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印刷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2024-08-11

2011年印刷企业发展情况分析(精选8篇)

篇1:2011年印刷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2011年印刷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时间:2012-01-29 来源:科印网

o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印刷企业102484家,同比下降1.8%;从业人员356.67万人,同比减少2.7%;印刷总产值8677.13亿元,同比增长12.59%;资产总额9256.66亿元,同比增长9.96%;利润总额739.87亿元,同比增长8.31%;对外加工贸易额680.09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6821家,印刷总产值1313.94亿元,同比增长0.94%:包装装潢印刷企业47377家,印刷总产值6318.77亿元,同比增长20.6%;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44868家,印刷总产值708.51亿元,同比下降15%;专项排版、制版、装订企业2676家,印刷总产值77.32亿元;专营和兼营数字印刷企业799家,印刷总产值39.74亿元。

1.印刷设备情况

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对全国68家重点印刷设备制造企业的统计,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78.13亿元,同比增长16.06%;销售收入74.52亿元,同比增长10.17%:利润总额6.15亿元,同比下降3.98%。其中,72%的企业销售收入较去年有所增长,但利润增长的企业仅占总数的51.5%,而亏损的企业则占总数的19.1%。

2.印刷器材

(1)纸及纸板。据中国造纸协会统计,2011年,国内纸及纸板生产量9930万吨。同比增长了7.12%,消费量9752万吨,同比增长6.31%;人均年消费量为73公斤(13.40亿人)同比增长7.35%,其中,出版印刷用纸方面,据统计,2011年,全国出版印刷图书、期刊、报纸、折合用质量717.01万吨,同比增长5.58%。

(2)胶印版材。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国内胶印版材使用总量为2.59亿平方米,其中,CTP版的使用量为1.17亿平方米,占使用总量的46%。

(3)印刷油墨。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国内印刷油墨生产总量约57.5万吨,消费总重约58万吨(进口油墨消费量约3.26万吨)。其中,消费胶印油墨约占45%,消费凹印油墨约占35%。另外,水性油墨和无苯类的各种绿色环保型油墨消费量约占20%。

(4)橡皮布。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印刷橡皮布销售总量为161万平方米,丽比增长6.62%;销售收入4.06亿元,同比增长5.81%。其中,气垫橡皮布销售量约占85%,普通实垫橡皮布销售量约占15%,进口品牌橡皮布销售量约占国内市场的30%。

(5)印刷胶辊。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国内印刷胶辊总产量约为12亿立方厘米,同比下降29.41%,销售收入约为3亿元,同比下降约10%。

3.印刷设备器材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中国印刷设备,器材进出口总额54.95亿美元(进口35.85亿美元,出口19.09亿美元),同比增长11.04%。其中,印刷设备进口额25.40亿美元,同比增长I0.64%(印前设备下降5.40%,辅机和零件下降13.43%,印后设备增长68.05%。印刷器材进口额10.46亿美元,同比增长8.98%(油墨增长1%,胶印版材和制版软片增长约在IO%以上)。印刷设备出口额为12.51亿美元,同比增长14.12%,印刷器材出口为6.5837亿美元,同比增长10.20%。

o 实施绿色印刷是新闻出版系统贯彻国家环保战略、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自觉行动。绿色印刷实施两年来,在促进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惠及社会民生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据估算,印刷企业因实施各项环保措施,能耗及材料综合成本每年减少约5亿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排放每年减少排放总量的约1.5%;绿色印刷认证企业数量(160多家)目前只占全国0.15%,但其产值却占到了全行业的4.5%;2012年中小学秋季教科书共1000多种、2亿册采用了绿色印刷,全国一半以上中小学生至少人手一本绿色印刷教科书。下一步,将逐步推动涉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印刷产品实现绿色全覆盖。

1.政府部门推动情况。

在两部门2010年签约推进绿色印刷实施的基础上,2011年3月,我国第一个绿色印刷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印刷第一部分平版印刷》正式颁布实施。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绿色印刷企业认证。2011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实施绿色印刷的公告》,勾画了“十二五”期间实施绿色印刷的时间表和线路图02011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指出“鼓励使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产品。”这是国家对实施绿色印刷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2012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中小学教科书实施绿色印刷的通知》,绿色印刷实施进入实质范畴。2012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和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联合组织开展第2个绿色印刷宣传周活动,首次发布《实施绿色印刷成果报告》。

2.绿色重点项目情况。

2010年,10个绿色数字印刷产业化项目获得5420万元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支持。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对这10个项目进行了督查。2011年,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绿色数字印刷项目获得资金扶持。

3.绿色印刷认证情况。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60多家印刷企业获得绿色印刷认证。各地仍有500余家印刷企业正在申报。部分地方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还在绿色技术改造、认证咨询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根据近期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在汇总的印刷业2011年有关数据和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印刷企业102484家,同比下降1.8%;从业人员356.67万人,同比减少2.7%;印刷总产值8677.13亿元,同比增长12.59%;资产总额9256.66亿元,同比增长9.96%;利润总额739.87亿元,同比增长8.31%;对外加工贸易额680.09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6821家,印刷总产值1313.94亿元,同比增长0.94%:包装装潢印刷企业47377家,印刷总产值6318.77亿元,同比增长20.6%;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44868家,印刷总产值708.51亿元,同比下降15%;专项排版、制版、装订企业2676家,印刷总产值77.32亿元;专营和兼营数字印刷企业799家,印刷总产值39.74亿元。

近年来,在加大调整结构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多种措施推动下,我国印刷业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业绩已经凸显出来。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2439家(其中,25家印刷企业被授予国家印刷示范企业称号),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2.4%;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的总产值为4396.9亿元,占金行业总产值50.7%,比去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印刷企业的数量快速增长,占全行业总产值的比例持续提升,这表明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的整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已逐渐成长为我国印刷业发展的主力军。

多年来,珠三角是我国印刷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印刷总产值占全国的近20%,对外加工贸易一直占全国的70%以上。2011年,由于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汇率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印刷业对外加工贸易额减少近17%,但同时,上海和江苏的加工贸易却增长迅速。其中,上海印刷业对外加工贸易额为69.6亿元,增长50.5%,江苏省印刷业对外加工贸易额为80.7亿元,增长46.2%,带动全国对外加工贸易总额上涨2.9%。这表明我国印刷业对外加工贸易开始由集中于珠三角,逐步向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共同发展转变。

根据近期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在汇总的印刷业2011年有关数据和资料显示,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有数字印刷企业799家,其中,专营数字印刷企业144家,兼营数字印刷企业655家,生产型数字印刷机装机总量2145台。专营企业数字印刷产值为11.51亿元,兼营企业的数字印刷产值为28.23亿元,两者合计39.74亿元,占印刷业总严值0.46%。我国数字印刷起步较晚,近两年增速较快,但与美国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说明,当前推动数字印刷发展的主要是传统印刷企业,数字印刷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011年园区总产值增长率为19.2% 实现快速增长

建设印刷园区是推动行业集约化发展,加快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有16个省(区、市)共建成印刷园区66个,总投资212.7亿元,入驻印刷企业964家,印刷总产值259亿元。园区内印刷企业数量虽占全国0.9%,却创造了全行业3%的产值。2011年园区总产值增长率为19.2%,远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和引领发展的作用明显。特别是上海金山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发展迅速,总产值由2010年的2.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5亿元,增长了2.3倍,并且还在快速增长。

印刷业分析:印刷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o

我国印刷业作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印刷总产值年均增长19.3%,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11.2%的增长率。2011年,印刷业总产值占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的57.8%。印刷业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不仅维护了意识形态安全,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而且发展成一个为经济社会发展“穿衣带帽”的重要产业。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准确把握印刷业当前发展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我国印刷业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在汇总印刷业2011年有关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对印刷业现状、特点、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供参考。尽管我们在分析过程中力求做到客观和严谨,但受掌握资料数据、认知水平以及研究能力的局限,缺点与不足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

三、印刷业存在问题

一是集约凝聚程度较低,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目前,尽管我国印刷行业已经涌现了一批初具规模和品牌知名度的企业,但是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在规模、效益、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大的不强、小的不精,的问题依然突出,行业内企业间竞争远多于协调合作,导致行业内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改变。

二是自主创新投入不足,素质潜力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印刷及设备器材生产企业在市场中过分依赖成本优势和低价竞争策略,技术和管理创新上投入不足。致使国产印刷设备与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相比,在科技含量,质量稳定性等方面有明显差距,同时,印刷企业警遗缺乏高素质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资质认证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在内部管理、资本运营、国际贸易等方面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印刷业分析:印刷业未来发展建议

o 我国印刷业作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印刷总产值年均增长19.3%,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11.2%的增长率。2011年,印刷业总产值占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的57.8%。印刷业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不仅维护了意识形态安全,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而且发展成一个为经济社会发展“穿衣带帽”的重要产业。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准确把握印刷业当前发展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我国印刷业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在汇总印刷业2011年有关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对印刷业现状、特点、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供参考。尽管我们在分析过程中力求做到客观和严谨,但受掌握资料数据、认知水平以及研究能力的局限,缺点与不足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

四、印刷业发展建议

受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印刷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影响,我国印刷业在经过高速发展阶段后,已进入调整转型时期。从细分领域看,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电子媒体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挤占传统出版物印刷市场份额;商业印刷以及包装印刷的消耗量与人均GDP密切相关,预计将维持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从印刷产业链两端延伸出来的创意设计、个性化印刷和物流服务为主导的新型印刷业态,将获得更多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我国印刷业整体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速度。就如何在发展过程中较好的解决我国印刷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绿色印刷实施,大力调整结构。

充分发挥政府在实施绿色印刷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扩大绿色印刷实施范围,利用市场约调节机制,促使企业在奇形和无形力量的引导下,主动加大绿色环保技术的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生产环境,向绿色印刷企业转变’从而促进印刷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二)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增强竞争能力。

为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具有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加强对印刷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引导各地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区域优势,打造有特色、有潜力的印刷产业园区。

(三)加大创新改造投入,促进转型升级。

加大对创新方面的投入,重点抓好“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重大工程”和“绿色环保印刷体系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以重大项目带动印刷装备、技术的研发和改造,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印刷业转型升级。

(四)完善行业监督管理,创造健康环境。

政府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政策调节和市场监管,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为印刷业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篇2:2011年印刷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2010年印刷行业经营状况的回顾

已经过去的2010年,~方面由于频繁波动的原纸价格,给印刷企业的经营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另一方面行业普遍遭遇招工难现象,一些印刷企业勉强维持生产经营活动。沿海企业普遍采用增加员工工资的措施来稳住员工,但是,缺工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可以说,这一年不少印刷企业业务量虽然明显回升了,而劳动生产率甚至出现有所下降的现象。同时,也由于缺乏熟练的员工,不少企业的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生产消耗有所增加,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少突出的问题。由于大多数包装印刷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生产特性,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几乎难以有效保证产品的交货时间,生产成本压力日益加剧,不少企业几乎一直在困境中勉强维护生产。由于印刷原材料价格的不稳定,特别是原纸价格的频繁波动,对印刷生产成本影响较大,总体情况来看,印刷产品价格也略有提高,行业恶性竞争现象有一定的收敛,但是,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还是比较突出的,主要是争夺一线生产岗位的员7-

二.2011年印刷行业趋势分析

2011年我国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会对印刷行业产生积极的作用,预计今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将相对稳定,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发展方式上的转变,国内投资、消费也会稳步增长,这也将是拉动今年印刷行业稳步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今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存在,社会物价还可能会持续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进而牵动纸张和其它印刷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对印刷行业的经营还将产生不确定的影响,对大中型印刷企业的影响会明显一些,特别是对招投标订单生产成本的稳定性会产生影响作用。由于外部发展环境相对较好,2Ol1年随着其它行业的强势发展,用工需求的缺口仍然将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由此还将引发新一轮人力资源的争夺,在这样的形势下,今年印刷工厂的工资还会有所增加,否则员工流失和招工难问题将会加剧。此外,今年绿色印刷也将得到巩固和发展,受国家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和D-j- ̄续发展政策的影响,有相当规模的印刷工厂已经意识到国家经济发展大方向对企业的影响,特别是有些地方采用电力资源配置上的限制措施,抑制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对印刷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对生产工艺的扩大和设备的采购意向,会有导向性的影响作用。所以,2Ol1年印刷行业将向节能降耗、无污染和高效、优质的方向调整和发展,印刷工艺、设备和材料也将向这方面转变和过渡。

32Ol1年印刷企业的“给力”方向

经过了经济危机和纸张价格频繁涨价影响的印刷行业,现在应该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生产能力对企业生存能力的影响程度。我想,现在印刷行业的竞争,主要就体现在经营门路、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生产,02本、生产效率和产品交货期等方面。其中,经营方向是比较关键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说,企业的产品结构、质量档次、生产方式在这一区域是否具备优势。如果企业所在区域生产结构重复,生产方式也只是一般化的模式,企业就经不起市场动荡的折腾,就会失去竞争的优势。因此,企业的经营方向要突破传统的生产32艺,在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才能具备生产效益方面的优势。现在的印刷企业要注重使用技术含量高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才能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方面具有优于其他工厂的生产经营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得到增强。可以说,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更加渴望新技术给工厂带来福音。所以,印刷工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看准市场,在酝酿引进新技术项目时,应首先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看看本地区本行业相同的新技术项目是否饱和,市场的业务总量是否适合引进新技术,以及新技术引进后工厂生产结构如何调整,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深思熟虑,才能避免走弯路。引进新技术就意味着要投资,而投资之后能否得到好的回报,这主要取决于新技术项目的市场前景是否看好,如果发展的新技术不对路,就会面临开工不足的被动局面。因此,引进新技术不仅要掌握好经营方向,而且还要注意掌握合适的度,这是很重要的。依笔者之见,新技术必须符合市场发展的趋势,实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要求,必须符合提高生产效能,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进行细致的市场前景分析和生产成本分析的同时,还要深入市场考察,包括通过参加展会、走访生产商和其他同行,准确了解新技术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从目前的行业情况看,制约印刷工厂生产效能、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的,主要是在印前和印后加工生产环节。因此,在当前和今后,制版速度需要加快,生产成本需要降低,CTP技术和新型的版材将倍受关注和青睐。而在产品上光、覆膜、模切和纸箱、彩盒、手提袋成型等工艺环节,待采用高度自动化设备。因为人工操作生产的结果是:劳动强度大、操作工流动性大、用工成本高、生产效能低,产品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工操作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印后加工生产主流设备的“老虎嘴”模切机,若操作不熟练、不小心,极容易出现人身意外伤害事故。而一旦出现重大意外伤害事故,其损失都将是惨重的。因此,不论从生产安全、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方面,还是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印后加工工艺生产采用自动化设备将是大势所趋,也是印刷工厂生产方式转变的方向。

篇3:2011年印刷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关键词:会计准则,执行情况,问题,建议

截至到2012年4月30日, 河南省境内挂牌上市的63家上市公司如期公布了2011年年报。其中, 主板上市公司33家, 中小板上市公司22家, 创业板上市公司8家。63家上市公司中, 国有控股公司30家, 民营控股公司31家, 外资控股公司2家。63家公司按区域划分, 分布在17个地市, 涵盖了煤炭开采、超硬材料、有色金属、汽车制造、电气设备、食品医药、农业养殖、文化传媒等行业。

一、河南省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

根据沪深两市河南省63家上市公司公布的2011年年报数据, 对38项具体准则进行分析, 限于篇幅仅列示一些比较重要准则的分析情况。

1.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63家河南省上市公司中, 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有43家, 占比为68.25%。年末余额合计为78.39亿元, 较2010年增加17.07%。分析发现, 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能够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对成本法权益法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但个别上市公司对此的会计处理值得商榷, 如焦作万方 (000612) 持有被投资单位90%的股份对被投资单位能够实施控制却采用权益法核算, 但报表中未披露具体原因。

2. 资产减值准则

63家上市公司2011年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合计为13.11亿元, 占上市公司整体利润总额的-7.77%, 较2010年增加4.59%。

分析发现, 33家上市公司对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未作特别说明,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还有待加强。

63家上市公司中, 持有商誉的共19家。其中, 未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的有5家上市公司, 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的14家上市公司中, 未发生减值的有13家上市公司。可见, 河南省上市公司持有的商誉在2011年基本未发生减值。

3.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

63家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中, 7.94%的上市公司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 金额占全部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0.03%;3.17%的上市公司存在持有至到期投资, 金额占全部上市公司资产总额0.01%;12.70%的上市公司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金额占全部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0.18%;63家上市公司均存在应收款项金额占全部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6.54%, 未发生金融资产重分类现象。分析还发现, 六成以上的上市公司未披露金融工具的分类依据。

63家上市公司中, 7.94%的上市公司存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金额仅占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0.035%。1.59%的上市公司存在交易性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金额仅占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0.17%。说明股价变动对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影响极小。

4. 或有事项准则

63家上市公司中, 47.62%的上市公司存在或有事项。分析发现, 存在或有事项的30家上市公司中, 确认了预计负债的有4家, 占比为13.33%, 且基本未披露预计负债“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二、结论

河南省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能够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结合本公司实际, 恰当地确定会计政策、运用会计估计, 真实、完整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新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逐渐受到重视, 同时增大了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幅度, 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连续五年都极小, 反映了河南省上市公司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基本特征;上市公司2011年利润主要来源于日常经营活动, 同时, 还持有相对充裕的现金, 反映了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得到提升。

三、河南省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河南省上市公司年报中相关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充分

分析发现, 部分上市公司对于非流动资产的减值迹象、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不够明确;六成以上的上市公司未披露金融工具的分类依据;财务报表某些项目未加计合计数问题严重。

2. 河南省上市公司商誉金额持续增长, 商誉减值披露需加强

分析发现, 自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 河南省上市公司商誉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 商誉减值披露需加强。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进行探讨和改进。

四、相关建议

篇4:2011年报业印刷稳步发展

2011年的报业印刷,在延续了2010年走出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实现全面回升的良好态势下,又获得了稳步发展,让业界欣喜。报纸印量稳步提高

在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对2011年度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的调查统计中,共有中央各报、各省市自治区、各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及部分地市报纸印刷厂共145家单位报来数据。这145家报业印刷厂2011年的报纸总印量为1174.86亿印张(如表1所示)。由于本次调查范围有所扩大,有较大印量的单位报来了数据,因此,本次调查的总印量占全国报纸总印量的比例应调整为70%。以此计算,2011年度全国报纸总印量为1678亿印张,较2010年的1613亿印张增长4.03%。全年耗用新闻纸377万吨,较2010年的363万吨增长3.86%。

2011年度的印量调查,仍以年印量大小顺序列表,从中可以看出,年印量在10亿印张以上的单位数量变化较大,增长了9.09%。而2011年印量呈现正增长的单位有118家,占本次调查145家单位的81.38%,且其中印量增速超过10%的单位有42家,占本次调查145家单位的28.97%,这延续了2010年调查的较好形势(调查的142家单位中印量增速超过10%的单位有53家,所占比例为37.32%),且年印量在2亿~5亿印张和5亿~10亿印张的单位所占数量较多,分别为12家和10家。此外,2011年印量呈现负增长的单位为27家,占本次调查145家单位的18.62%,与2010年调查数据(调查的142家单位中呈现负增长的有24家,所占比例为16.90%)相比,虽负增长的单位数量稍有增长,但明显好于前几年调查中均有25%左右的单位呈现负增长的情况。

从地区上来看(如表2),2011年各大区的增长均在4%左右,从中也可以看出,虽各大区增势缓于2010年(调查中各大区的增长均在8%左右),但也处于良好态势,其中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6.30%和5.09%。具体到各省市自治区,则只有辽宁省(1.23%)、上海市(1.20%)、湖北省(0.46%)和广东省(0.04%)这4个省市的报纸印量呈现较小负增长,且8个增长超过10%的省市中,印刷较发达的江苏省也以10.18%的成绩入列,值得关注。

纵观2011年报纸印量的情况,可以看出在2010年走出过去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实现全面回升的良好基础上,报纸印量在2011年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少大报的印量持续下降甚至倒闭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报纸印量能稳步提高,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振兴等不无关系。而且,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报纸在各种媒体中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报纸的公信力,以及公众获取信息的习惯,是我国报纸存在及发展的基础。

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村教育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我国报业印刷仍会有一定发展,这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及中小型报业印刷厂的快速发展中便可看出,而这也将改变我国各地区报业印刷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此外,如免费报纸、企业内部报纸等类报纸需求的提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我国报纸印量,且有益于丰富我国报纸种类。因而我们可以预测,2012年我国报纸印量仍将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且全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仍将存在。

报纸印刷质量全面提升

报纸印刷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我国报业印刷发展程度的指标之一。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每年开展经常性的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至今已有22年历史。最早的一次可追溯至1990年6月,当时由于报纸还有一部分由铅印生产,且当时质量意识较为淡薄,参评的53种报纸中只有2种质量合格。但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促进了各报业印刷厂对报纸印刷质量的重视,每年举办的活动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质量问题、借鉴有益经验的平台,因而也促进了他们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及对生产质量管理的改进。

正是在每年的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的促进下,我国报业印刷领域的新技术引入步伐加快,因而也使报纸印刷质量有了稳健而迅速的提升。如报业印刷领域的“铅改胶"大改革,使各报业印刷厂积极淘汰旧有铅印设备,一改铅印生产问题多、质量差的状况,使报纸印刷质量得以大跨步提升;又如报纸生产由黑白报向彩报的逐步转变,使得报纸印刷质量有了质的发展,随即彩报图片的印刷质量也不断提升;而CTP制版、数码打样、软打样、色彩管理、数字化工作流程、CIP3数字墨控等新技术的逐步引入,也让报纸印刷质量有了更高、更稳定的提升空间。

因而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我国报纸印刷质量已获得全面提升。在2011年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中,共有86家报社印刷厂的90种报纸参检,在送检的样报中,达到精品级的报纸有30种,优质级的报纸52种,良好级的报纸8种,不仅没有一种报纸的印刷质量不合格,质量最差的报纸也都进入了良好级,90%以上的报纸印刷质量达到了优质级和精品级。

在2011年的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中,首次有20余种地市级报纸自愿参加检测,其中包括如《烟台日报》《嘉兴日报》《三峡晚报》等印刷质量优秀的地市级报纸,这也表明,我国的报纸印刷质量已整体获得大幅提升,不仅是中央各报、各省级报的印刷质量较高,众多地市级报纸的印刷质量也有了较大改善。

在我国报纸印刷质量获得全面提升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当前我国报纸仍在存在一些共性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点:一是文字墨色不均匀,有的标题、文字密度偏低、发灰;二是图片色彩偏色,印前工序和印刷工序脱节,引起图片色彩还原不当;三是彩色套印不准,当前要求套印精度≤0.15mm,经过努力是应该能够达到的。

报业CTP制版量已超50%

nlc202309040505

近年来,我国报业印刷领域对各类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中,对CTP直接制版技术的积极引入与全面普及尤其值得关注。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在2011年度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的调查统计中,仍对2011年报业CTP应用情况做了全面统计,共有139家报业印刷厂提供了有效数据。这139家报业印刷厂的CTP总制版量约为918万张,据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估计,本次调查的CTP总制版量占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的77%左右,以此计算,2011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已达1192万张,占全国报业总制版量的55%。相比2010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786万张,占全国报业总制版量的38%,2011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增加了406万张,制版总量占比大幅增长了17%。

近几年,CTP制版工艺在我国报业印刷领域的飞速发展与应用普及,可谓大势所趋。2011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在年制版总量中的占比已超过50%,表明报业CTP制版工艺已稳坐半壁江山,这也是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自2010年年制版总量占比跃升至38%后的又一大飞跃。

调查中还可以发现,这139家报业印刷厂中,配有CTP设备的单位有116家,占比高达83%;年制版总量在10万张以上的52家单位中,有49家已上马CTP设备,且CTP制版量占比不低,多在50%以上;其中年印量在10亿印张以上的36家单位中,有34家采用CTP制版,部分单位还100%采用CTP制版。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CTP制版工艺在我国报业印刷领域的大范围普及程度。

CTP制版工艺在报业印刷厂中广受欢迎,不仅因为这种工艺可大幅提高制版速度和质量,节省人力,降低成本,而且还因为其可使数字化扩展到制版环节,有效提高报业印刷厂的自动化生产控制水平。尤其是在胶片价格不断提高、激光照排机及相关零配件面临断档等的紧迫条件下,各报业印刷厂几乎都在抓紧上马CTP制版工艺。而国产版材产量、质量的不断提升,品种的增加,价格的不断下降,以及CTP设备品种、规格的增加,已可适应报业印刷厂的多种需求(尤其是可适合中小型报业印刷厂的需要),这也是CTP制版工艺在报业印刷领域得以快速发展的一大要因。

在这种形势下,各报业印刷厂正逐步淘汰旧有传统制版工艺,或直接全部启用CTP制版工艺,实现100%CTP制版。仅在北京地区,2011年解放军报印刷厂、北京日报印务中心等报业印刷厂均已引入或计划引进多台CTP设备,正朝100%CTP制版的目标迈进。据预测,未来两年内我国报业CTP制版量将占到年制版总量的80%左右。

报厂强化科学管理加大多元拓展

在当前印刷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数字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冲击)、文化体制改革深入等形势下,我国报业印刷厂纷纷加快了体制改革的步伐,同时借此良机进一步加大报纸印刷技术革新、加强报纸生产管理,以求在保质、保量完成印报任务的同时,提升企业活力,实现科学管理,

“向管理要效益”。在此过程中,内部考核科学化是报业印刷厂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课题,报业印刷厂或通过ERP系统实现考核数据化管理,或通过制定如“卷筒纸的平张化考核管理”、分配奖励机制等制度区分考核层次,并进一步强化现场管理,以打破惯有的分配平均主义。这些举措收效不错,且受到不少报业印刷厂员工的欢迎。

同时,越来越多的报业印刷厂也更加关注员工培训与员工素质的提升,并且借助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良机激发员工提升技术能力的积极性。不少报业印刷厂采取竞赛和日常培训“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在员工中形成努力学习、积极提升的良性循环。这从2010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的优良成绩也可以看出:全国共有124家报业印刷厂的650名选手参加轮转印刷工初赛选拔,有58家报业印刷厂的96名选手进入全国决赛,最终有2名选手获得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二等奖的选手有5名,三等奖70名,优秀奖19名。

此外,众多报业印刷厂也纷纷加大了多元拓展的力度,以寻求新的经营增长点。众多报业印刷厂或借搬迁改造、更新设备之机,或在适应转企改制的同时,积极尝试向商业印刷、包装印刷等其他印刷业务领域拓展,同时也在数字印刷、绿色印刷上不断展开新的探索。

当前,全国已有超过10%的报业印刷厂拓展了报纸印刷以外的业务,多集中在图书、期刊、包装、广告等印刷业务领域。其中,部分报业印刷厂还依托集团优势,在多元拓展时积极争取集团内部及其子公司的书刊、文件、商业印件、包装等相关印刷业务,如深圳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就承担了集团旗下地铁传媒公司的大量地铁广告喷绘业务,并顺利进入了数字印刷市场;少数报业印刷厂也凭借自身资源整合能力,正考虑或已启动与数字媒体的衔接业务,如开展在线印刷联盟业务、开设印刷商务网站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报业印刷厂在进行多元拓展时,也遭遇一些困难,尤其在拓展新业务领域时常遇见业务量较为不足的情况下,自身技术力量和管理也略显不足,这常常使报业印刷厂在这部分新业务开拓上较为吃力,甚至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而要转亏为盈,更需做出努力。在当前国内外印刷市场竞争白热化、国内印刷成本上涨、工资投入加大、印刷工价下降的当下,要保证企业自身可以从中分得足够份额,报业印刷厂还须在差异化、市场化上多下功夫。

篇5:2011年印刷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情况分析的情况汇报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现将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今年仍然按我县新的储备粮管理办法计提储粮费用,每担稻谷年费用补贴8元,月为6.60元/50KG。利息补贴按现行利率计算。今年增加储备油180吨,相对增加储管费用补贴收入。

5、反映本年利润一11.39万元。与去年同期对比减亏35万元,主要是反映销售以前购进议价库存稻谷反映销售亏损31.27万元。同时计提折旧,支付人员工资及社保费支出所影响。由于经营单

一、储粮任务量少,收入不足,费用方面开支是较为紧缩的,公司人员福利普遍低于其他国有企业,调资压力仍然是公司目前面临一大难题。

当前,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储备粮任务量少。总公司4个库区现有可用储粮的库容量达到30万担,而县级储备粮实际库存任务8167吨,约16.33万担。储备粮任务不足,从而构成储粮费用补贴少,影响一些经营费用的减少和不足,也影响储粮安全。随着今后城东库区20万担仓库的建设,全县可用储粮库容达到相当规模,故拓展提高储备粮任务,开展代储、代购、代管的经营业务和深化经营渠道,是今后经营业务主要方向之一。同时县级食用油储备入库将增加

1一定的费用补贴收入,费用不足的现状有所改观。

二、盘活资产,开源节流。面对企业经营单

一、增收渠道窄、收入不足、资金紧缺的困境。企业应积极稳妥开展各种粮食经营活动,进行一对一企业联营以及其他周转粮食的经营活动,充分利用库区的闲置资产出租,增加其他业务收入。

三、加强储粮安全和科学保粮。储粮技术的进步,将会对储粮安全起到较大保证。要整体提高干部职工素质教育,加强职工储粮业务和技能的培训,做好收购、储存保管、轮换销售各个环节的制度建设,强化职责管理。通过技术进步,尽量减少储粮过程中药物的耗费,从而确保粮食安全。

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营效益提高。要继续加强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做好费用预测、资金管理和财务核算,强化会计工作的二个职能,监督与核算,同时在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落实责任,落实制度,积极及时了解粮食市场行情,掌握科学、客观第一手信息资料,抓好储粮轮换时机,拓展其他粮食经营渠道,增加企业经济效率和收入。

五、今后粮食经营管理总体形势。

根据目前粮食市场形态和当地粮食生产,总体来说粮食波动不大,但粮源不足,价格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目前,我县进行部分储粮的轮换工作,计划轮换储粮任务6万多担。今后,及时了解粮食产量、粮食价格升降等市场行情,抓住轮入购进时机是企业经营管理重中之重的经营策略。同时加快建库的进度,增加储粮任务,开拓代购代储等经营业务活动,也是今后企业求生存、求发展主要方面。

篇6:2011年印刷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年初工作部署和目标要求,坚持把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抢抓机遇、开辟空间、激发活力,全市服务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支撑。

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一)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对全市贡献不断提高

上半年我市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118.7元,增长17.8%,占全市GDP的33.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1%,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K门类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47.2%;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业增加值增长35.5%;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4.8%。伴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我市服务业税收增势继续向好,对全市贡献不断提高。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国家和地方税务部门完成税收收入56.5亿元,同比增长41.8%,其中来自服务业税收达25.9亿元,增长46.0%,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5.8%。服务业税收的大幅增长,对我市服务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二)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行业发展全面趋旺

1、商贸流通业兴旺发达。

在国家、省、市的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的持续作用及物价上涨因素的推动下,我市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市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实现287.7亿元,同比增长25.8%。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1.6亿元,增长17.2%,消费持续旺盛,拉动全市商贸业运行质量提升。全市实现批发和零售增加值20.5亿元,增长11.8%。

2、房地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虽然受经济大气候的影响,全国房地产业处于低谷状态,但我市房地产业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上年增长42.7%,达61.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26.6%。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和投资不动产保值增值理念不断加强。1-6月份全市商品房销售额61.3亿元,比上年增长64.6%;销售面积208.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6%。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5.2亿元,同比增长18.4%,成为拉动全市服务业增长的重要支柱。

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较快增长。

全市经济的稳定增长,投资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节假日旅游、消费的蓬勃发展,网上购物的盛行,都刺激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保持着较为旺盛的活力。上半年,全市公路客运量2900万人,增长19.3%,客运周转量75089万人公里,增长9.4%;公路货运量4345万吨,增长14.1%;货物周转量648053万吨公

里,增长20.1%。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079万元,比上年增长3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4.6亿元,增长15.9%。

4、金融业发展保持稳定,存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

上半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增长6.1%。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款694.1亿元,比年初增加68.7亿元,增长11.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9.5亿元,比年初增加66.7亿元,增长15.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05.6亿元,比年初增加18.2亿元,增长8.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55.9亿元,比年初增加18.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42.5亿元,比年初增加21.9亿元。

二、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但与全市经济整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目前,我市服务业仍以传统的餐饮、交通、商业、旅游等为主,一些基础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仍然发育不足,虽然近几年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新兴产业有一定的发展壮大,但还没有成为产业增长的主体,传统服务业仍是带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总量上具有较大优势。今年上半年,从服务业统计数据来看,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为首的传统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的34.4%,而与现代产业紧密联系的资

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信息咨询、市场调查、专业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程度较低,现代服务业占的比重较小,新兴服务业创造增加值占全部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还不到三分之一,增长速度也小于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

(二)服务业发展载体功能不强,缺乏具有影响力及形成规模的大型企业或园区。从全市服务业统计结果来看,除批发零售企业外,其他服务业行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小,缺乏实力足、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缺乏辐射力强的服务业聚集区。

(三)服务业人才引进、队伍培养培训相对落后。目前我市服务业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人才短缺。服务业经济发展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高,对服务行业资源配置、行业管理、服务质量监管等问题缺乏研究,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现代物流、信息科技、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专业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全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如何尽快改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第一、二产业不相适应的状况,进一步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对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充分利用全市“十二五”时期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在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协调适应的基础上,对金融保险业、特色旅游业、现代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进行具体规划;进一步建立完善放宽市场准入、保障土地供应、减免相关规费、给予税金奖励等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增加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采取贴息、补贴及对国家、省有关扶持资金配套等方式,重点扶持在全市服务业发展中影响大、带动和示范作用强,能够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重点服务业企业和项目。切实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突破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吸引更多更好的国内外服务业企业开拓我市市场,促进全市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培育扶持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建设具有高水平、现代化、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业企业,同时要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型服务业企业来我市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发挥我市的地区优势,全力发展东北物流城、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奥特莱斯等服务业项目。形成拥有服务品牌、多元投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大型企业,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三)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对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促进。组织做好市场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为招商引资搭建牢固平台。突出区域特色,打好开放牌,坚持服务业招商与制造业招商并重,广泛宣传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吸引更多的大型商贸企业、旅游企业到我市投资,争取更多的著名品牌在我市开设分店。加大专向招商推广力度,采用媒体、网络等信息渠道,举办多种形式的投资促进、贸易合作活动,宣传比较优势,推介行业发展规划和重点。

篇7:2011年印刷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作者:郭华军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1-10-2

5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加大三农投入和农村扶贫工作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一、前三季度永兴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一)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

一是农作物播种面积平稳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6.22千公顷,增长1.52%,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8.8千公顷,同比增长0.78%;玉米播种面积2.38千公顷,增长7.2%;豆类播种面积0.99千公顷,增长

8.8%;薯类播种面积3.42千公顷,增长2.1%。同时,印发了《永兴县2011年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工作的意见》等四个文件,与各乡镇签订了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在马田、高亭、油市、湘阴渡、黄泥、柏林等乡镇设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县四大家分管、协管及联系农业工作的县级领导联系的6个示范样板点共6200亩,每个示范点都有农业局领导及农技人员参与,示范点乡镇都制定了实施方案。全年谷物播种面积41.81千公顷,同比增长1.3% ;早稻播种面积17.07千公顷,同比增长0.65%;中稻播种面积3.59千公顷,同比增长3.46%;晚稻18.14千公顷,同比增长0.39%。二是蔬菜瓜果播种面积增长,特色基地蓬勃发展。永兴县进一步加强优质蔬菜、反季节蔬菜等特色瓜菜基地建设。蔬菜种植面积9.66千公顷,同比增长4.32%;瓜果类播种面积为1.16千公顷,同比增加10.48%。马田镇、湘阴渡镇等6个中心乡镇的蔬菜基地进一步发展,规模规范化进一步显现。

三是土地流转和种粮大户发展迅速。2011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2万亩,促进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84.1万亩。修订完善了《永兴县2011年粮食种植大户和粮食生产科技示范户奖励评定办法》,通过大抓示范创建和土地流转,有力带动了一批种粮大户。目前,全县种粮合作社8 家,种粮大户发展到98户。同时,全县粮食复种面积在20亩以上的有614户、50亩以上的有123户、100亩以上的28户、200亩以上的10户,1000亩以上的1户。

(二)畜牧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随着永兴县将畜牧作为全县重点产业并加大培植力度的措施出台,各级把加快发展畜牧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努力做好畜种改良、疫病防治、拓宽营销渠道等工作,永兴县畜牧业生产呈现稳步发展态势。表现为:

一是畜禽存出栏保持稳定增长。肉猪出栏50.34万头;肉牛出栏1.6万头,增长5.26%;羊出栏2.85万只,增长5.56%;家禽出栏433万只,增长2.68%。猪存栏37.3万头;牛存栏5.1万头;羊存栏7.2万只。

二是肉、蛋产量不断增加。永兴县肉类总产量为43731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猪肉35238吨,牛肉1600吨,羊肉428吨,禽肉6495吨。禽蛋产量5200吨,同比增长20.54%。

(三)渔业产值不断增加。水产品产量11484吨,增长10%。

(四)招商引资卓有成效,龙头企业培育更规范。全年共完成招商引资1500万元,超额完成任务数800万元。同时,跟踪落实了上的2个农业招商引资项目:九州农业在鲤鱼塘的种桑养蚕项目和广州绿色大地在湘阴渡的种玉米项目。通过召开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会议,广泛听取各成员单位意见,严格程序规范评定省、市、县农业龙头企业,今年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家,县级龙头企业5家。目前,全县共有县级以上(含县级)农业企业2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县级龙头企业10家。

(五)搭建农业技术培训平台,积极开展“双送下乡”。今年,进一步充实了县农广校的师资力量,改善了教学设备,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152期、培训人员达6000人次,发送技术短信5000余条,发放《农情信息》、《永兴农业信息简报》、《配方施肥建议卡》等技术资料20万余份,接待农民咨询达6万余人次,开展“双送下乡”活动32次,出动宣传车60台次。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县共落实测

土配方施肥面积59.78万亩,推广配方肥6900余吨,配方肥施用面积19.3万亩,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技术示范点148个,示范面积达4.38万亩,制作和发放施肥建议卡2万余份。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农资打假护春耕行动。出动执法车辆80台次,执法人员200多人次,对全县25个乡镇150家农资经营门店进行监督检查,共查处未经检疫的苗木10200株,不合格种子1600公斤、化肥4000公斤、农药340公斤,有效净化了全县农资市场秩序,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二、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发展建议

(一)保持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任务仍很艰巨。由于受春夏干旱等因素影响,农业种植业的生产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早稻单产将有所影响,中晚稻需要进一步强化基础扶救工作。所以要抓好秋季作物(尤其是永兴冰糖橙)后期的管理工作。一是抓好鼠害的防治。二是进入10月份,天气变化进一步加剧,防止剧烈降温给冰糖橙和晚稻成熟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三是配合县气象部门搞好人工增雨工作。

4、做好防倒和防火等工作,严禁在森林和冰糖橙区用火。

(二)农资价格涨幅过快,农民难以承受。据调查,2010和2011年,化肥、农药、农膜等价格持续上涨,一直处于高位运行。永兴县大部分农户种粮为自己食用,农用物资的上涨只能是提升农民的种粮成本,增加生活成本。同时,2010年省政府对晚稻进行了化肥、农药补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户的农资花费,提高了农户种粮积极性,但是今年尚未出这个政策。此项政策是否具有连贯性,上级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化肥、农药的发放时间应该提前,充分考虑到农户购买习惯及农作物耕种时节问题。

(三)农业结构调整缺乏市场信息性、科学性指导。伴随发展新型农业的观念在全县农户中逐渐成为主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有所加快,使得农产品品种也呈现多样化、特色化。但是,大多数新型农场主疏忽了调查、咨询和预料市场信息。因此,要依托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站点等基地,做好向广大农村提供正确的生产导向信息,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生产更多更好的农产品,不断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抓好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大多数秋收农产品已到销售季节,要继续在扩大市场、抓好市场营销上多下功夫。永兴县委县政府要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力度,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构建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立足于县内外两个消费市场,增强服务意识,完善配套措施,切实做好市场服务工作,为农产品的顺利出售创造好的条件。对于永兴冰糖橙,既要培育优良品种,切实提高品质,增大对资兴柑桔等品牌的竞争优势,又要强化包装,提高售后服务,促使永兴县冰糖橙不仅成为逢年过节相互赠送的“绿色农业礼品”,而且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

(五)抓好秋冬播种生产。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试点工作,以耕地地力提升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种粮大户,消灭“白板田”,确保全县秋冬种总面积达到3.1千公顷以上,优良品种率达9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70%。在秋冬养殖方面,重点抓好生猪生产,全面落实各项生猪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填栏、补栏,大力推广生猪快速育肥新技术,确保全年出栏达73万头。在水利秋冬修方面,结合全国的水利建设工作,突出防洪工程、水源工程、排灌工程、人饮安全、河道整治建设。

三、全年农业经济发展预测

从1—3季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看,农业平稳发展,农产品生产价格普遍上涨,农村富余劳动力继续向外转移,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良好。全年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预测如下:

(一)粮食产量与去年持平。预计粮食作物产量245233吨,增长1.6%。

(二)农业发展速度加快。畜牧业生产、优质蔬菜、油茶等的增长将成为促进农业发展速度加快的主导因素和农民收入增加的亮点。预计肉类总产量将达66491吨左右,增长8.5%上下;全年的林业产值将由于营林面积和木材采伐量的增加而继续呈现增长的态势;全年水产品也呈现增长的态势。初步预测,全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将达281145万元左右,增幅将在4.5%上下。

篇8:2011年印刷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投资、消费、净出口对全县经济的影响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临沭县实际情况看, 由于全县经济总量较小, 规模以上工业个数较少, 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近期加大投资仍是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手段。通过技改和招商引资, 推动临沭县工业经济, 加快实现工业经济从传统产业向以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三新一高”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 实现从“低端”到“高端”、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

二、全县投资、消费和出口发展现状

1.从投资情况看

2011年, 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1亿元, 同比增长24.1%, 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上分析, 临沭县工业生产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仍是主导, 各占三成左右, 基础设施占两成多、商贸投资仅有一成多, 工业和商贸服务业投资相对较小,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率相对较低。

2.从消费角度看

消费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1) 批发、零售单位布局不合理。一是缺少统一规划, 扶持和投入力度不够,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二是综合零售企业过于集中, 如土产公司、华诚超市、苏果超市都集中在中山路, 造成道路过于拥挤, 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三是社区、乡村网点不足。特别是一些偏僻的乡村, 大多还是传统的“代销店”, 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 造成部分消费份额的流失。

(2) 旅游消费亟需加强。苍马山、冠山风景区和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等旅游项目建成后, 受开发深度、宣传广度、经营理念、门票定价等因素影响, 外来的人少, 能留住消费的人更少, 旅游业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不强。

(3) 住宿餐饮缺乏品牌特色。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住宿餐饮业发展稳中有升, 餐饮消费已成为家庭宴会、朋友聚会的重要方式。 2011 年全县新增限上餐饮企业3家, 限上餐饮个体户13家, 限上住宿餐饮全部单位累计实现零售额3亿多元, 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 临沭住宿餐饮业缺乏地方品牌, 特别是高中档次消费场所较少, 很多顾客到临沂或周边县区进行消费,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沭县消费的增长。

3.从出口现状看

2011年, 全县自营出口全面增长, 累计实现出口2.19亿美元, 同比增长19.4%, 出口贸易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 与全国和全省平均相比差距分别为18和8.4个百分点, 与出口贸易先进地区差距更大, 拉动经济的作用不够明显。传统的柳编、脱水蔬菜和化工三大出口行业仍居主导, 分别占出口总额的42.1%、31.7%和16.0%,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 受市场影响大。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几点建议

转方式、调结构,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1.加大投资力度, 改善投资质量, 优化投资结构, 提高投资效益

临沭县要继续把扩总量、调结构作为投资的重点, 把增加产业投资作为主导, 加大工业和商贸服务业投资比重。要通过招商引资, 培植一批税收贡献大、环境影响小、带动作用强的好项目。并对原有的龙头企业给予一些优惠政策, 激励工业技改的热情, 促使这些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不断优化升级。

2.扩大消费需求, 改善消费环境, 提高消费能力, 促进消费增长

一要加快实施全县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对社区、乡村要有所侧重, 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 运用现代经营方式, 不断完善城乡购物、餐饮、休闲等服务设施, 做旺城区、乡村主要商贸区, 培育城市和农村经济新高地。加大商贸服务业投入, 规划新建一批专业市场, 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

二要抓好苍马山景区、冠山景区和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等旅游项目的优化升级, 吸引资金在景区周边开发高中低档住宿、餐饮、娱乐设施, 建好临沂东花园, 以适应不同层次群体的消费需求。

三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农村消费潜力巨大, 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 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 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

3.改善出口结构, 转变贸易发展方式, 促进外贸转型升级

上一篇:英语四级介绍下一篇:猴年温馨除夕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