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教案

2024-08-12

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教案(精选6篇)

篇1: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公平正义听起来似乎很抽象,但实际上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大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小到个人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公平正义的环境,就难以健康发展。能力目标:要帮助学生树立公平意识和正义感,使学生学会公正待人,与他人之间公平竞争、公平合作;要要正义感,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对弱者富有同情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要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实现社会的公平竞争还是伸张正义,都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即便是出于良好的目的而违背法律,也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也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维护社会主义。一是要学会保护自己,二是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维护正义。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公平的含义。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站 树立公平意识 教学目标:

要帮助学生树立公平意识,使学生理解公平的作用及如何树立公平意识。使学生学会公正待人,与他人之间公平竞争、公平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平台:辨别公平。

讨论:谈谈上面的现象中,哪些是公平的,哪些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分12个小组讨论,四个小组代表发言。)

生活中处处需要公平。竞争与合作,要求我们公平参与;法律诉讼,要求法官公平判案;各种比赛,要求裁判公平判罚;利益分配,要求公平分配。公平是社会生活的度量衡。

二、学习新课

1、公平的作用是什么?

维护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社会的公平可以保障每个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讨论:你认为学习和生活中怎样是公平?学生结合班级中实际事例发言。家庭生活中,------------------------------同学交往中,------------------------------师生关系中,------------------------------社会生活中,------------------------------为什么我们需要树立公平意识?

社会公平的实现,离不开我们的共同努力。社会需要公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同样需要公平。以公平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能够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们需要树立公平意识。

2、如何树立公平意识?

(1)树立公平意识,需要我们在竞争与合作过程中遵守相同的行为规则。举例说明。

(2)树立公平意识,需要我们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权利。成绩是可以用分数来计算,美德却无法用分数来计算。活动平台:体验公平。

三、小结:建立和谐的社会,需要追求公平,维护和平,打击邪恶,扫除不公。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公平意识,培养正义感,努力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

四、作业:

1、公平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我们需要树立公平意识?

3、如何树立公平意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第二站 培养正义感

教学目标:要帮助学生树立正义感,使学生有正义感,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对弱者富有同情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讨论:上面图中,哪一种情况是正义的行为,为什么?

二、学习新课

1、正义与法律的关系:

(1)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现着社会正义,是正义的化身。(2)法律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有力武器。立法的目的是什么?

立法的目的在于通过权利的分配确立正义,同时,通过惩罚罪恶以伸张正义。什么是司法回避制度?

2、正义感的具体体现?

(1)分辨是非,惩恶扬善。分清是非,心怀正义,与不良现象作斗争,是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2)奉献爱心,同情弱者。有正义感的人,既不向强者低头,也不能欺辱弱者。

3、维护正义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维护正义,也必须遵守法律。伸张正义不能为所欲为,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惩恶扬善。借维护正义之名,违犯法律,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同样是对正义的践踏。

篇2: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自觉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的意识,勇于同非正义行为作斗争,培养正义感,做有正义感的人。能力

培养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能力,培养维护正义,同非正义行为作斗争的能力。知识

了解社会需要正义;知道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懂得有正义感是做人应该 具有的良好品质;懂得正义的基本要求;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教材内容要点 : 社会需要正义 做有正义感的人 教材分析与处理 导语

导语共三个层次,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点明本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说明社会需要正义,正义感是人类的高贵品质。其次,说明正义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特别指出当正义与制度、规则和程序融为一体时,公正与和谐才有可能实现。最后,要求我们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情景再现

本栏目包括一个引言和两个目。

引言通过一段简短的文字告诉我们:正义和非正义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我们要善于辨别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由此导入“社会需要正义”这个主题。

本栏目第一目“社会需要正义”,第二目“做有正义感的人”。

两个目的内在联系是:第一目“社会需要正义”是通过社会不仅需要人们有正义的情感和行为,还需要正义的制度的支撑和保证,来说明社会需要正义。第二目“做有正义感的人”讲述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第一目说明社会需要正义;第二目说明社会正义需要得到维护,必须培养正义感。

第一目:“社会需要正义”含二个◎。

第一个◎通过分辨社会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让学生懂得正义和非正义是常通过人们的情感和行为表现出来。

“指点迷津”说明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内涵,也是判断两种行为的标准。

第二个◎社会需要正义。无论是社会的合作与竞争,还是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的实现,都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和保证。

首先,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有了正义制度,即使是生活最困难的人,也可以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告诉我们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的实现,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和保证。

其次,通过为保证竞争与合作公平、有序地进行,我国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告诉我们正常的竞争与合作需要正义制度来保证。

第一个“指点迷津”让学生了解现阶段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目的是告诉学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对正义的追求。

第二个“指点迷津”告诉我们正义制度建立的基础及其作用;制度的正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配的正义、矫正的正义、程序的正义。第二目“做有正义感的人”含二个◎。

第一个◎讲述有正义感是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要懂得正义的基本要求。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正义的首要要求是不伤害他人。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甚至生命是最严重的不正义。正义的第二个基本要求是不侵犯他人的其他基本权利。“指点迷津”进一步帮助理解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

第二个◎说明正义与每一个人的行为相关。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要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自觉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就是在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阅读与活动 阅览人生

通过欣赏《正义的力量》一文,我们看到了一位73岁的日本老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正义的力量。这是一种跨越国界和民族的正义力量,这力量启示着人们,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

感悟名言

通过阅读四段名言,从不同角度感受对正义的认识。活动体验

通过《谁是正义的行为,请你仲裁》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剖析非正义行为对社会生活的危害,培养正义感。点睛之笔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社会需要正义,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懂得正义的基本要求是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教学重难点及其分析

(一)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正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正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的依据:首先,认识正义是本课课标的主要要求;其次,提到正义,绝大多数学生仅仅有一些感性认识,或者说对正义的认识是肤浅的;最后,本课的落足点是做有正义感的人,正确认识了正义,是培养学生正义感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正义,首先,应该认识到正义不仅表现为正义的情感和行为,还存在于正义的制度中;此外,要让学生懂得正义的基本要求;最后,让学生了解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

(二)正确认识正义制度及其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认识正义制度及其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的依据是:正义与制度有关,对九年级学生来讲认识的层面要求比较高,学生理解会有困难。

突破难点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让学生懂得正义制度是建立在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二是明确我们这里讲的正义制度是指我们国家制定的制度、法律和程序;三是要让学生懂得无论是社会的合作与竞争,还是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的实现,都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和保证;四是让学生了解制度的正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配的正义、矫正的正义、程序的正义。在学习正义制度的内容时,教师必须坚持情景教学法,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去感悟、体验;并且通过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不断地思考,提高学生的认识。

(三)做有正义感的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做有正义感的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为要求学生做有正义感的人,不仅有情感的要求,而且有行为的要求,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首先是前面两个重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要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为做有正义感的人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在教学上,要注重情感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有正义感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再次,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要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学生要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最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从遵守身边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做起,再引导自觉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逐步培养学生的正义感。教学设计建议

建议用四课时完成本课。

第一目“社会需要正义”用两课时完成;第二目“做有正义感的人” 用两课时完成。

四课时的整体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社会需要正义(上)——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内涵。

第二课时:社会需要正义(下)——懂得无论是社会的合作与竞争,还是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的实现,都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和保证。

第三课时:做有正义感的人(上)——懂得正义的基本要求。

第四课时:做有正义感的人(下)——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维护社会正义。学情分析

第1课时 社会需要正义(上)

教学目标:

1、感受正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行为,推崇正义,反对非正义;

2、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3、社会需要正义,知道什么是正义与非正义行为。教学重点: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知识要点:

★社会需要正义,正义的社会必然是和谐的社会。

(1)和谐社会的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P82上指点迷津)

(2)社会需要正义的情感、正义的行为和正义的制度。

例举:生活中正义的情感和行为的表现。

(3)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内涵(即:判断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是否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教学方法及媒体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

情景再现——

情景1:长沙表彰2004年度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在2005年2月14日召开的长沙市政法工作会议上,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对2004年度在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表现突出的陈艳、王刚、钟征等13人授予“长沙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当他们上台领奖时,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掌声是对他们见义勇为壮举的赞许与嘉奖。情景2:弱女子一拳镇住扒手

陈艳,女,35岁,宁乡县菁华铺乡党委组织委员。2004年6月23日上午,陈艳乘中巴从益阳回宁乡。行车途中,一名扒手偷走一乘客的钱包,失主发现后反遭扒手殴打,同车的30多名乘客没人敢吭声。这时,陈艳挺身而出,冲到扒手面前大声喊道:“你干什么?”同时右手扯住扒手的头发,左手一拳将其打回座位。扒手被陈艳的正气震慑住,再也不敢嚣张。最后,陈艳和失主一起将小偷押送到派出所。

情景3:王刚,男,26岁,浏阳市葛家乡政府农机站职工。钟征,男,26岁,浏阳市淮川街道办事处车站路工商个体户。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

2004年4月11日21时许,刘女士途经浏阳市美神广场时,突然从身后“飞”来一辆摩托车,车上两名歹徒顺势将她手中装有巨款的提包抢走,刘女士大呼抓贼。此时,骑摩托车途经此处的王刚与钟征立即加大油门向歹徒追去,边追边拨打110报警。两名歹徒一人迅速下车逃逸。另一人继续驱车狂奔。王刚和钟征继续追踪骑摩托车的歹徒,终将歹徒擒获。刘女士和5000元现金和30000多元的银行卡失而复得。

提问:请围绕上述情景材料讨论:国家为什么要表彰见义勇为,打击社会黑势力?

明确: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今天,全国各条战线涌现出了一大批见义勇为的英雄群体和先进个人。他们面对各种违法犯罪,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与违法犯罪分子展开英勇搏斗,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力地震慑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为维护社会治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国家表彰见义勇为行为,扫黑除恶的目的是伸张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的安定生活。

正如本课的导语找描绘的那样,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本课的导语。

引入本课课题:社会需要正义(上)展开

一 正义和非正义的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指导学生阅读第一◎第一个◆的相关内容。请根据以上情景填写下表

行为

情景 正义的情感和行为 非正义的情感和行为 情景1 情景2 二 生活中,正义的情感和行为随处可见。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的内容,回答问题。提问:你还能列举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正义情感和行为吗?

2、材料分析:蒋庆同志作为基层法院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法官,她在法官生涯中没有审理过什么大案要案,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更没有担任过任何的领导职务,生前却受到许多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蒋庆在16年的审判工作中,办理各类案件2000多件,包括休息日在内,平均不到三天就办理一件,没有一件错案,没有一个当事人反映她办案不公或不廉洁,从来不接受包括亲友在内的任何礼金馈赠。

蒋庆亲民、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她对孤独无依的老人,失学无助的少年,迷失方向的青年,濒临崩溃的家庭,倾注了她所有的爱,撒下了她所有的情。可她却抛下了自己年迈的双亲,亲爱的丈夫,心爱的孩子。

有人说,蒋庆早就该当“官”了。可蒋庆对“官”有自己独到的诠释:“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只要公正司法,法官就是最大的官。”是啊,法官是正义的最高守护神,只要公正司法,不论其职位高低,都是威严崇高的。

她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她住的是不足60平方米的单位旧公房,是她和丈夫自己动手搞装修。有许多老板、包工头主动找上门来,向她提出帮助装修,都被她谢绝了。

在法院工作,蒋庆却是“六亲不认”,她的姐姐受人之托,打听一桩案件何时下判,她硬是把姐姐给“顶”了回去,从此亲戚朋友们都不再向她打听案件上的事。从她获得的雅号“蒋铁锤”中,就能说明她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追求正义的坚定信念。

“钱不可贪,文不可抄,师不可骂,友不可卖,官不可讨,上不可媚,下不可慢,风不可追,天不可欺。”这是蒋庆抄录的人生格言。这“九个不可”是蒋庆朴素而又充实的精神世界的写照,是她纯洁心灵和高尚情操的体现。

提问:蒋庆的哪些做法表现了正义?提到正义,你还会想到哪些人和事?

明确:蒋庆廉洁奉公,从来不接受包括亲友在内的任何礼金馈赠。她住的是不足60平方米的单位旧公房,是她和丈夫动手搞装修。有许多老板、包工头主动找上门来,向她提出帮助装修,都被她谢绝了。蒋庆并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然后就是这些小事,却说明了她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追求正义的坚定信念。

3、再现情景,进一步拓展对正义的认识。情景1:检察员制服两小偷

李毅刚,男,38岁,芙蓉区检察院监督科检察员。

2004年3月17日,李毅刚路过东塘,发现两名形迹可疑的人正用刀具撬一辆停在路边的轿车车窗。他立即上前询问,两小偷见行径败露,想借机逃跑。李毅刚大吼一声“哪里跑!”跨前几步挡住去路。两小偷拿出刀威胁:“你再过来,就捅死你„„”李毅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歹徒手中夺下凶器,将他们制服并扭送到派出所。经审讯,两小偷曾在韶山路等地以撬小车车窗实施盗窃3起,涉案钱物价值15000余元。

情景2:沈佳胜,男,23岁,长沙县北山镇乐塘村杨家山组村民。

2004年7月9日22时许,开福区新港镇大塘村故月山庄女工周桂香与同事在池塘边乘凉,不慎跌入塘中。同事慌乱中大声求救,在该山庄打工的沈佳胜听到呼救声立刻跑到出事地点,沈佳胜不识水性,但仍然奋不顾身地跳进池塘,拼尽全力将周桂香托出水面。周桂香得救了,沈佳胜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正义”的?

明确:参看“指点迷津”

教师小结:区分正义行为的标准,主要包含两点:一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行为;二是否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符合这两点就是正义行为,不符合的就是非正义行为。三 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行为中,你认为正义的行为有哪些?非正义的行为有哪些?

1、举报侵权行为;

2、哄抢公共财物;

2、积极参加植树活动;

4、有人斥责欺人者;

5、犯罪分子受到惩罚;

6、偷逃税款;

7、回收废旧电池;

8、直接向河流排放污水;

9、贪污腐败;

10、被涉黑同伙打伤,围观者敢怒不敢言;

11、对提意见者,打击、报复;

12、歧视他人;

13、法律制裁侵权者;

14、经常欣赏和显示自己享有的特权;

15、小张看见有歹徒抢劫,就与歹徒进行殊死的搏斗。小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懂得了社会需要正义,一切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一切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阻碍社会进步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正义行为应得到人们的赞扬和支持,非正义行为要遭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制裁。社会不仅需要人们有正义的情感和行为,还需要正义的制度。这就是下一课时我们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板书设计或教学反思

第2课时 社会需要正义(下)

教学目标:

1、感受社会生活需要正义制度,树立制度的正义性必须体现和维护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正义制度的能力;

3、了解社会需要正义;知道无论是社会的合作与竞争,还是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的实现,都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和保证。知道制度的正义包括分配的正义、矫正的正义和程序的正义。教学重点难点: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知识要点: ★正义制度

(1)正义制度的重要性:无论是社会的合作与竞争,还是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的实现,都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和保证。

(2)正义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建立在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

(3)正义制度的内容及要求:分配的正义:要求恰当地分配利益;矫正的正义:及时纠正非正义行为的错误,弥补损失;程序的正义:严格遵守程序,以保证正义的实现。教学方法及媒体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分析——

2005年12月13日央视国际频道报道,北京市民政部门积极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给不愿到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发放物资,同时呼吁市民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后,帮助他们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对行动不便的流浪乞讨人员,市民可与当地的公安、城管等部门联系,尽量将其护送至救助站接受救助,并鼓励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救助行动。

提问:请同学们对北京市民政部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举措进行评析。

明确:社会需要正义,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北京市民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制度的规定,发放物资,积极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有了正义和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生活最困难的人,也可以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人们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正义制度。这也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本课课题:社会需要正义(下)

展开

(一)引导: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指: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障不仅包括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基本制度,而且包括教育福利、住房福利以及各种补充性保障措施。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

(二)材料展示:

材料一:2006年1月20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指出:“十五”期间,我国初步形成以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资金规模成倍增加,2005年5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总收入接近7000亿元,总支出5400多亿元,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下表统计内容截至2005年12月底。

材料二:〈为九亿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社会保障目标是让十三亿人口不同程度地享受到社会保障,特别是9亿农村人口。2003年底,中国有187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5428万人参保,积累基金259亿元,1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户生活救助的农村特困人数为1257万人,截至2004年6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9504万农业人口,共筹集资金30.2亿元,其中地方各级财政补助11.1亿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助3.9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显示,到201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预计到2015年,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可能与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接轨。

材料三:第一目第二个◎的第一个◆及其下面的图表和资料。

提问1:上述事实给你什么直观感受?

明确:我国初步形成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关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对维护社会公平、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作用。这些事实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正义的制度。可见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有了正义制度,即使是生活最困难的人,也可以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

提问2: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中,你认为还有哪些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解决?

示例1:贫困、就医难、失学、农民工等问题;

示例2:经济困难的公民能否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

提问3:如何解决这些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呢?

明确:失业——失业保险金、再就业;失学——“希望工程”;贫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线;贫困学生——帮困助学;对经济困难的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援助。

这些问题的解决最根本是要靠正义制度,失业、贫困家庭的问题,必须依靠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困难的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援助,主要靠实施法律援助制度,对弱势群体实施法律援助,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得到社会的关爱,这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

(三)学生集体朗读“指点迷津”,体会、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的特征。

(四)老师过渡:社会的发展需要竞争与合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竞争与合作是必然的,但也出现了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假冒伪劣等不健康的现象。正常的竞争与合作同样需要正义制度来保证。

三、讲解:正常的竞争与合作需要正义制度来保证。

(一)材料分析:25岁的无业人员朱某某,2006年2月24日被某市中院终审认定伙同他人销售假冒伪劣中华香烟。维持一审朝阳法院以销售伪劣产品罪对其9年有期徒刑、罚金200万元的判决。2003年3月开始,朱某某为了在朝阳区从事假冒伪劣中华牌卷烟销售活动,以做服装生意存放服装、鞋帽的名义,先后以500元、2200元的价格,在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以及崔各庄村租赁了两处库房,用于存放假冒伪劣的中华牌卷烟。她以每条30元的价格从上海批进假冒中华牌香烟,然后将烟运到北京存放到库房,再以每条50元的价格向外批发。

2003年10月31日,市烟草专卖局接举报后,同警方分别在上述两处库房内查获了朱某某等人存放的11170条案值共计491.15万元的假冒伪劣中华牌卷烟,并将朱某某其同伙抓获归案。

市二中院审理认为,朱某某伙同他人销售假冒伪劣烟草制品,销售金额在200万元以上,其行为已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朱某某在与毛某某等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属于主犯,但鉴于她属于犯罪未遂,法院决定依法对其减轻处罚。

提问1:看了上述材料后,请思考,国家为什么要打击假冒伪劣的经营活动?

明确:假冒伪劣产品质量低下,存在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造假售假者破坏公平竞争秩序,危害公平的合作。

提问2:打击假冒伪劣的经营活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公平合作最重要靠什么?

明确:靠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我国制度的正义性总是通过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来体现的。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的第一个◆的情景材料,并完成问题。

1、为了使竞争与合作公平、有序地进行,我国还制定了哪些法律法规?

明确:除教材所列举的法律,我国还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2、试想一下,社会生活中竞争与合作的各个领域,如果没有正义制度作保证,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明确:如果没有正义制度作保证,就无法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健康、有序地进行,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将直接危害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一个没有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即便再富裕也不是和谐的社会。

(三)老师过渡:

正义存在于正义的制度中。正义制度是建立在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制度的正义包括分配的正义、矫正的正义和程序的正义。分配的正义要求我们恰当地分配利益;矫正的正义要求我们及时纠正非正义行为的错误,弥补损失;程序的正义要求我们严格遵守程序,以保证正义的实现。(参见“指点迷津”)

三、讲解:制度的正义包括分配的正义、矫正的正义和程序的正义。

(一)情景展示:

情景一:黄英在职业高中毕业后,到一家酒店当服务员,双方约定试用期为3个月,每月工资600元。上班半个月后,黄英觉得自己很难胜任这份工作,于是决定向经理辞职。临走时,经理拿出300元钱给她。她说:“是我违约,这钱我不要。”经理说:“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你在试用期内提出辞职不属违约。你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报酬,这是你应得的收入。”

提问:黄英辞职时,经理坚持要付给她300元报酬,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报酬,体现了分配的正义。分配的正义要求我们公平地分配利益。

情景二:董平是某全资公司的工作人员,一天,该公司因诉讼需要,委托他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去复印本公司的工商档案,以便提交法庭。当时,由于复印机出故障,第一份字迹不清晰,他就将它丢在了复印部的纸篓里,后来有些内容传播到了社会上。为此,公司以他泄露了公司商业秘密为由,将其开除。董平不服,便一纸诉状将公司告上法庭。法庭认为,工商档案不属商业秘密,其依据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3款及〈刑法〉条二百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最后,法庭判莉平胜诉。

提问:有人说:“董平是借助制度的正义为自己讨回了公道。”你认为这种认识对吗?请简要说明。

明确: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的有关规定矫正了公司对董平的不公正的处分,这是借助制度的正义为自己讨回了公道。矫正的正义要求我们根据制度、法律的规定及时纠正非正义行为的错误,弥补损失。

情景三:为了防止非正义行为的发生,社会生活中有许多程序规定。提问:你还知道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程序规定?

明确:法定结婚程序、企业登记程序规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消防监督程序、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等。程序的正义要求我们严格遵守程序,以保证正义的实现。

(二)材料分析:中共中央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干部任用选拔的程序作了严格的规定:一是严格执行推荐提名程序;二是切实抓好考察程序;三是要严格执行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可是,某单位要选拔任用一名副职干部,单位的主要领导认为张某“德才兼备”,是一名理想的候选人,未经集体讨论就向组织部门呈递〈关于请求任用张某担任××职务的报告〉。组织部门在进行例行考察时,发现群众意见很大,并且了解到张某多次参与赌博的事实。事后,上级组织部门终止了这次选拔任用过程,追究了这个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提问:你认为严格按程序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有什么作用?

明确:只有程序公正、合理才会有结果的公正。严格按程序选用干部才能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才有利于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营造激励竞争、崇尚实干的庚子好氛围;也有利于促使更多求真务实、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小结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社会需要正义。“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能缺席。”我国的制度、法律和程序都充分体现制度的正义性。社会主义正义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板书设计 社会需要正义(下)社会生活需要正义制度

(一)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

(二)正常的竞争与合作需要正义制度来保证。

(三)制度的正义包括分配的正义、矫正的正义和程序的正义。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做有正义感的人(上)

教学目标:

1、树立社会正义感,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2、培养按正义基本要求来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3、了解正义基本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正义基本要求 知识要点:

1要懂得有正义感是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

2要懂得正义的基本要求。(1)正义的首要要求是不伤害他人。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每个人的自由都是在自己的权利范围之内的,他人的权利是我们自由的边界。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甚至生命是最严重的不正义。(2)正义的第二个基本要求是不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其他基本权利。

教学方法及媒体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傅雷家书选》

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对付,他也不会用手段对付你,倒反看重你的。——翻译家傅雷给儿子的一封信

老师引入:这段话是傅雷丰富生活经验的结晶。它告诉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的一定之夫就是真诚。无论大事小事,无论对待何人,都应该完全真诚。这不是为了讨好,不是为了取得谅解,也不是为了把问题搞清楚,而仅仅是为了就应该这样做人。即使在不便直说的特殊场合下,也不要编造哪怕是小小的谎言,不必担心遭人误解。一个真诚的人最终是会使人折服的。

一个人可以没有某种能力,但不能没有正正直直的骨气,不能没有浩然正气。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那么,正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这就上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展开

二、讲解:有正义感是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做一下人正义感的人,要懂得正义的基本要求。

(一)讨论:

1、有正义感的人也是正直的人,有正义感,为人正直,这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做正义感的人首先要为人正直。你对为人正直有什么想法?

明确:崇尚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也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牢记:正义感是人的良知的表现。一切善良的人们都具有正义感。只有那些人性扭曲、败坏的人才缺少良知因而也就丧失正义感。

2、讲一讲正义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示例:在一所大医院的手术室里,一位年轻的护士第一次担任责任护士。“大夫,你已经取出了十一块纱布,”她对外科大夫说,“我们用的是十二块。”

“我已经都取出来了,”医生断言道,“我们现在就开始缝合伤口。” “不行。”护士抗议说,“我们用了十二块。” “由我负责好了!”外科大夫严厉地说,“缝合。” “你不能这样做!”护士激烈地喊道,“你要为病人想想!”

大夫微微一笑,举起他的手让护士看了看这第十二块纱布:“你是合格的护士。”他说道。学生点评:正义意味着有坚持自己的信念。能公开反对你确认是错误的东西,在关键时刻,一个有正义感的敢于义无反顾。

老师引导: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要懂得正义的基本要求——正义的首要要求是不伤害他人;第二个基本要求是不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其他基本权利。(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个◎的内容,找到正义的两个基本要求。)

(二)讲解:正义的首要要求是不伤害他人。

A、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个◎的第一个◆内容。

1、胡某的哪些行为违背了正义的要求?

明确:胡某因旷工被扣发奖金,多次纠缠车间主任洪某。在一次争执过程中,胡某朝洪某的面部猛击一拳,致使洪某鼻骨骨折,眼部受伤。胡某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甚至生命是最严重的不正义。

2、查一查,我国哪些法律有伤害他人身体或生命的规定?

明确:〈道路交通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食品卫生安全法〉〈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

B、教师过渡:每个人都具有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每个人的基本权利都应当得到同等的尊重与保障。正义的第二个基本要求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这一内容。

(三)讲解:正义的第二个基本要求是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其他基本权利。

A、情景材料分析

情景一:侵犯他人的财产权是不正义的行为。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个◎的第二个◆情景一的内容。

提问:陈宇侵犯了陈杰的什么权利?(明确:侵犯了陈杰的财产所有权)

2、补充材料:

一天,63岁的退休工人张德新乖公共汽车出六办事。在车上了发现一个青年人将手伸进一位乖客的口袋,他站起来拍了一下扒手说:“你干什么?”扒手立即回头:“你喊什么?”这时另外两个年轻人冲过来对老人拳打脚踢,老人顿时血流满面,老人与扒手搏斗时,满车乖客无一作声,被扒的中年人也没有任何“表示”。老人要求司机将车开到派出所,而扒手拿出100元钱递给司机,司机却将车门打开放走了歹徒。

提问1:请运用所学有关法律知识评析扒手、老人、乖客、司机、被扒中年人的行为?

明确:①扒手偷窃乖客的财物,侵犯了乖客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对老人拳打脚踢侵犯了老人的生命健康权,都是违法行为,同时也是非正义的行为。

②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老人制止偷窃事件是敢于同违法行为、非正义行为作斗争的表现。

③乖客、司机、被扒的中年人在违法行为面前胆小怕事、畏缩不前、客观上纵容了违法行为,会使非正义行为扩散。

提问2:你认为怎样才能制止类似的现象的发生?

明确: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不只是执法部门的事,还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我们每个人都应像那位老人一样勇敢地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不能像材料中的乖客、司机那样对违法行为、非正义行为袖手旁观、甚至有意放纵,这样只会使非正义行为不断扩散。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侵害,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情景二:侵犯他人的名誉是不正义的行为

1、教师引入:名誉是一个人的名声,是社会成员对某个公民的品德、声望、信誉等方面的评价。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公然辱骂他人,捏造事实在背后中伤他人,道听途说加油添醋诋毁他人,都是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为法律所禁止。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个◎的第二个◆情景二的内容。

提问:王伟侵犯了李华的什么权利?(明确:侵犯了李华的名誉权。)

情景三:侵犯他人的隐私权是不正义的行为

1、补充材料:有一天,课间操休息时,班上的其他同学都出教室玩耍去了,小李趁同学们和小燕都不在时,私自打开小燕的书柜,偷看小燕的日记。并且他看了后,待班上的同学都在教室里时,他拿着小燕的日记,在讲台上大喊大叫:“大家快看小燕的爆炸性新闻。”

提问:小李的做法对吗?小李侵犯了小燕的什么权利?

明确:做法不对。因为小李是趁小燕不在,将她的日记拿出来翻看,并向同学们宣扬日记的内容。小李侵犯了小燕的隐私权。

教师小结:隐私是指涉及个人心理、生理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秘密。隐私权就是公民隐瞒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未经本要允许不得将其公开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不宜公开或不愿公开的、不妨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个人私事,如个人生理上的缺陷、隐疾,个人的心理活动、日记的内容等。尊重他人隐私,是每个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也是正义行为的表现。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个◎的第二个◆情景三的内容。

提问:某人和医生打听肖经理的隐疾侵犯了他人的什么权利?医生拒绝了某人的要求维护了他人的什么权利?

明确:某人侵犯肖经理的隐私权,侵犯他人的隐私权是不正义的行为;医生则维护了肖医生的隐私权,是正义行为的表现。

教师小结:随意揭露他人的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甚至为了达到打击陷害他人的目的,采取揭露隐私的手段肆意破坏他人的名誉和人格,是不正义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的制裁。B、讨论:请同学们列举你亲身经历过或者知道的尊重和维护他人基本权利的正义事例,说明其影响。

事例1:38岁的宁语录是湖南莲花社区居民。2004年5月11日19时许,该社区居民蒋大福在家中被20余名手持砍刀、棍棒的歹徒敲诈勒索,很快被打成血人。蒋在危难之时大呼救命,途经此处的宁语录挺身而出制止歹徒的暴行,遭到对方围攻,棍棒、砍刀、砖头像雨点般落到宋语录的身上。他死死抱住其中一名歹徒不放,使这名犯罪嫌疑人当场落网。而他自己却因伤势过重挽救无效死亡。宋语录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惜牺牲生命。他的英雄行为弘扬了社会正气,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启迪。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做一个正直的人,为维护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而不断努力。

事例2:2005年7月8日,南京市一位姓刘的女士,开着面包车到一家超市购物,一名歹徒乖机从车外伸手将车内的包抢走,随后飞快跑到一辆已经启动的摩托车边,跨上车飞奔而去。开车途经此地的陈先生当即加大油门紧追不舍,与歹徒在公路上展开了一场追逐战。最后摩托车因转弯过急摔倒在地,歹徒也因此被抓获。歹徒的行为损害了别人的树种(财产所有权),如果不加以制止,会危害整个社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面对非正义的行为。会产生不满、愤怒等情绪,能见义勇为,及时采取行动来维护正义,陈先生的做法尊重和维护了他人的基本权利,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会使社会更稳定、更和谐。小结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中,而非正义行为是社会的毒瘤。只有有正义感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稳定、更和谐。有正义感,这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正义的基本要求:是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板书设计或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做有正义感的人(下)教学目标:

1、树立自觉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的意识,做有正义感的人。

2、培养自觉维护正义,自觉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的习惯;

3、懂得有正义感是做人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知识要点:

★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要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当非正义的事情发生时,要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伸张正义、维护正义 教学方法及媒体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

正义,不是空洞的词藻,它使我们的生活空气清新,阳光灿烂。非正义不是危言耸听,它会在我们身边兴风作浪。让我们擦亮眼睛,注视大千世界,辨别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所以我们要知道社会需要正义,我们首先要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材料分析《保送**》:某校九年级(1)班有一个直升本校高中的保送名额,按学校规定综合考评成绩在前两名的同学有资格参加面试。经过综合考评,排在前两名的小赵和小孙入围。而面试当天,吴敏也参加了。

考场外,小赵和小孙看见吴敏走过来,两人低声说道:“吴敏怎么也来了,该不会是参加今天的面试吧?”“吴敏你好,你怎么来了?”小孙问道。“我来参加面试啊!”小赵和小孙面面相觑,满脸疑惑。直到吴敏走进考场,两人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宣布保送名额的日子到了,小赵和小孙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来到了学校。班主任张老师走进了教室。

张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说道:“我知道大家很关心今年获得直升本校高中保送资格的同学是谁?现在我就宣布今年获得保送资格的同学是吴敏。” 坐在下面的小赵和小孙两人的表情都很吃惊,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老师,不是两个名额吗?还有一个呢?”小赵问道。张老师:“只有吴敏同学被保送。” 听到这样的结果。两人感到很不公平,意味着小赵和小孙名落孙山。对此,小赵忍气吞声,而小孙找到班主任,要求给个说法。

提问1:请同学们对吴敏、小赵和小孙三人的行为进行评价。

评价1:允许吴敏参加面试,以及保送吴敏同学是非正义的。这是不按规则、程序办事,有失公平;

评价2:小赵面对非正义现象忍气吞声,选择消极的态度,损害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利益,同时会助长非正义行为的扩散。

评价3:小孙敢于找班主任讨说法,是自觉维护正义的行为。

提问2:你赞同这些同学的说法吗?为什么?

老师归纳:正义和非正义制度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它要求每一个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不允许特权。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就是在维护正义。我们要从小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以实际行为来维护正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引入本课课题:做有正义感的人(下)展开

二、讲解:做有正义感的人,遵守学校规则和程序

(一)引言:正义与每一个人的行为相关。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要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自觉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就是在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学校课堂守则》内容,回答问题。

提问1:以上上课堂守则对课堂行为加以提倡或进行限制,对照上面的内容检查一下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很我方面都能做到比较好,但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严格按照课堂守则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提问2:为了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程序,各个学校都对学生在校活动的场所制定了相应的规则和程序。根据你校制定的规则和程序,请你说说在下列场所应该怎么做?(第二个目第二个◎的第一个◆第一个◇)

三、讲解:做有正义感的人,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一)引言: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还必须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个目第二个◎的第二个◆的《春游记事》

1、学生交流读后感;

2、教师小结:节选1中的小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知错能改;节选2中的几位同学的做法都能说明了自觉遵守公园管理的必要性。节选3中小文违反公园的管理规则,是错误的行为。

(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个◎的第二个◆第一◇的要求,讨论后,说一说在下列社会公共场所应该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1、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

2、要商场里购物时:

3、在车站购票时:

四、讲解:做有正义感的人,既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正义,也要维护集体的正义,更要维护国家、民族的正义。

(一)提问: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仅要了解正义的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明确:

1、当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会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去斗争。

材料例证:一天晚上,某中学九年级(1)班学生小许,骑着自行车回家。途中,遇到几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他们故意寻衅滋事,说小许的自行车是偷来的,硬是把他扣下,否则就不客气。其中有几个留长发的青年还拿出一把尖刀来威胁小许,小许不得不把自行车交给了他们。

提问1:小许该不该把自己的自行车交给那几个小青年?

明确:小许不该把自己的自行车交给那几个小青年。因为这几个小青年的行为是违法行为,是非正义的行为。

提问2:事后小许怕受到报复,没把这事告诉任何人,你认为小许这样做对吗?请说一说理由。

明确:小许的做法是错误的。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正义,这几个小青年对小许进行敲诈勒索,他们的行为是非正义的行为,对于这些非正义的行为如果我们选择消极的态度,例如,小许将自行车交给那几个小青年而不告诉其他任何人,这无疑会助长非正义行的扩散,最终损害的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利益而是整个社会的利益。提问3:如果你是小许,你会怎么做?

明确:如果我是小许我会先各他们机智周旋,寻机逃离,如逃离不了就先将自行车交给那几个小青年,这样可以使自己免受更大的伤害。脱身后迅速报警或呼喊周围的们寻求帮助。

2、当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会见义勇为,伸张正义。

材料例证:《徐洪刚勇斗歹徒》——1993年8月17日,身为济南军区某红军团通讯连中士班长的徐洪刚从家乡返回部队。当他乖坐的大客车行至四川省筠连县巡司镇铁索桥附近时,车内的几个歹徒突然向一名青年妇女强行勒索钱物。当被拒绝后,歹徒一边对妇女耍流氓,一边把她往疾驶中的车外推。此刻,在角落里打盹儿的徐洪刚被惊醒了。见此情况,徐洪刚冲上去,大吼一声:“住手,不许这样耍横!”

歹徒看到有人干预,气焰更加嚣张,继续把那位妇女往来外推。徐洪刚一脚把后面的一个歹徒踢得不停地后退,又狠狠一拳打在另一个家伙胸口上。不料,从后面又窜出两个家伙,一个抱住徐洪刚的腿,一个死死地卡住他的脖子。最先寻衅的那个姓任的家伙掏出匕首,向徐洪刚胸口猛刺一刀。在这生死关头,徐洪刚只有一个念头:和他们拼了!狭窄的车厢里,拳脚施展不开。四个歹徒把他团团围住,穷凶极恶地挥刀猛刺徐洪刚的胸、背、腹„„

鲜血染红了他身上的迷彩服,也染红了座椅、地板。肠子从受重伤的腹部流出。司机把车刹住。歹徒纷纷逃窜。此时,身中14刀,肠子流出体外达50厘米的徐洪刚,奇迹般地用背心兜住往外流的肠子,紧跟着跳下车来,用全部的力气往前追出了50多米,然后一头栽倒在路旁„„ 英雄救人民,人民爱英雄。每天前往医院探视英雄的人介成百上千„„县公安局出动精悍队伍,在很短时间内将四名罪犯全部抓获归案。

提问1:徐洪刚的英雄壮举体现了什么情感和精神?

提问2:你怎样评价英雄徐洪刚?

明确: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挺身而出,同犯罪分子进行面对面的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正气歌。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当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时,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会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此外,作为青少年,在与坏人作斗争时时候注意多动脑筋,想办法,变“见义勇为”为“见义智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徐洪刚的英雄行为弘扬了社会正气,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启迪。我们要以徐洪刚为榜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3、我们既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正义,也要维护集体的正义,更要维护国家、民族的正义。

材料例证: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牧羊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有正义感的汉朝使者——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公元前一世纪,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在苏武准备返回汉朝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词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意思,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劝说苏武投降没有希望,他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不起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惟一与苏武使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达十九年之久。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了回去。

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正义的崇高民族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仅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正义,也要维护集体的正义,更要维护国家、民族的正义。苏武在极度困难之中,在多次诱降的情况之下,始终维护国家、民族的正义,做到了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受到人们的赞颂。

(二)指导学生阅读“阅览人生”的《正义的力量》一文。

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通过欣赏《正义的力量》一文,我们看到了一位73岁的日本老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 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跨越国界和民族的正义力量,这力量启示着人们: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闪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小结

正义要求我们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秩序的习惯,树立强烈的规则意识。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品格,是一个人有教养、有文化的表现,没有规则意识,就不会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我们不仅要为自身、为他人的正义而努力,也要为集体的正义而奔走,为国家的正义而奋斗。

篇3: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一、公平正义对实现社会和谐的意义

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正义作为衡量和评价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准则的综合性范畴,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体现, 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1. 公平正义有利于合理分配社会利益

从社会利益分配的视角来看, 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使所有劳动者和建设者都能够分享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成果, 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社会主义革命不同于历史上一切政治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能使广大劳动群众不仅享受到革命的政治成果, 而且享受到革命的物质成果, 消灭贫穷和愚昧, 达到共同富裕。

2. 公平正义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主动性和创造性

无论何种社会形态, 发展都是第一位的, 特别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尤其重要, 而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中, 劳动者始终是第一位的, 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劳动者的积极性如何、潜能发挥怎样, 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至关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以人为本, 保证公平正义。在公民基本权利方面, 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尊重人的尊严, 保护人的基本权利, 使人们享有基本的教育、就业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 给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平台, 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基本素质, 为国家现代化的和谐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石。在个人机会选择方面, 机会应向全社会成员开放。只有实现机会均等, 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 培育社会公平竞争和奋发向上的风气,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二、公平正义对实现社会和谐的作用

当前, 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保持清醒头脑, 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这是实现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1. 公平正义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公平正义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 产生人与自然的矛盾, 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人与人一定的社会关系, 产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这些矛盾, 人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比较合理、大家基本可以接受的解决方式, 这就是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在原始社会, 主要通过部落首领或酋长主张公道, 来化解社会矛盾, 来维系原始部落的生活生产秩序和生存发展。人类分化为阶级社会以后, 产生了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 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公平观。统治阶级凭借占有生产资料和掌握国家政权, 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是他们养活了穷人;而被统治阶级则认为, 我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 其主要成果被统治阶级无偿占有了, 这是不公平的。被统治阶级为了追求自己的公平, 不断地起义、造反和抗争, 结果一次次被镇压。直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消灭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关系, 形成了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公平观。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只有通过深化改革, 完善制度, 堵塞不公平渠道得到的不义之财, 营造公平正义的竞争平台, 通过正当渠道致富, 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才能减少社会矛盾, 实现社会稳定。

2. 公平正义是维系社会和谐的法律规则

在阶级社会,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表白自己的公平正义, 也会制定一些法律和规章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这样既有利于按章协调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关系, 也可以向广大人民表白, 他们是按法律政策公平行事。事实上法律和政策是统治阶级自己制定的, 是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 对广大劳动者而言只是形式上的公平正义, 实质上毫无公平正义可言。在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上消灭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关系, 人与人之间处于基本平等的关系, 为了维护这些公平合理的平等关系, 必须建立必要的法律和规章来保障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这些法律和规章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公平的原则。只有人们认为这些法律和规章是公平的, 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并按照这些法律、规章去做, 即使自己违反了这些法律和规章, 做了蠢事, 也会甘愿接受处罚。这样, 社会才会有章可循, 人民才会安居乐业, 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实现良性安全运行。

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公正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政治前提;“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止一次毫不隐讳地称自己的哲学为“人道主义”、“实践的人道主义”。他的社会和谐思想也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他将社会和谐解释为,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但社会生活中许多由于社会公正缺失而导致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由于社会成员在禀赋、能力、机遇等方面的差异, 也由于市场规则难免存在着诸多不严密和不尽合理之处, 还由于中国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安排, 导致了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以及贫富悬殊等不公平现象, 产生了分配上的不公平;一些垄断经营甚至违法经营得不到有效遏制, 群众的土地、住房等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产生经济权利的不公平;有的地方内部制度不健全, 少数领导干部的权力得不到监督和制约, 独断专行, 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 群众的意志难以表达, 产生政治权利上的不公平。可以说, 当前人们对社会公正的关注程度实际上已经超越经济领域,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中公平正义对于其他五个要素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实现公平正义, 才能切实保证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益, 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只有实现公平正义, 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 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 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才能形成;只有社会利益分配公平合理, 才能使社会各阶层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社会才能呈现安定有序的局面。可见,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立, 必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益和利益, 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建共享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 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将不再遥远。

当今社会, 网络信息的畅通使人们对公开、公正、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 越来越人性化。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一切行动都是在自觉意识指导下的, 而行动的深沉理念源于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 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 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都能得到自己的应得。社会强者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有自己施展才能的平台, 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报酬。社会弱者也能各尽所能, 也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和价值, 得到社会相应的尊重和关爱, 有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善者能善有善报, 得到社会的赞誉和推崇, 恶者应恶有恶报, 遭到社会的唾弃和鄙视。只有这样, 社会正气才会上升, 人们才会心情舒畅, 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 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 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 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公平正义对化解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实现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篇4: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们不懈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的历史。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斗争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必然追求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把公平正义作为最高诉求,而且揭示了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途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坚持和发展,本身就包括对科学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理论丰富和实践发展。从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再到十八大中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倡导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公平正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到20世纪末我国实现总体小康之前,主要是解决如何发展起来的问题,重点是为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进入21世纪,从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是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重点是更加注重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从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更加关注公平,再到必须坚持维护公平正义,反映了随着我国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公平正义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更加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下,加紧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好地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中华大地,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和更有尊严。

篇5: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教案

第八课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第二课时

二、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公民享有的主要诉讼权利

(2)认识证据在维护合法权益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

增强证据意识和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

3.运用

联系实际说说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及注意事项。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

崇尚程序正义是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基本前提。崇尚程序正义既有赖于健全的法律制度,更有赖于公民重视程序正义、追求程序正义、维护程序正义的强烈意识。公民对于程序正义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法律程序的了解程度。因此,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使公民更多地了解有关的法律程序,对于形成一个知法、守法、护法,自觉依法维权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而了解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是维护程序正义的重要前提,所以,这个知识点在全课的教学内容中处于重要地位。

2)增强证据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了解诉讼权利的基础上认识基本的维权途径,形成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而证据在诉讼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因此,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在未来的民事活动中做到有意识地收集、保留证据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3)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了解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树立证据意识,都是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应该是本节课全部教学内容的落脚点。

2.教学难点

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到了诉讼途径与非诉讼途径、合法手段与非法手段的区别,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中要做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区别有一定难度;另外,关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学生在生活中会受到一些错误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观念的影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此,通过教学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接受依法维权的重要性并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比起本节课其它几个知识点来看,难度更大一些。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树立依法维权意识并了解与依法维权相关的途径和程序。教材从公民享有的基本诉讼权利入手,进而过渡到增强证据意识,帮助学生理解证据的重要作用及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举证责任原则,最后归结到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引导学生树立依法维权意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中的一些概念,如证据、维权等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具备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基础,但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普遍比较肤浅,还存在着一些认识方面的错误,这也可能对本节课知识的接受造成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经验,促使学生的认识在原有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认识中存在的误区,及时加以纠正,使学生的认识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四、教学方法

案例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案例:林新松和林新木系同胞兄弟,2004年两人的父亲因病住院,两人约定住院费2.8万元由两个人平均承担。但是因为林新松一时手紧,就请林新木先垫付自己应付的那一半。林新木垫付了住院费并要求林新松出具了借条一张。后林新木要求林新松给付此1.4万元的欠款,但是林新松拒绝给付,于是林新木将林新松诉至人民法院。在庭审当中,林新松认可其出具的欠条,但另提交了一张林新木书写的收据,该收据上写明“第一次6000元,第二次8000元,共计14000元”。林新松称,此证据证明其已将欠款全部还清。但林新木对收据上的签名不予认可,并提出进行笔迹鉴定,但人民法院向鉴定部门咨询后,鉴定部门答复称该笔迹由于当地技术所限无法鉴定。最后,一审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收据可以认定林新松已经偿还了1.4万元,于是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后,林新木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查后,认为一审认定的事实没有错误,但认为依据原告出具的欠条,被告理应偿还欠款。因被告提供的载有原告姓名的收据指向不明,该证据反映不出其与欠条之间的关联性,且原告否认该收据的真实性,故该收据不能与欠条的证据效力相对抗,被告的抗辩理由不能成立。而被告除了该收据外并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其已经偿还了其所欠原告的1.4万元借款,故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应予支持。最后二审人民法院判决撤销一审判决,被告应于判决生效后七日内偿还原告欠款1.4万元。

老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上述案例中林新木行使的是公民的哪项权利吗? 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引思明理】

老师:上述案例中林新木行使的是公民的诉讼权利,那么,公民的这项权利主要有哪些种类?林新木行使的是公民基本诉讼权利中的哪一项呢?

板书: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1.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公民诉讼权利的主要种类:

(1)公民有委托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的权利。(2)公民有上诉的权利(3)公民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老师:如果林新木手中没有那张欠条,诉讼结果将会怎样?这给我们什么警示?你还有类似的由于缺乏证据而有理说不清的事例吗?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进入本节课第二个问题。板书:

2.增强证据意识

案例1:2005年2月,范某起诉至某区人民法院,要求与其妻子张某离婚,同时向人民法院提交了一份借据要求张某对于该共同债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该借据的内容为“2004年4月9日,因家中盖房特向某某借钱20000元”,落款人为范某的妻子张某。对此,张某在庭审的过程中对于欠条的数额提出异议,称只借过2000元。主审法官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该借据有涂改的痕迹,但是范某并不承认涂改。后经张某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委托某司法鉴定中心对该欠条的真实性进行鉴定。经过鉴定,鉴定结论为:欠条上的 “0”是后加的,跟张某的笔迹不符。在鉴定结论面前,范某承认了伪造证据的事实。于是人民法院依法决定对其处以1000元的罚款。

案例2:2007年6月,原告张某家人与被告陈某家人因客车载客事宜发生纠纷。为追索医疗费,张某与陈某发生纠纷。后张某到医院治疗,用去医疗费几千元。随后,张某将陈某告上法庭,要求陈某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经济损失。陈某在法庭辩论中称,在纠纷中自己没有殴打过原告张某,张某即使有伤,也不是自己造成的,故请求法庭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张某在庭审中,未能提交陈某殴打自己的相关证据,也没有提供其它相关证据予以佐证。法院审理认为,原告张某虽有损伤事实,但无证据证明其损伤事实是陈某造成的,依法驳回了原告张某的诉讼请求。

老师:上面两个案例中的证据都没有被法院所采信,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96页中有关证据应具备的特征这部分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派代表发言。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等特点。学生阅读教材96页的有关内容,自主学习、了解法定证据的主要种类,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几个案例中的证据分别属于哪类证据。

案例:锦州市某患者王某体内钢板断裂,找到原治疗医院索要赔偿。医院认为钢板断裂是患者自身造成的,一分钱都不能赔。患者遂将医院告上法庭。锦州市某区法院要求该医院给出证据,证明钢板断裂是王某自身过错造成的,医院无法证明。法院最后判处医院赔偿王某误工费、交通费等损失2万余元,其中包括5000元精神损失费。老师:前几个案例中的证据都是由哪一方出具的?患者王某这个案例中的证据为什么要由医院来出呢?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总结: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举证一般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自证“清白”,也就是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医患纠纷就属于这种特殊情况。

王某与医院形成了医疗服务合同法律关系,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医院对钢板质量、折断原因负有举证责任,既然不能证实钢板断裂是因为王某的过错造成的,就应该赔偿王某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重新取出钢板的费用和材料费。钢板断裂还给王某带来了一定的精神痛苦,医院赔偿一定的精神损失费也是合适的。案例:讨工资讨出来的犯罪行为

文先生是四川人,3年前来到佛山,在佛山市禅城区镇安村经营一家制衣厂。今年6月他雇请了妻子的表弟肖援。肖援进厂干了两个多月,提出要辞工,要求表姐夫支付工资。

8月31日,肖援在多次向表姐夫索要工资未果后,于当晚9时多偷偷将三岁大的外甥抱到南海大道华阳桥附近。肖援随后打电话给文先生,要他赶紧支付拖欠的工资。文先生与妻子得知儿子与肖援在华阳桥附近后,边赶往现场边打110报警。肖援见到文先生夫妇,声称要将小孩扔进华阳桥下的水沟里。文先生与妻子趁肖不注意将儿子夺了回来。几名路人将把肖摁倒在地。此时,民警也赶到现场,肖援被擒。

广东豪盛律师事务所蔺存宝律师认为,肖某的行为是“索债型”非法拘禁罪,这类行为是指行为人以索取债务为目的而采用拘留、禁闭、扣押等各种手段非法剥夺债务人或与债务人相关的人的人身自由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这类为索取债务拘禁他人的行为应认定为非法拘禁罪。老师提出问题:你对肖援讨要工资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肖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通过分析和总结完成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板书:

3.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敢于维权

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任何公民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都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善于维权 A.找准维权机关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依靠公安、司法机关寻求法律保护。B.选好维权的途径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诉讼的途径,也可以采取非诉讼的途径。非诉讼解决纠纷的途径主要有: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C.避免不恰当、不理智或不合法的维权手段 【体验导行】

朱良平今年22岁,是重庆城口县人。2003年春节过后,他离开家乡,来到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梅溪乡某砖厂打工。

打工的头两个月,朱良平在砖厂半成品车间做事。后来,他又换到了成品车间。因为在半成品车间做事时的押金及工资约1400余元一直没有拿回来,朱良平对同为重庆老乡的半成品车间包工头童术强十分不满。2003年10月20日,朱良平到岳阳市站前路一家录像厅看录像,听到旁边的两个人说的是重庆话,三人很快就混熟了。当说到钱的时候,朱良平抱怨自己在砖厂打工又累工资又少。那俩人听后就给他出了个馊主意,要他绑架砖厂一个有钱人的孩子,搞点钱用。

朱良平当时心里动了一下:自己的工钱不是一直没拿回来吗?他立刻想到了一个作案目标:童术强6岁的儿子童小金(化名)。2003年10月22日傍晚,朱良平来到梅溪乡某小学大门口附近,在将童小金骗到公路边后,带着他直奔云溪镇,然后又换乘一辆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出租摩托车到了临湘市。然后,以童小金在自己手里为要挟,要求童术强将5000元钱汇到他指定的一个账号上。第二天下午,朱良平被接到报案的公安人员当场抓获。

岳阳楼区法院审理后认为,朱良平为索回其打工期间被扣发的1400余元工资及押金,挟持砖厂半成品车间包工头童术强的儿子,以此索要人民币5000元,其手段确属非法。本案现有的证据证明砖厂只欠朱良平1400余元工资及押金,其提出克扣金额为5000余元的辩解意见与客观事实不符,不予采纳。但朱良平索要钱款的数额中确有拖欠未付的工资,因此,不能认定朱良平在主观方面完全是出于勒索财物的目的。据此,于3月17日一审以非法拘禁罪判处朱良平有期徒刑三年。

1.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评价朱良平索要工资的行为。2.假设你是朱良平的朋友,请运用你现在所具备的法律知识,给被拖欠工资的他提供一些维权方面的建议,告诉他应该到哪些部门,准备好哪些证据、通过哪些合法的手段解决问题。请把你的建议写在作业本上。板书设计

二、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

(1)公民有委托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的权利(2)公民有上诉的权利(3)公民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2.增强证据意识(1)证据的种类(2)民事举证的原则

3.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敢于维权(2)善于维权

(3)避免不恰当、不理智或不合法的维权手段

六、教学反思

篇6: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我国消费者的权利;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重要法律地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归纳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结合个人生活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及课下探究,初步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勇于依法维权。

教学重点:维权的途径和消费者协会受理消费者投诉程序及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及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教学准备: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

(二)、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在市场竞争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会使某些生产者和销售者抛开职业道德,违背经济原则,甚至置法律于不顾,采取不正当手段从事交易,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为自己牟取暴利。因此,维护消费者权益是所有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出示课题: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三)、新课教学:

1、炼就一双“慧眼”(用时10分钟)(1)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2)炼就“慧眼”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

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知识(商品、服务、市场以及消费心理)

掌握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消费者维权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当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权益争议时,是不是非得上法庭?有哪些良好途径解决?(用时12分钟)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知识巩固:师生共同完成。(用3分钟)

4、课堂小结:由学生完成。(用时:2分钟)

5、课堂练习:(用时:5分钟)

三、板书设计:

第8课 第2框 维护消费者权益

1、炼就一双“慧眼”

2、当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权益争议时有哪些良好途径解决?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上一篇:乡2017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苏州国企招聘笔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