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市的水资源现状

2024-08-18

石河子市的水资源现状(共6篇)

篇1:石河子市的水资源现状

石河子市农业产业化现状

姓名:

学号:

班级:

任课教师:

多年来,农业是农八师石河子市的支柱产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弊端曾一度让农八师石河子市陷入困境: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低、职工群众增收渠道狭窄,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其实,农八师石河子市农业在集约化程度、规模化水平、农机装备水平、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等方面,多年来一直处于兵团乃至全国领先水平。那么,农八师石河子市农业的困境在哪里?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在科学分析后得出结论:困境就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农八师石河子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坚持做到六个结合:要与致富职工群众的战略目标相结合,与产业化的总体框架相结合,与新技术、新科技的推广应用相结合,与招商引资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相结合,与集约化经营、分流大田劳动力相结合,与两用地的充分利用相结合。

农业产业化是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联结为完整产业系统的过程,其根本特征是农业工业化。明确这一点后,农八师石河子市确立了全新的农业发展思路: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以培育特色产业和产品为抓手,以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为方向,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为手段,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一体化经营,最终实现团场增效、职工增收的目标。

龙头企业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引擎,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了优质商品棉基地和一批优质特色畜产品、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从2006年起,农八师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八师还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伊利集团、燕京啤酒、康师傅、娃哈哈等国内知名企业。目前,农八师已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有8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150万吨食品加工能力和200万锭纺织规模。该师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2006年的0.52:1提高到2009年的1:1。

棉花是农八师石河子市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但由于棉花市场不稳定,超过百万亩的棉花种植规模无法形成稳定、丰厚的经济效益。在经过深入调研后,农八

师石河子人逐渐转变了观念,开始发展纺织产业,让棉花在石河子就地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效益。

近两年,农八师石河子市紧紧抓住东南沿海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遇,迅速扩大了纺织产业规模,同时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江苏华芳、浙江雄峰、华孚、山东如意、沙特阿拉伯阿吉兰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棉纺企业,纷纷在石河子开发区投资兴业。

目前,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纺锭规模达到150万锭,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棉纺织生产基地。到今年底,石河子市纺锭规模将达到250万锭,农八师石河子市30万吨的优质棉花资源已不能满足当地纺织企业的需要。

同样的转变也发生在食品产业。自2002年成功引进首家食品企业――台湾“康师傅”集团以来,石河子开发区先后引入伊利集团、雨润集团、娃哈哈集团、燕京啤酒集团、旺旺集团等企业。截至目前,开发区已聚集10余家国内知名食品企业,从而使这里成为新疆种类最多、规模最大、著名品牌最集中的食品产业聚集区。

如今,开发区年食品生产能力已达到150万吨,主要涉及乳制品、饮料、方便面、肉制品、酒类、番茄制品六大类,每年需要42万吨番茄、2万吨面粉、8万吨鲜奶、1.1万吨牛羊肉的生产原料,有效拉动了农八师石河子市及周边沙湾、玛纳斯等地种养业发展。

团场是农八师石河子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加快发展工业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各团场寻求突破的必由之路。有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各团场纷纷放开手脚,依托自身优势,走出了适合自己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八师整个结构调整的大思路要梳理清晰,要形成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三大产业,种植业要把棉花做大做精,林果业要重点抓好果蔬和制酱蕃茄的重植,畜牧业要把养牛做为重头戏,要形成特色,形成规模。种葡萄要一体化经营、收购,两用地种植从明年起不准种常规作物。结构调整要有一个认真的规划,要通

过一定的程序论证确定下来。在师里统一规划的情况下,鼓励积极探索新的高效经济农作物和畜种

石河子总场乡镇工业园区内,由江苏雨润集团投资2.5亿元建设的百万头牲畜屠宰加工一体化项目已投入试生产。该项目只是石总场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实现产业联动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推进棉花产业发展,石总场引进浙江雄峰集团年产50万锭紧密纺项目,目前该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建设,有望年底投产。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用棉量可达2.3万吨,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8.1亿元。

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石总场引进了新疆隆平高科红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辣椒深加工及培育高科技辣椒新品种项目、中基公司番茄深加工项目。其中红安种业公司去年已完成投资1000万元,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3000万元以上。依托丰富的畜产品资源,石总场还积极引进和培育了朗德鹅良种繁育及深加工项目。目前,这个项目正稳步推进,预计到今年底可实现8万只商品鹅的规模,能够带动1000户职工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经过几年的发展,一种依托项目支撑和招商引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型工业化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发展模式在石河子总场已基本形成,2009年,石河子总场实现生产总值10.12亿元,成为兵团农牧团场中生产总值首个突破10亿元的团场。

150团的基础条件与石河子总场迥然不同,150团地处偏远,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较为落后,但团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企业可以落户在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大平台,寻求大发展。

按照这一思路,150团先后引进了浙江、山东、上海的3家棉纺企业,在石河子开发区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了新疆中圣驼铃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北斗驼铃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元福驼铃纺织有限责任公司。150团在这3家公司均参股30%,其生产、经营由引进企业负责,原料由150团供应。

143团组织好蟠桃产业的经营,带领职工生产出绿色、有机、高品质的蟠桃,同时做好营销工作,把蟠桃打入更远的高端市场,提高蟠桃种植效益。

在152团10连新建的酿酒葡萄地里,新疆沿天山北坡一带是适宜生产优质葡萄的地区,希望152团和张裕集团做好优质葡萄生产示范工作,着眼于双方长远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探索科学的栽培模式,引导农工种植出绿色、有机、无公害的酿酒葡萄,张裕集团则可利用这些优质的原料生产出高档葡萄酒,从而实现产业发展、双方共赢的目标。

在莫索湾灌区和石总场,垦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情况。150团红枣种植基地和机械移栽制酱番茄现场,149团北边的沙漠红柳、大芸种植基地,147团青贮玉米地头,查看了石总场清泉集1连种植中药材水飞蓟的示范田,垦区各级必须对农业长远发展进行战略性思考,对团场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不能简单化,要结合和发挥兵团组织化优势,发展有市场潜力的特色产业,做强兵团农业。

新型工业化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又带动了农业现代化,一条延伸的链条正在农八师石河子市发挥无穷威力。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农八师石河子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1,农产品加工率达98%,位居全疆领先水平。

目前,农八师石河子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80家,去年实现销售收入约70亿元,完成利税总额3亿元,带动15.5万职工参与产业化经营,实现户均增收3500元。

农八师石河子市用新型工业化的全新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用新型工业化的先进理论指导农业产业化实践,用新型工业化的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兵团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可以说,农八师石河子市已走上一条具有自身特色、成效明显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篇2:石河子市的水资源现状

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城市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状况直接关系着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以石河子市为例, 在深入现状调查、数据统计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尤其是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现状和居民对其需求现状数据的基础上, 解析现状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 了解居民对设施的满意度和需求状况, 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提出相应的设施规划布局策略。促进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配置, 强化居住区服务功能, 完善居住区综合管理和保障体系, 推动居住区规范化建设。

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的现状分析

2.1 基于现状配置的问题分析

石河子市将近100个居住区分别属于五个街道办事处总体管理, 同时多个开发商及其所属的物业管制中心分管。各街道办事处内部有不同类型的家属院, 而且居住区建立时间也不相同。其公共服务设施标准按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配套设置, 由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现状及对比表格 (见表1) 可以看出, 现有居住区公共设施用地主要集中在北老街街道、向阳街道、红山街道等。

老街街道由于建立的时间比较早, 公共服务配置项目能基本适应当时居民日常使用的需要, 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副食店、综合修理店等。新城街道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 增设了正规医院、自行车库、运动场等, 适应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 老龄服务设施突显短缺, 在东城街道的新建居住区中出现了一些老龄服务设施, 信息服务设施, 教育设施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而且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从福利型转变为服务型。

2.2 基于居民调查的问题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 调查不同类型居民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 综合分析石河子市目前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为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划、建设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进提供依据[1]。

3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配套规模差距大

不考虑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配备情况, 离中心城区越近的区域, 公共服务设施就越多。离中心城区越远的区域, 公共服务设施就越少。从各街道办事处配套设施的比较可以看出居住区配套的设施差别很大, 新建居住区的配套设施较齐全, 而以前建设的居住区配套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较严重, 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商业设施规模小、档次低, 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同时教育设施、绿地设置太过集中, 在使用中造成很多不便[2]。

3.2 供给偏离需求, 结构失衡

现状设施配置与居民实际使用需求存在偏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文化、体育健身、休闲、保健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 然而这些设施在居住区中普遍存在设施规模、服务半径不足, 设施老化、服务水平低等现象, 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忽略了广大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实际需求, 导致与居民生产、生活相关且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而与生产、生活无关的则过剩, 供给偏离需求, 结构失衡, 效益低下。

3.3 老年设施不足

石河子市60岁以上户籍老人逐渐增多, 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 尤其在老街, 新城, 红山等街道办事处的大部分居住区中, 老年人口的比例更高, 然而在过去居住区规划中几乎都未考虑老年设施的安排, 在居住区养老和老人活动场地方面还存在较多欠缺。这在居民问卷调查中就有明显体现:居民对现状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最低的是养老设施。

3.4 缺乏对外来人口的考虑

外来人口也是石河子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用地和配套设施是其生产生活所必须依赖的基本物质条件, 从他们住区所处的位置来看, 大部分远离城市繁荣区域, 而本住区几乎没有文化生活设施, 高密度的建筑布局吞噬了居住区的室外活动场地, 其休闲方式十分单调, 往往是在家看电视, 打扑克牌, 极容易导致整个居住区区消极的社会环境, 滋生各种犯罪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缺少正当手段进行引导, 很有可能形成流氓团伙。因此, 外来人口的活动不仅对城市的用地客观上产生需求, 而且对城市的各项配套设施有着不同的需求[3]。

3.5 存在重建设, 轻管理的现象

由于气候、材料耐久性、使用年限以及休闲活动的频率、类型、方式等的影响都会造成公共服务设施的老化和局部破损。在配建各类设施的建设中,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建成, 没有几年有些就已损坏严重, 往往存在着有人使用, 无人管理的普遍现象。

3.6 缺少因地制宜配置设施

大多数居住区, 缺少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在炎热的夏季, 坐在水泥制的休闲座椅上, 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煎熬。在严寒的冬季, 居民们更不愿出门, 各种设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 健身器材可以将手上的一层皮黏住。居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建设时, 对设施的材料和造型的选择忽视了使用功能的要求, 也忽视了酷热的夏季、寒冷冬季的副作用。

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建议

4.1 加强资源整合

从石河子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现状来看, 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比较紧缺。因此, 对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严格控制管理、鼓励兼容使用。例如, 学校的操场, 周末可以向市民开放, 学校的教室, 晚上、周末可以开办职业培训等, 达到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使用。

4.2 因地制宜, 统筹协调

根据石河子市内各居住区的性质、人口特点、规模和构成等, 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片区设置各项设施, 满足片区的功能需求。如根据老街街道办事处十二小区和二十小区外来人口众多且分属不同工业区的特点, 可以完善各个工业区的服务中心和邻里中心, 就近满足外来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街道办事处中心配置大型文体设施, 满足外来人口更高的需求。比如本区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21-40岁年龄段, 对文体设施有很大需求, 可在服务中心增设小型图书馆、小型文化站等;此外, 外来人口多为青壮年单身职工, 子女教育、老年保健、老年文体活动设施等配置时标准酌情减少;同时伴随生育高峰的来临, 儿童, 青少年数目将呈现急剧增加的趋势, 可增加民工子弟学校、家政托儿所等设施。

4.3 强化老年设施设置内容

老年人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 都在自己的住房及周围的环境中度过。因此, 在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外部环境的设计上要参考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 通过设计尽量弥补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和消除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障碍, 创造适合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场所, 这将有助于维持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让老人参与更大范围的住区活动[4]。

4.4 建立覆盖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制度

针对外来人口居住的不同特点, 建设管理好外来人口聚居居住区, 避免形成城市治安差, 社会安全无保障, 环境脏乱差的农民工居住区。建立居住区服务机构, 为解决外来人口的就业, 居住和必要的文化娱乐提供便利的条件[4]。将城郊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 统一规划外来人口的住房、交通和基础设施。城市政府和流入地要积极创造条件, 承担起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 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受农民子女的主要渠道作用, 保证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4.5 提高居住区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和标准

在公共服务日益表现为居住区服务的今天, 加强居住区组织的能力建设尤为重要而迫切, 一方面要加强干部的能力建设, 提升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使之能承担起提供居住区公共品的职责, 包括负责居住区的安全, 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居住区医疗保健, 居住区文化体育, 居住区公共设施, 居住区人际关系等, 同时发挥好政府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另一方面, 要规范议事决策程序, 提高组织民主管理, 依法办事水平,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对于政府投资的公共服务设施, 可以采取政府规划、房地产公司或建筑公司建设, 政府以成本价收购, 交居住区组织自主管理和使用。

4.6 居民自主参与

居民可以利用空闲废弃地块, 参与自主和灵活的设计、建造, 不需要统一管理和投资。不仅可以解决经济和管理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已成为一种新型的联系居住区交往的纽带, 并体现出人情化, 合理化等诸多优势。还可以让设计师少走弯路,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建立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关系, 掌握更多可安排的空间, 注重可操作性, 科学地进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使设计成果与居民使用将基本一致, 出现矛盾冲突与资源浪费等现象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结束语

石河子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要求日渐提高, 而在土地资源普遍较为紧张、外来人口高度密集的情况下, 如何使规划满足居住区居民的生活需求, 是需要长期努力研究的课题。由于石河子是建国后兵团新建的城市, 城市文化底蕴不足, 只有加强公共服务设施投入, 增加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 提高建设水平, 举办大众文化活动, 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才能使之与经济快速增长和市民文化需求增长相协调一致。对石河子市居民公建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居住区建设的和谐发展, 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 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为城市规划研究领域提出一个需要关注的新焦点。

摘要: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城市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石河子市为例, 结合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 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现状和居民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对其配套建设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以期为城市规划研究领域提出一个需要关注的新焦点。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石河子市

参考文献

[1]李京生, 张彤艳, 马鹏.上海嘉定区马陆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5020801319)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课题 (沪教委科2001-44) [J].山西建筑.2007, 33 (8)

[2]郑国楚.我国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轨迹[J].浙江建筑, 2006, 23 (5) :13-15

[3]李如贵, 张静, 陶勇, 朱建全.高密度外来人口地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探讨-以温州市蒲状片分区规划为例[J].浙江建筑, 2008, 25 (12) .

[4]刘桂湘, 刘婧芝.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外部环境设计[J].现代园艺, .2008, 12.

[5]俞桂海.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及路径选择[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23 (1) .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GB50180-93.2002:19-22.

[7]陈伟东, 张大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及其配置:城乡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47 (1) .

[8]方远平, 闫小培.西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 2008, 158 (9) .

篇3:石河子市的水资源现状

关键词:大学;教育;实习;体育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我校体育学院2007级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针对本论文的需要,我在我校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了国内外出版体育教育专著与体育学专专著,与各类期刊杂志,参考论文近百余篇,并且通过网上查阅了教育实习相关信息,吸取了作者对体育教育实习的建议和观点。做这些工作都为本论文的构思、研究方法确立及本论文撰写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及帮助。

2.与专家访谈法。在论文进行写作中与我校体育学院教育实习方面的专家以及学校体育方面的有关教师进行了请教,在这篇论文的很多调查和研究方面一些相关资料征求了许多有关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

3.问卷调查法。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都是严格按照科学设计调查问卷的原理与要求来搜集、查阅、整理的。本文初步的制定和设计问卷的调查内容,和稿件的初稿都是经过相关老师们进行了核对、论证的并对本文进行了讨论和调查问卷、补充和完善等相关程序,直到最后才定稿的。在我校体育学院2007级体育教育专业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问卷86份,回收率为95.6%,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为93%。

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体育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

表1 实习生对实习教育重视的程度

上表反映了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认为教育实习是对自己极为重要或重要的占了其中的81.1%,而在这些实习生中有感觉到教育实习对自己以后从事体育教育这方面是有必要性的。认为一般的占了13.4%,而认为不重要或是非常不重要的占4.5%。在这些实习学生中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教育实习的重要性,或者是毕业以后并不一定是要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而是其他方面的工作。另外,在与他们访谈中得知实习单位还是非常欢迎广大实习生来学校进行实习锻炼的。由于一部分实习的学校在体育师资力量方面有不足之处,所以这就影响了在学校中各项体育项目的开展与一些比赛或者是业余活动的正常进行,而这些方面的问题当实习生到来后也就可以得到了弥补。实习生在上课时的态度积极而且很认真,并且实习生的到来还能够带来一些比较新颖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教育方法,这样既活跃了整节体育课的课堂气氛,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在校园里的体育文化生活。

(二)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分析

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实习内容除了一些课堂上的教学地方之外,实习生们还应该多进行一些班主任的竞赛编排组织与裁判的工作和课外体育指导。教育调查研究等相关内容的实习生们也应该多参与。通过对这些实习生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实习生都进行了课堂教学工作的实习,在这些人当中进行竞赛编排组织与裁判工作的人员有41人,在实习生中占被调查人数的51.4%。在课外进行体育指导的实习生们有34人,占实习生总人数的42.5%。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实习有1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6.3%。进行教育调查的人数最少,只有4个人,占被调查实习生总数的0.05%。通过询问一些在高校的专家和教授,实习生们之所以在校的实习内容很少,而且形式也较为单一是有很多原因的。我认为造成这类情况的主要问题是近年来各个高校都不断地加大扩招的力度,而各个高校学生人数仍在不断地递增扩大,带队的教师们也比较难以足额派出去工作,这样就给教育实习管理的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加之目前的中学管理也相对比较规范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学校也仍然还是以应对考试为主,实习生的班主任实习工作就比较难以进行下去了,课外体育指导的教学工作只能在中学生们的课外其他活动时间来进行工作安排了,在竞赛的编排与组织和裁判的工作实习中也只能根据实习单位全年的竞赛安排来进行安排了,也就是说实习生要赶上什么竞赛就参与什么竞赛的状况,如果实习的时间安排不合理也就相应地没有进行竞赛编排组织和裁判工作实习机会了。这样学校每年都要在布置教育调查实习的工作中浪费很多的时间,但是学生又相对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和意识,这也就形成了很多的学生们不知道目前基础教育主要的研究内容、方法等等。这样所提交的教育调查报告内容也就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了,实习生实习结束后重新回到学校,有些单位领导们也对此不再过问,所以实习对于该内容的实习情况比较少了。

(三)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见习时数与上课时数

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到实习单位后,首先进行教育见习(表3)。

(四)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情况

上述表格充分说明了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于中学生体育新课标的了解情况,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实习生有43%左右;不了解与非常不了解的有14%左右。由此可以知道实习生对于中学生体育新课程标准了解的深入与否。所以我建议实习生们应该在学校学习的期间就应认真学习一下新课标的内容知识,从而树立起新的课程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念、方法等,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观念和实践跟得上新标准的要求。以便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要去遵循“教师是怎么教我的,我就去怎么教我的学生”这种陈旧的观点。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还要有自我的创新和理念的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我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与目前中学教育之间出现脱节现象在新课程设置的内容方面,在一些高等的师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程度上都脱离了体育教育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这样的目的和标准的,在中学体育的教育发展上有不太协调和匹配的方面,这样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体育师资的素质要求的标准了。具体方面表现在:专业必修课的设置没有突出面向中学体育教育的特点,只是注重教育教学内容的深度从而缺乏了广度的教学,这样就缺乏了最基础的东西来进行。

参考文献:

[1]贾奇.中学体育教育实习行动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靳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自然科学版),2006,(11):95-96.

[4]俞华.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篇4:石河子市的水资源现状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可持续,石河子市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1]。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退耕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原本有限的土地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再加上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土地生产力下降以及各种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乃至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势在必行。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石河子市位于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的石河子垦区中部,东以玛河为界,与玛纳斯县为邻,南、西、北三面与沙湾县环接市区,位于N43°26′~45°20′,E84°58′~86°24′。市行政区域面积460km2,规划面积150km2,建成区面积36.7km2,下辖1乡、1镇、5个街道办事处,人口35.03万人。市区生态环境优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69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5%。随着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迅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随之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系列的土地利用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 《石河子统计年鉴》(2001-2013年)、《兵团年鉴 》(2005-2013 年)、《新疆年鉴》(2001-2013年)以及石河子国土资源局、石河子统计局。

1.3 方法

在Excel 2010和SPSS 19.0的支持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石河子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系统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1土地利用数量结构

石河子市作为戈壁新城,土地利用率较高。根据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石河子市土地总面积460km2,土地利用率达88.26%,土地类型以农用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73.48%,其中又以耕地面积最大,其次是草地、其它农用地、林地和园地;石河子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为主,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48%;未利用土地面积有限,仅占全区总面积的9.35%,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结构详见图1。

2.1.2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

对2000-2012年石河子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比较,12a间,石河子市农用地数量持续减少,其中以林地和园地减幅最为明显,耕地数量也表现为持续减少,其它农用地数量大幅增加;建设用地数量迅速增加,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为交通运输用地,其次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随着城市景观生态工程的持续建设,水域面积稳步增加,未利用土地数量持续减少,由此可见近年来政府对城市后备资源的开发做出了很大努力(见表1)。

从总体层面上看,研究期内石河子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数量虽发生较大变化,但其整体结构并未发生重大调整,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用地仍旧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主体(见图2)。

2.1.3 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分析

在土地利用数量分析中,通常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来反映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分为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1)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表达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2],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b、Va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3]。

依据表2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分析结果可知,2000-2012年间石河子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整体呈现减少趋势,以林地减少速率最快,其次为园地和未利用地;年均变化率较小的是耕地和牧草地,仅为- 0.292% 和-0.269%。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和其它农用地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以水域年均增加速率最为迅速,也最为稳定,达3.125%,其次是其它农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居民点与工矿用地。

(2)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是反映研究区在特定时间段内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趋势的指标。公式:

式中:Lc表示在T时期内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ΔLA(i,j)表示为T时段内第i类土地转变为非i类土地的绝对值;为区域内第i类土地类型在监测初始阶段Ta时期的面积;T表示研究时段。

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看,石河子市土地利用方式在2004-2008年时间段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304%,即平均每年每100km2的土地中有1.304km2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远高于2000-2004年和2008-2012 年的变化水平。表明石河子市土地利用方式从2000年以来持续发生着变化,其中在2004-2008年期间变化幅度最大,而后随着城镇体系建设设施的逐步完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速率也呈现减缓趋势。

2.1.4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反映的是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区域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来定量描述。计算公式:

式中:La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i为第i级的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i为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对于分级指数一般确定为四级,由于石河子市的水域大多数为人工水域,为了更好地反映这一特征,研究中将级别和内容上进行了相应调整,级别数调整为5级(见表3)。

经计算整理,得出2000-2012年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在2000-2012年期间各个时间段都呈现上升趋势,表明石河子市土地利用在研究期内处于发展时期,其中又以2004-2008年时间段发展最为迅速。此外由前述是属于[100,500]的连续变化的指标,截止到2012 年,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为347.82,表明石河子市土地利用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准,土地综合利用程度仍旧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2.2 石河子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2.2.1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率高,但人均(耕地)占有率较低

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农用地为主,截止到2012年,辖区农用地面积338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3.48%,其中农用地又主要以耕地为主,面积达220k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5.09%。全市未利用土地面积43km2,仅占土地总面积的9.35%,全区的土地利用率达88.2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10%)。然而截止到2012年底石河子市人口达35.03 万人,人口密度也随之达到762人·km-2,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62 8hm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05 3hm2)[5],人多地少的矛盾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将是石河子市土地利用最突出的特征。

2.2.2 农用地利用存在重农、轻牧现象,牧草地资源优势未得到有效的利用

2012年石河子市农、(园)林、牧用地比例为9.17∶1.00∶2.50,牧草地数量仅次于耕地,但其大多为天然牧草地,生态功能相对较为脆弱,生物产出量和载畜量也都比较低。再加以近年来人们的过度放牧以及其它不合理的利用方式,致使草场退化问题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牧草地用地疏于管理,缺乏重视,未能使其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2.2.3建设用地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有待提高

2012年石河子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8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4.78%,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2km2,远高于城市发展合理水平。由于近年来建设用地的扩张缺乏统一规划协调,致使部分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的使用不合时宜和出现大量闲置现象,严重制约城市土地的集约经营程度,限制了城市经济的极化和辐射带动作用。

2.2.4 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的矛盾依旧突出

2000年以来,石河子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张,占用了大量农用地,尤其是近郊区地带,大量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大大加剧了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的矛盾。虽说2000-2012年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见图3),但不可否认,石河子市城市发展方向仍以传统的外围扩张为主,缺少地上-地下立体空间层面的开发力度,一味地占用农业用地,直接导致了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失衡。

2.2.5未利用地面积有限,耕地后备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石河子市未利用土地面积有限,仅占土地总面积的9.35%,零星分布于石河子市各地区,整体性较差。据调查,这部分土地主要以未利用荒草地和盐碱地为主,开发难度较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3 石河子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优化对策研究

3.1 加强耕地保护,逐步缓解人口与耕地资源的矛盾

加强耕地保护,严格奉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制度,力求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的政策,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壤肥力下降。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工程,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6],以确保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达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的总要求[7]。同时,加强对城市环境人口容量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控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逐步缓解人口与耕地资源的矛盾。

3.2 加大牧草地的资金投入,逐步增加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面积

加大对牧草地的资金投入,逐步强化及完善对牧草地的保护监管机制,严禁任何形式的开垦、破坏草原生态的行为,充分挖掘区域天然草场优势。在确保牧草地总量和质量不缩减、不下降的情况下,鼓励牧民承包经营草场,逐步增加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面积,增强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规范草场轮牧制度,规定“破坏者恢复,利用者补偿”制度,严格防治草场退化。

3.3 转变城市发展方向,提高城市集约经营水平

实施严格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合理规划城市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同时,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统筹协调,避免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尤其强化对城市郊区建设用地的监督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建设用地挤占农用地现象。逐步转变城市发展方向,由传统外延式扩张转变为内涵式挖潜,通过旧城改造,地上-地下立体开发途径,增加城市容积率,不断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

3.4 建立和完善区域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体系,加强对用地的宏观调控

加强用地的宏观调控,通过运用“3S”技术手段,建立和完善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和质量的动态监测体系,以便及时更新、掌握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土地基本利用信息的变化情况。对重点指标实施动态监测,设置预警阀,以便及时发现自然资源中的灾害信号和土地利用中的不轨倾向,并采取应急措施和对策,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宏观图调控和管理。

4 结论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依托,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基于石河子市2000-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对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情况做出了合理性的分析,但不可否认依旧缺少从社会、经济和生态层面上对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性分析。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将从社会-经济-生态的角度对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并以此为媒介对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综合潜力进行测定。

参考文献

[1]杨树佳,郑新奇.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5):438-443.

[2]史利江,王圣云,姚晓军,等.1994-2006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2):1468-1479.

[3]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5-68.

[4]宁秀,红郭龙,张海涛.基于空间自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不同尺度下土地利用程度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4):48-54.

[5]农八师石河子市统计局.石河子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3.

[6]王军,吴传智,印仁高,等.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2,22(3):184-187.

篇5:石河子市的水资源现状

关键词: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

据刚结束的2016年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显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将新增1602处,加之前三批,总数将破4157。传统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1]。古村落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较大变动,保存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民俗民风,人们仍聚族而居的村落[2]。面对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我国于2012年抢救性地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其中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石河村落成为唯一一处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本文通过对南部县石河传统村落的调查,探讨了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发展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以石河村居民为对象,调查居民共计600人,有效回收583份,有效回收率为97.17%,符合统计学标准。采取随机调查,以自行设计的问卷和访谈结合进行资料收集。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询问试调查方式。所有数据资料录入后通过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全部用百分数形式表示。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1、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认知情况

由表1可知,石河村的居民對传统文化保护的认知度普遍较高,且其基本知晓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2、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 石河镇居民对特色建筑和传统习俗的保护程度较高,并正将其往旅游业方向引导发展,但对手工艺的忽视程度较高。调查发现,留守当地的多为老人与小孩,“空心化”趋势日渐加剧,导致木刻手工艺的发展相对落后,使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缺失。

3、传统村落的发展规划 经了解,当地旅游业和服务业尚未深入发展,在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前提下,要老百姓出资去维修、保护古建筑,难度较大。村集体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也难以拿出大笔资金去保护古建筑及进行系列文化传承。这也是传统文化逐渐废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讨论

虽说当地居民及政府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力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大部分的建筑与整体格局有了显著性改变。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保护程度存在不小的差异,其影响因素分述如下:

1、人口分布情况 数据显示,青少年、中年、老年中具有明确传统保护意识及相应措施的比例依次为15.80%、29.18%、52.16%。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多来源于本身的经历,老人自生而与当地相居,村落就是自家的家,融为一体,对它的每一分付出都是真心的热爱与维护。相对于年轻一辈来说,老人才是传统文化的切实有力守护者。

2、教育重点的偏移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年轻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早已失去了吸引力。有77.65%的青少年不愿意留在当地发展本地经济并传承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教育孩子的理想就是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加速了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面,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经济因素 农业基础的农村经济对于维持和维护传统建筑文化都有着不小的挑战,而基于传统的建设与布局,又是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条项,合理规划与可持续性发展相结合才是改变当下现状的不二选择。

综上所述,在注重传统物质文化保护的基础上,还应该“前后兼顾”,既要注重传承人的培养与新一代力量的注入,还要从经济上提高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加快新农村、新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新农村和城镇新区建设,达到保护利用的最终目的。[3]正确解决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就是正确运用现有资源建立良性循环,促进保护与利用并存的局面。

參考文献

[1]刘智英,马知遥. 2014年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述评[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22-28.

[2]王娜. 新田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6:80-83.

[3]练耀廉. 坚持以人为本 保护古村古镇[J]. 广西城镇建设,2005,01:18-20.

篇6:王震与石河子市

这天对于乌鲁木齐以西151公里处的一片叫作石河子的地方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上午11点钟,四辆吉普车和一辆坐满了人的大卡车开到这里。过了一会儿,从吉普车上下来十几个捂着皮帽子、穿着棉大衣的人。其中几个人扛着标杆,拿着图纸,跟在几个首长模样的军人后面,走进了破旧的镇街。

石河子小镇在广袤的玛纳斯冲积平原上,小得很容易让人忽略。

东西走向的镇街很短,大概只有100多米,灰蒙蒙的房子东倒西歪。天冷,街上人很少,只有一家馕铺开着门。

走在最前面的首长走过那家馕铺时站住了,他看着年轻的维吾尔族汉子把一张擀好的馕糊进馕坑后,问:这馕铺是你的?

维族汉子看到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当官的,有点紧张,由于听不懂问话,更显得窘迫,他努力笑着。

翻译把首长的话翻译过去。

是的,是我的,汉子连连点头。

你叫什么名字?

买买提。

又是一个买买提,你是我来新疆后认识的第十五个买买提。

大家笑起来,笑声招来了两个穿戴破烂的巴郎子。卖馕的汉子指着其中的一个说,他也是买买提。

第十六个。首长说。

大家又笑起来。

你是这里人吗?首长问卖馕的汉子。

不,我是去年年底才过来的。汉子说。

一个人?

一个人。

生意好吗?

不好,你看,这里人太少。

首长抬起头,看了看萧条的镇街和玛纳斯河两岸苍茫的原野,又把目光停留在维族汉子脸上。

想搬走吗?

如果再不行,就走。

不要走,记住,一定不要走!首长说,目光紧盯着汉子的眼睛。

汉子的目光有些慌乱。

我们会让这里的人多起来的,你一定会赚到钱的,一定会,你不要走,一定不要走!首长的目光透着火一般的热情。

汉子点着头。

首长说罢,又移动脚步向前走去。刚走了两步,他想起什么似的,又踅回身,走到馕铺前,指着烤馕的炉子问卖馕的汉子:有烤好的馕吗?

有。

有多少个?

汉子在馕坑里数了数,说:20多个。

首长指着身边的一个干部,对卖馕的汉子说:你让他都买下!

卖馕的汉子笑着,连连点头。

首长说:现在,咱们是朋友了。说罢,迈步向前走去。

这位首长就是王震。

王震此时的职务是成立不久的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政委,和他走在一起的有军区副司令员兼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副司令员赛福鼎、军区参谋长张希钦、后勤部长甘祖昌等领导,几个相关部门的处长,以及王震专门请来勘察玛纳斯河流域的水利专家。

镇街很快走完了,他们又沿着玛纳斯河岸走着。

雪还在不紧不慢地飘着,被小风吹得忽上忽下,像无数只轻盈的蝴蝶。旷野一片洁白,积雪被风吹积在芨芨丛和红柳树附近,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雪冢。冰封的玛纳斯河失却了夏日的喧闹,显得十分安静。

一只野鸡从这行人脚下扑楞楞飞出,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又消失在雪野中。

看到野鸡,一个处长兴奋地赶紧往枪里压子弹。王震回头看了他一眼,风趣地说:“迟了。”

“本来想给司令员晚上加个菜的。”处长说。

“临时抓枪,就是这个结局。”王震说——显然他话中有话。

雪在不知不觉中停下了,一缕阳光穿出云层,天空骤然开朗了很多。

王震不时停下来,接过警卫员递过来的望远镜,仔细望河两岸苍茫的原野,然后向身后的扛仪器拿图纸的人询问些什么,再与其他领导交谈几句。他们走得很慢,看得很仔细。最后他们在一个红柳墩上坐了下来,吃了刚才在镇里买来的馕,用红柳枝在地上划着,说了许多话。“谁说我们共产党好斗?北洋军阀作践老百姓,不打行吗?日本鬼子闯进来了,不打行吗?蒋介石要把我们苏区火过三遍,不打行吗?”王震看着一望无际的原野,情绪激昂地说。

“如果没有共产党,如果不是和平解放,新疆不知还要混战多少年。”陶峙岳将军真诚地说。

王震站起来,用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圆圈,说:“让那些至今还在反对我们的人看看,中国共产党人怎样在一片荒芜中搞建设。”说着,他回头看了看他的战友们,又说:“去年3月,党中央在西柏坡开七届二中全会,我去参加了,会议期间,毛主席找我谈话,我记得在场的有朱老总和彭老总,还有周恩来同志、任弼时同志和贺龙同志。毛主席对我说:我们要在全国各个方向上彻底解决国民党军了。你打算去哪个方向?我说:我想到最边远最艰苦的地方去。毛主席说:好!就派你去新疆。我特别记住了毛主席当时说的这么一句话:你到新疆去就是演红娘,在那里唱主角,去给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

王震在积雪的土地上走了几步,又说:“主动请缨来新疆,我王震不会辜负中央。为新疆人民做好事,就让我们从脚下这个叫石河子的地方开始吧。”

当然,王震决定开发石河子的构想并不轻率。

在此时率领大批人马赴石河子踏勘之前,他曾几次到这一带进行过实地考察,翻阅了大量资料,对玛纳斯河流域进行过一番认真的研究。

石河子位于玛纳斯河西岸,南倚天山,北临准噶尔盆地,东、西、北三面是广袤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玛纳斯河水源丰富,东接乌鲁木齐,西望边陲重镇伊宁,是北疆交通要冲。王震以战略家的眼光,瞄准了这个地方。

当然,最让王震动心的是,这里可开垦荒地足有400万亩之多,是当年南泥湾的20倍。

前人也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开拓的足迹。

唐朝以前,石河子一带是历代游牧民族的牧场。702年,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就曾派军民到此屯垦,取名镇城镇,唐玄宗时,派青海军千余人,到此屯垦戍边,此地更名为青海镇。

之后,由于战争,这一带屯田逐渐荒芜。

清朝乾隆皇帝在北疆大办屯田,1773年,从内地招募大量民户,到玛纳斯开办民屯,石河子附近出现了民屯村庄。6年后,清政府设绥来县,石河子是绥来县城以西的第一个村庄。1872年11月,沙俄武装商队为了东侵,行至石河子,民团首领徐学功率民团马队组织了伏击战,全歼沙俄侵略者487人,粉碎了沙俄向东侵略的企图。

1873年,乌鲁木齐都统景廉把乌鲁木齐以下各民团统一改编为振武营,石河子所属的绥来民团被编为振武左营。他们一面反击阿古柏侵略军,一面在绥来县北广开屯田,为左宗棠西征军收复新疆准备粮草。

清末,石河子是北疆大道上的一个驿站,有汉、回铺户50多家。

由于石河子紧靠乌(鲁木齐)伊(宁)公路,1944年,它已经成为绥来县五乡之首,眼下这条百米长的镇街,就是那时形成的。当时有店铺、作坊13家,农户40多户、共200多人,还有一所汉族小学。

1949年,随着新疆和平解放,石河子人口虽然渐渐增多,但到1949年底,石河子镇及附近散居农民总共不过200多人。其中有维吾尔族居民17户,哈萨克族居民3户,两个铁匠铺,一个馕铺,老街有个维族小学。

王震把决定大举开发石河子的想法向彭德怀副总司令作了汇报,得到了彭总的热情支持。彭总还就开发石河子的具体问题作了指示。

3月,王震根据彭总指示,决定二十二兵团领导机关由迪化城迁驻石河子,调二十五师、二十六师开发石河子垦区,把石河子建成一座新兴城市,使石河子垦区将来成为新疆棉糖生产基地。

之后,二十二兵团直属生产大队进驻石河子北泉,二十六师的两个团分别进驻石河子附近的黄渠、乌兰乌苏,拉开了开发石河子的序幕。

4月,新疆军区测绘部门赶制出了万分之一的石河子地形图。

7月28日,天气晴朗,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马莲花悄悄地开在荒草丛中。玛纳斯河翻腾着雪白的浪花,在荒原上缓缓流过。

这天,石河子又迎来了王震将军。

这次来的人阵势更大,除了王震将军和陶峙岳、赵锡光、张仲瀚、陶晋初、罗汝正、鱼正东等军区、兵团、军师领导,还有省水利局局长王鹤亭一行,以及专门请来的几位苏联水利专家。

他们先在石河子的镇街上走了走,然后顺着乌伊公路从东向西走了好远,又沿着玛纳斯河踏勘了一遍。最后确定:以现在石河子老街东南1公里为中心,建一座军垦新城。

王震望望大家,用浓重的浏阳乡音说:“我们就在这里开基始祖,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人。”

他的声音很大,像在发布战斗命令,乡音很重的浏阳话在空旷的荒野上颤动着,传得很远。

建设石河子新城的计划就这样决定了。

这是一个大胆的设计。这个设计,只有在陕北的南泥湾创造过神话的王大将军才敢拍板。

从此,石河子紧紧地和王震的名字连在了一起。

石河子,一个只有200人的小镇,开始了它的神话。

拓荒、种田、建设、发展,伴着军垦官兵的汗水、热血、青春,还有牺牲。

那是一些回忆起来苦涩而又幸福的日日夜夜。

1950年石河子开发当年就开荒1.3万亩,收获粮食111万公斤,油料近4万公斤。此时,人口已达2300人,是年初的11倍。

到1954年,石河子垦区人口已发展到2万多人,仅城区就有3500多人。

石河子有了机关,有了学校和医院,有了工厂和商店,有了歌声和笑声。

一座戈壁新城,在一代又一代军垦战士手中以神奇的速度崛起:

1966年,石河子人口已经达到11万人;

197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石河子市,此时人口增至15万;

1993年,石河子市人口已达23.36万。此时,全市拥有工业企业330家,仅工业和建筑业的总值就超过了14亿元。石河子的几十种产品出现在日本、印度、美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商店里。当然,还有更让石河子人引以骄傲的地方:他们拥有一所在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的普通高等院校——石河子大学,还有33所小学和33所中学,以及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120个卫生医疗单位……

这就是43年前那个只有一个馕铺的石河子。

王震去世后,他的骨灰撒在了天山南北。新疆,是他生命所系的圣地。

如今,石河子的市中心,王震的铜像静静地耸立着。节假日,大理石的基座前,常有不知谁摆献的鲜花。

上一篇:中秋节和国庆节多少年会遇到同一天下一篇:2004年第一学期二班小学二年级少先队工作计划--本班少先队队员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