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024-08-18

小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精选6篇)

篇1:小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迷。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迷。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笔者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在《给冷水加热》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教师拿出一个透明红色小袋子,两个大烧杯,一杯装冷谁,一杯装热水,然后将小袋子装满冷水并密封好,放入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沉到了底部。)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小袋子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师:要想知道原因,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和教师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合理,有效的创设情境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并潜心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二、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必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而实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前提。合理的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中“土电话”的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效果很好。

在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时,所选材料是否具有引导性,能否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教学中,教材中出示了三个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瓶子作为学生的研究材料,然后在三个瓶中装入不同的水进行比较。实际上仅靠这样的材料设计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研究起来无从下手,也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直接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对此,我又增加了一个瓶子,利用这个瓶子来对比衡量水的多少。学生在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时发现探究障碍,从而能更好地科学探究。这里增加的这个瓶子体现了知识建构的引导性,更有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来设计、选取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认识,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是顺利开展,最终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实验探究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是最为重要的。

如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探究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是有效科学探究的保证。因为这个实验的过程非常简单,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去指导,把时间留给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收获知识。学生会得到成功的喜悦。

又如在《四季的形成》一课中,涉及知识较深,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学生要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认识一种综合的自然现象,既要求学生发展空间相象能力,实现对不很熟悉的天文现象进行研究,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再从模拟实验中得出结论,这是一个需要积极动脑的过程,仅通过动手探究是很难发现的。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动脑的地方所花的时间考虑进去,才能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总之,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加上认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师适度和合理的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变得目标不明确,偏离方向。因此,教师要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选择合适的策略,引导实验探究,确保实验探究有效开展。

四、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还在于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学生自信心地提升,源自教师的评价。在每堂课中教师要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在探究活动中有进步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如能实事求是回答问题的,能积极思考问题的,探究中能积极合作的,能为他人成功而喝彩的,能认真地倾听他人发言的,只要某一方面较好,就给他鼓励性的评价。这是树立学生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的很有效果的方法。

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在“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团橡皮泥,让学生推测它在水中是沉是浮,师再将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学生想到(如把橡皮泥和泡沫绑在一起;往水里加盐、加糖„„)等许许多多想法,虽然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都给了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后,追问:不借助任何材料,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这时由于学生在前面受到过表扬,他们会放大胆子去思考,就能促进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又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中,种植凤仙花的实验探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学生往往会失去耐心,使得实验无法有效地开展。因此,教师定期和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并对学生的观察记录作出评价,让学生保持实验探究的兴趣,使实验探究得到有效的开展,保证实验探究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绪培 俞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3]施良方 崔允漷《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1-142 [4]许飞 《关注科学本质 引领科学探究》科学课 2008年2月

篇2:小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科学课大部分知识都需要小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理解、运用。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进行教学,如何有效地上好科学实验课,总结了一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观点;选材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1]指出: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和实验制作等活动来开展”。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获得知识,科学课必须上出自己的特色,不能把科学课上成灌输式的文字课。因此,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敷衍了事,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进行教学,有效地上好科学实验课。科学实验教学是以实验观察和活动操作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这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所在。现就如何开展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优化实验材料,提供实验保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相对于教学材料与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是再恰当不过的比喻。这“米”就是教学材料,它是开展有效教学的有力保证。

(一)做好课前实验准备

实验课的课前准备工作相当重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还要充分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构思好实验课的总体思路,熟悉每节实验课的教学程序,找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做好防范预案。

(二)正确合理选择实验材料

实验是完成科学课教学任务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探究的重要形式。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材料是开展好实验教学的前提。1.生活性

科学起源于生活,材料的选择最好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如,在教学“使用工具”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榔头、螺丝刀、剪刀、开瓶器、镊子、钳子等这些学生很熟悉的常见的物体作为实验材料,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科学知识。2.层次性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不断完善和变化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提供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深层次材料,由浅入深,层层启发,这不仅能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全面性深度内在联系。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一课中,可以先出示单一的、常见的材料,如玻璃、红领巾、木头等。观察完这些材料后,有了初步了解,再观察一些结合在一起的复合的材料,由浅入深,层层递进。3.趣味性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这句话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作了强调[2]。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上“显微镜下的世界”实验课时,可以准备显微镜下的各种图片,放大的图片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的时候,教师再为大家讲解显微镜下的世界,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探究那个奇妙的世界,大大的提高了实验课的课堂效率。

(三)注重演示实验,起到示范作用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学习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随意的、不规范的实验不仅不能带给学生技能和知识,甚至还会有较大的危险。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有助于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因此,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每一步都应规范合理。

(四)强化分组实验,亲身体验

分组实验要尽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分组实验时,要给每个组员安排任务,让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觉得有事可做,充分发挥各位组员的作用,可以首先让每组选出组长,再由组长做合理分工安排,使得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2

教师为学生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和个性特点,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尽量实施合理的交叉搭配,注意各方面的均衡密切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通过合理的调配把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个人资源形成共享。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进行体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二、理解教学目标,提高实验效果

由于教师对于当前课堂中实验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到位,缺乏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因此,教师如何提高教学科学实验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实验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举措[3]。

(一)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还是放到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

(二)确定实验重点

实验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另一大因素就是实验重点是否明确。比如,《谁流得更快一些》这一课中,教学重点就是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流速比赛前关于液体用量高度时间的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个实验没有确定出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这个重点,就不能够保证实验中除了黏度其他条件相同,从而对学生得出的结论产生错误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

实验重点确定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实验变量,来构建抽象的实验模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这一过程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但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粗浅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时候教师要适当呈现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

(四)总结实验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总结实验效果,学会自我探究,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先是进行设想,然后进行充 3

分地实践,就会带来不同的感悟。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机会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例如,有学生在进行电磁铁的实验时说:“电磁铁也有磁极,钉尖是南极,钉帽是北极,磁极可以改变。”显然前半句只是他对实验过程的一个简单解读,教师不能对这个总结草率地进行否定,而是征询其他同学的意见。有学生修改说:“磁极是可以改变的,钉尖不一定是南极,钉帽也不一定是北极。”教师给予肯定,补充一定的讲解,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有的学生总结: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发生改变,电磁铁磁极就发生改变,改变 电流方向电磁铁磁极也发生改变。

三、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开始走进小学科学实验课堂。小学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使得教学形式趋于多样化,不再拘泥于书本和刻板实验,促进了教学的优化,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微课的运用

微课可以在导入、教学过程、总结时都可以应用。如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导入阶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视频动画技术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实验操作的视频,从而帮助我们进行教学。

(二)运用实物展台示范操作

运用实物展示台提高实验演示的可见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和看清楚所演示的实验。可以很大程度上优化实验教学,将实验观察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利用 PPT、CAI 或 Flash 等多媒体演示课件的暂停、回放等功能,减少实验演示速度或增加实验演示次数。通过视频的暂停和回放,让学生观看操作步骤和细节,避免因观察不细致而产生误解。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认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实验的规范性,教师讲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容易。

(四)运用网络APP软件

随着社会电脑技术和应用软件的发展和普及,通过网络用手机应用快传软件控制电脑也能成功实现,还可以将手机拍摄到的视频和图片及时传到电脑进行 4

投影,更加有助于我们的教学。

(五)运用应用软件统计实验数据

借用统计软件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便于更高效地分析和发现数据中的规律,检验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3]。例如在《运动起来会怎样1》中,测量并收集“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和“休息一会儿后”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和呼吸次数。在此基础上对记录于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以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为分析工具厘清心跳和呼吸的规律。电脑软件EXCEL的介入,为学生绘制统计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避免了手绘不精准和耗时耗力的问题,同时,EXCEL自动生成的图表形象地表现了呼吸和心跳的规律。有数据支撑的实验报告更具科学性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因此,教师必须大力开展好实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 3-6 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版)

篇3:小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对教师地位转变缺乏正确的认识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教学方式自主学习性比较强, 这也就导致很多教师对自身地位的转变缺乏正确的理解。近几年,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受到广泛的关注, 课堂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通常是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实现教学, 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效果显而易见, 但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由于教师对学生阅读教学的引导不足, 造成学生阅读学习效率较差, 对于相关的知识难以有效的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负担。

(二)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内容, 但现有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导致阅读教学枯燥乏味,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降低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依然通过对文章分析、文章内涵、中心思想等方面来实现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但对于文章的实际理解效果较差, 并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严重影响到阅读学习的兴趣, 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效果较差, 如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直接影响到效率。

(三) 阅读教学内容泛化

教改之后的教材阅读内容比较泛化, 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难以有效的取舍, 一篇文章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 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很多教师希望可以更为全面的教学, 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 但这也就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重点, 难以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了解, 教学缺乏深度。同时, 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难以掌握知识, 对阅读教学缺乏记忆, 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差,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效性的途径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有效性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但很多教师对阅读能力缺乏认识, 将其与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混为一谈, 对阅读的重点把握不当, 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在实际教学的环节中, 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等等, 让其对阅读学生充满期待。同时, 还应该对阅读教学的指导方式进行创新, 阅读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善读的习惯, 并在阅读中明晓文章所蕴含的内容、情感等。此外, 课文是进行教学的基础材料, 文章也是蕴含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内容的结合体, 所以学生阅读需要具有丰富的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还原作者写作时的情景, 由于小学生缺乏社会阅历, 对情感也缺乏体验, 所以需要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拓展

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 很多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具有固定的答案, 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性, 也不利于对思维意识的培养, 难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实际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一环节中, 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思维意识的目的贯穿教学的始终,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与差异性, 并结合学生的思维意识与课堂教学的发展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案。例如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并结合实际来提出相应的问题, 如: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想什么呢?如果这个小女孩就在我们生活中, 你会说些什么?你想要帮助她吗?会怎样帮助她呢?等等。

(三) 注重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选择的课文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也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情感, 想要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可以通过加强阅读教学的方式来实现。首先, 需要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反复的朗读, 明确课文所表达的美学, 对于比较生动或者深刻的文章,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进行思索;其次, 教师还应该做好范读, 通过范读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环节中充满情感, 教师自身的观点、情感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 所以, 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态度与饱满的情感来进行朗读。此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理解, 更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所以在实际教学的环节中, 教师应该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良好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掌握相关的情景、修辞方式等等, 也会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将其有效的运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至关重要, 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及对知识的运用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有效性的培养, 通过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摘要: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 小学阶段的语文作为基础教学受到广泛的关注, 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相应的不足之处, 教学效果较差, 出现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这一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陈育娟.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探索, 2012 (3) .

篇4:小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提高 数学 课堂教学 实效性

在广大的一线教师能以一种冷静的眼光审视课改的今天,课堂教学也逐渐从丰富多彩的热闹形式回归到讲求实效性上来。但是,教学中仍然有一些现象,却是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背道而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呢?下面结合一些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以前,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是聆听者,是教师的配合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和实践者,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而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要求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也只有教师真正转变了角色,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句话实在的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师生间只有建立了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达到统一,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

2.由传授者、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参与者

以前,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稍有背离老师的思路和想法,老师就想方设法拉过来,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如:《十几减9》这节课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从知识结构本身来考虑的,都非常重视复习辅垫环节的设计,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强拉到“想加法算减法”这一方法上。忽视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特点。这样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是这样上《十几减9》的:先以 15-9为突破口,重点研究十几减 9 的基本思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争相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这样,计算 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而老师在此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或参与学生对 15-9计算方法的研究讨论;或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或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或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在出现多种计算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种方法,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讨论交流喜欢的原因。在整堂课中,老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但无论怎样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又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习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提高了課堂教学实效性。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我采用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教师事先发给每个小组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想办法研究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点。这时,组内的同学有的用尺子量边长,有的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有的记录结果。然后交流个人的看法,再由小组长汇集每个同学的发现,初步概括出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精讲点拨,加以整理归纳板书。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2.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在认识图形一课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贴一贴,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内容。“看一看”,先让学生观察练习题里的各种图形,这些图形分别像什么?它们分别都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在学生欣赏拼的图形后,让学生“画一画”,用直尺画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画好之后让学生涂上喜欢的颜色,涂好色后剪下来,接着用剪好的图形拼一拼,拼好的图形再贴到一张纸上。这节课,学生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就连自己也不禁被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所感动。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教师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情境中,少了许许多多条条框框,多了一些自由与宽容,学生便多了一些自信与勇气。正是这种不拘一格、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手指变得灵活了,思维的闸门被开启了,有了“想像”,有了“创造”。

三、灵活多样评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纯洁如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都必须做到:不论学生的回答让教师满意与否,都应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以评价,如: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积极的影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篇5:小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科学课程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科学课程的实施一靠科学内容的教学,二靠实验教学的锻炼。实验教学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农村科学课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要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

【关键词】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现状

小学科学实验课现已备受重视,就我们地方而言,尽管学校建设了实验室,配置了仪器和材料,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缺少完善的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的不足影响着科学教师的教学,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由于缺少水电设施,实验仪器也很少,有的学校仅有一套,只是在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拿出,学生没有机会去自己动手操作,无法完成新课改中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素质要求。

(二)缺少充足的实验材料

有的学校实验室虽然建立起来,但是很多学校并未真正利用起来,只是一个摆设而已。学生可以去实验室参观,感受科学实验的环境,但并未真正动手进行操作。虽然科学实验的仪器已经具备,但是每个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有些学校不能及时更新准备,以至于学生的分组实验不能及时进行。

(三)缺少专业的实验人员

专业的科学实验人员,也是决定科学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科学实验室能否有效利用的关键。但是受人员编制所限,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专职实验人员,科学课都是由任课教师和行政人员兼课。这些人并不具有专业的科学实验知识,不懂得正确的科学仪器操作方法,以致于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会影响到实验的成功率。

(四)缺乏正确的实验观念

有些教师认为,科学是一门小学科,只要学生了解些科学知识,能应对考试中的实验内容就行,至于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并不重要。这使得教师中出现“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思想。通过对学校的年终检查发现,一些学校一年就做一两次实验。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的不重视也成为了实验课教学的弊端。

二、提高农村小学实验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教师如何能上好一节课。认真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灵活把握课堂,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想要上好一节实验课,尤其是在实验设备、物品缺乏的农村校就成了教师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利用环境优势,充分准备器材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验设备与材料的缺乏。作为科学课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使用配套的实验器材,可以利用农村的环境优势,认真思考,利用身边资源,发动学生多渠道充分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例如:在执教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第二单元《动物》的时候,就能够大大利用农村校的优势去准备实验材料。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自己收集材料,树叶、小草、蜗牛、蚯蚓、蚂蚁等都是在农村学校里可以经常见到的。我们还可以利用废旧物品,将身边的材料加以改进、组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一方面补充现有器材的不足,另外还可以启发学生像老师这样进行一些科学小发明、小制作。例如:在研究《空气的性质》时,有一个实验是让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教学中,我制作了一个教具:把一个吹大的气球固定在玩具赛车上,打开气球的扎口,赛车被气球反冲的力量推了出去。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快乐课堂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例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我在桌子上放着2盆液体,出示2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在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学生说:“呀!这个水是怎么回事?”有的就说:“我想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这时,我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我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我又问: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这盆水是盐水?学生思考之后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于是,分小组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最后试验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像这样的过程充满了探索性,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上下来也很顺利。

(三)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体验科学魅力

小学科学课以科学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传统的教学由于受教学条件、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讲授的多,学生自行实践的少。老师在上科学课的过程中枯燥无味的一些知识,往往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科学课没有多少激情。现行的科学教材是以科学活动为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探究。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制订简单的实验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来感受科学知识和参与科学研究带给他们的快乐。为了让孩子喜欢科学和乐于探究,可精选活动内容和联系我们农村小学的实际。例如:和孩子们一起养小猫、养小兔、种花、采落叶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更加喜欢科学课了,他们不但学到了书本的知识,而且联系到了生活的实际,这样就更喜爱科学研究,情感也得到了熏陶。

(四)教师要灵活地开展实验教学

例如:在执教《种子发芽实验》一课时,同样先讲解实验要求和实验注意项,要求学生回家做实验。没有烧杯,就用矿泉水瓶底来代替。我看到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当他们带着自己在塑料瓶里培育的绿豆芽来学校了,我们都非常激动。还有一位学生把发了芽的绿豆种子移植到土壤里,之后这株绿豆还在瓶里长出枝叶来。我在课堂上借助学生的实验成品讲解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当然也有做得不成功的实验,我就与学生共同探讨那些种子为什么不发芽,芽为什么没长成植物,启发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

总之,农村小学科学老师要应尽心尽职,想方设法的克服困难,尽全力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准备实验,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金伟平《.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浙江教育技术,2010年02期

篇6:小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李小金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生活质量。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课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呢?

一、做好课前准备

1教师的准备: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熟练的把握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做好相关器材的准备,课前教师要试做一遍,并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好弥补方案,设计好实验记录表,如:四年级的《物体的传声》实例设计: ① 我们的实验:研究声音在水中能否传播。② 我们的猜想:能。

③ 我们的探究方案:把小金鱼放在水中,周围用纸挡住它的视线,—同学在玻璃缸旁大声击掌。④ 我们看到的现象: ⑤ 我们对现象的解释: ⑥ 我们的实验结论: ⑦ 我们的新问题: 学生的准备:①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搜集好第一手资料,引导和教会学生在试验中观察、测量、记录、统计和做统计图表的方法。②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大胆推测可能出现的 1 结论、制定实验步骤、选择方法、准备好相应的器材,设计好相应的表格和设想安全措施等。

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新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如在教学六年级的《杠杆的科学》时,教师让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先让学生运用省力杠杆很容易将一捆作业本撬起来,然后教师改变支点,变成费力杠杆,再让这位学生撬起这捆作业本,这时他会感到非常吃力,甚至撬不动。让学生说出其缘由,引入本课的学习,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

三、关注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中,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让水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说明空气是存在的。如果只是为实验而实验,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会让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是不会获得科学知识的。

2 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任务,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会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3 实验的规范性

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全强地设计操作过程,选定基本的实验方法,注意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如教学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这样让学生养成规范的科学实验的习惯。注意小组合作实验的有序性

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和调控: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②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③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用讨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④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 3 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

四、激励学生搞好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善于质凝,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制作活动,自制标本展橱,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上一篇:绿色矿山讲稿下一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英语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