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2024-08-08

管理心理学重点整理(精选6篇)

篇1:管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管理学重点整理

1.心理学:

定义: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生活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两大部分: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通过心理过程认知事

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不同特点)

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并控制发生的事情;预测将来的事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管理心理学:

概念: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以最大限度的发掘人的潜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的科学。

性质:管理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人性假设与管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组织中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个人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科学心理学的开始:代表人物:威廉·冯特(德)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代表作:《心理学原理》)

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 经济背景:社会分工---专业化—单调的工作

② 政治背景:劳资矛盾日益激化

③ 文化背景: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管理心理学的创立:

① 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埃尔顿·梅奥(美)等

霍桑试验

论点:人是社会人;生产效率取决于组织中成员的积极性;

非正式群体的影响;注意工人的情绪反应等

② 群体动力理论:代表人:库尔特·卢因

观点:行为是人和环境的一个函数{B=F(P*E)}

③ 社会测量理论:代表人物:弗朗西斯·高尔顿,雅各布·莫雷诺

新的研究方法:社会成员心理测试法

实践中的应用:心理剧,社会剧的治疗

④ 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美)

内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观点:人的需要由多方面构成,并有一个高低顺序;一种需

要得到满足就不再对行为产生激励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关人性问题的研究;人的需要、动机、激励的研究;组织中群体的研究;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领导行为的研究

发展时期呈现的新特点: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增加;研究范围扩大;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方向综合化

3.霍桑试验:/ 6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人觉悟提高,工人学会用罢工、怠工的形式来对付资本家,泰勒的科学管理也不灵了。这时,西方的资本家和管理学者,为了挽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开始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引用到企业管理中来,提出满足员工需要,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改进管理方式等措施来提高生产效率

内容:①照明实验(研究照明强度与工人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照明强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效率,但这两者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工人心理需要的满足才是主要原因

②改善员工福利措施的实验

结果表明:工作的物理环境、福利、工资等不是提高员工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员工的情绪、动机、人际关系等心理因素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

③通过面谈进行态度和意见调查

结果表明:通过自由面谈,倾听员工意见,员工表现出更大的热忱,形成新的个人友谊联系,从而达到提高员工情绪、士气、生产效率的目的④对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研究发现:员工之间存在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团体对员工有两种作用:⑴保护其成员免受其他成员不当行为的伤害

⑵保护其成员免受管理当局职员的外来干预

结论:1人是社会人,绝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企业管理应注意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人的积极性

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有其自己的特殊感情、规模、倾向,并影响其成员的行为

4新型领导、民主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评价:1是管理学中的第二个里程碑.梅奥成为管理学发展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人际关系学说、行为学说由此而兴起;

2贡献:第一次把研究的重点从工作和物的因素上转移到人的因素上,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开辟和补充,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3局限:①对经济人假设的过分否定 ②对非正式组织的过分倚重 ③对感情逻辑的过分强调

4.古典管理理论(泰罗,法约尔,韦伯)与人际关系理论的比较

(1)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当做“经济人”看待,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而新的人际关系理论则认为人是“社会人”,不忽视社会及心理因素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企业管理应注意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人的积极性。

(2)传统的管理认为,工作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而新的人际关系理论则认为,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3)传统的管理只注意了“正式团体”的问题,即组织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而新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企业中还存在“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的、非正规的团体,有它自己的特殊情感、规模、倾向,并影响其成员的行为。“非正式团体”与管理者的目标一致,则会促进生产;不一致,就会妨碍生产。

(4)新的人际关系理论还发现新型领导、民主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主张通过“工人参与管理”、“倾听员工意见”、“沟通人际关系”、“改善工人对公司的态度”等来提高管理的效果。

5.个性概述

定义:个性是指人在行为、思想、心理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与品质包含: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特点: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独特性和一般性的统一;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为什么管理者对个性如此关注?

个性与工作有匹配度;个性与工作绩效有关

影响因素:先天决定论;

后天培养论:国别文化;家庭;学校;工作;境遇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即在全球化经营中,对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式,在跨文化条件下克服任何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的文化,从而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过程。

6.气质差异与管理

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点

气质的特点: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只反映一个人情感与活动的外部形式,不涉及动机和内容;无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急速;内心外露易怒,无耐心);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捷;表情丰富,情绪发生快多变;适应性强;注意力易转移;具有外倾性;轻率);粘液质(沉着冷静、稳重;言语动作缓慢;善忍耐、自制力强;情绪发生慢而弱;注意稳定不善转移;内心外露、坚毅、冷漠);抑郁质(柔弱易倦、孤僻;做事小心谨慎;胆小多疑;感情细腻;情绪发生慢而强;观察敏锐、富于想像;具有内倾性;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迟钝)

气质差异与管理:正确认识人的气质;根据人的气质特点,选择和安排合适的职业;根据人的气质特征,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强团队战斗力;根据人的气质特征,做好管理教育工作

7.性格差异与管理

性格的概念: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性格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为一个人对待社会、集体、他人;劳动、生活、学习;劳动产品;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在行为活动方面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自我控制方面是否具有良好的自制力;在紧急困难情况下的表现;在紧张性工作中的表现

(3)性格的理智特征:在观察事物过程中的表现;记忆方面;思维方面;想象方面

(4)性格的情绪特征:强度特征;稳定性特征;情绪的持久性;主导心境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联系: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性格也对气质产生一定影响。

区别:表现个性特征的角度不同;可塑性程度不同;社会意义不同

职业性格模型:(1)MBTI模型:外/内向型;领悟/直觉型;思维/情感型;判断/感知型。(2)大五模型: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经验的开放性

性格差异与管理:性格与工作分配;性格与人际关系;性格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竞争力、创造力、效率、效果);重视培养和塑造员工的良好职业性格

8.能力差异与管理

能力个别差异的表现:1智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智商的高低;知觉的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之分;记忆力的好坏之分;想象的强弱之分;思维的敏捷与迟钝、深刻与肤浅、抽象与具体之分等);

2特殊能力的个别差异(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天资,差异明显);

3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每个人的能力在表现早晚上存在差异,分为能力早期表现和能力晚期表现);

4能力的性别差异(男女的特殊能力以及职业选择上有明显差异,女性一般在语言表达上有优势,男性则在宇航、空间知觉、数学能力等领域具有优势);

5能力的职业差异(不同的职业人员在智商上有差异,但智商不能全面反映人的能力)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这是指个体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分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和天才四个等级

(二)能力的类型差异:这是指个体能力发展方向的差异。例如:有知觉类型与表象类型等的差异,数学能力与体育能力等的差异

(三)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这是指个体能力发展的年龄差异,有些人“人才早熟”,有些人“大器晚成” 智力量表:(1)斯坦福—比奈量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适用于2-18周岁的孩子,是对比西量表修订而成的,不但对每个测题的实施程序及评分方法做出了详细说明和规定,而且 把智商概念运用到智力测验中,使智力分数能在不同年龄间比较,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比奈以智龄评定智力的方法)

(2)韦氏智力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所编制,是继比奈——西蒙智力量表之后为国际通用的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取消智龄概念,保留智商概念,通过测试评分,采用离差智商公式表计算,该量表对心理评估和诊断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学领域有杰出贡献。)

(3)瑞文(英)标准推理测验(1、扩大了适用范围,突破了纸笔测验的限制,不识字的人也能施策。

2、适合团体施策,也可单独施策。)

9.社会知觉

概念: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物的知觉:办公环境的布置所传递的信息;组织环境的选择;服务环境与设施的布置所传递的信息

(2)对他人的知觉:

知觉对象:察言观色,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表情、行为、言语);

知觉主体的影响:受到自身态度、观点、需要、动机、和认识判断力等的影响; 知觉情境的影响

(3)对自我的知觉(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社会自我)

(4)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人际关系本身的特点;知觉主体的特点)

社会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称“先入为主”效应或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指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

(2)晕轮效应(指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3)定势现象(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象)

(4)制约现象(即俗语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社会心理现象)

(5)其他影响因素(线索偏差、迷信心理、情绪效应、投射作用等)在管理中应如何避免或加以利用:

首先要注意通过社会化与再社会化途径,在人际交往与人际互动中,正确认识自我。

其次,应通过强化方式寻找有意义的信息,注意显著信息的作用,以及“负向效应”的影响。

再有,应通过对信息的正确类化与运用图式、分化方式、对比方式及实证方式的鉴别真伪,去伪存真。

还有,应通过“登门槛”效应、琼斯的恭维、诚实可信、自我表现、施惠等印象管理策略来保持社会认知印象的有效性与一致性。

最后,还要克服情绪化的干扰,注意情绪调节,用理智与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及信息整合法则,纠正非理性化的信念偏差。

10.团队

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互相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

团队的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自主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

高效团队的特征:清晰的目标,相关的技能,相互的信任,一致的承诺,良好的沟通,恰当的领导,内部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与外部支持(自然条件,员工的绩效评估与薪酬体系)

如何建立有效的团队:成本问题;明分职责、协同合作;避免从众现象;避免无秩序的混乱;避免少数人支配

11.群体

概念: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人的集合体。

加入原因:

 安全需要

 情感需要

 尊重和认同的需要

 实现目标的需要

 权力的需要

分类:

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 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友谊型群体

 同质群体与异质群体

 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

 实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 群体规范

 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

 社会助长

 社会惰化

 去个性化

群体规范:

 概念: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 规范的类型:绩效规范、形象规范、社交约定规范、资源分配规范  群体规范的作用:行为评价,行为导向,维系群体

群体凝聚力:

1概念: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

2影响因素: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的地位、群体与外部的关系、成员的个性特征、群体规模的大小、群体规范性质、群体目标结构、信息沟通状况 如何加强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

篇2:管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一、单选 指习得性无力感·一个人在行动中所表现·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于1879是心理现象。心质是指抑制的自制性·通过消除愉快刺激客观性原则。·片就是指II型惩罚·与盲从性和独断行冯特。·在研究心理活动时,反一个人在意志励的东西这是根据发展性原则。·观察法决定、执行决定的心里品质是指意志的果是断性·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的、有计自我效能划地观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感·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实验法顽强性·人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度体验是理智感·一种爆发式的、猛烈的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激情·一种微弱法。·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提纲或者言简易答的问题直接访问被试者或有状态叫做心境·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关人员,将访问结果统计处理或文集总结,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叫调查法。·世叫应激·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教育心理学体系是由桑代克创建的。·当时,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属于道德感·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者是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现象属于在创负诱导。·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颖思想和实物的能力叫做创造能力·成功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人的听觉中枢在颞叶。·反射力··第二信强、平衡、不灵活性·与气质号系统·由抑制过程引起是强、平衡、灵活性·与气质类型胆汁质或加强兴奋过程叫正诱导。·在刺激物的强、不平衡类型·的反应叫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弱型·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知觉。·刚刚能察觉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叫做性格·人格中最重要的最显著的心理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绝对感觉阈性格·根据学习的实现方式,将学习分为限。·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奥苏贝。· 尔·差别感觉阈限。·将实学者是奥苏贝尔·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现象叫似动现象。·从明亮处进入已灭的的可操作性方案就是学习策略· 教学过就能分辨物体的轮廓这是暗适应。·先吃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果感觉是甜的,这种现象属于感觉对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或共同规律这种比。· 形成的表现形式叫变式·加工信息的一些词把它标志出来,这一特点就是知觉的理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策略是认知策略·学解性。·选择性。·第一助于学生有效的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的个研究遗忘规律的人是提出了策略叫元认知策略·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遗忘曲线·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就是学习·把新信经验之间的联系之后而进行的那种识记是意义识记·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后摄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存储到抑制· 长时记忆中去的策略是精细加工策略·将行的识记叫做有意识记。·没有预定的目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叫组织策略·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专门的方法多进行的识记叫做无意识记·种学习是符号学习也叫表征学习·掌握同前摄抑制。·根据种学习是概念学习·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进行的识记叫做机械识记·以感知过的事及学习若干概念之间形象的关系,这种学习叫命题学习·把新的观记忆· 运动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叫下位学情绪记忆·系统化习·按一定程序整理层次分明的系统的思维我们能从成千上万过程。·人在思维过程中,善于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深入事物内部本质,这是指思出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这种知识是隐性维的深刻性。·不受别人的暗示与干扰,知识思维的独立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性。·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是指技能·指别加以思考的过程叫做分析。·运用已有动方式是指智力技能·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在人提出了先于一联合起来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是指普遍状态叫定势。·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化的思维过程叫概括·以前多次运用某一为规范的总和是指道德·对道德行为规范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结局中仍然沿伴随着道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是指思维定势的道德影响· 情感·再造想象·在人脑里把事物的组成成分、要素、道德品质是指道德意志·人在一定的道德和发展的阶段等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为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一定道德意义的一个整体化进行思考的过程叫综合·人在行动是指道德行为·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广义的心多结局问题的新方案这是指思维的敏捷理发展·性·原型启发·根维果茨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象的过程叫创造想象· 在人脑里确定事比就会再发生一次,这种行为改变的方法叫较·强化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广阔性·创造性思变的方法叫行为塑造法·学生由于长时间要是指求异思维。·抽象是人脑里把同类趣降低的一种不良心理现象这是指学习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 注意的广度疲劳·物的数量·有明确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是指学习障碍·当主体面对新的刺激情境的注意是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有意注意·通过呈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是指正同化。·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强化·负强化·通过呈现厌恶影响而改变的过程是指顺应。·教师工作态度的核心是感情·批评就是I型惩罚·人的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是 由于连续的失败指教师的威信 ·个体心理异常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实现发射:感受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准备性·求异思维性孕育阶段、豁主要有理注意的分配、型即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根不同,可把情绪划分为激情,应激,心境·情商的概念含义主要有异,程序性·属组织策略有辨别功能、预期功能、调节功能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有以下几个特征,即观念性、内潜性、检索性。·人的道德情感有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与道德形象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应、平衡、同化。·教师威信结果,但对教师威信形成其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自身的主观条件,即教师本身的素质,这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内容包括: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优良的心理品质、自动化、策略化。1心理学2实验法3反射4条件反射5感觉6观察7精细加工策略8前摄抑制9后摄抑制10超额学习11遗忘12思维13想象14求异思维15创造性思维16再造想象17情绪与情感18注意19动机20意志21内部动机22情商23能力24智力25气质26性格27人格28学习策略29变式30陈述性知识31程序性知识32学习的迁移33技能34品德35心理发展36心理健康37教师的威信38元认知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势,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3、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4、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有的反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种暂时的神经联系,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5、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做出的反应。

6、观察: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7、精细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的策略。

8、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9、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10、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的材料并醉意正确的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11.遗忘:是当记忆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12、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认识。

13、想象: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14、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15、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16.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17.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8、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9、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

动因。

20.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1.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22、情商: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23、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

24、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25、气质: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26、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27、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8、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方案。

29、变式:是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举例子时,交替变更所提供材料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规律。

30、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联系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31、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从事这种活动的技能。

32、学习的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3、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34、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35.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的变化过程。

3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37、教师的威信: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室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誉。

38、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

四、简答

1、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

3、简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简述识记的规律。

5、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

6、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7、观察与感知的联系和区别?

8、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可观因素?

9、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0、如何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

11、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12、简述如何进行复习

13、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14.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

15、简述思维的品质

16、思维的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17、简述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 18.简述无意注意的形成规律?

19、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20、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

21.简述有意注意的保持规律?

22、简答动机的功能

23、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24、简述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5、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26.简述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8、简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29、情绪、情感两极性的表现有哪些? 30、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31、怎样控制激情

32、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33、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34、简答人的外部表情的变化?

3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36、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37、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能力?

38、简述影响中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39、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40、简述人格的特征

41、简述学习策略的形成条件

42、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

43、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有哪些?

44、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45、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46、简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的理论

47、在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学生的智力技能进行培养?

48、简答道德认识的形成49.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50、简述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51.如何理解学习这一概念

52、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53、如何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54、学生学习有何特点

55、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56、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57、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58、简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59、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

1、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描述心理现象2)揭示心理规律3)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

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3、简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里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4.简述识记的规律。1)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2)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 3)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 4)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 5)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6)合理选择识记方法 7)运用尝试回忆

8)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5、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 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有了神经的扩散,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各种暂时的神经联系;有了神经过程的集中,才能形成对刺激物的精确反应

2)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活动,叫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6、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1)联系: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②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③感觉和知觉都属于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2)区别: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②感觉是单一分析其活动的结果,不同的感觉,有各自不同的分析器。而知觉往往是多种分析器时或相续活动的结果。③经验在感觉中可有可无,而在知觉中是必不可少的。

7、观察与感知的联系和区别?

1)观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知活动就不会有观察,这是两者的联系。

2)两者的主要区别是:①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②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只是分析器的综合活动。③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这一要求。④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8、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可观因素?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2)对象的活动性;3)刺激物的新颖性;4)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9、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10、如何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 1)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的巩固;2)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3)避免回忆材料时的顺序干扰;4)注意科学用脑。

11、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不会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多,以后忘得少。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12、简述如何进行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多次进行;其次,复习要多样化;第三,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13、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2)适当超额学习;3)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4)正确组织复习。

14.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 1)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语言对思维的主要作用是: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语言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2)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a.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b.思维与外部世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语言与外部世界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d.语言规律有民族性,思维规律则有全人类性。

15、简述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3)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16、思维的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与系统化

17、简述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 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18.简述无意注意的形成规律? a.刺激的强度 b.刺激物的对比 c.刺激物的变化 d.刺激物的新异性

19、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很熟练的;2)注意分配的水平依赖于同

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习惯程度等。

20、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

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3)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4)人的神经系统和生活习惯 21.简述有意注意的保持规律? 1)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2)激发间接兴趣。3)组织有关活动。

4)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22、简答动机的功能

启动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

23、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强度水平。2)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24、简述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影响活动的选择2)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3)影响活动时的情绪4)影响任务的完成25、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

26.简述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1)语言提示方式 2)活动方式

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28、简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1)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2)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3)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是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4)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5)创设各种条件,以满足学习需要。

29、情绪、情感两极性的表现有哪些?

①积极动机(增力)作用与消极阻力(减力)作用②肯定与否定性质③激动与平静状态④紧张与轻松作用⑤情绪的强弱两极状态 30、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联系:a.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b.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影响作用。

2)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a.反映的对象不同。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情绪、情感是对主体与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b.随意性程度不同。认识过程随意性强,情绪、情感随意性弱3.机体表现不同。情绪情感比认识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31、怎样控制激情

1)自我意识调控;2)理智调控;3)合理释放;4)艺术升华;5)适当转移。

32、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1)正确认识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2)正确认识与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3)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水平。

33、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信号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

34、简答人的外部表情的变化? 面部表情、语言表情、身段表情

3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知识、技能与能力紧密联系。a.知识、技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是能力发展的基础。b.能力又制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2)知识、技能与能力又相互区别:a.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而能力属于人格心理特征。b.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36、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1)人的智能是由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构成的;2)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强项与智能弱项,且它们的表现程度不同;3)对某些智能的培养和发展能都带动或迁移其他智能;4)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智能理论的超越。

37、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能力? 1)在教育与教学中的培养。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3)在勤奋努力中培养。

38、简述影响中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1)家庭教育影响;2)学校教育影响;3)社会教育影响;4)自我教育影响。

39、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具有一种“成人感”;2)发现“新的自我”;3)具有强烈的自尊心;4)性意识开始觉醒 40、简述人格的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2)人格的独特性;3)人格的稳定性与毕生发展型;4)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41、简述学习策略的形成条件 1)内部条件

a.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b.元认知发展水平。c.学生的动机水平。2)外部条件 a.变式与练习。

b.外显的可操作的技术。

42、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

1)特定性原则;2)生成性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注意个人效能感原则;5)注意个体的年龄差异。

43、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有哪些?

1)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4)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

44、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2)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3)只是经验的概括水平;4)指的学生观察时走马观花,抓不住重点,眼光狭导的作用;5)定势作用;6)对学习情景的理隘不全面,等等

解;7)认知结构的特点;8)认知策略与元认4)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知。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

45、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记或作文。

1)理解任务的性质和学习情境;2)示范与讲2 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解;3)练习与反馈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进行学习目的的46、简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的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首要工作。学生只论 有明确了为什么而学后,才能自觉学习,主动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活动去记,积极思考。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应,是外部物质活动向2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对学习材料感反应方面,知觉、表象和概念转化的结果,这到需要并产生兴趣,有利于不断地向大脑提供种转化时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来实现的,在每个新的刺激,以保持脑细胞的敏锐性,增强记忆阶段上都产生新的反映和活动的再现以及它的心理准备。的系统的改造。其形成阶段是:1)活动的定3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理解是记忆的基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础,记忆是理解的结果和证明。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4对记忆材料的充分应用。在教学中,知识的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应用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应用;二是

47、在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智力技能进行培养? 5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记忆过程是由识1)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记、保持、再认与回忆三个阶段构成的,且每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规律。掌握与运用记忆规3)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律,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增强记忆能力。4)科学地进行练习。6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方法既是完

48、简答道德认识的形成 成记忆任务的保证,也是影响记忆效果的重要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因素。3)道德信念的确立 7科学用脑、合理用脑。记忆是大脑的机能,49.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学习主要依靠大脑的积极活动。但大脑也不能1)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无休止的长时间工作,学生需要合理学习和休2)学校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息,才能使提高记忆力有可靠的保证。3)个性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8树立记忆的信心。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50、简述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和复习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检查与评定运用不1)先天和后天的关系; 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树立起记忆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的信心,从而增强记忆的效果。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3 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4)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1)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 51.如何理解学习这一概念 教师要注意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以激发学生1)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准的2)有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3)表现为个体行为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维活动 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用唯物辩证法进行思维,可以防止思维的主观

52、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性、表面性和片面性。

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善3)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 自我意识客观人际关系协调反应适度 教师要设法向学生讲授有关思维策略和元认

53、如何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知的知识,对思维活动进行监控。1)正确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面对现实,4)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 适应环境;3)广交朋友,与人为善;4)努力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工作,学会休闲。行思维训练。

54、学生学习有何特点 5)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1)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在教师有目教师不可以忽视逻辑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传授,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3)在学懂得了逻辑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传授,就可以使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思维的发展符合逻辑规律。

55、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6)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1)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2)呈现学习材学生确实掌握言语这个思维工具,就可以更好料的教学策略3)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4)地发展思维能力。促进知识保持的教学策略5)测评学习效果的7)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 教学策略 学生了解了自己的思维品质,才能更好地发展

56、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思维能力。

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2)能利用细8)提供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 微线索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4)形成运动程4 试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序的记忆图式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也叫创造的积极性,作水平他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创造动机越强,越

57、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能激发创造性思维,越有利于解决问题,但也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要注意适度性 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知觉情境的影响。知觉情境越简单、越明显、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基本的自主有关条件越容易感知,问题越容易发现和感知 感对基本的羞怯和疑虑。3)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条件不变时思维定势可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基本的主动以帮助人们熟练迅速的解决问题,具有积极作感对基本的内疚感。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的新问题,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基本的勤思维定势成为一种束缚,缺乏灵活性,产生消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极影响。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基本的自4)功能固着的影响。只知道事物通常的用途,我同一感对同一感的混乱。而不知道新功能,这就是功能固着,会影响问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基本的亲题的解决 密感对基本的孤独感。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通常有算法策略和启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0岁),基本的繁发策略,人们通常采用启发策略,这种不繁琐,殖感对基本的停滞感。速度快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0岁以上),基本的自6)已有知识的影响。知识越广博越容易解决问我完善感对基本的绝望感。题,但思维策略方法不科学或是理论不能联系

58、简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实际,也难以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7)人格的影响。创造性高的人一般有1具有幽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动机3能够容忍和模糊错法 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的特点 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8)灵感的影响。长时间、多角度、反复的、求

59、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 异的思考解决问题 1)使教师真正体验工作价值2)使教师工作9)启发的影响。人们在冥思苦想中,受到某一内容多样化3)适当地增加一些工作的难度4)原型事物的启发,通过类比联想到解决的方法 给教师应有的自主权5)将教师的能力发挥与5 试述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兴趣统一起来6)及时运用信息反馈机制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五、论述 第一,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1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干扰。2 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第二,新颖的教学内容。3 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第三,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4 试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培养学生的兴趣 5 试述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2)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6.如何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二,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8 如何对中小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适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9试述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 第四,正确组织课堂教学。10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第五,组织学生实际操作。施教 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得规律组织教学 11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一堂课要有这样的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12试述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影响后注意有节奏的相互交替,使学生的注意有张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 有弛,不易疲劳,从始至终的保持一定的注意

1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 6.如何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1)明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意义。1)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经验证明:教师愈能在教学中阐明每一具体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没有明确的观察目学内容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所学的内容的,直接影响到知觉的选择性。具有的价值,这种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愈能2)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产生学习的意向,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引导学生预习,安排提高学习积极性。好实验程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这些充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丰富有趣,逻辑性强,不务的重要条件。断以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学方法3)再次,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生动而有变化,使学生感到学习能得到精神上导,由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有的满足,就可以激发学生较高水平的求知欲。

3)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儿童积极思维。(2)教师要热爱学生

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课题,创设“问题的情

3、教师的意志 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觉地探索问题的(1)教师要有坚定性 结果,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2)教师要有果断性 4)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教师要有自制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当然过多得竞赛,不仅会失去激励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学生紧张情绪,加重学生的负担。5)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实验证明,学生了解其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的积极性要高,进步要快。从心理学上说,就是给予及时的强化。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观念意识。学生的一切行动都受一定的动机和目的调节支配,一个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远大的理想、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2)规范管理教育,养成自觉自控的习惯。自觉自控行为习惯是顺利从事学习和其他活动的条件,也是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3)加强行为练习,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意志的培养离不开实际磨练,只有在困难面前,学生付出意志的努力,才能取得锻炼意志的效果

4)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是重要的一环,任何环境的影响都要通过个体的亲身锻炼,自我经历才能真正起作用

5)根据学生意志表现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好的品质巩固发扬,对不良的意志品质教育矫正,不断提高学生的活动质量和水平8 如何对中小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适 1)矫正错误的观念

2)不要简单禁止,应善于疏导3)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 4)科学正面引导,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5)帮助学生扩大胸襟

9试述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

1)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心理学上吧人的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学的特点,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称为素质,素质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对能力的形成于发展具有一定制约作用

2)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生活条件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主要通过教育实现的,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前者作用于儿童早期经验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后者主导在人的智力开发

3)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桥梁,人的很多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反复多次发展起来的 总之,中小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多因素错综复杂影响的结果,其中身体素质是前提,是可能性,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实践是重要途径。

10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1)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人性高傲等人格特点的产生;教育时要以柔克刚、热心肠、冷处理,切忌急躁

2)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

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人性等不良人格特点的产生;教育时要刚柔交替

3)对粘液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工作踏实的品质,注意防止墨守成规、冷淡迟缓等品质,注意培养他们缺少的品质--高度的灵活性、积极性,杜绝可能发生的淡漠和萎靡不振。教师应该以满腔的热情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积极情绪 4)对抑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由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教育上,要给予更多的关怀,经常给予帮助,对这些学生,称赞、贾诩、奖励等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11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

2)合理安排教材、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3)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4)科学的安排练习与世界,加强练习的指导 5)创设与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6)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7)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12试述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

1)首先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人的心理就得不到正常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手胜利发展的规律制约 2)其次,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环境与教育的条件,决定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并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和个别差异

3)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运动发展的。心理的发展是由个体内外各种条件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老师提问,学生不会,产生了矛盾,为了达到平衡进行了学习实践,通过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了发展

1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

1、教师的认识能力

(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2)教师要有分配的注意力(3)教师要有巩固的记忆力

(4)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5)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6)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2、教师的情感

篇3:管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一、关注“内容理解”, 依托“同步阅读”, 实现课内向课外拓展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单元复习课要对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温习”。但是, 复习课总归不是新授课, 要突出“有所提升”的原则, 所以这种“温习”就不能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 而应该尽量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向外拓展。平时的新授课教学由于受到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不能随意拓展。复习课已不再受这些因素过多地制约, 已经具备拓展的条件。于是我依托“同步阅读”, 设计了这样的复习单 (以《詹天佑》为例) :

1. 我印象的是:詹天佑。原因是:他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干线。课文中打动我的句子有:

(1) 詹天佑不怕困难, 也不怕嘲笑, 毅然接受了任务, 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2) 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 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3) 遇到困难, 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 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 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二、聚焦“表达形式”, 借助“选学课文”, 达成“必学与选学”贯通

人教版选录的课文, 文质兼美, 无论“内容”、“涵义”, 还是“形式”, 三者都堪称完美又和谐统一。宗白华先生引用歌德的话说:“内容人人看得见,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表达的形式, 往往承载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中间又隐匿着作者的智慧与表达的技巧。表达形式如此重要, 也应该是复习课要聚焦的焦点之一。

一册教材是以课文和单元作为结构单位的。当一篇篇文章按一定的专题被编排在一起时, 无论是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精妙选择与穿插, 还是每册书后选学课文的选择, 都倾注着编者的独具匠心。我们教师拿到一册教材后, 往往会仔细研究“精读”和“略读”这些必选课文, 而忽视“选学”课文。不仅如此, 即使在“精读”和“略读”教学过程中, 一篇课文教完马上又转入到下一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有时也会引导学生比较某几篇文章写法和内容上的异同, 但是鲜有整组课文的比较, 更难有必学课文和选学课文的贯通。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训练的能力, 还是相对的一个个点状或块状的, 没能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互相贯通的系统网络。于是, 我尝试借助“选学课文”, 在复习四上第五单元时, 设计了如下的复习单:

1.自学选学课文第5课《迷人的张家》并填空:作者来到张家界, 领略了仙境般迷人的景色:最使人难忘的? () , 群峰中最高的 () 和美丽的溪流 () 。因为有了这些奇山秀水, 张家界便成了植物的宝库、动物的乐园。迷人的张家界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2.作者来到张家界, 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金鞭岩、黄狮寨、金鞭溪。因为:金鞭岩 () , 黄狮寨是 () 和金鞭溪是一条 () 。

3.选择印象深刻的景物来写, 是《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作者的写法。你知道本组课文其他几篇课文作者是怎样写的吗?

(1) 《长城》作者先写 () 再写 () 。

(2) 《颐和园》作者是按 () 顺序写的。

(3) 《秦兵马俑》作者先写兵马俑 () , 然后写 () 。

四上第五单元“世界遗产”的学习重点是:认真阅读课文, 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我的发现”安排的是发现句子的表达方法, 体会写出事物特征的写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游记类课文, 课文写了哪些景物, 四年级的学生有能力读明白。至于怎么写具体、写生动、写出事物的特征, 是新授课教师教学的重点。我觉得单元复习课上,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话编者, 揣摩编者安排这几篇文章的意图, 于是我想到了将选学课文设计进复习单:第1题, 让学生自学《迷人的张家界》。尽管选文篇幅较长, 但是借助填空的形式长文短读, 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读出作者写了什么。第2题仍旧以填空的形式, 让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只选择这三处景物来写, 是因为这三处景物最有特点———金鞭岩最使人难忘, 黄狮寨是群峰中最高的, 金鞭溪是一条美丽的溪流———让学生体会抓事物特征的写法。第3题则是帮助学生梳理本组课文的不同写法, 学习几位作者不同的安排材料的方法, 感受编者的良苦用心。清代教育家颜彦曾说过:“讲之功有限, 习之功无已。”与其在复习课上, 再头头是道分析、总结给学生听, 还不如在这样的语言练习中, 达成“必学与选学”的贯通。

三、留意“语言现象”, 选取“配套作业”, 实现“习得与运用”转换

根据年段特点, 三年级上册起, “我的发现”的内容开始拓展, 从之前单纯地识字, 拓展到引导学生发现词和句的一些规律, 认识一些语言现象。教学时, 如果止步于这些现象的发现, 就未免有些“可惜”。如果能留意这些语言现象, 并将此应用到配套作业的练习中, 那么, 无论是学生完成作业题的质量, 还是单元复习的效果, 可能就会实现“双赢”。例如三上《课堂练习本》语文园地三第6题:

小练笔

秋天, 我们已经看到了你缤纷的色彩, 听见了你美妙的声音, 感受到了你带给我们的欢乐。

三上第三单元“心中的秋天”, 学习重点是:随着课文的学习, 进一步发现秋天的美丽和美好, 并用手中的笔来描绘。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 学生已经看到了秋天缤纷的色彩, 听见了秋天美妙的声音。复习单第1、4题是对课文的回顾, 是对描写秋天色彩与声音词语的整理。第3题是帮助学生发现拟声词的形式特点, 第5题是本单元“我的发现”的拓展。复习单的1~5题都是为小练笔提供“素材”, 要实现的是语言习得与表达运用之间的转化。

总之, 单元复习单的设计要紧扣单元重点, 在帮助学生整理的过程中, 融入语言练习, 借助“复习单”这一载体, 进一步强化单元复习课的应有功能。学生借助单元复习单的练习, 单元知能体系得以建立, 训练程度也得到深入, 语文能力正逐步加强。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在设计单元复习单的过程中, 还应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设计有差异的复习单;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计由浅入深的复习单等。

摘要: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没有专门的单元复习, 而语文园地、回顾拓展等其功能近似复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却存在着只梳理不练习或者重整理轻练习的问题。笔者尝试设计紧扣单元重点, 在复习、整理的过程中融入语言练习的多功能单元复习单, 实现课内向课外拓展, 达成“必学与选学”贯通, 实现“习得与运用”转换, 以期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关键词:单元重点,语言练习,单元复习单

参考文献

篇4: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一、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构成特点

1、多样性

在形成特点上,公有住宅管理档案可分为直管平房管理档案和直管楼房管理档案。

在案卷内容上,公有住宅管理档案有:与承租人签订的公有住宅租赁契约、合同;承租人提出的转户申请、换房协议、相关证明;根据国家政策调整的租金变动通知单;房屋数量基数变动通知单;分户租金计算表;民用公房租金计算表;平房使用费计算表;房屋使用费计算表;分户管理手册;接管、退(减)租金通知单;租金减免审批材料;房屋检查、修缮、平面图、核定表等等。

在规格上,既有A4标准纸面的文件材料,也有A5标准纸面的文件材料(如分户租金计算表、民用公房租金计算表、平房使用费计算表等是A4、租赁契约、合同、转户申请、分户管理手册等是A5),还有大于A4、小于A5标准纸面的文件材料(如房屋的平面图大于A4、租金变动通知单小于A5)。

2、延续性

公有住宅管理档案较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档案材料的延续性。公有住宅自建成投入使用起,公有住宅管理部门(房管所)和每个承租人就某一处公有住宅会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其房屋坐落(房屋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永久不变的,所变的是公有住宅承租人情况(如承租人转户、承租人分户、承租人换房等)和租金收缴比例(根据国家政策不定期的调整月房租、根据承租人的实际情况减免租金、房况变动调整租金等)及产权发生变化时公有住宅管理部门做出的撤管、接管决定等材料。因此所形成的档案材料均围绕某一处公有住宅产生的,且每年会围绕此处公有住宅管理延续产生新的档案材料。如租赁合同需要续签或享受减免房租待遇,还需根据是否符合条件在原合同上续写或取消待遇。

3、不定性

公有住宅管理档案另一较突出的特点是档案材料形成多少的不定性。虽然公有房屋的坐落是永久不变的,但每处公有住宅不一定每年都能产生新的档案材料,有的公房(特别是楼房管理材料)甚至几年都不发生变化,没有增减。而有的公房(危旧平房)则需要翻建、挑顶等大的维护修缮,这时档案材料就会有较大的增加。因此每处房产形成的管理档案是无法预计、无法确定的。

4、分散性

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第三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档案材料的分散性。公有住宅遍布全区,为了更好地管理好公有住宅,房屋管理部门一般采取分班(组)或分片儿管理的模式,而档案材料一般由房屋管理员在对房屋管理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分散在每个班(组)或管片,这就造成了档案材料的分散性。

5、重要性

随着新城区建设的迅猛发展,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特别是直管平房档案)在拆迁和公房出售工作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真实地反映了房屋的房况,为被拆迁人(承租人)购买房产提供了原始依据,为顺利开展拆迁和住房制度改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新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收集

针对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特点,采取科学方法和措施开展收集工作尤为重要。

1、加强对房屋管理员档案意识、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

每个房屋管理员同时又是一名兼职档案员,他们的档案意识和档案业务知识将决定公有住宅管理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与安全。目前,房屋管理员的资料保存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对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材料比较注意收集,但是由于档案业务知识的缺乏,分类整理不够科学。因此必须加强对房屋管理员的档案业务培训,指导兼职档案员(房管员)做好初步收集、整理工作,检查应归档材料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以保证档案移交时齐全、完整。

2、主动到班组或管片提前介入档案材料收集工作

在发挥兼职档案员(房管员)作用的同时,作为房管部门管理档案的专职档案人员应积极主动到各班组或管片,及时发现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随时指导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

3、做好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检查验收工作

检查验收是保证公有住宅管理档案齐全完整的关键环节。档案管理部门应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确定公房管理档案的收集范围和归档制度并逐项检查收集是否齐全,对整理工作进行指导。

三、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整理

1、公有住宅管理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由于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特点和住房制度改革、新城建设步伐的加快,虽然公有住宅的房屋数量不会增加,但是还有每年递减的情况。而且公有住宅的承租人相对是比较稳定的,对平房的大修、翻建工作也是比较少的,所以每年新形成的公有住宅管理档案材料也不多,楼房比平房更少。因此实行一户一档动态管理是比较科学的。具体整理形式如下:按照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特点,将公有住宅管理档案材料按照坐落排列,一个大流水编号,这样全区多少套公房一目了然。形成的档案材料按照一户一档(楼房以一套为一户立档,一栋楼、一个小区按坐落顺序排列,平房以院落为一户立档)的形式,采用文件集整理。这样每份档案都能完整地反映出某处公有住宅的变迁。

2、公有住宅管理档案一户一档、一档一盒

由于公有住宅管理档案形成材料的不定性,档案盒的大小、宽窄选用要适当。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楼房管理档案材料较少。因此每户档案可采用2-3公分左右的档案盒。平房管理档案材料相对较多,而且以院为立档单位(每院的承租人多少不定),因此可根据院中承租人的多少采用4-6公分的档案盒。每盒中的档案材料按照形成时间的先后(同一类的材料用不锈钢钉装订后加盖件号章)装入盒中。

3、公有住宅管理档案不能按年度移交

由于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延续性和分散性,为了便于房屋管理员对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公房管理档案材料及时归档,公有住宅管理档案材料不能按照材料的形成年度移交,日常形成的档案材料应由房管员按照材料的形成时间随时归档。只有在房屋产权发生变化(公房被拆迁或出售房屋产权发生转移)后,房管部门对公房的监管职能结束,此处公房不再发生新的档案材料,房管员再向档案部门移交。

篇5:管理学重点整理(共)

管理学整理: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们在群体状态下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2、亨利法约尔的管理五大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

3、哈罗德孔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实际上是管理者对管理理论认识的不全面。

4、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分析:STEEP: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政治法律环境。

5、企业微观环境分析即行业环境分析:常用方法是行业生命周期分析法: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6、波特行业分析的五个因素:买方,卖方,潜在进入者,替代品和现有公司间竞争。

7、计划的涵义:(1)计划是人们确定目标以及达成目标所做的一切安排和谋划;(2)计划包括确定使命和目标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标的行动,这需要制定决策,即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行动步骤。

8、计划的类型;使命和终止,目标或目的,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9、计划的八个步骤:寻找机会→ 确定目标或目的→考虑制定计划的前提条件→确定备选方案→根据目标比较备选方案→选择一种方案→制定支持性计划→用预算量化计划。

10、目标管理:(1)、定义:是一种全面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将许多关键的活动连接在了一起,使组织和个人的目标得以高效率地完成。(2)、是彼得德鲁克提出的。(3)、目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成果评价。(4)、优缺点:优点是:清晰地目标具有激励的作用;根据以结果为导向的计划改进管理;分清组织任务和结构,根据人们承担工作任务的预期结果授权;鼓励员工致力于各自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完成;建立有效地控制机制,衡量结果,并采取纠正偏差的行动。缺点是:对目标管理的原则阐明不够;没有给目标制定者提供指导或指导不够;制定可考核目标的困难;强调短期目标;缺乏灵活性;其他危险。

11、战略管理是一个过程,它不仅要决定组织的将要采取的战略,还要涉及这一战略的选择过程以及如何加以评价和实施。

战略管理四要素:战略分析,选择,实施,评价。

12、SWOT分析:S:内部优势;W:内部劣势;O:外部机会;T:外部威胁

13、组合矩阵:波士顿咨询矩阵(BCG)

14、战略的层次:公司战略;一般竞争战略;职能战略。

15、不确定性决策:每个方案的执行都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但各种结果的出现概率是未知的,完全凭决策者的经验、感觉和估计做出决策。

16、决策的准则:冒险法,(大中取大准则)保守法,(小中取大准则)折中法,后悔值法,拉普拉斯法。

17、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是否是正式组建的。

18、组织的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幅度宽,组织层次少。

19、创造和创新:前者指的是形成新的想法的能力,后者指想法的应用。

创新家:内部 创业家:外部

20、部门化的含义:在组织职能中,管理者应对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的职能和活动进行分组,这个过程被称作部门化或组织的划分。

矩阵组织的形式和优缺点:适用的行业:

21、矩阵组织的形式和优缺点:适用的行业:建筑业(如修建一座桥梁);航天业(如设计和发射气象卫星);投资银行业(如公司的上市策划);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安装;管理咨询公司。最大的缺点:存在双头管理。

22、战略经营单位的概念:在大公司里建立的独特的微型企业,能确保像独立的营业单位那样,推销与处理某些产品或产品系列。

23、授权与责任的关系:权利应该与责任相适宜,如果权利大于责任,上级独裁,如果权利小于责任,上级好废-0-。

24、直接职权:上级对下级行使直接的管理监督的关系,即一种直线或者梯级的职权关系;参谋职权:属于顾问性质,纯粹参谋身份人员的职能是进行调查、研究、并向直线管理人员提出建议;职能职权:是授予个人或部门的权利,以控制规定的工作进程、做法、方针或其他与别的部门人员承担活动有关的事项。

25、培育适当的组织文化:定义: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层次:精神文化——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风气、组织目标、组织道德;制度文化——管理制度、特殊制度、组织风俗;物质文化——组织标志、厂容厂貌、产品特色、组织工艺设备特性、文化体育生活设施。

26、影响人员管理的情境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教育、社会文化、法律政治、经济制约因素或机会等方面;内部因素:包括组织目标、任务、技术、组织结构、企业所聘人员的类型、企业内部对管理人员的供求情况、报酬制度和各式各样的政策等。

27、选拔的定义:选拔是一个从企业内外部选择最适合的现有的和将来职位的人员的过程。

28、管理人员应具有的技能的特点: 1)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技能:技术的、人员的、认知的、设计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个人特点:有管理的愿望;沟通能力和移情作用;正直和诚实;管理人员过去的业绩。

29、彼得原理:管理人员往往被提升到他们不可能胜任的管理层次。

30、定向教育:“定向”就是大学毕业后工作已经确定。

31、按管理人员标准考评:用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作为考评的标准

32、职业生涯战略的前两个和后两个步骤:自我评估;组织与社会环境分析;制定行动方案;评估与反馈。

33、在职培训:(重点2/3/4)1)、有计划地推进:是一种能给管理人员提供清晰了解自己发展途径的方法,管理人员知道他们目前所处的位置,也明白他们将来可能达到的目标。2)、岗位轮换: 目的是拓宽管理人员或继任管理人员在不同的企业职能方面的知识。(方式:非监督性工作;观摩工作;在各种管理培训岗位工作;担任中级助理工作;不固定地轮换到诸如生产、销售和财务等不同部门的不同管理岗位)3)、设立“助理”职位:可以拓宽受训人员的视野,它使受训人员与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一起工作,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可以对受训人员的培养要求给予特别的关注。4)、临时性晋升: “代理”经理系指以此行使缺位管理人员的职责。5)、委员会和基层管理委员会:亦称多层管理,有时用来作为培养管理人员的方法,使受训人员有机会与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交往。6)、辅导: 必须在相互信赖和信任的气氛进行,目的在于巩固下属的优点,克服其缺点。

34、关于X、Y理论各自持有的观点:X理论的人性假设:(性恶论)

一般来说,人本质上是好逸恶劳的,而且只要他们能够做到,就设法避免工作;由于人的这种厌恶工作的特性,所以对绝大多数的人必须用强迫、控制、指挥并用惩罚和威胁等手段,使他们做出适当的努力去实现组织的目标;一般的人情愿受人指挥,希望避免担负责任,相对地缺乏进取心,把安全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Y理论的人性假设:(性善论)

工作中消耗体力和脑力如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外力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都不是促使人们为组织目标做出努力的唯一手段,人们在实现所承诺的目标过程中,将会实施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这种承诺的程度是与他们的成绩相联系的报酬大小成比例的; 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仅学会接受任务,而且也学会主动寻求任务;在解决各种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具有相对高的想象力、机智和创造的能力; 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的人只是部分地发挥出他们的智能潜力。

3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5、奥德弗的E.R.G理论:E:生存需要(exisitence)R:关系需要:(relatedness)G:成长需要(growth)。

36、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人们主观地将其付出所得到的相应报酬同别人得到的报酬相比较来评价其报酬是否公平。激励是受这个过程影响的。

37、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人们若能相信目标的价值,并认定所做的一切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时,他们就会受到激励而努力工作,完成目标。激励力度=效价×期望值

38、增强工作丰富化的方法:在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和工作速度的选择等方面给下属以更大的自由,或让他们自行决定接受还是拒绝某些材料或资料;励下属人员参与管理,鼓励人们之间相互交往;心大胆地任用下属,以增强其责任感;取措施以确保下属能够看到自己为工作和组织作的贡献;好是在基层管理人员得到反馈以前,把工作完成的情况反馈给下属;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方面,如办公室或厂房、照明和清洁卫生等,要让员工参与并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39、基于职权的领导风格:专制的领导者—发号施令,要求他人依从,教条且独断,凭借采用惩罚的能力实施领导; 民主或参与式领导—同下属磋商,并且鼓励下属参与其中;自由放任式领导者—很少运用其权力,在工作中给与下属很大的自主权。

40、管理方格图:

41、四种极端管理风格:贫乏型管理,团队型管理,乡村俱乐部型管理,专制的任务型管理。

42、费德勒的领导权变论:领导权变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成为领导者不仅在于他们的个性,而且也在于各种不同的情景因素和领导者与群体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

43、菲德勒的领导权变论—几个关键性维度

(1)职位权力(领导者拥有的权力变量);

(2)任务结构(工作任务的程序化程度);

(3)领导者-成员关系(领导者对下属信任,信赖和尊重的程度)。

44、沟通的含义:沟通是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过程,而信息则是接收者所理解的信息。

45、沟通过程模型

46、组织中的沟通

1、自上而下的沟通

自上而下的沟通就是在组织职权层次中,信息从高层成员朝低层次成员的流动。正式、下向的沟通是许多组织使用的普遍方法。

自上而下的口头沟通所运用的各种媒介方式包括:指示、谈话、会议、电话、广播、甚至小道消息。

自上而下的书面沟通方式有备忘录、信函、手册、小册子、公司政策声明、工作程序以及电讯新闻展示等。

2、自下而上的沟通

自下而上的沟通就是从下属到上级、按组织职权层次逐级向上的信息流动。

自下而上的沟通的典型方法:除指挥系统外,还包括提建议制度、申诉和抱怨程序、控告制度、调解会议、共同制定目标、小道消息、小组会议、门户开放政策的做法、士气问卷调查、离职交谈以及巡视员,等等。

3、交叉沟通

向沟通既包括信息的横向流动,即在同样的或类似的组织层次成员之间的沟通;也包括信息的斜向流动,即处于不同层次的、没有直接隶属关系成员之间的沟通。

非正式碰头会、员工共进午餐、委员会会议、集体讨论、董事会会议以及其他方法都是促进横向沟通的途径。

47、控制过程中的三个步骤:确定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48、三种控制方法:预算:是以数字表示未来某个时期的计划。零基预算:是把企业的规

篇6:人力资源管理重点整理

一、1、人力资源管理关心的是“人的问题”,其核心是认识人性、尊重人性,强调“以人为

本”。

人力资源是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是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绝对数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适龄人口-其中丧失劳动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劳动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劳动能力且在“劳动年龄”范围之内的人口总和。现实人力资源数量:在现实国民经济活动中已经被利用(经济活动人口)

潜在人力资源数量:可以被利用但尚未被利用

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

人力资源的质量—劳动者的素质(体能素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

2选、育、用、留

吸引并让优秀人才加入本公司——基础吸纳(选)

让员工保持能够满足当前及未来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手段开发(育)

让员工在现有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优良绩效——核心激励(用)

让已经加入的员工继续留在本企业——保障维持(留)

3、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活动

招聘(选)、培训与开发(育)、激励(用、留)、维持(留)

4、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各级正规教育、在职培训活动、健康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培养、寻找工作的行动、劳动力迁移

5、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根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面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战略性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6、人力资源的双重价值:宏观的视角——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

微观的视角——企业核心能力的来源

7、HRM的使命:通过人帮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

8、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演进:人的动作效率(起源:福利事件与科学管理)—人与事的协调(演进:人事管理)—人与组织的匹配(蜕变: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人、事与战略匹配(趋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二、1、明茨伯格的企业战略的5P模型

Plan计划观:未来发展的角度;Perspective;观念观:企业层面Position;定位观:产业层次来看Pattern模式观:过去发展历程;Ploy计谋观:竞争的角度

人力资源战略:根据企业战略而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纲领性的长远规划,并通过人

力资源管理活动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2、战略的根本出路:三个出路——特色、取舍、组合以特殊性赢得顾客•产品或服务•客户群需要•满足顾客途径特色

权衡抉择利弊得失•机会成本•资源有限•诱惑无穷•先取还是先舍?取舍

多环节协同•管理群体•市场网络•资源竞合组合案例:西南航空公司:31年持续盈利——成本领先战略

竞争优势的来源:明确定义业务范围、明确定义服务区域、低票价、统一机型

不通过旅行社代销:直销,让利给消费者

无指定座位:实行先到先挑选座位的方式

无头等舱、无行李转运:精简乘务人员、不提供餐饮

经验:简单一贯的战略

特色:为那些对价格和方便性相对敏感的乘客服务

取舍:主要经营短途航线、放弃长途航线;不提供饮食;所有机修报给专业机修公司、不设立专门的后勤部门;不设立头等舱;

3、战略管理的过程:

战略准备(形成)—战略制定(选择)—战略实施(执行)—战略控制(评价)

4、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原则:

与公司战略相匹配:SWOT分析—SO——内部增长战略(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

ST——外部增长战略

WT——防御型战略

WO——扭转型战略

与竞争战略相匹配:竞争优势——客户察觉到的独特性——差异化

——低成本地位——总成本领先

总成本领先下人力战略:有效率的生产、明确的职位说明书、详细的工作规划、具有技术上的资格证明与技能、与工作有关的特定培训、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

差异化下人力战略:创新和弹性、工作类别广、松散的工作规划、外部招聘、团队基础的培训、以个人为基础的薪酬

与企业文化相匹配:控制员工以提高效率、提高员工承诺以提高效率(在职位职责、员工关系、人员配置/管理、培训、薪酬方面均不同)

5、人力资源规划含义:在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指导下,对企业在某个时期的人员供给和人员需求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平衡人力资源的供给,以满足企业对人员的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质合量的人力资源保证,为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期利益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人力资源规划的操作程序与技术:

信息收集与处理阶段(人力资源的盘点工作—人力资源需求分析、人力资源供给分析)——总体规划与分析阶段(人力资源总量、结构优化、素质提升目标)——制定、实施计划阶段(管理体制调整计划、人员配备补充计划、素质提升计划、退休解聘计划)——规划结果反馈与完善

人力资源的盘点工作:对现有企业内人力资源质量、数量、结构和各职位上的分布状态进行核查,以便确切掌握人力拥有量

人力资源内部需求预测:主要方法—德尔菲法、回归分析法、比率预测法 德尔菲法:邀请在某一领域的一些专家或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对某一问题进行预测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结构化方法。

主要特点:

为什么要邀请众多专家(不少于30人)?避免个人预测的片面性

为什么不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面对面)?避免群体压力和人际关系,档期问题,需要“中

间人”或“协调人”

为什么采取多轮预测?寻求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提高准确性 回归分析法:根据数学中回归原理对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

找出那些与人力资源需求密切相关的因素

依据过去的相关资料确定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回归方程;

然后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出方程系数,确定回归方程 比率预测法:基于对员工个人生产效率的分析来进行

所需的人力资源=未来的业务量/人均生产效率

是定性预测好还是定量预测好?

仅有数量分析不够提高产品或劳务质量的决策或进入新市场的决策会影响对新进员工和现有员工的能力特征的需要

定量分析的局限前提是函数关系不变,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管理方式改进会减少人力需求 未来可支配的财务资源的制约新进员工的数量和质量

主要预测技术

1人员替代法:对企业现有人员的状况做出评价,然后对他们晋升或调动的可能性做出判断,以此来预测企业潜在的内部供给

2人力接续模型:人力资源“水池”模型(human resource pool model)——在预测企业内部人员流动的基础上来预测人

与人员替代法的区别:从职位出发进行分析、预测的是未来某一时间现实的供给

3马尔科夫模型:找出过去人力资源变动(如流入、流出和晋升等)的规律,以此来推测未来人力资源变动的规律

4外部劳动力供给预测:预测企业外部未来可能提供的人力资源供给数量和质量

人力资源规划的平衡措施:

预期劳动力短缺:增加录用数量:新员工招聘来源;增加求职吸引强度;降低录用标准;临时性员工、退休员工;提高生产率或工作时间:培训、工作设计、补偿措施或福利措施、调整管理人员与员工关系

预期劳动力过剩:短期过剩:减少加班数量或工作时间;鼓励提前退休减少新进员工数量;让组织供货商等上游合作伙伴以比较低廉的费率使用自己闲置的劳动力和生产设备;

长期过剩:裁员(别无选择的方法—裁走的可能是企业无法替代的员工;损失通过培训形成的公司专有知识;幸存者综合症;影响内部的知识与技术共享)

三、1、工作分析:获得工作具体信息的过程,以决定工作的任务、责任和职责,为人员招聘、培训和人员绩效评价及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信息依据。

工作分析的内容:6W1H—who、what、when、where、why、how、(for)whom 常见术语:职位(岗位):担负一项或多项责任的任职者对应的位置

职务:一组主要职责相似或相同的职位形成的组合职级:一定职务层次所对应的级别

职等:工作性质不同或主要职务不同,但其困难程度、责任大小、所需资格等条

件都相同的职级,归纳为职等

职位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似特点的职务组成职业:不同组织中的相似工作组成的跨组织工作集合职业生涯:一个人在其一生的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职务或职业

工作要素:工作活动中不能再继续分解的最小动作单位

职责(责任):某人承担的一项或多项相关联的任务——(对应于)职权

2、工作分析的作用与用途:过程价值与成果价值

过程价值:通过分析职位目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履行程序和工作权限——实现战略传

递、明确职位边界、提高流程效率、实现权责对等、强化职业化管理

工作分析在HRM中的应用(成果价值)——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平台

工作设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培训开发、职业生涯规划、薪酬管理、绩效管理

3、工作分析的流程:

根据企业现实管理的问题确定工作分析的目标—确定并培训工作分析

小组—工作分析方法的选取—收集和分析工作信息—制定工作说明书—工作分析结果的应用与修订

确定工作分析的目标——组织优化、招聘甄选的依据、加强员工培训的针对性、公平管理 通用性方法之一:访谈法(常规访谈和深入访谈、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集体访谈个别访谈);对中高层管理职位进行深度职位分析效果最好

通用方法之二:问卷调查法(结构化定量问卷、非结构化问卷)

关键事件法(典型事件法)

关键事件:指让工作成功或失败的行为特征或事件。

关键事件法是对工作中特别有效或无效的行为进行简短的描述,通过积累、汇总和分类,得到与之有关的工作内容、职务等方面的信息。

完整的工作说明书:工作描述、任职资格、工作执行标准、报酬因素、工作簇

核心内容之一:工作标识(关于职位的基本信息、区别于其他职位的基本标志)

核心内容之二:工作概要(用非常简洁和明确的一句话来表述该职位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核心内容之三:工作职责(该职位通过一系列什么样的活动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并取得什么

样的工作成果—并列型、流程型、网络型、混合型)

核心内容之四:工作关系(该职位在组织中的位置:组织图(必须))

核心内容之五:任职资格(职务规范书)(与工作绩效高度相关的一系列人员特征)

工作分析结果的应用:工作评价与薪酬管理、绩效考核、人员招聘(将工作说明书转换为招

招聘广告;对甄选的贡献:为各环节提供依据;对面试的过程)

四、1、有效招聘的意义:补充新鲜血液、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确保高质量的人才、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降低招聘成本、提高招聘效率;展示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形象;减少人员离职、增强组织凝聚力。

2、人员招聘的原则:

人与岗位匹配—Person-Job fit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自我效率:工作熟练成分)人与团队匹配—Person-Group fit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社交便利: 团队合作、团队增效)

人与组织匹配—Person-Organizationfit企业战略、文化、价值观(有效激励:

满意程度、工作态度)

3步骤:准备阶段:根据工作分析和人力资源规划,确定招聘需求;

招募:招聘计划的制定与审批、招聘渠道选择、招聘信息发布、应聘信息收集

甄选阶段:初步甄选、面试、深度甄选

录用阶段:录用决策与确定薪酬,签订劳动合同、入职培训、试用与考察、正式录用 评估阶段:评估与总结

招聘规模:招聘录用金字塔模型

招聘广告的设计(AIDAM原则):

引起注意原则(Attention)产生兴趣原则(Interest)留下记忆原则(Memory)激发愿望原则(Desire)采取行动原则(Action)

4、、发布招聘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1.面广原则(招聘范围):招聘范围是指企业要在多大的地域范围内进行招聘活动。

2.及时原则(招聘时间)招聘时间选择方式——时间流失数据法(Time Lapse Data,TLD)依据:招聘的流程和流程中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

3.层次原则(招聘对象)

4.最佳形式原则(招聘渠道或招聘途径):招聘渠道是指让潜在的求职者获知企业招聘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报纸、杂志、电视、电台、布告、新闻发布会等

招聘渠道的选择:内部招聘•公告栏•雇员推荐计划•人才储备库

外部招聘•招聘广告•校园招聘•熟人推荐•中介机构•招聘洽谈会•猎头公司•网络招聘

5.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的优缺点

内部招聘•了解全面,准确性高•可鼓舞士气,激励员工•可更快适应工作•使组织培训投资得到回报•选择费用低

•来源局限、水平有限•“近亲繁殖”•可能造成内部矛盾

外部招聘•来源广余地大,利于召到一流人才•带来新思想、新方法•可平息或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矛盾•人才现成,节省培训投资

•进入角色慢•了解少•可能影响内部员工积极性

主要甄选方式

初步甄选:履历分析、笔试、心理测验、投射测验;直接考察:面试;深度甄选:情境模拟和评价中心技术

面试是一种在特定场景下,以面对面的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应试者综合素质、发展潜力、实际技能以及与岗位匹配性的一种方法。

面试分类: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

组织招聘的一般流程:关系建立阶段—导入阶段—正题阶段—深入阶段—结束阶段 行为面试的STAR法则:SITUATION上述业绩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之下获得

TASK为了完成业务工作,有哪些工作任务和困难

ACTION如何完成工作的,都采取了哪些行动

RESULT结果是什么,为什么

压力面试(stress interview)指的是主试者提出一系列直率(通常不礼貌)的问题,置被试者于防御的境地,使之感到不舒服,以此观察应试者的反应。

情境面试根据事先设定的商业情境来要求求职者进行分析和回答和行为

评价中心技术(Assessment Center)以情景模拟技术为主体的多维度综合性甄选技术 数量评估: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

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

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

质量评估:留任N年以上新员工百分比=留任N年新员工人数/新员工录用总数

业绩优良的新员工百分比=业绩优良的新员工数/新员工录用总数

上一篇:公共基础知识40000题答案下一篇:外婆的小米粥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