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与共赢答案

2024-08-07

合作与共赢答案(共6篇)

篇1:合作与共赢答案

第四课《生命共舟》

第二框《合作与共赢》教学设计

【课标依据】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与别人合作;

3、知识目标: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不合作的严重后果。

【教学重点】

合作意味着双赢,合作可以赋予我们力量,使我们能够解决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

【教学难点】

体验竞争中合作带给团队和个人的欢乐从而实现共赢。

【教学手段】

情境创设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合作、不合作、合作双赢的事例、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合作的事例等。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框的学习,学生对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不善于与人合作,其原因在于不能真正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分析】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正确当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各种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初步确立对合作与共赢有个直观而形象的认识。

3、知识与能力:

(1)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不合作的严重后果;

(2)通过学习,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与别人开展合理竞争和与人合作。

【 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活动探究法、指导自学法。(2)、学法:活动践行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流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让学生体会团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明白团结合作在生活、学习中很重要。

(二)自主阅读,感受新知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并思考教材中所设的问

题,从而认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如果大家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最终蒙受损失的还是自己。

(三)话说合作,感悟共赢

1、说一说:你能说出一些合作共赢的事例或者名言吗?

2、故事赏析:《龟兔赛跑新传》

(1)设问:《龟兔赛跑新传》说明了什么道理?(2)思考:合作对我们还有哪些好处?

感悟道理:合作是件美好的事情有,合作的目标是寻求合作双方的共赢。

3.再创情景,共闯难关

多媒体播放两个情景:《合作的蚂蚁》、《瞎子和瘸子》。要求学生观看后思考并回答所提的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欣赏:《众人划桨开大船》

师:同学们从《众人划桨开大船》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团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团结合作在生活、学习中特别重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合作与共赢》一课,体会合作的重要。

【学习新课】

一、不合作的恶果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一根鱼竿和一篓鱼》。

1、如果让你改变一下故事的结果,你会怎样做? 生:略。

师:可见,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是合则双赢或多赢,分则两败或多败。人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2、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不合作的言行或事例?

生:同学间不合作就会少了帮助的人;班级不合作,没有凝聚力;没有集体荣誉感,不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社会中不合作就会出现混乱;红绿灯不合作就会发生安全事故„„

3、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略。

4、课堂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如果大家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最终蒙受损失的还是自己。

二、合作与共赢

1、说一说:你能说出一些合作共赢的事例或者名言吗?

学生回答。(1)事例:略(2)名言:略

2、故事赏析:《龟兔赛跑新传》 师:《龟兔赛跑新传》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略。

3、思考:合作对我们还有哪些好处?

略。

4、课堂小结:合作是件美好的事情有,合作的目标是寻求合作双方的共赢。

三、合作闯难关

多媒体播放两个情景。要求学生观看后思考并回答所提的问题。

【课堂小结】

人类需要竞争,人类也需要合作。合作意味着双赢,合作可以赋予我们力量,使我们能够解决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上。

【板书设计】

合作与共赢

1、不合作:两败俱伤 自己受损

2、合作好处多多

3、合作共渡难关

【教学反思】

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生活与劳动中,与他人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并能在自己的学习与实际生活劳动中学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从而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在本课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活动探究法、指导自学法开展教学,指导学生利用活动践行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进行学习。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动漫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官,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方法上,如果能加入一些有关“合作”的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这样的话效果会更好。

篇2:合作与共赢答案

一、填空题

1.2.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的合作原则有:系统协调发

展的原则、尊重人的主体性原则、平等信任宽容的原则。3.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现代人的个性必须具体一下主要特

征:自信、独立、乐观、顽强、理智、乐群。

4.卑、干涉、羞怯、敌视。

5.按照传播媒体的形式划分,沟通包括 书面沟通、口头沟通、非语言沟通和电子媒介等形式。

6.按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划分有:链式、轮式、Y式、环式

和全通道式沟通。

7.沟通原则有:完全性原则、对称性原则、对事不对人原则、责任导向原则、事实导向原则。

8.团队优化的三个原则是:效率原则、人才互补原则、和谐

统一原则。

9.优秀团队文化的创建需要遵循 凝聚力、有控制的授权、良好的沟通、有效的激励、集体决策、领导的作用、不断创新。

二、名词解释 1.合作: 即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2.诚信: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方面。“诚”主要是指诚实、诚恳;“信”主要指重承诺、讲信誉、守信用。3.情绪:情绪是一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4.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5.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心里距离的一种具体状态。6.宽容:是一种美德,表现为对他人的宽厚容忍、不斤斤计较、也表现为对自己的悦纳包涵、不过分苛求。7.沟通:是指为了设定的目标,发送者通过一定渠道(也称媒介或通道),以语言、文字、符号等表现形式为载体,与接受者进行信息(包括知识和情报)、思想和情感等交流、传递和交换,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三、简答题 1.专业技术人员合作与共赢的现状?

1)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抬头2)自负3)自卑4)刻板

5)嫉妒6)封闭自我7)不善于沟通8)不能正确把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9)缺乏供应思维10)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2.为什么合作要遵循尊重人的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不同方式掌握客体所显现出来的功能特点,是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经济、文化、科技和设计进步的重要动力。3.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正常的智力、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稳定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完整统一的人格、健全的意志、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角色要求。4.简述如何克服不良的情绪?

正确归因(是克服不良情绪的关键)、合理疏泄(是促进身心平衡的一种自我保健有效方法)、积极的自我暗示、学会放松(自我调节的有效方法)。5.简述如何协调与同事的人际关系?

树立协作意识,弘扬团队精神;尊重同事,礼貌待人;学会宽容,理解体谅;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要乐于助人。6.简述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不同的交往场景要注意哪些交往礼仪?

一是应尊重不同民族的礼仪风俗,要入乡随俗。二是应根据交往双方身份、地位,运用适当的礼节。三是在异性交往中既不要过分拘谨,也不要过于随意。7.沟通对合作的意义有哪些?

沟通是建立组织与外部之间联系的桥梁;是组织协调内部关系,实现科学管理的手段;是领导者履行职能的基本途径;有利于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改善人际关系。8.简述头痛渠道障碍主要有那几个方面?

选择沟通媒介不当;几种媒介互相冲突;沟通渠道过长;外部干扰。9.学会沟通有哪些技巧?

拥有自信、心中有爱、真诚坦然、充满智慧、真诚微笑、有同理心、积极倾听、给予赏识、接纳包容、慎用批评。10.合作障碍会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1)合作体效率低下:妨碍工作流程设计;干扰合作目标实现;导致合作绩效降低

2)合作体运行不流畅:合作成员间信息不畅;合作体内部矛盾冲突;合作成员配合不默契,3)

合作成员满意度下降:制约个体自身发展;破坏合作成员心态;影响团队的凝聚力;

四、论述题 1.谈谈如何培养团队精神?

明确的团队目标;健全的运行规则;分享团队的资源;着眼于整体利益。2.如何使自己心理更加健康而有助于合作与共赢? 增强挫折认识能力:提高挫折认识能力;增强挫折承受能力;提高挫折排解能力。

培养情绪调节能力:学会保持良好的情绪;学会克服不良的情绪;提高心理障碍。

提高心理障碍防御能力:正确认识心理障碍;积极预防心理障碍;

篇3:合作共赢与制度文化

我非常欣赏《周易》上的一句话:“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这句话正是这一论点的精辟表达。

合作意识太重要了, 没有合作精神, 谁也很难干出大的事业, 老师不能成为优秀教师, 学生也无法实现高效。大自然中有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 显得矮小、单调, 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成长时, 则会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间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 称为“共生效应”。事实上, 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便是“共生效应”的一个典型证明。台湾著名作家柏杨2008年去世, 他有一本名为《丑陋的中国人》的书, 这本书里面说了一段话, 尽管让我们听起来会不高兴, 但是值得我们反思。他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 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 三个日本人是一条龙”。中国人喜欢窝里斗。

其实这是一个人性的弱点, 准确地说是弱小人格的一个特点。即, 有的人允许不认识的人、远方的人升官发财出名, 就是不允许自己一个单位的人、身边的人好, 一旦自己周围的人突然了不起起来, 他就受不了, 因为他觉得“身边的人好了显得我多不好啊”。于是乎嫉妒告黑状, 各种阴暗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就是为了把对方拉得跟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差才心理平衡。我就遭受过好几次这样的诬告陷害, 好在我的心态好, 坦坦荡荡, 心态很好, 对所有的攻击诽谤一律不予理会。正如古人所说的:“何以息谤?曰无辩。”古人所总结出的对付谣言的办法就是沉默。迎头痛击也有效, 但总不如沉默躲避的好。比如那迎面飞来的石块, 侧脸躲开, 它击不中目标便落地了;如果用手去挡, 虽然你的脸面未被击中, 但如何能保证你的手会完好无损呢?

一、合作能产生巨大的生命能量

前几年, 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连载文章, 叫《在俄罗斯的中国商人》, 其中有一篇题目叫《在俄罗斯的越南人》。其中写道:“在俄罗斯各地, 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一个甚至几个中国市场, 在每个市场贩卖中国商品的除了中国人以外, 就是越南人和朝鲜人, 在这些外国人群里, 唯有越南人抱成一团, 不但在日常生活上相互帮助, 在生意过程中也彼此关照。最初, 中国人、越南人、朝鲜人卖的都是来自中国的商品, 比如服装百货、日用五金, 种类雷同, 但是利润最大的是越南人, 因为他们有一个同样商品的底价, 绝不会为了自己赚钱坏了规矩。一个越南摊贩出的价钱, 在任何一个越南人的摊床都是一样。中国人就无法比拟了, 俄罗斯人最喜欢和中国商人讲价, 一个比一个低, 只要卖出商品, 赚多赚少无所谓, 陷入恶性竞争, 惹得俄罗斯人得便宜, 越南人不耻。”另外还讲到:“中国餐馆却越开越多, 因为争抢生意常常自相残杀。2001年的时候, 还发生过一些中国人打砸中国餐馆的事情, 听说是因为那家餐馆不但做餐饮, 还给在市场卖货的中国人送外卖, 引得另外一家专做外卖生意的中国人报复。”这太可怕了, 这是一种民族的悲哀。所以我想老师们肩负着一个责任、一个义务, 就是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会合作, 根除掉这种劣根性。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所以现在我们常常说, 单打独斗闯天下的时代已经慢慢远去了, 合作共赢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要有更多人合作起来, 才能成功。当今国际上的一些大企业意识到“红海战略”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从而改变战略, 转向“蓝海”。其实不仅仅企业与企业之间如此, 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心灵世界的富有不会导致另一个人精神财富的减少, 相反, 彼此之间的合作, 则会让双方的精神财富都会增加。

萧伯纳这位大文学家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 他说:“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交换一下, 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我们交换一下, 一人就有两个思想。”

这正说明了合作所产生的巨大的生命能量。一个团队需要强化合作意识, 以创造最大的成就。刚才我们谈到的河北衡水中学就非常重视合作, 而且处处体现之。比如说语文组里有一位老师被请出去讲课, 全组都很高兴。为什么都高兴?因为回来之后讲课费大家要平分。外来考察学校送了几箱梨, 全校老师每人分两个共品甜蜜……正是这些小的合作分享使之凝聚成强大的团队, 才有了更加强大的力量;如果人人都想着拆别人的台, 力量则涣散, 团队将溃败。而且老师间的合作, 还会向学生辐射一种正向的影响, 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美妙从而效仿之。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

合作之于课堂教学极其重要, 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老师和老师之间的合作,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打破课堂是“老师的天下”的传统教学格局, 形成一个合作的氛围,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 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怎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比如说山东即墨二十八中是两人合作式, 其他学校则是由四人、六人, 最多八人组成的。为什么这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我们的好多学生, 从小学上到高中毕业, 十几年学下来却患上了失语症, 不会表达自己的见解。为什么用语言传达自己想法这么基本的能力萎缩了呢?因为他们这12年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而传统的课堂又是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要教学模式, 长此以往就让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

还有一个问题, 一个人如果天天听别人说话的确是锻炼了他收集信息的能力, 但是知识的牢固掌握更多地来源于熟练而准确地输出。因为输出的同时, 是一个再度或深度思考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验证输入及输出内容的正确性, 让学生更具思辨力。很多方面的知识是没有唯一答案的, 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让问题的答案更加多元化其实也是让输入更加丰满的好途径。表达是养就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佳途径, 因此, 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内部学生与学生之间要通过交流与争论来完成课题, 交流就是说话, 从而有了表现与展示的机会。

而且, 任何一个学习主体, 如果没有展示的机会, 他是没有学习动力的。包括老师也是如此啊, 你有了成绩, 最好在全校、全市、全省、全国讲讲, 讲的同时是总结成果的过程, 通过讲有时又可生发出新的思索, 从而形成再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即使不能在全班讲, 但可以在全组内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正是最好的知识提炼和能力锻炼的方式。

我发现全国很多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基本上都采取的是捆绑式的评价, 也就是说老师一般不评价个人, 而是评价小组的整体表现。这种评价方式令小组成为一个整体, 组员一荣俱荣, 一耻俱耻, 每个人都会积极为小组争光。而且在这个评价当中, 还有一个共通的特点是什么呢?比如说四个人当中, 有A、B、C、D四个能力层级, A是学习最好的, D是学习最差的, 老师问问题的时候, 如果是A回答的时候给2分, D回答则给8分, B回答得4分, C回答得6分。为什么?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全力参与, 学习最差的通过较多的参与可以较好地掌握知识, 全组都学会才行。

这就会出现一个现象, 学优生都忙着帮助学困生。也许有人会说, 这样会不会影响学习好的学生的成绩啊?恰恰相反。因为自己会了跟讲出来不一样, 讲出来跟教别人学会又不一样。老师们都有一种体验, 要想讲得使别人学会, 就要自己首先对知识彻底吃透弄懂才行。所以学优生讲得学困生也能学会的时候, 知识已经完全属于他了, 他的成绩反而越来越好。同样的, 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 学困生也会急起直追, 严格要求自己, 这是一个互助共赢的过程。

有一个“学习金字塔” (Cone of Learning) 理论证明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它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1946年率先提出的。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后来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

在塔尖的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 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的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 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 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的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 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 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据即墨二十八中李志刚校长讲, 他们的教师绝对不敢在课堂上体罚学生;可是, 有的被称为“小师傅”的学优生可不管这些。一次, 一个女生在教一个男生的时候, 感到“孺子不可教也”, 一气之下, 竟然拧起了那个男生的耳朵。令李志刚校长感到意外的是, 那个男生非但不上诉“小师傅”, 反而笑着请“小师傅”高抬贵手, 而且保证用心听讲, 尽快学好。于是, 那个女生才释然而笑, 继续一本正经地实施她的教学计划。

问及那个男生何以被拧了耳朵依然不存怨恨。他说, “小师傅”全是为了我把我教会嘛, 是恨铁不成钢;再说了, 我们在一起, 都是学生, 而且她还是女的, 我得有点男士风度啊!说完, 这个男生嘿嘿一笑, 又向那个女生去求教了。

由此可见, 学生之间心灵是开放的。老师是不能扭学生耳朵的, 那属于体罚。然而, 学生之间一个眼神一个手势, 都是相通的, 毕竟年龄段是相仿的, 所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力量是巨大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 小组长期的合作, 会在参与者的心里积淀出一种积极的思维定式。什么积极的思维定式?学习好的要帮助学习差的, 学习差的要感谢帮助自己的人, 自己也要好好地学习, 这样合作的意识就在心里自然而然地定格下来, 分享、互助、感恩的思想品质也渐渐形成。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在探索合作学习的时候, 还特别关注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关注“合作”还是关注“学习”, 不仅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它还直接关系到学习组织本身。利用组织来进行学习合作, 还是进行合作性学习, 两者意义大不相同。利用组织合作形式进行有效教学, 是学习型组织的根本属性。学习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 探寻合作途径, 只是学习组织的副产品。当然, 强调学习并不是不要合作。小组成员的学习态度, 组内交流的严肃性, 分工负责人的权威性, 角色的分工转化等, 都可能决定着合作的效率, 合作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 学习效率也就无从谈起。学习组织内信息交流、汇集、整理的过程, 既是一个思路方法的学习训练过程, 也是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分享的成长过程。所以, 分工是手段, 学习是目的。

没有组织,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就不复存在。充分发挥这个组织的作用, 就可以取得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所以, 组织建立不是随意而为, 而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形成的。而且建立之后, 又有了加强组织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借助这一组织, 通过大家的合作, 才在单位时间内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某种意义上说, 它的建立之初, 就是直指高效学习这一标的的。

合作意识一旦形成, 就会生成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而且这种意识还会向其他方面延伸, 甚至伴随学生的一生。特别是当今社会, 没有合作意识的人, 是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学生在学习当中养成了这种合作意识之时, 到了其他的地方也同样会具有合作精神。一个会合作的人, 他未来走上社会成功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因为一个有向心力、有共同理想的团体, 在和谐的合作环境中会创造出惊人的成绩。

制度文化作保证

制度容易制定, 但是不一定能形成制度文化。什么叫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人, 它能把你改变, 使你的心里有认同感, 没有心理认同的制度不是制度文化。而真正形成一种保障高效的制度之后, 我们的教学才能抵达一个更高层次的境界。

一、大唐中学的制度文化

山东省济宁市大唐中学是一所民办学校, 租房子作的校舍, 可是, 学校在当地很有声誉, 升学率一直居高不下。文开讲校长却说, 我们并没有着意追求升学率, 而是制度文化建设结下的果。

采访文校长整整一个上午的时候, 他竟然没有接到一个电话。问其:“怎么也没有人给你打电话啊?”这位七十多岁的校长说:“这三天, 我就接过一个电话。”我说:“这说明您管理有道啊, 您怎么管理的?您的升学率这么高, 远近闻名, 您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就是玩儿啊。”我问:“玩儿的背后呢?”他说:“制度与人心。”我问:“您用什么样的制度呢?”他说:“我这所学校是民办学校, 我有灵活性, 制度在我手上, 也在老师手里。我们形成了大家高度认可的制度, 让它真正运转起来以后, 就不用我管了。校长只需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再说话。”这位校长是相当清醒的啊!

文校长聘请的业务校长、后勤校长, 都是内退的济宁市的名校长还有教育局长。根据学校制度规定, 受聘之前要跟学校签订合同书, 其中有一条是, 工作一年以后, 能不能继续留任, 能不能胜任, 谁说了算?老师说了算, 而且通过无记名投票决定。如果有1/4的老师不认可你了, 则要自动辞职。文校长说有4个名校长和局长还都是他的朋友, 结果先后被辞退了, 他说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 但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同时他说校长要关心老师, 跟老师打成一片, 但是如果老师对校长没有制约性, 老师没有选举权, 老师怎么能关心校长啊?所以用这个制度使分管校长能够竭尽全力跟老师打成一片, 共同把教育教学搞好。

另外, 大唐中学聘的老师, 由学生年终无记名投票决定去留, 同时老师不能在场, 不被认可的老师走人, 一年一评。开始有好些老师被辞退了, 但是现在几乎没有了。文校长说, 我们整天说让老师爱学生, 但是你能真爱吗?当学生决定你命运的时候, 你不爱能行吗?而且你别认为学生傻, 我看学生都有一双火眼金睛, 你真爱他, 他都知道, 你真不爱他, 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我去采访文校长时, 让我惊诧的是什么呢?竟然有一些公办学校的老师辞了工作, 上他这里来干。我问, 你们不怕风险吗?他们说, 我们愿意来。为什么愿意来啊?他们说:“我们的工资不比公办学校里的少, 再一方面我们可以更简单和纯粹地工作和学习。在我们原来的地方要把好多精力都花在防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上, 在这里却什么都不用考虑, 只要好好把学教好就行了。”这就是制度, 这就是制度文化。

文校长对我说:“我没有多少节余的钱, 我的钱全校每一个老师都知道是怎么花的, 像陶老师您今天过来, 我请你吃饭花了多少钱, 所有老师都知道。为什么呢?我会不断地公布我的账目, 放到工会里让大家去看, 学校今年一共收了多少钱, 花了多少钱, 我这些钱怎么花的, 明明白白, 每一个老师都心中有数, 所以他能不是主人翁吗?”所以这就是制度的伟大的一点, 这就是制度形成文化的必然。

在这里, 老师们都没有其他的杂乱想法, 全身心投入教学。学生感到很高兴, 老师也很高兴, 校长也很高兴, 这样便形成一股合力了。所以在这种状况下, 高效就自然诞生了。

二、贵州省实验中学的“41条军规”

现在, 一些学校在制定制度的时候, 特别强调了人文性, 这固然是必要的;可是, 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而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 就有可能扰乱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所谓的高效教学就不可能实现。贵州省实验中学从2005年以来, 就开始实施教育惩戒, 制定了《贵州省实验中学教育惩戒条例》, 要求学生明确、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该做的一定要做好、做到位、努力做到极致, 不该做的事一定不要去做, 否则就必须为做错承担责任、接受惩罚、付出代价。

据刘隆华校长讲, 在试行教育惩戒的几个月后, 由于学生迟到屡禁不止, 2005年下半年的一天上午7:30, 准时关闭校大门和可以进入学校的全部通道, 一百多个学生被关在校门外面, 一个小时后仍不能进校, 社会大哗, 门外聚集了不少家长, 电视、报纸等媒体的记者似乎碰到了大新闻, 摄像机、照相机纷纷聚焦现场。刘校长宣布学校拒绝接受任何采访, 可是一不小心接了电视记者的电话, 他的一番直通通的包括质问记者的话当晚被电视台“直播”了, 引起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他也不得不面对上级和媒体。一方面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和与家长沟通;另一方面接受电视专访, 谈他们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管理的想法。没有想到电视的“曝光”和专访宣传了学校教育理念, 为学校打了一个大大的免费广告。为此学校的声誉大涨, 次年的招生情况好极了。

这是一个突发事件, 也是一个热点新闻, 在一般人看来, 它会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可是, 直面媒体与社会, 恰恰成了宣传教育惩戒的一个最佳契机, 成了提升学校品牌的一个难得机遇。其实, 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愈是让惩戒教育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大家在热议甚至非议惩戒教育的过程中, 对惩戒教育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识, 于是, 由反对变成了怀疑, 又由怀疑变成了认可, 再由认可变成了支持。近几年来, 贵州省实验中学声名鹊起, 固然与其办学质量不断提升有关, 毋庸置疑, 教育惩戒也成了学校的一个金字招牌。它让那些孩子问题多而又束手无策的家长, 看到了破解问题的一个新天地, 认识了孩子可以良性发展的一个好学校。

2006年2月, 学校在试行一年多教育惩戒的基础上颁发了《教育惩戒条例》41条, 学生称为“41条军规”, 同时又颁发了《校规细则》90条, 对学生在校内外的日常行为包括学习、生活习惯等进行规范。对违规学生按“41条军规”进行惩戒, 惩戒的方式有:口头训诫、取消特殊待遇、面壁思过、惩罚性作业、置留办公室、放学后留校搞校园卫生、停学回家反省, 还有警告、校内通报且公布、记过、强迫性转学或退学、开除学籍等等。几年来处理了不少学生, 也强迫转学和开除了一些学生, 有因为抽一支烟的高三学生被劝退, 有情绪激动参与打架勒令退学, 有谈恋爱强迫转学等等。当然, 学校在从严惩处的同时给予人文关怀, 比如为学生联系学校, 追踪学生的表现, 保留学籍回来高考, 关注走向社会的发展等。凡被处理的学生及家长很少与学校敌对, 因为他们都认同学校的管理, 接受学校的处罚, 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知道了规矩的严肃性, 从而敬畏法律法规, 更加理解学校提出的尊重生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深远意义。

“41条军规”是在学生入学前就明示家长与学生, 并得到认可的。认同“军规”, 就要敬畏“军规”, 就要遵守“军规”。如果违犯, 就是明知故犯, 就要受到惩戒。这本应无疑义。中国人规则意识之差, 可以说“举世闻名”。这固然与“传统”有关, 也与学校教育缺失惩戒不无关系。一个人犯了错误, 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惩戒教育, 就是要增强责任意识。惩戒的目的, 是让人们认可规则, 敬畏规则, 营造一种遵规守纪的氛围, 形成一种违规受惩的社会风气, 造就具有责任感与担当意识的现代人。相反, 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人, 是不可能担当重任, 也不可能得到人们的赞同与支持的。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 教学与学习亦然。有了规矩, 才能让课堂教学步入正轨, 才能让教师研究高效教学, 也才能让学生高效学习。

所有这“41条军规”都严格执行, 其中有一个女生, 因为母亲对她过度溺爱, 以致其无法无天、为所欲为, 在学校里也是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有一次她竟然动手打了男生, 学校按“军规”责令她退学。这个女生的母亲找了一些关系, 试图让刘校长收回成命。可是, 刘隆华顶住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 让这个女孩退学了。

我去学校采访的时候, 很巧的是, 刘隆华校长前天刚参加了一个特殊宴会, 是他的一个中层领导来邀请的, 也不说谁是请客的主人, 只说给他一个惊喜。结果刘隆华到了宴会厅一看, 就是被他劝退的那个女生和她妈妈在那里等着。他扭头就想走, 那个女生赶快追过来, 哭着说:“刘校长, 您千万别走, 我是来感谢您的。我以前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让您劝退之后, 我觉得是奇耻大辱。但是到了新的学校后, 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 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开始一心一意地学习, 今年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的本科。我们母女俩今天是专门设盛宴来招待您、感谢您的。”

刘隆华校长说, 不少学生因为来到实验中学后, 家长说变“乖”了, 学习自觉了, 懂得规矩了, 知道感恩了, 学校也因此得到很好的社会声誉, 我们很欣慰。作为一所省级实验中学, 就应当以开展教育科学实验为己任, 转变观念、勇于探索, 发现问题、提供研究的样本。而教师教学的效率高了, 学生学习的效率也高了, 教学成绩也就自然而然地高了。

篇4:“合作共识”与“共赢共识”

一年一度的春运落下大幕,大批民工搭乘南下北上的火车,再度回到了他们的“第二故乡”: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

“倘若长江中游地区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消化这些劳动力,将给区域发展带来巨大促进作用,这些都是未来的稀缺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凝聚共识至关重要。

侯永志进一步阐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一是能整合区域内的生产要素,使其能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流动;二是理论上还能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三是可带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分工,避免产能大量过剩、同质化竞争。就目前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已出现一些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这需要有一个凝聚力强的组织来攻坚克难。

区划壁垒

侯永志所指的壁垒,首当其冲的是行政区划。

我国的行政体制决定了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区域行政划分。由于地方领导政绩的考核以行政区域为界,地方领导人往往过分注重本地区经济增长,而忽略与其他城市的配合。这种做法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是造成重复建设以及资源的严重浪费。

在公认的三大经济增长极中,受行政区划这一问题困扰最深的当属环渤海湾城市经济圈。

纵观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经济圈发展,其主要扮演的角色是承接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转移,驱动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极为相近,研究环渤海湾经济圈当前面临的问题,对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环渤海湾经济圈很早就提出了经济一体化战略,但时至今日,其一体化仍然不尽如人意,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无论是经济发展层次、区域市场化程度还是区域内部的融合度,都远远落后于前两者。

“现在京津冀三地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之间的阻碍,影响了转化与扩散。”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说。

长期以来,京津互相竞争,过分考虑自身发展,忽视合作共赢,对周边城市发展考量较少。北京首钢的搬迁是区域内缺乏合作的典型教训。

首钢作为年产值数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受环境影响不得不搬出北京。当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第一种是首钢整体搬迁到河北的曹妃甸,在异地另起炉灶;第二种是与唐山市合作,因为唐山市已有实力雄厚的钢铁企业,如果把首钢与唐山本地的钢铁产能整合,将达到较好的规模效应。两种方案遴选,最终的结果是,北京将首钢整体搬迁,与唐山合作的方案未被采纳。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由此造成曹妃甸环境负担增加,资源利用效率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早有学者提出,应在现有的行政区划条件下,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使各省市形成共同的利益诉求。遗憾的是,这种想法多年来未能转化为现实。

近年来,京津冀的地方领导频繁互访,就生态治理、经济发展等共同问题进行磋商,但仍未有实质性突破。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行政分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各地方政府推动区域合作。

“错位”发展

长江中游各省份产业结构相似,互补性不强。翻看各省发展规划发现,钢铁、化工、重型机械、汽车、建材等传统行业在大多数省市均被视为支柱产业。

类似地,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也被各地区追捧。以生物制药为例,武汉、长沙、南昌三地都建有国家级的生物产业基地,竞争性强,互补性弱。

“根据我们的研究,趋同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现象。从大的产业结构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肯定会趋同。”魏后凯分析说。

他认为,产业结构趋同并不意味着产业分工就弱化了,因为产品是不一样的,产业链的阶段是不一样的,产业分工也在不断深化,所以不能简单地看这个问题。

如何化解产业趋同的问题,魏后凯提出了“错位”的概念。第一是部门之间的错位,即各地发展不同的产业部门。

第二是产品之间的错位,比如汽车制造业,有一些是做组装,有一些是做发动机,有的可能是做卡嵌,这是产品之间的错位。

第三是功能的错位。大家可能都在发展同一产品,但是所处的产业链阶段不一样,从总部到研发,从零部件到组装,再到市场的营销,这条产业链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总部可能建在北京,研发可以在湖南大学,加工制造组装可以到株洲,零部件可以放湘潭,营销设在全国各大中心城市,这样的产业链更完善。

侯永志提出,在产业布局方面,区域合作组织应深入研究,根据合作各方发展的基础,制定出总体的规划,如各自的主体产业是什么,落到不同地区的主体产业又是什么,这些都需探索。像武汉、合肥两地,可以发展一些高精尖的产业;像长沙等地区可以发展高端制造业;像江西等资源比较丰富地区,可以发展一些资源型产业,但前提是这类产业还应该环保。

多元合作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称:“过去,长江中游地区发展缺乏亮点,但眼下将会成为区域发展的热点地区。”

周立群认为,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包括自身改革、机制创新等,且还需要一个爆发的临界点。目前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爆点暂未出现,但它一定是全国性的,或世界性的经济事件。不过可以先行先试,主动作为,让这个引爆点提前到来。

“京津冀区域的快速崛起有几个重要的特征,这对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周立群说。

第一个特征是,区域合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各省市之间合作意识越来越强,合作的主体由政府转向企业。跨区域合作日益频繁,且合作越发成为政府和产业的内在需求。地域间的合作也有了利益驱动。各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和周边地区的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收益才能实现最大化。

nlc202309020313

第二个特征是,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是“多元、多极竞争与合作”,而不是“单极增长”。在一个城市群里,合作优于竞争;而在各城市群之间,竞争大于合作。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几个省份共同的优势产业中,汽车产业最有可能率先成为启动合作的先机。

湖北省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胡树华说,湖北的东风,安徽的江淮与奇瑞,包括湖南汽车产业的多品种发展,初步可形成一个大规模的中部汽车产业集群。

“把湖北和安徽的汽车产业放在一起的话,整个中部汽车产业可谓一道亮丽的风景。”胡树华告诉记者,如果有能力、有条件,东风利用其平台和技术力量,与邻省安徽的奇瑞、江淮联手打造一片天地,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他预测,中部各省的汽车企业,未来都无需政府来推动,将按照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规律实现兼并重组。“如果说过去是一种生产型、规模型的兼并,现在则是走向世界的品牌化、强调自主创新、资源互为补充、以产业集群化为目标的一种兼并重组。”

交通先行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孙久文称,打破行政区划,长江中游地区发挥好交通、政策方面的优势至关重要。

目前,长三角已形成了快速通达的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在环渤海湾经济圈,除石家庄到天津的高铁正在筹建外,北京至天津、石家庄已有高铁衔接,且北京、天津到河北二线城市如唐山的高速铁路也正在建设中。

“学校组织论坛,我们都会无意识想到天津方面的老师,请他们过来一起参与。这在过去是不会主动考虑到的。”以京津两地学术交流为例,孙久文称,这种意识的变迁是京津高铁“半小时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从长江中游城市群来看,目前仅武汉至长沙、合肥开通客运专线或高铁,而长沙、南昌、合肥之间,及武汉至南昌间并未开建高铁线路,快速通达的高铁一体化网络还未形成。

但可以预见的是,作为全国铁路四大主枢纽之一,武汉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主要大城市之间实现了高铁直接相连,成为全国高铁客运专线网的主要枢纽城市。在刚刚结束的春运中,武汉的这一地位优势得以凸显。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潭明显认为,交通便利后,中部省份间的人才流动会明显增强。很多昔日在中南大学任教的同事,跳槽去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而这两所名校出来的毕业生又有很多应聘进了长沙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

在政策方面,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均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南昌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安徽、湖南、湖北均获批国家级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孙久文称,新一届的中央领导把城镇化作为未来10—20年拉动经济的主要抓手,这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一是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有一定基础,但距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存在发展空间;二是长江中游地区人口规模比较庞大,农村居民较多,推进城镇化的潜力大;三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经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比较发达。

“把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这将是未来长江中游区域崛起的重要突破口。”孙久文说。

体制保障

然而,要把交通优势和政策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还需要制度保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称,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问题在于能否创造出一套体制机制,以吸引全球高端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向中部聚集。

张燕生认为,未来30年,中国需要建立起一套真正能跟全球高标准、高水平的市场经济对接的体制机制。“若选择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恐怕不行,也就是要走向法制化的市场经济。”

张燕生告诉记者,前30年主要是政府在发展中起推手作用,未来30年则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湖北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入开展商务战略合作和区域协作,构建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商务合作关系,是跨越行政区划界限,消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务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首要任务是在商贸流通、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承接产业转移、口岸通关、商务信息合作等合作机制上取得突破。

“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取决于大家的合作共识和共赢意识。”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朱丽萌是最早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向官方层面的专家。她提出,长江中游城市应建立高效的跨省区域协调机制,推进该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联建共享和市场体系的一体化建设,尤其是跨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对接和区域共同市场的发展。

篇5:读书随笔教师合作与共赢

--读《藏獒》有感

暑假期间凑热闹也翻了翻热销的《藏獒》和《狼图腾》,对狼这种曾不屑且陌生的动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狼,食肉目,哺乳动物,性凶残、机警、多疑、贪婪。捕食中、小型兽类,喜群居。狼非常机警。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最近一些企业一直在鼓吹和实践狼文化,但无论在书里书外,直到现在我对狼的野蛮、残忍、贪婪、暴虐还心有余悸,并不对 “狼道”一路看好,但是狼的善于集体作战让我印象颇深,狼以短小体型一次打围能猎杀庞大的马群或牛群,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明确的分工,相互的补位,甚至为了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正是狼性的这种特征,才造就了狼群的可怕。本想以《读<狼图腾>有感教师合作与共赢》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越写越不是滋味,狼的所谓团队精神体现在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但在一群狼中,为了抢到一块肉,强者会毫不客气地咬伤弱者。如果在进攻目标时,对方咬死了自己的同伴,它们抢着要做的不是奋起报仇,而是吃掉同伴。这真是我们所提倡的团队精神吗?看了《藏獒》后,不由得对这种喜马拉雅巨型古犬演变而来的高原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藏獒—是由一千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巨型古鬣犬演变而来的高原犬种,是犬类世界唯一没有被时间和环境所改变的古老的活化石。它曾是青藏高原横行四方的野兽,直到六千多年前,才被驯化,开始了和人类相依为命的生活。藏獒有许多当之无愧的称号,古人说它是“龙狗”,乾隆皇帝说它是“狗状元”,藏民说它是“森格”(狮子),藏獒研究者们说它是“国宝”,是“东方神犬”,是“世界罕见的猛犬”,是“举世公认的最古老、最稀有、最凶猛的大型犬种”,是“世界猛犬的祖先”。藏獒也有团队,就是青藏高原上的领地狗集团,在《藏獒二》里,藏獒带领领地狗集团与几个草原的狼群联合体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博斗。那么藏獒的团队合作与狼的团队合作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想想狼这种天性自私、狡猾、残忍动物是基于怎样的基础联合的?狼虽然机警,但是体型瘦小,如果以单枪匹马而论,应属食物链的末端,比狼还狡猾的狐狸没有狼可怕,就是没有狼聪明到拉帮结派。狼的合作是一种生存的必然性,是一种弱者的策略,是建立在个体的自私自利这上的,狼一生都是为自己而战,一旦从此温饱无忧,它甚至可以嗜杀同类。这种的合作在商界比比皆是,下场都很不妙。可悲的是“狼道”至今仍为许多企业津津乐道。

藏獒体形巨大,如同驴子,凶猛声壮,如同狮子,有力量有智慧有速度,一獒能杀五匹狼、一头熊,不怕一对一的厮杀,众多猛兽闻风丧胆,狼生存就是要逃脱藏獒的追杀。强大的獒为什么要合作?藏獒生存的理由就是要杀狼、吃狼、防范狼,保护牧民的牛羊。在一对一的厮杀中,藏獒是无敌的,但狼有群狼战法,所以藏獒为中心的领地狗集团要抗衡强大的狼群,必须以更具有团结性和凝聚力的精神作为准则,才能够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下拥有立足之地。藏獒一生都为保护人而战,是人类的忠实同盟,藏獒忠诚、无私、仗义、勇猛,不仅集中了草原的野兽和圈养的家兽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而且集中了草原牧民应该具备的优秀品格:自尊自敬,自强自立;善解人意,感恩为怀;精忠报主,忠诚可靠;勇往直前,毫不畏惧;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如果狼的合作是为了“生存”,而藏獒的合作是为了“责任”,它们专注目标,不辱使命;爱岗敬业,安守本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自动自发,全力以赴;无私奉献,任劳任怨;淡泊名利,不计回报;遵守规则,服从命令。狼一生都为自己而战,藏獒一生都为别人而战。狼以食为天,它的搏杀只为苟活;藏獒以道为天,它们的战斗是为忠诚,为道义,为职责。狼与藏獒,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藏獒精神”在许多领域都是适用的。比如包括我们的教师团队。我个人认为,在合作的态度上,我们老师中有三种人:

一类少数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他们一般都自视甚高,不怕一对一的竟争,也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还有一类少数人象狼那样的合作,明白自已有缺陷,可能需要某些方面的帮助。在短期内可以合作,不能长期合作。

再就是有大数人象藏獒那样的合作,个人水平很高,乐于跟他人合作,工作出发点不是为个人,而是对教育忠诚,对学生负责。这类人在长期内都自愿自觉地合作。

对于教师的合作,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学博士崔允漷有如下说法,值得我们深思:

合作是教师重要的专业品性。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对学校与师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单兵作战、学科分割、部门主义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专业发展上的合作有助于形成学校中的合作文化,真正促进专业共同体的形成。劳动的个体性以及传统的学校组织使得教师之间相互隔绝,教师评价制度上的缺陷强化了教师之间的竞争性,使得隔绝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只能依靠个人的努力和摸索,教师之间的经验传承受到阻隔,学校的整体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延续。合作有助于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激发自觉发

展的动力;有助于教师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教育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质量与效益;有助于教师克服个人常有的偏见,作出适合的专业判断或决策;更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发展上的支持。当然,合作本身也是发展新的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能够为教学专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从学生角度看,学生的发展本应成为所有教师合力的结果,但现实中很多时候却成了教师之间隔绝和竞争的牺牲品。当所有教师通过合作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时,学生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篇6:合作与共赢答案

戴秉国

2011年9月22日,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署名文章,全文如下:我很高兴再次来到法国,亲身感受中法、中欧间日益紧密的联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欧交流合作不但没有放缓,反而呈现加速发展势头。中欧贸易已超过金融危机前水平。欧盟对华出口增长尤为迅猛,欧洲产品从服装到汽车在中国广受欢迎,截至今年8月,雷诺汽车的销量已经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更多欧洲企业落户中国,中国企业也积极赴欧投资。法国旅游发展署统计,2010年中国游客在法国消费总额为8.9亿美元,比2009年高出60%。中国对欧洲经济和欧元抱有信心,支持欧洲一些国家采取的经济金融调整措施。中欧合作有力支持了双方应对金融危机的努力。

中欧关系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生动缩影。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俨然成了“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程度前所未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安危与共,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这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特征。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任何国家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让别人发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人家也活得好。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单打独斗。那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非和平手段谋求发展空间和资源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要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舟共济而不是同舟共“挤”,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携手共进、共度时艰应该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理念。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合作与共赢答案】相关文章:

合作与共赢中国联通08-15

怎样与经销商合作共赢05-31

合作共赢05-29

教学合作共赢06-26

合作共赢心得08-26

竞争合作共赢09-09

合作共赢材料作文07-04

家园共育合作共赢07-07

如何合作共赢理念07-13

携手并进合作共赢07-21

上一篇:浮力释放系统施工工法申报材料下一篇:雷雨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