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旅游承诺书

2024-08-09

文明旅游承诺书(精选6篇)

篇1:文明旅游承诺书

文明旅游文明餐桌行动承诺书

为了维护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秩序,树立良好旅游形象,餐桌形象。我承诺:

一是“礼貌言谈”行动。以文明接待、诚信服务为宗旨,接待游客诚心热心,提倡说普通话,善用礼貌用语,注意谈话姿态和场合,不说脏话、粗话,在公共场所不高声喧哗。领导干部要带头讲短话、真话、实话,争做礼貌言谈的模范。二是“爱护环境”行动。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不乱吐乱扔,旅游饭店和旅游景区整洁干净有品位。三是“有序排队”行动。在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自觉按照先后次序排队,不插队,不拥挤,以自身行动影响和带动游客的文明行为。

四是“热情让座”行动。在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及公园、候车室等公共场所,热情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和带小孩的市民让座,或提醒引导市民让座,争做文明旅游人。

五是“文明驾停车”行动。旅游系统驾驶人员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自觉做到车辆各行其道、排队通行、礼让斑马线、有序停放,杜绝随意变更车道、强行超车、占用应急车道、乱停乱放等陋习,确保游客出行安全、舒适。

六是“七不”劝导行动。深入开展“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贴乱画、不高空抛物、不大声喧哗、不扰乱公共秩序、不损害侵

占公物”等劝导监督行动,创建干净整洁、文明规范、遵纪守法的旅游景区。

七是“文明餐桌”行动。在旅游饭店和旅游消费者中倡导节约用餐、文明用餐行动,大力普及餐桌文明健康知识,推广餐桌文明礼仪,坚持艰苦朴素从餐桌抓起、健康文明从嘴上养成,营造“爱惜粮食、适量点餐、健康饮食、文明用餐”的良好氛围。

八是“微笑服务满洛阳”行动。广泛开展“真心为游客,微笑满洛阳”优质服务行动,以文明窗口建设带动旅游行业文明进步。

篇2:文明旅游承诺书

为加速构建全市放心舒心旅游环境,切实保护游客合法权益,共同维护乐山旅游良好形象,打造诚信乐山、文明乐山旅游品牌,在此,我谨代表全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作出庄严承诺:

一、遵守法律法规,诚信规范经营。

二、尊重游客权利,维护游客利益。

三、恪守职业道德,争做文明使者。

四、合法公平竞争,杜绝欺诈行为。

五、严格行业自律,自觉接受监督。

六、服从政府领导,贡献地方经济。

我们将遵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和要求,以“办好旅博会,创建文明城”系列活动为契机,围绕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旅游行业供给侧改革,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为发挥乐山旅游优势,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乐山,做出积极贡献。

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代表:吕晋斌

篇3:分析旅游者不文明行为

一、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现状分析

(一)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表现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是指旅游者从常住地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主要在“吃、住、行、游、购、娱”这六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不符合旅游者身心愉悦和旅游活动效率最大化的相关行为。在“吃”的方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表现在吃自助餐过程中肆意插队,大包大揽浪费食物,而且在公共用餐场所大声喧哗,甚至不顾自身形象语言粗俗或将吃完的食物,包装袋等垃圾乱扔乱丢,对景区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在“住”的方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在夜间大声喧哗影响他人休息,不注意保护接待地的公共设施;在“行”的方面的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在乘坐交通工具和景区购票过程中插队抢队,横冲直撞,扰乱公共秩序;在“游”的方面表现在有些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过于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随处乱刻乱画,肆意攀爬景区建筑物,违章拍照,还有很多旅游者在公共游览区域席地而坐脱鞋袜,或袒胸露背的在人多的地方游走,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景区公共环境;而在“购”的环节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在购物时你争我抢,有的为了一件商品不惜恶言相向,大打出手,不但降低了旅游者的素质,而且破坏了市场秩序;在“娱”的方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在部分旅游者为寻求娱乐,在旅游目的地聚众参与“黄、赌、毒”等违反法律的活动及做出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行为。

(二)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分析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原因很多,可以简单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旅游者素质低下、自身的自律意识薄弱、道德观念弱化、环保意识不强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是影响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的直接因素。而间接的影响因素是外在的大环境,包括旅游者从小生活的环境氛围,所接触的人和事及受教育的程度。可以说外在的大环境影响旅游者内在的心理,间接的影响旅游者的行为举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是在旅游者内在的心理因素及外在的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

二、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影响

(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旅游目的地每天接待成百上千的旅游者,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接待量可能会超过它最大的环境承载容量。如果十个人中有一个人有不文明行为,以丢垃圾为例,那么可以想象旅游旺季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的产生,这对景区的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除此之外,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还可能影响景区基础设施的损耗,环境卫生的下降,使公共设施遭到破坏,威胁到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寿命,严重降低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当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二)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

在旅游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游客与目的地的居民频繁接触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一些利益的冲突及口角方面的矛盾。不同的游客将多种多样的文化带到旅游目的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观念。所以旅游者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对旅游目的地道德文化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这些不文明行为对旅游者自身的旅游感受造成影响,大大降低其旅游过程中的旅游舒适度。另一方面,旅游者会把这些惯性思想无意识的带到旅游目的地,将会对当地居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知产生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甚至会给当地的旅游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对旅游客源地的影响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地域之间的距离正在日渐在缩小,世界多元化及人们经济水平的日渐提高,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将旅游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出国旅游亦是屡见不鲜。当旅游者走出国门领略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时,也必将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程度呈现给了目的地的居民,使之成为对客源地的印象,所以在旅游的过程中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将有损我们国家的形象,会降低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国际地位,不利于目的地和客源地进行经济的合作和文化的交流,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损害。除此之外,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是社会道德弱化的一种现象,道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因此,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刻不容缓。

三、针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应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行业管理制度

对于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不利影响,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这些和旅游者直接接触的行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如旅游景点适当增设垃圾桶,设置专门的吸烟区,并配备相应的提醒标示物,如禁止吸烟、禁止拍照、不得大声喧哗等,导游将游客带入景区时,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创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如在向大家宣告行程或注意事项的同时,也提醒游客注意自己的行为,鼓励大家文明出行、文明旅游。

(二)加强相关舆论的监督

如今,人们的很多行为都可以被传到网络上让公众知道,不文明行为也会曝光与大众面前,这些做出不文明行为的旅游者将受到无尽的舆论指责与批评,为了自身的声誉,已经做出不文明行为的游客会感到有压力,进行改正,对于潜在的能做出不文明行为的旅游者来说,他们会更加谨言慎行,尽量避免自己触碰舆论的这条高压线。除此之外,媒体也应报到一些正面人物的例子作为典范,让更多的人效仿,更好地弘扬文明精神。

(三)对游客的进行相关教育、引导工作

旅游部门或教育机构应适时组织相关的培训讲座,将正确的旅游的理念及意义,旅游中应有的行为潜移默化的传递给每个公民,提升他们的自律意识。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及互联网等平台做好有关文明出游的宣传,多播放些有关文明行为的公益广告,在日常生活中强化人们文明旅游的意识,引导人们摒弃不文明的行为,使旅游活动更加文明有序的开展下去。

(四)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法规

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去约束人们的不文明行为,如旅游者与旅行社签订的旅游合同中可以规定旅游者有依法享受旅游目的地产品设施的权力,但不得破坏目的地的任何设施设备,不得损害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企业等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设置最低的道德底线及奖惩措施,再由相关部门监督执法,更为有利的控制人们的旅游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可以鼓励社会的各界人士,企业部门开展相关提升文明行为与自身知名度及声誉有关的活动,参与到文明旅游的行列中,倡导人们文明出游。

篇4:文明旅游三问

传统的文明修养总是以亲近性作为基础。但是,旅游暂时打破了这种亲近性。它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日常生活空间的转化,旅游者必须离开其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它最深层的本质是熟人社会关系的搁置,旅游者转向陌生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转变所产生的道德后果是,日常的道德规范可能对其行为失去了效力 。在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关系中,“对规则的遵守就是全部” 。在诸种规则中,法律规范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因此,以法律规范引导和约束旅游者的言行,实现文明旅游,就成为普遍的共识。当前我国文明旅游最直接的法律治理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它为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塑造中国形象和增强国家软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它在施行过程中潜在的问题更应引起恰当的关注,以不断完善和推进文明旅游的法律治理。

第一,“文明旅游”如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这种宏观的法律条文设计为旅游部门制定文明旅游实施细则预留了法律空间,也为旅行社在旅游合同中制定相关的文明旅游条款提供了法律可能。但是,法律并没有对宏大叙事式的“文明”术语做出更加精微的解释。诚然,“文明”的内涵容易取得共识性的理解,可是,“文明”的可操作性判断标准往往充满了纷争。“文明”的判断本质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在文化相对主义的视野中,“文明”的判断必定关联着特殊主义的具体文化境遇,不同的文化社群有着不同的“文明”判断。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兼容、不断融合的多元整合型的文明系统。因此,不同的民族之间分享着共通的文明观,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差异的文明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立法气质是普遍主义的伦理精神,它面向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旅游时的人、言、事、物和景。于是,普遍主义的立法追求与特殊主义的文明实践之间的冲突必然紧张。

国家旅游局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作为旅游合同附件,要求旅行社、导游、领队和旅游者自觉遵守,规范旅游文明行为,引导旅游者文明旅游。《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列举了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尊重别人权利、讲究以礼待人和提倡健康娱乐这八类文明旅游规范,每一类规范又分别做出了细分,总共列举了28种符合或者违背文明旅游的行为。它不仅有着表达逻辑上的形式缺陷,而且存在着实践应用中的实质难题。八类概括性的文明旅游规范同其细分的具体旅游行为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容关系?它们是否穷尽了所有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这些禁止或者提倡的具体旅游行为如何操作?“用餐不浪费”是旅游文明。但是,是否只有光盘才是不浪费?饭菜口感或者品种不适而无奈弃食是否是浪费?主观浪费和客观浪费是否需要区分?女士穿吊带裙或者男女在沙滩日光浴,是否违背了“不在公共场所袒胸赤膊”的旅游文明规范?触摸古建筑的外墙是否构成了对“不攀爬触摸文物”的禁止性规定?多久时间才构成“不长期占用公共设施”?这些疑难足以证明,将具有强烈价值判断和道德内涵的“文明”落细为可操作的法律概念,困难重重。

第二,“文明旅行”怎样落实?正如亚里士多德提出,“如当人完成为人的时候,人才是最好的动物一样,当脱离法律和裁决的时候,人就是最坏的动物。” 法律的威慑源自其固有的惩罚。法律义务如果不以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依托,那么,它就容易沦为一纸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对旅游者提出了文明旅游的义务,第十三条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但是,违犯后的法律责任仅仅是旅行社可以解除合同,依法赔偿旅行社的损失。如果不解除合同的获益更大,那么,即使旅游者违反了文明旅游的规定,旅行社也不会解除合同。对于那些选择自由行的游客,这款法律条文更是鞭长莫及。《国家旅游局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针对的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因违反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等受到行政处罚、法院判决承担法律责任,或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大量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虽恶劣,但达不到“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的标准。即使是被列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只在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但是征信机构如何对待,是否会将之列入信用“黑名单”,影响其生产、生活和消费,没有相应的措施。

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是文明旅游的守护者和看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安排参观或者参与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项目或者活动。”第四十一条规定,导游和领队从事业务活动,“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第六十二条规定,订立包价旅游合同时,旅行社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应当注意的旅游目的地相关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宗教禁忌,依照中国法律不宜参加的活动等”。立法的本意是通过强化旅行社和导游的责任,来督促游客文明旅游,及时纠正不文明行为。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仅在第一百零一条对旅行社安排旅游者参观或者参与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项目或者活动,做出了相应的法律处罚。导游、领队和旅行社如果没有尽到告知义务,那么,仅能根据第一百零八条“对违反本法规定的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的规定,做出相应的法律追究。但是,由于旅行社、导游和领队的告知、解释、引导和劝阻的法律义务只能做定性的衡量而无法做定量的评估,因此,在多数情况中,明文规定的法律责任会被束之高阁。

第三,“文明旅行”怎样入心?当代中国旅游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它意味着中国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的跃升。但是,实现这种生活方式或达到这种境界,并不是一个有钱、富裕就能解决的问题,它与人的素质涵养、文化品味、价值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人的精神文明之水准不能提供支持的时候,“旅游”就异化为“庸游”“俗游”“陋游”甚至“恶游”。因此,提升人内在的精神文明之水准,就成为实现文明旅游的核心。文明不仅是外化于行的规范,更是内化于心的美德。因此,文明旅游治理需要任法,但不能唯法。良法可以使人行善,但不必然使人心善。强制人们做正当之事不会使之美德更好,而只是对规范外在的遵从,而美德必源于其内在,是出于正当的理由而做正确的事情。文明作为一种美德,不仅要“外化于行”,也要“内化于心”,而心的化育尤其艰难。人们行为的文明可以来自外在的压力或诱惑,如制度胁迫或者利益收买。但是,人们心灵的文明是人内向的自由之域,可以免受外在的压力而保持本真。于是,在制度或者利益之前的行为文明,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灵文明,就成为表演,沦为虚伪。法律或者制度可以有所作为,但不能无所不为。

以亲近性为基础的传统文明修养本质上是一种身份伦理。对方的身份决定了行动者的道德敏感性、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行动力的程度。在身份伦理的视域中,双方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越遥远,彼此间的道德约束力越脆弱。旅游者更多的是需要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 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必定会降低行动者的道德敏感性、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行动力的程度。文明旅游生态的形成需要通过长期而漫长的道德教育和文明养成,改变人的道德心理,形成开放的道德心态,使之从内心真诚地悦纳陌生的人、事、物和景,减少亲近性道德的排他性,逐渐把他人也视为“我们之一” 。惟其如此,游客才能不仅本能地“亲亲”,更会自觉地“爱类”,直至以“天地万物一体为仁”。只有当文明内化为游客习惯性的品质时,其文明的行为才是油然发自内心的意识冲动,才可能以文明为乐或者不以为苦。显然,这种治理效果不能依赖催化的思维方式,而必须借助濡化的思维路径,在一个漫长的时段,精细耕耘,培育游客的文明习惯,涵育其文明品质,由此收获文明旅游治理的效果。

在推进“文明旅行”入心的过程中,我们拥有其它国家或者地区鲜有的重要教育载体。这就是自小学直至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人们总是将这些课程视为贯彻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灌输课程,却往往忘记了这些课程在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和养成公民行为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强调德育向生活的回归,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习惯。从教育治理的层面来说,文明旅游的实践追求完全可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小学到大学,按照“文明旅游”的根本目标,采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课程内容设置方式,培养学生的文明旅游习惯直至文明旅游理念。目前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中,与文明旅游相关的环境保护教育有16次课,占小学阶段所有思想品德课程的10.5%;生命教育有4次课,占2.6%;历史文化教育有12次课,占7.8%。当然,不是环境保护教育、生命教育与历史文化教育的所有内容都直接或者间接同旅游文明有关。因此,有必要将“文明旅游”作为各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德目单列出来。这其实也符合国家主导性意识形态对生态文明的追求。

篇5:遵守道德文明做文明公民承诺书

一、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自觉拥护党的领导,遵守社会的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奉献社会。自觉学法、懂法、守法,不参与邪教及其他非法宗教活动,拒绝“黄、赌、毒”进家,以家庭平安促进社会稳定。

二、诚实守信,倡树文明。注重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从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认真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仪表严整,用语文明。衣着整洁,大方得体,仪容严整,姿态良好;谈吐文明,语气亲和,做到待人友善热情,多讲“谢谢”、“对不起”、“您好”等文明礼貌用语,摒弃不文明语言。自觉维护和践行网络文明,传播弘扬正能量,坚决抵制网络低俗信息。

四、保护环境、美化市容。倡导绿色文明,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环境污染,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城市环境,共同参与到保卫“__蓝”行动中,自觉劝阻社会上的不文明行为和不良文明习惯,共同建设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

五、家庭和谐,邻里互助。积极参与创建文明个人、文明家庭,主动把良好的文明习惯带进家庭。做到尊敬老人,夫妻和睦,科学教子,互谅互让,互敬互助。注重家庭文化建设,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创建学习型家庭。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积极向困难邻里伸出援手,形成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和谐邻里关系。

六、志愿服务,共同参与。积极参与服务民生、平安创建、文化繁荣、文明新风等各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主动参加关爱空巢老人、种绿护绿、无偿献血、扶危济困等各项公益慈善活动,奉献社会,提升自我,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中来,以实际行动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添砖加瓦。

七、我们还承诺做到以下“七个不”:

1、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贴乱画。

2、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嬉笑吵闹、高声接打电话,不损坏公共设施。

3、不乱穿马路,不翻越交通护栏,不闯红灯。

4、不拥挤、争抢座位,自觉排队候车、依次上下车,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让座。

5、不使用轻蔑、粗俗、讥讽、歧视、辱骂等语言,讲究文明礼貌,注重个人修养。

6、不践踏草坪、不攀爬树木、不折损树枝、不采摘花草。

7、不酒后驾车、不乱停车、乱占道、乱变道、乱鸣号,非机动车按道骑行,机动车让行斑马线,驾车时不接打电话,不向车窗外抛物。

学校:年级:班级:

承诺学生:承诺家长:

时间:

共青团__市__区委__市__区教育局

篇6:文明承诺书

一、严格遵守《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

二、按规定到公安机关进行养犬登记,领取养犬登记证,领取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动物健康免疫证。按规定每年到公安机关进行养犬登记证年检。

三、按有关规定定期为犬注射预防狂犬病疫苗。

四、不得携犬进入小区公共绿地、公共健身游乐场所。

五、携犬出户时,束犬链,由成年人牵领,并应当避让行人。

六、对犬在户外排泄的粪便,携犬人应当立即清除。

七、养犬不得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犬吠影响他人休息时,承诺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

对以上承诺如有违反,给他人造成伤害,由承诺人负担全部经济和法律责任。

承诺人:

房 号:

上一篇:迎接建党100周年活动策划方案范文下一篇:2010年简报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