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24-08-12

通知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精选10篇)

篇1:通知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1年宣传工作要点

宣传工作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宣传工作,对于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影响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精神,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新闻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做好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 “三农”工作大局,服务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工作,加强正面宣传,积极引导舆论,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弘扬文化,为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氛围。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宣传工作的要点是:

一、明确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扩大影响,争取支持。既要注重向各级领导、社会大众、专家学者宣传,还要注重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既要注重向农、林、水等涉农部门宣传,还要注重向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宣 传。要提高宣传的主动性、敏锐性,注重宣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的良好氛围。

(二)鼓舞干劲,凝聚力量。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界银行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在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要深入总结宣传这些经验做法,增强工作成就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赢取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三)宣传政策,推动工作。要发挥好宣传对业务工作的促进作用,让更多的领导和群众了解出台各项政策的初衷和目的,理解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对开展的试点工作、出台的新政策、新制度等,做好解读工作。通过宣传使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深入人心,得到贯彻落实。

(四)公开信息,接受监督。及时公开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制度、工作动态等信息,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营造社会理解、参与和支持的发展环境。

二、突出宣传工作的重点内容

(一)深入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决策和战略部署。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 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战略部署。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有关要求和指示精神。大力宣传“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若干意见》的有关情况。

(二)深入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运用生动翔实的资料,深入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在财政支农工作中的显著成就和成功经验。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与改革的艰辛探索。积极宣传农业综合开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历史进程。

(三)深入宣传农业综合开发重要政策和重点工作。加强正面宣传,解疑释惑,及时向农民群众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规定。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扶持产业化经营的做法,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创新机制、加强管理的有效做法。

(四)深入宣传各地丰富多彩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及时将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的鲜活经验和有效做法进行归纳提炼和宣传 推广。既要将上级的决策部署和改革措施及时准确地传达贯彻到基层,又要全面收集和客观反映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了解、掌握和反映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落实情况。

(五)深入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系统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围绕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宣传和倡导在平凡岗位甘于默默奉献、开拓创新、服务群众、报效“三农”的精神;积极宣传和倡导对国家、对人民、对农业综合开发事业高度负责、严谨细致、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积极宣传和倡导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六)深入宣传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创建活动。坚持以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为载体,大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建设。要从丰富多彩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中汲取时代精神,丰富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内容,提炼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内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和文化活动,丰富和充实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大家身心健康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

三、加强宣传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在重要媒体上开展宣传报道。把握关键宣传时点,积极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中国财经报》、《中国财政》、《中国水利报》等媒体上开展宣传报道。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与新闻媒体共同策划对农业综合开发重点、热点问题的报道。

(二)加强自身宣传平台建设。充分调动各级农发干部共同办好《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的积极性,充实编辑部人员力量,提高编辑水平,扩大发行面,提高办刊质量和效果,增强杂志的影响力。进一步办好财政部门户网站农发频道,提高采编水平,精心设置栏目,突出农发特色,丰富网站内容,加快信息发布速度,规范信息发布流程,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水平。进一步利用好《财政简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简报》、《情况反映》等内部刊物,向各级领导及时反映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情况。

(三)加强重要信息报送工作。督促各地区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部门报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信息。按照财政部办公厅的要求,认真研究信息报送选题,明确信息报送分工和责任,落实信息报送的任务,提高信息报送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加强与地方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扩大信息来源,督促和指导各地区将 涉及本地区主要领导关于农发工作的讲话(指示)精神、本地区农发工作的重要进展等情况,及时整理成“财政信息专报”上报财政部办公厅,进一步扩大农业综合开发影响。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积极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视察项目区。继续开展项目区采风活动,以及通过召开现场会、研讨会、笔会或征文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提高宣传工作的效果。

(五)加强对宣传工作的组织管理。重要的宣传议题和方案由主要领导亲自审定,并跟踪问效。各处室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宣传工作经费要给予保障。督促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宣传重点,落实宣传责任,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质量考评办法》的有关要求,对各地区开展宣传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作为分配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一项因素。按照财政部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管理规定,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宣传的相关管理工作。

(六)提高做好宣传工作的能力。通过加强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干部新闻宣传管理和新闻写作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农业综合开发通讯员队 伍,为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提供人才和组织保障。

篇2:通知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暂行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云农综办[2004]15号

各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为做好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规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透明度,让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了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整个建设和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最近研究制定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暂行规定》(国农办[2004)35号),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反馈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公示制(以下简称公示制),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州(市)农开办务必高度重视,在项目实施的各阶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公示制贯彻落实到实处。在实际工作中,对公示牌,公示栏、公示墙的设立,应符合经济适用,清晰规范的要求,坚决杜绝形象工程,禁设豪华公示牌。请及时将此<通知》转发到所属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

附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暂行规定>的通知

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暂行规定》的通

2004年4月5日国农办[2004]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透明度,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监督,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研究制定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暂行规定》,现随文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在执行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反馈。附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暂行规定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的透明度,主动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监督,确保项目实现预期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2]13号)和财政部《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财发 [2003]93号)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公示制(以下简称公示制)是指县级农发办事机构和项目实施单位通过在项目区设立公示牌、公示栏等形式,公布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有关内容,以接受项目区农民群众和社会监督的制度。

第三条 公示制应当遵循真实、及时、公开的原则,县级农发办事机构对公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四条 县级农发办事机构作为公示的直接责任人,承担项目实施和竣工验收阶段的公示,指导和监督项目乡镇、村组做好项目申报阶段的公示。

第五条 项目申报、实施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应实行公示制。

(一)项目申报前,拟申报项目的乡镇应向农民群众公示项目的建设地点、规划方案、需农民筹资投劳方案等内容,以广泛听取农民意见,优化项目设计,确保农民筹资投劳方案的落实。

(二)项目实施阶段,以项目区为单位向农民群众公示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工程及数量、财政资金及农民筹资投劳的使用计划情况等。在主要单项工程实施地点,向农民群众公示所建工程的标准、投资和施工、监理单位等情况。

(三)项目竣工验收后,以项目区为单位向农民群众公示项目的名称、投资完成情况(包括农民筹资投劳使用情况)、建设内容、主要工程及数量、项目预期效益、运行管护(包括管护范围、内容、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等)。

第六条 项目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的公示内容应向上一级农发办事机构备案。上一级农发办事机构发现公示内容不当或错误的,应责令改正。经省级农发办事机构或国家农发办同意,项目实施计划进行调整的,应在竣工验收阶段的公示中予以说明。

第七条 公示的方式主要采用在项目区内设立公示牌、公示栏、公示墙等,也可采用印发简报、宣传单或在当地新闻媒体发布信息等方式。

第八条设立公示牌、公示栏、公示墙等,应符合经济适用、清楚规范的要求,尽可能利用排灌站和机电井管护房等建筑物,坚决杜绝形象工程,严禁建设豪华公示牌。

第九条 申报审批阶段的公示应至少保留20天,项目实施阶段的公示应至少保留10天,竣工验收阶段的公示应至少保留3年。

第十条 各阶段的公示都应注明对公示内容的质询、举报渠道,如电话、信箱和联系人等。

第十一条 项目区农民群众如对公示内容有疑问,可以向县级农发办事机构提出质询,县级农发办事机构应当在15天内作出答复。

第十二条 县级农发办事机构未及时作出答复或者质询人对答复不满意的,质询人可以在答复期满后15天内向其上一级农发办事机构反映。上一级农发办事机构应在30天内,对反映事项进行核实并作出处理决定。对以实名反映的,应以书面形式将处理结果通知质询人。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农发办事机构要将公示制执行情况作为项目和资金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指导。

第十四条 各省(区、市)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国家农发办备案。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国家农发办负责解释。

篇3:通知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汪洋强调, 农业综合开发要按照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总体部署, 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 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 着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要积极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提高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和面向市场的能力。把资源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 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把开发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相结合,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汪洋强调, 要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机制, 增加财政投入, 并通过市场化的办法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金等投入农业开发。多种方式调动农民积极性, 吸引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建设和管护。推进各类农业建设规划衔接配套, 加强资金整合使用,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监管。

篇4:通知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关键词】创新思路——关键环节精准发力

面对新常态下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点明确提出,着眼全局,自觉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大局中去谋划推进,在新“四化”同步发展中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主动推进改革创新,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更加符合中央战略决策部署,更具创造性和生命力。

要点强调,充分认识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独特优势,在发挥“综合”优势中科学定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

按照要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将“始终把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实施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夯实基础”。同时,“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开发效益。”

要点还特别提出,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更新发展理念,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发挥综合优势,以高标准农田为平台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探索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结合新途径,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集成和示范效应。

推进简政放权、责权结合。进一步下放审批权力,实行分级管理。明确各级机构职责,简化管理程序,在管理机制和政策上“松绑”;在扶持重点和业务上“瘦身”,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大胆创新。

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开发效益。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持有管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探索制定农业综合开发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试点项目扶持政策。

【关键词】首要任务——建设高标准农田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0年年底,农业综合开发要建成4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重点中型灌区1575处。

为此,要点明确提出,要始终把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各省(区、市)要严格按照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规划,进一步明确区域布局、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围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有效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真正实现“藏粮于地”。实施“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鼓励各地先行先试,推进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实现项目和项目、资金和资金之间的“无缝对接”。同时,大力推进中型灌区项目建设,集中财力支持改造和延伸建设干渠、毛渠,为已建好的高标准农田“最后一公里”接通“毛细血管”。

今年,国家农发办将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持有管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准入门槛”,放宽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经营规模限制条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后形成的资产移交给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使用和管护,资产收益由全体成员共享。研究探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使用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

【关键词】新型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也是下一步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

今年,农业综合开发将大力扶持带动力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向优势特色产业带集中,提升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结合度,共同做大做强。支持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联合集聚发展,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及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共享发展成果。逐步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纳入扶持范围,提出针对性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订单农业、企业加农户、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在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方面,今年将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支持区域优势显着、主导产业明确、引导示范作用突出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培育和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在扶持方式上,今年将继续完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政策。将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统一谋划、整体布局、组合实施、一体化推进,使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当地产业发展环境配套衔接。进一步完善产业化经营扶持方式,适当拓宽资金的使用范围,探索股权投资基金扶持方式。对于投入到合作社的财政资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支持农产品[3.87% 资金 研报]流通环节力度,探索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支持政策等。

【关键词】调整布局——力促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竭泽而渔。今年的工作要点特别提出,注重生态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按照要点,今年将进一步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布局,围绕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开发条件,以“保、调、转、退、减、进”六字方针为统领,调整和优化农业综合开发布局。对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限制性开发区制定不同的开发政策,实施不同的开发方式和扶持措施,把调整和优化布局逐步落实到位。

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点明确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路径,包括:积极推进高效节水措施推广应用;大力支持发展循环农业;加大生态综合治理力度。endprint

今年将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机制,将开发与农业的科技推广应用相结合,提高项目的科技水平。大力推广土壤改良、配方施肥、优良品种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搞好先进适用技术的组合配套,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努力把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关键词】完善机制——让综合开发更具生命力

面对新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任务,要点提出,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创新。其中包括:健全协作机制,进一步提升部门项目扶持效果;完善政策制度,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活力;提升运行效能,努力推进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今年将加大部门项目建设力度,把部门项目工作纳入到农业综合开发全局和各部门工作大局中去考虑,进一步调整扶持重点,优化支出结构,推动单个部门项目规模“由小变大”,项目布局“由散变整”。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建设。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研究启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等项目。

在政策制度方面,今年将全面梳理现行农业综合开发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研究确立新的制度框架,建立制度建设定期报告反馈机制。围绕加强管理和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完备、衔接配套、规范高效的政策制度体系。

今年将进一步下放审批权力,实行分级管理,赋予地方农发机构更大的自主权。围绕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和职能定位,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充分发挥两类项目综合优势,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全力打造本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研究制定农业综合开发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相关政策。其中包括:探索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采取贷款贴息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和带动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筹集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

完善现代农业试点项目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扶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政策。放宽农业园区功能区设置条件,立足实际开展持股龙头企业试点,调整各类项目财政资金投入比例,合理确定园区规模和粮食种植比例。

篇5:通知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豫财农[2004]24号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县级报账工作的通知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四年二月十九日)

农业综合开发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财政无偿资金县级报账制度。实践证明,各地通过实施县级报账制,规范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了项目工程质量。但也有个别地区没有严格实行报账制,有的地区存在报账程序不规范,报账手续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质量。针对存在的问题,各地要认真对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报账实施办法》(财发[2001]11号,以下简称《办法》)进行检查,积极推行规范的县级报账制,切实管好用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

一、要高度重视县级报账工作。今后所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必须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资金,也要实行县级报账。要把是否执行县级报账制作为考核项目县项

目和资金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从2004年起,凡是没有实行县级报账制的,一律取消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资格。

二、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在报账制实施过程中的职责。原则上由县级财政部门负责报账资金的日常核算和管理。财政部门委托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以下简称农发办)报账的,财政部门仍然要参与报账凭证的审核。项目建设单位要做好报账的基础工作,认真编制或审核单项工程预决算,核算单项工程成本。

三、规范报账审核程序,明确拨款手续。县级财政部门(农发办)在报账过程中要明确和细化报账程序,完善拨款手续,严格把好审核关。实行工程承包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完成一定工程后方可提出用款申请,除按((办法》的要求提供相关报账手续外,还需提供单项工程的验收报告,经建设单位、农发办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拨付资金;未实行工程承包需预拨工程款的,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和额度办理资金拨付手续,报销工程材料款时,还需提供材料的出库和入库单。凡是审核把关不严或未按规定手续进行报账出现严重问题的,要相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办法。县级财政部门(农发办)必须对报账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三专制度”,严格按《办法》规定实行规范的县级报账制。凡未按《办法》规定实行以拨代报的,均按未执行县级报账制处理。报账过程中要加强凭证管理,坚决杜绝大额现金支付和白条入账等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五、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省、地(市)级财政部门(农发办)要加强对县级财政部门(农发办)财会人员的培训,坚持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培训,使财会人员做到既熟悉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又了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

篇6:通知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国农办[2009]10号

2009-02-0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我办研究制定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9年工作要点》,业经财政部领导同意。现印发你们,供参考。

附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9年工作要点

二00九年一月二十一日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9年工作要点

2009年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贯彻落实“扩大内需、1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一年。做好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持农民增收良好势头、有效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以下简称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现代农业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工作要点是:

一、以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大力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

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力度”等要求,切实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稳步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继续坚持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中央财政资金分配要进一步向13个粮食主产省份倾斜,项目安排要进一步向13个粮食主产省份集中。各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省份要进一步集中资金,重点加大对本地区纳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的粮食生产大县(市、农场)的扶持力度,支持其集中连片地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促进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和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

(二)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土地治理项目投入的比重,确保达到75%以上,重点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除少数生态建设任务较重的省(区、市)外,其他各省(区、市)安排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含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财政投资不得低于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总投资的90%。同时,将改造中低产田项目亩投入标准在2008年的基础上再提高20%,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修建小微型抗旱水源工程,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三)积极支持生态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生态脆弱省(区、市)要集中本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资金,重点向生态脆弱地区或丘陵山区倾斜,支持草原(场)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沙化治理等,鼓励生态治理与优势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为项目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调整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方式,从2009年开始,不再安排中央财政投资参股经营项目资金,取消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有偿投入,采取财政资金无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民2 持续增收。

(一)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农业产业化龙头,特别是资源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建立了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市场竞争力强的国家级、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培育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支持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支持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大对规模化饲养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畜牧业,确保畜禽蛋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

(三)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调整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活动,不断加快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效益和组织化程度提高,逐步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三、抓好部门项目建设管理,发挥部门项目示范带动作用

继续加大部门项目投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部门项目管理,提高部门项目建设质量,充分发挥部门行业技术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一)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步伐。进一步增加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投入,积极争取将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投入列入2009年增发

国债扶持范围,适当扩大“地方先投入资金建设,中央后拨付补助资金”试点,加快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步伐,为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更为可靠的外部水利灌排条件。加强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注重灌区管理单位内部改革,支持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促进灌区建立节约用水、积累资金和工程管护的长效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二)适应项目管理模式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部门项目管理。继续实施好东北黑土区、长江、黄河等重点区域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大对木本粮油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良种繁育、优势特色种养示范、林业生态示范、名优经济林示范等项目。从2009年开始,部门项目由中央有关部门农发机构组织评估、审定,报国家农发办备案、确认,项目实施计划由国家农发办与中央有关部门联合批复。为适应项目管理模式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部门项目管理,要科学制定部门项目申报指南并公开发布,加强项目扶持方式前瞻性研究,不断充实项目库建设,切实加强项目评审工作指导,确保择优选项。完善部门项目联合布置计划编报、联合批复项目实施计划等工作,督促地方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强部门项目管理培训工作。强化部门项目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工作,重点加强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项目、油茶低改项目、西部地区脱毒马铃薯繁育项目的检查力度。扎实做好部门项目历年数据统计汇总、科技示范项目历史数据整理等基础性工作。

(三)在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部门项目管理办法。为适应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要求,提高部门项目管理水平,将会同中央有关部门修订完善有关制度,进一步明确地方有关部门和财政部门在部门项目申报、评审、实施、管理等环节的职责和工作程序,明确部门产业化经营项目实行财政资金全部无偿投入后的扶持方式、资金使用范围,建立落实地方财政配套3 资金和企业(部门)自筹资金的激励约束机制等。

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推进机制创新

围绕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水平。2009年调研的重点选题是: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作用的新思路;如何适应建设粮食核心产区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开发县的区域布局;如何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大力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如何按照公共财政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方式;在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后,如何加强项目指导和监督,确保择优立项等。同时,要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机制创新:

(一)引导支农资金整合,完善统筹开发机制。一是研究探索在粮食主产省份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为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要研究探索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提高投入标准和建设标准,提出以示范工程为平台引导相关支农资金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等具体的政策措施。二是认真总结“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为继续推进这项试点工作打好基础。三是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引导促进其他支农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努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大贴息力度,探索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财政资金引导机制。完善贴息办法,着力加大贴息力度,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基地建设、技术研发和节能减排等。研究探索产业化经营项目以奖代补扶持方式,根据带动产

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任务完成情况,奖励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额度的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多完成多奖励,吸引信贷及其他社会资金投入。认真总结“先建后补”试点工作,在投入的地方财政资金、农民筹资投劳和完成的开发任务达到一定比例后,中央财政资金再给予补助,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三)从严控制开发范围,完善开发县管理机制。按照集中投资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的要求,从严控制开发范围,集中资金,重点向粮食生产大县(市、农场)倾斜。研究建立开发县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着力研究探索开发县适时退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能进能出、结构优化、奖优罚劣、充满活力”的开发县管理机制。

(四)加大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统筹安排力度,完善两类项目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继续坚持“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思路,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总体要求,结合当地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紧紧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统筹安排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将土地治理项目区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五、完善政策制度,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

(一)修改完善政策制度。认真总结《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第29号令)立法后评估工作,适应农业综合开发调整资金政策、完善扶持方式、改进项目管理模式的要求,修订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研究编制中低产田改造促进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制订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综合性检查办法和专项检查办法;修订农民筹资投劳管理办法、部门项目管理办法、竣工项目验收考评办法;健全完善对聘请中介机构的考核评价体系等。

(二)研究探索制度创新。认真组织开展各项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制度创新。研究起草产业化经营以奖代补项目管理暂行规定;探索建立产业化经营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促进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有机结合指导意见、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实施土地治理项目指导意见。

(三)加强监督检查工作。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模式实行重大改革,所有产业化经营项目和部门项目原则上分别由省级和中央有关部门农发机构评估、审定,报国家农发办备案、确认。为确保择优立项,国家农发办要加强对项目评审工作指导,细化项目立项条件,完善项目评审程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跟踪了解部分地区或重点项目评估、审定情况,严格防止上人情项目。认真抓好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科技、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三期等外资项目计划执行工作,督促各项目省加快项目提款报账进度,认真做好项目物资采购工作和亚洲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前期工作,切实做好外资项目检查和英国赠款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水利改革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积极配合审计署做好2008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工作,配合监督检查局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内审工作,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竣工项目验收考评和在建项目综合性检查工作。重点开展四项检查:一是检查项目管理费、农业科技投入、工程监理费、工程管护费等的使用情况;二是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查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评审情况;三是检查地方特别是地方财政配套保障试点地区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四是检查投资参股经营项目规范运营情况、资产运营机构履行职责情况,督促参股企业及时足额上缴中央财政国有股权分红收益,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尽早退出国有股权等。发现问题,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进一步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要在继续坚持过去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突出加强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全面加强以选准项目为核心的监管,确保择优立项。实行竞争立项、立项公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项目库,实行专家评审,认真细化评审标准,督促指导地方选好项目,建立健全项目评审责任制,严把项目立项关。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资金规范安全使用。严格规范县级报账制度,加强农发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好现有财务软件、统计软件作用,注重运用“金财工程”平台,加强对资金拨借、使用、回收等资金运行各环节的监控,进一步提高资金安全使用水平。三是推行工程监理制、项目招投标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进一步提高项目工程建设质量。财政投资10万元以上的单项工程都要纳入监理范围;主要单项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主要设备和材料的采购,都要实行公开招标;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建设内容,都要进行公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加强工作考评,体现奖优罚劣。健全完善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按照工作情况分配资金,奖优罚劣,进一步提高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

六、认真筹备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座谈会,努力做好宣传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总结交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经验,研究采取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的政策措施,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上新台阶,要继续做好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座谈会(与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套开)筹备工作,争取座谈会尽早召开。

进一步加强与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重要宣传媒体的联系,组织并督导地方做好宣传工作,努力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认真做好重要信息报送工作,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关心和支持。及时编发简报、情况反映,加强在财政部门户网站上的宣传,继续抓好《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和《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的编印发行工作,突出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绩和主要经验做法,努力为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

七、加强作风建设,精心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一)切实加强学习和培训工作。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增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积极参加部内举办的干部培训活动。重点组织开展财务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验收考评与检查、综合处业务、外资项目管理培训。同时,继续在办内举办财政改革与发展、农业改革与发展等系列讲座。改进培训方式,充实培训内容,加大培训力度,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努力提高培训效果。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切实加强干部培训工作。

(二)认真做好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一是积极争取增加中央财政资金投入。争取中央财政预算较大幅度增加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尽力争取国债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扩大2009年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规模。依据农业综合开发目标任务,科学测算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需求,认真编报2010年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预算,积极争取利用外资。二是督促地方足额落实财政配套资金。认真总结地方财政资金配套保障试点、地方财政先配套中央财政后补助试点等做法,严格奖惩措施,督促各地在财政预算中足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鼓励和支持各地区积极争取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等其他渠道相关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投入。三是及时拨付

2009年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进一步加快中央财政资金拨付进度,争取在2009年6月底之前基本将项目资金拨付完毕,督导地方加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进度,确保资金及时发挥效益。四是改进资金分配和决算编报工作。修改完善中央财政资金分配办法,在做好对各地区资金和项目管理质量考评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综合因素法”科学分配中央财政资金。做好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决算编报工作,及时分析研究资金拨付、使用、管理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五是及时核销财政有偿资金呆账并做好到期财政有偿资金的回收工作。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办法》(财发[2008]61号),核销到期财政有偿资金呆账。及时下发到期有偿资金催收通知,督促地方做好到期有偿资金清理和回收工作,确保有偿资金按期足额回收。

(三)继续做好统计工作。要切实把统计工作摆到重要位置。组织调配好人员力量,科学采集、整理统计数据,真实、客观、准确填报统计数据,认真细致编报统计报表,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同时,认真做好项目计划汇总、分析和考评工作。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廉政建设,严格遵守各项廉政建设规定。坚持按政策和制度办事。规范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自觉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求真务实,实实在在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虚心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全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

篇7:通知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 项目建议书》编写参考大纲

1、总论 1.1 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格式:×××省×××县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项目

1.1.2项目实施单位 1.1.3项目法人代表 1.1.5建设地点

具体到乡镇一级 1.1.6主要建设内容、规模

包括人工造林(草)、封山(沙)育林(草)、低产低效林改造、1 工程固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某一种或几种生态示范类型作为建设内容)

1.1.7项目建设期

1年

1.1.8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1.1.9建设效益 1.2 编制依据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4 结论

简要描述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建设投资的可行性。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背景及意义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 建设地点或范围 3.2 项目区基本情况

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林业生态建设情况等。3.3项目建设条件 3.3.1基础设施条件 3.3.2苗木供应条件 3.3.3自然立地条件

3.3.4工程实施有利条件

4、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5、项目建设方案

5.1 建设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2 建设规模与布局

人工造林(草)、封山(沙)育林(草)、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固沙几种形式的建设任务及其分布布局,(附图)5.3 建设技术措施方案 5.3.1人工造林技术方案

(1)造林地现状(2)林种选择(3)树种选择(4)整地(5)苗木与植苗(6)配置模式(7)抚育管护(8)苗木供应保障 5.3.2封山育林技术方案

(1)封育区现状(2)封育类型(3)封育方式

3(4)封育年限(5)封育措施

5.3.3 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方案

(1)低产低效林现状(2)改造方式(3)管护

(4)苗木需求量及保障供应 5.3.4 固沙工程技术方案

(1)固沙区现状(2)固沙技术措施 …… 5.4 实施进度安排

实施期限1年,安排到月份。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投资估算 6.2资金筹措

7、效益及风险分析 7.1生态效益 7.2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直接经济效益及带动农户增收情况 7.3社会效益

7.4风险分析

8、保障措施 8.1领导保障 8.2技术保障 8.3组织保障 8.4机制保障 8.5宣传保障 8.6资金保障

9、结论

附表:

1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2项目建设任务安排表

3项目建设用苗量表

4苗木规格、价格表

5工程量表

6投资估算表

7资金筹措表 附图:

1项目区位置图

2项目区现状图

篇8:通知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近日发布了《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将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要, 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更大力度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经营项目, 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扶持的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 农产品加工项目, 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根据申报指南,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对象, 主要是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项目主要采取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种方式。

篇9:通知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2万亿斤,比上年增产247亿斤,增长2.1%,实现粮食十年连续稳定增长。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大约在1.4万亿斤。按照目前1.2万亿斤的产量基数,要保持年度产需基本平衡,粮食总产要增加两千亿斤,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只有抓住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核心,才能确保这一基本目标顺利实现。

做好财政支农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保障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认识到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是靠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来支撑的,农业的自然资源主要由水、土壤、气候、生物四大资源构成。但目前我国农业的自然资源面临着不可持续,甚至有些方面已难以为继,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水资源来讲,目前全国用水总量已突破600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的74%。其中农业用水约占64%,工业约占22%,居民生活用水占12%,生态环境补水占不到2%。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比重居高不下,生产1公斤粮食耗水量高达800公斤,而世界平均为500公斤。此外,雨量分布不均,南涝北旱比较突出。北方地区长期干旱,一些西部地区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雨农不同季,需要种粮的时候没有水,不需要时洪水泛滥。更严重的是,由于大量超采地下水,全国已形成大量地下水漏斗区,其中河北是全国最多的地下水漏斗区,影响较大的7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面积达4500平方公里。据调查,华北某县共打井两千三百口,有两千二百口已经不能再用,若再抽水,还得往下打。水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就土壤资源来讲,第一,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扩大,大量耕地被侵占,而且大部分被侵占的耕地都是好地。习总书记讲占平原补山区,占平地补凹地,占粮田补荒地,这是一个严重问题。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土地的面源污染问题。一个是农业牲畜粪便的污染,全国大约每年产出25亿吨的牲畜粪便,这些牲畜粪便大都没有进行处理,而是直排到农地。二是农作物秸秆每年要产出6到7亿吨,秸秆大量焚烧,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源头。三是农用薄膜,即所谓的白色污染,在使用滴灌的高产地区,白色污染尤为严重,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使用的农膜标准低,不能回收,长期埋在地里,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

第三个是重金属污染问题。经专家论证,我国耕地污染中重金属污染约5000万亩,但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目前全国耕地面积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而且污染还在转移扩散。

第四个是化学污染问题。我国的农业高产要靠化肥、靠农药。我国农业生产每年大概消耗1亿吨化肥,等于每5斤粮食就要使用1斤化肥。每年使用130万吨农药,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5倍。化肥施用率在33%,农药施用利用率为30%。

第五个是由于长期不注重生态保护,很多地方水土严重流失,呈现石漠化、沙漠化和盐碱化,森林资源锐减,草原蜕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

此外,温室效应,空气污染,霾等各方面都导致气候发生了变化,对农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3月国务院召开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全体会议,会上汪洋副总理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效,特别指出,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持续推进,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强调农业综合开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支撑,是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农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经国务院批准,到2020年全国要建4亿亩高标准农田,其中农业综合开发独立承担3.4亿亩。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必须要以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前提,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调整开发布局,充分发挥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今后,农业综合开发要“把握一个总基调,明确三项硬任务,落实三大推进措施,构建一个保障体系”。一个总基调就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三项硬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三大推进措施就是优化农业综合开发布局,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机制。一个保障体系就是强化部门协作和组织保障。

为确保三项任务的完成,要围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重点采取以下关键措施。首先,要根据农业资源环境状况,划分重点开发、保护性开发、限制性开发三大区域。具体来说: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地方划为重点开发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我国粮食核心产区;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的恢复潜力,通过开发能够达到生态平衡的地方划为保护性开发区,适度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我国农业生态区;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作为限制性开发区,不再大规模进行土地治理,使这些地方修养生息,恢复生态。按照三大区域的划分,调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以县为开发单位,通过编制年度滚动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有效实行规模开发。

nlc202309041322

其次,实施“保”、“调”、“转”、“退”、“减”、“进”六字方针。

保,就是围绕“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战略,确保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根据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改造重点中型灌区1575处。

调,就是要调整开发布局、开发结构和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比例。调布局,就是要在批准的各省(区、市)总体框架下,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按照三大区域划分的原则,分解落实到适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开发县。无论哪一类区域,都要以水资源为前提,以土壤资源为基本,以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为必备条件。在适合种粮食的地方,既支持以灌溉农业为主的地区大规模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又支持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地区加大土地治理力度和节水工程设施建设。将不适合种粮食的地方,调整为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时,完善开发县退进机制。调结构,就是既以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为开发重点,同时兼顾其他地区,发展各具特点的优势特色产业,并按照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把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一县一特”产业发展、生态治理等项目调整到合理区间。调比例,就是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以及生态治理项目投入比例,根据不同区域分别确定不同的比例。其中,重点开发区域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护性开发区域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化项目的投入要适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限制性开发区域用于生态治理的投入要占较高的份额。同时,三大区域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比例也应有所区别,特别是支持发展股份合作的投入比例要逐步增加。

转,就是要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方式。突出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围绕农业发展转型升级这一抓手,立足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中心,大力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探索财政补助资金形成资产交由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转变。

退,就是要退出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重金属严重污染的耕地、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耕地,以及一些投入产出效益很低的项目。同时,严禁在湿地、草地、林地和25度以上坡耕地上开发农田,严禁围湖造田和填海造田。

减,就是要在实行保护性开发的地方,缩小开发范围,降低开发强度。对依靠开采地下水、又得不到有效恢复的地区,减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年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尽量不再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进,就是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模式,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同时研究探索运用国内现有财政支农政策,对符合国家要求的农业“走出去”项目给予支持。

按照上述方针,对三大区域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开发方式、实行有差别的中央财政投入政策,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实行战略性调整必须抓好的首要任务。同时,促进农业综合开发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多部门共同协商和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作者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

篇10:通知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1年工作要点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1年“三农”工作部署,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和财政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重点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方式,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基础工作,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资金和项目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工程建设质量、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为实现粮食“八连增”和农民收入“八连长”、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工作要点是:

一、以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

(一)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及其他增产潜力大的地区的支持力

度。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更加注重对主产区的支持,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和木本粮油等要求,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资金,规模开发”的原则,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及其他增产潜力大的地区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各地区产粮大县特别是纳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的800个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适当兼顾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棉花、油料、糖料和木本粮油等优势农产品生产。

(二)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搞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大兴农田水利等要求,明确除生态建设任务比较重的省(区、市)外,其他地区安排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的财政资金,不得低于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的90%。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中央财政新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鼓励各地区积极利用中央财政存量资金安排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坚持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突出抓好以农田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建设,加强抗旱能力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继续在切块分配给各地区的中央财政资金中安排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可靠

的外部水源条件。

(三)认真做好利用金融资本实施土地治理项目试点工作。为增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决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资金不足的难题,加大信贷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11年拟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内蒙古、吉林、广东、甘肃、宁夏等5省(区)农垦企业开展全额贴息撬动银行贷款支持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试点。要抓紧制定试点方案,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四)支持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林网建设,为项目区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生态脆弱的省(区、市)要集中本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资金,重点向生态脆弱的地区或丘陵山区倾斜,积极支持草原(场)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沙化治理等。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将生态综合治理与发展当地的优势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生态治理的综合效益。

二、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五)继续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主要采取贷款贴息方式,积极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建立了合理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储藏保鲜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60%以上资金要用于贷款贴息项目,贷款贴息项目中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资金比例要达到35%以上。

(六)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种养。以发展壮大区域优势

主导产业和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主要采取财政补助形式,重点扶持示范带动能力强、在工商部门注册、组织结构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水平、生产组织程度和生产效益。2011年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补助资金60%以上要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科学确定财政补助项目扶持的重点产业、关键环节,深入研究不同扶持对象、不同建设内容财政补助项目的立项条件,完善项目立项标准。

(七)大力支持大中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大销区就地生产和就地供应力度等要求,农业综合开发一方面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农民发展蔬菜生产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加大对大中城市特别是北京、天津和环京津地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蔬菜应急保障能力,缓解蔬菜供求偏紧、价格上扬引发的矛盾。

三、加强沟通协作,抓好部门项目和外资项目建设

(八)加大部门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木本油料的扶持力度,加大良种繁育投入力度。启动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二期工程,并将内蒙古、辽宁纳入治理范围,继续推进陕甘宁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好新型合作示范、优势特色种养示范、林业生态示范、名优经济林等示范、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土地

复垦项目。加强中型灌区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推进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促进灌区建立节约用水、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有效机制,确保改造后的中型灌区长期发挥效益。

(九)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部门的行业技术优势,做好投资和政策等衔接工作,探索建立部门项目和地方项目互相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协作机制。积极探索与农业部门合作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巩固和完善联合布置部门项目申报、计划编报、联合批复计划等工作,加快计划批复,督促地方加快部门项目建设进度,严格资金管理。加强与有关部门联合调研,强化部门项目管理培训。督促地方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机构积极参与部门项目管理,切实落实部门项目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十)加强和规范部门项目管理。修订完善部门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地方有关部门和财政部门(农发机构)在部门项目申报、评审、实施、验收等环节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参与有关部门完善“十二五”部门项目规划,尽早印发指导各地区工作。认真落实部门项目申报指南、加强部门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通知的要求,加强项目库建设,不断强化部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对部门项目评审工作的指导、监督,确保择优立项。进一步做好部门项目计划汇总分析、统计等基础工作。

(十一)加强外资项目管理。完成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科技项目全部招标采购工作,督促地方做好项目扫尾工作,完成项

目提款报账工作。编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三期项目竣工报告,汇总编制项目资金决算。继续实施好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适应气候变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积极配合审计署做好外资项目审计工作。加强与各有关单位的沟通协作,做好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工作,配合亚洲开发银行做好项目评估工作,争取项目尽快实施;做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可持续发展农业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四、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机制创新

(十二)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条例》起草前期准备工作。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解决农业综合开发立法滞后问题,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水平,拟进一步开展立法调研、提出立法框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做好《条例》起草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尽快启动《条例》起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三)修改、制订配套制度办法。根据新修改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63号),及时修改开发县管理办法、项目评估办法、资金报账实施办法、加强验收工作指导意见、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质量考评办法、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制订土地治理项目管理费使用补充规定、综合检查办法、绩效评价办法、委托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的制度办法。编辑出版《农业综合开发制度汇编》。

(十四)推进机制创新。进一步推进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

经营项目有机结合试点工作,完善两类项目结合机制。适当扩大产业化经营项目“先建后补”试点。继续安排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地方先行投入”试点,促进地方落实财政配套资金。调查了解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密切相关的其他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继续探索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为平台,统筹使用支农资金的机制。同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其他有效扶持方式。

五、加强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十五)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争取中央财政较大幅度增加投入。加快利用外资有关前期工作步伐。落实地方财政配套保障办法,督促各地区在财政预算中足额落实财政配套资金。鼓励和支持各地区积极争取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等其他渠道的相关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自愿为其直接受益的项目建设筹资投劳,吸引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

(十六)加强资金管理。做好资金分配工作,根据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任务,按照“综合因素法”科学分配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突出体现奖优罚劣。加强预算执行工作,努力加快2011年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拨付进度,督促地方加快项目建设和资金支出进度,严格执行财政资金专人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制度和县级报账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好2012年预算编制工作,科学测算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需求,努力争

取增加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提前下达2012年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及部门项目资金指标。同时,做好提前通知地方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转移支付指标工作,督促地方逐级提前通知转移支付指标并全额编入下一年初预算,提高预算完整性。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决算编报工作,加强对决算数据的分析,研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督促地方做好到期有偿资金清理和回收工作,确保有偿资金按期足额回收。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办法》的规定,做好到期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工作。

(十七)强化项目管理。抓紧完善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评审指标体系,积极推进两类项目评审指标体系在评审工作中的应用。加强专家库建设,充实完善项目评审专家队伍。认真组织做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和配套实施的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以及新增开发县的评审工作。同时积极指导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严格按规定组织项目评审。进一步加强评审抽查工作,对问题多的省份加大抽查比例,对问题少的省份减少抽查比例。严格项目实施管理,大力推行资金和项目公示制、土地治理项目主要单项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主动吸收项目区群众参加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监督管理。将工程管护放在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拍卖、租赁、承包和业主负责制等有效形式,明确已建成工程所有权、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措施,保障已建成的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十八)改进和加强统计工作。研究改进统计数据采集方法,— 8 —

保证数据来源科学可靠。探索对统计结果进行监测验证,提高统计数据公信力。督促省级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加强对基层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填列统计数据情况的核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认真审核汇总统计报表,提交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加强统计工作质量考评,引导和督促地方各级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更加注重统计数据的分析应用,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十九)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为适应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扩展升级的需要,及时组织升级后的信息系统运行测试和软硬件安装,开展信息系统培训,督促地方安排专人负责信息系统启用工作,落实有关费用,组建系统运行环境,切实做好运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信息系统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继续完成项目库管理系统和整合财务软件、强化资金管理子系统功能等工作,最终实现对资金和项目全程监控监管。

(二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取消三年一次项目竣工验收考评,对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进行全面综合检查。重点检查2010年资金管理和项目建设情况、以及2009年和2010年两次综合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采取主动邀请财政部驻各地区专员办和继续委托社会中介机构等形式开展检查。抓好检查培训,努力提高检查人员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认识和了解。积极开展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地方先行投入”试点等的专项检查。配合审计署做好2010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工作。对审计和检查发现的问题,督促抓好整改,并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按照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质量考评办法,组织开展工作质量考

评,将考评结果纳入资金分配综合因素,督促地方和有关部门提高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同时,注重发挥基层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机构特别是乡镇财政所就地监管的作用,切实加强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实施全过程监督。

六、加强政策研究,扩大宣传影响

(二十一)抓紧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修改印发“十二五”工作安排意见。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有关要求,及早启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抓紧修改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工作安排意见》。在广泛征求和充分吸收相关意见的基础上,将《规划》和《意见》提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审议。审议通过后,及时召开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具体安排“十二五”工作,部署各地区或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十二五”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确保国家规划落到实处。

(二十二)加强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探索建立定期分析“三农”形势的制度,采取召开形势分析会议、请地方和有关部门报送相关材料等形式,加强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农村形势的分析研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出进度和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时汇总起草形势分析材料。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发展食用油料、发展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等农业政策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为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政策奠定基础,为更好地做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服务。

(二十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的— 10 —

研究,提出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的意见。总结膜下滴灌节水技术试点情况。按照“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研究制订土地治理项目不同区域的扶持政策。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研究,提出完善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的思路和建议。开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调研工作,完善相关政策。开展投资参股经营项目后续监管工作调研,提出加强投资参股经营项目后续监管工作的意见。改进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和研究,提高调查研究质量,认真写出有份量、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二十四)扩大宣传影响。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把握好宣传时机,提高宣传的质量和效果。突出宣传重点,加强在中央和地方重要媒体的宣传。积极做好重要信息报送工作,主动通过“财政信息专报”反映农业综合开发重要工作动态。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简报》、《情况反映》质量,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报送相关材料,汇报、反映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情况。认真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答复,积极争取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参观考察,虚心听取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发挥网络宣传快捷方便的优势,大力推进财政部门户网站农业综合开发信息发布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常态机制,及时更新网站上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工作动态和其他信息。继续抓好《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编辑、发行工作,充分发挥杂志的宣传作用。加强对地方宣传工作的指导,督促地方切实做好宣传工作。

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二十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提高干部素质为目标,提高工作能力为核心,加大培训力度,改进培训方式,重点开展项目评审、资金管理、综合检查、信息管理系统等培训,努力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继续举办财政改革与发展、农业宏观政策等系列讲座。组织开展“农发青年下基层调研”活动,关心和促进青年干部成长。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农业综合开发干部队伍。

(二十六)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人生观和利益观,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各项廉政建设规定,认真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按政策制度办事,严格遵守资金分配和项目立项程序,在资金和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始终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同时,按照新修改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重新开展权力梳理,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力度,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堵塞制度漏洞,进一步规范资金和项目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和干部安全。

(二十七)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坚持“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财政工作宗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牢记回良玉副总理“服务农民要有感情、开展工作要有热情、开拓创新要有激情、献身事业要有痴情”

上一篇:小学作文:大瀑布的葬礼下一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题库(400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