以在桌子上放置不同的水果,由学生扮演水果摊的老板,另几位同学扮演购买者,买水果的同学要统计出自己需要买的水果的种类、价格及数量,从而确定需要带的钱数,而卖水果的同学则需要统计销售出的水果数量和所得的收入。这种情境模式的重现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案例中探究出潜藏的数学奥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锻炼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生活情境教学是一种将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在生活情境教学中,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融入教学,学生在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生活实践能力。如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设置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学校组织了一次师生郊外春游,现在师生们正忙着准备郊游的物品呢,但是这么多的物品(苹果、矿泉水、面包)该如何分配呢?有这样的几种分法:蓝组分苹果,总共有10个苹果,分给5组,每个组分2个;红队分矿泉水,总共15瓶矿泉水,分给5组,每组3瓶;黄队分面包,总共20个面包,分给5组,每组分4个。这样的分法,你们觉得合理吗?为什么?要准备出发了,出发前,要把10面小旗分给小组长,可以平均分给几个组,每组几面旗呢?在这个情境中,教师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还锻炼了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提高数学思维拓展能力

生活情境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也可以在生活情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思维拓展,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教师在完成“加法运算”的生活情境教学之后,对生活情境的设置进行了升华:小明在商店购物时,买了许多物品,当他去前台结账时,收款机显示的应付总额是39元,小明拿出30元后,又把所有零钱翻了出来,正在费力地数1元、5角,收银员看到后,说:“小朋友,你为什么不给我张10元,我找你一元嘛。”小明这才恍然大悟,收起所有的零钱,拿出一张10元交给了收银员,同时收银员也给了小明1元。这个生活情境的设置,使得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付整找零的好处,也让抽象化的数学思想变得具体化、可视化,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总之,创设合适的情境,既能改进数学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也能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张扬,学生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所以, 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还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环境做出相应的设计和改变。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数学新课程标准》

篇5:《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效”与“度”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

课例1:《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

教材上的例题是这样的: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有一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学校要组织同学们走出启东,走近社会,去无锡体验生活2天。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教师又说:考虑到无锡是旅游城市,游人较多,要事先预定房间。我们可以怎么安排在无锡的住宿呢?相机出示习题:我们班34名同学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不考虑男女性别,但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同学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教师创设了“体验生活”活动中将遇到的付钱、买东西等问题情境,学生也一一解决,以此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以巩固,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正当执教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时,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真的要去无锡吗?”“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无锡?”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口答道“你们真以为去?这是为了做题目随便说的!”刹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二、情境创设追求形式化

上个学期听一位老师上《7的乘法口诀》,在课的最后,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带上逼真的“火车头”头饰的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似乎参与的面很广,参与率很高。

[案例分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虽然注重了形式与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并且,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其实是关注了个别,忽视了全体。

[课后反思]: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同样是这节课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课例5:《认识分数》(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有趣的广告。别小看这则广告,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我们还能从中联想到今天所学的分数呢。

([案例点评]:广告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将广告引入数学课堂真实而自然,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真切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本案例中的广告情境即不造作又不花哨,能扎实、有效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三、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情境创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联想或推理情境、自主学习情境以及任务情境等。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那么,在新课程下,教师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要具有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先想想整个活动是不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体现在明确的目的性,参与的全体性等方面。

二、创设情境要联系实际生活,要具有真实性

联系实际生活,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例如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一米相比,看看是几个一米,与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几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进行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生活到处都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具有探索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所以有效的教学情境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突现学生的个体地位与作用,使得教学更具有效性。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然而,学生毕竟还是孩子,由于受到年龄因素和知识经验的局限,不可能自发地去探索。如果没有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标,学生的探索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他们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四、创设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具有针对性

一是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对于低年级学生, 颜色、声音、动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 如运用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对于高年级学生, 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的满足, 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二是创设情境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表明, 认识兴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密切关系。因此, 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识的结构, 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

五、创设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要具有适度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越多越好,一节课创设几个或十几个情境,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关注的只是活动的本身,不是学习的内容,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较为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中来,所以,我认为是否要创设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考虑,来设计教学过程。

篇6: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情境创设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步成长阶段,自身的理解能力不强、文化水平不高、知识储备含量较少。因此,面对小学数学知识难度逐渐加大的现状,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结合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要点,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的情境应该具有开放性。开放式的应用题情境创设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小明和小兰两个人,一共做了15朵花,问他们每个人分别做了多少朵,就有14种可能的答案。这种开放性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思维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积极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属于基础性知识,很多都和生活存在着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实例,把实际生活案例与数学课堂的应用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例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苹果,课上教师可以引导性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平常在家里妈妈都会给你们拿什么水果吃啊?”此时,学生就会纷纷说出:“我妈妈会给我拿苹果、梨、桃子、西瓜。”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应用题:“有一个妈妈,给孩子买了4个苹果,但是只拿出了一半给孩子,问妈妈还有几个苹果?”此时学生就会说:“一半就是4÷2=2,那么妈妈还有2个苹果”。此时,教师就可以继续引申问题,说如果用分数表示的话那是不是就是2/4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分数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概念。然后拿出一个苹果,用刀子将苹果切开,然后拿起一半苹果引导性地问学生:“这个是什么呢?”学生就会答:“一半苹果。”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讲解分数知识,指明这一半苹果就是整个苹果的1/2,由此引入分数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三、丰富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思路

(一)突破思维定势

小学生接触的事物较少,在应用题解题的时候往往会将问题复杂化,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受到了解题定势思维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定势思维困局,从而提高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说:“小红家要铺地板,正好小红想要帮忙,现在知道每块正方形地板的长度都是4分米,如果小红要铺满整间屋子要用60块地板,现在假设小红家买来了新地板,但是地板长5分米,那么要用多少块地板呢?”在此道应用题的解答中,小学生常会运用以往固有的思维方式来解题。所以教师在讲题的时,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正确地引导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通过联系生活,解题的方法可以是4×4×90÷(5×5),也可以是90×(4×4÷5÷5)。这样做不仅优化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还缩短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

(二)对数量关系的变化给予高度重视

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以数量关系为切入点,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小学生了解应用题的含义,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准确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纠正学生粗心大意的毛病,从而使其明确数量关系及关键的已知条件,提高解题的准确率。例如,讲解例题“学生小明家里养了1000只鸡,鸡的数量是鸭的数量的3倍还超出10只,问小明家一共有多少只家禽呢?”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变化,小明家养的主要家禽就是鸡和鸭子,在题中已经明确说明鸡的数量是鸭数量的3倍还超出10只,教师通过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鸡鸭之间的数量变化。这样问题就变得十分的简单,解题的思路也会变得更加清晰。总之,小学教师要重视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问题,要深入了解学生整体状况,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应用题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意义

首先听了一位美女老师给一年级孩子上的一节课,看着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如此活泼可爱,我还真的有点羡慕小学老师!老师问一个问题,学生争先恐后举手抢着回答。想我在大学课堂上问问题时学生根本不屑搭理我,觉得自己做老师真是失败。老师讲课挺精彩,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仪表端庄、表达清晰,是一位比较有经验的老师。在评课环节,有老师提出:“既然是总复习课,又把百位数表贴出来了,那就应该发挥百位表的作用。”当问起如何利用百位表的时候,那位老师又显得语焉不详。那位老师的话倒是说得不错,既然引入了百位数表,不妨以百位数表作为主线展开复习。如果是我来讲这节课的话,我会按如下思路设计,课堂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1、从百位数表中任取一个两位数,再任取一个一位数,看它们的和或差是多少,还可以让学生选取并进行计算;2、从百位数中任取一位数,能不能从百位数表中找到两个数,使得它们的和或差等于这个数。第二个问题就富有挑战性了,因为答案有很多种。这样的课堂不仅具有挑战性,还多了几分灵性,甚至不需要PPT,一块黑板,一张百位数表足矣。

听完课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上讲台开始以一个外行的视角与内行们交流,我首先从香港的一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说起,讲到香港、内地的孩子们一旦上了小学,基本上就告别了童年的快乐!小学属于启蒙教育,这个时期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因为学习习惯,好奇心,求知欲就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让学生初步懂得用量化的方法思考现实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有对数学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比知识本身重要得多,这也是我理解的小学数学教育的意义。接着我针对小学教材的内容从两个方面谈了一点个人观点,一是传统内容的深度与体系是否合适?二是新增内容是否必要?当然,这依然是个人观点,未必正确。最后我通过两个例子讲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的方法论问题,小学数学的教育方法简单概括就两句话:1、化抽象为具体(启蒙);2、从具体到一般(开智)。如何从具体的1+1提炼出抽象的1+1?幼儿园阶段实际上没有完成这个抽象过程,我凭想象谈了我的方法。

篇7: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摘要: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存在着不同的弊端,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与反思,并形成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的策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创设

案例分析 课后反思 设计原则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出高效实用的问题情境,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中关于课程目标明确地指出,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和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案例1:用字母表示数》情境创设

我们的家乡在美丽的骆马湖畔,晚上经常听到青蛙美妙的歌声,你会唱《数青蛙》吗?

(1)学生齐唱(看大屏幕:【课件播放】)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唱乱了,找原因,探究算式。(2)归纳

师:那用什么来表示青蛙的个数?可以把所有的都表示出来? 生:用字母表示。师:你想用什么字母表示?生:X、B、C、Z、A a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数)案例2:《循环小数》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同学们笑,相互讨论)师:这个故事你们能讲下去了吗? 生:能。(生讲个不停)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讲不完?

生: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几句话。

师:(板书:不断地重复)说得真好。这几句话能讲多少次? 生:无数次。

师: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一种数,它的小数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案例分析:这两个情境,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儿歌和故事情景着手,让学生从情境中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在儿歌和故事中体验数学思想,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这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可探性、可操作性的情境,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

数学的生命。数学教学应该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是探究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任何高于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要求,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在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值得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应用,在探究中创造,在探究中升华。

案例3:《有余数的除法》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

案例分析: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案例4:《用字母表示数》

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

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

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78”,出来“78+10”;,输入“1.5”,出来“1.5+10”;输入字母“b”,便出来“b+10”。

案例分析: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 “b+10”就是结果。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这里“魔盒”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然,魔盒只是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出来的数 “b+10”是一个结果,加工的关系式也是“b+10”。

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创设真实化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

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结束后,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们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百年古树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大树合影,看看照片上的大树是自己的几倍,实际的大树就是自己的几倍;升气球;放风筝;接竹竿;利用影子进行测量;爬上树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创设出的问题情境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学生们创设出具有吸引力、有意义的问题情境。由于笔者受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对问题情境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我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继续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使之更具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让问题情境教学为数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2010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案例分析》写作提纲(修改稿)

[摘要]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存在着不同的弊端,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与反思,并形成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的策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创设

案例分析 课后反思 设计原则

[引言]:“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出高效实用的问题情境,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正文:

一、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创设可探性、可操作性的情境,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

三、创设真实化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结论

篇8:情境创设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之所以成功, 就在于他的好奇好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而达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教学目的.

(1)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冲突性

创设问题情境, 要使产生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水平形成冲突, 但又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以旧引新, 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趣味性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 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若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 给出一些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 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 在学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使用”时, 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体育公园里有六个人正在踢足球, 他们平均年龄是l5岁, 你认为这六个人的年龄各是多少呢?问题一提出, 马上就会有学生认为他们均为15岁左右.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以后, 让学生继续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呢?在一番分组讨论后, 部分学生会得出可能是一位60岁的老人带着五个6岁的小朋友在踢足球 (或相类似的情况) , 这是多么有趣的答案啊!在这一有趣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用平均数来评价某一事件所具有的狭隘性, 得出结论:对于一组数据, 要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地选择相适应的数据代表进行评价.

二、合理运用计算机创设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数学教学软件的增加及优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丰富了课堂, 满足了教学的多元化需要, 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有趣.尤其新教材中添加了大量概率统计的内容, 这更给计算机教学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因此, 我们要合理运用计算机创设情境, 发挥计算机的作用, 解决传统教学做不好的事情, 从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1) 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在课堂教学时, 运用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 用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替代传统教学过程中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多种感官并用,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达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 利用计算机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数学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置身在一个计算机自主学习的情境中, 让学生利用计算机, 积极思考、动手演算和操作解决问题.例如, 利用电子表格 (如Excel) 可以很方便地对所给一组数据进行处理, 如求和、求平均数等, 并能快速地绘制条形图、折线图、柱形图或扇形图等这能更快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统计里的学习任务.

三、以数学发展史创设情境, 拓宽学生知识面

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 加入历史有百利而无一弊.”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有许多有趣和值得人们回味的史实.以数学发展史创设情境,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 教师可根据教材需要, 适当地选择一些数学史实, 介绍给学生,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例如, 在学习了负数以后, 我们可以自豪地告诉学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分数和小数的国家, 从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四、以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 又提倡“学以致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增设了“课题学习”这部分内容, 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应用它, 为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数学实践活动情境, 把现在学习的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让学生经历探索、讨论、交流、应用数学知识解释有关问题的过程,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同时对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甚至于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 都有较好的训练和培养.

创设情境固然优化了我们的教学过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运用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现在, 教学模式繁多, 教学方法层出不穷, 而创设教学情境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手段.它应该紧扣数学教学目标, 直接为教学任务的达成服务.切不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 搭个花架子, 哗众取宠;或是单纯地为迎合学生的兴趣而使创设的情境流于形式, 忽略了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喧宾夺主.

2. 要符合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境创设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立足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进来, 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和探索,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切忌只为少数好学生创设情境, 难度太大、台阶太高, 而使其余的多数学生无所适从, 造成课堂冷场现象.

3. 要紧扣时代气息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形式要跟上时代节奏, 课程内容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 无形中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构成了压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紧扣时代气息, 要让学生熟悉并易于理解, 有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汽车租赁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下一篇:医疗器械部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