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如何

2024-08-07

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如何(通用9篇)

篇1: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如何

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说明

市科技局:

我公司于2012年向贵局申领了氮化铝陶瓷基板研发项目资金三万元人民币。现将该资金的使用情况向贵局报告说明。该资金主要用于实验原材料的购买,相关科学检测费用及合作单位的实验费用。

特此向贵局报告说明

此致

礼!

年月日

篇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如何

2011年,在省农委的关心支持下,我县粮食增产工程面积从过去的17.5万亩增加到21.5万亩。县委、县政府对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的实施高度重视,把项目的实施纳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增加全县粮食总量,提农民收入的有力举措来抓。我单位严格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现将项目实施以来的财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经费来源

省级投入资金107万元,县级投入50万元。

二、省级财政资金使用情况

1.杂交良种补助每亩核算补1元,计21.5万元,已发放,未报账;

2.化肥补助:我局主要用撒可富牌复合肥和尿素对农户进行补助,其中尿素已补助了242.38吨,复合肥49.75吨,约合金额84.1万元,由肥料供应商开具发票报账,目前还未报账;

3.薄膜补助:已补助薄膜12吨,金额约16万元,正在组织报账;

4.农药及农药机具购置:11.8万元 5.现场培训会会务费:0.8万元 6.示范样板标牌制作费:3.546万元 7.技术资料打印费:3.58万元

8.技术人员蹲点补助:1.2万元 9.新技术新品种展示经费:1.3万元

合计投入143.826万元,占总投入的91.6%,其中物化补助占总投入的85%。

三、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说明

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一是办示范样板示范条件的建设补助和采用新品种、新技术过程中物化技术的补助;二是用于基层技术人员和示范样板的科技培训、编印培训资料费,技术员开展技术服务的有个费用;三是用于项目实施所必须的管理费用;为确保项目下达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项目实施将资金用于必需的和急需的建设内容上,强化资金管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资金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决不将资金挪作他用。

篇3:灾后重建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研究

关键词:陇南,灾后重建,资金结构,资金效率

1 受灾情况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给临近的甘肃省陇南市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全市九县区195个乡镇全部受灾,受灾村3180个,占全市总数的99%;受灾人口176万,占全市人口的64%。其中,武都区、文县、康县三个县区受灾最为严重。严重的地震灾害使得灾后重建的任务非常繁重,灾后重建工作需要科学决策有序开展。

2 灾后重建项目调查

2.1陇南市武都区灾后重建项目的总体情况

截止2008年底,陇南市武都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共开工593项,到位资金24.39亿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上补助8.58亿元、银行贷款6.9亿元、个人自有7.71亿元、市县企业投资0.69亿元、社会捐资0.05亿元、其他投资0.43亿元,完成投资24.27亿元,竣工项目314项,在建279项。各项资金占总投资的比例见图1。

灾后重建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居民群众住房。

(2)市政及工商设施。

(3)基础设施。

(4)公共服务恢复。

(5)农村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

图2反映出各重建项目所占的数量比例,图3反映出各重建项目所占的资金的比例。

2.2居民群众住房重建

陇南市武都区城乡房屋重建项目共开工191项,截至年底完成47项,在建项目144项。计划投资41.42亿元,到位资金22.8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2.73亿元,占全市重建投资总额的46.36%,占到位资金的99.43%。

2.3市政及工商设施重建

陇南市武都区市政及工商设施共实施项目122个,截至年底完成57项,在建项目65项。计划投资3.57亿元,到位资金0.8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0.72亿元,占全市重建投资总额的1.6%,占到位资金的85.71%。

2.4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陇南市武都区开工基础设施项目136个,截至年底完成111项,在建项目25项。计划投资0.89亿元,到位资金0.3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0.43亿元,占全市重建投资总额的0.88%,占到位资金的110.26%。

2.5公共服务恢复重建

陇南市武都区实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36项,截至年底完成97项,在建项目39项。计划投资0.83亿元,到位资金0.2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0.34亿元,占全市重建投资总额的0.69%,占到位资金的154.55%。

2.6农村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

陇南市武都区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治理项目8项,截至年底完成2项,在建项目6项。计划投资0.55亿元,到位资金0.0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0.04亿元,占全市重建投资总额的0.08%,占到位资金的50%。

3 灾后重建项目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3.1重建项目资金结构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地方自有资金有所欠缺,占总投资的31.7%,资金最大的来源是国家和省上的补助,占总投资的35.2%。银行贷款占到了总投资的28.3%,从侧面体现了陇南市的经济实力欠佳,较大比例的银行贷款,无形中为后期建设增加了偿还贷款利息的负担,对于重建的进度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3.2资金到位情况分析

就总体资金到位情况而言,计划总投资为49.03亿元。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到位总资金为24.39亿元,完成投资24.27亿元,完成投资总额的49.50%。对于各分项而言,居民群众住房重建项目到位资金22.86亿元,完成投资22.73亿元,占投资额的99.43%;市政及工商设施重建项目到位资金0.84亿元,完成投资0.72亿元,占投资额的85.71%;公共服务恢复重建项目到位资金0.22亿元,完成投资0.34亿元,占投资额的154.55%;农村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到位资金0.08亿元,完成投资0.04亿元,占投资额的50%。

3.3资金使用效率分析

就总体资金使用效率而言,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到位总资金为24.39亿元,完成投资24.27亿元,完成投资总额的49.50%,完成投资额占到位资金额的99.51%。对于各分项而言,资金使用效率见图4。

通过图4数据可以得知:本年度计划投资额为49.03亿元,占三年重建总投资的比例为6.10%,比例较低,原因是灾后重建工作首要解决的是群众的住房生活问题,第一年的主要投资全投在与群众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住房重建项目上。此项完成投资额占该专项到位资金额的99.43%,说明住房重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余各项的投资额度都明显小于群众住房重建项目的投资额度,投入资金不足。但对于各专项的其资金在本年度的使用效率大都在80%以上,都较好的完成了计划的任务量,只有农村建设相对完成情况落后,仅仅占到位资金的50%。然而对于各专项三年的总投资而言,比例都明显不足。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本年度的资金投入比例较低,为后续重建工作的开展增加了较大的难度。

4 结论

结合现场考察和实际收集的数据,加上后期的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陇南市武都区灾后重建总体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第二,当地民居破坏严重,反映了当地的住房建筑结构稳定性水平较差,房屋抗震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重建工作一定要以人为本,科学选址,合理布局,严把质量,做好引导和检查;第三,重建资金来源结构不科学,自有资金的不足导致了地方重建工作自主性的不足,对外界的资金依赖较多,不利于重建工作持续有效的开展,建议政府实施积极地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自建安置的积极性;第四,资金到位情况不是太理想,尤其应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上学、就医、出行、电力、通讯、农田灌溉等基本民生工程的尽快恢复;第五,对于灾后重建项目要把好审批监督关,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以及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尽最大努力发挥重建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建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滞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R].2008-7-5.

[2]田元福.李海莲.灾后重建中的项目管理决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 2008, (12) :63-66.

篇4:郭建中来娄督查帮扶资金使用情况

在娄期间,督查组召开部分大中型企业工会主席座谈会,查看财务账目和相关部室的工作台账,随机抽取2户进行走访,电话抽查了12名被帮扶对象,并抽查了涟源市总工会帮扶资金使用情况。

近年来,娄底帮扶资金使用程序完整、管理严格、工作积极主动,全力争取上级工会专项资金拨付,在使用过程中全程公开,全程监审。同时,创造性的将专项帮扶资金发放管理与市总工会开展的“三个不让”(不让一个困难职工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让一个工会会员家庭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个工会会员看不起病)相结合,将具体困难帮扶与创业启动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督查组对娄底帮扶资金使用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娄底专项帮扶资金使用管理认识上有高度、制度健全、档案台账清楚、审批手续齐全、审计监督到位、发放规范。入户走访、电话抽查情况属实,没有违规违纪现象。督查组要求,要进一步摸清底数,建好档案,依档帮扶;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措施,各级帮扶资金分开核算,科学合理及时使用;要进一步争取政府按要求配套帮扶资金,提升帮扶实力。

篇5:林业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报告

一、计划投资情况

在自治区林业局、财政厅和自治区林业局相关处室(站)的大力支持下,市直开展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病虫害防治建设项目、森林防火项目、湿地工程、森林公安建设项目、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及地方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等工作,全年计划下达资金1333万元,其中天然林保护工程177.4万元、三北防护林工程60万元、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40万元、病虫害防治建设项目42.76万元、森林防火项目19.96万元、湿地工程800万元、森林公安建设项目17.9万元、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150万元、地方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12.8万元、其他林业专项补助资金12万元。

二、资金使用情况

在自治区林业局、财政厅和自治区生态林业基金管理站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市直天保工程资金共177.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职工社保专项资金投入140万元,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工程国债资金28万元,天保工程区政社性及国有场圃培训专项资金9.4万元。在天保工程建设资金管理上,我局认真执行《自治区〈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资金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的规定,严格实行“报帐制”和“一支笔”审批制度,加强林业财务管理机制,明确了天保工程资金支付结算办法,严格按年度合同的约定支付工程资金,全年资金使用中,未出现在森林管护费、社会保险补助费和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等项目之间进行调整以及对预算下达的建设内容擅自改变的情况,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截留天保工程建设资金的现象发生。

1. 社会保险项目管理

我市对天然林保护国有林业单位职工参加社会保险项目采取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标准,严格按照实施单位及实施内容每年具体落实,目前涉及的`两个国有林场和两个苗圃职工参加养老等社会保险人数为906人,都实现了在职职工全员参保,到位的社保资金140万元也已由市林业局全额划拨给国有场圃,各场圃积极为职工缴纳了养老和“四险”保险金,并逐级落实到个人,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

2. 天保封育工程建设

根据自治区发改委、林业局《关于下达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下达我市天保封育计划5000亩,市林业局与自治区林业局签订天保工程责任书,指导林业局认真制订作业设计,严格按照抓好工程实施,严格按规定做好资金使用,经过共同努力,已圆满完成了5000亩的封育任务,并通过了自治区林业局的验收。到位的20万元封育补助资金已全额用于封育工程建设,无结余资金。

3. 政社性工作

篇6: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如何

依据相关文件规定,结合招标方的具体要求,完成必要的项目综合情况分析等方面的核查并进行深度数据统计分析评审,对指定单位的项目支出预算资金情况进行审核,并为项目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对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审核,旨在促进预算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透明度;促进预算单位按照国家法律法合理安排支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单位预算的计划性和严肃性,提高决算编制的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

(二)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审核工作的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4、《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

5、《关于修订<北京市市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

6、《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7、《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

8、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三)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审核工作的重点内容

1、项目申报是否符合政府工作重点、部门工作任务和单位发展规划;

2、项目申报理由是否充分、申报程序是否规范、项目申报类别是否准确、是否按要求规范、细化填报,申报预算是否合理,所附相关材料是否齐全、规范,绩效考评项目是否按照有关要求填报,涉及政府采购的项目是否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要求填报;

3、各项支出费用的标准是否符合行业平均标准或国家和地方各个相关标准、是否符合市场平均价格标准、是否有重复申报的项目等;

4、财政补贴资金成本测算及支出标准定额的测定;

5、项目支出预算资金评审的组织与管理、决算流程及决算金额的合理性。

(四)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审核工作的实施策略

为了能优质、高效地完成本次审核任务,我们根据指定单位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审核策略为:主要证实法与较低的控制风险估计水平法相结合。

1、前期准备阶段:

1)编制工作方案,成立审核工作组。对招标方指定单位项目在进行事前调查和了解基础上,编制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审核工作方案和成立审核工作组。2)通过与招标方的充分沟通,结合预算管理的相关规定文件要求,确定具体审计方法。

3)前期资料准备和沟通。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结合本次项目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审核的内容和范围,拟定须项目单位须准备的资料清单,并提交项目单位进行前期资料准备,同时通报有关审核工作程序要求配合的事项。

4)工作组人员的动员和培训。针对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审核工作方案,对工作组进行前期培训,传达有关的文件精神和具体工作要求,介绍审核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2、开展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审核工作阶段:

1)组织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审核工作方案的实施,并对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审核工作组进行工作计划细化,包括人员分工、时间进度控制等。

2)通过听取介绍、查阅资料、审核会计电子信息、抽查凭证、盘查资产和向有关部门、单位及人员调查等方法,获取充分适当合法有效的审计证据,并做好审计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

3)按业务性质划分审计重点。根据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审计重点及相应的审计策略,确保审计工作高质、高效完成。

4)我们将与招标方建立有效的沟通工作机制,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①定期沟通制度:我们定期(具体按照招标方要求执行)将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审核的工作情况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或书面形式进行汇报。内容主要包括工作组的工作进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需要相关单位或部门协调的事项。

②建立固定联系人制度:我们将明确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审核工作的总负责人和工作组的项目负责人,以确保工作沟通渠道的顺畅。

③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工作组在工作中遇到的重大、紧急的、需及时与有关各方沟通及协调处理的问题,经总负责人提出初步意见后,以重大问题报告的形式随时向招标方提交。

5)根据被审单位审计特点和实际情况,如必要时,邀请所外专家进行咨询。6)严格执行本所制订的质量管理措施和进度控制措施,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的完成。

3、分析总结阶段:

1)审核工作组对审计调查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类整理,完成必要的项目综合情况分析并进行深度数据统计分析评审后,出具核查报告和工作总结初稿。2)将核查报告和工作总结初稿与招标方等相关部门进行意见交换,对报告内容或疑问进行充分的沟通。

3)按时正式的出具项目支出预算资金核查报告和工作总结,并为项目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审核工作质量管理措施

1、挑选精兵强将组成工作组。我们将组织本所的专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人员组成审计工作组,严格按照审核计划和程序开展工作,并随时与招标方汇报业务开展进度,定期组织业务会议,接受招标方的业务监督。

2、按照本所审核工作的常规质量控制程序进行业务质量管理:

1)现场督导:由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督导小组,对每个层次的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以保证所执行的工作满足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2)现场监控:设立现场质量控制负责人,并由其进行现场总体复核,对工作组的工作结果进行总体分析,从多方面获取证据服务于审计工作,以确保审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均已得到了注意并实施了相关的审核程序。

3)定期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小组工作会议,汇总现场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并根据情况要求追加相关的审核程序;

4)咨询:必要时,邀请所外专家参加相关审核工作会议,汇总专家意见; 5)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

① 详细复核:项目负责人进行详细复核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审核工作底稿,包括审核程序执行的正确性、证据收集的完整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审核结论表述无误以及事项解释的清楚性的正确性等;

② 总体复核:由主管部门负责人对报告的总体情况进行检查和复核,并对其认为可能存在的问题对项目负责人提出质疑,在获得满意的答复并确认审

核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以内的情况下才予以通过;

③ 重点复核:本机构负责人处理和解决审核中所发现的重大问题、检查重要审核领域和问题的工作底稿、检查详细复核和总体复核人的工作,并对审核总结情况和报告阶段的工作进行控制。

3、除上述常规质量控制措施外,我们会针对被审项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特别补充制定相关质量保证措施,以保证本项目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

(六)关键问题解决方法

1、工作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和高度的责任感,发现审核中的疑难问题或不愿配合的项目单位,要不急不躁,耐心的进行沟通、协调,尽最大努力寻找解决方案;

2、对存在的疑难问题或关键问题,根据本所的内部管理要求进行逐级上报、汇总,由总负责人召集相关人员开会研究,必要时邀请所外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与会。

3、在确认必要时,应按照建立的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与招标方进行及时沟通,听取各方意见,寻求解决途径。

4、强化对现场工作小组人员自身思想与业务水平的督导,尽量不将问题上交,圆满出色完成招标方委托的任务。

(七)工作进度控制和保密措施

1、工作进度的控制措施

1)审核工作前期与招标方进行充分的沟通、讨论,了解项目的工作量大小,时间要求,质量要求及其他特殊性要求。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进行人员配置,配备充足的资深的专业人员,并取得招标方的认可,从人员上保证审核工作的按时完成。

2)针对性的编制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审核工作时间计划,并取得招标方的认可。落实审计工作前期、审核实施阶段的时间安排,各级复核人员要督促工作人员遵守时间安排,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工作任务。项目负责人要保证与招标方的沟通,随时接受有关通知和变更要求,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听取解决方案;工作进展过程中,每一阶段性工作完成后及时向招标方汇报,听取指导意见。

3)安排足够的时间用于后期沟通。在审核工作的后期,可能发现了项目存在的若干问题,需要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确认并解决。特别是与招标方、项目单位之间的沟通,确保工作的证据收集、重大问题解决方案、结论认定等得到一致确认,保证审计工作按时完成。

4)保证留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审核结论审查。审核结论审查是中介机构进行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关口,我们要对工作的重点领域等进行仔细核对,保证审核工作的最终顺利完成。

2、保密措施

1)我们为保证保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机构负责人牵头成立保密工作组,组员由档案管理专职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主管领导组成,并为档案管理配备专用的档案室,由项目负责人兼任保密责任人。

2)项目未完成时,项目相关资料由项目负责人负责保管,工作组人员不得对其它部门及外单位人员透露任何内容及细节;

3)对项目参与的所有人员进行保密宣传教育,并签订保密协议,确保保密工作的施行;

4)档案管理人员不得将秘密文件带回家中或带上出入公共场所,相关人员不准随意谈论、泄露秘密事项、不准私人打印、复印、抄录文件内容、不得将朋友、他人带入档案室,不得外传、外借相关资料。

5)起草、打印、复印秘密文字资料时由专人负责,其它人不得随意查看; 6)打印过的废纸和校对底稿应及时清理、销毁;

7)司法机关、国家有关部门依照法律和其他有关规定需要查阅业务档案的,必须持有正式介绍信,经所领导批准后方可查阅。

篇7: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如何

城口县供销合作社

关于2009~2011年专业合作社项目资金

使用情况的自查报告

重庆市供销社合作总社:

一、我县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拨入的基本情况

我县供销合作社是一个边远县社,自2005年企业改制解体后,领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供销社打造为农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牵头发展中蜂特色产业成为供销社的中心工作。2009~ 2011年拨入农业综合开发、“两社两化”、品牌认证等中央、市级、县级专业合作社项目资金244.032万元;用于中药材、中蜂等产业发展。

二、专业合作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㈠中央财政资金使用情况

2009年至2011年我社通过考察组织申报了重庆市2009年至2011年综合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补助等工程项目二个,资金50万元。其中⑴:2010年原生态中蜂养殖5000箱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5万元(渝财农〔2010〕169号下拨专项资金5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5万元。由城口县大巴山蜂蜜专业合作社承建。主要支持合作社引种、技术培训和种繁基地管理用房、仓库、生产道路等投入及购置蜂箱、蜂具、蜂药等。同时,对蜂场蜂箱放置地点进行土地平整,建立配送网点3个。建成城口县原生态中蜂养殖基地1个)。⑵:2011年中蜂养殖基地建设15万元(渝财农〔2011〕134号文件下拨项目资金:中蜂养殖基地建设15万元,由城口县厚坪乡云龙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主要支持中蜂养殖基地、引种、新技术引进、试验和推广等环节。以上项目建设内容全部完成,供销社已监督验收。

㈡市级财政资金使用情况

2009~2011年市级拨入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共186.6万元。其中:⑴“两社两化”62万元,其中:2009年20万元,主要用于城口县大巴山蜂蜜专业合作社中蜂种繁基地、人员培训、品牌包装、市场开发等建设项目(渝供发〔2009〕88号、渝财农〔2009〕266号等下拨20万元)、2010年10万元,主要用于城口县箭竹药材专业合作社建设地道药材基地建设项目(渝供发〔2011〕70号下拨10万元)、2011年32万元,主要用于城口县高阳养猪专业合作社城口县老腊肉深加工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城口县巴山镇友仁养蜂专业合作社中蜂养殖基地建设(渝财农〔2011〕53号下拨10万元)、城口县岚溪干果专业合作社3000亩板栗基地改造等项目(渝财农〔2011〕53号下拨10万元);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16.8万元(渝财农〔2010〕169号下拨专项资金52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资金16.8万元。由城口县大巴山蜂蜜 专业合作社承担,主要用于发展原生态中蜂养殖5000箱建设项目,支持合作社引种、技术培训和种繁基地管理用房、仓库、生产道路等等建设内容);⑶2009年拨入品牌认证强农惠农资金0.3万元,主要用于城口县大巴山蜂蜜专业合作社申报品牌认证工作;⑷2010年拨入“万元增收”专项资金40万元,由城口县青河药材专业合作社承担,主要支持药材种苗基地建设(渝财农〔2010〕160号);⑸2011年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商标注册与农产品认证以奖代补项目资金下拨2.5万元(渝供发〔2011〕107号)。

㈢县级财政资金使用情况

2009~2011年共拨入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7.432万元,主要用于城口县大巴山蜂蜜专业合作社中蜂养殖补助(城办„2011‟11号)。县供销社补助专业合作社18.01万元(城供办„2010‟68号、城供办„2011‟18号),主要支持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

三、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的分配管理

供销社强农惠农专项资金由我社实行全程监管,整个专项资金由县社统一监督使用,专户管理,专人负责,做到专款专用。

四、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验收情况

㈠验收的基本概况。2009-2011年各级所拨入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共261.532万元,其中:2009年各级拨入20.3万元;2010年各级拨入102万元;2011年各级拨入资金121.732万元。资金已于当年全部兑现完毕,无拖欠和截留资金。

㈡动态监管。县供销合作社坚持专项资金专项管理,对补助资金、救灾资金实施追踪监督,按照强农惠农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的规定,通过各乡镇规划发展,农民或专业合作社具体实施,将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纳入监督管理,实行财务公开、公正、透明,严格资金使用,接受财政监督。

㈢加强技术指导。结合我县种、养殖气候特点,及时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印发资料,聘请技术人员、专家、教授进行种、养殖技术讲座,传授相关技术知识。

㈣积极争取多方投入。按照强农惠农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积极筹措配套资金,争取多方投入,推进产业发展,带动和示范农户规模生产。㈤确保专业合作社资金及时兑现。按照各级拨入的专项资金性质和管理办法,及时兑现以奖代补、财政补助等各项专项资金到专业合作社,监督落实到农户,推进产业发展,提高发展规模。

㈥努力提高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的惠农效益。专项资金实施后,扩大了服务领域,提高了服务质量,示范作用和带动效果明显,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快推进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战略,极大地带动了广大农民的种、养殖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区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生态效益进一步凸显。

二O一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专项资金

自查

报告 送:本社领导

篇8: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如何

今年暑期, 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对浙江省嘉兴市秀州区王江泾镇、桐乡市崇福镇等若干中心镇进行调研, 了解学习浙江省第一轮中心镇建设工作及小城镇专项资金使用效果情况。我们的调查表明, 浙江省于2010年推出的财政支持小城市建设专项资金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促进了这些小城市的产业升级转型、经济增长、公共设施建设、民生福利发展, 然而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小的问题, 使用方向和资金结构有待调整优化, 资金管理亦须加强。

(一) 调研进程安排。

充分了解浙江省第一、第二轮小城市培育建设专项资金设立的初衷等内容之后, 我们初步选取资金使用效果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三个中心镇——嘉兴市王江泾镇、嘉善县姚庄镇和桐乡市崇福镇, 进行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举办访谈会、向被调查单位索取有关资料来深入了解典型中心镇近三年建设专项资金的具体用途、支出结构、财务透明度、产出效果、当地居民的看法以及2014年第二轮小城市专项培育资金计划使用情况。其中, 实地调研所选地为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中的浙江省。这三个中心镇, 已经初步具备小城市形态的特大中心镇, 具有人口多、规模大、经济实力强、设施功能全等特点, 其中我们重点调研了王江泾镇的情况。王江泾镇, 位于浙江沿海北部, 在沪苏杭一小时公里圈内。王江泾镇作为传统纺织名镇, 在积极发展高档、绿色纺织业的同时, 依靠加快发展机械、家具等占用资源少、能耗低的新兴产业不断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本次实地调研一共进行了三天, 由王江泾镇小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和王江泾镇党委书记陈天荣接受我们的具体调研, 向我们介绍该镇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小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也反映了他们所遇到的一些困难, 还阐述了他们对于完善小城市建设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的一些看法。

(二) 调研意义及背景。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它伴随工业化发展, 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作为“乡首城尾”的小城镇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 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 更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 同时也是扩大居民内需的最大潜力点。首先, 小城镇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 都会相应扩大服务需求, 可以使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 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 对城镇消费群体的扩大、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潜力的释放均有好处;其次, 城镇化不仅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投资需求, 也会带来因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 而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 有利于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增强创新活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会使城镇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更加殷实充裕、丰富多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因此, 加快小城镇发展和改革, 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举措,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是中心镇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 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基于此种情况, 2005年底浙江开始通过放权强镇方式试点“中心镇培育工程”, 选择了141个镇, 促进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心镇的经济实力和福射带动能力不断壮大之后, 2007年4月, 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 (2007[13]号) , 把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又着重培育了200个左右中心镇, 旨在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 力争使中心镇成为具有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小城市, 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意见》开宗明义地写道:“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 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 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份文件, 财政、土地、行政执法、投资项目核准等10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给了200个左右中心强镇。2010年,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新的战略举措, 并强调要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2010年10月, 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 (浙委办[2010]115号) , 到2015年将全省200个中心镇培育成为经济繁荣、生态文明、功能完备、宜居宜业、集聚能力强、体制机制活、带动效应好、管理水平高的小城市。2011年, 浙江省筛选出了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为了支持包括调研地在内的27个极为重要的中心镇的发展, 在整合利用财政资金的基础上, 一次性安排中心镇培育资金10亿元、平均每个镇3千5千万元进行资助, 并要求当地政府财政按一比一配套, 至2012年底, 第一批建设期已满, 2013年实行了第二轮资助计划, 范围有所扩大, 省财政资助的总额也增加到15亿元。这三年来, 随着政策的支持, 浙江省第一批小城市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专项资金产出效果明显, 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试点小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总体上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初步形成, 在商贸服务、人居、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中心地位凸显, 成为带动周边的龙头,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的拥堵问题。但与此同时, 城镇化实际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事与愿违、资金浪费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选取王江泾镇为重点调研地点, 就是为了实地深入调查研究小城市建设培育资金的使用状况, 通过比较政策与实际效果反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分析建设专项资金的支出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有无存在资金使用不当情况, 能否产生较强的样板带动效应, 揭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思考如何将具有浙江特色的小城市培育工作推向全国。同时, 通过其他的案例汲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 以期站在不同的角度, 对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提出相关建议, 并形成详实可行的调研报告, 作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参考材料。

二、调查内容与分析

2010年, 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小城市培育试点, 王江泾镇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通过访谈, 我们了解到,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 作为中国制造名镇的王江泾制定了发展模式转型新目标:中国织造名镇, 江南湿地新城。即王江泾镇将自身发展定位于中国智能家居城、浙北商贸纺织城、江南湿地生态城。这三年, 以打造“织造名镇、商贸重镇、旅游新镇”为发展思路, 重点发展智能家居、智能纺织、智能系统三大产业,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 在中国纺织织造名镇目标上, 王江泾镇投资4.5亿元的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建成并投入使用, 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品交易会已成功举办了3届, 全年市场交易额达到78.6亿元, 增长13.4%, 网上交易额达到144.2亿元。王江泾镇在夯实传统纺织产业的基础上, 也注重新兴产业的充实, 加快培育新兴智能家居产业, 打造智能家居城。目前, 王江泾镇现有智能家居企业53家, 2013年产值32.1亿元, 占全镇产值比重达22.3%, 成为继纺织之后的第二大产业。2014上半年, 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7亿元, 同比增长11.58%, 其中工业功能区工业增加值15.9亿元, 同比增长9.66%,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亿元, 同比增长69.23%;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74亿元, 同比增长20.43%, 其中工业投资10.07亿元, 同比增长18.47%, 技术改造投资5.49亿元, 同比增长21.19%。

同时, 为实现“江南湿地新城”的梦想, 王江泾着力整治周边环境, 合理开发湿地资源, 三年累计投入1.4亿元,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站19个、农村微动力处理站2座、生活污水处理池832座, 建立13.4公里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和3座提升泵站等, 加强河道整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由镇班子成员、各村主要领导担任河长的“河长制”管理, 三年整治河道80条、93公里。投资3, 600万元, 实施“四位一体”农村卫生市场化管理机制, 生态村创建比例达到91%, 同时淘汰秀虹植绒和田乐纺织二家对长期规划发展不利的印染企业, 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总体上看, 王江泾镇在积极整合传统产业, 引进发展新型业态, 构筑新型、多元、稳固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基础上, 谋求工业化与城市化和谐融合的方式, 全面推进工业强镇建设的同时, 做强专业市场转型提升、做优特色旅游业, 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同时王江泾镇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领导小组公布的2013年度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结果中, 王江泾镇在27个试点镇中排名第19位, 较2012年前移两个位次, 较2011年前移4个位次, 被考核为良好单位。

三、小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 浙江省第一批小城市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专项资金产出效果明显, 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试点小城市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初步形成。但与此同时, 我们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城镇化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城镇化建设进程超越经济增长速度, 摊子太大,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 危及城镇化建设和地方政府的安全。

以王江泾镇为例, 地方政府性债务高达20亿元左右, 每年需支付的债务利息接近2亿元, 而该从区财政每年可获得的公共预算经费只有0.65亿元, 也就是说, 仅一年的债务利息就需要用三年的公共预算收入来归还, 更何况本金的偿还。镇政府目前只是指望出让土地, 以土地出让金来偿还巨额债务。这就意味着城镇化的每一步推进, 地方政府就将要承担更多的融资压力。一边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 另一边是地方债务风险的步步“紧箍”, 地方政府融资面临新的博弈。推进新型城镇化亟须妥善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

地方政府性债务, 并非王江泾这个小镇独有, 而是在全国普遍存在。这一问题不是最近三年才产生, 而是在前期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遗留下来悬而未决的沉疴。王江泾只是案例中的一个, 地方债务问题也并非最严重的。但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断扩大,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已经面临难题, 融资出现瓶颈, 给社会和小城镇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影响。

(二) 城镇化建设未能体现以产业升级转型的战略前提, 主导产业综合实力不强。

浙江省经济强镇较多, 但分布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平原等经济发达地区。例如, 浙江省经济发达100个乡 (镇) 分布环杭州湾地区 (杭州、绍兴、宁波、嘉兴、湖州) 82个, 而衢州、舟山、丽水三市则没有一个乡 (镇) 入围。就调研的王江泾镇的产业发展现状来看: (1) 产业发展呈现“散”的特点。企业规模小, 数量多, 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规模实力有限, 集聚效应不足; (2) 部分产业存在趋同竞争。比如阀门、家具、汽配等产业与邻近的温岭、乐清、瑞安等地亦存在产业趋同, 相互竞争激烈; (3) 产业集聚效应不足。王江泾镇的主导产业整体实力不突出, 直接影响到其产业规模集聚与小城市人口集聚的能力。纺织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突破。纺织业产值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80%, 面临着三方面的转型升级:产品结构要从目前的中低档薄型服装面料为主向中高档纺织面料、产业用布、装饰用布和服装等产品系列化转型;技术装备从先进设备和落后设备并存的二元格局向动态紧跟国际先进水平转型;纺织企业组织结构从“星星众多, 缺乏月亮”的低层次组合向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活跃的高层次组合转型。

(三) 其他不足。

王江泾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飞速发展不断进步的同时, 依旧存在区域辖射与公共服务不力、资源环境消耗仍然较大、整体规划研究相对滞后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王江泾镇积极思考, 在新的发展阶段里探索新思路, 逐步去解决。

四、对小城市培育试点的建议

(一) 深化户籍制度、社保制度与相关配套制度改革。

在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应该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农村转移人口的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这些不仅是王江泾镇应该考虑的, 也是中国所有城镇在转型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如何建立有利于新增人口在小城市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 比如经济适用房、保障房、社保等市民待遇的落实, 如何建立统一按居住地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 如何保障当地城镇居民失业救济、医疗、教育福利待遇, 鼓励外来优秀务工人员落户, 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 如何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承包等一系列与户籍政策挂钩的配套政策, 鼓励和推进符合一定条件的外来人员入户, 这些问题对保障就业、稳定就业、保障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等有着不小的影响。

(二) 提高小城市培育试点的产业集聚。

以王江泾为例, 可以将小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具体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智能家居城。

依托现有智能家居产业基础, 借助嘉兴物联网技术优势, 抓住国家对智能家居示范推广的政策机遇, 全力实施《王江泾镇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规划》, 着力发展智能家居和智能系统产业, 努力打造国内第一家以智能家居为主题的科技示范园区。在智能家居领域中优先发展电动床和功能沙发, 在优势纺织产业基础上积极发展智能纺织产业, 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 现代化生产制造为主体, 全球化销售为渠道的产业集群,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加快园区建设, 推进招商引资, 全力打造科、工、贸一体化的“中国智能家居城”。

2、浙北商贸纺织城。

着力发挥中国织造名镇优势, 坚持“存量升级、增量发展、资源重整”基本方略, 大力建设中国轻薄型面料产业基地和全新高端羊绒产业生态链, 实施“淘汰一批、转移一批、提升一批”三个“一批”行动, 以创新驱动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纺织产业集群, 坚持工贸联动,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强化国家面料馆王江泾分馆及纺织品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进一步提升发展南方纺织品市场, 与纺织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加快佳源中心广场、运东商贸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培育新型商业业态, 繁荣城市商圈。促进商贸旅游要素集聚, 打造一个集贸易物流、消费娱乐、购物休闲于一体的“浙北商贸纺织城”。

3、江南湿地生态城。

充分利用王江泾镇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资源, 围绕集民俗旅游、商务度假、生态居住、文化创意、休闲养生这五个方面建设湿地生态新城。加强王江泾镇全镇的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前三年打下的工作基础, 完成莲泗荡湿地新城各个阶段的建设, 同时引入一批优质服务项目, 从而构建具有王江泾特色的“江南湿地生态城”。

(三) 融资方式多样化, 降低地方债务风险。

应该明确的是,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政府债务融资扩大、政府负债率上升是必然的, 投入大规模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更新促进经济增长, 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 这也是中国所有城镇转型过程中都要面对的一个阶段。不少专家认为, 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 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政府性投资领域, 逐渐用分散化的投资增量促进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方式的多样化, 从而冲稀原来相对固化、有很大风险的存量负债, 这将比政府直接融资的风险小得多, 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应该注意的是, 要引导大量地方债的去向, 应该投资在基础设施方面, 而非投在房地产资本运营等投资性行业。

篇9: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如何

一、涉农资金整合做法及成效

(一)绥滨县构建以“一个机构,双向审批,三项制度”为核心的涉农资金管理体系。一个机构,即成立“绥滨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组建了由财政、发改、监察、国土、住建、交通、农业、农开、水务、畜牧、粮食、商务、林业、教体、人社、科信、环保、文化、卫生、民政、扶贫、民委、残联、供销等24个部门为成员的全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及分管县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涉农产业项目的规划制定、上报审批、项目拨款、建设、验收、资产交接及绩效评价的全过程的组织领导,确保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工作从始至终在统一领导下,协调运作,有序进行。双向审批,即上报项目和下拨资金两个环节都要经过县领导小组审批。规定涉农产业基建类项目在“申请上报”和“资金下拨”两个环节都要按规划程序操作,必须经过县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审批通过后,才能申请上报和下拨资金,使得资金使用更加公开透明。三项制度,即县政府出台了涵盖全县产业项目和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三个《办法(试行)》。该县相继出台了《绥滨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绥滨县财政性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绥滨县产业项目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三个办法分别从项目上报、资金拨付和地方财力投入等三个方面的具体操作细节做出了规定,使该县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更加细致入微和有章可循。

(二)虎林市建立健全涉农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及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虎林市“三农”工作整体规划,制定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建立健全涉农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及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协调各部门整合资金,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率。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创建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虎林市“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农整合资金管理办法》。各项目主管部门根据各类资金的管理要求,制定了各项制度。建设项目严格执行财政投资评审和政府采购制度;补贴项目制定工作原则、明确补助对象、补助标准。涉农整合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人管理。

二、存在问题

(一)制度建设方面问题。

桦川县、哈松北区对“两大平原”涉农资金整合工作,认识程度不高,无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改革意识,未按上级相关文件要求专门建立“两大平原”涉农整合资金的管理制度。

(二)资金管理使用方面问题。

1.补助资金发放不规范。佳郊区发放基层防疫员中央补助费10.52万元,存在不直接存入防疫员个人银行储蓄账户,而直接支付现金。哈松北区发放西泉眼水库返迁11人移民补助费4.95万元,以现金形式发放补助,未执行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折通”发放办法。

2.支出范围不合规。佳郊区文化馆在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中列支更夫工资和讲解员工资4.2万元。

3.挪用专项资金。虎林市财政结转结存资金38181.86万元,在国库存款账户结存34921.17万元,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特设专户结存779万元,挪用专项资金2481.69万元。

4.资金未及时拨付项目单位。绥滨县2013年11月收到水稻育秧大棚、水稻智能催芽基地项目资金2064万元,目前已完成部分项目建设,已完工项目未拨付项目资金。主要原因是:该县与施工企业签订合同,完成一个生产周期后,在保证生产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经验收合格后拨付资金。目前未对已完工项目进行验收,资金未拨付。

5.资金监管不到位。桦川县财政局在收到省级下达资金后,未按照工程进度、政府采购完成等实际情况,将29293万元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各实施主管部门,再由各部门将资金拨付项目单位,财政局未对资金进行监管。

(三)项目管理方面问题。

1.项目未及时开工建设。绥滨县和桦川县2013年应急度汛项目资金分别为50万,2013年4月收到资金,至检查日,项目未开工建设。主要原因是:省水利厅初期未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审批,后期将审批权下放到鹤岗市和佳木斯市水务局,造成实施方案未审批,项目无法实施。佳郊区2013年省财政厅下达水毁工程修复专项资金1263万元,其中:水毁修复工程1223万元,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省级补助资金40万元。截至2014年3月 25日,资金全部在财政部门结转。

2.项目建设内业材料问题。桦川县水稻育秧大棚、水稻智能催芽基地项目,在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程序上时间先后顺序不符,有虚假招投标嫌疑。如黑农委联发[2013]144号批复项目实施方案时间是2013年11月12日,而该项目于2013年1月3日与招标代理公司签订合同,明确招标内容及设计资金额度,县农业局于2014年1月10日发布提前开标的申请,投标单位于2014年1月9日进行了确认,2014年1月6日领取该补充通知(对该项目需进行进一步核实确认)。绥滨县北岗乡火梨村烤烟基地扶贫项目,2013年拨付扶贫项目资金60万元,该项目实际于2012年8月完工,但合同、竣工验收等材料中体现项目建设期为2013年5月至10月,项目实际实施与内业材料不符。

3.危房改造项目资金未按原渠道使用。桦川县在省财政厅以黑财指(社)[2013]143号下达该县项目资金1647万元专项用于星火乡6个村1647户(星火乡全乡人口5000人左右,按每户3人测算,对全乡所有农户进行了补助)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未按原渠道使用,将资金补助各户用于购置星火乡新建楼房,属于新农村项目建设。

4.建设项目未执行招投标手续。佳郊区水毁修复项目中,格节河水库修复工程项目资金130万元,工程于2013年8月26日开工,11月14日完工。工程没有进行招投标。2013年省财政厅分两批下达专项资金991万元,其中:第一批下达569万元,第二批下达422万元。至2014年3月25日,拨付水利局项目资金357.3万元,水利局拨付项目单位146.69万元,水利局结转资金210.61万元。项目由7个单位建设,工程没有进行招投标。

三、建议

(一)扩大地方使用涉农资金的自主权。当前我省投入财政支农资金计划规定到具体项目,为争取到建设资金,县(市)只能迎合申报要求立项。但争取到的项目,未必是最需要的项目,有的甚至是“无本先末”的项目。因此,建议省厅增加地方运用财政支农资金的灵活性,砍块下达资金,扩大基层使用资金的自主权。

(二)涉农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不搞一刀切。国家按统一标准要求地方匹配一定比例的涉农项目资金,使部分县(市)捉襟见肘的财力无力承担。建议省级财政不按单一标准安排地方配套资金,针对贫困县不安排配套资金,将“以奖代补”、“以奖代投”形式的资金改为直接投入。

(三)不设定地方整合涉农的硬性指标。受本级财力限制,县(市)有限的超收资金仅能从事急需的农业产业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没有能力系统整合其他资金投入到扶贫和非生产性的基础设施方面。建议省级财政针对各市、县不同情况,不设定整合涉农资金的硬性指标。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评审中心)

责任编辑:洪峰

上一篇: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专题下一篇:工会企业民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