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2024-08-07

《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精选8篇)

篇1:《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论述题: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和伟大意义(2000字左右)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新的事物代替旧的事物是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旧民主主义革命必将灭亡,新民主主义革命必将胜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从一八四零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不断侵入中国。中国多次被打败,并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赔款、割地,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中国逐渐产生了无产阶级,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再加上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一些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在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旧民族主义革命彻底的结束,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中国从此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俄国十月革命”给我们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一九二零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同年的八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一九二一年六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人来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兴业路76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等12人,代表全国53名党员。从此,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重任,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并起了主力军的作用,彻底地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真正地实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变。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伟大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平型关大捷等一系列的胜利,极大的振奋了全国军民的精神和抗战信心。一九四零年八月八路军总部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路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军。一九四五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胜利阶段,七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督促日本投降,打败日本,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这一系列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中国从古未有的大胜利,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和内外战乱频频、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出色的完成了各项任务,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尤其是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战略眼光、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事实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正轨,改革开放的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了经济特区,让香港和澳门成功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我国受灾人民走过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凝冻灾害和旱灾等重重难关,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北京成功举办世界“奥运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经过34年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和33年的改革开放,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到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达到小康。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400美元,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购买力平价计算,正在逐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一系列的事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未来,我们的中国共产党还将为继续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自从他在中国诞生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的辉煌奋斗历程,在这9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创造了重大的历史意义。

篇2:《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进行的,也就是说由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逐步向生产力更高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过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当然,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并不一定都要经历这五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例如,有些国家就没有经历封建社会这一阶段,如美国。有的国家就没有经历资本主义这一阶段,如中国。从地理的角度上来看,中国自古以来就属于典型的大陆型国家,很不重视海上的经营。而历朝历代帝国都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自己的国家就是世界的中心,别国都是自己的潘属,我们也知道,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中国自建立国家起,也就是说有了阶级起,由于有了社会的分工,再加上中国人民的勤劳、刻苦。其科技、经济总量、文化都处在世界的前列。尤其是汉唐盛世,中国更是国立超群,无论在经济、文化、军事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在经过宋代的发展,中国更是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例如,在唐宋时期,中国就有了四大发明,那时,世界各国都派人到中国学习、取经。可是到了明清,由于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统治更牢固、更长久,从思想上更一步禁锢了人们,尤其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我们知道,从隋代开始,科举考试就成为士人考取功名利禄的主要手段。可是,到了明代,统治阶级为了让这些士人永远做他们的忠实的奴仆,就开取了八股取士。从此,人们就只有机械的、死记的去背八股文,几乎很少动脑思考,这样,中国在文化方面就落后了,遗憾的是,清朝的制度几乎是照搬明朝的,显然,这八股取士也被继承了下来。我们也知道,明清以来,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总量仍然是第一位,可是,到了清朝,尤其是中后期,闭关锁国严重地阻碍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往、贸易。这样,当西方进入更高级的资本主义社会,以机器代替手工制作时,中国就逐渐落伍了。这时期的清朝,从上到下,纵情于享乐,盘剥人民,连能征善战的八旗将士也一蹶不振,这时资本主义的英国,为了倾销其商品,就需要打开更为广阔的市场,早在乾隆时期,英国就希望和中国有贸易关系,可是都被乾隆帝拒绝了。但中英双方还是进行有限的贸易的,英国总是顺差,这使得英国人感到愤怒,他们就像中国输入鸦片,这样,中国不但大量的白银流入英国,而且中国人民的身体遭受到更大的摧残,军队更是一蹶不振了,可是英国还是觉得和中国的贸易不够,也就是说中国开放的市场不够。贪婪的资本家就谋求使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终于在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赔了款、割了地,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表现在领土、经济等上。为了挽救中国社会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揭竿而起。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以及后来推翻中国几千年来的辛亥革命,但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保利性和名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对外资的依赖性,造成了对外国的依赖性。因此必然向外国势力妥协和屈服,因此,辛亥革命在国内外势力的压迫下最终还是失败了。

在1919年,在中国的大地上,爆发了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人士,陈独秀、李大钊等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在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更坚定了他们在中国走社会主义的决心。因为,当时俄国的情况和中国很类似,也是刚刚推翻封建帝制,经历了短暂的资本主义后进入社会主义,贫困农民占大部分,且国家已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而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继续西方的那一套,要么彻底抛弃,实行苏联那一套。最终,经过中国共产党早期人士的思考,毅然放弃了西方的那一套,因为实践证明,它在中国根本行不通,是一个死角,毕竟西方已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资本主义社会了,有了极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政治也趋于稳定和成熟,而当时的中国,军阀割剧,封建残余势力还在,另外,封建文化思想在中国各阶层中还很牢固,要想在短时期都解决或改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中国当时还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处都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列强并不真心希望中国强大,当然也就不会把其发展的先进经验、文化、制度管理模式传受给中国,相反,他们在中国探索的道路上设障碍,甚至把中国引入歧途,把他人过去发展中遇到困难,不好的方面都向中国扔,必要的还对中国进行干扰和破坏。因此,要想继续用西方先进的那一套来改变中国,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独立自主,建设立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因此,西方制度并不是一个灵丹妙药,什么国家都用。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人士把中国国情和俄罗斯进行对比后,发现有很大部分是一样的,从此,他们就把目光聚集于莫斯科,大量地翻译了马列著作,把这些著作引入中国,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再结合中国的实际,经过分布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共产党人的联合,经过讨论,并于1921年7月召天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组建中国共产党,至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这是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历史又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历史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不断状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经过五四后,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工人阶级的觉醒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另外,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各种学说竟起争鸣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到了广泛传播,十月革命道路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在社会主思想潮流中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开始出版。五四运动之后,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了工人阶级,并把这种认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他们开始“往民间去”,到工人中办学校,办公会投身到工人运动中,马列主义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逐步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并于1921年7月30日召开中共一大,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大会讨论交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义,确定中国共产党,中国一大的绍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东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进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并最终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新中国,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于1951年10月1日解放了全大陆,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国家的地位逐渐提高。这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取得的成就,建国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了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了全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是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精神文化更加充实。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将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新将会实现,共产主义在中国也最终会实现。

学院: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08级冶金工程 姓名:* * *

篇3:《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关键词:零余者,悲剧,死亡主题,叙事

死亡主题叙事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则, 多余的人就是要死的。“零余者”形象本身就是一群“多余的人”, 他们生命的节律形成了明确的指向, 即活着就是一种“多余”、“死亡”却成为一种悲剧的必然。

一、人性的扣问与精神的幻灭

这种“死亡”不仅仅是肉体意义上的, 更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 他们在生存中更加努力地探询人性的终极思考, 他们的死亡是精神之死, 也是灵魂之死。“零余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被称为“多余人”、“失败者”, 是钟鸣先生所说的那种“旁观者”。他体现为一种“新生活+私生活”的模式, 在人性的拷问与心灵的撞击中一种特定时代下的很中国的精神现象。这是深思熟虑后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也是疯狂错乱意识下的一种激烈的行动, 更是一种创作主体本身的预谋。郁达夫在小说《沉沦》中大胆刻画“零余者”形象, 在现代小说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群时代的“零余者”, 这些青年是“五四”时期一部分走向失败和沉沦颓废的青年典型, 他们总是被道德问题所困扰, 有一种普遍的“原罪”感。他们大胆暴露内心深处的种种扭曲、行为上的种种变态和病态, 大胆展示时代的忧郁病, 从而抨击封建礼俗对人性的扼杀, 表现出人们对正常人性的向往与追求, 抒发因新旧文化冲突而造成的心灵苦闷, 这也是当时青年对于人生深刻的思考。他们感受到无尽的苦难, 最终产生了死的欲念。这一形象是对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苦闷心情的大胆暴露, 通过青春期忧郁症的描写表达性的苦闷和青春的敏感和感伤, 以及因压抑而生的精神病态与孤独颓废。从深层领域去挖掘“人”, 挖掘人性, 寻找自我与自我生存的意义, 并透过自我来探究社会。而这种“死”也恰恰觉醒了青年们, 他们开始对束缚个性发展的沉闷的社会环境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向腐朽的、虚伪的封建“性道德”和人性压抑提供了大胆的挑战。这些“零余者”, 沉浸在自己认定的深深的罪孽之中, 这种忏悔意识是伴随着赎罪意识的, 有深深解动人物心灵痛苦的悔悟。《沉沦》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精神失常的沉沦者”典型, 那种无处不在对人性、对自然、对性爱、对自尊的渴求以及面对这种渴求的矛盾自责、自悔和无奈, 几乎把“零余者”们淹没了, 这种“淹没”恰恰就是一种精神的幻灭。

二、忧伤的记忆与时代的悲剧

应该说, “死亡”这一原生事实不管是在生活中, 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总是不大受欢迎的, 每一个“死亡”的故事都是一段“忧伤的记忆”, 然而死亡有常常发生着。从现代文学的小说主人公来看, “年轻一代”成为这些“死亡”主题故事演绎的主角, 他们以自己的生存现实, 心路历程, 斗争实践书写了这个动荡的时代, 与此同时也铭记了这个“时代的悲剧”。在文本的叙事中, “死亡”如同生活的一个黑洞, 可能吸附繁多的反应:悲哀、难堪、恐惧、忏悔、痛心疾首、冷漠、复仇……如此等等。于是, 在文学的世界里, 英雄辈出, 义薄云天, 有情人在苦苦地抗争下才能够“终成眷属”, 不过这些美丽的故事往往要打上一种悲凉的意味, 也可以说这种忧伤的美丽是要以死亡为代价的。而“零余者”形象在这郁达夫的笔下演绎“死亡”更加剧了作品的悲剧力量。相对地说, 文学中死亡的概率远远超过了现实。而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死亡”就带有着一定的悲剧意义和控诉力量。中国现代文学所处的时代, 正是一个大革命的时代, 革旧而步新, 中国文学史进行了接续性的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使文学从观念和形式上做了彻底的改变, 不可否认在这场变革中, 青年成为主力军, 同时也成为文本的叙事主体。“零余者”的形象意义在于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 他们的身上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在用生命抒写郁结的悲愤与无奈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庸常的现实与整个时代的拷问。

三、存生的焦灼与失落的体认

“零余者”作为“年轻的一代”, 他们的身上充满了一种焦灼的使命感。这种“存在”的时间感或生命感, 只有因为死亡的存在而有实质性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 死亡是生命力开展的驱动性力量, 这一点也成为创作主体构筑形象的原始契机。无名氏指出:“生命应该有死, 死是一个神秘幻景, 只有它的衬托, 才把生命显得美丽且可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把面对死亡的处境称为一种“极限处境”, 身临极限的“年轻一代”在生存困境中失落的“体认”使他们堕入了死亡这一“极限处境”, 获得常人难以了解的有关生死之谜的认识。而在文本中, 年轻的生命的陨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本的悲剧美, 作品也呈现出浑厚的“史诗性”。人物形象所伴生的死亡情节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其曲折之处, 往往又以悲剧化的表现最为有力, 而死亡恰恰是悲剧情结的集中体现。“零余者”在反封建的同时也承载着难以忍受的沉重心理负担, 这也形成了作品伤感哀怨的基调, 并与小说所体现出的焦灼力量的生命强音相适。“零余者”以自然的生命欲求和本能冲动, 向传统道德和伦理戒律发起了反叛的挑战和冲击;但与真正的斗士不同的是“零余者”缺乏抗争的勇气和实践的信心, 于是在饱含着内心的苦闷、无可奈何的哀切与宿命的惆怅的映衬下, “零余者”画出了一条“哀伤的美丽”的轨迹。这一点在叶灵凤的小说中也得到了印证:西琼自卑于自己经济的贫困和门弟的低微便逃亡到偏远小镇;印青以生命的意义来捍卫自己怕所谓爱情;野萍那横在面前的除了死亡却找不到适合出路的无奈……可以说, 他们是一群软弱的返逆者, 胆小的懦夫;他们奉行消极退守的失败哲学, 却又别无选择没有出路。他们身上的主题性征与传统文化构成的我民族外在心理的生存环境有直接关系, 而生存群落的弱化也是人物呈现“悲剧”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篇4:浅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成立 历史必然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人民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革命派虽然建立了革命政权,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两个中国农民斗争史上绝无仅有的革命纲领,但受小生产者狭隘思维方式和实践中落后生产方式的限制,不可能建立起与封建制度相对立的新社会制度,因此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康有为、梁启超推行变法维新,企图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即通过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国家之列。事实上,改良的道路在各种矛盾异常尖锐的近代中国走不通,改良派只能发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最终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并没有在中国扎根,中国依然是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除了以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方式改造中国的尝试外,还有人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外交救国”等,但其结果正如毛泽东所说:“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实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五四运动以前的中国历史证明,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瓜分愈演愈烈,国内复辟狂潮、官僚政争、军阀混战接踵而至,致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事实表明,中国革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革命要走出彷徨绝望、屡战屡败、一筹莫展的阴影,必须要有一个面貌全新、朝气蓬勃的政党充当历史的火车头,而这个政党只能是无产阶级政党。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备了成熟的基本条件

2.1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具有世界一般工人阶级的优点,还有其特殊优点:(1)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本国资本主义三重压迫,所受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国工人中罕见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极强的反抗性和革命性。(2)中国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很集中,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和煤矿、纺织等一些工矿企业部门,因而使中国工人便于组织,便于团结战斗,容易在斗争中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3)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由于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优点, 必然使他们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能够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罢工的次数显著增加,罢工的规模也愈来愈扩大,充分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精神。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运动继续得到发展,各主要工业城市相继发生经济的、政治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工人斗争的内容也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要求保障工人人格和从事社会活动的权利。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了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表明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党的条件趋于成熟。可见,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和榜样效应,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拓宽了先进的中国人的视野。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文明的缺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和战争结束后日渐暴露,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和对帝国主义的不满日渐加深。开始从向西方寻找出路,转向研究和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得出“走俄国人的路”的结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李大钊的宣传带动下,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一批青年革命知识分子也都先后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他们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分析中国问题,并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方面,起到了先锋和桥梁作用。又经过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的主导地位,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之成为引领中国思想界前进的先进思潮,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2.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产生作了干部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工人阶级已开始觉醒并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工人阶级的身上看到了改造社会的中坚力量,也看到了自己的归宿。因而五四运动以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人群众,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一是办通俗刊物,撰写《劳动界》等刊物,向工人通俗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二是办工人夜校。在工人集中的地方,传授文化知识,讲授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2)指导工人的罢工斗争。 为指导工人斗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千方百计去接触工人,了解工人运动的状况和工人的要求。曾以参加工人罢工的形式在具体环节上加以指导。(3)协助工人组织起来。共产主义小组在工人阶级觉悟迅速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帮助工人摆脱旧式帮会和资产阶级操纵的“工会”的羁绊,建立自己的工會组织,并通过工会进一步把工人组织起来。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更加深入。不仅在知识分子中成长起一批能够率领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而且工人中也涌现出一批先进分子。这些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汇合起来,形成了建党的骨干队伍,为中国共产党建立作好了干部准备。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使得正式成立全国性的集中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日渐成熟。

2.4共产国际的帮助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外部条件。1920年,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派代表魏金斯基等人来华,了解中国革命情况,并同中国革命组织建立联系。他们先后在见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具体了解了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情况,介绍了俄国革命和共产国际的情况,交换了中国革命问题的意见,并对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筹备工作给予了具体帮助。一年后,共产国际又派马林来华,直接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既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又有广泛的思想基础以及两者的结合,同时又有共产国际的帮助,因此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篇5:《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作者:周哲云 单位:大风洞乡党委 职务:大风洞乡党委书记 职称:正科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0年光辉的历史道路,从初创时期的几十个党员发展成为了拥有7000多万党员、领导着13亿多人口的执政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领导地位的确立不是偶然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更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长期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的势力侵入中国,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封建社会继续了3000年左右,直到19世纪的中叶,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这个社会的内部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在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陷入了灾难和屈辱的深渊。帝国主义一步步剥夺了我们国家的主权,控制了我们民族的经济命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抵抗外敌,反而压制国内人民的进步要求。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着光荣传统和光荣历史的中华民族,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期而英勇的斗争。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改变了中华民族进步的历史轨迹。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与此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举行多次侵略战争,如1840年的英国鸦片战争,1857年的英法联军战争,1884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战争等。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如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与英俄德等国的《辛丑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等。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在中国取得了驻扎军队的权利,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并把中国分成几个国家的势力范围,控制了中国的通商口岸,并把许多重要的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他们直接管理的租界。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地推销它们的商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工业品的市场。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建立工商企业,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借款给中国政府并在中国开设银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在金融上、财政上扼住了中国的咽喉。帝国主义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以来,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两大任务中,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中国的工人阶级有了较快的增长。“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超过200万,工人斗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中国的无产阶级,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这种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在世界各国中是少见的。中国无产阶级除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之外,还特别能战斗,并且与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中国的无产阶级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不过,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较少,不可能一开始产生就发挥出它的革命性来。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中,无产阶级还只能是追随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迅速扩大,工人阶级的斗争有了较大的发展。从1912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有记载的罢工共130多次,而且罢工的次数逐年增加。正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19世纪末,中国初生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911年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势力所支持的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次革命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但是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并没有对封建思想进行系统彻底的批判,辛亥革命后,军阀势力反而拾起孔孟之道的说教来禁锢人们的头脑,维护自己的统治。因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国家统一的局面很快被军阀混乱所代替。在这个根本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中国形成一个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进步的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猛烈地抨击封建的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新思想。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此后逐渐兴起一场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向封建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战士们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缺乏一次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如果补上这一课,通过提倡新思潮、新道德、新文化,造就新的国民,就能使中国成为新的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封建主义思想,动摇了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广泛地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解放。新文化运动为适合于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然而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是中国人民的正确出路。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间,已经有人开始怀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是否适合于中国,开始考虑中国是否还有别的道路可走。

正当先进的中国人为拯救民族而上下求索的时候,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它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不仅唤醒西方的无产阶级,而且也唤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这场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由于十月革命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北方邻国,因而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一个工人、农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的诞生,使正处在苦闷和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看到新的出路和光明前景,给中国先进分子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提供合理的解答,更给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苦斗的仁人志士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后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很快在中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提上了日程。毛泽东曾形象地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1919年5月5日,北京《晨报》副刊为纪念马克思诞辰101周年,在李大钊的支持帮助下,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先后持续6个月。李大钊为《新青年》编辑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大批进步刊物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以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一批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革命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群众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展开了论战。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样需要革命的物质力量。五四运动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既是爱国运动,又是文化运动,两者相辅相成。文化运动为爱国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爱国运动又推动了文化运动的发展,使原来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无产阶级文化即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进步的知识界开展了如何改造社会的讨论。进步期刊和进步社团大量涌现出来。五四运动以后的一年里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当时的形势,当时的进步青年的精神,正如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所说:“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爱国运动使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此,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呼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了共产国际。5月,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空前觉醒,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大批拥护十月革命、信仰共产主义并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时,中国已经具 备了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1920年初,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探讨建党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活动,及时地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引起了共产国际的关注。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等来中国。维经斯基先后在北京、上海同李大钊、陈独秀联系经,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随后,北京、上海、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陆续成立了共产主义组织,在日本、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中也建立了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作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来到上海,帮助筹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各地的早期组织选派代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马林出席了会议。大会按照列宁的建党学说,建立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统一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确定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党的根本目的,并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一切资产阶级政党及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有着根本的区别。

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篇6:《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同盟会;性质;意义

中国同盟会(The China Ftederal Association),简称同盟会,是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建立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进步知识分子组党的要求日益迫切。1903年《浙江潮》第三期发表文章,主张消除地域界限,建立联合统一团体,《江苏》则提出要“结大群”。这说明,联合斗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主观方面,建立全国性政党的条件也基本具备。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团体出现,在思想、组织上为建立全国性政党提供了一定基础。1905年上半年,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的领导人和骨干分子由于起义失败,相继逃到东京,鼓吹革命,联络同志,“意欲设立政党,以为革命中坚”。

在这个时期,孙中山也在思索,从兴中会到惠州起义失败,六年时间过去了,但革命进展不大,这是什么原因?起初孙中山曾片面地归咎于缺少军火,认为“只要获得相当数量的军器武装起来并尽力准备,就能很容易把清朝军队击溃。”但在实践中,他改变了这种看法,1903年左右,孙中山提出革命需要“招集同志,合成大团”,开始为建立政党作准备。如何建立党?孙中山认为兴中会不行,因为通过惠州起义,兴中会的弱点暴露出来,它是狭隘的、地域性的小团体,难以领导全国的运动,孙中山着眼于建立一个具有较广泛社会基础的党。1900-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在欧洲、日本等地广泛结交留学生和华侨,讨论革命的方针、政策,在欧洲通过与留学生的讨论,将组党的着眼点移到学生。1903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革命军事学校”,第一次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个纲领的提出,代表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思想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表明孙中山比他同时代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使他逐渐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公认的领袖。

1905年7月,孙中山结束了历时半年之久的欧美之行后抵达日本,在东京先后同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会晤,畅谈革命形势,商议筹建统一的革命政党问题,强调革命互相联络,必须要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倡议成立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组织,得到赞同。7月30日,各省有志革命的留学生和旅日华侨共70余人,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址召开建立统一组织的筹备会议。在讨论团体的名称时,孙中山提议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有人表示异议,主张叫“对满同志会”。孙中山指出革命宗旨不专在对满,其最终的目的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有人提出此会为秘密组织,不必明用“革命”二字。经反复讨论,最后定名为“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当时,14省籍的100多名革命者参加了成立大会。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国同盟会总章》;确定孙中山提出的十六字纲领为同盟会宗旨;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以投票方式选举了总部各部负责人,推选了各省主盟人,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总干事,协同孙中山总理主持本部工作,实际相当于协理,宋教仁、陈天华等为总部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同盟会总部设于东京,按“三权分立”原则,下设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章程规定在总部统一领导下,各地分设支部;国内按地区设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支部以下各省设立分会,支部部长由总理指任,分会长由会员选举产生;国外设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支部以下各国设立分会。当时设想,不但机关有组织,全体党员亦仿照军队,建立营、队、列、排等各级组织,以保证组织的坚固。这表明同盟会所设立的组织方案比较完整和系统。

同盟会成立后,制订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略地规则》、革命军和军 1

政府建制、对外宣言和对内布告等文件,在日本东京出版《民报》作为同盟会机关报,同改良派展开论战,在国内外建立了9个支部和45个省区分会。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又编定《革命方略》,规定了同盟会纲领的实施计划和其他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有些则作为文告供各地起义时发布。总部所委派之主盟人于同盟会成立后亦相继分赴国内外各地,吸收会员,建立支部,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为武装起义做准备。还在欧美南洋等地区设有通讯处,积极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发动和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

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为同盟会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全国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组成,并形成了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领导机构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有统一的机关刊物《民报》,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所以它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模式建立起来的革命政党。

1.评价及意义: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在宣传,组织和具体筹划革命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具体含义:

“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这也就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因此,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第一,同盟会作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次从组织上把全国主要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使分散的革命力量聚集成为统一的革命力量。同盟会成立以前的各革命团体基本上没有脱离旧式会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并带有比较浓厚的地域色彩。同盟会把过去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组织联合、改建成为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从此,全国革命有了一个中心,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第二,同盟会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信心,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高潮。同盟会成立后,一面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组织革命派同改良派论战;一面联络会党、新军,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武昌起义后,同盟会总部由日本东京迁至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迁至南京,旋又迁回上海。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1.评价及意义: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在宣传,组织和具体筹划革命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具体含义:

“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

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这也就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因此,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

段。

第一,同盟会作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次从组织上把全国主要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使分散的革命力量聚集成为统一的革命力量。同盟会成立以前的各革命团体基本上没有脱离旧式会党的组织形式和

活动方式,并带有比较浓厚的地域色彩。同盟会把过去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组织联合、改建成为统一的全

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从此,全国革命有了一个中心,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第二,同盟会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思想,推动

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信

心,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高潮。同盟会成立后,一面传

播民主革命思想,组织革命派同改良派论战;一面联络会党、新军,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直至辛亥革命

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武昌起义后,同盟会总部由日本东京迁

至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迁至南京,旋又迁回上海。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第一,同盟会作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次从组织上把全国主要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使分散的革命力量聚集成为统一的革命力量。同盟会成立以前的各革命团体基本上没有脱离旧式会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并带有比较浓厚的地域色彩。同盟会把过去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组织联合、改建成为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从此,全国革命有了一个中心,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第二,同盟会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信心,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

入高潮。同盟会成立后,一面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组织革命派同改良派论战;一面联络会党、新军,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武昌起义后,同盟会总部由日本东京迁至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迁至南京,旋又迁回上海。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参考文献:

章开沅:《论同盟会的性质及其内部分歧》,《历史研究》1978年第11期。

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篇7:《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在新闻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和, 也是社会道德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移动互联时代, 新闻工作者不但需要在认知上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要继承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自觉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新闻出版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1) 移动互联时代, 信息传播速度快, 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多样化也让虚假新闻有了可乘之机, 由于“把关人”相对缺失, 虚假新闻借助于移动终端的的平台快速传播, 造成更大范围的不良影响。 (2) 我国的新闻媒体种类众多, 数量激增, 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 新媒体的迅速扩张, 瓜分了传统媒体的受众市场, 媒体间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加之目前新闻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有些媒体不惜以低俗化的新闻报道来博得公众的关注, 新闻出版业的职业道德在媒体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被腐蚀。新闻出版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中介, 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需要在新闻传播中弘扬主旋律, 给受众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低俗新闻的屡禁不止,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感不强, 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3) 移动互联时代, 新闻炒作的盛行和当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弱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些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对网络信息不进行合适, 盲目跟风报道, 参与到新闻炒作中, 为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在激烈的新闻竞争背景之下, 某些新闻工作者一味追求新闻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在实际工作中不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不惜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 通过对报道对象的大肆渲染来吸引公众的关注和重视, 以致新闻炒作现象时常见诸媒体。 (4) 移动互联时代, 个人隐私更容易暴露, 当前新闻媒体对个人隐私的过度追逐, 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出版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环节。它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一样, 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 同样承担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时代的发展, 新闻出版业职业道德建设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论客观环境发生何种变化, 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全当全国的工作大局服务, 当是出版职业道德的灵魂。

篇8:论四战四平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 美苏国共三国四方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东北地区。美苏两国对东北地区采取的政策, 或直接干涉, 或明着支持党, 或暗里援助, 东北成为美、苏、国、共三国四方角逐的焦点, 呈现出四股力量纵横交错的复杂局面。其实早在抗战胜利前, 苏、美、英三国就于1945年2月通过了雅尔塔协议, 在牺牲中国权益的条件下重新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苏联领导人巧妙地利用了美国急于要求苏联出兵对日作战的心理, 顺利地通过了美国这层障碍, 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使苏联恢复了沙皇俄国时期曾在中长铁路等方面所强占的权益。在条约的限制下, 苏联政府在外交上只能承认国民党政府, 并允诺苏军撤退后将把东北主权交给国民党政府接收。所以苏联要实现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所给予的特权, 就必须遵守关于支持国民党政府的承诺。同时, 苏联对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十分警惕, 出于自身利益和远东安全的考虑, 不希望中国在亲美的国民党的统治下而成为美国的附庸国, 尤其反对美国势力对同苏联接壤的中国东北地区的渗透。由此来看, 苏联当时对东北的态度是十分复杂的。这种矛盾使苏联的行动往往前后不一, 反复多变, 步调也不十分统一。而战后, 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 倚恃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积极向全球扩张。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本是美国在抗战胜利后期十分期望的。但当美国看到大批苏军真正进入东北后, 唯恐苏联借机占领东北, 东北也将因此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

因此, 表面上看, 争夺东北的斗争是在国共两党之间展开的, 而实际上, 这种斗争也是美苏之间既妥协又斗争的复杂关系的体现。

东北独特的地理方位、丰富的资源、发达的工业、便利的交通, 国共两党都对东北志在必得。如中共能控制东北, 不但可以背靠苏、蒙、朝三个社会主义国家, 除去后顾之忧, 而且可以“南与冀热辽解放区和整个华北解放区联在一起, 改变长期被敌人包围的状态”, 拥有一个巩固的后方。而若国民党占据东北, 就会“隔断华北解放区与苏蒙朝的联系, 使中共处于蒋军南北夹击的不利地位”。早在1945年4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毛泽东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几个月后, 随着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150万苏联红军出兵东北, 这一战略付诸实践的时机就到来了。中国共产党果断地抓住了苏军出兵东北的良机, 迅速提出了“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从1945年9月到11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 先后派遣10万大军、2万干部, 抢在国民党军之前悄然进入了东北。而苏联因为不希望中国在亲美的国民党政府的领导下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也就默许了中共武装力量先机挺进东北。国民党方面, 也不是没有认识到东北的重要性。蒋介石在一次秘密军事会议上声称:“国民党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 如东北为共产党所有, 则华北也不保。”日本宣布投降后, 国民党把限制我军接收日军投降, 收复失地放在第一位, 接收方针是“集中全力, 先关内, 再接收关外”。东北问题竟暂时搁置起来, 幻想依照《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从苏军手中接收整个东北地区。但苏联怎会让亲美的国民党顺利接收东北, 国民党接收东北受到了苏联的掣肘。眼看着中共武装力量在东北迅速发展, 国民党政府为迅速实现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在美国的帮助下紧急运兵东北, 准备开始实施武力接收。而面对国共两党不断升级的武装冲突, 以扶蒋抑共为基本对华政策的美国, 希望帮助国民党政府用政治方式来解决国共矛盾。为了和平, 我党接受了美国的调处。在马歇尔将军力求公正的调处下, 1946年1月, 国共两党达成了《停战协定》, 但国民党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为由, 声称东北是主权接收的外交问题而非内政问题, 拒绝谈判东北停战, 不承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东北的合法地位, 并继续增兵东北。在这种情况下, 1946年1月16日, 中共中央电示东北局:“国民党现仍拒绝与我谈判东北问题, 不承认我在东北之任何地位, 他对东北我军仍未放弃武力解决方针。因此, 国民党军进入东北后, 要向我们进攻是不可避免的。”于是, 中共为了争取自己在东北的政治地位, 制定了“以打促谈”的斗争方针, 指示东北局打几个大胜仗, 意在以军事胜利逼迫国民党坐到东北问题的谈判桌前。

然而我们说, 国共双方为什么要将战争的死结缠绕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中等城市四平?

东北战场上, 四平是连接铁路交通的枢纽, 它南通沈阳, 北接长春, 东经梅河口至通化、吉林, 西经郑家屯至齐齐哈尔, 是联系南北的战略要点。占据它, 可使南面的沈阳, 北面的长春, 东面的通化及吉林, 西面的郑家屯有了屏障, 失去它就会使这些地方受到威胁。对于共产党来说, 当时在东、西、北面已经有了广大的根据地, 占据了四平, 就有了可靠的后方;而对于国民党方面来说, 占领了四平, 进可占长春, 退可守沈阳, 又可以阻断共产党南北之间的联系。

因此, 国共双方就不可避免地在小镇四平展开了四次大战。

摘要:从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 整整两年的时间里, 国共双方为何会倾尽几万乃至几十万兵力角逐东北小镇四平?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上一篇:在母亲节的感恩祝福语下一篇:学校绿色出行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