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

2024-08-16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共12篇)

篇1: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7年第24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8月20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告,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附件: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

二○○七年九月十二日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工作,规范资质认定评审员行为,根据《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是指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考核合格取得评审员证书,并受其指派对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评审的专业人员。

第三条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的申请、培训、考核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国家认监委主管全国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的考核和监督管理工作。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所辖区域内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的考核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条 未取得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以下简称评审员)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

第六条 申请评审员的人员(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含同等学历)以上相关专业学历或者中级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

(二)在实验室从事产品检测、校准、检查或者管理工作两年以上;

(三)掌握实验室资质认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评审方法和技巧;

(四)具有与资质认定评审工作要求相适应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能够协助或者独立开展现场评审活动;

(五)国家认监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承担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的申请人应当向国家认监委提出书面申请。

承担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的申请人应当向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书面申请。

申请人申请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表;

(二)工作情况报告(包括工作经历和评审经历);

(三)相关证明文件(包括学历证明以及其他资格证书等)。

第八条 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和相关证明文件进行审查,并对申请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条件的,由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向其颁发评审员证书。

国家认监委制订统一的考核题库,印制统一的评审员证书。

第九条 评审员证书有效期为3年。

第十条 评审员进行评审活动时,应当恪守职业道德,坚持客观公正、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

第十一条 评审员严格禁止有下列行为:

(一)未依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的程序或者时限实施评审活动;

(二)对同一实验室既实施咨询又实施评审;

(三)与所评审实验室有利害关系或者其评审可能对公正性产生影响,未进行回避;

(四)透露工作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五)收受和谋取当事人的钱财等其他形式的不当利益;

(六)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评审结论。

第十二条 评审员通过参加国家认监委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定期业务培训,以提高其评审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第十三条 国家认监委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对评审员的评审活动实施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可以采取查阅评审档案记录和询问等方式进行。

第十四条 评审员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中

(一)、(二)、(三)规定的,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暂停其承担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并予公布。

评审员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中

(四)、(五)、(六)规定的,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停止其承担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并予公布。

第十五条 对特殊领域的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评审时,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可以安排具有特殊领域执业资格的人员参加评审。

特殊领域的实验室由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确定。

第十六条 检查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参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十七条 取得实验室认可评审员资格证书的,申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时,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可以对相同考核项目予以简化。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认监委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认监委2002年9月发布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员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篇2: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

管理评审的目的:对公司的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审,确

保质量体系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使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与改进。

管理评审的范围:公司各部门

管理评审的内容: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内审情况报告;

与质量体系相关的情况;日常管理有关问题等。

管理评审参加人员:经理、副经理、质量/技术负责人、各部门主任和有关人

员。

黑龙江路运工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于2007年10月23日在公司五楼会议室召开了2007公司管理评审会议,会议由秦培新经理主持召开,公司副经理、技术/质量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质量负责人吴春来关于内审工作情况的汇报,与质量体系运行相关的情况汇报,技术负责人赵艳明对试验工作及与技术有关的工作情况作了汇报,经理秦培新对日常管理的有关问题的汇报。听取汇报后,会议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评审:

1、质量负责人关于内审工作情况汇报

2007年7月组织人员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进行了改版,并已发布实施。对人员进行了宣贯学习、考核。

2007年10月18日—19日,公司内审组对我公司质量体系所涉及的全部要素进行了内审,内审组对试验报告、仪器设备挡案、现场考核试验人员等进行抽查。通过内审,审核组认为,我公司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内容基本满足实

管理评审报告

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公司各部门基本能够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要求执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内审组根据核查结果开具3份不符合项报告,各部门已整改完毕。

2、与质量体系运行相关的情况汇报

试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试验的规程、标准要求进行工作。试验检测所用的规程、标准均为有效版本。试验数据真实、准确、有效,受到院设计处的一致好评,没有一例投诉,达到客户满 意。

3、关于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

与会同志认为,我公司通过一段时间的质量体系运行和内审验证了质量手册中制定的质量方针、目标是可行的,符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是适用的。秦经理作了总结发言。由于各部门全力配合和努力工作,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我公司的工作已渐渐步入了正轨,一切工作做到有章可依,按程序办事。同时,通过内审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希望各部门引起重视,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避免问题发生。为了更好的使职工了解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建议组织一次知识竞赛,使我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我们即将步入2008年希望各部门组织开展好本部门的各项工作,积极开拓市场,齐心协力为我公司发展作出贡献。

黑龙江路运工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篇3: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

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评审工作的几个步骤

1. 策划

在管理评审工作开展过程中, 首要步骤即为策划。而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编制科学、合理的管理评审计划, 确定参加会议的人数, 搜集与评审工作相关的材料等。一般来说, 完整的管理评审周期为12个月, 并且是在完成一次完整的内容审核工作之后开始计算。但是在遇到特殊情况时, 也可适当增加管理评审的次数。

2.搜集、整理和输入资料

总的来说, 所有的和实验室管理体系相关的影响因素都可认为是实验室管理评审输入的基础资料。然而, 为确保管理评审的质量与效果, 通常把准则内容要求以外的体系运行中的影响因素提及到管理评审会议中展开讨论和研究;而对于非重要的内容, 可以在日常管理会议中予以讨论。

3.组织召开会议

在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评审过程中, 评审会议是十分关键、重要的环节。而会议的内容既要探究会议前所搜集到的相关材料, 又要对实验室现有的质量方针与目标的适宜性进行客观评定, 如果有必要也可加以整理进行修订。但是最好在同一时间建立与确定下一年的质量目标计划。在评审过程中, 应随时关注相关法律法规、客户等组织需求变化的改变, 并且也要充分认识到评审实验室的设备、程序以及活动等发生的变化可能对整个管理评审体系所产生的影响等。

如果遇到大型综合实验室, 通常是将所有搜集到的材料统一放在评审会议上展开讨论和研究, 但这样极有可能会影响管理评审的质量以及效果。在遇到此情况时, 可按照分级评审的方式, 由各个分部门组织召开部门管理评审工作, 再由各个部门的主管领导把最终的评审结果提交给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评审人员。通过上述, 评审效果更能关注到实验室运行的每一个环节。

4.评审输出

实际上, 管理评审是提升管理质量的一种方法。因此, 不管选择哪种评审形式, 其根本目的都是为确保管理评审改进工作能够及时落实。这就要求, 作为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 要在管理评审工作结束后, 将每一项改进工作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是个人, 从而编制完善的整改计划, 同时安排专人对改进工作进行跟踪检查, 由此验证改进措施的效果。

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评审过程中常遇到的几类问题

1.未能理解管理评审概念

对于初建实验室而言, 管理者片面地认为内部评审报告即为管理评审。而事实上,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均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自我提升的关键手段, 二者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其中, 内部审核结果可以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内容;反过来, 管理评审输出落实情况又可作为内部审核的内容。因此, 初建的实验室必须要在管理评审体系中分清二者的关系, 以免他人误认为内部审核即为管理评审的一种形式。

2. 未能充分体现出最高管理者的作用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 都会强调最高管理者在组织质量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而在实验室相关准则中也多次提及最高管理者在实验室运作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管理评审工作开展过程中, 均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予以组织实施。然而, 在实际评审过程中, 却未能真正发挥出最高管理者的作用。

3. 前期准备工作不充足

管理评审为实验室较高的一种改进工作。因而, 所参与的部门是最多的且研究的议题也十分广泛。因此, 在管理评审工作开展之前, 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是在实践当中, 能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人员却少之又少。

4. 未能明确指出评审目标

实验室资质评定管理评审工作是针对所搜集到的相关材料展开讨论的一种活动。而开展评审的根本目的是借助资料找出实验室需改进的方面。但是, 要想详细而全面地分析所搜集到的资料, 往往需要经历一段相对较长的过程。如果策划环节分配给评审的时长较短, 则会压缩材料分析或是讨论的过程, 这样根本无法深入了解材料的背景, 进而大大降低最终的评审效果。

5. 未及时落实改进对策

实验室开展资质评定管理评审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改进实验室。尽管在进行评审过程中, 已确定了改进目标。但若没有及时安排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检查和监督, 有可能会使得实验室改进工作变为空头支票。此外, 通常来说, 在改进和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时, 会适当地增加、调配相关资源。若这些工作得不到实验室领导的重视, 同时各个部门间缺少沟通和交流, 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工作也将会变成一纸空文。

6. 评审会议一言堂的现象较严重

一般而言, 实验室的管理评审工作均是由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主持开展的。其目的是在参会人员讨论意见无法统一时, 最终由最高管理者作出决定, 统一工作思想。而如果最高管理者未能掌握好分寸, 将有可能造成会议“一言堂”现象的出现。整个会议过程都是由最高管理者讲解和分析, 这样参与者便失去了发言的机会, 管理者不能及时采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以至于最后演变成了个人演讲会议, 进而偏离了实验室管理评审的核心。

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评审工作开展的几个关键点

1.制定完善的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对于实验室来说, 其质量方针与目标均是动态的。但伴随着实验的发展以及外界环境的改变, 实验室原有的质量方针与目标也将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已使用多年, 而其质量方针与目标均未出现任何的改变, 那么说明实验室在改进完善方面存在非常之多的不足之处。因此, 应及时根据实验室的内部、外部的变化, 编制适合实验室发展的质量方针与目标。

2.外界环境变化对实验室产生的影响

为了使实验室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相关人员务必要进一步加强外部影响因素的控制。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应及时对外部组织需求变化进行系统化分析, 同时还应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

3.实验室工作改进效果

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评审工作的开展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实验室的发展。所以, 应当善于总结过去一年中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特别是对于前一次管理评审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深入剖析, 并且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策略。随后, 在下一次内部审核建设中检查其有效性。另外, 在管理评审过程中, 要及时完善实验室预防措施体系。通过对过去一段时间实验室工作的分析、改进, 可快速检测出实验室的现有机制是否完善、资源配置是否齐全等, 从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真实的数据。

结语

篇4:资质认定实验室检测仪器管理探讨

设备管理具有如下特点:仪器管理工作要贯穿全部工作的始终,落实在每个环节上,应作到细致具体。管理工作内容广泛,包括仪器的使用、维护、控温、防潮、防震、防尘、防腐蚀、稳压等。仪器管理工作应规范化、标准化不能仅凭个人经验、感觉以及记忆和主观思考。现代管理的本质是事前管理、预防性管理。实验室的仪器管理就是要将一切故障隐患消除在试验进行之前。全员管理是现代仪器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实验室仪器管理的特点。

仪器的计量管理,要首先制定设备检定周期一览表,表中应包括设备名称、型号、量程范围、准确度、生产厂家、仪器出厂编号、管理编号、检定周期、管理者等。实验室应有计量管理员,在每次检定/校准前做好检定计划,列出需检定/校准仪器的名称、台数、下次检定/校准时间、所需检定费用,并上报领导批准。

仪器检定/校准后,应核发检定/校准证书。根据证书进行仪器设备的标识管理。仪器设备的标识管理是检查仪器设备处于受控管理的措施之一。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均应实施标识管理。

第一类:合格标识——绿色。仪器设备经计量检定/校准、验证合格,确认其符合检测技术规范规定的使用要求的。

第二类准用标识——黄色。仪器设备存在部分缺陷,但在限定范围内可以使用的 (即受限使用的)。包括多功能检测设备,某些功能丧失,但检测所用功能正常,且检定校准合格者;测试设备,某一量程准确度不合格,但检验(检测)所用量程合格者;降等级后使用的仪器设备,当仪器设备的计量精度下降,但仍具有主要使用功能时,经计量部门批准后可以降级使用,降级后的仪器设备应注明降级程度。

第三类停用标识——红色。仪器设备目前状态不能使用,但经检定校准或修复后可以使用的,不是实验室不需要的废品杂物。包括仪器设备损坏,仪器设备经检定/校准不合格,仪器设备性能无法确定,仪器设备超过周期未检定/校准,不符合检测技术规范规定的使用要求。长期不使用的检验仪器设备,由仪器设备管理员提出,由技术负责人批准,贴上停用标识。需再次使用时,必须经校准、计量检定合格,贴上合格标识。在使用过程中或期间核查时,发现仪器设备不合格,应立即停止使用,由计量管理人员贴上停用标识,并在仪器使用记录中登记。不合格的仪器设备,由仪器设备管理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检修。在排除故障并重新确认合格,且由计量管理员贴上合格标识后,才能投入使用。

状态标识的信息应包括检定/校准日期、有效期、检定/校准单位、仪器管理编号、检定人等。标识必须粘贴在不影响仪器设备正常使用的正面明显处。经确认的仪器设备,其标识由计量管理员负责填写并粘贴。

实验室使用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计量测试所不能检定的)需提供技术机构,对该设备的验证证明,以增强该设备出具数据的可信度。方法有通过检测标准物质来验证仪器的可信度,以及通过3 台以上同类仪器设备对同一样品进行比对。此外,用于综合性检验的仪器设备,可通过对该设备基本参数的校验来进行。

期间核查是在两次正式检定/校准的间隔期间,防止试验使用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设备,对象主要是针对性能不够稳定、漂移率大、使用率频繁、经常携带运输到现场检测,以及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在用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由各实验室自己进行。方法包括仪器间的比对、方法比对、标准物质验证、加标回收等。实验室进行期间核查后,应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若经分析发现仪器设备已经出现较大偏离、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不可靠时,应按相关规定处理,直至经证实的结果符合规定,仪器设备方可投入使用。

制定实验室仪器设备一览表,应包括仪器名称、型号、量程范围、准确度、生产厂家、仪器出厂编号、管理编号、购进日期、管理者等。

对检测有重要影响的仪器设备和主要仪器设备,应以一台一档的方式建立档案。档案应包含该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并实施动态管理,及时补充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内容。仪器档案应包括仪器及附件名称,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对仪器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当前的位置或指明其地点,说明书,所有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仪器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各种记录应保存3 年以上),仪器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仪器设备和附件购买发票,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已受控)及维护规程,仪器期间核查操作规程(已受控),仪器自校规程及自校记录(自校的仪器)。

应建立随机档案,包括仪器使用记录 (放置于仪器旁)、维护记录、操作规程(已受控)、维护操作规程、有效周期内计量检定证书(复印件)、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复印件或翻译稿(有关仪器操作、故障排除方法等)。

仪器设备应指定专人管理和操作,管理和操作人员应按要求负责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清洁、防潮等工作,并不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尽快解决。重要关键的仪器设备、操作技术复杂的大型仪器设备,应由专门指定的操作人员操作,操作者应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篇5: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

资质认定或计量认证评审

实验室如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主要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主要把握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按照管理部分的11个要素,技术部分的8个要素。建立《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记录表格式》、作业指导书、内部管理制度等。

评审分为:首次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复评审、监督评审、扩项评审等。

评审内容:《实验室资质认定申请书》、《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记录表格式》、作业指导书、仪器设备检定或校准证书及拥有证明发票、检测人员劳动合同、三金证明、职称证书、检测场所证明、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检测参数、典型检测报告、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授权签字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的证书、职称证书、内审员证书、质量监督员等任命文件。

篇6: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样品,确保样品不受损坏。实验室应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本条款关注:贮存、处理及流转。

(一)本条款要求实验室需有适当的设备及设施条件,来确保样品在储存、搬运、准备和检测过程中不发生变质或损坏,不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完整性。(二)贮存的环境条件及保存期限

1)贮存的环境条件

必须与样品要求的条件相符。

如:通风、防潮、防尘、控温、控湿等。

设施的环境条件满足了要求,相关的记录也要跟进。2)样品保存期限

不同类别及同一类别的样品,根据不同的需要,其保存期限是不同的,实验室应对其保存期限做出明确的规定。

(三)(3)对样品及其部件需妥善保存时,实验室应有贮存和安全的管理措施,来保持样品及其部件的状态完好。

这一点要求对承担检测认证产品的实验室尤为重要。

对价值昂贵的样品,实验室更是需要保险、防盗,并在程序中有相应的防护规定(四)(4)关于留样

主要针对客户对检测结果有异议时来进行复测。

尤其是对仲裁检验,样品需保留,以备在客户有争议时复测。(五)(5)关于可调部位的样品

针对有些样品上有可调部位,如果在流转过程中有人随意触动(或误动)这些部位,可导致检测/校准的失效。

关键是在可调部位上贴上封印。(六)(6)关于危险品

实验室必须有明确的书面规定,不仅要确定正确的处理技术,而且要说明在发生意外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七)(7)关于流转记录

实验室应保持样品在整个周期内的流转记录,以便于核查。

1)实验室的样品标识系统是否合理、完善,能否保证样品在整个周期内不发生任何混淆。

2)样品的接收是否有详细的记录,是否建立样品登记台账。

3)样品的管理制度是否完整,对样品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否有明确规定(8)现场评审

篇7: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

一、判断题

请将你的判断符号填在()内,对的为“√”,错的为“×”口每题2分,共20分。

1、评审员通过参加国家认监委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定期业务培训,以提高其评审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2、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是指经国家认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考核合格取得评审员证书,并受其指派对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评审的专业人员。(√)

3、国家认监委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对评审员的评审活动实施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4、只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实验宝都可以申请计量认证。(×)

5、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主管部门授权,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算。(×)

6、实验室的能力是指实验室运用其相关经验和水平以保证其出具的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的相关经验和水平。(√)

7、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实验室应不允许客户进入有关区域观察为该客户所进行的检测。(×)

8、质量监督员应当由熟悉各项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来担任。(×)

9、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印制评审员证书。(×)

10、非独立法人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必须由其法人单位的领导担任。(×)

二、选择题 在下列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内。每题2分,共20分。

1、“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计量认证”的规定出自(B)的规定。

A、《计量法》 B、《计量法实施细则》 C、《标准化法》 D、《认证认可条例》

2、为了在更改后的文件中确保实验室方针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文件的变更应由(D)进行审查和批准,除非另有特别指定。

A、最高管理者 B、质量主管 C、技术管理者 D、原审查责任人

3、资质认定专家组应当(C)开展评审活动,并对评审结论负责。A、按行业要求 B、按上管部门要求 C、独立 D、认真

4、为了确保检测/校准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固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环境保护程序,具有相应(C)。

A、工作条件 B、处理措施 C、设施设备 D、技术规范

5、实验室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技术人员时,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B)。

A、培训 B、监督 C、承认 D、认可

6、除评审组成员外,被评审实验室的(D)也应出席现场评审的首次会议。A、最高管理者 B、全体人员 C、技术负责人 D、A+C

7、管理体系文件包括(D)。

A、质量手册 B、程序文件 C、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D、质量一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

8、实验室的客户(A)。

A、包括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 B、仅指内部客户 C、仅指外部客户 D、仅指上级领导

9、实验室从事抽样、检测和/校准、签发检测/校准报告、操作设备的人员都必须〔B)。

A、经过培训 B、持证上岗 C、确认能力 D、实施监督

10、下列哪句话不符合资质认定对记录管理的要求(A)。

A、操作人员应将记录作为管理工作/技术工作的第一手证据,存档前记录随身携带,以便随时修改。

B、实验室应编制完整合理的“记录管理程序”。

C、手写记录应边做边记;电子版记录应有措施,防止数据丢失或未经批准的擅自修改。

D、记录信息量应足以“再现”过去的工作过程和结果。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评审员应当具备什么基木素质要求? 参考答案:(1)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2)掌握《实脸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内容及相应的评审方法及技巧;(3)懂得检验抽样及统计技术方面知识;(4)有口头交流和文字综合能力;(5)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保证其公正性;(6)履行保密职责;

(7)能有效排除各种压力和干扰,保证评审的顺利进行;(8)不做被评审单位的咨询。

2、如何理解《评审报告》评审表的评审意见? 参考答案:应如下理解体系“不符合”、“基木符合”和“缺此项”: 实验室体系文件中有描述但未实施的,为不符合;体系文件中有描述但实施不规范的,为基本符合;体系文件无描述的,为缺此项。

“不符合”、“基本符合”和“缺此项”均为整改项,应在说明栏内作相应的说明。

3、简述评审.员在资质认定下作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评审员是资质认定工作中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我国的行政许可法规定,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受理了实验室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申请之后,要委托评审员对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和检测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根据考核和评价的结论做出是否发证的行政决定。因此,评审员的评审质量直接影响了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以及实验室的权益和利益。评审员是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直接执行者,在评审过程中是评审准则的直接宣传者,评审员对评审准则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实验室对评审准则的理解和执行。

四、分析题

请说明是否符合《评审准则》的要求,依据《评审准则》的哪一条款,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30分。

1、现场评审时发现,实脸室将装有检测记录资料的箱子堆放在楼道的紧急出口处。实验室负责人称用房而积紧张,不得已而为之。

答案要点:(1)不符合《评审准则》第5.2.4条的要求。紧急出口处是为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而设立的,记录箱放在此处,将会影响在应急清况下人员的安全撤离。

(2)不符合《评审准则》第4.9条的要求。监测记录资料未妥善保管。楼道为公共场所,缺少必要的监视监护,容易丢失、被盗或失密。

2、评审员在评审中发现,实验宝的检测任务比较多,检验人.员不够用,就从另一个具有同等资质的实验室临时借用(未签协议)了一些检验人员来帮忙进行检测工作;这些人员均经培训考核合格,持有上岗证。答案要点:(1)不符含《评审准则》第5.1.1条的要求。

(2)《评审准则》要求:“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实验室不得随意请人来帮忙进行检测。

3、评审员在现场评审时发现有的在用检测标准不是最新版木,询问技术负责人是如何规定及平时如何跟踪标准的。技术人员说我们无法规定最新标准的出版时间,只有院里图书馆购进了新标准我们去索取就行了。

答案要点:(1)不符合《评审准则》第4.3条的要求.(2)《评审准则》规定:实验室应制定文件控制程序,并确保文件现行有效。该实验室的程序文件中未对检测标准更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定,现使用过期作废的检测标准。

篇8: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

2013年8月10日至25日, 中国电科院顺利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 和国家计量认证电力评审组组织的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二合一现场评审, 为中国电科院试验检测体系整合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历时半个月的现场评审中, 先后有21位评审员、专家, 依次对中国电科院武汉、南京、北京、河北4个院区9个场所的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评审。评审组通过实地察看、现场试验、考核提问、沟通交流等方式, 对试验检测体系整合后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进行了全要素、全方位的审核检查。

评审会上, 评审组对中国电科院试验检测体系整合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整合工作有效提高了检测工作的集约化水平, 有力支撑了创建国际知名检测机构品牌, 积极响应了国家关于整合相同或相近领域的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的精神与要求, 工作走在了前列。评审组一致认为中国电科院依据CNAS-CL01:2006《认可准则》编写了第五版质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于2013年2月1日发布并实施, 体系文件覆盖了中国电科院4院区9场所的全部检测活动和CNAS-CL01:2006《认可准则》、CNAS相关《应用说明》和资质认定特殊条款的全部要素;质量方针和总质量目标及各级岗位职责及权限明确, 管理体系文件结构比较清晰、协调, 34个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对规范检测活动和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有一定指导意义;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基本能够服务于中国电科院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中国电科院在管理体系运行与实施过程中, 注意加强员工的培训和考核, 加大基础设施改进和测量设备的投入, 检测能力得以维持并不断提升。实验室通过开展量值溯源、标准查新、期间核查、采购控制、设备管理和检测结果质量保证等质量管理工作以及在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监督和客户意见反馈等工作上进行的质量改进活动, 使中国电科院整合后的管理体系运行基本平稳, 有效。

篇9: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资质认定

关键词 实验室资质认定 ;质量体系 ;管理

中图分类号 X880.5

Abstract Well developed quality system which is in the line with metrology accreditation, standardized and detailed monitoring control plan, daily management which follows the procedures and working instructions strictly, earnest recording and management about using equipment and 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 strict management for auditing, information and data, more standardized laboratory management, strict auditing to the sampling and audit reports in th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process are the foundation and guarantee for the success of measurement accreditation.

Key words laboratory accreditation ;quality system ; management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预警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所出据的监测数据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比性、精密型和准确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即取得“CMA”资质,才可以开展相关的环境监测业务。

1 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资质认定要素

1.1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简介

2006年7月2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以下简称《评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同时明确,资质认定包括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届时,各环境监测机构的计量认证工作按照新颁布的《评审准则》开展,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能力、监测行为以及质量管理方面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评审准则》包含有组织和管理、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人员、设施和环境、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和校准、检验方法、检验样品的处置、记录、证书和报告、检验的分包、外部支持服务与供应等13个质量要素,检测(校准)机构通过对影响实验室全过程的各种要素(或过程)进行控制来实施质量管理,确保整个过程的质量[1-2],从而使实验室的最终成果-监测分析报告的质量得到有效、可靠的控制。

1.2 实验室资质认定前期准备工作

顺利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要依靠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建立以监测站站长、技术负责人、质保负责人、监测室主任组成的实验室资质认定领导班子,把实施评审准则、建立质量体系列入议事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体监测站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监测站站长负责编制和完善质量体系文件;技术负责人和监测室主任负责监测分析室的规范管理、现场考核项目药品、试剂配制和器皿的准备等工作;质保负责人负责近2年的监测报告、监测分析原始记录、档案、质保计划和总结等文件材料的审核和准备工作。

2 实验室质量体系

2.1 建立质量体系目的

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水平,为环境保护工作服务,就必须对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进行全面控制、管理,使这些影响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因此,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体系。建立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

2.2 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实施评审准则,建立质量体系。首先要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这是质量体系的决策环节。质量方针对内是明确质量方向,激励监测人员的质量责任感,对外是表明监测机构的决心和承诺。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以文件的形式表达出来。

2.3 质量体系的编制

质量体系通过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3个方面内容[3]。《质量手册》是涵盖与质量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纲领性文件,是环境监测中心的内部“法规”;《程序文件》是各质量活动内容的表述,规定了监测机构质量活动的方法和要求,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内容与质量手册的规定相一致;《作业指导书》是指导具体工作,它包括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自校规程、维护计划及实施记录、各种管理制度、监测分析方法、记录(管理记录表格:仪器设备使用、标准样品和试剂保存等;技术记录表格:采样、分析原始记录等)等内容。质量体系文件具符合性、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应符合并覆盖《评审准则》条款的要求和监测机构的实际情况,文件之间应相互协调一致。

2.4 质量体系的宣贯、运行和改进

质量体系文件经批准受控后分发到每个工作人员手中,并按人员培训程序,向全体监测人员进行宣传贯彻,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对建立质量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质量体系的运行就是执行质量体系文件、贯彻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保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按照编制的质量体系文件,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全程序的环境质量控制,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在监测工作中严格按照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并做好记录。

nlc202309021120

环境监测机构可以通过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来发现体系文件运行中的问题,通过管理评审由监测机构主要负责人来确认问题,作出决策,再通过纠正和预防措施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不断实施环境监测机构质量体系改进的自我完善机制。

3 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运行与管理

3.1 仪器设备的校验和标准物质管理

根据仪器设备检定情况,按程序文件规定制定仪器设备检定计划,按时送检,确保仪器设备在检定有效期内运行使用。按期对仪器设备的三色标签进行动态管理,保证量值的可溯源性。加强有标标准物质的管理,标准物质必须在有资质的机构购买,并在有效期限内使用,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3.2 监测报告、档案

每一份环境监测报告都要做到数据准确、详实、分析评价透彻,表述清晰、精辟。环境监测报告要体现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水平。监测分析原始记录信息填写更规范、字迹清楚,计算准确、划改规范、内容要真实全面,要充分体现环境监测工作的可溯源性和重现性。对质量体系文件、技术性文件等文件进行受控发放登记和标识,定期跟踪,审核文件的有效性,保证在用文件是最新有效版本。建立人员技术、仪器设备、供应商、物品(包括仪器设备、药品、有标标准样品、标准物质)进出和保存、危废处理、人员培训等档案。

3.3 加强实验室规范管理

(1)实验室岗位职责上墙。建立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内务管理制度、危险品及剧毒品使用管理制度等制度。明确责任和要求。

(2)实验区域与办公区域分离。各实验室标志清楚,实验室布局合理,周围环境和监测项目间不产生干扰和交叉污染。并对进入和使用可能影响工作质量的区域进行限制和控制,有良好的内务管理,不同项目的台面和物品不准混用,与测试无关的物品一律清除出实验室,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的实验操作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精密仪器室、天平室及对温湿度有严格要求的分析室必须配置相应设施,并对测试时环境条件进行记录,精密仪器不得与化学分析实验室混放,以避免仪器受潮以及酸碱等化学品腐蚀。

(4)实验室内产生的废水、废气及其它要素等有害物质应有处理措施并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5)样品间要划出待检区、在检区、检毕区、留样区,特殊区域要有明显标识。

(6)应有独立的纯水制备间。质量指标应对实验室纯水中的无机离子、还原性物质、尘埃粒子的含量进行控制,使之满足水质分析的要求。

(7)严格按相关规定对不同种类的试剂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一般要求化学试剂应贮存在专用的库房内。实验室只存放短期工作所需的少量试剂,且应与配置的试剂溶液分橱贮放;固体试剂与液体试剂分柜存放;易产生污染其他试剂物质的试剂,应封装严密,与其他试剂分开贮存。对放射性物质,应在设有必要屏蔽设施和测量装置的专库中存放,并应建立严格的管用制度。使用剧毒化学药品时,由使用人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按规定办理领用手续;对配制好的剧毒化学品标准溶液的使用应进行跟踪,做好领用的详细记录。

(8)所有试液都要正确选择试液容器,某些试液稳定性差,受日光照射易引起变质,应分别采用特殊贮存方法,如避光、冷藏,加入稳定剂等;注意试液防光、防热、防尘,避免污染和浓度变化。所有试液均应贴上规范的标签,标签应包括名称、溶剂、浓度、配置人、配置日期及试液有效期。

(9)实验室内必须配备通风橱、防尘罩、排气管道及消防灭火器材等安全设施,消防设施责任到人,并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随时可供使用。

(10)实验室使用水、电、气、火时,应按有关规则进行操作,保证安全。高压气瓶分类妥善保管,远离火源、热源,避免暴晒及强烈振动,并对其进行固定,最好隔离放置。

3.4 人员培训、持证上岗、现场考核

每年制定监测人员和新进人员学习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对监测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专业理论和监测技能培训,提高全体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监测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实验室认定现场考核分理论考试和实样考核。分析人员在进行分析时按国家标准、规范或作业指导书规定的程序进行监测。确保实验室认定现场考核能顺利通过。

监测机构要顺利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首先,要保持质量体系良好运行熟悉和掌握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各级领导重视,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其次,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质量体系,将质量体系作为监测机构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同时形成质量观念,对监测分析的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最后,要按准则要求建立本机构的各项管理制度,并认真作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发现质量体系实施中的问题,再通过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实施质量改进的自我完善机制,才能保证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2]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第二版)[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3] 王有全. 实验室资质认定实用指南[M]. 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

篇10: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1

姓名:

科室:

分数:

一、判断题(每题4分,共40分。对的打“ √ ”,错的打“×”):

1.实验室的资质认定评审,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统一规范、有利于 检测资源共享和避免不必要重复的原则。()

2.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主管部门授权,独立对外 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算。()

3.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 存在利益关系。()

4.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5.实验室对口头形式表达的投诉应及时处理,但可以不记录归档。()

6.分包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验室在承担检测任务时应提倡多分包。()

7.内审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 工作。()

8.管理评审是资质认定评审组专家对实验室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的审核。()

9.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10.所有的检测仪器设备都必须进行期间核查。()

二、单选题(每题5分,共60分)

1.管理体系文件包括()

A.质量手册

B.程序文件

C.作业指导书 D.质量记录

E.以上都是

2.()是客户对实验室提供的检测服务或数据、结果的异议。

A.投诉

B.申诉

C.上诉

D.报怨

E.举报

3.实验室每年应进行至少()次涵盖全部要素的内审。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以上都不是

4.实验室技术主管和授权签字人应具备的条件是()

A.工程师(含)以上技术职称

B.熟悉业务

C.经考核合格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5.实验室采用的检测方法应优选选择()

A.国际通用标准

B.欧洲标准

C.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D.企业标准

E.以上都不是

6.计量认证证书有效期为()

A.2年

B.3年

C.5年

D.6年

E.长期

7.计量认证工作的法律依据是()

A.《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B.《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C.《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E.以上都不是

8.为避免重复和漏检现象,实验室对样品应有()

A.客户标识

B.名称标识

C.状态标识

D.唯一性标识

E.以上都是

9.授权签字人是指检测报告的()

A.编制者

B.审核者

C.签发者

D.检验者

E.以上都是 10.为保证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实验室应进行()

A.质量控制

B.内部审核

C.管理评审

D.期间核查

E.以上都不是

11.量值溯源的要求是指实验室应确保检测结果能够溯源至()

A.国家标准

B.国家基标准

C.计量主管部门标准 D.法定计量单位

E.以上都不是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培训考试卷

一、判断题(共25分)√ ×

根据《评审准则》判断以下内容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实验室资质认定是我国计量法规定,对凡是为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检测机构,进行强制考核的一种手段。()

2、申请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检测机构,必须是独立法人机构。()

3、只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才是应受控的文件。()

4、检验报告只能由授权人员签发或批准。()

5、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都必须由最高管理者组织实施。()

6、新购入的仪器设备或修理过的仪器设备,只要合格就可直接投入使用。()

7、当检测一部分工作分包时,应在检测报告中向客户标明分包检测的项目。()

8、质监员必须熟悉检测方法和程序,了解检测目的,懂得如何评价检测结果。()

9、在两次校准之间,应对检测设备进行期间核查,这种核查其实就是再校准。()

10、实验室应保存所有为检验提供所需的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商的记录。()

11、质量方针声明由质量主管批准并授权发布。()

12、实验室可以由有能力的外部机构进行内部审核。()

13、内审组长只能由质量主管担任。()

14、除正常全面的内部审核外,当发生不符合或偏离时,还必须时进行附加审核。()

15、预防措施是对已发现问题或客户投诉的反映。()

16、跟踪审核活动应验证和记录纠正措施情况及有效性。()

17、管理体系应覆盖实验室在固定设施内进行的工作,不需要覆盖在临时的或可移动的设施中进行的工作。()

18、如果实验室接受了外部审核,则在内审周期内可不必再进行内部审核。()

19、实验室必须是其使用仪器设备所有者。()

20、实验室的某类仪器设备中只有一件时,可以仅用仪器设备名称来标识。()

21、实验室应确保被检测样品的唯一性,以避免任何时候混淆。()

22、内审应由受过培训和有资格的人员来承担,审核人员应与被审核工作无关。()

23、当发现仪器设备有缺陷时,对检测报告给出的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产生疑问,客户又没找,就不必通知客户了。()

24、接收样品时,应记录其状态,包括是否与相应的检验方法中所描述的标准状态有所偏离。()

25、只要认真记录检测数据,就不必再对计算和数据换算进行适当的检查。()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并在编号上打√。

1、实验室对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控制要求

a提供适宜的保存环境b.规定适当的保存期限c.必须用钢笔记录d.不能记录在电子媒体上e.应有足够的信息f.记录应包含相关人员签字

2、实验室管理层应对以下人员授权

A.进行特定类型的抽样人员 b.进行检测的人员c.样品接收人员d.对检测结果提出意见和解释的人员 e.签发检测报告的人员 f.操作特殊类型设备的人员

3实验室在对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岗位,制定人员任职资格时,应包括以下方面的要求:

A.教育 b.培训 c.技能 d.经验e.年龄f.性别

4、实验室开展内部质量审核有以下要求:

A.由实验室最高领导策划并组织 b.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执行 c.覆盖质量体系所有方面 d.内审员经过培训具备资格e.审核的安排应能使质量体系的每一方面至少每年检查两次 f.审核的范围、日期和详细方案应按文件的程序策划并实施 g.审核员不能审核自己的工作

5、对检测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的控制应包括:

A.采取措施确保实验室的良好内务b.实验室应对所有检测环境进行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 c.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 d.影响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放和使用,应加以控制

三、问答题

1、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有什么不同?

2、《《评审准则》对实验室在人员配备及管理方面作出哪些规定?

3、实验室应采取哪些有效方法来确保检测结果的质量?

4、什么是量值溯源?如何做才能满足评审准则要求?

5、为什么要进行实验室资质认定?法律依据?

6、实验室对记录控制要求应该有哪些?外审组发现检验人员将实验数据结果写在一个信封上,陪同人员解释说,他们很快会将数据重新转记录在原始记录表上,这样会使记录更整洁,这样做对吗?错在什么地方?

篇11: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整改报告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公司

二0一二年五月十六日

观察员

评审组长:

目 录

一、评审情况…………………………………………………………………………………(1)

二、整改项描述………………………………………………………………………………(2)

三、整改情况及整改措施……………………………………………………………………(2)

四、整改完成情况……………………………………………………………………………(8)

五、整改措施及完成情况列表………………………………………………………………(11)

附件1: 4.1.5 试验室防止商业贿赂措施 ………………………………………(14)附件2: 4.1.10 2012试验室质量监督计划………………………………………(17)附件3: 4.5 服务方评价表 ……………………………………………………(19)附件4: 4.7 申诉和投诉处理单 ………………………………………………(26)附件5: 4.9 设备使用记录 ……………………………………………………(29)附件6: 5.2.3第2格 试验室添置了急救箱 ……………………………………(34)附件7: 5.2.3第3格 水质试验室安装了洗眼器 ………………………………(36)附件8: 5.3.3 文件发放登记表 ………………………………………………(39)附件9: 5.4.2第1格 干燥箱贴上了停用标识 …………………………………(41)附件10: 5.7.1 2012年试验室质控计划 ………………………………………(43)附件11: 5.8.1 2012—010报告中的“pH”,“标准溶液有效数字已修正” ………………………………(46)附件12: 5.8.1第2格 氯化钡“10%”已改为“100g/L” ………………………(51)附件13: 5.2.1 试验室建立了独立的天平室 ……………………………………(53)

整改报告

一、评审情况

按照**************的安排部署,由****************评审组长的2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于2012年4月12日对我试验室进行了实验室资质认定复查评审的现场审查。

经过两天的评审,评审组认为我试验室基本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各项要求,具备申请承检的2大类31项参数范围内的检测能力,评审结论为“基本符合”。

评审过程中,评审组对试验室几年来开展的试验工作和内部质量体系管理活动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对试验室质量体系建设、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提出12项“基本符合”,1项“不符合”项,其他条款均为“符合”或“不适用”。并提出对13个缺陷项的具体条款,试验室应于2012年5月30日前提交评审组“整改报告”以及整改的证明材料和有关的影像等证件,经评审组长审查确认后,评审有关的材料一并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批。

二、整改项描述

在这次评审中评审组提出12项“基本符合”,1项“不符合”项,此13个缺陷项的具体条款如下:

4.1.5 未建立预防商业贿赂措施 4.1.10 2012年质量监督有实施,无计划 4.5 无2012年*********8 4.7 未建立申诉和投诉记录表;

4.9 天平、固结仪使用记录无样品编号信息; 5.2.3第2格 无急救箱;

5.2.3第3格 水质试验室未安装洗眼器; 5.3.3 在用标准未受控管理;

5.4.2第1格 YHW-2A干燥箱未贴停用标识; 5.7.1 无2012年质控计划;

5.8.1 2012-010报告中“pH”表述不正确,标准溶液有效数字不正确;

5.8.1第2格 10%氯化钡为非法定计量单位。不符合项:

5.2.1 未建立独立的天平室。

三、整改情况及整改措施

1、整改情况

⑴ 深入分析原因,落实责任到人。

现场复评审一结束,我试验室即于5月2日召开实验室 现场复评审一结束,我试验室即于5月2日召开实验室 全体人员会议,对评审组在评审中提出的13个缺陷项和整改意见,试验室认真对待努力整改,逐条深入分析原因、修改、补充和完善,有针对性地制订出整改计划和整改要求,并分解落实到试验室各部门和具体责任人。⑵ 认真梳理制定措施,确保按时保质完成。

试验室各部门根据整改计划和要求,组织技术力量制定具体整改措施,抓紧时间查漏补缺。质量负责人及时组织质量监督员对整改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时效性进行跟踪,对责任部门提交的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和有效性评价。

2、整改措施

根据评审组的要求,对评审组提出的12项“基本符合”,1个“不符合”项,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整改,具体措施和整改结果如下: 基本符合项整改:

⑴ 需整改条款号:4.1.5 问题描述:未建立预防商业贿赂措施

原因分析:对《评审准则》和管理体系文件学习不到位,未能正确理解文件控制要求。

整改措施:质量负责人组织大家学习评审准则,领会控制要点,综合试验室的实际情况,详细制定防止商业贿赂措施。⑵ 需整改条款号:4.1.10

整改完毕后,试验室将进一步强化试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质量体系规范运行,提高实验室试验工作的公正性、准确性,试验室组织全体人员深入学习《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试验室制定的质量体系文件,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有关规定要求进行规范运作,长效管理,推动试验室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评审期间,评审组专家对我试验室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质量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此,对评审组给我们工作上的指导表示感谢!

五、整改措施及完成情况列表

篇12: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共19个要素,其中管理要求:11个要素,技术要求:8个要素;评审要点有104个,其中管理要求:51个要点,技术要求:53个要点。

认定实验室体系覆盖所要求的19个要素,并针对性掌握了104个评审要点,现场评审时应该无大问题。

分为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共19个要素。

1.管理要求(11个)2.技术要求(8个)

各个要素与评审要点分布具体如下:

4.管理要求(51个)

4.1组织(12个)

4.2管理体系(5个)

4.3文件控制(4个)

4.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3个)

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个)

4.6合同评审(2个)

4.7申诉和投诉(3个)

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4个)

4.9记录(6个)

4.10内部审核(5个)

4.11管理评审(3个)

5.技术要求(53个)

5.1人员(7个)

5.2设施和环境条件(6个)

5.3检测和校准方法(6个)

5.4设备和标准物质(10个)

5.5测量溯源(7个)

5.6抽样和样品处理(7个)

5.7结果质量控制(2个)

5.8结果报告(5个)

具体为:

4.1组织:12个

1)实验室是否具有法律地位的证明文件。

独立法人性质的实验室是否有合法的设立文件或注册证书;

非独立法人性质的实验室是否有批准文件、授权书、最高管理者的任命文件和母体的公正性声明;

实验室应承诺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校准活动,有保持第三方公正地位措施,满足“授权”、“独立”的有关要求。

2)审阅实验室注册、登记文件和工作场所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证明文件,确认实验室是否有固定的工作场所。

审查仪器设备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证明文件,确认实验室是否具备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的、临时的或可移动的检测/校准设备和设施,以及设备、设施能否保证正确进行检测/校准。

3)通过审阅管理体系文件,特别是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的控制程序,确认其管理体系是否覆盖了所有的工作场所或地点。

检查实验室所有场所的所有工作,验证质量体系能否对其有效的覆盖。

4)查阅实验室在册人员证明,或劳动合同证明,确认实验室是否拥有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5)查阅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保证检测/或校准工作公正、客观的有关措施;

能否保持第三方公正性;

能否有效防止任何有损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

能否有措施防止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

并考查实验室的实施效果如何。

6)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保护国家秘密和客户秘密的有关措施,以及在有关的活动中实施情况。

7)分析实验室内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部门职责是否明确,是否能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8)查阅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各部门负责人和质量监督员是否有符合要求的任命文件,他们的职责规定是否明确、恰当,以及履行职责的状况。

9)是否规定了所有的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所有的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是否明确本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关键人员是否明确了代理人。

10)检查监督工作的范围、计划和记录,监督员职责是否到位,评价其工作的有效性。

11)是否任命了技术主管和质量主管,是否明确了技术主管和质量主管的职责和权力。

12)依法设置或依法授权实验室是否有措施完成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和及时性。

4.2管理体系:5个。

1)建立管理体系的职责是否明确并得以落实;

质量过程是否予以明确;

建立的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本实验室的特点(如移动的、多检测场所等);

相应的质量记录能否证明体系的运行;

是否存在系统性或区域性不符合。

2)审阅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以及对照本准则的完整性和符合性。

结合本准则全部要素的评审情况和实施效果,评判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验室自身状况的适应性和实际运行的有效性。

3)在评审过程中,注意与实验室的重要岗位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其对本岗位的职责和管理体系、质量方针和目标是否清楚明白。

4)是否建立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否适宜;

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和可操作。

5)本要素的评审一般要衡量全面评审情况、分析管理体系关键和重点环节管理状况,整体评价管理体系符合本准则的状况和实际效果。应当是评审组集体评判的意见和结论。

4.3文件控制(4个)

1)实验室是否具有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有关的内容和环节是否齐全,规定是否合理且具可操作性。

2)实验室内部文件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现场使用的各种文件是否标识清晰。

3)实验室现场是否使用失效或废止的文件;是否存在一个文件出现不同版本的问题。

4)实验室受控文件是否定期审核,必要时进行修订,更改的文件是否经过再批准,并加以说明。

4.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3个)

1)实验室是否确定了分包实验室的名单,每个分包的实验室是否符合本准则和相关技术能力。

2)实验室分包项目是否符合本准则限定的三种情况。

3)实验室每一次分包是否征得客户书面同意。

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了服务和供用品的选择、购买和验收、储存的相关管理程序文件。

2)实验室是否对服务和供应方进行了评价,是否建立了服务方/供应方的名单。

3)实验室已发生的采购是否受控,是否正确选择具备资格的供应方。

4)实验室是否已规定了对采购品的验收要求,对供应品、试剂和消耗性材料是否经过验收。

4.6合同评审(2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相关程序文件,不同情况下的评审规定或要求是否明确。

2)实验室是否对不同类型的委托书、标书或合同,按照不同的规定实施了评审。

4.7申诉和投诉(3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处理申诉和投诉程序文件,主动征求客户意见。

2)实验室处理申诉和投诉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文件的规定和要求。

3)确属实验室原因造成的投诉或申诉,是否对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对有关工作领域或管理体系进行改进。

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4个)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对不符合工作予以及时处理。

2)实验室是否编制了纠正措施程序,在“评价表明不符合工作可能再度发生”时,执行纠正措施程序。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分析程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实验室对出现的不符合工作或对潜在造成不符合的原因,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4)实验室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结果是进行了验证。

4.9记录(6个)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记录管理程序,内容是否齐全、合理。

2)实验室的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的信息是否“足够”,是否能够“复现”管理和技术活动。

3)实验室的各种记录填写和更改是否正确、完整、清晰、明了。

4)实验室是否规定了记录的保存期限,保存期限是否合理,是否按照规定保存相关记录。

5)实验室现存记录是否安全储存、妥善保管,保存方式是否合理,方便存取、查阅方便。

6)实验室是否按照4.1.6条的规定,做到为客户保密。

4.10内部审核(5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了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2)实验室是否按照程序规定开展了内部审核,审核其完整的内审资料。

3)实验室内审工作程序是否规范、记录是否齐全、不符合报告是否事实清楚、定性准确、针对不符合工作制定的纠正措施是否合理、纠正措施是否实施、实施的结果是否进行了验证等。

4)每个的内审工作是否包括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是否覆盖了实验室的所有部门和工作场所。

5)内审人员是否进行了资格确认,是否经过恰当的培训;内审人员是否做到了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4.11管理评审(3个)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文件。

2)管理评审工作是否按照规定和计划组织实施,每次评审输入是否明确,评审是否充分,结果是否恰当。

3)管理评审报告提出的有关措施是否纳入改进,其结果是否得到验证。

5.1人员(7个)

1)实验室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是否满足所从事工作的需要;合同制人员、其他的技术人员和关键支持人员是否胜任,其工作是否符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所有人员的持证上岗记录,有无资格确认,上岗授权是否明确。

3)实验室是否制订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有无培训计划实施的培训记录。

4)对培训中人员的监督要求。

5)查实验室人员档案是否符合要求。

6)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7)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是否满足要求。

5.2设施和环境条件(6个)

1)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2)设施和环境条件影响结果时,实验室是否有监控记录;

非固定场所检测时是否有规定。

3)实验室安全作业管理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4)实验室环境保护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是否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是否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5.3检测和校准方法(6个)

1)实验室是否选择使用适合的方法,是否制定必要的作业指导书。

2)实验室是否对选用的新方法(包括变化的方法)进行确认,是否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3)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是否现行有效并便于相关工作人员使用。

4)实验室采用的国际标准和自行制定的非标方法是否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非标方法是否经过确认。

5)实验室对检测/校准方法的偏离是否有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有关主管部门的核准、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客户接受,是否将偏离方法形成文件。

6)实验室是否建立并实施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的规定,是否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

5.4设备和标准物质(10个)

1)实验室是否配备了正确进行检测/校准所需的全部设备及软件、标准物质;所有仪器设备是否正常维护。

2)仪器设备出现缺陷时,是否立即停用并明确标识;

修复的仪器设备是否经过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是否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的检测/校准的影响。

3)实验室使用的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是否仅限于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本准则的相关要求。

4)所有设备是否均授权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是否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5)实验室是否保存对检测/校准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档案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6)所有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否均有明显的状态标识。

7)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的设备,返回后、恢复使用前,实验室是否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显示满意结果。

8)需要时,是否建立设备期间核查程序并执行。

9)校准产生修正因子时,实验室是否正确应用。

上一篇:爱学习的女生300字作文下一篇:企业粉尘专项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