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化作用

2024-08-08

音乐教化作用(通用8篇)

篇1:音乐教化作用

音乐的教化作用

音乐是人类共之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这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

人类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贝多芬认为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强体力劳动时,为了减轻体力上的负担,发出“杭唷!嗨唷!”的声音,特别是在集体劳动时,更有用歌唱的节奏来统一步伐和着力点的作用。劳动号子就是由此产生的。还有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复性劳动,为避免劳动的单调及精神上的疲劳,人们也会自然地发出种种歌声来进行调剂。如采茶、放牧、摇船、插秧等等,虽节奏并不一定与劳动动作合拍,但因有了歌唱的调节,就会使人感到轻松和减少枯燥感。

当我们在非常愉快的时候,会一面唱着歌,一面手舞足蹈。当我们在非常郁闷时,忽然听到一支优美动听的歌曲或音乐,烦恼、不快立刻会被冲淡许多。

当男女之间欲表达爱慕之情的时候,会发自内心的歌唱。例如在我国家喻户晓的著名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相爱”为内容的第一乐章,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独奏的长笛在轻柔的弦乐背景上奏出明亮、秀美的曲调,同时双簧管奏出优美迷人旋律。显示出一派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江南景色。这是一个爱情的主题,音乐美丽动人,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纯朴的爱情,大提琴与小提琴的真诚对答,展现了草桥结拜的情景。之后,乐队和小提琴相互补充,使得爱情主题更加热烈、愉快。这是热情的、真挚的、诚恳的发自内心的爱情之歌。

当自己的亲人朋友远离身边的时刻,出于诚挚的思念,以及期望重逢的心情,于是寄情于歌,这又是大多数抒情歌曲产生的由来。例如,我国著名词曲家王立平先生的《驼铃》,运用音乐的素材把压抑、深情、欲说又止的送战友踏征途的依依惜别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同时又表达出“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的战友深情和革命友谊。

在人们集体生活中,常有集会活动,如示威游行、列队行进、集体操等等。这时候,大家唱着节奏鲜明、音调雄健有力的歌曲,以壮声势,并寄于感情。这又是军歌、进行曲以及队列歌曲产生的由来。

人们为了调剂精神,会在吃饭、饮茶、休息之时,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使人精神格外清爽,这又是古代宴乐和今日餐吧、酒吧、咖啡吧产生的原因之一;即使是在丧失亲人、挚友或失去心爱的东西时,在悲痛欲绝的情况下,也会配合着情绪、从内心产生一种低沉、压抑、悲情的旋律欲望,这又是悲歌、悼歌、葬歌、哀歌产生的由来。

人们为了陈说某个故事或某个生动情节,常常用夹唱、夹白、夹抒、夹叙的方式来表达,这又是长篇叙事诗歌以及曲艺音乐产生的由来。当人们的感情不能用歌唱来表达的时候,又会借用各种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域、演奏手法等,超越了人声的限制,并且运用独奏、合奏、协奏等形式,这就是一切器乐曲产生的原由。

以上实例说明,人们生活中需要有音乐陪伴,而音乐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味剂,以及人们寄托思想感情的艺术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音乐既可以自娱,也可以娱人,更可以通过音乐音响的信息,来传达和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古今中外莫不如此。特别是人类越进化、越发展,音乐的复杂性、细致性、多样性也越明显,并且大部分音乐以超越了国家、民族、人种的界限,以人类共同的感情语言特性,来进行相互间的感情交流,特别是器乐曲更是如此。因为“喜、怒、哀、乐、忧、思、苦”这些感情属性,只要是人类,都会有相同的感知,至于其深度如何,那就要视具体作品来定了。即使是不同民族的音乐语言,其音调虽然有所同异,而感情、气质的属性,仍然是相同的。

再从目前社会上对人材的培养来看,音乐还有促进人们智力发展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音乐来促进人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的发展,五官四肢灵敏协调反应迅速、创造性思维的增强;在熟练迁移、触类旁通的作用下,对音乐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感知和研究,也有着促进作用。对音乐欣赏来讲,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智力的作用,而且是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下自然而然的获得。因为听音乐时,大脑不会是空白的,会有种种多变的活动形象泛映在脑海里。有时还会随着音乐,使人宛临其境,随着音乐的旋律,在内心里有种种喜怒哀乐的感情细流泛上心来。这种艺术的感情语言是非常微妙的,它不是用文字及语言所能形容的。它可以在一星半点的标题启示下,进行丰富的生活联想,并循着标题启示,有着更扩大、更延伸的再造想象因素来“自圆其说”。这种从一点至多点,从一线至多线的想象,也就是音乐欣赏时的创造性思维了;并且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在一起的,是多路思维、立体思维、美感思维相互交叉在一起的;也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当聆听一曲、十曲、百曲……之后,人们的想象力增强了,思维方式活跃了,思维反应灵敏了。这样,人不就聪明起来了么?正如当代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一样:“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中外许多著名的学者,在平时大多也是音乐爱好者,或是兼有音乐家的才华。在音乐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得他们在科学上、学术上的成就,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如天王星发现者是美国威廉·赫歇尔,他常常在巴黎圣母院举行音乐会;还有法国思想家卢梭,编写了符号谱及音乐辞典,他说:“我在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更如爱因斯坦还喜欢小提琴演奏,巴尔扎克、高尔基他们都是音乐爱好者。

再从音乐对人们的道德、意志、品格、情操来说,也会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虽然不能完全象我国古代儒家那样,把音乐艺术对道德的作用扩大到相当巨大的地位,所谓“乐者,德之华也”、“审音而知乐,审乐而知政”等,但多听高尚的音乐,确会使人们的情趣高洁起来,多听铿锵雄壮的声音,也会使人们意志坚强起来,情绪高昂起来。因为音乐是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当然,萎靡不振的、低级情调的、庸俗的音乐,也同样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使人意志衰退、情趣低落,甚至陷入想入非非的魔阵之中。对于世界各国的音乐,应该多加了解,以开阔视野,增进知识。特别是在欧州文艺复兴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西洋音乐,不论在题材上,创作方法上、形式上、体裁上的丰富性和严密性上都已达到相当完美的地步。在技法理论的建设上也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系统化。应当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来看待,对此,绝不可轻视。例如:歌曲《重归苏莲托》、《魔王》、《跳蚤之歌》、《北国之春》、《伏尔加船夫曲》;独奏重奏曲:贝多芬《悲壮》、《月光》、舒伯特《圆舞曲》、尚邦《波兰舞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管弦乐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普罗柯菲耶夫《彼得和狼》;交响乐:贝多芬《英雄》、《命运》、《田园》、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歌剧、午剧:莫扎特《费加多的婚礼》、威尔第《茶花业》、比才《卡门》、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等这些流芳百世,脍炙人口的音乐华章,曾经激励感动过多少代人。每位音乐爱好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每次的聆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正是这些优秀作品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成为不朽之作的原因所在。

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对自己的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有更深的感情和广泛的了解。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五十六个民族长期耕耘在这块土地上,各自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多接触一些自己民族的音乐艺术,并且从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开始,让其在幼年时期就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成长起来,这就是具体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感情上更能够感受到祖**亲的伟大深厚。近百年来经过许多音乐家的努力,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喜闻乐见的作品。

因此,在欣赏音乐时,应中西兼听,既不能把外国的东西认为好,也不能把外国的东西都视为不适宜给中国人听,崇洋媚外主义及国粹主义均是片面的。但对自己民族的音乐艺术更加重视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中国的音乐生活中,通俗性音乐总是大量地存在着。古代称“时尚小曲”或“时尚小令”,今日称“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例如:《十五的月亮》、《太阳岛上》、《军港之夜》、《蒙古人》、《烛光里的妈妈》、《奉献》、《雾里看花》、《涛声依旧》、《榕树下》。还有各种流行乐队组合如“零点乐队”、“阿里郎组合”、“羽泉”、“黑鸭子乐队”、“黑豹乐队”、“凤凰传奇”、“玖月奇迹”等。更有风糜世界的现代音乐流光异彩,理查德的现代钢琴音乐,黑人歌手杰克逊,疯狂歌手麦当娜、布兰妮……等等。都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倍加厚爱的音乐人。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短小精焊,轻松愉快,它给人以娱乐、消遣,对人们精神上的调剂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但它也有两大类:一类是通俗的,一类是庸俗的。缺少艺术修养和音乐基础知识的人们一时难以分辨,庸俗音乐的炮制者也借此来牟取利益。所以我们只有加强音乐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提高审美情趣下才能逐步鉴别。它的方法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用健康的代替庸俗的,最根本的还是要给人们以美、以娱乐、以愉快的享受。人们是为了追求美的享受才来听音乐的。

去积极地倾听音乐吧,它会使你品格高洁、性情儒雅,会使你的生活是美仑美奂、情趣盎然。

篇2:音乐教化作用

高校音乐教化作用与教学创新

文章论述了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软化作用,分析了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作 者:王焱 作者单位:内蒙古丰州职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7)分类号:G642关键词:音乐教育 教化作用 教学创新

篇3:渗透音乐审美, 发挥教化之功

心理暗示。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认知心理学认为, 面对同样的事件, 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下, 人们会积极地评价和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和启发性, 能够保持弹性的思维方式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并由此提供更多具有积极意义的防范措施与灵活合理的行为选择。我常用的积极心理暗示的做法是:一是学生自信心不足的时候。比如对学生能力的细微进步, 给予小题大做式的高度评价、赞誉、表扬和鼓励。二是学生获得成功的时候。如学生成功完成《壮乡美》试唱的时候, 我会积极传达自己对学生审美能力训练所持的肯定态度, 向学生转达了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和对学生学习前景充满乐观的潜在信息, 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走进经典作品的强烈兴趣。三是学生过于热衷流行歌曲的时候。我会以音乐对比欣赏的形式教学生如何欣赏流行歌曲, 学生会在教师的审美评价中获得信息:流行的未必是经典, 提高音乐素养的要诀是走进经典。

意识唤醒。追求真善美的本性, 人皆有之。正如孟子所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音乐教学, 教师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要唤醒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意识。就民族音乐的审美意识而言, 教师首先要以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积极地影响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有地方色彩的, 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鲁迅, 《致陈烟桥》, 1934年4月19日, 见《鲁迅全集》第13卷第81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的民族音乐意识。今天校园音乐的现状表明:校园音乐能否在流行音乐大潮中保持校园音乐本色, 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教师能否唤醒学生走进校园音乐的意识。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协调师生关系,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这是意识唤醒的前提, 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二是力求充分利用教学生态资源, 不着痕迹地渗透激活学生的音乐潜能。三是丰富第二课堂, 积极营造音乐实践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民族音乐意识的唤醒,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因为, 我们确信“功夫在课外”。只有校园音乐的审美意识被唤醒, 学生才能在直面古曲《关山月》、《阳关三叠》时, 感激1000多年前古人创造音乐的智慧;才会在回望平川中, 感受到天高云淡, 在歌曲哼唱中撩起无尽情思;才会感慨流行音乐的源头活水原来来自于深广厚实的民族音乐……

教法巧用。我的做法是:一是通过创设音乐情境的方法, 带领学生进入经典的民族音乐,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欣赏能力。二是通过演 (奏、唱) 经典作品, 再现音乐情境, 提高学生热爱音乐的审美意识。三是通过分析讨论经典片段, 认识音乐, 提高审美能力。

如教学《喀什的春天》这首维吾尔族民歌, 开始的情境创设一:大屏幕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 学生伴随音乐走进教室。优美的音乐, 动人的画面, 使人仿佛置身于春日里美丽的新疆。开课便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 境中有情, 以情引趣, 为学新课做铺垫。然后再进行听辨导入 (情境创设二) :分别播放轻音乐《青春舞曲》和歌曲《青春舞曲》。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音乐体裁所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与意境, 获得不同的听觉体验, 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同时导入新课。还是以《喀什的春天》为例:进入新课, 感性欣赏之后, 让学生分组编创表演, 尽管学生的表演很稚嫩, 又缺少艺术性, 但是大多数人都能按照歌曲节奏表演, 有些学生还能表演出新疆舞的基本动作。这一环节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构思动作, 为歌曲表演, 给学生表现特长的机会。为分析歌曲、理性欣赏作铺垫。

智慧点拨。我们要敢于直面流行音乐充斥校园文化的现象, 因势利导地引领学生辩证吸收流行音乐的营养。流行音乐一夜之间可以红遍大江南北, 这是校园音乐文化不得不直面的事实。如果音乐教师缺失引领校园音乐文化的使命感, 那么, 流行音乐就会主导校园音乐文化。急躁的、激进的、颓废的音乐将充斥校园音乐文化。以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而言, 他们将有可能全盘吸收消极的音乐素养, 还可能会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一洗音乐课堂里教师灌输的热爱经典、热爱民族音乐的思想意识。某中学的一名广播员一本正经地说:我们的副校长亲临广播室, 要求我们播放红歌, 我们按要求放了, 你知道校园里的同学们是什么反应吗?捂着耳朵, 冲着广播室抗议:太不fashion了, 难听!所以, 我们只要一有机会, 就放前卫流行的歌曲。急躁、不安的青少年学生对经典的拒绝, 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对校园音乐文化的担忧吗?我们提倡的做法是:一是适时开设音乐的审美讲座。内容涉及认识流行音乐, 应如何对待流行音乐以及民族音乐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二是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以民族音乐为主体, 同时吸收优美的流行音乐进入校本课程。三是对比欣赏同一类型的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因为优美的流行音乐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到民族音乐的影响, 学生在对比学习中习得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 培养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

示范引领。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音乐教师受到音乐文化的熏陶感染, 其人格力量是音乐审美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特别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教师的每一次示范都是最好的引领。又如经典作品教学, 教师的示范歌唱、示范演奏, 教师以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激情演绎经典音乐, 学生将会因老师的热爱而热爱, 因老师的陶醉音乐和浸染音乐之美, 而推崇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而热衷音乐。如教师以饱含着深情唱陕北民歌《信天游》, 再以二胡独奏《陕北抒怀》帮助学生朗诵贺敬之《回延安》配音, 加之教师的人格魅力、智慧点拨, 学生一定喜欢陕北民歌《信天游》, 喜欢聆听二胡那强弱变化自如、内弦富有丰满、柔和而优雅的音色以及外弦明亮、刚健、最接近人声、有很强表现力的二胡乐器。

篇4:《荀子》音乐教化思想实质及价值

[摘要] 荀子为儒学大师,主张性恶论,力推人文教化,尤其重音乐教化,试图借助音乐等艺术作品来打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氛围,尊礼崇礼,使人的尊贵得以凸显,人禽有别。同时,他认为人人经过自身的修为都可以成为善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自己的把控。这些观点对于推行人文教化大有启示:即要重视音乐等艺术作品及良好文化氛围对人的熏陶与“化”的作用,特别是他的重养人之情、养人之欲观点在当下对于制定规范措施有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 荀子;音乐教化;实质;价值

[中图分类号] J609.2;B22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4—0126—03

Abstract:XunZi is a real master of Confucianism, who advocates evil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pushe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hard. Especially, Xunzi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music education, trying to create humanistic cultural atmosphere with the help of artistic works like music. The propriety and advocation of “Li” highlight human dignity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birds as well as beasts. At the same time, he believes that everyone could be a welldoer by selfcultivation, and it is selfcontrol that distinguishes gentlemen from the snobs. The viewpoints of Xunzi are a great inspiration to humanistic education as the attention paid to artistic works like music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atmosphere, which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n human beings and the roles of “Hua”. In particular, Xunzi emphasizes the love of people and the desire to raise people's point of view,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ized measures.

Key words:XunZi; music education; essence; value

一《荀子》音乐“教化”内涵

荀子作为先秦大儒、博才多学,在音乐这一方面也有独到见解。关于礼乐的论述主要有《礼论》、《天论》、《劝学》等篇。其中的《乐论》主要论及了音乐的起源、本质、教化作用,也反映了他的音乐教化的基本观点。

中国古代,《尚书》中就有关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人教化其子弟的实践记录。 “教化”作为一个概念, 《荀子》中有较多论述。例如:“……劝教化,趋孝弟……乡师之事也。”(《荀子·王制》)(以下荀子著作只注篇名)。“论礼乐, 正身行, 广教化, 美风俗, 兼覆而调一之, 辟公之事也。”(《王制》)“尧舜者至天下善教化者也。”(《正论》)可见,荀子对于教化特别重视。“教化”是中国教育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关于“教化”,《辞海》中有: 一是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 二是比喻环境影响。本文中“教化”及“化”偏重为“环境影响”。

关于“教化”,荀子形成了一个以孝为本、以信为道、以义为基、以忠为枢、以礼为纲的基本教化体系。而荀子特别作《乐论》,试图把音乐作为礼的一种重要形式来规导人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荀子把力推音乐作为陶冶人的性情重要手段,他认为音乐具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感化人心的作用。他提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乐,而民和睦。”(《乐论》)。即认为音乐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特点,通过“教化”,可以让君臣和敬,兄弟和谐,长少和睦,且移风易俗,淳化民风,以致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与井然。在荀子那里,“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于乐。”(《乐论》)。由此,荀子把“乐教”提到了一种治国安邦的高度。就“乐”本质内涵来看,荀子提出:“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故乐者,所以乐道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乐论》)这看出,音乐对人性、人情的改变有着重要作用。

荀子提出:“乐之中和也”(《劝说》)还有“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乐论》)。"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乐论》)。显然,音乐对于天下统一安定有着独特作用。还有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乐论》,这就是社会有差等。荀子吸取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为贵”等因素,提出了“乐合同”的论断,所谓“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乐论》)即人们在共同欣赏音乐中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和谐。由此他提出:“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论》),足以体现了“乐”在弱化差别、调和矛盾的作用,通过创造一种和谐环境,让人心平气和、相亲相善。

荀子就乐与礼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也作了论述。《荀子》中《礼论》与《乐论》。着重分析礼与乐在人性教化中的作用:“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径也”(《乐论》)。“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臣道》)“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变者也。”荀子还提出“乐”的和谐可以强化“礼”的教化作用,通过“礼”与“乐”的相互联系与促成,一起完成人文教化。而在礼与乐内在关系上,认为“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悻(和顺),恭敬而温文。”即礼是外在约束,而乐可以感化人的心灵。荀子认为,“乐和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礼”“乐”是互相配合而产生作用。

荀子试图通过“礼乐”教化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充分发挥礼乐各自作用。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乐论》)。易见,乐是人们所必不可缺少的文化食粮。

二《荀子》的音乐教化思想实质

(1)人禽有别而人最贵。我们如果从进化论的视角分析,人应是一种存在:它什么都可以是,也什么都曾经是,人作为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它经历了从最低级到最高级的发展的阶段,而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只是到了最后才进化为人。人是由某种高等级动物进化而来的,且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人一旦成了真正意义的人,人就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就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由此,儒家大师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篇》)荀子更是提出了人最为天下贵。所谓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易见,人可以有其它动物与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的普遍性的一般特性,如新陈代谢,种的延续生命需要,即“食色性也”。但是,人禽有别,人是最为天下宝贵的,这就是荀子教化逻辑起点。对于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境况而言,人与动物有许多相同的生理基础,但人能从自然界中卓然而出,与天地并立为叁的崇高地位,之所以如此,因为,人有追求道义价值潜质,有并且能够自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故学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劝学》)。荀子在讨论人主体与修为内在之间的关系时,抓住人的主动性因素,强调“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源也”(《君道》)。即把人放在具有决定意义的理论高度来论述。

同时,荀子还从人本身所具有独特性,即人有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性而言,提出性伪之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正名》)而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正名》)其实即是指人天生所固有的习性。其实,性为人天生素质,天赋本能,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相同的。而所谓伪,即人为之意,“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易见,伪主要是强调后天人为的作用。如人学习礼义,就懂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些即是人为的结果、社会教化的产物。另外,荀子在论述“性伪之分”的同时还论述了“性伪合”。所谓:“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正名》)说明性与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认为性是“化性起伪”这一教化作用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这也正是人的可贵之处,其它动物都不具备,也是人禽之别的根本。

(2)君子与小人之别在于主体自我修为结果。显然,人与动物有着本质区别,人是世间最高贵的物种,但是,人本身是否重视教化与修为则呈现出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一词具体阐释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论语》一书中论述最多的,应是关于君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在孔子看来,与君子相对的即是小人。在荀子那里,在肯定人最贵的前提下,认为君子与小人先天本性上没有多少差异,而在追逐功名和利益的方法方式手段上呈现出不同,也就呈现小人与君子差别。“材性知能, 君子、小人一也;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 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 则异矣……君子注错之当, 而小人注错之过也。故熟察小人之智能, 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荣辱》) 他又提出,“谨注错, 慎习俗, 大积靡, 慢为君子矣; 纵性情而不足问学, 则为小人矣。”(《儒效》)

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尽管以人性恶为理论基础,但他对人性的完善,小人向君子转变始终是自信的,“涂之人可以为禹”的观念为先秦儒家的人文教化理论前提。荀子指出“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天论》),即君子相信事在人为,充分发挥人自我的能动性,注重修身养性;而小人错误在于自己,即是因为他没有尽力发挥自身的潜能,且怨天怨人。易见,君子小人之别,主要是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同时,荀子还提出“性”是先天就有的, 而后来的东西是个人的自我修为结果。先天具有的不能依靠学习,如果要改变可以使用“化”的途径来实现。“性也者, 吾所不能为也, 然而可以化也。”荀子还提出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 以为偏险而不正, 悖乱而不治, 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 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 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这里荀子试图通驯化而使人从恶的本性向善的本性改变,就是努力使人向善,向君子追求。

篇5:音乐教化作用

折丹桂 重阳教化集卷之一,折丹桂 重阳教化集卷之一王哲,折丹桂 重阳教化集卷之一的意思,折丹桂 重阳教化集卷之一赏析 -诗词大全

折丹桂 重阳教化集卷之一

作者:王哲  朝代:元  体裁:词   害风故著言谈引。全道应难忍。荣华攀爱已捐除,谩调和,教你尽。好将心脉时时诊。道服须支准。前篇词意请消详,这番儿,催得紧。

篇6:礼仪与教化中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社会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探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器代表作品展开其与统治阶级的关系,并且探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进变化和其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更深层次了解美术的社会价值和时代制约性。

二、课时分配:本课总两课时,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朝到魏晋时期的美术现象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难点:学生的社会意识与生活的局限性对主题的理解难以深入,探究作品与其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 教具:PPT课件、教科书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来上第二章的第二课礼仪与教化。上节课我们说到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美术作品,那么我们这节课介绍的是我国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的美术作品。

上课之前呢,我们来看一个小短片。刚刚是之前非常火的古装剧《芈月传》的片段,而且这个剧情确实是有史料记载的真实的片段,历史上的秦武王也确实是因为举鼎结果被鼎所伤致死。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秦武王会认为自己只要举起鼎就举起了天下呢?(讨论:代表阶级)

如果讨论出来是阶级,就直接说“鼎”的来源。如果没讨论出来,就接楚王问鼎的故事。

我们常常说一个词,叫做“问鼎”。那么到底问鼎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其实这有一个楚王问鼎的故事。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究竟是怎样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的。我们常常说 我们是谁的子孙?(炎黄子孙)。当时的黄帝呢就是我们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在黄帝之后呢,有了尧舜禹三个非常具有统治才能的部落首领。其中呢我们的禹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我们史称“大禹治水”。那么当时原始社会部落所奉行的是选贤举能的选举制度。但是,当时的夏部落后来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样一来,部落的选举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王位世袭制。同时意味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那么在大禹治水以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进贡铜材,他的儿子启就将这些铜材铸成九鼎象征九州。那么因为夏朝最后一任统治者夏桀昏庸无道导致夏朝灭亡,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史称商汤。那么,商朝经历了550多年之后,因为商纣王暴虐导致亡国,九鼎就为姬发所得,于是姬发建立了周朝。直到有一天,楚庄王想取周天子而代之,就假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周天子的大臣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们不要依仗自己有九鼎就瞧不起人,我们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反驳说:“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拥戴,贡献铜材,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再小也难以移动;如果天子无德,鼎再大也会轻易被移动。我们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大小你是不可以问的。”楚王无话可说,悻悻离开。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所以我们知道了我国进入奴隶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以鼎来象征地位,划分等级。当时天子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诸侯只能用七鼎、大夫五鼎等等。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奴隶社会每个阶段青铜器的变化。

首先,我们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器,二里头爵。所以呢我们知道在夏朝,就已经掌握了铜加锡的配比制成青铜。爵也是当时用来喝酒的器皿,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二里头爵表面非常简单、朴素,没有文字也没有纹饰。那么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夏朝的艺术风格特点应该是什么?(质朴)

到了商朝,青铜器由成熟转向鼎盛。最具代表的就是我们非常有名的司母戊方鼎,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文王为祭奠他的母亲“戊”而特意制作的。而鼎内刻有当时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同时我们来看一下司母戊方 鼎雕刻的花纹,是典型的饕餮纹。什么是饕餮?我们说龙生九子,而饕餮就是龙王的第五个儿子,山海经中描述饕餮是羊身,眼睛在腋下,拥有虎齿人爪,一个大头、一个大嘴。非常贪吃,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所以饕餮又有警示后人不可以太过贪婪的意义。同时,饕餮纹的出现反应了当时商人尊神重鬼的观念。如果也用一个词来形容商朝的艺术特点应该是什么?(神秘 奇诡)如果讨论不出来可以看一下书本19页下方的人面纹方鼎,这个鼎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非常的诡异?对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商朝的艺术风格特点,奇诡。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个青铜器名叫利簋,我们前面说到因为商纣暴虐民不聊生,所以当时的姬发就出兵征战商国。而这个利簋的内侧铸有4行铭文描述了当时武王征伐商国的情境,是关于武王伐纣的唯一文物遗存,所以我们也称它武王征商簋。而我们称这种被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同时这个武王征商簋在保留商朝的饕餮纹的基础上,新增夔kui纹,但是当时的饕餮纹已经不再作为主要纹饰了。

如果说利簋因为饕餮纹还保存着商代的风格的话,那么大盂鼎就完全是成熟的西周风格了。我们来看整个鼎的造型。是不是相比起商代的司母戊方鼎或者人面纹方鼎来得更加简洁,没那么浮夸没那么诡异,整个花纹更加流畅、和谐比较有律动感。那么也用两个词来形容这时候的艺术风格特点就是典雅。

那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随之带来了新价值观、审美观的不断确立,艺术风格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之前的威严肃穆被浪漫流动所取代。代表是河南出土的莲鹤方壶。我们看一下壶盖是什么形状的?像不像盛开的莲花?然后莲瓣的中央有一只仙鹤站立。装饰了新的纹样,蟠螭纹。莲鹤方壶也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战国时期出现了青铜的动物雕塑,鹿角立鹤,非常具有抽象性。所以我们总结一下奴隶社会的青铜器艺术的风格特点转变。由刚开始夏朝的质朴,到商朝的诡异,到西周的典雅最后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精巧。

好的,春秋战国之后,我们进入什么时期?对非常好,春秋战国后,秦始皇统一天下,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由于国家统一、人力物力集中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快速发展,也给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条件。当时的秦始皇非常重视王权威严,追求享受奢华的生活,并且希望死后还能像生前一样富贵,于是大兴修建陵墓,所以秦始皇陵出土了规模空前、数量惊人的兵马俑。

到了汉代以后,实行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宣扬忠孝勇节等等儒家准则,所以出现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纪念雕塑,马踏匈奴。整个雕塑不做过多细节的刻画,依据石头本身动态来塑造形象,我们称这种手法叫循石造型。当时的匈奴对于汉军来说还是具有非常大的威胁,所以为了征服匈奴,汉武帝大力发展骑兵,并致力于改良马种。所以到了后期,汉军才得以兵强马壮,战无不胜。从这个意义来说,马是汉代军功强盛的标志,而马踏匈奴,也是当时霍去病征服匈奴的写照。

最后我们讲讲当时的绘画作品。最早的绘画作品要追述到战国时期的帛画,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的《人物龙凤图》。帛画又称铭旌是放在墓室的一种绘画作品,大家可以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引魂升天)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空前发展。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有历史记载的画家。其中以顾恺之最为著名,我们也称他为顾神,因为他主张传神写照,他的这个理论也比达芬奇早了1000多年。代表作有《洛神赋图》。春蚕吐丝描是他非常著名的描法,也是他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密体画。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一个名言叫做,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跟后期妃子丰腴的形态形成对比,这个古语证明了什么?(当时皇帝的审美就是社会的审美)

我们上节课说到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我们统称文明社会以后美术作品的发展。当时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什么?(阶级性)我们说谁的审美意志影响全社会?(统治者)放眼全世界范围,并不是我国最先进入文明社会。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才是最先进入文明社会的区域。这节课我们来看一下当时世界美术的发展。

那么两河流域呢,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王国,我们称它“空中花园”,是哪个?(古巴比伦)对了没错非常好,而且,古巴比伦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象征着公平与秩序的法典。叫做什么?(汉谟拉比法典)非常好,汉谟拉比法典上方是浮雕,下方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楔形文字。那么我们来看看浮雕的部分,刻画的是太阳神向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授予法典的场面。为了表示什么?(“王权神授”不可侵犯),从而控制臣民。

那么跟两河流域同时进入文明社会的还有我们的古埃及。先问下大家,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吧?(古埃及、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好的,那么古埃及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神话,斯芬克斯,听说过吗?(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的神话,它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象征着“仁慈”和“高贵”,当时的传说中有三种斯芬克斯--人面狮身、羊头狮身、鹰头狮身)那么最有名的就是古埃及吉萨金字塔群前的狮身人面像,我们也称大斯芬克斯卧像,但是现在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被建造的。

那么在古埃及呢,狮子被认为是力量的象征,统治者们喜欢用狮子来比喻自己,同时呢,法老为了保持死后的权威“不灭”,于是下令创作了斯芬克斯。埃及国王相信雕塑能代替死者生前的一切,灵魂将永存于雕塑内。有人猜测雕塑内有地下宫殿,但是找不到通道入口。所以才有我们视频里说的拿破仑入侵埃及,炮轰巨像,寻找入口的这个事情。但是更重要的是当时法老还是为了让臣民们崇拜自己所造的。跟上节课我们说的鼎一样,象征权利、礼仪。

但是大家现在所听过的斯芬克斯之谜其实已经脱离了古埃及的神话传说,我们听到的斯芬克斯已经是被黑化被变性了以后的斯芬克斯了。我们也顺带说说古希腊的斯芬克斯之谜,古埃及的雄性斯芬克斯变成了磁性,代表了神的惩罚。它向所有的过路人提问一个谜语,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答不上来的人就被斯芬克斯吃掉了。直到有一个勇士名叫俄狄浦斯答上了这个谜语。于是斯芬克斯跳崖自杀了。那么答案是什么?(人,早中晚代表着人一生从婴儿到青年最后变老的过程)

那么在狮身人面像守护的呢,就是我们的吉萨三大金字塔其中之一哈夫拉金字塔,旁边的金字塔是哈夫拉的爸爸胡夫,胡夫金字塔。(第三座金字塔属胡夫的孙子门卡乌拉国王。)那么我们思考一下,金字塔除了作为陵墓,法老还出于什么目的将金字塔建得这么高大?(当时的法老是被神化的对吧,是太阳神的儿子,是人间的君主,那么他们通过神的名义巩固权利。所以呢我们说,它的宏伟壮观在对人精神上也存在一定的威慑作用,从神化法老再更好的从精神上统治臣民)

那么金字塔呢除了外观宏伟壮观以外,内部也有非常多的装饰壁画。我们现在看一下关于装饰壁画的视频。

那么我们把他们延续三千多年的这种绘画程式呢成为正面律。

篇7:党员电教化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和自身修养,深入贯彻和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增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配合其他教育形式,利用广播、电视、录像、警示教育片、电影等电教化教育手段,提高党员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发展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宣传先进事迹,使党员学有榜样。增强党性观念,提高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党的凝聚力,提高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知识,帮助党员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时间为每月第一周星期二下午,内容以警示教育为主,形式以电教化为主。活动由局办统筹安排,监察室负责全体党员干部的签到,对因故不能参加学习的严格履行请假手续。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日

党员电教化制度

一、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工作任务

1、根据党员教育的任务目标和上级要求,发挥电教优势,定期对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岗位技能及实用技术等知识的教育,保证每月播放电教片不少于1场次。

2、每次播放活动做到有记录、有观后讨论。并采取举办专题演讲,办学习园地等形式,巩固学习知识,增强播放效果。

3、把电教工作纳入党建目标管理,电教设备管理、播放收看任务落实到人,定期检查考核,保证电教设备完好无损和播放工作的落实。

4、经常了解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生产情况,针对实际选播教材,努力满足教育对象对知识多方面的需求。

5、采取集中、跟踪等灵活的播放方式,努力提高党员的参训率。

二、电教播放点人员职责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电教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2、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结合党员的思想工作实际,提出播放、收看和讨论消化意见,并认真组织实施。

3、及时更新电教片,认真组织播放收看和讨论。

4、做好登记工作,及时将电教工作情况上报和反馈。

5、做好电教设备、电教资料的管理工作,及时维修、保养电教设备,保证电教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电教设备使用保管制度

1、电教设备购进后,要组织有关人员验收,建立固定资产账目和设备档案,人员变动时,应办理交接手续。

2、建立电教设备管理目标责任制,落实播放人员专人管理使用,党支部书记总负责。

3、电教设备要专物、专用,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和技术要求保管使用。注意防尘、防火、防潮、防高温、防磁、防盗,确保电教设备安全完好。

4、要爱护设备,定期对电教设备、器材进行保养。

5、音像资料要严格按技术要求存放,并登记造册。

6、因管理不善或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设备损失的,要追究管理人员责任,视情节给责任人以批评教育、经济赔偿和纪律处分。

四、电教片播放收看制度

1、要把播放收看党员电教片纳入党建目标管理,选配一名责任心强的播放员,并把播放任务落实到人。

2、要充分利用党员活动阵地,结合党的中心工作,采取定点、跟踪等多种形式,使党员每个月看上一次电教片。

3、看片前,要严格审片,严禁播放与党员教育无关的录像片。

4、建立播放登记簿,把每次播放电教片的片名、时间、地点、参加人数和讨论情况进行登记。

温宿县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年上半年政治学习安排

为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和自身修养,深入贯彻和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

平,增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配合其他教育形式,利用广播、电视、录像、警示教育片、电影等电教化教育手段,提高党员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发展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宣传先进事迹,使党员学有榜样。增强党性观念,提高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党的凝聚力,提高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知识,帮助党员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时间为每月第一周星期二下午,内容以警示教育为主,形式以电教化为主。活动由局办统筹安排,监察室负责全体党员干部的签到,对因故不能参加学习的严格履行请假手续。

2011年上半年政治学习计划:

1.《廉政中国》电教片

2.党员干部警示教育片《贪路无归》

3.中央电视台第七套电教片《特殊党费》

4.麻承照:廉政文化专题讲座

5.熊召政:谈张居正与廉政建设

篇8:音乐教化作用

3月11日, 郑州圃田乡一家超市, 僵持中, 谈判专家与男子对话。男子情绪激动, 紧紧抱住人质的脖子, 人质表情痛苦。最终经过劝说攻破心理防线顺利制服嫌犯, 男子曾三次拖人质从超市乘车离开, 最终忽然折返, 而此前经幡狙击手已经布置到位, 为尽量挽救男子生命, 民警从郏县老家将嫌犯的亲属接到郑州展开劝说。在第四次劝说中, 民警瞅准时机成功将男子制服。经历警方4个小时的努力, 人质终于被成功解放[1]。

像这种情况, 现场劝说该男子的警察担当的就是一个谈判专家的角色, 现在中国内陆还没有专职的谈判专家, 香港有。谈判专家不仅需要很高的谈判技巧, 还需深谙犯罪心理学, 所以组建一支专职的谈判专家队伍, 在中国内陆还任重而道远。

二、羞辱与教化

任何人都有羞辱感, 尽管人与人之间的羞辱感会有所区别;在任何社会, 被定罪处刑都具有一种羞辱效应, 尽管不同的罪名和刑罚幅度会有不同的羞辱力度。一个人的羞辱感越强, 就越不容易决定实施犯罪。而人的羞辱感, 不仅与个性有关, 还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生存处境等有关。社会地位越高、生存处境越好的人, 他的羞辱感一般来说也就越强[2]。

美国学者埃里克·A.波斯纳指出:当人们注意到另一个人的一些人所不欲的性格和行为———附带的结果是该人被视为一个较少为人所喜的合作伙伴———时, 羞耻感就发生了。此后人们可能仅仅规避此人, 或者不信任他, 或者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了, 或者人们可能嘲弄或责骂他。总之, 苦痛来源于下述预期:由于某人已经形成了坏人和不可信者的名声, 他将会失去未来的具有重大价值的机会。

2007年7月27日, 美国俄亥俄州潘尼斯维尔市地方法官麦克尔·希克奈迪作出判决:三名被潘尼斯维尔警方抓获的嫖客必须在27日下午4时至7时之间在法院门口穿上黄色的小鸡服, 装扮成小鸡的模样, 并且要手举一个写着“我们的城市没有‘养鸡场’”的标语牌 (在美国, 内华达州是可以合法开设妓院的州, “养鸡场”是内华达州妓院的别称) 。这三名被告扮演小鸡后, 可以免除30天的入狱惩罚。对希克奈迪来说, 罪犯可以作出选择:被监禁或接受如此花样翻新的判决。他说:“我们是该让他们为社区做事, 还是让政府每天花费70美元的费用把他们关起来?”此前两个月, 在美国阿拉巴马州, 一位中年妇女也因被控在沃尔玛超市行窃, 本来应该被判处60天的监禁, 但法官根据她本人的选择, 最终决定让她连续两个星期六的上午11点到下午3点挂着牌子站在超市入口处, 从而免除入监。希克奈迪在美国以“怪异判罚”闻名, 他曾经在2005年判令一名26岁的女子在树林里挨冻一晚上, 因为该女子遗弃了35只小猫。他还曾判一个骂警官为猪的男人在一个猪圈里站了两个小时, 与一只猪为伴。判令一个扎坏了校车轮胎的十几岁学生给夏令营的低年级学生送野餐。

其实借用人们的羞耻心来教化人们的心灵是人之常情, 但是在中国, 我们采用的是成文法, 法官在判案时无法像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一样, 我们的法官用有点自由裁量权相对来说要小很多。所以, 在中国我们找不到希克乃迪。

三、中国法制史中的人文主义情怀

中国的法制史的立法和判决就非常注重人文主义情怀。古代刑制很早即表现出尊重生命的人文主义倾向。这种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倾向的有关规定, 不仅有利于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 减轻人们的痛苦,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生产力, 而且促进了中国古代刑制的进步与发展[3]。

在中国法制史里有“留存养亲”这一制度。存留养亲制度是指对于犯死刑、流刑等重刑犯, 如果该罪犯家中有需要其奉养的直系血亲, 则准许死刑犯在家“侍亲缓刑”, 准许流刑犯在家“权留养亲”, 等到被奉养人去世后, 再令罪犯服刑的制度。存留养亲制度在北魏时期开始, 在唐朝时期定型完善, 一直延续到明清, 经历了千年之久。这是一项非常具有人情味的制度。在古代, 并没有如今这样健全的福利制度, 很多孤寡老人根本无力生存, 所以说, 中国文化真正是博大精深, 单从“鳏寡孤独“这个词里留漏出来的悲悯情怀就可见一斑。古代的立法者就从人性角度考虑, 制定了这一制度。他们的这一举措令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孝之一事, 告诫人们做任何事之前首先要想想家中的高堂妻小, 如若有何行为差错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伤害?以此来教化人们的心灵。其实, 要教化人们的心灵最重要、最有效的, 还是要从根本抓起, 如果人人懂法, 人人守法, 那我们生活的社会又是怎样一副安定团结的画面呢?

四、中国普法教育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普法教育工作作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通过十七年的全民普法教育, 中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得到了广泛宣传, 广大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初步实现了从法律知识的启蒙向提高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全民法律意识的转变, 初步实现了从单一普法向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实践的转变。普法教育无论在规模、内容和形式上, 都堪称是中外法制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 在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 谱写了重要的篇章。

2012年是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关键一年, 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2012年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的总要求, 全面贯彻“六五”普法规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 突出学习宣传宪法, 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扎实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4]。

如今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畅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的交流反馈渠道, 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充分利用各种途径, 广泛开展对外法制宣传。

具体成就表现如:

(一) 人权方面

两年来, 在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下, 行动计划确定的各项措施得到了有效实施, 预定的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各项指标均已完成, 行动计划得到全面落实。其中有约35%的约束性、50%以上的涉民生指标超额或提前完成, 在行动计划规定的任务之外, 中国政府在各领域、各方面还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行动计划的全面落实, 中国公民的人权意识显著提高, 人民的总体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保障得到全面加强,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的保障更加有效, 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利得到有力保障, 国际人权领域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 各领域的人权保障在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全面推进[5]。

(二) 知识产权方面

去年全国地方人民法院共新收和审结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59 882件和58 201件, 同比分别增长39.48%和39.51%;新收涉知识产权一审刑事案件5 707件, 同比上升42.96%;新收一审知识产权行政案件2 433件。人民法院积极推动知识产权领域的司法改革, 知识产权审判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庭统一受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工作稳步推进, 提升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整体效能。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布局进一步完善, 审判资源配置得到优化[6]。

(三) 一审服判息诉率的提高

以2011年为例, 全国四级法院共办理各类案件1 200多万件, 诉讼案件的一审服判息诉率达到90.6%, 经过二审之后, 服判息诉率达到98.99%。也就是说, 只有1%左右的案件, 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当事人不能服从法院的裁判, 进入到申诉或者申请再审渠道。由于各种原因进入再审的案件改判率只有0.14%[7]。

五、结语

现下各类社会问题都直逼人们心灵深处。法律是否应伸手教育?“中国化”的社会风气是否用法律手段来强力扭转?众多研究犯罪心理的文章和书籍, 人们是否已找到杜绝犯罪之法?种种社会现象已到达了法律管不着、道德管不了的灰色地带, 道德已无力维持种种场面, 中国立法是否需要再进一步, 这都是需要人们切实思考的问题。立法上如果过于严苛, 法律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又会成为人们的桎梏, 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容易引起人们的反弹。说到底, 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提高全民文化水平, 加强普法教育的进程。中国法律的判决方式太过单一, 起到的作用是威慑而非教化。

参考文献

[1]www.afinance.cn/new/tpxw/201303/5490.

[2]中国检察日报社, web@jcrb.com.cn Copyright2001-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3]张焕琴.人文主义与古代刑制[J].河北法学, 2006, (9) .

[4]关于印发《2012年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Z].

[5]law.dahe.cn/sh...php?.

[6]www.law-lib.com/fzdt/newshtml/fzjd/.

上一篇:乡镇干部考察现实表现材料下一篇:监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