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学校打造特色

2024-08-19

信息化学校打造特色(通用6篇)

篇1:信息化学校打造特色

创建特色学校 打造学校亮点

创建特色学校,树立学校品牌,打造学校亮点。近年来,西区在大力实施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同时,致力于特色学校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谐育人”方针,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思路,积极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学校。

市三十一中小:

打造儿童漫画创作基地

市三十一中小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倾力打造“儿童漫画创作基地”。

该校根据在漫画教学上的优势,将漫画教学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找准切入点,将艺术教育特有的美化育人功能与德育相结合,认真组织开展了漫画教学、漫画与德育、漫画与校园文化建设、漫画与语文教学、漫画进社区等多项相关的研究活动。2008年11月,该校组织进行了以儿童漫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该课题研究以探索和创新儿童漫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漫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落脚点,通过开发漫画教学校本教材,创建漫画创作基地,引导学生增强对漫画艺术内涵的了解和认识,积极参与到漫画创作实践中来,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该校累计投入30余万元,对儿童漫画室进行了装修和设备更新,新建了漫画艺术长廊。以每层教学楼的走廊为阵地,定期展示学生漫画作品;以教室为阵地,展示“讲文明”,“重安全”,“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等漫画作品。通过外派教师参加儿童漫画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全体美术组教师开展培训,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每年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组织一次校内漫画大赛,每学期推出一个漫画教育专题,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每期每班加入4课时漫画教学。创建“笨鸟”儿童漫画创作工作室,创办校园漫画专刊,出版学生漫画作品集,以多种方式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漫画作品。2009年12月,推出“向不良行为宣战”的漫画教育专题,将1000幅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创作的优秀漫画作品张贴在10张展板上,通过家长教育咨询、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走进社区广为宣传。

通过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推进,该校倾力打造的“儿童漫画创作基地”已初具雏形。近年来,市三十一中小的美术教师分别在《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工人日报》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漫画作品300多幅,指导学生创作并在国家级刊物《儿童漫画》上发表作品18幅,其中,学生作品《误会》获得“银刺猬”奖,指导教师获得“雨露”奖。此外,该校教师辅导学生参加了“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漫画大赛,其中,有10人分获市级一、二、三等奖,1人获省三等奖;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参加“中美史克杯”绘画大赛,共有120人分获一、二、三等奖;该校学生创作的漫画作品《攀枝花的故事》获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节绘画二等奖。

市十九小:

建设典雅古朴人文校园

市十九小学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示范点打造为契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成了典雅古朴的人文校园。

——精神文化促内涵发展。市十九小学校始建于1956年,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这一特点,该校以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融合时代精神,培养健全人格为办学理念,确立学校文化核心,凸显经典文化教育思想,倾力打造传统文化特色学校。为了在全校形成传统的、经典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该校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以此丰富全校师生的文学涵养,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真正把学校建成了求知的乐土、精神的家园和道德的圣殿。

——校园文化展特色风貌。在校园文化层面,该校通过简约中式建筑设计风格诠释古朴典雅这一主题。“校园处处润人心,文化滴滴浸骨髓”。在教学楼楼梯间设置开放图书角,廊厅内处处是古代教育名言和古诗词,墙壁上木质雕刻的温馨提示牌、爱心教育长廊上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无不体现传统优秀文化育人氛围。花台上用木条定制的木椅,绿树成荫、供学生课间舒展心情的“逸心园”,处处体现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管是通往“逸心园”梯道两旁学生五彩缤纷的涂鸦墙,还是操场四周由老师们亲手绘制雕刻的各式运动图案,都倾注着全校师生为打造优美、洁静校园的艺术匠心。他们用集体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十九小学。

市十中:

创办苏铁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创建于1974年的市第十初级中学,多年来坚持以“合格+特长”为办学特色,以“合规范、有特长、可发展”为育人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成功创办了攀枝花市西区苏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实现了以体育为龙头,推进体艺工作,带动教育大发展的目标。

攀枝花市西区苏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以市十中为依托单位、中国体育彩票捐赠、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2003年12月,正式加入了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自创办以来,该俱乐部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建设,争取资金购置补充各种体育设施器材,通过组织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及各种体育培训、科研、选才、竞赛、交流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西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目前,该俱乐部已吸纳团体会员单位8个,会员近10000人,拥有高、中级教练员18名,以青少年培训为主开设有田径、篮球、击剑、摔跤、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等培训项目,综合训练馆、健身舞蹈训练房、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运动场所一应俱全,能独立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运动及综合健身训练。

作为攀枝花市西区苏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依托单位,市十中先后成立了田径队、男女篮球队、摔跤队,目前已成为了四川省传统体育项目示范学校和攀枝花市篮球、足球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苏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多次组队参加省、市和区运动会等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金牌52块、银牌113块、铜牌188块。其中,2006年8月,组队代表四川省参加了首届“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能比赛”,获得一金二银六铜、团体总分第四的优异成绩。2005年10月,该俱乐部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优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这也是当时攀枝花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6年,被四川省体育总局评为2001——2005“群众体育先进集体”;2007年2月,成功举办四川省首届国家青少年俱乐部健美操大赛,获得了广泛赞誉。

市十八小:

创建阳光校园

市十八小学以“办阳光学校、做阳光教师、育阳光学子”为目标,秉承“阳光教育,开启阳光人生”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阳光教育,不断向为学生的美丽人格播种、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奠基、创建风和日丽阳光校园的目标迈进。

——开展课程改革,实施同课异构。积极推进分层教学,以研促教,用制度引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研修,形成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新局面。在教学上,实施探究式教育,采取多维互动的阳光课堂教学模式,推行以生为本的学习方式,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把生活引进教材,把活动引进课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学科教学手段,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模块,真正体现了“充分尊重、充分理解、充分赏识、充分激励”的校风,让课堂充满活力,让爱心溢满校园”的教风,“快乐求学、合作分享、激发创新、追求阳光”的学风。目前,该校已批准成为市级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校。

——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阳光”为宗旨,开展蓬勃向上的阳光体育运动。该校不断加强对体育课教学的改革和研究,开创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创设足球、篮球、乒乓球、腰鼓、鼓号等多个兴趣小组,参加艺体活动的学生人数占在校学生人数的95%以上。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增强了体质,同时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展示特长的平台和空间。

——以创建全国文明礼仪示范学校为抓手,强化常规管理工作,加强班集体建设。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推进家校共育,齐抓共管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处处展示师生文明礼仪风采。坚持开好每周一次班会,每月一次主题队会,每学期两次家长会,每学年一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年一次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协调会。坚持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市十八小学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可喜成绩:连续20年保持了攀枝花市文明单位和攀枝花市卫生红旗单位称号;先后被评为省级无烟学校、省级绿色学校、攀枝花市园林式学校、攀枝花市校风示范学校、攀枝花市家庭教育示范学校、市级德育管理先进集体、市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以及区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

市三十八中小:

培养创新科技人才的摇篮

“我们不期望人人都成为天才,但能为天真的孩子们放飞创新科技的理想出一点力,让他们未来有才也算我们成功了”。这是市三十八中小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工作的信念。近年来,该校以加强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成绩斐然。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市三十八中小青少年科技教育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措施、有行动。成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的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导机构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小组,组建了青少年科技活动室、机器人活动室,成立了“小发明家”、电脑机器人创意设计、科幻绘画等兴趣小组,并以此作为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主阵地,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创新等活动。

该校以培养并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由教科室带领一支科技辅导员队伍开展科技创新教学工作,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找到创新的“点”,把“点”提炼成问题,开展初步研究,验证研究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形成初步的创意方案,确立研究思路,并帮助解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大力营造校园科技氛围,对校园橱窗、走廊、柱子、围墙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用以展示学生的科技发明成果;通过举办“科技节”、“科技创新主题活动”等,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爱好。为了使教师迅速适应创特色学校、办品牌教育的要求,该校还不断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校本教研活动、科技教师论坛、外派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等,为开展好科技教学提供保障。定期开展学生科技培训,每年坚持从学生中选派一定数量的“创新科技苗子”参加市级、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赛事,以此鼓励和带动全校学生增强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六年来,该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市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科技辅导教师中有一人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科技教师,七人次被评为攀枝花市优秀科技教师;学校两次被评为攀枝花市优秀科技教育组织单位;先后被授予市、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称号;2009年被授予攀枝花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市二十小:

为智障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冬—天—过—去—了,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麦—苗—苏—醒—了,舒—展—着—嫩—绿—的—叶—子……”

在市二十小培智班的教室里,卢桂珍老师正在微笑着教孩子们朗读课文《春天来了》。讲台下,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的手势与口形,眼神专注而明亮,很努力地读出字音来。尽管那声音如同婴儿呀呀学语,很不清晰,但他们练习发音的那股认真劲儿,如同嫩弱的新芽在竭力地舒展,又如羸弱的雏燕在奋力振翅。

市二十小培智班里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行为、习惯也各有不同。他们与正常的孩子有着明显的差别,普遍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根本无法连贯地讲出一句话,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举动。

谈起教培智班孩子们的艰辛,从事特教工作的卢老师感触颇多:“和这些孩子们相处,光有诚挚的爱心、坚韧的耐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持久的恒心。每时每刻都要寸步不离,每说一个词都要教很多遍,每一个平常的动作都要训练很多次。而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来看待,像患难见真情,不离不弃的朋友那样去交往,在交往中去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教他们知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接受你这个老师。”

为了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在市、区政府的关怀下,该校于2003年9月开设了培智班,招收片区内智力有残疾的儿童。针对智障学生的特点,学校坚持不懈地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智障儿童的说话能力,使其在将来的生存中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更好地生活、培养智障儿童与人共处的能力,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幸福、愉快的、培养智障儿童团结互助的精神,使之养成开朗的性格、培养智障儿童参与适度体育运动的能力、培养智障儿童感知音乐的能力、培养智障儿童学习数数和20以内的简单加减法,学会简单的文字,并能正确书写,会背诵简单的诗句、培养智障儿童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为了让智障儿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近年来,学校添置了窗帘、皮球、乒乓球拍、羽毛球、橡皮泥、拼图等玩具,更换了电视、乒乓球桌、饮水机、电风扇等设施,新增加康复训练仪器两台、蹦床一架、海洋球池一个、电脑一台,建立了特教资源室。同时,学校还在努力提高培智班老师的教学水平上下功夫,先后外派老师到市内外有关学校学习智障儿童教育教学管理知识,并建立了特殊教育学生成长情况记录袋、特教班帮扶、特教资源室家校联系、随班就读等工作制度。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学校的高度重视、老师的不懈努力下,6年来,在这里就读过的十多名智障儿童身心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小瑞(化名),刚到学校时已经五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只会说“爸爸”,几乎没有自理能力。经过长期艰苦训练,现在,他已经能够叫“叔叔、校长、老师”了,能够捡拾垃圾、简单地扫地,而且能够帮大人揉揉肩,捶捶背。小清(化名),刚到学校时,脾气大、不会写字、生活不能自理。现在,该女生基本能写难度较大的字了,而且生活自理能力也有所提高,会自己叠被子、洗碗、擦桌子、扫地了。小翰(化名),才来时几乎不会说话,不会写字,而是像动物一样尖叫,好动。经过长时间的培养,现在,这个男孩不仅能说话,而且还能唱简单的歌曲,他还画了图画在校园艺术节上展出…… 从培智班一个个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强不息的精神世界。市二十小将持之以恒地不断努力,为智障孩子撑起一片蓝天,帮助他们去拥抱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市十二中:

校园信息网络化管理

市第十二中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网络化。市十二中校园网络始建于2003年,后于2008年新校园搬迁后全新重建,是完全自主开发的集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校园网络,并正在逐步成为学校的资源平台、学习的平台和管理平台。

市十二中校园网是西区唯一对外开放的学校网站,也是西区应用最好校园网站。为鼓励全校教师使用校园网络办公、推广校园网络信息化管理,该校设置了信息资源贡献奖。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培训,开展信息技术能力竞赛。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人才优势,鼓励教师开展校园信息化管理的课题研究。近年来,以市级骨干教师杨俊林为代表,主攻《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研究》,开创了教育科研成果的先例;《计算机网络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构建了第一个远程计算机教育网络;《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探索了在网络环境下自主的教学方法,获得了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第三届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小学教学状态查询系统》提出了“教学状态网络化”的理念,使十二中的校园网络应用再一次走在了攀枝花市学校校园网络应用的前列。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该校目前已形成了集新闻管理、公告管理、资源管理、试题管理、值班管理、继续教育管理、荣誉管理、教学日志管理、课表管理、考试管理等为一体的校园信息网络化管理网站。通过校园网,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校园新闻、值班人员及值班情况通报;每位教职工当天的工作安排;各种校内通知、公告,并能够及时收到同事间发送的文件、资料。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实现了通知、公告、公示网络化、教学计划、总结网络化、成绩管理、分析自动化、功能室使用、管理透明化。校园网自运行以来,发布公告2400多条,实现了通知公告无纸化。通过在网络上登记学校的课表,可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并可形成全校教师、部门、学科组的教学工作日志,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系统管理和智能分析,从而使学校的教学资源、试题资源大大丰富。近两年来,新增资源近2500项、试题2100多套,校园文件流转达39000多次,荣誉管理登记700多条,继续教育登记2000多次。

为了填补德育网络阵地的空白,该校还开通了西区首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网站。目前设有德育阵地、法制讲堂、安全教育、“八荣八耻”、心灵港湾等10余个栏目,成为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载体。

目前,市十二中校园网站技术人员正着手建设教职工目标考核管理体系,以适应教职工绩效考核管理的需要。

如今,西区各中小学、幼儿园都在积极发掘自身特点,努力打造特色校园,力争形成“一校一品”,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们坚信,西区各中小学、幼儿园都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已有特色的中小学、幼儿园都会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教育品牌会像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层出不穷!

创建特色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人才。我们杨庄社区学校是一所以主要接收矿区职工子女的地处山区的普通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以“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核心的办学模式,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以扎实实施泰安市素质教育“双高工程”为主线,在体育、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结合我校的办学实际,我深刻认识到创建特色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首先是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合格加特长”学生为目标,才能促进学校发展。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立校之本,我们认为特色就是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特的举措,特色是学校最重要、最有生命力、最有活力的品质。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发展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在这种思想引领下,我们不断地向着创建特色学校的方向努力着。

其次是多渠道探索有效途径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科研立校,打造特色。我们十分重视对学校特色工作的管理和研究,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并得到社会的认同。在科研立校的旗帜下,我们的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形成了“自立教育”的办学特色。

体育强校,打造特色。我们在抓好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需求,成立了排球队、乒乓球队、健美操队、武术队等课外运动队,坚持常年训练,并每年举办体育节,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在我们的积极努力下,我校被确定为泰安市的排球训练基地。我们与市体校联合办学,使我校排球队训练更加规范,培养出了一大批体育人才,多次在泰安市获奖。在2008年全市中小学生第17届排球比赛中,我校取得了女子乙组第二名,2010年泰安市排球锦标赛中,我校再次获得第二名。在肥城市排球比赛中我校更是多次夺得女子甲组、乙组,男子甲组、乙组第一名。在肥城市乒乓球比赛中取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学生个人单打第一名、第三名。

艺术兴校,打造特色。让学生学会审美,引领学生体验美,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移交地方三年来,我们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校鼓号操队获得肥城市第二名。我们的舞蹈《草莓娃》获得了肥城市调研一等。

我们依托音美教学这个主渠道,成立了舞蹈队、合唱队、绘画小组、书法小组等课外活动组织,坚持长期开展活动。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更是我们全校师生共同的节日,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为学生搭起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吸引了众多的学生,使学生的艺术素养有了很大提高,我校已有20余人升入上级艺术学校,走上艺术之路。

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努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将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把杨庄社区学校办成名牌特色学校。

四川岳池:突出农村学校特色 打造素质教育亮点

四川省岳池县顾县中学座落在金城山森林公园脚下,位于中国曲艺之乡的千年古镇顾县镇常德街,校园占地面积110亩,市级重点中学,1个党支部,43名党员(在职党员42人、退休党员1人)。学校结合实际,精心谋划,准确定位,响亮地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农村学校特色,打造素质教育亮点,创一流示范中学”活动主题,在“广、实、特”字上下功夫,扎实推进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把握农村学校特点,在“广”字上做文章。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精心策划组织学习。一是学习层面广。以领导干部及党员教师为主体,每周一下午,分学科组组织教师定时学,周五下午全体教师集中学,对特殊原因不能参学的周末补学、老党员教师短信学、重病党员上门送学,确保教师参学全覆盖。二是宣传发动广。发放明白纸、编写《工作简报》、办黑板报,制作展板,悬挂布标、张贴温馨墙语等,营造活动氛围;召开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专题培训,培育发动18名文艺骨干编写通俗易懂的广播稿专题播放;5名政治教师编写科学发展观教案,进课堂宣讲96节次;三是延伸触角广。通过开展“小手牵大手”、“小人教大人”活动,选派40名党员教师、学生代表组成5支科学发展观宣传小分队,走街串巷、搭台设点宣传;双休日,由学校领导带队深入农村院坝发放学习资料,座谈交流,让科学发展观理念家喻户晓。紧扣农村学校实际,在“实”字上下功夫。坚持质量立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一是开门问计实。请教育专家对学校发展现场会诊、登门走访退休党员教师、深入院坝走访学生家长,寻求科学发展良策,归口梳理,学校领导现场办公,着力解决食堂饭菜质量、甲流感防控、校园周边乱摆摊设点等16件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二是师德建设实。集中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设立师德师风举报箱,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和争当教学能手、争做师德标兵的“双争”活动,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关爱学生实。推行“德育导师制”,选拔10名优秀教师担任德育导师,与初中、高中三年级的100名学困生建立“1+10”结对帮学模式,每个月至少三次谈话、一次电话家访;建立“贫困生帮扶资助机制”,将贫困生学习成绩及在校表现与资助金额挂钩,对成绩下滑较大的,暂停资助并落实一名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若该生成绩上升,继续资助。本期倡导教职工捐款1.5万元,学生捐款5000元,资助贫困生60人。四是安全管理实。学校开展师生“同唱安全歌”活动,每晚12点后由校级领导带队检查学生寝室,每周开展一次食堂卫生、校舍安全大排查,将安全工作管理纳入教职工评优晋级考核;狠抓甲流感防控工作,每天指派专人熬制中药,学生免费服用。本学期,学校被评为广安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县级安全档案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及“平安建设红旗单位”,师生膳食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食堂”。

立足农村学校发展,在“特”字上求突破。精心设计活动载体,着力打造学校特色亮点。一是特别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开发思想潜力。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选派5名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每天上(下)午放学后轮流坐镇开展心理咨询、问诊活动;探索“帮助+互助+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开发及运行模式,科研成效明显,荣获广安市政府心理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二是特别注重发展农村体育,焕发生命活力。每天坚持做好“站好队”、“做好操”、“跑好步”的“三好”常规体育活动;多方融资35万元购置双、单杠,飞度、独木桥等健身设施,建成占地面积近4亩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全县唯一的“康乐园”,方便退休党员教师休闲健身、增强广大师生身体素质,提高学校体育教学与竞技水平。三是特别注重岗位练兵,提高教学实力。开展“赛课”活动(每位党员教师在组内上一堂示范课、参加组外一次观摩课、参加校内一次竞赛课),让学生评教师,请家长评学校;采取“随堂推门听课”方式,注重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选出20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新教师“1+1”结对帮教,培养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15人、市、县级优秀教师6名。四是特别注重素质教育,增添校园魅力。在党员教师中开展教学能手、教坛之秀等“大评比”活动;在学生中开展校园棋王争霸赛、学生手抄报、橱窗报比赛、“唱红歌、选百灵”比赛、作文竞赛、书法绘画、篮球、乒乓球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广大师生业余文化生活,破解工学难题,彰显农村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科学、健康发展。

篇2:信息化学校打造特色

打造学校特色

横林小学——程孔章

导语:教育的创新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孩子都具备有幸福人生及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让孩子们可以快乐地学习,自由地成长,这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因此,营造人性化的校园文化,改革教与学的方式与方法,注重常规教学过程,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横林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目前是全镇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校,也是一所优质小学。学校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一流的办学业绩。我们觉得更应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注重过程,改变方式,创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们对事物的惊叹不是因为它外在的美丽,而在于它独特而丰富的内涵。由此,我们极力营造学校的美的人文环境。

从校园环境建设入手,营造学校人文环境。最近五年来,我校在以校长刘孝武为首的领导下,开展了校园文化活力工程,投资四万多元,种植了《香澜树》,操场上铺设了绿色的草坪,并开设了《读书阅览室》,《科技研究室》及《多功能管室》,均衡教育发展得到了全面的落实,迎检过关,获得了教育部基础司司长的赞同。这是我们对校园环境建设的要求。也是我校一大亮丽的风景线。

让宣传橱窗成为学生了解学校的窗口。利用橱窗对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办学策略、育人思路、主要工作计划、办学成绩等进行宣传,让学生以学校为荣;对学校领导班子、学校骨干教师以及优秀的教师群体进行宣传,让学生以教师为荣;对学校本的优秀学生进行宣传,让学生以同伴为荣。让走廊成为学生励志的重要场所。宽阔的走廊是孩子们活动较为频繁的场所之在学校走廊悬吊励志警句,比如古今中外经典的名人名言、谚语、诗词等,教室门前增添了《班主任心语口号》,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厚重背景里浸濡、熏陶。让学生受到学长们的教育、感染。

让教室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我们在教室悬挂国旗,宣传校训,办好黑板报,开设各种学习专栏,让教室里有浓郁的学习气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学生行为习惯入手,营造学校人文环境。

每年新生入学,我们要求学校班主任利用一周的时间以学校校本教材《关注48个生活细节养成良好习惯》为蓝本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学习学校各种常规,使他们明确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每学期,我们都有养成教育月,通过各种活动抓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力求让“懂礼仪、讲卫生、守纪律、保安全、爱学习、会自理”成为学生的共同习惯。

从教师素质提高入手,营造学校人文环境。

鼓励阅读积累。通过组织教师们信息化能力提升学习,让教师们提高教育理论与思想高度;让教师掌握教研教改的新动态、新经验;让教师把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科学知识;让教师学习了解丰富的文化知识。

注重教师互动。开设学校“师艺论坛”和“师德论坛”,以“我的教学故事”和“我的教育故事 ”为主要内容,让教师把读书、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引发的感悟,虽是点滴小事,却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如金胜勇老师和王学明老师,他们用平凡而感人的事例,诠释了责任的可贵和师德的高贵。既贴近了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又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深受老师们的欢迎。如果没有教育研究,只能是一种拿着教育的旧船票重复着昨天故事的人,永远也走不到教育的彼岸。由此,我们着力加强校本教研力度。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正确的人才观是培养创新型教师新的要求。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心灵上普遍打上应试的烙印:重智育,轻德育;重个体,轻全体,重优生,轻差生。我们在教师中大力宣传学校“对每个学生负责,助每个学生成功”的办学宗旨、“以德为首,教学生会做人;以智为主,教学生会求知;以体为本,教学生会健身;以特见长,教学生会发展”的办学思想和“规范教学行为前提下的轻负高效”的质量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培养创新意识,将创新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之中。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四个方面的创新,即: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新的知识,达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目标。教学环节创新:利用学生心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心理态势。教学手段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达到轻负高效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创新: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多向交流,达到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法的目标。

重视实践探索,培养创新型的教师。教师的教学创新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变革的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由此,学校有针对性的制订出“理论学习——教学观摩——专题研讨——实践体验――反思提升”这一校本教研程序。即:理论学习,即课前教师借助有关理论资料,借助现代媒体网络针对确立的专题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教学观摩,即确定一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其余同学科教师结合理论学习有针对性的观摩;专题研讨,即组织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交流;实践体验,即学科教师将在这次活动中学到的理论和经验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提升,即学科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撰写反思文章,内化为自身的理论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有效的校本教研,使我校近年来教研成果喜人,仅仅近两年来我校就有四位教师教学比武获奖:江佳卉老师获省讲学教学比武一等奖,肖胡云老师获省语文教学比武一等奖,马文乔老师获市英语教学比武一等奖,郭志威老师获得市语文教学一等奖,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让教师在实践中互相学习,在学习中得以互补,在探索中相互碰撞,在碰撞中得以提升。这种校本教研活动模式成为我校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实践保证,也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好评。

学校工作应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尊重人的共性和个性,少一些人治,少一些无效劳动。多年来,我们采用了起始年级平行分班、平行组合的作法,为教师提供了平等竞争、展示自我的舞台,不仅保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为教师间的教学比较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不做“杀鸡取卵”之事,从学校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布设教学格局,同时,加强名优、骨干教师的引领责任,让教师们学有帮手,赶有目标,形成了教师间和谐中有竞争的良好局面。

人文管理。学校教师人数多,身体状况差异较大,为了有利于教师展开工作,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的教学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必须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细致的设计;中年教师家庭生活负担重,教学过程设计中必须有明确的要点、重点和教学程序的简案;老年教师实行常规免检,质量评价的方法。实行干部蹲点包科负责制,了解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并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制度管理。学校依靠教务室、学科组的职能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常规、教研活动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和教学成效予以公布。每个月,我们都要将班主任工作进行评估;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将各备课组、教师在各方面的业绩及工作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并将历次检查和工作成效纳入学期评优评先和教师评估之中,促使教师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育是研究艺术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它应该是千差万别的、百花齐放的。由此,我们努力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横林小学以教育一片孩子,造福一方百姓的情怀,不断更新观念,走发展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之路,着力长远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人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宗旨,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为办学理念,以“创建三优(优美的校园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优良的教育质量)、突出三特色(信息技术教育、英语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陶冶师生情操。一服务(服务农村教育)”为办学目标。形成了“爱岗、守纪、勤奋、创新”的校风,“严谨、爱心、合作、创新”的教风,“厚德、博学、尚美、创新的学风;彰显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学校的篇章,凝练出了“目标一致,融洽和谐,求真务实,忠于职守,奉献在岗的敬业精神。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及办学思想、历史传统等,确定了个性化、特色化课程,并努力让它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完善。我们认真进行学情、校情分析,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内容,确定了以学生思想教育为主,促进学生自我反思、相互促进的校本课程《关注48个生活细节养成良好习惯》;结合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殊性,确立了以《生命与安全》,《健康与心理》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自我,关注身心,把握自我;同时要求学生自定各种目标,包括学习目标、纪律目标、卫生目标、礼仪及学生相互合作目标。要求所有学生每天反思,认真记录,以周为单位进行自我小结,将其撰写成“我的成长故事”。使学生在进入人生变化的时节,了解自我。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兵乓球》《腰鼓》《军鼓》实践活动,学生才艺训练、展示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正确进行两性相处的方法以及远离网吧、自我保护和防护的教育,正常处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知识教育。努力挖掘学生潜能,让他们把握自我,放飞梦想。

篇3:立足特色, 打造优质品牌学校

深外历年高考上线率都达100%, 本科率一直都在95%以上, 扩招后重点率依然达到55%~75%, 涌现出包括广东省高考理科状元, 广东省高考英语、语文、物理等单科状元, 深圳市中考状元等一批优秀学子。学生在各类竞赛中佳讯频传, 夺得过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一等奖, 摘取过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单簧管比赛第一名, 国际青少年芭蕾舞大赛金奖和精英世界模特大赛中国赛区第一名等闪亮的桂冠。

二十年来, 深外被称为“深圳特区基础教育的‘三面红旗’之一”。深外毕业学子遍布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学业成绩好, 综合素质高”而广受赞誉。

深外的品牌效应是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立足特色, 提高质量, 塑造品牌”, 是深外在二十年内从无到有、从幼小到健壮的发展要诀。

●顺应时代需求, 正确定位

深外是广东省首家公办外语学校。深外的创办, 是当时的深圳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捕捉到正在风生水起的特区外向型经济建设发展对外语人才的紧迫需求而果断做出的决定, 是为特区建设而生, 学校以创校校长龚国祥、现任校长汤佳宏、副校长黄海强为核心的领导班子、以强烈的事业心勇挑重担, 不畏困难, 借助政府的支持, 不仅创建了深外, 而且审时度势, 对学校做出了正确的定位, 把办学目标确定为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外语学校, 把“全面发展+外语特长”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及“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特色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打造学科优势, 带动全面发展

深外把外语打造为第一个优势学科品牌, 建构了立体的外语教育体系。同时, 也把特色建设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抓手, 使特色内化为素质, 进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外语特长的人才”的目标。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营造校园文化中鲜明的外语氛围

学校的文化氛围是特色的最重要外显标志。深外把校训“爱国求知”、校风“文明进取求实创新”、教风“教书育人治学严谨”、学风“勤奋博学尊师友爱”等用中文和英文大字号写出, 制作成标牌挂置在学校运动场的四周。校园里有写着多种外语的“外语广场”, 有风格优雅、面积达300平方米的“爱国园”作为“外语角”的常规地点。各个会议室、阶梯教室内都有双语励志牌或双语名人名言;小语种课室也都被精心布置得宛如该国文化的窗口……处处宣示学校跨文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的理念,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2.立足教学, 强化学科建设

(1) 开设多语种。深外现已开设英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六个语种。学生在基本掌握一门外语的基础上, 都选修了第二外语。

(2) 实施“起点高, 方法新”的外语教学方案。直接选用原版外语教材和全国外国语学校统编教材, 教师“用外语教外语”, 引导学生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 力求课堂教学过程交际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交际能力;开展小班化教学;实施“讨论式教学”等有效的教学模式。

(3) 拓宽特色培养渠道, 提供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的平台。为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深外每年都举办“外语节”, 学生以外语朗诵、演讲、演剧、讲故事、配音等方式,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校“外语节”、“外语角”、“英语俱乐部”等活动都向社会开放, 在深圳市组织的“百万市民讲英语”活动中, 将“外语角”办到“社区英语广场”, 带动和促进市民学习英语。学校还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在本市举办的外事活动, 担任世界牙科联盟年会、世界米氏帆板锦标赛、国际高尔夫球比赛、手球比赛、高交会等的义务翻译工作;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的十多所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利用假期派学生赴友好学校交流学习。

(4) 加强外语教学研究。学校每年举行外语教学研讨会, 对外语教学进行诊断和会商。

在不断强化外语特色的过程中, 深外成功打造了外语优势学科, 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和有外语特长的素质全面的学生, 为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全方位培养, 提升素质

(1) 外语特色的建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突出的外语能力和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培养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知晓国际礼仪, 在中外文化差异中应对自如, 敢于面对国际竞争, 善于有理有节地参与国际合作。学生素质内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向深层发展。

(2) 处理好学校特色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使学校特色与学生个性发展和谐统一, 学生外语特长与全面素质同步共进。例如, 举办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各种竞赛班, 使有专长的学生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外语节等四大节, 使各种兴趣爱好和擅长的学生各展风采;定向越野、中西方文化比较教育等几十门选修课, 文学社、漫画社、球类俱乐部、街舞社等几十个社团, 供学生把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会、团委、班委等各级学生组织为学生提供了团队协作、锻造领导力的舞台;校园十大歌星评选、辩论赛、模拟联合国、元旦迎新年汇演等富有吸引力和青春活力的活动让学生充分释放激情和创造力……中央电视台也曾专程拍摄学生掌握外语、计算机、汽车驾驶“三把金钥匙”的专题片向全国播放。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其全面素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领先垂范, 推进信息化应用

1.规范制度, 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结合实际情况, 学校制定了《语音室管理制度》、《微机室管理制度》、《校园网中心机房管理制度》、《校园网用户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制度》以及《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 基本实现了学校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班主任业务档案管理和学生档案管理等的信息化。

2.依托课题, 启动教研教学的信息化

学校科研处根据国家、省、市下发的研究课题指南, 结合学校实际, 确定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研究课题, 及时在校园网上公布, 并组织课题的申报与立项工作;依托校园网对参与的国家、省、市和校级科研课题实施全程管理。近几年学校先后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国家级课题和一系列省市校级课题,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出版论著十多部, 有60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

●严格要求, 优化师资和管理团队

深外从全国二十多个省招聘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严格挑选各学科教师, 并且十分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 采取了多项措施大力加强教师师德方面的培养, 培养了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校领导团队专注于行使好领航和管理职能, 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充分运用有利的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服务;依照教育规律办事, 科学决策, 制定学校发展的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确保深外启航远征的方向和效率;贯彻民主集中制并坚持依法治校, 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和法规, 使各项管理规范、有序, 并保障师生合法权益;坚持以德立校、以人为本的情感管理模式, 正确处理好管理过程中“情与法”的关系, 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教师、学生广泛参与学校管理, 并增强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扎实工作, 丰富内涵

对历次各项评选、评估, 深外都视为发展的新契机, 对照评价指标, 认真审视自身, 查找不足, 补缺补漏, 及时整改, 精益求精, 不断地自我完善, 增进内涵式发展。

篇4:打造学校特色为学校发展护航

一、诵读经典,酝酿文化的校园气质

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年龄阶段,语言文字对他们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激励作用。而国学经典厚重精深,正可作为薰陶中华美德,培养高尚情操的沃土,又可作为感受传统文化,学习语文的摇篮。2007年9月。宏育小学正式翻开了诵读经典的第一页,在那些凝练、智慧、含蓄的文字里,一个真善美的精神家园徐徐展开,一种激励、感化的力量逐渐形成。

我校从培训教师开始,将诵读经典逐步推进到学生。层层深入到全棱。到目前为止,我校教师基本上都接受过至少一次的经典培训。与此同时,学生间的读一背一唱一演”的实践模式越来越成熟,一条适合于孩子的经典学习之路愈走愈美丽。

读经典。从一年级开始每天诵读20分钟的经典,就如读儿歌一样,读的过程中不求甚解,只求感受和发音准确。让学生体会音节、押韵、平仄的韵律美和语感美,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和点拔。

背经典。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而过渡到背诵,学生背或者不背,背多或者背少,不靠硬性指标规定。而是通过朗诵比赛、背诵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唱经典。每天晨读和午读前20分钟,学校“金色童年”广播站就会播放配乐古诗文歌曲以及感恩歌曲,让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元素,以轻松愉快的形式输入学生的感官通道。

演经典。每周一的晨会,是各班学生学习他人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把国学的精髓部分用“读、唱、讲、品、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展示了他们丰富的发散思维和不可思议的创新力,每一种思维又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推动着学生的互动发展。

二、通过“花样跳绳”,展示活泼的校园风采

花样跳绳,既是运动,也是娱乐。在宏育小学,跳绳同时也是一种校园文化的载体。呈现的是一种在游戏中学习的治学理念。它锻炼学生身体,发展学生体质,促进儿童智力。是一种以游戏为主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

花样跳绳与传统跳绳不同,它不像传统跳绳那么单调机械。花样跳绳不仅是一种活动性游戏。也是一种创造性游戏。它不拘泥于现有方法,更着眼于花样的创新。融入了现代化的音乐、舞蹈、武术等元素,使其更具有观赏性、表演性和诱惑力。同时,绳子携带方便,不受场地限制。适合全校推广普及。

学校充分利用了体育课、兴趣小组活动、大课间活动等时间,通过以点带面、观看花样跳绳教学视频等形式进行跳绳教学。并由此而总结出了个人跳、多人跳、分组展示等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开展“绳”采飞扬花样跳绳比赛,巩固和检验教学效果。一根绳子的翻飞舞动,以它独特的魅力,促成了“绳”采飞扬、“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诞生。

个人跳绳:个人跳绳包括“训练学生基本跳法”和“挑战自我”两部分,基本跳法包括单摇、双摇、单摇编花、双摇编花等花样,学生的创意是无限的。“挑战自我”主要是结合自己的实际,自编自选花样,让学生不断创新和超越自己。

多人跳绳:多人跳绳项目是花样跳绳教学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主要是在自己掌握的“技巧”上做各种适合的组合花样跳法,可以是两人一组跳短绳、三人一组跳交错绳和多人组合跳长绳。花样繁多,异彩纷呈。

重组跳绳: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技巧情况进行重新分配,把水平相当的学生重新组合,目的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跳得好的和摇绳好的同学分在一组,并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配上物品或者武术动作创编新花样。

分组展示:花样跳绳训练到一定水平后,就是进行活动展示了,孩子们通过跳花样绳让自己的情绪、个性尽情表现,在合作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能力。学校还设立班级最佳创意奖、合作默契奖、表演优秀奖等奖项激发同学们的班集体荣誉感。

实践证明,花样跳绳是一项成功的课外活动,它在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层面。在营造健康、和谐的精神环境方面,起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教学作用。学校两年多的花样跳绳实践,从各种调查和测试的情况来看,成效非常明显。

三、通过“校园集体舞”,营造艺术的校园氛围

校园集体舞是国家教育部组织创编并在中小学校全面推广的项目,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舞蹈中展现性灵,在流畅自然的肢体配合中培养群体意识。宏育校园空间开阔,正好有利于校园集体舞的尝试,在一路实践一路创新的过程里,一个自由释放的艺术平台缓缓托起,一道音韵婉转的风景乍现眼前。

我校的集体舞包括《找朋友》、《阳光校园》和《小白船》三部分,每一部分在设计上体现了如下步骤:

动作设计和队形安排。动作设计和队形安排是练好集体舞的关键,而动作设计则先由教师创编和示范,再由学生模仿练习直至操作熟练。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将学生分组,以少数跳得好的学生作示范为教师,带动全班学生学习。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舞伴。这种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高效率的接受这些动作。

检查练习效果,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凡是脚的动作不是一拍一动时(如错步)同学们都难以掌握,配合不协调。因此教师对症下药,把这些动作按照一拍一动的方式教给他们。在他们掌握动作后,再把节奏变化过来,从而将动作真正变成为他们的“语言”。

创设童趣情境,持续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具备了基本功的基础上,教师对对动作教授方式进行改进,多使用节奏鲜明,动作夸张,形象亲切,富有少儿情趣的动作,孩子们学起来兴趣大大提高。

篇5:努力打造特色学校(典型发言)

桑阿镇联合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

首先,热烈欢迎大家莅临我镇指导工作,同时真诚地希望各位为我镇教育的发展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如何走出一条成功的发展之路,实现教育的跨越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共同思考的问题。三年来,我们在教育局的正确指导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努力,制定了“1332”教育发展策略,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果。在这三年中,我镇联合校两次被评为县“联合校综合评估先进单位”;中学两次被评为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小学1次被评为县“小学综合评估先进单位”,两次被评为县“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学前教育连续3年被评为县“幼儿园综合评估先进单位”。2010年10月,我镇被评为“聊城市学前教育先进单位”,2011年6月,我镇联校被冠县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1332”教育发展策略,即构建一个网络,抓住三条主线,推进三个创新,实现两个突破。构建一个网络,就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生的成长不能单靠学校的教育来完成,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职能,搞好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和合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的参与、协调和监督职能。家长委员会成员须拥护党的教育方针,热爱儿童教育事业,经家长学校推荐,学校审核聘用,由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决策管理,代表广大家长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向家长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组织家长学习教育管理知识。推行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和举办家长学校,拉近了学校和家庭的距离,增进了相互理解,增强了教育效果。

抓住三条主线:一是大力提升办学条件。桑阿镇学校布点分散,基础条件落后,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面对现实,我们不悲观,不等靠,千方百计拓宽筹资渠道,积极争取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三年来,我镇新建教学楼9栋,其中利用民间投资和社会捐赠资金建设的有5栋。特别是桑阿镇贵宾学校,利用社会捐赠资金2000万元,学校建设达到了省级规范化标准。二是全面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一个单位的教育工作干好干不好,关键是看这个单位的干部教师队伍有没有活力,有没有朝气。我们通过业绩考核和民主评议,推行能上能下的干部用人机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制定了人才培训计划,结合实际扎实开展教研活动。三年来全镇中小学获得县级优质课19人,当选县级教学能手18人;获得市级优质课14人,当选市级教学能手6人。三是积极推进学校管理改革,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加大了过程管理力度,改变了过去校长只当传话筒的传统陋习,强化了单位组织在过程管理中的指导、监督职能,建立了联校与各单位协同操作、目标考核和过程指导相结合的学校管理新模式。

推进三个创新:一是创新育人环境。校园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园环境布置得好,就能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收到熏陶和感染。为此,我们要求全镇中小学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室内外墙壁、宣传橱窗、数字屏幕、移动展板,精心打造校园和班级文化,在内容选择上,要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和教育性,让学生置身其中,受惠于心。二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渠道。构建高效课堂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工作。三年来,我们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验,在广泛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尝试和探索,小学总结出了“读、思、议、练、归”五步教学法:“读”是初读教材,发现问题;“思”是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议”是交流讨论,共同提高;“练”是尝试应用,拓展练习;“归”是前后联系,归纳升华。中学创立了“和谐五环节课堂模式”: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2、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4、变式练习,拓展提高;

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不论是小学的“五步教学法”还是中学的“和谐五环节课堂模式”,都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锻炼的空间,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新理念。三是创新校园活动。各单位在落实“4312”要求、搞好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实际,通过创造性地开展校园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了很好的成长平台。桑阿镇中学组织开展了“弘扬家乡文化,我为家乡添彩”活动,激发了学生立志成才、发奋学习的热情,学习氛围空前浓厚。镇中心小学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制订了“星光教育”工程,通过“创星”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陈贯庄小学开展了“诵国学经典,做文明少年”活动,把国学经典诵读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园内组织了小记者站、“六步拳”武术队、书法、绘画、戏曲、科普等多个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参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现两个突破:一是搞好学校建设、塑造学校新面貌实现新突破,二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教育良好社会形象实现新突破。

通过三年来的积极努力,我镇教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县举办的各项比赛活动中,我镇师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全县庆六一文艺汇演,我镇连年获得一等奖;2011年县小学生乒乓球比赛,我镇获得男子组个人、团体两个第一名;“三项活动”丰富多彩,师生的精彩表演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田新嫚表演的节目入选聊城市庆祝少先队建队61周年汇报演出,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篇6:打造高效课堂 创建特色学校

创建特色学校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我校近年来在抓好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以 “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全面实施以提高教师授课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来“打造高效课堂,创建特色学校”。通过全体教师的辛勤付出,我校的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转变,师生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改革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将工作中的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收获汇报如下:

一、基本做法:

(一)、组建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切实做好“打造高效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监督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同时,学校领导小组还注重抓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领导层面上要抓好学习和思想动员工作,让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二是在业务层面上,领导小组注重落实、具体操作,以各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实践和探究,真正做到整体上有调控,面上有落实,线上有指导,点上有研究。

(二)、组织教师学习,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打造高效课堂,积极稳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让教师认识到“打造高效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搞不行、搞不好更不行。为了转变教师观念,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学习、交流。聘请专家就新课改的背景及意义向老师们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和阐释。经过学习,大多数教师认识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必须对现在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才能实现教与学的方式的真正转变。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并尽快地掌握“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是 “打造高效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如何把握“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呢?关键是要掌握以下四点基本做法: 第一点是把握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角色定位。

第二点是掌控好教学方法。开放课堂教学的要诀很简单,在于一个“放”字——“放”给学生,“放”飞想象,是其最基本也是最硬性的要求。所谓放给学生是指:教师要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充分的动口说、动手做。把解决问题的权利充分放给学生,教师不包办代替。

第三点是指导好学习方法。开放课堂倡导的学习方法就是“自主探究为主,合作交流为辅”。开放课堂教学另一个要诀还在于一个“开”字——开门学习,而不是闭门造车。

第四点是要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堂上堂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堂上堂下结合是强调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应与课前预习、课后辅导、课下作业、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协调一致;课内课外结合是强调学科知识间的穿插与渗透,强调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学习活动互为补充;校内校外结合是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三)、布置校园文化,营造浓郁课改氛围:

为使师生时时感受到课改气氛,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课改的紧迫性,学校领导小组布置了有关“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校园文化版面,制定了创建“打造高效课堂”特色学校实施方案,积极营造校园课改氛围,促进师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改革之中,为课堂改革工作在我校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课改工作:

课改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于落实,在于监督。学校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要求各年级、各班、各科、各位教师都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真正地使“开放式课堂教学”成为我们的“家常课”,并产生积极的效果。

1、开展实验,以点带面:

学校首先确立实验教师,以实验教师为先导来带动各年级、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让实验老师在全校上课改研究课,让各科教师针对上课情况,进行大讨论,感受其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同时剖析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为自己开展课改做为准备。

2、外出学习,借鉴内化:

通过文字资料和教学录像、光碟的学习,教师们对新课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学习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学校多创造机会派出教师观摩县级、市级和省级教学能手的课堂教学,聆听专家、学者的课堂教学讲座,回校后撰写心得,和部分教师交流体会,给全体教师上汇报课,使得教师有了学习和提升的机会。这样做借鉴了他人的成功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新方法,为我校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骨干引领,全面推开:

通过实验教师来上研讨课、观摩课,向全校教师传达他们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使迷惑者对课改有更明确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开展实践工作。

4、全面考核,推向深入:

为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地掌握“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积极投入到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中,把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学习与理解落实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学校组织了对“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操作流程的考核,并把考核成绩纳入教师的量化。经考试,教师基本上都能达到合格或良好的标准,掌握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并能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实践,真正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有效了。

5、对口听课,共同提高:

每学期在全校教师之间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由业务领导牵头,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每位教师都按照“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上课,其他教师进班听课,对执教教师的课当场点评。既能促使听课教师认真听与评,又能促使讲课教师的备课与反思,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授课能力与科研能力。

二、取得的收获:

以上是我校 以 “开放式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做法,下面我来谈一下取得的点滴参成绩:

1、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打造高效课堂、实施课堂改革”活动以来最为显著的变化。大多数教师在课上讲得少了,站在前面的时间少了。教师力图想办法、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活动、交流、合作、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如对教学方式的操作,教师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积极地探索,以实现新的学习方式应有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从分组、到分工、到合作、到评价,都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规范,优秀生、学困生互助,学习效率较高。再如,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这些都说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有了较大的改进,尽管不成熟,但这种意识是很值得肯定的。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课堂上学生有机会展示学习的思维过程,经常会听到“老师,我来回答!”这样的声音,不时呈现。学习方式的变化体现了学习的自主过程,在过程中体验感知,进而提高了学习能力和效率。

3、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参与学习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探究,现在的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师与学生同乐,一种积极探索、和谐融洽、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建立起来。

4、学校教研氛围正悄然发生变化

学校刚开始要求“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开放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广。现在,学校教师参与面和参与程度有了较大的改观,教师的态度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一位老教师说:“这样讲太陈旧了,20年前我就这样讲,现在要让学生多动起来,这样才高效。”“打造高效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的成功之处是它已深深植根于每一位教师的头脑中,并使每位教师都能够适时的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修正,在不断的修正中提升。

上一篇:残疾人的名言下一篇:《一分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