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立项管理办法

2024-08-07

智慧城市立项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智慧城市立项管理办法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办法

(意见修订稿)

第一章 宗 旨

为了鼓励我校学生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营造学生科技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大力促进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在校内形成支持、鼓励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机制,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 项目申请

1、我校研究生、本科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对学术科研活动有浓厚兴趣,积极要求进步的全日制在读学生。

2、学生科研项目应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学生组成小组申报,每个项目组成员不超过8人。项目负责人必须是进校半年以上的非毕业班学生,原则上不支持学生个人申报。申报组按本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申报手续,提交有关书面文件、资料。

3、学生科研项目实行导师制。每个学生科研项目组均应聘请一位教师作为本项目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原则上应由具有副高及其以上职称或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与经验、热心学生活动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申报,并在立项后带领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该项研究,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完成中期检查和项目结题的有关工作。

4、每个项目的研究周期原则上为一年,不允许提前结题,如需延期结题,必须由项目负责人提交书面申请,并注明延期原因。

5、每个学生每年最多申请一项学生项目,每个指导教师最多指导两项学生项目。

6、项目来源可以是指导教师在研项目的一部分,或学生经过调研,在工程、科技和经济领域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应用技术问题等。科研项目的选题难度和工作量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

7、学生科研立项资助坚持公正原则,倡导竞争,择优资助,实行一个项目一次申请制度。

8、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予立项申请: ①学生本人尚有未完成的立项项目;

②指导教师上一年度指导学生立项未能正常结题;

③指导教师尚有未能按期完成校级以上正式立项的科研项目;

第三章 申请范围

学生课外科技项目需符合下述条件之一:

1、能够结合我院的学科方向,研究目的、内容明确,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先进、合理、可行,短期内可望取得预期效果。

2、对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起到巩固和运用的作用,能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项目。

①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②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类);

③科技发明制作(具有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 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

B类:指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④天津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规定的项目。

第四章 项目管理

1、每年的项目申请及审批时间为10月。申请科研立项的学生需填写《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生科技活动资助项目基金申请书》,并由指导老师初步评定其项目的可行性、实用性以及新颖性。本系负责科研工作的领导需对学生科研情况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关注,并对每个项目签署意见,加盖本系公章。

2、院科技活动指导中心根据申报项目情况组织并召开学生科研立项开题答辩会,每个项目组负责人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的介绍及回答评委的问辩,评委将根据项目的情况给予项目划分A、B、C、D四类。A类为重点支持项目;B类为一般支持项目;C类为允许立项,无资金支持项目;D类为不批准立项项目。

3、正式立项半年后,院科技活动指导中心将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一次中期检查。要求各项目组上交《科研立项项目中期评估表》,由指导老师附上意见和签字后,上报指导中心。中期检查通过后科研活动方可继续进行。指导中心还将对部分项目组进行不定期检查,检查方式为召开科研进展情况汇报会,由项目组负责人将本组的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等向专家委员会进行汇报,并回答委员会的提问。

4、项目结题时,科研成果应达到以下要求:

(1)论文类科研成果:围绕课题研究至少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学生必须是第一作者。

(2)发明制作类科研成果,围绕课题研究进行一项专利申报?,学生必须是第一作者。

5、项目完成后,各项目组须将研究取得的成果(如: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发明创造成果、计算机应用软件等)上报指导中心,并撰写全面的项目总结报告,同时填写《结题验收报告》。指导中心将依据有关条款,通过组织项目结题答辩会、成果展示会等形式对学生科研项目进行验收。

6、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作为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科研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权属于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7、项目因客观原因无法按时结题,项目负责人应向团委提交书面申请,写明具体延期原因,由所在系进行审核,加盖系章,团委审核无误后批准延期,延长时间为一年整,与下一年立项一并结题。

8、各系成立学生科技活动指导小组,抽调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指导本系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各系应对学生科研活动在时间安排、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指导教师的遴选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9、各系团总支负责组织、安排和具体实施此项工作。活动的开展范围、深度、参与学生人数、成果水平等将作为对各系学生工作量化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经费发放与管理

1、为大力支持和全面推动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学校设立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金,简称学生科研基金。学生科研基金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专项拨款,学生科研基金专门用于资助我校研究生、本科学生从事课外学术研究、科技制作和发明,用于鼓励在科研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和优异业绩的学生。

2、为了正确使用和管理好学生科研基金,设立学生科研基金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具体负责学生科研活动的立项、资金划拨和管理工作。

3、经费使用具体要求:

①学生科研立项可报销票据原则上是所发表论文的版面费、专利申请费、购买实验原材料费(发票上必须注明材料的详细名称)等与学生课题相关的票据;

②不得出现住宿费、餐饮费、食品、通讯费等;

③购买书籍、办公用品的发票,发票上必须有出具发票的商店的明细单;

④购买办公用品,或交通费只限各占项目经费的10%,如有增加,需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而定;

⑤不得出现与学生科研无关的票据; ⑥所有经费需实报实销。

4、经费报销方法

课题通过结题答辩,并准予结题的项目,立项学生将符合要求的发票汇总,贴于《各项支出报销审核单》上,填写“时间、单据张数、金额”,并在“领款人”处签字,请指导教师和各系团总支负责组织学生科技活动教师共同验收,以上工作完成后将所有票据交到团委,请团委书记在单位负责人处签字,最后到财务处进行经费报销。

所有经费报销工作一律在结题后一个月之内完成,逾期将不再办理此项工作,剩余经费将转入下一年学生科研经费使用。

第六章 奖惩制度

1、学生科技活动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科研项目成果好,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或所完成的科研项目已为较高的科研部门确认并公开发表或利用,或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视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励。

2、所有项目推荐参加校内“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相关赛事,优秀项目可推荐参加天津市及全国性比赛。

3、对审核通过参加“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立项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4、立项活动一般每年一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由校学生科技活动指导中心决定。

5、学生科研基金应专款专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退回全部或部分拨款、情节严重者给予校纪处分。

1)、科研资助经费挪作他用的。

2)、科研资助经费使用帐目不清,并不能合理说明经费去向的。3)、有剽窃他人成果或抄袭行为的。4)、报销票据不符合规定,不实报实销的。

6、所有项目完成后,将科研成果汇总上交到指导中心,负责将有关项目档案归档。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二O一二年三月十四日

篇2:智慧城市立项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六个加快”战略部署,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根据《中共宁波市委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甬党[2010]14号)、《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的文件精神,设立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为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特修订本办法。

第一条 资金来源和用途

“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由市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主要用于智慧城市重大项目引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应用项目建设,智慧城市试点、应用示范和智慧产业基地创建、智慧城市创新项目补助及智慧城市推进工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第二条 扶持原则

(一)突出重点。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创建智慧城市”的战略部署,突出扶持重点,重点支持资源整合共享、公共服务、产业带动力强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

(二)带动产业。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统筹整合。统筹整合相关资金,上下联动,政策配合,形成合力,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四)注重绩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充分发挥专项资金鼓励、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导向作用,以绩效目标作为资金使用和项目确定的依据,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和高效。

第三条 支持对象和方式

(一)智慧城市重大项目引进和建设

1、智慧项目合作引进补助

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合作项目的推进,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对于智慧城市建设重大合作项目引进补助,按“一事一议”办法,由市智慧办商市财政局确定后另行补助。

2、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应用项目建设

用于支持列入市政府重点推进范围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应用项目建设。

(1)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经市智慧办前期审核,市发改委等有关审批部门立项,由专项资金采用全额投资或者部分补助的形式予以支持。项目必须为列入智慧城市计划的项目。

(2)对于企业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由市智慧办商市财政局后确定补助方案。

3、智慧城市重点项目运营

用于智慧城市重点项目的运营费支出。

根据项目运营的需求,由市智慧办商市财政局确定运营费,项目必须列入智慧城市计划。鼓励智慧城市项目进行市场化运营,对于市场化运营的项目,应采用委托或招投标的形式确定运营主体,给予运营单位一定金额的运营费。

(二)智慧城市推进补助

1、智慧城市试点示范补助(1)智慧城市试点项目补助

用于县(市)区智慧城市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智慧城市特色试点项目建设。鼓励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基础和特点,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市民生活、城市运行、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智慧城市特色试点项目建设。

(2)智慧应用示范项目补助

鼓励开展社会各领域的智慧应用,重点支持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智慧文化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和推广价值的智慧应用项目示范推广。

(3)智慧产业基地试点补助

鼓励各地建设和培育发展智慧产业基地,重点支持智慧制造产业基地、软件研发推广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基地、智慧农业产业基地、智慧创意产业基地等试点。基地应符合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化服务配套体系完善,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等条件。经认定后,授予“宁波市智慧产业基地”称号,每家基地给予一定金额的资金补助。

2、智慧城市创新项目补助

鼓励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技术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共性技术、支撑保障的创新平台建设。

3、智慧城市项目前期研究经费补助

鼓励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开展前期研究、项目咨询等工作。

对于智慧城市试点示范项目、智慧产业基地试点、智慧城市项目前期研究经费这三类,根据项目实施的绩效情况,确定若干个补助项目,分别给予10万元至100万元(含100万元)的资金补助。补助金额超过100万的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

4、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工作经费

主要用于保障智慧城市发展报告和方案的编制、政策和标准的制定、课题研究、项目咨询和评估论证以及宣传推广、合作交流、人才建设、信息安全、项目评审和绩效评价、试点推进等工作经费。

第四条 申报评审

(一)市智慧办根据工作重点明确申报重点、申报资格和材料内容等要求,会同市财政局联合下达申报通知。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应用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报送市智慧办。智慧城市推进补助项目由符合条件的企业(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向属地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属地主管部门初审后会同级财政部门联合推荐上报市智慧办。

(三)市智慧办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会同市财政局组织人员或相关专家开展项目评审。

第五条 项目确定

(一)通过评审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应用项目报市政府确定。

(二)通过评审的智慧城市推进补助项目由市经信委网站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时间为7天。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市智慧办会同市财政局联合下达立项或补助资金文件。

第六条 资金下达

(一)智慧城市引进和建设的重大项目补助资金根据市政府批准确定方案下拨,其中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应用项目应经市智慧办同意,并向市财政提出资金申请后下达资金。

(二)智慧城市推进补助项目,根据立项文件或资助文件下拨资金。其中,对需要核查或验收的,由市智慧办会同市财政局组织人员或委托中介机构核查或验收后下达补助资金文件。

(三)市级各预算单位承担的项目应严格执行《宁波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关于印发宁波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甬财政库[2007]449号)等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拨付、使用相关补助资金。县(市)区级项目均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形式下达,获补助的企业(单位)向属地财政局申拨补助资金。

第七条 监督管理

(一)每年年初由市智慧办负责对上专项资金总体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报送市财政局,其中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应用项目在项目申报时须提出资金使用绩效目标,待项目建设竣工验收后,由市智慧办牵头负责对项目总体进行绩效评价并报送市财政局。市财政局和市智慧办应当及时整理、归纳、分析绩效评价结果,并将其作为安排以后专项资金预算的重要依据。

(二)申报企业(单位)上报材料弄虚作假、项目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一经发现,收回补助资金,并取消该企业(单位)三年内申报专项资金补助资格。

(三)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或挪用。对于违反规定,有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专项资金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追究有关企业(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八条 附则

(一)本办法由市智慧办、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篇3:智慧城市立项管理办法

武连峰:从国家的层面来讲, 政府应该如何做好运营和管理?

徐枫:我们应该通过一些建设方法使政府效率更高, 做出的事对于市民来讲也应该更实际更惠民。还有, 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城市建设离不开企业和社会的参与, 如之前提到的深圳模式等, 让整个城市能够多方参与, 然后运行地更加有效, 让整个城市的生活、人民的生活、绿色环保更好。

武连峰:周总您常把长城计算机称为中国整个信息化的国家队, 它在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请您分享一下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 长城计算机都有哪些经验和举措?

周庚申:我们集团采取顶层设计, 因为整个规划还是要依靠目前技术方面的提供来打造这么一个整体解决方案, 所以, 顶层设计是一个关键。

其次, 我们在尝试去推进一些试点的单位, 在运营服务方面接入。比如像我们打造了一个“中三模式”, 在顶层设计中我们特别强调了一个安全——信息安全, 这跟城市的安全还不一样。因为整个的智慧城市包括政府要运用智慧去运作, 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政府运营的效率问题, 同时也要关注民生包括医疗的信息化等方面, 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隐私。但在过程中我们最核心的一点, 就是每一个城市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市民的需求, 去做一个整体的规划, 同时还要同步把信息安全的规划做进去。因为很容易做出来一个漏洞百出的类似于原来做的一些数字化城市出现的网站问题, 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政府以及我们作为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者, 或者是一个技术支持者, 或者是一个运营服务商这样关心的一个问题。

如何打造一个信息安全有保障的智慧城市架构和整个体系呢?最关键的一点是创新。而我们提出来智慧创新, 不是承诺谁来做来做, 而是要把整个行业取得的相关技术都整合到一个系统里, 将其聚合后在各领域都发挥优势。

武连峰:请问中国安防的曹总, 您觉得从健康安全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安防究竟还有哪些优势可以帮助城市做好健康、智慧的运营?

曹国辉:我们始终认为城市发展需要社会资金, 我们先给它总结成几大职能, 再根据具体职能延伸出我们的体系。其中所有的子系统, 包括运营管理平台以及后期的服务, 相关的运营服务等, 实际上就是根据这些城市衍生出来的, 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的根本问题。

武连峰:接下来请徐主任从政府层面出发, 就资金来源问题, 讲讲究竟双方目前如何更好的合作, 政府应该做什么, 企业又该做什么, 才能更好地建设智慧城市。

徐枫:政府还是处在一个指导的位置上, 要健康全面的指导, 然后给多方参加者提供政策支持, 还有资金的引导。这些实际上有相关的部门再做专门的工作, 前期会很有用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建设的阶段提升, 大家还是要以一种开放的方式进行, 在整个标准政策的指导下开放, 促进全社会的参与, 可能还会鼓励市民参与。

武连峰:那从企业层面来看, 又要做哪些工作才能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呢?

徐枫:作为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我觉得在技术方面, 可能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 但是它不可能把智慧城市全部的都囊括, 这种集成的创新, 根据每一个城市不同的特点, 都应进行再创新。然后以服务为目标, 采用多种的灵活的融资模式来筹集资金。通过政府的支持, 满足市民的需求, 只有对整个过程的细节都充分的沟通、了解, 才能拿出自己更好、更实惠的解决方案推动城市发展。

武连峰:中兴的刘总, 其实过去几个月, 我和很多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聊的过程中, 大家都在讲, 政府确实钱很紧, 但是建设智慧城市, 又希望政府出钱把它做起来。那么在目前的状况下, 作为企业, 您觉得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从企业的角度来讲, 更希望政府能为企业提供那些帮助?

刘丰:从企业的角度, 不敢说给政府提什么要求, 政府就是要做好顶层规划、统筹设计, 做好评估体系、标准, 明确什么样的智慧城市才是智慧化, 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

按照八部委的文件提的很清楚, 政府的基础设施和一些创新项目比较关键, 是可以投资的, 比如说涉及到发改委提出的四大信息文明工程, 都可以由企业来承建, 政府来购买服务。企业可通过这种PPP的模式, 包括政府提的PFI模式, 来提供公共服务, 比如说我们做的一些项目有参考国外模式, 像一些基本公共服务, 就是应该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来参与, 甚至包括市民, 可能我认为还是政府起到顶层设计, 引导政策, 包括国家的一些试点示范, 然后更多鼓励市场为主体。

武连峰:周总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周庚生:政府干政府的事, 企业干企业的事。城市整个运作, 政府的功能在哪里, 刚才徐总和刘总都有提到, 就是规划。对话Dialogue第二个要搭建一个平台, 然后政府接管。至于去运营的事情, 我建议中国的企业赶紧和政府越快越好, 政府通过这个方式效率会很高, 会有一个很大的量, 会有一个规模效应, 设备方面也不会有很大的浪费, 也就是我们说的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去解决问题。

武连峰:曹总是怎么认为的?

曹国辉:像社会在做买卖一样, 有供方有需方。单独强调的需求方, 去单一的参与是不对的, 我相信应该是政府、社会、民众共同参与。因为, 民众也是需要享受这些服务的, 是最后的使用者, 所以必须要参与进来;而政府是要做决策, 有职能要发挥, 自然也要参与;我们企业是提供更得参与。但是要先界定好整个运营过程中各部分的职责所在, 比如说管理是什么职能, 管理是政府为主, 企业配合;服务的方面, 肯定是企业为主, 政府配合。所以先有针对顶层设计的方案, 再做一个细化, 然后再决定某种需求到底谁在用, 用到什么程度, 根据这个来划分, 才比较合适。

武连峰:发展智慧城市涉及到建设、运营管理, 请各位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究竟不同城市如何做好建设运营管理, 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智慧?

徐枫:第一个是精细化, 包括用云计算、互联网技术, 精细化的管理城市;第二个是第三方, 要社会多方介入, 多方运营, 按照PPP的模式;第三个是要落地, 惠民。

刘丰:这个问题很难, 从我的理解, 仅代表个人观点, 今天因为听了很多演讲, 也受了很多的启发, 今天各位专家、领导讲了很多, 我觉得主要是政府、企业和市民一起通过这种创新、整合和开放这三个词来实现目标, 这三个词, 像惠民、惠企, 第三个我觉得应该是惠服务, 政府是服务型的政府, 我觉得创新、整合、开放来实现惠民、惠企、惠服务。

周庚生:标准化、社会化, 同时确保安全为民服务。

曹国辉:第一个是要有取舍, 现在我们很多无论是政府, 还是行业做的过程中, 有的盲目, 或者是有的保守, 取舍要想好了, 要针对本地自身条件、自身特色来做。第二个是持续性, 一方面要综合的考虑这个问题, 既要考虑到科技的发展, 又要考虑到文化的和谐, 又要考虑到是不是低碳环保环境的破坏, 第三个词我说是合作, 智慧城市的建设, 一定是企业、政府还有民众多方的合作, 才能共同完成, 包括融资模式, 包括建设模式, 都是合作的关系。

篇4:31项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已立项

会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二部、国家发改委高新司、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及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专家咨询组代表,从多个方面对智慧城市标准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沈阳、银川、扬州、本溪、宜昌、盐城、北京、青岛等地代表,也从实践角度对智慧城市评价工作提出了建议和需求。他们认为,标准的制定必须接地气,可执行、可操作,总体组应该重点关注IDC服务能力评价标准、数据接入和交换标准、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标准、智慧城市安全标准的制定,研发智慧城市标准验证平台,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戴红(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工业标准二部主任)

两年多来,总体组在智慧城市标准和评价体系方面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初步建立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推动标准应用及试点示范。2015年10月,国标委、中央网信办、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提出智慧城市标准的总体布局和重点领域;从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保障等7个方面,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框架,重点推动参考模型、评价指标、数据融合等31项国家标准的立项。

二是初步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大力支撑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有序推进。按照智慧城市部际联席会议的部署,总体组充分征求各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共4个能力类、5个成效类的一级分类和36个二级分类的指标体系;会同住建、公安、交通、测绘等部门,完善各个领域的分项评价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分项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及编写格式。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化与欧盟国家、国际城市间的标准合作,推动三大国际标准组织联合制定智慧城市基础通用类标准。

“十三五”开局之初,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上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核心和急需的标准,同步推进现有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和应用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二是按照城市规模、城市特征、发展阶段以及未来需求,进一步分析城市管理者、居民、企业、评价机构的利益诉求,制定科学、有效、全面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思路,分阶段开展整体指标及成熟领域分项指标的试评价,引导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三是保持并扩大我国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推动我国现有智慧城市标准提案获得发布,积极推动中欧、中法、中德、中英等国际标准化的交流沟通与合作。

臧磊(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副组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通信标准

研究所副主任)

标准对智慧城市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吸收了106个成员单位,涵盖各个相关标准委员会、院所和企业。目前总体组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就标准覆盖的范围和主要内容而言,一类标准是基础性的,包括智慧城市的术语、总体技术参考模型等,主要构建了智慧城市的评价模型及技术指标体系系列标准。其中,整个系列评价标准的组织标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分项领域的总体框架已经立项。各个领域的基础评价指标、信息基础设施等,经过多次讨论已经有了初步成果,后续领域的标准也将逐步立项。

为了解决智慧城市多元异构数据的融合问题,数据融合标准已经获得立项,智慧城市跨系统交互、智慧城市信息与公共服务平台的标准也已形成。

同时,这些标准还需要具体的试点示范,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些标准应用到城市中去,对其进行验证,帮助城市建立评价机制,开展相关工作。在对接上,我们一方面结合863重大专项课题,把标准应用到各个城市的课题中去;另一方面,通过中国智慧城市产业信息联盟,吸引更多的产业机构和企业加入到标准制定中来,并将标准应用到产业中。下一步,总体组将与更多的城市进行标准对接与验证,继续推进国标的制定,完善相关研究成果。

刘棠丽(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秘书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近年来,发改委、住建部、科技部、国标委、工信部等都开展了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工作,已经出现了一些样板城市和创新点,今年也将有一批城市进入验收阶段。对此,我们必须要参照国家层面统一的评价技术和具体评价方案来进行验收,并且帮助他们科学有序地推进智慧城市后续建设工作。

结合国家的总体要求,总体组将选择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城市分阶段开展评价工作,根据评价情况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逐步推至全国。2016年,我们希望可以形成基本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公安、交通、住建、测绘等部门开展分项领域、分项评价指标的研制工作,这些部门的步伐走得比较快,各个分项评价指标将会在近期完成;在初步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后,我们将选择4-8个城市进行试评价,以验证指标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制定智慧城市的整体指标、分项指标,选出约40个城市,作为第一批样板示范,并出具权威的评价报告,形成稳定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2017—2018年将在全国范围推广整体指标、分项指标,完成百个智慧城市评价试点,全面支撑国家智慧城市部际协调工作组的相关工作,并形成年度评价报告。2019-2020年,统筹开展综合评价标准的全面应用与实施。

在城市选取上,首先根据城市的行政区划及分布特点选取;第二,各部委可以从自己的试点城市中选取推荐;第三,城市可以通过当地主管部门自主申报,经专家组评选确定后上报国标委,与其他城市共同参评。

nlc202309091137

目前,共有9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率先完成第一稿,随着分项指标制定工作的完成,整体指标将逐渐形成,对于相互交叉融合的指标,我们会进一步融合成大的综合性指标,并给出具体的评价流程。

万碧玉(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副组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住建部自2012年开始共开展了277个试点,工信部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公布了两批信息消费试点,科技部和国标委2013年在20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示范工作,发改委2014年发布了80个信息惠民试点,国家测绘局于2012年在数字城市地理信息空间基础上提出了9个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平台试点。综合来看,这些试点主要偏向于二三线城市,地级市以上城市超过60%,四川、湖北、安徽、江苏、吉林、北京等地的建设情况较好。住建部三批试点总共有3600多个项目,大部分倾向于社会投资PPP模式。

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总体组在国标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ISO、IEC、ITU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例如,担任ISO TC268 SC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专家在SC1全会上的新国际标准提案《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数据交换与共享指南》获得通过;主导推动IEC/SEG1(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并承担了该组织的联合召集人、5个工作组组长的重要工作,2015年推动该组织成功升级为智慧城市系统评估委员会;承担ISO/IEC JTC 1/WG 11(智慧城市工作组)召集人、秘书职务;组织国内专家参与ISO/TMB/AG SmC智慧城市咨询组活动;基于国内现有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成果,牵头组织专家向JTC 1提交两项新国际标准立项建议《智慧城市ICT技术参考框架》和《智慧城市ICT评价指标》,得到了JTC1主席和各国家成员体的高度认可。与欧盟、英国、法国等国家在智慧城市参考模型标准、数据概念模型等方面积极开展沟通合作,探索共同推动相关国际标准立项等工作。

唐斯斯(智慧城市部际协调工作组秘书处代表、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副秘书长)

201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发改委、科技部、住建部、工信部等25个部门联合成立了智慧城市部际协调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的高技术司,中央网信办列席每次会议。一年多来,我们主要做了几件事情,第一,2015年召开多次联络员会议,多个部委在发布通知前都在会上进行过协商,让很多内容不再重合发布,达成了共识。第二,推动开展了中央地方的重大问题研究。现在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出现群带化,比如“一带一路”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怎样发挥智慧城市对国家战略以及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是下一步应该重点考虑的方向之一。

目前,我们正在准备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白皮书的撰写,这是第一次几十个部委联合开展工作,在优秀案例遴选上,今年主要以行业和领域为主,综合性案例比较少,该白皮书预计上半年对外发布。智慧城市部际协调工作组第一次部长级会议也将于2月底召开,未来3年的智慧城市工作重点将在会上确定,部委分工也正在起草当中。

评价标准对于智慧城市建设非常重要,其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往往都是由评价标准体系缺失造成的。对此,我有几方面的建议。第一,制定评价标准时,要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在操作层面,帮助不同地区找到适合自己的标准,客观反映其建设成果。第二,评价体系应该体现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例如新型智慧城市,要考虑其与原来的智慧城市有什么不同,这也能反映出国家层面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和引领性目标。第三,考虑好试评价的数据从哪里来,是地方申报,还是通过其他渠道采集?是否可以考虑由总体组牵头,多个部门联合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数据库或可释放平台,对不同区域的建设情况进行展示。

(本文图片由栾梦雨拍摄)

篇5:智慧城管让城市管理变得

市委书记王辉忠视察智慧城管中心。

市智慧城管中心指挥大厅

4月5日傍晚,天一家园小区发生水管爆裂,水柱喷到2层楼高,有市民

通过新浪微博@甬城智慧城管,市智慧城管中心坐席员第一时间查收了该条微

博,立即进行派遣。10分钟后,自来水公司抢修队员赶到现场,采取紧急措

施。一起城市管理的突发事件,就这样在微博“直播”中处理完成。甬城市民发现,智慧城管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智慧城管中心昨揭牌

“经过300天的日夜奋战,历经前期筹备、研发部署、联调试运行,智

慧城管已初露端倪。”昨天下午,在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揭牌仪式上,市城管

局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

据了解,智慧城管的前身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简称数字城管)。我市于2

006年在江东区进行试点,2008年8月建成了市六区二级管理平台,初

步形成了数字化管理模式,经过近三年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暴露

出了管理缺位等问题,为了弥补不足,同时根据我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总体战略

构想,提出了建设智慧城管工作目标。简而言之,如果将原来的数字城管作为

1.0版本的话,那么智慧城管就是2.0的升级版,当然这个升级并不是1

+1=2简单的量的扩充,而是对数字城管在充分保留原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从体制、机制以及技术层面上进行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提升和拓展,从而形成

更加全面、更为稳固、更有效能、更重制约的城市管理发现、协作、处置、监

督相结合的全新管理模式。

据市智慧城管中心主任黄毓琳介绍,智慧城管一期项目建设经历了项目前

期、软硬件研发部署、调整试运行三个阶段。在项目前期阶段,他们积极开展 调研论证,先后与微软上海、北京数字政通等十余家单位进行交流对接,不断

完善技术设计,形成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并最终通过专家论证会论证,确定了

整个智慧城管项目的两期建设规划。

在软硬件研发部署阶段,智慧城管重点把握研发进度,坚持“边建设、边

应用、边出成效”原则,完成了对原数字城管的升级改造,初步开发了以统一

视频监控系统和业务办理系统为代表的五大支撑体系和四大应用系统。同时,首次引入智能管控手段,强化人机结合,打造非现场管控模式,通过新建网站、短信、微博等服务互动功能,增强问题发现手段,提升公众服务能力,逐步形

成了市区同一系统平台,两级部署应用的格局。在调整试运行阶段,通过深入

一线走访,查找总结各类软硬件问题,通过派驻技术人员等方式到各区掌握系

统运行问题,制定解决时间表,统一落实反馈,目前已解决优化各类问题30

0余个,初步达到试运行目标。

让城市变得更聪明

据市智慧城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智慧城管是数字城管的升级版,因此数

字城管原有的特点,诸如万米网格化管理理念,以及事、部件分类处置办法等

一概保留,同时根据宁波自身特点进行了细化提升。智慧城管相对于数字城管 的特色和优势简单可以概括为:一体统筹实现集约共享、二级协同实现无缝处

置、三项同步实现过程可控。

首先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共建共享,着力推进城市管理资源集约化。为避免

重复建设,节约资金,智慧城管建设以“立足自身,争取共享,做强专网”的

建设思路,加强部门对接,目前已整合共享包括公安视频在内的监控资源46

70余个,工商企业征信资源46万余条,基础地理信息2430平方公里,全大市机动车车辆信息资源100余万条,初步实现了与公安、工商、规划等

部门资源的共享共用。同时,新增固定视频监控191个,(其中高清探头8

4个),车载无线视频58台,车载GPS定位1200余辆,单兵168套,并细化城管通、处置通、执法通等终端使用功能,整合新增终端设备800余

部,努力打破原先局部的、间断的信息监控格局,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动静

结合、主次相宜的覆盖模式。

同时,智慧城管通过“二级协同”模式突破管理局限,着力推进城管问题

处置协同化。根据现行管理体制组建了智慧城管市、区两级协同网络,市级共

59家网络协同单位首次纳入城市管理协同范围,各区参照市级模式,确立了

250余家网络协同单位,建立了“市级监督考核,区级受理指挥,网络协同

处置”的城市管理体系,提升了智慧城管“实时信息采集,实时措施跟进,实

时效果反馈”的工作效能。

另据了解,智慧城管通过“三项同步”实现了对城市管理运行过程的可控

化。一是实施感知同步,提升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能力。通过智能管控、车载移

动视频、固定视频、单兵便携移动视频四力合一,使信息采集从徒步巡查向与

全街景视频采集等相结合的方式转变,督岗形式从定人督岗转变为电子督岗。

二是过程控制同步,提升第一时间处理问题能力。以万米网格城市化管理为依

据,融合了GIS平台实现城市管理队伍的空间化、可视化,及时掌握市、区

城管系统及城市管理各网络协同单位工作人员和车辆在岗情况,实现科学调度、指挥。通过业务办理系统,全面掌握每个问题从发现、处置到解决全过程的控制,使事部件问题在规定时限内结案。三是信息分析同步,提升第一时间研判问题能力。通过数据分析,清楚掌握分对象、分时段、分路段的问题发生率、问题重复率和问题处理率,有效推定管控的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内容,促进领导决策更加科学,让城市变得越来越聪明。“智”管城市“慧”及民生 笔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智慧城管实施之后,城市管理逐步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应对”转变。问计于民、问策于民、问智于民,根据住建部标准,结合宁波实际,将障碍物、公交站台、交通隔离桩等小类纳入拓展类管理中,在实际工作中,以养护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将窨井盖维护小类分设了七种情况,并分别设置不同的标准,切实从处置、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实现社会共同治理。从服务功能上来讲,逐步从“单一薄弱”向“多元实效”转变。在机制上

相融合的有力实践,除了24小时的热线服务外,甬城智慧城管微博也在发挥

着24小时与粉丝互动的作用。为百姓发布平台集聚的资源提供实在的公共服

务:例如发布雨天路面坑洞分布图及坑洞维护进展督办图、公厕分布图等。举个例子来讲,智慧城管能让城市从“信息闭塞”走向“共建共赢”。今

后,文明城市创建日常性测评工作将紧紧依托智慧城管平台,并将问题比较突

出的项目列入智慧城管事部件标准内,进行全面的监管。夜间施工扰民问题将

与相关部门“共建”,一些经常性未经批准的工地施工扰民的施工单位和建设

单位将被纳入黑名单,并在文明工地评比中纳入评价体系。数据共享方面还将

继续与市工商深入对接,扩展企业征信系统内容,共同监管企业合法征信行为。

据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智慧城管目前仍处于建设过程中,下一步要

提高多维型发现问题的能力,让老百姓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是城市管理迫切要解

决的核心问题。要在人工信息采集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整合公安交警视频资源

力度,提升智能发现分析问题能力,实现人机最大化结合。在完善一期建设的

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稳步推进二期项目启动,并引

入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增添平台的智能化构件和智慧化成分,拓展完善智慧

篇6:智慧城市立项管理办法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2-12-05 发表评论>> 中国网12月5日讯 据住建部网站消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今日发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办法规定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应具备四个条件,试点范围包括设市城市、区、镇。以下是全文:

一、总则

第一条 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为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中的综合应用,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指导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实施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范围包括设市城市、区、镇。

第三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成立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实施工作。第四条 试点城市(区、镇)人民政府是完成当地试点任务的责任主体,负责试点申报、组织实施、落实配套条件等工作。

二、申报

第五条 由申报城市(区、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申报由城市人民政府直接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

第六条 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

(二)已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

(三)已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如已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四)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组织管理。第七条 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需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请文件及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推荐意见(签章)。

(二)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应体现以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理念,明确提出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和重点项目。

(三)智慧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具体内容:

1.基本概况。包括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现状,社会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情况等。2.可行性分析。包括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需求分析、基础条件和优势分析及风险分析等。

3.创建目标和任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照《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提出合理可行的创建目标和建设任务,以及建设期限和工作计划。

4.技术方案。支撑创建目标的实现和服务功能的技术路线、措施和平台建设方案。5.组织保障条件。包括组织管理机构、相关政策和资金筹措方式等。6.相关附件。

三、评审

第八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组成国家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城市规划、市政、公共服务、园林绿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

专家委员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审,并负责智慧城市创建的技术指导和验收评定。

第九条 评审程序包括材料审查、实地考查、综合评审等环节。评审专家组从专家委员会中抽取专家组成。

(一)材料审查。专家组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审查。

(二)实地考查。专家组对通过材料审查的城市进行实地考查,考查内容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水平、保障体系和建设基础等,并形成书面意见。

(三)综合评审。专家组通过查看申报材料、听取工作和试点实施方案汇报、听取实地考查意见和综合评议等程序,对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进行综合评审,并形成综合评审意见。

第十条 综合评审意见报住房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审批,批准后的试点城市名单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上公布。

四、创建过程管理和验收

第十一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与试点城市(区、镇)人民政府签订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明确创建目标、创建周期和建设任务等内容。

第十二条 承担试点任务的责任主体要明确创建工作行政责任人,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试点工作实施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实施工作。第十三条 试点城市在创建期内,每年12月31日前向住房城乡建设部提交自评价报告,说明预定目标的执行情况。根据自评价报告,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实地考查建设工作进展,并形成评价报告。

第十四条 创建期结束后,住房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依据创建任务书组织验收。对验收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未通过验收的允许进行一次限期整改,整改结束后组织复验收。

第十五条 评定结果报住房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领导小组核定后,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上公示,公示期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命名其相应等级的国家智慧城市(区、镇)。

五、附则

篇7:建设智慧城市 创新社会管理

按:9月15~16日,国际城市论坛2011年年会在北京市朝阳区规划艺术馆隆重举行。论坛以“建设智慧城市,创新社会管理”为主题,发布我国首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9月15~16日,国际城市论坛2011年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论坛以“建设智慧城市,创新社会管理”为主题,发布我国首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围绕论坛主题,与会领导和专家分别从科学执政看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城市变革与城市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着力点等方面发表主旨演讲。在第二天的圆桌论坛上,获得2011“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的城市代表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主题,以化解民怨和顺应民意为主线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积极成果。

■信息技术引领城市变革智慧城市重在社会管理的“智慧”

2011年被誉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元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数字)城市的目标,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更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组织部部长赵长茂在论坛发言中指出,社会管理的前沿性要求建设智慧城市。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并推动了产业变革和社会转型。信息网络从一个技术工具正在变成与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科技的前沿性直接投射于社会层面,各种问题直接表现为社会矛盾,并呈现扩大化、关联化、整体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现有的社会管理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化、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的社会环境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趋严峻。

与会代表认为,智慧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着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是从根本上优化城市治理模式、优化城市运行机制的“解决方案”。同时,以信息技术引领城市变革,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和质量,这既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义,也是推动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在此次年会上,“智慧城市实验室”首次公开亮相。作为我国首家智慧城市发展研究平台,该实验室将通过打造可视化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智能化的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和多元化的智慧城市共享空间,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从化解民怨到顺应民意创新社会管理要抓住本质规律

论坛圆桌会议期间,获得2011“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的各城市代表阐释了他们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

山东泰安市从管理理念、管理主体、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探索系统化的社会管理创新,改变了过去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真正实现了社会管理惠及民利、保障民安。江苏淮安模式改变了传统事后被动处理的维稳工作方式,实现了事前主动预防,完成了对社会稳定问题由粗放式治理到集约式治理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基层基础,源头治理的现代公共治理理念。同时,把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此外,还有北京市朝阳区的“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厦门市的“无讼社区”等等。

从建设智慧城市,到体制机制创新,从社会风险评价,到政府公共服务,从加强社会参与,到解民怨顺民意,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实践为我们梳理出未来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路径,那就是无论是决策层面、执行层面、监督层面还是参与层面,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化解民怨走向顺应民意。与会代表认为,民意才是需求,尊重民意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最本质规律。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顺应民意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放在社会管理的首要位置

作为此次论坛的一项重要成果,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推出的国内首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城市整体上已进入一个典型的危机频发期,主要表现为五种不稳定因素与九大纠纷极易诱发和放大为社会危机。与此同时,“五全两信”问题正成为社会公众关心的焦点。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疗安全、生产安全、网络安全成为引发社会矛盾最敏感的“导火索”,而政府失去公信,社会失去诚信又成为隐藏在这些“导火索”背后的“炸药包”。

《报告》指出,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迫切需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放在社会管理的首要位置,作为社会管理的前置条件,并且依法纳入科学决策的程序之中,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之中。当前,要像做好安评、环评工作一样大力推进稳评,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篇8: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城市智慧化已成为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浪潮”。建设智慧城市, 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趋势, 是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21世纪的智慧城市, 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 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

2 建设智慧城市发展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 是对未来城市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谋划, 力求通过高水平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 使规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充分发挥城市科教、产业和人才优势, 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融合,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互联网向物联网融合, 形成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

3 完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当前要建好宽带、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以“第四代无线通信 (LTE) ”、“下一代互联网 (IPV6) ”、“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及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为核心, 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工作, 大力扩容互联网出口带宽。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 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 将城市中的物理、信息、社会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 建成智慧城市信息高速公路。

4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由业务应用、应用展现、应用支撑和应用集成四部分组成。

4.1 业务应用层:

通过移动终端、电视墙大屏幕及PC桌面等各种终端, 展现经济财税、城市建设管理、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热点事件等领域的关键信息。

4.2 应用展现层:

整合领导关注的信息展现、日常办公、协同指挥等功能, 整合城市运营管理智能协同功能, 为系统管理人员提供管理、维护、协同工作的操作门户。

4.3 应用支撑层:

为业务应用和应用展现功能模块提供支撑的基础能力, 重点是应用商店管理, 同时包括首页定制、系统管理、安全管理等基础功能。

4.4 应用集成层:

包含服务、数据、流程、门户及内容等五方面的管理与集成能力, 为本系统与周边其它各业务系统的对接和应用的协同处理提供支撑。

5 互动多媒体服务平台

智慧城市必须与政府各部门、各企业都有一定的沟通, 再进一步建设全市统一的服务平台, 将使IT资源得到充分共享, 有效的减少重复投资, 推动信息服务全面发展。通过三网融合、三屏互动, 实现数字电视、手机、电脑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融合, 形成一个互动多媒体服务平台。

6 智慧城市各领域应用体系

6.1 智慧交通:

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是将信息技术、GPS定位技术、数据通讯传输、电子传感、控制技术及计算机等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全方位发挥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6.2 智慧物流:

建立一个具有先进、互联和智能三大特征的供应链, 通过感应器、RFID标签、制动器、GPS和其它设备及系统生成实时信息的“智慧供应链”概念, “智慧物流”更重视将物联网、传感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 通过以精细、动态、科学的管理, 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网络化。

6.3 智慧政务:

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智慧政务就是要将这四大职能电子化、网络化、3D可视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政府窗口服务进行信息化改造, 以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

6.4 智慧旅游:

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 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 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及时发布, 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 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 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

6.5 智慧医疗:

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 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 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 逐步达到信息化。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 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 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

6.6 智慧教育:

建设智慧教室、区域平台, 提升教学效率和管理方法, 全方位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搭建教师、学生、家长沟通桥梁, 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到企业用工需求的无缝对接, 扩展社区健康教育, 形成学科、专业、课程和文化休闲等资源服务体系的统一导航与检索, 实现统一的后台管理。学生只要通过统一认证或快速注册, 就可访问数字化学习平台, 选择通用网络课程和各高校教师自建的网络课程资源, 实现在线学习。

6.7 智慧农业:

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 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 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

6.8 智慧安居:

是广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 高度集成管理运行体系、信息化应用体系和基础支撑体系, 建立和完善智慧型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大格局, 保障安全、服务民生的惠民实事工程。

摘要: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社交网络、Fab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 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创新。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上一篇:《我多想去看看》教学案例下一篇:大学俄语1教师用书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