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国政治形势的一些看法

2024-08-11

对当前中国政治形势的一些看法(通用8篇)

篇1:对当前中国政治形势的一些看法

对当前中国政治形势的一些看法

随着中国新年的来临,在这个国家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马上就要在中国首都北京召开了,事关全中国人的切身利益的时政大事自然也会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密切注视,时至今天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幸存的社会主义大国,拥有十三亿人口大众,至于中国是怎么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人们历来就是众说纷纭,但是他终归现在就是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已走过了近六十多年的历程,关于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起了中国明清两代皇宫的紫禁城的巍峨和挺拔,那等的气势和磅礴,仿佛就预言和暗示了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大度和气派,这是中国人与其他不同民族和国家显剧的区别,也好像是中国人本身携带的基因迎合了他们自己后来所走的道路和所作出的选择,他们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一他们自古一来就秉承和拥有的理想和梦寐,他们始终孜孜以求在不断的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其实这个国家从来就没有能够单独的独善自身的生存在这颗星球上,因为他们不同寻常的历史和过往他们从来就是被人关注和深深影响着世人的,可以说,它既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它更是一个人类共同深切关注的家园,因为这个国家有着这个国家不同寻常的特质,可以吸引着世人的非凡的特质,那就是他曾经拥有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这一点其实可以从上个世纪的开始就可以看出来的,社会主义在世界的传播直至最终在中国的尘埃落定注定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史就无时不看出世界从来就是息息相关血肉相连的,东西方的文化进步从来就是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所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其说是从欧洲的前苏联传过来的还不如说是中国自身的文化传承有着这方面的急切的需求进而演化成轰轰烈烈的中国二十世纪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运动的,应该说这个国家和民族从来就不缺乏理想和浪漫,正是在这一融汇在民族血脉深处的中华民族的元素使他们在二十世纪血与火的考验中经历了惊天骇浪般的浴火重生,他们在极其险恶的条件和环境下要去完成极其艰巨的历史任务,那就是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辉煌。他们就是这样冒着浓浓的战火,在布满荆棘泥泞地道路上一路艰辛的跋涉了过来,也付出了极其惨痛和巨大的代价,也终归他们迎着理想不断奋勇向前着。这就是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史,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史—中国大陆二十世纪的现代史。

在中国大陆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历经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今天的习近平主席,有苦有泪,有血有汗,也有过从未有过的欢心和幸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从全面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的崭新的时代,人们从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版本过渡到充满人性和自由的市场经济版本的时代,也许人们对过去还是记忆犹新但是他们还是对现实充满憧憬,他们急切的渴望改变自身的命运和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就这样他们又一步一步的与这个世界逐步的接轨了,迎来了又一轮生命的朝阳,他们开始了全新的市场经济的尝试和大规模的城市社会运动和改造,力争使自己的生存能上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平台,这就是自上世纪以来的全面振兴和发展国家经济的一个历史上都不多见的辉煌的三十年,全面经济建设的三十年,对此人们从来都是诽誉参半,有的人怀疑,有的人赞誉,其实中国的事情从来都是复杂的深刻的和多变的,人们认识的不同,对事物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的差异就形成了你们鲜明的判断的差别,在中国要不要市场经济恐怕就是摆在中国人面前深刻的课题,而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进步其实质就始终离不了市场经济的左右和摆布,这个世界没有无源之水,世上万事总有个源头,而这个源头就是现今的世人们并没有彻底搞清的事物的本质也就是什么是市场,人类的市场,因为它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定型着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模式,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走向,更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说市场和市场经济在一定社会发展时期起着关键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去年中国全新的领导班子走上了岗位,作为一个国家公民我是感到欣慰和充满期待的,我希望看到这一代领导班子的政治理念和赋予这个国家的蓝图,也就是民众心目中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中国究竟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实在是一副千斤的重担,任重道远。我首先觉得中国历经已是走过了快速的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正在全面完善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和模式,这期间这个国家发生了急剧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理念和思维模式也从过去的单一走向了现在的多元和现代,摆在这个国家当前急切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是让人们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国家事务,国家事务究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着什么样的深切的渊源和关联,进而人们就必须更深刻的认识到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和把握好自己的国家事务,并勇敢深切的加入其中,成为这个组织的富有生命力的一员,国家是要贫穷还是要富裕,人们是要富足安康还是贫弱积病,这就是深刻反映社会民生和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社会生态理念,其实我想这一届政府就应该在前几届政府的基础上在真正的民生问题上能切实的把这个国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在一个国家民生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问题,在近现代中国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其实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中国的民生问题,一个政党和一个组织就是为了根本的解决这个历史时代的真真切切的民生的问题才有可能有生存的空间和立足之地,而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凭借中国近现代独有的历史的中国国情才获得了夺取政权的成功,应该说这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底子异常薄弱的古老的帝国,这个古老帝国经过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在近现代社会历史进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艰难洗礼才最终赢得自身的独立和完整因此也付出了极其沉痛的代价,这个国家变得一无所有,一贫如洗,人们无不是生活在贫困线下日不敷日,这就是中国当时的国情,而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也真是在这样的极其艰难的时局下取得了政权的成功,这就是中国实际的国情,所以说解决中国的实际民生维持这个古老帝国的延续和成长进步也是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真正面临的真实的实际任务,归根结底解决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就是这个政权面临的直接首要任务,尽管人们可能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和走上了不同的方向但目的和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要在这一片曾经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焕发着生命活力的古老的土地上建设和拥有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人性关怀富有文明气质和精神的人文国度,这是人们的理想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的目标,中国人在这条道路上艰难的行进了许多年,所以说一个衡量国家的文明和进步的根本标志其实就是这个国家的民生境况的真实体现,这才是一个国家的最根本的中心任务,历史进入了新千年,中国的经济建设也走过了几十年的蓬勃发展时期,中国也进入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加入了WTO,努力的进行市场经济国家体系,其实这是一条一个国家真正成长的必由之路,人们只有经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熏陶他们才能真正看清和认识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他们也才能更好的处理自己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真正的市场是能培养和锻炼和造就一代人的,人们只有在市场的洪流的冲击和激励下才能更好的掌握自己的命运,谱写出人生的篇章。

其实市场和市场经济也是可以认知的,可以把握的,事关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当然就是广大民众的生存境况和质量,而决系民生质量的有人文精神的,有物质的,而企业这个世界近现代社会直接催生的人们物质利益和精神财富的诞生地就值得引起高度的关注,对企业的认知和认识就决定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真实的水平,这也是市场经济成功的关键,所以说在现今的特定历史时期对于企业的专业的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必须对企业家有足够的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他们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要给他们足够的合理的生存空间,必须建立起完整的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合理的规划和体系,要建立起系统的企业学学科体系,要使全体社会的人们对这个事物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要使企业家群体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席之地得到人们赞同和认可,使人们真正正确的认识这个事物和接受这个事物,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想这可能是这一届政府必须要完整的任务。在当今中国有几个关键性的字眼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民生,法制,和国家安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真正具有决定性影响和作用的就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们是否觉得他们的生活和生存是适意的,是理想的,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和富有生命性的,这是最起决定性的要素,一个国家的真正的实力就是从这里体现出来的,所以说当今的中国要想在世界真正的立足成为一个实力强盛的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就必须有几个关键性的要素要抓住,而其中特别要抓住的就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生命力的来源和创新意识的增强,一个国家使人们有了归属感认同感,使人们有了希望,就不愁这个国家会灭亡会消失,其实这也才是一个国家的真实涵义,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在拼什么?其实都是在拼人,拼人的生存,拼人的生存质量和质地,而其他都不过是人们为了实现目的的途径和方法不同而已,所以在中国也要紧紧抓住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最主要特征改善和提高人类自身的生存质量,以此为目的和出发点在全社会进行全民素质的提高,要让全民了解和熟悉他们自己的国家事务,使能够在国家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以及经济建设等方面有长足的进展,能真正展现出国家实力。

这是我对这个国家的一些思考,也是对这个国家的希翼,我衷心的希望能看到一个充满自由人性和生命活力的东方大国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衷心的希望世界的人们会以热忱和友好的目光来注视着这个东方大国的崛起,人们会以它作为一个美好的家园来翘首以盼,这个国家就真正成功了。

篇2:对当前中国政治形势的一些看法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应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个只会埋头读书的书呆子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对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形势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成为一名有思想有历史使命感的当代大学生。

我认为要想全面客观的认识当前中国的经济政治形势,首先要从目前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说起。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世界经济似乎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闹得沸沸扬扬的欧元区的欧债危机在经历一系列举措后有所缓解,但仍未从根本解决问题,如果危机继续恶化下去,势必会造成欧元的解体。资本主义世界的其他强国如美国和日本,他们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虽然我对各国的情况不是十分了解,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也掌握了一些知识,全球经济复苏整体后继乏力,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将自身危机转嫁给他国,搅乱了全球经济….在如此的世界经济背景下,反观中国,中国的经济似乎仍旧按着高速平稳的轨迹健康发展着,然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也不可能会独善其身,势必会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作为近几十年来崛起的新经济体,中国的发展可谓是令世界瞩目的,自从改革开放政策推行以来,中国的经济以百分之八九的年增长率迅猛发展了几十年,成为了当前世界经济格局重要的一极,并且这种高增长率仍将继续保持下去,必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然而中国的高增长率背后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例如对原料能源的高消耗以及对环境生态的破坏等。中国的粗放式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是被世人所熟知的,中国的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远不及她所消耗的钢材原油等原材料在世界所占的比重,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很多地方奉行GDP第一的原则只顾发展经济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大量的青山绿水消失在工业化的黑烟之中。并且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产业结构仍是已劳动密集型为主,凭借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占据世界市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优势正在渐渐丧失,我国像发达国家那样实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型仍遥遥无期,所以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也同样不容乐观。而目前,中国正处在这种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的动荡势必会对中国的发展造成影响和干扰。但是危机也往往伴随着机遇,中国应当抓住机遇加速转型。

篇3:对当前股市的一些看法

2009年至2014年的6年里,A股市场持续低迷,上证指数徘徊在1800点至3500点之间,可谓“熊”途漫漫。即或A股低迷如此,A股的估值水平相对于成熟市场仍然是偏高的。仅如2010年12月3日,当天沪指收于2842.43点,根据我们的测算,当天A股简单算术平均的市盈率为104.19倍,而同期纽交所和香港联交所简单平均的市盈率仅为15倍左右,因此,A股的市盈率远高于成熟市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上证指数从2014年10月27日的2290.44点大幅上涨至2015年4月30日的4441.65点,183天中上证指数上涨的幅度达到93.92%!

高市盈率是不是意味着估值泡沫?要厘清这一问题,就要厘清成熟市场的估值标准是不是适用于中国,或者说中国是否需要独立的估值标准和估值体系?

买股票、创业办公司、购置房产、接受更好的教育等一切投资都是用当前的现金流去购买未来的现金流而已。如果我们期望赚取10%的回报。如果一个资产,未来每年稳定地给我们带来1元的现金流,我们愿意为此支付10元的价格。支付10元的价格购买未来每年1元的盈利,市盈率正好为10倍。给定投资者预期回报率为10%,一个盈利稳定的资产的市盈率为10倍。

如果一个资产,次年的盈利为1元,此后盈利将保持逐年增长,那么我们将愿意支付高于10元的价格,此时市盈率将大于10倍。我们支付高于10元的价格,购买次年1元的盈利,投资回报率达不到预期的10%,但我们购买的是一个成长的现金流,长期中平均的回报率一定能够达到10%。

如果一个资产次年的盈利为1元,此后逐年下降,我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将低于10元,市盈率将小于10倍。我们支付低于10元的价格购买次年1元的盈利,投资回报率将高于10%,但我们购买的是一个逐年下降的现金流,长期平均的回报率也就是10%。

换言之,如果投资者预期的回报率为10%,成熟且盈利水平稳定的公司的市盈率为10倍,盈利不断成长的公司的市盈率将高于10倍,盈利水平预期下降的公司的市盈率将低于10倍。但一个经济体所有股票平均的市盈率应该在10倍左右。

“西格尔(Jeremy J.Siegel)教授对1970~2001年这32年内世界上主要股票市场的统计表明,各市场的长期平均复合回报率相差无几,英国为11.97%,美国为11.59%,日本为11.12%,德国为10.88%。而美国股市标准普尔500指数1969~2002年这34年的长期平均复合回报率为10.0%。实际上,不仅这个时间段的统计结果是这样,改变一下统计的时间段,只要不是刻意选择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进行统计,而且时间段足够长,得出的长期平均复合回报率差别不大,基本上都是落在9%~13%之间”。正因为主要成熟市场股票的预期回报率在10%左右,这也就意味着主要成熟市场所有股票平均的市盈率大致在10倍左右。事实上,我们对主要成熟经济体股票市场观察的结果表明,这些市场长期平均的市盈率大致在10倍左右,与上述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在美国,购买股票,是用当前的现金流购买未来的现金流,难道在中国,进行股票投资,就不是用当前的现金流去购买未来的现金流?在美国,投资者有资格要求10%的回报,难道中国人就没有资格要求10%的回报?如果中国人也要资格要求10%的回报,这是不是意味着A股投资者,也只需要支付10元的价格购买未来每年1元的盈利,市盈率是否也是10倍?

综上所述,相信大家能够理解了,成熟市场的估值标准同样适用于中国,中国股市没有理由要求独立的估值体系和估值标准。而根据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的观察,“目前高估值的股票太多,股市在4000点附近,100倍(市盈率)以上估值的股票占44.63%,……创业板整体估值水平已经接近100倍,这是纳斯达克泡沫爆破前的水平”。因此,即使在2000多点时,A股就存在明显的估值泡沫,难道沪指涨到4500点时,泡沫更少了?

股市泡沫有哪些危害?

危害之一,破坏了股市的资源配置效率

比如市盈率为100倍,公司从股东那里拿100元,只需要未来每年替股东赚1元的盈利,融资成本只有1%。如果一个投资项目预期的投资回报只有2%,上市公司仍然会上这一项目,因为投资回报率大于融资成本。反之,如果市盈率为10倍,我们拿股东10元,未来每年需要替股东赚1元,融资成本为10%,只有当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大于10%时,才是有利可图的。因此,A股的高估值,将大大降低融资成本,从而导致稀缺的资本,被低效率的使用。这或许是当前A股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欠佳的原因之一。资源被低效率使用,是否破坏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危害之二,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的行为异化

高估值将对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产生错误的激励效应并将导致他们的行为异化。你会在股票价格高估时上市还是低估时上市?你将在股票价格高估时减持还是低估时减持?答案是显然的。正是因为A股的过高估值,导致了A股市场所谓的IPO“堰塞湖”现象,并导致控股股东在高位套现走人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上市然后再高位减持套现的巨大利益,将诱导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认真在经营好自己的企业?还是会诱致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在股票市场上实现高估值带来的巨大利益?这一动机,是激励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认真做好实业,还是将激励他们进行金融投机?因此,高估值,是导致当前上市公司金融投机盛行的重要诱因之一。

危害之三,估值泡沫是导致A股市场浓郁投机气氛的重要诱因

当股票价格严重高估,现金红利占股票价格的比率,即红利收益率就近乎为零,此时赚取股票价格的增值就成为唯一的投资目的,而短线炒作也就成了唯一的投资方式,正因为如此,估值泡沫是导致A股投机气氛浓郁的重要诱因之一。股市的投机气氛,弥漫开来,形成了当下全社会赚快钱的不良风气。这种风气弥漫开来时,勤劳、诚信、耐心,将不再是美德,其后果不可谓不严重。

危害之四,估值泡沫将加剧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

存在估值泡沫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将具有极大的动机,想尽各种办法上市,然后在高价位减持,获得巨大的减持收益。而中小投资者在高价位接盘,然后股票价格向其真实价值回归,中小投资者蒙受巨大的财富损失。中小投资者的财富损失,是不是大股东巨大减持收益之源?如果是,是不是可以解释IPO堰塞湖现象?是不是可以解释A股市场上巨量减持频现现象?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家都讳言A股估值泡沫的存在这一现象?这会不会导致财富在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之间的重新分配?会不会加剧财富和收入的两极分化?能不能为当前中国的基尼系数高企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2013年度,创业板公司华谊兄弟的大股东王中军、王中磊和马云先后数次减持华谊兄弟股票,“减持市值达到11亿元”。大股东巨额减持意味着什么?是否与A股相对较高的估值水平有关?我们还注意到,2014年“11月份,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间拍卖会上,备受瞩目的梵高油画《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以5500万美元落槌,加上佣金拍价合计为6176.5万美元(约人民币3.77亿元)”,购买者是华谊兄弟的实际控制人王中军,而“2013年王中军三次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华谊兄弟股份累计1600万股,合计套现5.26亿元”。大家不妨思考,王中军购买梵高油画的巨量资金,到底是谁赞助的?

既然泡沫的危害是如何之大,但A股市场为什么会出现泡沫?为什么A股市场的泡沫能够不断地累积?为什么A股市场的估值泡沫能够在长期中持续地存在?我们认为,导致A股市场估值泡沫持续存在并能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在于:

(1)政策制定者在股市中有着极大的利益;

(2)以散户为主的市场结构和散户的非理性偏好;

(3)财经网站、财经媒体和证券中介的舆论误导;

(4)A股市场制度设计的缺陷;

(5)近年来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和失当的货币政策。

接下来,我们逐一对此展开讨论。

政策制定者在市场中的利益

如果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或政策的制定者,应该对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大股东、中小股东等不同的“儿子”,一视同仁,恪守中立,发挥规则的制定并保证规则执行的“守夜人”职责。

但是,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即我国的市场经济,企业的所有制基础迥异于西方的市场体系国家,并且市场经济尚在完善过程中。政府,不仅是“守夜人”,还是国企的“亲爹”。显然,“守夜人”和国企“亲爹”这两个角色,是存在内在冲突的。前者要求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后者则诱致政策制定者更偏向于国企。试设想,足球场上的裁判,可以下场踢球时,裁判还会公正吗?裁判难道不会偏向他自己的球队?政策制定者的这种偏向性,或者说“守夜人”与“亲爹”两个角色之间的冲突,在我国经济政策制定中广泛存在。比如银行的贷款,更多地流向国企。垄断性的经营特许权,比如银行牌照、电讯运营牌照,只颁发给国企。

这一偏向性,无疑也反应在股票市场的设立、规则制定、股市监管等多方面:

第一,从动机上看,设立股市最为重要的目的之一,在银行体系之外为国企提供一个圈钱的平台,在服务于国企脱困这一目标的同时,也避免了国企低效率经营的风险过于集中于银行。比如,“1998年横行肆虐的亚洲金融风暴引发国内经济紧缩。国有企业天生就难以避免的各种弊病在一个经济紧缩期里集中暴露,以国家信誉为保障的国有企业陷入了“三角债”的泥潭,而给这些国有企业提供资金的银行业则陷入了实质性破产的困局中,股市为国企脱困的口号被提了出来并迅速付诸行动”。股市的估值水平越高、国企上市融资的成本就越低,也就越有助于股市为国企脱困这一目标的实现。

第二,从行动上看,我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政策制定者人为托市、制造行情,然后再安排增发的证据,这里我们仅略举数例。

其一,如图1,我们报告了1996~2004年间,A股市场每年的回报率和每年安排的上市发行、增发等股票发行次数。从图1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股市的年回报率越高,股市行情越好,政策制定者安排的股票发行次数就越多。这一证据,与股市为国企脱困的政策目标是一致的,符合我们的预期。

其二,A股市场建立20多年来,政策制定者通过媒体或其他手段,多次直接干预股市。如图2所示,从1993年5月3日至1994年7月29日,根据沪深两市等权重市场组合计算的指数从2267.5下降至647.22,降幅达-71.46%!股市的持续低迷,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福利和股市融资功能的发挥,因此,1994年7月30日各大传媒均刊登新华社北京通稿《中国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就稳定和发展股市作出决策》,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政策”,其一,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其二,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其三,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股市闻风而涨,1994年8月1日两市简单算术平均指数单日上涨37.35%!1994年8月1日至1994年9月13日两市简单算术平均指数从647.22上涨到1993.17点,30个交易日上涨3.08倍!而在行情相对较好的1995年和1996年,一共安排了1252次股票发行!

政策制定者的托市行为、托市后在高估值水平上安排更多新股发行和增发的行为,至少间接地证实了政策制定者国企脱困动机是存在的,也间接地证实,政策制定者在股市中,是有利益的,并非中立。国企脱困动机和托市行为,至少造成这样几个方面的经济后果:

其一,改变了散户的预期。散户不管多高估值水平的股票都敢接盘。散户接盘之后,如果上涨,自然赚了,即使下跌,政府也不会听之任之,最多到下次托市时就可以解套。而散户预期的改变,也有可能将股市高估值的系统性风险,转嫁给政策制定者。每每股市低迷是,要求政府救市之声不绝于耳,也可以间接证实,散户、机构等投资者,都有着政府会入市干预的预期。

其二,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自然也希望股票的估值水平越高越好,他们的这一动机则好与政策制定者的动机是一致的,他们的利益和政策者的利益也是一致的。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GDP的偏好,也希望本地区的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时的估值水平越好,因为本地公司的估值水平越高,发行或增发时圈到的钱也就越多,也就越有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和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在估值水平上的一致利益,决定了高估值股票的供给意愿,而散户敢于在高估值水平上接盘的动机,决定了高估值股票的需求意向。供给意愿和需求意向在市场上见面之后,我们就可以观察到A股市场上持续存在、并有可能不断累积的泡沫了。

分析师等证券中介、财经媒体、财经网站对A股市场高估值也有小的贡献,无论牛市还是熊市,证券中介、财经媒体和财务网站,总是异口同声地、明显乐观地预测股市坚定上涨。媒体、网络和证券中介偏向性的舆论导向,会强化散户接受高估值的意愿,从而也是A股市场估值水平偏高的重要原因。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在A股市场上,散户是利益的一方面,政策者制定者、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证券中介、财经媒体和财经网站,是利益的另外一方。这两方孰强孰弱?影响几何?耐人寻味。

A股的市场结构与散户的非理性行为

这里我们不妨引用一下高盛的统计:2014年11月,“在A股市场,散户持有57%的股份,并主导了82%的换手率”。因此高盛认为,“海外机构投资者能够驱动亚洲主要市场”,但A股是“散户市”。

散户市有什么特征?散户市场是不是和机构市同等理性?我们不妨先看一个小故事:“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Herd Effect)。

A股市场是否存在羊群效应?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展开研究。

第一,如果不存在羊群效应,那么投资者都是各自独立决策并进行股票买卖。由于投资者拥有的信息不一定完全相同,即使拥有的信息相同但对信息的理解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投资者分散、独立的决策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至少会部分抵消,因而股票价格的波动性可能会比较低。反之,如果存在羊群效应,即一个投资者的决策,和其它投资者的决策趋同,与分散独立决策时交易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可能会相互抵消不同,当投资者的决策趋同时,交易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不是抵消而是会叠加,会强化股票价格的波动。

根据我们的测算,1991~2014年上证指数年回报率的标准差或波动性为58.54%,而美国股市年回报率的标准差或波动性仅为19.16%,沪市年回报率的波动性为美国股市的3倍。这一证据表明,相对于机构主导的股票市场而言,散户市的羊群效应明显高于机构市。股票价格是决定于公司的基本面?还是决定于邻居的喜好?根据邻居的喜好决定是否买卖股票,是理性的吗?

第二,如果A股市场存在羊群效应,那么投资者的情绪将会相互影响,投资者乐观或悲观的预期也将相互影响。如果某一个投资者看好后市,那么大部分散户也将看好后市,大家都会入市交易,股票价格将因此而上涨。反之,如果一个投资者看空后市,大家都看空后市,那么大家都会退出市场,股票价格将会下跌。图3报告了2008年1月7日至2015年4月20日上证指数和沪市参与交易的股东账户数量之间的关系,图4报告了同期上证指数和沪市新增股东账户数的关系。通过图3和图4我们不难发现,交易的股东账户数越多、上证指数越高;新增股东账户数越多,上证指数也越高。这一证据表明,至少沪市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的存在,意味着投资者不是根据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而是根据“邻居”的炒股决策而决策,这意味着散户的理性程度是有限的。散户的有限理性,使得散户更容易受到媒体、网络、证券中介言论的影响,更容易受到市场传言的影响。在A股市场缺乏做空机制的情况下,包括机构在内的投资者,都只能从股票价格上涨中获益,因此我们不难看到,财经媒体、财经网站和证券中介发布的各种市场报告,都几乎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在投资者并非理性的情况下,也会导致A股存在持续的、甚至有可能是不断积累的估值泡沫。

做空机制的缺失显然是A股市场的一种制度设计缺陷。因此关于制度设计缺陷、舆论误导对股市泡沫的影响,我们就不再展开讨论了。

近年来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和失当的货币政策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蒙代尔1961年的研究,一个经济体,独立的货币政策、资金的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这三个政策目标,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两个。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尤其是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我国事实上奉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基本固定的汇率制度,同时经常项目下的国际收支基本自由兑换,同时资本项目下的外汇流动虽然实施一定程度的管制,但外汇的流入和流出,相对也是比较自由的。基本固定的汇率制度和外汇较自由的流动,就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不独立的。比如,如果出现持续的贸易顺差、资本项目下的顺差,那么中央银行只好被动地增发人民币以购进流入的外汇,从而导致中国近些广义货币的急剧膨胀。急剧膨胀的货币,流入资产市场,将导致资产市场出现泡沫,并且在货币存量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泡沫同样可能持续存在。这也是近年股市和楼市泡沫滋生并积累的原因之一。

因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而投放的大量货币,为房地产、股市两个资产市场所吸收并导致近年这两个市场泡沫滋生。在房地产调控的背景下,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了,房地产失去了进一步吸收货币的能力,这些资本更多地流入股市,这是导致2014年下半年以来A股大幅上涨的原因之一。这意味着房地产泡沫暂时停止积累而股市泡沫加速积累。

综合地看,政策制定者、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具有相同的高估值动机,政策制定者具有干预股市的实际行为,散户的不完全理性和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货币被动增发,是导致A股持续存在泡沫的主要原因。

影响A股未来走势的几个因素

未来的A股走向如何?是不是像坊间广为流传的慢牛说那样,以温和的速度持续上涨?

从整体上看,股票价格对基本面的背离即泡沫,当前A股的快速上涨显然没有上市公司预期的业绩上涨来支撑,因此股市泡沫的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泡沫会不会破灭,或者换句话说,泡沫是不是持续下去,一是决定于资金面,二是决定于投资者的预期。

从资金面来看,大家应该注意这样几个事实:

第一,人民币业已成为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因此人民币分步骤的国际化,是必然的。目前,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已基本实现了自由兑换,因此未来人民币国际的主要步骤是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而已经启动的沪港通和即将启动的深港通,无疑是资本项目下人民币逐步自由兑换的步骤之一。随着深港通的启动,随着沪港通和深港通的规模逐渐扩大,中国的投资者将面临更多的投资选择,尤其是香港股市公司治理优于大陆,多数公司有着稳定的红利支付,在A股估值水平居高不下时,港股将变得更有吸引力。大家试想,如果苹果手机比国内的山寨手机还便宜,你会买哪个?同样地道理,港股的估值水平低并且公司治理好、红利收益率高,A股投资者会不会调整其投资组合?组合中港股的比率会不会上升?如果是,是不是意味着A股的资金有可能出现净流出?从而倒逼A股估值水平下降?

第二,注册制的推出,已经是大概率事件了。注册制推出之后,股票存量将会增加,如果股票存量增加的速度大于货币增发的速度,会不会导致A股的估值水平下降?

第三,虽然各地方政府没有大声喧哗,但各地貌似都已事实上放松了房地产的限购。这会不会导致资本从股市流向楼市,从而导致A股估值水平下行?

从投资者预期来看,在A股一路高歌走向4400点的过程中,整个民族似乎都相信一个神话,一个只涨不跌的新牛市已经到来,并且将持续至永久。在经历了4400点之后的连续下挫之后,百姓的预期还会同样地坚定吗?同时,我们注意到,“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4月30日,2015年共有806家上市公司公告遭遇重要股东净减持,合计净卖出股份数为185.52亿股,参考市值为2165.42亿元;而去年同期536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的股份数为31.92亿股,参考市值仅仅为401.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1.2%和539.79%。今年前四个月的减持数据已经远超去年全年1400亿元的减持市值”。大股东疯狂地减持,是不是向市场传递不利的预期?

篇4:对当前中国政治形势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

我国高等学校自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扩招”)以后,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成为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讨论的一个热点。究竟教学质量如何,有人说是大滑坡,有人说是“稳步提升”,莫衷一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和中央领导关切,以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之中,温家宝总理几乎在每年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都要提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且,近年来一年比一年提得更明确。例如,2005年提“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07年提“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还以鲜明的标题进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2007年,国家又专门出台文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社会和国家高层领导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如此热切关注,固然表明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但至少也说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够令人满意。其实,不管“滑坡”也好,“提升”也好,不过是一种历史比较,说明发展趋势;重要的是要探究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到底有哪些不适应人们期望和社会进步的问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可惜,眼下国内高等教育界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仔细分析的少,而就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表泛泛议论的文章却多如牛毛。这好比医生治病,做诊断的少,开药方的多,因为“万灵药方”容易开。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座谈访问和问卷调查,以及笔者的切身感受,了解当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真实状况,分析存在问题与不足。文章仅限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由于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问题很多,为了取得共同语言,我们从界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含义入手,着重阐明确定教学质量标准的依据,提出评价、衡量教学质量的准则,进而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这只是一种尝试。由于调查的样板少,覆盖面不全,因此还不能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情况做出确切结论,只是提出一些初步看法。最后,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对提高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措施,提出了一些意见,供同行讨论和参考。

一、怎样看待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1,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

为了便于讨论,在讨论中取得共同语言,我们首先界定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表述,意见纷纭。例如,潘懋元引述了《教育大辞典》的释文,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有两个层次,一是要符合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般基本质量要求,二是要符合各级各类高校的具体培养目标要求。赵蒙成和周川在分析国际上六种常见观点的基础上发表了“全面质量观”的意见。认为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包括:(1)教育目标质量——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2)教育过程质量;(3)师资质量:(4)教育制度质量;(5)教育设施质量;(6)教育产品——毕业生的质量。刘尧总结了西方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含义的8种看法:(1)“卓越”和“一流”标准;(2)目标的合适度;(3)满足顾客要求;(4)持续的质量改进:(5)质量无法捉摸;(6)价值增值;(7)多样性;(8)效益与效率。

由此可见,界定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它的含义五花八门。但是,我们看到,有些定义包含着一些逻辑上的含混,即把教育实施者和实施条件与手段的质量通统归结为高等教育质量。这两者当然有联系,甚至可以通过衡量教育实施者和实施条件与手段的质量来衡量教育质量。但是,两者毕竟是性质不同的事物,不能混同。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五花八门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中找到界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这就是:(1)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功用;(2)社会,特别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社会意志的统治集团和市场对高等教育的要求;(3)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受教育者本身也是社会一部分,而且,其群体还可构成很有力量的独立社会成分,这里,我们把他们从上一点“社会”中提列出来,以示区别)。由此,我们就可来界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

所谓“质量”,就是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的量度。“质量”一词也许由此而来。这样,教育质量就是由教育目的与功用这个质的规定性,和受惠者的要求相结合来规定。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其受惠者是受教育者和社会,而社会又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工作和行为而得到实惠的,受教育者是直接受惠者,而社会是间接受惠者。但是社会却具有更集中、更大的权威。教育的目的就是康德说的“使人成为人”,这“人”既是能延续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人,又是能从事社会生活的社会人;既具人文性,又具工具性的人。具体要求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社会(主要是统治集团)和受教育者的意志来决定的。这样来界定“教育质量”大体上与教育界的普遍意见一致,如余小波的文章。这样的界定也大体符合上述潘懋元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以及顾明远在《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一文中所引述的定义:“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能力特性的总和。这些特性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标准、成就水平等形式表现出来。”

问题的困难就在于,不同教育受惠者对于“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不仅直接受教育者与社会,其中包含一群特殊的教育举办者群体(上述顾明远引述的“群体”或许就是指这一群)的要求不同,而且,不同的受教育者与不同社会群体都会有不同的要求,此时与彼时也有不同的要求,从而难以确定教育的质量标准。因此,潘懋元先做了一个总的划分,他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层次,目前对中国来说,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个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前一个应该是衡量所有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共同准则,但却显

得过于笼统和抽象,难以实际操作:而后者实际上还可细分为许多各不相同的“亚层次”。高等教育的操办者必须制订一些便于实际衡量、比较和评价的质量标准。

本文将主要讨论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2,确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标准的依据

质量既然是质的规定性的量度,就应该有衡量的标准。根据什么来确定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我们从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出发,分别列出教育目的与受惠者的要求作为依据:

首先,根据教育的本质目标,要教会学生能够生存和发展。在现代社会里,这种生存和发展本领要与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相适应。对高等教育而言,受教育者要在受教育后不仅能享受较高级的生存水平,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而且能自我发展,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终身学习、发挥个体潜能的态度和能力,以及能正确对待自己、事业、社会、人类和自然,具备表达、交流、组织和协调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起到更大作用。

其次,社会是复杂的,包含许多利益、信仰、种族等不同的各种群体,人分属不同群体(阶级、阶层、族群、教派等),他们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何谓生活美好?何谓行为高尚?不同群体有不同的看法。所谓“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一般只体现教育举办者的愿望。高等教育往往由政府主办,教育目标大多反映统治集团的意志。尽管在统治者违背人民意愿实行专制暴政时,也会有一些坚持正义的大学。例如,在法西斯德国和日本帝国都曾有过一些反抗侵略的正直大学。在今日中国,高等教育应使学生能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社会某些特定群体或集团(例如,地方政府或行业集团)举办高等教育,他们也会提出相应的要求,构成教育质量标准的一部分。

再次,社会是有分工的。学生受教育后参与社会生活将进入社会不同分工的各个部门,为此,高等学校必须给学生以进入该部门工作的各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各方面的专门人才。这体现高等教育是一种专门教育。教育质量标准应该包含各种专门人才所需的规格要求,这就是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各学科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育规格。这当然取决于学校和学科专业的定位,主要决定于服务面向的类型和层次。从大方面说,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主要有学术型和职业应用型两大类,层次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之分。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与学科专业,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

最后,质量标准要反映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意愿和要求。这种意愿和要求包括他们对教育种类的选择、对接受教育后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的预期、对获得报偿与进一步发展机会的期望等。随着高等教育受益面的扩大,甚至有人会把接受高等教育本身看作是一种高级享受,一种使自己愉悦的消费方式。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就很不一样了。

教育要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和活动有目的、有组织地实施,教学活动形式有:课堂讲授、辅导、讨论、作业、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研究开发训练(含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活动的效用表现在学生知识的增加、技能与能力的提升,以及态度和素质的改善上。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是对这些具体教学活动的效果优劣,及其与教育目的符合程度的整体量度,是这些具体教学活动效果质量加权统计总和。教学质量取决于众多因素,如教育举办者的思想理念、教学制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设施、管理机制等。这些因素也有各自的质量,它们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甚至决定教学质量,但这些因素本身的质量并非就是教学质量。另外,虽然学生学习效果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但教学质量也并不完全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或成绩上,两者并不等同。差的教学可能教出好学生,好的教学也可能产生不合格的学生。而且,学生在学校也并非只从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获益,他们还可主动从向教师请教、与同学交流,以及各种课外活动(一般称为“第二课堂”)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改善态度素质。在一些学校,这种作用对学生的影响不亚于教学活动。这里,学生个体因素起重要作用。

对于各层次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质量标准(学业标准),各国都有基本规定,例如,欧洲高等教育区制订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学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其中对专科和本科的表述为:“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3,教学质量标准是相对的,是模糊的

根据以上所述可见,教育质量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是单一、统一、固定不变的。除了上面说到的,由于社会不同群体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不同,学校和各学科专业的社会服务面向与定位不同,学校与学科专业有不同类别和层次,以及学生个体差别、对教育有不同期望外,各种具体教学活动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也各有侧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增长都是千差万别的。所有这些,构成了对学生各不相同的学业结构和教学质量标准要求。随着时代的推移,科技的发展,这种标准还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学质量标准是相对的,是多维度、多样化和与时俱进的。这就是说,对教学质量标准需要根据社会背景、学校定位、专业科类、学生群体以及时代特征等不同进行具体分析,切忌不分青红皂白、笼统地用一把尺子去衡量。

教学质量标准的这种复杂性增加了对其衡量和比较的难度。比如,同是本科教育,一所学校定位偏重于学术型,要求学生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理论根底,但学生的实际知识和操作能力就可能显得比较弱;另一所学校面向职业应用,对学生要求打好比较专门的应用知识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强,但知识视野较窄,理论功底不高。两者谁强谁弱,无法直接比较。如果双方就业的工作单位错位,各自显露的都是弱势,从而得出教育质量不高的结论,显然是不公的。又如,我国从过去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时代,对学生的智能结构要求自然发生巨大变化。以前讲究专业对口,要求学得深,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现在则要求适应性,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外语和信息技术的要求则反映时代的进步。如果还是拿过去学生的智能结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自然也会得出错误结论。因此把握教学质量标准的相对性对正确评价高校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

篇5: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其上层建筑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的稳步快速发展,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把握经济方向与生存命脉,在波动中不断的探索。下面我谈一下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认识。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来看,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需求恢复增长需要较长时期,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也均出现不平衡复苏,我国的经济全面复苏还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从我国经济形势整体上来看,近年来政府投入资金力度大、动作快,政策的执行力较强;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我国消费增长难以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社会投资热情高涨,特别是房地产和汽车两大主导产业销售增长加快,投资回升。但由于通货膨胀,近几年,我国的物价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从治理通胀,到警惕通缩,再到治理通胀预期,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在短期内出现了频繁变动。另外,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实施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却使金融危机前本已过剩的产能进一步扩张。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状况已经比较严重。钢铁、煤、化工和水泥过剩产能占全球比重很大,但利用率却很低。针对人民币汇率的“货币战争”,借口全球经济失衡而联合相关国家一起逼迫人民币升值,一直是美国近期经济外交的重点。世界范围内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断出台来提振本国经济,更为刺激就业。中国现在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自然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最大受害国。从近期发展势头看,各国发起的所谓“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起数仍然在不断上升。

为应对诸多经济压力,我们应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的号召、合理调整城乡及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结构,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战略重点。提升并优化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控制总量、抑制过剩产能,进而扩大内需。鉴于目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猖獗,要想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我们的战略基点必须是扩大内需,同时稳定出口,保持协调发展。我们要继续实施鼓励消费的政策,培育消费热点,提升消费结构。同时我们要扩大就业,改善社会保障,以提高居民的整体消费能力。

篇6:对当前中国政治形势的一些看法

一、学习数学以拓展学生的智能结构

智能结构是数学教育所培养和形成人的素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通过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量与计量、统计与概率、方程与关系,运筹与优化各个领域的学习,来观察、发现、了解现实世界,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从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广泛地应用于实践。学生通过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例如认真观察实验、大胆尝试猜想、小心合情推理、严格论证等;建立和增强数学意识如化归意识、抽象意识、推理意识、符号意识、量化意识等。

思维品质是智能素质的内核。数学思维的基本成分可分为具体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函数思维等四种基本类型。

这些品质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及辩证思维的主要特性。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数学思维训练得以改善和提高。优秀的思维品质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批判性、广阔性及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能准确地调整思维的方向,善于从旧有的模式或传统的思维轨道上跳出来,能做到另辟蹊径,曲径通幽。我们在数学教育中提倡一题多解,就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一条有效途径。思维的严谨性表现为考虑问题缜密有据。数学中,问题的解决允许运用直观的方法,但应当鼓励学生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水平上,可以运用合情推理,但要加以精密计算、逻辑论证。正确地使用概念,完整地解答问题等都体现出思维的严谨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对已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是一味盲从。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对一个数学事例能做出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数学问题能用多种形式表达,对一个问题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程度,表现为分析、解决问题时的方式、方法和结果的新颖、独特。善于发现、解决并延伸问题,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

这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必将逐步提升为一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这些品质和能力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二、钻研数学以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

决定一个人的成败的关键并不真正取决于他们智商的绝对高下,而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心理素质的优劣。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否适应环境,是赢得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它在人素质形成中起着平衡调节作用。

问题是数学产生、起源与发展的动力,问题往往源于好奇。从瓦特观察沸水现象,到现在一些复杂的科学发现,无不发端于好奇。而青少年的好奇心表现得最为突出,随着人的年龄增大,反而渐渐失去了这种弥足珍贵的天性。数学是一门充满神秘与趣味的学科,如著名的“四色问题”、“七桥问题”等,诱发了多少天真儿童的好奇心,激活了多少数学天才的智慧。

数学的抽象性使得数学问题的解决经常伴随着困难,使学生体验到挫折和失败。而这正是砥砺意志、打磨心理品质的绝好时机,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良好心理素质不会在温室中形成。有位著名数学教育家对此作出过这样的论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三、感知数学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数学美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没有一定数学素养的人,不可能感受数学美,更不能发现数学美。数学美表现为它的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统一性和奇异性。勾股定理以一个简单而整齐的形式表达了一切直角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其简洁与概括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些表面上看来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对象,一经数学的分析便显得井然有序,从而唤起理性上的美感。如黄金分割体现出的比例美,令人赏心悦目。数学图形及数学表达式的对称给人视觉上的愉悦,例如二项展开式的系数,互为反函数的图像等。数学命题结构上的对称给人以最好的启发,由此及彼,推陈出新,引人无限联想。

四、体验数学以完善学生的人格

数学教人诚实和正直。英国律师至今要在大学里学习许多数学知识,美国的语言学硕士导师更愿意招录理工科的学生,这样做不是因为律师工作或语言研究与数学有多少直接联系,而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那就是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能够使之养成一种独立思考而又客观公正的办事风格和严谨的学术品格。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诚信观念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数学课上形成的诚信观是持久的,也是根深蒂固的。

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在数学的学习和训练中所形成的品质,会对其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数学的精确、严格,使学生们将来在工作中减少随意性;数学的抽象分析,使他们善于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数学中精辟的论证、精练的表述,使他们的表达简明扼要。总之,我们不应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片面地理解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数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当学生步入社会后,也许很少有机会直接用到数学中的某个定理和公式,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数学的精神一定会伴随他们一生。作为数学教育者应该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改革的宗旨是必须选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作为基本内容。具体说来,我认为可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1.精简传统的算术内容。计算机(器)的广泛应用,大数目的计算完全可以利用机器来完成,三位数乘以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据了解,世界各国只有我国还保留这一内容)应删去;四则混合运算必须简化,降低不必要的难度。应用题要从根本上加以变化。应用题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某些简单问题固然有一定作用,但它是经过数学处理了的简单模式。

2.适当增加估算、统计等有实用价值的内容。

3.在小学高年级引进计算器(机)的使用。

4.切实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

总之,要使小学数学内容广一点,浅一点,让每一个小学生学习更多有用的数学知识。

篇7:我对中国高校思政课的一些看法

作为教育的接受者,我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话可说。

历数自己20年来上过的思政课,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初中的思想政治和高中的政治课,可以说学习的内容也算不少了,但是反观其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我不得不说,中国十几年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收效甚微,但是却也很难说清其到底是成功还是很失败。

首先我来现身说法吧。撇开高校课程,我认为,早年的教育对人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的说是决定性的。要说20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课程我只能说,小学的《思想品德》对我个人的性格发展和思维方式的作用最大,初中之后的思想政治什么的更多的“识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顶着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但是我也不否认其积极的作用,因为确实有很多基本的政治、法律相关的知识需要我们识记和理解。不过时间久了,自然就忘了。

大学之后,先后接触了几门思政类的课程《大学生涯导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从整体来这几门课程的效果一般。

我个人是很喜欢上思政课的,因为我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工科生,但是心里却对文科类的东西很感兴趣,尤其对中国古典文化情有独钟,所以我对文科课程没有什么排斥的心理,同时我也深信,理工科的学生更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感性思维,眼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那一点专业知识,很难有什么长足的发展。

不过在高校,思政课是否受欢迎,我觉得关键看教师,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听着没劲,照本宣科让我们对思政课感到头痛。大一时候的近代史课,老师就知道闷头讲,基本上算是照着PPT读了,我觉得很没意思,况且考试无非就是背一背,上课听不听无所谓。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想法,它广泛地存在于当下的大学生心里。我想,这样的课程“无趣”是必然的。

其实,想让课程有趣起来很简单啊,我们需要的不是书上的内容,我觉得思政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社会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希望老师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还能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学会怎样思考。

这就像商品经济,需求多的东西,自然会受到欢迎。需求才是学习的动力源。而如何做到让课程有趣就是要看老师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上课不是老师在讲,而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然后每节课都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达到不同的目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的实践可以让老师想要表达内容更为深刻。

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据我所知,我们学院的老师除了需要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之外,自己还有很多其他任务需要完成,比如开展一些项目和发表一些论文,所以说,大学老师不单单扮演着教师的职业,可能还有很多身份,而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有时候教师忽视课堂教育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其实这就和我们学生上课的时候做别的科目的作业是性质是一样的——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当回事!

所以想要改变当下高校的思政课效果不好的局面,从老师入手还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我觉得既然要重视思想教育,那么就必须重视老师,适当给任课老师减轻其他方面的负担应该可以让老师有更多精力专注于课堂教学上,从而受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教学讲究课堂内和课堂外,课堂内老师引导的好,课堂外学生配合的好才行,所以除了丰富课堂形式之外,课外作业也很重要。传统的作业的形式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多一些实践类的任务效果更好。另外学科的考查上也需要改,单纯的闭卷考试只能让课程再一次堕入“死记硬背”的俗套,难逃“应试”的圈子。

篇8:对当前中国政治形势的一些看法

一、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象透析

中国民营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 以家庭作坊式、粗放式、家族式经营模式起家, 在中国发展只有三十年的历程, 正因为它发展的时间比较短, 经验少, 同时又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所以, 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大企业相比, 无论是在管理上、规模上, 还是企业文化上, 都有相当的距离。在资本主义国家, 无论是传承下来的“百年老店”, 还是初具规模的新生企业, 它们都是在一种十分系统的、成熟的整体企业管理文化氛围中经营运作的, 而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成熟的企业管理文化氛围。这是历史给我们民营企业造成的先天不足, 要想弥补这种不足, 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不懈努力。

近一时期来, 有部分民营企业老板已经意识到了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开始外聘职业经理, 进行了企业内部的改革。在改革浪潮中,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改革, 在经历改革阵痛之后生存下来, 但由于传统的管理思想的影响, 这些企业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管理上, 说是重视人才, 可是人才“公寓”见不到人才;说是科学化管理, 可是在管理上见不到科学, 只是停留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上, 科学的、实质性的内容太少, 大部分是虚设。而另有一些民营企业, 他们不思改革, 仍在旧磨坊打转转, 如一潭死水, 毫无生机, 缺乏活力。这些企业面临着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否则, 这些民营企业将会面临无法生存局面。以上我们可以看出, 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确实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淡泊, 没有创新的经营理念, 传统管理意识严重, 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企业文化。

目前, 中国的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真实现状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一部分企业老板已认识到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高薪聘请职业经理, 想对企业内部进行改革。但是, 职业经理的处境却令人担忧。环境影响人, 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 职业经理的作用就不可能正常发挥。而这时他正处在血缘相连、环环相扣的家族网中, 被排挤, 甚至受敌视, 才能得不到发挥, 使企业只能靠家人、朋友出谋划策去发展, 那就造成这样的情况:第一, 企业高层或中层领导岗位多数是由老板亲属把持着, 而这部分人又大都是老板绝对信任的门外汉, 缺乏科学管理思想, 这注定使企业发展难以走上正轨;第二, 这些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 不懂管理和技术, 他们虽然对企业贡献不大, 但因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而相互争权夺利, 为了牟取利益, 置企业利益于不顾, 造成外聘人员受排挤, 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这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第三, 家族人员带着天然的特殊性, 滋生天然的优越感, 工作中我行我素, 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在工作发生失误时, 又往往因裙带关系而逃避责任。我们知道, 企业制度是用来约束管理者和员工行为的, 没有制度的约束就没有秩序, 没有秩序就没有责任, 没有责任就没有力量, 没有力量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第四, 家族成员在企业中占据了各个要职, 在其他员工的眼中, 这些人干与不干、干好干坏都是一样有特权, 而自己干的再好也没有晋职的希望, 这严重地挫伤了外聘管理者和员工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抑制了他们的工作才能, 使他们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只好另谋出路, 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这样, 就造成了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 这极大地抑制了企业的发展。第五, 有的民营企业表面上已经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 但内部仍有股暗流, 在阻止着改革浪潮的推进, 出现两种文化不相融的局面, 一种是小农意识和小市民意识的传统文化, 另一种是改革大潮中的职业经理现代管理思想带来的新文化, 两种文化的冲突、排斥和矛盾, 使企业文化在纠缠中糊涂。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如果灵魂出现问题, 那企业就成了毫无生机的行尸走肉。

老板君主化思想使企业发展僵化。中国有些民营企业老板虽然生活在现代科学管理的时代, 但在企业运行中却表现为喜欢建立管理者的权威, 封建君主意识浓厚, 不允许任何人侵犯自己的权威。 (1) 在管理方面, 企业老板有非常浓厚的主观色彩, 所有决策都可以随老板个人的灵感、意愿、好恶而变。即使制定了这样那样的制度, 自己也不愿意去认真执行, 这给企业的中层的管理制造了不少的困难, 使他们无法把握规章制度的执行尺度, 其结果是企业内部“权威第一, 规章制度第二”, 使企业管理陷入僵化。目前, 中国濒临破产的一些民营企业, 很多是高科技企业, 产品也是前沿高科技产品, 老板又是一个懂技术的专业老板, 为什么没几年就破产了呢?其主要原因是老板只站在企业的外部形象、产品、工艺、技术的角度考虑问题, 而忽视了企业的运作程序、企业文化、管理规则、员工素质等方面, 导致管理上出现了问题, 最后使一个好端端的高科技企业走向了衰退, 乃至破产。因此, 民企老板要有战略的眼光, 应从企业的全局上考虑问题, 不能一意孤行行事, 否则可能发生全盘皆输。 (2) 在用人方面, 喜欢任人唯亲, 对外来人员不信任。有的民营企业老板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也能发现不少的问题, 也会出台一些管理措施, 甚至制定出比较先进的制度, 但为什么改变不了家族管理的老模式呢?为什么年初老板总是有一套新的管理方法、新的规定出台, 可是走着走着又回到老路上去了呢?这主要是企业管理人员依旧是原班人马, 他们陈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及传统文化早已根深蒂固, 再先进的东西在这部分人心中也只不过“如此而已”, 这就叫年年穿新鞋, 天天走老路。我们知道, 企业的成长发展, 不可能只凭老板一个家族单方面的努力, 而是依靠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员工的共同努力, 甚至可以说是外聘人员的光和热给家族企业带来了效益和希望。不重视人才的管理, 就是没有效益的管理。市场经济中, 人才流动性很大, 针对人才的竞争也很激烈, 要想使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留住人才, 重视人才, 合理地使用人才已成为必然。因此, 民企老板要降低身份, 摆正位置,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只有爱惜人才, 重用人才, 才能推动企业发展。

以上这些使民营企业难以迅猛发展, 一直争扎在家族的关系网中, 这是民营企业传统的家族式管理造成的后果。所以, 民企改革要从企业的源头进行治理, 彻底走出传统文化的束缚, 从人抓起, 以人改制, 促进企业蒸蒸日上。

二、对促进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 要彻底摆脱家族式管理模式, 适应经济社会新形势下企业制度管理的要求, 形成合理的权利运作体系, 就必须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 走企业职业经理的管理发展之路, 顺应经济发展的大潮。

1. 当企业得到一定发展, 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后, 就应

进行全面改组, 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 坚持创新, 保持锐气, 突出主业, 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行科学管理, 提高自身素质, 建立企业信誉, 追求持续发展, 从而提升企业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而由于陷入观念的误区, 中国民营企业最缺乏的恰恰就是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以企业中的“人”为依托, 有什么样的“人”, 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改变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改变“人”。家族式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非常明显, 是一种传统的血统管理, 需要全面更新。民企的血液就是企业文化, 换了人就换了血, 换了血就是换了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这个问题如果出现问题, 改制就难以进行。我认为要改制, 必须要换血。要加大力度, 一举成功。科学的管理机制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建立职业经理制是民营企业实现优化法人内部管理结构的需要和必然。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分权制, 董事会和经理需要有明确的职责界限, 因为建立亲属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管理体制不利于企业制衡, 容易形成两个极端:一是创业者权力垄断, 民主决策机制缺乏;二是不能形成合理的权利构成体制, 容易发生管理梗阻。同时, 两种文化的冲突对企业的发展也会产生悲剧效果。改革派与传统派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人, 在我们的民营企业改革和发展中, 他们之间有着先天性对立冲突, 这会极大地障碍企业的发展。

2. 建立职业经理制是管理专业化的需要。职业经理是一

个既有专业管理理论底蕴, 又有很好的现代思维的职业, 家族制创业阶段的管理人员很少能达到这一境界, 而管理又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不进行科学管理和创新, 企业的发展就难以保障。所以, 中国民营企业经理的革新是现代企业的时代需求。

3. 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起具有唯一性和权威

性规则, 使企业一切按规则办事, 使中国民营企业从“人管企业”向“制度管企业“的过渡。民营企业创业之初, 以亲属纽带进行运作, 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对职业经理要求并不迫切, 甚至在感情上有排斥情绪。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 如果不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来管理, 不仅会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 还会影响民营企业的稳定和亲属关系的和谐。从亲属管理链 (家族式管理) 向职业经理制转变是一个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 因为每个家庭成员对自己前期创立起来的企业都有一份割舍不断的感情, 同时还有经济利益掺在其中, 如果处理不好, 极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甚至企业动荡, 不利于民营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4. 家族式民营企业经理职业化的前提是民营企业体制的

股份化, 只有按股份化建立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 才能实现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体制。民营企业的股份化可以合理分割家庭成员对企业资产的合理占有, 使他们对企业的贡献得到补偿。民营企业股份化以后创业家庭成员成为企业的股东或董事, 民营企业的产权没有发展变化, 不会影响家族成员间的关系。通过聘请职业经理管理企业, 可以排除人际关系的干扰, 使企业顺利进入制度管理阶段, 从而实现管理创新。当然, 现阶段民营企业还不能摆脱环境、传统、人文等中国文化的影响, 有些民营企业适不适应职业经理管理模式, 职业经理能不能在民营企业中发挥才干, 还需要从实际出发。但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角度看, 职业经理制是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着的新时期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中国民营企业已走过了一段路程, 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 已唤醒了一部分民营企业老板的改革意识, 有的已经打破了家族管理的模式, 并且运用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走上了经济大舞台, 在国内已具备一定的应战能力。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 中国的民营企业又面临着新的考验和巨大的挑战。

1. 中国民营企业要有适应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政策环境

的变化的能力, 了解掌握国际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 灵活运用东西方两种思想的融会和两个市场运作规则的嫁接结果, 尽快摆脱传统管理模式, 使中国民营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运行轨道运行。这将成为民营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立足于本土市场的最大竞争优势。同时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发展思路, 深化体制革新与机制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 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利用资本市场的功能, 扩充民企的资本实力,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将人力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 推进管理制度的科学化。

2. 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发展到一定时期时, 企业就要有

新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21世纪的企业竞争就是人的智慧的竞争, 软件的竞争, 具体的说也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使企业成为高品位、高层次、具有一定深度的文化内涵的企业, 这是新时期优秀企业家新的经营理念和战略思想。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人的价值观问题, 通过这种管理理念, 把企业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境地, 有能力同国际同行进行竞争。海尔集团在中国企业文化领域中当了领头燕, 它把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造出海尔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它既具有美国色彩的个性创造力又具有日本特点的团队意识, 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 推动了海尔企业的飞速发展。但企业在改革时期一定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 一是传统观念形成的不适合当前发展的小农意识文化, 一个是改革派的新文化理念, 它们是两种不相融的文化, 这对改革起着一定的障碍。所以, 要做好两种文化的沟通、协调与融合, 异化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转变, 使企业真正的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现代科学文化体系, 使全体员工真正具有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使文化真正成为企业的灵魂。民营企业这一时期要审时度势, 更新观念, 全面发展自己,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3. 中国部分民企已融进了世界贸易的海洋中, 真正的走

向了市场经济, 这使中国民企的竞争力得到了加强, 谁不顺应潮流谁就会被这潮流所冲垮。这股潮流的形成, 一定会带动中国的民营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也会使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 中国的民营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炼内功, 民营企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和去掉管理上的不足, 掌握科学管理和驾驭经济全局的本领, 在管理中能够考虑国内和国外两种因素, 善于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善于把国际市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趋利避害, 争取主动, 使中国民营企业跨入世界经济的竞争行列。

一个民营企业, 要想不断发展, 并且立于不败之地, 并非容易之事。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想再前进一步比初创时期前进十步都难。而企业竞争的结果是不进则退, 退则亡。一些民营企业的失败, 昭示的就是这竞争的道理。经历过艰苦创业期而顺利步入成长期的企业, 极容易产生的满足和松懈将随危机一起走来。其中虽有良好的要素配置、市场份额、企业信誉, 然而如果规模不大, 品牌不响, 实力不强, 要驾驭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 尚须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十二五”期间, 民企老板们应重整戎装, 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超人的智慧, 迎战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挑战, 走向企业家行列, 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的企业巨人。

摘要:目前, 在民营企业管理中, 民企老板已经意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一些民营企业已经享受到了科学管理的好处, 逐渐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但我们还不能盲目乐观, 有些老板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思路呆板, 思想僵化, 于无形中涌动一股暗流, 阻碍着本企业改革浪潮的向前推进。老板的思想是企业的心脏, 决定企业的兴衰存亡。企业要生存发展下去, 就必须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创新和管理。客观面对现实, 抛弃不科学的管理思想, 走科学管理发展之路, 势在必行。

上一篇:淘宝营销方案范文6叶下一篇:十佳班组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