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减挂钩简报

2024-08-13

增减挂钩简报(精选6篇)

篇1:增减挂钩简报

国土资源简报

第31期

合水县国土资源局 2012年7月6日

合水县全面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项目规划编制工作

2012年7月4日,合水县国土资源局召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省规划院的技术人员、县国土局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县国土局副局长贾锐同志主持,分管副局长罗颐林对具体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会议指出: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是一抓多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环节,关系到农村和城区统筹发展,关系到居民住房改善,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更关系到下一步的发展用地保障;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还是必须抓好的要事,上级有要求,群众有愿望,参与人员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工作上主动起来,争取按照既定的时限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会议要求:各国土所、各相关人员要配合作业单位做好实地踏勘工作,作业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认真筛选项目点,科学规划,力争所有符合条件的项目点都能纳入其中。我县境内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山地多、平地少,土地潜力大,这次的规划编制一定要注重潜力挖掘,力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向最大化。作业单位也要尽力加快工作进度,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要把好质量关,所做的规划要符合我县的实际,相关标准也要符合规范性文件的要求,争取一次性通过省市评审。

(供稿 马通隆)

篇2:增减挂钩简报

-盘活闲置土地,挖掘土地潜力

1、什么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就是对空心村、闲置房、危旧房等农村宅基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重新规划、整治,一部分复垦为耕地,一部分改建为新村。净增的耕地指标可用于城镇建设,将经营城镇土地所得的收益转移部分资金到农村,可用于拆旧区房屋拆迁补偿及新农村建设。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盘活了农村的土地资源,农村提前获得未来的土地增值收益。

二是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居住环境和布局得到有效提高。

三是规范了城镇化建设进程,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谐调发展。

四是保障了耕地数量不减少,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总体要求。

篇3:增减挂钩简报

两个挂钩政策的相继提出并允许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是新形势下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抓手。两个挂钩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别。目前学界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归纳了增减挂钩的运作模式。王君等[1]将增减挂钩的运作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农民集体自主型,并对三种运作模式的特点、利弊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是现阶段增减挂钩最可行的运作模式;张海鹏[2]认为,在我国各地挂钩实践中形成了天津“宅基地换房”、重庆“地票交易”以及新乡“农村社区”等各具特色的增减挂钩运作模式。二是分析了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增减挂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少数地方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未经批准擅自开展挂钩试点或扩大试点范围;有的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严重侵害农民权益,土地纠纷不断;挂钩周转指标收益使用不规范;整治出的耕地质量差,难以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等[3,4,5,6,7,8]。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包括“挂钩”政策缺少科学理论支撑、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缺陷、保障体系不完善等[9]。三是对具体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的计算。程龙和董捷[10]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1996-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及人口数据,以2008年为规划基期年,按照人均用地指标法,预测规划目标年2015年和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并据此提出了高、中、低三种挂钩方案,分别测算出其挂钩潜力。四是对增减挂钩规划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周小平等[11]以山东省东明县为例,引入级差区域指数,探讨了挂钩规划的方法;程龙和董捷[12]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通过引入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构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其生态位适宜度,并据此划分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制定了联动规划方案。

由于人地挂钩试点工作开展较晚,能够检索到的文献较少。现有文献关注较多的是人地挂钩政策的内涵与功能、现实意义和实施模式等[13,14,15,16],缺乏与增减挂钩的对比分析及对人地挂钩的实施程序和实施要点的研究,而且内涵的表述过于空泛,不能反映政策的全貌。因此,在厘清两个挂钩异同的基础上,借鉴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探讨人地挂钩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对于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适时向其他地区拓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异同分析

1.1 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内涵分析

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第二条之规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据此,可将增减挂钩的内涵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增减挂钩必须符合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在已有规划的基础上有序地开展此项工作;其次,增减挂钩是拆旧地块与建新地块进行挂钩,并且是由两个等面积的地块组成一个完整的挂钩项目区;第三,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是建立挂钩项目的基本要求。即通过挂钩项目的实施,区域内建设用地总面积不增加,耕地总面积不减少;第四,对拆旧地块进行拆除和复垦是确保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本手段;第五,增减挂钩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和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由于确保挂钩项目区内建设用地面积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是实施增减挂钩项目的基本要求,因此增减挂钩的实质是占补平衡政策的延伸和特例。

目前学界对人地挂钩政策的内涵说法不一、各执其词,大多是从《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表述中去解读其内涵。有的直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地随人走”,也就是人口迁移到哪里,这些人口所占用的建设用地面积就转移到哪里;从哪里迁出的人口,哪里就要相应地减少这些人所占用的建设用地面积[14]。笔者认为,人地挂钩是指遵循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在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和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指导下和规划的引领下,根据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数量、速度确定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城镇建设用地随之增加的数量与速度,通过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土地综合整治,并以整治后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有偿流转为突破口,实现城乡和区域之间耕地数量不减少、建设用地数量不增加,以满足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一项用地政策。人地挂钩的政策核心是“人往城转、地随人走、钱从地出”。所谓“人往城转”,是指挂钩区域内的农村人口按照相关规划有序地到城镇定居或到就近的新型社区定居,定居后的居民均享有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待遇;所谓“地随人走”,是指随着农村人口的转移,相应地减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并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相应地增加城镇的用地规模并用于解决进城农民的居住问题,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以有偿使用的方式用于当地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剩余部分可跨区域有偿流转;所谓“钱从地出”,是指通过整合各种涉农资金,整乡或多村联合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从农村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和农村土地、房屋产权抵押贷款中获取资金。综上所述,人地挂钩政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人口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城市化的背景下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其本质在确保耕地总量稳定、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调整与优化配置,有效破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地”矛盾,实现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1.2 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异同分析

从增减挂钩和人地挂钩的内涵可以看出,两个挂钩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2.1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相同之处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个挂钩的重要目的之一均是在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城乡用地布局来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发展空间,有效破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供需矛盾;第二,两个挂钩均是借助于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来实现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目标;第三,两个挂钩实施过程中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均是通过建设用地指标的有偿使用和涉农资金的整合;第四,两个挂钩均要符合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第五,两个挂钩的试点均要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批;第六,两个挂钩在实施过程中均需要有关部门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并在规定时间内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出的耕地面积归还,归还的耕地面积数不得少于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归还周期一般为三年。

1.2.2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不同之处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减挂钩是两个区域的挂钩,即拆旧地块与建新地块的挂钩,而且建新地块的总面积不得大于拆旧地块的总面积,即建新规模取决于拆旧规模。而人地挂钩则是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或新型社区)定居规模的挂钩和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的挂钩,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取决于向城镇转移定居的农村人口数量和用地标准;第二,人地挂钩的目标不仅仅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人地挂钩来克服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的弊端,实现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同步协同推进,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而增减挂钩的基本目标是取得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目标相对比较单一;第三,根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增减挂钩项目的设置限定在县域范围内,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人地挂钩从理论上讲,不仅可以在县域内实施,而且还可以突破县域在市域甚至省域范围内实施,即将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节余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可以在市域和省域内有偿流转。扩大建设用地指标的流转区域,不仅可以实现挂钩指标收益的最大化,而且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四,人地挂钩的切入点是农村人口到城镇(或新型社区)定居,在享有与市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后,放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并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将其复垦为耕地,从而产生建设用地指标。而增减挂钩的切入点是在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潜力较大的地区,依据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由当地政府或企业根据需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人为地将两个特定区域的地块(即拆旧地块和建新地块)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挂钩项目区。项目区内的农村人口采用就近安置的原则,统一安置到新建的农村社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第五,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建新区中用地单位所缴纳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项目资金和各项涉农资金,而人地挂钩实施过程中的资金来源较增减挂钩更加多元化,既可以通过节余指标的公开市场交易获得,也可以是土地整治专项资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等)和整合后的农业、水利、交通等各项涉农资金,还可以是社会投资和融资。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收益不仅可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还可以用于解决进城定居农民的居住、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

总之,两个挂钩都是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解决用地矛盾的政策响应,但人地挂钩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用地制度的重大变革,制度设计的依据是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人口入城、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从而推动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向城镇转移。而增减挂钩主要通过缩村并点、农民上楼等方式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以补贴城镇建设用地的不足,它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化的、企图暂时缓解用地矛盾的“治疗性”方案,而不是一个系统的、具有生命力的一劳永逸的“治愈性”方案。

2 人地挂钩政策的实施要点

人地挂钩政策的实施程序见图1。其实施要点包括政策设计的立足点、政策实施的引擎、规划的引领及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资金的筹措、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构建、挂钩指标公开交易平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的构建等。

2.1“以人为本”是人地挂钩政策设计的立足点

人地挂钩的核心是“人”与“地”的挂钩,即将城市化进程中“人”与“地”的城乡流动联系起来,而“人”的流动是最根本的,是衡量土地流动的尺度。因此,在人地挂钩实施机制中人口的流动是基础,处于主导地位,而土地的流动是人口流动的内在要求,处于从属地位。因此,人地挂钩机制设计的核心在于“以人(农民)为本”,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需求特别是农民的各种需求作为人地挂钩政策设计的立足点,必须解决好农民转化为城市人口之后的安居、就业、发展、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14]。同时,土地在城乡间的流转规模与速度取决于人口在城乡间的流动速度与规模,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流转速度与规模的依据是农民入城转化为市民的速度与规模。这里所指的“人”不是几个人或几户人,而是指整村人。因为通过几个人或几户人的迁移实现人地挂钩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以人为本”就是把维护广大农民的权益放在首位。建立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的农民户籍转化制度是建立人地挂钩机制的基础,而这种户籍转变绝不能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表象转变,而应该是承载了权利、福利及责任义务的质的转变,即农民完成身份转变后必须与市民享有同等的住房、就业、发展、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等权利,相对应的其作为农民所应享有的宅基地使用权也应同时放弃。对于不愿意入城生活的农民,当地政府应根据村镇规划在就近的中心村分配宅基地建房居住,以原村的集体农用地保证其农用地承包权,经济关系转入中心村集体经济组织。

2.2 以内涵城市化作为人地挂钩政策的引擎

城市化既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又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度量方式,城市化过程包括人口和土地的城市化,但仅有人口和土地的城市化也不是真正的内涵城市化。内涵城市化过程是指城市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对人口与土地的自然需求与内在引力,并由人口与土地的积聚效应产生对社会、经济的激励作用及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人口与土地在城市的积聚,在城市化的特定阶段能够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但自始至终推进城市化的源动力只能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撇开社会经济发展仅强调城镇人口与土地规模扩张的城市化是“假城市化”,甚至忽略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内在需求仅片面追求用地规模扩张的城市化只能催生时下的各种“鬼城”。

人地挂钩的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土地城乡间的优化配置,其动力是城市化,其优化配置的标准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需求。城市化本身才是农民入城的引力源泉,因此,只有内涵城市化才能作为人地挂钩政策的引擎,才能保证人地挂钩政策的健康实施。也就是说,人地挂钩机制应该是一个由城市化推动农民、农地实现城乡流动的正向引导机制,而绝不是由农民、农地城乡转化而装点的假城市化倒逼机制。

2.3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规划引领作用、稳妥推进是人地挂钩试点顺利实施的保证

人地挂钩的实施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如专项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方案的报批、挂钩标准的确定、涉农资金的整合、指标的交易及交易收益的使用、项目的组织实施与验收等,均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直接参与和配合。因此,建立由当地政府主导的组织体系,强化对该项工作的组织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实现分工合作,是人地挂钩政策顺利实施的保证之一。

规划的最重要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17]。人地挂钩政策的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大、持续时间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没有一个完善的规划做引领,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拟开展人地挂钩试点的地区,县级人民政府首先应依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人地挂钩专项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规划期内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方案、新型社区建设用地方案;测算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数量和建设用地增加面积;制定资金筹措和收益使用方案等。在专项方案获批后,还应制定年度实施方案。

2.4 多方筹措资金是顺利实施人地挂钩的重要保障

人地挂钩项目是一项资金投入量较大的系统工程,因此,资金保障问题是人地挂钩试点区域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人地挂钩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款;二是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等);三是整合后的农业、水利、交通等各项涉农资金;四是社会投资和融资等。

2.5 构建公平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是实施人地挂钩的前提

由于人地挂钩政策中所谓的“地”主要是指农民的宅基地,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并移居城镇或新型社区生活是实施人地挂钩的前提。因此,构建人地挂钩实施机制首先必须在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构建公平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宅基地作为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自愿放弃的。因此,只有在农民进城后享有与市民同等的福利待遇(人地挂钩的应有之义)并在给予一定的安置补助的条件下,农民才有可能自愿放弃宅基地。同时,对于放弃宅基地的进城农民,其宅基地上附着物也应给予合理的补偿。

2.6 构建两个平台是实施人地挂钩试点的基础

人地挂钩项目的实施离不开两个平台,一是挂钩指标公开交易平台,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并验收合格后所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扣除安置进城(或进新型社区)农民所需土地后即为节余建设用地指标。节余建设用地指标除了用于当地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外,剩余部分可通过挂钩指标交易平台采用拍卖或挂牌的方式进行公开交易,交易范围既可是县域也可以是市域甚至省域,扩大指标交易范围的目的一是实现交易指标收益最大化,以弥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进城农民安置中的资金缺口,并激发当地政府实施人地挂钩的积极性,二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由于农民进城定居并享有与市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后不可能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构建一个权属明晰、界址清楚、面积准确、规范有序、交易公开、农地农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就显得十分必要。流转收益在扣除必要的交易费用后应全部归还原承包户,使之成为其在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本金之一。

3 结论与展望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人地挂钩都是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解决用地供需矛盾的政策响应,但两个挂钩在政策内涵、政策目标、切入点、适用范围及实施机制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在详细分析两个挂钩异同的基础上,借鉴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在人地挂钩的试点工作中,一是以内涵城市化作为实施人地挂钩的引擎;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规划的引领作用,稳妥推进;四是多方筹措资金,为人地挂钩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在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构建公平的宅基地退出机制;六是加快构建挂钩指标公开交易平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为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如前所述,充分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是人地挂钩政策设计的立足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充分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特别是如何确保项目区农民完全享有与市民同等的住房、就业、发展、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等权利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为便于操作,目前的试点仅限于县域内整村(自然村或行政村)人口的就近城市化流转,不考虑零散人口和跨区域流转,但如果将流转范围扩大到市域甚至省域且是非整村流转,一个关键问题就凸显出来,即人口的流向和流动规模问题,包括统计每个区域流出的农村人口规模和每个城市吸纳的农村人口规模等。上述问题的解决在理论上不存在障碍,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具体操作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近年来,国家在宏观层面相继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人地挂钩政策,并允许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两个挂钩在政策内涵、政策目标、切入点、适用范围及实施机制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其中增减挂钩是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延伸和特例,而人地挂钩则是增减挂钩的拓展和延伸。本文在详细分析两个挂钩异同的基础上,借鉴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在人地挂钩的试点工作中,一是应以内涵城市化作为实施人地挂钩政策试点的引擎;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规划的引领作用,稳妥推进;四是多方筹措资金,为人地挂钩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加快构建挂钩指标公开交易平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篇4:增减挂钩搭建扶贫攻坚平台

根据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巴中市委要求到2018年底,贫困县(区)全部“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销号”、建卡贫困户越过扶贫标准线。立足市情,巴中市把新村建设摆在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的首位,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紧密结合“巴山新居”工程同步实施,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实现精准扶贫的新路子,成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标本,巴山深处的脱贫致富梦想正照进现实。

增减挂钩搭建起“巴山新居”建设平台

2011年,巴中市开始启动实施以“巴山新居”建设为首的六大扶贫工程,加快了从解决温饱迈入脱贫奔小康的新阶段,贫困人口数量显著下降,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的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全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87.1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4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7.2%下降到14.2%,“巴山新居”也被誉为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巴中样本”。

为支持“巴山新居”建设,巴中市自2012年开始正式启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目前申报的项目区已涉及61个乡(镇)279个村,覆盖了全市超过11%的行政村和603个“巴山新居”聚居点。巴中市以增减挂钩项目为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巴山新居”建设,解决了新居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资金难题。同时,增减挂钩项目将农村聚居点按社区化的宜居小区建设,配套培育特色乡村产业,同步实现了项目区群众的就地城镇化。

增减挂钩项目的探索之路

巴中挂钩项目的实施不以节约指标为主要导向,而是紧密地结合了“巴山新居”的建设,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统筹考虑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水、电、路和社会事业、商业网点建设,并同步推行社会管理创新和环境治理工作的系统工程,在项目实施助推扶贫攻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政府主导推实施。由于增减挂钩对扶贫攻坚的重要推进作用,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全市明确了县(区)政府工作主体、乡(镇)政府实施主体、国土资源部门监管、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目标考核助推的工作机制,在规划选点、项目申报、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群众动员、配套政策制定等重要环节都由政府统筹确定。

廉租兜底助特困。为解决项目区内建卡贫困户和因病、因残、因灾等原因造成的无房户的住房问题,巴中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根据实际需求情况,按“巴山新居”建设要求配套建设了农村廉租房,建设成本计入挂钩指标成本之内。农村廉租房统一交由当地村委会管理,入住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由村民代表一年一评议。

产业培育做支撑。项目实施时,引导聚居点的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林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实行产居结合。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采取“农户+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和来源渠道,实现了安居乐业,遏制了新居“空心化”倾向,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减挂钩面临的短板和出路

巴中市利用增减挂钩政策全力推进“巴山新居”扶贫工程,初步改善了部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面貌,但随着该项工作的深入实施,也遇到一些自身难以突破的政策瓶颈而影响到这种探索的深入推进。

首先,要建立差别化的指标投放政策。受挂钩周转指标总量限制,全市只有极少数“巴山新居”能结合增减挂钩项目一起实施。为助推扶贫攻坚,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制定了增减挂钩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经初步测算要覆盖全市699个贫困村就需挂钩周转指标4800公顷,最近几年全市新建的“巴山新居”聚居点每年平均在200个左右,也至少需要20个挂钩项目才能实现全覆盖,上级可分配指标与巴中市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如果国家不从政策层面进行完善,巴中的“巴山新居”建设不但难以为继,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影响社会稳定。为充分发挥增减挂钩项目在扶贫攻坚中的政策效应,需在常规增减挂钩指标之外,针对巴中这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下达专项扶贫指标。如不能单列指标,也可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巴中的增减挂钩指标分配量。

其次,要扩大挂钩结余指标使用范围。解决了增减挂钩指标投放问题,更需要解决增减挂钩指标的使用问题,否则,巴中的增减挂钩扶贫工作同样无法推进。由于新村建设、拆迁补偿等需要大量资金,地方财政无力承担,就亟需将以前已批复实施的挂钩项目结余指标流转到经济发达地区,实现级差收益最大化,以获取指标收益返还农村,推动挂钩项目实施和“巴山新居”建设。为支持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已出台政策允许巴中这类地区的挂钩指标在省域内使用。不过目前四川省内可开展异地挂钩的县(区)达43个,潜在的使用方仅有成都市,允许节余指标省域内使用对巴中来讲释放的改革红利并不大,在助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被大大地减弱了。为更大程度地显现土地级差收益,让增减挂钩试点改革红利更充分地释放,使贫困地区的群众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国家相关部门应考虑尽快在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间建立有偿使用结余挂钩周转指标机制。

篇5:增减挂钩检查报道

2011-08-15 | 作者: 吕苑鹃 |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7月20日至28日,国土资源部、中农办、发改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成7个联合检查组,赴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14个省(市),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抽查工作。

这场并非走过场的“体检”结果是: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事业的健康状况总体可控,但已显现出一些“病灶”,如果不及时予以治疗,有些可能蔓延,有些则可能病变。例如,如何更好地解决“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这个问题?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资金?

对在“体检”中发现的问题,资深专家表示,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如果要继续开展,必须从根子上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规范才能发展,二是整合才能做大,三是共享才能持续。

各地开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体检”过关了吗?

听闻7部委组成联合检查组,赴14个省(市),开展专项清理检查抽查工作,社会各界纷纷关注。

“抽查和清理检查的依据一样,都是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期半年的清理检查工作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摸底,全面了解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工作的整体“健康”状况;二是纠偏,检查这两项工作有无“病灶”,有则对症下药,在其蔓延之初及时诊治,无则防患于未然;三是总结,将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纳入健康正确的轨道,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监管。

7月末,清理检查工作的最后一道关卡——7部委联合抽查已顺利完成,如今已到盘点时刻。此次清理检查工作,究竟是动真格的,还是走过场?“体检表”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否令人乐观?针对目前已出现的“疾患”,有何“良方”?

坦然接受“体检”,各地不走过场

2月16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视频会议,拉开了清理检查工作的序幕。

会上,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胡存智传达了来自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此项工作十分重要,要严格清理检查,严肃处理纠正,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务求实效,不走过场。”

“走过场”,同样也是社会公众最担忧的事。然而,从各地自查自纠和联合抽查的情况来看,对待此次清理检查,各级党委和政府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藏着、掖着,或是讳疾忌医,而是把这次清理检查作为发现问题、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的良机。

“清理检查是件好事。任何一项新生事物,只有及时发现、总结其在实践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深化完善,才能发展壮大。”抽查中,某省清理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说,增减挂钩试点如同一棵树苗,需要时常修剪、浇水、捉虫子,才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认识到位了,清理检查工作开展起来自然顺畅了。据了解,各地高度重视清理检查工作,省、市、县均成立了工作专班,建立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例如:江苏省建立了国土资源、农工办、发改委等9个部门组成的清理检查工作联系会议等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河南省于5月30日召开全省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现场会,省长郭庚茂特别强调要“科学规划开展试点项目区,真正维护好农民合理权益,着力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导向,切实做好规范运行基本要求”。

自查清理过程中,各地究竟查出了什么?自纠整改是否严格?

事实是最好的回答——河北省全面叫停新民居建设周转用地、节余指标挂钩置换的审批,对香河县违规出让新民居周转用地的9名相关责任人员分别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或免职处理,进行整改纠正;山东省停止实施项目区174个,拆旧规模8.39万亩,周转指标7.28万亩,核减周转指标项目区84个,核减周转指标1.68万亩;安徽省对已受理尚未批准的5.82万亩置换项目全部予以退件,对1.68万亩已批准尚未实施的置换项目予以撤退,对正在实施的19.48万亩置换项目暂停实施,对已经实施的27万亩置换项目按增减挂钩管理办法进行整改;江苏省暂停扩大“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范围;广东省对拆旧区无进展但建新区已动工的3个项目区,撤销试点项目区,收回挂钩周转指标,相应扣减该地区2011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并按违法用地处理;浙江省暂停了城乡增减挂钩(建设用地复垦)节余指标跨县调剂……

此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性文件予以修改或废止”。从各地的反馈情况来看,目前各省已对地方各级制定的政策文件进行了清理评估,如河北省废止了《关于省级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做好农村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省级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的意见》等3个省级、17个地市级相关政策性文件;安徽省共清理出有关政策文件283个,其中停止执行和废止的231个,修改完善的13个;山东省共清理文件214件,继续保留使用的172件,需要修改完善的36件;河南省对《河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进行修改完善等。

“从总体情况来看,多数省份的清理检查工作在自查自纠、数据填报、资料整理、文件审查、入户调查、项目区公示等方面按照国土资源部《清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有序推进,各项规定动作均已完成,达到了此次清查的总体要求。”该负责人介绍说。

“健康”总体可控,“病灶”不容忽视

翻看一张张“体检表”——各省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自查报告以及7部委抽查报告,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不仅有利于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同时有助于解决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和“怎样能持续”的问题。近年来各地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证明,增减挂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作为一项政策工具,其基本思路和政策设计也是周密可行的,当前迫切需要进行总结规范,加强监管。

这项政策本身可能没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走样变形,以致失控?带着这样的质疑,记者参与了此次抽查,然而实地了解到的情况却是,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在操作层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并未“失控”。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增减挂钩试点涉及相关利益主体较多,程序复杂,对地方政府而言,要做的并不是简单地将土地进行空间位移,而是要应付更加复杂、繁琐的问题,稍有不慎,易发风险。抽查中,多位市、县级负责这项工作的实施者都表示,在探索的过程中总是提心吊胆,如履薄冰,害怕违反了现行法律和制度,因而格外谨慎,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道程序都合法合规。

参与联合抽查的多位成员证实了上述说法。“从实地抽查情况来看,各地开展的增减挂钩试点确是按照项目区管理,在立项审批、周转指标台账管理、竣工验收、保障农民权益等环节都符合相关要求。即使是进行周转指标外的土地置换,地方虽然突破了中央的文件,但所有项目都是按照省政府制定的有关规章来操作的,所有项目都在省国土资源厅审批,手续都齐全完备。我们去检查时,相关审批文件、图、表、册一应俱全,有据可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

换言之,此次“体检”的大致结论是: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事业的健康状况总体可控,但已显现出一些“病灶”,如果不及时予以治疗,有些可能蔓延,有些则可能病变。

具体来说,“体检”中发现了哪些“病灶”?

排在第一位的是,“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就无法持续推动。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增减挂钩的实施在少数地方引致“村庄拆并和农民集中上楼”。针对这种情况,各地是否建立了自我刹车机制,对条件不成熟、群众不愿意的地方不得开展试点?

其二是资金管理问题。首先,钱从哪里来?抽查中,很多省份表示,农村土地整治涉及部门多,资金聚合难度较大,资金往往难以及时到位,直接影响项目进展。其次,社会资金进入土地整治缺乏制度规范,存在一系列土地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风险。最后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收益如何返还?虽然国发47号文件明确提出,节余指标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回农村,但目前各地均未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缺少可具操作性的管理办法。

其三,按照试点要求指标“三年归还”,可期满后只借不还怎么办?谨防产生新的漏洞。从清理检查的情况看,目前个别地区仍存在“重指标,轻拆旧”的观念,复垦还耕不及时。

其四,一些地方将挂钩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过多用于城镇,对农村基础设施配套用地、产业发展用地考虑不够,在当前背景下,如何扭转这种倾向?

最后,少数省份擅自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扩大试点范围、突破周转指标,这一轮清理中如何处理在建和已建的项目?

总的来说,以上问题,一方面是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潜在 “病灶”,需尽快“动手术”予以解决。另一方面,它们也是瓶颈,一旦突破,即获得新生。

须从根子上解决三个问题

毛病已经找到,接下来就要对症下药了。

“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如果要继续开展,必须从根子上解决三个问题。”一位资深的土地问题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项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是规范才能发展。一些市县政府及农民参与增减挂钩试点和土地整治的积极性很高,但只有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各方尤其是农民利益才有保障,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才能得到更多认可,才能不断发展。

二是整合才能做大。要将促进“三农”发展作为基本立足点,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将增减挂钩作为土地整治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各种手段,把土地整治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共享才能持续。土地整治要以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为前提,让农民尽可能多地分享土地整治收益。只有农民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才有生命力。

当然,对已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各省而言,多部门联合抽查组也开出了一份更为详尽的良方。

第一,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针对目前各地增减挂钩试点建新安排在城镇的部分偏大这一现状,建议在制定监管办法时对建新留在农村的比例作出规定,保障农村发展建设用地。另外,对农村承包地的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的原则,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要合理规划建新区规模和位置,统筹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适度集中,对仍以务农为主且没有通过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农户来说耕作半径不宜过大。

第二,加强清理检查后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项目区管理,对项目区的情况进行动态实时监管,并建立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清理检查后的增减挂钩项目区信息要及时上图入库,纳入统一的监管平台。

第三,整合资金力量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一要以土地整治为平台,以增减挂钩为手段,确保农村土地整治取得更大成效。二要整合各类相关资金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建议在制定监管办法时对资金整合利用提出具体规定,以新增费投资土地整治为平台,聚合各类涉农资金,用于农村土地整治。三要按照政府领导、国土部门搭台、部门合作、多方参与的工作方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利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做好农民安置、农业发展等相关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在安置农民时,要为农民提供多种建房选择,建筑模式要多样化,并注重保持农村特色和风貌。

第四,按照国发4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尽快研究建立保护农民利益、指标管理、项目验收等一系列相关制度机制。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增减挂钩增值收益全额返还的实践探索,明确增值收益的内涵、收益的价格形成机制、返还渠道和对象等,建立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

第五,加快规划统领,统筹安排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规模、布局和时序。要指导各地抓紧开展省、市、县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为规范推进土地整治提供依据,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

当前,清理检查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从长远来看,“体检”是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肌体”。要实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要不回避问题,迎难而上,及时“治疗”;另一方面要对已经取得的有益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最终形成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

相关背景:

国土资源部自2005年开始部署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同一县域内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项目区,通过下达周转指标,专项用于项目区建新地块的面积规模控制,并在规定时间内用拆旧地块复垦出来的耕地面积归还。目前,批准试点共涉及27个省份。

清理检查工作概貌:

政策文件清理。各地对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有关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审核,凡不符合国发47号文件精神的政策文件一律停止执行,凡文件部分内容不符合要求的修改完善,符合要求的继续执行。经清理,共废止省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18个、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259个,修改完善省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10个、市县政府有关部门文件61个,继续执行省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98个、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358个。

擅自扩大增减挂钩规模问题的纠正情况。国发47号文件下发后,有关省份一律暂停新的增减挂钩规划和项目审批;对已批准尚未实施的项目区,一律暂停实施,按国发47号文件规定进行整改;已实施的,按管理办法进行规范,清查规范情况报国土资源部审定合格后,纳入增减挂钩试点管理,相应抵扣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目前,各地已撤销项目区108个,面积2.78万亩;停止实施项目区1776个,面积21.31万亩;其余超过下达指标已实施项目一律整改,相应抵扣增减挂钩周转指标。

自行开展建设用地置换等活动的纠正情况。国发47号文件下发后,各地全面停止审批新的置换项目,对国发47号文件下发前已经批准尚未实施的置换项目,撤销或者停止实施;对已经实施的置换项目按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进行规范整改。河北省停止使用已批准尚未落地的节余置换指标17.05万亩,撤销了尚未实施的18个新民居建设项目,涉及面积0.48万亩。浙江省停止了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暂停了复垦节约指标调剂使用。江苏省全面停止已经批准尚未实施的置换项目。各地对已经实施和暂停的置换项目按建新拆旧项目区进行整改,报国土资源部审定并上图入库的部分,纳入增减挂钩试点管理,相应抵扣增减挂钩周转指标。

他山之石:

湖南省在资金整合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提供了有益经验。如长沙县宇田项目一、二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投资744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办投资80万元,县水利局投资节水改造工程170万元,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安排土地流转财政补贴资金147万元,宇田农业自筹资金700万元,项目区充分发挥了资金的聚合效益。项目区通过土地整治共增加耕地100多亩,2010年仅蔬菜种植就带动农户增收200多万元。

天津市华明镇依托空港物流加工区、华明经济功能区、华明商务区的用工需求,对适龄农民定期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农民就业和自主创业已达1.8万人。

四川省都江堰市在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提出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即:打破“火柴盒”,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风貌各异、特色鲜明的农民新居,实现建筑形态多样,提高农村居民人居环境;打破“军营式”,保护川西林盘,实现建筑与环境、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夹皮沟”,统一规划修建水电气、道路、通信、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提高村庄布局水平。

湖北省钟祥市将增减挂钩试点与农村土地整治相结合,将整理复垦新增耕地集中存入村土地存贷合作社,部分继续发包给农户耕种,部分用于村级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实现了规模经营、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多赢”。

篇6:增减挂钩范文

(黔国土资发[2010]125号, 2010-10-21)《贵州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经请示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各地积极探索、抓紧实施。在探索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请及时向省国土资源厅反

映。

贵州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以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07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169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现就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将节余的用地指标用于城镇建设,用地收益反哺农村,可拓展城市反哺农村的资金渠道,保障城镇建设用地,促进城乡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

(二)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村宅基地和其他建设用地进行重新规划和综合利用,引导农村集中建设和村民有序转移,可促进自然村向中心村和集镇聚集,农村村民向住宅小区、新型社区和小城镇集中,加快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和城镇化进程。

(三)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建设农村住宅集中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能有力带动城乡投资

与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四)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利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五)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利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在项目区内通过进一步提高集约用地水平所节余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依法流转,增加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收入。

二、切实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规划引导

(一)编制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专项规划。试点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组织编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专项规划,做到布局合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美化环境。编制专项规划,要综合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等因素,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要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资料,对村庄用地现状、整治潜力、投入和效益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位置、范围、规模和建设时序,建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

库。

(二)作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实施规划。应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以村庄整治、危旧房改造、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移民搬迁等为重点,把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潜力大、投资成本低的村庄和分散居民点,优先纳入近期农村土地整治范围。实施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基本情况、农村居民点拆旧建新安排、土地复垦设计、资金筹措、补偿安置、项目建设组织实施等。实施规划须征求项目区内村民意见,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审查,地州市国土资源局审核后转报国土资源厅批准实施。

(三)发挥好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村民住宅等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引导村民建设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传统风貌的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散居住宅向中心村、乡镇集中建设。注重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通过对农村土地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未编制城乡规划或已有规划但已明显不适应发展要求的,要及时组织编制或调整修编,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以适应农村土地整治和重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需要。

三、认真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

(一)严格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管理。增减挂钩实施规划一经批准,可视为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立项批复,各地可安排项目测量、设计及预算方案编制。县、乡人民政府必须按照批准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规划,组织实施农村危旧房拆除、建设用地复垦、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新房建设及产权调整、补偿安置等工作。要依照有关规定设立增减挂钩工作流程,落实项目业主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

审计制,加强项目管理。

(二)做好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使用管理和对接。省、市(州、地)、县(市、特区、区)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增减挂钩指标调剂使用进行协调与管理。要建立挂钩指标使用管理台账,记载挂钩指标总量、挂钩使用及调剂情况,加强挂钩指标管理。同时,要对挂钩指标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规范项目资金使用。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关的项目资金专项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支付村民拆旧补偿和复垦费用,剩余部分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所在的县(市、特区、区)、乡(镇)要设立资金专户,做到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截留、挤占和挪用。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要公开、透明,接受群

众监督。

四、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

(一)切实加强宣传。要广泛宣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做法和补偿安置标准等,做到家喻户晓,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惠和集中建设的好处,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参与。新村的建设选址、布局应广泛征求

村民的意见。

(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中,要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土地整理复垦方案、拆旧建新补偿标准、新村建设方案等,要广泛征询意见,与农户充分沟通,并签订整治及补偿协议,做到农村土地整治前农民同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

(三)依法实施补偿安置。要对农村土地整治涉及的土地及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制订补偿安置方案,公布补偿标准,依法足额补偿到位,支持村民拆旧建新,改善居住环境。对一户一宅被拆旧的农村村民,可在村镇规划区内安排新的宅基地或统一规划建设安置房,保障其生活居住需要。对不需安排新宅基地或安置房的农村村民,在拆旧时依法给予经济补偿。各地要综合考虑农村村民拆旧房屋的面积、质量和净退出的土地面积等因素,确定农户具体的补偿标准。对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农户,各地要根据实际制定具体的帮扶政策,妥善安置。拆旧地块复垦后的新增耕地,仍归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发包给村民,或由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各地在农村土地整治前,要认真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做到地类和面积清楚、权属无纠纷;农村土地整治后要及时进行变更调查,办理确权、变更登记或注销手续,做到面积准确、产权明晰。认真做好土地权属调整,切实维

护农民权益。

五、切实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建立有效工作制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和群众积极参加的联动机制。试点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研究解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联动推进,形成工作合力。试点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要制定鼓励政策,对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

适当奖励。

(二)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机制。根据当地实际,积极探索适应现阶段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机制。加大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力度,除挂钩指标收益外,应多方整合有关涉农资金,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村企共建、单位和个人捐助等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认真研究新村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政策,引导少占甚至不占耕地。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办法,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三)明确工作职责。试点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负责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方案审核上报、资金筹措与组织实施。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农村危旧房拆除、新房建设、土地整理复垦等具体实施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政策技术指导、新增耕地验收和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核定、土地增减挂钩指标调剂服务、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等工作。财政和审计部门负责农村土地整治资金收支情况监管,保证资金规范使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城乡规划,加强农民新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指导。农业部门负责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参与项目新增耕

地的检查验收。

上一篇:人事助理实习报告3000字下一篇:情侣萌萌哒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