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法律教学反思

2024-08-13

走近法律教学反思(通用14篇)

篇1:走近法律教学反思

本堂课基本上能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成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从教时间不长,教学经验不足,再加上准备不够充分,本堂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学生展示的声音洪亮,姿态自然。可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2.学生能及时给予小组评价,是每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及不足。

3.教师能对重点内容及时进行考查、追问。在讲完第五题法律的三个特征后,能出示两个材料,判断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

4.及时板书,使本节课的知识点清晰,一目了然。

但同时,更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

1.教师讲课没有激情,语调平淡。

2.板书由于着急,写得有点乱。

3.学生在举例子时,有不恰当的(吃饺子),教师没有及时进行指导。

4.在讲第三个问题“身边的规则”时,说得少,应多启发学生多讲一些。

5.另外,学生的评价,应制定一个详细的评分标准。

6.没有形成书写副板书的习惯,其实在课堂中把学生的一些回答记载下来。然后用于后面的教学是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是最最贴近学生实际的体现。如在给规则分类时,让学生从大家所感受到的规则中来提炼出道德、纪律、法律三类规则。

7.对于法律的强制性,应予以讲解,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正确把握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在重难点知识突破上应再下功夫。

篇2:走近法律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复习道德、纪律规章、法律的区别,法律的三个特征。由法律的三个特征自然过渡到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法律的作用。第二步是利用一个个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言,解答案例中的问题,学生可以质疑或补充,从而理解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作用,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法律规范和保护我们的例子,加深对法律作用的掌握。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归纳,然后做练习,从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选取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让学生围绕问题分组讨论,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要回答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还围绕某一问题展开了辩论。记得材料中有这么一个问题: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是下节课的内容,我出这一问题是想看看学生处理生活纠纷的能力,没想到学生一番争执后,一个平时上课不爱发言的学生答道 :“先想办法与对方沟通,如果不妥,再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他回答的如此准确,以至于赢得了学生的一片掌声。

篇3:方城县法律宣讲走近“企业家”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 切实维护和保障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 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维权的能力, 日前, 方城县人社局联合县法院、县工信局在法院会议室举办专题法律讲座。该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首席仲裁员刘洪方同志到场作专题辅导, 全县约60名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培训。

刘洪方同志围绕立法宗旨、适用范围、基本内容等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结合县情实际, 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 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合同到解除合同中常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一解释, 对调解仲裁的基本流程、注意事项进行了重点解读。整场讲座内容翔实, 针对性强, 收到了良好效果。

这次宣讲活动是县人社局法规政策宣传方式的再创新, 近年来, 县人社局不断加大人社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力度, 创新宣传方式, 利用局域网络、大众媒体、手机短信等手段, 采取依托日常经办工作直接宣传、走上街头灵活宣传、深入企业现场宣传、利用媒体广泛宣传等形式, 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推动宣传活动有序开展, 为保护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4:牵手生活 走近法律

1.了解与少年儿童相关的法律法规,知道法律的作用。

2.能利用法律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让学生懂得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初步形成知法、守法的意识,感受法律尊严,崇尚公平公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体验,懂得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初步形成知法、守法意识。

教学难点:能分析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与少年儿童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家人一起观看法制节目,观摩法院开庭现场,准备“家庭剧”的表演道具,组建四个代理“律师团”。

老师:教案、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模拟生活“知”法律

(一)创设情景,引入法律

1.生活情景剧表演:《小明的家庭风波》

一天上午,光明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小明,因为小事打了同学并逃学,跑到网吧里泡了一整天,晚上回家撒谎说刚放学回来,其实被打同学的家长早已告了状。爸爸妈妈又因为小明吵了起来,粗鲁的爸爸还打了小明和妈妈,并把小明禁闭在家里不让他上学。妈妈斗不过爸爸,只得向婆婆撒气,辱骂婆婆。小明的爸爸妈妈闹得不可开交,扬言要到法院离婚。

2.老师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吵架?这一家人违反了哪些法律?

3.小组讨论并汇报。

4.老师小结并提问:这一家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如果情节严重了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呢!说到法律,你知道什么是法律吗?

5.学生自由回答。

6.老师总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是一个国家最严肃、最重要的规则。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我们处事的基本依据。真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啊。 法律就像阳光,让我们沐浴在法律的阳光下,健康地成长吧!

(板书课题:沐浴在法律的阳光下)

【设计意图】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提出:生活即教育,德育蕴涵于生活中。上课伊始,通过展示学生自编自演的家庭生活剧,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此拉近书本知识和生活的距离,让现实生活与法制教育联系起来,初步感知家庭矛盾与法律问题的接轨。

(二)汇报交流,了解法律

1.小组合作: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法律条文。

2.老师提问:这些法律是在哪里搜集到的?对我们少年儿童有什么保护作用?

3.小组汇报:说出法律名称及其所保护的人群。

4.老师小结: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一部法律。

《义务教育法》保障了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也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一部法律。

《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专门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一部法律。

《婚姻法》是保护成年人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专门保护老年人权益的一部法律。

5.老师补充宪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其他法律法规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内容更加具体。(板书:宪法)

6.老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交流汇报,了解了这么多的法律知识,都成了“知法”小律师了! (板书:知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知识目标的“知法”环节,通过小组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相关法律知识,并依据案例分析,初步了解与本案例有关的法律条文,结合现实生活,明白法律所保护的人群和作用,为后面的模拟法庭打下良好的铺垫。

环节二:体验生活“用”法律

(一)模拟法庭,走进法律

1.分工:推选出小明一家的代理人、法官、证人等人选。

2.师生讨论法庭规则。

3.模拟法庭。

(1)宣布开庭:出庭当事人有:小明一家,即小明、爸爸、妈妈、奶奶,以及他们各自的代理“律师团”:小明律师团、爸爸律师团、妈妈律师团、奶奶律师团,法官,旁听者等。

宣布法庭纪律:当事人有提出请求和辩护的权利,并请各位当事人和旁听者遵守法庭秩序,不要随意走动、喝彩,不要有过激的言论和行为。

(2)法庭调查:当事人陈述自己受到的伤害,“律师团”为代理人寻找法律依据。

(3)法庭辩论:“律师团”互相质问,依据法律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可以辩解。

辩论双方:小明→ ←爸爸 小明→ ←妈妈 妈妈→ ←爸爸 奶奶→ ←妈妈

(4)法庭调解:当事人反省,法官调解。

(5)法庭总结:

①支持爸爸的法律依据:小明未满18周岁,私自去网吧上网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②支持小明的法律依据:爸爸打骂孩子,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爸爸不让孩子上学,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爸爸和妈妈的离婚影响了家庭和睦,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③支持妈妈的法律依据:爸爸打妈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

④支持奶奶的法律依据:妈妈辱骂奶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4.案例结局表演:(课件播放背景歌曲:《让爱住我家》)

在律师团帮助下,在法官的调解下,双方承认错误,互相道歉,并保证不再重犯,一家四口人手拉手依偎在一起,全家和解!

nlc202309011840

5.老师即兴小结:在法律的帮助下,这一家人重归于好,多么幸福的一家啊!相信他们有了这次经历会更自觉地了解法律、遵守法律。在此,也祝愿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沐浴在法律的阳光下,健康地成长,快乐地生活!

6.老师归纳总结:这个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用拳头、打骂或者其他的野蛮手段到达目的。(板书:用法)

【设计意图】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论认为: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活动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行为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环节是能力与方法目标的“用法”环节,学法是为了用法。本环节的模拟法庭,让学生参与庭审活动,亲身体验当事人和律师的角色,熟悉法律的适用程序,体验法律的权威性。在互动辩论中,学生唇枪舌战,思想激烈碰撞,能力于辩论中“提升”,情感于碰撞中“升华”。

(二)拓宽视野,维护权益

1.学生小组内交流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方法。

2.老师课件补充。

(1)聘请律师。

(2)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3)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4)向人民检察院进行控告。

(5)拨打投诉电话。

①向公安机关报案。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拨打报警电话110。

②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拨打消费者投诉电话:12315。

③全国文化市场统一举报电话:12318。此电话可以举报接纳未成年人的“黑网吧”。

④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出示当地的求助电话)

(6)网络投诉。

①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http://net.china.com.cn/chinese/index.htm

② 维权网:http://www.ca315.com.cn

3.老师总结:请同学们记住这些维权的方式和方法,以便及时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更要学以“会”用,遇到法律问题该怎么办?学会运用不同的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尤为重要。本环节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通过学生小组交流、老师补充,有效地拓宽了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渠道。

环节三:拓展生活“守”法律

(一)拓展生活,内化法律

1.播放少年犯的一段视频:《陨落》。

2.学生说感受:你看到这个堕落的少年犯,你想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身边有类似的故事吗?今后你该怎么做?

3.学生触景生情地自由回答。

4.老师激情地感慨:此时此刻这个少年犯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有家不能回,有学不能上!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充分说明了什么?(上网但不能上瘾,网瘾猛于虎啊!)

5.老师归纳总结:无论是因为无知而犯法,还是明知故犯,知法犯法,法律都不会因任何理由原谅任何人。谁的行为违背了法律,谁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所以,我们一定要遵纪守法,做一个“守法”小公民!(板书:守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观看生活中常见的少年犯罪的视频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刺激,充分认识到触犯法律的后果,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及自身经历,进一步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感受法律尊严,崇尚公平公正。

(二)巩固延伸,强化法律

1.课件出示四个常见的法律问题:判断下面的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如果违法,违反了哪些法律?我们该怎么办?

(1)已经深夜十二点了,邻居家传来震耳欲聋的摇滚乐声!

(2)当你发现教室门口有人吸烟,你该怎么办?

(3)小爱莲的父母离婚,父母都不愿承担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义务,小爱莲该怎么办?

(4)有人说:“学不学法没有关系,反正我不会做违法的事情”。这种说法对吗?

2.小组讨论汇报。

3.课件出示:我们身边的法律问题

(1)校门口有很多盗版书,同学们都买,我能买吗?

(2)在商场里被搜身,该怎么办?

(3)姐姐在网络购物时被骗,该到哪里维权?

(4)小亮经常在网上跟帖,经常发表一些攻击性地言论,小亮的行为违法吗?

……

4.老师小结:这些法律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法律知识,尝试分析并解决这些常见的法律问题。

5.根据板书总结全课:希望同学们继续像小律师一样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一个守法小公民。这样法律才像一把保护伞,时刻保护着你我他!让我们沐浴在法律的阳光下,健康地成长!

【设计意图】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品德课程要注重实践性和开放性,即品德教育不应只是“说”出来,更应该在生活中“做”出来。本环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尝试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生活中的家庭纠纷和社会矛盾,与生活接轨,拓展法律视野,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形成用法、守法意识。

【板书设计】

(作者单位:平邑县教体局教研室 平邑县卞桥镇中心校 山东平邑 273300 )

责任编辑 王清平

篇5: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行为规范,进而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了解并掌握法律对人们有规范和保护两方面的作用

(三)出示自学指导

要想达成学习目标,还要靠同学们认真高效的自学,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的要求,认真自学!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P86-90的大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找出答案。4分钟后看谁能正确回答:

1、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是什么?

2、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可分哪几类?

3、道德、纪律与规章和法律相比较,法律的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4、法律的作用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5、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法律?

(学生按着自学指导的要求,进行高效的自学,完成出示的几个问题,从而让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老师监督学生的自学情况。)

(四)自学检测

1、提问学生,检测自学情况,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

2、同学们的自学能力非常强,下面进一步认识规则。(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加强对规则分类的认识。)

3、出示《我爸是李刚》新闻案例,请同学们根据案例进行法律特殊性的分析。首先提问:a.本案的处理是依据了哪一规则?(同学们答:法律)

b.这一依据是由谁制定的?(如何产生的?)请同学们看时事链接:【时事链接】(1)中华人民共和国

5、通过对李启铭的判决,体现了法律对公民具有那两个作用?(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6、法律的规范作用体现在那里?

法律规定我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能够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7、了解了法律的保护作用,我们以课本88页案例为主,完成以下问题: 1.舞迷夫妇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2.最后执法部门依照什么规则阻止了舞迷夫妇的行为? 3.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什么作用

8、学以致用,进行实战演练,出示材料分析题,请同学们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训练 试题略。

六、板书设计

规则的种类

走近法律

篇6: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本课以中国频发的地震灾害为背景和线索,围绕这一背景下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立足这一背景下的社会观点激发讨论,整堂课既有现实性、又具连贯性,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相对枯燥的法律知识蕴含于生动丰富的社会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依托情境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学生在情境问题中充分进行观点交锋和观点澄清,通过现实情境中法律与道德、纪律适用性的对比,自主生成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提升,从法理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法律存在的意义、法律的特征和法律所倡导的价值,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对法律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尊重与敬畏。

目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学法、用法的经历相对较少。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借助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将本课学到的理论和经验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护法、用法。

篇7:走近法律的教学设计(李丽)

中宁二中

李 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能力目标:逐步行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难点:对法律规范、保护作用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激发学生的法制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交流式地主动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身感悟,内化学生心理品质,强化学生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四、教学过程

1、我们身边的规矩

师:(1)新课导入:现实生活中,有着太多太多的“规矩”,有些同学们认为很烦,但有些又是必须的,那么同学们就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规矩呢? 生:积极举例说说身边的规矩 老师给出打油诗一首:

见了老师有礼貌,上课不能有迟到。阅览室不能高声叫,考场严禁带小抄。买饭必须要排队,打架斗殴更不许。说话还要讲文明,办事还要讲诚信。在家还要听父母,走路还看红绿灯。一旦触犯国之法,失足便酿千古恨。

(意图:此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引起学生共鸣,更有益学生感悟到“规矩”内涵,以此导入,学生倍感真实、自然。)

(2)师: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本第87、88页两组图片的分析、理解 生:分析“守秩序及舞迷夫妇的行为”并回答: 社会生活能不能离开法律规则?

(意图:通过分析,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规则,体验法律的重要性,为下一环节“规则须知”做好铺垫)

2、规则须知 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提出问题:

(1)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可分哪几类? 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又是什么?

(2)法律与道德,纪律与规则相比较,其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生:分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回答上述问题并完成88页上表格内容

师:指导学生填写教材表格内容,老师及时的指导学生的活动情况,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师:结合教材中87页下三幅图片进行讲解,并适时强调法律的特征: 一是从法律的创制形式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从法律的实施看: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从适用的范围或对象看:法律具有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意图:通过对比,加深对三个方面的再理解,特别是进一步体现法律具有的三个显著特征。)

3、法律规范我

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我为什么必须上学?

我为什么不能旷课、夜不归宿? 我为什么不能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我为什么不能偷阅他人的信件、日记? 我为什么不能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我为什么不能偷窃财物? 我为什么不能进入营业性歌舞厅?

生:

1、从多角度回答上述问题,知道都是法律规定禁止做的事情。

2、法律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师: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对人们的规范作用,并 小结法律的规范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

从作用上看:一方面告诉人们违法就会受到制裁;另一方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意图:列举学生身边的事例,易接受、理解,易产生共鸣,能够深切体会到生活中法律的规范作用。)

4、法律保护我

师:设置一组连线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判断。台独

《森林法》 杀人抢劫

《大气污染防治法》 乱砍滥伐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超标排放废气

《反分裂国家法》 上学路上被狗咬伤

《刑法》

父母不让我按时入学

《九年义务教育法》 小郑学习受干扰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小叶买了劣质皮鞋

《劳动法》

小静五一期间加班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生:完成连线

师:在组织学生完成连线题之后,设问

〈1〉连线题反映了法律具有什么作用? 〈2〉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教师小结法律保护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生活的保障;另一方面法律是维护人们合法权益的保障。

(意图:连线题形象,直观。使枯燥的陈述内容,变得通俗起来。学生易接受,内化,避免说教,更具渗透力,在活动中知道法律的另一保护作用)

5、法律伴我行

教师以“法律伴我行”为题。让学生回答学习“走近法律”一框之后的感想与收获。(意图:意在提升学生对规矩、法律的态度,情感及价值取向,进一步树立起遵规守法的观念)

6、教师最后总结:

同学们,遵守法律,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法律。一个法盲将会在社会生活中到处碰壁,寸步难行,更谈不上成就什么事业。所以,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行动起来,去关注法律、学习法律、践行法律,争做一名守法、用法、爱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7、作业布置:写一则有关于法律在人们生活中所体现的规范作用或保护作用的小故事

8、板书设计:

走近法律:

1、规则种类:道德、纪律、规章、法律

2、法律的特征: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具有强制性;普遍约束性

篇8:走近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让学生投入秋的怀抱,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去发现,使他们增长了见识。上课阶段正是秋季,因此决定,利用《走进秋天》这个主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本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找秋、说秋、写秋、颂秋的过程中,提高各种能力,了解秋的美丽,培养对秋的感情。

《走近秋天》这节课,通过小组形式开展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课外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创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们在准备阶段,他们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在交流成果阶段,各小组同学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并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学会配合,最后在师生的努力下孩子们都尝试了合作的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9:《走近苏轼》教学反思

按学校的安排,我们课题组由我上了一节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我选的内容是《走近苏轼》,选择这个内容,一是近来组织学生进行复习,背诵了许多的古诗词,加上学校组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氛围比较浓厚,但在教师的指导方面,却缺乏有效的交流。二是词由于格律、用词方面的诸多限制,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较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少,需要在课外阅读方面加强一些。但上完以后,感觉问题多多。

一、学生对词的意思理解颇为费力。

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已有知识估计不准确,以为在给定了注释的情况下,学生应当能理解词的大意。但在课堂内,学生的表现却很平常,主动参与讨论的学生太少。虽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应当是能达到理解大意的要求的,但是在课堂里,他们并不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使课堂气氛一直很沉闷。

二、课堂内朗诵和记忆名句的目标未能达成。

原计划在课堂内能够请一些同学来朗诵一下这三首词,同时多给一下学生自己练习的机会,可是在上课时,由于在理解意思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所以学生几乎没有了练习朗读的机会,更不用提课堂内背诵名句甚至是背下来一首词了。

这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课间的闲暇里,也常看到学生在捧着一本本的书在看,但都不是老师们心目中的“经典”,学生们更乐于看《做好学生有点累》、《我的同桌是班长》、《男生日记》等比较“时髦”的书。对于那些千古传诵的名篇,却没有多少认同感,真正让他们静下心来读读这些东西,他们就会感动力不从心。

二、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最大因素。从这些年我对一些后进学生的观察来看,学生课堂内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情况。一些平时不爱做作业的学生,如果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学生的的成绩也不会是很差的;反之,就算一个学生能“认真”完成作业,却不能积极思考,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那他的成绩也不会很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花很多的时间来想办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三、小学的语文活动中应当多讲讲诗人的故事,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能自然而然地想到诗的际遇、生平,能联系具体的生活环境来理解诗词的意境,诗句的含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理解成为有源之水。老师们在课堂内对作者的介绍,应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公式化的、刻板的、不带一点感情色彩的介绍,而应当多使用那些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材料,如趣闻、轶事等,让学生首先在情感悦纳这个人,进而产生了解的愿望。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给学生呈现课前准备好的作者资料,而是让他们去体会,虽然这样的认识既不完整,又费时费力,但留给学生的印象,却是久远的。

篇10:走近残疾人教学反思

火车站小学

鲍泉泉

《走近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话题,现在的孩子由于受到人们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对残疾人有一种鄙视感。要让他们扭转这种观念,并走近残疾人是困难的,如何让孩子们的情感自然生成?甚至为之落泪?情到深处泪自流,孩子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没有深刻的亲身体会,无论老师用多么忧伤的语言,他们的泪水是出不来的,毕竟他们不是演员,生活是他们真正的教材!

一、将“体验”进行到底

通过再次钻研教材,我揣摩出了编者的意图,只要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有感受,体会到残疾人的痛苦并知道去帮助他们,干吗非得要他们哭呢!没有流泪并不等于他们的心没有被震撼,没有眼泪并不等于他们不会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更不等于以后他们不去帮助残疾人。于是,我们设计了体验活动,并放慢了节奏,抓住学生瞬间的感悟,来体会残疾人生活的困难。我们设计的“把衣服的拉链拉开,把右手伸到背后,用左手把衣服重新穿上”“蒙眼写字”的游戏,在学生无意识的状态下体验了失去一只手的残疾和盲人的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真切的感受!起初,学生中有的觉得好玩,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感受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从而深深地体会到了残疾人生活的困难。体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把自己的感受同大家一起分享,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每一个在社会上生活的残疾人,都是可亲可敬的。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首好听的乐曲,只要前奏一响,就能拨动起听众的心弦,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犹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心随我动”,创设不同的情景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设计,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1、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在理解残疾人这一环节,通过倾听残疾人的心声,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嘲笑,我们的讥讽就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这种痛苦比身体上的残疾还要可怕,这相当于让学生承诺,今后应该怎样对待残疾人,这是对本节课要落实的思想教育的一个检验,学生知道怎样做了,就说明他们的确是受到了思想上的一次洗礼。

2、利用图片创设情境

为了使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在第四部分,我播放了残奥会的图片,引出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却有着美好幸福的人生,这种情景创设,有效地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地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小组交流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并且通过他自己的收集和整理,他会对了解到的残疾人印象更加深刻,从而受到思想的洗礼和人格的熏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由原来的同情残疾人转变为尊重残疾人,这是一个心理上的大变化。

3、利用图片创设情境

情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展示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利用视频观看《千手观音》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心灵感受。

整堂课教师没有太多的说教,而是一直扮演着引导学生体验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和学生共同走近残疾人的世界,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唤起了学生对残疾人的关注,深刻地体验到了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残疾人为达到目的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进了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关爱。

篇11:《走近我们的老师》教学反思

暑假刚开始,应学校要求,我在历经克服很多阻挠后,终于完成了《走近我们的老师》这节录像课。讲完之后,我感受颇多。

本节课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旨在引领学生认识老师的职业特点和责任使命,培养尊重老师的情感,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本节课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有三个目标:通过填写并交流“温情一刻”卡片,体会教师对学生的爱,学会感恩教师;借助图片、采访,体谅老师,理解老师;通过观看表演,评价交流,学会跟老师沟通。是带领学生分享和老师之间的小故事,从中让学生学会感恩教师。

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存在如下不足:

1、本节课过度的重视课本上的知识,没有做到真正的使用教材,没有真正带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升华学生的情感。

2、我在上课时关注优等生太多,忽略了那些中等生,对他们的`关注度不够,缺少对他们的启发引导,只是看到谁举手就提问谁。

3、在刚开始回忆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学习这一段教学中,所制作的课件播放时间太短,没有很好的达到课件的辅助效果。

4、课堂上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在写下自己和老师之间的小感动时,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不能很好地用心构思,交流的时候不太精彩。

篇12:走近学生的音乐教学反思

“生态课堂”提出:课堂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场所,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堂构成因素的复杂性,重视课堂建设。教师应坚持的原则是:多方面、多角度地协调课堂的多种因素,保证信息流动在课堂中的畅通无阻,保证信息能通达到每一个学生,并促使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最大限度地把有效的和有用的信息固定为本身的心理品质。

刚开始学习“生态课堂”教学理念,实践“生态课堂”教学过程,我肤浅地认为:作为教师的我就是“阳光、水、空气”,而学生就是“植物、动物”,教学方式就是“土壤、细菌”等等。然而,通过此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研课、听课、学习、探讨,才进一步意识到“生态课堂”绝非如此简单。下面我就以钱亚萍老师的《荷塘欢歌》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一、走近学生,启迪学生的音乐听觉

都说音乐首先是“听觉”的艺术,但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感受、体会音乐,往往是在教师的.讲授下再去体验,而不是通过对音乐的直接体验——倾听中产生。这种学习方式能使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及时完成教学流程,却违背了音乐学习的规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觉倾听、感受音乐又巧妙结合教学环节,进行符合音乐学习规律的教学呢?

钱亚萍老师在《荷塘欢歌》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对这样的情况作了巧妙处理。钱老师在出示儿歌后,插入现代音乐家班得瑞的轻音乐《大自然的吟唱》,钱老师要求“听音乐,用想象作画笔,画出傍晚时分池塘的美丽景色”。在无语、宁静、自然的短短一分钟音乐中,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发挥想象描绘大自然美景,环节紧凑,处理巧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音乐具有模糊性和多解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音乐自身的魅力,引领学生进入宁静、和谐的气氛中。这样的课堂环节生动地诠释了“生态课堂保证信息能通达到每一个学生,并促使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最大限度地把有效的和有用的信息固定为本身的心理品质”。

二、走近学生,启发学生的节奏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音乐课堂更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舞台,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创造因素,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却是为了“创造”而创造,常常忽视孩子们的兴趣,或者只在乎孩子们表面上的兴趣。钱亚萍老师在《荷塘欢歌》的课堂教学中,就较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

同样是为熟悉歌曲节奏玩节奏游戏这一环节,钱亚萍老师设计用圆舞板模仿“蛤蟆唱歌”。圆舞板的音色与蛤蟆的呱呱声比较接近,老师领,学生学,一唱一和,整个教室就是一片欢快的“荷塘”,一片快乐的歌唱“蛤蟆”。在这样一片欢快的鸣唱中,钱亚萍老师再请学生们自主选择同学商讨,共同进行节奏创编,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达到一致,效果凸显,充分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智慧,更体现了“生态课堂的自然美与和谐美”。

三、走近学生,巧诱学生快乐的歌唱

音乐课堂中的歌曲教学是音乐课的“重头戏”。音乐课堂中的歌曲演唱,不仅需要歌词背唱,音调准确,音色优美,还要求通过演唱的速度、力度、表情投入等表现歌曲。如果在演唱时还具有个性化的表现,那是对歌曲本身的丰富,再创造,是歌曲演唱的完美演绎。而这样的表现,只有学生具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才能在歌唱教学中表现、表达出来。在我们的教学公开课中,有声音优美,表情投入的演唱,却很难寻觅个性化的表现,强烈的创造热情。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呢?

钱亚萍老师在《荷塘欢歌》的课堂教学中对这样的情况作了巧妙的处理。钱亚萍老师在教授歌曲《数蛤蟆》中,巧妙地应用了《数蛤蟆》中的“数”,用接口唱的形式,老师唱:“一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学生接唱:“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依此类推,分别用接口唱的形式演唱了“两只蛤蟆……三只蛤蟆……”,学生强烈的创造热情,个性化、情趣化在这样的接口唱中被充分激发。体现了“生态课堂是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场所”。

篇13:走近法律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3、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能力。学习重难点

1、法律的基本特征

2、法律的作用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播放雪村的《抓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安排学生朗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让学生知道本课学习的目标。

一、自主学习

学生的阅读教材,自主完成

1、社会生活离不开______。

2、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如: ______、______、______。

3、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它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1)

(2)

(3)•

4、法律的作用:①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表现为,它规定人们

______,必须做什么,______,不应当做什么。

• ②法律具有______

作用,能调解纠纷,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 5、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以______

为荣,以

______ 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二、探究提升

活动

一、学生阅读课本84页材料,对比两幅插图,思考:

1、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

2、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

3、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活动

二、列举你熟悉的规则

思考:社会生活有很多规则,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结合课本86页表格,学生共同完成。活动

三、小小法官

2015年12月,琼瑶《梅花烙》著作权维权案终审落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被告上诉请求,维持原判,判决即认定《宫锁连城》侵犯《梅花烙》的改编权和摄制权,判令被告方停止侵权,于正向琼瑶道歉,被告方赔偿原告500万元。

1、此案件由谁来处理的?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2、通过这个案件,你想对于正说些什么?

3、此案件中,对琼瑶而言,法律起到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的讨论、分析,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因此,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青少年,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得态度;以法为荣,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三、当堂检测:

1、我国法律规范作用的实现是通过()

A 规定人们的思想

B

规定人们的言论

C 规定公民的权利义务

D 规定人民的道德观念 •

2、社会生活中,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调解人们行为的规则是()

A 法律

B 道德

C 规章

D 纪律 •

3、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A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 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D 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2011.海南中考)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

(八)》,将醉酒驾车、飙车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定为犯罪。这体现了法律()

A、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 5.法律之所以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是因为()

①法律的制定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②法律的实施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③法律的约束力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④法律只对违法犯罪分子有制裁作用,对其他公民则不起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 6.“由来天网恢恢,何曾漏过谁?”这句话表明的观点是()

①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②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③法律的严肃性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板书设计: 走进法律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

1、道德、纪律、法律

2、法律的特征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

篇14:走近法律教学反思

导读中还明确提出了我们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果有条件,哈可以读一些鲁迅的作品或关于鲁迅的文章,观看和鲁迅有关的影视作品。

从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他们希望用鲁迅的故事和鲁迅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们也具有属于我们民族的魂的精髓,使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啊。同时懂得运用几件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解读了编者的用意后,我开始用心地备课。在《少年润土》里我们感受到了鲁迅的童年生活,通过四件事情,我们认识了一个机智勇敢,知识丰富,见识广,生活充满乐趣的农村少年——润土。课中,我通过抓主要事件,抓重点词句,感受润土形象。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里,我通过抓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展开全文教学。提问学生: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体现在哪?为别人想的多体现在哪?当学生回答“谈论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体现了他为别人想得多。“自己病得厉害却还三更半夜写文章,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病情……”体现了他为自己想得少。然后在回到第一段,感受众人对鲁迅的爱戴。顿时,学生豁然开朗了,文章后面的内容都是第一段的原因。这样的材料安排,使文章合情合理,因果明确,人物形象突出。在《一面》里。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爱。《有的人》则高度评介了鲁迅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为了人民利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的高大形象,读完后,心中激动与感动并存,决心与行动共鸣。

上一篇:初二优秀作文:那孤单、寂寞的老人下一篇:小学领导班子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