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专业介绍

2024-08-15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专业介绍(共9篇)

篇1: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专业介绍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分专业方向基本情况介绍机械电子系基本情况简介(师资情况、科研情况和学科建设情况等)师资情况机械电子系共有教职工24人,其中:教授9人(博导7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实验技术人员2人。可在机械工程学科下的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科研情况在国家大洋首席科学家刘少军教授的带领下,开展深海采矿、制造业、冶金、铁路、电力等行业的机械设计与制造、系统状态监测、智能控制、故障诊断、建模仿真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近五年内,机械电子工程系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包括:国家863项目,如“300MN模锻水压机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研究”、“海底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硫化物集矿技术研究”、“海洋矿产资源管道输运模拟研究” 和“微型血泵外电磁体驱动装置研发”。国务院大洋专项:“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系统虚拟现实研究”、“钴结壳采集模型机关键技术研究”、“深海采矿虚拟现实研究平台结构及结核开采模拟研究”。国防科工委项目: “125MN挤压机电气控制系统改造”。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课题和面上项目: “深海钴结壳机械齿和水射流联合破碎机理与实验研究”,“基于血液机械损伤多因素耦合机理的高速螺旋血泵结构优化研究”,“钴结壳采集机器人采掘机理及采掘机构优化设计研究”,“深海钴结壳微地形监测技术与最佳采集深度建模研究”,“水泵与储料罐组合的深海采矿矿石输送方法研究”,“深海采矿矿石输送设备关键技术研究”,“有源主动控制动力吸振式升沉补偿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控制策略研究”,“微型血泵外电磁体驱动装置研发”,“基于细胞力学的人工器官血液自润滑机理研究”和“基于智能算法的复杂轮廓度误差评定”等。除了上述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外,还有许多市级和企业横向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的开展使机械电子工程系的科学研究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学科建设情况机械电子工程作为湖南省重点学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十五”期间省重点学科建设验收等级为“优秀”。本学科每年培养了大量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的研究生、本科生及博士后。每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均为七个班左右。专业简介(专业方向、教学、实验条件等)机械电子系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上培养本科生: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工业生产高度自动化的要求,机械电子系立足于口径宽、基础厚、适应性强的教学思想,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机械工程知识的同时,加强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教学,造就跨学科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机械电子系还承担机电院全院的学科基础课教学,拥有三菱FA、PLC、微机接口、自控原理、液压技术、测试技术、机械电子、数控技术、机电传动、计算机仿真等实验室。机械电子系素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作风细致,治学严谨。(课程简介(分专业方向介绍课程—必修、选修)机电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所有专业方向前三年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均相同,下面主要列出机电专业方向第四年的课程:必修课:机械电子学、机电传动控制。选修课: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数控技术、单片机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导论、计算机仿真技术。就业前景及其它毕业生可到各相关企业、公司、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及政府机关从事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生产维护,还可从事机电一体化相关的产品设计、测试诊断、科技开发,以及商务管理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对优秀学生实行硕博连读。附:“机械电子”一词美国人称为Mechanical & Electrical System, 日本学者于70年代创造了一个新词Mechatronics(是由英文Mechanics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在我国被广泛称为“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是当今机械工业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早期的自动化技术主要是借助凸轮、机械机构等实现的,这一时期的自动化实际上是机械自动化;随着电工技术的发展、凸轮、机械机构逐渐被继电器、接触器、电磁开关等机构所取代,实现了机械工业的电气自动化,机械机构大大简化,自动化水平大为提高;机电一体化则是生产实践对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精密机械技术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特征的自动化技术。如果说机械(包括电工)系统处理的对象是运动、力、物质和能量,电子系统处理的对象是信息和知识,则机电一体化系统不仅有处理能量和物质的功能,而且还有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概括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围绕机械制造业发展起来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是把机械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检测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给机电一体化所下的定义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和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所需的六大共同关键技术是: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伺服传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部分),传感检测技术(闭环系统的关键部件),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控制的关键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控制的基础技术),系统总体技术(包括系统的总体设计和接口技术),即用跨学科的思维能力来进行综合集成。典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自问世以来发展十分迅猛,新产品不断涌现,可以说从军事到经济、从生产到生活、从简单的消费品生产到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管理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如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单机自动化方面,典型的应用有工业机器人、数字控制机床、数字电话机、电子照相机(即傻瓜相机)、电子缝纫机、电子打印机、电脑全自动洗衣机、电子秤、电子医疗器械等在过程控制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超大,相关因素越来超多,生产的过程越来超复杂。特别是在连续化、流程化、多输入多输出参数相互耦合的生产过程中,为寻求最佳工况、实现自动控制、保证安全生产,机电一体化技术大有用武之地。信息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自动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工业发达国家,自动化已成为改造传统工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基本目标。企业自动化已由“点”(即单机自动化)到“线”(即由多种自动化设备组成的生产线),再由“线”发展到“面”(通过引入柔性制造系统力图实现企业全部作业流程的自动化),再由“面”向“立体”(即企业全部生产系统或企业内部业务实现综合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以期实现企业全部业务的一元化、集成化和高效化。这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企业自动化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正在蓬勃发展着的新技术,其相关技术涉及到机、电、磁、光、声、热、液、气、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机电一体化的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丰富,这里只是简要地介绍了一下,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积极申报机电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自问世以来发展十分迅猛,新产品不断涌现,可以说从军事到经济、从生产到生活、从简单的消费品生产到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管理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如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单机自动化方面,典型的应用有工业机器人、数字控制机床、数字电话机、电子照相机(即傻瓜相机)、电子缝纫机、电子打印机、电脑全自动洗衣机、电子秤、电子医疗器械等在过程控制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超大,相关因素越来超多,生产的过程越来超复杂。特别是在连续化、流程化、多输入多输出参数相互耦合的生产过程中,为寻求最佳工况、实现自动控制、保证安全生产,机电一体化技术大有用武之地。信息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自动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工业发达国家,自动化已成为改造传统工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基本目标。企业自动化已由“点”(即单机自动化)到“线”(即由多种自动化设备组成的生产线),再由“线”发展到“面”(通过引入柔性制造系统力图实现企业全部作业流程的自动化),再由“面”向“立体”(即企业全部生产系统或企业内部业务实现综合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以期实现企业全部业务的一元化、集成化和高效化。这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企业自动化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正在蓬勃发展着的新技术,其相关技术涉及到机、电、磁、光、声、热、液、气、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机电一体化的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丰富,这里只是简要地介绍了一下,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积极申报机电专业方向。(

篇2: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专业介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相关原理和知识,获得工程师良好训练,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突出,能胜任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也可以从事投资与开发、金融与保险等工作,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

1、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掌握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方法,具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2、具有力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方法,具有建筑机械使用、工程测量与试验方法、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3、掌握土木工程的专业知识,以及进行房屋建筑和道路桥梁设计、试验、施工的方法,具有房屋建筑和道路桥梁进一步优化设计、研究、组织管理的能力。

三就业前景

木土工程专业大体可分为道路与桥梁工程与建筑工程两个不同的方向,在职业生涯中,这两个方向的职位既有大体上的统一性,又有细节上的具体区别。

2004年进入各个人才市场招聘工程技术人员的企业共涉及到100多个行业,其中在很多城市的人才市场上,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的人才需求量已经跃居第一位。随着经济发展和路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土建工程技术人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求量还将不断上升。再加上路桥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只要人才市场上没有出现过度饱合的状况,可以说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一直有着不错的就业前景。

各种勘察设计院对工程设计人员的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兴职业,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也需要更多的现代化设计规划人才。随着咨询业的兴起,工程预决算等建筑行业的咨询服务人员也成为土建业内新的就业增长点。

工程监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职业,随着我国对建筑、路桥施工质量监管的日益规范,监理行业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并且随着国家工程监理制度的日益完善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3: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专业介绍

力学课程是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及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理论的学科[2], 主要包含工程力学 (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 、结构力学等内容, 是土木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3]。目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数学和力学基础较弱, 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 在课时量被要求缩减的今天, 如果不提高教学针对性, 作为专业性基础课程的力学相关教学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4]。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主要依托建筑行业, 因此对力学课程开设的要求要高于安全工程专业其他分支。该文就如何在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开设力学课程进行探讨。

1 力学课程在建筑工程分支研究方向的作用

建筑工程分支 (土木类本科专业) 专业除了开设通识课与技术基础课 (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 流体力学等) 外, 还开设建筑施工设计、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的学习和进一步研究总是以力学类课程为基础的, 主要涉及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流体力学等。如常见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脚手架, 其强度和刚度问题都与各部件的可靠安全工作紧密相关。结构设计、工程地质等专业课也都涉及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问题, 这些正是工程力学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力学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分支开设探讨

在考虑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分支研究方向的力学类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其专业特征, 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安全学科与土建学科的关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思路, 切实做好安全工程与土建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交叉糅合工作, 该研究者深入企业和相关高校开展了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安全方向人才需求和该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调研。

从调研情况来看, 随着安全事业的发展, 建筑行业急需安全工程的专业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仍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包括:

(1)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紧缺, 建筑企业中安全员岗位目前往往不是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担任, 可能是建筑工程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取得安全行业资格证书后担任。这些安全员安全专业技能缺失, 对建筑施工等工程的安全评估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2) 从事建筑安全工作的安全工程专业学生, 虽是安全工程专业毕业, 但缺乏土建类相关专业知识。比如施工和结构设计方面知识的缺乏, 对工地现场危险源的判断与工程安全评估处理就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需要该类学生在从事该方面工作时必须补充施工和结构设计专业知识, 但由于安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开设无论从学时还是深度上都少于土建类本科专业, 导致在进行施工和结构方面知识补充时出现了极大的困难。此外, 安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一般不开设结构力学, 而结构力学是土建类专业必开课程之一, 这也是结构类专业知识在补充学习时出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理论课程学时压缩的情况, 因此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开设力学课程存在一定困难。

综上所述, 该研究者认为在安全工程建筑工程分支人才培养方案中, 力学课程的开设应注意针对性, 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具体而言, 该方向力学可开成建筑力学 (包括理论力学模块、材料力学模块和结构力学模块) , 学时在72~98之间。

3 结语

随着建筑工程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 建筑安全方向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将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题, 作为培养建筑安全类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任重而道远。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分支应加强力学课程的开设力度, 鉴于地方本科院校目前理论课程严重压缩的情况, 可以对力学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 将传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大传统力学开设成建筑力学, 分为理论力学模块、材料力学模块和结构力学模块三个模块, 学时在72~98之间, 同时优化力学课程知识点, 使其更具针对性。

摘要:通过调研若干大学和企业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 探讨在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安全方向力学开设模式。文章认为, 力学课程教学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 三大传统力学可统一开成建筑力学, 分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个模块, 同时优化力学课程知识点, 使其更具针对性。

关键词:安全工程,建筑工程,力学课程,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国安.力学学科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设置与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15 (8) :40-42.

[2]杨永东, 张斌伟.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下旬刊:51-52.

[3]王旭芳, 王环武.土建类高职工程力学课程建设的探索[J].力学与实践, 2013, 35 (5) :93-94.

篇4: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专业介绍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专业方向;专业能力;示范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专业。从1998年网络工程专业被教育部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至今全国已有近300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从横向规模发展转变为纵向深度应用发展,社会对各种类型的网络技术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也正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

1.不断扩展的互联网应用需求,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技术对网络体系结构的适用性、网络协议性能与服务质量、网络应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等提出了新的挑战,科研院所需要高层次的关于网络理论与技术的科学研究后备人才。

2.网络设备制造企业和网络应用开发企业迅速崛起,网络相关软硬件产品更新换代以及产品系列化、企业规模化等,需要大量的网络软硬件系统研发人才。

3.不断涌现的新企事业单位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设与施工需求,大量原有的企事业单位网络系统扩容、升级与改造需求,需要大量的网络系统规划设计、信息系统集成、网络软硬件产品安装与调试等组网工程技术人才。

4.政府、军队及企事业单位对网络与信息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系统已成为各单位的一种基础性设施,急需大量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及安全保障人才。

5.各行各业的网络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岗位、新职业需求。

为了适应上述应用需求,一方面,作为一个跨学科、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内涵、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首先,在专业内涵方面,需要涵盖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互联网、无线网络与移动通信、物联网、社交网络以及空间网络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基础、技术原理和工程方法等内容;其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需要培养包括网络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等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从培养规模来看,网络工程无疑已是一个较大规模的专业,而且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不禁会问,网络工程专业具有哪些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具有哪些专业能力?将来可就业于哪些工作岗位?为此,我们必须思考网络工程专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哪些核心知识单元?各专业方向需要开设哪些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扩展课程?应该进行哪些实践环节的训练?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相关专业差异与特色何在?本科、专科与培训机构之间的培养定位又各是什么?

本文将围绕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专业能力和专业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面向网络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适时调整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之覆盖网络设备的设计与开发、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应用系统开发以及网络系统的管理与安全等方面。

因此,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网络工程专业能力,能从事网络设备和网络协议研发、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组网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保障等技术工作,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的中、高级网络技术人才。

三、专业方向设置

为了满足调整后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可在网络工程专业设立“网络设计、组网工程、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3个专业方向。覆盖网络工程生命周期中的网络产品设计与开发、组网工程建设、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3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工程专业方向

各专业方向的内涵如下:

1.网络设计。包括网络理论与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网络硬件系统设计与研发、网络协议分析与新协议研发、基于网络的通用服务系统设计与研发、基于行业的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研发、网络应用新技术与新型网络计算模式的研究等内容。

该方向侧重于科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适合到网络技术相关的科研院所、网络设备生产厂家、网络软件开发公司与网络服务公司、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网络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网络设备、网络协议、网络应用系统等的分析、设计、开发以及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2.组网工程。包括网络系统需求分析、网络系统结构设计与规划、组网方案设计与论证、网络软硬件产品安装与配置、局域网络系统、广域网系统和互联网系统集成、多层构架的网络应用系统集成、跨平台多数据源的数据集成、网络系统测试与验收等内容。

组网工程方向侧重于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适合到系统集成公司、网络服务公司、电信运营公司等从事网络系统规划、设计与集成及IT领域技术支持与市场拓展等工作。

3.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包括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协议及相关技术研究、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与系统部署、网络故障分析与维护、网络性能测试、评估与优化、网络安全策略制订与实施等内容。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方向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适合到政府、军队、企事业单位从事办公自动化网络的管理、维护、安全保障与信息化建设决策支持等工作。

通过专业方向的划分,调整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使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协调发展。形成以研发、工程、应用人才队伍为主体,管理、市场及服务人才队伍规模适度的人才体系。

根据上述专业方向的分工,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本校师资队伍的水平和学生的特长,设置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例如,有的可以侧重于培养与网络技术的研究、网络新产品与网络新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相关的科学研究与系统设计型人才,有的可以侧重于培养与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组网工程的实施等相关的工程型人才,有的可以侧重于培养与网络系统的使用、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技术、网络系统安全防护等相关的应用型人才。

四、专业能力构成

综合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以及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技术要求,我们将网络工程人才专业能力归纳为“网络硬件设备研究与设计、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障”6个方面。

1.网络硬件设备研究与设计能力。熟悉网络设备与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物理层、链路层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方法,具有初步的网络硬件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2.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能力。熟悉网络协议体系结构,掌握包括局域网协议、广域网协议、TCP/IP、网络安全协议、网络管理协议及其他网络应用协议等的工作原理,具有初步的协议分析与设计、协议实现、协议测试与验证等方面的能力。

3.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熟悉客户机/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P2P等网络计算与服务模型,掌握软件设计、开发与测试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掌握Web服务技术、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技术(如网格计算、网络存储、云计算技术等)、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及套接字API、.NET、J2EE等主流的网络程序设计技术,具有初步的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

4.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熟悉网络设备与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安装、配置与使用方法,具有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网络路由设计、子网、VLAN与IP地址规划与设计、网络可靠性方案与安全性方案的设计与部署、网络服务部署、综合布线方案设计、网络施工方案设计以及网络测试与验收方案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5.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管理模型和网络管理系统功能与结构,掌握网络设备与系统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网络性能评价与优化等技术与方法,具有初步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能力。

6.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的网络安全产品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如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病毒防杀系统的安装配置方法和使用方法,具有从事网络系统安全策略与措施制订、安全系统部署、安全事故预防、监测、跟踪、管理与恢复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各专业方向应具有的专业能力和典型的工作岗位如下表所示。

专业方向、能力与岗位对应表

专业方向专业能力典型工作岗位

网络设计网络硬件设备研究与设计能力网络硬件工程师、网络设备测试工程师等

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能力网络协议分析师、网络协议测试工程师等

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网络软件工程师、网站设计师等

组网工程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能力网络规划师、网络架构工程师等

网络工程建设与系统集成能力网络组网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等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络管理员、网站设计与维护工程师等

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网络安全评估、安全管理与维护工程师等

五、课程体系设计

在设计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既要充分考虑对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的继承性,同时还要考虑与这些专业的差异性,以体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围绕网络工程专业3个方向和6种能力的培养,我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示范课程体系。该体系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扩展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组成。

1.专业基础课程。首先,由于网络系统仍然是一个特殊的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硬件与软件体系结构等与一般的计算机系统一脉相承,所以,网络

图2 网络工程专业示范课程体系

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应继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其次,数据通信是网络的基本功能,通信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区别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标志,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涵盖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最后,电子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等专业硬件系统基础,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也必须继承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综上所述,专业基础课程必须包涵电子技术基础、通信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系统基础等多个学科基础,以体现该专业多学科交叉综合的需求。

2.专业核心课程。作为3个专业方向都必须修学的知识,必须覆盖网络领域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为各方向的深入学习和能力培养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由5门课程组成,覆盖了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网络应用系统开发方法、组网与系统集成基本技能、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基本原理等内容。

3.专业扩展课程。为了加强各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培养,对每个专业方向设计了一组扩展课程。其中,网络设计方向的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是网络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能力,必须熟练掌握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嵌入式技术、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网络协议设计与分析和软件工程等相关原理与技术。组网工程方向的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是网络系统集成能力,必须熟悉Linux操作系统、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项目管理技术等相关原理与技术。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方向的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是网络故障维护、网络性能分析、网络安全防护等能力,必须掌握网络测试与性能评价、网络故障诊断与维护、信息安全基础等相关原理与方法。

4.专业实践课程。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在实践环节中可包括以下5个层次的实验与训练:(1)网络原理验证类实验;(2)网络设备与网络系统操作配置类实验;(3)网络应用系统设计类实验;(4)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与学科竞赛、创新实验计划;(5)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训练。

参考文献:

[1] 徐明,曹介南等.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蒋宗礼.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3] 陈鸣,胡谷雨等.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9).

[4] 徐明,曹介南.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0).

[5] 蒋宗礼.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提高计算学科教育教学水平[J]. 中国大学教学,2008(8).

[6] 蒋宗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0(10).

[7] 常欣,袁华等. 网络工程专业定位与教学体系的创新模式探索[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A1).

[8] 贾铁军,刘泓漫. 技术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A]. 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2010, Vol.6.

[9] 罗来俊. 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1).

篇5:工程力学专业介绍及发展方向

摘要:工程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涉及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各种工程与力学结合的领域,分为六大研究方向:非线性力学与工程、工程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应力与变形测量理论和破坏检测技术、数值分析方法与工程应用、工程材料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动力学与工程爆破。学制一般为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就业面相当广泛,可以继续读博、从事科学研究、教师、公务员,或到国防单位工作,去外企等等。总的来说,工程力学专业具有现代工程与理论相结合的的特点,有很大的知识面和灵活性,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工程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工程给力学提出问题,力学的研究成果改进工程设计思想。从工程上的应用来说,工程力学包括:质点及刚体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

工程力学的产生

工程力学作为力学的一个分支,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首先提出这一名称并对这个学科做了开创性工作的是中国学者钱学森。

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些极端条件下的工程技术问题,所涉及的温度高达几千度到几百万度,压力达几万到几百万大气压,应变率达百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秒等。在这样的条件下,介质和材料的性质很难用实验方法来直接测定。为了减少耗时费钱的实验工作,需要用微观分析的方法阐明介质和材料的性质。

在一些力学问题中,出现了特征尺度与微观结构的特征尺度可比拟的情况,因而必须从微观结构分析入手处理宏观问题。出现一些远离平衡态的力学问题,必须从微观分析出发,以求了解耗散过程的高阶项。

由于对新材料的需求以及大批新型材料的出现,要求寻找一种从微观理论出发合成具有特殊性能材料的“配方”或预见新型材料力学性能的计算方法。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促使了工程力学的建立。工程力学之所以出现,一方面是迫切要求能有一种有效的手段,预知介质和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质及其随状态参量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是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原子分子物理和统计力学的建立和发展,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已经比较清楚,为从微观状态推算出宏观特性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工程力学虽然还处在萌芽阶段,很不成熟,而且继承有关老学科的地方较多,但作为力学的一个新分支,确有一些独具的特点。

工程力学着重于分析问题的机理,并借助建立理论模型来解决具体问题。只有在进行机理分析而感到资料不够时,才求助于新的实验。

工程力学注重运算手段,不满足于问题的原则解决,要求作彻底的数值计算。因此,工程力学的研究力求采用高效率的运算方法和现代化的电子运算工具。

工程力学注重从微观到宏观。以往的技术科学和绝大多数的基础科学,都是或从宏观到宏观,或从宏观到微观,或从微观到微观,而工程力学则建立在近代物理和近代化学成就之上,运用这些成就,建立起物质宏观性质的微观理论,这也是工程力学建立的主导思想和根本目的。

虽然工程力学引用了近代物理和近代化学的许多结果,但它并不完全是统计物理或者物理化学的一个分支,因为无论是近代物理还是近代化学,都不能完全解决工程技术里所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工程力学所面临的问题往往要比基础学科里所提出的问题复杂得多,它不能单靠简单的推演方法或者只借助于某一单一学科的成就,而必须尽可能结合实验和运用多学科的成果。

工程力学的主要内容

工程力学主要研究平衡现象,如气体、液体、固体的状态方程,各种热力学平衡性质和化学平衡的研究等。对于这类问题,工程力学主要借助统计力学的方法。

工程力学对非平衡现象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趋向于平衡的过程,如各种化学反应和弛豫现象的研究;二是偏离平衡状态较小的、稳定的非平衡过程,如物质的扩散、热传导、粘性以及热辐射等的研究;三是远离于衡态的问题,如开放系统中所遇到的各种能量耗散过程的研究;四是平衡和非平衡状态下所发生的突变过程,如相变等。解决这些问题要借助于非平衡统计力学和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理论。

工程力学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集中三个方面:高温气体性质,研究气体在高温下的热力学平衡性质(包括状态方程)、输运性质、辐射性质以及与各种动力学过程有关的弛豫现象;稠密流体性质,主要研究高压气体和各种液体的热力学平衡性质(包括状态方程)、输运性质以及相变行为等;固体材料性质,利用微观理论研究材料的弹性、塑性、强度以及本构关系等。

物质的性质及其随状态参量变化规律的知识,无论对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应用都极为重要,力学本身的发展就一直离不开物性和对物性的研究。

近代工程技术和尖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需要深入研究各种宏观状态下物体内部原子、分子所处的微观状态和相互作用过程,从而认识宏观状态参量扩大后物体的宏观性质和变化规律。因此,工程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不但可直接为工程技术提供所需介质和材科的物性,也将为力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创造条件。

工程力学的研究方向

(一)非线性力学与工程

主要研究非线性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实用技术。研究土木建筑、水利水电、采矿、交通等部门中的地下峒室、采场、隧道、井巷、高层建筑基础、桥梁与基础、公路边坡、矿山边坡、水利水电坝基与边坡等工程在普通力场和耦合力作用下发生变形、位移和破坏的规律。通过现场监测、实验室模拟及计算机数值分析等综合研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实现工程设计优化、保证生产和施工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方向致力于将现代前沿科学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灰色理论、数值模拟、非线性力学和不确定性分析技术等应用到岩土、结构材料力学分析和工程应用研究中来,不断提高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科学水平。

(二)工程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

主要研究建筑结构、建筑地基、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峒室、矿山井巷和岩土边坡、坝坡等结构和岩土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分析、预测及其控制技术。通过现场监测、物理模拟及数值法计算,研究各种因素及其耦合作用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符合静、动力学和耦合特征的稳定性控制技术,特别是研究岩土体加固的作用机理、参数确定和新技术开发,新奥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三)应力与变形测量理论和破坏检测技术 应力和变形状态及其分布规律是一切工程稳定性的最基本方法。应力和应变测量是了解工程中应力、变形与破坏状态及其分布规律的重要手段。本方向研究重点为以下列两个方面:

(1)地应力测量理论和技术。研究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方法,特别对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应力解除法和水压致裂法在不连续、非均质、各相异性和非线性岩体中的工作性能进行系统的试验和研究。发展实用的测量和分析技术、仪器,以提高应力解除法和水压致裂法在复杂岩体和地质条件下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同时,发展新的地应力测量理论和监测技术、仪器。

(2)在无损检测技术。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岩土材料和工程结构内部损伤、破坏、寿命评估、反分析理论和技术方法。

(四)数值分析方法与工程应用

数值分析已经成为岩土工程开挖与结构建造动态过程模拟、工程结构优化设计和稳定性分析的最有利手段。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各种数值分析方法,包括有限元法、边界单元法、离散单元法、不连续变形分析法和问题反分析方法和优化设计等在岩土和结构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在于应用上述方法合理、准确地模拟和分析、解决岩土和结构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基础,通晓数值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不断发展现有的分析理论和技术,使之具有更加广泛的实用性和更高的精度的能力。同时还应具有编制实用程序软件的能力。

(五)工程材料物理力学性质

此研究方向以固体力学为基础,运用断裂力学、损伤力学和流变力学的新成就,研究岩土材料和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

研究完整岩石的力学性质,在室内试验基础上研究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岩石破坏类型及破坏机制、岩石强度准则;研究节理岩体的力学特性,研究结构面对岩石强度、变形的影响;研究岩石流变力学,岩石和岩体的流变特性;研究软岩的力学特性,研究膨胀岩的力学特性、膨胀机制,研究软岩、膨胀岩稳定性的控制。研究混凝土及人工复合材料的细观破坏机理与宏观断裂与强度,徐变、疲劳以及环境因素对材料性能和寿命的影响。根据现场试验和实验室试验的结果,运用相关的力学理论,以及概论统计、模糊数学、灰色理论、人工智能理论和不确定性分析理论等建立岩石、岩体和混凝土等材料的本构模型也是本方向的重要研究内容。

(六)工程动力学与工程爆破 研究冲击和动荷载对岩石的作用及其在岩体和地壳中引起的应力、应变、位移、裂隙和破坏等效应。在工程上主要研究凿岩、岩石破碎、桩基工程、地下开挖工程、岩爆、冲击地压、矿震和地震等与岩石动力学与工程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究炸药与爆炸的基本理论,现代岩石爆破理论,地质结构面的力学特征与爆破作用,工程爆破(一般土岩爆破、大爆破、拆除爆破和特种爆破)的设计与施工,爆破的量测技术和爆破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工程力学的就业前景

就业单位:主要到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去些民办的事业、企业单位从事产品的检测或开发,这类企业以机械、建筑等重工业行业为主,毕业生可在机械、土木、水利工程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计算和强度分析等工作,在研制工程应用软件的高新技术公司中从事软件设计工作,在科技、教育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力学、机械、土木与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生。工程力学这个专业 最好以后考研究生。

目前已经就业的情况,工程力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去向有:

1、学校和科研单位,选择研究所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大多数是航空集团下属的研究所。这种单位的工资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也是比较安稳的。工作地点主要在沈阳、西安、北京、上海。去学校当老师的相对少一些,主要是由于目前硕士生的扩招,学校对老师的学历要求也随之提高。

2、继续读博,这也是很多工程力学硕士生的选择。而且很大一部分选择了继续在武大读博,除了武大的工程力学实力比较雄厚原因之外,导师因素和本身对硕士课题比较了解也是一个原因。由于硕士期间对课题有一定的理解,有利于博士期间展开研究。这一部分人将来博士毕业基本上是去学校当老师。

3、国防单位,很大原因是南航在本科的时候招收了国防生,这些国防生读完了硕士就去部队工作了。

4、外企,一些人进了外企,比如三星、爱默生、福特等等。这些单位做的工作包括有限元计算,优化,软件开发等等。这种单位待遇相对好一些,当然劳动强度也高。

5、其他,除了以上这些去向,还有人选择考公务员,或者到和本科专业相关的单位,比如就有本科专业是土木工程的同学毕业后去建筑设计研究院。

篇6:网络工程专业介绍以及就业方向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国家信息化所急需的网络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应用开发人才。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系统掌握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与工程概预算能力。

二、专业优势和特色:

本专业是在融合我校计算机与通信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发展的,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系统集成、网络嵌入式系统开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为主的专业特色。

三、就业去向:

通信与网络公司、设计院、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工程建设、网络技术工作。

四、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验课,共17人): 教授:谢显中(专业负责人)、陈龙、邓亚平、王进 4人

副教授:杨勇、尚凤军、苏畅、陈昌志、程克非、黄梅根(高工)7人 讲师:何利、易芝、黄颖、纪良浩、邹洋、代宇 6人

职称结构:教授23.5%,副教授41.2%,讲师35.3%

年龄结构:50岁以上1人占5.9%,40-50岁4人占23.5%,40岁以下12人占70.6%。

学历结构:博士7人占41.2%,硕士9人占52.9,学士1人占5.9%

五、科研情况:

近五年教学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重庆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六、教学研究情况:

近五年教学团队承担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七、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四个层次构成)

 公共基础课程:思想素质、身体素质、英语、数学、大学物理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等。

 专业核心课程:

 计算机基础类:离散数学、数据库应用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微

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其中含三门考研课程)。

 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分析、图论及其应用。 通信网基础:通信网概论、现代交换原理。

 工程基础:制图基础与计算机绘图。

 专业方向课程:

 网络规划设计:网络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工程、 网络系统集成:综合布线与工程、网络互联技术、接入网技术、工程

项目管理

 网络嵌入式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VHDL语言  网络软件开发:网络编程、WEB动态网页设计、软件工程

 专业拓展课程:

 网络规划设计:移动计算与系统、网络计算

 网络系统集成:网络仿真、无线网络技术

 网络软件开发:Windows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游戏开发与设计  网络嵌入式系统开发:EDA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八、主要课程:

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分析、网络规划与设计、通信网概论、网络安全工程、网络互联技术、网络管理、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网络编程、嵌入式系统设计等。

九、课程建设情况:

国家级双语师范课程:数据库原理

重庆市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十、实验室建设情况

实验依托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与专业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科学计算实验室等,具有良好的实验条件。

十一、教材建设

篇7: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专业介绍

本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的、基础牢、专业面宽、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亦成为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勘查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工程勘察、资源勘查等方面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综合性人才。

基本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热爱本专业,有事业心与责任心。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等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地球化学勘查与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工程与环境物探的常用方法和技术、掌握矿产资源与能源勘查等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技能;

2、具有常用地球物理勘探、勘查地球化学和遥感方法施工及资料解释推断的基本能力,具有从事物探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对资源勘查与工程勘察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3、了解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等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技、产业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熟悉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工程勘察、建筑工程方面的政策法规;

5、了解国内外资源勘查与工程勘察新技术及其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勘查与工程勘察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达到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8、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国家英语四级水平考试。

主干课程

本专业主干课程有:电磁场论、计算方法、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C和F)、弹性力学、地质学基础、数字信号处理基础、勘查技术工程学、应用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工程与环境物探(英)、地震资料处理及解释、石油地质等。

就业方向

篇8: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专业介绍

一、课程创新性改革

本校地下工程方向课程教学改革遵循“基础扎实、知识系统、注重实践”的基本教学思路。

1.紧跟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发展, 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

地下工程方向是本校学科优势最突出的专业方向之一。多年来适应国内外快速发展的建设形势不断更新修订教材,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世界同类教材保持一致, 不断吸收国外掘进机、盾构等机械化隧道施工新技术, 及时补充已处国际领先地位的国内矿山法、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新技术, 使地下工程的教学内容一直保持先进。编写的隧道工程教材1995年和1998年版均被列为铁道部高等院校统编教材, 2005年新编隧道工程教材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 2007年再版。在教学实践中, 重视并长期保持的设计与施工并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强调能解决施工中传统的技术问题。

为适应特长隧道和城市地铁日益增多的需要,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课程, 扩大专业知识面和学生适应能力。

2.教学手段改革——典型工程案例教学

针对本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新内容不断出现的特点, 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多媒体课件、系列工程录像资料、典型工程案例分析。典型工程案例教学的改革为本课程改革的重点。

目前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工程类比经验占有重要地位, 不同设计与施工方法和技术的针对性强、适用性也较强, 工程经验教训对类似工程的借鉴与指导性非常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教师需要概括、归纳和总结外, 案例教学更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易接受, 容易理解。充分利用地下工程系教师参与的多项隧道工程研究与建设经验, 以及毕业生参与了多项隧道建设项目的便利条件, 收集了大量工程案例, 并进行了分析加工、充实到地下工程教学典型工程案例中, 做到了隧道工程、地下铁道、爆破工程等课程各部分内容均有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应用于课堂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仅《地下铁道》课程典型工程案例就包括:线路规划与设计 (郑州市、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案例及东京、北京、上海的轨道交通比较案例) , 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 (上海外环黄浦江水下隧道、广州黄沙至芳村珠江水下隧道) 等。

通过计算理论理解互动案例, 对比分析国内外地层荷载压力理论现状与适应性, 介绍新的研究思路与观点;对比分析地面结构和地下结构地震荷载计算现状与适应性, 介绍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思考隧道结构温度伸缩缝等设计中的问题。

通过施工方法理解互动案例, 观看典型工程施工录像教学法, 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拓宽学生盾构、沉埋、浅埋暗挖变形控制等新工法知识面。

典型工程录像:《乌鞘岭隧道施工技术录像》《南京软流塑地层建筑物下地铁施工技术录像》《广州地铁复合式盾构施工技术录像》《盾构隧道施工原理及方法录像》等在网站上上网。

3.实践教学改革

完善了地下工程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结合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问题, 真刀真枪地研究解决方案, 充分利用与地铁管理和施工单位多年协作的关系, 扩大深化实习内容,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在 “隧道及地下工程结构设计计算”课程设计中, 要求学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 完成一种形式的隧道结构的荷载计算与组合, 结构建模和计算结果分析, 引导学生将地下结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知识融会、贯通, 学会大型计算软件使用, 培养学生地下结构设计计算能力。

现场认识实习的做法是:利用学校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管理、设计、施工单位校友多、协作项目多的便利条件, 在第二、第三、第四学年的短学期就近安排3~5天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现场参观, 深入了解设计与施工各主要环节, 让学生与工程技术人员与现场工人充分接触、交谈、讨论, 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拓宽地下工程工法知识面,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开设了《地下工程试验与量测》课程, 进行室内模型试验和现场监控量测等的训练,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奠定地下工程现场监测试验技术基础, 适应隧道的“隧道信息化设计与施工”[2]的要求。

二、教学资源建设改革

1.实验室建设

本校加强了地下工程试验室建设, 具有符合开出基本试验要求的全部设备。例如, 岩石材料性能试验系统、隧道模型试验系统、隧道现场试验与测试试验系统及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等, 在配合教学的试验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地下工程试验室原为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现为河北省重点实验室。设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 各项实验设备先进、配套、齐全, 是本校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方向科学研究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能够进行地下工程的教学实验与各种科研试验, 也可进行大规模的现场测试。多组研究性的开放试验, 学生可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组或两组, 独立完成。

2.多媒体教学条件建设

地下工程与工程所处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关系密切,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是千变万化的, 因此隧道与地下工程系列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而绝大多数学生的工程实践知识相对薄弱, 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工程的直观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地下工程系教师分组研制开发了利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及声音等媒体的多门课程 (隧道工程、地下铁道、工程爆破、隧道力学等) 的多媒体课件, 课件设计力求科学性、交互性及通用性, 教师教学时可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实现了随时方便的切换及重现等操作。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地下工程系列课程的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形象和生动,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更加扎实, 提高了教学效率,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网络试验教学资源建设结合土木工程仿真实验室建设进行, 组建了由1台曙光天湖4000高性能计算机、9台曙光天阔工作站和96台微机组成的土木工程仿真分析实验室。配置了网络版的大型结构分析软件ANSYS、MIDAS和FLAC等, 完全满足了本科学生对地下结构进行结构分析的需要。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隧道及地下工程主干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试验大纲、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电子教材、习题集、全程课程录像等, 已在本校精品课程网站上上网。②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典型工程录像上网。③学校多媒体教学中心负责本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播控和网络教学的技术保障工作。④任何一个校园网用户均可访问国内外共享资源, 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课程改革效果

通过多年的课程改革, 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①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 强调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的课程特色, 隧道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并重, 重视长大、浅埋地层施工技术中的环境控制技术和“施工艺术”。②教学内容保持新颖, 教学中吸纳近年来科研、设计和施工新成果, 适时介绍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扩大学生视野, 掌握专业动向。③学生知识全面。通过系统教学和不断丰富补充的案例教学, 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对现场实际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孙明磊, 朱正国.“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师, 2009 (10) :60—61.

篇9: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探究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 实习基地 发展方向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逐步降低。在这样一个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往往却成了很多企业招聘时的香饽饽。这是因为电气工程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大学中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计都有别于其他的传统专业而更加注重创新与实践。对于实验室以及实习基地的投入也往往很大。但凡事要注重实质,教学与实验当中一定还有存在的些许问题。

1 電气工程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缺乏参与性

1.1.1 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电气工程专业是一个注重实践的专业。目前的教学模式是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和创新。学生往往在临到学期末才会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且课堂上面往往还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的参与较少,只是按照书本和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操作,难以有创新性的想法出现。

1.1.2 课程设计不够重视应用性。课程设计上基础理论课程是最基本的课程,因此比例也最重。由于学校在安排教学方面,往往忽视了应用性课程的数量,使得课程设计上面创新性、实践性不足。不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实际操作。

1.2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对学生开放不足

在校期间除了在教室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外,最重要的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实际操作了。许多学校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先进和专业的实验室,但却对学生开放不足,让学生在遇到一些操作上的疑虑与困惑时不能第一时间来到实验室通过实际操作得到答案。且实验室的专业化很高,学生接触到的操作品都是以整套为单位摆好的,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拼凑,因此使学生的创造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以后在工作岗位中若是遇到了专业、完善的设备就无从下手,因而失去了实践的意义。实习基地同样也是电气工程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地点。很多学校与一些单位进行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很多实习机会。但是这些实习基地除了和实验室里的情况一样缺少让学生的参与之外,由于指导人员的不够负责任也是导致了学生不能在实践期间真正学到东西的原因。如果这样下去。本来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就只有成为摆设。学生不能从中受益,便不能得到实践的经验。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展示和突破。

2 解决方法

2.1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

构建多样化、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理论知识的环节由学生自己预习看书,然后在课堂上互相讲解。老师再进行补充修改。这样就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更能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老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启发学生实践及创新方面。课程设计上面将实践部分的量加大,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接触到书本上面学习的东西的实体。从而开发思维,加强立体式的认识。将教学模型引入课堂,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加强理解。

2.2 完善实验室教学以及实习基地

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使学生能在课余的时间也能带着问题来到实验室解决。完善实验室的设备,多引进一些能够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实验设备。而非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型和成套的试验台。在实验室教学中,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增加一些具有实用性、趣味性以及启发性的可以反映出当前科技发展需要的综合性实验。给学生更多自己选择实验内容的机会。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目需要所提出的实验要求得到老师许可后,方可利用实验室的资源进行实验。这样更有针对性,也可以开拓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争取加大投入,实现校内实验基地的形成。以专业指导老师及工作人员指导学生实际的工作操作。或是实现批量化的输送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学校派人监督有关负责单位的指导人员,使学生能够在集体的氛围内实现对岗位的认识与熟悉。

3 电气工程专业发展方向

电气工程专业是一个有着很大发展空间的注重实践的专业,要想使这一专业在今后得到很好的发展,离不开教职人员的更多探究与思考。解决了上述的一些问题,可以使这一专业的毕业生在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便可以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胜任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信息处理、实验分析、研制开发等一系列工作。尤其一些电子厂、电力局等单位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并且由于此专业对于经验的重视。工作后越多的经验意味着越好的待遇与发展空间。可以说一个具有真正实力的电气专业学生有着极为可观的就业前景。雄厚的基础知识以及娴熟的实践能力完全符合社会上对电气工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艳蓉,罗增勇.云南区域性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08).

[2]刘会利.电气工程专业定位及学生培养的教学分析[J].职业,2012(36).

[3]刘会利.浅析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J].职业,2012(35).

上一篇: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下一篇:好句好词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