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体系建设岗位职责

2024-08-06

两个体系建设岗位职责(精选8篇)

篇1:两个体系建设岗位职责

两个体系建设培训总结

为切实做好“两个体系建设”活动,公司安全环保部组织我们车间安全员参加了潍坊瑞祥举办的培训班,经过一天的培训,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感触颇深,两个体系建设对于车间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车间决定利用学习时间和班前班后会时间,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如何发现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进行学习和讨论,人人参与“两个体系建设”活动,根据各自岗位特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排查本车间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并对各风险点作出如下的处理措施:

1、确定风险等级。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先确定风险类别(泄漏、火灾、爆炸、中毒、坍塌、坠落等危险因素和高温、粉尘、有毒物质等有害因素),然后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1、2、3、4、5级(1级最危险,依次降低)

2、明确管控措施。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公司、车间、工段、班组),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的管控措施。

3、风险公告警示。公布本车间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岗位,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器材和撤离通道等。

4、排查消除隐患。针对各个风险点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标准和清单,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常态化。

周健全

脂肪醇车间

篇2:两个体系建设岗位职责

促进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南海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一五”发展纲要》、《关于加快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南海区残疾人康复救助办法》、《南海区重度残疾人托养实施办法》、《南海区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施办法》等有关残疾人政策,对残疾人基本生活、住房、教育、就业、康复、医疗、养老等提供了保障,同时通过五项医疗康复救助、社区康复救助,设立重度残疾人托养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工疗站、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等,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教育、就业服务,初步形成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残疾人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的残疾人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两个体系建设”与上级要求及周边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本月1-2日,佛山市残工委组织考察团赴广州市和东莞市考察,深入了解周边地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先进做法,使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为此,我们提出加快和完善“两个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路。

一、南海区残疾人的基本情况

根据2008年我区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筛查结果显示,我区实际在册残疾人数为31027人,其中听力残疾4135人,言语残疾544人,肢体残疾10674人,视力残疾8296人,智力残疾2207人,精神残疾3362人,综合残疾1809人;目前,全区领取《二代证》残疾人数8310人。

二、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状况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状况

近年来,区政府先后出台了有关政策,对残疾人基本生活、住房、医疗康复、养老等方面提供保障:

一是制定了《佛山市南海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对象分类施保细则》,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做到“应保尽保”,并适当放低重度残疾人门槛和实施“分类施保”,对重度残疾人增加10%低保金。

二是制定了《南海区重度残疾人托养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采取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等方式,减轻了残疾人的家庭负担。目前有1000人左右享受该政策。

三是制定了《南海区农村特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方案》,解决贫困残疾人住房困难问题,如区、镇二级共同出资近200 万元,建成“小塘阳光之家”,安置32户残疾人居住,切实解决了残疾人的住房问题。

四是制定了《南海区残疾人康复救助办法》、《南海区城乡特困居民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等,对残疾人医疗康复费用实行分级

负担,其中区残联占80%,镇街残联10%,个人负担10%,低保户则全免,由区残联承担,减轻了残疾人的家庭负担。

五是对我区参加“新农保”的重度残疾人给予每人每月30元的补助,为残疾人的养老解决了后顾之忧。同时我区每年还对生活发生暂时困难的残疾人进行临时救助。

六是制定了《南海区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实施办法》,采取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和购买公益岗位、扶持个人自主创业等措施,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有了更广阔的出路。

(二)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状况

通过采取五项医疗康复救助、社区康复救助、设立特教学校、重度残疾人托养机构、工疗站、就业服务中心等措施,为残疾人提供各类服务。

一是依托各有关专业医疗康复机构,为精神病患者、白内障患者、脑瘫智障儿童、肢体残疾人、聋哑儿童等提供医疗康复服务。

二是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以镇(街道)医院为依托,设立医疗康复站,使偏瘫、截瘫、中风后遗症等残疾人能就近、就便的进行康复。

三是建立工疗站,为轻度精神、智力残疾人提供工疗、娱疗康复服务。

四是建设特教学校和设立特教班,为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服务。

五是成立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为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咨询、培训、推荐等服务。

六是设立重度残疾人托养机构,为困难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

三、我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不足之处

一是对残疾人优惠政策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如扶助残疾人优惠办法未完善,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的措施未出台等。

二是工疗站的建设速度缓慢,未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目前真正运作的只有里水爱心工场和和顺爱心工场,其他镇(街道)尚未开展。

三是社区康复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镇(街道)开展较好,个别镇(街道)社区康复工作仍然不到位。

四是未能全方位为各类残疾人提供一条龙服务,如从0-6岁开展抢救性康复,6-16岁提供工疗娱疗康复、教育服务,16岁-60岁提供就业、职业培训、工疗娱疗康复服务,以及托养服务等。

四、加快和完善“两个体系建设”的思路

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还不够完善,特别是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更加需要提高。为此,结合我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思路:

(一)整合出台优惠政策,完善残疾人保障制度

目前我区出台了一系列残疾人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但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和残疾人需求的不断多样化,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住房、就业及养老等方面要更加优惠、覆盖面更加广泛;残疾人享受低保的门槛要降低;特殊教育、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精神病免费治疗康复要重点扶持;残疾人创业、残疾人工疗站建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办法等要完善,整合出台残疾人保障优惠政策,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二)建设一所综合服务机构,提升为残疾人服务水平

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目前我区为残疾人提供服务以及服务机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迫切需要建立一所集残疾人康复、就业、文体及扶贫基地于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指导、就业服务、医疗服务、职业培训、文体活动、辅具供应、残疾人托养、扶贫基地、法律援助等,特别为从残疾儿童到临终关怀的残疾人提供康复、就业、教育、托养等一条龙服务。

(三)加强部门沟通,采取绩效考核,落实各项工作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做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措施要到位,服务要到

点,单靠某个部门、某个单位的单打独斗、无法形成气候,难见成效。因此我们要做到:

一是加强区残工委成员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形成联席会议工作制度,落实各项残疾人工作。

二是完善各镇(街道)残联组织建设,配备专职残疾人工作者,充实基层残疾人工作队伍。引入考核机制,对各镇(街道)进行绩效考核。

区残联办公室

篇3:两个体系建设岗位职责

一、简要回顾

回顾湖北省残疾人保障和残疾人服务工作, 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致适应, 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形式和内容, 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前, 残疾人享受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主要包含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之内, 专门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保障和服务较少, 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对象基本是城镇人口, 广大农村残疾人的保障和服务主要依靠家庭和村集体。

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在这一时期, 各级残联组织渐次成立, 一批重要的残疾人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和救助等项目也相继实施。

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 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大幅增加。特别是中央7号文件出台以后, 全省上下认真贯彻7号文件精神, 全面实施了湖北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主要做法如下:

(一) 形成共识, 合力推进

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残联组织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7号文件省委10号文件, 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省里相继出台了重要的法规和政策文件, 2009年, 湖北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同年11月, 《湖北省残疾人就业规定》正式出台, 并于2010年2月1日正式实施。2010年, 《湖北省〈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也即将修订出台, 并着手研究取消困难残疾人医疗保险起付线具体实施办法和残疾人救助办法等政策法规。

各有关部门紧密合作, 形成合力。省残联、省卫生、民政、财政、教育、扶贫办等部门合力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残疾人扶贫和社会保障两项制度衔接、新农保、新农合和残疾人特殊教育等工作。各地残联还与宣传、司法等部门普及《残疾人保障法》、《湖北省残疾人就业规定》等法规, 普遍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制度。

(二) 试验先行, 全面铺开

2009年8月3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签订创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试验区合作共建协议, 省残联始终按照实验区共建协议目标任务的要求, 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二是制定规划;三是循序渐进;四是全面铺开。2008年, 召开了全省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大会和全省残联理事长会议, 学习省委省政府10号文件, 对两个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11月和12月, 分别召开了鄂西生态旅游圈和武汉城市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讨会, 对如何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融入湖北省“两圈”建设大局之中进行了深入研讨。按照省部共建模式, 孝感市政府与省残联签订了共建两个体系协议, 共同推进孝感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宜昌市政府分别与14个县 (市、区) 和市直37个部门签订两个体系建设责任状, 着力加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三) 精心组织, 重点实施

2009年, 湖北省开始实施几项重点工程, 残疾人得到更多实惠。

启动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该工程先后列入省委常委会纪要、省委省政府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以及省政府2009年工作报告等5个重要文件, 并列为2010年省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

实施“阳光家园”计划。2008年开始在武汉、宜昌、黄石进行试点。计划在2009年至2011年3年间在全省全面实施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工程。

实施残疾人“三基工程”。2009年, 我们启动了残疾人基层组织、基层残疾人工作队伍、残疾人基础设施等“三基工程”建设。

二、主要问题

湖北省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上作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是,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需要系统解决。

(一) 对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认识仍有待深化

有些地方和单位对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认识还较为肤浅, 工作中形式大于内容, 在认识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无关论, 认为两个体系建设是政府的事, 残联无能为力;二是替代论, 认为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包括残疾人在内。

(二) 残疾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有待拓展

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明显滞后于社会平均发展水平, 2009年, 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8249元, 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4164元, 分别为健全人的57.4%, 82.7%。此外, 需生活救助的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的一半以上;近一半的残疾人未参与任何社会保险;在农村, 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的大多数残疾人需要家庭供养。

(三) 残疾人服务机构和人员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湖北省残疾人服务专业机构不足, 能真正为残疾人提供的机构建设严重滞后。省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培训中心、托养中心和文体中心, 最快也要到“十二五”末才有可能全部投入使用。

随着一批规模适中的市、县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相继建成, 专业机构面临相应的问题, 出现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以及服务人才的紧缺问题。

(四)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内容广泛, 涉及诸多部门和行业, 面对的群体情况复杂。加之两个体系建设中人力、物力等都有一定的不足, 信息系统尚未完成建设, 服务网络还不完善, 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落实不到位, 操作不规范, 工作不细致的情况。

三、展望探讨

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将深入贯彻国办发19号文件和湖北省委10号文件, 全面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一) 充分认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对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切实把握好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几个关键环节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关乎残疾人的切身利益与和谐社会建设, 涉及诸多行业部门, 包含内容多, 政策性强, 操作难度大, 需要理清思路, 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下功夫。

第一, 把握四个全面。即“全面保障”、“全面服务”、“全面参与”、“全面发展”。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两个体系建设将覆盖城乡和惠及所有类别的残疾人, 只有做到全覆盖才能真正体现公平正义。

第二, 统筹协调, 做到三个结合。即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重点保障与特殊扶助相结合, 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推进两个体系建设不能一概而论, 泥沙俱下, 而要统筹协调, 和谐推进。

第三, 抓住可持续性。即两个体系建设必须保证可持续性, 切忌朝令夕改、仓促突击、虎头蛇尾、大起大落。

(二) 确保残疾人在普惠中有优惠, 特惠中能实惠, 不断地完善政策体系, 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保障体系强调公平性、均等性的特征要求政府应承担责任, 从上而下地制定政策, 狠抓落实。

第一, 普惠加优惠。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的普惠性与优惠性并重。优惠性突出表现在优先与优待两个方面, 在同等条件下, 残疾人应该优先享受政策, 获得优待。

第二, 特惠要实惠。注重特惠政策的制定和其实际操作性, 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的实际情况, 形成特惠政策。如新农保政策规定, 年满60岁方可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但是部分残疾人劳动能力丧失, 期望寿命短, 应适当提前其享受新农保养老金的年龄。对于残疾人进行居家康复、托养、教育、生活照料的, 应当给予一定补贴。

第三, 体系要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包括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等, 有关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散见于各个文件中, 尚未系统化。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要加强各项政策的对接, 使残疾人能够最大化得到政策扶持。

(三) 在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中, 强化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服务

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必设计好规划和制度,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和残疾人家庭广泛参与的社会化服务模式, 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满足残疾人的需求。

第一, 有效整合各方资源。要充分利用教育、卫生、民政、司法等专业机构、基层社区以及企业、社会民间个人和单位的资源, 统筹发展残疾人服务业。通过与各大型医疗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高端人才使用合作协议、聘用一批专业人才, 为残疾人服务提供技术资源。组织和利用好社区现有资源, 使残疾人得到就近就便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 动员和鼓励居住在社区内的医生、教师、律师、企业家, 形成为残疾人服务的人脉资源。同时, 要正确引导企业、社会民间个人和单位的扶残助残积极性, 加强调查研究, 规范管理, 在创新服务与方式、细化服务合同、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第二, 合理搭建服务平台。残联系统要推进残疾人综合性服务机构和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建设, 建立一批具有示范、指导、辐射、带动能力的残疾人服务机构, 为残疾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三, 及时制定促进政策。残疾人服务业发展需要政策, 所谓政府主导, 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政策促进。如在政府购买服务、民办公助、国有民营、以钱养事、退税抵税、项目补贴等方面, 要有具体的、明确的激励措施。

第四, 严格绩效考评制度。在残联开展服务体系建设相关项目时, 要对纳入项目的机构进行资格审核、技术评估, 担负起监督管理的责任, 为残疾人把好关。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目标逐级分解, 明确各级任务内容与责任, 纳入工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 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明确岗位职责, 量化工作指标;实行绩效考核, 推进服务规范化、专业化。

(四) 把精细化、规范化操作贯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全过程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成效如何, 除了制度设计之外, 关键在于执行力, 要真正使广大残疾人受惠, 就要细化管理, 规范运作, 提高各级的执行力。

第一, 要建立程序机制。当两个体系建设的框架形成之后, 如何进行有效的程序管理,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 哪些需要静态管理, 哪些需要动态监测;哪些需要直接管理, 哪些需要间接介入, 都要统筹安排, 抓住控制节点, 及时发现问题, 改进工作。

事前要精心设计。在相关政策制定前, 要深入调研, 摸清实际情况, 提出目标, 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预案。

过程要严格控制。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推进过程中, 要及时收集信息, 实时监测;与预定目标对照, 及时发现导致偏离目标的问题, 纠正差错, 修正目标。

信息要及时反馈。在工作内容落实后, 要根据工作档案、残疾人追踪调查、各部门综合评价等多种方式, 与预定目标对照, 检查目标完成情况。

第二, 要注重目标责任制管理。首先要明确政府、残联、相关部门、服务机构等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其次要明确规范残疾人工作者的岗位责任, 基层残协专职人员负责掌握残疾人基本情况和需求状况, 协助落实各项保障和服务政策;最后要制定工作规范, 特别是项目开展的步骤、程序形成工作手册;确立量化工作目标, 明确考核标准和程序。

篇4:“两个体系”与档案建设

关键词:两个体系;档案;服务

在2008年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国家档案局正式提出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即“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转变档案工作中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像重视机关团体利用那样重视人民群众利用,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这个提法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全国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两个体系”建设,是以人为本,针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形势给档案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是对我国档案工作实践新趋势的新总结,也是对以往档案工作体系薄弱方面的新加强。

1.目前我国档案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编制少经费缺硬件配备待解决

目前我国的档案馆的编制是按五天工作制配备的,很多档案的利用者则在档案馆开馆时没时间,双休日时才有时间,而档案馆却闭馆了,这在档案馆和利用者之间就造成冲突了,不仅档案的价值无法完全体现,也无法满足档案利用者的需求。“两个体系”提出要做到服务先行,编制、经费,乃至硬件配备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2基层档案工作是薄弱点

农业农村档案、社区档案、街道档案工作更是薄弱环节。人民群众在基层,档案服务的重点对象也在基层,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基层档案馆建设相比,基层的工作更难、更不可忽视。基层是基础,基层更直接涉及民生。基层档案工作做得好坏,事关重大。

1.3档案资源在结构上普遍存在不够合理的问题。

由于种种的客观与主观原因.我们在涉及民生方面的档案收集不够、利用不够、资料面偏窄。许多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资源中,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资料显得明显不足。

1.4档案馆的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人才队伍建设不仅仅是专业人才的引进,更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档案馆是为大众服务的,如何做到“服务先行”,不光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建立“两个体系”中,要始终坚持“服务先行”,这是国家档案局一再强调的、不容质疑的方针。“服务先行、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战略,三者中“服务先行”放在首位。因此,必须围绕服务才能把各项工作带动起来。

2.建立“两个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制定和修订相关档案工作规章制度。

各级档案部门不仅要注意把以往工作的成功经验、做法、制度提升为保障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把对问题的检查分析提升为破解档案工作科学发展难题的新举措,还要把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提升为领导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政策。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是档案工作开展的基础。

2.2要尽可能将关系广大市民切身利益和反映本单位职能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并将其纳入进馆范围,使其成为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的有机组成部分。

据悉,上海已从2002年开始对流动人员的工作变动及其工作业绩等进行及时跟踪、收集、记录,广受用人单位和存档人员的欢迎。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说:“这里的人民群众,指的是所有的城乡居民,指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既包括了官,也包括了民;既包括了市民,也包括了村民;既包括了名人,也包括了凡人,是没有身份地位之别和高低贵贱之分的。”

2.3加强基层档案工作开展家庭建档服务。

基层档案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各地档案部门一定要花工夫努力做好,力争做到整理科学、保管安全、检索准确、利用方便,确保档案应建尽建,应管尽管,以夯实基层档案工作基础。同时,为有建档需要和建档条件的家庭,提供建档指导。家庭建檔,不仅可以反映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还可从微观方面感受到社会发展变化。实践证明,普及和推广家庭建档,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受到了百姓欢迎。各级档案部门要从实际出发,争取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发挥居委会、村委会、学校等基层组织和单位的作用,将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做好。

2.4积极利用新技术,创新利用服务方式和手段。

各级档案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创新利用服务上出实招、办实事,做到好办法要坚持、好经验要总结,好方式要落实。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学习、勤思考,帮助群众了解与自己有关档案的可查范围、查阅方法、查阅地点和时间等,使档案工作走进千家万户,真正建立起方便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当今信息时代,档案亦属于信息活动的范畴,是千金难买的信息财富,应该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2.5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发挥公共档案馆功能的重要保障。

一是构建文档查阅平台、设立咨询辅导员,制定咨询辅导指南,以满足广泛的信息咨询服务。根据利用者的需要,还可以增加送档案文件下农村、进社区、法律援助、政务咨询热线等等新的服务内容,不断延伸服务的深度。

二是构建网络传播平台。作为开放的公共档案馆,在互联网中必须有自己的服务平台——网站。通过网络传播平台,档案馆架起了联系社会的重要桥梁,开辟了一条服务社会的新途径。

三是构建档案编研平台。首先是注重质量,多出精品,出版有价值的、有社会

影响的编研产品。其次是开阔视野,贴近需求,多选择一些既有史料价值,又有知识性、鉴赏性、趣味性的符合社会大众文化需求的编研产品。

四是构建档案宣传教育平台。档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宣传教育价值。五是构建公共文化休闲平台。档案馆应重视发挥学习和文化休闲功能,打造成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的文化休闲场所之一。作为公共文化的载体,场馆的建设也很重要。

首先是选址。若档案馆深处机关大院内,对外又无公共服务窗口,“公共”、“休闲”是无从谈起的。

其次是环境。其宽阔的草坪、温馨的桌椅、新颖的布局等无一不蕴涵着休闲感和文化气息。

3.结语

“两个体系”的提出,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全面科学发展的体现,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是档案工作新时期的战略思考。必将促使档案工作思维方式上的再转变,战略思考上的再明确,科学发展上的再跨越。

既是从国家档案局的领导到广大档案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升华,又是今后档案事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指南。

参考文献

[1]范红.浅谈“两个体系”建设

[2]徐明君.建立“两个体系"推进公共档案馆建设

[3]实现“两个转变” 建立“两个体系”——苏州档案部门开展民生档案工作的做法和思考

篇5: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内容预览:

县残联“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汇报市残联:近年来,我县残联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残联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按照“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方针,突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两个重点,残联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实现了新突破。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突出完善和落实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即“三保一救”),扩大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的覆盖面。一是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在城市,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做到“应保尽保”,并适当降低门槛和提高低保金标准(城区300元/月)。据统计,我县共有5000多困难群众享受了“低保”待遇,其中,残疾人有500多人,全面覆盖了城镇的困难残疾人。2010年有210户享受“低保”的残疾人低保金在规定标准内提高50元或20元,特别困难又没生活来源的残疾人也已全部纳入“五保户”托养。二是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城镇残疾职工都参加了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残疾人个体户、个体就业残疾人和其他残疾居民也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根据我县的农牧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政策和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政策,本人……

篇6: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扎实推进全省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确保完成2017年“两个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分工

“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全面负责“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并对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分析存在的风险,监督治理方案以及相应的实施工作;监督隐患的整改、防范措施、资金、期限的落实和组织应急预案的制定;负责“两个体系建设”管控手册的审核和上报;负责“两个体系建设”的组织、开展、协调、监督、考核、总结工作。

“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两个体系”建设落实工作。具体包括风险管控和安全隐患管理制度的制定,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按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开展风险分析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如实记录事故隐患处理情况;分析存在的隐患,监督隐患治理方案的实施工作;定期组织风险分析,依据上报风险点,落实分级管控并统一组织编制一企一册。

“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负责组织或参与风险点排查、风险点统计、确定风险等级、明确管控措施;负责对隐患的排查、登记、报告,实施整改,并根据职责分工,按要求定期向副组长报送“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信息。

二、工作目标

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深入研究重特大事故规律特点,认真分析安全风险大的生产区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行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到9月底实现标准化、信息化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构建公司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三、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排查风险点。2.确定风险等级。3.明确管控措施。4.风险公告警示。5.排查消除隐患。6.深化体系建设。

四、工作任务

1.做好宣传引导。各部门要坚持宣传先行,利用黑板报等多种方式积极进行宣传,加大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氛围。

2.强化工作推动。各部门和专业人员要针对各自负责的工作范围,推动各部门尽快开展隐患排查和统计工作,并定期汇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限和标准要求全部完成。

3.注重联动配合。各部门和专业人员两个体系建设要做到“四个结合”,要与落实主体责任相结合,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与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密切配合。

4.发挥专家作用。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强、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可向高层次、高水平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咨询、请教两个体系的设计、方案制定、标准研究、评估论证、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等,确保相关工作的科学性、时效性。5.严格考核问责。加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督导考核,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专人负责“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对推广价值高的经验或做法予以重奖;对工作开展不力、流于形式的,给予通报批评并予以重罚。

五、进度安排

1.建立“两个体系”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开展全员培训。(9月1日至9月7日)2.建立健全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管控制度,开展岗位风险辨识、评估,建立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实施有效风险管控。(9月8日至9月14日)

3.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隐患排查治理有效运行,建立健全“两个体系”考核奖惩制度。(9月15日至9月21日)

4.实现“两个体系”运行信息化支撑。(9月22日至9月27日)

*****公司

篇7:“两个体系”建设应知应会

班组长以上及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应掌握:

一、基本概念

1、现提出的“双重预防机制”,即为原来的“两个体系”: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2.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进行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风险点是比危险源大的、更宽泛的概念,一个风险点包含若干个危险源。

3.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健康损害、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导致事故的根源,即能量或能量载体为第一类危险源;控制措施缺失或失效构成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称为第二类危险源。

4.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5.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风险评价方法:我公司使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6.风险分级:根据危险性D的数值(评价结果)大小划分等级。

评价结果20-70为四级风险,70-160为三级风险,160-320为二级风险,大于320为一级风险。

7.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公司分级管控:一级、二级风险点由公司管控;二级、三级风险点由厂级管控;三级、四级风险点由车间管控;四级风险点由班组管控。上级管控的下级必须管控。

8.风险控制措施: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所采取的控制方法和手段。

风险控制措施共五类: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措施。

二、双重预防机制(两个体系)情况: 1、2016年10月-2017年7月 双重预防机制初步建设阶段。2、2017年8月-2017年12月双重预防机制推进试运行阶段。

— 1 — 3、2018年1月-2018年3月双重预防机制优化改进阶段。

三、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与运行步骤

成立组织机构→编制体系文件→风险点划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控制措施→分级管控→编制隐患排查清单→风险告知→隐患排查→隐患治理→体系定期评审

(一)成立组织机构

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分管副总经理为副组长,安全、装备、生产、监察、财务等部门领导及各生产厂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明确了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各成员单位(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制定下发了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推进方案、管理制度、作业指导和考核办法,公司和各单位(部门)充分利用专题会议、调度会等形式对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推进情况进行协调和考核通报,全力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二)编制体系文件、全员宣贯

双重预防机制初步建设阶段。公司制定下发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方案》《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分级信息表》《公司风险等级分布信息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点名册》《作业岗位基本情况调查表》等文件表格

双重预防机制推进试运行阶公司转发了山东省《冶金行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冶金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公司编制下发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推进方案》《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作业指导与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

在全员宣贯方面,公司组织各单位推进小组成员进行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知识培训,并聘请专家对以上人员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进行了基础知识培训;由各单位推进小组成员对全体员工分层级逐级进行了宣贯培训,并全员进行考试。

(三)风险点划分

一是设备设施类,包括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如高炉本体、供风系统、喷煤系统、煤气柜、过跨车等;

二是作业行为类,包括常规作业、危险(特殊)作业活动,如点检作业、高温熔融金属吊运、易燃易爆区域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等。

(四)危险源辨识

针对设施设施风险点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将危险源所在部位作为检查项目、明确检查标准及针对该危险源所采取的现有控制措施,逐项排查辨识;

针对作业活动类风险点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法),分析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明确针对该危险源所采取的现有控制措施,从人、物、环、管四方面逐项排查辨识。

(五)风险评价分级

— 2 — 选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进行风险评价,根据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结合公司安全生产目标制定风险评价准则,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可靠性加以考虑,对评价出的风险程度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

以上评价出的较大以上风险属于不可接受风险,必须采取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以降低事故风险。

(六)确定控制措施

根据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情况,从工程技术、管理、培训、个体防护、应急五个方面,重新制定了管控措施,对风险点进行全面管控。

(七)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一级风险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二级风险为较大风险、橙色风险;三级风险为一般风险、黄色风险;四级风险为低风险、蓝色风险。

(八)编制隐患排查清单

将风险管控措施作为隐患排查的内容和标准是双重预防机制的一项重大创举。

根据分级管控原则确定各层级隐患排查范围,根据危险源具体管控措施确定各层级隐患排查内容,根据风险程度和具体情况确定隐患排查频次,最终形成各层级、各岗位的隐患排查清单。

(九)风险告知

公司共有一级风险点3个,高炉、转炉和煤气柜,公司在南浴池广场对一级风险点进行了风险告知。

各单位对一、二级风险点和重点岗位的三、四级风险点进行了现场告知,每个岗位以风险告知卡的形式进行了风险告知。

(十)实施隐患排查

全员参与,严格按照隐患排查清单落实隐患排查。

(十一)实施隐患整改

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对于一般隐患,能当场整改的责令责任单位立即整改,当场整改不了,隐患排查单位下达整改通知单,给予一定期限限期整改,责任单位签字盖章确认,整改完毕责任单位填写隐患整改反馈单送排查单位,排查人员验收确认,形成闭环管理。

重大隐患治理流程:编制评估报告→制定整改方案→上报安监部门→公司落实资金→责任单位整改→公司组织验收

(十二)体系考核

— 3 — 为保证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扎实开展,公司制定下发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作业指导与考核办法》,公司上下对培训教育、体系建设、隐患排查各环节严格督查、严肃考核,确保全员掌握、人人参与,保证隐患排查到位,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位。岗位人员应掌握:

一、现提出的“双重预防机制”,即为原来的“两个体系”: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二、本岗位风险点和危险源的等级和数量(管控清单为准)。

三、熟记本岗位《岗位风险告知卡》的内容

四、隐患排查治理流程。按照班组隐患排查治理流程要求进行。

公司各单位:

篇8:两个体系建设岗位职责

1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气象灾害频发, 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其原因除有气象灾害本身作用外, 与气象服务条件相对落后有关。气象预报服务的准确性、精细化和针对性还不能满足需求;受信息传播手段限制, 气象信息特别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达不到“进村入户”。农村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服务与农民生产生活安全密不可分, 加强对冰雹、雷电、暴雨等重大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预测, 提高广大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

气象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大力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简称‘两个体系’) 建设, 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精神, 加强“两个体系”建设意义重大。一是“两个体系”建设是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的有效举措;二是“两个体系”建设是做好农村灾害防御工作、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三是“两个体系”建设是气象部门服务覆盖面的扩展和延伸, 是工作重心向农村倾斜的有效方式;四是“两个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民生的现实需要[1,2]。

2 辽阳市气象局“两个体系”建设现状

2.1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

2.1.1 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初具规模。

市气象部门与市农林科学院联合开展大田作物试验, 与林业、农业等涉农部门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签订合作协议10份, 分别与市农林科学院及市农委签署合作协议,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联合会商、调查、联合发文。与市农委种植业科共会商50余次, 联合下乡调查30余次, 联合发文5次。

建成了36个乡镇区域自动站, 成立了农业助理任站长的气象信息服务站, 在两县粮食主产区各建1套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535个村配备了气象信息员, 发布为农服务产品400余期。

2.1.2 开展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

将6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乡镇政府等重点服务对象纳入信息库, 并建立“直通式”服务, 与8个农业或涉农部门签订合作协议。辽阳市气象部门开展为农服务, 走访种养植大户和蔬菜大棚种植大户, 了解他们对气象服务的特色需求。为辽宁博丰集团菜业有限公司 (主要种植西兰花, 占地面积约200 hm2) 提供中、长期预报;辽阳县气象部门开展蘑菇和南果梨气象服务, 灯塔市气象部门开展特色蔬菜气象服务。与7个种养殖大户签订了服务协议, 为他们提供中、长期降水、大风、降温、霜冻等预报。

2.1.3 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工作。

为保障辽阳市农业生产顺利开展, 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 与涉农部门、乡镇政府及农户沟通, 分析农业生产形势, 结合当地实际, 市、县2级气象部门制订了《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服务方案》, 开展大田作物播种期、水稻育苗移栽期、大田作物收获期、粮食产量预报等有针对性的关键农事气象保障服务;与市农委、市农林科学院等涉农部门签订合作协议, 定期开展大田作物生长状况及病虫害调查, 及时发布农业气象信息并提出生产建议;与林业局森防站签署合作协议, 开展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联合制作发布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3,4]。

2.1.4 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

辽阳市、县2级气象部门联合编写了《辽阳市农业气象服务手册》, 市气象局与市农林科学院联合编写了《辽阳地区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应对技术》一书, 灯塔市气象部门编写了《灯塔气候与农业减灾》一书。

积极组织测墒、及时制作决策服务产品。每年2月28日至5月28日, 逢3日、8日进行土壤墒情监测, 逢4日、9日发布服务产品;每年4月1日至5月21日, 每周发布周预报及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 及时发布大田作物播种期预报、水稻移栽期预报等。在玉米等大田作物大面积播种前对辽阳市境内具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土壤墒情加密观测。

通过媒体、网络、电子显示屏及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来扩大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受众面。将天气、墒情变化情况作了介绍, 预报透雨出现日期, 提出农事建议。

汛期是降水比较集中的时段, 灾害多发期, 更是农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密切关注每一次重大天气过程的同时与市农委联合下乡调查, 了解作物长势及作物受灾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针对秋收气象服务工作, 提供“秋收气象服务方案”, 与市农委种植业科进行联合会商, 每周发布秋收决策产品, 内容包括大田作物适宜收获期预报、秋收服务、重大天气过程等等。通过报送、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发送给市委、市政府、市农委、农村信息员及各乡镇政府。与市农委联合发文指导农业生产, 为夺取粮食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情况

形成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覆盖广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2.2.1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

市气象局、灯塔市和辽阳县气象部门分别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平台, 36个乡镇全部建成了区域自动气象站, 建立了2套土壤水分监测站, 开展精细化的乡镇天气预报。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成了37个单雨量站。建立了气象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库, 建成了地质灾害预警业务平台, 与国土资源部门联合制作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2.2.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初步建立。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精细化到乡镇, 36个乡镇均安装了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在辽阳县小北河镇23个村安装了气象预警信息大喇叭。将1 230名市县级领导、涉农部门领导、乡镇长、中小学校长、村气象信息员、地质灾害易发区联系人手机号码纳入免费手机短信用户。与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合作, 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实现全网发布。

2.2.3 农村气象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初步形成。

灯塔市、辽阳县政府成立了分管市 (县) 长为组长的“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小组, 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公室, 出台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文件。36个乡镇均成立了农业助理任站长的气象信息服务站, 535个村配备了气象信息员。

为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员的业务素质, 提升其在防灾抗灾工作中的处置能力, 辽阳市气象局多次组织对农村气象信息员进行培训, 重点学习《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知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辽宁省主要气象灾害》《气象信息员管理》等知识, 统一配发了《辽阳市气象灾害防御指南》《防雷避险手册》等教材。

2.2.4 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加强自然灾害预报预测, 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传输能力和覆盖面, 全面提升应急减灾能力”等写入《辽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与辽阳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辽阳市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辽阳县政府印发了《辽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3 辽阳市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发展对策

农业与气象的关系尤为密切, 气象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丰欠。通过了解和掌握乡镇小气候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按照其对农业的影响,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部门利用气象信息科学指挥农业生产、研究种植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技术措施、指导种植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

3.1 加快推进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

3.1.1 建立完善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

在已建成36个区域气象站、37个单雨量站基础上, 在灾害易发重点地区再建部分自动气象观测站, 加强东部山区泥石流、尾矿库易发地区雨量监测, 对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暴雨实现自动监测和预警, 升级改造部分区域气象站。

3.1.2 建立全市农业干旱监测网。

进一步提高干旱监测能力。在有代表性的乡镇设置土壤墒情监测点, 对春播期和作物生长期土壤墒情进行跟踪监测, 为全市抗旱救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1.3 建立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

组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防护体系, 为全市雷电灾害预报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3.1.4 建立气象卫星遥感综合监测系统。

通过遥感卫星综合监测系统, 对全市作物长势、干旱、洪涝、土壤墒情、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进行实时监测, 为全市农村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3.1.5 加强合作交流。

加强与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业、渔业等涉农部门之间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交流与合作, 完善与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防御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联动机制。要加强与防灾减灾部门、科研单位的合作和交流, 推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实现防灾减灾信息共享、信息员队伍共享、气象信息服务站一站多用, 充分发挥“两个体系”建设的综合作用和效益。

3.2 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

3.2.1 完善乡镇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以气象卫星、营口新一代天气雷达、乡镇加密自动气象站、农村雷电监测网等监测分析为基础, 逐步建立乡镇精细化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3.2.2 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

建立农业气象预报预测平台,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和全市作物物候、土壤墒情等观测资料, 发布土壤墒情、作物发育期、农事活动适宜期、农业病虫害发生期、农业产量、森林火险等监测及预报预测产品。同时, 建立人工增雨系统, 加大财政投入, 提高作业能力。

3.2.3 建立健全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机制。

完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渠道, 积极构建由电视、广播、声讯电话、公共网络、手机短信、农村大喇叭等组成的农村公共气象信息发布系统, 不断扩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切实充分发挥农村气象信息员的作用, 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及时传播、气象灾害及时反馈等问题。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拓展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功能, 增加适合广大农民的通俗易懂的信息内容, 及时发布暴雨 (雪) 、大雾、雷电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

3.2.4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完成辽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建成辽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2个县级分中心。在辽阳县、灯塔市气象局加挂“气象防灾减灾办公室”牌子, 在太子河、宏伟、文圣区相关部门加挂“气象防灾减灾办公室”牌子并承担相应工作职责。在弓长岭区组建弓长岭区气象局 (弓长岭区气象防灾减灾办公室) 。

3.2.5 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机制。加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 将区域自动站、单雨量站、乡镇气象电子显示屏、农村预警大喇叭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持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气象为农服务考核机制, 将“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市农村经济工作目标考核中。

4 结语

气象部门结合农业生产信息, 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气象为农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可为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防灾减灾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湘辉.面对公众需求的气象影视服务改进策略探讨[J].环境与生活, 2014, 71 (7) :186.

[2]任爽, 安宁, 蒲利荣, 等.开平市气象影视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2, 33 (1) :320-321.

[3]刘爱萍.气象影视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2 (5) :39-40.

上一篇:老鼠我想对你说小学作文下一篇:心态的励志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