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总结

2024-08-18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总结(精选14篇)

篇1: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总结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总结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这学期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况作一总结。

首先,1、自律”这一规则。

231、①学生——激发自我教育的动机。自

教育活动。

育”的氛围。

2、校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容与重点主要训练有三大习习惯养成目标。

3、(1)值日

(2)

与“文明班级”和“优秀中队”觉地遵守规范。第三、取得的成效与努力方向。在各个学生的共同

虽然我们的养成教育取得

.一年级六班

朱文慧

榆林市第十五小学

2014年9月

篇2: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总结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又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所以在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上我们做了努力并见到了成效;从计划开展以来,在领导的多方关怀和指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根据观察现在小学生已经能够做到日常行为中一些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如:见到老师问声好,借人东西说谢谢,不乱拿不乱丢等等。学校里不文明现象基本很少见了,学校一片欣欣向荣,整体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气息。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已经普遍形成,当然要100%落实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还得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我们坚信,积跬步,必至千里;积小流,必成江海;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总有一天必定形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训练,不断巩固,需要教师学生共同的毅力和耐力才能逐渐养成,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尤其重要却最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

在多方实验中,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少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洗手,怎么洗,怎样让细菌离自己最远,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最后也比较欣慰的是在学习方面同学们更有长足的进步,从早读到预习到听课再到写作业,组成了“一条龙“战线。每班学生早晨到校后自觉自主读书、中午到校后能自主写字。经过师生努力学生学习意识能力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每学一节新课前,都能依据预习提纲自觉地进行预习,用预习本记下预习到的知识及不懂的地方,并能提出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

篇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树立自身形象,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 作为老师, 特别是班主任,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 在学生面前时时处处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如:整洁的衣着、和蔼的态度、文明的语言、大方的举止等。还要做学生的表率, 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 上课用抹布把讲台擦干净, 脏东西不乱丢, 板书注重干净整洁等。在班主任的影响下, 学生就渐渐地形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班主任在长期的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意识决定的, 正确的思想意识可产生好的行为。有好的行为, 才有可能有好的习惯。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进行人生观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班会课和思想政治课等, 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社会公德, 遵守校规校纪,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切实让学生认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可在班会课上或平时和学生谈心时, 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 从中受益了吗?有哪些不良的习惯, 这对自己及他人有什么坏处和影响?通过对自己切身体验的回味和比较, 学生能从内心认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培养好习惯的愿望, 下定决心改正坏习惯, 养成好习惯。

四、规范班级管理, 培养良好的班风

好的班风既是班级健康发展自然形成的结果, 又是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在规范班级管理、培养班风方面, 第一步是健全制度、严格要求。每学期初, 组织全班同学讨论, 制定班规, 然后由班干综合大家的意见写出来, 再在班级公布。制定班规后, 一定要学生认真执行, 一环扣一环地抓, 并且经常监督检查, 把班规与学生的操行分挂钩, 实行班长考勤登记和值周班干负责制, 把学生要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落实到班规当中。第二步是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定期召集班干开会, 听取他们对班级情况的反映, 和他们一起探讨管理班级的方法。同时, 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总结, 指出优点及存在的不足, 教他们工作的方法, 并对班干工作进行分工, 做到各项工作都有人管理, 这样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就能正常开展, 也培养了班干部的责任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三步, 班主任可经常利用班会课, 针对班级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这样有利于学生改正坏习惯, 形成好习惯。例如:这个学期我们就“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主题召开了班会, 让学生开展讨论, 谈自己的看法。很多同学就“上课睡觉、迟到、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讲礼貌、不讲究卫生”等坏习惯谈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 同学们认识到了不良习惯的有害之处, 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自己终身有益, 纷纷认为好习惯要从小养成, 从我做起, 从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这样一来, 班上许多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 能做到课前预习, 上课注意听讲, 旷课、迟到、抄作业的现象也减少了, 文明礼貌和卫生等方面都有所好转。

五、持之以恒地抓培养良好习惯的工作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 班主任要坚持一贯制, 无论是要求, 还是检查, 都要坚持, 只有常抓不懈, 才能形成习惯, 切不可一曝十寒, 或抓抓停停, 或时紧时松。否则, 学生无所适从, 以后对班主任及教师要求充耳不闻, 甚至会养成投机心理:你评比我就动, 你不抓我就松。

篇4: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行为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5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2

“习惯”是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个词,那么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朝夕之功,它需要班主任老师付出相当多的心血 !本人在长期的班级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认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强制性阶段、自制性阶段 、自觉性阶段。

一、强制性阶段

在此阶段,要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及“管理措施”,要求学生遵守之。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准备阶段。

首先,在开学之前,班主任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本班的《班规》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量化管理办法》。在开学的第一个班会上经全体同学讨论、交流、提出修改意见,进而表决通过。这样,既充分发扬了民主、又做到了有章可依,即“依章治班”。

其次,制度公布以后,班主任老师要做到“三到”:走到、看到、说到,紧盯紧管,掌握好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不良行为,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再次,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要定期进行总结,其方式可分为:学生自结与大家补充相结合;师生相互探讨;班主任评价。注意“以表扬为主”,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最后,一个人倘若有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想一下改正过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对个别屡次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反复抓,抓反复”,对其不能失去信心。

另外,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自制性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要领导和督查学生进行“相互制约”和“自我制约”。这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

首先,培养班级骨干,让其大胆工作,带动良好班风的形成。

其次,班主任要及时捕捉每位纪律性比较差的学生的“闪光点”,大加褒扬,帮助他们树立其改正错误的自信心。

再次,以班会、主题班会、讨论会、研讨会、辩论会为阵地,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找出“优胜”的原因并发扬之,至于不足之处要对号至个人,让同学们都来分析其原因,帮助其改正错误。

最后,教师及时进行家访。这既可取得家长的配合又便于找到打开违纪学生的心灵的“金钥匙”!

三、自觉性阶段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努力(大约需2~3月时间)。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良好行为已经养成,良好的班风已经形成。班主任绷紧的神经也得以放松之时。本阶段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的主人成为学生,班主任的职责就是监督检查。

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管理小组,即“学管组”,把班级内的“大小职位”和“大小事务”均按能力大小落实至个人,制定出“周流动值日表”,要求他们按时值日,并根据《班规》做好详细记录。此举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又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管人的难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觉性。

其次,班主任要不定期的抽查一下“學管组”的工作。这样一方面起到了监督作用,使“学管组”的成员不敢懈怠,另一方面对其管理中的某些难点及时予以指导,从而不断强化、完善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篇5: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得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得

1、观念先导

成人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学生的习惯养成需要成人重视,加以培养,但成人的认识上却存在着误区,具体表现为:或是重智育轻育德育,以为智力可以代替一切;或是缺乏理智的爱,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顺;或是教育意识淡薄,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自流;或是“过度教育”,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方式都超过一定的度。所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大敌。

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健全的个性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支撑点,培养好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培养出一个社会无用的“才”有意义得多,要把自己的孩子不仅看成是传种接待的种子,更要看到他们是国家的后代,是实现国富民强的建设者与保卫者。孩子要成为有用之才,必须从小精心培养,而且不仅是关心他们身体、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品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2、要使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学生的认识活动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要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那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要善于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生长点,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尽可能把期望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他们必须通过人于物的相互作用,构建起真正内化的新的知识经验,形成学生期所独有的知识经验。如:对学生讲摩擦生电是极其枯燥而乏味的,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生不但能很快知道摩擦生电的原理,而且比一般的说教记得更牢。然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学生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些阶段,但每个学生在发展的方向、起点、速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根据学生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如:在欣赏散文“家是什么”中,要求能力强的学生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词,对能力弱的学生要求能说说散文的大致内容。这样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感,从而对学习也会有兴趣。学生在认识事物、获取经验的过程中具有整体性,所以要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渗透与学生的一日生活之中,通过相互渗透来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

3、其次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内部驱动力。

一是化平淡为神奇。适当给平淡的事情添上一些神秘的色彩,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看书时采用一些启发性的语句,像“这是怎么回事呀?”“让我们来猜猜看”,来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二是对浅显的现象给予深度的揭示。孩子对常见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兴趣。此时若把这些事物背后的奥秘告诉学生,就会重新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学生对太阳的落山,天变黑的现象司空见惯,不当回事,可以告诉学生并不是太阳在我们头顶上走,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走,学生对太阳、地球再次产生了新的认识兴趣。任何事物都有无穷的奥秘,我们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保持认识事物的兴趣。三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最佳途径,而学生又大都喜欢动手操作,尽管尝试可能会失败,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则会长盛不衰,对学习的知识也会掌握得更多。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的认识由表面趋向实质,从而激发更大的求知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为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结实基础。

别忘了还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提问,能培养学生乐于思索,敢于提出疑问的品质,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教学生提问,抓住契机,鼓励学生提

问。如和学生一起看故事《金鸡冠的公鸡》,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尤其是因果关系的问题“猫和喜鹊明明知道公鸡要上当,为什么每次都让公鸡看家”,“假如猫和喜鹊不来救公鸡,会怎么样”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提问的方法,提高了提问水平。有些学生难以提出问题,往往是由于生活范围比较狭窄,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事实上学生只有在获得一些知识经验,初步形成某些概念之后,才能提出问题。要努力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实验者,去动手、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家长只是适时地给予指导。如:“会变的颜色”,让学生先去观察颜色,然后让他们动手去尝试颜色是如何会变化的,并将自己的发现说出来,把自己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再一起动手动脑去寻求答案。由于这些活动是让学生在自身活动中寻找答案的,因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4、实践训练

习惯、习惯,习了才会惯。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情,只有做恶劣,而且要反复做,才能养成习惯。法国作家大仲马说:“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都有养成习惯的肯能;重复的次数越多,动作也就越成熟。”毫无疑问,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来于反复做,即反复的实践。如果家长在思想上重视了,而在行动上却没有耐心,那么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人们知道:知识是基础,行为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会言行不一,许多孩子嘴上说得头头是道,行动上却难以做到,“知”、“行”严重脱节。为此,父母必须加强对孩子行为的训练,创设孩子反复实践的机会,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交往、游乐、劳动等活动中,进行学习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为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练习,反复强化,直至最后形成自动化的行为,养成一种自然的习惯。

5、环境熏陶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学生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万物细无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父母努力创造和保持喜爱学习、乐于学习的家庭氛围,将会使孩子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萌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孩子也一定会有较好的学习习惯。相反,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打牌,你的孩子怎可能安心学习呢?

6、榜样作用

学生时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最不喜欢说教。榜样是具体形象的,正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它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故事、儿歌、歌曲等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会深深打动孩子,这些艺术形象所塑造的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孩子最爱模仿。他们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家长应该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在家中应经常给孩子将一些具有传统美德的故事;念一些有助于陶冶孩子情操的诗歌、儿歌;唱一些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歌曲。

同样,学生又是好奇、好模仿的,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而

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为什么呢?家庭、教养机构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三大环境因素,但其中家庭又是对他们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首先,血缘关系、亲子之情对孩子发展提供了最强烈的感情氛围,因而父母的教育,影响最易感染学生。其次,父母与学生朝夕相处,关系密切,你们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学生时期,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7、坚持不懈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不能想起来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这需要家长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该要求孩子坚持这样做,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控能力不能像成人那样强,家长应该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严格要求,切忌在教育子女上情感失控,并找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做事有恒心,不半途而废,这也是意志的培养,有坚强意志力的孩子以后遇到任何困难就会勇敢,不畏缩,这将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强有力的基石。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必是一事无成。作为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只有持之以恒的要求、训练,下决心,甚至要下狠心,才能培养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优秀孩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持不懈是取得成效的有利保证。

8、要求一致

习惯的“惯”字,有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说,要求和标准不能走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以至。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取得一致,意味着相同“信息”重复输入孩子的大脑,易于形成神经联系,促使习惯形成。如果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无所适从,逐渐养成钻空心子的心理。而且不同方向的教育信息互相干扰,容易形成孩子的两面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当然,要实现要求一致,不是轻而易举的,家长应十分重视并努力去实现,可以订立一个约定,如果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上发生分歧,决不要在孩子面前公开暴露矛盾,而要在事后交换意见,以求统一行动,这样的教育效果才会好。

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家长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灵活处理,忌墨守成规。

(2)、设身处地,忌专横高压。

(3)、恩威并重,忌言行偏

(4)、行为指导,忌唠叨罗嗦。

(5)、鼓励为主,忌负面强加。

(6)、宽严互渗,忌情感失控。

(7)、坚定立场,忌迁就退让。

(8)、具体明确,忌抽象模糊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因为家庭教育同其它教育相比,亲合力、感染力更强。而且家庭教育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传递。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所做所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的表率作用很重要,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位家长曾说过: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但要做到、做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制定规范,严格要求。在学生园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惜学生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原因就在于学生园有较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学生的习惯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但主要还在于家里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家长对子女溺爱、娇宠,使之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家长可以适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强化手段。制定规范不能有例外。为了培养好习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好习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平时学生在家要培养他们学习认真的习惯,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有些家长面对学生园布置的任务不当回事,一味的任由孩子玩,说什么入小学自然会好。殊不知,一些习惯都是在学生园时期就形成了,到时要改也难,真是悔之晚已。在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父母还要注重对孩子进行指导。指导对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重要。只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不够的,还必须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好习惯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为重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在形成过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我们要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只是说教,而要家园共同配合,不断地将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学生

篇6:怎样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永登县第八中学仲生芬

良好的习惯不是与生是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良好习惯将使每一位学生受益终生,不良习惯也会导致某些学生走上歧途,那么怎样才能矫正中学生不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呢?下面对这一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当前中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艰苦奋斗的观念在一些孩子脑海中日趋淡薄,比吃、比穿、比阔气成了他们的重要话题,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臵于脑后,甚至有学生出钱请别人当“雇工”,为自己做作业、代替自己值日、劳动的怪现象。

2、一些学生无视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架秧;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果皮杂物,甚至随手将剩饭乱到;乘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更有甚者,以羞辱别人为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3、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的行为取向趋向选择实惠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因而,在学校里,在教室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试比高”的脚印;在学校公车上,好好的座位伤痕累累;平时劳动、搞卫生,计较个人得失;面对社会上的坏人坏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见义勇为的勇气。

二、造成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

1、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想比较单纯,模仿力强,容易是受到外界尤其是大众传媒、互联网的影响,有较强的从中倾向;虽能初步辨别是非善恶,但意志的独立性和坚持性还很不

够,自制力不强,情绪不太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在学校教育、自我认识和个体行为之间往往又偏差。

2、目前不少中学生的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娇生惯养,对子女过分偏袒、放纵,原谅迁就多,批评教育少,是他们很容易产生“骄”、“娇”二气,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不顾他人及社会的利益,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还有些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以致使子女形成了冷酷、不诚实、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性格。也有些父母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放弃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3、当前,纷至沓来的多元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学生还较为幼稚的心灵。一方面,传播工具先进发达,互联网迅速发展,知识面拓宽,信息量扩大,有助于开发中学生的潜力。但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日趋凸现。近几年,部分学生沉迷网吧、游戏机房和歌舞厅等,荒废学业的问题日益突出,相当一部分少年犯就是因此走上犯罪道路的。另一方面,在缺乏节制的个人利益的强烈驱动和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许多人抛弃了原来恪守的规范。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等道德品质被有些人看成是不值一提的空话,使之在调节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方面的作用被严重地弱化了。学校老师的说教,往往被社会上一两句顺口溜抵消了。

4、目前的学校德育并不能令人满意,主要是: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理论偏多,养成教育少,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一般化工作多,一体化工作少,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氛围。

三、怎样矫正中学生不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呢?

1、净化社会公德环境。

要重视舆论引导,通过典型示范,让中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中得到启迪,找到自身行为规范和正确的价值追求,把讲文明、讲道德、讲奉献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媒介关于公共生活中各种文明、道德行为的舆论宣传、舆论监督及对公共生活中各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的解剖,营造讲文明高尚、不讲文明的可耻的浓厚的舆论氛围;学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整顿社会文化市场。

2、优化家庭公德环境。

要给予因家庭关系破裂,生活中遭到不幸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家长营造一个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帮助家庭抓好子女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庭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其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情趣。

3、健全道德纪律机制。

大力呼吁社会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制度,从法制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公德教育网络,使公德教育一体化,让全社会齐抓共管,落到实处。真正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使教育的成效得到巩固和发展。

4、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倾向给予正确引导,以加强针对性。教育内容应立足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分析解决问题,并做出判断和结论。其次,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过程,主动接受教育。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有教育客体转为主体,又被动转为主动,从而积极吸收教育信息,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只有这样,公德教育的效果才会日益彰显。

5、强化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进行公德教育时,要改变过去德育讲得过满、做得太少;强制太多、自主太少的通病。注重让学生参与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和自主评价的活动实践,使他们自觉、自主、自动地参与,对自己的人格尊严、生命意义予以体认,并自我内化,从而使道德真正成为学生内在、自律的行为规范。

6、德育要着重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热爱祖国、热爱父母、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等基础教育。核心

是学会如何做人。所以,要将传统伦理道德中处事、修身之道中的精华摆在中学公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传统的修身、处事观将“做好人"座位人生的基本坐标。

7、加强道德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若能把为什么会产生某种道德规范,它对社会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它等问题讲清楚,学生的道德行为就会更自觉、更有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自己去总结、去探讨、去筛选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规范,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8、把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西方现代道德力量相结合,培养鉴别能力。我们要指导中学生学会以豁达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并在相互比较中提高其鉴别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要求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格适度,坚定不移地贯彻做到耐心,并且认真执行、检查、和督促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增强自信心、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逐步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 增强学习意识,养成热爱学习习惯,最终得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并能从从根本上促进班风和校风的好转。

篇7:浅谈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浅谈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诚信,作为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一种优秀的品格,它无庸置疑地应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学期发生的一件与“诚信”有关的事情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 者:邓湘玲 作者单位:广西药科学校刊 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2)分类号:G42关键词:诚信 努力 良好行为习惯

篇8: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经验, 在培养良好习惯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明确训练的方向。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习惯, 什么是坏习惯。这就是说, 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 在十几年的中小学生活中, 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 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并形成习惯。所以, 什么样的习惯会对自己有益, 什么样的习惯会造成不良影响, 要让学生能准确把握。

第二, 制定训练的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训练的规范性和长期性。学生, 尤其是中学生, 他们的认知能力还处于较原始的感知阶段, 必须靠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来认知世界。因此, 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依据“先入为主”的规律养成习惯, 进行长期的、规范的训练。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指南。

第三, 施加必要的约束。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外在约束力, 也就是应当有适当的奖惩措施、规章制度的约束。因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 教育对象既是独立的主体, 又是一个群体, 学生与学生是各不相同又是相互影响的。因为各不相同, 有一些意志比较薄弱的学生在习惯培养过程中, 离不开教师、家长的督促, 离不开学校的管理, 这就需要相应的奖惩措施和规章制度。因为学生之间容易相互影响, 有很多学生有从众心理, 所以作为一种对大多数学生都适用的习惯的培养, 离不开统一的严格管理。外在约束力的存在可以使学生在形成一种习惯的过程中, 自觉地纠正自身的行为偏差, 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在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情况予以细致、深入地了解, 注重过程性评价, 适当、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 让学生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可以使外在驱动力转化为内在驱动力, 在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实现教育的和谐以及师生关系的和谐。

第四, 调动内在的驱动力。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内在的驱动力, 也就是主体自身认同并且愿意培养某种习惯。班杜拉的自我调节论认为, 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也可以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 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他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 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 不断改变方向, 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 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 当面临各种冲突时, 人们都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 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首先, 学生应该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 并且愿意努力去培养这一良好习惯。在这一前提下, 意志品质较好的学生就会主动地制订相应的计划, 要求自己去执行, 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这一习惯。对于意志较薄弱的学生来说, 因为自制力较差, 可能需要教师或家长的督促。如果他自身已经认同了, 对于外在的督促他也会乐于接受和积极配合的。相反, 如果学生自身并不认同, 就不能转化为内在驱动力, 完全依靠外在力量来强化, 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即使勉强养成某种习惯, 这一教育过程也会是痛苦、困难的, 难以实现教育的和谐。

第五, 坚持一定的时间。良好的习惯养成并非一日之功, 要坚持时日。根据习惯性质的不同, 习惯养成所需的时间也不同。同样, 坏习惯改变所需的时间也不同。比如倒时差, 时差是一个地理概念, 在一定时区生活的人, 对当地的时差已经适应, 什么时候起床, 什么时候睡觉有一定规律。如果到不同经度地区去旅游, 就有时差适应的问题。若从中国到美国本土 (时差在10—14个小时之间) , 黑夜与白天是颠倒的, 倒这样的时差起码需要一周的时间。像青少年学生戒除网瘾, 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是不行的。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改变, 都不能求成心切, 更不能用“和你说多少次了, 怎么没记性呢”等训斥语言代替长时间的训练。

篇9: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树立自身形象,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在学生面前时时处处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如:整洁的衣着、和蔼的态度、文明的语言、大方的举止等。还要做学生的表率,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上课用抹布把讲台擦干净,脏东西不乱丢,板书注重干净整洁等。在班主任的影响下,学生就渐渐地形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班主任在长期的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意识决定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可产生好的行为。有好的行为,才有可能有好的习惯。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人生观教育,通过课外活动、班会课和思想政治课等,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切实让学生认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可在班会课上或平时和学生谈心时,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从中受益了吗?有哪些不良的习惯,这对自己及他人有什么坏处和影响?通过对自己切身体验的回味和比较,学生能从内心认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培养好习惯的愿望,下定决心改正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四、规范班级管理,培养良好的班风

好的班风既是班级健康发展自然形成的结果,又是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规范班级管理、培养班风方面,第一步是健全制度、严格要求。每学期初,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制定班规,然后由班干综合大家的意见写出来,再在班级公布。制定班规后,一定要学生认真执行,一环扣一环地抓,并且经常监督检查,把班规与学生的操行分挂钩,实行班长考勤登记和值周班干负责制,把学生要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落实到班规当中。第二步是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定期召集班干开会,听取他们对班级情况的反映,和他们一起探讨管理班级的方法。同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总结,指出优点及存在的不足,教他们工作的方法,并对班干工作进行分工,做到各项工作都有人管理,这样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就能正常开展,也培养了班干部的责任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三步,班主任可经常利用班会课,针对班级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改正坏习惯,形成好习惯。例如:这个学期我们就“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主题召开了班会,让学生开展讨论,谈自己的看法。很多同学就“上课睡觉、迟到、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讲礼貌、不讲究卫生”等坏习惯谈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了不良习惯的有害之处,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自己终身有益,纷纷认为好习惯要从小养成,从我做起,从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这样一来,班上许多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能做到课前预习,上课注意听讲,旷课、迟到、抄作业的现象也减少了,文明礼貌和卫生等方面都有所好转。

五、持之以恒地抓培养良好习惯的工作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班主任要坚持一贯制,无论是要求,还是检查,都要坚持,只有常抓不懈,才能形成习惯,切不可一曝十寒,或抓抓停停,或时紧时松。否则,学生无所适从,以后对班主任及教师要求充耳不闻,甚至会养成投机心理:你评比我就动,你不抓我就松。

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对自己、对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之一,班主任只有天天坚持,锲而不舍,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篇10: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尝试

田坝中心小学

姚强仁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是好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一辈子,甚至会毁掉孩子一生,所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现在抓起。

小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和养成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又在于教育

。古语有云“一失足,成千古恨”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那么如何去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第一:,良好习惯养成,必须从细微处做起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优秀的品质都是从小培养的,就现在小学生在校现状来说,他们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健康的状况都不是十分令人满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来自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方面的影响。小学生没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力,处于不能独立的过渡阶段。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纠正和培养。

(1)在学习习惯方面给予纠正及正确指导。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上课方面和平时作业完成的情况。现在有很多小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这一类的学生往往是最让人头疼的。但对于这类学生我们不能直接的严厉指责,往往严厉的指责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反而适得其反。我们应多渠道的去了解孩子,甚至了解孩子的家庭、成长背景,再分析养成陋习的原因,最后对症下药,触及孩子的内心深处,给予最真挚的关怀。

(2)卫生习惯的养成也是影响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面。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较落后,有些家长观念淡薄、卫生意识较差,对子女卫生方面的指导极为欠缺。再加上当前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孩

子的个人卫生问题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怎么能奢望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为了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我们必须得教会学生们认识到讲究卫生的重要性,教会他们爱美、爱整洁。平时的教育当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表扬班上穿戴整洁、卫生习惯较好的孩子,让这些孩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通过网络、电视向孩子们传达讲究卫生的好处,鼓励孩子们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必需品。我们还可以在每周的班会中举行卫生评优活动,对评出的优秀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用这样的方法来刺激其他孩子,促使他们也养成好的卫生习惯。

第二,学校时刻与家长保持联系,做到学校、家庭教育两不误。现在有好多的家长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责任就是学校的,与家长毫无关系,所以孩子沾染上了不好的习惯,就是学校的失误,是老师的失职。然而,客观地说,老师在孩子的一生中只是一根手杖、一位过客。所以孩子的教育,仅依靠学校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以德立世和做人的培养者,孩子社会化的一个引领者,更是孩子情感世界的支撑者和传播者。在此,父母的教育和行为直接对孩子有着很大的连带关系。所以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能养成不能单纯的怪罪学校。家长也有很大的责任。很多家长只关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好,而没有注重孩子在学校的一些细节变化,孩子一旦犯错或学习成绩下降,只会一味责骂孩子和埋怨学校教育、管理不当。试问,这样的情况,你还能希望孩子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家校必须加强联系。学校可以适当给家长推荐各种有关教育孩子方法的文章和家教的资料。这样,也更能让家长能彻底的教育孩子,促使孩子在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而家长负责给学校提供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学

校和家长双方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正确指导与引领。在今年的家长会上我就对家长明确的提出,家长必须主动联系科任老师和班主任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当然我的这个建议得到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支持,有的家长在接送孩子时向我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有的家长打来电话或发送短信进行询问,还有的利用QQ和我交流,我都一一向他们反馈真实信息,他们也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如数转达给我。针对家长的提议,我又结合平时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逐步纠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11: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文登市宋村中学吴炳亮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和中心环节。它可以给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因此,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一、通过训练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它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的。所以我认为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因为中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的,而是在实践中反复体验和你形成的,所以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大的道理中学生一时很难理解和接受,但是在训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的就理解了。这时的习惯就成了他们的第二天性,因此他们也会受益终身。然而在训练中我认为应该做到三个结合:

1、激发学生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是愉快的,可是形成习惯的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的,它需要克服种种困难,经过重重练习特别是对已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来说,要矫正就更需要坚强的意志了,在训练中要一再强调“反复”“严格”四个字。譬如:要求学生集合站

队做到“快、静、齐”要经过多次严格的训练,循环反复。听到口令,教师数三下“声落、动止、队形成”。一旦慢了,提出问题。解散重来,做的好的及时表扬,如此这样反复练习。如果存在小动作就专门训练一分钟无小动作训练,直到没有为止。不过光苦练是不够的,要把苦练和趣练结合起来。由于现在学生视力不太好(原因就是各种姿势不正确造成的),在训练学生五姿(坐姿、立姿、写字姿势、举手姿势、读书姿势)时,可以采用趣味训练,在学生当中找出小榜样,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的趣味活动,让小榜样做出一个正确的姿势并说“请你像我这样做”同学们立刻学做,并说“我就像你这样做”反复经常不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养成了姿势端正的好习惯。

2、明确要求于具体指导相结合中学生认知能力差,要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就必须做到“明确要求,具体指导”。如学生的作业习惯,首先要给学生制定四个要求:

(1)、书写规范(2)、格式正确(3)、正确率高(4)、按时完成。用这四条经常指导学生的作业,给予评判,做出相应的奖惩,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自觉的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业的习惯。

写作业时如此,其他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如此,只要对学生做到“明确要求,具体指导”,并且反复的训练,就一定能行。

二、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动机,根据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可以给他们讲身边的典

型示范,用榜样去激发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说服教育要注意艺术性和趣味性,把说服教育与趣味活动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以便于跟好的养成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榜样示范法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榜样的力量显得尤其重要。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

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年龄特点就是模仿,他们的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着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多给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榜样来要求自己,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出来再学生中树立典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小视的,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1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浅谈

乾安县鳞字中心校孙淑云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教育在整个小学德育工作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具有明显的特点,可以这么说,中小学德育是从抓养成教育开始的,从培养一系列的具体行为习惯着手的。而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宽思想品德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⒈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⒉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⑵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说、读、写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

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二、运用榜样人物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能强,我们如果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⒈挖掘教材中的榜样人物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材和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一些革命烈士和先进人物的事迹,我们可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茅以升立志造桥》一课中的茅以升得知因秦淮河上的桥断了,致使众多乡亲送命的事以后,立下志向,做一个造桥的人。从此以后,他对所有的桥梁产生了兴趣,观察它们,研究它们,最终成为一个桥梁设计专家。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认识到: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立志,然后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信念,脚踏实地地去观察、探索,只要你肯不断地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只要你坚持,就会有成功。

⒉发现身边的榜样人物,为学生树立典范

小学生经常爱把自己与身边的伙伴进行对比、模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学生中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在班级开展评选 “文明标兵”、“礼仪之星”等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 “我也能行”的感受,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三、携手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构建良好环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⒈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

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要通过家访、举

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各种实践过程得开展,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小交警,让他们上街执勤,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街道、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大扫除和做义务“红袖章”,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

篇1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尝试

一、抓小不抓大

对于每一个鲜活个性、活泼好动的少年儿童来说,小学阶段是培养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但凭空洞、夸大说教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例如:尊敬师长。如果要求学生必须行队礼,必须主动问好,用“必须”去约束学生,尊师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我校从点滴小事入手,开展了“观察老师为我们做了什么——体会老师对我们的爱——感谢老师的教诲——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之情”等一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升旗仪式、班队会、“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等节日,号召学生给老师送一杯水,写一封信,制作一张贺卡,敬一个队礼等来表达对老师的爱与尊敬。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对教师进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教育。因为,尊重,是建立在相互的基础之上的,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有个性的个体,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尊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

二、抓少不抓多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一共有20条。如果一个学期,我们把每一条都抓到位,反而会收效甚微。如果我们有侧重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几方面,就会事半功倍。我校利用一学期的时间,倡导“三个管”:管住自己的嘴——不说脏话、不吃零食、不在走廊里大声喧哗,常说“对不起”“没关系”“谢谢”“请”等文明用语;管住自己的手——不打人、不乱扔果皮纸屑、看见杂物弯腰捡起等文明肢体动作;管住自己的脚——不踢门、不踩花草、上下楼梯右侧行走、不跑不跳、遵守交通规则等文明行为。编写校园文明礼仪三字歌:文明行,大家做。谢谢你,对不起,礼貌语,常常说。捡捡纸,弯弯腰,右侧走,不跑跳。悬挂文明礼貌用语标牌:花草是我们的朋友,请爱护;顺手捡起的是一片纸,纯洁我们的是心灵;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声“谢谢”分量轻,却可温暖他人心等。

三、抓经常不抓短暂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经常抓、抓经常、反复抓的过程。它存在周期性、反复性、经常性。我校在抓学生走廊文明时,用“争做文明安小人流动红旗”评比做制度,用礼仪监督员做监督,用大队委做督促,用90天做保障,形成竞争的团队精神、干净的走廊、“安静”的教室文化。

四、抓齐心协力不抓单枪匹马

众心齐泰山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它需要“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式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全面发展的学生。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能一棒打死,坚信“勇于改掉错误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采取教师帮助学生分析犯错误原因,使其认识错误、改掉错误。有些错误改掉需要漫长的过程,教师要给予关心、帮助,家长要督导、配合,其他学生要支持,自己要有信心。

五、抓鼓励不抓训斥

篇14: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弟子规》 学生行为习惯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059-01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弟子规》是一部儒家经典,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处世求学应有的礼仪规范,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良好教材。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了《践行〈弟子规〉,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将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进行“三个优化”,增强践行实效

学校在开展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活动中,通过“三个优化”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一,优化教育过程。首先,学校把《弟子规》《美文诵读》引进课堂,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由语文老师负责。其次,通过“读—背—解—行”的方式,利用晨读、大课间活动和课前3分钟,通过歌唱、舞蹈、韵律操、游戏等形式演绎《弟子规》。最后,学校给每一位家长分发一本《弟子规》,倡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第二,优化评价体系。学校通过开展“诵读争星”活动,每个学期都要评选出“诵读之星”。此外,学校还给每一个学生分发一份《弟子规每日生活力行表》,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评价。第三,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利用宣传橱窗、展板、黑板报等载体,以《弟子规》文化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注重“四个结合”,拓宽践行渠道

(一)践行《弟子规》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学校依托常规教学这一主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要求学生在管理物品方面做到“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在保持教室卫生方面要做到“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二)践行《弟子规》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倡导家长学习《弟子规》,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学生和家长共同学习和践行《弟子规》,能够做到互相监督对方的言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听话了、懂事了,看到父母身体不舒服,会主动帮父母端水、拿药,有的学生看到父母下班回家晚了,会帮忙做家务,给父母递上一杯热茶。

(三)践行《弟子规》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践行《弟子规》的有效载体,学校除了利用晨读、课前3分钟让学生诵读《弟子规》,还利用大课间活动让学生边唱边跳弟子规韵律操。此外,学校还利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举办《弟子规》朗诵比赛、“颂千古经典,做文明少年”手抄报比赛。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展现了个人风采,促进了学校文明育人理念的形成。

(四)践行《弟子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关键是要让学生从《弟子规》中学到做人做事的准则,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把践行《弟子规》融入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中。比如,学习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之后,学生能够知道在参加活动时为什么不能拥挤,为什么要注意安全,为什么要学会等待。

三、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取得的成效

(一)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大多数学生能够熟记《弟子规》的内容,并且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学生小梁是班里出了名的“捣蛋大王”,个性倔强,脾气暴躁,经常与他人发生矛盾。在学习了《弟子规》后,小梁开始学会了与他人进行交往,暴躁的脾气也有所改善。

(二)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和睦。让学生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且初见成效。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会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能够主动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刘女士在家长联系薄上写道:“我们很 关心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虽然重视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但自己没有做到以身作则,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开展的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活动,对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家长也是很好的教育。”

(三)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文明礼仪文化。开展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活动,促进了学校文明礼仪文化的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向好的方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群体的行为习惯,在提高学生文明素养的同时,也促进了家长文明素养的提高。

通过开展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活动,学校师生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当然,《弟子规》也有其局限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时,不能不加思辨地照搬,而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应用,活学活用。

上一篇:说说我的心里话的小学五年级作文下一篇:法律观后感高中作文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