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2024-08-11

小学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共11篇)

篇1:小学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在教《小雨沙沙》一课时,我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屏幕上展现一群种子在雨中轻快的唱歌、跳舞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伴着音乐给歌曲配上自己创编的舞蹈动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再如在欣赏《苗岭的早晨》这首乐曲时,我借助电脑动画展现一幅美丽的苗岭晨景图: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远处,群山绵延,一条小溪在山谷中静静流淌。近处,小树林里小鸟叽叽喳喳的唱起了歌,几位苗族小姑娘正去山上干活。学生们边听、边唱、边想,充分调动感官,触景生情,体会乐曲的意境。这样通过“图画”辅助聆听,使学生生生能进一步地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整合的实践中,我认为采取以下策略能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益。

一、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学习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教学中我们精心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从不同感官刺激学生,激励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利用现代媒体制作的课件,能够创设形象逼真、生动活泼而有趣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新歌教学中,利用现代媒体创设歌曲情景,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让学生更好的感知音乐形象,为正确理解歌曲感情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作品的鲜明艺术形象,诱发学生情绪,营造美感环境,产生共鸣效果。运用多媒体制作优美的画面,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情绪,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使他们融情于音乐艺术之中。

二、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使音乐联系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小。它涉及到器乐欣赏、戏曲欣赏、歌曲欣赏和曲艺欣赏等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形状、音色、特点等。如何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如果教师是专业素质过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那还好说;如果单靠学校少得可怜的几样乐器、书上模糊不清的几幅图片和录音机里短得可怜的几个片段,那无疑是隔靴搔痒,根本不能让学生真正留下什么印象,通过自己录制的电视节目中的交响乐队的表演,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可以把录到的乐队现场演奏版、天安门实况版、学校升旗仪式版、奥运会颁奖版还有齐唱版、铜管乐版和管弦乐版统统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播放,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国歌,我想那样的效果比单纯的让学生听几遍录音,唱几遍歌曲,再听老师讲几句爱国的大道理的效果绝对要强的多。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绝对是学生和老师都乐于见到的。

三、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

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有吸引力。在课堂上,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我们知道,音乐知识大都是抽象的。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去教学,学生学起来容易困乏,失去兴趣。因此,为了把抽象、枯燥的音乐知识变成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知识,我利用现代媒体讲解音乐知识,可以达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如对学生讲解“上行,下行,同音进行”的内容时,先用投影演示三幅多媒体制作的动画。这三幅动画分别是:小朋友上楼梯;小朋友下楼梯;小朋友走在平地上。再引导学生看相关的旋律进行的方向,使学生明白“上行”好比上楼梯;“下行”好比下楼梯;“同音进行”好比平地走。这样就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思维氛围,培养了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与思维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情感呼唤,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及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来激发。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要赋予激情,这是呼唤学生情感,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例如:教学《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曲时,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放映大自然的美景,动物悠闲自在地生活,配以优美的旋律和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解说,给学生带来美的陶冶。然后画面转换成展现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动植物死亡的内容,此时教师以低沉、惋惜的声音解说这些现象的成因,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受对比,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由此感受到环保对人类、对大自然的重大意义。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习《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曲,学生会全身心融入到音乐情感之中,学习过程中他

们会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总的来说,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整合,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运用投影仪、展示台、电视屏幕来展现音乐节奏、音乐知识等,这样学生一目了然,老师也能全神贯注地上课。音乐教学设备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外活动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音乐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教育学的直观性原则,使我们的音乐教育永远充满活力。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必须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做新时代教育的弄潮儿。

篇2:小学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摘要: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增强学习兴趣,丰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帮助学生“立体”识字、读帖写字;阅读时深入理解,激发想象,丰富情感,拓展思维;习作时再现生活情景,提高修改效率;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实现共享。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文莉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的涵义

信息,通常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的,能够体现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消息、情报和通知。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看,信息包括以下两个基本含义: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文字、影响、图形、动画等);二是经过科学收集、存储、分类、检测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这一定义的内涵包括:(1)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彭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二)信息技术下与语文教学课程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下与语文教学课程的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语文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2、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1)增强学习兴趣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信息技术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直观、形象、动态的方式呈现教学信息,学生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丰富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以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中的交互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更高。

(3)提高学习效率 ①创新语文学习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信息的处理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检索文献信息和积累文献资料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语文学习软件,自主进行查阅、阅读、练习、评价等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技术,达成资源共享,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综合能力。通过网络或软件,学生可以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地理、生物、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领域的信息,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生成综合性的“立体”认识,或产生新的信息。

② 创新语文基本技能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学生在中我各种媒体的基础上,尤其是学会使用计算机识字教学软件,可以查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的意思,同时进行听、说、读、写、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如通过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检索、阅读电子读物。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在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写文章,并借助计算机检查错别字、语法错误等,提高习作与修改的效率。学生还可以使用符号、图象、声音或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立体”的习作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远程书面聊天、有声聊天、可视有声聊天,为学生口语交际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③提高学生观察、想像、思维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大千世界,万物生长。语文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学生在生活常常不曾见过或很少仔细观察过。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现事物形态或活动情景,便于学生观察、发现。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想像的能力。小学生的想像力是随着表象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形象地展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学生可以根据画面丰富想像,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从而丰富语感。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运用

1、帮助“立体”识字

目前,许多识字软件都为“立体”的识字菜单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地点击相关部分,进行生字的读音、字形、字义的教学。

如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上《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头部”教学课例。

环节1:课件展示娃娃头部,学生观察部位,说名称;教师或学生点击相关部位,出现词语。

[借助信息技术,将词语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使文字符号化为表象。] 环节2:课件展示娃娃头部,学生看部位,认识词语;读音错误时,教师或学生点击词语,出现音节,学生自主拼读正音。

[借助信息技术,巩固识字,并自主正音。] 环节3:课件展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并想办法记忆生字;遇到容易写错的字时,教师或学生点击生字,出现放大的生字。如“鼻子”的“鼻”。

[借助信息技术,巩固识字,观察容易写错的字。]

2、帮助读帖写字

写字一直是识字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读帖的指导常常不到位。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会读帖,把汉字写规范、工整,感受汉字的美。

如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上《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头部”教学课例。

环节4:课件展示课后字帖,学生观察提出难写字;教师或学生点击相关字,放大田字格,学生观察汉字间架结构,观察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观察动态的笔顺笔画,发现书写规律;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通过实物、展示平台放大学生作业,指导学生评价、改进。

[借助信息技术,巩固识字,指导读帖:分析间架结构,观察偏旁在田字格里的合理位置,发现笔顺规则,通过作业评价落实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二)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深入理解

课文包罗万象,所描写的内容有许多与本地生活相差甚远,小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再现实际场景,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词句,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具体的生活情景,丰富学生的语感。

如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下《我有一盒彩笔》词语教学课例。(执教:廖英)环节1: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

环节2:学生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画,再浏览课文,猜猜画面描绘的是课文中的哪个词语。

[借助信息技术,再现生活情景,将表象与文字联系起来。词语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化为了生活具体的场景。] 环节3: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中出现相应的词语“连绵起伏、插入云天”;学生看画面想像,有感情地朗读词语;用词语说一句话,描述画面的情景。

[借助信息技术,理解词语意思,并灵活运用词语练习说话。将词语的音、形、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词语的丰富含义。]

2、激发想像

文学作品富含想像,有些是作者独特的感受,而在生活中并不存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想像的情景,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激发更丰富的想像。

课例 人教版一年级《四个太阳》一课教学

环节1: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多媒体展示1自然段描写的情景“夏天的天空挂着绿绿的太阳,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学生观察图画,想像、体会在绿色的太阳下,“清凉”的感觉,体会作者因独特的感觉而引发的奇特的想像;有感情地朗读1自然段。

[借助多媒体,展现作者想像的情景,帮助学生想像文字描述的情景。] 环节2:学完课文后,学生想像太阳是什么颜色的,仿写一段话;实物展示平台展示学生作品,教师指导评价、改进。

[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想像的情景,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像。]

3、丰富情感

小学生生活阅历、阅历很浅,因此对课文表达的情感体会不够深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特别是视频、音乐的综合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情感积累,丰富对语言文字情感的体验。

如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下《我有一盒彩笔》“饥饿”一词教学。(执教:廖英)

环节1:多媒体展示新闻照片——1994年苏丹大饥荒时的一个情景,并播放马思耐的《沉思曲》。凄婉的音乐,叩击灵魂的惨状,令人潸然泪下。

[借助多媒体,音乐、画面、文字、教师讲述想结合,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饥饿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体会饥饿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同情。] 环节2:看画面,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小节。

[借助多媒体,音乐、画面、朗读有机结合,丰富朗读的情感,培养语感。] 环节3:多媒体展示句式,学生分小组创作诗歌。

[借助多媒体,抓住学生情感迸发的契机,激发创作热情,将情感融于字里行间。]

4、拓展思维

课文承载的信息量有限,学生的理解、体会等受到局限。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查阅相关信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深入学习课文。

(三)信息技术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1、再现生活情景

1-2年级学生在写话学习起步阶段,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展现生活场景,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描写事物。

2、提高修改效率

按课标要求,3-4年级学生有条件应学会键盘打字。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与计算机教师合作,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写文章、修改。语文教师应借助大屏幕或网络教室的交互机,借助计算机错别字、语法检索功能,指导学生快速修改习作;还可以借助网络教室的交互机,指导学生交换习作,相互修改。

(四)信息技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其核心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从探究——研究,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语文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密切合作,形成教学群体,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高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1、收集信息

在确定研究选题后,需要大量的信息调查,咨询、实地调查等费时费工,并且所收集的信息十分有限,不利于研究的深入。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大量查阅信息,收集更为丰富的相关信息。

2、处理信息

收集的信息多而杂乱,用笔摘抄、归纳、整理,效率很低。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筛选、编辑材料,如文字处理、图表统计、影像剪辑等,形成立体的、丰富的信息库。

3、创造信息

撰写研究报告时,在信息库的基础上,插入、修改或重新整理研究成果,提炼研究精髓,生成新的文字、图表、影像等综合性的报告,创造新的信息。

4、实现共享

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互连网,传输到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经逐渐普及,但不免产生许多误区。这不但不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反而阻碍了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使用信息技术。

1、正确定位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只是辅助教学手段。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全面达成计算机课的目标。

2、适时适当

篇3:小学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依托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尤其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创造和渲染气氛, 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耳濡目染, 受到熏陶。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就能使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效果。当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时, 不仅能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 化无声为有声, 化静为动, 而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例如, 在《快乐的早晨》一课中, 我借助课件展示一幅恬静的春晓图:一片葱苍茂密的树林, 透过林隙, 晨曦微露, 万籁俱寂, 偶尔一两声鸟鸣。此时, 笛声悄然响起……经过这样的前景导入,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笛声所创设的意境当中。这种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使学生如临其境, 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美感, 从而也对音乐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依托信息技术丰富想象,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中, 当情境的再现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时, 教学就显得更加游刃有余了。运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音乐意境, 将抽象的音乐通过具体而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 帮助学生搭建了“想象”的桥梁, 将音乐中含蓄的感情外化为具象,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在理解意境的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 更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例如, 在《快乐的早晨》一课中, 我先尝试让学生听音乐, 感受音乐, 谈音乐, 可是初听时很多学生对音乐中的形象很不敏感。针对这种情况, 我尝试将一段从《动物世界》中截取的动画与音乐配合起来:清晨, 鸟儿醒来, 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 动物们从睡梦中醒来……当音乐与动感的画面相结合时, 低年级学生想象的翅膀一下子张开了, 纷纷发言, 好不热闹。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 将《快乐的早晨》的音乐又播放了一遍, 并对学生说:“同学们, 谁能试一试, 把你听到的音乐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或是把你想象到的内容通过图画表现出来?”瞬间, 课堂成了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舞台。

依托信息技术开拓视野, 拓展学生音乐学习的空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课堂将不再是学生获得音乐的主要渠道;音乐教学也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一点音乐知识, 还要更精心地指导学生去创造自己的音乐生活。因此在每堂音乐欣赏课上, 我都让学生先把他们搜集的相关的音乐家、音乐创作背景及各方面资料做一些介绍, 然后再总结归纳, 使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又开拓了音乐视野, 拓展了音乐学习的空间。

篇4:小学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移动存储设备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49-02

1 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向大众化发展。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完成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地区环境的影响,学生之间在对信息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了解和使用上普遍存在差異,这就造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难题。以往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是课堂内以教师讲解和简单操作为主,其效果不佳,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2 使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

使用网络开展课前预习 教师和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课前要了解自己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等其他资源设计教学提纲课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制作视频,并将资料上传到学习交流平台上,告知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主动到平台上下载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应该主动下载平台上的资源,课后抓紧时间预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教程或者利用辅助平台。

如在讲解窗口大小的调整时,课前先准备好一幅公园的图片,然后调整好窗口的大小,让它仅仅显出公园中的一小角。上课时打开这张图片,然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一下美丽的公园里都有什么。学生踊跃回答,在他们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边说边调整窗口的大小,让公园里的内容逐渐显现出来。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品德教育——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爱护美丽的家园。学生也通过网络方式的课前预习,对教师将要传授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

使用网络进行课堂活动 课堂的讲课过程是考查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的课堂活动,目标就是帮助和解决学生在课前预习碰到的困惑,或是课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相互学习,最终将所学知识加以整体运用。学生在课中积极提出自己在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其他学生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来解决。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可以将本堂课的整体内容再讲解一遍,并重点圈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重点、突破难点。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教师针对相关知识点完成讲解之后,促使学生针对知识进行讨论以及分析。

如给学生讲解字体颜色设置的时候,课前先在写字板里输入一段儿歌,然后把字体颜色设置成与背景色一样的“白色”,上课时说给大家变个魔术,把这段文字选中或者改变字体颜色后,儿歌出来了,学生看了认为很神奇,这样就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再讲解知识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完成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课前、课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类,之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可以5人一个小组,将问题分配给每一个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和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以小组间研究成果展示的方式分享各小组的成果,教师从中做相应的总结即可。

3 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网络条件的制约,会导致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而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教师也会因为没有了在线学习平台而无法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和进度。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移动存储设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将本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告诉学生,并将课堂的主要时间用来解决学生课前、课中遇到的问题,根据知识的贯穿和问题的解决,及时跟学生进行沟通,并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的教学活动[1]。

如在教学指法过程中,利用移动存储设备载入游戏,带领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比谁的成绩好,或者让学生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上档键、光标键、退格键的作用与使用。另外,教师要根据这一堂课学生吸收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游戏方式学习的,学生应该定期进行整理和归纳,借助相关的有效资料进行复习和巩固。

使用移动存储设备进行课前预习 课前的预习和准备主要是为了学生自主学习做铺垫。考虑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多学生并不是都可以上网,时间上也不能统一,距离真正实现在线学习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影响课前学习资源的发送及平台的使用[2]。在需要讲述知识点的时候,根据小学生特点,教师加入一些趣味性、游戏性的内容,事先将制作好的教学课件或者视频教程刻录到光盘或者复制到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中。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条件限制,家里没有网络,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拿着制作好的课件光盘或者U盘回家观看学习。

同时,使用简单易懂的手法,促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从而使学生爱学、好学。如讲解复制粘贴命令时加入一个“复制文字口诀”:操作之前要注意,先选文字别着急;选定文字点复制,然后别忘定位置;定完位置选粘贴,立刻印出所选字;还有两个快捷键,Ctrl+C、Ctrl+V帮助你。这个口诀琅琅上口,学生一学就会,然后根据口诀讲解知识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了,而且也愿意学。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点的需要完成相关教学课件以及视频教程的设置,也可以帮助学生准备更多的学习资源,如文本、图片、模型等,存储到相关移动存储设备中,用以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

4 结束语

目前,随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加大普及率,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完成教学。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得到培养。笔者认为,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学生和教师之间会有更多的交流时间,通过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学习水平,可以开展个别辅导,提升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依托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并不是非得在有网络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可以利用移动存储设备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梦.“翻转课堂”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数字教育,2015(1):73-77.

篇5:小学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个方面。前者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与拓展。抓好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频繁的,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这无形当中就加大老师的工作量,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较好的使用信息技术,应该说工作起来会相对轻松的。因为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给予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在教学中,情景的再现是通过电教媒体来实现的。不使用电教,就很难直观地再现情景,没有情景,就不能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如在欣赏《大河之舞》时,只靠单纯的讲解,单一的去听,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我把《大河之舞》的舞蹈视频搜集下载,把踢踏舞的定义和介绍做成幻灯片,讲课前,先做简单介绍,请同学们对《大河之舞》和爱尔兰的踢踏舞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再播放《大河之舞》的舞蹈视频,同学们看得心醉神迷,我趁机提出问题,你欣赏了《大河之舞》后的感受,大家带着问题又欣赏了一次,结束后同学们踊跃举手回答:欢快热烈的节奏;激昂的旋律;宏大的舞蹈场面等等。通过视频的欣赏,使同学们对《大河之舞》这部结合爱尔兰舞蹈、音乐与歌曲的盛宴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对《大河之舞》很是喜欢,借此机会,老师又把踢踏舞的基本舞步的视频播放,同学们带着对踢踏舞的喜爱之情

篇6: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德江县青龙镇第一小学 田小萍

教育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态都要现代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教学,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目动化、增强艺术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内容美的能力

美术作品的内容美是指艺术家通过塑造形象,生动地再现作品中的现实生活,以及再现这一现实生活时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美术作品从其再现的现实生活看,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天文的、地理的、人文的、自然的无所不容。其中,以事物发展中的“情节”作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情节性美术作品,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内容美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美术课堂教学目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存在美术教学“专业化”的倾向,造成“只重视技能,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只见技法,不见思想”的现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特别是在欣赏课中,学生在纯洁、高尚内容的感召下,会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门对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可以给学生展示以上的情景。用信息技术制作成美术课件,在大屏幕上一一展现出来,再配上古代戏曲音乐。中国古代雕塑造型含蓄、以意传神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就一览无遗了,这不但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另外,在利用信息课件上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作品发挥想象或展开讨论,画面上各种雕塑的真实感,会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热烈的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信息技术将音乐融入课堂。有利于诱发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唤起学生的情感

良好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投入积极韵情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这种情感。信息技术可以将音乐融入美术教学课堂,音乐是流动的,他与美术具有天然内在的联系。自古以来,音乐家因画作曲,美术家因曲作画的事例举不胜举。音乐除了形象特征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情感特征。音乐具有情感性,情感具有感染性。相对于美术作品而言,音乐更容易打动人,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例如在欣赏范宽的中国画作品《溪山行旅图》,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以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作品那种巍峨、崇高的意境,随着音乐《高山流水》的节奏时而平缓、时而激越、时而悠远、时而高昂的旋律变化无穷。再加上教师语言描述的作品那种意境,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作品中所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真理、体会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7:小学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大桥镇旭照小学 王燕 ***

摘要:

信息技术将图形、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信息综合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画面给传统的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乡镇小学 教学运用 兴趣

在当今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时代潮流中,传统似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能应对了。取而代之的那就是先进的、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能实现人机相互式操作的一种信息技术。它具有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和视听技术两者的优势。多媒体课件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而我们知道,语文课程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加上现阶段的小学生学习的科目繁多,这就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变得举步艰艰了。实践证明,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教学,易使学生学起来困乏厌倦,丧失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兴趣,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孩子们喜欢的是鲜艳的图画,动听的音乐,生动的故事。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多么媒体设备的话,那必将会更大地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形象、直观、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把抽象、枯燥、难懂的语文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诱发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

一、影相教学愉悦助学。利用映相教学,可清晰地把画面任意放大或缩小在屏幕上;它可以随意主题教学,节省上课时间。能使固定的画面发生变动,增强画面感染力和直观性,变抽象的理性知识为直观的感性知识。如果找不到满意的随意主题映相,还可以自己制作,这就大大的减轻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难度。

小学二年级下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是怎么亮起来的,亮起来是啥样子,长安街的车灯、天安门城楼的饰灯、广场四周的彩灯、环行路、立交桥、街道上的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橱窗灯、广告灯......。通过映相演示,把文字的东西变成了立体的图像,学生就像看动画片一样愉悦的学习,活跃了课堂,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多媒体技术,介绍背景不可替代 学习一些历史性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既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同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老师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独白语言。即使老师讲解得较详细,也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地认识,而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那么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学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7课《古诗两首》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向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和杜甫,以及古诗所描写的意境,不管你讲得有多么详细,不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他们的人物形象,当时的衣着、神情以及古诗所描写的动、静、神奇的景色,生动可感的画面、文字和直观可悟奇妙景观,因为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理解得更快,他们能从画面中体会到“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疑是”的宏伟奇观。从而体会出祖国山川之壮丽,使人肃然起敬对古诗人神笔而惊叹。

三、多媒体技术,诱发情感共鸣

“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语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譬如二年级下册第9课《日月潭》,这是一篇描写我国台湾省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的课文。在教学时,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图,让学生感知日月潭的神奇与魅力,接着放映一组组彩色幻灯片和动画片,带着学生做一次日月潭的想象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揭示其日月潭的奥秘:清晨,薄雾笼罩,晨星、灯光隐隐约约倒映在湖中,湖光山色,浑然一体。中午,太阳高照,就是一副明丽的山水画。要是下起蒙蒙细雨,那日月潭就成了“童话中的仙境了”。使学生感受到有这样的人间仙境,令人神往。最后再出示几组影片,介绍黄龙、九寨沟、龙池的风景名胜。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抓住了课文中的形象,把学生引入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四、多媒体教学,思品教育独特高效

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文,老师将从网络下载的周恩来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欢快片断搬到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为银幕上的场面兴奋和喜悦,每个人的表情随着屏幕上的情境变得喜庆,教室里会随着屏幕的欢声笑语、周总理的慈祥笑容而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五、录音教学方便有效。

录音教学是最简单的一种手段,在教学时可用它播放标准音,进行听力训练,音乐欣赏等,使学生从听觉上充分获得学习的乐趣。

教学二年级下册18课《雷雨》一课时,为了体现夏天下雨时风雨交加的情景,在教学前,把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真实地录下来。这样,在课堂上,雷声霹雳,风声呼呼,雨声哗哗,不但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到了下雨时的情景。

六、摄影教学形象、激情、逼真。

这在教学中不经常使用,但教学效果特别好。它将画面、声音集中一体,做到了视听结合,使学生通过看录相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更多地了解古今中外的知识,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如在辅导《我们的校园》作文时,学生对天天生活和学习的学校很熟悉,但让他们写写我们的学校时,总是不知道如何写起,不知道该怎么写,写些什么,采用什么顺序去写等困难。课前,我就使用摄影机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我们整个校园录制下来,在作文课上展示给大家,学生一看惊呆了,原来我们的校园如此美丽,通过录像的呈现,学生作文的难题得到了高效的解决,这种直观的呈现是教师用语言很难呈述清楚的,教学效果也是其他手段难以比拟的。

七、DVD教学丰富多彩。

在我们的生活中,DVD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完全可以用它让我们的课堂也丰富起来。现在提倡教学资源共享,有很多教学中的难点我们是无法简单的向学生讲述清楚的,在过去,讲不清道不明也就算了,而如今,我们可以向其他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如此,他们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走进我们的课堂,把他们好的讲解通过DVD呈现给大家,精用活用,专家的课堂也就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让学生聆听专家的讲解,我们就轻松多了,课堂也简单了许多。

显然,多媒体教学并不仅仅只是以上几种,以上说的不过是常见的几种。其它的如教学唱片、唱机、闭路电视、无线话筒、电影放映机等,这些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会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运用,为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大展宏图。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法》

篇8:小学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1. 信息技术与创设情境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 就没有智慧和灵感.然而, 兴趣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在教学中, 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表、声音、影像等方式展现各种情境, 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 并能够进而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 教师可制作一个汽车行驶的马路场景, 先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去统计各类车辆的数量, 当车辆越来越多时, 学生会手忙脚乱, 统计失败.第一次统计失败以后, 学生小组间讨论其原因, 后经大家的交流决定人员分工统计, 并用“正”字统计法统计.当然统计的结果会既快又准确.

2. 信息技术与突破难点

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学生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也必须会有一些较为枯燥的讲解, 这些抽象的东西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可以理解的表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图像演示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课本提供的例图有限.如果只依靠课本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片面理解.且课本中的“天平”并不是学生生活中所常见的天平, 缺乏时代感, 难以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联系.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可在互联网上下载图片, 让学生在大量的图片对比中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 信息技术与激发兴趣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课, 当课已近尾声, 学生普遍比较疲惫时, 本人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和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 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 有三只小猴子.第一只小猴子坐在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 第二只小猴子坐在一辆椭圆形车轮的车上, 第三只小猴子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 但车轴不在圆心位置.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猴子们被车颠得一上一下, 学生开怀大笑.这时,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们为什么会感觉颠簸?在讨论中就很容易地运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之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 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中平稳前进.通过演示,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进一步认识, 而且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4. 信息技术与建构知识网络

数学知识前面联系紧密, 逻辑性强.在复习整理时, 同学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是零碎的, 不成体系的.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将这些散乱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复习整理时, 为了解各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它们之间的面积转化, 设计如下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长方形, 学生说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 画面上的长方形的一角 (直角三角形) 从一边被割下拼补到另一边, 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长方形的长, 高是长方形的宽, 由此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再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这样就很容易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由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最后再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相同的梯形, 学生很容易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上下底的和, 高就是梯形的高, 由此得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这样直观生动地整理复习, 使学生既容易记住了公式, 又加深了对知识之间内部联系的认识, 有利于形成知识脉络, 完善认知结构.

5. 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

教师经常使用Powerpoint等工具将学习的内容制成简易课件, 特别是一些以自学为主的课题, 利用多媒体具体生动地呈现自学信息, 同时把问题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显示出来, 有效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 引起学生研究的欲望.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学习,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 在学生自学书本上的知识后, 本人制作了“我来闯关”游戏课件让学生进行自主测评, 学生如果选不对指定数的倒数, 计算机会有提示, 选对就能进入下一关.闯过关, 课件会显示鲜花和掌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提高了自主学习的实际能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掌握自学方法, 善于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并学会了对自主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等等.

又如口算练习, 教师可以利用电脑中的函数编写算式, 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 当学生说出答案后, 电脑可自动地判断对错.还可以设定答题的时间, 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训练了自身的计算能力

篇9:小学作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学生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学生共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

1.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由于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因此很多小学生虽然置身现实生活中,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难以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课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

2.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怎样写的难点,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由于再现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还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季》时,让学生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于是,我播放了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果园,有麦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争着说,“我到果园里寻找去秋天,我发现了黄澄澄的梨,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 “我到果园里寻找去天,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 紧接着我说:“我们大家发现秋天有这么多颜色,我们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学生的思维的到了充实和发展,学生开阔了思路。

3.大量、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Internet下载与学生作文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改变评改方式,提高评改质量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

“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于是,我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初成作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用复印机将其复印在投影胶片上(或利用复印机缩小复印的功能将其制成幻灯片)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同时,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倍。

篇10:小学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摘要】:近年,新课标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所谓情感教学,指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感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在常人眼中这只是一个教副课的老师,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小角色,不会被学生所关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因为不是重点考试科目,也可能不会被学生所重视。但是这并不是老师不负责任的理由和借口。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如何将情感融入课堂,这是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经常思考的问题,每次备课的时候,都在认真思考,材料的选取都经过一番筛选,教学设计和任务的设置也都经过仔细的琢磨,虽然设计的时候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然而课上过之后却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满意,直到对信息技术课中情感的融入有了新的认识,才发现原来信息技术课可以这样设计,情感可以这样融入。

一、爱在课堂,心系学生

多年以前我们当过学生,所以我深知,想让学生喜欢一门学科的前提是:当他喜欢上这位老师,那就一定会爱上这门学科。所以在课前我都会充分准备,备好课,做好教学设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立体,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有时候自己做一个flash小故事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让他们在笑声中明白,老师是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的,为他们付出很多,只希望他们能学到更多!

二、爱相随,知相伴

信息技术课上,有时候我也会随机通过一些网上热点新闻事件来引发这些小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事件的一些关注,用爱心与责任心去培养他们真正、善良的品质,充满理想、积极进取的乐观情绪,严肃认真的学习精神,宽容豁达的处世态度,使他们成为有高尚品质与道德的人,对社会有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那天是父亲节,课堂上我精心从网上挑选了一些父亲节的视频,有一段是筷子兄弟拍的微电影《父亲》,最后放结束歌曲时,很多同时都在流眼泪,看完我让他们表达对父亲的印象和想法,有些平常内向、不爱表达的学生,都声泪俱下,让我感受到他们内心对父亲深沉的爱。让我更加明白了信息技术老师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希望我带给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对这些几年后步入高中或是迈向社会的小学生一些人生的启迪和指引!

三、尊重学生,平等交流

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如果老师不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他对学生的教育就会使他和学生之间筑起一堵墙。李镇西老师在他的论著《爱心与教育》中提出: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能让学生具备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对学生具有了真诚的信任和尊重,学生会感到人格的尊严,又会对老师产生朋友般的信赖。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真心付出。而且我面对的都是10岁左右的小学生,有些学生思想还很单纯幼稚,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我不会摆出老师的架子来,而是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和他们谈,让他们觉得我是亲切地,没有距离的。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可以让他们自由民主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不管想法、观念是否认同,我都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有时候甚至由学习讨论到游戏的问题,我也不会避讳,和他们一起讨论、交流。

四、批评也是一门艺术

批评和表扬是广大教师尤其是老师管理学生的两种基本方法。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是帮助学生改正缺点错误、控制不良心理行为的一种必须的有效手段,它从反面肯定了思想德育工作的要求,起着表扬无法替代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批评学生很容易,但真正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并非易事,如果批评的方式方法不当,不但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五、专业相帮,友情相助

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刚开始是新鲜、刺激和好玩的,时间久了,让学生深入课程中的知识点,让他们学习具体的课程,比如上建立文件夹这一课时,学习文件夹的复制粘贴重命名时,就会令他们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在上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找出一个他们的数学难题,让他们在网上通过搜索寻找解题思路,让他们明白,信息技术不是乏味的理论,更是能帮助他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良师益友。同样,信息技术课也是对他们帮助很大的,所以私下里总有我和学生建立朋友般的感情,他们也会和我说一些心中的秘密,学习中的一些困难,和同伴的一些不愉快等。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老师,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我热爱自己的岗位和职业,看似不重要的副课,其实只要我们不把自己当成“教书匠”,而是

把自己看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育德精神引路人,用我们老师的爱的甘泉,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去滋润每位学生的心灵,开出灿烂的希望之花!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全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11:小学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代写论文提供 写手上传

摘要:目前我国义务阶段的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就要实现由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性学习”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进行创新与实践,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将“探究性学习”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现代教学的趋势,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关键字: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小学信息技术的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探索的激情,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聪明才智就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具体的学习生活实际,教材的安排等设疑激趣,将学习任务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到相关的问题情境中,驱使学生进入思维状态,让学生通过任务明确探究目标,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注意为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学习水平高低不等的学生都有自己可以选择的内容来进行探究学习,也可以激励学生像上楼梯一样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插入图片》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选择或依次完成:(1)、插入四张你喜欢的图片;(2)、有目的地插入一组能表达自己思想的人物图、风景图等;(3)、精心地设计和挑选,插入的一组或多组图片有一定的主题,美观、艺术。

2、激趣诱导法。“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设计的一些引人入胜的实用课件创设情景、设置疑问,或通过玩游戏、找方法、找规律、做比较等,让学生开展比赛或上台表演,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如练习打字时,让学生通过打字游戏提高打字速度;学习复制,让学生探求多种复制方法进行比赛;在《金山画王》中试着找规律;简单的、与前面知识有联系的学习内容,激励学生自己探究,尝试操作,并演示给大家看。

3、“空白”发现法。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重在实践操作,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计算机的功能又十分强大,一种操作往往有多种方法,各种软件还自带帮助。根据教材要求和教学实际,给学生留一些知识“空白”,让学生自由探究未知领域,完成课堂的扩展内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钻研奥秘,获得意外收获,享受一种探索的乐趣,培养探索的精神。如学习“microsoft word”时让学生自己根据帮助或鼠标提示自由学习老师介绍之外的其他的更多的工具按钮,自学“自选图形”部分的内容。

4、解决实际问题法。信息技术课,要求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搜索、整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解决一些与学习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激发其浓厚的探究兴趣。如教三年级学生在电脑上写日记;四年级用电脑创作艺术画,学习《图形的缩放》一课,给妈妈设计一条围巾或一张桌布;五六年级学习网上搜索,让他们搜索一些写作文、解应用题的技巧和方法,借助网络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给自己录制歌曲,查找学习资料,查看天气预报,看新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等等。

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通过“学、思、疑、问、探 ”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教师则进行引导和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多方联系,大胆询问,勇敢尝试,最终自己解决问题,实现探究目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兴趣、自学探究。学生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指导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质疑,课中探讨解疑,课后延伸复习。学会查阅资料, 寻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多思考,多实践,对未知、未见、未懂的知识进行自学探究。

2、小组分工探究。一个比较大的探究内容,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组完成一部分,或者小组内几个人,一个人探究一个问题,最后进行组合、集中、共商、确定。这比如组织同学办电子板报,制作校园网页等。

3、解疑合作探究。就是把大家的力量聚集起来,“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合伙攻克难关,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分析透彻,达成共识。课堂上,鼓励邻座同学多商量、多讨论、互帮互学;课外,让学生自由组织互助组,促使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大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商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4、交流、集体探究。即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设想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互相学习或指出不足;选出全班最优秀的在教师机上给大家演示、交流、欣赏、展评,进行集体探究学习,激发全班同学积极上进、互相帮助、努力探究的热潮。

5、激励引申探究。在学生取得一点成绩,得到某些经验或收获时,及时给一些鼓励,恰切地进行评价,让学生多总结,多思索,琢磨反馈,举一返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促进学生再接再厉,拓宽知识面,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再深入的探究学习,追求知识的更高境界,获得更多、更大的收获。

学生的探究还可以对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究;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探究;在质疑问难处探究;还可以在事物的求新、求异、求变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多方探究,养成习惯,提高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如下:

1、养成习惯,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同学们有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就时刻培养他们自觉探究、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习一个知识,遇到一个问题,便立即开动脑筋:思索——质疑——探询——研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自由创造、积极创新,学会、会学,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人。

2、扩展思维,多方探究,力求创新。引导学生探究要开阔视野,扩展思维,放开手脚,给学生自由空间、充足时间,让学生“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例如,在学习“绘制标准图形”时,我只教给学生绘制的一点方法,让学生欣赏一些网上的作品,便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可以创作实际生活中和自己所能想象到的一切物品,力求独特、新颖、别致。

3、联系实际,进行整合,提高能力。就是尽量的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把信息技术与各科学习整合,把各科相关知识贯穿到信息技术学习之中。如讲录音机和插入声音时,让学生把音乐课中的好歌曲录下来;在讲《绘画》时,让学生画最喜欢的动、植物、花卉,用美术的思维完成这节课;四年级文字输入时,让学生写作文、输古诗等。

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也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第一目标。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竭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参考文献]

1、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何可抗

3、《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陆宏

4、《对现代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考》武健

5、《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现代化》总第72期

上一篇:校园1分钟环保的演讲稿下一篇:三年级第二课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