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发展论文

2024-08-12

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发展论文(精选11篇)

篇1: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发展论文

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通过调查法、座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探讨了江苏省部分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组织与运行等方面向题,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管理、完善措施、增加投入、与社会接轨等建议,以期提高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体育社团健康发展.

作 者:王传友 冯伟 Wang Chuanyou Feng Wei 作者单位:王传友,Wang Chuanyou(淮阴工学院体育部,江苏,淮安,223001)

冯伟,Feng Wei(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刊 名:吉林体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年,卷(期):25(1)分类号:G807.4关键词:高校 体育社团 现状与对策

篇2: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发展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特别是由于高校体育社团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而高校体育社团能够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功能,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并积极推动高校体育社团德育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发挥。该文对高校体育社团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探索,首先对其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德育教育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随着高校对社团组织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大学生普遍都认识到参加社团的重要性,因而高校社团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高校体育社团更是发展较快,主要有啦啦队类、球迷类、裁判类、溜冰类、跑步类、健美舞蹈类、技击类、棋类、球类等不同类别的体育社团。由于高校体育社团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而且高校体育社团更具有凝聚性、引导性和教育性,因而高校体育社团能够很好地发挥德育教育功能,这一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高校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目标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和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高校体育社团发挥德育教育功能,使高校体育社团能够发挥更多、更好、更多元化的作用。

篇3: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发展论文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社团,融入

1 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和高校体育课程弊端

1.1 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缓慢下降趋势

对于每个人来说, 拥有良好的体质都是可以受益终身的, 尤其是对于高校里的大学生而言,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他们今后为了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的基础和本钱。然而,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 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缓慢下降趋势概念[1]。为了应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 让体育不至于拖一些同学的后腿, 许多高校也纷纷降低了在校大学生生体质测试的最低标准, 这是出于无奈的举措。那么, 为什么明明有国家条文的规定、常规体育课程的锻炼、体育工作者勤勉的工作依旧有许多高校大学生体质呈普遍下降趋势呢?高校体育课程是基于良好的目标才开设成立的:让学生进行户外活动, 缓解学习压力, 增强体质以及增加对某些体育运动理论知识的了解等。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直以来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比较重视, 并相继颁布和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由国家教委1990年9月颁布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就对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做了明确规定, 即每周不得少于两次。2002年, 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 (社会、野外) 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 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然而这些明文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 到现在, 唯一可以看到的就是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依旧呈下降趋势。

1.2 高校体育课程的多种弊端

首先, 体育课课时较少, 目前高校体育课的必修时间为两年, 学时也仅为144学时[2], 限制了高校大学生的锻炼活动时间, 也有许多学生为了学分, 对体育课并不重视, 只要按时出勤就好, 其他无所谓。其次, 陈旧的“三基”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力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厌倦枯燥、乏味的身体操练、身体素质教育。再次, 单一的课程考核违背考核机制违背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则。体育课的考查制度也让一些同学对体育课程提不起兴趣, 简单应付了事。部分学生在所选的专项考试中可能得到了很高的成绩, 就忽视了平时的出勤率, 认为自己已经学好了该有的技能, 再去上课也是浪费时间, 只要期末考试及格就可以了, 为此高校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增加学生的出勤率, 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让学生对体育课程更加反感。再次, 体育课程内容的来源和素材单一、呆板、匮乏,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反映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所期望的内在价值, 应当体现蕴涵在其中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但是,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竞技运动为教材体系, 结果现在的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更多的是竞技类内容, 少量的娱乐、健身内容;可有可无的休闲内容、野外拓展内容。而且在教材中更为注重技术内容的体现, 忽视了教材编排的娱乐性、生活化, 不能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来组织教材, 结果也无法让学生把体育课程中学到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 无法形成适合自己的体育习惯和体育生活方式[3]。当前高校学生由于体育技能、运动水平的参差不齐, 导致教学内容无法统一, 即使有分层次的选项班, 老师仍需重复讲授基本技术, 这就导致部分悟性高、技能强的同学不喜欢体育课。最后, 相比于某些专业课, 许多学生思想上并不是很重视体育课, 即使现今高校对体育运动的益处已普遍认同, 但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体育课程的地位依然是尴尬的,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依然是体育课程的典型处境[4]。以上课程的种种弊端最终形成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的恶性循环。

2 高校体育社团的兴起

为了弥补体育课程的不足, 学生们纷纷开始建立各种体育社团, 以此来满足自己对某一个体育项目的需求。这种由一群具有共同运动爱好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自发组织形成的群众性团体就是大学生体育社团, 体育社团自然也有其优、缺点。从优点来看,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一种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及手段, 具有灵活性、集体性、娱乐性等特点, 是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之有效的组织管理, 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等各方面的积极功能[5], 同时, 它是能够弥补从大学体育必修课到社会体育之间所存在着的时空的缺失。体育社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合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 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 增强体质锻炼, 对增强学生体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凡事均有两面性, 在显露优点的同时, 缺点也开始暴露出来。大学生社团由于是自发组织的, 内部常常出现由于组织松散、纪律约束, 矛盾和隐患也比较多。

3 体育课程和体育社团的尝试性融入的创新模式

3.1 体育课程和体育社团的对比以及融入的可能性

体育社团和体育课程是高校中存在的两种形式, 一种是学生自发地、积极地去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并且为之努力, 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让自己在该领域里面得到更多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而另一种则是学校强制性的、为了加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生活等原因而开设的课程。而这从出发点来说具有相似性, 但却也截然不同, 毕竟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参与的积极性便会有所不同, 所取得的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唯一相同的就是二者各有优缺点, 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 因为有的思想在学生的心中早已经根深蒂固。体育课程因为是学校开设的, 所以自然有其强大的执行力和规范性。作为必修课, 不管学生愿不愿意, 这是必须接受的教育。至于体育社团, 学生积极性纵然是有了, 没有强有力的执行规则, 也就造成了学生懒散、可去可不去的态度。从这些方面来看, 可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互补的, 便可以尝试让二者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相互融入, 相互渗透, 共同创造一个更适合高校学生拓宽学习生活方式的新方法。

3.2 取长补短———体育课程和体育社团彼此融入的切入点

提到相互融入, 对于体育课程来说, 首先想到的便是学生的考核和成绩问题, 估计很多人上体育课也就是为了它的成绩, 那么体育课程又该如何进行融入, 如何吸收体育社团的长处呢?体育社团的优点之一就是学生具有参加的积极性, 那么不妨将参加体育社团的部分计入体育成绩中, 按照比例来调整体育课程的成绩, 让大家积极踊跃地参加社团活动, 增强体质锻炼。但是, 既然体育成绩又增加了社团的部分, 那么会不会有人为了提高成绩, 而趁机在社团活动中投机取巧, 继续重复在体育课上的事情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就要求社团活动在体育成绩的评定中占得比例不能太重, 起辅佐作用即可, 这样不至于给老师造成太大的负担, 也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在制订考核方案时, 不要加入过多的硬性要求, 如参加比赛获得奖励, 每周至少几个小时等, 可以在社团中安排相关人员, 在社团活动时了解每个成员的具体情况, 在最后体育成绩评估时参考学生平时的参与度、表现情况、技术等多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最终得分, 以此来减少一些学生滥竽充数, 只为成绩的思想。

既然考虑将社团活动作为体育评测的一部分, 那么由谁来做这个工作呢?由谁在社团里来判断一个学生的表现呢?这时便需要体育课程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体育社团中, 重视体育社团的课程规范化和约束力建设。二者是学生确保体育社团相关活动能向课程化转变的基础[6]。如果说学分制在体育课程中具有绝对权威的话, 那么相信如果将这一方式运用到体育社团中的话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由于本身就对该种运动有一定的兴趣, 再有一些外在的硬性条件约束的话, 一定可以让体育社团变得更有活力。如果能够实施的话, 那么从学生自主选择进入一个体育社团开始, 在一个有约束但不死板的地方娱乐、练习, 就和上体育课一样, 因为大多数学生在选择体育课时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的, 只不过体育课的强制性更多一点, 所以才让很多学生较为反感, 在这个方面, 体育社团则不同, 即使有了约束, 那也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在努力着。除此之外, 还可以邀请更多的体育授课老师来进行指导, 这样一来, 在并不压抑的情绪下, 学生可以更好地和老师交流, 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推进教学改革。

3.3 保持各自独立———体育课程和体育社团彼此融入的基本要求

当然, 二者的彼此融入、彼此渗透并不意味着合二为一, 或者一个为另一个的附属品, 它们仍旧独立, 只不过是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尽管在相互学习后形式十分相似, 但本质还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学校开设的课程, 一个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 共同目的就是让学生加强体质锻炼, 多参与户外活动, 提高对某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热情, 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4 体育课程和体育社团共同作用于高校学生

高校体育社团利用闲暇时间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实践中, 通过所开展的各种体育运动来激发大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精神品质, 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和延续。体育社团和体育课程相互学习并不是为了给体育社团带上枷锁, 也不是为了给体育课程绝对地放宽政策, 二者要找到彼此的一个平衡点, 不要让二者的沦为一样的形式, 保持自身的特点, 继续在高校的学生教育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2052573.html.

[2]张勤.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试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3, (1) :104-107.

[3]许兰, 刘苏.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优化模式研究[J].药学教育2012, (6) .

[4]任晓龙, 刘敏.体育课程隐性价值的迷失[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 29 (1) :57.

篇4: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发展论文

摘 要 校园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扩大学生体育人口,发展学生运动才能;促进学校场馆设施、器材设备建设;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快学校体育的发展。本文对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加以阐述。

关键词 体育社团 高校体育 素质教育

一、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

当前,学校体育观念的转变加快,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增强,追求体育健身与娱乐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尚,原来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等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因而,大学校园体育社团应运而生,它拥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权,不需要体育职能部门的干预,靠大学生的兴趣自发组织各种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并产生广泛积极的影响。

由于大学校园体育社团在学校体育中产生积极影响,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校体育社团都由学校领导、主任主管,建立了较系统的组织领导机构模式,加强社团及其会员管理,注重强调社团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提高,积极为社团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使社团得到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二、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

1.体育社团种类的多样性和社团成员的广泛性,扩大了校园体育的内涵

由于社团成员来源广、交流多,所以体育活动信息传播的对象多、速度快,因此,这些社团成员将成为大学生社团的二次媒介,把体育活动乃至其他先进文化的信息播撒在学校举办的各种体育活动的非社团成员的人群中。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培养了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和健全的性格,这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至关重要。

2.社团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活动目的的多样性,繁荣了校园体育活动

社团活动是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社团体育活动,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动机、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利用体育社团形式多样、层次多样的文化活动优势,可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生活具有非常积极、健康的作用和意义。

3.参与体育社团的自主性和社团活动形式的灵活性,营造了和谐的校园体育活动氛围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社团活动的内容、时间和频度,能够按个人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积极争取、创造各种满足个体需要的机会。体育社团组织开展活动是以各单项体育社团为群体,自筹自办,自我管理,具有形式多样、实施灵活的特点。体育社团参与的自主性和社团活动形式的灵活性使体育社团成为一个较为宽松的团体,有大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有教师适当的指导、有不同形式的小型竞赛,而且是在平等自由的气氛下进行的活动。

4.体育社团成员的高层次,提高了校园体育活动的品位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主体是文化素养较高的大学生群体,这就决定了校园体育活动有着较高的层次。实践证明,学生作为校园体育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只是满足于简单、传统形式的体育活动的重复,而是企盼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组织活动,创造出崭新的体育精神产品和活动内容,以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5.起到加强校际交往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以前学校参加的各类运动项目、不同规模的校内外体育竞赛都是由专门体育职能机构来组织的,能够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不外乎是校代表队队员,学校的一般学生很难有机會参加比赛并获得其中的一切体验。而校园体育社团却能为一般学生创造机会,通过不同学校社团之间交往,促进相互了解与认识,增进不同学校社团会员之间的友谊,同时在交流中互递信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6.发展学生运动才能,为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

学校运动代表队有一部分队员是在体育社团中发现并挑选出来的,而且这部分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身体素质相当不错。体育社团通过组织各类运动项目、不同规模的体育竞赛,使广大学生得到实战锻炼,使学生体育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水平。可见,体育社团能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才能,为学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1.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丰富了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介,成为沟通系际、校际间的中介,为学校运动队提供了人才资源。

2.要高度重视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应给予充分重视,要系统的将体育类社团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管理体系,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同时学生体育社团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社团活动筑牢经济基础。

3.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专业技术指导,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应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配备专业指导人员,对社团成员的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健康观,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张伟.中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研究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3).

[2] 陆军.浅议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篇5: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发展论文

1高校体育社团的特点分析

卢元镇先生认为体育社团具备民间性、非营利性、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这四种性质[1].高校体育社团在秉承体育社团的一般特征时,更是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校内其它类型社团注重培养会员的社交、组织能力等,而体育社团在提高社员社交能力、运动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这是其他类型体育社团所不具备的特性。由于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开展具有一定安全隐患,且活动开展方式多种多样,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与其他类型的社团又有不同之处。现今高校体育社团蓬勃发展,然而体育社团活动的管理建设愈发满足不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其自身管理建设方面出现了滞后性,导致体育社团在高校中所具有的自身功能与价值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

2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理论阐述

高校体育社团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自发组织的一种非盈利性体育组织,其最终目的是以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实现高校体育社团价值的最大化,因而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围绕社团活动的开展而设定,以使社团所涉及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落实到实处,以社团会员为本,以社团可持续化发展为基本点,明确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五大方面的管理要求。

篇6: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发展论文

参考文献:

[1]朱奇志,黄尊兵,岑人军,黄志华.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5,36(6):82―84.

[2]卜苏利.美国三所知名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及启示[D].无锡:江南大学,2015.

[3]焦建华.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的分析研究[J].体育教育,2017,161:71―72.

[4]陈添巧,沈克印.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7):37―39.

篇7: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一、学生社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对社团产生归属感,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宗旨观念能够得到成员内心的首肯,对成员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的形成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2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社团中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一个社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系别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会员从中受益。3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生加入某一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过程中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尤其是一些科技类社团,许多会员的动手实践能力都较强,如计算机协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科普协会的电器维修能力,这些一技之长不仅可以促进专业学习,更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胜任工作岗位起到重要作用。

4社团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社团因其相对松散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内部平等、轻松的成员关系,使得学生社团成为一个成员们空间上聚合的“创新场所”,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创意互相碰撞,对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另外,学生社团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锻炼交往能力,社团走出校园开展活动有利于提高会员的社会化程度,所以对于培养社团成员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5社团促进了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竞争愈来愈激烈,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而大学校园中许多体育健身类社团和诸如心理协会等社会科学类社团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成为学生锤炼意志,通过沟通敞开心灵的重要场所。

二、高校学生社团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生社团的状况良莠不齐。有些社团规模大、会员多、活动好、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而有些社团却逐渐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号召力,发展空间日益萎缩,面临退出舞台的尴尬局面。

2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不大。一是学生社团自身管理不善,不按章程办事,活动安排、经费使用、会员奖惩、社团资料和活动档案的留存等较为混乱。二是学校没有建立科学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表现在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不够,出主意、出点子少,指导老师亲自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不多,基本上任其发展;对学生社团的监督不够,学生社团的工作是否正常、活动效果是否满意、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负责人是否尽职等情况,缺乏了解、缺乏批评、缺乏及时地纠正整改:对学生社团的激励不够,学生社团和社团会员做出了成绩,不能像其他领域有业绩的集体和个人一样被学校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动力,挫伤了学生对社团的积极性。

3学生社团发展的物质条件较差。首先是学生社团普遍存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使社团活动的强度有限,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是制约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其次是社团活动的场地不足,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社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再次是社团活动的设备奇缺,如艺术团没有乐器、演出服,文学社没有图书资料等,很多社团活动都需要会员自带设备、资料才能开展起来。

4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较低。社团活动虽多,但由于缺乏整体策划,没有加强活动的计划性、有序性、规范性,有质量、高层次的活动不多。另外,社团活动也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兼职,不可能投入过多精力,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还有一些社团盲目地开展活动,不注意与社团自身的性质相结合,比如文学社开舞会、搞野炊等,浪费了有限的活动资源。

5学生社团的会员素质不高。有的学生是凭着一时的热情加入学生社团的,加上有的学生社团招生时为了多收会费,只图会员数量,不看会员质量,不对照会员条件认真考核会员资格,招生时热热闹闹,招生后冷冷清清,很多会员有其名无其实。会员” 素质不高,必然影响社团活动的水平,活动的水平上不去,反过来又打击会员的积极性,导致会员流失严重,如此恶性循环,社团规模逐渐萎缩,社团形象受到损害。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对策

1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加强管理为保证。一是要形成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出台管理办法,建立表彰制度,完善一套社团组织管理、活动开展和考核评价的机制,并与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相应环节有机结合,将社团建设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当中:二是有必要成立校一级的学生社团联合会,接受团委部门的指导,负责全校学生社团各项工作的协调、筹划、落实、考核、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整合社团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三是要慎重成立新社团,要考虑该社团的成立是否有利于学校的育人工作,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方向,是否符合学生的成才需要,是否在学生中有生存的土壤,而不能仅仅照顾少数同学的热情就盲目成立新社团。同时要重点扶持有校园特色、有文化底蕴、有深厚传统的学生社团,以它们为龙头促进学校社团文化的全面繁荣,而对一些管理混乱、活动开展不正常、已经失去了生存价值的学生社团要舍得忍痛割爱,坚决停办、注销,实现学生社团的新陈代谢。

2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理事会班子建设为核心。理事会班子是学生社团组织的灵魂,是学生社团得以继承传统、发展壮大的关键。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社团理事会成员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挑选出真正有业务技能、有组织管理能力、有敬业奉献精神的同学来担任社团理事会的职务,对业绩突出的社团负责人要等同学生干部的奖励予以表彰。同时,社团每一届事事会不仅要努力做好自己在任期间的工作,也要关心下一任社团核心成员的培养,以保证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

3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抓好会员的招收工作为突破口。学生社团的生命力来自会员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会员才能运作高水平的社团活动,也只有高素质的会员才能扩大社团影响、树立社团良好形象。因此,社团会员并非多多亦善,而是要看会员是否具备一定的业务技能和较强的团队精神、组织观念以及奉献意识。抓好会员的招生工作,是把好会员质量的第一关。要在会员招生前,结合社团的自身特点,结合开展社团活动的实际需要,科学核定招生名额。招生时要认真做好会员资格审查,确保生源质量,宁可少招一点,也不可吸纳滥竽充数者。同时,要重视平时对会员的关心和培养,引导会员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并按照社团《章程》的有关规定,对会员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执行会员的奖惩制度。4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提高活动层次为着力点。首先,学生社团活动要做到全校一盘棋、全年一盘棋,加强活动的汁划性、有序性和规范性,做到宁精毋滥。其次,要重视对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的筹划、设计、包装,在活动的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上下功夫,保证活动效果,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再次,要充分调动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设计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时要考虑会员的需要和喜好,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会员,要给予奖励并在其学习成绩中计入一定的学分。另外,要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有条件的可以为学生社团聘请专职指导老师,建立对指导老师的工作考核制度,为指导老师计算工作量,按教学工作量的标准发给指导老师适当的劳务津贴。

5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改善物质条件为基础,一方面,学生社团要精打细算,使用好有限的会费资金。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投入,每年要有固定的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专款专用;要创造条件建立“社团之家”,为学生社团提供稳定的办公、集会场所,要在社团活动的开展、场地的使用、指导老师的聘请等方面为学生社团开方便之门,营造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6学生社团的发展要走创新之路。一要拓宽学生社团的发展空间,尝试“开门办团”,积极为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之间交流、杜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利用社团相互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促进社团的发展;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达到最后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二是要深入研究社团良性发展的机制,从社团的人员构成、内部环境怎样最大程度地激发同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入手,对社团内部的各种信息作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于社团发展,同时又灵活多样的运作制度;要探索将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教育相结合的路子,真正把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8: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发展论文

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于大学教育的一条主线, 而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活动的重要阵地,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社团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正是在社团中, 广大学生张扬个性、自由发展, 这对于高校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进而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校园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能否得到加强,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率。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 活动载体也不尽相同, 但学生社团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是校园文化得到全面体现的重要载体。缤纷多彩的社团活动, 其重要意义不仅超过了活动本身, 而且覆盖到了校园文化的各个领域, 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2、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校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展示能力的平台, 通过活动的参与, 学生在这里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专长, 并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成长, 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会有很大的提高。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例如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等, 能使学生在一个相对比较自由、活泼、宽松的环境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同时, 可以充分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科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需重视社团作用的发挥, 正确引导大学生在社团的广阔天地里实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3、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展现的才华、引导的正面效应, 养成的良好精神风貌对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而使高校充分发挥其育人职能,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栋梁之才。特别是一些学习类的社团, 倡导良好的学习风气, 开展校风、学风建设活动,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活动, 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 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充分调动他们的能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1、盲目追求扩大规模

社团大多是按人收取费用, 规模大自然会费就多, 会费越多社团运作起来就会越容易, 社团也越容易生存。因此, 大部分社团为了能够长时间运作,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与人力资源基础, 实现低的运营成本, 他们就通过扩大社团规模, 借助社团的规模效益去运作社团。对于学生社团来说, 规模不是社团发展的目标, 适当的规模有利于社团专业化的运作, 更能够实现社团运作的目的, 体现社团的综合效益。

2、追求“短、平、快”, 注重短期效益

稳扎稳打、日积月累、一步一个脚印这种方法是当今社团运作的一条务实道路, 小要求、小活动、小满足、小成功是一个社团运作的基本轨迹, 这对于能在长期内较为有效运作的社团来说是很关键的, 对于一般社团来说, 也只有在这种状态的运作下, 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团筹建和发展的初衷。

目前, 除了制度缺陷导致我国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运作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急功近利的现象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氛围的缺乏。文化氛围的缺乏不仅不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而且还使高校社团的“积累效益”日渐消弱, 在文化氛围缺失的状况下, 更为严重的现象是导致了制度缺陷, 并使急功近利现象不断滋生、发展。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过程是一个社团健康发展的需求。只注重短期效益显然也满足不了同学们参与社团的需求。

3、运转经费不足, 活动场所有限

社团的正常运转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会员, 需要大规模地宣传, 更离不开社团活动, 而资金和场所是保证这些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目前, 会员费、学校拨款及赞助是学生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同时制约社团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瓶颈是紧张的活动场所。据调查, 76%以上的社团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 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的重要原因;再次是社团开展活动的设备与道具短缺, 比如, 艺术类社团的乐器短缺、文艺演出的服装短缺, 文学社的图书资料短缺等, 有相当一部分社团的活动都是靠会员自带设备和资料。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中最丰富、最活跃、最动人的一道风景。同时, 由于社团内外发展环境的缺失、校内外社团间的合作意识欠缺、社团建设缺乏制度支撑等问题逐渐凸显, 亟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 高校要从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领导;为高校学生社团提供机制和物质保障;加强高校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提升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层次和规模等方面来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 努力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青年学生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平台。进一步了解高校学生社团在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认清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发展困境

参考文献

[1]刘龙海.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实现人文管理.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 , 84-85.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发〔1999〕9号[EB/OL].

篇9: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发展论文

关键词:高校;社团建设;发展

1 高校专业社团的内涵及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认同之下, 为了共同的目标与理想, 经学校职能部门同意并经过一定的程序成立学生团体。它拥有自我监督机制、和谐的学习氛围、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 具有系统思考和团队学习精神。高校专业社团是在学院、系、专业教研室指导下,以企业用人标准为导向,以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为基础,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为了共同的目标与理想学习的学生团体。

2 高校专业社团的组织活动形式

高校专业社团聘请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定期指导社团活动,同时帮助社团联系企业单位、组织参观实践、指导社团成员书写科研论文、参加专业比赛。专业社团成员以本专业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社团设立团长和常委,协助指导教师制定每学期社团学习、活动、实践计划,组织学生安排学习研讨、参观实习活动。

3 高校专业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积极作用

3.1 坚持以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社团活动全过程

高校社团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个人适应能力为社团活动原则,坚持以培养就业能力指导社团活动全过程。专业社团组织活动突出个性培养和共性规范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专业特色,以规范的企业选材标作为指导社团活动的准则。近几年,在招聘的过程中,企业对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刻苦踏实的精神、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六个方面的要求较高,所以在社团的各项活动中由指导老师或社团管理部门针对各项能力的培养制定社团活动的“必修课”,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2 坚持以社团活动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专业社团活动的多样性是社团发展的动力。以津城建学院为例,工程管理专业下设“图量价”工作坊、工程管理学社;电子商务专业下设“BIT”学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下设“地3”学社;营销专业下设“房地产”联合会。社团活动围绕专业学科特色、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开展活动,通过讲座、研讨、实践等活动方式,提高社团成员专业学习兴趣,丰富专业知识,扩大专业知识面;通过实践走访企业,了解行业用人标准与规范,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3.3 坚持以社团活动的专业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专业社团以专业性为社团特色开展活动。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多以本专业知识背景作为入职手段,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成功求职、考研、创业,所以专业社团的活动必须紧密围绕专业知识学习展开。通过社团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扩大专业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趋势、规划职业道路。

3.4 坚持以社团活动的自主性辅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

社团活动的开展从内容到形式、从策划到实施都不会受到过多的限制,社团负责人及其活动骨干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组织社团活动,同时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社团活动有很强的自主性学习要求,在社团活动中虽然没有考核,但潜在的竞争压力为同学们营造了一个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学习环境,社团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参加竞赛、论文写作、实地调研、暑期实践、认识实习等方式,使每个同学加深对岗位和行业的了解,从而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3.5 坚持以社团活动的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社团活动不同于课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社团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社团发展的目标。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平台和专业指导,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过程,所以社团活动应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校企结合,利用招聘会、毕业生的人际资源和关系单位的企业资源,帮助社团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企业专家开办讲座,组织学生走访企业,了解岗位要求,针对岗位要求增强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优秀学生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可以达成就业意向,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选人难”的问题。

4 高校专业社团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成果凸显

虽然该校专业社团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但通过近两年毕业学生成功就业的事实证明了完善的专业社团建设机制对于培养实践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学校育人体制起着重要作用。

4.1 社团成员成功就业案例营造积极的奋斗氛围

该校“怀远房地产联合会”三届会长都在自己的择业就业过程中取得了成功。2009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成功应聘金地地产销售经理助理,2010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成功竞聘到世联地产策划部,2011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2011年参加北京龙湖地产招聘,与研究生同台竞技,最终成功竞聘。2009年“怀远房地产联合会”被评为校级优秀社团。

4.2 社团优秀的科研项目成果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BIT”电子商务学社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研发专业论文答辩、选课、导师选聘系统,该系统成功运用于教学实践,深受教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4.3 社团良好的专业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

“图量价”学社、工程管理学社成员每年参加全国广联达算量大赛, 2008级工程管理学生荣获第三届“浙江五洲杯”高等院校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总决赛全国二等奖。2010年“图量价”学社团支部被评为市级优秀团支部。同时由于该学社紧密结合工程管理专业,造价预算从业人员社会需求量大,该学社成员毕业后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保持在学校就业率平均值之上。

总之,高校专业社团的发展与建设弥补了高校教学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给予学生更多专业实践的机会,毕业、就业、择业的过程被提前融入了社团活动之中,学生可以在社團活动中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学习不再盲目与茫然。明确的专业社团发展目标、完善的专业社团建设机制、成熟的社团发展规划确实发挥了辅助教学、辅助学生成功就业的作用。

作者简介:

篇10: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1、学生社团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生社团尤其是学生理论社团,始终坚持深入研究并在广大同学中积极宣传先进的思想理论,引导广大同学将学习先进理论与自身成长实践相结合,成为学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学会成立,将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社团的理论优势和集体资源,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的理论学习。

2、学生社团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许多社团及社团活动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校园特色,并进一步推进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种类众多,理论学习、学术科技、公益实践、文艺体育、综合兴趣等不一而足,但无一例外地都积极参与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领域,努力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才能、陶冶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舞台,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一些层次品位较高、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社团活动已成为广大师生深深喜爱和广为参与的校园品牌。许多高校每年都举办的社团文化节系列活动,集中展示社团风采,荟萃优秀活动品牌,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和融入其中,正逐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社团文化,并努力创造格调高雅、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优越向上的育人环境。

3、学生社团推动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帮助广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学习丰富知识、陶冶个人品性;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习锻炼某方面技能,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为培养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在社团活动中会认识不同专业的同学,不同思维方式和专业背景的影响将使人受益菲浅;而在走出校园的社会活动中,社团在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于课堂的专业素质教育而言,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4、学生社团带动了高校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就业创业。

大学生不仅要在校园里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广阔大舞台上经历风雨、接受锻炼。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活动的重要载体,也在积极组织和带动成员走出象牙塔,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完善人格塑造,实现自我价值。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它们一方面立足校内,自我奉献、关爱他人;另一方面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关怀救助、社区服务、环保宣传、助残敬老等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与肯定。除此之外,学生社团还积极组织社会调研、职业实践,并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培训服务。职业发展研究会、青年成才促进会、实践促进协会、人才交流协会及金融协会、公关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促进大学生就业和进行职业培训的协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并直接为同学成才需求服务。

试论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创造高尚的文化境界和氛围有着重要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院校组织,以系部为单位参与的,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运动会。二是社团组织,以社团为主进行的,如文学社组织的文学创作比赛、棋牌社组织棋类比赛等。院校组织的大型活动有一定的时限性,如艺术节是一年一度的。因此,在大部分时间内,还是以小型的社团活动为主要角色。社团活动具有很大灵活性,可以是小范围的讲座,也可以是长期进行的系列活动,如社团月刊、月报,每周的学术讲座,甚至是假期专题社会调查。我院已连续举办了两届学生社团节,在社团节期间各社团纷纷组织相应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以特色鲜明、针对性强、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广大同学的参与。可以看出社团活动活跃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社团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有积极意义

学生社团是个特殊的团体,它可以在学习兴趣方面引导学生。学生因为兴趣而参加学生社团,社团可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和态度,在校园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创造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积极的学习气氛。如电脑爱好者协会组织电脑操作比赛,使全校学生活跃起来,积极上机训练,认真学习电脑技术。又如英语社组织英文歌曲比赛、英文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浓郁了学校的英语学习氛围,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因此,社团对于校风学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学生社团可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在这个集体里,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他们在这个组织里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领导和决策能力等。另外,一些学会还可以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如法律学会,可以进行长期的法律援助活动,既可以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又可以锻炼运用专业的能力。前景社(服务学生就业的社团)可以利用节假日对人才市场和人才需求状况开展社会调查,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做好人才竞争的准备。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四、学生社团对学生素质教育起着辅助和补充作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就高校而言,它应该是思想品德、专业业务、人文社会、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社团对学生素质教育起着辅助和补充作用。如理科生可以参加文学社,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或者参加戏剧社,提高自己口头表达能力。文科学生也可以参加电脑爱好者学会,提高自己对计算机发展的认识,以及自己的电脑操作能力等。

五、有利于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和行为养成教育

高校学生课余的分散性和班级管理的相对松散性,使组织管理工作具有一定难度。而学生社团恰恰可以让分散的学生因为兴趣走到一起,联系在一起,使他们过剩的精力集中起来,发挥出来。同时,可以使那些因无聊而喝酒滋事、闲游瞎逛消磨时日的人有喜欢的事愿干,有正经的事能干。而且,社团的“公共”性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改变他们自由散漫的习性,矫正他们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六、有利于整合学生的力量,为学校的教育管理服务

高校学生自由意识和自主精神都比较强,而学生社团既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和一定的自主权利,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使所有的学生都找到自己的“组织”,从而整合学生的力量。通过这些“组织”引导他们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同时,不断锤炼自我,完善自我。

学生社团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中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学生社团的成员通过加入社团、开展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如各种服务性社团,通过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尝试成功与挫折,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通过组织和参与集体活动感受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而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良好工作作风。这些都是未来从事各项工作所必需的职业道德。

2、有助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建的,因此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学生所学专业或个人爱好为基础、根据专业特点组建的。如英语协会、文学社、电影协会、计算机协会、科技协会等社团,他们通过知识讲座、作品交流、竞赛、义务服务等活动,相互切磋、深入研究,使所学知识得到不断强化。特别是社团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影响使社团成员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延伸出去,创造一番新天地,从而起到开阔视野、扣宽知识面,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效果。

3、有助于锻炼较强的交际能力。第一,学生社团这样一个成员众多的团体,其内部平等、轻松,就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地交流越频繁,对成员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就越充分。第二,学生社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打破班级交流的瓶颈,积极为其成员创造成员之间及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最后帮助成员达到从学校走向社会并服务社会的目的,促使其成员充分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社团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和交际能力。

4、有助于树立较好的团队精神。在学生社团内部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活动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平等交换意见,可以公开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有较浓厚的民主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在开展活动时,从活动的策划到经费、设备、场地等具体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大家齐动手共努力,培养了学生公平竞争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篇11: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发展论文

一、反馈的类型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反馈:符号、身体姿势和语言。符号可以是评分等级(如:优、良、中、及格等,分数0-100)这些符号可以作为评估学生的标尺之一。身体姿势(又称身体语言),包括头部动作、面部表情、手部动作和手势等。语言可以是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并且在不同的语境或文化背景下反映出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反馈可分为四种类型:评述性反馈、纠正性反馈、中性反馈和模糊性反馈。以上四种类型的反馈,可以是具体的或非具体的反馈、公开的或私下的反馈、针对个人的或小组的或班级的反馈、及时性的或延后性的反馈、在表现过程中或表现后给予的反馈。

1、评述性反馈

评述性反馈是运用判断性词语进行教学反馈,既包括正面的词语也包括负面的词语。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判断。这种反馈有可能有益于维持师生关系,也可能会破坏师生关系;既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也可能妨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反馈的内容又可分为具体性和非具体性的评述性反馈。如:“很好,就这么做!”即为非具体性评述性反馈;“很好,练习排球下手发球时,你能够保持握拳姿势并且手心朝上”即为具体性陈述性反馈。当注重技能学习、更改、或特别注重细节、过程或程序时,比较适合运用具体的评述性反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认知和情感效应,使学生关注和掌握反馈的意图。反馈的越具体,反馈的信息就越精确和有效。“你让我感到失望”“你还不够好”等反馈,时很严厉的反馈,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应该使用这样的反馈。无论具体性还是非具体性的反馈,都不能妨碍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

2、纠正性反馈

纠正性反馈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针对错误行为进行的反馈,包括对错误的识别和纠正。例如:“蛙泳时不要从左右两侧呼吸”、“下一次要用眼睛盯着球”等。它所关注的重点是错误本身,而不作评价判断。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过度使用这种纠正性反馈,可能会导致教师过度关注错误,打击学生继续尝试和努力的积极性,进而产生放弃的念头。

3、中性反馈

中性反馈一般都是如实的描述动作,既不做出判断也不予以纠正。例如:“你的动作套路里包含许多扩展动作”等。尤其要注意语气的使用,有时候语气可以使反馈的形式发生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习惯于使用评述性反馈和纠正性反馈,中性反馈更加认可学生的感受,激励学生在课堂体育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将做出最后结论的机会交还给学生。

4、模糊性反馈

模糊性反馈无法代表具体的评述,也不能识别错误或者纠正问题,更无法如实客观的描述整个教学活动。例如:“让我们再做一次”,“你还没有发挥你的潜力”等。这种反馈要求接受者对反馈内容的含义做出结论。但是当我们需要准确的数据或知识时,模糊性反馈会引起误会并妨碍学习。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发生交流时,频繁使用模糊性反馈可能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缺乏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系统知识。

二、反馈的特征

每一种反馈形式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目的、关注点和影响。没有哪一种反馈形式是最好的,但所有反馈都对加强和改变教学内容、学习行为、组织形式、塑造自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体特征有: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激励、挑战、鼓励学生或拒绝、挫败、迷惑学生;改进或改变标准;显示对学生的尊重与否;鼓励或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兴奋或丧失信心;增进或摧毁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等。

三、反馈的.组合和目的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单一的四种反馈组合成多种不同的形式。当教师、学生和学习内容三者之间发生密切的联系时,任何单一的反馈形式都无法满足课堂的教学需求。所有的反馈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要强化或者改变教学内容、学习行为和课堂组织形式,它有助于塑造学生积极的学习氛围,反映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反馈的优缺点

1、评述性反馈的优缺点

正面的评述性反馈能让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得到激励和强化,愿意重复动作练习。但是,连续的、习惯性的正面反馈如果过多使用,学生会逐渐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质量,学生会觉得无论怎样的表现都将获得奖励性反馈,进而产生懈怠。负面的陈述性反馈会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暂停错误的动作,但是重复的负面评价会让学生不愉快,变得压抑,挫伤学习积极性。

2、纠正性反馈的优缺点

纠正性反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之处,把注意力集中在错误的地方,进而重做以后出现正确动作的可能性会更高。但是,如果在体育课堂中学生无法及时的纠正指出的错误,在反复练习中可能会产生挫折感。

3、中性反馈的优缺点

中性反馈可以客观实际的表明教师认可学生之处,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有效交流,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过度依赖,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提高。但是,对于那些习惯于接受纠正性和评述性反馈的学生会产生不适应,导致学生会催促教师予以评述性反馈,例如:“老师,这个动作您觉得怎么样?”等。4、模糊性反馈的优缺点模糊性反馈有利于在课堂创造出一种安全的氛围,但是,某种程度上说它也会干扰有效的学习和任务的精确传达和落实。

五、总结

体育是一门关于运动技能、比赛规则或自由创造动作的学科。课堂反馈实施的教师就是重点。反馈意见来源于教师的价值观,尽管学生是反馈的接受者和受影响者,但反馈意见不会考虑学生的感受而主要体现权威者的反馈意见和判断。总之,反馈有助于塑造一个人的认知、个性和人生观。因为每一种反馈方式都从不同的角度评价教学活动,所有反馈方式的拓展使用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过程的感知进行扩展。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影视运用反馈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依赖于教师个人的喜好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MuskaMosston,SaraAshworth.体育教学风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

[2]汪康乐.体育教学方法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2.

上一篇:幼儿园个人试用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生课前3分钟演讲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