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与工程

2024-08-15

生物科学与工程(共8篇)

篇1:生物科学与工程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烟草化学、卷烟加工工艺、卷烟产品设计、烟草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掌握一定的烟草种植理论与技术,能在烟草相关单位或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卷烟工艺学、烟草化学、烟草原料初加工、卷烟调香学、烟草机械、烟草原料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烟草主要成份的分析方法和烟叶复烤发酵、卷烟加工、产品设计以及烟叶生产的原理和基本技能;具有在烟草行业内从事生产管理、研究开发、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

三、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烟草化学、卷烟调香学、烟草原料初加工、卷烟工艺学、烟草品质检测、卷烟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了解卷烟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前沿及其发展趋势,具有卷烟配方与调香技术设计、新产品研发的初步能力。

3、具备卷烟工艺管理、卷烟原辅材料研发的初步能力,掌握烟叶复烤发酵、卷烟制造的生产工艺技术。

4、具有烟草理化成份分析与检测、烟草质量评价及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5、熟悉烟草法规,了解国际、国内烟草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政策,并具有一定的烟草专卖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具备较强的研究决策、组织管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四、主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

五、核心课程

卷烟工艺学、烟草原料初加工、烟草化学、卷烟调香学、卷烟机械、烟叶分级、烟叶品质分析、烟草原料学。

六、主要实践环节及主要专业实

主要实践环节:卷烟工艺实习、烟草加工设备实习、电工与自控实习、卷烟调香学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验:烟草原料初加工实验、卷烟配方设计实验、卷烟调香学实验、烟草加工工艺实验、烟叶分级实验。

七、学制 4年。

八、全学程时间安

全学程以4年计共201周,其中:理论教学109周,实践教学38周,入学教育1周,毕业教育1周,军事训练2周,考试8周,寒暑假37周,机动5周。另分散安排劳动4周,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2周。

总学时为2560,其中必修课2074学时,占81%,选修课486学时,占19%;选修课中人文社科类不少于150学时,其余由学生自选。

九、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学生取得下列学分,可取得业务方面的毕业资格:

必修课学分105.5学分,选修课学分21.6学分,实践等其它环节40学分,毕业论文(设计)学分5,合计172.1学分。

选修课学分中人文社科类不少于7.5学分,其余学生自选;在实践等其它环节中,系列学术报告不少于2学分(至少6次),其余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学分。参加过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的记2学分。

十、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篇2:生物科学与工程

作者:数理学院 陈银川

20091326018

指导教师 : 赵立龙

[摘要]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根据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对“材料科学基础”大平台教学进行探讨。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性质及定位出发,优选教材,并依据“奠定学科基础”的角度,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地扬弃,从而合理组织教学,科学运用教学手段,从中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教改效果和经验。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材料科学基础 教学

“材料科学基础”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公共主干专业基础课。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专业目录,材料类的专业设置不再按传统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为此,各相关高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上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02年设立以来,就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大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所需的人才。故“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为介绍三大材料的基础知识,在教学模式、手段及课程配套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阐述了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奠定学科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宗旨,开展“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发展历史、性质与定位

材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就是按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来划分的,可见材料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贡献。与人类使用材料的漫长历史相比,对材料的研究即材料科学的历史比较短暂。19世纪中叶,开始采用金相显微镜研究钢铁,相平衡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则为建立材料的相平衡与相变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20年代,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提供了研究材料微观结构的理论,X射线衍射技术和电子显微技术为探索材料的微观结构提供了手段。20世纪50年代,金属学已初具规模。高校金属材料专业都开设了《金属学》课程。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的腾飞促使陶瓷学和高分子材料学建立,其代表作分别为wG金格瑞的《陶瓷导论》(Introduction to Ceramics)和PJ Flory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Polymer chemistry and physics)。前者,wG金格瑞教授将金属学的原理应用于无机材料的结构、热力学、动力学、相变及性能分析当中,成功地指导了水泥、玻璃和陶瓷材料的生产和科研。而PJ Flory教授则主要围绕聚合物的合成过程、聚集态结构以及物理、化学等行为特征,阐述了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性能。到今天,三大材料的研究相互渗透,研究方法相互借鉴,产生了21世纪的材料科学。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选择

现代材料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推动材料从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单一化向复合化、一体化发展,使培养大材料、宽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此形势下,2002年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并开始招收首届本科学生,确定了《材料科学基础》为专业基础课(必修,72学时,4学分)。本课程内容旨在以物质结构和结构形成为主线将三大固体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有机结合,构建大材料专业公共性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旨在强化对学生重基础的通才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共性教学,突出个性特点。为此。从选择教材着手,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基础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以及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材料科学基础”教材体系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沿袭“金属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少量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内容,往往侧重金属材料。这类教材基本上适合以金属材料为主导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第二类教材则是在增加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内容的同时,对该课程的所有内容进行了全新的组合,将它们有机地融入整个教材体系中,形成新的包含各种类型材料的教学体系。由于低年级本科学生的专业知识有限,这类教材在教学中要突出构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学生掌握了各材料的个性,却忽视了各材料的共性,从而使整个课程陷入一个“材料学概论”的泥潭。为达到突出共性教学的目的,搭建一个合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知识平台,根据整个学科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我们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新教材《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教材,从教学目标出发,该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便于在教学中掌握深度和广度。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培养方案的特点,在确立教材内容、体系与后续课程的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在保持课程自身体系的完整性的条件下,兼顾到不同材料的特点及知识体系与要素课程内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该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扬弃”,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材料的结构。①微观结构:原子的排列方式、高分子链结构;②结构的完整性:晶体学基础、金属的晶体结构、合金、离子晶体结构规则、共价晶体结构、聚合物的晶态结构;③结构的不完整性:晶体缺陷、表面和界面、非晶态、亚稳态、准晶态。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①扩散:菲克第一、第二定律、扩散的热力学分析、扩散原子理论、影响因素;②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分子链的运动及其柔顺性、分子的运动方式及影响因素。材料的组织结构变化。①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单晶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回复和再结晶;②相图。单元系相图:凝固、形核和晶体长大;二元系相图:匀晶、共晶和包晶相图、混溶间隙、相图分析;三元系相图:相图基础、三元匀晶和共晶相图。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是“三多一少”,即叙述性的原理、规律多,需要记忆的概念、定义多,课程内容知识点多。理论计算少。因该课程内容枯燥、抽象,学生感到难学。具体表现在: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理论应用到材料科学的基础课程、无法判定从而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和实际的材料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做了一些探索:突破传统的“一本教科书”的局限性。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的同时,综合多种中文教材、英文教材等,力图做到知识面完整、讲授描述通俗易懂。如针对本专业每年都有数目不等的海外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提倡采用台湾晓园出版社出版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补充性教材,提升外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同感和认知度。2 探索课堂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课堂讲重点、难点,讲思路,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难点和重点内容,尽量举出其应用实例,结合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知道该原理的用处,听课时不感到抽象、空洞,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而且,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务必做到举一反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以达到以点带面,进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连通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预习,并将即将讲授的知识点与所学基础知识点的关联告知学生,使其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对部分关联度高的章节,采用课堂讨论、换位讲授等方法,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从而提高他们通晓所学知识点的能力,达到全面提升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例如,在相图的学习中,尝试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换位讲授一元相图和二元相图的基础,一方面使他们学会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演绎,另一方面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演讲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难学。因此,在课堂上应常采用启发式教育,常用提问、问答或引而不发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在讲授时使用PPT演示文稿,尽量多用教学模型、挂图、照片和曲线图表等形象化语言。涉及部分教学内容如位错运动等,应结合动画生动地用图像演示给学生,以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对于部分与前期知识关联度高的基本理论如单元相图,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seminar),并以学生发言为主,让他们直接参与教学。对需要运用较多数学知识且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扩散第一、第二定律,应多采用板书推导,加强逻辑性学习。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那些需要有丰富空间想象力的晶体结构、金相组织的转变和识别、位错、位错增殖和缠结过程等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将先进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中,并让它们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弥补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不足,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外,还可建立QQ空间,在群聊中解决课堂中来不及解决的问题,通过师生交流,提高学生探索性自学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石德珂,材料科学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1张联盟等,材料科学基础[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智恩,材料科学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Donald R,Askeland,材料科学与工程[上下册)[M]台北:晓园出版社,1989。

[5]William D Callister,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engineering[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胡赓祥等,材料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7]杨雄,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J],科教文汇,2008,(7)。

[8]董兵海等,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35):18—20。

[9]齐义辉,韩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2):138—139。

篇3:生物科学与工程

在以往的高等教育体制下, 我国普遍存在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严重不足的问题[1], 严重影响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 该专业培养的高等人才分布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多个行业, 与国家许多重大领域密切相关。因此, 本专业高等人才的教育培养更需要“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作为指导。21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愈加明显, 材料制造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知识方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不仅与物理、化学、计算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不同学科交叉融合, 而且其在不同领域也呈现出交叉重叠的特征[2];能力方面, 不管是电子工程等小产品工程, 还是飞机、航空领域中等大而复杂的工程, 现代材料工程问题更加强调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素质方面, 新时代材料工程师要推动社会发展, 不仅要有综合的知识构架, 更要有创新、实践、终身学习、管理等能力, 以及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等素质要求。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直非常重视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对复杂工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搭建了一流的学科与工程实践平台, 尤其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工程实践教育和创新与个性化培养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 以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一、“大工程观”教育理念

20世纪40年代以来, 美国工程教育经历了“技术模式”“科学模式”和“工程模式”, 1993年, 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工程教育的“大工程观”理念, 并指明了这是工程教育未来的方向, 获得了工程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和推行。与传统的工程教育理念相比, “大工程观”更注重工程实际, 强调工程应包括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工程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等[3]。但“大工程观”并不是对工程科学的否定, 而是在工程科学的基础上增强了工程实践的内容, 使工程实践在工程科学的指导下更合理地进行, 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大工程观”中的“大”并非指工程规模, 而是实际工程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工程问题不仅涉及学科范围广, 而且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道德等多方面因素[5]。

“大工程观”将科学、技术、非技术因素融入工程实践中, 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大工程观”下的工程教育更能与工程实际接轨, 人才的培养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工程观”理念下人才的培养是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调能力和素质培养, 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高, 也就是在注重知识结构的综合性、整体性以及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能力的同时, 强调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团队意识、思想道德等素质的培养[4,6,7]。

二、“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实施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推动下, 结合“大工程观”教育理念,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对高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化改革与创新, 通过专业交叉融合, 形成了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宽专业培养的办学模式。在2012版和2016版培养方案中均坚持“厚学科基础, 宽专业领域, 强实践应用, 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针, 结合专业的学科优势与特色, 按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与人文科学素养, 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及一定的社会、经济、法律、管理等知识, 拥有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创业精神, 同时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并重型高素质人才。

(一)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本专业2012版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学分分配如表1所示。在这一版培养方案中, 数学与自然科学等通识性理论课程学分比例达16.8%,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分比例达21.7%, 工程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达22.5%, 而工程及专业相关课程学分比例占37.9%, 较好地体现了“厚基础, 宽专业, 强实践”的“大工程观”教育理念。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在2012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本专业对2016版培养方案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和细化, 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对照如表2所示。在2016版培养方案中, 通识性理论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比例为22.4%, 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提高到30%, 增加了学分比例达4.5%的个性培养环节, 更充分地体现了“大工程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尤其是通过实习和课外研学环节,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 使他们有机会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或科研实际, 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调研, 由此将社会、经济、道德、环境等因素融入素质教育, 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及创新与创业精神。

(二) 多学科交叉融合

现代工程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材料工程师必须具有综合知识背景, 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为此, 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2016版培养方案中 (见表2) , 通识性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三大自然学科;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电工、工程制图、机械设计、计算机等工程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种类多, 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和兴趣自由选择;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通用课程和学科方向特色课程, 大部分是学生必修课程;专业课按照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学科方向设置了三个课程模块, 学生可根据兴趣及职业意向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 将之前所学的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系统掌握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制备技术等知识体系;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广而精, 内容上涵盖了有色金属材料、钢铁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以及机电工程、冶金工程等多学科领域, 形式上每门选修课程都是由精通课程内容的老师提出、设计教学大纲并承担教学任务, 且每门课的学时一般不超过32学时。而学生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完全开放, 不受专业模块限制进行选课, 由此促进材料学科三个专业方向以及与机电、冶金等相近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使本专业学生具备更全面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将来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 不仅能够灵活运用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能够综合考虑环境、人文、经济等各种因素, 权衡利弊, 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正是“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三) 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教授冯.卡门有这样一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 工程师则创造未来的世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 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不仅要具有综合的科学知识背景, 更要具备工程实践能力, 这样才能直接参与创造未来的活动。本专业正是基于这种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 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了大量实践课程, 2012版培养方案中实验时间达36周+144学时, 合计39学分, 占总学分的24.2%;而2016版新的培养方案更是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提高到30%。

根据学生认识能力和知识结构的不同, 实践课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课程中设置的实践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特色实践环节。分散于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了基本的实验/实践技能, 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 其中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另外, 新的培养方案中还增设了大型综合实验课程, 以课题形式让学生进行材料科学基本研究方法的综合训练, 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提升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环节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企业, 了解社会环境, 感受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进而明确本专业对国家和社会的巨大作用;特色实践环节包括大学生走进科研、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米塔尔创新创业计划、起航行动计划、自由探索计划等多种形式, 使每个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承担科研或工程设计课题研究, 由此获得科研、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本专业在教学改革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 建立了“中南大学—中国铝业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南大学—宝钛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中南大学—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平台, 以及浙江海亮、山东华健、山东奥博特、长沙众兴、郴州强旺、长沙经阁等多个校外辅助实践教学基地;对多门专业课程推行“校企联合教学”, 并建立了一支包括28名国内知名企业专家的工程实践教学队伍;将部分专业教学课堂转移到生产或试验现场进行。这些措施显著增加了学生接触企业、深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的机会, 由此强化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 创新能力与个性化培养

工程师要将已有的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成果, 必须具备创新性, 所以, 在“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下, 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培养是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由此本专业专门在第七学期设置了《创新创业导论》课程, 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进行强化培养;通过6个学分的课外研学活动, 以及每年开展的各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由探索计划、研究性学习计划等自主申报的科研项目, 有力促进大学生积极投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实践探索;通过组织“大学生走进科研”“材子论坛”“国际英材”“指点材津”“真材实料”等系列活动, 将经典基础理论、最新科研与技术开发成果紧密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实践、创新的意识和潜能, 形成教学、实践、创新创业氛围, 由此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与个性化全面发展。

三、培养效果与持续改进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提出了产业升级背景下着力提升材料类专业人才社会适应性的“大工程观”办学思想, 构建了“基础理论、技术与工程实践、创新创业和高水平国际化全面协同推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初步解决了拥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难题。

2015年11月本专业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引导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明显加强。2014年本专业学生团队的创新成果获长沙市第十一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唯一特等奖;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本科生申请专利50余项, 创新实验室完成研究近300项, 已汇编成《创新论文集》;近三年来, 学生年均公开发表论文、发明专利、采用作品数量超过300件;超过95%的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超过80%的专业教师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历。通过社会调查和反馈对毕业生能力进行评估发现, 95%以上的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知识和创新能力表示满意, 9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其以后发展影响较大, 7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的实践训练很有帮助。

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实践教育基地较为分散, 不易管理;企业实践岗位体验型教学课时较少;学校老师工程实践指导能力有待加强;企业教学队伍仍不够稳定;对大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估体系尚未完善;毕业学生情况的信息跟踪体系尚未建立, 等等。因此, 在未来教学实践中, 将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持续改进,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四、结语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引导下, 认真解读与研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是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平台的基础, 也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 对复杂工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 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强化工程实践和个性化培养, 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稳步提高, 毕业学生得到了就业单位的高度认可。但持续改进的任务仍然艰巨,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推进教学体制的深化改革, 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 促进本专业学生的全球就业, 任重而道远。

摘要:“大工程观”理念被工程教育界广泛认同, 为现代社会所需要工程师的教育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探讨了在复杂工程背景下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践表明,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推动下, 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工程实践教育和创新与个性化培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稳步提升。

关键词:“大工程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7 (4) :3-7

[2]王迎军, 项聪.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5) :127-131

[3]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3) :35-38

[4]居里锴, 徐建成.“大工程观”下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10) :68-70

[5]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3) :1-3

[6]王雪峰, 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4) :19-23

篇4:生物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光伏电池;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教学方式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但与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严重不足。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落后于产业发展,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大学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发展每个学生个体,并且获得学生的认可与社会的肯定,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使培养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与能力具有竞争力,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可。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一直追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常州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针对学生如何掌握各种知识与能力这一问题,结合常州工学院的办学定位、地方本科高校生源特点,以及当代“90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性化特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实现课程知识体系与学生能力结构的有效融合。在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创建以“二八定律安排课内课外时间与内容分布的完整教学过程、二八定律控制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导课堂比率的互动教学方法、二八定律分配教学资源的现代教学手段、二八定律划分课程成绩考核比率的全程考核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以“主动型课堂”为特色的“二八式”课程教学新模式。

二、“二八式”的完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授课的45分钟内,或者一门课程的四、五十个课时全部由老师讲授,而应将45分钟的课堂按二八定律分为20%的时间由老师讲授,80%的时间由学生演讲与讨论,并且将45分钟课堂拓展为课内和课外两个过程,课内所学的知识与花的时间只是完整教学过程的20%,课外所学的知识与花的时间为这个教学过程的80%。

课内采用“二八式”互动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效率。整个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专题教学,每一个专题安排2至3节课,老师占用课内20%的教学时间,利用各类教学资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等措施,对每一个专题的知识体系框架、技术原理进行摘要式的讲授与呈现,并对下一个专题内容进行布置。课内余下80%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专题内容,将课外学习过程中搜集的资料与学习内容通过PPT演讲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并展开讨论,教师只是一个记录员与成绩评定人员,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主导的“主动型课堂”。

课外,老师布置的专题内容,采用“二八式”的现代教学手段,迎合当代“90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性化特征,激发学生兴趣,养成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20%的学习资料与内容可来源于教材,80%的学习资料与内容可来源于图书馆、网络、论坛等课外教学资源,这样学生展现的PPT不会重复,而且凸显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以及反映了学习过程的态度与效果,迎合了“90后”的张扬个性与网络控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二八式”的互动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上,形成学生主导课堂,占用80%课内时间,讲授80%教学内容,教师是裁判为特点的“二八式”互动教学方法。

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课程采用专题教学的形式,整个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专题教学,每一专题内容,老师利用课内20%的教学时间,讲授20%的专题内容,讲授一些启发式、概述性的、摘要式的专题内容,并对下一个专题内容进行布置。课内余下80%的教学时间,学生将在课外学习过程根据老师布置的专题内容,搜集的资料与学习内容通过PPT演讲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并展开讨论,学生演讲与讨论的学习内容将占据整个专题教学内容的80%,真正实现学生学习为主导的“主动型课堂”。

四、“二八式”的现代教学手段

光伏技术这种新兴行业,技术更新非常快,教材上的知识与技术远落后于产业领域,要想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必须快速更新课堂教学内容。

采用“二八式”的现代教学手段,实现20%的学习资料与内容可来源于教材,80%的学习资料与内容可来源于图书馆、网络、论坛等课外教学资源,同时学生通过展现PPT,凸显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及反映学习过程的态度与效果。这种教学手段符合当代“90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迎合了“90后”的张扬个性与网络控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专业综合技能。

五、“二八式”的全程考核方式

高等教学应该更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学习过程影响学生在将来工作中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尤其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工作能力、工作行为,而非专业课、专业知识。因此,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考核方式也应该注重能力考核,而非文字记忆与解题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PPT演讲与讨论过程,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与效果、学习行为与能力。教师做好每一个记录,并评定每一堂课程的学生成绩。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20%来源于期末考试试卷,80%来源于课堂上的PPT演讲与成绩讨论。这种“二八式”的全程考核方式,能更合理地反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更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能力的提升。

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采用“二八式”课程教学新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主导的“主动型课堂”,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专业综合技能,促进课程知识体系与学生能力结构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2]杜卫,陈恒.学科交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战略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3]熊超,肖进,朱锡芳.基于地域产业特色引导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光电子产业引导常州工学院光电专业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新课程,2016(3).

篇5:生物科学与工程

2011,在学院党总支和校团委的领导和关怀下,根据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党的十七大和团十六大会议精神,以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基本宗旨,切实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强化学生日常管理全面推进团的各项事业;紧密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团建工作、社会实践工作、及特色活动等几个方面扎实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团委的建设。

现在就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提高团员关于党团知识的认识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组织肩负着引领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任务,对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来是我院团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院团委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开拓创新,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学生关注率高,紧扣时代脉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广素质拓展,于暑期进行了“三下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清明节前夕的扫墓活动,加强了对我院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不忘革命先烈,进一步认识到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理想,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定期的展出海报和团建网的更新,让同学们了解各大有关党团的时事,对党有更深的认识。

二、团内互动,不断加强共青团内部建设

切实做好团干部队建设,提高团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团内人员的交流是做好团队建设的重要保证。以学院团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加强对干事的考核,选取最优良的团委下一届成员,为更好地完成团委工作做准备。同时也在一段时间的工作磨合之后,团委所有成员借一个周末齐聚一堂,在一个轻松氛围下,做饭,炒菜,打桌球。通过此次活动,团委成员间心的距离更近了,为以后的工作能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青年团员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祖国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舞台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肩负着为中国共产党新鲜血液的重任,团组织推优成为了共青团的一项工作重点。我院团委很好地完成了基层团委的推优入党工作,并认真贯彻落实了党建带团建的方针政策。在推优过程中严格把关,按照上级组织指示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做到了推优的规范化、透明度。不定期的团干考核也增强了每个人的团员意识。

三、做好服务工作,增强团员的服务意识

共青团以“服务广大团员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为宗旨,认真做好每一次的服务工作。从迎新工作开始,团委人员一直认真工作,组织人员对新同学进行最优质的服务。运动会作为我校一年一度最大型的活动,我们团委认真做好组织人员看台拉拉队工作,为在场的每一位生工学子加油打气,使团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服务他人,成长自己。在重要的招聘会接待工作,团委也一直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服务每一个所接待的企业。

篇6: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19 更新时间:2010-9-30 11:10:14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面向21世纪培养掌握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贮藏、检验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能从事作物种子生产、加工、检验等具体技术工作;参与种子市场经营及相关企业的管理活动;具有一定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通过学习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各类选修课,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了解作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规律及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掌握有关种子的物理性、贮存化学成分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方法;具备进行种子基本加工、贮藏和相关性能指标检验的基本技能;结合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种子生产和加工、检验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种子生产与检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植物保护学、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与加工、种子检验技术等课程。

篇7:生物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

一、适用学科

 环境科学与工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30)

 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14)本方案适用于市政工程二级学科

二、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1、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和相关的学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市政工程专业

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市政工程学科和相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交叉学科领域中有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二)课程学习及学分组成

1、普博生

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求学分不少于1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4学分,学科专业课程不少于6学分(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少于2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不少于5学分。自学课程学分另记。课程设置见附录。

2、直博生

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求学分不少于29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1学分,自学课程学分另记),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19学分(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14学分),必须环节5学分。课程设置见附录。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指导下作好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并报院(系、所)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系、所)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2、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具体课题,并尽早完成选题报告。文献阅读量不得少于20篇,选题报告应包含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选题报告在一级学科或跨部分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每年组织3次,分别安排在二月、五月、九月底。由博士导师为主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选题报告应吸收有关导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作选题报告,以保证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研究生科备案。

3、博士生资格考试

普博生在入学后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进行博士生资格考试。直博生在入学后第四学期结束前进行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生资格考试采取口试方式进行。口试按学科方向由博士生导师组织实施,考核小组由3~5名教师(要求至少有3名博导参加)组成。考核小组在听取博士生的汇报(内容包括学习情况、选题方向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等)的基础上,就学科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以及学科前沿问题等进行提问,并填写考核意见,给出考核成绩。

资格考试不通过的博士生可以在下一学期或以后的学期再申请参加考试。

4、社会实践

按《清华大学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管理办法》执行。

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做1次学术报告,至少有1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30次以上学术报告(采用IC卡记录方式考核),其中两次以上为跨二级学科的学术报告。

6、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按二级学科或跨部分二级学科组织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状况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论文中期检查可与学术报告统筹安排。

7、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博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SCI收录论文2篇,或SCI收录论文1篇和EI收录论文2篇,或在影响因子大于2.0 的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其中在影响因子低于0.5的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只能按EI收录论文计算。

8、最终学术报告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最迟应于正式申请答辩前3个月,做1次论文工作总结报告。环境学院每三个月开展一次最终学术报告,分别于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具体要求见《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9、国际学术活动环节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且至少满足以下1项条件:(1)参加1次国际学术会议(双边会议除外),并在会议上做口头报告。(2)参加校、系组织的国际化实践环节,累计时间不少于2周。

(3)选修校、系开设的用英语开设的专业相关课程不低于1学分,且通过考核。

五、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2、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研究或教学的能力。

3、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为2年(选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评阅前止)以上。

附录:

附录

一、普博生修读科目及学位学分要求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1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4学分,学科专业课程不少于6学分(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少于2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不少于5学分。自学课程学分另记。课程设置如下:

1、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博士生英语(或其他语种)

(90680032)(90640012)

2学分 2学分

(考试)(考试)

2、学科专业课程(≥6学分)(1)基础理论课(≥4学分)

 高等数值分析  其它数学类研究生课程

(60420024)

(70050162)(90050012)

4学分

2学分 2学分

(考试)

(考试)(考试)(2)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2学分,在导师指导下选择)

 环境经济  可持续发展引论

 由导师根据需要选定其它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

3、必修环节(5学分)

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 资格考试  社会实践

(99990041)(99990032)(99990061)(69990041)

1学分 2学分 1学分 1学分

(考查)(考查)(考试)(考查)

4、自学课程

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可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5、补修课程

凡在本门学科上欠缺硕士层次业务基础的博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有关课程。补修课程可记非学位课程学分。

附录

二、直博生修读科目及学位学分要求

(一)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在学期间,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9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1学分,自学课程学分另记),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19学分(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15学分),必须环节5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3学分)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自然辩证法概论

(90680032)(60680021)(90640012)

2学分 1学分 2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2)外语(≥2学分)

 博士生英语或其他语种

2、学科专业课程(≥19学分)(1)基础理论课程(≥4学分)

 高等数值分析  线性与非线性规划  其它数学类研究生课程

(60420024)(60420034)

4学分 4学分

(考试)(考试)

(2)本专业课程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15学分。课程选择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A组课程不少于9学分。)A组课程:

 运筹学

 环境系统建模理论与复杂模型  环境流体力学  气溶胶力学  水处理过程化学  大气污染化学和物理  多孔介质污染物迁移动力学  高等水处理工程

 废水生物处理的数学模型与新技术  大气污染防治原理  固体废物控制工程

(70250124)(80050092)(70040123)(70050012)(70050062)(70050032)(70050082)(70050042)(70050262)(70050022)(70050102)

4学分 2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 环境规划

 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治理工程  高等环境化学  现代环境生物学

(80050082)(70050172)(70050182)(70050072)

(90050012)(70050162)(70050092)(80050012)(70050252)(70050112)(80050152)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B组课程:

 可持续发展引论  环境经济

 固体废物资源化工程  能源与环境

 环境核辐射及其示踪技术  环境风险分析  环境保护投融资

 环境学院开设的其他研究生课程  化学、生物学、人文、社科类课程

 其它由导师根据需要选定的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

3、必修环节(5学分)

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 资格考试  社会实践

(99990041)(99990032)(99990061)(69990041)

1学分 2学分 1学分 1学分

(考查)(考查)(考试)(考查)

4、自学课程

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可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自学课程学分另记。

(二)市政工程专业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9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1学分,自学课程学分另记),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19学分(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少于15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3学分)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自然辩证法概论

(90680032)(60680021)(90640012)

2学分 1学分 2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2)外语(≥2学分)

 博士生英语

或其他语种

2、学科专业课程(≥19学分)(1)基础理论课程(≥4学分)

 高等数值分析  线性与非线性规划  其它数学类研究生课程

(60420024)(60420034)

4学分 4学分

(考试)(考试)

(2)本专业课程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15学分。课程选择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A组课程不少于9学分。)A组课程:

 环境系统建模理论与复杂模型  环境流体力学  水处理过程化学

 多孔介质污染物迁移动力学  高等水处理工程

 废水生物处理的数学模型与新技术  固体废物控制工程  环境规划  现代环境生物学

 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治理工程  高等环境化学

(80050092)(70040123)(70050062)(70050082)(70050042)(70050262)(70050102)(80050082)(70050072)(70050172)(70050182)

(90050012)(70050162)(70050092)(80050152)

2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

B组课程:

 可持续发展引论  环境经济

 固体废物资源化工程  环境保护投融资

 环境学院开设的其他研究生课程  化学、生物学、人文、社科类课程

 其它由导师根据需要选定的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

3、必修环节(5学分)

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 资格考试  社会实践

(99990041)(99990032)(99990061)(69990041)

1学分 2学分 1学分 1学分

(考查)(考查)(考试)(考查)

4、自学课程

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可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自学课程学分另记。

环境学院 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机械工程系 精密仪器系 电子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 软件学院

工程博士

一、适用领域

 能源与环保(环境学院、核研院) 先进制造(机械系、精仪系)

 电子与信息(电子系、计算机系、微纳电子系、软件学院)

二、培养目标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在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应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应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培养方式

工程博士生的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行校企合作、多学科交叉培养。采取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并根据研究课题组成指导小组;工程博士生的校内导师由我校认定的博士生导师担任,企业导师由重大专项合作企业或相关领域资深专家担任,一般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跨学科的论文研究,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作为指导小组成员。

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四、课程学习及学分要求

工程博士生课程要求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特点设置,总学分不少于10学分。可根据工程博士生的知识结构、行业背景和研究需要按需选课。

 工程领域前沿讲座(1学分)

(99998021)

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开设讲座课,讲授行业前沿、工程案例、管理理念和案例分析等。

 工程领域重大专题研讨课(1学分)

(99998001)

结合重大专项课题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工程管理类课程(2学分)

项目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工程经济学 国际经济法

 领域专业课程(不少于4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选修本领域专业课程。 选题报告(1学分)

选题报告包含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技术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选题报告以口试方式进行,由指导小组成员进行考查。 企业调研(1学分)

(99998011)

组织工程博士生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考察与调研,学习企业先进经验,拓展视野,提交调研报告,由导师负责考核。

五、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要求

论文选题选择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应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工程博士生每年应向导师提交研究工作进展报告,并在领域内做口头报告。

工程博士生须在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至迟于正式申请答辩前三个月,做最终研究报告,由指导小组审查。

最终研究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提交论文送审及申请答辩程序。

六、研究成果要求

工程博士生在学期间应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并完成一项重大专项研究课题,作为主要撰写人完成综合性工程科技报告。公开发表的与重大专项相关的研究成果应署名清华大学,并须满足以下要求之一:

篇8:生物科学与工程

生物产业是广西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一方面是因为广西有着丰富的亚热带生物资源, 如广西的甘蔗糖产量占全国糖产量的65%, 木薯淀粉产量占全国的70%, 广西的名优特水果年产量排列全国第四位。尽管如此, 但到目前为止, 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工艺与技术上, 综合效益不高。利用生物技术把这种生物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则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南宁生物技术研究有很好的基础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有生物技术与亚热带生物资源实验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药理学实验室等一批农业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这些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在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生化药理学、神经药理学等领域取得了大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但要把研究成果产业化还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1) 生物技术类的项目,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一般要经过中间试验, 而中试设备往往是非常昂贵的, 对于一般中小企业来说, 专门投资一大笔资金购置中试设备, 既困难也没必要;2) 中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对项目进一步研究的过程, 其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因此, 需要专家的会诊,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3) 对于研发型的小企业来说, 项目完成了中试之后, 要考虑如何为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寻找出路, 暨技术如何转移。

2 建设内容

1) 根据生物工程项目的共性需要, 建设可以满足包括发酵工艺、膜分离技术、生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产品干燥等项目开展中试的中试车间和标准规范的公共实验室, 高规格配置全自动发酵系统 (500升及5000升)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多功能膜分离装置、三效浓缩设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中试设备及实验检测设备;按照GMP要求装备适合生物医药类项目进行中试的GMP车间;同时整合南宁市内的与生物工程相关的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相关专业设备、仪器。

2) 设立共享信息平台和建设会议室、多媒体教室等配套服务设施。

3) 采用外聘方式组建包括有生物技术、化学化工、林业化工、中药学、农业等学科的专家队伍, 为项目提供工艺论证、技术指导和其他咨询服务。

4) 设立专项项目补贴资金, 对进入生物工程中心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实施中试的项目, 视项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资金从每年高新区财政的创新专项补贴资金中列支。

3 服务模式

3.1 公益性有偿服务为主, 合作开发为辅

平台目前为企业提供的都是非营利性服务, 项目工艺认证、专家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都是免费的。到平台开展中试的项目, 平台对总费用核算后按35%-40%收费。另外, 中心还看好一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发, 免费提供平台的中试环境, 共享开发成果, 如06年平台与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高效提取姜黄有效物质”项目, 顺利完成了中试并进入产业化前期建设。

3.2 设立平台会员制

为了更好服务客户、稳定客户和发展客户, 平台设立了会员制, 本着自愿、平等、协作、互利的原则, 将区域内部分生物工程和制药企业以及高新区外接受平台公共技术服务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发展为会员, 会员在平台内接受各方面服务, 彼此间开展技术交流与协作。会员制有助于竖立平台的品牌效应, 增强平台的凝聚力, 为各项业务和服务的开展创造较强的辐射力。目前, 平台会员有80多家企业, 已开展了以会员为对象的交流座谈会三次, 专业培训三次, 科技论坛一期。

3.3 技术交流、资源共享

生物工程中心成立时就与广西大学、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广西农科院生物中心等高小科研院所签订了共建协议, 整合这些与生物工程相关的科研院所、高校的相关专业设备、仪器和人才资源作为生物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的补充, 共同探索官产学联合共建、资源共享、高效运作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因此, 生物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官、产、学、研联结的桥梁, 是中小企业与这些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合作与技术交流的平台。

4 前期建设和运作的成效

南宁生物工程中心2005年开始建设, 目前已经初具规模, 项目可以在50-500-5000升全自动标准生物反应器上从事发酵反应过程, 可以通过微波萃取 (100升) 装置、超临界CO2装置 (96升) 装置上完成各种生物的有效成分的水提、醇提和酯提;反应物 (提取物) 可以通过离心分离、管式高速离心分离和膜分离 (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 进行分离和浓缩 (还有三效节能浓缩装置) ;浓缩也可以通过微波真空干燥、真空干燥器、微波灭菌干燥分别进行干燥, 分子蒸馏器、离子交换器、多功能萃取釜、层析柱等装置可为客户进一步提供有利于产品品质的净化水平的技术服务。目前, 按照GMP要求装备的适合生物医药类项目进行中试的GMP车间正在建设中。

南宁生物工程中心是广西唯一的设备和服务功能比较全面的生物工程中试技术平台, 平台经过两年多运作已初见成效。海藻糖、脱羧酶的分离浓缩、八角提取莽草酸、姜黄提取姜黄素、抗氧化剂迷迭香的提取与干燥、桂花提取桂花浸膏等项目入驻完成中试, 项目涉及广西热作所、中诺生物、安格食品、科康生物、培力药业、辰康生物、防城金花茶基地、广西大学课题中心等企业、基地、课题中心二十个单位和三十多的产品70多的实验批次。正在中试的项目有:联农公司的发酵制备冬虫草菌丝实体、辰康公司的罗汉果甜苷素、合成内脂、西大课题中心的葛根素提取、火麻仁提取α-亚麻油酸和油梨精油提取等项目。生物工程中心06、07两年的项目中试、实验检测收入近百万元。

5 结语

生物工程中心今后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是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走市场化道路。中心前期是在各级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下完成的, 为保证这个公共技术平台的长期运营, 需要一种机制在完成平台的初期建设后, 能够很好地自我更新和发展。因此, 一方面要通过制定平台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管理规程等文件, 逐步规范和完善平台运营和服务的流程, 保证正常、高效地运转。通过平台的资质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树立品牌;另一方面还要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后期建设和更广泛地整合本地区高校院所、大企业工程中心的设备和人才资源, 实现平台扩容, 探索商业化运作模式, 走市场化的道路。

摘要:公共技术平台是创新活动降低创成本、提高整体效能的有效途径。南宁生物工程中心根据生物工程项目的共性需要, 高规格配置中试设备及实验检测设备, 为生物技术企业和研发人员提供先进、高效、低成本的服务, 搭建了一个适应性广、配套能力强、公开开放的生物工程公共技术平台。

上一篇:关于钢结构预算实习总结报告下一篇: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创意,但我没有能力实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