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8-16

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用9篇)

篇1: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问题.我们需要提高德育地位,优化德育环境,让德育回归生活,并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德育网络来解决.

作 者:黄飞 作者单位:金安区东河口镇花石嘴小学,安徽六安,237001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23.1关键词:德育工作 问题 对策

篇2: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 问题 对策

【摘要】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合等问题,必须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中小学德育方法和途径,提高中小学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百育德为先”,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毫无疑问,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我们很不乐意而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国民道德却出现了诸多的不和谐甚至滑坡的现象:一些人极端利己主义思想有所抬头,见利忘义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公民文明礼貌的习惯养成不佳,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一部分人思想价值体系混乱,在社会转型时期不知何由于去何从。成人都是由娃娃成长起来的,而中小学正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重重。

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教育评价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学生‘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机构健全,工作后劲不足。虽然当前中小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如中学设有政教处,小学设有少先队,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是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这些都机构自觉或不自觉地尽量减少了活动时间,充当起了可有可无的和声的角色,生怕他们过多的德育活动会冲撞了应试教育这个主旋律,招致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反感。

德育内容滞后,重大节而轻小德。在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内容中,极多的注重政治立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而较少地重视行为习惯,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等细节品行的养成。

心理教育刻不容缓。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个性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比如:不迷信权威与尊重老师,讲义气与诚实,爱与责任的冲突及价值选择,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这些心理问题涉及较少,甚至对早恋现象,金钱观等敏感问题采取逃避的态度。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

德育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

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摆脱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过去的模式化教学方法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把生动复杂的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教育得失的唯坐标,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有的老师简化或干脆省略掉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德育的探究过程就完全成了一句空话。

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虽然新一轮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倡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1)但是,受现行班级授课制,教育体制的制约,德育实践探究活动是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的。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工作量繁重且效果难以评估,严重影响和制约师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很多老师的思想品德教学干脆回到最省事的“ 一颗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方法上来。这种完全在教室里培育出的德育之花,往往是经不住现实的风吹雨打的,在现实的利益诱惑或独善其身的两难选择面前,他们往往毫无招架之功,只有缴械投降的份。

3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和。

中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二 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

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当然,德育素质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具体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实质上是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形成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过程。

发挥少先队,团委,政教处等德育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少先队可以组织“讲卫生”,“爱环保”“文明礼貌从我做起”等主题日活动;团委充分利用共青团员入团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教处利用校会,各种比赛,操行评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只有这些中小学德育机构真正运转起来,通过日常工作和各种活动的点滴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多一份保证。

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除了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理想壮志等“大德”的教育外,也应该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文明礼貌,沟通与交流,理解与尊重,等“小节”方面的教育。并且可以适时地沟通二者的关系:由于我国整体人口素质低下,我国虽然是一个人口大国,却远远称不上是一个人才强国。现在,一部分中国人虽然有钱了,但是他们到国外旅游,却意外发现一些国外景点并不太欢迎中国旅客。究其原因,原来极少数中国游客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严重破坏了中国游客的整体形象,就是这些公民素质的“小节”甚至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形象。

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小学青少年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里问题的孩子,心里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教师要跳出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传授基本靠“理论灌输”,“死记硬背”的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中学习德育知识,发展品德情操。

“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被点燃的火种。”(2)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中积极参与各种德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德育生成能力。例如在学习中质疑探究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生活中“勿因恶小而为之,莫因善小而不为”的操守;在交往中“与人为善,与人为伴”的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和义工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培养“欲扫天下先扫一屋”的个性精神。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聘请法治副校长,德育辅导员定期到校上课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通过参观访问,充分挖掘当地红色纪念场馆,养老院,戒毒所,监狱等潜藏的德育教育资源,“使教学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帮助学生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3),掌握比较完全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同时,学校和当地政府执法部门还应当对网吧,游戏室,书摊等进行检查清理和规范整治,优化中小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用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和优良的德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我国中小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在充分肯定我国中小学德育进步与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德育缺乏实效,缺乏魅力,教师与学生关系失调等。但深层的问题是德育定位不准,德育观念陈旧,德育价值取向偏移,德育目标与评价错位等。这些问题归根结蒂源于德育思想观念的陈旧与模糊。

1、德育定位问题

如果德育定位不准或偏移,会影响到德育的实施等一系列的问题。德育定位主要包括认识上的定位和实际工作中的定位两个方面。就二者的关系来讲,认识上对德育的定位准确与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在实际工作中中对德育的定位。

(1)德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长期以来,受形而上学和认知主义思维的影响,在我国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有误区,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它可以脱离其他各育、脱离学生的整体生活。在这种认识下,出现了两个抽离:一是把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使之成为学校中一个单独的实体,试图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单独的德育教师、单独的德育机构(如政教处、德育处)来实施德育。二是把德育从生活中抽离出来,成为**于生活世界的孤立实体。学校里所搞的德育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学校德育脱离活生生的人际交往,表现出空疏的特征,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具体道德情境时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帮助不大,学生很难形成实际的道德体验,因而很难对现行德育产生兴趣。

(2)认识上的不到位。

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得实际工作中的德育工作定位偏移或游移不定。一方面存在把德育与其他各育割裂对待的工作格局。在学校教育中,仅仅依靠德育课程、班队系统和德育活动,在专门的时间里,由专人搞德育,没有形成学校全部门、全员和全时空抓德育的意识,这就无法保证德育实效。同时,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生活的整体大系统,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及相互配合不紧密,单纯依靠学校,在封闭的“思想无菌室”里,由德育教师传输理想化的道德信息,提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德育要求。

(3)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落实,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干扰。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多年,但不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和升学教育的模式,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2、德育的价值取向问题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两个向度:一是学生基础德性的培养;二是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作出调整,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德育的目标取向。既往德育的价值取向过多地强调传递既定的道德规范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基础德性、品格的培养。当道德规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既定道德规范的要求,而不是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感受和体验新生活。这不仅降低了德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德育目标应有的激励、引导作用,而且**了学生对生活中各种道德关系的敏感性,容易形成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把口头的道德言说与自己的生活行为分离的双重人格。

二是德育的功能取向。既往的德育不是去积极大胆地激励引导学生.而是设法约束、防范学生。这样的德育在信息传输上带有明显的单向灌输性,其动力系统是外在的,学生不会产生内在需求。实践证明,对学生过多的控制、惩罚,会导致学生的恐惧与逆反心态,形成表里不一的言行方式,学生很难通过自觉的理解真正提高其道德水平。

3、德育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是通过学科德育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来实施的。中小学德育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较差.缺乏魅力,实效不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教育者认识的局限。教育者对德育过程的生活性、活动性、情感性、生成性等本质特点缺乏认识,有些教育者误以为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一样,就是通过学科德育课程讲授或灌输既定的德育内容,考知识便是考品德水平,于是出现了有些教育者**学生的活动时空,包教包办的做法;有些教育者所传递的内容则存在着远离生活的现象。其实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没有产生道德体验时,德育要求是难以内化的,因而便不能取得德育实效。调查表明,虽然学生身体的绝大部分活动时空是可控的,但其内部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却无法被学校德育时空所**,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与校外的社会信息发生着密切的交流、比照,一旦学校所传递的德育知识信息与社会现象不相一致,或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时,学生会冷眼旁观,出现人在德育中而心在德育外,自主参与性较低,师生之间也缺乏互动,这就出现了德育过程中的“精神游离现象”。

篇3: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 生源素质不高。中职生普遍入学成绩比较差, 大多存在自卑心理, 加上对自身要求比较低, 往往会做出一些比较出格的事情, 比如, 逃学、旷课、说脏话等。甚至有些学生推崇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为人好吃懒做、怕苦怕累、不思进取, 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导致中职院校德育工作在客观上面临很大的挑战, 出现很多问题。

( 2)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物质条件整体上越来越好, 但是社会贫富差距大、城乡二元制结构等问题, 导致部分人世界观、价值观的扭曲。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 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部分学生奉行 “读书无用论”, 不服从学校的管理, 对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 3) 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甚至在很大程度上,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但是, 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 对孩子缺乏管教, 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 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 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不前, 不愿吃苦受累, 致使学校德育工作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2. 中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 1) 家长和学校都不够重视。在当前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 就是希望他们能掌握一门技术, 将来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而学校也常常会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 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 对学生一些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 不进行及时的批评教育。

( 2) 教学内容俗套陈旧。学校的德育教学内容枯燥空洞, 脱离实际, 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这种 “文件式” “口号式”的德育活动产生抵触心理, 不能够感受到德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致使德育效果微乎其微。

( 3) 教师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德育工作依靠每个教师去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 但是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也没有德育相关专业基础知识, 只注重基础内容和专业知识的教育, 而忽视德育, 再加上学校没有对每个教师有硬性的要求, 也没有安排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制度, 德育发展创新缺乏后劲。

3. 加强中职德育的措施

( 1) 将德育和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明白,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并取得成功, 除了自身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手段和谋生技能外, 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理念、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能力, 并且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秉持对职业的热情和信念。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工作环境联系起来,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 2)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中职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大环境中, 常常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及时疏导他们心中的逆反、烦闷、自卑、嫉妒等不良情绪, 与学生做朋友,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达到德育的良好效果。

( 3)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学生, 对于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来讲, 教师是德育发展的助推剂。因此,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 让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强大的人格魅力。另外, 还要提高教师的责任担当意识,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自己在课堂上上课就行了, 至于学生听不听一概不管, 这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学生身心健康远比学业成长重要得多。

篇4: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等职业院校为全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型、复合型人才,这些中职生毕业之后将各自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这不仅需要他们掌握必要的生产技能,还要求他们有着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精神,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必须重视中职德育工作,认识到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一谈当前中职德育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德育;问题;对策

1中职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1)生源素质不高。中职生普遍入学成绩比较差,大多存在自卑心理,加上对自身要求比较低,往往会做出一些比较出格的事情,比如,逃学、旷课、说脏话等。甚至有些学生推崇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为人好吃懒做、怕苦怕累、不思进取,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导致中职院校德育工作在客观上面临很大的挑战,出现很多问题。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物质条件整体上越来越好,但是社会贫富差距大、城乡二元制结构等问题,导致部分人世界观、价值观的扭曲。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奉行“读书无用论”,不服从学校的管理,对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3)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但是,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对孩子缺乏管教,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不前,不愿吃苦受累,致使学校德育工作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2中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家长和学校都不够重视。在当前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就是希望他们能掌握一门技术,将来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学校也常常会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对学生一些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不进行及时的批评教育。

(2)教学内容俗套陈旧。学校的德育教学内容枯燥空洞,脱离实际,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这种“文件式”“口号式”的德育活动产生抵触心理,不能够感受到德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致使德育效果微乎其微。

(3)教师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德育工作依靠每个教师去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但是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没有德育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只注重基础内容和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德育,再加上学校没有对每个教师有硬性的要求,也没有安排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德育发展创新缺乏后劲。

3加强中职德育的措施

(1)将德育和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并取得成功,除了自身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手段和谋生技能外,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理念、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能力,并且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秉持对职业的热情和信念。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工作环境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中职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大环境中,常常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疏导他们心中的逆反、烦闷、自卑、嫉妒等不良情绪,与学生做朋友,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达到德育的良好效果。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学生,对于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来讲,教师是德育发展的助推剂。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让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强大的人格魅力。另外,还要提高教师的责任担当意识,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自己在课堂上上课就行了,至于学生听不听一概不管,这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学生身心健康远比学业成长重要得多。

篇5: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问题,我们需要提高德育地位,优化德育环境,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重重。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化。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德育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工作量繁重且效果难以评估,严重影响和制约师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3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和。中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篇6: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武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中小学教育科研进行了将近20年,特别是推行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育科研更是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中小学教师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科研积极性,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然而,我们冷静地仔细思考一下,中小学教育科研还存在以下这些些问题。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从学校这个角度来看,存在有“五多五少”的现象,即申报课题的多,能够深入研究的少;评估检查时,汇报得多,平时落实得少;“装门面”“赶新潮”的多,能够联系实际的少;求短期效应的多,能够持之以恒的少;应付上级要求的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少。

从教师这个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不良表现:

(一)参与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正确。不少中小学教师尽管热情地“搞科研”,兴趣却根本不在研究上,“搞科研”并非出于研究教育教学的目的,而是为了满足评职称、评模评先、获得行政奖励的需要,特别是有很多中小学教师,甚至是有些学校领导,简单地把科研理解为发表论文,给教师产生了误导,使教师陷入了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误区。这样的教师,他们参与教科研,目的虽然明确,却不正确;

(二)选题不恰当。由于我们中小学教师受理论水平和科研时间的限制,我们的教科研工作只能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而不是以理论研究为主。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为了达到早出成果、快出成果的目的,都比较喜欢选择理论性课题。由于选题不恰当,常常导致教科研工作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研究的问题并不是学校和教师自身所需要的;

(三)研究过程随意。研究过程的随意表现在没有养成按课题计划研究的习惯、不会正确运用教育科研方法这两个方面。由于缺乏研究的计划性,教科研工作常常搞临时突击多,致使研究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资料也不全面,一旦要结题,就只有匆匆忙忙赶资料、赶成果。不会正确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不少的学校、教师中,大家天天在 -1-

喊搞科研,大家也好像在搞科研(如,到学校去了解教科研工作情况,他们往往以听了多少节课来衡量教科研的工作程度)实际上绝大多数教师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去搞科研,对一些课题研究根本就不知道从何下手,甚至连研究的基本程序、基本要求、基本常识都不懂,这样的教育科研必然是浮躁的、浅显的,尽管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其效果和质量也将得到无法保证;

(四)片面追求成果。有些教师申报课题后,对课题没有作深入的研究,甚至根本就没有研究,就急于写论文、出成果,更有甚者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或者参加上级研究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活动,就到网上去下载几篇文章,窃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上这些片面追求成果的作法,完全与教育科研的目的背道而驰,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存在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于三大方面:一是对教育科研工作的认识不足。不少教师,甚至是不少学校领导,认为教育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成果就是论文发表或获奖,把教育科研工作看成是学校管理和升学考试的 “附属品”,是摆看的“花瓶”,认为教育科研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没有多大的用途。这种片面、偏见的认识在目前中小学中是相当普遍的;二是对教育科研的知识缺乏系统地学习和了解。缺乏学习和了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大多数教师在师范读书的时候,就没有开设教育科研这一门课程。虽然有不少教师后来经过学习和培训,对教育科研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产生了参与教科研的愿望,但苦于对教育科研的方法不了解,工作起来就遇到了“拦路虎”,难以理清头绪,难以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加强教育科研的知识系统学习,力争补上这一课;三是在前一段时间内,教育科研工作的本身也存在一个问题,哪就是,教育科研过分地强调“严格地规程规范”,过分强调“科学性”和“理论性”,使广大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科研工作产生了心理距离,让教师们感到教育科研“神秘”、“难”、“高不可攀”,教师们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避而远之”和“敬而远之”的态度。

对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任由其发展下去,教育科研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而且还会直接影响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策略

策略一:树立五种意识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还存在一些对教育科研认识的误区,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过

程中还显现出一些管理盲点。这已成为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水平的制约因素,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关注。我个人认为,教师要搞好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先树立五种意识。

1、树立“先导”意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育教学而言,教育科研就是那块“不误砍柴功”的磨刀石。但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却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的敬业精神的确令人敬佩:每天忙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之中,穿梭于教室、寝室、卫生包干区、办公室之间,“勤”字当头。但是他们却很少这样思考过:我是不是可以用更好的办法,用更轻松的方式,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好的方法、更轻松的方式从何而来,那就需要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去探索,没有这样的想法,这就是科研“先导”意识不强,科研意识淡薄的表现。实际上,不开展教育科研,根本不可能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每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树立“科研先导”意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2、树立“主动”意识

一个没有教育科研意识的教师,一个视教育研究为不切实际,又没有多少实在意义的教师,他不可能有自觉的科研意识与行动。那种迫于评职称需要,迫于学校硬性规定的需要,而不得不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他的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被动地参加教育科研与主动地参加教育科研相比,其工作的质效是有天壤之别的。树立“主动”意识,就是要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每位教师只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

究问题,变“要我搞科研”为“我要搞科研”,才有可能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

3、树立“服务”意识

教育科研具有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提高教师素质服务上。这“三个服务”是教育科研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科研的归宿点。那么,教育科研怎科才能实现其服务功能呢?必须要要贴近学校,贴近教育工作,贴近教师实际。脱离了实际的教育科研,就好比是植物丧失了土壤,必然会丧失基础,必然会丧失生命力。

4、树立“过程”意识

很多教师认为,教育科研非常深奥,只有那些教育专家才能出成果;也有不少教师认为,搞科研就是苦思冥想、闭门造车;还有的老师认为,搞教研就是要

创一家之言,自成一家之学说。这些都是误解。教育科研过程不仅只是一个写的过程,还是一个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过程。树立“过程”意识,就要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样才是对教育科研的正确认识。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学校一定要把落实教科研过程与追求教科研的成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追求过程的基础上,再去追求结果,这样的教科研成果才有价值。不重视过程的结果,必然是空洞的,是浅显的,是形式的,对实际工作也是没有多大促进意义的。

5、树立“创新”意识

教育科研工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培养教师积极进取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的过程。一个有志于教科研的教师,他不仅仅只满足于教育教学经验的简单总结,陶醉于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剪裁、仿制,而是要先具有勇于发现问题的勇气和善于发现问题能力,在纷纭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中,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其次,他还要敢于冲破原有的旧模式束缚,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是教育科研的大忌。

策略二:要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

与教师们联系最紧密的是课堂教学,教师们最关注、最感兴趣的也是课堂教学研究,围绕课堂教学,需要研究的课题非常多,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比如“教学中突发问题的处理”、“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导引”、“学生主体意识的引导与激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如何养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等等,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目前,很有一部分教师的研究课题与课堂教学,尤其是与课堂教学改革联系得不紧,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的意识不强,放弃了自己的主阵地,荒废了自己的主业,是十分不应该的。当前,正值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时,要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在教学的同时,以研究者的身份,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课堂教学中一切现象、一切问题,把教室当成实验室,把学生和教师自己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研究,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够与时俱进、能够行之有效;通过改革,实现教师与学生同步成长。

策略三:把工作中最令人烦恼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以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首要

任务。中小学教育科研不能刻意追求课题研究的理论性,追求所谓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一线的老师,他的教育科研活动更要注意求真务实。所以,教育科研要注重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

首先,在选题时,就要树立起“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坚持“教什么研究什么”“需要什么研究什么”“怀疑什么研究什么”的选题原则。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确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果你是学校的管理者,可能会发现诸如校本课程如何建设、教师积极性如何调动、校园文化怎样建设、德育工作如何提高实效等问题;如果你是班主任,可能会发现诸如班主任角色如何正确定位、心理偏差学生如何教育、严格管理与民主管理的度如何把握、学生上网怎样正确引导、积极向上的班风怎样形成等问题;如果你是老师,可能会发现诸如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如何处理、怎样教学生学会学习、如何避免学生中的抄作业现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调动等问题„„这些方方面面、大大小小、司空见惯了的、甚至是熟视无睹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一句话,就是要把令人最烦恼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因此,中小学老师都要做有心人,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去展开研究,力争通过研究,寻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这样通过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研究课题,解决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可以达到同步推进教育科研、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果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就会大大增强,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品位、工作层次就有可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如果我们的研究课题都来源于实际问题,那么,我们课题一般都应该具有“短、平、快”这样的特点。实际上,我们中小学教师承担的课题就应该要“从小处着眼”。“短、平、快”是借用排球运动的术语,就是说课题研究的角度宜小,研究的周期宜短,研究的内容宜实(切合实际)。不要以为课题越大就越有价值,有时角度虽小,只要挖掘得深,同样也能够取得有价值的成果的。“短平快”的课题是最实惠的课题,也是最有可能产生实效的课题。

总之,只有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才是有生命力的,才可能结出累累硕果。

策略四:把工作和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不少中小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一讲到教研工作就吐苦水,情绪很大,比如,说“没有时间啦”、“浪费精力啦”、“会影响教学质量啦”等等。为什

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态度呢?我想,这里面还有一个长期没有解开的“死结”在作怪,这就是,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没有将平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或者说,没有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没有形成应有的整合效应,而是各搞各的,出现了工作与研究“两张皮”的现象。

真正把工作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要注意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学校的课题体系。学校必须要有一个统领全局的总课题,这个总课题要根据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来确定,力争通过总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最佳途径、方法。一所学校的总课题不宜太狭太小,要尽可能地考虑到覆盖学校工作的每一方面,使每一位老师都能在学校总课题的统帅下,建立适合自己的小课题,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建立学校课题体系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可以使课题研究能够为推动学校发展服务;二是可以统一思想、集中学校全体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朝着学校目标而努力;三是便于学校统一管理,统一控制研究进程,也可以使“人人参与科研”由口号变成现实。

其次,是要搭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平台,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进行专项培训、组织专题研讨活动、召开经验交流会等等。

第三,是要引导教师分层次参与:新上岗的教师,可以组织其学习教学理论,模仿学科领域比较成功的教学经验,促使其尽快在教学上入门;中间层的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围绕学科建立小课题,开展研究,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骨干教师则可以着重引导他们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建立符合其教学个性的课题,通过课题研究逐步形成教学特色,形成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风格。同样的道理,不同岗位的领导,也可以承担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研究任务。

最后是,教师和领导要逐渐养成一个在研究中去工作,在工作中去研究的习惯,并使之成为一种作风。

篇7: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与推进,许多先行一步的国家和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随着新课改娜嫫炭谂┐逍⊙1究纬痰目⑷创嬖诓簧傥侍狻?/SPAN>针对如此状况,笔者就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得个人实际利益的敲门砖,学生到学校就是为了读书、学习、考大学,除了读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学书本知识,其它一切都认为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这种教育价值观以考试为中轴来组织教育活动,所有的学习内容以考试内容是否涉及为取舍标准,以能够高分通过考试为最高的教育追求。因此分数也就成为衡量教师能力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或唯一)指标。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所带来的恰恰是与这种传统教育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实现由“科举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跨越。但就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推行校本课程,其阻力之大、任务之艰巨,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它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熟悉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艺术、揣摩考试动向等,而是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教师角色都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与飞跃。但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来看却不容乐观。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为民转公教师,且学历参差不齐,年龄偏高,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意识,他们基本上不关心他所教的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不关心学校以外还有哪些教育教学资源,只是对教科书内容,尤其是对可能要考试的内容越来越熟悉,不用继续学习,有的甚至不用备课,都可以安然无事,缺乏继续教育的愿望和动力。其次,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理论与技能。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都是执行指令,是课程的消费者或者说是使用者,因而缺乏相应的课程知识与课程能力。即使部分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也不过是聘请有关专家或组织部分骨干教师“攻关”而成,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因此绝大多数教师的课程素养是相当匮乏的。最后,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普遍负担过重,部分地区仍存在包班、复式教学的现状,学校也很难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更难以让教师比较连续地参与课程开发。如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落实新课程,一味地硬性派给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或参与本职工作之外的决策活动,弄不好会使教师的工作过分紧张,反而使原来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

(三)、缺乏全社会支持的氛围和条件。

在一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的学校,经常发生学生外出访问、调查受到冷遇、甚至冷嘲热讽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一些成人认为学生去调查访问是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或认为学生的举措是不务正业,或者对学生这种学习方式充满怀疑。学校方面,我们总是极力从正面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正确认是各种社会现象。但是,从课程开发来说,它非常需要社会的支持。没有学校以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难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将改革的触角从教育系统内部向外延伸到教育系统外部的领域,它要求把支持教育改革视为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再一次提出了教育的改革必须得到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由于社会文化事业经费有限,各地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青少年活动场所数量极少,图书设备有限,加上有的还要创收经营,学生更无法免费进入。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走向社会,这是他们学习的另一个课堂,但是社会如果不以满腔热情来接待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场所来服务于学生,那么这种课程设计的再好,也总是空中楼阁。

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应对策略:

(一)、创设氛围,改进机制。

要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就必须营造一种大家(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分担责任和积极追求成功的氛围。学校应广泛征求社会、家庭、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尊重家长、教师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考虑课程的多种实施途径特别是社会、家长的广泛参与等。同时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运行,学校还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不断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为教师创造尽可能多的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以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教学系统也要和课程专家保持密切联系,不断进行交流与沟通,建立内部反馈和激励机制,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学校还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而且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国家很难采用一种统一的管理方式或手段来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能用类似于外部统一考试等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因此,校本课程开发除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中介机构的评价外,还需要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地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激励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机制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转变角色,积极参与。

首先是校长角色的转变。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校长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第一责任人。那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人物的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下,应该扮演哪些角色呢? 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校长的角色是多元的,他不仅应扮演传统的校长角色(如行政管理者、教学管理者等),而且还应该扮演和课程开发与管理相关的角色。具体地说,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扮演好以下角色:学校环境的分析者、外部世界的联络者、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者、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者、校本课程开发指导者、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者。

其次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学校及其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他们不仅要考虑“怎么教”,在某种程度上还要考虑“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从观念和技术上都要完成相应的角色转换。

那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之下,教师的传统角色又怎样转变呢?根据课程改革专家傅建明博士的研究成果,教师只有完成一系列的角色转换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有效进行。具体地说教师必须完成从“消费者”到“生产者”、从“教书匠”到“研究员”、从“实施者”到“指导者”、从“执行者”到“决策者”等方面角色的转换。

篇8: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高职生存在的德育问题

1.1 缺乏生活目标和正确的价值观及社会理想

大部分高职生虽然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 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实践;在实现人生追求中, 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 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 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 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他们忘记了什么叫做奉献和给予, 价值观取向过于急功近利, 敬业意识淡薄不重视人际关系。因此很多学生在行为上更加看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物质利益, 他们的价值观由理想转向现实,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动摇、困惑和焦虑, 同时道德情感冷漠。

1.2 爱国、爱社会、爱家意识缺乏, 使命感淡薄

爱国, 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爱家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品质, 爱校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个人素养。从古到今, 出现了许多忧国忧民, 以国事为己任, 关怀民生的仁人志士, 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 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然而当代的大学生爱国爱家意识却非常薄弱。他们认为国家的事离自己太远, 他们学习或者工作完全是为了挣钱, 为了养家糊口, 为了和别人攀比。他们盲目羡慕国外的生活条件, 缺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缺少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激情。

1.3 贪图享受索取, 鄙视艰苦奋斗、义务回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消费观念也受到冲击, 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 而盲目追求超前消费。在一些大学生中, 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 他们把高消费看做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 这都直接导致了当代高职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甚至一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也为了顾及面子而过着借钱过好日子??的虚荣生活。为了追求高消费, 他们不安心学习, 一些人千方百计去挣钱, 有的人甚至走上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

1.4 缺乏进取心、创造和创新精神

通过对学生、教师和企业调查, 数据显示80%以上的学生创新意识很薄弱, 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创新是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另外不少学生没有人生目标和追求, 他们为学习而学习, 每天就是在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间来回穿梭, 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迟到、早退、逃课现象时常发生;不刻苦学习, 知难而退, 在学业上不求进取, 固步自封, 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缺少开拓进取的创新动力。

2 对思想道德的培养和对策

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 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 好办法要坚持, 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 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手段和机制, 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要与时俱进, 在育人方式上也要不断创新”。因此要想使学校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取得明显的成果, 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和对策

2.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做品德高尚的人

2.1.1 高校要始终坚持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

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 处处都有德育工作”的德育观。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 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不仅要深化教学内容, 还要理论结合实际, 根据当今时代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题性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动脑想, 动嘴讲, 动手做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1.2 要建立德育教育基地, 强化德育实践。

实践是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途径, 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及意义的判断, 是在实践中完成的。高职生的价值观同样源于生活, 应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和内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要重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 实行校内外的有机结合。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正确认识社会, 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2.2 加强文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2.2.1 在学校或者院系通过设立宣传栏、海报、路牌、标语, 使校园的一草一木都发挥育人功能;

利用当前网络资源优势, 努力把校园网、宿舍网建设成为系统安全、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网络”;整合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传媒资源, 丰富网上宣传内容, 形成强势的正面舆论。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使之成为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2.2.2 加强师德教育,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我们高校应建立师德考评制度, 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 加强对课堂教学及教学秩序的管理;教师“以人为本”, 把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 融入严格的自我要求中去,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3 要进一步完善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应采取措施, 激励广大教师共同参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刚入学的学生, 面对新环境, 是最值得期待、最容易受挫的也是最应该引导的时期, 作为教育者, 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通过导师制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实做细, 帮助他们缓解思想压力, 放下思想包袱, 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有声有色, 收到实效。

对于现在高职生存在的德育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应把德育建设始终放在首位, 从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目的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同时确立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我们高职院校育人的最终目标。

摘要:思想道德教育是高职生教育的核心教育,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职业教育已引起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 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如何, 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通过分析高职学生特点及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中的不良现象, 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生,德育,现象,对策

参考文献

[1]苏文科.高职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龙芳.高职生思想道德培养制约因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篇9: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未能得到很好落实。经过长期努力,人们虽然普遍接受了德育为先的理念,但现实中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这在整体薄弱的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德育课经常被挤占,德育科任教师的地位被边缘化;教职员工投入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感还未充分调动起来,在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各项工作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要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德育实施情况没有有效纳入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德育实施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教师实施德育的素质和能力急需提高。长期以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师资素质问题在学校德育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面对新的时代变化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教师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滞后,仍然过分偏重强制性、理想化、说教式的教育,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由于忽视了对学生精神生命的观照,德育工作很难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难以达到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三是德育教材存在着严重的城市中心主义取向。教育是个体在一定的环境支持下积极建构的过程,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场域当中,好的教育离不开与生活世界的融合,而具有实践理性特征的德育更是如此。贴近农村学生实际的德育内容最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同,引起学生自觉践行的愿望。但是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材中,教育内容城市中心主义的取向仍然十分明显,对农村学生而言,这些脱离他们生活实际、远离他们心灵的内容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教师的照本宣科也只能停留在“无根的教育”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是农村文化式微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良好的社会文化是德育必不可少的支撑。自古以来,我国有着农业大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农村民风淳朴,有着厚重的乡土文化积淀,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孩子提供了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滋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农村文化同样受到一些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的浸染,以前备受推崇的孝、仁、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受到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不同程度的存在,给身处其中的学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五是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德育的一大难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增多。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以隔代教育为主,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适宜的教育环境,大多在孤独的环境下寂寞地成长;由于常年缺乏亲情的滋润,大多存在情感、行为和社会性发展问题,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湖南师大的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色情影视和图书,打架斗殴更是寻常小事。相当多的留守儿童经常逃学,到外面闲逛,沉溺于网吧与电玩,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年厮混,追求所谓的刺激,以至于抢劫、偷窃等行为也时有发生。相对而言,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行为表现上温和一些,但由于正常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逐渐埋下人格扭曲的隐患,影响了其下一个年龄段甚至一生的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小学德育的对策

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农村小学德育,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同时,要加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文明办、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和群众团体的各自优势,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的合力。具体来说,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认真落实德育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强德育工作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配备高素质的德育科任教师,开足开齐德育课程。要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要求,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学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各科任课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学识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价值,使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德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当前,特别要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认真考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情况及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的情况,树立教师关爱每个学生、引导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建立起促进德育实施的导向和激励机制。

二是大力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农村学校配备合格师资,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实施德育的能力和水平,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以回归生活为原则,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德育的教材建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人物事件、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父母、爱同学的美好情感。

三是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力度,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惠民工程,让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进入乡村、家庭和学校,丰富广大农村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挖掘农村文化的教育资源,通过民俗、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族体育等活动的开展,营造和谐友爱的风气,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热情。同时,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强对互联网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净化学生成长环境。

四是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机制。建立由党委政府牵头,教育、民政、妇联、团委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留守儿童工作协调机构,明确各自的职责,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支撑起一个坚实的关爱网络。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并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学校和老师离留守儿童最近、最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要、也最有条件开展相应的教育,所以学校和老师要进一步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的情感发展,校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亲情缺失而导致的感情偏差。特别是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与留守儿童在一起,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温暖快乐,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作者单位:北票市哈尔脑中心小学

辽宁朝阳122124)

上一篇:管理创新 提质增效调研报告下一篇:总工会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