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犯罪

2024-08-17

诈骗犯罪(精选8篇)

篇1:诈骗犯罪

2011年7月21日,我分局联合涪陵区公安局、人行涪陵中心支行在分局5楼会议室召开“关于电信诈骗犯罪银行账号采取封堵措施”联席会,涪陵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一、情况介绍

今年1月至7月,涪陵区发生电信诈骗案高达200余件,涉案总值达到300余万元。电信诈骗犯罪涉案的银行卡数量众多,涉案金额巨大,主要以远距离、跨区域(甚至跨国、跨境)实施的非接触式诈骗犯罪,呈现出作案手段科技化,诈骗流程标准化、模块化,集团作案,组织严密,职业化水平较高的特点。电信诈骗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利益,严重影响了各银行系统的正常经营,眼中那个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破坏了社会稳定,阻碍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采取措施

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为防止骗子再次使用涉案账号在境内实施诈骗和境外专区赃款,切实减少案件的发生,减少人民群众的损失,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根据公安部下发的通知精神,经中国人民银行涪陵中心支行、涪陵银监分局和涪陵区公安局三部门研究决定,为坚决封堵电信诈骗涉案银行账号,采取以下措施:

(一)、辖区各银行加强宣传教育,在营业厅醒目位置张贴防止电信诈骗宣传海报,并张贴涉案银行账号,不再给诈骗账号办理汇款业务。

(二)、辖区各银行加强与公安机关沟通合作,堵塞批量开卡、重复开卡的漏洞。

(三)、各银行严格执行实名开卡开户制度,无有效证件办理银行卡,一旦发现追究相关人责任。

三、相关问题及思考

一是发卡泛滥、实名制不落实问题突出。金融机构在办理银行卡业务中把关不严、为不法分子赃款套现和逃避打击提供了便利。据统计,全国公安机关共收缴2万余张涉案银行卡,涉及各大银行,无一是以犯罪分子本人身份开设的。目前已出现专业地下办卡卖卡公司,诱发潜在的社会危害加剧。

二是网银转账业务的安全漏洞问题凸显。犯罪分子大肆利用网银转账无金额限制、无次数限制的漏洞,将骗取的大额赃款快速层层转账,最后通过分布在各地的A T M机提取现金,达到短时间内占有赃款、规避打击的目的。

三是“四四六”理念明确提到,通过审慎有效监管保护存款人和消费者利益是银监会主要工作目标之一。我们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由于电信诈骗具有作案手段科技化,作案流程标准化、模块化的特点,只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根本无法有效遏制电信诈骗的发生,我们要与人民银行、公安局等多个部门建立防止电信诈骗联席会议机制,通过沟通协调,实现相关信息共享,共同打击犯罪,保护存款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篇2:诈骗犯罪

首先对诈骗类犯罪的外延进行定义:

诈骗罪分为一般性诈骗罪和特殊诈骗罪,特殊诈骗罪分为合同诈骗罪和金融诈骗罪。一般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或者仅履行合同小部分,而对合同的绝大部分义务无履行诚意以骗取财物的行为。

金融诈骗罪: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进行集资、贷款、票据、金融凭证、有价证券、信用证、信用卡、保险诈骗,数额较大,侵害公私财产权益,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金融诈骗罪是指刑法第三章第五节规定的8个罪名,即集资诈骗罪(第192条);贷款诈骗罪(第193条);票据诈骗罪(第194条第1款);金融凭证诈骗罪(第194条第2款);信用证诈骗罪(第195条);信用卡诈骗罪(第196条);有价证券诈骗罪(第197条);保险诈骗罪(第198条)。

由此可见,一般性诈骗和特殊诈骗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他们的共性是具有诈骗罪的一般特征,合同诈骗罪、金融诈骗罪与刑法第266条的普通诈骗罪,在行为的客观特征上都具有共性,即行为人利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使被害人产生错觉,从而“自愿”地将财物交给犯罪人。但是作为特别法,自身又分别具有其个性:

一、从发生的空间上看

普通诈骗罪多数发生在街头或对亲友进行诈骗,在行为人获利与受害人损失之间,存在着具体而直接的单纯关系;而合同诈骗罪和金融诈骗罪多与商业有关,客户之间的商业行为,客户与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犯罪,往往依附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活动,因而在合同诈骗和金融诈骗罪中,行为人的获利与受害人的损失之间是抽象、间接而复杂的关系。

二、犯罪主体不同。

普通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个人和单位均可构成。

金融诈骗罪中1..只能由自然人构成的犯罪:贷款诈骗、信用卡诈骗、有价证券诈骗。2.可以由单位构成的诈骗犯罪:集资诈骗、票据诈骗、信用证诈骗、保险诈骗、金融凭证诈骗。3.在金融诈骗罪的个罪中,只有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是由特殊主体构成,即必须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且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成为犯罪主体。4.从量刑标准出发,集资诈骗、票据诈骗、金融凭证诈骗、信用证诈骗的最高法定刑都为死刑。

我个人认为贷款诈骗的犯罪主体为自然人,但是存在单位进行贷款诈骗的可能性,申请贷款多为单位,而且,单位进行贷款的数额往往较大,因此,一旦发生诈骗犯罪,危害性更大,所以应该对贷款诈骗的主体中加入单位。

三、犯罪客体不同。

普通诈骗罪的客体:公司财物所有权。既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集资款、贷款、保险金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规则分别构成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保险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客体:复杂客体,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金融诈骗罪:

1..集资诈骗罪:复杂客体,国家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2.贷款诈骗罪:复杂客体,国家对金融机构的贷款管理制度和金融机构对所带资金的所有权。

3.票据诈骗罪:复杂客体,票据交易秩序和他人的财产权。

4.信用卡诈骗罪:复杂客体,公民的私有财物的所有权和国家信用卡管理制度。5.有价证券诈骗罪:复杂客体,既侵犯了他人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有价证券管理制度。6.信用证诈骗罪: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7.保险诈骗罪:复杂客体,国家的保险制度及保险人的财产所有权。

8.金融凭证诈骗罪:复杂客体,国家有关金融凭证的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的所有权。

四、客观方面表现不同。

普通的诈骗罪可以表现为虚构任何事实或隐瞒真相,以骗取财物。合同诈骗罪发生在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中。

金融诈骗罪的欺骗只是发生在集资、贷款、保险等特定活动范围,或者是信用卡、信用证、有价证券等特定物的使用活动中。

五、社会危害性不同。

金融诈骗事件频频发生,手段越来越多,涉及金额越来越大。犯罪金额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造成的损失惊人,潜藏巨大的金融风险,而且涉及面广,受骗人多,善后处理难,容易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金融诈骗犯罪往往引起其他犯罪并和其他犯罪交织在一起。

一是许多金融犯罪,本身就是多种犯罪的结果,或者涉及到其他犯罪。如行贿受贿、玩忽职守、贪污等,在金融凭证诈骗犯罪中,犯罪分子极可能伪造公司印章、虚报注则资本,涂改、伪造、变更有关金融票据等。

二是有的犯罪分子以其他刑事犯罪作为金融诈骗犯罪的手段。如,在保险诈骗案件中,往往诱发杀人、伤害、虐待、传播传染性疾病,以及以其它方法,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或者人为地制造火灾、沉船、车祸等事故,以骗取保险金。

篇3:网络毒瘤—网络诈骗犯罪

网络诈骗罪, 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利用互联网, 采用虚拟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 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通常指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任何形式的诈骗行为, 如利用聊天室、电子邮件、留言板或网站, 对预期的受害者呈现欺诈性诱惑, 引导欺诈性交易或对金融机构进行诈骗, 以及使用其他方法进行网络诈骗犯罪。

当今社会无论在哪里登陆互连网, 可以发现事情在网络上发生得非常迅速—商务决定、信息搜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等。不幸的是, 从事网络诈骗的人也常常在其他人使用互连网的时间进行犯罪活动, 他们探寻网络性能的独特优势, 例如, 在几秒钟内发送电子邮件信息, 或在世界任何地方在中网站置入信息, 实施各种比过去的许多欺诈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的欺诈行为。

2 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

网络诈骗罪和其他类型的诈骗骗取财物的方式有所不同, 一般的诈骗活动, 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有一定的沟通, 即“人—人对话”, 而网络诈骗犯罪则不然, 行为人更多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 达到初步目的。正是由于人机对话的技术特点, 决定了网络诈骗罪具有如下一些独特的特点:

2.1 犯罪方法简单, 容易进行。

网络用于诈骗犯罪使犯罪行为人犯罪持续时间短, 地理跨度大, 而且犯罪行为是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进行的, 或者能够更加隐蔽地掩盖事实真相, 从而使被害人易于上当受骗, 给出钱物。

2.2 犯罪成本低, 传播迅速, 传播范围广。

犯罪行为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形式极为精美的电子信息, 诈骗他人的财物, 并不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人力和物力, 着手犯罪的物质条件容易达到。

2.3 跨地域性, 渗透性强。

网络化形式复杂, 不定性强网络发展形成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 即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的界限, 使得行为人在进行诈骗他人财物时有极高的渗透性。由于网络中, 人们只需键盘和鼠标就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以光速纵横穿梭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诈骗因此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施。

2.4 社会危害性极强, 极其广泛, 增长迅速。

目前, 世界各国的网络用户数以千万计, 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诈骗比以传统方法进行诈骗涉及的范围大的多。而且, 网络诈骗的网络化形式发展, 使得受害人从理论上而言是所有上网的人, 由于这些犯罪的受害者分布广泛, 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危害。

2.5 犯罪主体的智能化。一方面要求犯罪行为人具备自由接触网络的机会, 具有犯罪的契机;

另一方面要求行为人具备一定的网络专业知识, 熟悉使用规定, 操作规程甚至网络漏洞, 具有实施犯罪的技能, 有时还要兼备金融、贸易方面的相关知识, 与此相适应, 网络诈骗犯罪主体的学历水平一般高于其他犯罪。

2.6 犯罪工具的高科技化。

一方面, 犯罪行为人以网络为作案工具。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独立的虚拟空间。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 成为一些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智能型的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的超地域性进行跨国界、跨地区作案。另一方面以电子通讯为作案工具。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变革。传真、移动和卫星电话、远距离调制调解器等先进电讯技术以及电子邮件和电子公告板等手段的普遍应用在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的同时利用电子通讯为工具实施网络诈骗犯罪活动也愈演愈烈。

2.7 隐蔽性。

网络诈骗的犯罪人自始至终都可以隐藏于神秘的网络背后, 并在虚拟的空间进行。无论是行为人还是其行为的开展过程、作用对象、犯罪后果等都可以是符号信息化的。且不说这些信息容易伪造删改, 就是确认了其真实性, 也难以据此找到作案人。

3 网络诈骗的主要技术

犯罪行为人实施网络诈骗犯罪无外乎运用了如下三种技术:

3.1 利用垃圾寄邮件和社会工程技术;

3.2 利用病毒木马技术;

3.3 利用黑客攻击技术

4 网络诈骗的主要方法

Phishing来源于两个词, Phreaking+Fishing=Phishing。其中, "Phreaking"是找寻在电话系统内的漏洞, 不付电话费用;"Fishing"是使用鱼饵吸引猎物, 也就是通常所讲的钓鱼。

网络钓鱼 (Phishing) , 并不是一种新的入侵方法, 但是它的危害范围却在逐渐扩大, 成为近期最严重的网络威胁之一。其体现为借助社会行为 (Society Engineering) 和技术手段 (Technical Subterfuge) , 通过模拟相同或相似的Web页面或网站, 假冒合法者身份, 误导用户通过网络, 泄露个人身份 (Identity) 、银行账号及各种隐私信息, 从而获取非法政治和经济利益。入侵者并不需要主动攻击, 他只需要静静等候这些钓竿的反应并提起一条又一条鱼就可以了, 就好像是:“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然而, 经过媒体的大量报导之后, 我们都被教育学会不要随意乱点阅电子邮件中的网址连结, 以免变成被钓的大鱼。于是乎骗术更高明、设计更细腻的网钓技术-网址嫁接 (Pharming) 以及鱼叉式网络钓鱼 (Spearing) 渐渐成为网络钓客们的主流作为。

4.1 网址嫁接又称域欺骗 (Pharming)

网址嫁接 (Pharming) 最早在2004年时就已经发现, 它的实施手法是:网络钓客先设法入侵DNS (Domain Name Server) 系统后, 再窜改其存在cache里的Domain Name与IP对映纪录。当使用者向这台DNS查询网址时, 就会被导引到一个网络钓客伪造的网站上而完全不自觉。受害者有可能在假网站中 (如仿真的网络银行登入首页) 留下重要的账号密码数据, 或是因为浏览含有恶意程序的网站而遭植入木马 (Trojan) 与键盘测录程序, 在往后的日子里泄露更多的个人讯息。

除了在DNS服务器动手脚, 网络钓客也可以透过各种方式设法诱使受害者下载%SYS-TEMROOT%/system32/drivers/etc/hosts档案存在自己的计算机中, 这个档案里就包含了IP与Domain Name的对应纪录, 当使用者浏览网页时, 计算机会优先使用这个档案中的纪录, 如果在该档案中查无数据才会转而询问当地的DNS服务器。利用这个手法, 网络钓客就可以轻易迫使受害者连到自己预设的恶意网站中并留下珍贵的资料。

4.2 鱼叉式网络钓鱼

鱼叉式网络钓鱼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它并不以随机目标为对象。鱼叉式网络钓鱼以特定的对象为标靶。这种网络钓鱼的尝试可以有多种应用场合, 比如它可以被一个组织用来窥测其竞争对手, 或者是情报机构监视某可疑公司, 又或者是犯罪分子用来对抗法政机构。许多网站的写法大都采取多层次架构或是Cross Site连结的方式, 当浏览者点击网站某个按键或是超级链接图标时, 就会被导引到另一个Site执行一段程序或是开启网站内页的画面。利用这样的架构, 网络钓客先入侵Portal Site后, 窜改连结内页的路径到自己架设的网站 (当然外表看起来与真的内页网站一模一样) , 于是, 当受害者开启浏览器浏览这个Portal站时, 就会非常容易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连结到假网页, 即使一开始联机的Portal站正确无误。

不同于一般的钓鱼企图, 鱼叉式网络钓鱼是更加难以防御的。原因之一是:这种攻击在范围上只圈定于少数个人, 因此很难被安全阵营悉知并提供解决方案或预警。其二是因为这种攻击是定位一个特定机构的某个人, 故所运用的社会工程学技巧通常是结合该人的特点而量身定作的。

篇4:浅析网络诈骗犯罪

关键词:诈骗罪;网络诈骗;网络犯罪

一、网络诈骗犯罪概念

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是研究一切关于网络诈骗犯罪问题的基础,在阐述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惩治之前,有必要对网络犯罪的概念进行界定。

学者们对于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界定基本上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网络诈骗犯罪是指犯罪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工具,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或非物质性利益,依据法律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 。第二种观点认为:“网络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在于肯定了网络诈骗在以普通诈骗为依托的基础上,必须着重强调网络的媒介性。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没有明确指出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是并列关系还是选择关系,虽一字之差但已足使得其定义不够精确,大多数学者同意前者的观点。第三种观点认为:“网络诈骗犯罪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诈骗犯罪主要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诈骗活动。广义的网络诈骗犯罪则指利用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进行的不正当诈骗活动”。这种观点,对于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做出为广义与狭义之分,实质上此处广义概念上的网络诈骗仅是将网络界定为三网的融合,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概念都未对诈骗进行解释,无法做到对网络诈骗犯罪概念的精释。第四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诈骗犯罪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网络信息系统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包括一数字形式体现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它是类罪,包括普通诈骗犯罪、金融诈骗犯罪、合同诈骗犯罪”。显然,前两种观点包括第四种观点的前半部分都是在普通诈骗罪的概念基础上对网络诈骗的概念进行界定,但是第四种观点提出其实类罪的性质,笔者赞同此种说法。在刑事法律规范中,刑法既规定了普通诈骗罪也规定了特殊诈骗罪,即《刑法》第192条至200条规定的各种金融诈骗罪、《刑法》第24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罪以及《刑法》第266条规定的普通诈骗罪。因为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网络诈骗犯罪的形式多样,手段多端,仅仅是普通诈骗罪所表现出的犯罪行为已不能完全包含网络诈骗犯罪在客观方面的所有表现形式,其正逐步向金融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的犯罪行为靠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前三种观点的阐述都是不全面的,网络诈骗犯罪应该是是类罪,包括普通诈骗罪、金融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因此,网络诈骗犯罪应该定义为:网络诈骗犯罪是指犯罪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工具,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或非物质性利益或者金融机构信用,或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欺诈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依据法律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

二、网络诈骗犯罪产生的社会危害

网络诈骗的社会危害性相当大,其不仅侵犯公民对公私财产的所有权,也侵犯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社会管理秩序、金融管理秩序以及网络上信息交流与共享得以正常进行的公共秩序以及计算机网络管理秩序。由于目前国家对网络犯罪表现形式之一的网络诈骗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出现了立案要求不明确,随意性大,对网络诈骗犯罪惩处不利,结果造成了对这些犯罪行为无法及时进行法律惩处,使法律威慑犯罪的强大效力无法实现,强化了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纵容了犯罪。同时,网络犯罪又具有极强的隐蔽性,阻碍了网络诈骗案例的侦破力度,不仅使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还可能使已得逞的犯罪分子变本加厉,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秩序造成更加严重的隐形侵蚀和破坏,进而会导致部分群众对政府办案的不信任,进而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我国相关刑事立法现状

从实体法上看,我国关于普通诈骗罪的立法是《刑法》第266条、第210条第二款、第300条第3款,关于合同诈骗罪的规定是《刑法》第224条,关于金融诈骗罪的规定是《刑法》第192-200条,关于计算机犯罪的立法是《刑法》第285、286、287条。

從程序法上看,刑事诉讼法对计算机及网络犯罪的特殊侦查手段还几乎是空白 。当然, 在证据规则方面,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在第五章证据中增加了电子数据这一证据种类,对于网络犯罪的侦查具有进步意义。

另外,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12月通过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对与互联网有关的犯罪按侵害客体的不同,分为妨害互联网运行安全的犯罪;妨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妨害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妨害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犯罪和其他利用互联网实施的犯罪。该决定实际上采用了广义的网络犯罪的涵义。

参考文献:

[1]黄泽林.《网络犯罪的刑法适用》,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405页

[2]冯前进.“浅议网络诈骗犯罪的遏制对策”,载《信息网络安全》,2008年第04期

[3]徐金水.“网络诈骗犯罪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论文,2011年,第5页

[4]夏淇波,柳静薇.“论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规制”,载《法治与社会》,2011年第08期

作者简介:

篇5:电信诈骗犯罪典型案例

月19日11时许,事主李某接到02361849448的电话,对方自称公安局的,称其与一名在北京的叫李冲的人有关,对方贩毒洗黑钱,盗用了其身份资料,在银行开了户,然后对方帮其转电话到北京公安局(01085953400),对方自称北京公安局科长,让检察长(女的)跟其解释,对方称其的身份证开了多少个户口,有多少钱,其答复对方,称这案现由公安部门侦查,随时冻结其银行的钱。后事主在对方的指引下,在会城朱紫路工商银行案对方的要求操作,其将卡内50000元转到62290985728账户内,之后其又分几次共汇了20000元到对方账户上。回家后,其才发现被骗。损失70000元。

篇6:诈骗犯罪

本法在其余各章节分别规定了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金融票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这些诈骗犯罪与本罪在主观方面和客观表现方面均相同,但在主体、犯罪手段、主体要件与对象上均有差别,较易区分。本条因之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及其他诈骗犯罪的界限

区分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及其他诈骗犯罪的界限关键在于诈骗行为是否是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产生的,是,则构成合同诈骗罪,否,则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相较于诈骗罪属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下面详述合同诈骗罪的构成: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即既侵犯了合同他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市场秩序。合同亦称契约,是指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合同是商品交换关系化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法律制度则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商品经济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一般规则,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基本的行为模式。因此,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合同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基本保证。但近年来,一些不法之徒无视国家的法律,利用各种经济合同进行诈骗,表现出极大的欺骗性、贪婪性和危害性,国家工商局披露的最新资料表明,我国合同签汀的规范程度和履约率不容乐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合同的鉴证工作,严厉打击合同诈骗。据介绍,去年各级工商行政机关对499657个企业的85973I2份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不合格的合同有429024份;到期未履行的合同有285690份;违约合同10804份;解除合同9l944份。据了解,目前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情况仍较突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去年共查处1.4万起,涉及金额70多亿元。利用经济合同欺诈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无合法经营资格的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签订买卖或承揽合同,骗取定金、预付款或材料费;利用中介机构签订转包合同骗取定金或预付款;虚构建筑工程或转包建筑工程合同,骗取工程预付款;双方当事人串通利用合同将国有或集体财产转移或据为己有;本无履约能力,弄虚作假,蒙骗他人签订合同,或是约定难以完成的条款,当对方违约后向其追偿违约金。

合同诈骗,直接使他方当事人的财产减少,侵害了他方当事人的所有权,同时,合同诈骗对于社会主义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妨害,本条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明定合同诈骗罪,对打击合同诈骗活动,意义深远。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对于以签订合同的方法骗取财物的行为,认定行为人是否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关键在于查清行为人在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也就是说,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者担保,故意制造假象使与之签订合同的人产生错觉,“自愿”地与行骗人签订合同,从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这是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在客观方面的主要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行为人根本不具备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应当以签订合同时行为人的资信或货源清况作依据。比如签订购销合同时,供货方既没有实物储备,也没有货物来源,利用一些单位急于购买紧俏或便宜物资的心理,虚构货源,骗取信任,接受合同预付款或定金后,逾期又不履行合同,就可以认定为没有实际履约能力。要区别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为人签约时虽无实际履约能力,但签约之前与他人有购买同一标的物的要约或合同,签约后因原订合同的一方毁约,致使后一个合同不能履行的,可视为有一定的合同履行能力;另一种是行为人签约时根本没有履约能力,仅仅是在签约后才去与第三方签订相同内容的购销合同,事实上又未兑现,这种情况就不能认定行为人具备履约能力。如果不看签约时的实际履约能力,仅仅根据签约后的履行表现来作判断,很容易使犯罪分子蒙混过关。当然,还要注意区别根本无履行合同能力与有部分履行合同能力的界限,只有完全没有履行合同能力的才能以诈骗罪论处。

2·采取欺骗手段。欺骗手段绝大多数是作为,而不可能是单纯的不作为。欺骗手段表现为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虚构事实,是指行为人捏造不存在的事实,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假冒订立合同必需的身份;盗窃、骗取、伪造、变造签订合同所必需的法律文件、文书、制造合法身份、履约能力的假象;虚构不存在的基本事实;虚构不存在的合同标的;等等。隐瞒事实真相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掩盖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隐瞒自己实际上不可能履行合同的事实,隐瞒自己不履行合同的犯罪意图;隐瞒合同中自己有义务告知对方的其他事实。

3·使与之签订合同的人产生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是指对能够引起处分财产的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而不是泛指受骗者对案件的一切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在合同诈骗犯罪中,受骗者的错误认识是由于行骗者的行骗行为所引起的,在时间顺序上,欺骗在先,是受骗者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受骗人产生错误认识在后,是欺骗的结果。如果他人错误认识在先,行为人利用他人的错误认识取得财物,只能作为民事纠纷而不能作为诈骗犯罪处理。如果行为人虽然采取了欺骗手段,他人认识上也存在错误,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错误地处分了财产,但欺骗手段与错误认识之间缺乏因果联系,也不能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4·被骗人自愿地与行为人签订合同并履行合同义务,交付财物或者行为人(或第三人)直接非法占有他人因履约而交付的财物。

作为行骗者诈骗手段的经济合同,就其种类讲,通常有三种:(1)签订买卖合同,骗取现金或实物。有五种情况:一是利用盗窃、伪造或骗取的空白合同和介绍信与他人签订合同;二是用已作废、失效的合同书、介绍信,冒充有效的合同书、介绍信与他人签订合同;三是利用已撤销单位的名义及其印章、介绍信、合同书与他人签订合同;四是在条款上做手脚,使合同无法按期履行;五是在标的物上设陷井,使对方违约而不履行合同。(2)利用承包合同进行诈骗。行为人无承包能力,以骗取钱财为目的,承包工厂或某项工程,骗取大量钱财供自己挥霍或一溜了之。(3)利用联营合同骗取钱财。行为人根本无生产经营能力,利用与他人签订联营合同,骗取联营单位的钱财。

就合同诈欺犯罪中合同的形式和内容看,有两种情形:(1)以假面目签订的合同。假面目是指行为人的姓名和身份、签订的合同、使用的公章和介绍信等是假的。假的面目必然导致合同内容的虚假性,即客观上无法履行合同的内容。行为人向他人签订这种合同,欺诈故意明显,只要所骗人财物到手,即可认定合同诈骗既遂。(2)以真面目签订的合同。真面目是指行为人的姓名和身份、签订的合同、使用的公章和介绍信都是真的,即实际上存在这一单位或个人。以真面目签订的合同的内容有真有假,其间还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内容真实的合同,即行为人是在有实际履行能力的前提下签订的合同。这种合同的签订,至少表明了行为人在签订时有通过合同进行经济往来的真实意思,而非诈骗钱财,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精神,即使合同签订后没有得到完全的履行,也不属于诈骗犯罪。但是,应当注意,有的行为人以有限的履约能力与他人签订大大超过此履约能力的合同,如仅有供应一百吨煤的合同,却相继与多家客户签订各供应一百吨煤的合同,如果签订后,行为人积极落实货源,设法履行合同,虽然最终没有完全履约,也不认定为诈骗罪。但若行为人在多个合同签订后,并没有设法履行合同,其诈骗犯意明显,自应以合同诈骗罪论赴。二是内容半真半假的合同。也就是那种行为人已初步联系过货源,但其货源并未完全确定或并未完全到手。在这种情况下签订的合同,其内容带有半真半假的性质。这类合同客观上已经具备部分履约的可能性,行为人主观上以及实际行为中是否为履行合同作努力成为确定其行为性质的关键。如果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客观上也为履行合同作积极努力,最后因种种客观原因未能履行合同,不能认定为诈骗犯罪。相反,如果客观上尽管有履约的可能,但行为人收取他人的预付款或定金以后,主观上无履行合间的意图,这实际上借有部分履约能力之名行诈骗之实,当然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三是内容假的合同,即行为人是在完全没有履约能力情况下签订的合同。行为人主观上意图无偿占有他人钱财,且无归还的意思表示,客观方面表现为将所骗之钱财用于挥霍或作其他用途,这种作为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如果行为人虽然客观上非法占有他人的钱财,但主观上并不想长期占有,而是想临时取得该财物的占有权、使用权,甚至收益权,待生意成功之后再作归还。这实际上是一种套用他人资金的行为,一般不宜以诈骗罪论处。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犯罪对象主要有:(1)签订虚假购销合同,骗取货物。有的伪造证件、合同书与对方签订合同;有的伪造银行或其他部门的担保书,以合法身份与对方签订合同;有的伪造银行汇票,盗窃单位空白支票,利用失效的支票或空头支票诱惑对方订合同;有的以洽谈业务、订货、帮助他人推销产品为由,与对方签订合同,等等。行为人行骗时大都隐瞒真实身份,以先提货、后付款为由,利用对方急于推销自已产品的心理,骗取货物。然后将货物低价销售,私吞货款,或者将货物用于还债、作抵押等。(2)虚构货源,签订空头合同,诈骗货款。有的伪造上级主管部门的假批文作货源;有的以伪造的提货单作货源;有的抓住对方急需某种紧俏物资和商品的心理,口头虚构货源;有的故意让对方看不属于自己却谎称是自已的货,或根本无货可看,蒙骗对方;有的则以伪造的买卖合同作货源;等等。(3)伪造身份签订虚假合同,骗取他人预付款或定金。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诈骗的行为人有两种心理:一是只要将预付款或定金骗到手,就算大功告成:另一是先骗得预付款或定金,然后如有可能骗到货款就继续骗取货款,没有可能就一走了之。(4)以诱饵开路骗取他人钱物。有的犯罪分子为了达到骗取对方巨额财物的目的,以给付部分预付款为诱饵,一旦把对方的钱物置于白己的控制之下后,就溜之大吉,还有的以部分履行合同的手段骗取对方信任,诱使对方进一步按合同交付财物,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欺诈手段骗钱骗物。(5)签汀假合同,骗取他人的活动费、好处费或提成费等,这些人同对方签订合同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骗取货物、货款,也不是为了骗取定金或预付款,而是为了一次性地骗取各种名义的费用,只要将这笔财物骗到手就远走高飞。这些人一般都伪造身份、证件,自称能买到急需紧俏物资或以帮助对方推销产品为诱饵,写对方签订虚假买卖合同。(6)以联合经商、投资、协作等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进行诈骗。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诈骗的,行为人往往是在合法的身份掩盖下,以某公司、简场等的名义,伪造营业执照和注册资金等,欺骗他人与之签订联合经营协议,骗取他人的钱财。

骗取财物无论出现在签订阶段,还是出现在履行过程中均属合同诈骗行为。根据本法第224条的规定,这类行为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即以这些票据或证明作为自己能够履行合同的证据,以骗得对方当事人签订合同。(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主要包括: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合同又不退还,或者没有用作履行合同而无法返还;利用合同骗取财物用于抵偿债务,而没有实际履约;用于进行违法活动;用于挥霍,致使无法返还;等等。

按照法律规定,利用合同骗取财物的行为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才构成犯罪。至于何谓数额较大,有待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解决。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依本节第23l条之规定,单位亦能成为本罪主体。本罪是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主体是合同的当事人一方。

(四)主观要件

本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的,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行为人主观上没有上述诈骗故意,只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所欠债务无法偿还的,不能以本罪论处。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既包括行为人意图本人对非法所得的占有,也包括意图为单位或第三人对非法所得的占有。

篇7:汽车租赁诈骗犯罪新趋势

□张 强

随着汽车使用和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汽车租赁行业取得很大发展。由于我国汽车租赁行业防范的诈骗风险的意识不强,汽车以其“高价值、流动广、易处分”等特点往往成为诈骗犯罪分子垂涎的对象,加之我国惩治汽车租赁诈骗法律制度不完善、力度不强等因素,导致汽车租赁诈骗发案率居高不下。

一、汽车租赁诈骗犯罪的新趋势

骗租汽车手段更加隐蔽。汽车租赁公司出于市场竞争或追求经济利息考虑,在出租车辆时往往只注重对租借人身份证明或驾驶证件真伪的核对,仅预交少量租金或保证金即租借其车辆。犯罪分子往往利用汽车出租公司这一“软肋”,其更看重的是对汽车较高的收益、处分权能,故而在骗租汽车时仅隐瞒其租车真实用意,只要身份证明及预交少量租金即可租借汽车达到其非法占有的目的。

“第三人串通诈骗”现象突出。犯罪分子通过骗租手段非法占有汽车后,进而将汽车非法处分质押给第三人借款实现其犯罪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常认为犯罪分子实施了两个诈骗行为,一是隐瞒其租车本意骗租汽车,二是冒充汽车所有权人质押骗得第三人借款。然而,第三人往往不是善意被骗者。我们办理的几起汽车租赁诈骗案件中发现,第三人往往不是基于对车辆所有权人的错误认识,而是基于实际占有车辆的考虑,向诈骗犯罪行为人放贷,且大多是高额贷。更有甚者,有的第三人事先与犯罪分子通谋将诈骗所得汽车用于向其担保借款,甚至让犯罪行为人向其出具的借条金额高于其实际借款本金及利息,以此在车主向其要求归案车辆时冒充善意第三人向其提出还款要求。

未成年人参与实施犯罪引人关注。汽车租赁诈骗犯罪大多是涉众型团伙犯罪,由于汽车标的价值大,涉案犯罪分子往往都是成年人。但近年来,未成年人实施或参与实施汽车租赁诈骗犯罪情况并不在少数。

二、惩治汽车租赁诈骗犯罪几点建议

汽车租赁诈骗是“以租为名行骗之实。”在实践中如构成犯罪通常定性为诈骗罪或合同诈骗罪。我国刑事法律体系对此类犯罪规定得较为完善,并对如何认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了列举式规定。但笔者认为现有规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打击汽车租赁诈骗犯罪的需要,应当根据此类犯罪标的的特殊性及犯罪特点在相关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对有关问题予以明确。

1、对“暂时骗用”汽车应当作限制性明确规定。对实践中行为人骗租汽车后非法担保、变卖等处分汽车行为,导致行为人不能履行汽车租赁合同义务的,应当认定其具有非法真有的目的。对公安机关立案前,行为人主动赎回归并还车辆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2、对第三人串通诈骗处罚予以明确。对于第三方事先共谋骗租汽车用于向其担保借款,以及明知汽车系骗租所得而仍同意向其提供担保质押或介绍等服务帮助的,应当以共犯论处。

篇8:电信诈骗犯罪侦查浅析

近年来,借助电信技术手段进行诈骗犯罪案件呈上升态势,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诈骗金额越来越大,社会影响越来越恶劣,给社会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电信诈骗犯罪进行了重点防治和打击,但是电信诈骗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抑制,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如何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已成为政法机关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课题。

1 电信诈骗的特点

(1)诈骗手段多样化

表现为: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冒充电信等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以电信欠费、送话费、送奖品为由进行诈骗;冒充被害人的亲属、朋友:编造生急病、发生车祸等意外急需用钱,或称被害人家人被绑架索要赎金为名等事由骗取被害人财物;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假称被害人银联卡在某地刷卡消费为名,诱骗被害人转账实施诈骗等。

(2)集团作案组织化

单个犯罪分子犯罪的情况比较少。为了达到较高的诈骗成功率和大额度的金钱骗取,犯罪分子已经逐步建立犯罪团伙。他们不仅有固定的诈骗窝点,而且作案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使用假名,呈现高度的集团化、职业化特点。

(3)作案技术科技化

利用Vo IP网络电话,黑客技术、U盾转帐等技术,加上很强的社会心理学知识进行诈骗犯罪。网络电话诈骗较之前的虚假信息诈骗有易隐蔽、易伪装、无空间、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且具有机动性强、费用低廉、携带方便等优势,为此,诈骗犯罪嫌疑人利用网络电话发布虚假信息,具有更强的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已成为了诈骗犯罪的一种新型工具。

(4)作案手段隐蔽化

犯罪分子往往只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与被害人进行联系,从不直接和被害人见面,电信诈骗的组织者几乎从来不抛头露面,即使到银行提取或转移诈骗所得的款项也从不出面,而是指使手下的人或是以较高的报酬雇请不明真相的群众去进行转移赃款的活动,侦查机关即使找到相关线索也很难准确的进行抓捕。

(5)社会危害剧烈化

该类案件的诈骗范围广,诈骗数额大,动辄就是几十上百万,使受害人蒙受巨大财产损失,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相对于普通诈骗中“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诈骗,电信诈骗表现出来的是面对整个电话用户或者特定户群体的诈骗,其诈骗行为的实施并不是特意针对特定对象,而是广泛散布诈骗信息,等待受害者上钩。这种方式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大批的电话用户上当受骗,涉案数额往往很大,其对社会的危害极其严重。

2 Vo IP工作原理

Vo 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是指将模拟的声音讯号经压缩与封包后,以数据封包的形式在IP网络环境中进行语音讯号传输的技术。

2.1 Vo IP系统的语音传输过程

(1)语音―数据转换

当路由器的FXS(端站)连接了模拟设备并收到语音信号后,首先要由路由器将语音信号转换成数字格式,也就是对模拟语音信号进行采样,量化,数字编码化后再送到缓冲存储区中。这个过程一般由路由器中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来实现。

(2)数据―IP转换

语音信号进行数字编码后,接下来就要对语音包以特定的帧长进行压缩编码。编码后,将压缩的帧合成一个压缩的语音包送入网络处理器。网络处理器为语音添加包头、时间戳和其它信息后通过网络传送到另一端点。

(3)传送过程

网络中的各节点检查每个IP数据包中的IP寻址信息,采用IP网络寻址方式,把该数据报转发到目的地路径上的下一站。网络中的链路可以是支持IP数据流的任何拓扑结构和方式。

(4)IP包-数据的转换

目的地Vo IP设备接收这个IP数据包并开始处理。在数据报的处理过程中,去掉寻址和控制信息,保留原始的原数据,然后把这个原数据提供给解码器。接收端的解码器提供一个可变长度的解码缓冲器,用来调节网络传输时产生的抖动。该缓冲器可容纳许多语音包,缓冲器的缓冲值的大小可以选择。缓冲值小的产生延迟较小,但不能调节大的抖动。解码器将原来编码过的语音包解压缩后产生新的语音包。

(5)数字语音转换为模拟语音

当连接了模拟设备的路由器接收到数字语音信号后,必须先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语音信号然后再发送给模拟终端。

2.2 Vo IP系统一般由以下组件构成

(1)电话机:可以是模拟电话机、PBX电话机、IP电话机、Cisco IP Communicator等。其中如果电话机是模拟话机,系统中必须要有IP网关。

(2)网关:网关用于互联并为那些不能完全通过IP网络的设备之间提供通信功能。

(3)MCU:MCU(多点控制单元)属于会议系统的硬件组件,包括多点控制器和可选的多点处理器,其功能是从会议方接受信息流并向所有会议方转发接收到的信息流。

(4)应用和数据库服务器:这些服务器为IP分组电话网提供各种必需和可选服务。

(5)网守:网守可以提供两种完全独立的服务功能,一是呼叫选路功能,用于在名字或电话号码于IP地址之间进行解析;二是CAC(呼叫接纳控制)功能,用于为呼叫建立请求提供接纳机制。

(6)呼叫代理:在集中式呼叫控制模型中,呼叫选路、地址转换、呼叫建立等工作都是由CA完成的。

(7)视频端点:为了实现视频呼叫或视频会议,必须使用视频端点。

(8)DSP:DSP设备负责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反之亦然。通过不同的编解码算法,DSP可以完成语音压缩以及可能的译码操作将一种类型的信号转换成另一种类型的信号,如G.711到G.729的转换。

3 利用Vo IP软件改号工作原理

改号工作只需要利用特定的Vo IP特定软件就能做到,犯罪分子只需要设置E.164中的号码为861010086时,受害人的电话上就会显示来自10086的电话。因此犯罪分子可以进而设置受害人所在地的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的电话,从而实施诈骗违法活动。

4 电信诈骗的主要手段

(1)账户更改式:以短信诈骗方式为主,以“账户更改”为由,欺骗收到短信的用户,将钱汇入提供的账户。有时还称“汇钱后请短信告知”。受害人如打电话核对,对方手机往往“关机”。

(2)用户中奖式:犯罪嫌疑人以受害人手机号中奖为名,通过手机群发短信的途径,向受害人发信息。若受害人信以为真与之联系后,犯罪嫌疑人便要其交“工本费”、“会员费”、“公证费”、“转账手续费”、“个人所得税”等。

(3)低价销售式:犯罪嫌疑人主要利用手机群发短信,低价销售车辆、手机、电脑等,谎称是海关罚没货物或走私商品,其实根本没有货物或提供质量极其低劣的物品。若受害人贪图便宜与其联系后,便要求先缴纳货款以骗取钱财;若受害人继续与其联系,进而再以货物为走私物品被查扣等原因,要求补“关税”、“手续费”、“运费”,继续诈骗。

(4)电话号码欠费式:犯罪嫌疑人以电信部门名义群发信息或直接拨打电话,称受害人开户的电话号码欠费。受害人否认有此情况后,犯罪嫌疑人建议受害人报警,然后冒充公安局等政府部门,以银行账户涉案被冻结等为借口,要求受害人把账户内存款转到指定账户。受害人按此操作后,银行卡的存款就转到犯罪嫌疑人银行账户上。

(5)电话话费诈骗式:犯罪嫌疑人群发短信,内容为“您的朋友13×××××××××为您点播了一首歌曲,以此表达他的思念和祝福,请你拨打9××××收听。”当受害人拨打电话时,犯罪嫌疑人便赚取了高额话费。有的犯罪嫌疑人则是拨打受害人手机电话并立即挂断,一旦受害人不明就里回拨,就会产生高额话费。

5 正常经营应采取的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公安机关一直在打击,各种媒体,报纸、电台、网络都一直在宣传,但还是有不少百姓上当受骗,这确实值得令我们思考。主要还是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也要做好诈骗的防范。要做到事前防范,防范个人及家人信息的外泄。事中冷静,接到这种诈骗电话一定要冷静,想办法核实真实的情况。网络电话、任意改号软件等具有不能回拨的特点,建议接到可疑电话时,找借口挂断电话,看是否能进行电话回拨,以此来断定是否网络电话诈骗。事后配合,一旦受骗后要保存好相关证据,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以便于开展侦查、尽快破案。

(2)公安部门采取相应行动

由公安机关主动牵头,会同通信管理等部门督促电信、移动和联通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组织,督促专线用户和社区信息网络落实安全技术措施;督促提供接入服务的单位、IDC落实用户登记和日志留存措施;对在宾馆、酒店等非经营性上网服务场所落实安全审计和日志留存措施;督促手机运营商、“网吧”落实实名制;对于非法出售手机“任意显号”软件的商家要加强监管与查处。

(3)加强科技投入,扩大网警的覆盖面

公安机关要加大网上信息监控力度,以“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本地网站、交互式论坛、聊天室、博客和WAP网站等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搜索。扩大“虚拟岗亭”、“虚拟警察”的覆盖面,积极履行接警核查责任,实现24小时“虚拟社区”见警。及时发现、删除涉网络电话诈骗、非法出售手机改号软件信息。整合各类的信息资源,挖掘此类案件线索,对有效线索进行研判,开展综合整治和打击工作。

(4)加大对银行账户的监管,切实落实开户存款实名制

加强大额、可疑交易信息监测和报送,发卡机构要严格执行反洗钱规定,履行大额、可疑交易报告义务,加强对银行卡资金交易的监测。对同一持卡人大量办卡、频繁开户销户、短期内资金分散汇入集中转出等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反洗钱报送。对有疑似套现、欺诈行为持卡人,发卡机构可采取临时锁定交易等措施,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对确认存在套现、欺诈行为的持卡人,发卡机构应采取止付卡片、追索欠款等措施。同时推行开户存款实名制,增加诈骗活动的风险和难度。

(5)电信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

对于基础电信运营商来说,它的社会义务往往对它的影响要大于法律责任对它的影响。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法律责任存在模糊、边界不清晰的问题,那么基础运营商应该通过技术方法,通过加快内部管理来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

(6)建立健全惩治诈骗、涉网络犯罪等法律体系

推动电信业法律法规的出台,《刑法》中相关条款,《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以及《电信条例》针对网络犯罪做出了一些规定,对规范电信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现行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现行的管理需要。另外,目前虚假信息泛滥的情况也与相关法律空白有很大关系,因此国家有必要就网络和电信诈骗犯罪建立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法律法规,如《电信法》使得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张强.下一代服务环境中的电信欺诈及管理对策.世界电信.2005.

[2]张秋华.防堵电信欺诈.每周电脑报.2002.

[3]用科技手段防范电信欺诈[J].今日电子.2002.

上一篇:部分革命励志歌曲下一篇:感动公司人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