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情信息范文

2024-08-14

社会舆情信息范文(共9篇)

篇1:社会舆情信息范文

社会舆情信息常用标题分类

为了更好的做好我市社会舆情信息工作,保证社会舆情信息工作人员上报的社会舆情信息质量,为社会舆情信息的撰写提供方便,我们特对中宣部和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采用的信息的标题和一些地方上报的质量较好的信息的标题进行筛选、比较后进行如下分类,仅作参考。

一、意见型

1、基层反映:ⅩⅩⅩ

2、社会各界对ⅩⅩⅩ的反映

3、基层群众对ⅩⅩⅩ的反响(看法)

4、基层群众认为ⅩⅩⅩ

5、基层反映:ⅩⅩⅩ亟待重视

6、ⅩⅩⅩ的舆情反映

7、民众认为ⅩⅩⅩ势在必行(亟待解决)

8、基层反映ⅩⅩⅩ问题不容忽视

二、争论性

9、ⅩⅩⅩ引发争论

10、基层干部群众对ⅩⅩⅩ反映不一

11、ⅩⅩⅩ引发社会(舆论)争议

12、人们对ⅩⅩⅩ看法各异

三、议论型

13、ⅩⅩⅩ引发公众热议

14、人们(基层群众、网民)热议(评)ⅩⅩⅩ

四、建议型

15、干部群众认为应充分重视ⅩⅩⅩ

16、基层建议ⅩⅩⅩ

17、目前ⅩⅩⅩ亟待纠正

18、基层反映ⅩⅩⅩ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19、对ⅩⅩⅩ的建议

20、基层对ⅩⅩⅩ的几点建议

21、基层调研:ⅩⅩⅩ应予以重视

22、干部群众希望ⅩⅩⅩ

23、民众认为ⅩⅩⅩ值得借鉴

五、称赞型

24、群众热烈欢迎ⅩⅩⅩ

25、基层高度评价ⅩⅩⅩ

26、ⅩⅩⅩ受到好评

27、干部群众支持ⅩⅩⅩ

28、干部群众为ⅩⅩⅩ叫好

29、ⅩⅩⅩ受到老百姓称赞 30、基层群众对ⅩⅩⅩ反响很好

六、情绪型

31、广大民众强烈谴责ⅩⅩⅩ

32、基层干部群众对ⅩⅩⅩ表示愤慨(极为不满)

33、老百姓认为ⅩⅩⅩ极为不妥

七、呼吁型

34、社会各界呼吁ⅩⅩⅩ

35、基层群众强烈呼吁ⅩⅩⅩ

36、舆论呼吁ⅩⅩⅩ应引起重视(不应忽视)

八、分析型

37、当前ⅩⅩⅩ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38、对ⅩⅩⅩ要注意(警惕)几种不良倾向

39、ⅩⅩⅩ存在的诸多问题 40、对ⅩⅩⅩ的调查与思考

41、基层群众对ⅩⅩⅩ的几点思考

42、ⅩⅩⅩ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43、基层干部群众对ⅩⅩⅩ的意见和建议

九、动态型

44、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关注ⅩⅩⅩ

45、干部群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ⅩⅩⅩ

46、人们对ⅩⅩⅩ问题广泛关注

注:ⅩⅩⅩ代表的是政策、问题、现象、观点、言论、举措、行为等客观存在的事物。

篇2:社会舆情信息范文

袁宏珍

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这既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迅猛发展的网络“虚拟社会”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加强网上舆情引导工作,健全舆情工作机制,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创新之举。

一、深化认识,明确重要性。舆情信息是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维护稳定的“预警器”、“减压阀”和“晴雨表”,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关乎全局、意义重大。

第一,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必然要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央反复强调,越是长期执政,越要防止脱离群众;只有解决了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一重大课题,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视和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是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探访了解民情民意、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措施。我们要以神圣的使命感、更加负责的态度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好信息沟通的桥梁。

1第二,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当前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滞后于社会格局变化,社会矛盾和问题呈多发高发态势,加强社会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前,不少地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各领域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和安全隐患呈现日益增多之势,及时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舆情信息工作,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关注改革发展中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深层次矛盾,高度关注经济发展中高平均数下掩盖着的不平衡状态,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不断提高统揽全局、谋划长远、协调各方、见微知著的能力,确保居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这是加强舆论引导的有效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网”时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舆情信息是社会动态的直观反映,是社情民意的交汇聚集,是热点问题的分析把握,是独特的社会政治资源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依据。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对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发挥好舆情信息中心的作用,依托新兴媒体,重视加强舆情调研分析,建立舆情反馈机制,敏锐把握社会思想舆论动态,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优化服务,增强主动性。充分发挥舆情信息服务大局、服务决策、服务基层的重要作用,提升舆情信工作的整体水平。一要积极服务大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网络已经成为舆论传播的“制高点”,舆情信息工作只有紧密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展开,才能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发挥最大效益,提升整体工作水平。要牢牢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坚持顾全大局、服务中心、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方针,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先进文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的作用,积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氛围、凝聚人心、汇集人气。二要主动服务决策。领导科学决策离不开准确全面地把握舆情。要善于突出发展、服务全局、心为帅谋,把舆情信息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主动关注广大干群的思想动态,积极探索重大决策部署引起的社会舆情反映,进而提出有重要价值的对策和建议,努力做到为科学决策服务。同时,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使舆情信息成为领导决策“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智囊团。三要切实服务群众。舆情信息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真实反映人们的思想状况,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要转变工作作风,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矛盾和困难多的地方去,摸情况、看现实、听真相、抓特色、找问题、析本质,实情实报,实话实说,准确地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和

社会生活的变化。要充分利用舆情信息工作这个服务基层的工作平台,把群众需求和领导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及时收集上报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前瞻性的问题,时刻不忘群众需求,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

三、把握规律,提高针对性。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全局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综合性和技术性要求很强。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其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一要突出重点。把握中宣部和省委、市委宣传部全年舆情信息需求要点,结合地方实际,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工作中心和工作重心,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确保信息报得实、报得快、报得准。既要做好重点新闻发布,介绍重点工作,推介重大活动,阐明重大主张,报道重大事件等,又要跟踪本部门、单位密切相关的重要舆情以及网民的各类投诉、意见和建议。既要正面宣传亮点,构建良好形象,解答疑问,澄清事实,还要注重收集舆情,疏导情绪,引导舆论。

二要关注热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反映了群众的所思所想和利益诉求,是舆情信息的重要集结点。舆情信息工作要紧扣当前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如干部群众对拆迁安置、就业问题、公共安全和生产事故、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执法问题和社会治安、民族和宗教问题等的看法和态度,及时研究分析,加大收集报送力度,使舆情信息工作成为知民意、晓民情,察民心、解民忧的重要途径,为党委、政府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要充分发挥网络发言人的作用,正确引导网络热点,积极应对网络监督,搭建居民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沟通互动的新通道。要按照内紧外松的原则加强舆情调研,摸清群众思想状态,提出疏导情绪、引导舆论、活血化淤的对策预案。

三要抓住特点。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很少,重在实践,贵在创新。要以创新精神抓落实,以创新精神出举措,以创新精神求突破。要牢牢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抓住公共舆论具有可控制性和可引导性的特点,保持信息的公开畅通,发挥好“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设置好相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

四、强化落实,突出实效性。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确保舆情信息工作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领导。各级宣传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领导、管理、协调、指导职能,特别注意加强分类指导。各单位要把舆情信息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关心过问,重要事项要进行提前研究;分管领导要认真把关,确保质量。各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要把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的同志安排到舆情信息工作岗位,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二要构建网络。要加强对内对外、对上对下的联系,努力形

篇3:社会舆情信息范文

为此, 政府部门有必要建立社会舆情信息工作制度, 使政府在第一时间搜集到相关的社会舆情信息, 以便更好的监督, 并及时知道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最新的事情, 更好的为民主建设服务。

一、指导思想

本着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的指导原则, 围绕政府工作大局, 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的大事, 应该建立以网络为基础,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把提高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质量作为工作重点, 建立健全社会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机制, 使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更畅通, 更好的政府工作大局服务, 为政府决策服务。

二、工作重点

1、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报送工作, 社会舆情包括公众对各

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图书等每题反映出来的舆论动态, 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反映出来的思想动态等。我们主要搜集报送的社会舆情应包括以下内容:社会各界对党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重大活动的思想反映;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思想反映;社会生活中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 深化改革中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产生的模糊认识和疑虑、困惑;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思想观点、因素和意识形态领域值得注意的问题干部群众对本地区发生的一些重大社会性事件的思想反映。

2、加强宣传领域工作动态及其意见建议的收集报送工作。

相关内容包括:不断贯彻和落实宣传思想战线相关重要部署的进展情况。不断开展用理论武器、舆论引导、思想教育、文化活动、文明创建、对外宣传及文化体质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举措和成效;对宣传思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探索;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相关经验和做法, 尤其是特色性的工作和工作中的亮点对宣传思想战线重大举措和相关的重大部署的思想反映和意见建议等。

3、不断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报送。

相关内容包括;网民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思想反映;网络关注的社会主要热点问题和对相关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的思想反映;网络上舆情相关动向和发展趋势的持续研究和分析;国内外的网站、电子媒体有关政府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舆论动态和值得关注的的问题。

三、加强重视网络建设

为保证舆情信息灵敏高效, 重点建设三个网络:

1、政府宣传部门信息网。制定政府宣传办干部舆情信息工作考核办法, 充分发挥积极性, 人人动手做舆情信息工作。

2、各级别政府在各级机关确定一名以上舆情信息员。

3、各政府机关单位网。

积极鼓励政府机关各部门加强舆情信息工作, 原则上乡镇以上机关各部门都要确定一名社会舆情信息员, 经常性报送社会舆情信息。

对政府重要决策、重大部署的舆情反映, 对领导或上级党委宣传部门要求收集的重要舆情, 要及时抽调有关人员, 组成专题舆情收集分析小组, 开展专题调研。

四、工作机制

1、建立社会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责任机制。

各单位要落实专人, 包括负责人和信息员, 负责人和信息员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热情。搜集、整理的社会舆情信息, 原则上要经过负责人审核同意方可报送。

2、建立舆情信息工作考核激励机制。

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和社会舆情信息报送采用情况通报制度, 将社会舆情信息工作相关经费纳入部门工作经费进行统筹, 对于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对相关的工作队伍进行系统的培训

五、工作管理

1、社会舆情信息的宏观管理工作应该由各级别政府的宣传部

门负责, 根据实际情况, 定期召开社会舆情信息工作会议, 交流各自的经验, 传到有关的精神, 通报遇到的情况, 系统的部署进一步的工作, 对工作突出的进行表彰, 对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及时下发舆情信息的需求要点。

2、各政府机关部门负责对本地区本单位舆情信息报送的工作

的日常管理, 要经常了解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 督促信息员按要求报送信息, 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的发展变化情况, 本地区本单位所掌握和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政府的工作重点, 有计划地协调舆情信息的报送工作, 提高信息质量。协助宣传部门抓好重要舆情的收集分析工作, 指导信息员开展工作。

总之, 社会舆情信息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未来我们国家建设民主和谐的社会中必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社会舆情监督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监督非常的高效, 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以后的社会民主建设中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社会舆论监督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容我们忽视, 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思考, 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社会舆情监督的监管以使其在良性的轨道上发展。

关键词:社会舆情,监督

参考文献

[1]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 2007 (3) [1]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 2007 (3)

篇4:社会舆情信息范文

主持人:传  馨

(今传媒杂志社责任编辑)

主持人语:随着新媒体的诞生及被人们广泛应用,组织传播的方式、手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媒介環境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促进组织有效传播,是组织传播学界亟需研究的课题。以大数据为背景的新媒体传播格局在改变信息传播模式的同时,也催生出新的传播平台。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传播模式产生强烈冲击。大时代背景下传统传媒并不能独善其身,进行相应变革并有效运用新传播手段是其适应传媒新变化必须采取的手段。组织在传播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传播风险及舆论导向偏差等现象,从大数据背景研究数据新闻理念与自媒体新闻传播的风险,探讨导向意识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缺失及规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研究将突破传统媒体理论与实践的思维定势,具有更高的创新价值和可行性。本期“组织传播”立足大数据时代,深刻探析数据新闻理念在我国的实践及导向意识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缺失,阐述传统纸媒应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传播手段,同时分析自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风险及规避策略,以期为构建新媒体生态下传播新格局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促进组织传播效率的提高。

篇5:社会舆情信息范文

姜异康同志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的引导作用和倒逼机制作用,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着力解决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抓好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加强水系生态建设,率先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示范省”。(半岛网-半岛都市报5月26日)

随着山东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此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提高生态山东建设水平,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人们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姜异康在省十次党代会中提出的“‘生态山东’建设有利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而塑造新形象,打造新优势。”的消息,基层干部群众反响强烈。

人们认为,经济的增长不能以快、强、大为基准。可能,我们现在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突飞猛进是客观的,但是付出的污染代价也会是不可恢复的。不能通过透支子孙后代的不可再生财富来飞速发展。政府高瞻远瞩,已经拿上议程,是为民造福,是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人们认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衣食住行、物质需求等自改革开放以来,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绿色健康的生活成为一种新风尚。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山东经济、山东科技、山东制造,生态山东也必然也成为一种趋势,大家对未来的绿色的山东充满期待。

人们认为,此次建立健全生态山东的讲话也印证了一些国外媒体指责中国仅是一门心思搞经济,大肆盲目破坏环境的无理指责。人们一致看好未来绿色山东的建设,和将会越来越好的生态山东。

槐荫区编办

篇6:舆情稿(范文模版)

舆情稿

法学一班 陈子明 1600030104 离上次写舆情稿已经两个星期了,对于这两周上的课,让我更加的了解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大学就是大学不能拿高中老师跟大学老师相比,因为高中老师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同学都考上大学,而大学老师面对的则是各种同学,同学们有自己要走的路,所以大学老师不能那么亲力亲为,关心关注到每一个同学。对此我深感理解。相比之前,我发现了一些特点,法制老师讲课颇有意思,各种古代刑法讲的是让我们内心感到此起彼伏的,使课堂活跃起来而不沉闷。也给我们充足的时间来让我们记笔记。其次是宪法学老师她讲话注重与同学们的眼神交流,很神奇,当每个人与她对视时都有种老师关注你的感觉,会让你产生想好好听课的感觉。讲课声音有磁性很生动。美中不足的是PPT展示的比较少,虽然在前面展示,但是老师讲的大多靠自己所带的本子来讲,以致有事笔记做的不全。再说法理学老师吧,不得不承认他很有教学经验,本身还是个律师,对于我们法学专业来说很是有帮助,但是也有点小瑕疵,就是可能上了年纪,与我们十八九岁的学生来讲有点代沟。但是他很认真负责,对于上课睡觉的同学一定要叫醒不使其堕落发展下去。还有中国近代史老师,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她是唯一一个以学分来警告同学们不完成作业或者怎么样就扣学分的老师。让我感觉有种被威胁的感觉,但是她讲课声音洪亮,用心,努力叫到每一个同学,及时告诉我们哪些是重点,该记住还是该理解。她对于上她课玩手机的同学颇为“照顾”。再说英语老师吧,作为一个队英语不感冒的同学,面对老师那流利再加上一点点的口音说的英语,真心听不懂。但是仍有很多同学能懂,所以只能是我个人的问题。他讲课很幽默喜欢按座位顺序来点人,对于同学的不足,绝对会当面批评,让其改正,毫不姑息。以上就是我对最近上课对各个老师上课的看法。

篇7:社会舆情信息范文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财务管理02班林鹏雨 20110740 联系电话:*** QQ号:1159986959 E-mail:1159986959@qq.com 摘要

目前还是和往前一样,分三种,一种就是考前填报志愿,比如北京市就是这样的情况。另一种就是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比如山西省就是如此。第三种就是知道分数填报志愿,比如山东省就是这样。这是三种不同的方式,三种不同的时机。但这三种填报志愿的要求基本是差不多的,总体要考虑学生的分数问题,第二是院校的录取分析问题,第三是填报策略的选择问题还有填报技巧和原则的问题。

今年平行志愿是一个比较烦新的概念,也是考生和家长们都比较关心的话题。因此,在平行志愿中会出现服从专业调剂这一项,这一项我们应该填服从还是不服从一个值得好好探究的问题。:每年也都会出现“无效志愿”的情况,或者叫“意外”也好,都是填报志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数贴线”这种情况是比较难处理的。

关键字:考前填报志愿

考后估分填报志愿

知道分数填报志愿

平行志愿

服从专业调剂

无效志愿

分数贴线

一、针对两种种填报志愿方式的建议

考前填报志愿:像北京考前填报志愿,上哪知道一本线、二本线是多少。各考生能考到什么程度也没有参照。所以,平时模拟考试成绩很重要。建议根据本校高中排名给自己定位,主要根据这所高中往年的录取情况和今年的情况,看这所高中今年一本能走多少人,二本能走多少人。假设一本这个高中可以走200人,每次模拟考试就可以当做一次近似一本线。二本考生也一样,如果这所学校,一本、二本加起来有500名,每次用你的分数减去500名,就知道自己的水平是多少了。这个是很关键的。

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在各省市招生办没有批之前,这个分数很难估计。但是建议各位考生不要太关注今年的一本线是多少,二本线是多少,更多要根据平时的情况来估分。另外,各高中学校会做一个会商,给同学个建议。但是考生平时三到四次模拟考试情况要把握住,这样就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分数线是多少。像估分填报志愿这种,可以估计。

二、何为“平行志愿”,平行志愿给考生带来的好处

“平行志愿”是今年考生和家长都比较关注的,简单说,“平行志愿”就在于在同一个志愿上设置了两个或多个院校。比如过去第一志愿只能报一所院校,现在我们在第一志愿可以同时报三所或者五所院校。在顺序上都是第一志愿,但是在第一志愿上可以报两个以上的志愿,这个就叫“平行志愿”。假如像山东省,今年在一本,都在第二志愿设置了六所“平行志愿”,可以说这六所学校志愿顺序是一样的,但是它可以报六所院校,这六所院校相互关系是平行的。所以“平行志愿”就是在同一院校上设置增加了五个院校。应该说这种“平行志愿”不是今年新采用的一种概念,传统的自愿设置都有。过去辽宁省在参考上每年都设“平行志愿”,有的省份也设置了“平行志愿”。但目前推广的“平行志愿”,更多的是教育部的本意,能否在第一志愿多设置“平行志愿”。但今年有好几个省,前几年湖南、浙江等一些省份搞了试点,今年很多省份也开始尝试了。

“平行志愿”究竟给考生带来什么好处?总体来讲,尤其在第一志愿实现“平行志愿”后,高分低就的现象会减少。假如在第一院校实行“平行志愿”后,多数院校和往年的录取线比,最低分和最高分的差距会缩小。原来一所院校最高分可以达到630,最低可能到550。但如果第一志愿实行“平行志愿”之后,这个院校的最低录取分会降低,最高分会提高。被这个院校录取的考生分数差距会越来越小,这样最终会达到把院校的层次分得很清楚。这个层次不是教育部分的也不是官方分的,而是考生和家长分的。所以,院校的层次与考生对应关系越来越清晰,最终达到这样的结果,这样高分生可以上更好的学校,分数差一点的上稍微次一点的学校。这样显得更加合理。

三、服从调剂

建议要服从。因为专业服从志愿,现在多数省份在每个院校后都设置了若干专业,五六个,还有更多的。如果你填报这五个志愿都没有被录取,假设这所院校还有这五个以外的专业没有招满,你是否愿意服从到你没报的专业中去,这就是专业服从的意思。如果你填写服从,分数够就可以调剂过去。如果你填不服从或者没填,即使你的分数再高,院校也不会再录取你。就把你的档案推回来。所以,从增加录取概率角度来说,应该填专业服从,如果不填退档的可能性很大。我们选择院校的时候有一定的主动性,自己能够估计得差不多,保证多大概率被这个院校录取。但是在专业概率上是很难预见的,也就是专业志愿的满足率的预见是很难做到的。尤其外省在本省招生的时候,招生计划本来就不多,几十名,分布在十多个二十多个专业里面,一个专业就一个两个。假如我们以每一个专业为例,假设计算机应用这个专业,哪怕你在所有报这个院校的考生中分数排第三,但是你就填报了这一个专业,而还有两个人报了这个。在这个专业中你只排第三,只招两名,你就可能被退档。所以专业志愿满足的可能性是很难达到的。

有的考生说想服从,万一服从,碰到不愿意学的专业怎么办?这也是个很关键的问题,也是个很苦恼的事,去还是不去,学还是不学。所以,建议大家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除了关注其他的因素以外,也要关注一下这个院校的招生专业是哪些。假设这所院校招生专业是20个,你看看这20个专业有没有你绝对不学的专业,假设填服从志愿有可能到那去,你看看有没有其他的院校所有的专业我都愿意学,尽量选这样的院校。以便于在后面填专业服从,这样以保证更大的概率被录取。因为现在录取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北京这样的首都录取率才70%多,其他省份都在50%多一点,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现在更多的省份在院校服从这已经取消了。过去都是采取第一批录完之后,是否愿意服从去其他没录满的院校,但现在多数省份取消了,都采取了“征集志愿”的方式,面向社会再报一下。也就是“补录”。通过这种方式使一些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进一步完成计划。填上专业服从,录取几率会大一点。还有院校和分数线是否匹配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能否录取与填不填专业服从有很大关系,但不是绝对的。

四、如何处理“分数贴线”问题

上一本线了,几乎没有余地,高也就是高于三五分。贴线考生填报志愿有一个基本的想法:上了一本线,想方设法要走一本院校,上了二本线想方设法要走二本线,在这种想法下要达到这种目的,正常填报肯定会出现问题。因为我们以省和市为单位,在划定分数线的时候是留了充分余地的。比如一本招生计划是一万人,各省市在划定一本分数线的时候,不是正好从一万人那划分数线,应该在一万两千人左右,留出20%的余地。但所有上一本分的考生不一定都上一本院校。这样在一本里面分数最低的人调到二本的可能性最大。现在有个矛盾,分数最低,正常的情况下应该调到二本,但想上一本院校。假如大家都想把一个好的院校,如果排序,分数比较低就会被退档。所以,最终可能会调到二本。现在需要改变策略是:第一志愿不随众,第一志愿往这报,这样的院校最好是往年招过二志愿的最把握,第一志愿报这上线肯定录取。这样的道理也很简单。

五、无效志愿

“无效志愿”就是每个志愿表上都可以填不同的学校。这个志愿填到这如果没有发生作用就是“无效志愿”。比如我们多数志愿都分一志愿、二志愿,我们就以北山东省的二志愿为例,填到二志愿的学校,从往年来看,很多考生和家长填的志愿对于二志愿的选择都是无效的。今年可能招二志愿的院校和往年连着招二志愿的院校,这样的院校可能招二志愿。如果有一些院校往年根本没有招过二志愿,你把它放在二志愿里面就等于“无效志愿”,填和不填是一样的。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分析往年数据,看看它究竟今年有没有可能招志愿,判断的依据就是看它往年有没有招过二志愿。包括其他的后续志愿都是一样。一志愿一般不存在“无效志愿”,报高了就高了,这个志愿就无效了。“无效志愿”主要是对二志愿以后的志愿来说的。

六、院校的报考录取几率是不是本地的就高

有的本地院校、属地院校招生人数多一些。如果这个院校很高、考生很认可,不要用本地和外地来简单地判断。根据往年这所院校招生情况和第一志愿上线人数的比例来比较。假设本地院校招生计划是一千人,每年第一志愿报这所院校的,分数达到一本线的都可以达到三千人以上,就是3:1的计划,三个人争一个位子。如果说外地招生计划是100人,每年第一志愿报这所院校,上线人数才50人或者100人,外地哪个院校的录取概率大?很显然,本地也有这样的院校,外地也有这样的院校,本地也有录取人数多的也有录取概率小的,外地也有这样的院校。主要取决于院校的实力和考生的关注程度。

七、填报志愿中有哪些容易犯的错误 归类有几种错误,一个是主观性错误;一个是客观性错误。主观性错误,比如期望过高,家长和考生都容易犯一个通病,总想找好学校,超出自己的实力去找好学校,找好学校是应该的,但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本来是这个层面的非得找这个层面的就不合适了。有很多往年志愿填报的失误教训并不是大家不会报出现的失误,因为很多考生家长会报志愿,但问题出在心里,期望过高。本来能考500分,非得找520分的院校,这样就不现实了。所以,建议大家要切实考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院校。再一个,在地域和专业的选择上,有的限制太死,比如北京的考生都不愿意到外省去,外省考生愿意去北京,愿意去上海,西部一些院校即使在好也不不愿报。所以,建议大家在地域上应该广一些。在专业范围选择上也不要限的太死。

客观方面就是违背原则,违背常识。比如第一志愿要保证录取,不要太冒风险。第二志愿必须选择今年可能招二志愿的院校。如果往年没有招过志愿,今年的可能性也不大。你把这样的院校放到二志愿就是“无效志愿”,这就违背了基本原则。包括“平行志愿”的填报有一些什么原则必须把握,这些都需要注意。常识性错误也是往年考生容易犯的,现在很多考生的实力有问题,都戴眼镜,但有些专业就要求不戴眼镜的情况下实力必须达到多少。比如航海类的专业,要求裸眼视力必须达到多少。但是有些考生就非得往这方面报,这样肯定不会录取你,但每年都有这样的例子,看到了很可惜。因为他没有提前研究透,各专业、各院校的录取要求他没有把握住。这些都是常识性错误。另外,还有很多人不注意研究院校的录取规则。对于高考录取是以省市为单位的,各省市在全国的统一高考政策下都有自己的不同规则,但很多考生不注意这些方面,并没有看到这个学校的招生章程,这是不行的。因为两个考生的分数如果相同,采取什么方式,先看哪一科成绩都很关键。包括专业选择,因为报这个专业有个要求,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数学高的先录取,相对数学比较好,报这个专业录取的几率就大一些。

八、填报志愿的建议

篇8:社会舆情对大学生行为影响研究

一、大学生思想行为与社会舆情的关系

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强制力量, 早期人类社会的舆论, 主要就是一种道德舆论。今天, 社会舆情与舆论的含义基本一致, 只是更强调其现实性和社会影响。相比舆论而言, 它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人们的思想受到社会变革和社会舆情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因此, 抓好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对个人和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大学生知识体系尚未健全、社会经验少, 再加上对社会舆情的分辨能力有限,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极易受到影响。而社会舆情携带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信息,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更直接、影响效力更强的作用, 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客观思想环境。积极的社会舆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起积极推动作用, 也就对大学生们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消极的社会舆情容易引发不良社会心态、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对大学生们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就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今天, 无论是无奈还是愤怒, 我们都不得不直面这个社会的底线不断地被突破, 每天大量的社会舆情都在“毁三观”, 让我们无处闪躲。不可否认, 当下的社会舆情中, 存在很多媚俗倾向, 热衷于个人隐私, 明星诽闻、色情信息, 常常以内幕、真相、鲜为人知等标题出现。这就使得辨别能力不强, 自控能力差, 思想意识不成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的观念被认可;诚信意识缺失, 崇尚自我, 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集体观念差, 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精神欠缺, 缺乏维护和倡导社会优良风尚的勇气和毅力。由此可见, 消极负面的社会舆情对大学生产生的这种影响也使一些大学生对自己不自信, 在学习生活中具有烦躁、焦虑、忧郁和压抑的心理, 对个人和社会的前途都极为悲观和无奈。

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 马诺狂言:“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被网友们称作“拜金女”;电影《小时代》直白胸意:高呼“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散沙。”郭敬明一直翻来覆去地强调:“我是物质主义的, 我就浮夸, 炫富, 提倡享乐主义。拜金没有什么错”这就是郭敬明的教育思想。如果中国的下一代, 都崇尚郭敬明的思想, 认为爱情并不重要, 物质才是第一位的, 当物质得到满足, 精神尽可抛却。那么, 我们将如何去面对未来?面对中国的下一代?这个只追求高度物质成功而缺乏高尚的精神世界滋养的未来社会是我们需要和追求的吗?

2010年10月的“我爸是李刚”事件中“有本事你们告去, 我爸是李刚”这句话此后成为公众嘲讽跋扈“官二代”的流行语;2013年8月“法官集体招嫖”事件后, 上海官方对此评论为“令法律失去尊严、司法蒙羞、正义受损”;2014年的春晚小品《扶不扶》一经播出, “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 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等台词就受到了观众热议……各种价值观迷乱的情境一次又一次地通过社会舆情出现在我们的周围, 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挑战着我们的“三观”。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舆情尤其是传播迅速的网络舆情的强大轰炸下, 势必会造成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失、行为的失范和道德底线的失守。

有媒体曾调查总结出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一个是北京大学版, 包括:迟到旷课;随地吐痰;践踏草坪;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乱扔垃圾;占座不到;考试作弊;损坏公物;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上课玩手机。另一个是广州大学版, 包括:课桌墙壁涂鸦, 乱贴海报;考试作弊;在教室内吸烟, 吃东西;情侣在教室内过分亲密;上课迟到早退、旷课逃课;沉迷网络游戏, 浏览不良信息;上课玩手机;在寝室内打牌等影响他人;老师点名, 请他人答到;作业抄袭他人或网上资料。从这些不文明行为中, 我们可以看出, 如果我们的大学生们仅仅停留在物质创造和物质拥有的层面, 把物质本身作为人生追逐的目标, 奉消费主义为圭臬, 认为有价值的人生是体现在“赚到了大钱”, 而不去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他们就是‘小’了时代, 窄了格局, 矮了思想……不能成长为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接班人。

因此, 全面、科学地研究社会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 正确客观地分析社会舆情, 消除社会舆情对大学生们的消极负面影响,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地引导大学生, 促其健康成长就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由于学校生活的特殊性, 决定了大学生们接受社会舆情的主要渠道是来源于网络。伴随网络而生的网络舆情在带给学生们丰富信息和知识的同时, 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和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 也就给正处于“三观”形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较准确地掌握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 我们通过在线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 调查了四所大学共计2000名在校学生。调查显示, 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比例几乎接近100%, 大学生上网的比例几乎接近100%, 大学生们通过智能手机上网的比例几乎接近100%, 大学生拥有QQ、微信、微博等聊天工具的几乎接近100%, 拥有电子邮箱的几乎接近100%, 大学生经常通过博客、论坛、QQ空间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占89.30%, 偶尔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占10.50%。参加QQ群的为98%, 参加各种论坛的为91%, 参加网络社团的为62.90%, 参加其他网络组织的为57%。由此可见,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以及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 互联网和网络舆情已经改变了今天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

网络是现实社会的镜像, 网络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现实世界中的某些行为的反映。网络流行语作为舆情呈现和语言变异的指标, 它们勾勒出了中国的时代表情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生活侧面, 反映了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因而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大学生们自然也不例外。如:高大上、土豪、坑爹、元芳, 你怎么看、“至于你信不信, 反正我信了”等, 最火的“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句话“面世”后被迅速传播, 短时间内成了热门流行语, 网友纷纷模仿, 用于表示对某件事情不可思议的惊讶与讽刺之情, 后来竟然有歌手王麟创作了同名歌曲, 甚至连《新闻联播》在报道中也多次采用了这句话, 可见其影响力之大!2010年11月10日, 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在当时受到了广泛好评, 既让受众产生亲切感, 又促进了新闻创新。所以, 每个流行语的背后都是社会现象的投影。也许, 我们更该关注的是流行语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今天, 很多人都认为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皆能依靠学校尤其是课堂教育就能解决, 但在网络时代, 学生们接收资讯的渠道日益多元, 学校教育的作用也就有限了。比如, 宿舍里没有电视机, 但学生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看电视, 但如果他们看到的是像《甄缳传》、《步步惊心》等展现的是后宫的尔虞我诈, 官场上的勾心斗角;看到的是, 一个人可以用尽心机把别人干掉以后自己爬上去还不受惩罚;看到的是:心机最深、最心狠手辣、最冷酷无情的人往往是最成功的, 能当很大的官, 能挣很多的钱。如果他们学到的是这种生存之道, 我们就不能不对年轻大学生的成长担心了!学生们的失范行为已经不再是一己之事, 它关乎社会的未来, 应当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传统的教育理念正在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腐败现象做着无形的斗争, 同时也昭示着我们的高等教育要重新审视和改变自己了。

因此, 正确认识、分析和应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有效强化其积极影响, 减少其消极影响,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是网络时代赋予教育者的紧迫任务。

三、用积极的社会舆情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社会舆情是“社会的温度计”, 反映着时代发展的脉动和现实社会的变化, 对社会心态的形成、社会核心价值的建构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可否认, 一个社会要正常运行, 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规则和信仰的, 它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心灵法则和行为规则。而要让学生们能从学生时代就遵守社会规则、信奉主流信仰, 这就要求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腐败现象做着无形的斗争的同时, 应当重视社会舆情所发挥的作用, 要用积极的社会舆情去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不能要求社会舆情只歌功颂德, 呈现伪善的道德说教, 但可以用积极的社会舆情去引导, 用不那么笨的方法, 去实现我们希望的教育目标。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最追求票房收入, 但爱国主义往往是这些追求票房收入最大化的大片的主题。这一看起来是悖论的现象, 可以启发我们更深的思考:我们的影视作品, 我们的社会舆情究竟应当带给学生什么?

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规则和信仰, 是大家需要共同遵守的心灵法则和行为规则。

通过社会舆情的传播。我们看到了许多强大的正能量的展现。如, 2013年夏, 南京暴雨, 为保障行人安全, 在大雨中独守窨井口的南京市政工人杨文春;大学毕业又不约而同放弃城市生活回深山教书的最美乡村教师“会泽七子”;危急时刻用自己的身躯救学生的好老师张丽莉等等。这些正能量带给我们感动, 给予我们勇气, 让我们看到了强大的正能量正在推动着我们这个社会不断地向前迈进。

篇9:社会舆情信息范文

关键词: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 舆情信息收集内容 舆情信息收集方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给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威胁。突发性群体事件一般表现为,十几个人、几十个人乃至成百上千人突然聚集,围坐、请愿、上访或是冲击党政权力机关,非法集会游行,引起群众围观滋事,造成交通阻塞,停工停课,少数还伴有聚众械斗、打、砸、抢等行为,表现形式激烈。突发事件一旦被网络媒体或者网民报道,短时间内就会引起网民关注,相关报道被重复转载、迅速传播,形成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

一、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

1. 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

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很容易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由于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任何信息都被公众广为关注,一旦有消息在网络中传播开来,就很容易形成“信息聚合”。在网络论坛, 当个人意见转化为多数人的集合意识, 当各种意见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里碰撞,网民迅速认同、修正、融合时, 就逐渐形成一个个网络舆情。[1]

二、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是社情的反映,要把握网络舆情,就要认识到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是一个工程,要有统计、统战、民政、公安等部门的参与,在整个社会安全防范机制中承担着尤为特殊的职责。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是指当发生突发事件之后,网民对于突发事件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总和。纵观每一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虽然活动规模、活动形式、事件过程各不相同,但纵观国内外近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过程,其基本组成要素由人、载体、事三个方面构成。同样,我们在研究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收集事件的情报信息,为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做好准备。从实际操作来看,这三方面入手具有可操作性、简便性、可采集性和可量化的特点。

人是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要因素,也是发展网络舆情的基础。人是突发性事件的主体,突发性群体事件所反映的舆情证明,突发性群体事件往往是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与国家的管理者之间利益关系的非正常化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反映出舆情主客体之间关系呈现 “问题状态”。正常的舆情状况通常表现为,主客体在利益方面的“一致”与“和谐”。在一般情况下,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由相应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予以协调和解决。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出现滞后和不适应,使舆情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出现部分的激化。所以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领袖”的文化程度、年龄程度、工作经历、精神状态等因素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异质”(恐怖分子、法轮功分子、报复社会分子、暴力型精神病患者等) 等人的关注要做到信息及时收集、及时更新。

载体是指网络舆情存在的网络空间,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1、电子公告板(BBS);2、即时通讯(IM);3、电子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4、博客(Blog)、维基(Wiki);5、微博。由于网络舆情信息的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成文本类、图片类、网络视频类、黑客和网络暴力行为类。舆情类情报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它的收集范围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等,公安机关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载体,对于及时发现的舆情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把握大局。

事是影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外在因素,是突发的和难以预见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所呈现的这种 “问题状态” ,突出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调节冲突方式

的变化。就公安机关而言,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应收集的内容包括:(1)社会各界对党和国家一些重大政策出台、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的反映;(2)聚众游行、示威、上访、请愿、非法集合、有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重特大责任事故等事件、事故类信息;(3)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影响社会安宁稳定的大事件类信息。

三、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方式

如何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已成为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情报收集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信息量海量的特点,仅仅依靠人工收集的方法难以收集和及时处理。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即快速准确收集原始舆情信息。[2]

由于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是网络舆情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因网络舆情的演化和扩散而短时间内在现实中触发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将这类事件的情报收集方式分成及时收集和系统收集。

1. 及时收集

及时收集是指公安情报部门根据决策部门、上级机关部署,在社会转型期围绕特定任务,组织情报专职人员在海量信息中对敏感点进行发现、热点预警和爆发点,一段时间内收集相关情报信息。例如在“豆”你玩,“蒜”你狠的物价飞涨时期,,有些人会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宣传散播不利于政府的信息,导致民众和政府的交流机制瘫痪,或是导致民愤,公安机关就这一专题进行及时的舆情收集,为上级机关做好必要的情报收集,避免发生突发的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

2. 系统收集

系统收集是指就是公安情报部门组织各警种、各部门根据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职能,在日常工作中围绕某些专题长期、系统收集情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情报信息资源库。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影响面大,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没有全面的信息参考,不能准确全面获得最新信息,任由事态发展,而不加以判断处理,后果将会变得非常严峻。因此,在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萌发初期,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对做出正确的决策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毅.突发性群体事件中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J].学术交流,2005(10).

上一篇:医院新入职员工培训下一篇:关于2013湖北数学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