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2024-08-18

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精选6篇)

篇1: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一、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SWOT分析

1劣势分析

1.1协同创新不足。由于地方院校和政府、院所以及企业的协同不足,实践教学开展困难。一方面,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和企业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地方资源有限。一般地方很少有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

1.2核心竞争力缺乏。地方高校受其自身层次和地域性特征的影响,在与全国重点高校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学生素质有差距。同时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相比,实践能力又比较欠缺。所以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人才培养未形成具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1.3实践师资队伍缺乏。人才队伍引进的重点是院校毕业的高学历人才,注重科学研究水平忽视实践水平。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和针对性不够,教学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特别是实践创新教学能力不足。另外由于政策的导向,教师自身普遍对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够重视。

2机会分析

2.1高等教育得到广泛关注。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和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下,高等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地方政府也意识到高等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力,而且地方高校也是本着服务地方的`理念而成立的,更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另外,据调查,“子女教育”一直都是中国居民投资意向和储蓄目的的第一位[1]。这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宏观环境。

2.2人才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较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事实证明,既有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本科生是最符合企业需求的。很多企业都反映专科生基础太薄弱,素质亟待提高。这也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提供了市场需求。而且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管理人才紧缺,市场需求旺盛。

3威胁分析

地方高校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威胁:重点院校、职业教育学院、同类院校等。地方高校不具备重点院校的“名牌效应”,也没有职业学院的实践条件,而层次相当的同类院校数量众多。地方本科院校因为多与重点大学办学定位向相似,已面临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生存窘状。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市场对人才水平要求的提高,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若不能满足学生和市场的要求,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

二、策略分析及发展对策建议

地方高校应充分抓住发展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而形成品牌优势。地方高校品牌优势的形成必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找准定位,确定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凝练为地方服务的特色,形成品牌,从而提升学校综合实力[2]。地方高校要建立健全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就要依托政府和行业组织建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为校企深度合作对接提供政策和组织保障。并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强保证。地方物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积极开展和邻近大城市资源的整合。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要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加强对现任教师的培训,强化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使其尽快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地方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只要充分发挥和强化自身优势,改善劣势,抓住发展机遇,与政府、行业、企业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未来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通过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可以向社会输送大量合格的高层次物流应用型人才。

篇2: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新问题也要求高校不断改革教育方法。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探索建立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预警教育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强化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部一直把加强学生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秀学生培养方式”。同时,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新问题也要求我们不断改革教育方法,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因此,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根据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预警教育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实施预警教育管理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观念转变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量激增,本科教育中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渐凸现。同时大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了动力不足、成绩下降、心理素质差、学业荒废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个性化教育与管理的理念,促使学生早日成才。

二是有利于是贯彻全面质量观,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总方针的需要。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遵守校规校纪,但对于学业或其它方面表现不佳的学生,学校通过不同形式的预警制度,发现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和辅导,才能帮助学生提升其学习成效及较好的心态,以良好的素质和心态面对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落实高等学校办学总方针的重要体现。

三是有利于深化以学生为本,教育为主,预警为辅管理理念的需要。根据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出发,协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学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预警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预警教育制度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其不同于旧有教育管理方式的特点在于体系化的构建。其体系内容包括:预警教育要素设定,预警教育信息数据平台和家校联动平台的建设,以及入学预警教育和“帮教督导”机制的建立。其中内容要素的设定是预警教育的核心,它确定了预警教育的范围、类型、等级和流程等内容;信息数据平台是预警教育的基础,为预警教育提供数据支持;家校联动平台是预警教育的保障,通过家校的沟通,形成教育管理学生的合力;入学预警教育和“帮教督导”机制是预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预警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支撑。

1.设定预警教育范围、类型、等级和流程

预警范围:适用于在校的全日制学生

预警内容:主要包括学习预警、纪律预警和心理预警三个方面。学习预警是指针对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学业困难和问题进行警示,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纪律预警是指对违犯学校纪律的学生,采取提醒、教育等方式予以预先警示,并责令改正;心理问题预警是指对因情感、经济、学业等方面的`原因,引起心理障碍,而采取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预警等级:根据学生在预警内容三个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或危机严重程度的不同,预警等级分为红色、橙色、黄色三级,每个等级根据预警内容不同罗列出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为标准依据。

预警流程:规定了学生如果达到预警条件,院(部)、学生工作者、专业教师、学生本人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各种措施的程序要求。

2.搭建预警教育信息数据平台

信息数据平台用于预警教育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基于校园数字化平台建立的预警教育数字化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学业预警的信息收集和预警学生信息档案的建设。其二是基于寝室、班级、系(部)三级网络建立的人工信息收集渠道,主要用于纪律、心理预警信息的收集和预警流程的监控。

3.搭建预警教育家校联动平台

家校联动平台是建立高校与家长保证畅通联系的平台。虽然现在有许多通讯渠道可以保障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但是由于涉及学生的信息内容比较庞杂,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有限等原因,家长无法及时有效的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因此通过家里家校联系平台,将每个学生的各项表现汇集到数据信息平台,家长可以通过在线查询实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并一道助力学生的成长。

4.建立入学预警教育和“帮教督导”机制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的发生。因此预警教育模式应当设定为一个完善的闭环模式。其起始点为入学预警教育,主要目的是预防。在入学期间,大学生面临着生活环境、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巨大变化,可能存在诸多不适应,入学预警教育将大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先告知,避免学生因不适应出现偏差。“帮教督导”机制,主要目的是纠偏。在学生受到预警通知后,需要学校从个性化教育及早介入到学生所面临的困惑。系(部)通过组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和朋辈同学,建立一对一的帮扶、督导机制,帮助学生尽早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三、结语

篇3: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一、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相对建设比较晚, 专业的建设一般都是基于社会需求来开设相应的专业, 在这种背景下, 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实践人才的培养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反映在物流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物流管理专业和其他文科类专业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立的培养中指出,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 经济、管理、工学学科相互渗透, 熟悉物流法规, 掌握系统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 能够从事物流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复合型物流人才。相对于其他的文科专业来讲, 物流管理专业本身更多涉及到物流运作的优化, 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具有物流优化背景和实际物流企业运作经验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学任务。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该专业的建设相对较晚, 在师资引进方面和后期教师培养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从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针对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与知名的高校物流专业培养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 实践教学培养方式方面。

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据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的比例分担根据上级规定的比例照搬实行。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 无外乎课内实践、企业参观、毕业实习等, 在具体的实践项目方面, 也大都依靠任课老师, 随意性较强, 缺乏教研室对实验项目的论证,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针对性不强, 为实验而实验的状况普遍存在。同时, 实验项目的实践能力培养模糊, 不系统, 直接的后果是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对培养的系统性、实践能力的针对性方面, 还有较大差距。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中, 应该围绕从基础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来进行。能力的培养也应从基础认知到综合运用的角度来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三) 实践教学资源方面。

随着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 物流理念、物流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 要求具有更多的配套资源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一些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较早的院校, 在融合现代物流管理的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打造现代物联网概念的实验室。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来讲, 专业起步晚, 学校资金也有限, 这些客观的原因也导致实践教学资源的缺乏。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本身来讲, 物流系统本身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环节, 所要求的实践教学资源也比较多。

二、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构建的指导思想

物流实践教学的建设应根据国家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规划, 结合地方院校的具体情况, 建立起一个具有地方院校物流专业特色的实验实践体系, 与物流行业发展相适应, 构建完整而有地方特色,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一) 注重实用型人才培养。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 对于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推进创业教育, 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 要满足社会对物流行业发展的要求, 对企业来讲, 需要的是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人才;对学生来讲, 课堂理论知识及自身对专业理论的学习, 但目标性不强, 理论应用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这样的情形下, 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论知识把握的前提下, 与社会与企业接轨, 培养符合需求的人才。

物流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 涉及仓储、包装、运输、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物流信息等诸多环节, 要求学生根据理论知识掌握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 同时物流也是一个系统学科, 要求能把各单项环节在二律背反的原理下进行整合运用, 这也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点, 社会要求的物流管理人才, 是具有对知识综合一定驾驭能力的以优化物流资源, 提高物流效率的物流人才。

(二) 提供教学科研平台。

随着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 在满足物流管理教学的基本前提下, 逐步转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理念, 通过实践教学平台,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提高;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的认知性、验证性、综合设计性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也使教学水平得到提升。通过实践教学, 可以促进更多的原创性的成果, 大大促进教师的研究水平。

(三) 服务地方经济。

地方本科院校物流实践教学的建设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桥梁, 学校根据地方特点, 和企业合作, 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 为地方物流企业服务。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中使学生加强了对社会物流行业需求的认识;另一方面社会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对地方院校的物流专业理论指导也有较强的需求。对于实践教学来讲, 走向企业, 服务地方, 无疑是一个多赢的选择。

三、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构建的思路

(一)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应用人才教师水平是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要强化对教师的引进、培养管理工作。在引进方面, 除了对专业方面的要求外, 可以对一些双师型人才的引进, 在已有的教师队伍中, 要不断加强学历培养的同时, 优化专业教师结构, 让教师多与社会物流企业交流, 参加一些物流专业会议, 让教师能够全方面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扩展自己的视野, 同时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水平, 在教学的同时, 能够不断提高自己。这些需要地方院校管理机构配套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

(二) 实践教学培养方式方面。

目前一般高校教学大纲的实践环节设计都是从专业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大类来进行, 每一课程明确各实验项目, 一般来讲应该从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能力结构分析图来作为项目设计的根本, 在具体项目设计中, 要从系统的角度, 从基本的基础型到综合型再到设计创新型的层次来设计。在基础型实践教学中, 以培养学生对物流基本实验技能为主, 如对条形码使用、物流设备认知、RFID等;综合型实验方面, 重点是培养学生设计实现能力, 实验内容涉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设计实施具有一定深度的物流实验项目,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物流问题, 如选址优化、车辆调度优化、物流设施布置等;创新型实验设计, 也是培养具有研究和探索性的大型实验, 层次相对较高, 学生主要通过查阅资料, 撰写实验方案, 获取解决综合性较强的物流方案优化设计。在目前每2年一次的国家物流设计大赛里比较全面反映了对这方面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讲, 对物流设计大赛工作的组织来讲还只停留在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层面, 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能真正从中受益, 这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能够根据大赛设计要求, 向学生专门训练一些大赛涉及到的方案整体架构设计, 具体优化方法的介绍, 相关优化软件的使用。

(三) 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

通过各种途径来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一是结合地方经济, 联系一些物流企业, 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 主要手段是专业教师联系地方物流企业, 学校组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 当然这些不能流于形式, 很多院校通过行政手段建立了合作基地, 但是流于形式, 后期维护不够。二是通过申报各级物流实验室项目建设经费来完善不断发展的物流实验室软硬件设施。物流实践教学需要一些软硬件, 同时从物流行业来讲, 物流技术手段日益发展, 其项目投资也相对其他文科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较大。另外, 也需要教师从专业课程的角度设计一些能体现该专业特色的实践项目, 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讲, 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发展滞后, 实践教学资源的匮乏和教师自身水平的局限问题, 实践项目的开展还不尽如人意。最后, 实践教学环节要从大纲、教学计划、实践项目设计论证、实践材料归集等方面规范实践教学, 重点对实践项目的设计论证工作, 要重点强化, 对每一个实践项目具体培养什么能力, 实践项目体系的整体合理性等方面都要有系统规划。

参考文献

[1]董永茂.增进校企合作、强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J].物流教育与培训, 2007.6.

[2]况漠, 谢如鹤等.当前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与采购研究, 2008.6.

篇4: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教育管理 预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01-02

高校学生管理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强化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部一直把加强学生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秀学生培养方式”。同时,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新问题也要求我们不断改革教育方法,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因此,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根据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预警教育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实施预警教育管理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观念转变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量激增,本科教育中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渐凸现。同时大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了动力不足、成绩下降、心理素质差、学业荒废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个性化教育与管理的理念,促使学生早日成才。

二是有利于是贯彻全面质量观,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总方针的需要。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遵守校规校纪,但对于学业或其它方面表现不佳的学生,学校通过不同形式的预警制度,发现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和辅导,才能帮助学生提升其学习成效及较好的心态,以良好的素质和心态面对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落实高等学校办学总方针的重要体现。

三是有利于深化以学生为本,教育为主,预警为辅管理理念的需要。根据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出发,协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学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预警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预警教育制度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其不同于旧有教育管理方式的特点在于体系化的构建。其体系内容包括:预警教育要素设定,预警教育信息数据平台和家校联动平台的建设,以及入学预警教育和“帮教督导”机制的建立。其中内容要素的设定是预警教育的核心,它确定了预警教育的范围、类型、等级和流程等内容;信息数据平台是预警教育的基础,为预警教育提供数据支持;家校联动平台是预警教育的保障,通过家校的沟通,形成教育管理学生的合力;入学预警教育和“帮教督导”机制是预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预警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支撑。

1.设定预警教育范围、类型、等级和流程

预警范围:适用于在校的全日制学生

预警内容:主要包括学习预警、纪律预警和心理预警三个方面。学习预警是指针对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学业困难和问题进行警示,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纪律预警是指对违犯学校纪律的学生,采取提醒、教育等方式予以预先警示,并责令改正;心理问题预警是指对因情感、经济、学业等方面的原因,引起心理障碍,而采取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预警等级:根据学生在预警内容三个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或危机严重程度的不同,预警等级分为红色、橙色、黄色三级,每个等级根据预警内容不同罗列出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为标准依据。

预警流程:规定了学生如果达到预警条件,院(部)、学生工作者、专业教师、学生本人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各种措施的程序要求。

2.搭建预警教育信息数据平台

信息数据平台用于预警教育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基于校园数字化平台建立的预警教育数字化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学业预警的信息收集和预警学生信息档案的建设。其二是基于寝室、班级、系(部)三级网络建立的人工信息收集渠道,主要用于纪律、心理预警信息的收集和预警流程的监控。

3.搭建预警教育家校联动平台

家校联动平台是建立高校与家长保证畅通联系的平台。虽然现在有许多通讯渠道可以保障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但是由于涉及学生的信息内容比较庞杂,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有限等原因,家长无法及时有效的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因此通过家里家校联系平台,将每个学生的各项表现汇集到数据信息平台,家长可以通过在线查询实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并一道助力学生的成长。

4.建立入学预警教育和“帮教督导”机制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的发生。因此预警教育模式应当设定为一个完善的闭环模式。其起始点为入学预警教育,主要目的是预防。在入学期间,大学生面临着生活环境、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巨大变化,可能存在诸多不适应,入学预警教育将大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先告知,避免学生因不适应出现偏差。“帮教督导”机制,主要目的是纠偏。在学生受到预警通知后,需要学校从个性化教育及早介入到学生所面临的困惑。系(部)通过组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和朋辈同学,建立一对一的帮扶、督导机制,帮助学生尽早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三、结语

篇5: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企业,校企合作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衡阳师范学院-广州翡翠皇冠假日酒店卓越经理人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校企合作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心态问题、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教育模式也从应试教育向应用型教育转变。国家明确提出了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外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办学模式上,如对德国“双元制”、英国“工读交替”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等的研究。国内的校企合作模式起步晚,在校企合作内涵和意义的研究上,也有着丰硕的成果。虽然校企合作模式比较普遍,但主要研究集中在高职、中职院校,对本科院校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对校企合作办班评价与优化等方面的文献较少。

一、卓越经理人班概况

“卓越酒店经理人班”是衡阳师范学院与洲际酒店集团旗下广州翡翠皇冠假日酒店合作的产物,“卓越酒店经理人班”成型于1月,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立志于从事酒店行业的既具有一定酒店基础服务技能,又具有崇高职业道德、良好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卓越酒店业中的高层管理人员,采用“两阶段、三层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其中“两阶段”是指第6学期的以服务意识与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基础实践阶段和7-8学期的以提升学生管理、沟通、交流和研究能力为主的管理实践高级阶段,“三层次”是指学生在整个实习阶段经历一线服务员、基层管理人员与中层管理人员三个层次角色,不断提升。在“卓越酒店经理人班”中,学生在经历第一阶段6个月的酒店实习之后,直接进入广州翡翠皇冠假日酒店进行第二阶段的学习。校方与酒店方共同制定学习课程体系,诸如管理理论课程、酒店管理实践课程等,共同提供师资,共同管理等来提升卓越班学生的酒店管理能力。同时学生也能获取学校学分,顺利毕业。特别的是,酒店方尽量提供诸如领班和实习主管等职位,为学生提供锻炼平台,学校与酒店方对学生进行双导师制管理,确保学生能成为卓越的酒店经理人。

二、研究设计与分析

(一)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首届酒店卓越经理人班的10名学生、专任教师及酒店方进行了深入访谈,来获取他们对首届卓越酒店经理人班的评价数据。

(二)评价分析

1.学生视角访谈结果表明,卓越酒店经理人班7名学生对此次校企合作办班的`满意度很高,他们认为,校企合作办班给学生、给学校、给酒店带来的结果远远利大于弊,尤其是在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等方面有了较大进步。3名学生认为其效果不是很理想,还有提升空间。这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较少,酒店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但整体效果还不错,说明大部分被调查者非常认可校企合作办班模式,并肯定了其良好的效果。2.专任老师在对专任老师的访谈中发现,他们充分肯定了校企合作,并认为首届酒店卓越经理人班效果明显。原因如下:一是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为酒店行业输送力量;二是积累了合作办班的经验,为后续工作提供借鉴。虽然效果显著,但由于缺乏经验,在课程体系设置、双师型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3.酒店方酒店方也认为效果是明显的,一是减少酒店培训时间,降低费用,同时为酒店行业培养了高素质人才。遗憾的是没能把10名学生都留下继续在酒店工作。实际上,他们认为如果与学校沟通交流更好、合作更有效的话,卓越酒店经理人班的效果可以更明显。

(三)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包括政府的扶持力度、学生心态问题、学校与酒店双方在合作机制方面不够完善等。其中,70%的学生认为问题在于政府的扶持力度,被调查者认为如果政府也参与其中,并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办班效果会更好;60%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心态会影响对效果的评价,部分学生认为服务业没出息,大学毕业只能做服务员,这就需要其摆正心态;50%的学生认为重视力度不够和企业的动机不纯,也会影响效果;还有40%学生认为工资待遇和时间问题影响办班效果,这部分学生认为,工资待遇不高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度和认可度,效果评价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校企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培养应用性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学生本身的专业性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为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巩固了基础。同时,为酒店储蓄了高质量后备人才,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从而为企业和学校带来双赢效果。总体来说,虽然学生、学校和酒店三方都认为卓越经理人班办学效果整体不错。但在实际上,校企合作过程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如未及时有效引导学生,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政府相关政策不完善等。

(二)建议

篇6: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142-03

一、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

8月,笔者对安阳师范学院、泰山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和玉林师范学院等四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和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调研数据截止到毕业年度的7月底。

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毕业生的去向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是考研。全国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人数较多,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考研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也使得行政管理专业考研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相对较短,其专业课的设置普遍不够合理,导致毕业生在知识面和实际技能上与名校毕业生相比存在明显差别,在考研复试中处于劣势。例如,泰山学院2009届毕业生中共有3位初试高分学生在考研复试中被淘汰。另外,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少学生选择跨专业报考,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理论基础方面不及政治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扎实,他们在跨专业考研时,完全处于劣势。

第二是考公务员或选调生。公务员考录制实施后,所有专业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且在公务员招录考试中,明确要求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位并不多。因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专业上的优势,能够考上的是极其幸运的。如泰山学院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有57.8%的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或选调生,其中只有1人被录取为公务员,有2人被录取为选调生,这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

第三是去企业。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还是要到企业去就业的。但是,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内容,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低于工商管理和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去企业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较低、专业可替代性较强的工作,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缺乏竞争力。206月,笔者对泰山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和玉林师范学院等四院校毕业生共95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当被问及“求职中,最缺的是什么?”时,有68.4%人选择了“行政管理的应用技能”一项。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总量剧增,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迅速。截止到2010年9月,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已达308所,再加上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和政治学与行政学等相近专业的院校,总共有400多所,这使得该专业毕业生总量剧增,而这一时期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却没有相应增加。

2.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实施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实现直接就业的巨大障碍

在旧的体制下,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专业对口,有着较扎实的行政管理的理论基础,尤其受到各级政府组织与事业单位的青睐,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但是,在公务员“凡进必考”的招录制度实施之后,由于公务员招考竞争日益激烈,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道路变得越来越狭窄。据统计,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招考职位共9275个,招考人数共15526个,其中标明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位有150个,招考人数为300人,约占总人数的1.93%。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职位中,中文、法律、政治学等专业也可报考,这说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往往具有较大的“可替代性”,只有深圳海事局、国家行政学院等部门招收的16个职位(共计16人)只限行政管理专业…。而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和录取比例达到了85:1,个别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和录取比例达到1000:I以上。在激烈的竞争中,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并不具备优势。因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通才,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体现不出优势。比如,其写作能力不如中文专业,其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如文秘专业。

3.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导致教与学的针对性不强

从25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各院校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会导致诸多的后果:其一,预定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在25所院校中,提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有15所,就本科层次而言,这一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其二,由于在培养目标中没有明确说明该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通常是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的“大杂烩”,导致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其三,对培养对象所适用的工作领域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自身的特色,学生既不知道要学习什么,也不知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

4.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导致毕业生技能水平普遍不高

第一,基本原理类课程过多。在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基本原理类课程过多的问题,培养学生行政能力与技术技能方面的课程过少,特别是研究方法、政策分析以及经济学类课程相对比较弱。例如,泰山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基本原理类课程共104学分,约占总课时量的68%,其中政治学课程共27学分,占总课时量的17.6%。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多数是从政治学等文史专业脱胎而来的,政治学等理论课专业教师较多,从而出现了基本原理类课程特别是政治学课程开设较多的状况。

第二,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不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行政学专业更名为行政管理,并将其归人公共管理学科之中。这一调整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到资金和实践场所的限制,实践性教学普遍存在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实践教学课时少,在课程体系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上述四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占总课耐的比例基本上都在IO%左右,如泰山学院为10%,内江师范学院为9qo。即便这样,占比重很小的实践教学课时也难以得到保障。多数院校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外出实习,也只是打打杂,没有实际有效的行政管理行为,并且实习时间的安排也不尽合理,多数学校将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一时期学生面临考研和找工作两方面的压力,很少有人能安下心来实习。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实验设施。例如,泰山学院想筹建一个办公自动化实验室,但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问题,一直没能如愿,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三是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虽然各院校都安排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多数院校缺乏对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以上情况必然会使学生产生理沧知识扎实,而技能知识不足的问题。在知识结构失衡的情况F.是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因此,导致该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5.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保证教学的高质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原来政治学或历史学等专业转过来的。这部分教师普遍缺乏行政管理专业所应具备的管理类和经济类知识。例如,某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从开始招收,此专业隶属历史系,教师多是历史专业出身,对行政管理专业不甚了解,他们的教学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让他们把行政管理专业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二是新引进的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不过,这些硕士生或博士生中的不少人都不是科班出身,专业基础知识不牢的问题较为突出。另外,这两部分师资均存在行政管理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众所周知,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对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没有深刻的体会,在教学中他们很难将艰涩的理论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其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最终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削弱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就业信心

第一,应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此,应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我,使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与不足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职业的选择一定要与个性相匹配。同时,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努力迈进。

第二,要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多渠道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如可请用人单位来校作讲座,让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指导毕业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就业竞争。

第三,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通过邀请校友、用人单位代表与学生会面、举办讲座以及利用各种媒体开办就业专栏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和借鉴成功的创业经验,激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2.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从我国当前对行政管理人才的要求来看,只有那些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能够针对行政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因此,应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功能类型定位和市场对行政管理人才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培育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谓高素质是指诚信、积极、勤奋、创新、刚毅和宽容,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厚基础是指通晓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强能力是指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核心应用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包括演讲、写作、计算机应用及办公软件操作等方面的技能,核心应用能力包括学习、决策、组织、沟通、协作、公关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3.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增强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经费支持和生源质量等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不可简单照搬重点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应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构建“厚基础、精模块”的课程模式。所谓“厚基础”,是指要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为学生打牢专业素质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精模块”是指学生在完成对基础课模块的学习后,应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求职需要,选修某一个或两个方向模块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小方向模块课程的设置上要体现出灵活性和自身特色,应开设一些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力求精,而不求全,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例如,可根据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开设社区管理、教育行政管理、企业事务管理和民族地区事务管理等模块课程,从而使其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特色,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各方向模块的课程设置情况:1)社区管理模块。可开设物业管理、社区社会工作和第三部门组织管理等课程。2)企业行政管理模块。可开设企业行政管理、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与形象设计等课程。3)教育行政管理模块。可开设教育行政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政策法规等课程。4)民族地区事务管理模块。可开设民族学、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社会学和民族社会发展等课程。5)公务员考试模块。可开设公务员制度、申论、行政职业能力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31。

4.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要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必须加强实践训练环节。为此,我们应在抓好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第一,应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督。可以通过加强实验模拟操作、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和方案策划等环节,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在实验室开展软件模拟现场办公,通过开展角色扮演、在线业务处理、召开视频会议、论坛交沆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应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以激发学生了解时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为他们参加公务员“申论”科目的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督和反馈,根据学生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情况进行考查评价,总结反馈实践效果,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第二,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要积极争取在相关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有计划、有目的地派遣学生到这些单位开展行政见习、观摩、实习和社会凋查等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应厢技能的能力。

5.优化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应采取引进人才和聘任兼职教授等方式,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在引进人才时,要优先考虑具有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专业背景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改变专业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还可聘任国内外、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来授课,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应丰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可以选送一都分专职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或是到行政管理实践岗位进行调研,了解现实政府的实际运作情况,增加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应用性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上一篇:2011年事业单位人员统计报表指标解释下一篇:元宵节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