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俗美术在美术鉴赏教育中的可行性

2024-08-14

浅析通俗美术在美术鉴赏教育中的可行性(精选10篇)

篇1:浅析通俗美术在美术鉴赏教育中的可行性

浅析通俗美术在美术鉴赏教育中的可行性

浅析通俗美术在美术鉴赏教育中的可行性

摘 要:与传统的经典美术作品欣赏课相比,通俗美术的提出是具有一定的压力的,之所以不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不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它的提出,具有怎样的意义呢?它的提出有没有实施的可行性呢?

关键词:通俗美术 美术鉴赏 中学生

长期以来,无论是国家还是美术院校的专家,或是课堂上的美术教师,从来都不会放弃对传统的经典美术作品进行介绍,因为传统的经典美术作品具有不同时代的代表性。我们的美术欣赏教材和有关美术史类的书籍都是围绕着传统的经典美术作品来说的。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是一种重要的传承作用。通俗美术的提到底有没有实际意义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才是“通俗美术”?简单地说就是大众的、民间的、容易理解的、适用的等等。

艺术一遇到通俗,很多人就会嗤之以鼻。为什么?因为如果和大众混在一起,人就没那么高贵,没那么有品味了。这在很多人的心里面的确是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介怀。在这里我要讲的就是,艺术从一开始本来就是通俗的,都是大众的。从艺术的五个起源学说(劳动说、游戏说、模仿说、巫术说、情感说)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无论艺术在哪一个学说里面,它都是产生在大众的平凡生活里,它从来都不应该是某些精英的游戏。

正史是统治者的历史,美术的历史也是统治者的历史。同样历史需要野史的`补充,美术也需要通俗美术来对我们的文化还有生活进行补充。

在长期的美术欣赏教学里,都会遇到一些这样的情况,每当提到他们身边的事例时,学生就会特别来劲,一改往日的那种沉闷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比如,有一次讲到色彩的情感倾向问题时,在对学生色彩偏好的调查中,学生就会非常活跃。还有在穿衣服的色彩搭配对精神状态的表露当中,女同学就会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某某同学比较喜欢穿粉红色的衣服,他是不是谈恋爱啦?”(因为上课的时候介绍过毕加索的粉红色时期);“结婚的时候为什么要穿白色的婚纱?”等等。

这里反映出什么问题?我们的学生只会关心身边的事物,不关心国家大事吗?在这个层面上我觉得,学生能够在身边发现美、欣赏美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作为中学生,他还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每天都是在两个地点间来回奔跑,每天除了课本就是茶余饭后的点点滴滴。他能有那么多的心志去研究国家大事吗?对于美术教育,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启发他们在身边寻找点点滴滴的美,也就是广义上的通俗的美。

无论是在兴趣方面,还是在学生的理解上面,通俗美术教育是更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方式。

在平时的美术欣赏教育里面,我们可以将那些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我们上面谈到,通俗的也就是大众的、民间的、容易理解的、适用的。如果是在音乐里面,大家就比较好把握了,因为它里面就有一种通俗音乐的叫法,也就是“流行音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美术类型的事物是属于通俗的呢?

首先,在学生当中最受到关注的就是“漫画”.漫画,尽管它的最基本的欣赏人群是以青少年为主,但是随着漫画产业化不断向深层次发展,现在的漫画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文化主流。在电影、电视、广告、服装、饰品、包装等等方面已经逐渐地显示出它的强势地位,就是艺术作品也基本上进入了一个漫画的消费时代。比如最具典型的就是广州“卡通一代”.

其次就是“服装设计”.尽管学生基本上都是以校服为主,但是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最值得他关心的估计就是穿衣服的问题了。在面对各种形式的潮流衣服时,怎样引导学生分析当前流行的各种风格,哪些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适用的,怎样才能展现自我的个性等等,这些都是很有必要对学生以美的角度去进行教育的。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已经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现在基本上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台数码相机。照相已经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在这个方面能够给学生一点帮助,估计学生会非常欢迎。

另外还有建筑艺术、工业产品设计、公共环境艺术等方面也是学生平常所耳熟能详的事物,这些都是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进行欣赏教学时学生的兴趣也会是很浓厚的。

我们在对以上的美术类型进行欣赏教学时,主要是围绕学生身边的事物,既然是学生所熟悉的,那么学生就会有参与的热情。有了参与的热情,就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无论怎么说,在学习中学到知识才是关键,在学习中学会发现身边的美才会有意义。在美的欣赏中提高自我修养才是我们进行美术鉴赏的根本。

篇2:浅析通俗美术在美术鉴赏教育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美术鉴赏高校素质教育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美术鉴赏课逐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美术鉴赏课在高校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为造就合格的人才服务。那么,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美引善

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鉴赏课就是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一。

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语),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高校的美术鉴赏课是普通美术教育工作在高校的一种延续,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直观的构思,给青年学生以启迪、以感动,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很多人文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以美启真

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美术鉴赏课可以使学生以愉快的心理体验展开想象,现代心理学揭示,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可以为复杂繁重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可以这样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

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以美怡情

身心素质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首先,美术鉴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

其次,美术鉴赏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所以在美术鉴赏中,广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此外,美术鉴赏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宽容心理和创造心理等。

总之,美术鉴赏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关联着素质教育,关联着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2004年9月10日,胡锦涛主席发表了关于美育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这样讲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自由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主编《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陈洛加主编《美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篇3:浅析美术鉴赏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鉴赏,美术教育,创新,作用

一、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课堂与现实脱离

目前, 美术教育的现实状况是美术教学局限于课堂, 局限于书本, 学生往往是通过阅览书籍和老师讲解来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 缺乏在实践和生活中对美术作品的审美。然而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这种局限于课本的教学方式所教育出的学生已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在全球化的趋势下, 应当在教学中扩宽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欣赏鉴别不同文化美术作品的机会, 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美术教学课本之中。

(二) 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单调

传统美术教学往往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通常会忽略不同美术作品的不同特点, 对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按照统一固定方法和顺序进行讲解——从时代背景到画家生平再到代表作品以及作品风格等。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现代化教育的整体要求来看就显得十分单一。在科学技术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 我们需要的是富有创造力和能动性的综合性人才, 而不是机械的学习课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的“书呆子”。

(三) 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 目前许多美术教育教师甚至是美术教育专家都认为美术教育仅仅是美术技法的传授, 而美术教师和美术专家往往是直接接触学生的人, 直接影响着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美术教育模式改革的艰巨性。其次, 许多领导人员尤其是对美术教育不够了解甚至是不喜欢的领导人员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 这就导致了美术教育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和现代化设备的支持, 抑制了现代化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美术鉴赏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而轻实践, 教学中往往采用老师讲解, 学生“听讲”的模式, 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到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而在美术教育中, 美术鉴赏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视角来欣赏美术作品, 并且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学生在欣赏和学习过程中, 还可以尝试用临摹的方式进行学习, 既能使学生从中领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又能使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产生自己的理解, 加深对作品本身美术技巧运用的认识。在此过程中, 学生能够更加独立自由地进行美术学习, 这样多元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 更加符合现代化学生的学习需求, 也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 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 技艺能力的提高不是美术教学的唯一目的, 对于美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审美能力的整体提高。美术鉴赏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美术基本技艺的过程中更多地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的美感, 从而在欣赏和感知过程中领悟到美术作品的本质内涵。并且, 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反复地接触和感知美术作品, 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 丰富学生的精神活动

美术鉴赏是一个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人们通过自身具备的美术知识和技艺, 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分析和鉴赏, 使自身情操得到陶冶, 精神活动得到丰富。同时, 美术鉴赏教育打破传统美术教育, 促进同学们走出传统课堂, 走出封闭的教师, 参加更多的美术欣赏审美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的内容。

三、如何运用美术鉴赏提高美术教育水平

(一) 加强对美术鉴赏在美术教育中作用的重视

第一, 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既需要美术教育的教师和专家们的重视, 要求教师和专家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美术技能, 并养成对美的鉴赏能力。第二, 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还需要相关领导的重视, 加大对美术教育发展的资金和设备支撑力度, 以保证现代化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 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还需要学生自身有足够的认识, 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注重培养自己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二) 老师采用引导式教育模式

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了美术课堂, 美术鉴赏能力应当从初级学习中就逐渐培养, 老师可以让学生实际欣赏各种风格的美术作品,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去感受美、认识美。老师还可以通过模拟创建情境, 引导学生去感知美, 鉴赏美, 评价美, 从而提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三) 因地制宜地改善美术教育

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面积跨度大, 因此各地的文化差异也较大, 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因地制宜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 充分发货我国各地区文化的特性, 充分展示出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而非生硬地采用统一模式。

四、结束语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将学生都培养成美术大师, 而是希望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成形成一种发现美、新欣赏美的能力, 促进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满足21世纪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 美术学习过程还是一个减轻压力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作品的魅力之中, 在欣赏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身心愉悦。因此, 美术教育水平的提升不仅对美术教育本身起着重要作用, 对社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源.美术鉴赏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J].教学心得, 2013.

[2]陈方.美术鉴赏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J].学术论坛, 2014.

篇4:浅析通俗美术在美术鉴赏教育中的可行性

在逐步践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关注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为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这样号召下,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甚至尤为重要组成部分。而版画是现阶段中小学美术教育较为容易开设和趣味性较强的课程。但就如今看来形势并不容乐观,学校不安排美术课,尤其中西部偏远地区更严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形成地区差异。通过版画研究来制定一系列在美术教育中的内容,使之更具可行性。

关键词:版画教学;教学研究;可行性

一、版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现状

(一)版画在中小学生美术教学中的现状

版画是传统绘画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种类,也是当今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参与者”。然而,从传统绘画的角度来讲,版画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可能正因为如此,版画成了不方便进行的教学和示范的课程内容之一。还有中小学美术教育在课程的安排上有不合理的部分,美术课在所有课程中占得比例极少,有的学校甚至用文化课时间占用美术课时间,还有的学校甚至一个月上一次美术课,这种“违规操作”应该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 。因此普及版画是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美术课程的教育,普及版画知识,树立正确的方向,给学生添加一项丰富的教学内容,是值得我们关注与倡导的。

版画较其他传统绘画种类,它具有较强的个人实践性和思想创造性,从传统绘画角度来讲更兼具绘画和工艺的特性。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孩子对美的认知和美术的认识,在绘画或者是“涂鸦”当中锻炼孩子们积极动手制作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无疑,版画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版画正具备上述的特征,是其他绘画种类所不可替代的。版画的各项优势恰恰适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对于发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正因如此,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版画在中小学课程的推广和安排,由校方或社会出资为中小学生的版画作品提供展览、交流的机会,甚至发展了一些版画爱好者协会,有的已很有历史,收藏展览的作品种类极其丰富,这是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该引以为鉴的。

(二)教师队伍配备现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需求,国家提倡对版画的教育也越来越明显,版画教师的建设队伍正不断的壮大,尤其在沿海地区,美术课程已经普及至幼儿园,与此同时,内地的美术课程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发展,无论哪个学习阶段,已经成为一门必学的课程之一,因此,中小学版画教师的队伍也在逐年增加。例如: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来说说版画教师的现状,内蒙古科尔沁少儿版画在近几年表现的相对突出,在参赛上获奖,已夺得国际特别奖14枚、金奖59枚、银奖124枚、铜奖174枚等等,说明版画教师在教学方法和质量上起到了至关重大的作用,科尔沁少儿版画在国内外赢得了好评,这不仅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版画教师的教学水平,没有一直强硬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赢得这么好的成绩。在此我们要重视版画教师的队伍建设,真正做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环境。

在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也有其不乐观的一面,即大部分中小学在录用美术教师时,没有考虑到录用不同专业的美术毕业生,导致中小学美术教师都是同一专业的美术毕业生,版画专业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分配不均。不然,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便会造成发达地区与偏远地区的严重差距。

(三)中小学版画教学的必要性

著名学者罗恩菲德说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开展版画体验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比较容易就能实施的内容之一。从较为全面的角度来讲,绘画带给孩子们好多美好和有益的体验,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开发想象力的手段之一,因此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应该增加版画教学。

二、版画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实效性

(一)中小学版画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版画独有的艺术形式、制作形式和审美形式突出的强调了版画对中小学生手脑能力的开发。例如:在我国中小学生版画教学中,纸版的课题教学较多,其材质既经济又容易取得,如卡纸、塑料纸、底纹纸等,利用这些材质的独特肌理印刷出不同的效果,也可以制作出各种不同形式趣味的版画作品。基于以上版画材料的丰富性和制作的可操作性,不同种类的制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增强了中小学生对版画的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一个过程,由实践到思维的过程,既适宜中小学的掌控能力,又能提高他们对艺术和美的认识。

(二)中小学版画教学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版画教学期间,我们必须坚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版画制作的机会,都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获得长足的发展。要想发挥版画教学的优势性,就得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加强版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对制作版画的兴趣,并使之成为持久的爱好,重视对学生艺术感觉的培养,最大限度的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使学生在创新观念上具有实质性的成果。

学生们新奇的想法源于他们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写生观察后再经过他们的想象加工就会创造出比客观物象更为鲜明的形象。藏书票的特征是尺寸小,寓意清晰明确,用此来表现藏书者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得知,版画教学的很多内容都是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艺术修养最有效的艺术形式。

(三)中小学版画教学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学习版画,不单只教给学生简单的版画技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版画这个学习平台,能充实的学习到课外的知识,通过知识的扩展,让学生开阔视野,发掘潜在的创造性 ,在版画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航者更是学生的传授者,教师通过教学媒体观看大师名作和版画的制作流程,经过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新的制作方法,这只是开阔学生视野的一方面;另一方面通过带领学生观看版画展览,观看原创版画,学习版画所特有的表达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而且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版画的制作热情。目前,中小学生对于版画不是很了解,通过以上教学形式,既能填补了版画课程在这方面的空白,又能在中小学版画教学中谱写了新的篇章。

三、中小学版画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操作简单易学的版画形式是中小学生最适宜的选择

根据学生课程的时间安排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出版画教学的具体时间,分层次分内容的教学方法。以纸版画为教学开端,逐渐增加适合中小学操作能力的版画形式,如粉印、黑白木刻、油印和版画名家作品欣赏等。

在版画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主要以纸版画教学为主,突出纸版画在教学中的优势,根据教学课程的安排,推出一条适合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之展开积极的双向教学方法。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材料,联系实际,制定教学大纲,实施教学方案;提供学习本课程所必须的材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废弃的材料充当纸版画制作材料,有利于开发他们的动脑能力和想象能力。粉印版画也是适合中小学生制作的版画形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版画内容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可行的方法。

(二)多媒体版画图片分析也是适合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内容

利用现阶段的高新科学技术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师创造更有学习版画艺术气氛的教学环境,达到版画教学的目的。教师还可以从电视节目、各种音响制品、计算机网络中寻找适合中小学生版画教学的内容。例如:上课期间,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做一个热身过程,通过内容的播放,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纸版画的制作流程,及详细的制作步骤,在观看多媒体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做一些辅助工作,对内容的讲解和阐述,所以多媒体版画图片教学也适合中小学美术课程。

四、结语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逐渐地深入人心。中小学美术教育是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对这一突出的问题,我们应该立足实际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调研,制定教学思路。美术课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各级领导重视,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现状与建设问题研究[M].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2]张启文.创造与构图[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宋光智,杨峰.绘画基础系列教材—版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5

[5]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5

篇5:美术鉴赏在高中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国著名的艺术教育理论家艾斯纳将美术鉴赏作为艺术教育的四大教学内容之一。他说:“大多数艺术大纲都相当重视培养学生视觉形象的制作能力。虽然这很重要, 但形象的制作并不能代替对这些形象的理解。多数的学生将来是不会成为专职艺术家的, 然而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不仅能够学会鉴赏艺术, 而且还能够学会欣赏他们周围生活中的一切视觉形式。”艾斯纳的这段话阐明了艺术鉴赏的重要, 对于现在的高中学生来说, 他们正生活在视觉种类异常丰富的图像时代, 纷繁的视觉符号充斥着这个真实的世界。欣赏理解这些视觉形式, 是每个人应具备的素质。美术鉴赏是复杂的审美活动。新课程标准的“美术鉴赏”较之旧大纲的“美术欣赏”, 不仅鉴赏内容丰富了, 而且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单纯的美术欣赏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兴趣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而美术鉴赏不仅要求鉴赏者具备较广博的知识, 还需要有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敏锐的感受能力, 这一切都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后天的培训而获得。通过对“美术鉴赏”课的学习, 将有助于学生提高独立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 扩大知识领域, 学会反思与批判, 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 鉴赏能力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许多教师或许会有这样的体会, 美术鉴赏教学难于美术专业课教学, 而对于现代风格的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 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等直观的教学内容吸引了学生, 符合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 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现实意识所接受, 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局限, 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在欣赏梵高、蒙克的作品时, 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些画好在哪里”这样的问题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 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观者的评判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 当面对新的审美现象时, 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 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是个非常难以实现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 教学必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时, 那么再现性作品和表现性作品的欣赏教学所遇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 具有客观性。在鉴赏中, 由于地域、文化、民族以及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经历的差异, 导致他们会有完全不同价值标准体系。如一幅中国画作品可能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 这是他的评判标准和审美习惯所决定的。

我们一般认为, 再现性作品里面的内容表现重于形式, 而表现性作品的形式表现高于内容。尽管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但是任何绘画作品都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内容, 只不过在具象绘画中, 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 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列托创作的《最后的晚餐》, 同样都是表现圣经题材的作品, 都是以再现性的表现内容为主, 但是艺术形式的处理不同, 就会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达芬奇的画运用了平行透视的法则, 作品采用对称式构图, 门徒之间不同的动作和心理变化显得丰富而统一, 整幅画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丁托列托《最后的晚餐》富有动感的对角线构图和强烈的明暗对比, 加上奇幻光源对现场气氛的渲染, 使整个画面却有一种神话般的舞台效果。而在表现性绘画作品中, 形式的表现重于内容。如蒙克的《呐喊》, 初次面对此作品的观者, 很难读懂作者的创作意图, 感觉无从下手, 首先呈现给大家的是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 血红的天空, 深蓝色打着旋涡的河水, 面部极度扭曲的呐喊的男子, 脱离了现实内容的再现, 而是蒙克内心的痛苦经历和情感的宣泄。对于表现性内容的体验, 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 而换一个角度, 从艺术家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经历入手就能到到作者内心的体验。由于再现性内容和表现性内容同时存在于一幅作品中, 在教学中必须要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 才能使学生正确把握鉴赏的方向, 得到相应的审美感受。

篇6:浅析通俗美术在美术鉴赏教育中的可行性

美术鉴赏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性质,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教学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怀,再加上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美术鉴赏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非常可行的。

美术鉴赏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美术是人类文化发生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不是单纯的谋生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无论是三万年前的原始洞穴壁画,还是现代的绘画艺术,始终闪烁着人文精神之光,体现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精神。

美术学科极富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它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类的灵魂呼唤,关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美术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所进发的人类智慧之花、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类历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道德、爱憎、意志、价值、尊严、美、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美术鉴赏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性质。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即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也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还使他们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

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怀

美术鉴赏新课程改变过去把教学过程视为知识传输过程的观念,从教育促进发展这一基点出发,把教学过程定位为生命的实现过程,把课堂教学过程的实现形式定位为“交往”,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传统的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传授知识”的一种超越。美术鉴赏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性活动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获得知识的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对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是生命力量呈现的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感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实现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的是理解生命的意义,积累对人生价值的体验。

美术鉴赏教学过程实现的主要形式是师生交往互动。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互动是师生交往最主要的特点。所谓交往,就是共存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相遇。这种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就是平等对话。平等对话,不仅是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的体现。对学生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迫切要求教师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来看待,他们具有旺盛的活力、饱满的热情、远大的理想和奋进的精神。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单是关注“物”,而且要关注人。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建构并为理想目标而不懈努力。总之,美术鉴赏教学过程是充满人性化的师生互动过程,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意味。

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高职美术鉴赏课是为培养高职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作为高职生面对琳琅满目的美术作品如果不知如何去欣赏,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审美水平是可以提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对高职学生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可以使人从美术作品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而且更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

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现在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普通院校的美术欣赏教材,或是一般师范院校的相关教材,其内容多是基本的美术常识,泛泛的东西方美术史以及欣赏美术作品,内容的选择也是结合着普通美术院校的专业特点,课程的内容往往引不起学生足够的兴趣。

2、教学方法方面。大部分美术教师的授课都是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国内的、国外的著名绘画大师的优秀作品,或是学习一些绘画常识、理论。这些内容对于大多没有美术基础的高职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并且枯燥无味,和我们的培养目的并不一致。而且目前的美术鉴赏教学许多只是停留在人文知识的简单传授上,尚未上升到人文精神培养的层面上。

3、教学评价方面。多数教师采用结果性评价,往往采用试卷考试的僵硬的考核方法,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背离了“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的目的。

篇7:浅析通俗美术在美术鉴赏教育中的可行性

仔细研究我校在重庆市教科委要求下使用的湖南美术出版社、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编著的《美术鉴赏》教科书, 笔者发现教材有几大优势:知识层次丰富;知识量大而广;部分美术内容抽象性强, 概念性东西多且理论性强;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紧密;涉及的内容与生活关联性强。针对其特点, 笔者在教学中作出了这样的思考:如何把信息涵盖量如此之大的内容轻松又全面地传授给学生?40分钟里如何贯彻执行好新课标的要求, 同时又要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于是, 我在高二美术鉴赏教学中大胆地运用了“以点带面”教学方式。所谓“点”, 顾名思义是一个范围的中心, 而面则可理解为点所顾及的范畴。点与面亦可以理解为一个知识系统的中心。在每一堂课程中, 我注重找准学生感兴趣的点, 并结合课本具体内容以这个点为切入口, 这个切入口形式多样, 它或许是关于一件名作的故事、一个画面、一则艺术新闻、一幅画、一种美术现象、一种美术潮流等, 然后从这个点出发, 循序渐进地挖掘美术教材里所涵盖的信息与知识, 然后将课堂内容延伸到生活中的各种美术现象。实践证明, 这样的美术鉴赏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学生在课堂里感受到学有所得, 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自然特别高。一堂课下来, 各种基础的学生各有收获。笔者认为,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的新课标精神, 让课堂与生活现象结合起来, 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且重难点非常突出, 将课堂所获知识运用于实际指导生活, 环环相扣, 相得益彰。

下面我们就以美术鉴赏课程第一单元内容《美术与眼睛》为例具体阐述“以点带面”教学方式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的运用。本单元是美术鉴赏的入门课程,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主要是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常识性的分析, 系统地建立美术鉴赏的基本意识, 掌握科学的鉴赏方法。这个单元的内容既基础又重要, 需要学生清楚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什么是具象美术、抽象美术、意象美术?美术鉴赏的四种方式”。那么如何把理论性如此之强的内容轻松地传达给学生, 让他们在宽松氛围中自觉地去感受美术鉴赏的独特魅力是我在备课期间思考得最多的问题。通过大量的备课学习, 在讲授美术欣赏的四种基本方式:第一种感悟式鉴赏与形式鉴赏方式时, 我大胆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 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富春山居图》为例, 以这幅画的悠久历史、流传经历为切入点, 重点将这件传世作品的意境、笔墨以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说给学生, 在讲述故事过程中, 遇到关键的情节与知识点, 我有计划地抛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各种问题, 学生对故事着迷, 急于想知道答案, 这种方式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之后从学生的体悟中归纳作品外在的形式美与内在的形式美, 最后由这件作品再引导其他绘画类作品的鉴赏方式。同时课堂还结合音乐、视频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欣赏鉴别的过程中尽情地享受这件作品带来的审美意义, 经过这样的审美体验过程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对不同绘画形式的作品选择客观合理的鉴赏方式。整个课堂氛围轻松美好, 知识点清晰, 重难点突出, 教学目标轻松完成, 课堂层次清晰, 循序渐进, 深受学生欢迎。

此外,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我鼓励、引导学生从“生活”这一点出发, 观察社会、学校等各种美术现象, 结合生活中的审美经验, 发现、分析、体悟各种美术现象。如:工艺品、漫画、动漫、服饰、电影海报、手表等, 这些不仅是他们的生活必备品亦是他们第一时间近距离接触美术现象最直观的方式, 所以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即课堂”的理念, 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出发, 结合美术鉴赏课堂中所学的审美鉴赏知识, 理性、客观地思考分析它独特的美丽, 更进一步认识、了解它, 甚至改变它。从生活与美术紧密关联这一点出发, 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因此我总结出:让学生树立“生活即课堂”的意识, 并从生活出发为切入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这个“点”越描越大, 最后提出教材内容的相关问题, 学生能在自主思考中寻求答案, 最终教师引导出所要传达的知识点。这种以点带面的生活课堂学生参与性高, 教学效果好。最后, 课后我留给学生一个思考, 让学生带着疑问再次深入到他们的家庭、学校等生活中去观察、去思考, 带着问题或答案回到下一次的美术鉴赏课堂, 这种“以点带面”的生活教学形式更能提高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 加深学生印象,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美术课堂的外延实际上就是生活, 美术课堂的有限与美好生活的无限给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有限美术课堂的时空内产生出无限的教学效果。这让我们进一步深思: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如何找准课堂的“点”带动生活的“面”, 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反观生活、社会中的各种美术现象, 从生活中寻找审美答案, 从而让高中的美术鉴赏课堂教学达到省时、省力、高效的生活教育要求。这无疑是一项值得长期探索研究的课题。

摘要:针对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中美术鉴赏课所使用的湘教版教材诸多特点, 我以为在教学中使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要。从生活教育模式出发以学生兴趣点为切入口, 结合课本教学内容进行发散式的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行之有效的重要形式;从审美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反观生活、社会中的美术现象, 亦是“以点带面”教学方式在审美教学中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以点带面,高中美术,鉴赏

参考文献

[1]美术鉴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8月版

[2]美术鉴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美术出版社, 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编著.2005年8月版

篇8:浅析通俗美术在美术鉴赏教育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 高校 素质教育

一、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概述

1、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内容

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总体来说,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的,从美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例如美术作品、美术人物、美术历史等对学生进行的美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达,让学生能够在优秀艺术的熏陶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分辨美的一个课程门类。具体来说,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是高校的美术教师通过特定的美术作品,例如国、油、版、雕以及一些现当代艺术品等较为有代表性,在绘画史上占据重要为位置的美术作品的分析、解读以及鉴赏,对美术作品背后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悟认知和审美品评能力,让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得以优化,美术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2、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特点

美术鉴赏作品的“高、精、尖”和美术鉴赏分析的“深、透、细”是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主要特点,美术鉴赏作品的高端、精品、顶尖是保障高校美术鉴赏课程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只有加强对优质作品的分析与解读,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而美术鉴赏分析的深入、透彻、细致是保障高校美术鉴赏课程能够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高校美术教师只有对优秀的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和真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与掌握美术作评的鉴赏技巧,让学生的美术修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美术鉴赏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以美引善

美术鉴赏课程中最为重要的课程活动就是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而美术作品欣赏是一项特殊的、奇妙的精神层面的认知活动,学生一开始在进行优秀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带进自己以往的经验认识,在对美术作品的品味和领悟中,会慢慢的产生对美术作品的观赏情绪,或喜悦、开心,或厌恶、排斥。在这种过程中如果高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能够选择积极主题的美术作品来对学生的心理和情绪造成影响,让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与净化。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传世名作《洛神赋图》就是以曹植与洛神的凄美爱情故事作为蓝本进行创作的,展现出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赞扬。高校学生通过对该作品的鉴赏可以勾画出心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提高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向美向善。

2、以美启真

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既包含视觉思维的部分,也有审美创造部分,它是观赏者对美术作品做出的一种能动的反应。观赏者通过从刚开始对作品整体的主观感受,到后来的对作品创作者的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内涵意义等多个方面知识的学习与了解,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得出更具专业性的鉴赏感受,让鉴赏者的美术视野和美术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高校美术教师要做好美术作品鉴赏的启发工作,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美术鉴赏技巧和美术鉴赏经验,让学生能够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术视觉形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让学生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外在视觉形象,感知美术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真谛。例如在进行中国文人山水画、花鸟画进行鉴赏的同时高校的美术教师就要对中国古画中的留白手法进行有效的讲解,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是作者预留出的给观赏者以想象与体会的绘画空间。南齐的谢赫谈“绘画六法”时,就曾谈到“经营位置”的重要性作用。

3、以美怡情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既体现在知识技能提升、身体素质提高这些常规性的教育内容方面,更体现对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上,而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刚好可以弥补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的不足,以美怡情,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的引导与培养。例如古希腊雕刻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就以高超的雕刻技巧,展现出了人体的健美与力量,表现出了人体健康体魄中蕴含的美观,可以加深学生对人体、健康、运动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强生健体的重要性。德国画家丢勒在母亲过世后创作的《母亲肖像》,画中的母亲的形象不在年轻美丽,虽然显示出年纪的老态,但是慈祥真實,表现出了丢勒对母亲深沉的爱与感谢。高校美术教师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让学生理解母爱,懂得感恩。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对于国家社会的积极促进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认可与推崇,素质教育也被提升到了国家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党和政府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对国家现有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水平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期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美术鉴赏课程作为高校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对学生美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国相关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应当要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充分挖掘该门课程中蕴含的素质教育元素,为国家整体素质教育水平的提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与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广瑜.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研究[J].山西青年.2016(16)

[2]焦倩.中职学校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6(04)

篇9:浅析通俗美术在美术鉴赏教育中的可行性

一、美术鉴赏课在高校中的普及现状

首先, 没有对美术鉴赏课形成充分的重视。在当今大多数校园里, 美术鉴赏教育依然限制在专业学生范围内, 对于那些偏理工科目的学生来说, 仍然没有足够的机会涉入其中, 进行深入鉴赏, 只是怀着一颗好奇心在左右遥望, 一方面, 是因为主观方面他们在以往的教育中迫于升学的压力, 没有精力深入对美术的研究, 没有形成足够的艺术鉴赏能力;另一方面, 高校对于面向非专业学生的美术公开课的开设时间不长, 没有形成科学又完善的教学体制, 在美术课的开设过程中, 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单纯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设置, 轻视人文素养的偏颇等等, 这样的教学理念, 导致学生和老师未能认真对待这门课程, 把美术鉴赏课当成一个娱乐性质的科目。

其次, 美术课程设置不科学。课程设置不均衡, 表现在:不同的学校设置的课程的种类数量存在很大差异, 门类不全时, 学生就没有足够的选择空间, 一些学校的美术学时过少, 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达到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有一些学校的美术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欣赏一部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美学的鉴赏, 还关系到作品的作者、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 以及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等方面, 如果美术课时设置不能达到一定要求, 就无法全面把握教学, 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也停留在肤浅的认识阶段, 无法深入对作品深入的分析, 失去了学生学习的意义。

此外, 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缺乏综合性, 很多美术鉴赏课都强调的是美术史的研究, 这就导致了一些专业外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美术作品内部蕴含的不仅仅是艺术知识, 而且应该将这种鉴赏扩展到历史、政治、社会等方面, 达到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探究,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意义, 吸引不同学科的学生投入到美术鉴赏中来, 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为学生提供宽阔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熏陶, 让他们在更高层面, 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美术鉴赏课对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首先, 美术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的丰富多彩, 为我们放眼望世界提供了一双慧眼, 因为在美术作品中通常呈现的是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 不仅是外在的自然或者人文景观, 更重要的是美术作品中渗透这任务的情绪、愿望以及理想等内心世界的表露, 美术作品打破了文字描述的局限, 人们能够通过视觉来感受人物情感、体验精神世界, 不断开拓眼界, 丰富人们的知识面。

例如, 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就是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 人们通过观察能够感受到蒙娜丽莎心境,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能观察出蒙娜丽莎的不同的微笑, 得出不同的观赏效果, 从中领悟到蒙娜丽莎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如果深入了解这部名作的创作背景, 以及作者的心境, 等等, 就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而且丰富了自身的知识, 正是在这种鉴赏中人们获得了与他人产生共鸣的经历和感受, 用全新的感觉和态度来审视周围的一切事物, 获得全新的洞察力和领悟能力。

其次, 美术鉴赏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们都有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代更是无限地追求美, 要想具备审美能力, 就要经过大量的实践锻炼, 美术欣赏课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空间, 学生通过大量欣赏艺术作品, 就能提高欣赏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在美学的熏陶下, 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道德修养而且也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优秀的美术作品对于学生的品德以及修养方面的影响是逐步渐进的, 在这些美术作品的熏染下, 学生就会养成对美的追求, 在追求美的过程中, 美化了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在一种全新的状态下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发现生活中的美,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

此外, 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蕴含着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思想境界甚至历史背景等等丰富的内容, 这样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获得美学熏染的同时也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 启迪了人生智慧, 提高了审美情趣。

再次, 通过美术欣赏, 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经典的美术作品的艺术气息的熏染下不仅能够收获舒服快乐的好心情, 而且通过观察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等的变化会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 人们会不禁产生联想,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现代派的抽象作品都能让人们产生一种视觉上的满足, 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蕴含悲剧性质的作品, 会让欣赏的人感受到作者的心情, 也许是悲悯也许是忧伤, 人们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宣泄, 伴随着情感的变化, 人们会产生创作的冲动, 在继承人们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 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到艺术创作中。

此外,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还能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能力, 提升人的人格魅力, 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进展, 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摘要:美术鉴赏课是大学课程中常设的一个科目, 美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美术欣赏充满着无限追求和向往, 因为通过欣赏美术作品,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他们的艺术鉴赏力, 而且对于那些从事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 通过欣赏世界名家名作, 有利于开拓他们的视野, 增强他们的人文涵养, 实现他们知识的多元化发展, 本文从美术鉴赏课展开讨论, 分析了美术鉴赏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大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黎林.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 2008, (5) .

[2]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5.

篇10:浅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再创造

所以,绘画鉴赏同时带有一种艺术再创造的性质。在鉴赏绘画作品时,学生不仅直观地欣赏,还运用了自己的想象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通过对作品形象的感知、理解、解释,不断把作品中包含的丰富内容再现出来,而这种再现必然渗透着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绘画鉴赏的个性化特征,并不意味着这种创造是随心所欲的。学生必须了解相关的知识,开阔眼界,大量接触美术作品,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因此,真诚地体验和感悟作品的意境,理性地把握作品艺术形象的形式构造,进行再创造,才是正确的鉴赏。

美术鉴赏的再创造正是鉴赏者赋予静止的美术作品以灵动的艺术生命。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不断地更新赋予和重新解释,使作品的内蕴处于不断的创建和重建的运动之中,美术作品的魅力也就在这种无限的创造过程中得以体现。这需要在长期的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因此,在鉴赏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美术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吸引学生来参与鉴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再创造,达到实施美育的目的。

1.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种美术作品以扩大视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知识、智能和优良的个性品质是创造力构成的基本要素。目前,学生接触的美术作品形式较为单一,鲜有机会欣赏不同形式、不同种类和风格的美术作品。教师应常带领学生们去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拓展思维,启发创造。

例如让学生鉴赏超现实主义作品,其独特之处在于把传统的文字方式难以表达的概念以图形表现出来,使欣赏者的想象空间更加广阔。《超现实之公寓》表现了一个女性的脸,头发是金黄色的帘幔,眼睛是墙上的风景画,鼻子是壁炉,嘴唇是沙发,下巴是台阶。学生们惊叹于达利神奇的想象力,也试着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创造,想象出了其他的装饰,体现了新的审美意象。美术鉴赏的创造性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而且可以发现其创造性才华,这种发现和审美感受本身就包含着鉴赏再创造的喜悦。

2.鼓励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在讨论、研究中体现个性。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创造力。教师应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给学生自由尝试的权利,让学生运用新创意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积极的学习观念。在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验,采用交流、合作、讨论、调查、比较、探究等方法,加强彼此互动,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引导,让学生自觉体验从感觉到理解,从主观到客观,从风格到形式的鉴赏过程。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欣赏理解可以是完全自我的,美术鉴赏本身正是不同的欣赏者用迥然不同的感受去想象填补美术作品的留白,用不同的灵魂与作品进行对话,产生出风格迥异的艺术批评,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

3.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原作品再创造,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鉴赏水平。有些教师认为:“老师讲解清晰,学生形成共鸣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入。”这种认识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作品中的表现方法不是只靠讲解、讨论就能理解的,还需要我们亲身体验。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学会作画技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他们的认知从表面到内在,得到了升华,也创作出了一些很有深度的作品。

在《图像与眼睛》这课中,我要求学生探讨蒙德里安在《红蓝黄灰的构成》画中如何表现绝对平衡,有限的图案怎样象征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创造出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并进行仿制。学生原以为很简单,真正制作之后才知道困难。但是他们享受了创作过程,通过完成作业,深刻感受到了蒙德里安作品的平衡、有序,“在充满生机的抽象的现实中”展现了宁静而清澈的人类本性,培养了学生永不满足的进取心、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精神。

“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创造的空间。无论是美术创作过程,还是美术鉴赏过程,都体现着创新这一永恒主题。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知识养料,给予他们更多的创造空间,让他们更多地体验由创造带来的欢乐振奋和思想放飞的愉悦!

参考文献

陈洛加.美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丧事喜事作文下一篇:钳工中级工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