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开发基本流程

2024-08-15

信息系统开发基本流程(精选8篇)

篇1:信息系统开发基本流程

1、前期准备

信景网络开发人员对系统开发前期进行充分的用户调研、需求分析和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准备工作。

信景网络软件开发人员以及业务需求人员共同组建项目组,一名项目经理负责监控项目的整体实施,共同参与系统的全面设计、开发,并针对业务提出进一步开发需求,开展软件用户化工作,制定二次开发方案,参与设计业务系统与其它软件的接口。、实施过程

整个开发过程将经历获取需求、需求分析、系统结构建立、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

2.1 获取需求

软件在进入正式开发之前供准确的书面《软件设计详细需求书》响待开发系统的主要因素。

2.2 需求分析

信景网络开发人员构思、确立系统目标、划分业务领域、现行业务分析、建立业务模型、信息需求分析、用户视图规范化、数据元素标准化与一致性控制等。

在项目组和用户充分交互、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技术构架,对系统功能、性能等主要指标作描述,对实现方法项目实施人员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及整体设计思路,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与业务需求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综合对该用户群体现有硬件配置,软件配置,网络使用情况,数

据库使用情况,计算机熟悉程度做一定的调研,根据调查的统计结果决定即将开发的一些软件适用指标。

2.3 系统结构建立

确定软件服务器的硬件配置及用户硬件资源配置。

确定用户软件平台的统一协调。

2.4 设计

软件设计阶段的工作包括对模块进行必要的修改,同时可能需要对某些结构做一些修改,确定界面定义、用户服务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库服务层和具体数据库,确定软件开发工具。这一阶段还将完成更详细的功能和业务需求调研,制作系统中最符合用户需要的文档。根据应用系统对安全的要求,同步进行安全保密设计。

2.5 编码

确定软件的界面风格、使用功能、编程语言、数据库结构和具体数据等工作,并开始进入程序编写阶段。

开发人员进入设置和编码工作之后,应先确定编码的风格在开发过程中保持一致,工作过程中如发现前面分析或设计阶段的某些错误,应返回到前面的阶段进行必要的修改,同时主要开发人员之间应相互紧密配合。

2.6 测试

系统投入使用前最关键的一个步骤,由开发人员之间、业务需求人员交叉测试或由软件测试工程师测试。开发人员将对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建议进行改进。、整体验收

业务需求人员负责提供验收标准。

当软件的后期测试完成后,通知业务需求人员验收,验收主要以业务需求人员提供的原始资料及《软件开发设计方案》为依据,对软件的各项功能进行全面的核查,如无异议,验收后签署“验收确认书”。4、后期培训

4.1 培训目标

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使相关操作人员理解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实际运用,使他们对整套业务软件的具体性能,操作步骤以及具体要求,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能在计算机管理下对其业务软件流程熟练操作使用。

再开发人员共同接受软件开发方全面、系统的培训,保证能够在二期推广中独挡一面完成推广及软件升级任务。

4.2 培训计划

项目组有义务对用户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培训,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重视对用户方的技术转移,并提前制订有效可行的培训计划。

4.3 考核标准

以实际操作方式测试用户对软件系统流程的操作使用能力。5、技术支持

信景网络为业务需求方提供书面的技术支持承诺,并能够认真执行,落到实处。

篇2:信息系统开发基本流程

(内部讨论稿)

总则

为明确信息系统开发流程,清楚各阶段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特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主要从系统规划、系统整体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码与测试、系统内部实施、系统整体评价及系统内部验收八个方面说明公司对信息系统开发流程的主体要求。对实际信息系统的开发,开发流程可根据系统的规模与要求进行合理的剪裁。

本规范适用于软件开发部、软件项目部、系统集成开发部、系统集成项目部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工作。

信息系统开发流程

一、信息系统规划,完成信息系统立项和总体解决方案。

[1] 申请立项部门依据《立项控制规程》,提交与信息系统立项有关的书面或电子文档,立项部门申请信息系统项目立项。信息系统项目立项主要从市场方面、技术方面及行业导向方面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2] 立项部门的上级部门或领导按《评审验收规程》组织业务专家、市场人员、技术人员等人员完成对信息系统立项相关文档的评审和检查工作,形成立项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3] 根据信息系统立项的相关文档,生成信息系统的《总体解决方案》文档。文档中一般包括系统范围和目标、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图、系统网络拓扑图、系统部署方案、系统实施计划、系统费用概算等。

二、信息系统整体管理,建立项目管理章程。

[4] 建立基本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章程,指定信息系统项目的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负责人),完成项目启动。

[5]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制定初步的项目管理计划,计划内容可包括项目最终目标、项目阶段性目标、项目进度计划、项目预算、变更流程和变更控制委员会、人力资源计划、项目风险、项目采购计划等。

[6] 依据《配置管理规程》和《变更控制规程》形成配置管理系统和变更控制系统,成立变更控制委员会。

[7] 项目经理指导和管理项目的执行过程,包括项目完成情况、项目进度、项目质量、项目变更情况等。

三、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完成《需求分析》文档。

[8]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完成信息系统相关资料收集和需求详细调查工作,完成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分析和数据流分析。

[9] 分析信息系统目标,确定信息系统项目边界,完成项目范围定义和项目内容分解。

[10]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完成项目《需求分析》文档的编写,并提交上级部门申请评审。测试设计是否算需求?

[11] 上级部门按《评审验收规程》组织业务专家、市场人员、技术人员、测试人员等人员完成对《需求分析》文档的评审和检查工作,形成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四、信息系统设计,完成《系统设计》文档。

[12] 项目经理制定系统设计阶段的项目工作计划,确定该阶段的检查点和里程碑。项目经理向上级提交工作计划,上级部门按《评审验收规程》完成对工作计划的评审,形成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13]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编写《系统设计》文档,文档内容一般包括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数据库等)、功能结构详细设计、主要系统功能流程设计、主要系统功能数据处理流程设计、系统外部接口说明和定义等。

[14] 项目经理向上级部门提交《系统设计》文档,申请评审。上级部门按《评审验收规程》组织技术人员完成对《系统设计》文档的评审和检查工作,形成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五、信息系统编码与测试,完成系统编码和单元测试。

[15]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按《软件编码规范》完成信息系统的代码编写。[16]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按《测试规程》完成信息系统的单元测试工作,单元测试一般由模块编码人员进行自我测试。

六、信息系统内部实施,完成系统试运行和集成测试。

[17]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搭建系统运行环境,按项目要求完成信息系统的安装部署工作。

[18]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按《测试规程》完成信息系统的集成测试工作,生成系统测试报告和结论。

七、信息系统整体评价,生成项目总结报告、技术白皮书。

[19]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编写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性文档,如技术白皮书。[20] 项目经理编写项目总结报告,包括功能评价、应用评价等。

八、信息系统内部验收,生成验收报告。

[21] 信息系统内容建设完成后,项目经理根据《评审验收规程》编写项目验收申请报告,并提交上级申请验收。

[22] 上级部门根据验收申请、系统测试报告和结论及需求分析等相关文档,组织人员按《评审验收规程》进行信息系统内部验收,形成验收结论,完成验收报告。验收报告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验收合格可以将信息系统交付项目部进行实施,不合格的不能交付项目部。

信息系统开发流程图

篇3:信息系统开发基本流程

1 对条形码系统的研究

1.1 条形码系统研究的内容

针对该条形码系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军医系统中的物资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借鉴开始,尤其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军字一号”信息化平台。通过这个信息交互平台,可以对医院中的信息交互产生严格的监控和管理,从而实现对于物资的管理和监控。尤其是通过条形码系统的研发,实现了物资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条形码系统主要是基于对物资的电子标签和条形码系统的结合,实现对于物资仓储管理系统的监控和操作。在条形码系统中,对于一些贵重的药品以及剧毒药品和麻醉药品,都采用RFID系统进行管理。对于普通的药物和医疗物的管理通过引入条形码系统后,管理工作更加便利,效率也更高,更有利于医院物资设备的轮转和使用。

1.2 主要技术原理和路线

1)条形码技术条形码技术在目前的应用中已经比较广泛,主要是由于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对数据传输保存有很高的效率,而且方便快捷,应用也比较灵活,可操作性比较大,而且设备安装也很方便,所以应用广泛。条形码技术的原理主要是在对数据进行采集和编码的过程中,通过系统自动采集和数据的录入并且通过光电设备将扫描信息转换为光电信号传输到系统中。在系统中这些数据的保存都是以二进制的方式进行保存的,传输到计算机系统的过程中是通过数据输出系统已一种二进制脉冲的形式输送到计算机终端上的。

2)电子标签技术电子标签技术也被称为RFID技术。该技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先在军事领域应用的,随后扩展到民用和商用领域中来,现在已在各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电子标签技术主要是通过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实现不用接触信息即可以将传递的信息进行传递。电子标签系统是由电子射频系统和电子阅读器系统两大系统组成。在电子标签的内部化系统中,主要是通过这种对数据进行一定程度的格式化。

条形码系统的技术应用主要是通过条形码技术和电子标签技术来实现的。通过对“军字一号”信息平台的应用分析发现,条形码系统的应用主要是基于电子标签技术和条形码技术相结合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尤其是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应用相结合组成的现代物资管理系统。

2 系统的开发环境

在条形码系统中,主要的系统功能可以与军字一号的系统实现对接,在使用条形码系统对物资进行管理过程中,尤其是出仓、入库以及中间的交单等环节都可以通过数据库平台来实现。在当前的条形码系统开发中,主要使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系统的开发语言使用C语言。

在开发过程中,主要是条形码技术和电子标签技术的应用为主,而对于仓库管理也主要是以药品仓库的管理为主。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和供货商的情况,可以配合二级仓库的开展对于下游的药品进行入库检查工作。对于条形码系统的开发,仓库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系统设置改变以往的业务流程方式。通过系统模型进行重新的构架,根据具体的操作对象和管理方式,区分使用智能操作系统和桌面应用系统,并且根据系统的不同进行设计和规划。

3 条形码系统的功能应用

通过条形码系统,对于医院日常物资的管理以及药品和设备仪器的管理都提供了便利。而且通过条形码系统,实现了与医院管理系统的数据对接。而且也可以和医院的药品供应商ERP系统以及HSW系统进行数据对接,这样便可以把医院的物资管理系统和条形码系统以及医院的供应商系统等进行数据连接,直接实现原本各独立系统中的数据的对接。将药品的采购计划和对于物资管理的入库、出库以及运输配送过程中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对于全流程的监控管理。这样一来,简化了物资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提高的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物资的入库、出库以及上架下架过程中,通过条形码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将各种数据库之间的连接。在工作过程医院物资管理人员可以直接通过PDA扫描器进行扫描,将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以及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价格等内容都扫入库。既方便快捷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通过这一过程,在上架过程中可以直接实现了对药品的分类。省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系统扫描对于药品的价格、质量以及发票信息等都会进行检验,这样对于药品的合格率,就从源头上有了保证。通过PDA扫描器,还可以对于电子货单进行扫描,这对于工作人与对于提高验货质量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4 结束语

条形码系统结构简单、应用灵活,目前在各行业的应用中较为广泛。通过将条形码系统引入到医院的物资管理过程中,通过条形码技术和电子标签技术,以及无线局域网技术,建立现代化的物资监控管理系统。通过对条形码的扫描和监督,实现对于物资管理的全流程监控。这一方面大大减少了物资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数据的录入工作,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物资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条形码系统,又实现了对于物资管理系统的全流程监控,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医院对于物资管理的水平的能力。

摘要:目的:通过对条形码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完善医院物资管理系统,实现对医院物资的全流程管理。方法:对于当前医院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对应的设计方案和解决方法,对于医院物资管理系统中的3大管理系统,即一级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物资和一些药品以及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和相关的物资设备;二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院中的一些仪器设备和高耗材的仪器设备,以及医院物资管理的核算登记系统,通过对条形码系统的研究,完善对于医院物资管理系统的设计和改进。结果:通过将条形系统应用到医院的物资管理系统中,实现了对于医院物资的全程跟踪管理,并借助条形码系统实现了物资管理的全程监控,这样大大提高了医院物资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医院物资管理重点能耗损失。结论:通过将条形码系统等技术引入到医院的物资管理系统中,有效提高了医院物资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高了物资的使用效率,为医院正常工作的进行带来了便利。

关键词:医院物资管理,条形码系统,应用与分析

参考文献

[1]陈金雄,陈大鹏,徐榕,等.医院物资条形码全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医疗卫生装备,2009(10):34-35+42.

[2]吴兵,郭晓军,刘邦国,等.条形码和电子标签技术在医院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12):1139-1141.

[3]吴兵,刘邦国,郭晓军,等.军队医院基于条形码和电子标签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J].实用医药杂志,2013(8):757-759.

[4]刘俊兰,李惠,刘子先,等.面向医学保障的医院物资与经费信息集成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4):359-361.

篇4:MIS系统的开发流程综述

MIS系统的开发一般包括六大部分:规划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编码)阶段、测试阶段和支持阶段。它的开发方法分为两种: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结构化方法是指使用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与结构化编程的系统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是指使用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与面向对象编程的系统开发方法。在这里,MIS系统的开发综述主要是针对第一种方法:结构化方法。

【关键词】

MIS系统;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1 系统规划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目的是规划项目范围并做出项目计划。在这阶段主要包括:项目目标、可行性分析、人员分工三部分。

在开发MIS系统时,首先定义项目的目标,它是项目的重要活动之一。其次,确认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法律可行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方面应该从社会效益、资金投入以及社会回报等方面考虑。再次,确定MIS系统的人员分工,一般应该包括界面开发人员、软件开发人员、数据库维护人员以及项目负责人。

2 系统分析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目的是了解并详述用户的需求,这个阶段重点考虑的是系统做什么。一般而言,系统需求包括功能性需求与非功能性需求。

功能需求最简单的方法是定义事件,并跟踪针对某一个参与者而发生的一序列事件。事件是可以描述的、值得记录的、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例如:雇员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参与者是管理员与雇员。从管理员的角度看,可以增删改查雇员信息。

从雇员的角度看,可以填写和查看自己的信息。系统的所有事件按照工作流的顺序组织在一起可以构成系统事件表。事件表中行代表事件,列代表某个事件的详细信息(触发器、来源、动作、响应、目的地)。

非功能性需求定义了系统的运行环境,运行环境包括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两部分,另外非功能性需求还包括性能指标等。下面是对非功能性需求各个方面的简述。

(1)性能方面的需求:性能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软件响应速度方面、软件响应结果方面、软件响应精度方面、软件在运行时的消耗量,用户在这几方面的需求就是性能方面需求。

(2)可靠性方面需求:可靠性方面主要指的是在软件使用过程中软件失效的频率、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如果遇到错误,错误的严重程度、以及软件的易恢复性,故障可预测性。用户在这几方面(软件失效频率、严重程度、易恢复性、故障可预测性)的需求就是可靠性需求。

(3)易用性方面需求:易用性方面主要指的是用户是否容易使用该系统,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界面是否人性化,是否美观,是否能够满足用户文档和培训资料方面的要求。

(4)安全性方面需求:安全性方面的需求主要是体现在用户在身份的认证方面、授权控制方面、私密性方面的要求。

(5)运行环境方面的约束:运行环境主要包括软件环境与硬件环境,该方面的约束主要是指得用户对MIS系统软硬件方面的要求。

(6)外部接口:不同软件与硬件的接口不同,因此在系统开发出来后,应该满足用户的要求。

(7)可保障性方面需求:用户在软件是否容易配置、是否容易扩展、是否容易维护、是否容易移植等方面的要求。

3 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的着眼点是系统如何构建。该阶段主要分为总体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概要设计指的是总体设计,主要是整体的设计,不关注细节。总体设计主要设计软件的整体架构,包括哪些模块,这些模块应该实现什么功能,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以及模块之间的层次结构等。

另外,总体设计的内容还包括该MIS系统的总体数据结构以及底层的数据库结构。总体的数据结构及数据库结构包括MIS系统存储的数据,及数据之间的关系及联系。

在该总体设计阶段,通常利用软件结构图来表示。这个阶段的文档叫做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在该文档中包括模块的划分、模块的调用层次、需要选择的技术路线等。

详细设计阶段指的是细节方面的设计,是具体到某个模块的细节(模块具体功能的实现),在这个阶段不能笼统地描述,要把功能描述转变为非常精确的,结构化的过程描述。

在详细设计阶段,主要有流程图、盒图(N-S),伪代码等方法进行描述,该阶段产生的文档叫做详细设计说明书,该文档中是具体模块的实现细节,是对上一个阶段(总体设计阶段)的进一步细化。从理论方面来讲,编码可以根据详细设计文档来进行,也就是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

4 系统实施阶段

设计阶段完成后,在将系统移交给用户前的一系列活动叫做系统实施。该阶段主要包括按照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数据库系统;进行程序设计;输入基础数据,进行系统测试;进行人员培训,系统转换和试运行。下面以雇员管理系统为例进行讲解。

雇员管理系统的实施包括数据库的实施、管理雇员、增加雇员、查询雇员功能的实施,数据库实施时,需要建立两个表,管理员表与雇员表;管理雇员功能实施时,主要是分页的实现;增加雇员功能实施时,没有涉及到难点;查询雇员功能实施时,主要分为模糊查询与精确查询。

5 系统测试阶段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它进行地越早越好,一个MIS系统需要发布必须经过软件测试阶段。这是对MIS系统的检查,这种检查从某种方面保证了软件开发产品的正确性、一致性等。

软件测试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黑盒测试,就是把软件看成一个黑盒子,不关注里面的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测试人员根据功能上的输入输出关系,设计测试用例来检查软件是否会按照预想来显示结果。以便查询出对应的错误,测试是为了检验错误,但是绝对不能证明软件正确,这是值得强调的。另一种测试是白盒测试,这种测试和黑盒测试正好相反,它关注的是软件的内部结构及内部特性,测试者需要根据内部结构来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检测。在这里还需要注明,测试者最好不是软件自身的开发人员,如果是自己对自己设计的软件进行测试,容易忽略错误。

软件的测试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指定对应的测试计划。第二步,进行测试的设计,这个阶段主要指定测试方案。第三步,利用设计的测试用例来运行程序,将预期的结果和运行的实际结果进行对比。第四步,就是管理层面的问题,包括测试配置管理、资源管理、测试管理三方面的管理。

6 系统支持阶段

系统投入使用后所涉及的活动为系统支持。它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系统文档,编写用户文档,并组织用户培训。

【参考文献】

[1]沈备军.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39-42.

[2]孔祥盛主编.PHP编程基础与实例教程.2013.7.

【作者简介】

宗传霞(1985-)女,烟台南山学院教师,研究生,助教,软件设计师,研究方向:数据库、图着色。

篇5:信息系统开发基本流程

110科目与人行报表不一致:

检查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以及同城清算系统等头寸是否一致;

小额支付系统的清算方式采用“实时轧差、定时(场次)清算”的方式,在场次切换时NPC(跨省业务)或本地CCPC(同城业务)向行内系统发CMT254报文,由行内前置系统接收后组织记账信息向核心系统主机发出记账请求,完成71109与110科目的对转;110科目中最多有N*2笔明细(此处的N指当地CCPC设置的每日场次);

如其他系统均无差错,则可能为网络故障等原因造成的254帐务未成功,此时通过eucp交易8938选择打印“清算轧差汇总凭证”,并通过其他交易查询110科目是否有交易码“8267”、摘要为“”、金额为254清算金额的明细,如无则通过交易XXXX进行手工完成71109与110科目的对转(利用8938打印出来的凭证作为附件);

如果通过以上的步骤未发现打印出来的254全部都完成记账,则可能当日的254报文可能丢失

110科目一致并不代表对于小额支付系统对帐完成;

每日16:45后检查对帐状态:

1.使用8958检查当日的对帐状态(日期输入当日日期),如果流程状态为“4-短款补发”,流转标志为”1-成功“,则说明当日系统对帐已完成,且无长短款,转第4步; 输入界面:

2.如果流程状态停留在”1-下载CCPC对帐明细”,流转标志为”1-成功”,在说明本日肯定有长款或者短款产生,输入窗口:

可通过8957进行查询或者8938打印,查询长短款包,之后转第4步 输入窗口:

输入窗口:

3.如果流程状态停留在”0-初始“,流转标志为”0-初始”,则说明未收到MBFE发出的

CMT842汇总对帐报文,输入窗口:

此时通过8959选择“1-下载CCPC对帐明细”,输入窗口:

稍候几分钟再通过8958查询对帐状态 输入窗口:

4.交易8959,选择“2-254补差”,系统根据下载的当日明细统计出未收到的254报文,提交主机记账完成(使用主机交易8260)输入窗口:

5.交易8959,选择“3-错帐款项转移”,将差错款项从71109转716 输入窗口:

6.如果当日有短款,交易8959,选择“4-短款补发”,向MBFE申请短款

输入窗口:

7.如果当日有长款,因目前相当一部分农信、商行尚未加入小额支付系统,此类业务应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发出(并且通过电子邮件告知,由总行统一更新长款处理标志);对于非上述原因的长款,通过8953交易进行长款处理(重发或取消)输入窗口:

8.所有长短款均处理完毕后,执行8932核对待清算账户(71109)与登记簿中未清算账户总额是否一致,当有不一致的情况下,可能正好有来往帐发生,此时应多次提交,如差额始终存在,则说明有系统处理异常,输入窗口:

输出窗口:

此时可通过8934,8940可查询系统明细(查询是否有状态79-异常的来账)包(未发出的状态为’00’),查询异常,如不能确认则此时应联系总行科技人员。由于小额支付系统是7*24连续运行,有异常可能为前日16时后产生的长短款。输入窗口:

输入窗口:

9.如果8932相符,则当日对帐结束。来帐短款查询流程

换日对帐后,通过前台8957交易查询查询长短包登记簿。

输入画面:

输出画面: 8936选项“清算轧差汇总凭证”打印短款清单

输入画面:

输出画面: 8940该包的信息

输入画面:

输出画面: 8947该包下明晰的信息:

输入画面:

篇6:信息系统开发基本流程

2018年中招信息采集工作根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于2018年1月10日至2018年2月10日进行。考生均需登录“河南省普通高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学籍管理→综合查询→在校生查询→年级名称(点一下,选班级)→初中三年级→确定→右边查询→导出EXCEL→再次输入其它用户名和密码→导出数据。

3.导入学生信息

应届生导入:基本信息采集→应届生管理→应届毕业生导入→下载模板→粘贴数据→导入信息。(信息导入前要认真核对学生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等信息,不参加中招考试的学生不要导入系统)

(1)对于“L”开头全国学籍号的学生。学校要指定专人对其基本信息重点核对。如果无误,直接导入;如果信息有误,认真校对学生提供的户口本原件,修改后导入(同时在全国学籍系统中修改,并提供相关材料给基教一股)。

(2)无公安户籍(无身份证号)的学生不能导入中招管理系统。各学校要积极督促“无户口”学生办理入户手续;如无法办理入户手续要让学生和家长写出书面说明材料,不能参加中招考试由本人负责与学校无关。

(3)问题学籍学生。请结合学校学籍管理员做好问题学籍学生的信息核查工作。(4)离校学生。如果离校学生参加2018年中招考试,请学校学籍管理员将其恢复入学。

(5)导入过程中提示身份证和外县市重复的。导入过程中系统提示和外县市有身份证号重复的,原因是考生在外县市已经导入“河南省普通高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需要考生家长或考生本人及时与已经导入的学校联系,让学校从系统中中删除其报名信息,方可在我县报考。

(6)导入过程中提示身份证不合法的。①要求考生电话联系家长认真核对户口本,查验身份证号错误原因;②、输入身份证号码时中间有空格;③、身份证号最后一位是字母,字母应大写④、姓名中间不加空格,并且顶左格填写。

(7)跨校借读考生的。回学籍所在校采集报名信息,这部分考生不享受“分配生”待遇。

(8)户口用字变动的。导入时要按身份证或机打户口本上的真实姓名导入,同时要在国网学籍系统中提请关键信息修改。

篇7:信息系统审计操作流程

1.审计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其主要工作包括:

(1)了解被审系统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系统基本情况是实施任何信息系统审计的必经程序,对基本情况的了解有助于审计组织对系统的组成、环境、运行年限、控制等有初步印象,以决定是否对该系统进行审计,明确审计的难度,所需时间以及人员配备情况等。了解了基本情况,审计组织就可以大致判断系统的复杂性、管理层对审计的态度、内部控制的状况、以前审计的状况、审计难点与重点,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审计。

(2)初步评价被审单位系统的内部控制及外部控制

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防止舞弊和差错而形成的以内部稽核和相互牵制为核心的工作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系统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这些变革无疑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时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是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有力保证。依据控制对象的范围和环境,信息系统内控制度的审计内容包括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类。

一般控制是系统运行环境方而的控制,指对信息系统构成要素(人、机器、文件)的控制。它已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外围保障,影响到计算机应用的成败及应用控制的强弱。主要包括:组织控制、操作控制、硬件及系统软件控制和系统安全控制。

应用控制是对信息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活动所进行的控制,是具体的应用系统中用来预测、检测和更正错误和处置不法行为的控制措施,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主要体现在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应用控制具有特殊性,不同的应用系统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环节,因而有着不同的控制问题和不同的控制要求,但是一般可把它划分为: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

通过对信息系统组织机构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安全性控制,硬件、软件资源控制,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等方而的审计分析,建立内部控制

强弱评价的指标系统及评价模型,审计人员通过交互式人机对话,输入各评价指标的评分,内控制审计评价系统则可以进行多级综合审计评价。通过内控制度的审计,实现对系统的预防性控制,检测性控制和纠正性控制。

(3)识别重要性

为了有效实现审计目标,合理使用审计资源,在制定审计计划时,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应对系统重要性进行适当评估。对重要性的评估一般需要运用专业判断。考虑重要性水平时要根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或公用标准,系统的服务对象及业务性质,内控的初评结果。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环境,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具体的信息系统环境确定重要性。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越是重要的子系统,就越需要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或意见。

(4)编制审计计划

经过以上程序,为编制审计计划提供了良好准备,审计人员就可以据以编制总体及具体审计计划。

总体计划包括:被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策略;重要问题及重要审计领域;工作进度及时间;审计小组成员分工;重要性确定及风险评估等。具体计划包括:具体审计目标;审计程序;执行人员及时间限制等。

2.审计实施阶段

做好上诉材料的充分的准备,便可进行审计实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对信息系统计划开发阶段的审计

对信息系统计划开发阶段的审计包括对计划的审计和对开发的审计,可以采用事中审计,也可以是事后审计。比较而言事中审计更有意义,审计结果的得出利于故障、问题的及早发现,利于调整计划,利于开发顺序的改进。

信息系统计划阶段的关键控制点有:计划是否有明确的目的,计划中是否明确描述了系统的效果,是否明确了系统开发的组织,对整体计划进程是否正确预计,计划能否随经营环境改变而及时修正,计划是否制定有可行性报告,关于计划的过程和结果是否有文档记录等等。

系统开发阶段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代码编写和系统测试三部分。其中涉及包括功能需求分析、业务数据分析、总体框架设计、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流程及模块功能的设计。编程时依据系统设计阶

段的设计图及数据库结构和编码设计,用计算机程序语言来实现系统的过程。测试包括动态测试和静态测试,是系统开发完毕,进入试运行之前的必经程序。其关键控制点有:

分析控制点:是否己细致分析企业组织结构;是否确定用户功能和性能需求;是否确定用户的数据需求等。

设计控制点:设计界面是否方便用户使用;设计是否与业务内容相符;性能能否满足需要,是否考虑故障对策和安全保护等。

编程控制点:是否有程序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进行编写;编程与设计是否相符,有无违背编程原则;程序作者是否进行自测;是否有程序作者之外的第三人进行测试;编程的书写、变量的命名等是否规范。

测试控制点:测试数据的选取是否按计划及需要进行,是否具有代表性;测试是否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进行,是否有用户参与测试;测试结果是否正确记录等。

(2)对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阶段的审计

对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阶段的审计又细分为对运行阶段的审计和对维护阶段的审计。系统运行过程的审计是在信息系统正式运行阶段,针对信息系统是否被正确操作和是否有效地运行,从而真正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满足用户需求而进行的审计。对信息系统运行过程的审计分为系统输入审计、通信系统审计、处理过程审计、数据库审计、系统输出审计和运行管理审计六大部分。

输入审计的关键控制点有:是否制定并遵守输入管理规则,是否有数据生成顺序、处理等的防错、保护措施、防错、保护措施是否有效等。

通信系统实施的是实际数据的传输,通信系统中,审计轨迹应记录输入的数据、传送的数据和工作的通信系统。通信系统审计的关键控制点有:是否制定并遵守通信规则,对网络存取控制及监控是否有效等。

处理过程指处理器在接收到输入的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此时的审计主要针对数据输入系统后是否被正确处理。关键控制点有:被处理的数据,数据处理器,数据处理时间,数据处理后的结果,数据处理实现的目的,系统处理的差错率,平均无故障时间,可恢复性和平均恢复时间等。

数据库审计是保障数据库正确行使了其职能,如对数据操作的有效性和发生异常操作时对数据的保护功能(正确数据不丢失,数据回滚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其关键控制点有:对数据的存取控制及监视是否有效,是否记录数据利用状况,并定期分析,是否考虑数据的保护功能,是否有防错、保密功能,防错、保密功能是否有效等。

输出审计不同于测试阶段的输出审计,此时的输出是在实际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其进行审计可以对系统输出进行再控制,结合用户需求进行评价。关键控制点有:输出信息的获取及处理时是否有防止不正当行为和机密保护措施,输出信息是否准确、及时,输出信息的形式是否被客户所接受,是否记录输出出错情况并定期分析等。

运行管理审计是对人机系统中人的行为的审计。关键控制点有:操作顺序是否标准化,作业进度是否有优先级,操作是否按标准进行,人员交替是否规范,能否对预计于实际运行的差异进行分析,遇问题时能否相互沟通,是否有经常性培训与教育等。

维护过程的审计包括对维护计划、维护实施、改良系统的试运行和旧系统的废除等维护活动的审计。维护过程的关键控制点有:维护组织的规模是否适应需要,人员分工是否明确,是否有一套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维护过程发现的可改进点,维护是否得到维护负责人同意,是否对发现问题作了修正,维护记录是否有文档记载,是否定期分析,旧系统的废除是否在授权下进行等。

3.审计完成阶段

完成阶段是实质性的整个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结束,主要工作有:

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收集到的证据。在信息系统审计的现代化管理时期,收集到的数据己存储在管理系统中,审计人员只需对其进行分析和调用即可。

复核审计底稿,完成二级复核。传统审计的三级复核制度对信息系统审计同样适用,它是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一级复核是由信息系统审计项目组长在审计过程进行中对工作底稿的复核,这层复核主要是评价已完成的审计工作、所获得的工作底稿编制人员形成的结论;二级复核是在外勤工作结束时,由审计部门领导对工作底稿进行的重点复核。在审计工作办公自动化的今天,二级复核制度同样可以通过网上报送及调用得以实现。

评价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完成三级复核,编制审计报告。评价审计结果

篇8:信息系统开发基本流程

1.1 航天民用项目管理现状

航天民用项目具有投资和建设规模大、周期长、技术复杂、参与单位多、组织实施困难、项目分布广等特点, 项目管理涉及工程信息种类繁多、沟通频繁、管理难度大, 亟需建立一套适合大型、多项目管理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解决方案。尽管我国大型工程项目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已取得很大进步, 但针对特定行业或企业还存在很多问题[1]。

1) 国内外大部分系统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等信息集成问题, 更多地侧重功能, 缺乏针对行业的信息集成解决方案。如P3主要是为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工作服务, Median Prolog主要是为工程投资控制工作服务等。

2)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和模式与国外存在较大区别, 必须研发与国际接轨、适合我国国情和行业管理特点的信息系统, 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3) 国内大多数开发公司缺乏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深入理解, 不能提出完整的项目管理解决方案, 代码可用性、可重复性差, 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4) 系统可操作性差, 对用户工程管理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高, 不具备支持管理决策的直观图形和报表等功能。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民用企业规模日益增长, 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项目投资数量日益增多, 跨地域交流日渐频繁, 对项目信息管理而言, 目的不仅在于信息获取、传输, 根本在于信息的处理和把握, 最终促进管理与决策。由于地域分散, 集团、院、厂所等对项目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相互独立, 信息处理大多是手工完成, 工作量大、处理不及时, 造成重复劳动、管理效率受限、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对航天民用项目进行科学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网络技术和工作流程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因此基于web和工作流程的航天民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

1.2 系统建设意义和必要性

针对航天民用项目管理特点, 有必要利用计算机、通讯等先进手段, 构建一套适合航天企业特点, 通用性较强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2]航天民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各级项目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工具, 实现了项目建议书、立项、可行性研究、执行到验收等关键节点的全过程管理。将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搬到网络上来, 使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更科学、规范,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外, 还明确了项目管理者和承担者职责, 加强了主管部门等对项目管理和实施的监督检查。实现了对航天民用项目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为项目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信息。达到协调项目进度、控制项目费用、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对规范航天民用项目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 对我国科技项目信息化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3 系统建设目标

系统旨在通过采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方法, 使经过处理的相关项目信息在整个集团内正确、及时、畅通地流动, 对航天民用项目进行统一、综合的管理和控制, 使主管部门与决策层能够全流程掌握项目管理中有关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立项、执行到验收等情况。通过该系统的开发与使用, 可以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业务系统实现的效率, 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使项目管理流程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3]。

1.3.1 规范业务工作

系统基于工作流程进行开发, 使相关工作变得规范。通过建立标准工作的环节, 定义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可以规范管理上各个业务工作内容。

1.3.2 实现跨部门协同的业务内容

实现多级、多业务部门间管理协同, 通过构建服务于跨部门业务衔接的公共协同平台, 将可以实现分布式异构环境下的协同业务管理, 提高了电子政务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1.3.3 对项目进度有效控制和相关资源的记录

从宏观角度管理项目, 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有效监控及相关资源的记录, 实时处理数据, 及时反馈信息, 从而真正实现动态管理, 优化资源分配, 保证项目按规定程序运转。

1.3.4 提高工作效率

从工程项目建议到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项目执行、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全部在网上进行, 提高了业务处理速度, 实现了基础数据的共享。

为项目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提供高层领导最关心的项目总体情况分析, 为项目决策人员提供多方位的价值评估和风险分析。

2 系统设计、开发与实现

2.1 系统架构

航天民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层次化、模块化的体系结构, 主要由数据层、数据访问层、核心业务层、表现层和客户端构成[4]。

2.1.1 数据层

整个系统的物理支撑层, 采用关系数据库和磁盘文件存放有关信息, 数据库存储各种数据, 包括系统管理、项目管理、工作流相关数据及各种文档、消息和历史数据。应用程序服务器提供实例可能调用的外部程序, 实现系统应用程序调用功能。此外还依靠网络技术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消息传递和交互。

2.1.2 数据访问及基础功能层

数据访问层提供经过封装的数据存取、数据转换以及通讯接口, 其实现方式与数据层密切相关, 随其采用的服务器软件不同而变化, 但为业务逻辑层提供的无差别的访问接口, 以保证业务逻辑层的可移植性;基础功能层提供与数据访问、用户认证、权限管理、流程管理、参数管理、日志记录、全文检索以及邮件发送、短信收发、系统消息等基础功能。

2.1.3 业务层

业务层为系统核心业务实现提供工具, 如根据管理特点, 设计用户编码规则, 设定用户角色及对应的权限, 生成系统界面;根据各个页面的参数确定显示的数据, 根据项目管理流程显示用户所能够执行的操作;根据角色的数据权限为用户提供可定制的查询、统计功能, 并提供与其他系统的数据接口。

2.1.4 表现层

采用网页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显示和操作界面。以Acivte X控件方式显示格式复杂的数据, 同时AJAX技术与服务器端相结合, 为用户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和帮助信息。对于需要提供外部使用的接口, 以网页的形式提供与内部调用使用相同的接口, 保证数据一致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2.1.5 客户端

客户端只需要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浏览器, 以及本系统提供的Active X控件, 即可使用本系统的各项功能。

2.2 系统开发语言和运行环境

本系统是一款架构在B/S结构上的管理信息系统, 选用Windows2003服务器, 以IIS6.0作为运行平台, 以asp.net2.0作为后台编程技术, 开发工具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8, 选用SQL server数据库, 以Active X扩充其功能, 采用控件数据对象 (ADO) 访问数据库。在Microsoft技术开发平台下, 将系统设计重点放在提高工作效率、简化管理和维护工作、提高性能和可伸缩性、扩展对于不同终端设备的支持能力。

2.3 系统流程设计

航天民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依据国家级项目的上报和管理要求设计开发, 同时将集团公司内部项目的管理流程和方式融入系统之中, 实现了从项目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2.4 系统安全设计

1) 身份认证

登录时, 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 提高系统安全性;用户认证信息的传输采用DES加密技术, 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

2) 存取权限控制

为防止用户对系统进行非法操作, 对用户进行权限控制。管理员通过角色管理、正/反向授权、角色部门分配等模块, 定义哪些用户可以访问哪些资源, 以及用户对可访问资源的操作权限。进行权限分配时, 要尽量避免过大的集中权利, 降低操作风险。

3) 安全监控跟踪

对用户在系统中所做关键操作进行日志记录, 包括操作时间、地点 (IP地址) 、操作内容、操作结果等, 管理员定期对日志内容进行查看分析, 及时判断用户操作是否符合所制定的权限策略和操作规范。必要时, 可以对系统用户进行登录时间、登录IP的限制。

4) 数据存储管理

建立并实施对系统、数据库、应用等的数据备份方案与恢复计划, 当系统因某种因素被破坏、应用错误、数据丢失时, 可以通过数据存储管理进行及时恢复, 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2.5 系统技术创新点

1) 系统采用面向工作流设计思想, 基于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开发, 促进业务管理一体化, 避免部门间信息孤岛及重复劳动, 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数据及资源的有效共享, 辅助领导快速做出决策。

2) 系统通过采用安全证书、SSL安全机制等方式实现用户身份识别和数据加密, 同时对用户操作进行限制和监控。

3) 采用先进的分布式多层架构, 基于标准的可重用服务组件库以及开放灵活的体系结构, 方便系统扩充。突出业务流程控制管理, 业务流程内各业务批准权限、用户角色能够动态设置, 并能按照权限大小进行分级控制。

4) 通过使用开源的Openflashchart可以实时统计项目管理的进行情况。平台使用基于XML标准的通用数据交换技术以及Web Service技术等接口方案实现系统内部、外部的数据转换和交互, 提高系统数据的开放性。

5) 通过B/S+Active X技术结合方式, 集成MS Word组件, 可以自由改变文字大小、格式, 并且插入图片、公式、排版, 实现强大的信息编辑和自动打印功能, 保证内容与数据库中完全一致, 保证上报书面材料的美观。

6) 查询统计功能设计立足于避免机械查询, 综合了数据库查询、分类统计计算、窗口显示、图表输出、加密传输等多项技术, 并结合数据库具体结构和用户查询需求, 建立方便、实用、高扩展性、安全的查询统计模块。能根据需求自定义查询、统计条件、统计方式、数据输入项、输出项和输出方式, 提供快捷、全面的数据决策支持。

2.6 系统特点

2.6.1 基于角色的工作流管理

为有效监控工作进度, 加强内部信息沟通传递效率, 适应业务需求动态变化, 将工作流程进行信息化与自动化, 实现工作流程的自定义。目前, 中心内的业务流程可以看作多个承担不同工作角色的人进行交互的过程, 并且各角色的职责是相对固定的, 因此, 建立基于角色的工作流管理能很好的解决工作流的动态性问题。为实现基于角色的工作流管理, 建立角色、人员、业务目标和活动之间的关系, 将业务目标进行分解, 然后按角色分配给相应的人员, 也可以以部门为单位进行批量分配, 通过人机交互推动流程的运行, 一个人员可能担任多种角色[5]。

2.6.2 基于角色的统一权限管理

通过利用关系模型的方式, 实现对用户功能级权限控制, 动态设置用户组或用户各自的访问权限, 进而实现用户对各功能模块的操作权限控制, 有效解决系统范围广、权限分配复杂的特点, 提高系统用户的可维护性和系统安全性。基于系统特点, 建立所级用户、院级用户、集团用户之间的关系模型, 实现对每个用户的访问权限控制。

2.6.3 系统多层级可扩展技术

针对不同企业层级和管理要求, 充分考虑用户多样性和复杂性, 采用多层级代码方式, 将各层级企业及项目进行编码, 不但可以准确定位企业所在的层级, 方便进行项目查询与统计, 而且方便对企业层级进行扩充和压缩, 适应企业不同层级要求和项目流程改变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 系统可以通过编码扩展技术生成企业树和项目树, 全面清晰的展现项目管理层级和项目全貌。同时, 针对不同层级企业对各自管理项目的不同需求, 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层级扩展, 管理四级、五级, 甚至六级企业的项目。

2.6.4 单点登录统一授权

利用Web Service技术, 建立用户认证中心, 用户通过认证中心进行身份认证后, 可以访问被授权的所有受控资源, 不再进行其他身份认证。同时, 将各系统原有的用户信息存储在一个库中, 进行集中保存和管理, 利用各系统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进行统一授权, 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如图2所示。

3 系统实施

3.1 系统运行

系统经过可行性研究、系统架构建立、系统功能设计、软件研制等阶段, 开始试运行。试运行期间, 多次组织人员培训, 安排各层级业务部门进行功能测试, 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系统设置和功能, 使其更加适用和完善, 系统现已正式运行。

通过运行可以看到, 该系统具备如下优点和特色[6]:

1) 系统先进, 应用B/S模式, 操作简单、可视化程度高, 易于掌握;

2) 数据处理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 便于数据管理;

3) 可扩展企业层级, 可根据项目管理流程的不同灵活进行调节, 系统通用性强;

4) 高度集成化, 系统面向企业, 融合了项目管理要素, 打破了单一业务管理软件的界限, 密切结合了建筑企业管理流程和管理手段, 使其更具实用性;

5) 建立了与项目管理密切联系的协同办公机制, 企业管理手段实现了飞跃, 信息能及时、便捷地传递和汇总, 减少了重复作业量, 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3.2 实施成果

“基于WEB和工作流程的航天民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以建立企业科技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为指导思想, 以航天民用企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在项目建设范围内建立了一个以Web和工作流程技术为支撑的平台, 系统按照集团用户、院级用户、所级用户三级组织模式进行设计开发, 将现行以手工作业为主的管理活动提高到专业的企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平台上来, 面向决策层、管理层和业务执行层提供不同的系统业务功能, 通过该系统的实施和应用, 能够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论证、初步设计、年度投资计划、月 (季) 进展、项目验收等各个项目阶段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系统试运行期间, 实现了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易操作性与处理能力的统一和稳定运行, 达到了原设计目标。它的多级用户权限管理、分布式实时查询等特点进一步增强了系统的通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使用该系统, 进一步规范了航天民用项目管理, 优化了部分业务流程, 保证了业务处理的通畅和数据的准确性, 为项目主管部门提供了方便的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结果, 为高层管理者提供了详实的决策依据。航天民用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推广, 实现了科技项目管理人员网上管理数据功能, 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并完全取代了以往手工操作方式, 减少了重复劳动。同时, 通过流程化的审核功能, 缩短了主管部门审核项目的时间, 提高了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 使项目管理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4 经验和心得

4.1 用户需求描述准确、开发单位正确理解是系统开发成功的前提

需求开发与管理是软件项目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据调查显示在众多失败的软件项目中, 由于需求原因导致的约占到45%, 因此, 需求工作将对软件项目能否最终实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航天民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开发过程中, 系统需求十分明确, 用户对业务的规则、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开发单位通过与用户进行深入的交互, 帮助用户梳理思路, 反复修改确定系统功能需求, 在正确理解需求的前提下, 进行了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编写, 清晰、明确地描述所开发软件的功能、性能和软硬件运行环境要求等。在此基础上, 开发单位正确理解了系统需求, 保证了系统开发的质量与进度, 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 用户广泛应用和大范围测试、使用是系统开发成功的基础

4.2.1 用户广泛应用

系统的应用依赖领导者的决策和广大员工的参与, 在项目应用阶段, 组成了系统应用推进小组, 以便于开展各项系统应用工作。针对各级项目管理部门的特征, 制定了针对性的系统使用培训计划, 使各级人员了解系统的主要功能和重要性, 掌握系统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向各层级业务部门推广, 确保系统开发成功后用于实际工作。

4.2.2 大范围测试

在系统开发阶段, 项目组预留了充足的时间进行测试, 安排了专业的测试人员进行全面的调试。同时, 用户全力配合, 在完成一个系统版本之后, 用户进行了多层次、大范围的测试工作, 反复提出改进意见, 形成改进意见汇总表, 与开发单位沟通后确定修改方案, 使系统各项功能得到不断地改进。

5 结论

虽然航天民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民用项目的管理需求, 但从系统的设计初期就充分考虑了系统的通用性和扩展性, 不但可以对企业内部项目进行管理, 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国家各部委民用科技专项的管理, 对各军工集团以及多层级机构组织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上海普迪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国内外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和趋势.http://www.shpd.com.cn/n39c7.aspx.2005.

[2]祝彦杰, 曹隽, 卢中波, 王巍奇.B/S架构的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管理系统[J].应用能源技术.2004, 5.

[3]马冬梅.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项目运行质量[J].管理纵横, 2010, 3.

[4]刘来, 王兴芳.基于web的科研项目申报与审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12.

[5]冯琼芝, 严隽薇, 戴毅茹.基于工作流的报表审批系统[J].管理技术.

上一篇:商丘市行政效能问责暂行办法下一篇:广告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