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的预防

2024-08-06

职务犯罪的预防(精选8篇)

篇1:职务犯罪的预防

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家庭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处以行政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

犯罪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并没有完全摆脱贫穷与落后,我国的平均国民收入还比较低,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掌握职权的个人,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追求个人享受,便滥用手中的职权,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另外,社会分配不公也是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不高。在社会上,从事商业的人员甚至个体摊贩,他们每月的所得,是公职人员工资的几倍,一些担任公共职务的人员发现有的人生活优裕,心理就失去了平衡。当他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工资收入来达到别人的生活水平时,便利用出卖手中的权力,来获取不正当利益。这样,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便由此产生。

预防职务犯罪就是指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认真履行预防职责,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预防和遏制职务犯罪。预防职务犯罪具体方法:要真正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必须逐步铲除滋长职务犯罪的各种土壤,减少乃至消除产生职务犯罪的各种机会。

加强学习,研究自身预防工作重点,提高职能预防意识.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研究工作时,强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牢固树立执政为民,依法行政的理念.我镇通过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党纪政纪,法律意识,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带动干部职工远离腐败,增强免疫力.通过学习,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防范意识和免疫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机关职工的职能预防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2:职务犯罪的预防

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伴随着阶级、国家、职务、法的产生而出现的,它为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所不容,他们都以法的形式将之固定下来,以法的手段惩治之,遏制之,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江山社稷的稳固。我国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职务犯罪依然存在,人民痛恨职务犯罪,要求惩治职务犯罪,消灭职务犯罪,以维护自已的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现将个人参加报告会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基本特征,也是其本质特征,职务犯罪自然也不例外,其也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职务犯罪由于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而表现出其比一般犯罪更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更大的显著特征。

一是危害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职务意味着责任,意味着管理,其对象涉及人数多,涉及面宽,如果职务行为人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或滥用职权,就会损害多数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是造成公共财产的大量流失

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严重违反国家的财经纪律及有关法律法规,往往造成公共财产的大量流失,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为贪污、挪用行为人往往掌握有一定职权,掌握着数额较大的公共财产管理权、使用权等,如果私心严重,利欲熏心,就会不择手段违法违纪,侵吞、动用公款,就会造成大量公共财产的流失,就会造成比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更为严重的公共财产损失。

三是腐蚀国家的肌体,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

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不仅严重腐蚀国家肌体和人们的灵魂,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降低国家和政府的声誉,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直接危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削弱国家的职能。同时,职务犯罪还必然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干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的贯彻和实施,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

篇3:论职务犯罪的预防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和新特点

(一) 职务犯罪的概念

职务犯罪是指具有一定职务的特殊主体, 违背职责, 利用职权或通过职务行为进行违法活动, 触犯刑法有关规定, 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职务犯罪活动是公职人员从事公务活动, 实施滥用职权, 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 具有较大额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 所以其应承担相应的刑罚惩罚。职务犯罪活动, 使得维持社会公平正义给予了重创, 所以应该严厉打击。

1.法律上的职务

职务是指在国家活动中, 担任指挥、监督和管理性质的事情, 而不是指工作中的一切事情。[1]职务是行为人因依法者或者受委托从事公务而取得的法律身份, 是以执行相应的公务为内容, 职权和职责构成职务的基本内容, 职务是构成职务犯罪的前提和基础。[2]

2.职务行为

公职人员担任一定的职务, 从事与其职务相关的活动就是所谓的职务行为。公职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该在压滤法规授权的权利范围内行驶权利, 同时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 坚持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不能以权谋私, 滥用职权, 违背职责, 放弃义务, 背离人民。要做到“权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情为民所系”。任何违法的职务活动都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 任何背离人民的公务活动都将被社会抛弃。只有执法公正和执行职务公正, 才能使得良好法律得以有效实施, 司法公正才能更好的体现, 才能搭建好立法公正和司法公正的桥梁。公务人员的职务行为, 应在法制的框架下, 从人民的角度行驶权利。

3.刑法上的职务犯罪

刑法上的职务犯罪是指任何公职人员在工作上的利用职权所犯的罪。有学者认为, 职务犯罪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滥用职权或放弃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破坏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的国家工作人员, 依照刑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的总称。[3]由国家公职人员作为主体, 其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道德情理和社会公平。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从事公务的人员, 违反法律, 背离人民, 做出与其职权不相称的行为, 都将受到国家以及法律的严惩。

(二) 职务犯罪的新特点

1) 职务犯罪的犯罪主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犯罪者, 因为其自身拥有权力, 所以其总把权力用来保护自己的犯罪行为, 利用自身的职务之便来掩护自己进行违法犯罪, 从而不利于检察机关开展侦查活动。

2) 其次职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易显露, 作案隐蔽性强。职务犯罪一般不以公民个人利益为直接侵害对象, 其犯罪侵害的法益不像杀人抢劫行为表现的那样突出, 为社会人民所厌恶, 揭露其犯罪的积极性高。职务群体在多是在为他人谋取利益之后才收取相应财务, 这就导致了这些人不但不愿意主动揭露职务犯罪行为, 更多的是成了保护犯罪的群体。职务犯罪的行为对发生在不易被人察觉的内部。

3) 职务群体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这就决定了其作案的智能化水平较高, 有的在表面上看起来做实事, 其实私下却做着以权谋私, 勾结黑恶势力, 与人民群众相背离的事。就像重庆打黑除恶的文强, 就在重庆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

二、职务犯罪预防的原则和措施

(一) 预防职务犯罪的基本原则

所谓职务犯罪是指与职务有关的一类犯罪的总称。[4]能够从源头上预防犯罪而不是一味的依靠法律的惩罚性才能发挥法律的应有之意。为此应该积极贯彻以下原则, 以保证预防工作能够在较好的轨道上发展。

1.运用多种手段结合人民共同参与预防活动

职务犯罪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呈现各种状态, 为此预防职务犯罪就应该全面开展。实行这一工作就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 在党的统一领导下, 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手段, 全民参与, 综合预防。检察机关运用职能开展专门工作, 是国家和党反腐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参与预防具有最直接性的特点。让国家权力至于人民监督下, 才能最大的弱化职务犯罪的生成。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检察机关的贪污受贿的预防, 能够发挥出罪强大的力量。这种舆论的力量, 能够减少部分贪污受贿犯罪行为的发生, 有效的发挥犯罪预防的功能。

2.主观措施和客观措施共同使用

对于职务犯罪的预防应该根据犯罪的原因从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角度着手, 采取相应措施和手段, 综合考虑, 全面加以控制。从主观方面考虑, 积极加强国家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法制, 使得公职人员形成完整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从内心深处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抑制职务犯罪可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最大限度的减少潜在的犯罪人群, 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二) 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

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社会恶害, 基于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为了维护社会的道德尊严, 维持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保持公务队伍的亲民性和廉洁性, 维持社会的正义必须对职务犯罪予以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预防就要抓住问题的核心, 从严, 务实的打击职务犯罪, 从源头上建立健全预防措施, 未雨绸缪, 做到公职人员思想上不想腐败, 行动上不敢腐败和制度下不能腐败的完美结合。通过自律和他律开展职务犯罪活动。

1.公职人员自我意识应加强

即自己从本质上认识到职务犯罪的罪恶, 从内心上抵制职务犯罪, 不触犯刑法不触犯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在法律的威严之下履行公职。自律的实质就在于能够从本质上认识到职务犯罪的错误, 在心理建立公正执法的平衡点, 充分认识法律的威严, 从根本上不敢、不会犯罪。建立健全职务犯罪预防机制能够更进一步的提高公职人员的自律意识。加大法律宣传力度, 进一步的开展教育活动, 揭露职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 使得法律的威严深深地在公职人员的内心里扎根。从而使得国家公职人员能够认识法律, 认识自我, 有效的自律。增强职务人员的内心自律, 从而达到自我有效控制和外在社会控制的相对均衡。进一步使得职务人员能够了解到犯罪的代价进而产生恐惧感和威慑感, 从根本上打消职务犯罪的妄想, 从而达到预防职务犯罪的功效。

2.通过其他途径保持公务人员廉洁

通过对职务犯罪的刑罚预防, 充分发挥刑罚对抑制犯罪起到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功效, 使得职务人员不敢轻易试法。首选的加强预防立法。完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符合中国特征的检查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 是新世纪检查任务的目标之一, 对于推动同腐败斗争的开展起到重大作用。其次加强职务犯罪的治安预防机制的建立, 针对性, 专门性, 有效性的从宏观和微观针对职务犯罪给予预防机制, 加强对重点职务犯罪人员的控制, 对于有犯罪趋向的人员进行教育和管理, 从而保持公职人员的廉洁性。

三、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机制

(一) 预防职务犯罪的外部工作机制

1.建立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制度

在我国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是预防职务犯罪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机制。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在预防职务犯罪的活动中也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国家工作人员作为职务犯罪的主体, 履行着国家政治集团赋予的各项职能和权力, 为这个政权服务。政党领导下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完全可以从权力的分配和制约的角度入手, 从而起到威慑和保障作用。群众预防具有权利制约优势, 通过群众预防的实质是通过民主化, 法制化的公共权力对职务犯罪行使权利的公开透明以及程序的健全、科学、民主有密切关系。

在我国, 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 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由群众来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就显得尤为必要, 任何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行为都将在人民的监督下得到惩罚。

2.通过法制措施减少职务犯罪

加强法律建设, 通过比较研究, 汲取国外立法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在法制的保障下建立健全我国的预防职务犯罪的体制机制, 不断加强法制建设, 推动立法、执法、司法的公正进行, 是减少职务犯罪的必要措施。

通过立法实现职务犯罪法制化的四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制定专门的法律, 从立法途径公正明确检察院, 法院, 审计等部门的职责以及工作原则和方法。创新法制法规, 发挥各部门在监督方面的长处, 积极配合, 维护法律尊严。

第二条途径是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 融合实体法规范和程序法规范于一步法律, 设置包含查办案件和预防犯罪双重职能的反腐机构, 从中明确预防的权力, 责任和程序。

第三条途径是职务犯罪预防的内容加入到现行的刑事诉讼法中, 和侦查同时进行, 检查机关管辖。

第四条途径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应针对职务犯罪的预防制定出相应的决定, 对这项工作的目标、内容, 原则等进行规定, 由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代表国家意志, 在一时难以制定规范性法律的情况下, 可以占时解决无法可依问题。

(二) 职务犯罪预防的内部工作机制

一直以来, 打击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与预防职务犯罪内部机构怎样配合与协同, 是当前检查机关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检察机关的职务繁重, 在思想上存在重视办案法律效果, 忽视办案社会效果的模糊认识, 从而使得在工作中出现重打击轻预防的倾向。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内部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1.建立预防工作责任制

检察机关各部门应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根据各自的特点, 将预防责任分解、在各个部门落实。其他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统一组织, 协调各机关之间的关系。在统一的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式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2.检察机关各部门应该协调进行管理

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 像审判机关, 侦查机关, 监管机关以及党委、政府等部门发出预防职务犯罪的检察建议。同时检察建议经过检察长批准后, 由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进行归档, 一致管理。

3.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 开展个案预防

构筑办案, 预防一体化新局面。打击与预防一直是检查机关预防工作的重头戏, 在检查机关的统一协调管理下展开预防工作, 积极搜集、调查和使用预防职务犯罪的信息。协调好公安机关, 法院的关系, 相互配合, 相互协调, 共同应对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 建立预防犯罪预警机制。检察机关内部之间在开展预防工作时应加强协调配合。对典型案件, 由检察长牵头, 各级机关相互合作, 共同参与到案件的侦查, 起诉等活动之中, 共同的探究职务犯罪的原因, 手段和规律。从而总结出预防职务犯罪的经验, 开展预防立项, 由检察长牵头共同的展开职务犯罪预防项目。

4.预防工作督促与考评

检察机关实行预防工作应与其他部门共同开展, 共同检察, 共同考核, 考评工作小组应重点考评预防职务犯罪开展情况。业务工作共同部署、同检察、同考评, 年终院工作考评小组在考评部门业务工作同时, 考评该部门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开展情况, 以此综合评比该部门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 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应不定期召开会议, 协调、监督各部门, 让各部门能够准确, 及时的开展工作。

只有外部预防机制与内部预防机制协调, 才可以使得检察工作能够协调开展, 才能使得预防责任落实, 把职务犯罪预防内外部机制充分结合, 才能促进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能够顺利展开。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下的职务犯罪预防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凤林, 李涛.职务犯罪的法律对策及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4.

[2]张穹.职务犯罪概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1.

[3]孙谦.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4]樊凤林, 李涛.职务犯罪的法律对策及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4.

[5]陈国权.不发达国家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的腐败问题研究.刘海年, 李林, 张广兴主编.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6]刘建柱.检察机关如何开展职务犯罪行业预防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2.

[7]敬大力.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与预防职务犯罪——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预防职务犯罪专业委员会年会和预防职务犯罪理论研讨会专题发言之三.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

[8]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9]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82.

篇4: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预防

内容摘要:近年来,由于教育不扎实、监督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基层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截留、骗取、侵吞涉林惠民资金等职务犯罪时有发生,呈现出发案主体集中、作案手段单一、法律意识淡薄等明显态势。为此,进一步加强对涉林系统职务犯罪预防,强化对林业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对于推进涉林项目资金安全、推动强农惠民政策落实、优化地方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词:林业系统 职务犯罪 预防调查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项目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各个地方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监督、教育、管理和制度缺失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基层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地方生态环境建设,群众反映强烈。2015年以来,赫章县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省院关于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的重要部署,立足本地实际,依法立案查办林业系统贪污窝案4件10人,通过对该系统发案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建议。

一、赫章县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

2015年1至8月,赫章县人民检察院共在本地林业系统查办贪污窝案4件10人,均为大案,涉及科级干部1人、工作人员7人、基层林业站长2人,涉案总金额120余万元。

[案例一]2011年至2013年,赫章林业局石漠化办公室主任孙某、工作员叶某在组织实施国家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项目、荒山造林工程过程中,伙同单位营林站职工黄某等人共谋,利用组织实施项目和管理资金拨付的职务之便,采取冒名签订合同,降低合同单价、隐瞒真实单价等方式,截留提取涉林专项资金71万元进行私分,其中孙某分赃16万元、叶某分赃24.6万元。

[案例二]2010年至2013年,赫章县林业局营林站负责人黄某在组织实施国家巩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项目和石漠化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等项目过程中,与站内职工姜某、朱某、曹某、葛某相互勾结,共谋采取冒用各自亲戚名义签订合同,然后以下达指标任务为名指令乡镇林业站发动群众实施,向群众隐瞒有实施费的事实,项目经验收合格后,黄某等5人与结构乡林业站胡某将截留下来的专项资金47万元共同侵吞。

[案例三]2012年,赫章县兴发乡林业站负责人王某在组织实施国家巩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项目过程中,与赫章县林业局技术员沈某相勾结,采取项目由林业站发动村组群众义务实施、进而隐瞒项目实施有劳务补助等方式,截留涉林项目资金6.5万元进行私分。

通过分析,发现上述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1.发案主体相对集中。上述三个案例涉及部门均为林业局营林站、石漠化办的工作人员,大部分系技术业务骨干,几乎站(所)内部人员均有参与作案,分赃金额大小不同,同时牵涉项目实施地林业站(所)的个别人员。

2.作案手段相对单一。办案发现,林业局营林站、石漠化办工作人员与乡镇林业站相互勾结、沆瀣一气,“黄金搭档”共同作案,利用组织实施林业项目、经手管理专项资金的职务之便,形成截留侵吞专项资金的共识后,相互分工,各自从本人联系和组织实施的项目中截留提取资金后一起私分。案例二中,涉及的营林站有9名职工参与作案,分工各有不同,一些负责签订合同、一些负责编造资料、一些负责保管资金、一些负责检查验收,形成了作案同盟。

3.发案环节相对集中。涉案项目均为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天保林项目资金。发案环节集中在合同签订弄虚作假、欺骗隐瞒专项资金真相、截留提取专项资金进行私分、监督验收流于形式。案例一中,涉案对象采取冒用亲属之名签订合同,以下达指标任务方式指令乡镇林业站发动群众义务性无偿实施,或以降低合同单价、隐瞒真实单价截留部分资金私分,或向群众隐瞒有劳务补助的事实真相、欺上瞒下将所有专项资金截留私分。

4.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上述三个案例中,涉案人员有8人系中专以下文化水平,2人为大专以上文凭,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对相关涉林政策法律法规知之甚少,钻法律“空子”、打政策“擦边球”,80%以上到案后仍存在“截留分取专项资金系正当劳务报酬、仅违反政策规定、并未触犯刑律”等错误认识。

二、林业系统职务犯罪发案的成因

1.教育不够扎实。一方面基层林业部门平时对干部职工的教育流于形式,开会学习停留在传达文件,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导致林业干部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深、对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了解不透,对制度的执行打折扣,尤其对什么是违纪、什么是违法等缺乏深刻认识,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如案例二中黄某等人到案后,均存在“大家都参与、法不责众”等错误意识,对自己参与侵吞私分不以为然、习以为常。另一方面,贪欲作祟,将党纪国法抛之脑后。如案例一中的孙某作为单位党组成员兼石漠化办主任,多年来对“手莫伸,伸手必被抓”的警示何尝不是耳熟能详,但在巨大的金钱诱惑面前,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加之存有侥幸心理,尝到甜头后作案次数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思想放松改造,价值观扭曲,最终滑向犯罪深渊。

2.监督流于形式。一方面内部监督不到位,上级下拨涉林项目资金后,林业局下放权力,明确单位的营林站和石漠化办组织实施,而作案人利用组织实施的职务之便,欺上瞒下,自己组织实施、自己管理资金、自己组织验收,而局领导和上级林业部门对下检查监督不到位。查办的所有案件均为作案人自行冒用他人之名签订合同后,却以下达指标任务方式指令乡镇林业站动员群众实施,同时隐瞒应支付劳务费的事实真相;有的项目以乡林业站名义签订合同后,上下勾结弄虚作假,即“你实施我验收,我实施你验收,最后大家都有份”。另一方面外部监督缺失,项目实施前,对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封山育林等法律政策不宣传,社会群众不知晓,承包项目的自然人不了解真实价格,使得涉案人员采取降低合同单价、隐瞒真实价款截留专项资金私分提供了空间。

3.制度执行不力。一方面,基层林业部门对涉林项目资金的管理配套制度不健全,流程规章不完善,即使建有制度,也只是挂在墙上、停留在口号上、却未落实在行动上,从而为犯罪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对国家、省、市下发的涉林项目资金管理规定、法律政策制度执行不力,打折扣,搞变通,钻空子、踩边线。上述三个案例中,涉案人员均存在“国家鼓励干部职工参与植树造林,谁造林谁受益,其参与组织实施造林项目,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的劳务付出,结余资金应归自己所有”的错误认识。

4.职责待遇不对等。从发案来看,大多数涉案人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上,他们既要涉林项目的业务技术指导,还要组织完成各自联系的辖区补植补造、封山育林项目,工作量较大,而月收入又不高,且站里的经费经常短缺,付出与收入的落差使得部分林业干部心理失去平衡,满腹牢骚,甚至消极对待工作,能少做就绝不多做,还走歪门邪道想法子赚取非法收入。如案例二中黄某等人作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平时各自所联系乡镇的造林任务较重,由于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心理失衡导致铤而走险。

三、防范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教育警示。要把廉政教育、法治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常抓不懈,使廉政意识和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以法治讲座、警示教育、典型案例剖析教育等多种形式,使林业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学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防腐抗变的能力。定期举办干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职务犯罪预防和法制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宣讲国家法规政策、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林业部门和有关工作人员的职责、资金管理、项目实施、质量标准、验收程序等的规定,重点加强对违法违纪以及构成犯罪后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的宣讲,提高干部防微杜渐、廉洁自律、勤政敬业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政策水平。进一步加强法规政策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监督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2.完善管理制度。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和修订,针对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项目合同签订、组织实施权限、资金管理拨付、业务技术指导、监督检查验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细化相关配套制度,把预防关口前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有效杜绝退耕还林中的职务犯罪隐患。建立首问责任制度,对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虚报冒领、违规使用资金而给农民群众造成损失的,成活率达不到标准的,坚决追究各级领导和相关直接责任人的责任,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措施,健全上下监督、群众监督的有效机制。落实恢复性司法制度,加强检察机关与林业部门的沟通协作,联合组织力量对所有涉案林业项目进行摸底排查和再度复查,对实施面积不足、成活率不高、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及时开展补植补造,确保涉林项目资金真正落到实处,推进地方生态环境建设。

3.强化内外监督。一是提升项目资金透明度。推进林务公开工作,加大对国家、省、市、县相关涉林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将涉林项目资金、实施地点范围、实施方式、实施种类数量、检查验收结果等向社会公示,让干部群众知晓,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空间。二是加强内部监督,加大上级部门对下监督检查力度,对拟实施的项目全程跟踪,从实施主体、质量、资金管理拨付、项目检查验收、后续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整改并坚决问责;同时落实项目责任人制度,对拟实施的项目每名局领导要牵头负责到底,分管领导要加强跟踪检查,时刻提醒打招呼,杜绝犯罪发生的隐患,确保项目优质、资金安全、干部优秀。三是加强审计监督,每年度审计部门与林业系统纪检部门要强化对已实施项目资金进行审计,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预警打招呼,坚决果断进行纠正,对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机关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4.推行预防联席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林业主管行政部门主动通报情况,加强同检察机关的联系,使检察机关对林业系统的工作情况、管理情况、国家拨付转项资金情况了解到位,及时发现情况堵塞漏洞;适时对职务犯罪与违法违纪案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制订预防对策和措施,使专项预防成为常态。要加强两法衔接,建立案件通报和线索移送制度,林业系统主管部门收到群众举报涉林职务犯罪线索后,及时移交检察机关,主动配合查处;检察机关要严格依法办案,加大打击力度,使打击成为一种特殊的预防手段,以打促防,形成威慑,营造“不愿为、不敢为、不能为”的思想防线。

篇5:职务犯罪的预防

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62032件,结案16060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64831人。其中县(处)级干部5916人,厅(局)级干部415人,省(部)级干部15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的有4775人,占受党纪政纪处分人员总数的2.9%。由此可见,职务犯罪行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形势之严峻,问题之严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把惩治职务犯罪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侦破了一批职务高、数额大、影响大的大案要案,特别是成克杰、胡长清、李纪周等重大案件的查处,有力地震慑了犯罪分子,振奋了党心民心。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2004年11月3日在中央党校作反腐倡廉专题报告时强调,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注重有效预防腐败,从源头上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职务犯罪,就是在行使国家和法律所赋予的公共权力过程中,为了个人和部分小团体(集团)的利益,不正确的行使权力,侵犯了国家和其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从而触犯了刑律的行为。职务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他们的犯罪是因为对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功能的歪曲和异化。可以说,无权力,则无职务犯罪;无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则无职务犯罪。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作为刑事犯罪的一种,在整个犯罪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比较突出的如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罪等等。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权、钱、情这三个环节的管理上存在漏洞。总体来讲职务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位高权重,贪污受贿

位高权重,贪污受贿是众多职务犯罪的首要特征。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马德受贿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卖官案,绥化市有半数以上的处级以上干部卷入其中。据黑龙江省纪委发布的消息称,马德利用职务之便和手中之权,从1995年至2002年4月,疯狂敛财折合人民币2385万元,已核实认定马德受贿人民币502万元、美元2.5万元。

(二)品行堕落,贪色循情

经济上的犯罪与生活上的堕落,从来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干部的堕落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经受不住考验,往往背叛自己的誓言,贪赃枉法,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终品行堕落,沦为人民的罪人。根据对缉拿归案的职务犯罪嫌疑人进行的“罪情”分析,发现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贪色循情。调查发现,这些人为了满足女人的欢心,不惜铤而走险“弄”钱的占了70%。另一种情况,就是用贪来的赃款找女人。从公布的厦门“远华”、沈阳“慕马”等案情看,不少犯了罪的领导干部都属这种类型。

(三)意志薄弱,盲目攀比

职务犯罪的具体行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引导,新形势下,社会大环境、工作单位环境、家庭小环境的影响,社会风气、朋友群体圈环境等对职务犯罪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在有的干部喜欢傍大款、跑富庙,接触的朋友都是一些有钱老板,时间长了,难免产生不平衡心理,加上平时称兄道弟,亲密无间,不分彼此,权钱交易在所难免。从检察机关办理窝案串案涉案人员多属于此类。

二、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素质较低。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放松了自身的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生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究其根本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法制观念淡薄。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地做到依法办事。他们往往认为工政法秘书网作不会出问题,自己不会犯错误,就是发生了一些违纪违法情况,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缺乏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法制观念淡薄。

(三)特权思想严重。在一些职务犯罪的干部中,往往拥有特权,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崇高宗旨,颠倒了主仆关系,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事实上,几乎见诸报端的腐败分子在受到惩处后都会自我反省:“如果当时有人提醒我、监督我,就不会有如此的下场”,但悔之晚矣。

(四)管理方式尚待完善。少数基层领导对干部职务违纪违法导致的各种问题认识模糊,在行动上对干部失察、失管、失控。对违纪违法干部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制度,明确规定既要抓业务也要抓队伍建设,但少数领导实际上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不检查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在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的部署要求,缺少深入检查;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渗透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措施。

(五)监督制约机制松懈。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517878秘书网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如在土地使用权出让方面,存在暗箱操作等严重违法行为,法规制度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成了

一纸空文。这些漏洞,也是监督制约机制没能正常运转的结果。

三、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惩治职务犯罪是治标措施,预防才是治本之策。人们往往关注打击职务犯罪而忽视预防工作。惩办贪污腐败,令人解气,但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以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损失,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预防职务犯罪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成克杰、胡长清、程维高等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坚固堤坝。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健全权力运作程序,完善监督措施,逐步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在监督机制方面,要特别重视三种监督力量,一是专门监督,主要是依靠检察机关的的作用,要保证其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作用。二是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人大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要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不能流于形式;而政协的民主监督则是我国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宝贵政治资源。三是新闻媒体的监督,通过公开暴光和披露来促使腐败现象得以收敛,要确保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之成为制约职务犯罪的锐利武器。

(三)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的预防犯罪工作机制。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治对政府而言,其实质意义在于防止行政权力的泛滥。由于行政权是一种由国家行政机关主动行使的权力,其作为或不作为均必须依照法律的授权和规定,否则就容易形成腐败,要依法行政必须重点抓住两个方面:一是立法;二是执法。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工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惩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法规,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规体系,使预防职务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执法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职务犯罪高发期,要加大惩罚的力度,要从重从快打击职务犯罪,增加职务犯罪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使职务犯罪分子不敢犯罪,犯不起罪。

篇6:完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建议

完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建议--反腐专题片《职责与犯罪》观后

为了深入推动反腐败斗争,加强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更加切实可行的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民主法制意识,近段时间,公司党委组织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在公司电视节目里观看了专题片《职责与犯罪》。

该片取材于近年

来检察机关查办的渎职犯罪典型案例,并用以案说法的形式诠释36个渎职罪名。目的是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国家干部、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增强干部的法制意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促进依法行政。

《职责与犯罪》正是以一件件真实的渎职案,来警告广大党员、干部和公务员应该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力,又怎样预防职务犯罪。对党员干部公务员来说《职责与犯罪》正是一部普及法律的教科书,反腐倡廉的的宣传片和勤政廉政的警示录。好范文版权所有

为什么职务犯罪年年查处,年年都有大量的类似案件发生,这在某些角度可以反映我们的法制法律和执法管理上还有一定的漏洞,笔者经过深入思考,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一、加大案件查处和惩罚力度,增加犯罪成本

检察机关和各单位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别发挥其纪律和法律功效,严肃查处犯罪是最好的预防手段之一,对职务犯罪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相关部门要敢于查处自己内部的问题,严格执行案件移送制度,不仅一般案件要移好范文版权所有送,同时内部的问题也要移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处罚,做到让干部职工消除犯事了单位会出面保护的心理,让干部、职工个人确实承担起应该担的责任。减少对职务犯罪分子的缓刑适用,以彻底破除“查到了最多退钱判缓刑,查不到我任然当官”的犯罪成本底线。使犯罪的预算成本增加,风险增加而使其不敢犯罪。

二、加强监督制约机制的执行力度,减少职务犯罪的行为空间。

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落实都等于零。在制定制度的同时,认真抓监督,以强化干部职工的自律意识,尽量缩小职务犯罪的空间。

(一)加强两权监督。近几年来的情况表明,职务犯罪主要发生在“两权”,即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运行上。“两权”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导致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自由裁量权,甚至出现权力的失控现象,因而抓住“两权”监督制约,就抓住了职务犯罪预防的突破口,也就抓住了职务犯罪预防的关键。坚持以权力制约为核心,以政务公开为载体,以网络监控为依托,以责任追究为手段,建立健全制约机制、督查机制和追究机制,坚持对“两权”的运行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制约,防止权力运行出轨,最大限度地限制滋生腐败的时间和空间。

(二)科技制权,防止权力“真空”。如目前正推行的行政服务中心,就是一个综合科技制权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一切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都在显示屏上公布,办公方式以集中的现代化的手段代替了传统的工具,减少了工作中更改各种票证的随意性,同时也加强了对工作人员的监督。科学的管理机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约国家工作人员手中的权力。一是出台的监督制约机制执行的保障制度,制定规章制度执行制度,保障各项制度的落实。二是明确各部门、各环节、各个岗位的责权利。三是行业预防与社会综合预防相结合,开展全方位预防,除给干部职工上法制课外,还应对其家属进行法制宣传教育,采用给干部家属一封信等方式,加强对干部8小时以外的监督等措施,形成“单位”、“社会”、“家庭”共同开展的立体预防网络,减少了职务犯罪的机会和行为空间。

篇7: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2.在民主建设方面,由于 历史 和现实中的种种原因,我国的民主化建设进程遭遇着较多的困难,无视民主、压制民主、甚至破坏民主的现象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民主集中制原则观念淡薄,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搞“一言堂”,听不进一点不同的意见,目无法纪,利用职权任意行事,如此作为,难免会产生一些危害 经济 与法制建设、损害人民公众利益的结果,滋生专权型职务犯罪,一些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个人权力欲恶性膨胀,严重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骄横跋扈,失去监督和制约,必然要导致腐败。

3.在执法方面,一是某些检察人员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由于受办案人素质、犯罪人各有特异的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保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罪必究,从而使一些人怀有侥幸心理,涉足犯罪。二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在少数情况下,会出现以罚代刑现象,特别是对一些领导干部,有时为了顾及政府形象、社会 影响等,以党纪政纪处理代替刑事责任,且形成比照处理的惯例,削弱了惩治犯罪的特殊预防作用。三是某些司法制度不够健全,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等,导致法律、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减弱了法律、制度的约束力,予职务犯罪以滋生的土壤。

4.从监督制约机制方面看,上级部门的监管不力也为职务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发展经济,经济的好坏成为衡量领导政绩的首要因素。再者一些上级职能部门对下级部门缺乏有力的监督,该审查时不审查,该从严时却睁一眼闭一眼长期下去至直导致腐败,滋生犯罪。

(二)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1.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面前,放松 学习和道德修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消极腐朽思想恶性膨胀,是导致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

2.少数国家公务人员官本位思想严重,在工作中主观臆相,脱离客观实际,违反 科学 ,草率决策造成危害后果,在办案中我们看到,官本位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争地位、搞特权、谋私利,为谋求升官而不惜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他们工作不负责任,唯长官意志办事等,轻视民权,假公济私、专横跋扈,玩忽职守,蜕化变质等,这些必然会导致职务犯罪的产生。

3.忽视法制,轻视人权。一些手握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受“法自权出,权大于法”、“官贵民贱”、“法治即治民”等极端错误观念的影响,在执法和行政过程中,粗暴执法,对他人特别是违法者的人权漠不关心,随心所欲,本应为民服务,却泛变为以权欺人,从而滋生出利用职务便利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犯罪。

(三)经济方面的原因1经济体制改革特定阶段的矛盾影响。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是从一种经济模式向另一种经济模式的转变的过程,这个改革过程不是简单地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改和补充,而是要对计划经济体制中不合理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运行原则予以改造、更替,这一伟大的改革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会在一定时期存在双重体制并存在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新旧体制之间在各种环节上相互摩擦给权力异化、监督失控、职责混淆带来了便利条件,这是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之一。

2.市场经济中的负面因素。 目前 ,我们尚处于市场经济建立初期,规范 企业 行为、经济行为和市场行为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都处于建立、健全和发展完善阶段,市场经济依靠政府和各种法律、法规来调整和维持,在此条件下,一切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了可以转化为商口的内在动因,有人为占领市场获取个人利益,而采取不法手段谋求行使职权者给予帮助,一旦钱权交易达成,徇私枉法、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便产生了。

3.“入世”后的新挑战。“入世”后我们需要在经济领域中,依据世贸规则建立起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在新旧经济管理体制磨合交替的过程中,由于相应的监督机制没有建立或健全,尚未形成有效的制衡体系,难免在一些领域出现无序状态,需要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等部门不断介入,加大调节制衡力度,而少数执法人员,因金钱欲望的膨胀从而被拉拢腐蚀,坠入犯罪的深渊,从而发生职务犯罪。

篇8:浅析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

4、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上, 首先, 关于人生观的基本走向, 当前地方高校师生普遍采取实用主义的人生态度。在人生理想追求上由理想主义转为实用主义倾向, 个体的价值主体地位已明显增强, 人生价值主体由整体主义向个体本位偏移。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崇尚兼顾个人与社会, 兼顾贡献与索取, 这具有现实的合理性, 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影响的结果,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看到, 由于过分强调“自我”, 使“集体主义”、“互相帮助精神”、“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积极的思想观念正渐被淡化。其次, 关于价值观念的走向, 由于社会的导向作用, 当今广东高校师生普遍注重效益, 崇尚务实, 较前重视金钱和物质利益, 有明显的功利性倾向。尽管在价值取向上和社会主导观念基本相一致, 然而他们的行为取向却未必和价值取向相符。这可以从他们择业等问题体现出来, 如今高校特殊主体构成, 即国家工作人员。

一、职务犯罪的成因

职务犯罪的成因是复杂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 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 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分析, 都应是主客观原因的集合。因此, 这里只准备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一下犯罪成因。

(一) 主观原因

1、政治素质低

师生选择职业不再盲从, 也不把金钱物质条件摆在首位, 却是比较注重结合自己实际情况, 既重“发财”, 更得“成才”, 这反映出他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倾向。

三、意见和建议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和思想教育上要为青年学生解惑释疑, 化解矛盾, 理顺情绪, 增强干劲,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协调统一, 增强号召力和感染力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 所以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

第一, 突出思想教育的重点, 注重实际效果, 努力探索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在继承中创新, 并能做到统筹安排, 分步实施。

第二, 全面构建, 整体推进, 分步实施, 使校园文化建设逐步沿着多层次、多样性、系列化目标发展。

第三, 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突出校园文化的成人性、性格性和校园性, 保持校园文化的高格调和高品位。

第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积极倡导理论修身、文化修身、道德修身、艺术修身提高成人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五, 投身于实践, 扩展校园文化

国家工作人员是国家各项权利的行使主体, 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坚定的政治立场, 具有高尚品质, 大公无私、刚正不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部分国家工作人员由于自身没有扎实的思想基础, 平时又不注意政治学习, 造成党性修养差, 思想防线脆弱, 在功利思想的驱动之下, 追名逐利、以权谋私、徇私枉法, 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职责抛在脑后, 站在自己利益的小圈子思的外延, 探求社会实践与育人成才的最佳结合点。

第六, 加强理论研究指导, 密切与其它成人院校的联系, 取长补短, 开阔视野, 通过联合和合作, 营造更大的文化氛围。

这样做的好处, 即突出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又找准了成人学生的所需、所为和思想变化, 突出了个性, 也符合他们的文化要求的切人点, 又体现了校园文化多样性的氛围, 营造了高雅的育人环境。发挥青年学生的自身积极因素, 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地投身到为集体, 为国家贡献自身的力量上来。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石远吉、郭亚芳:《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 《学术论坛》, 2001年。

[3]廉永杰:《世纪之交, 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思想教育研究》, 1997年。

[4]宋超英、曹孟勤:《社会学原理》,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1年。

考问题, 处理问题。最终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

2、法制观念淡薄

依法治国是我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国家工作人员更应率先严格遵守法律, 依法行政, 依法履职。部分国家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存在着学法不懂法, 懂法不守法的现象。他们忽视法律和制度的存在, 在要求别人遵守法律的同时, 自己却违法乱纪, 置法律的尊严于不顾, 导致职务犯罪屡屡发生。

3、特权思想严重

国家工作人员, 特别是领导干部具有特权思想, 才把国家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看成是一种资本, 一种特权, 以管人者自居, 把这种权力作为为自己和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 利用人民的权力去损害人民的利益, 破坏了人民公仆的形象, 危害了国家的信誉和尊严, 降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4、人性的局限

在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中, 这一原因具有共性和根本性, 是不可不提的。公共权力是维系社会有序运转的工具。而这个属于全社会的工具不能人人行使, 只能由少数人具体操作。而人性是有局限的, 当社会公众利益和自己个人利益相冲突时, 部分掌权者的人性弱点就会暴露出来, 为了自己的私欲, 不惜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 从而构成职务犯罪。

(二)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对职务犯罪固然起着决定性作用, 客观原因的催化作用也不可小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体制构建不完善

我国职务犯罪屡禁不止, 现有体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导致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权力配置不科学。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政治体制的缺陷。过分集中的权力为掌权者提供了滥用权力的可能, 使个人意志扩大化, 最终导致权力失控, 触犯刑法。二是政治体制建设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由传统计划经济形态经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成功过渡到市场经济。三次经济体制的飞跃, 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但同时, 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及时跟上, 配套机制没有及时建立, 管理上存在着空白和漏洞, 为腐败滋生提供了温床, 为职务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2、监督不到位

权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支配他人的力量, 有无限扩大的特性。如果权力在行使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约, 个人意志就会处于无压的状态, 从而使掌权者任意使用手中的权力, 使职务犯罪成为可能。因此有效的监督机制是预防控制职务犯罪的有效措施。目前, 我国虽然设置了诸多的监督机构, 如人大、政协、纪检、监察、检察, 还有社会舆论、人民群众等。但由于体制不够完善, 往往造成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不能发挥约束权力的功能, 使部分掌权者恣意妄为成为可能。

3、法制弊端

司法是惩罚职务犯罪的最有力手段。要很好的发挥这一手段的作用, 科学健全的法制体系和严格规范的执法程序必不可少。而目前, 我国法制在职务犯罪方面确有不妥之处。一是体现在立法上。对职务犯罪的范围规定不够宽泛, 对部分现实发生的利用职权谋私的行为, 没有纳入法律, 导致执法依据欠缺, 使行为人不能受到应有惩罚, 也助长了犯罪欲望;已经存在的法律也有概念模糊、操作性差等问题。二是执法不严。造成这一状况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执法人员的素质低, 不能正确适用法律, 造成执法不力:另一方面是执法环境不够好, 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也给公正执法造成了阻碍。另外我国法律对职务犯罪规定的法定刑偏轻也是造成职务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原因, 部分腐朽没落精神文化的泛滥也对职务犯罪的发生起着催化作用。

二、职务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目前, 职务犯罪已经成为阻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绊脚石, 已成为影响社会进步的毒瘤。想移开这块绊脚石, 就应在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前提下, 采取相应措施。根据上述成因, 本人认为以下几方面工作必不可少。

(一) 进一步完善体制建设

体制机制不科学不完善为职务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 预防职务犯罪首先就要完善体制。一是改革权力分配机制, 形成权力内部制衡机制, 以防止权力过分集中, 形成个人专权。二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把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纳入规范的轨道, 把其犯罪的机会降到最低。三是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重点放在理顺各监督主体的组织和运作上, 增加监督工作的可操作性、实效性。

(二) 强化监督制约

监督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有力措施, 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监督:一是强化党内监督。深入贯彻民主集中制, 坚持组织党内生活会, 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对其产生的国家机构的工作加强监督, 特别是各级政府、司法机关。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加强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司法执法行为的监督。各系统内部也要相互监督。三是强化经济监督。主要是对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的监督要加强。四是强化舆论和群众监督。依法保护他们监督权的实现, 调动其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三) 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从立法的角度, 可以把预防和控制职务犯罪工作法制化, 制定相应法律明确预防犯罪的主体、权限、方式等内容。可以先制定《预防职务犯罪条例》, 等时机成熟再进行立法。其次要对现有相关法律进行修订, 如《刑法》, 通过修订扩大职务犯罪的范围, 增加相应罪名, 以添补法律依据的空白。同时加大惩处力度, 增加犯罪成本, 使想犯罪的人“不敢犯”。再次应针对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定专门程序, 如适当缩短审限、广泛适用异地审理、秘密审理等, 以剪断保护网, 减少外来因素对司法的干预。最后, 为了公正执法严格执法, 现有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都要提高。

(四) 加强教育, 全面提升素质

前几点措施都是从外因的优化来防控职务犯罪, 主要是想达到使国家工作人员“不能犯”“不敢犯”的目的。而这一措施层次则更高一些, 主要是通过改造国家工作人员的主观世界, 达到“不想犯”的境界。应该加强的有党性修养, 使其理解并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坚定政治立场, 筑牢思想防线, 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加强法制教育, 真正做到学法、懂法、守法;最关键的是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提升道德素质, 做一个高尚的人。

总之, 造成职务犯罪率居高不下, 危害程度日益加深的原因复杂多样, 对职务犯罪的防控也需多方共同发力, 齐抓共管。虽然任重道远, 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得同其作坚决斗争, 相信最终会减少并杜绝职务犯罪, 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创造更有利环境。

摘要:职务犯罪无论从数量还是危害程度上都呈上升趋势, 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极大影响, 对于如何预防和控制职务犯罪, 怎么构建一个公正廉洁社会这一重大课题, 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 以期对预防和控制职务犯罪有所裨益。

上一篇:2022送给高考生的唯美寄语下一篇:浅谈五五普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