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总结

2024-08-11

学院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总结(精选12篇)

篇1:学院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总结

学院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

总结

xx城市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科技创新创业部第六届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总结

一、活动背景及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浓郁的科学学术氛围,另外为了扩大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品牌影响力、提高其知名度,校团委在XX年12月举行了xx城市学院第六届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创新青年,创享青春”。通过举行这次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开拓了大学生创业视野,增强了创业意识。此外,科技文化节能为我校大学生打造创业平台,营造浓郁的科技氛围,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以及培养同学们的创新创业精神,丰富课余活动。这次文化节的开展对同学们创新思维、创业思维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活动内容

1.开幕式

2.讲座

3.政治学习

4.xx城市学院第四届大学生“科技创新之星”评选

5.“百废待兴”废物利用创新大赛

6.创新创业文化街

7.百科知识竞赛

8.闭幕式(暨第四届大学生“科技创新之星”颁奖仪式)

三、活动安排

1.根据校科创部的安排在官网、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上对科技文化节活动的背景、意义、时间以及具体内容的安排进行公示和宣传。

2.通知由组织部安排以“创新青年,创享青春”为主题的政治学习。

3.在创新创业文化街进行“百废待兴”决赛作品展示、投票评选,并在创业基地展示本院科技文化、创新创业的展板及创业项目。

4.以班级为团体报名参加百科知识竞赛初赛,最终代表学院参加复赛。

5.闭幕式邀请学生及老师参加评比,选出此次大学生“科技创新之星”。

四、活动感想

这次活动紧扣着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主要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创业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同学们通过参加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丰富课余生活。

从初期活动内容的确定到联系相关部门、宣传组织同学,一直到工作的全面开展及完成,后期总结讨论,部门里的每个人都很尽心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同学们在创新创业上的思想认识。虽然此次活动圆满举行,但是我们部门也暴露出了很多不足之处。由于实际活动安排不足,场面有点混乱。活动虽然经过具体分工,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人数较多,场面有点难以控制。希望以后部门成员的合作会越来越默契。

篇2:学院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总结

——暨经济管理学院科技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

为了响应学校号召,弘扬创新精神,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2011年11月4日,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在8201举行了经济管理学院科技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毕伟林、各位辅导员老师、学生干部及11级学生代表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开始,毕书记致艺术节开幕词。书记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讲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刻内涵,并强调了先进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了文化,书记又给大家讲解了文明的内涵及其影响。大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小到校园里的“讲文明,懂礼貌”,声情并茂的讲解,吸引着大家认真倾听,细细品味。讲话最后,书记希望我院师生精心设计内容,突出我院专业特色和学科实践,为更好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我院学风建设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接下来的舞蹈表演及葫芦丝演奏让活动的气氛轻松而愉悦。充满动感与美感的舞姿与美妙的乐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在场的嘉宾和同学们充分享受到了艺术带来的快乐。随后,三大组织的学生干部代表纷纷介绍了各组织在艺术节期间所要开展的活动。这些活动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又代表了我院的特色。精彩的活动让大家对本次科技文化艺术节充满了期待。最后,毕书记和辅导员老师上台为大会进行了启动仪式,我院科技文化艺术节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启动仪式在歌曲《相亲相爱》的动人旋律中圆满结束,大家欢聚一堂,共同感受着经管大家庭的温暖。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不仅是增强大学生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推进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我院将会在艺术节期间,倾心打造精品活动,全面展现我院师生的风采,为我校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圆满成功贡献力量!

篇3:学院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总结

一、文化结构视角下大学创新文化的内涵

文化以一种潜在的、自然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 使人们在这种氛围中自然地向着一定目标不断前进。任何文化都包括精神及价值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物质文明这三个层面。大学创新文化是创新文化在大学领域的表现形式, 根据文化结构, 大学创新文化也包含三个层面:创新精神、创新制度体系和创新物质文化。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包含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等。创新精神强调勇于质疑、另辟蹊径, 不盲目跟从、墨守成规。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创新制度体系是指激励科研创新的制度规范以及这些制度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它是将大学创新的精神追求转化为具体的物质文化环境和师生创新实践活动及成果的保障系统与实现途径。在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中, 创新制度体系在协调师生员工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的关系, 以及保证大学的凝聚力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创新物质文化包括创新平台、创新实践活动及创新成果。它是大学创新文化的外在表现。创新主体以创新平台为载体, 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 最终获得创新成果, 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实际所需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在大学创新文化体系中, 创新精神是灵魂与原动力, 创新物质文化是形式和条件, 而创新制度体系则是创新精神和创新物质文化的中介, 三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在创新精神的驱动和制度保障下, 师生激情投入创新实践活动, 取得创新成果。而各项创新实践的进行和创新成果的获得又将形成一股正能量, 促进创新精神的升华和创新制度体系的完善。

二、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是培育大学创新文化的突破口

一直以来, 创新精神是本科以上教育阶段强调的重点, 但在高职教育领域却相对弱化, 受重视程度明显较低, 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在“新常态”下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 创新精神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较本科及以上教育而言, 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亟须摆到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位置谋划推动。目前, 高职教育总体社会评价不高, 认为学生不具备创新潜能。这种状况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有密切关系, 传统教育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培养创新精神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创新精神以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前提, 其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加强高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培养, 才能改善高职生的整体素质, 促进高职生由“机器人”向“技术人”“创新人”转变。

在培养学生创新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是最重要的主体, 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引领全校创新的关键。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首先要有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队伍。在我国传统教育中, 大纲统一、教材统一, 教师上课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 既没有创新空间, 也没有创新动力。“国家创新, 教育为本;教育创新, 教师为本”。教师是否具备创新精神, 创新活动中能否充分施展才能, 是决定大学兴衰的关键。因此, 教师的创新精神是大学创新文化灵魂的灵魂, 只有推动教师的创新主体意识不断觉醒, 才能为创新文化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

三、建立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是培育大学创新文化的重要保障

(一) 坚持以创新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制度理念

一些学校由于创新投入资金不足、科研力量薄弱、硬件条件缺乏等诸多困难, 使得创新之路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但这些原因决不是阻碍创新的根本原因。从归因角度分析, 它只是阻碍创新的外部因素, 影响创新实践的程度及速度。影响创新的根本性原因是没有以创新作为核心价值观。发展创新能力首先是理念问题, 只有形成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制度理念, 才可能将创新落实到实处、转换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因此, 要始终将创新作为指导思想, 作为干部选拔、教师竞聘的根本标准。

(二) 建立激励创新的制度规范体系

制定有关激励创新的规章制度、规定办法、校风校训, 要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师生员工的主体性地位, 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制度的制订、修改和完善过程中, 实现制度的制订者与执行者的统一, 切实增强制度的内在效力。近年来,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建立了一整套激励创新的制度规范, 为学院的创新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保障。如, 制定《教师科研工作量计算与考核办法》, 引导和支持广大教师积极争取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奖项;制定《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及激励办法》, 扶持组建创新团队, 鼓励跨科室、跨专业、跨学科合作, 积极发挥创新团队的力量;制定《创新创业工作优秀指导教师评比办法》, 建立导师制体系, 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项目及创业项目, 参加各类技能竞赛, 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 制度规范的实施是关键

创新制度文化最终体现为每一位师生员工自觉执行制度。学院着力从三方面入手, 不断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 保障各项制度规范落实和执行。一是优化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二级管理体制改革, 以实施目标管理为导向, 以健全考核监督为保障, 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 充分调动系部在推动创新改革中的积极性。二是建立长效机制。独具匠心地建立“科技银行”, 为每位教师建立账户, 以积分制形式统一管理科研创新活动贡献值, 根据教师在科研创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获得的成果记录积点, 以此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保障各项创新制度的落实。三是坚持绩效导向。结合高校绩效工资考核, 进一步推进聘任、绩效考核、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通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各项创新制度的落实, 努力营造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

四、校企合作是当前培育大学创新文化的捷径

校企合作在创新物质文化层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 校企合作既是创新平台, 又属于创新实践活动, 具备双重身份;另一方面,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高职教育迫切需要来自生产一线的鲜活知识。因此, 校企合作成为培育创新文化的快车道。教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 在科技推广、生产服务等社会生产实践中, 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积累科研素材, 迸发科研灵感;学生在平台的实践中找寻学习的根本目的, 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 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是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成果孵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石。学院按照“总体规划、整合资源、完善功能”的要求, 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与龙头企业成立产业研究所和分析检测中心, 提升青年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参与技术革新、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在企业建设一批“教师工作站”, 鼓励教师积极深入企业, 轮流进入生产一线, 把握产业动向, 掌握企业需求, 了解企业难题, 开展应用研究, 为企业排忧解难, 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积累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的资本。引进“创新公园”入驻校园, 建立大学生“支点”创业中心, 孵化、成长、落地一条龙服务, 成为南通市首批“众创空间”。

(二) 校企共推体制机制创新

要解决企业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生产性与学校教育性之间的矛盾, 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学院基于企业化经营的薛窑科研实训中心, 建立“三创人才工厂”, 将学生培养与公司运营、项目管理融为一体, 采用轮岗方式, 让学生参与公司运营的每个环节, 建立学生生产性实训质量评价制度, 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 教师与师傅身份融通机制, 基地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等。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让每个主体在其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最终实现了“共赢”。

(三) 校企合作共促产业创新发展

学院接轨南通地方产业, 已成为南通市校企合作示范典型。学院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与中天环保共同牵头成立“江苏环保产业职教联盟”, 与海岸电梯学会建立南通电梯科技创新产业联盟;与如皋花木大世界、南通金土地有限公司等组建南通园艺产业校企合作理事会, 为南通园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与市科技部门合作, 积极筹建省级科技服务超市, 打造南通智慧农业云数据中心, 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篇4:学院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总结

关键词:科学文化活动;创业教育;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86-03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护照的问题之后,创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成为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主题。创业教育的提出,为建立新的教育哲学观开拓了新视野,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提出了新要求,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开辟了新天地。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

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标志着我国的创业教育进入了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三种模式。第一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

第三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的创业教育。即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

三种模式的代表者均为国家重点大学,其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应该是不存在的,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集中在地方高校。据了解,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很不理想。创业教育开展较好的地方高校,如大连轻工业学院提出了大学生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自雇型创业、专业型创业和产品创造型创业,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工作。

二、在科技文化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实践证明,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已经成为高校搭建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支撑,成为学生进行素质拓展的资源依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科技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时代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以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健全和完善科技文化活动的运行机制,为培养创业能力提供了基础条件和保障。

1.在科技文化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时代的需要。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加快培养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因此,科技和人才必然成为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重要支柱。目前,许多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淡漠,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科研水平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较低,因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向纵深发展,也难以应对未来时代发展的挑战。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为了确立和发挥高等教育的创新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认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创新,成为高等教育的灵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科技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成为适应知识经济和创新教育的主要实践模式。

2.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形式。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周济同志也特别指出:“要支持自主创业,扩大消化增量毕业生的空间和渠道。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其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

从教育的角度说,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二是各种形式的创业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咨询。辅导内容应涵盖从机会寻找、项目筛选到企业开办,直至创业企业的运营管理等学生创业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创业计划竞赛、模拟企业管理、创业沙龙或者讲座等,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体验,又便于检验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情况。

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帮助学生,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活动,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刻苦攻读、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激励学生百倍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夯实专业理论,提高动手能力,强化创业意识,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健全和完善科技文化活动的运行机制,为培养创业能力提供条件。在科技文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依托三级组织即学校的宏观协调,各院系的组织实施及学生社团的积极参与。坚持四项制度:第一,科技教育讲座制度。通过开办科普知识讲座、创办科普宣传板等方式,大力宣传科学技术知识,为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优良风气做出积极贡献;第二,科技辅导员制度。选择有经验、有热情的教师担任科技辅导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各学科基本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指导;第三,“传帮带”制度。通过教师带学生、学生带学生等方式,培养科技文化活动的骨干分子,保持科技文化活动较强的发展潜力,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第四,学生科研立项申报制度。为了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实行学生科研立项申报制度,立项课题包括科技发明、科技制作、学术论文、社会调查等有关内容。开展五大主题活动即“火花杯”小发明构思竞赛、“挑战杯”科技成果竞赛、“挑战杯”创业设计竞赛、职业生涯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等。落实六项措施即活动计划、活动经费、活动场所、辅导教师、科技资料和评审奖励,从而构建了以主题活动为点、常规活动为面的科技文化活动基本框架,让科技文化活动逐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上一个台阶。根据培养目标的不断变化,及时进行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每一个同学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让以科技文化活动为重点的课外活动成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依靠科技文化活动的四个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1.科技文化活动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大学生的创业不能局限在自雇型创业上,要在专业型创业和产品创造型创业方面有所作为,必须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高校开展的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即创业活动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为保证。学生善于学习加之良好的学风会给创业的成功带来机遇。科技文化活动中的电子设计与制作竞赛等活动都应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也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使竞赛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弥补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从而形成了一个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基础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研究相互补充,人才培养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大课堂。

2.高职称专家的创造性指导与学生主动性的有机结合。优秀创新人才的出现,既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个体性,要靠个体的努力与奋斗,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的发现、扶持和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教师的培养。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立体多维的综合观,包括知识结构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以及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的综合,应在具有功底深厚的学术水平和艺术高超的教学能力,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科研实践中不断有所创新的教师的带领下,才能培养出有较强创业能力的学生。实践证明,没有高水平教师的热情指导,学生的科技文化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很难有较大的提高。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的教师无疑是创业教育师资较好的人选,但目前的状况是,有企业经验者不在教学岗位上,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又往往缺乏企业经历和经验。通过聘请有经验人士作为创业教育的辅助师资,在教师启发诱导下由学生自己拟订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总结,组织者是学生,参与者也是学生,学生变为了真正的主体,其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学生社团开展的系列活动,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十分明显。通过不定期地邀请成功的校友企业家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来加强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也是一个有效利用师资的方式。由于有着相同的学习背景,因此,校友企业家的成功经验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在校大学生的认同,并促使其增强创业的信心。

3.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实际动手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走出课本、贴近自然、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坚持实践第一,教学与之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以教育、科技、经济与跨世纪人才为主题的“科技之春活动月”和以素质、能力与发展为主题的“金秋科技文化节”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舞台,同时也推动着科技活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实行《学生科研立项申报制度》和《能力合格证书制度》,开展以思维训练为主的“火花杯”小发明构思竞赛、大学生数学知识竞赛、以动手能力培养机电一体化制作竞赛等,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开辟一条有效途径。

4.立志成才与关心社会的有机结合。组织大学生科技文化的根本意义不在于其科研成果填补科学领域的空白,而在于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立足现实,关注社会,为学生创业能够独立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奠定基础。如“环境与化学”系列活动、“模拟法庭”等活动,体现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学生科研课题根据科学性原则(课题的内容、研究开发的计划及采用的手段和方法都应是科学的)、实用性原则(课题的内容和可以预见的成果应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可行性原则(课题要与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学校环境条件以及学生业余时间精力相适应)三个原则来确立。教师创造性的工作,不仅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培养他们各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

总之,大学生创业不断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成功的案例并不是很多。由于欠缺必要的管理经验、市场策划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足够的资本支持,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因此,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技文化活动,逐步建立适合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创业素质与创业意识,为他们自主创业做好准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5:学院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总结

2010年11月4日下午四点,第十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表彰大会在东校区多功能厅隆重拉开帷幕,会议由校团委书记李强天主持。出席的嘉宾有:校纪委书记夏纪林,第十届科技文化节组委会全体成员,学院本科生创新计划分管领导及工作秘书等。

首先,大学生文化科技协会理事长许涛致开幕词。校团委副书记胡爱祥老师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主题报告,宣读2009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中提出了几点要求:

一、精心准备,大力宣传,努力营造学生参与的氛围;

二、完善制度,落实政策,扎实推进研究工作过程管理;

三、明确目标,加强引导,有效促进研究工作取得系列成果;

四、认真总结,查找不足,力求工作取得新的成绩。胡书记肯定了大学生文化科技协会取得的成果,并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争创大学生文化科技协会更美好、更辉煌的明天。教务处处长尹群宣读《关于公布2009年本科生创新计划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项目名单的通知》,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了证书并合影留念。随后,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获奖代表曹梦婉和指导教师吴见平副教授、船海学院院长蒋志勇教授发言交流。

校纪委书记夏纪林发表重要讲话并宣布第十届科技文化节开幕。讲话中,她充分肯定了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出了四点新的期望与要求: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第二,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第三,要树立特色化发展和品牌化提升的理念,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要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相结合。她指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她希望各单位创新思路、明确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希望广大师生不懈努力、积极参与,使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在深入普及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推动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最后,主持人宣布大会结束。

会后领导和嘉宾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2009年本科生创新计划成果巡展。

篇6:学院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总结

奖典礼的通知

历时两月的第六届英语文化节圆满结束。英华汇聚,语阅十年。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英语文化节各项活动向大家展示了英语的无穷魅力。全院同学积极参与,取得丰硕成果。经过近两个月的比拼,各项赛事圆满结束,特举办英语文化节闭幕式,对在本次活动中表现优秀的院系及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具体获奖单位及个人名单见附件。时间:2011年6月22日16:00 地点:1JC206

参加人员:各院系学生科长、全体获奖学生、每个院系选派20名学生列席。

请各院系组织相关人员按时参加,并确定领奖人员。

基础部 2011-6-19

附:获奖单位及个人:

优秀组织奖:

基础部、机电学院、经管学院、纺织学院、外国语学院、汽车工程系

英语写作大赛:

公共组: 一等奖:

基础部:徐西菲、林阳、王世龙、陈丽丽、李斌、李强、黄蕊、段舒婷、李制业、陈伟

二等奖:

基础部:李平、叶丽平、王宜、崔玉倩、胡晓婷、王妮、王晓慧、朱冬冬、程婷婷、任延明、史磊、耿玲玉、王倩倩、周士云、张茜茜、王倩倩

外语学院:陈瑞刚、邵德国 纺织学院:宋成刚

三等奖:

基础部:郑韵竹、张守梅、高文倩、王港、曹俊猛、乔瑶、张飞飞、李洁、管涵、田浩、乔瑶、王桂香、刘勐勐、宋爱玲、姜帆、王晶莹、谢远、詹玲春、朱姗姗、薛媛、李秀香、宋月航、孙菲菲、古韦唯、班燕

外语学院:高菲、商美男

纺织学院:王桂丽、郑华伟、张倩倩

专业组:

一等奖:外国语学院:郑文艳

二等奖:外国语学院:魏峥嵘、孙晓蕾

三等奖:外国语学院:侯灿灿、崔继红、王晓慧

英文卡拉OK大赛

一等奖:基础部:张鹏

二等奖:基础部:蔚聪梅、耿文超 三等奖:基础部:朴美林、段本武、叶丽平翻译比赛:

一等奖:基础部:耿伶玉

二等奖:基础部:蔚聪梅、魏守娜 三等奖:纺织学院:闫晓萌、李莹雪

基础部:郭凤雪

听力比赛:

一等奖:基础部:李帅 二等奖:机电学院:黄永华

基础部:高文倩

三等奖:纺织学院:刘振龙

基础部:王海英、陈蒙蒙

英文电子报纸设计比赛:

一等奖: 汽车工程系:阎嘉祥 二等奖: 基础部: 梁彪、连旭东

三等奖: 基础部:翟希星、朱运通、焦雅奋

英文电影配音比赛:

一等奖:基础部:隋丹阳、赵维兵 二等奖:基础部:高文倩、高晨峰

纺织学院:范传兴 郭文举

三等奖:基础部:段舒婷、王敬宜、杨真真、王海英、赵莉娜

英语演讲比赛(科技外语大赛)

公共组:

一等奖:经济管理学院:唐莉莎 二等奖:基础部:高文倩 纺织学院:范传兴

三等奖:基础部:段舒婷、李帅

经济管理学院:葛洁如

专业组:

一等奖:外国语学院:李会

篇7:学院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总结

一、活动目的1.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知识,民族文化交流协会特举办本次的“民族文化成果展”暨社团文化节活动,让大家了解各民族文化知识,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增加同学们对各民族的文化的认识,让各民族文化在南理绽放。

二、活动口号

1.民族风,南理情,民协因你而精彩。

2.年轻活力民族风

三、活动对象

南昌理工学院英雄主校区全体师生

四、活动时间

2012年12月6日(在根据具体情况修改)

五、举办单位

主办:文法学院

承办:民族文化交流协会

六、活动形式

本次活动为期1天。一,开幕式,分两个模块(第三个模块如果有合办方,交给合办方支配);二,各民族生活图片展;三,各民族体育文化图片展;四,活力民族风;五,活动总结板的展出。

七、活动流程

篇8:学院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总结

一、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内涵

1.孝文化的内涵。

“孝” 字最早见于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墟甲骨文中, 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字而成, 形象地描绘出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 下面的子女承奉着上面的老人, 父慈子孝, 十分和谐。《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曰孝”, 这是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孝经》和《二十四孝》是传统孝文化的重要著作, 综合起来, 孝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珍爱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 要行孝首先要保全自己的身体, 健全的身体是孝敬父母的前提;二是孝敬父母。 不仅是赡养父母, 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1];三是“承志”、“立身”。 古人认为, 继承父母的意愿及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孝行, 而干出一番事业是最大的孝;四是“谏诤”。孝敬父母并不是言听计从, 一味顺从, 对于父母错误的言行要敢于直言规劝;五是慎终追远。 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和特点使孝文化的思想从事亲, 尊敬长辈, 厚待亲友进一步深化为对君主的忠诚、 对国家的忠心, 对社会的责任, “小孝事亲, 大孝事国”[2]成为孝文化的深层内涵。

2.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

在“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 创业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而大学生已成为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 创新创业文化已在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蔚然成风。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是在大学生长期创业实践中积淀形成的, 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 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 训练基本的创业技术技能,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所以,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既是一种与职业教育使命相契合的全面的素质教育, 又是职业教育追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路径, 更是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的价值超越。

通过分别对孝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内涵的分析, 我们对孝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内涵已经有了一定认知与理解。 这两种文化看似是孤立的, 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孝”有小孝、中孝、大孝、至孝四个层次, 无论是孝敬父母, 还是忠于国家, 成就一番事业, 首先要自强不息, 立志创业, 都需要创业创新文化的引领, 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不断发奋图强, 努力学习, 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当创业成功, 才能更好地孝敬父母, 报效祖国, 回报社会。

二、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1.特色育人文化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需要。

高校肩负者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 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优良的校园文化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校园文化应该是常新的、与时俱进的。 学校立足本土特色, 大力推进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育人文化, 既有对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又有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创新文化, 把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 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 有利于引导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特色育人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孝”的本义是孝敬父母, 深层含义包括对他人的关爱、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忠于国家。 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 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发奋图强, 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他人及社会。 创新创业文化教育能有效挖掘学生潜能, 培育学生的创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把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育人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有利于形成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 培养具有“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品格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的载体建设

1.特色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充分发挥特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就应该营造浓厚的特色文化育人氛围, 让特色文化如同空气, 流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时刻萦绕在师生身边。 因此, 学校应注重文化育人的顶层设计, 把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从学校的硬件环境到人才培养目标, 从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角一景到师生的精神风貌, 从教学到管理、 服务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都要体现特色文化育人的理念, 让特色文化深深地扎根于校园的每一片土壤中, 不断根深叶茂, 开花结果。

2.设置特色文化育人课程体系。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 必须结合孝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教育的核心元素设置科学、合理的配套课程体系, 才能达到特色文化育人的功效。 特色文化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感恩、奉献精神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如以理论传授形式对孝的内涵及孝道精神进行解读, 效果会更好, 而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培养则要在实践中进行;其次, 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渗透性。 文化育人不是孤立的, 应该与知识育人相互作用, 创业课程可以设置与专业相关的课程, 如电子商务专业的“E-BOSS”创业班开设了《网络营销推广》等课程, 学生在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再学这些创业知识会觉得很容易。 同时, 在专业知识的教授中, 老师也会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 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 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及职业责任感。

3.建设特色文化育人基地。

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重在实践。 学校多举措建设开放式、多功能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中华孝道创业园, 先后被评为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中华孝道创业园以创业支撑、支持志愿服务工作, 弘扬中华孝文化、志愿服务文化, 以中华孝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引领创业, 打造中华孝文化的新形态。 中华孝道创业园企业, 员工都是志愿者, 把企业利润的5%至20%用于弘扬中华孝文化, 用于志愿服务。 在以中华孝道创业园为首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中, 学生睿智创新, 激情创业, 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的态势。 除了在校内建设大规模的特色文化育人基地, 学校还把特色文化育人向校企合作企业延伸, 在条件合适的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创业的艰辛,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感恩意识。

4.以活动为抓手, 营造浓厚的特色育人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把特色文化育人工作引向深入。 学校每年开展专业技能大赛, 以赛促学,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 为创业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以赛促创, 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文昌大讲坛”活动, 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创业专家等来校讲学, 与师生面对面交流, 讲述关于孝道的感人故事, 传授宝贵的创业经验;开展孝亲爱老暨创新创业先进典型评选活动, 不断培育与发现新典型, 并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以点带面, 引导和激励师生学习典型、崇尚典型、争当典型。

5.整合校外资源, 积极搭建特色文化育人新平台。

古代“二十四孝”中就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等“三孝”发生在孝感。 近年来, 在孝感大力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浪潮下, 修建了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董永公园、黄香公园等, 学校可以在继承和弘扬孝文化实践教育中, 带领学生到这些主题公园参观、学习, 加深对孝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孝感不仅是一座孝文化名城, 而且是一座新兴的发展城市, 建有大面积的科技创业园, 用于培育和孵化中小型企业。 学校充分利用资源, 每年开展“创业开放日”交流活动, 吸引许多企业家来校交流创业经验或邀请知名企业家开展创业培训。

摘要:本文阐述了孝文化及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 分析了二者融合育人的重要意义,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者融合育人的载体建设意见。

关键词:孝文化,创新创业文化,载体建设

参考文献

[1]孔子.曾参, 译.孝经[M].海潮出版社, 2011.

篇9:学院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总结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基地;机制研究

教育部在2010年~2020年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向这一方向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高校都清楚地意识到合作教育模式在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目前,湖北省教育厅紧跟国家政策,大力推动省内高校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本院处在荆州,学院的发展应服务于地方经济,如何利用好本地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基地提高培养学生的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平台,更好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区域经济,是本院实践教学改革、特色专业建设考虑的重点方向。通过基地建设,切实了解企业和社会的最新需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融合多专业特点,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拓宽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深化学院教学改革,最终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独立学院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概况

根据国家教育部、湖北省有关文件精神,目前中国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以及荆州市人民政府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都提出了建设方向和相关政策。非常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

二、独立学院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基地运行机制研究

由于国内职业教育对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的研究刚刚起步,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尚未完善,特别是在建设与运行机制上受到观念滞后、机制障碍的制约,以至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机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运行机制,一般包括组织架构、管理制度、组织计划与安排、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方法等。下文将从这些方面结合我校的实践进行阐述。

(一)组织构架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修改完善现有“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改选和充实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和已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协议”的合作框架下,成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双方分别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联系、沟通合作建设事宜。我院校企合作办公室主要设在教务处,主要负责实习基地的管理和建设事宜;在生产科技和人才培养诸多领域建立深度、密切的合作,以建设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为契机,深化合作内涵,拓宽合作领域,丰富教育内容,健全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打造宽广坚实的实践性教育平台;

(二)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基地建设和运行的保障。学院与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贯彻省文件精神,在原有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基础上,适应新情况、新政策,建立一整套保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制度环境,包括《教学运行管理办法》、《基地负责人人员管理制度》、《安全保障制度》、《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顶岗实习??》、《订单班联合培养协议》、《战略支柱型产业人才培养方案》等规章制度,不断推进基地管理。

(三)组织计划与安排

学校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管理组织体系。

具体操作层面合作建设。一方面推进荆州开发区内的具体企业和我校实习各分院在指导、教育和培训环节的具体合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基地建设保障机制,在硬件、人员、经费等方面为基地建设提供切实保障。

三、结束语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鄂政办发〔2012〕69号)等文件精神,目前中国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以及荆州市人民政府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都提出了建设方向和相关政策。非常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

二十年的建设发展,荆州开发区现已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主阵地、“工业兴市”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基本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化工建材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为主体的六大产业中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近百家。学院与荆州开发区共同合作共建,不断推进基地建设,目标建成为湖北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及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切实了解企业和社会的最新需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融合多专业特点,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拓宽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深化学院教学改革,最终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雄春,曾文光,黄海宇,等.地方高校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和认识[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0(6):24-29.

[2] 黄诗君,阳林,章争荣,等.工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习新模式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0(12):52-55.

[3] 傅忠,曾盛绰.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5(9):255-257.

篇10:学院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总结

一、活动概括

活动主题:首届大学生创业实践暨中秋文化传播活动

活动时间:2012年8月15日—2012年9月30日(共46天)活动范围:陕西省

主办单位:陕西省创业研究培训基地

支持单位:陕西省团委

西安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 西部创业网国礼中外名酒城 西北品牌营销联盟 陕西省商会 陕西省烘焙协会 安旗食品 米旗食品 麦里金 老蜂农 心特软 西安营销学会 西安MBA学会 陕西省传统文化有限公司 等

支持媒体:华商报、西安晚报、西安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西部创业网等(不少于10家)

一、活动背景

1、大学生创业现状

近年来,在不断进行的创业实践中,我国大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创业的人数增加迅速,积极性高,欲望强烈,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很低

(二)科技转化率低,很大一部分是从事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即使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都集中于一些不必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网站维护。

(三)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大学生创业没有赢得社会、家庭、学校和企业家们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创业的舆论氛围不浓厚。

2传统文化现状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凸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已成为一个“地球村”,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广泛。但是在强势的外来文化和各种思潮冲击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节日作为文化的载体,可以说是最能集中而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现在很多人对传统节日的内涵不了解,也就从心理忽视了传统节日。重经济、重利益的社会价值观以及新鲜、崇洋的心理

令洋节喧嚣一时,使得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日趋堪忧。

三、活动目的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感受创业激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同时,肩负起传统文化传播者和捍卫者的责任,以本次创业实践活动为契机,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引起大众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

四、活动流程

1、活动启动仪式

邀请相关领导、各媒体、大学生创业者参加首届大学生创业实践暨中秋文化传播活动启动仪式

2、建立宣传与销售互动平台

为消费者和商家共同搭建一个展示、交流、交易的平台,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时尚绿色健康的中秋节日食品、礼品(月饼、酒、茶叶等)的同时,派发<<中秋文化册>>,弘场传统节日文化。

3、组建宣传与销售团队

走企业,访社区,进校园,大力展开团购促销的同时,宣传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五、宣传推广

电视媒体:西安电视台、陕西省电视台等

报纸:《华商报》《西安晚报》《 陕西日报》等

网站:大秦网、西安在线等

活动启动:2011年8月15日举行活动启动仪(中华名酒城);

六、参加程序

1、参加人员需为应届、往届大学生,年龄不超过35岁

2、确定参加后,向组织单位索取申请表格并以电邮方式回复位。

3、原则:“先申请,先回复,先加入”

4、报名截止日期:8月25日

七、联系方式

陕西省创业研究培训基地

西安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

地 址:西安小寨兴善寺东街69号(陕西省教育学院内)室 电 话:029-85410***

篇11:学院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总结

艺术节暨精品活动

学生社团联合会

目录

一、活动背景……………………………………….…...(2)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2)

三、活动时间………………………………………….....(3)

四、活动对象………………………………………….…(3)

五、活动地点………………………………………….…(3)

六、活动形式………………………………………….…(3)

七、主办单位与承办单位…………………………….....(3)

八.活动流程………………………………………….…...(3)

九、注意事项……………………………………….……(4)

一、活动背景: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我院学生社团走向精品化、品牌化,营造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扩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经研究,决定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下旬举办四川教育学院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

至今,四川教育学院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已经举办了八届,第九届社团文化艺术节将于2011年11月拉开帷幕。本次社团文化艺术节由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策划并组织开展,艺术及以 “丰富校园文化,打造精品社团”为主题,以每周的社团精品活动展示为主要内容。同时,依托社团在艺术节中开展如社团联谊、摄影比赛、书法、海报作品展、跨校社联(团)交流等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在本届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中,全院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参与各类活动。我们坚信,本届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定将给我们带来了解,融入,欢笑,收获,然后满载而归。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各社团之间的交流,并配合我校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我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学生社团联合会拟举办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以“丰富校园文化,打造精品社团”为主题的社团精品活

动。以社团活动为依托,营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不断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活动时间:2011年11月-2012年4月每周三

四、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五、活动地点:北体育场与三号院之间的主干道

六、活动形式:精品活动展示

七、主办单位:四川教育学院团委

承办单位:学生社团联合会

八.活动流程

1、需向社联借取座椅、展板的社团在规定时间段在社联抬

取桌椅、展板;

2、社团安排人员布置场地;

3、社团根据自身性质与安排开展精品活动;

4、学生社团联合会安排人员,对各社团精品活动进行评分;

5、活动结束后打扫场地,按时归还座椅、展板。

九、注意事项

1、如遇大雨天延期开展当周精品活动并即使告知相关社团;

2、社联工作人员以及社团工作人员注意维持现场次序;

3、社团人员注意活动所需设备的完好及维护设施的完整性;

4、社团人员注意现场清洁维护问题和人员安全问题;

篇12:学院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总结

附件28

辽宁省文化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辽宁新一轮振兴的决胜阶段,也是建设辽宁文化强省的攻坚阶段。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辽宁文化改革发展,根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全省人民文明素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化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5、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举措、新途径,全方位推进文化创新,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6、坚持传承弘扬,开放包容。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文化对外开放格局,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推动辽宁文化“走出去”。

二、总体目标

按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奋斗目标的要求,到2020年,全省文化改革发展目标是: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辽宁文化影响持续扩大,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文化强省。

到2000万人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建立健全,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达到28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达到22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建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50%的市和30%的县(区)建成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馆)。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15%,到“十三五”末比“十二五”末翻一番。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企业实力与竞争力不断提高,文化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规模较大、区域布局合理、市场体系完善、品牌效应明显、出口明显扩大、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基于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的文化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涵盖全省90%以上的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平台在全省区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应用率达到95%以上。

——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格局更加完备。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辽宁文化品牌“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实施。重

年艺术人才,扩大辽宁省艺术节的社会影响力。精心打造覆盖全省、辐射城乡的辽宁本土艺术活动品牌,重点提升“辽宁省文化厅新年音乐会”、“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的艺术质量。

3、开展“送戏到基层”演出活动。采取专业院团演出和政府购买民营演出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继续深入开展“送戏到基层”(到乡村、到社区、到厂矿、到军营、到学校)演出活动。创新工作模式,细化演出计划,扩大演出范围,规范演出要求,针对不同人群安排演出内容,使“送戏到基层”演出真正成为全省城乡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

4、培养高素质文艺创作队伍。全力营造宽松、活跃的文艺创作环境,凝聚吸引国内外优秀艺术人才。鼓励、扶持全省艺术人才参加专业培训,进一步完善扶持艺术创作的相关政策。“十三五”期间,力争发现3-5名优秀编剧人才,每年推出2-3部优秀剧本。

5、加强艺术科学研究。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大力推进文化发展战略、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努力提升辽宁省艺术节文化艺术政府奖的含金量和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性。

(二)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突破口,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

机制。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多种模式,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和服务。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5、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和服务推广。推动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建立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加强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提高优质资源供给能力。

6、加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加强边疆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对口帮扶。落实辽宁省扶贫攻坚工作规划,支持贫困地区挖掘、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三)以有效保护为前提,大力加强文物合理利用。

1、实施长城保护工程。编制完成长城保护的总体规划,分类实施长城现状保护、维修及保护利用的示范工程项目,完善长城保护管理体系。实施好长城保护、利用、示范项目,重点实施锥子山长城、小河口长城、赫甸城城址等项目,编制保护工程方案,向国家申请专项经费,使长城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2、实施文物保护项目。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维修保护方案及安防、消防、防雷工程方案项目100个,实施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及安防、消防、防雷工程100个。依托营口西炮台遗址、锥子山长城等具有广阔展示和利用前景的文物保护单位,利用文物资源打造文物

的编制工作,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立健全保护组织。

5、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牛河梁遗址、奉国寺大雄殿、兴城城墙等3处文保单位与其他省联合“申遗”的申报文本、保护管理规划等“申遗”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6、加强非国有博物馆管理。积极发展民办博物馆,加强支持引导、规范管理。规范非国有博物馆准入制度,做好非国有博物馆设立备案和监督管理工作,指导全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健全藏品管理制度,更好发挥宣传展示和社会服务功能。

7、打牢文物安全防范基础。重点针对世界文化遗产、风险突出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收藏单位实施文物安防、消防保护工程,并推广应用文物安全防护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力争完成安消防工程20项左右,基本消除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消防隐患。

(四)以建设保护传承体系为核心,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1、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工程。不断完善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推荐和申报工作,推进省、市、县三级代表性项目体系和传承人队伍建设,形成以市、县级代表性项目为基础,以省级代表性项目为骨干,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为重点的梯次结

化遗产保护网站,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民间艺人,参加国内外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实施重点民生工程。结合实际,在部分大中小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五)以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发展。按照“重点突出、项目牵引、园区拉动、行业支撑”的原则,着力打造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主导产业。

演艺娱乐业:做大做强辽宁剧院联盟,构建覆盖全省或跨省的演出院线;不断壮大辽宁演艺联盟,打造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久演不衰的精品剧目;大力发展民营演艺产业,繁荣城乡演出市场。支持开发健康向上的原创娱乐产品和新兴娱乐方式,促进娱乐业与旅游休闲产业结合。

动漫游戏业:优化动漫产业结构,增强游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倡导、扶持动漫游戏产业走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相结合、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产业发展道路,推动具有民族特色、健康向上的原创游戏发展,推动移动新媒体动漫发展,打造动漫精品和原创品牌。把沈阳动漫产业基地、大连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成全国一流动漫产业基地,力争打造上市动漫企业。

响力的创意设计展会活动。支持文化与现代高新科技的结合,大力推进“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催生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内容、动漫等文化新业态,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推动文化艺术、文化创意与园艺观光、体验娱乐等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动文化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以文化引领服务、商贸流通业的创新,引导消费升级。

(六)以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市场监管为重点,继续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1、推动文化市场发展与繁荣。推进简政放权,加强“一站式”服务,创建文化市场行政审批示范点,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能。鼓励多种经营和业态融合,推动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多业态、多主题经营,营造敞亮、整洁、开放、文明的服务环境,到“十三五”末,全省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总量的30%实现转型升级;开展文化娱乐场所新业态、综合业态试点,引导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鼓励综合性、平台式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大中城市建设文化娱乐综合体,向公众提供“一站式”文化消费。鼓励传统文化市场与网络文化市场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2、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以文化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警示名单和黑名单为基本制度,以开展信用评价、分类评定、信息公开为监督约束手段,构建文化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文化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实现部门之间、区域之

艺术节、“欢乐春节”等活动,精心打造辽宁文化品牌,重点品牌项目达到10个,树立“辽宁文化”新形象。

3、积极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部省合作计划。整合文化资源,以文化中心为纽带,主动、因地制宜地推出“辽宁文化精品展”、“美丽辽宁图片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天辽地宁—农民画展”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交流项目达35个批次,交流人数达400余人次,促进和深化与当地文化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搭建各类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专业艺术、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贸易等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

5、支持文化产品“走出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扶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文化企业做强做大对外文化贸易品牌,重点支持具有辽宁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文化企业和品牌文化产品。推动芭蕾舞、杂技、歌舞、器乐、京剧、非遗等自有品牌剧(项)目的国际化商业巡演,加强衍生产品开发。支持更多的辽宁文化企业和产品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

(八)以激发文化创造力为中心环节,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创新。

1、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以建立健全确保国有文艺

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加强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督导检查,推动各类公共文化重点项目的实施。逐步建立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促进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全省创建1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个国家级示范项目;创建5个省级示范区、4个省级示范项目。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5、积极探索PPP项目。创新服务方式,完善相关政策,逐步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相融合,共同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主要包括:引导社会力量与政府合作投资兴办公共文化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与管理,参与群众文化的演出和推广,参与专业艺术生产和舞台演出,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等。

四、保障措施

(一)政府投入保障。

各级政府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使文化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逐步解决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随着人民文化需

考核制度,力争培养和储备1000名中青年文化管理、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等人才。推动选好配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兼职人员,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充实基层文化工作力量。重视发现和大力培养乡村文化能人、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其提供宣传交流、传承推广的展示平台。制定紧缺的专门人才培养规划,加强紧缺的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文化管理、文化营销、文化经纪和高新技术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及评价激励机制,促进文化艺术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专业化、职业化。提升文化干部培训基地的教学实践能力,强化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依托省艺术学校作为全国文化干部培训基地的平台,采取组织轮训、专题培训、在职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全省文化系统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全省文化干部综合素质。

(四)文化法治保障。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表下一篇:部编妈妈睡了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