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调查问卷

2024-08-14

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调查问卷(精选4篇)

篇1: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您好!

我们正在对重庆市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开展研究,您的支持与回答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请您在百忙之中支持并如实作答,在最合适选项的字母上划(√),部分是下划线的请适当填写。本问卷为匿名填写,对本单位和个人均无不利影响。占用了您宝贵的时间,真诚地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重庆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 敬上

(1)学校所在区位:A.农村 B.乡镇 C.县城近郊 D.县城 E.主城近郊 F.主城区(2)所在学校类型:A.村小 B.乡镇小学 C.乡镇中学 D.区县直属中学 E.区县直属小学 F.区县重点中学 G.区县重点小学 H.市属中小学(3)您的性别:A.男 B.女

(4)您的年龄:A.30岁以下 B.30-39岁 C.40-49岁 D.50岁及以上(5)您的职称:A.中高 B.中一(小高)C.中二(小一)D.中三(小二)E.无(6)您的教龄:A.5年及以下 B.6-10年 C.11-19年 D.20-29年 E.30年及以上(7)您进入教师岗位的途径:A.学校毕业分配 B.民办教师转正 C.竞聘上岗 D.考调(8)您的第一学历:A.中专/中师/高中 B.大专 C.本科 D.硕士研究生 E.其它(9)您的最高学历:A.中专/中师/高中 B.大专 C.本科 D.硕士研究生 E.其它(10)您获得最高学历的途径:A.函授 B.自考 C.脱产进修 D.第一学历 E.电大 F.其它(11)您的任职:A.校级领导 B.中层领导 C.专职教师(12)您任教的主要学科是:

(13)您对自己目前的专业发展状况: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太满意 D.非常不满意(14)您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目标:

A.有明确目标 B.目标比较模糊 C.没有明确目标(15)相对而言,您最需要提高的知识素养是:

A.教育专业知识

B.学科专业知识

C.科研方法知识

D.科学人文知识(16)您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情况:

A.完全了解 B.基本了解 C.说不清 D.不太了解 E.完全不了解(17)您对所教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

A.完全了解 B.基本了解 C.说不清 D.不太了解 E.完全不了解(18)您当前最需要提高的能力素养是:

A.教学能力 B.教育研究能力 C.教育技术能力 D.语言表达能力 E.(19)对于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您的情况是:

A.总是能做到 B.经常能做到 C.表现一般 D.很少能做到 E.根本做不到(20)您认为您的个性对于所从事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A.非常适合 B.基本适合 C.不大适合 D.很不适合(21)您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

A.愿意终生从教 B.不愿终生从教 C.简直不愿干了 D.混着看(22)您觉得您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与刚参加工作时比起来:

A.有很大提高 B.有一定进步 C.没有什么进步 D.有一定进步后就处于停滞(23)您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上是:

A.相当健康 B.基本可以 C.很一般 D.谈不上好 E.比较差(24)您认为目前贵校教师队伍总体上:

A.整体素质不错 B.整体素质一般 C.整体素质偏低

(25)您认为贵校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否友好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A.完全能够 B.基本能够 C.有区别对待,完全公平不可能(26)您所在学校从教人员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有:

A.全部获得证书

B.0—10% C.11—20% D.21—30% E.30%以上(27)您认为您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在近几年:

A.有极大提高 B.有所提高 C.无变化 D.有所降低 E.明显降低(28)您的压力主要来自于

A.学生难教方面

B.学校管理方面

C.自身发展方面

D.同行竞争方面

(29)您目前最关心的工作方面的问题是:

A.工作的稳定 B.职称的晋升 C.教学能力的提高 D.学生成绩 E.工作条件改善 F.(30)你认为您所在学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最主要障碍是: A.工学矛盾难解决 B.培训缺乏效率 C.缺乏培训经费 D.培训缺乏针对性(31)您认为贵校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

A.非常重视 B.比较重视 C.一般 D.不太重视 E.很不重视(32)您认为目前本地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情况:

A.相当均衡 B.基本均衡 C.不太均衡 D.很不均衡(33)您认为目前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城乡教师成长条件的差异过大 B.优质教师向城镇过度集中 C.农村学校主要学科教师缺乏 D.师资补充和调配透明度不高(34)您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和队伍建设的主要障碍是:

A.社会地位较低 B.工作任务较重 C.经济待遇偏低 D.发展机会较少 E.(35)您认为近些年我国教师的职业地位:

A.有较大提升 B.有一定提升 C.与原先差不多,没多少提升 D.不如以前(36)您所在学校教师的流动状况是:

A.流动很大 B.流动较大

C.流动一般 D.流动较小 E.极少流动

(37)您认为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差距是:

A.专业知识 B.教学水平C.教育理念 D.研究能力 E.其它 [请填写](38)您对城乡教师发展差距的原因的看法是:

A.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很难改变

B.是政策与管理层面的原因,必须弥补

C.(39)您所在学校教师流出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际关系紧张

B.生活待遇低

C.职称评定困难

D.难以实现个人价值

E.(40)您利用计算机及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的情况:

A.很方便,经常利用 B.不方便,很少用 C.不会用,从来不用

(41)您接受过的最高级别的继续教育培训是:

A.国家级 B.(省)市级 C.区县级 E.校级 F.没参加过任何培训(42)您认为我市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的现实差距: A.越来越小 B.越来越大 C.与以前差不多

(43)您对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 A.非常了解 B.比较了解 C.不太了解 D.很不了解(44)您对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的政策的主要了解渠道是: A.领导传达 B.报刊杂志 C.上网查询 D.听同事讲 E.其它(45)您认为现行的绩效工资政策对教师的工作激励:

A.非常明显 B.有一定帮助 C.没有帮助 D.降低了工作热情(46)您对学校目前实施的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的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太满意 D.非常不满意(47)您对目前应享受的各项社会保障的执行情况: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太满意 D.非常不满意(48)您认为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福利待遇的政策机制应该实行:

A.全市城乡教师同等待遇 B.学校自主调节 C.(49)您认为在进行教师考录过程中,应该:

A.全市统一考录 B.区县统一考录 C.学校自主考录 D.(50)您认为城乡教师任职交流的主要方式应该是:

A.城市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 B.城市教师必须有农村任教经历 C.新任教师必须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D.其它(51)您认为政府在进行教师编制管理时,目前尤其应该做到的是:

A.压缩城镇教师编制 B.放宽农村教师编制 C.增加高级职称编制 D.(52)您最关注的城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制度是实行:

A.优质教师资源轮岗 B.教师动态淘汰机制 C.城乡教师结对帮扶 D.特岗教师制度(53)您认为城镇支教及各种帮扶政策对促进城乡教师共同发展的作用: A.非常大 B.比较大 C.不太大 D.说不清楚

(54)您认为现行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对统筹城乡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作用: A.非常大 B.比较大 C.不太大 D.说不清楚

(55)您认为我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的政策及执行情况: A.非常好 B.比较好 C.一般 D.不太好 E.很不好(56)您认为目前对各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情况:

A.非常好 B.比较好 C.一般 D.不好 E.不知道是否有监督(57)当您对某项教育政策的实施有意见的话,您是否了解反映问题的渠道: A.很了解 B.了解 C.一般 D.很不了解(58)您认为阻碍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A.活动经费太高 B.学校不支持 C.教师个人努力不够 D.家庭因素 E.(59)您认为最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成功的是:

A.职务职称的提升 B.取得更高的学历 C.业务水平的提高 D.(60)您所在学校对教师订阅和购买教育书刊的补助情况: A.按规定全报销 B.有一点补助 C.没有补助

(61)您认为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下列哪项制度最为紧迫:

A.教师聘任制 B.师德教育 C.教师培训 D.教师考评 E.(62)您认为在教师管理上最为缺乏的手段是:

A.法律手段 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D.思想教育手段(63)目前实施的学校用人制度和职称制度对贵校教师专业发展:

A.积极促进 B.有一定帮助 C.无实质效果 D.阻碍教师发展(64)您认为当前影响职称评定的最大困难是:

A.区域不平衡 B.论资排辈 C.流于形式 D.公开透明度不够(65)您认为您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

A.有积极作用 B.有一定帮助 C.无实质效果 D.有阻碍作用(66)您认为教师管理制度中最需要完善的是:

A.教师培训制度 B.教师待遇制度 C.教师聘用与考核制度 D.职称晋升制度(67)您认为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对您专业发展:

A.有很大帮助 B.有所帮助 C.帮助不大 D.没有帮助(68)您认为您所在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方面的关注情况: A.非常关注 B.关注较多 C.较少关注 D.没有关注(69)您认为贵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方面的制度氛围: A.非常浓厚 B.比较浓厚 C.谈不上浓厚 D.很不浓厚(70)您认为以下何种方式最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A.外出参加培训 B.学术研究与自学 C.教研活动 D.提高理论素养(71)您希望参加何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培训:

A.学历提高培训 B.新课程培训 C.专题培训 D.班主任培训 E.(72)您平时参加最多的专业发展活动是: A.上级统一组织的培训 B.学校组织的培训 C.教师研讨 D.参加课题研究(73)您认为教师培训活动的最好形式是:

A.师徒结对 B.岗位实践训练 C.讲座培训 D.观摩教学 E.同行交流研讨

(74)您认为最适宜的教师培训内容是:

A.教学操作策略 B.教育教学理论 C.教育科研 D.现代教育技术 E.(75)您的自我研修目的是:

A.制度规定 B.生存发展 C.考核晋级 D.自身提高 E.(76)您校图书室和阅览室的图书资料:

A.能充分满足需要 B.基本满足需要 C.不能满足需要

D.没有图书室和阅览室(77)您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或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学习的情况:

A.很方便,经常利用 B.不方便,很少用 C.不会用 D.没有远程教育网络设备(78)您在自我研修中更倾向于何种表述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A.教学后记 B.反思日记 C.教学随笔 D.其它(79)您认为教师之间合作与交流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A.缺乏制度保障 B.合作交流平台较少 C.随意性较强 D.大家重视不够(80)您期望教研组经常采取的教研活动形式是:

A.轮流上公开课 B.互相随堂听课 C.围绕主题展开研讨 D.集体备课(81)您认为与其他教师合作与交流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最大帮助是:

A.提高了教学能力 B.拓展了知识视野 C.丰富了教学成果 D.提升了科研水平(82)您对于讨论教育教学各种问题:

A.非常愿意 B.比较愿意 C.有时愿意 D.偶尔愿意 E.从不愿意(83)您认为能较快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活动方式是:

A.说课 B.教学案例分析 C.名师指点 D.经验交流 E.教学研究(84)您认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是:

A.优秀教师校际间轮流任教 B.动态淘汰与激励机制 C.城乡教师结对帮扶 D.待遇切实向农村教师倾斜 E.其它

篇2: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调查问卷

转载日期:2012-7-18 22:51:00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

摘 要:该文分析了重庆市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提出了要构建和谐重庆,必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统筹城乡,和谐重庆

“农业兴,重庆兴;农民富,重庆富;农村稳,重庆稳”。重庆直辖近10年来,城市发展有目共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重庆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另一方面,重庆“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结构仍未根本改变,“大农村”的主要所在地“三峡库区”的发展更是不容乐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这些都是建设和谐重庆进程中绕不过的坎。建设和谐重庆,首先要实行城乡平等,实现城乡互通,促进城乡和谐,统筹城乡发展。

1.重庆城乡发展进程中的不平衡问题

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1.1.1纵向比较:1996年,重庆城市人均收入4643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435元;2005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4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809元。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由1996年的3200元增加到2005年的7435元,城乡收入比率由1996年的3.2 :1扩大到2005年的3.6:1。9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加大。

1.1.2横向比较:2005年,重庆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7435元,而同期全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7238元,西部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6345元;2005年,重庆城乡收入比率3.6 :1,全国城乡收入比率平均水平3.2:1。重庆城乡收入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平均水平。

1.1.3区域发展不平衡:2005年人均GDP,都市发达经济圈20266元,渝西经济走廊10345元,三峡库区仅6885元;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发达经济圈3813元,渝西经济走廊3459元,三峡库区仅2398元;2005年城镇化率,都市发达经济圈86.2%,渝西经济走廊39.4%,三峡库区仅28.8%。

1.1.4农民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一个平均数,但在平均数下面掩盖了很多问题。以2005年为例,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09元,其中在平均数以下的约占60%,还有约10%的农民的收入在1000元以下,农民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重。

1.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不断加大

2005年,重庆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10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00元,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仅为城市居民的27%;农村居民肉、蛋、奶、水产品、食用油的人均年消费量仅为城市居民消费量的20%左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2.8%,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城镇居民已经步入富裕阶层,而农村居民仅仅处于温饱阶段①。

1.3工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加大

2005年,全市农业从业人员约776万人,全市年末常用耕地面积2100万亩,平均每个劳动力不到3亩,而美国平均每个劳动力600亩,发展中国家巴西平均每个劳动力50亩;每百亩耕地田间作业机械动力不到两个千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农业耕种收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7.4%,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2005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463亿元,劳动生产率不到6000元/人年,而全市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7511元/人年,工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13倍。

1.4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差距不断加大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差距仍然十分突出。2005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9.6万,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仅有35万;城市居民享受低保人数为75万,而农村仅有1.3万。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交通、人居环境等方面全面落后于城市。

2.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2.1农业人口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缓慢

1996年,全市总人口3023万,其中农业人口2446万,占81%;2005年末总人口3170万,其中农业人口2350万,占74%。9年间,农村人口比重下降了7个百分点,农业人口减少不到100万。1996年到2002年,全市城市化率从27.1%提高到36.4%,平均每年仅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较慢。特别是三峡库区,2005年城镇化率仅为28.8%,要达到城市化率50%以上(即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还任重而道远。

2.2农业和农村发展投入偏低

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006.32亿元,其中农村投资167.9亿元,占总投资的8%,而投入第一产业的仅占2.2%。2005年,农业发展资金仅4.4亿元,仅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395亿元的1.1%;2006年,农业发展资金增加到5亿元,比2005年增长14%,但仍远低于全市GDP增长速度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农业和农村发展投入严重不足。

2.3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2808元。从农民收入的构成看,农民从家庭经营(包括种植、养殖)中获得的纯收入为1541元,占其全部纯收入的55%,粮食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089元,占38%,但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真正在本地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非常少。农村人口从本地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由此可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

2.4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现行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好:高收入的城市居民享受着政府提供的电力、自来水、道路等公共设施,享受着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而低收入的农民由于基层政府无力提供公共产品,只能是修路农民集资、拉电农民掏钱,绝大多数农民享受不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全市的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农村只有20%;农村中小学生人均预算内经费只有城市的30%左右;农村人均文化事业费只有城市的20%左右。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3.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思想,以及现行城乡分离的制度安排,如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福利制度、城乡差别化的土地利用及流转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城乡分离的劳动力市场、非均等的教育机会、城乡分块的社会保障、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不合理等等。各级政府应该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的方针,统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工业与农业、都市发达经济圈与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的关系,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1构建“五大体系”

3.1.1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

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调控能力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这并不是要用政府代替市场,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供给和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作用。要彻底打破“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思想观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调整,强化政府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职能,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3.1.2建立城乡统筹的利益分配体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一是努力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比重,提高农发资金比例。二是调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向。在继续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三是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改进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3.1.3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

一是政府要承担起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二是各级政府要建立起相应的负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组织,合理制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划。三是要坚持城乡平等的非歧视原则,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大致均衡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孤寡老人社会赡养制度。

3.1.4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调整农村工业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

城市与乡村功能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因而产业结构也各有侧重和不同。当前我市农村工业不但实力弱小,而且存在产品结构同质化和产业布局分散化的问题。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一是抓好产业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区位、资源、生态和经济发展现状,编制体现城乡统筹理念的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布局。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向城镇集聚、向园区集中。三是加强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和交流,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的互动与共赢。四是鼓励农村中小企业联合、重组,通过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把企业做大做强。

3.1.5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已达到人均纯收入的38%,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一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各种不平等待遇,实行居住地登记制度和身份证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二是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中,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三是要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四是要把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和治安管理等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2实施“五大推进”

3.2.1全面推进现代农业。

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将关注焦点锁定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统筹城乡发展,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现代农业,一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二是拓展农业功能。在提升农业经济功能的同时,着力拓宽农业观光旅游功能、文化休闲功能和能源功能,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文化休闲农业和能源农业,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体系。三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结合郊区农业科技园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学习美国各州县为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单位赠地的办法,每个县(区)无偿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业科研推广用地,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吸引农业科研、教育院所在郊区建农业研究示范推广基地。四是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五是要创新农业组织形式,扶持和发展各类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3.2.2扎实推进农村工业。

针对当前我市农村工业实力弱、产品结构同质化和产业布局分散化的问题,切实加快农村工业发展。一是要确立“拉动传统农业、支撑城市工业”的农村工业发展定位。农村工业不但要承担起吸收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任,而且要为城市工业升级换代提供支持。二是要利用城市工业“退二进三”的机遇,努力让城市中让渡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村地区焕发生机。三是要要继续加强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工业的经济效益。四是要大力发展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之间的要素交流和信息沟通,降低城乡间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五是要提高工业用地效率,实现工业集约用地,优先在农村地区的县城附近摆放工业项目。在农村地区摆放的工业项目一律进入县、中心镇两级工业园区。

3.2.3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据资料统计,中等收入国家农业人口平均比重为45%,低收入国家农业人口比重略低于70%。目前我市农业人口比重超过70%,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一是要坚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结合、力资源开发与就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完善就业制度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要全力发展工业经济,突出支持兴办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发挥二、三产业在促进农村劳动转移中的主渠道作用。三是要加速小城镇与中小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四是要加强劳务输出管理,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五是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观光旅游农业,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六是要加大对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力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3.2.4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大中城市发展的依托。县域是联结、沟通城乡的中枢和桥梁,壮大县域经济,促使县域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在县域内,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供给为基础,以培育农村中介组织为手段,以自然形成的规模集贸中心为纽带,配以县乡政府的调控措施,发展多元化县域工商业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

化联动,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城乡统筹。

3.2.5稳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曾说,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民,也就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业。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我市城乡居民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差距和户籍区别,更重要的区别在于素质的差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培养现代农民。一是要加快建设农村新文化。农村新文化应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优秀文化的有机构成。同时,农村新文化也将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基本道德规范,在引导农民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三是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普及。要依托农校、农广校等培训机构,以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为契机,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四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广泛开展民主、道德和法治宣传教育,让农民学法、懂法、守法。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认真总结实施村民自治以来的经验教训,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提高,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篇3: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调查问卷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现阶段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从近期推动统筹城乡改革探索的动力看, 各级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进的特征十分鲜明。因此, 各级干部对改革的认识、态度、观点和主张对于改革的趋向和进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 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通过对一个案例的调查分析, 为此类研究提供一些素材, 也对当前统筹城乡改革中政府职员的意识状况做初步的探讨。

“双溪模式”指的是重庆市江北区政府以双溪村为试点开展的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措施, 最具特色的是“具备城市稳定收入的农户自愿放弃土地转为市民”和“以村委会为基础组建土地经营公司推动土地流转”两项措施, 其成功经验已经在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国内媒体多次报道, 在国内统筹城乡发展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依据对区、镇、村三级干部的抽样问卷调查, 考察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中的干部意识和干部视角下的“双溪模式”。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来自江北区政府19个部门和3个镇, 有效问卷共67份。其中, 来自区农林国土部门9份, 区其他部门30份, 镇政府12份, 村委会和土地流转公司9份, 另有7份未表明部门。被调查对象中, 处级干部7人, 科级 (含副科) 20人, 村委会主任和村支书 (含副职) 6人, 一般干部23人, 其他人未表明级别。被调查者绝大部分 (93.7%) 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 其中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

二、对江北区统筹城乡改革的基本认识

调查显示, 对于江北区的统筹城乡改革试验, “土地流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制度创新”和“引进农业企业”被认为是四项关键工作。在统筹城乡改革关键工作的多项选择中, 按照选择人数多少依次是:①土地流转 (41) ;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9) ;③土地制度创新 (36) ;④引进农业企业 (35) ;⑤农民转市民 (26) ;⑥土地整理 (14) ;⑦对农民与干部的宣传工作 (4) ;⑧对外宣传报道 (1) 。

制度环境制约和制度创新被认为是江北区统筹城乡改革的主要难点, 资金问题还在其次。对于江北区改革的难点问题, 40%的被调查者将“法律法规制约”列为首要困难, 26.7%的被调查者将“缺乏创新来源”列为首要困难。虽然有60%的人将“资金经费限制”列为第二或第三大难点问题, 远远高于其他选项, 但只有6.7%的人将其列为首要困难。选择“农民不积极配合”、“对干部的激励不够”、“招商引资难”等其他问题的人明显少于前述三项。

江北区干部对江北区的统筹城乡改革措施整体满意, 并愿意更多地参与相关工作。54.3%和21.4%的被调查干部对当前江北区统筹城乡改革措施整体上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 满意率达到75.7%, 满意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家和地方政策惠民、地方领导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 这些切实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调查中, 54.5%的干部表示在不改变主要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多做一些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工作, 34.9%的表示愿意将工作重点转向相关方面。

典型性和可复制性是综合评价一个统筹城乡改革试验模式的重要标准。调查显示, 44.6%的被调查者认为, 在统筹城乡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 “双溪模式”具有典型性和可复制性, 但也有21.4%的人认为缺乏或不具有典型性和可复制性, 另有33.9%的人表示“不好说”。对“双溪模式”的典型性和可复制性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双溪模式”中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过大, 从而阻碍了其建设经验的普及, 并且农民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农民还是原来的农民”。这种意见应特别引起重视。

三、对农民市民化的认识和评价

农民进城务工是我国现阶段农民市民化的阶段性特征, 它既适应了工业化和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 也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在此背景下, 对于是否赞成农民进城务工的问题, 江北区干部中存在较大分歧, 54.7%的被调查者表示赞成, 45.3%表示反对。赞成者认为, 鼓励进城务工是加快城市化步伐、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反对者认为, 当前的农民工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城了, 谁来建设新农村”, 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日趋严重, 而且也加重了城市的就业、治安、医疗、人口管理等社会负担。分析发现, 对此问题的态度同被调查者所在部门有关, 镇干部和村干部赞成农民进城务工的较多 (分别达到83.3%和66.7%) , 来自区政府农林国土以外部门的干部仅有44.4%赞成。这表明, 在涉农基层干部看来, 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对推进农村工作还是利大于弊, 而城市非农林国土部门则可能更多从城市管理角度对农民进城多一些担忧。

具体到“双溪模式”参照征地模式将农民直接转为市民的措施, 总体赞成者占49.2%, 反对者占30.5%, 另有20.3%表示无所谓。对江北区农民转市民具体政策的判断同前面对进城务工的判断有显著差别, 主要原因是对江北区农民转市民政策100%的村干部选择了赞成 (村干部赞成农民进城务工的仅占66.7%) , 因为实施中的补偿水平较高, 村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完全代表了农民利益, 而较少考虑政府财政成本。反对者主要担心转移农民难以获得城市稳定就业和成功转变生活方式, 转市民变得有名无实, 并且增加城市负担。对于农民转市民中的补偿标准, 有43.6%认为此项政策“提高了农民福利, 但政府成本太高”, 仅有17.7%认为“很合理”, 只有6.5%认为对“农民不划算”。

对于引起外界争议的农民转市民的补偿款是否应当一次性发放问题, 意见分歧较大。赞成者占50.8%, 反对者占45.2%。分部门看, 所有村干部均赞成一次性发放, 区干部赞成者相对较少。此外, 处级干部反对者居多, 在此问题上更加谨慎。从调查结果看, 此判断与年龄无关。赞成意见认为, 一次性发放补偿款便于农民自主安排, 并且操作简易;反对意见主要担心农民会很快花完补偿款, 以后生活失去保障, 养成惰性不利于长期生活和发展。进一步调查显示, 对于一次性补助短期花完的情况, 大多数人 (81.8%) 认为应当高度重视, 多数人主张应通过社会保险解决这一问题。

四、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和评价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近期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重点推进的工作。2007年, 江北区政府以双溪村村委会为基础组建“重庆双溪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双溪公司) , 农民以户为单位, 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合作社, 各合作社再与双溪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 将土地交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 公司除一次性给予8500元/亩的补偿外, 还承诺按每亩每年1000斤稻谷的市场价格支付给农民租金, 公司支付租金后如有剩余按各50%的比例分别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红利分配。

尽管多数干部认为双溪公司应代表入股农民利益, 但非村、镇、农林国土部门干部中仍有一定比例认为更应当代表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被调查者中70.7%认为双溪公司应代表入股农民的利益, 17.2%认为应代表集体利益, 8.6%认为应代表国家利益, 3.5%认为应同时代表集体利益和入股农民利益。认为应当代表国家利益的意见全部来自区政府部门;认为应当代表集体利益的意见主要来自区政府农林国土以外部门, 这些部门干部选择双溪公司应代表入股农民利益的比例仅占58.6%, 远低于村 (83.3%) 、镇 (81.8%) 和区农林国土部门 (77.8%) 。

总体来看, 各级干部对双溪公司的性质和组织形式仍存疑虑。选择应当代表集体或入股农民利益的干部中, 只有36.4%的人认为能够充分体现集体或入股农民利益;选择应代表国家利益的干部中只有20%的人认为该公司能够充分体现国家的利益。认为双溪公司“不能”或“很难”体现所代表利益的干部的主要疑虑是:①公司产权不明晰;②管理者和操作人员素质不高;③公司很可能更多考虑自身利益;④集体利益和入股农民利益难以平衡;⑤从历史看, 当利益冲突发生时, 农民利益更容易受到侵害。除了公司资本结构造成的产权问题外, 被调查者对公司组织管理人员构成有较多疑虑。

对于土地流转公司的人员构成, 来自不同部门的干部有明显分歧。在土地流转公司管理人员应怎样构成的多项选择中, 按选择人数多寡排序依次是:①村民代表 (48) ;②村干部 (41) ;③区镇干部 (35) ;④专家学者 (34) ;⑤村里能人 (33) ;⑥社会招聘人员 (30) 。但是, 对此问题的意见具有明显的部门差异:具体推动双溪公司设立、运行的区农林国土部门主张由村干部和区镇干部组成, 不太主张村民代表过多介入, 即现有组织管理模式;村干部主张主要由村民代表和社会招聘人员构成, 这反映出现有模式中主要负责公司日常运行的村干部并不乐意承担这项工作, 同时也不愿意区镇干部和专家学者介入公司运营;区政府农林国土以外部门干部普遍认为应包括村民代表, 不太赞成社会招聘;镇干部主张主要由村民代表、村干部和区镇干部构成, 但对其他来源也不排斥。

关于土地流转红利的分配问题, 综合来看, 大家主张农民应得红利的1/3, 业主得1/3强, 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合计得1/3弱, 中央政府所得份额应小于地方政府。但这种判断同样存在部门差异:区农林国土以外部门的干部认为业主应分配的平均份额明显小于其他部门, 而地方政府所得明显高于其他部门;区农林国土部门干部和村干部认为业主应得份额更高一些;区政府各部门干部比村镇干部主张的中央政府份额要明显高一些。对于“双溪模式”中每年每亩1000斤稻谷的租金, 农林国土部门干部和村干部分别有77.8%和88.3%的人认为合理, 而镇干部和区政府其他部门干部则分别只有50%和41.4%的人认为合理, 分别有41.7%和31%的人认为偏低 (另有22.6%的区其他部门干部表示“不好说”) 。

各部门干部普遍认为, 当前推进土地流转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法律法规不完善” (63.3%) , 在这个判断上没有部门差异。但是, 在第二大难题的选择上显示出明显的部门差异。具体操作的村干部认为是“农民意识落后” (50%) ;负责引导的区农林国土部门认为是“企业规模小” (44.4%) ;区政府其他部门干部则更多强调“土地效益低” (40%) 。但综合来看, “农民意识落后”是各部门干部均较为关注的。至于第三大难题, 40%%的干部选择了“招商引资难”。对于问题中提供的“重庆发展滞后”、“政府支持不足”和“农民没实惠”三个选项, 多数干部认为不是主要问题。

五、结语

经过近两年的宣传和实践, 尤其是“双溪模式”的形成, 江北区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态度和意识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根植在干部意识中, 多数干部支持并有意推动改革试验。多数干部将“土地流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制度创新”作为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的关键工作, 也意识到“法律法规制约”和“缺乏创新来源”是改革试验面临的主要困难, 符合当前江北区、重庆市乃至全国统筹城乡改革的基本情况, 并在许多具体问题中提出切中要害的意见。这表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和改革试验的必要性已经在干部群体中形成共识。89.4%的干部表示愿意多做一些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工作, 体现出干部群体对改革试验的热衷与支持。

第二, 在改革动力的认识上对政府扶持依赖性较强, 但反思意识正在形成。各级干部对于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取得成功的信心主要来自于重庆市凭借直辖市和试验区地位获得的政策优势和由此强化的地方领导重视程度, 而对改革试验的市场环境、群众基础等缺乏信心。“政府扶持”被认为是江北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但随着“双溪模式”的推进和对其认识的加深, 对政府依赖性的反思正在形成。

第三, 介入改革程度不同和部门职能差异, 形成了统筹城乡改革态度和意识的部门差异。调查表明, 在对农民生活水平评价、鼓励农民进城、土地流转障碍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一些差异源于各部门对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介入程度不同, 介入较深的农林国土部门干部和村干部在土地流转公司和其他农村经济组织的建立问题上比其他部门干部更倾向于政府扶持和干预的方式。另一些部门意见差异来自于部门职能差异, 如在土地红利分配问题上, 村干部更多代表了农民和村集体利益, 而政府部门顾及地方政府利益相对多些。

第四, 市民利益与农民利益的冲突略有显现。问卷并没有针对普通市民展开, 但是针对区政府部门干部的调查中, 农林国土以外部门干部更多体现了政府公务员和普通市民的双重身份。在对“取消农业税和实行农业补贴后农民是否比市民更有优势”、“是否应鼓励农民进城”、“城乡公共服务是否应有所差别”等问题的回答中, 这些部门干部较其他干部更多体现了市民的利益。

篇4: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调查问卷

一、结论与分析

调查显示,与城市小学教师相比,农村小学教师呈老龄化倾向严重。有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农村小学比例为46.01%,接近总数的一半,城市小学的比例是29.80%,反映出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呈老龄化倾向,城市小学的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这种现状跟巴南区多年来教育部门的“考试调动”的人事机制有关,部分农村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层层考试而调入城市学校,致使农村学校的师资大量流失。城乡小学总体上的新手教师(教龄在10年以内)都比较少,只有5%左右。

从性别来看,城市小学的男女教师数量之比是3:7,女教师数量远多于男教师,男女教师比例不均衡。

学历上,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师的第一学历无多大差异,最高学历的差异较大。城市小学百分八十、农村小学有百分之七十几的教师的第一学历是“中师或中专”,城市小学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47.02%,农村小学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远低于城市小学,只有17.03%。不管是城市小学还是农村小学,拥有比本科学历高的教师都极少。

关于职称,城市小学的“小学高级教师”人数比例少于农村小学。城市小学的小学高级教师占总数的35.76%,农村小学是43.84%。这种现象跟“由学校编制确定职称名额”的人事制度有关。事实上,由于巴南区城市学校关于调动的“优选”政策,使部分优秀的、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农村青年教师调入城市学校,占据了城市学校原有的职称名额,从而使城市学校固有的教师多年来评职无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小学教师的积极进取精神,也给城市小学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带来了负面影响。

从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评价、专业发展所处阶段和拟定专业发展规划三个指标来看专业发展意识,城乡小学教师无明显差异,但整体较弱,大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不强烈。数据显示,城市小学60.21%,农村小学65.22%的教师满意自己当前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这种专业发展自我感觉良好的现象,一方面说明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稳定趋势,但另一方面也反应出大部分教师满足于当前的专业发展状况,缺少迫切需要专业成才的强烈愿望和积极上进精神,处于一种停滞或消极状态,从侧面反映出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另外,约有十分之三的教师不清楚自己处于专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只有十分之一的教师制定清晰详尽的专业发展规划。

研究发现,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态度和动机明显好于城市小学教师。把教师职业当作事业来追求农村小学为34.42%,城市小学为22.5%;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手段的,农村小学的比例是18.12%,城市小学是29.80%。对工作喜欢的教师,农村小学占74.63%,城市小学占72.15%;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农村小学的比例为74.63%,城市小学的比例为64.24%;目前从事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农村小学达到68.48%,城市小學达到59.61%。可见,农村小学的教师更加热爱、认同、满意教师这个职业。这种现状可能跟近年来的绩效有关,绩效政策实施后,城市小学教师在经济收入上无优势,甚至低于农村小学教师(农村小学每月有相应的补贴),但工作压力却远远大于农村小学教师,并且又处在消费水平高的城市生活环境,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生活压力,导致了城市小学教师对自己职业否定感。

城乡小学教师在专业理念上的差距不大。我们通过调查“一个老师最在乎学生的哪方面”和“认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哪种做法”两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侧面了解城乡小学教师的学生观和学习观。对于第一个问题,城市小学94.04%、农村小学89.86%的教师在乎“学生身心和谐”或“全面发展”,但关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城市小学教师(37.75%)比例大于农村小学教师(26.09%),显示出城市小学教师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第二个问题,92.72%的城市小学教师和89.49%的农村小学教师都赞成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知识。由此看出,新一轮课改已普及城市和农村,其理念深入人心,教师在意识层面已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在专业知能方面,城乡小学教师均为中等,城市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自评结果略好于农村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自评比农村小学教师低。调查中由教师根据自己理解和平时表现自评,采用五点量表计分法。城市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的平均分分别是3.2803和3.0762,农村小学教师是3.1147和3.1244,与满分5分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专业知识方面(见表1),城市小学85.43%、农村小学92.03%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感觉到了“教学中,自己在备课时,已有学科知识落伍了”;只有少数教师(城:15.23%;农:9.42%)能完全做到“我已有知识能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对自如”;比五分之四多的教师(城:80.80%,农:80.79%)在教学中不同程度的感觉到了“我经常苦于自己的教学策略不够多”。在专业能力方面的自评显示(见表2),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都比较弱,农村小学好于城市小学教师。一是课堂管理能力,有五分之一的城市小学教师和超过四分之一的农村小学教师认为“当前我们区(学校)倡导的有效课堂或主体性课堂,使我的课堂管理很困难”;二是学科教学能力,不管是城市小学(35.76%+3.31%=39.07%)还是农村小学(38.41%+6.52%=44.93%),各自都只有不足一半的教师能在教学中做到“我对各种教学方法能应用自如,效果好”,百分之七十几的教师都处于“我知道各种教学方法,但不能完全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情况。可见,城乡小学教师并不缺少学科教学法的知识,更多是缺乏教学实践性知识,不能很好地把学科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相应的教学实践中。三是教育研究能力,如对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不足30%的城市小学教师(26.49%+0.66%=27.15%)和不足40%的农村小学教师(30.07%+3.99%=34.06%)持肯定答案,半数以上的城市小学教师和接近一半的农村小学教师处在能与不能之间;在城市小学,不足五分之一的教师能主动写一些教育教学论文,有四分之一的教师会经常写一些教学随笔或反思。相对而言,农村小学的教师比例略大一些,“能主动写一些教育教学论文”的有四分之一的教师,“会经常写一些教学随笔或反思”的约有五分之二的教师。另外,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情况不容乐观,接近一半的教师只参加过校级课题,而且,半数以上的教师都认为在课题研究中的收获不大,只有一点儿收获或没有收获。

nlc202309020719

表1. 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自评

完全不符合大部分不符合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大部分符合完全符合

教学中,自己在备课时,已有学科知识落伍了城市小学教师14.57%13.25%52.98%17.22%1.99%

农村小学教师7.97%17.03%44.2%27.9%2.90%

我已有知识能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对自如城市小学教师0.66%9.93%29.80%44.37%15.23%

农村小学教师2.17%11.23%28.26%48.91%9.42%

教学中,我经常苦于自己的教学策略不够多城市小学教师5.30%13.91%58.28%19.87%2.65%

农村小学教师4.35%14.86%43.84%33.33%3.62%

表2. 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的自评

完全不符合大部分不符合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大部分符合完全符合

我具备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城市小学教师4.63%12.58%54.30%26.49%0.66%

农村小学教师4.35%13.77%47.83%30.07%3.99%

我会主动写一些教育教学论文城市小学教师12.58%23.18%47.02%13.25%3.97%

农村小学教师7.97%22.46%42.03%22.10%5.43%

我经常写一些教学随笔或反思城市小学教师6.62%14.57%52.98%18.54%6.62%

农村小学教师6.16%13.04%38.41%34.78%7.61%

我知道各种教学方法,但不能完全运用于教学实践城市小学教师5.30%21.85%54.97%15.89%1.99%

农村小学教师5.07%19.93%49.28%23.55%2.17%

我教学中,我对各种教学方法能应用自如,效果好城市小学教师0%9.93%51.00%35.76%3.31%

农村小学教师3.26%7.25%44.57%38.41%6.52%

当前我们区(學校)倡导的有效性课堂或主体性课堂,这使我的课堂管理很困难城市小学教师17.22%19.21%41.06%15.23%7.28%

农村小学教师8.33%19.93%39.49%27.90%4.35%

城乡小学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意义、需求、制约因素和有效途径的认识上不完全相同。例如追求专业发展的意义,城市小学排序第一的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轻松、更愉快”,农村小学是“为了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充分体现了城市小学教师的“利己性”和农村小学教师的“利他性”;又如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前十个因素排序(见表4),工作压力大是制约城乡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因素,部分城市小学教师会因“惰性”影响专业发展,农村小学教师却因“年龄”受到困扰,同时,农村小学激励机制的不合理,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受到影响;另外,在专业发展中自己最想发展的方面,除了教学研究能力和课堂教学技能(含教学法知识)以外,城市小学教师还想提升“反思能力和撰写教育论文能力”,农村小学教师想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这与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自评分数较低具有一致性;在能有效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十一种途径中,城乡小学教师最认可“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名师指导”、“外出考察学习”、“脱产进修”五种,其中“网络研修”、“学历进修”和“各级教学类竞赛活动”是排序靠后的三种途径;农村小学教师认为最有效五种途径是“外出考察学习”、“校本培训”、“名师指导”、“校本教研”和“脱产进修”,最不被接受的三种途径依次是“各级教学类竞赛活动”、“学历进修”、“帮学结对”。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城市小学教师,还是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仅是为了满足工作岗位对文凭的需求,并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另外,各级部门开展的“教学竞赛活动”只能让极少数人参与其中,能促进专业发展的也只是这少数人,而对多数教师无益。所以,这两种途径都不被大多数城乡小学教师认同和接受。“校本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名师指导”三种途径的有效性是城乡小学教师一致认同的。同时,农村小学教师最认可的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外出考察、学习”,城市小学最认同的是“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但对学校开展的年级教研组教研的有效性却只有52.99%的教师认可(见表3),说明城市小学的校本教研活动质量还有待提高。

表3.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排名前十的因素

城市小学教师农村小学教师

工作压力大

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

惰性思想

缺少名师、专家的有效专业指导

生源

自身研究能力

教学兴趣

年龄

家庭

内心渴望专业成长的意识工作压力大

年龄

缺少名师、专家的有效专业指导

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

自身研究能力

生源

教学兴趣

惰性思想

家庭

学校激励机制不合理,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

城乡小学都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教师对措施有效性的认可度较低,农村小学尤为突出。总体上看,城市小学采取的措施力度比农村小学大,形式较多。城乡小学百分之八十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是“非常关注”、“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学校采取的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措施中(见图1),排列前五的依次是“参加校级以上的培训”、“ 年级教研组教研”、“ 请专家到本校办讲座”、“ 课题研究”、“ 本校的观摩活动”。而被学校忽略的是“读书活动”和“教师基本功技能大赛”、“ 开展有本校教师主讲的“讲座”或“经验交流”活动”。在有效性上(见表4),能得到一半以上教师认可的措施,城市小学有三种,分别是“参加校级以上培训”、“请专家来校办讲座”、 “年级教研组教研”,农村小学只有一种,是“参加校级以上培训”。另外,由于目前网络给教师们上网下载、抄袭带来便利,导致学校举办的各种“经验文章、论文”等之类的竞赛没有实质意义,是“有效性”的认可度最低的措施。

nlc202309020719

图1.目前学校采取的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表4.学校采取的哪些措施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城市小学教师农村小学教师

参加校级以上的培训 67.54%

请专家来校办讲座 61.59%

年级教研组教研 52.99%

经常派出去听课 48.34%

课题研究 45.70%

学校的观摩课活动 43.71%

教材教法研讨会 41.06%

教学现场指导 32.45%

学校举办各种教学竞赛活动 28.48%

由本校教师主讲的讲座 28.48%

开展读书活动 25.17%

教师基本功技能大赛 25.17%

撰写经验文章、论文、案例等评选活动 23.84%参加校级以上的培训 63.40%

经常派出去听课 47.46%

请专家来校办讲座 45.65%

年级教研组教研 44.93%

课题研究 36.59%

学校的观摩课活动 34.42%

教材教法研讨会 26.45%

教学现场指导 26.09%

教师基本功技能大赛 22.83%

开展读书活动 21.74%

校本培训 20.29%

学校举办各种教学竞赛活动 15.58%

撰写经验文章、论文、案例等评选活 14.86%

城市小学教师对区教育行政机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的评价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师的评价较好。城市小学不足一半的教师(41.72%)对教育行政机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持肯定评价,农村小学有68.12%的教师认为是“非常好”、“好”,这可能是近几年倡导均衡教育发展的一些政策倾向农村小学所导致。

总体上看,被试教师对教育研究机构和教师进修学校开展的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期望值不高。关于教育研究机构,只有“学科教学培训”是半数以上的城乡小学教师希望开展的活动。除此之外,47%的城市小学教师还希望能参加学科教学类竞赛活动,50%的农村小学教师希望送课送讲座到学校。另外,“经验文章、论文之类的竞赛”(13%和9%)和“转岗培训”(11%和10%)所占比例最低,是教师们最不喜欢参加的活动;对于教师进修学校,只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一半以上的农村教师(65%)所期望的。其余培训活动,皆有一半以上的城乡小学教师不期望开展。这个现象一方面说明城乡小学教师不喜欢参加教育研究机构和进修学校已有的活动,另一方面表明目前的这些活动不是城乡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真正需求的。

二、问题与讨论

(一)改进教育政策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1.关于教师调动问题

由于巴南区多年来实施“考试优选”的调动政策,农村部分优秀中青年教师通过层层考试,优选到城市小学,致使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倾向严重,优秀师资大量流向城市小学。在调查中发现,“年龄”是制约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校本教研”又是教师认同的“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村小学教师资源直接关系校本教研的质量,这样的现状势必影响农村小学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针对如此情况,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改进教师调动机制,采取轮岗、互派顶岗、骨干教师支教等政策,以保证优秀的教师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惠及城乡小学。

2.培训经费、教师编制、职称名额分配问题

目前,小学教师的满工作量是每周18课时,有的学校已超过20课时。“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城乡小学教师的普遍反应。很多学校实际上因为一人一“坑”,没有多余的人手接替而不愿、不敢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特别是脱产培训之类的,这恰恰又是城乡小学教师认为能有效促使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当然,学校的培训经费紧张也会导致这种现象。所以,建议相关部门在教师编制问题上,根据学校实情需要,适当、灵活地放宽一定的编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学矛盾”;同时,设立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制定督促机制,保障经费的“专款专用”,以避免学校经費紧张时挪作他用,让教师的培训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如今的职称政策是根据学校教师人数,配以相应的职称名额,而大部分小学教师能评的最高职称就是小学高级,“中高”名额少之又少,有的学校几乎没有。争取评上高一级职称是很多中青年教师在一定时间段积极上进的动力,由于名额的限制,使这部分教师看不到评职的希望,挫伤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其专业发展。如果在原有职称政策基础上增加“优秀人才破格评审”、“突出贡献评职优先”等鼓励性机制,势必会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二)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学习,增强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自我发展和意识是保证教师如何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它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1]。我们从调查中发现,目前城乡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稳定发展态势。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比较弱,大部分教师满足于现状,只有少数教师制定清晰详尽的专业发展规划,还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不清楚自己专业发展状况。所以,组织教师学习专业发展理论,可以提高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阶段的反省认知,并以此理论基础来制定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知识,还会使教师明显意识并预计到自己的变化,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做,将来进一步发展怎样。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学习,是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意识的提升,使个人在群体中产生团体意识,不再感到孤单。同时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三)不断完善学校管理,营造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世界

nlc202309020719

虽然大部分的城乡小学教师喜欢教师职业,但仍有不少教师对当前工作持否定态度,城市小学教师尤其明显;大部分教师也并未把教育教学当作事业,这就无从谈起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必然会影响教师内在的自主发展。虽然如今的教师社会地位略有提高,工资仍相对偏低,但社会和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致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特别是城市小学教师。教师的专业态度和动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要想让教师具有从内心而发的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就要考虑给教师建造一个精神世界,以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教学教学事业中来,从内心要求自己,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学科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增强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2]。只有不断完善学校管理,提升教师职业使命,给教师营造一个丰富的精神境界,才能促进教师不断自我更新。

(四)开展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培训、针对性教学研究活动

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学研究机构、教师培训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一定要从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中产生培训、研究的主题,以实践性内容为主,兼顾理论培训,重实质,少形式。

1.开展教师需要的校本研修活动,增强实效性

学校虽然开展了一定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教师也非常认同“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两种途径,但在对学校措施的有效性的调查中发现,通过这两种途径开展的活动,并没有真正得到教师们得认可。这说明我们开展的“以校为本”的研修活动缺乏实效性,没能让教师在活动中得到提升。活动的策划者需要深入一线教师,加强调研,摸清教师们的真正需求而开展相应活动,少做一些形式化而无实质意义的、整齐划一的事情,譬如只图形式的“论文、经验文章等比赛”活动。

另外,各级各类的学科教学竞赛活动,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学校在组织此类活动时,并非参赛教师“单兵独斗”,少数人受益;需重视“团队力量”,卷入更多教师加入“磨课”过程参与研究,从中受益专业得到发展。

2.加强教师学科知识培训,增强教学实践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其中不乏有许多教师未曾接触过的新概念、新命题等,教师要全部掌握和理解,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相关的学科知识培训,及时更新城乡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培训是农村小学教师比较强烈的需求。

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也是城乡小学教师所需的。建议教学研究机构多开展“学科教师培训”和“送课送讲座”活动,以教师们能看懂、能理解的方式去学习、琢磨他人教学实践中的缄默性知识而提升自我实践能力。不过,优秀教师缄默的知识是难以形式化和通过他人的直接教学来获得,而只能有当事者本人在特定领域内完成任务的经验中去构建或创造[3]。基于这种情况,开展活动时,活动组织者应引领教师去分析优秀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东西,而不停留在“课的本身”,让教师去领悟支撑行为的理念,去指引自己的教学行为。不过,教师若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更多的要靠自己经常性开展“行动中的反思”,在自己的专业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获得实践知识。

3.加强专家引领

俗话说,“青菜炒青菜还是青菜,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这就是我们的校本教研缺乏实效性,排除是否认真组织的因素外的另一个原因。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同伴互助,还需专家引领。事实上,很多学校因为经费紧张,“专家引领”只是一种奢望。建议研究机构、培训学校等部门邀请专家,一方面定期蹲点指导一定区域内教育教学。大凡课改轰轰烈烈,有点成绩的区域,多采取这种形式。另一方面多请专家“进区”办讲座,不仅可以减少教师外出学习的经费,还可避免学校“工学矛盾”,能受益更多学校、教师。

4.重视教育科研工作

城乡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比较弱,这又恰好是他们最想得到发展的方面。建议相关部门一是多开展这方面的专项培训,譬如“反思能力和教育论文能力”;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擴充课题数量,让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同时还要加强市区级课题管理,督促课题扎实开展研究活动,并增强指导力度,使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能有收获,能真正得到发展。同时,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营造科研氛围,并适当解决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问题。学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五)开展校际互动,形成资源共享

城市小学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雄厚,使学校的诸多设施配置在早期就较先进。网络信息的发达,教师培训机制的完善,大量优秀人才的引进、积淀等因素,使学校的管理理念、前沿课改、信息技术等方面较之先进于农村学校。同时,由于绩效的实施、优秀中青年干部的提拔任用等机制,使一部分优秀教师集中在农村小学。开展校际互动,可以使学校管理、活动、教学开放,有效保证城乡小学的优势资源共享。创造互动发展的环境,每个学校提供、展示出自己的优势资源让人共享;同时也引进校外的优势资源,促使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利益共生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24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宗柱.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调研分析[J]. 师资建设, 2011(68).

[3]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20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考试前对学生说的话语下一篇: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构建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