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用药安全

2024-08-08

幼儿用药安全(通用8篇)

篇1:幼儿用药安全

幼儿用药安全指导

3~6岁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各系统发育还不成熟,生理功能也不完善,生病用药对孩子来说经常发生。在给幼儿用药的过程中,也发现个别家长对如何正确用药存在不了解,在此作下介绍:

1、严格把握服药时间。不少家长习惯于餐后给幼儿服药,有时有的家长会问:“吃了好长时间的药,怎么效果不明 显?”在交谈中不难发现:有的是漏服,有的是换药太勤,还有的是间隔时间太长,这都是不正确的。从医学角度讲,每种药均有自己的半衰期,它决定了药物的服 用次数。服药(特别是消炎类药)见不见效,应连吃三天以上,或者再去看医生,家长一般不要自作主张换药。

2、严格控制药量。不少家长在给幼儿服药时,总认为剂量大些孩子会好得快,或者就按成人剂量减半,这都是不科学的。幼儿一般对药物比较敏感,对药物的吸收也比较好,解毒和排泄的功能较差,容易引起中毒。应严格遵照医嘱或根据说明书按小儿的实际体重来计算出每次服药的数量。

3、吃止痛药要留心。不少孩子在闹情绪或不愿上幼儿园时,或许会说“我肚子疼”;还有胃肠功能性的腹痛,比如吃了生冷的东西或夜间蹬被子,这些情况一般不需要吃止痛药。而有些家长见痛就治,甚至一天三次给孩子吃止痛药,这是误区的。

4、服糖浆类药物的注意事项。在幼儿园里,孩子因咳嗽吃药的占大多数,服用化痰止咳的糖浆效果也不错。大多数咳嗽的孩子都不同程度的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感冒),也就是说咳嗽是由感冒引起的,是感冒的症状之一,是因咽喉部位炎症充血而引起咽部有痰 和咳嗽。不要一见孩子咳嗽就服用抗生素。另外,在服止咳药的时候应该注意:每次服药时应先服治感冒的药物,再服化痰止咳的糖浆,服完糖浆后不要立即喝水,以增强化痰效果,缩短病程。

5、服抗组织胺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对过敏体质的幼儿或怀疑是过敏性咳嗽的幼儿,医生会给予抗过敏类药物,虽然此类药效果好,但它的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如精神欠佳,严重的伴嗜睡,这就得提醒家长在送幼儿入园时,要告诉老师,以保证幼儿在园安全。

6、耐心对待服药幼儿。为保障幼儿用药健康,幼儿园一律凭医生处方为幼儿用药。对需服药的幼儿,家长要做好详细登记,务必凭病历卡将幼儿姓名、班级、药名、剂量、服用方法详细登记在册,如果有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也请家长告诉保健医生,以供保健医生给孩子正确安全服药。幼儿用药安全指导

—— 家长最容易犯的十个误区

误区一:没病用药预防

很多家庭常备板蓝根,认为在流感流行季节给宝宝服用能预防感冒。实际上,这些措施都是无效的。提醒家长,对药品要心存敬畏,别轻易给儿童用药。并且板蓝根并非万能的,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用。

误区二:滥用或拒绝抗菌药

滥用抗菌药将增加耐药的几率,导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菌药治疗时,却没有有效的药可以用。有一些家长开始一味地拒绝抗菌药,这也是不理性的。抗菌药是处方药,不赞成家长自作主张给孩子使用,但如果在就诊时,医生明确诊断是细菌感染并且要求服用抗菌药了,就应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而不应抱有排斥心理而盲目拒绝。

在抗菌药的使用中,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孩子病刚好就立即停用抗菌药;二是,一旦不见好就随意停用或频繁更换抗菌药;三是,一些家长认为抗菌药越新越好,一到医院就要求医生给开第三代、第四代药。

误区三:迷信中药无毒

中药是祖国医学文化的传承,药品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通常写着“尚不明确”。“尚不明确”只表明没有可参考的临床数据,并不代表绝对安全。因此提醒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吃所谓的“小中药”来强身健体,要牢记“是药三分毒”的古训。误区四:多种药同时吃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觉,认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上。事实上,无论中药还是西药,绝大多数进入体内都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而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如果多种药同时服,很容易造成肝肾的损伤。

当需要中药和西药同服时,一般建议两药间隔时间至少1个小时。误区五:不看药物成分

有些家长在医院开完药后,自己又到药店去买药,如果不注意各种药物的有效成分,就可能发生重复用药,加重药物不良反应。误区六:给儿童服大人的药

有些家长会给孩子吃自己服过的觉得有效的药,他们认为只要剂量减半了就不会有什么问题。然而,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的肝脏还没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解毒能力不如成人;他们的肾脏对药物的清除能力也不如成人。另外,儿童大脑的血脑屏障功能还没发育完全,不能阻止某些药物对大脑的伤害。因此,不能给宝宝随意服用成人的药物,即使减少剂量也不行。误区七:搞混药名和剂量

一项“国家用药误区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1/4的用药误区是因搞混药名所致。例如儿科常见的“泰诺林”和“泰诺”,前者是单一成分的药品,有效 成分对乙酰氨基酚,用于儿童退烧;而后者是复方药,含有4种成分,除了对乙酰氨基酚外,还含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用于儿童感冒 的对症治疗,有嗜睡、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

药品有不同的剂量单位,家长也需要识别。如果家长没有注意剂量单位,把2.5mg错看成2.5ml,给孩子服用就达到了中毒剂量,严重者会导致儿童死亡。误区八:买药轻信朋友推荐

很多家长喜欢相互交流育儿经,对朋友孩子用过、吃过的药物都非常信赖。提醒家长,不要根据朋友或熟人的推荐,私自给宝宝服用药物。因为每个宝宝的年龄、身体发育不同,生病的原因也不一样,只有专业医务人员才能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确定他们需要用哪种药。误区九:保健品随便吃

儿童保健品市场一直很红火,不少家长怕孩子缺维生素或微量元素而选择给儿童吃保健品。但是需要家长注意的是保健品吃多了也会中毒(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要把保健品放到儿童拿不到的地方。误区十:洋货一定好过国货

由于认为洋货一定好过国货,导致一些家长喜欢从网络上购买国外的药,这里面其实存在很大的风险。由于语言障碍,很多家长无法了解国外药品的真正用途和用法用量,并且由于网上的商家缺乏监管,也很难及时获得药品的不良反应信息。比如网上流行的“小蜜蜂紫草膏”,商家可能会夸大它的疗效,说成是可以入口的万用药膏。但实际上,其在美国的适应证只是提神醒脑、缓解疲劳,使用人群是2 岁以上,而2岁以下的宝宝使用时需要咨询医生。这种药膏的主要成分是紫草科植物,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就其口服剂型曾发出过肝毒性的警告,因此外 用时还要避开溃破的皮肤,以防药物吸收入血。

篇2:幼儿用药安全

活动目标:

1、知道药是治病的,认识几种常见的药品,并能对症下药。

2、通过在小医院的情境中互相讨论,师生经验分享。知道生不同的病要吃不同的药,不可以乱吃药。

3、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了解生病的症状,知道生病后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收集一些常见的药品:创口贴、含片、板蓝根、感冒药、退烧药、眼药水等。白大褂、听震器

活动过程:

一、创设医院游戏情境,吸引幼儿的兴趣。

1、通过语言,引出话题。

师:“大森林里有小动物生病了,于是它们建造了一家小医院,也买来了许多的药,可是没有小动物知道这些药该怎么用,因为没有医生,森林医院需要一个小医生。你们愿意去帮助它们吗?”

2、考核医生。

师:“我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谁知道这些药可以治什么病,谁能对症下药,谁就可以给小动物当医生。”

二、通过讨论,经验分享,认识几种常见的药品,并能对症下药。知道生不同的病要吃不同的药,不可以乱吃药。

出示红药水、创口贴:这个红红的水有什么用?这个胶布又有什么用呢?出示眼药水:这个小小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呀?有什么用?

可以教幼儿认读药品包装上的名字。

三、知识竞答,帮助幼儿丰富有观的经验。

由教师出关于药品的是非题目,幼儿以举手表示“对”“错”

如:咳嗽应该吃退烧药。眼药水可以解除疲劳。只要生病都可以吃感冒药。

四、讨论:乱吃药会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幼儿明白:如果生病乱吃药,病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没病吃药,反而要生病。最好的方法是对症下药,生什么病吃什么药。要是不知道生的什么病,应该到医院找医生看。

五、小医院游戏。出示白大褂、听诊器:玩游戏

师:“现在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医生,其他小朋友当病人,看小医生开的药对不对。

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主题源于生活存在的问题,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活动结束后,我觉得我们中班的孩子对生病时该怎么办,他们的脑子里都是很清楚的,孩子们都会说,要吃药,看医生,打针,打点滴等。但生病时药怎样吃才安全,这个意识还是不强。所以,通过这个活动,我觉得在以后的有关于安全主题的活动中,或者在平常的谈话中,应该让孩子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以此来提高幼儿判断事物的能力。这样能更好地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对已有经验可以更加丰富。

篇3:幼儿合理安全用药分析

1 幼儿药动学特点

1.1 药物分布和吸收

幼儿与成人药物分布差异明显,这与膜的通透性、血浆中白蛋白结合力、幼儿较高的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与体重比是成人的2倍)、大部分幼儿尤其新生儿体内脂肪含量较低等因素有关,如某些与蛋白结合力高的药物可同幼儿内源性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游离型胆红素增加,导致更多的游离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发生脑核性黄疸的危险;如幼儿的特殊转运活性和酶活性较低可使药物的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引起蓄积[1],但又因幼儿肾脏对药物排泄较慢,消化道对药物吸收快且完全,故又对某些药物如氨苄青霉素吸收时血药浓度比成人高数倍。

1.2 药物代谢和排泄

幼儿对药物代谢功能较成人低下,其肝微粒体酶活性较低,生物还原反应较差,肝脏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结合作用较差,分泌功能亦不足,故使得很多药物在幼儿体内代谢和排泄变慢,且幼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均较成人低,钠离子交换和酸碱平衡功能差,如应用氯霉素剂量不当可致“灰婴综合征”的发生。另外,幼儿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也较低,肝脏分解能力不足,易造成药物的蓄积,导致长时间血药浓度过高。

2 幼儿不合理用药的危害

幼儿长期使用含吡唑酮的解热镇痛药可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的发生概率;过量口服某些微量元素可降低巨噬细胞杀菌能力;不当口服某些维生素使其浓度过高可出现周身不适、头痛、骨关节疼痛等慢性中毒反应;药物的搭配不当,包括中西药的配伍不当,会引起消化道反应及呼吸、神经抑制等药物中毒表现;滥用提高抵抗力药物抑制了机体自身免疫力,造成抵抗力降低、药物依赖的恶性循环。药物的滥用及过量不仅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肝肾负担引起并发症,而且严重者可影响幼儿认知、行动能力的发育,甚至对幼儿带来生命危险。据调查报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7%,以幼儿药源性疾病原因住院的患儿占全部住院患儿的1.46%[2],其中仍以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物应用最广泛,引起的不良反应亦最多,有调查显示仅治疗幼儿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使用率便高达99%[3],幼儿体质特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导致二重感染、耐药菌株的产生,出现不同程度和表现的不良反应,若感染控制不理想,会增加多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3 规范用药

诊断明确,根据幼儿的年龄、体质量、体表面积针对性用药,严格按药品要求控制剂量及数量,注意记录用药的次数及疗程,医药工作人员对幼儿家属要宣教及指导用药,如退热,患儿腋温<38.5℃时建议先尝试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可应用栓剂退热,必要时才考虑应用退热药物,可减少患儿胃肠道刺激及肝肾负担。对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有既往不良反应及阳性反应的患儿禁用,禁用对影响幼儿器官发育及肝肾损伤极大的药物,如四环素类药物、慎用氨基糖苷类;驱虫药需在医师指导下用药,且<2岁幼儿禁用;限制患儿内服及外用含中枢兴奋成分的成人制剂及慎用抑制神经中枢的抗变态反应药物;对消化系统用药,根据患儿病情,酌情用药,如缓泻药,在食疗及运动无果的情况下要掌握用量;激素类、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过量应用会导致患儿机体内环境紊乱,故针对幼儿个体病情要掌握剂量。注意给药途径及方法:幼儿体表面积与体质量比是成人的2倍[4],经皮肤黏膜用药特别是当有炎症及创伤时,吸收率增加,有导致中毒的风险,而皮下注射易出现局部组织损伤且吸收不良,从安全方面来说,幼儿适宜经消化道给药。根据幼儿疾病治疗需要,在必须联合用药时,以无蓄积及无相反作用为原则,严禁使用对同一器官均有毒性的药物。临床医师谨记药典中明确列出的幼儿禁忌药物,如吗啡、苯海拉明、硫喷妥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等。

4 讨论

儿科用药发生不良反应或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剂量或数量使用过量引起,超过机体最大清除能力的过量药物,在治疗条件下,药物动力学参数不适于中毒情况下的动力学状态,从而引起蓄积损伤幼儿机体,根据用药经验及幼儿药物动力学特点选择药物。适合幼儿的药物具有血药浓度高,血浆蛋白结合力低,分布广泛,吸收效果佳,小剂量有效,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幼儿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是生理、病理、解剖、免疫与成人差异巨大的特殊人群,指导患儿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制定适宜的给药方案,可减少不良反应,故应坚持及重视幼儿的合理用药,提高儿科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梁颖文,吴季俭.新药在儿科的使用管理与再评价[J].儿科药学杂志,2004,10(5):29.

[2]卢建,张旭晖.儿童的药学监护[J].儿科药学杂志,2003,9(6):32.

[3]叶永年.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72-73.

篇4:如何保证幼儿在园的用药安全

一、做好药品的携带与登记

我们经常会遇到孩子在幼儿园服药的情况,而孩子服用的药品有时是家长自己根据孩子的症状开的“处方”,有些家长还会声明:给孩子预防一下,或是听朋友介绍的偏方等等,老师听后可能会担心——给孩子服用后会不会出现意外?有时孩子会自己带药入园,跟老师交代不清,老师也会担心——是不是孩子私自带药,也不敢盲目给孩子服用,还要再次打电话核实。为了确保孩子所带药品的安全性,我们必须把好药品“携带与登记”关。

(一)明确带药范围

幼儿出现感冒、流鼻涕、咳嗽等轻微身体不适,经正规医院诊断确诊无传染性疾病、无高烧的情况下,且可以参加幼儿园正常一日活动的,家长可以为幼儿携带符合国家药品监督部门认定的口服药品来园。

(二)遵守登记制度

家长必须严格遵守幼儿园药品登记制度。药品登记中要求带药家长在服药登记表上认真填写幼儿姓名、所带药品名称、服用时间、服用剂量、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并签署家长姓名向当班老师交代清楚。(见表一)有幼儿自己带药入园的,当班老师应电话通知家长重新来园登记;家长未签字、或服用方法不清楚的,应要求家长填写完整,否则老师有权拒绝给幼儿服用。

二、做好药品的存放与管理

(一)接收药品

家长认真进行药品登记后,应亲自将药品送到当班老师手中,不得委托他人及幼儿带药。

(二)核对药品

当班老师接到药品后要认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并与家长双方共同核对填写的服药登记是否清楚。

(三)存放药品

班级老师在做好核对工作的同时,要将幼儿。的药品对号入座,单独存放,不能将多名幼儿的药品混在一起。药品箱(袋)应放置于幼儿触摸不到的地方。

(四)管理药品

每名幼儿每次只带一日药量,严禁家长一次带几日的药品(保健品除外),要求家长每天能根据幼儿的病情合理带药。幼儿服完药后,当班老师清理药品箱(袋),进一步检查落实该环节的工作。需长期服用保健品的幼儿,要求家长在服药记录上写明药物服用周期。当班老师在其药品箱(袋)上插好服用周期与剂量的标记,以免出现次日漏服的现象。

三、做好药品的服用与观察

(一)做好服药前与服药后的观察与记录

幼儿患病后,病情不一定全天稳定,有时早上入园时症状轻微,过段时间可能会出现症状加重的现象。幼儿服药后,有的效果明显,有的没有多大改观,有的还可能会出现药物反应。因此,当幼儿带药入园时,老师一定要不定时地观察患病幼儿的反应,随时了解幼儿的病情,并做好记录,便于向家长反映孩子一天的情况,防止幼儿突然出现病情加重或药物反应。

(二)做好幼儿服药期间的照顾

幼儿服药时,当班教师要严格按家长的服药登记(服药时间、剂量、方法、注意事项)给幼儿服药。服药期间,老师要看护幼儿将需服药品完全服下。如果是冲剂,要帮幼儿搅匀,并将服完药的杯子冲刷干净。如果是片剂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将药片掰开或是整片放在幼儿舌面上,看护幼儿喝水送服。防止有不愿意吃药的幼儿,趁老师不备偷偷丢掉,或是与伙伴偷偷分享。这样一来,患病幼儿会因药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而正常幼儿如果服用了药品,同样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尤其是有过敏体质的幼儿,可能接触一点点都会危及生命。因此把好药品“服用与观察”关同样至关重要。

四、做好用药后药品包装的保管与处理

现在药品的外包装不仅图案漂亮,而且颜色也非常鲜艳,有的幼儿经常会从垃圾桶里捡起包装,拿着玩弄,有的幼儿会因受不住药品香、甜味的诱惑,品尝包装里的残留药品,这对孩子的人身安全存在着很大的威胁。因此幼儿服药后,应将包装暂时放在幼儿触摸不到的地方保管,等幼儿离园后再进行妥善处理,以免引起意外的发生。

五、做好服药后的交流与沟通

服药幼儿离园时,当班教师要将服药幼儿服药前和服药后的观察情况如实跟家长交流汇报,以便家长根据幼儿的实际病情反应,更好地采取相应的诊治措施,帮幼儿早日恢复健康。

篇5:婴幼儿用药原则

一、选好药剂

3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好不要用片剂,应首先选择液体制剂、泡腾片、干糖浆剂、冲剂或果味型咀嚼片,对于婴儿尤适宜滴剂,剂量容易掌握而且服用方便。年轻的父母喜欢用普通汤匙或茶匙量药水喂宝宝。但是普通汤匙不易掌握药量,给的药物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疗效

二、掌握正确方法

1.新生儿最好的喂药方法是:在喂奶前1小时左右给药为妥,把药水倒入奶瓶,让宝宝像吸奶一样服药,必要时用滴管慢慢滴入,待吞咽后再滴第二滴。

2婴幼儿服药时可先将患儿抱起,半卧于喂药者身上,头部抬高,颈部垫以纱布或手帕,然后再喂药。也可以把丸、片剂研成粉状,用糖水调成稀糊状,把宝宝抱在怀里,呈半仰卧状,左手扶持宝宝头部,右手持食匙取药慢慢喂下,待宝宝将药吞咽后,再继续喂。必须注意不要强行喂服,以免口腔黏膜或齿龈受损出血。服药后应将患儿抱起轻轻拍击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

3.给新生儿喂药前,也可先喂几口奶,再喂点药,反复这样做,直至将药喂完,然后将宝宝竖起轻拍背部,以防反胃呕吐。但应注意,喂药之前不应喂饱奶,以免宝宝拒绝服药。也不可将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为两者混合后可能出现凝结现象或者降低药物疗效。

4.由于一些药物实在太苦(如中药汤剂)宝宝拒绝服药时,可暂时通过一个软管把药注入颊与臼齿间,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也可冷却药液使药味减轻。

5.有些宝宝已能识别物品,当认出是药物拒绝服用时,家长应给孩子讲明药物的作用是治疗疾病,不吃药会耽搁疾病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对3岁左右的幼儿尤为重要。这样做能使他们理解药物与疾病的关系,并积极参与药物治疗。

喂药的10大误区

误区一: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造成后果:宝宝容易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

挽救措施: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当立即双手环抱宝宝腹部,使之背紧贴你的腹部,用力挤压患儿腹部,同时使之弯腰,反复几次,以期排除气道内异物。如果无效,立即送医院。

误区二:给宝宝干吞药片

造成后果:干吞药片容易使药片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

挽救措施:喂药时一旦发生呛咳,应立即使宝宝的头略低并偏向一侧,同时用空心掌叩打背部,防止吸入肺内。

误区三:没有依照指示在吃药前摇匀糖浆药剂或者任意用饮料服药

造成后果:一些糖浆类的药物是把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放一段时间药物会沉淀,不摇均会导致药水的上2/3浓度低,而下1/3浓度高,服药达不到有效作用。这一点对于混悬液制剂(如吗叮林混悬液)尤为重要。此外,有的家长会错误的让宝宝用饮料服药。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不利于胃肠吸收,某些碱性药物更不能与果汁同时服用,因为酸碱中和会使药性大减;用牛奶给宝宝服药,牛奶中含蛋白质、脂肪酸多,可在药片周围形成薄膜将药物包裹起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牛奶及其制品中含有较多的钙、磷酸盐等,这些物质可与某些药物生成难溶性盐类,影响疗效。

正确的做法:糖浆类的药物在应用前一定要摇均,后倒入量杯里,按照具体的毫升数让宝宝服下。干糖浆和冲剂服药尽量用温开水送服。

误区四:喂药时不要欺骗宝宝说药物味道就像糖果一样

造成后果:宝宝会误以为药和糖是一个概念,误以为药是糖而乱吃。

正确做法:你应该教育宝宝要遵守服药的规定,就像教育宝宝不得玩火一样。让宝宝记住“只有在父母的许可的情况下才能吃药。”如果对宝宝说一种药的口味“不错”并非不可,但是要提醒宝宝只能服用大人给他的药品,同时将所有的药品放在孩子无法拿到的地方。

误区五:父母根据自己的经验盲目用药及滥用抗菌素

造成后果:90%以上的婴幼儿常见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由细菌引起的感冒只有10%左右。很多时候一些小毛病,如喉咙不舒服、流鼻涕、轻微咳嗽之类仅是普通的感冒,只需要多休息、多喝水及口服维生素C就会很快痊愈。很多抗感冒药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且是药都会有副作用的,父母切不可胡乱给宝宝吃药。尤其是抗菌素,有些父母单纯地认为抗菌素就是消炎药,也有些家长惟恐孩子生病,只要稍有不适便给其服药,名曰“预防”,殊不知过多地应用抗菌素非但起不到作用,有可能还发生损害。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宝宝的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奎诺酮类药物会影响软骨的发育;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

正确做法: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菌素

误区六:任意加大或减小药量

造成后果:家长是宝宝用药的执行者,有些家长求愈心切,认为加大用药剂量能使病症早日获愈,便盲目给宝宝加大服药剂量,也有些家长给宝宝重复用药或同时用多种药物。其实,服用药物的剂量越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甚至会导致宝宝发生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有些家长则过于谨慎,害怕宝宝服药后出现副作用,便随意减少服药剂量,殊不知,药物剂量过小,在人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就不可能发挥最佳疗效;还有些家长给宝宝服药随意性很大,想起就服,忘了也无所谓,结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还容易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还有些家长在给宝宝治病时耐不住性子,一种药物才用几天,甚至几次,因见不到明显效果,便认为该药效果不好,于是频繁更换药物,其实,频繁更换药物不仅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使治疗更趋复杂化。

正确做法:一定要按照医嘱服药。

误区七:滥用成人药物

造成后果:大多数的成人用药都不能用于小儿的。有的父母认为:宝宝就是比成人的体重小,成人吃的药只要减量就行了,这是不对的。凡药三分毒,婴幼儿的肝脏解毒功能弱,肾脏的排毒功能也差。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对于肝肾功能尚不成熟的婴幼儿来说可能就是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可引起小儿耳聋,肾脏功能损伤;喹诺酮类可引起小儿软骨发育障碍;磺胺类可引起小婴儿黄疸,肾脏功能损害;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症,粒细胞减少症。

正确做法:一定要给宝宝服用儿童专用药物。

误区八:盲目应用退热药

造成后果:婴幼儿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所以退热药的应用时机是很重要的。婴儿退热药中的有效药物浓度比孩童配方来得高,有些药物婴儿服用的量超过孩童配方的3倍之多。这样做的原因是婴儿对药物的吸收力相对较小,并且更容易将药吐出来。

正确做法:仔细阅读药瓶、药盒上所有的标贴指示,特别注意是“婴儿配方”还是“儿童配方”。

温情提醒:新生儿慎用退烧药。新生儿及婴儿比较容易发热,这是因为新生儿和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保暖、出汗、散热功能都较差。当生病、环境温度改变或喂水不足时,都会引起发烧,如果此时随便服用退烧药,往往会招来大祸。有的新生儿在误服退烧药后,会出现体温突然下降,脱水,皮肤青紫,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吐血、脐部出血、颅内出血等,甚至会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APC等)是新生儿的禁用药。

正确的做法:处理新生儿发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退烧,如打开包被暴露肢体、用浓度不超过30%的酒精擦洗颈部及手脚掌心、枕冷水袋等。应注意的是,体温一旦下降应立即停止降温,否则将导致体温不升。此外,婴幼儿的发热,如果不超过39℃,即往又无惊厥史的,可多喝水或者物理降温。超过39℃或者防止惊厥时才能吃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扑热喜痛或者布洛芬

误区九:过长时间吃药

造成后果:有可能延误有效的治疗期或者使疾病恶化。

正确做法:吃某些药已两三天还未见好转,便应该不要再吃了,很可能宝宝的病症非表面看来那么简单,须尽快带他去看医生。

误区十:擅自分享处方药

误因分析:如果你家宝宝上个月用剩了一些眼药水,现在邻家的小弟弟也得了同样的眼病,为什么不可以用那瓶剩下的眼药水呢?首先在上次使用时,药水的滴管可能已受到了污染;其次药物有可能过期了。另外,看上去症状相同的病情却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正确做法:既使同一个宝宝得了和先前完全相同的病,在给宝宝使用相同的处方药之前,也要请医生检查,告诉医生你手头现有的药品,让他来作判断。

婴幼儿用药不是成人缩小版

婴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用药群体,由于各个脏器尚未发育完全,神经系统、骨骼发育也未完善,体内代谢。与成人不同,药物反应与成人也有差异,如果简单地把婴幼儿用药列为成人用药的缩小版就不对了。

一、退热药

发热是机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时吞噬细胞功能加强,抗体产生增多,不利于病原体的生存和繁殖,这对保护机体是有利的。所以,低热或中热时,最好不要给孩子用退热药,尤其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不稳定,退热药的使用更应慎重。

二、止咳祛痰药

目前儿童止咳祛痰药种类很多,应用也很普遍,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应该根据咳嗽的原因、性质,有针对性地选服止咳祛痰药。一般对频繁的干咳,或痰液不多的刺激性咳嗽,可选用以止咳为主的药物,例如中枢镇咳药。对于痰多的咳嗽不能单用止咳药,以免止咳同时引起痰液滞留,加重感染。治疗此类咳嗽应选用以祛痰为主的药物,例如止咳合剂、复方甘草合剂等。止咳药物一般应放在最后服用,并且服用后应尽量不喝或少喝水,因为止咳糖浆的止咳作用,部分要依靠糖浆覆盖在咽部黏膜表面,以减轻炎症对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咳嗽。若再喝水,会使药液稀释,失去止咳作用。

三、腹泻药

秋季一到,腹泻的孩子增多了,医生开具的处方中常会包括吸附剂,例如必奇、思密达,此外还包括一些活菌制剂,如妈咪爱、培菲康、米雅等。家长在给患儿服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把两类药品分开。正确的服药顺序是空腹服用活菌制剂,饭后再服用吸附剂,两者之间要间隔一到两个小时。但同样是活菌制剂的培菲康却应该在饭后服用,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另外,活菌制剂宜用冷水或温水冲服,切不可用开水冲服。如果腹泻合并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的,抗生素类药应与这两类药物分开服用,否则乳酸杆菌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四、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但并非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等),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热、厌食、烦躁、肝肾功能受损。维生素A补充过量会对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虽较安全,但也不能多吃,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

五、钙剂

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合理补充营养素,一些家长常买钙粉、钙片给孩子吃,那么儿童是否都需要补钙呢?总体而言,两岁以上孩子户外活动较多,皮肤受阳光照射后会合成维生素D,而且此时食物品种增多,钙和维生素D的来源较丰富,同时生长速度较以前减慢,所以不需要再额外补钙。另外,就新生儿而言,一般只要出生的孩子吃奶好,维生素D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要求供给,一般不需要补钙。如果孩子出现抽筋、厌食、偏食、不易入睡、睡眠浅,或者入睡后爱啼哭、易惊醒、多汗,头发稀疏,容易感冒等问题时就需要补钙了。

判断孩子是否缺钙最科学且简单的方法是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缺钙的孩子再进行补钙。但不要认为钙剂补充越多越好,若补钙过量也会带来危害,引起高钙血症,血钙浓度过高,钙如果沉积在眼角膜周边将影响视力,沉积在心脏瓣膜上将影响心脏功能,沉积在血管壁上将加重血管硬化等。同时,儿童补钙过量还可能限制大脑发育,影响生长,因此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钙。VD能促进钙吸收,选择含有维生素D的复方制剂效果较好。与食物同服也能促进钙吸收,所以应在就餐同时或餐后服药。

六、驱虫药

常用驱肠虫药物的作用原理是使寄生虫的虫体产生收缩、痉挛以至麻痹,失去活动能力,不能附着于肠壁上,最后因肠的蠕动,使其在排便或泻药的作用下被排出体外。因此宜空腹或半空腹时服药,以利于药物与虫体接触。服药当天饮食宜清淡。

小编提醒:如何计算儿童服药剂量?

说明书中有用药剂量的:每次(日)剂量=小儿体重kg×每次(日)药量/kg。说明书中没有儿童用量的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70kg,对特殊体形儿童用量要相应增减。

小儿用药遵守三不要原则

药是治病的,但也能导致疾病,特别是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儿童,错误的用药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相当多的家长不懂得用药之道,不了解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药历网提醒您,小儿用药要遵守“三不要”原则。

1、不要给患儿随意滥用成人药。

儿童的肝、肾、神经等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损害或发生中毒反应。婴幼儿更应慎之又慎。如阿司匹林类解热镇痛药适于成人应用,若给患儿应用则不易掌握用量,一旦过量,会因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又如氨茶碱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成人用药尚需注意,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用后很易中毒。

2、不要滥用小药。

有些家长把一些小儿常用药称为“小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有益于小儿的身体健康,这种做法实不可取。如抗菌药物不按时按量的滥用,会导致耐药性,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药物就起不到杀菌消炎作用了。又如一些消食化积的中成药里多含有大黄、黑白丑等泻药,盲目使用会影响小儿营养吸收。还有些中成药里含有朱砂,长期服用会引起积蓄中毒。孩子无论吃什么药都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用药如何掌握?

3、不要给孩子滥用补药。

不少家长在盼望自己的孩子长得健康的心理驱使下,购买一些营养保健品给孩子吃,如蜂王浆、花粉、鳖制剂、脑黄金等等,甚至连一些药品也当做补品服用,如鱼肝油、钙片、维生素、锌制剂、赖氨酸等都当成补剂来用。如此滥用保健品的危害很大。上海曾有报道,在儿童早熟门诊中,25%是滥用补药造成的假性早熟,甚至有的女童5岁就出现了月经来潮。

小儿用药量的计算方法

小儿时期,由于各脏器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解毒功能和耐受能力均不如成人。因此小儿用药必须严格掌握剂量,否则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发生中毒。

小儿用药量的计算方法有很多,较常用的有以下计算方法。(1)按小儿体重计算

多数药物已计算出每公斤体重、每日或每次的用量,按已知的体重计算比较简便,已广泛推广使用,对没有测体重的患儿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婴儿6个月前体重估计,月龄×0.7+出生体重(千克)7~12个月体重估计,月龄×0.25+6(千克)1岁以上体重估计,年龄×2+8(千克)(至青春发育期此公式不再适用)药物剂量(每日或每次)=药量/kg/次(或日)×估计体重(千克)。(2)按小儿年龄计算

以成人剂量折算小儿用药量,可按下列对照表确定小儿用药量,但各年龄组的用药量不是绝对的,可根据孩子的体质情况在所列范围内调整

婴幼儿用药浅谈

婴幼儿期是小儿体格发育和器官功能等各方面发育的时期,在解剖生理和病理方面都有明显的特点。由于婴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差,伤风感冒、呼吸道感染及意外伤害时有发生,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就需用药物进行治疗。为避免婴幼儿用药时出现不应有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在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药要慎重

1.1 抗生素类 年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具有明显的影响。婴儿出生后8周内,肝脏微粒体酶的活性尚未完善,因此对很多药物的氧化代谢就比较慢,加上合成葡萄糖醛酸酐酶的能力较弱,以致

代谢药物的能力低。这就是新生儿或早产儿大剂量使用氯霉素时可致灰婴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氨基苷类抗生素6岁以下小儿禁用,6岁以上儿童慎用,必须使用时需监测血药浓度和听力,四环素类可使婴幼儿牙齿发黄、珐琅质缺损,早产儿长期应用四环素可使骨骼发育停止;喹诺酮类不宜用于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善的小儿,如氟哌酸禁用于12岁以下的小儿;磺胺药对早产儿、新生儿禁用等。

1.2 激素类 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婴幼儿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致骨骼脱钙和生长发育障碍。雄激素的长期应用常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1.3 维生素类 维生素A可使婴儿脑脊液压力过高。

1.4 吗啡类 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对吗啡类药物特别敏感,易致呼吸中枢抑制,一般应禁用于婴幼儿 [1]。

1.5 镇静催眠药 30天以内新生儿禁用地西泮静注,6个月以下婴儿禁口服。2 剂量要适当

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个脏器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机能、解毒功能都较成年人低,耐受性较差,容易造成过量和中毒,用药剂量应严格按标准规定用量。适当的给药途径

一般来说,能吸奶的或耐受鼻饲给药的婴幼儿,经胃肠给药较安全,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新生儿皮下注射容量很小,给药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故不适用于新生儿。较大的婴幼儿,循环较好,可用肌肉注射。婴幼儿静脉给药,一定要按规定速度给药,切不可过急过快,要防止药物渗入引起组织坏死。另外,还要注意婴幼儿皮肤角化层 厚,药物很易透皮吸收,引起中毒,因此外用药的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合理补钙

钙是人体的重要元素,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普遍存在缺钙现象,因此“补钙”就成了这一群体的必修课。然而,许多人忽略了补钙的科学性,而出现不应有的后果。5 静脉用药时应注意注射速度

由于婴幼儿血容量较成人相对较少,以及其肝肾功能尚不完全,静脉用药时应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及药物的毒性调整静注或静滴速度,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又不致产生其他副作用。如在静滴甘露醇时,应适当放慢滴速,以防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肾脏损害 婴幼儿用药禁忌

婴幼儿是指生后28天~3周岁的小儿。这一时期的小儿,肝、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药物在体内容易蓄积。因此,对婴幼儿的用药要特别小心,不使用禁用药物,尽量避免忌用药物,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禁用药物

所谓“禁用”,有绝对禁止的含义,如果使用会出现严重的后果,甚至可危及生命。

1、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皮试阳性或既往有过敏史的婴幼儿,应禁用。

2、四环素类:该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外,还可沉积于牙齿和骨骼,造成牙齿黄染,婴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因此8岁以下的儿童应禁用。

3、喹诺酮类:如临床上常见的氟哌酸等,此类药物可影响婴幼儿的软骨发育,应禁用。

4、乙胺丁醇:此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球后视神经炎是其最重要的毒性反应,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出现周围及中央盲点。婴幼儿正处于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应禁用乙胺丁醇。

5、滴鼻净:又名鼻眼净(萘唑林)。局部应用有强烈而持久的收缩血管作用,常用0.1%浓度的溶液滴鼻用于成人的充血性鼻炎。婴幼儿鼻粘膜娇贵,血管丰富,对药物吸收迅速而完全,如果应用滴鼻净,进入血液循环后作用于心脏、全身血管等器官会引起中毒,抢救不及时还会危及生命。因此,3岁以下的婴幼儿禁用滴鼻净。同类药物如羟甲唑林也应禁用。

6、磺胺类:对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婴幼儿可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应禁用。幼儿使用应注意大量饮水防止引起结晶尿。

另外,婴幼儿如果在初次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了过敏反应,在下次就医时一定要告诉医师,以免误用引起不良反应,尤其是有的过敏反应可危及生命,出现严重后果。如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对于有的婴幼儿可出现致命性的全身剥脱性皮炎。

二、忌用药物

所谓“忌用”是指某些药物会使某些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应尽量避免使用。

1、铁剂是纠正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有效药物,但铁剂不是营养品,不可以长期服用,并且忌与钙片、牛奶、茶叶等同时服用,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2、补充钙剂时忌食菠菜及菜汤等。因菠菜中的草酸与钙可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沉淀,导致钙的吸收减少。

3、锌制剂急性中毒可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严重时可引起惊厥、脱水和休克死亡;慢性锌中毒可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血清铁下降及顽固性贫血。因此,婴幼儿补锌应掌握好剂量和疗程,忌长期、超剂量用药。

4、维生素A长期大剂量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婴幼儿发生率最高,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维生素D大量久服,可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鱼肝油类制剂含有维生素A和D,婴幼儿在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补充鱼肝油类制剂时,应掌握好剂量,切忌大剂量长期用药。

5、人参蜂王浆等一些滋补保健品中药往往含有激素样物质,服用过量,可出现儿童性早熟现象,因此,应尽量避免给婴幼儿服用。

三、慎用药物

所谓“慎用”是指这类药物并非绝对不能使用,但要谨慎。如果必须使用,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1、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对听神经有毒性,婴幼儿应慎用。如使用应减少剂量,且疗程不超过7天,有条件的最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2、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应慎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定时进行血常规检查。

3、抗真菌药:如酮康唑、氟康唑等,对肝、肾损害较大。

4、抗过敏药物: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盐酸苯海拉明、富马酸酮替芬等此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婴幼儿应慎用。

5、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物如APC等对于病毒性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有发生氏综合的危险,表现为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虽少见,但可致死,故婴幼儿应慎用。

6、复方甘草合剂、联帮止咳露等含有樟脑酊的药物,对于婴幼儿咳嗽有良好的止咳作用,但由于樟脑酊内含有少量吗啡类生物碱成份,对婴幼儿有潜在的成瘾性,故对此类药物亦应慎用。

对于婴幼儿需慎用的药物还有很多,一般药品说明书上对儿童用药都有特别提示,因此给婴幼儿用药前应仔细阅读。

1.氨基糖甙类可引起小儿耳聋,肾脏功能损伤;->2.喹诺酮类可引起小儿软骨发育障碍;->3.磺胺类可引起小婴儿黄疸,肾脏功能损害;->4.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征,粒细胞减少症;

->5.一些感冒药小儿也不能随便服用,如银翘片,感康,康必得,速效感冒胶囊等成人感冒药;

->6.还有镇静助眠药;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可以);抑酸剂;泻药;氯霉素滴眼液不宜长期使用;滴鼻净等。

篇6:幼儿用药安全

一、幼儿带入园服用的药品应是正规医疗机构医生(医院、正规门诊)开具的密封中药饮品,并在服记录及药瓶上写清楚;幼儿姓名、班级、服用剂量、服药时间、家长签名、当 天日期、家长电话号码;未注明以上内容的药品,保健教师将不予喂服;

二、我园禁止幼儿带非正规医疗机构医生开具的处方药品回园口服;如发现有 此情况,园医将不予喂服;

三、建议家长不要自购自配药品让幼儿带回幼儿园服用,如有非正规医疗机构 医生开具的非处方药品带回园服用应由家长亲自用字条写清楚幼儿姓名、服用剂量、服药时间、家长签名、当天日期、家长电话号码;

四、如幼儿当天需在园服药,请家长亲自送药入药,并做好幼儿服药家长委托 登记表,和保健教师做好登记手续,并亲自告知本班老师,以方便教师照顾。

篇7:幼儿用药安全

为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药品安全的浓厚氛围,为药品安全监管造成良好社会环境,提高公众安全合理用药意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以及对社会的危害。根据国家、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安全用药合理用药”集中宣

传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县局“安全用药、合理用药”集中宣传活动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和要求

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提高群众安全合理用药和依法维权的意识,提高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社会知晓度,树立积极作为的良好形象。

二、宣传重点内容

1、宣传药品监管法律法规知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能,要让公众熟悉和了解现行药品法律法规以及监管部门加强药品监管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效。

2、宣传公众在药品消费中的权利和义务,使公众了解维权的途径和自觉抵制不合理用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宣传我国药品不良反应制度的有关规定,介绍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帮助公众了解药品的相互作用和如何预防不良反应等常识,改变不遵医嘱用药和不按药品说明书用药以及过分迷信所谓偏方、秘方等陋习。

4、宣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以及抗菌药物滥用给社会和公众带来的巨大危害,增强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自觉性。

5、宣传药品生产、经营监管知识,使公众了解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推行该规范对保证药品质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6、宣传药品注册知识,使公众了解我国新药的概念和新药上市后的监测情况。了解批准上市的药品也会出现假劣药的情况,提高鉴别能力和警惕性。

7、宣传药品的基本知识,使公众了解药品与保健食品的区别,用药不要跟着广告走,不要被虚假广告所迷惑。

三、宣传形式

确定7月10日—7月16日为“安全用药、合理用药集中宣传周”。宣传周期间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广造声势,掀起宣传活动高潮。主要宣传形式:

1、宣传周期间组织县直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在其显要位置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栏等,努力营造良好宣传氛围。

2、在《##宣传》开设一期“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专栏;与县电视台联合制作一期专家访谈,聘请专家解答关于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知识。

3、开展“药品安全知识下乡镇活动”,组织宣传人员深入乡村,利用宣传车、宣传站、咨询台等形式,向广大农村群众散发宣传资料,宣讲药品安全知识。

四、实施要求

集中宣传活动期间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要发挥县药械协会在安全合理用药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涉药单位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与卫生、工商、公安、广电、城管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共同营造良好的宣传环境。

篇8:浅谈婴幼儿安全用药的体会

1 抗生素、磺胺类药物

1.1 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毒性很低, 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几乎无影响。临床应用时青霉素较多出现过敏反应, 小儿3 d内未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进行皮试, 阳性者禁用[3]。

1.2 头孢曲松偶可致婴幼儿胆结石, 但停药后可消失。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 与乙醇 (即使很小量) 联合应用时, 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 婴幼儿会呈现出醉酒样[1]。

1.3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均对耳蜗神经有毒性, 幼儿慎用, 如使用应减小剂量, 且疗程不超过7 d。奈替米星耳毒性较小, 新生儿、婴幼儿均可使用, 但应掌握好剂量。

1.4 红霉素毒性低, 可用。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使用时应注意剂量[1]。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肝毒性、听觉障碍、过敏等, 停药或减量可恢复, 但患儿合并肝炎时, 应禁用依托红霉素。

1.5 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应慎用。

1.6 磺胺素对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乳儿可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 应禁用。幼儿使用应注意大量饮水防止引起结晶尿。磺胺甲基异唑近报道过敏者较多应慎用[2]。

2 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药物

2.1 氯化铵一定要计算好用量, 大剂量可致恶心、呕吐, 停药后反应消失。必嗽平一般无不良反应, 可用。喷托维林有报道可造成呼吸抑制, 故禁用。复方甘草片含有阿片粉成分, 应注意剂量。

2.2 儿童哮喘应及时到医院诊治。此类药物的给药途径多种多样, 可以口服、静脉、喷雾吸入给药。喷雾和吸入给药具有速效性、安全性和方便性[3]。

2.3 乳酶生不能与抗菌药合用。干酵母不良反应少, 可用, 但大剂量可引起腹泻。

2.4 泻药与止泻药, 一般来说儿童不应用缓泻药, 有些父母错误的认为必须每天排便, 一旦幼儿一天内未排便, 便给孩子使用泻药, 这样可能会造成缓泻药依赖性。如必须使用, 应严格掌握剂量, 并配合饮食与运动治疗。洛哌丁胺 (易蒙停) 1岁以下婴儿应禁用。严重脱水的婴幼儿不宜使用。蒙脱石散剂:疗效好, 可用。药用炭可影响儿童的影响吸收, 婴幼儿如长期腹泻或腹胀禁用。妈咪爱:疗效确切, 可用[4]。

3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相关药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身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要素。一些家长和部分医生过分的强调, 把此类药当作“营养药”长期给小儿服用, 比如锌、钙、维生素AD等。维生素类药物虽毒性小, 出现反应缓慢, 但长期盲目使用也会产生人体内维生素不平衡, 影响机体正常功能, 造成维生素在体内蓄积过多而中毒。

维生素A长期大剂量, 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 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婴幼儿发生率最高, 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 停药1~2周可消失。维生素D大量久服, 可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 维生素C过量服用会产生胃肠道反应和肾、膀胱结石易于形成。

4 合理用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婴幼儿合理安全用药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为基础的安全、有效、经济的使用药物。应做到:获得最大限度的药物治疗作用;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最经济的药物利用。

一般来说, 经消化道给药较安全, 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以减少因注射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刺激, 为提高患儿依从性, 可选择一些添有果味的颗粒剂, 部分药物有栓剂的可使用栓剂, 并选择半衰期长的药物, 尽量延长给药时间, 减少给药次数[4]。只能口服的药物对昏迷患儿可用胃管鼻饲法灌入。急救药物需要注射给药, 有些药物局部肌注可引起坏死 (如氯化钙) , 须静脉给药, 而小儿静脉给药一定要按规定速度滴注, 不可过快过急。含漱、吸入等给药方法只用于能合作的大孩子, 而灌肠法常用于镇静催眠药, 如安定、水合氯醛等。婴幼儿皮肤角化层薄, 皮肤用药极易吸收, 甚至中毒, 故应慎用[3]。

综上所述, 为了婴幼儿的健康, 无论是在为其选药用药上, 都要根据药物的特点, 结合婴幼儿的具体情况, 及时选用安全、有效、可靠的药物。

参考文献

[1]金智敏.健康宣教对减少儿童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干预的探讨.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5) :625.

[2]李瑶瑶.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08, (17) :6-7.

[3]杨美恩.浅探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实用新医学, 2007, 8 (6) :571-572.

上一篇:残缺语言判断矩阵的可能值推断及决策方法下一篇:财管中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