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2024-08-09

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篇1: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在万千宠爱中成长的,被家长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造成孩子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从孩子发展的需要看: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说挫折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有意识地让孩子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尝试一点点生活的磨难,使孩子明白人人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有利于孩子敢于面对困难,正视挫折并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那么,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

孩子生活中有不同的活动,当孩子面临困难时,我们应该让他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只有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二、利用和创设困难情景,提高孩子挫折承受力

在孩子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孩子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孩子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干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成人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如:把孩子喜爱的玩具藏起来让孩子寻找,让孩子到黑暗的地方取东西等。但是,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设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同时,孩子一次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2.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在孩子作出努力并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困难。

3.对陷入严重挫折情景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

三、利用榜样作用教育,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要注意父母和老师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眼中,父母和老师非常高大,无所不能,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孩子抗挫折能力。

例如:有些孩子不敢走平衡木,老师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或者说:“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在榜样的影响下,孩子会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战胜困难后,老师的“你真行”就会变成孩子心理上的“我真行”。

四、多鼓励,改变孩子的受挫意识

孩子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成人要多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进步,要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成人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孩子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家长、老师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培养,否则,孩子在压力面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经常笼罩在这种挫折感中,会损害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总之,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成人要正确引导,使孩子能正视并战胜挫折,健康发展。

篇2: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从教这些年来,经常有家长这样对我说:“我们家孩子自尊心强,如果做错了事,老师您可千万不要批评他,要多鼓励,多表扬!"家长们有这样的举动可以理解,现在社会基本上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可以说这些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们对他们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以至于孩子只要遇到了不称心的事,只要发发小脾气,那么大人就会立刻妥协!这样做就是对孩子好?其实不然!

一个人的一生,并不是永远的一帆风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我回忆一下自己的人生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的人生之中充满了各种辛酸苦辣、挫折往事!我们怎么走到现在,除了有在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炼炉中磨练之外,还有我们面对挫折时的坚强意志!这种意志可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收获!他能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挫折失败中重新站立起来,经受磨难,获取成功!可是,他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他就是我们从幼儿时期开始,在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中磨练而来的!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使其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练,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必然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某金融公司的老总,女儿是大队长,品学兼优,人也长得漂亮。有一次她上课迟到了,老师按对待其他同学的惯例让她到门外站一会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跑到顶楼,然后一跃而下„„“只怪孩子平时太顺了,没有受过挫折呀!”事后孩子的父母也指出,孩子平时在家里很受宠,样样事情都得顺着她,从来就没有受到过挫折,以至于造成了这样的惨剧。

有人形象地将那些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比作温室里的花草、大棚里的蔬菜,这些孩子大多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不强。而且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挫折教育,想给予孩子的是最好的条件,最好的照顾。对于班级中的这些孩子,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呢?

一、提高认识,每个人都需要抗挫折能力。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学业的失败,感情的失败,失去朋友和亲人,人际关系的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每个人不可能逃避,而应该是积极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利用和家长交流的机会,比如家访、校访、电话联系、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也认识到抗挫折能力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利用班会课,学科课程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都是一路坦途,总有崎岖不平,总会有挫折,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要有抵抗挫折的能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每个人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天将降大任于撕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从某种意义上说,挫折之后就是彩虹,只有具备了抗挫折的能力,成功才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二、领会方法,提高抗挫折能力需要一定途径。每个人并不是天生就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抗挫折能力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很重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比如孩子需要什么东西时候,并不是马上给予,而是故意推延给予的时间。孩子需要什么物品时,并不是张口就给,而是让孩子明白,“每一份给予都应有理由”。让孩子明白需要的东西是要靠自己积极争取。也有的家长利用假日期间送孩子参加夏令营,拓展训练,军训等活动,也能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

老师要告诉学生,在学习中会有很多的困难,有很多的挫折。上课听不懂,成绩不如别的同学,作业不会做。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困难,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满意,老师不了解自己,同学的关系不好等。面对这些挫折,我们同学就想到这就是提高自己抗挫折能力的机会到了。面对这些挫折,首先应该明白每件事情不可能总是成功,总会有失败,总会有痛苦,这是很正常的。其次当挫折来临时要有战胜它的勇气,寻找解决的办法。比如成绩考的不理想,尽力从主观上寻找原因,是上课没认真听还是作业没有认真完成、是没有及时复习、还是考试的时候有什么因素。找到真正的原因,然后再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能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家长积极为孩子提供各种训练机会,那是可取的,但是那只是暂时的锻炼,在家庭中家长要有意识从小事中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积极组织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抗挫折能力。比赛中就会有输赢,就会有人失败。在组织这些活动的时候,先让学生明确比赛总有胜负,竞争就会有输赢。当比赛输掉以后,对于学生需要积极的引导,帮助寻找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下次再接再励。新课程所提倡的激励性的评价在这里就派上用场了,但是绝不能所有的事情都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所有评价都是肯定,这不见的是好事情。对了得到的是表扬,错了得到的也是表扬,学生听到的都是好话,用的多了也就没有是非之分了。

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更多的是帮忙找出原因,让他克服困难,找回自信。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老师就要制造“挫折”比如在考试的时候,批他们的卷子批得特别严一点,给他们做的题目就难一些等。

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挫折教育中,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较多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要实施这一项工程,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从世界的角度,以未来的眼光,按现代教育的标准,精心组织、安排好各种教育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挫折教育,使我国孩子成为素质好、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一代。

篇3:论青少年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培养

一、抗挫折心理能力的界定

抗挫折心理能力, 是个体在一定的心理结构中面对挫折时表现出来的心理能力, 具体指个人遇到挫折时, 能顺利地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状态的心理特征。即指个体遭受挫折情境时, 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 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 亦即个体适应挫折、抵抗挫折和应付挫折的一种能力。[1]这种能力主要是心理层面的, 与人心理的认知成分和适应成分密切相关。一般来说, 挫折承受力较强的人, 往往挫折反应小, 挫折时间短, 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弱的人, 则容易受到伤害, 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只有挫折承受力的提高才能将挫折对心理及生理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使学生受到挫折后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过来, 因此, 提高青少年应对挫折能力的目标和重点都应该集中在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心理能力上。

二、培养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心理理论依据

挫折的形成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挫折情境因素, 即引起挫折产生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二是情境认知因素, 对挫折情境的知觉、理解和评价判断;三是挫折反应因素, 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行为表现。如果这三种因素同时存在便构成一种心理挫折。[2]遇到挫折后, 不同的人对挫折源进行了不同的心理加工。参与心理加工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因素:认知结构、情绪状态和意志品质, 模式构建如下:[1]

挫折源undefined认知结构意志品质情绪状态undefinedundefined挫折反应undefined

1.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一个人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或是一个人在某一知识领域的全部观念和组织。人们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决定于他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一般来说, 挫折反应的质及程度, 不单纯由挫折情境障碍的大小决定, 而往往取决于对挫折情境的认知和判断。即使遇到严重的挫折情境, 如个人能正确地认知和对待, 其反应也是微弱的;反之, 对挫折情境认知不明, 即使是轻度的挫折情境障碍, 也会引起强烈的挫折反应。所以挫折反应是否产生或产生的强度大小, 主要由挫折认知的状况来决定, 挫折反应随着挫折认知的变化而变化。据此看出, 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就是抓住这一关键性因素, 提高他们的挫折认知能力, 正确认识和对待所遇到的种种挫折。

2.情绪状态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应。一般来说,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 而且以不同的心情、动机和紧张状态表现出来。从狭义上讲挫折是专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时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3]当个体的情绪处于消极状态下时, 更容易将这种情绪扩大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使一些本来微不足道的事情成为体验挫折的挫折源。由此可见, 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是面对挫折情境不可缺少的条件。

3.意志水平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 克服各种困难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等特性。因此, 意志行为本身就与克服困难、挫折相联系, 个体的意志坚强水平往往与挫折的性质和克服挫折的努力程度成正比。个体的意志水平越高, 越能够战胜挫折, 就越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使自己的情绪稳定 (自制力) [4], 也因此就能较少地体验到挫折的消极情绪。

三、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培养措施

综上所述, 抗挫折心理能力培养的根本在于参与挫折心理过程三方面因素的培养上。因此从心理学的微观层面展开讨论, 提出一些以形成青少年的正确认知结构、合理调节和控制青少年的情绪、锻炼青少年的意志品质为目的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保证青少年能够在身心不受伤害, 甚至是愉悦和美的教学训练下获得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

1.认知层面

挫折感总是在事后产生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或改变认识而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和化解能力。

(1) 科学地认识挫折。

全面科学地认识挫折是培养耐挫能力的重要前提。首先, 充分认识挫折是无处不在的, 由于人有不断追求的本性, 而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有限的, 所以一个人不可能万事如意。正因为挫折有其必然性, 我们对挫折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时刻做好迎接挫折的准备。其次, 应辩证地看待挫折, 认识挫折的积极意义。挫折固然会给人带来心理痛苦、情绪低落、行为偏差, 甚至引起心理疾病, 但它也可引导个人的认识产生创造性的变迁、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引导人们以更好的方法实现目标, 还可能增强对今后人生中挫折的免疫力。

(2) 正确地认识自己。

青少年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 接受自己并不完美的事实。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青少年应该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表现及心理活动的分析来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观念, 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 合理地确定目标。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接受自己, 才能在遇上挫折时摆脱不必要的紧张和不安, 才能减少心理冲突, 从而避免心理失衡。

对教师来说, 根据皮格马利翁期望效应, 要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皮格马利翁期望效应说明了希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 所以教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 增强做事能力。

(3) 培养正确的归因方式。

所谓归因, 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归结。正确归因, 就是要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 弄清挫折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 还是内部的, 或是内外两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起作用的。正确地分析归因, 是应付和解决挫折情境的必要基础。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去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 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 才能从本人的实际条件出发, 用切实的行动去促使挫折情境的改变。

2.情绪层面

挫折从狭义上讲是指受挫折后的消极情绪反应, 那么消除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是提高青少年挫折承受力的有效途径。这些消极的情绪得不到宣泄, 不但会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还会导致心理不平衡, 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影响心理健康。因此, 为了提高青少年抗挫折心理能力, 就必须注意对青少年已有的消极情绪进行疏导, 引导青少年将受挫后的消极情绪倾诉出来, 这样可以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压力, 避免引起精神崩溃, 提高其抵抗挫折的能力。在对青少年进行抗挫折心理能力培养时, 首先应使青少年获得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方法,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宣泄途径。专家认为, 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不断积累挫折经验, 正确归因挫折, 学会用转移、宣泄、补偿、升华等心理防卫机制来消除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3]合理的宣泄情绪就好比一个水库, 理智是堤坝, 水位到了一定位置就要开闸放水, 避免大水决堤。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产生的紧张和消极的情绪也仿佛是水库里的水, 囤积只能给堤坝造成决堤的危险, 所以必须经过某种形式得到发泄, 比如听音乐、找朋友倾诉、运动、大笑、大哭等, 或者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尽情投入其中, 将积郁的消极情绪进行有效释放。

3.意志层面

意志是一种为了达到目的而使全部可能性都积极调动起来的力量,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提高抗挫心理能力的基本条件。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成功的阶梯, 特别是在奋斗中遭遇挫折和困难时, 坚韧的意志就更是战胜挫折的动力和凭借。但是, 意志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 而是靠后天磨炼和培养起来的。

(1) 树立远大理想, 激发道德情感。

树立远大的理想, 可以激发青少年的热情, 激励他们顽强拼搏。伟大的理想和极大的热忱对意志的培养有着巨大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所谓“志当存高远”, 目标越远大越有利于调动人的潜力。

(2) 树立光辉榜样, 提高锻炼意志的自觉性。

榜样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进行榜样教育符合青少年心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经常以伟大人物、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进行激励督促, 把榜样作为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会收到极佳的效果。教师应不断挖掘榜样所蕴含的激励人上进的力量, 使学生增强锻炼意志品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锻炼意志品质。

实践活动是知行转化的过程, 意志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要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实践锻炼意志, 意志又能推动实践活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这是磨炼意志品质和培养抗挫折心理能力的最生动的大课堂。通过实践, 感受社会, 认识社会, 自我感受才最为痛切和深刻, 自我认识也最为透彻。[5]因此, 要带领青少年接触自然和社会, 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参加体育锻炼, 如劳动锻炼、军训、长跑比赛、登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以锻炼坚韧的毅力, 这是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内容。

(4) 应用角色扮演, 获取应用意志品质战胜挫折的技巧。

学生可以通过想象或事实扮演一些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 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 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他人在受挫情况下的内心情感的转换, 面对挫折时的情绪和行为, 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面对挫折时采取的积极行为, 知道如何通过具有坚韧性的行为而勇于坚持目标。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引导、归纳, 突出角色所具有的目的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的意志品质。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 不仅扮演者能够深切地体验角色所不可缺少的意志品质, 更主要的是, 教师还要注意让观看表演的学生通过直接的形象观察, 体会受挫后哪些行为和哪些情感是积极的、良好的。这样, 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提高挫折承受力的技能, 提高了意志品质。

青少年是祖国的下一代, 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 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因此, 加强青少年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培养, 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是十分必要的。综上, 抗挫折心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从心理学的微观层面寻找有效途径提高青少年抗挫折心理能力是极具意义的。可以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挫折, 消除不良情绪的困扰, 从而鼓起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勇气, 勇敢地面对挫折, 面对挑战, 成为生活的强者, 成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杨帆, 彭彦琴.挫折教育的心理解读[J].教育科学, 2004 (4) :62-64.

[2]魏青.论挫折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3) :16.

[3]李海州, 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4]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386-390.

篇4:浅谈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缺乏抗挫折能力,是现在的幼儿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从家庭结构、教育意识等方面剖析原因,并着力提出改变该现象,培养幼儿良好的抗挫折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

挫折 培养

·【中图分类号】B844.1

记得几年前,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讲的是中日两国的孩子在共同去夏令营时面对重重困难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和行动。中国孩子的退缩、胆怯和日本孩子的勇敢、坚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我很震惊,中国最优秀的孩子和日本孩子有这么大的差距,原因在什么?难道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追朔根源,才发现中国孩子所受的保护太多,生活太过甜蜜,缺少挫折意识,无法独立的面对困难。夏令营孩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大部分孩子的问题。请继续看下面一组镜头:

镜头1:

孩子在攀援,一不小心摔倒了大哭,母亲对孩子又搂又抱,心疼的只掉眼泪,说“我抱你上去”,接着把孩子放到攀缘的最高处,孩子笑了。

镜头2:

父亲和孩子下象棋,结果父亲赢了,孩子大哭,并嚷着:“爸爸耍赖,说好让我赢的。”

看了这两组非常常见的镜头,你是否在觉得可笑之后,还会感到深深的沉重,孩子过分的追求成功,致使“赢得起输不起”,是否预示着孩子心理有问题。原因出在哪里呢?

1、过多的保护捆绑了孩子双手,也束缚了孩子的挑战意识。

家庭结构的多子多孙向4—2—1结构转变,使广大家长对孩子唯诺侍从,却忽视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总认为“才一个孩子,能包办的就包办吧”“只要孩子高兴,依他就依他吧”。于是,饭喂到口里,还要哄半天;下棋还要故意输给他;鞋带不会系,这双鞋就不用穿了等等。过多的保护使孩子一直处于事事顺心状态,不知道“摔倒”的感觉,孩子的双手正渐渐的被扎紧,更令人担心的是:孩子的惰性被充分唤醒,任何挑战都用一句话替代“我不会”“我不要”。

2、过分的表扬使孩子洋洋得意,无法接受失败的现实。

我们一直倡导:孩子年纪小,对孩子的教育要以表扬为主,从而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但是我们有许多的家长也因此而走入了一个误区:对孩子做对的表扬,做错的也要表扬,凡事都表扬,使得表扬失去了真正的作用。孩子无法从家长的表扬中获得辨别正误的经验,无法品尝错误的后果。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的骄傲自满,一旦失败,就显得不堪一击了。

挫折是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往往决定着他对待人生的态度,而幼儿期又是整个人生的奠基启蒙阶段,如何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积极面对挫折,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值得广大家长和幼儿教育者研究探讨。

一、正视挫折,勇敢面对

著名的心理學家马斯洛说过“挫折未必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有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家长是幼儿的首任教师,对于幼儿挫折的态度往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对挫折的态度。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时,首先家长一定要持肯定、坚定的态度,且不可模棱两可,抱无所谓态度。孩子裤子不会穿,家长要热切的鼓励“来来,再试一试吧”千万别“帮你穿”;孩子做一件事做不了,呈现逃避状态时,鼓励孩子“你已经试了很多次了,说不定再试一次就成功了,别怕。”且不可“算了算了,我帮你完成吧。”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不可能真正的充分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也就不会去考虑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面对困难,他还是会选择依赖或逃避。其次作为家长,应引导孩子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挫折,孩子摔倒大哭时,“小事情,你最勇敢了,快站起来继续玩呀”;孩子在交往中失败,鼓励他:“他不和你玩没关系,我们可以想个更好的玩法,说不定可以玩得更开心”;孩子打针后哭了,告诉他“你真勇敢,你的病肯定很快就好了”;孩子学用剪刀,怎么也控制不了“再努力一下,肯定能行的”。只有让孩子不断的明白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才能让孩子正确的认识挫折,勇敢的面对挫折,从而去学会战胜挫折。

二、提供机会,放手尝试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它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天。正如杜威所言“生活即教育”。家长应敏锐的觉察到生活中的小事,提供机会,创设挫折,让孩子身体力行的接受考验。一家人去远足,选择较为崎岖的小路,让孩子走一走;爬过一些较危险的荆棘丛,让孩子自己通过努力穿过;晚间,故意请孩子到一间较为黑暗的房间去取玩具,孩子克服不了“暗”,那么也就无法如愿以偿的玩玩具;幼儿园组织孩子外出,让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东西,不加干涉,孩子忘记了东西,第二天就会尝到丢三落四不仔细带来的痛苦等等。家长在提供挫折时,只要适度,不会因为难度太大而使孩子丧失信心,就可以大胆的放手尝试。

三、榜样示范,积极引导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学校,家庭中父母处理挫折的方法、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所以,首先,家长应做孩子克服困难的好榜样。面对困难,一往无前,勇敢克服。不仅仅使孩子对你产生敬佩,也更激发了孩子的信心、勇气。请孩子走独木桥,自己先稳稳当当的走过;和孩子一起站在拥挤的公共汽车车上,尽管很累,家长也要表示出毫不在乎,一副津津乐道无所谓的勇敢样子;工作中遇到了挫折,回家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轻易显露沮丧、怨恨,心平气和的和家人谈一谈。哪怕孩子是一知半解,他也能感觉到父母在挫折面前的坚毅,体会到每个人都会有挫折。家长冷静,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宽慰的语言会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的学会坦然的坚强的处理挫折;其次,合理的利用电视、文学作品的榜样激励作用。这些,都是孩子比较喜欢,容易接受的形象,值得启发幼儿。奥特曼碰见怪售是怎么做的?逃走了还是哭了?孙悟空碰见妖怪怎么样?他打不过妖怪又怎么办?等等。用这些孩子喜闻乐见的形象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努力,肯定会成功的。

四、重视评析,积累经验

每次解决挫折后的引导总结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我们知道,挫折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不在于感受挫折,经历挫折,而在于通过经历挫折,找到解决的方法,积累此方面的经验,培养独立应变能力。一味追求经历挫折,而不注重孩子经历挫折后,恰到好处的引导,对孩子的发展同样也是不利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经历挫折时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疾患中,有30%源于年幼时经历挫折和打击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因此,孩子在经历挫折时,父母应予以鼓励或肯定性的评价,以增强孩子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感,并且帮助分析挫折出现的原因。如当孩子摔倒后自己站起来了,作为家长,表扬的同时要引导他思考:为什么会摔倒?让孩子知道走路要专心,小心被绊倒。

篇5: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BA110183)

作者简介:莫莎(1989- ),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青少年挫折教育的缘起

近年来,广大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群体出现了大量心理适应的问题:有的人不堪学习压力而精神焦虑、逃学甚而离家出走;有的人因要求没得到家长及时答复而做出过激行为;有的人因考试成绩不好受到家长责骂或老师批评而自杀或杀人等等,这些都表明我们的青少年群体存在着较大的心理承受和社会适应问题[1]。而引发这些心理问题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挫折事件。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快速时期,当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青少年较少受到挫折,挫折经历的缺乏与较低的抗挫折能力使得他们面对挫折时,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挫折教育应运而生。

挫折教育的正式提出虽在20世纪80年代,但对它已有很久的研究历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卢梭便在其著作《爱弥尔》一书中提到:“假如你过分关心孩子,一点苦都不让他们吃,就会使他们在将来承受更大的苦难,使他们较弱多愁善感,从而难摆脱掉成人的低位。这种低位,不管你愿不愿意,终有一天他们会步入其境的,你为了不让他们经受大自然的一些痛苦,结果反而给他们制造了许多大自然不让他们遭遇的灾难。”[2]这“大自然的一些痛苦”便是我们现在所提到的挫折。20世纪初,英国著名学者麦独孤对挫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个体由于挫折而产生的种种行为皆是本能的反应。弗洛伊德则在本能研究的基石上,提出了欲望受到压制而产生挫折。虽然本能的观点较难为后人接受,但弗洛伊德提出建立良好的防御机制能有效应对挫折,影响较为广大。20世纪50年代,艾利斯从认知理论的角度阐明了挫折的产生——由于人对挫折事件不合理的看法导致挫折情绪的产生,并认为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能有效地应对挫折。本世纪,学者们对挫折的研究更加系统、更加清晰。一般认为,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体验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挫折心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所提的挫折教育主要是指有意识地利用生活中存在的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预防挫折,增强心理承受力的教育[3]。

青少年期由于其过渡性和矛盾性等特殊性,我们发现青少年挫折事件也有其特点:(1)青少年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很容易遇到挫折。中学阶段的学习课程繁多,各科的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和失败的机会相对较多。加上家长过度保护,使得他们处理事务和人际的能力较弱,造成学生独立能力较弱,自我中心,人际矛盾较多。而目前学校的评价较为单一,过分关注学生分数,较少关注学生感受,如果这些挫折没有处理好,有可能引发厌学和逃学,自卑和自弃等一系列的问题。(2)青少年对挫折的感受性较高。青少年是一个过渡期,其内在心理发展处于不成熟和不完善阶段,对外面的刺激敏感,而缺少内在标准的情况下,他们对自我评价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重要人物对他们的看法往往是青少年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时期的青少年遇到问题易出现多愁善感、畏首畏脚、自暴自弃,这对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极为不利。(3)青少年挫折情景大多带有团体性。对青少年来说,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是其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而这些环境中的学业问题、人际关系、环境变迁等构成了青少年挫折的重要来源。这些重要的来源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活动的团体性。如学业上的与人竞争、班级中的人际纠纷、处理事务的情绪烦恼、师生交往中的不公正感等都不是单独指向个人,而与他人、与团体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

篇6: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关于挫折教育的实施方式,除了采用思想教育的方式,也有学者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挫折心理的产生、来源以及发展,试图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团体训练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形式,主要是通过行为训练,来发展个体的潜能和力量。群体动力学理论认为,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问题行为的改善。在群体活动中,成员经过互动,彼此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能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思想交流。社会学习理论也提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而来。应对挫折的行为也可从模仿学习中获得,团体咨询为求询者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这种以人际交往为特点的团体训练是我们开展挫折教育的重要基础。

与传统的思想教育相比,团体训练更注重青少年的自我探索以及自我力量的壮大。以培养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团体训练旨在通过创设挫折的团体情境,青少年通过相互交往、探讨自我,对挫折进行深入的思考,发现关键性的问题,学会调节挫折情绪,提高抵御挫折、应对挫折、适应挫折的能力[4]。这种通过创设一定的团体情境,成员在交互活动的影响下进行自我探索的训练形式既能将现实的挫折场景重现,又能在团体的作用下集思广益,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单纯的认知教育。再加上其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及活动内容的创新性,较容易吸引青少年的兴趣。

分析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我们也不难发现青少年主要以群体活动为主。一方面,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团体,许多挫折心理的产生都与团体生活密切相关。三五结伴是青少年群体中较常出现的状况,在面对和解决问题时,他们易以小团体的形式开展。在决策的过程中,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不成熟,他们很愿意听取同伴的意见。同时,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对父母甚至老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在团体训练中,在朋辈们的相互支持和鼓励之下,能帮助他们较快地走出挫折。另一方面,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习挫折伴随人际交往挫折也是经常出现的,人际交往挫折成为青少年一种重要的挫折类型。不少研究发现,许多青少年不善于处理同伴关系,在人际关系中遭遇的挫折使他们经常陷入孤独、郁闷的情绪当中,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问题。挫折教育以团体训练的形式开展,有助于较为具体地分析人际交往当中的挫折情境,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篇7: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徐宇鹏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中学生由于学业负担沉重,竞争压力大、父母期望值过高,心理调节能力差等原因,使得学生抗挫折能力差,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于轻生自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伤害和损失。做为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具有深刻的感悟,并通过学科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加强体育课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一、加强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教学和研究中发现,学生抗挫折能力差主要是心理障碍造成。“近日发布的2010年上海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也提示,心理问题很可能影响学生安全。据统计,上海中小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2010年全年自杀死亡学生8人,初中学生2人,高中学生6人,比2009年增加2人。其中,因与家长发生争执或不满意家长管教方式而自杀的6人,因情感、学业压力等原因自杀的2人。”【1】 “湖南女作家阮梅7年来跨省对2000~3000名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做心理和生存问题调查。在她与孙云晓合著的新书《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讲述了10余名男女中学生因心理危机而导致离家出走、沉迷网络、盗窃犯罪、割脉自杀、吸毒卖淫、同性恋等极端个案,让人触目惊心。”【2】此类现象和问题在网络和报刊屡见不鲜。在我们身边的学校,因学习压力而自杀的较少,但是沉迷网络的有之,离家出走有之。孩子们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要离家出走?我们经常高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可孩子们却好日子不过而自杀啊!反思我们教育方法的同时感到现在孩子的心理太脆弱了,承受压力,独立解决问题,勇敢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太差了。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尊重、宽容和赏识而缺少挫折教育,惩罚教育,使本就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养成更加严重的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

二、体育课教学加强学生抗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当前由于功利思想严重,从家长、学校到教师多数轻视体育课和体育运动,特别是初中学校,越是升学率高的学校越不重视体育教学,一切为中考学科让路。学生自身为了考入重点高中也不重视体育课学习和体育锻炼,因此在不良的环境中竞争学习,恶性循环。因而导致学生的不良心理和极端行为的产生。在此,我结合体育学科的功能和特点及自身的实践和感悟,谈谈体育教学中进行抗挫折教育的方法和认识。

1、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的自尊和自信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因此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存在个性差异。如:有的同学数理化学得好,有的同学喜欢音乐或美术,有的同学擅长体育运动。每个人都有“才”,都有各自优势和劣势。这一点在体育运动中非常明显,看似简单的动作要领,由于个人的身体素质差异,有的同学不但掌握快而且娴熟姿势优美,有的同学尽管很卖力气,不但学得慢而且显得很笨拙,这就是不能每个人都能成为体育冠军的道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中也是同理。国家和社会既不能缺少体育健将,又不能缺少科技人才,更不能缺少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确定努力方向。学校和班级是一个整体,学生差别因人而异,上好体育课,有目的的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既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释放压抑心理,又可以为特长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由此就会是一些学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找回自尊。

2、在体育活动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能影响人的方方面面,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这也是有些学生会走向极端的原因所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刚刚步入青春期,正处于情绪的不稳定时期,作为教师要引导和教会学生调节情绪。不要根据学生的表面现象和行为判定学生的优劣,进而对学生进行怒斥或严厉批评。《体育与健康 》具有专门的内容和要求。不能把体育课看作是简单的体育锻炼和游戏。至于说体育工作者“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既是对体育工作者的不尊重,也是无知的表现。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课中间的游戏活动都是具有目的性、科学性的设置。它可以暗示、引导、调节学生的紧张恐惧情绪和心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另外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宣泄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学习中的紧张情绪。

3、在体育活动中磨炼培养学生的意志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当前学生的普遍特点是,不能吃苦,见硬就回,经不起挫折打击。体育教学中有目的的设置运动项目,设定运动难度有益于培养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例如,耐久跑教学中,通过增加跑步距离,缩短跑步的时间,增加技术动作难度等手段,给学生设置困难、挫折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应付困难的能力。在体操教学中,学生在器械练习,如跳马时,经常会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通过自身动作示范,学生榜样带头,教师语言引导鼓励等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一旦学生闯过难关就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就会产生自信,反复的训练强化,就可以使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

4、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当今时代和社会,时时处处充满了竞争,社会越发展越进步,竞争就越激烈。“胜负乃兵家常事”,胜不骄败不馁。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竞争意识,但要懂得和掌握竞争的原则,就如同体育运动竞赛要遵循规则一样。当前学生的学习升学就业都存在激烈竞争,有的同学害怕竞争,采取逃避心理和行为,如自杀、离家出走就是逃避竞争的一种表现。还有的同学采取不正确的竞争手段,如有的同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懂得不正当竞争是就是违背比赛规则,是不道德的表现,人生就是一场竞技赛。要把奥林匹克精神迁移渗透到学习、生活、做人之中。因此教师体育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深刻认识体育课教学的意义和作用。用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用体育竞技规则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用体育健儿的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懂得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懂得合作,发挥团队作用。在教学中通过游戏,通过专项比赛,有目的的强化竞争与合作意识。如举行不同年组、校际间的篮球、排球、足球赛等活动。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体育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具有其独特的直观性,具体性和优越性,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创造性的上好体育课,学校要本着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开齐上满体育课,让学生在得到体质锻炼的同时,也使其心理、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摘自http:// 2011年01月27日 08:32 东方网-文汇《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进入高发期 6成称学习压力大》

篇8: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1、挫折的概念

心理学认为,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某种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 遭受干扰或破坏, 或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致使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干扰情境;二是对挫折情境的认知与评价, 这种认知与评价的过程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三是在对挫折认知评价的基础上, 产生情绪或行为反应, 如愤怒、攻击、紧张、焦虑、退缩、逃避等。

2、构成挫折的因素

形成挫折的因素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 一是挫折源, 即引起挫折感的根源, 或是需要没得到满足, 或动机冲突引起;二是挫折感, 挫折源强度越大, 挫折感就越强越明显, 挫折源对个体的心理影响不是直接的, 而是通过中介完成的, 这个中介就是个体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认知水平和心身健康状态。心理学认为, 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了心理挫折, 挫折情境和挫折反应没有直接的联系, 它们是通过挫折认知来确定的。

二、体操教学中挫折产生的正确归因

认识和对待挫折, 首先要对挫折进行正确归因。造成体操挫折的原因有两类, 一是外界客观因素 (如体操项目的器械特点、练习特点、自身能力) , 二是内在主观因素 (如对体操的认识、态度、兴趣和心理调适水平) 。社会的心理学归因理论认为, 人对原因的归结分为两种:外归因和内归因。倾向于外归因的学生, 惯常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外部力量 (如运气、机会、命运、他人的权力、自然界的力量等无法预料和支配的因素) 控制的;倾向于内归因的人, 则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内部力量控制的, 支配自己成功、失败和前途的原因是本身的体操能力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正确归因, 就是要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 弄清挫折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 还是内部的, 或是内、外部两种因素相互交织, 共同起作用的, 是应付和解决体操挫折情境的必要基础。把成败结果一概归因于外部因素的人, 固然不能对体操动作做自我控制和调节, 面对挫折会感到无能为力和束手无策, 从而不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难和改变失败的处境。但是, 把成败原因和结果统统归结于个人的努力不足, 过多地责备老师和自己, 也是不现实的, 同样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起合理责任, 有效地改善挫折处境。对于惯常遭受挫折后不加分析也不问青红皂白地按照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作片面归因的人, 尤其要注意作符合实情的、准确的归因。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 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 才能从本人的实际条件出发, 用切实的行动去促使挫折情境的改变。

三、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基本策略

1、正确认识挫折, 提高挫折认知水平, 建立正确的挫折观

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挫折观。挫折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 具有两重性。要求学生善于变换角度看待自己所面临的挫折。通过体操各项内容让学生明白:人活着就要有各种本能的和高级的欲望、需要和抱负, 但是由于客观制约、自身局限, 需要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当独立面对体操动作时, 挫折情境是不可避免地遍及在课堂成为体操学习中的伴侣。人人都会遇到挫折, 课课都会有挫折, 所以不应回避、害怕挫折, 而应面对和正视挫折。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 不须也无法逃避。

2、体操教学中创设适中的挫折情境

首先, 体操内容的选择要因人而异:专项素质好、能力强的学生, 可加快简单动作内容的教学进度, 选择较高难度的动作加以要求, 给他们适度的挫折体验以提高技能, 而对各方面能力较弱的学生, 则用难度较小的动作使他们慢慢培养起体操的兴趣和能力;其次, 指导学生确立适中的抱负水平。抱负是一种心理需要, 这种需要决定着体操学习将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并支配学习指向目标。抱负水平适中的学生在学习中把目标摆在既有一定困难, 但经过努力又能实现的水平上。抱负水平过低的同学往往对成功不抱希望, 不求上进, 无信心, 自暴自弃。而抱负水平过高的同学往往盲目乐观, 感觉良好, 期望与现实常常发生冲突, 挫折体验频繁;最后, 教法上, 采用分层教学法, 对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体操动作比赛教学, 提高强度且严格要求, 用比赛使学生感受挫折, 提高能力, 而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根据体操内容组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

3、引导学生对体操挫折的正确反应

学生遇到体操挫折时, 作为教师应主动帮助他们冷静分析, 从客观、主观、他人、自己、目标、环境、条件等各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 采取积极且妥当的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排除体操心理挫折的外部障碍。对于学习无信心、自卑感较强的学生, 应经常与其谈心, 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培养独立性。在人际方面, 加强教学组内的集体建设, 努力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有归属感。体操是一项技术与帮助保护并重的项目, 组内学风的建设对体操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 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建立挫折的正确反应。

摘要:本文根据体操教学的基本特点, 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出发, 运用体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分析了挫折产生的原因以及体操挫折产生的相关因素, 结合体操教学的特殊性, 提出了体操教学中挫折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体操教学,挫折,抗挫折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许又新:《调节与适应》,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年。

[2]黄叔怀, 等:《健康教育学》,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上一篇:2018-2022年中国通用航空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目录)下一篇:香蕉的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