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设计(第一章图案概论)教案

2024-08-09

图案设计(第一章图案概论)教案(共7篇)

篇1:图案设计(第一章图案概论)教案

第一章

图案的概述

第一节

图案的概念

图案:顾名思义,即:图,图形;案,方案,图形设计的方案。生活中具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都可称之为图案。

第二节

图案的起源及发展

一、图案的起源1、2、3、1、装饰说起源于人类爱美的天性 图腾意识促进了装饰的发展 服饰说 中国传统图案

二、图案的发展

(1)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装饰图案

彩陶装饰纹样的特点:简洁、概括、充满活力

彩陶装饰纹样的内容:动物、植物、人物、几何(较普遍)(2)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图案

商周两代是青铜器艺术的鼎盛时期,它是权利的象征。(欣赏图片)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特点:庄重、严肃、神秘、结构严谨 青铜器装饰的图案有: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象纹(3)战国时期的装饰

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时代,政治体制变动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战国时期装饰图案特点: 风格:日渐活跃

内容:不再是凶狠的神秘怪兽,而是贴近生活,自然中动物或生活场景运用于不同的装饰 造型构图:严肃对称结构变得活泼(4)汉代装饰图案

汉代时期,建筑装饰得到发展,遗留下大量的画像砖、画像石、瓦当。风格朴实

画像砖、画像石:题材与形式丰富多彩的现实生和生活,反映墓主人生前的身份经历或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瓦当:云纹瓦当、文字瓦当、动物瓦当(5)魏晋南北朝装饰图案

南北朝时期,盛行佛教,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像、壁画、石窟寺空前发展。

石刻装饰图案:飞天、忍冬草、莲花图案

石刻装饰图案特点:以线条为主,反映生活,超越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情感。(6)唐代装饰图案

特点:丰满、华贵、富丽、饱满有张力

内容:唐三彩、织锦、宝相花、团花、卷草、折枝花(7)宋元时期

特点:写实、自然、平淡、雅 装饰题材:花鸟为主

装饰图案:莲花图案、牡丹图案、花鸟画有折枝花式、穿枝花式、喜相逢式(8)明清时期

是一个从昌盛到没落的时期,而在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国外的一些技术传入我国,出现了新的工艺品种:雕漆、景泰蓝、琉璃、珐琅。民间图案

(1)民间图案多与民俗活动相关(2)民间图案的寓意、联想

(3)种类:剪纸、蓝印花布、蜡染、刺绣、泥玩具、不版年画

第三节

图案的分类 空间形态类

1.平面图案(二维空间)2.立体图案(三位空间)3.综合图案(二维、三维结合)时间状态类

1.静态图案:建筑、器皿 2.动态图案:礼花、霓虹灯 第四节

形态构成类

自然形态构成:以自然界生物等自然形态(花卉)抽象形态构成:标志、广告(图形)纯形态构成:纺织品、门窗(花卉)偶发形态构成:木头纹、肌理(表现技法)

图案的应用

平面设计

广告设计

包装设计

服装设计

室内空间设计 图案的学习方法1、2、3、4、5、6、7、设计创意有主题 收集资料 制定草图 草图的修改 设计效果图 编写设计说明 装订、装裱

第二章

图案的写生与变化

一、花卉植物的写生(作业)

1、花、叶的结构

2、表现方法:线描、明暗

二、图案变化的方法(作业)修饰法 简化法 夸张法 添加法 巧合法 几何法 反复法 文字构成法

三、花卉植物图案的变形练习(作业)

第三章图案的审美与构成

一、图案形式美的法则

1、变化统一

2、对称均衡

3、条理与反复

4、节奏与韵律

5、对比与调和

二、图案的构成形式(重点)

1、单独纹样:单独纹样有均齐式和均衡式两种。均齐式是以中轴线和中心点为依据,在固定的中轴线和中心点的上下左右或多方面配置相应的同形同量纹样的形式。均衡式是不受轴线制约.自由地进行组织安排的构图表现花卉的动态形式。

2、适合纹样:把图案纹样组织在一定的外形轮廓中的一种装饰效果纹样就是适合纹样。

3、二方连续

4、四方连续

第四章

图案的色彩

一、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二、三原色与色彩混合

1、三原色:红 黄 蓝

2、间色(二次色):两种原色混合而成。

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复色(三次色):两间色相加,三原色加一过量原色(三原色中,有一种色量多一些)。

橙+绿、(红+黄+蓝)+黄

三、色彩的象征

四、色彩的物理作用:温度感、距离感、重量感、尺度感

五、色彩与人的气质和性格

六、色彩的搭配

1、同类色搭配

2、邻近色搭配

3、对比色搭配

七、如何搭配好色彩

1、要有主调

2、配色时,构图应注意均衡

3、搭配重点色

4、同类色的搭配应防止同化作用和隔离作用

5、对比色的调和处理

八、色彩的应用:客厅、卧室、儿童房的色彩搭配

第五章 图案的表现技法

一、图案的基本形态及表现方法

(一)点的形态与点绘法

(二)线的形态与线描法

(三)面的形态与平涂法

二、图案的装饰形态及表现方法

(一)撇丝法

(二)枯笔法

(三)刮划法

(四)渲染法

(五)推移法

(六)光影法

(七)肌理拓印法

(八)喷绘法

(九)彩铅法

(十)蜡笔法

(十一)介质混合法

(十二)滴水法

(十三)吹色法

(十四)火烧法

(十五)弹线法(十六)捏染法(十七)粘贴法(十八)水色法(十九)吸附法

篇2:图案设计(第一章图案概论)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8页的“图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将观察、操作与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2、感受对称美,发展什么能力。【教学重点】:

1、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图形变换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学习怎样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图案设计》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花瓣图案

⑴图片出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

⑵提出问题:说一说花瓣图案是如何通过图形A得到的? ⑶小组内进行交流.⑷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如: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将图形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C,将图形C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D。

作出图形A沿虚线的对称图形B,再分别作出图形A、B沿虚线的对称图形D、C。⑸、鼓励创新:

师: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先让学生独立想一想,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只有学生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2、出示图片:

小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

如:左上角的图形向右平移3格,右上角的图形向左平移3格,左下角的图形向右平移3格,右下角的图形向左平移3格。

左上角的图形向下平移3格,右上角的图形向下平移3格,左下角的图形向上平移3格,右下角的图形向上平移3格。

三、巩固练习:教材38页“练一练”

1、第1题

图形A向下平移5格得到图形B。

图形E向下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4格,图形F先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再向上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6格。

2、第2题

按题目要求学生独立画图,教师根据练习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若某些学生直接画有困难,建议剪一个相同的纸片通过操作帮助完成。汇报时要说清每一次变换的方法。

图形比较复杂,⑵旋转90°教师要多指导。

3、第3题:

⑴自选一个基本图形,注意图形不要太复杂。⑵考虑好怎么变换。画出来。(可剪一个基本图,边操作边画)

说出来。说说图形是如何通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的?

⑶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⑷学生评价: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篇3:法学概论第一章教案

课时:6 本周课时目标:

通过本周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法的概念和特征,深刻理解法的运行,了解社会主义法制,理解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宪法的概念和历史发展。

周教学内容分配:

第一次课:(第一章1-2节)

时间:(2015年3月10日)

第二次课:(第一章3-4节)

时间:(2015年3月12日)

第三次课:(第二章第1节)

时间:(2015年3月13日)

1、本周教学学生课下学习量:

复习导论部分重点内容,预习我国的基本制度

2、本周大作业设计

熟记法的概念和特征、理解法的运行,明确依法治国的含义

第一周第一次课(2课时)

第一章1-2节

时间:(具体时间2015年3月10日)课时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的概念和特征,深刻理解法的运行。教学重点:

法的概念、特征、运行。教学难点:

立法的权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俗话说:“杀人偿命”,那么杀人一定要偿命么?学了这门课我们就能清楚的回答这一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三、讨论

四、总结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法的基本概念

一、法的定义

1、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的社会规范或行为规范。

2、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规范:是指人们行为的标准或规则;

法的规范性:是指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并以此指引人们行为的性质。

行为模式 :

可为模式:如 年满十八周岁的我国公民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勿为模式:如 禁止非法拘禁;

应为模式:如 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4)法具有普遍性。在一国范围内,任何人的合法行为受法律保护,任何人的违法行为受法的制裁。

二、法的作用

(一)法的规范作用(法的功能)

(1)指引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在没有划中心线的道路和窄路、窄桥,须减速靠右通过,并注意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安全。”

(2)评价作用

例如:重庆市委书记***因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3)预测作用

例如: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4)强制作用

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如,拘留等

(5)教育作用

(二)法的社会作用(法的职能)

(1)政治作用

法在调整政治关系,包括不同阶级、利益集团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等之间的关系。

(2)社会公共作用

法对国家、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法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调整社会关系的所有方面,很多问题,只能通过道德、政策、纪律或宗教教规等社会规范来调整。

换言之,法是有局限性的,而不是万能的。

三、权利和义务(法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要素)

(一)权利的概念

1、概念

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即“法律权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手段。

2、特点

(1)本质由法律规范所决定,国家认可和保障;

(2)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3)权利是为了保护一定的利益所采取的法律手段;

(4)权利与义务相关联,离开义务,权利就不能保障;

3、三种权利要素

自由权,核心和基础;请求权,实体内容;诉权,保障手段;

(二)义务的概念

义务是国家通 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定人们应当作出和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界限。

义务包括:

(1)“作为义务”或“积极义务”

如: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纳税、服兵役等

(2)“不作为义务”或“消极义务”

如:不得破坏公共财产、禁止非法拘禁、严禁刑讯逼供等

(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2、产生和发展上,二者经历了从一体到分裂,再到一致的过程;

3、价值上,二者在历史上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同

四、法律规范和法律体系

(一)法律规范

分为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两种

1、法律规则

是指通过法律条文表述的、具有特殊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它包含四个部分,即条件、指示、假定、后果。

条件:如“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减轻处罚”

指示:如“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假定:如“禁止搜查公民的身体”

后果:如“司法工作人员犯徇私枉法罪的,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法律原则

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原理或价值准则的一种法律规范。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

(1)性质:前者设定了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后者没有;

(2)适用范围:后者更广

(3)方式:前者采取排他性模式,后者采取权衡模式;

(二)法律体系

也称部门法体系,即把一国现行法律规范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在我国,以1982年宪法为基础已经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主要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五、法的渊源与法的效力

(一)法的渊源

所谓法的渊源,就是指被承认具有法的效力、法的权威性或具有法律意义并作为法官审理案件之依据的规范或准则来源,如制定法(成文法)、判例法、习惯法等。

法源分为两种:(1)正式法源 如宪法、法律、法规等;

(2)非正式法源 如正义标准、道德信念、习惯、乡规民俗等。

(二)法的效力

所谓法的效力,是指法律对法律主体的约束力或拘束力。

广义的法的效力,指所有法律文件的效力;狭义的法的效力,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律、法规)的效力。

法的效力范围分为三个部分:法的时间效力、法的空间效力、法的属人效力。

六、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一)法律关系主体

包括三类: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公民和法人要成为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与法律上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区别:

(1)所属领域不同:前者属于现实性领域,后者属于可能性领域;

(2)针对的主体不同:前者针对的主体特定,即在某一法律关系中的有关主体(双方当事人或权利人和义务人),后者针对一国内的所有不特定主体;

(3)法律效力不同:前者对特定法律主体有效,不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后者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

(三)法律关系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包括物、人身、精神产品和行为结果四类。

(四)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

如出生、死亡、签订合同等等。

七、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一)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或因法律规定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不利法律后果。

包括两个部分:

(1)违法行为,包括侵权行为、不履行义务行为等

(2)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法律制裁、强制性法律义务、法律不予承认或撤销、宣布行为无效,等等

四种法律责任:违宪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二)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因其所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性措施。有违法行为,就要追究法律责任,实施法律制裁。

法律责任既有惩罚性责任,也有非惩罚性责任。法律制裁是 一种惩罚性措施。

第二节 法的运行

一、立法

立法,又称“法的制定”,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法规的活动。

我国立法权限的划分:

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

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制定;

规章:国务院所属各部、委等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

二、执法和司法

1、执法,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律应用于具体的人、事件或案件的活动。主要包括行政机关的执法和司法机关的执法两种形式。

行政执法特点:具有积极主动性、程序简便性和应急性。

2、司法,指司法机关和有关专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司法的特点:具有法定性、专业性、强制性、程式性;

对司法的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三、守法和违法

(一)守法

守法,是指人们按照法律规范进行活动。

守法的主体,包括中国公民,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中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公民、无国籍人;

守法的范围,包括规范性文件和非规范性文件;

守法的内容: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

(二)违法

违法,指行为违反了法律,并且依照法律应当予以追究。

构成要素:

(1)违法并依法应受到法律追究的行为;

(2)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3)违法主体具有法定责任能力;

(4)行为者有主观错误。主观过错主要指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况。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将会导致危害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过失:指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而未能预料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或虽有预料却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导致了危害后果的发生。教学参考资料推荐 :

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学生课下活动设计:

1.如何理解法的定义和特征? 2.如何理解法的运行? 本堂小结:

第一周 第二次课(2课时)

第一章3-5节

时间:(具体时间2015年3月12日)课时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法制,理解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教学重点:

依法治国的内涵及实现的标志。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的内涵及实现的标志。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法的定义、特征、法的运行,那么,法与国家、政策和道德是否有关系呢?又有什么关系呢?

二、讲授新课

三、讨论

四、总结 教学内容:

第三节 法与国家、政策和道德

一、法与国家

(一)法律离不开国家,依附于国家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离开国家和国家政权,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的法律;

(2)法律的实施离不开国家的强制力;

法律以国家强制力做保证。(3)法律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

如:与社会主义国家相适应的必然是社会主义法律。

(4)法律的特征、表现形式和内容受国家的特征、传统等影响;

(二)国家离不开法律,无法律不称其为国家

(1)法律是确认国家权力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国家权力是指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机器来实现其意志和巩固其统治的支配力量。

(2)法律是执行国家职能的有效工具;(3)法律是完善国家制度所必需的手段;

二、法与政策

二者的区别:

(1)两者制定的机关和程序不同;

法律是由国家专门的立法机关制定,程序复杂。

(2)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采取制定法的形式,政策采取声明、命令、会议纪要等形式。

(3)两者调整的范围、方式不同;

政策调整的范围更广泛。

(4)两者的稳定性程度不同;

法律更具有稳定性,政策具有灵活性。

二者的相互作用:(1)法律以政策为指导;

(2)政策依靠法律贯彻实施;

法与政策是辩证的关系,两者总体上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它们的地位和效力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法律日益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社会调整手段。

三、法与道德

(一)法与道德的区别

1、两者起源时间不同。道德起源于原始社会,而法在一定社会阶段才出现;

2、两者表现形式不同。道德存在于思想和观念之中,以公约、守则等形式存在,而法以规范性文件等形式存在;

3、两者的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法既注重权利又注重义务,而道德只侧重于义务;

4、两者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及人们的自觉维护,而法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5、两者调整的范围不尽相同。道德比法律调整的范围广。

(二)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相互联系

1、社会主义法是传播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效手段;

2、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

① 法律规范必须要有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② 道德的状况制约着立法的发展;

③ 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制

一、社会主义法制的含义和要求

(一)法制的概念

法制是一国法律制度的总和,它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的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1956年,董必武在《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报告中将其概括为“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 前提; “有法必依” 中心环节;

“执法必严” 关键条件; “违法必究” 有力保障。

二、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两个方面: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基础和前提。

⑴ 从产生上看,社会主义民主的存在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存在;

⑵ 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

⑶ 从发展上看,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程度制约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程度;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⑴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法制加以确认和巩固;

⑵ 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权利、程序和方法,必须由社会主义法制加以体现和保障;

⑶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也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

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民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保障,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历史阶段:经验和教训

共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0.1—1956党的“八大”召开;

1949年开始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这阶段,先后颁布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宪法、兵役法等。

第二阶段:1956党的“八大”召开—1966年文革开始;

“八大”提出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逐步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在这阶段,人治思想和“左”的思潮日益严重,法制建设受到严重冲击。

第三阶段:1966年至1976年文革十年**;

法律虚无主义恶性膨胀,民主、法制遭到严重摧残。

第四阶段: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

法制建设出现了新转机,但仍未摆脱“左”的错误思想影响,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搞“群众运动”。

第五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现在;

提出并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经过30多年的恢复重建,我国以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各方面生活基本纳入法制轨道。

历史经验证明,治国必有法,无法必治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也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

第五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不同时期的讲话、报告和文章中,多次涉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问题;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口号,并于1996年将此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1995.3.15,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上升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客观要求;

2、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并且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根本保障;

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国家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4、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

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及实现的标志和条件

1、性质: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的国家 ;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3)坚持党的领导;

(4)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国家;

2、实现的标志:

(1)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

(3)实现“民主的法制化”和“法制的民主化”;

(4)国家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和良性循环;

(5)“依法行政”和“依法司法”制度得到有效的保障;

3、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全体公民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等。

教学参考资料推荐 :

《社会主义法制理论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2014年10月23日。学生课下活动设计:

依法治国的内涵及其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本堂小结:

第一周 第三次课(2课时)

第二章 1节

时间:(具体时间2015年3月12日)课时目标: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宪法的概念和历史发展。教学重点:

宪法的概念。教学难点:

为什么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法的定义、特征、法的运行,那么,我国的根本法是什么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这节课我们将详细讲述宪法相关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三、事例分析

四、总结 教学内容: 第二章 宪法 第一节 宪法概述

一、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马克思曾用“宪法——法律的法律”来说明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取决于以下因素:

1、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根本制度就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等,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1)普通法依据宪法而制定,是宪法的具体化;

(2)普通法不能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要被撤销和宣布无效;

(3)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3、宪法要求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根据现行宪法的规定,今后修宪的程序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其他法律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过半数通过。

(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我国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它表明,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卫人民。

(三)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所谓政治力量对比,首先是指阶级力量对比。具体表现在:阶级力量强弱的对比关系和阶级力量强弱悬殊程度的对比关系。

二、宪法保障

宪法事例:成都自焚抗诉事件

2009年4月,成都市金牛区城管执法局依法对胡昌明违法建设实施过一次拆除,胡昌明、唐福珍及其亲属阻挠致使拆除行动被迫取消。11月13日,该局执法人员再次依法实施拆除,在相持近三小时后,唐福珍情绪失控,向自己身上倾倒汽油并用打火机点燃。11月29日夜,唐福珍终因伤情严重,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12月,北大5位学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审查《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随后,国务院法制办召开座谈会,讨论拆迁制度。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第14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被废止。

点评: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岿说:这一事件促使我们发出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合法性审查的呼声,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座谈会的消息,该条例有违反宪法、物权法的规定,将被废止。

由此可见,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将被撤销或废止。

宪法保障是指国家为了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而建立的宪法解释、宪法监督、违宪审查等一系列制度的总和。

1、宪法宣告本身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最高法律地位;

2、宪法明确规定,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监督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

3、现行宪法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监督权;

4、宪法规定了严密完整的法律监督的体系;

5、宪法规定对规范性文件监督是采取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方式;

6、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宪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三、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一词,我国古籍中早有记载。如《国语》有:“赏善罚奸,国之宪法。”这里的宪法指普通法律。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最早的一批资产阶级宪法,是17世纪的英国宪法和18世纪的美国宪法、法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历史,从1949年的《共同纲领》开始,它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它于1982.12.4通过,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

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对私营经济和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规定;

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新的规定;

1999年3月15日,九届人大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规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知道地位等;

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改。教学参考资料推荐 :

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4年。

学生课下活动设计:

篇4:图案设计(第一章图案概论)教案

1.教学目标

利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的这些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设计出称心如意的图案.

通过复习近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知识,然后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开动脑筋,敝开胸怀大胆联想,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设计图案. 难点

如何利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等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它们的组合得出图案.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的各题.

1.如图,已知线段CD是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D是B点的对称点,作出线段AB,并回答AB与CD有什么位置关系.

第2题图),第3题图)2.如图,已知线段CD,作出线段CD关于对称轴l的对称线段C′D′,并说明CD与对称线段C′D′之间有什么关系?

3.如图,已知线段CD,作出线段CD关于D点旋转90°的旋转后的图形,并说明这两条线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老师点评:

1.AB与CD平行且相等;

2.过D点作DE⊥l,垂足为E并延长,使ED′=ED,同理作出C′点,连接C′D′,则C′D′即为所求.CD的延长线与C′D′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在l上并且CD=C′D′.3.以D点为旋转中心,旋转后CD⊥C′D,垂足为D,并且CD=C′D.二、探索新知

请用以上所讲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等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完成下面的图案设计.

例1(学生活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题.

按下面的步骤,请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个别致的图案.(1)准备一张正三角形纸片(课前准备)(如图a);(2)把纸片任意撕成两部分(如图b,如图c);

(3)将撕好的如图b沿正三角形的一边作轴对称,得到新的图形;

(4)将(3)得到的图形以正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为旋转中心旋转,得到如图(d)(如图c保持不动);

(5)把如图(d)平移到如图(c)的右边,得到如图(e);

(6)对如图(e)进行适当的修饰,使得到一个别致美丽的如图(f)的图案. 老师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

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篇5:小学六年级数学《图案设计》教案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点:

能准确描述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漂亮的图案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花瓣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欣赏20奥运会会徽,提问与之相关的常识;上网浏览部分历届奥运会会徽,思考这些图案的设计各有什么特点并交流感受。

二、合作探究、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分析花瓣图案是如何由简单图形A经过图形变换得到的,

2.操作演示

(1)演示四花瓣的作图过程,教师讲授四花瓣图案形成的基本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具体的操作步骤;注意将语言叙述完整,括号中是几个关键词。

如: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形B以(MN)为对称轴做图形A的轴对称图形B

(3)要求学生思考:四花瓣相邻两个顶点与圆心所成的角是多少度?根据媒体演示的方法,你能将一个圆周四等分吗?

小结:图案的设计可能是一种方法的连续使用,也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组合使用。

3、合作探究书本37页(2),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演示让学生搞清做图的方法和关键。

三、尝试创作

1.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完成下面一题:以给定的图形“○○、 △△、=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

篇6:图案设计(第一章图案概论)教案

伍彦宣 2013-06-02 11:40:21

一、课题:设计地板图案

二、授课人:成师附小 伍彦宣

三、教学目标定位及依据:

教材分析:

《拼装图形》是川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课,是计算机画图模块的重要部分。在一、二年级教材中曾涉及到图块操作:一年级上册为“选定”工具的使用和图块的移动、复制;二年级下册为图块的翻转和变形。

本课的教材虽然再次引入“选定”工具,但是重点在于认识选定图块的另一个工具“任意形状剪裁”,所以教材处理的重点就在于能区分其与“选定”工具使用的不同。根据这样的教材设定,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会使用“选定”和“任意形状裁剪”工具,能区分两种工具的不同作用。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透明样式。

2、会利用图块选定、图块移动的方法组装图形。

3、会简单图形的复制,运用复制的方法快捷地作图。

4、会综合运用旧知,根据自己的创意将多个基本图块进行拼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搭积木、玩七巧板等游戏已经有了拼装的体验。加之一、二年级时曾学习图块操作,所以学生头脑中对拼装图形有一些感受。但因每个年级内容的板块化和对知识的遗忘,以及学生动手操作时间不足等情况,需要老师将知识进行串联,帮助学生系统化感知图块操作的便捷和有趣,从而在认识上有一个“更新”。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选定工具和任意形状裁剪工具的区分 教学难点:操作图块方法的综合运用

五、活动设计:

1、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留意过生活中的地板吗?出示生活中的图片。

师:为了美观,很多地板都设计了图案。想来体验一下地板设计师的工作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设计地板图案。师:板书——设计地板图案

师:先来看看老师设计的地板图案。

2、新授知识

任务1:

师:为了得到这样的图案,老师准备了很多图块。你能将给的图块按照老师的设计拼好吗?

生:动手操作 生:示范操作

师:全班齐读选定图块的儿歌

师:强调操作四个要点:选取完整、图块移动、透明样式、拼装准确

师:小结:通过选定工具,我们可以移动图块完成拼装,用简单的图形组成复杂的图形。勾画书24页

任务2:

师:老师不小心把图块弄乱了,你能再帮忙拼好吗? 生:动手尝试 师:这次你用什么工具来选定图块?你借助什么途径找到解决方法?

师:同样是选定图块,两个工具有什么不同?

生总结:选定工具选定的区域只能是方方正正的矩形图块; 任意形状裁剪工具可以准确地选择任意形状的图块。生:总结:书本是我们求助的对象之一。任务3:

师:出示范例,这次老师只准备了一个三角形图块,你能拼出范例图吗?你会用到图块的什么操作?

生:复制 翻转 师:板书

生:示范复制图块的方法;

师:引导学生看书27页,学习Ctrl+拖动复制图块

师:翻转图块对同学们也不陌生,在二年级下册我们就学习过。老师下发帮助文档。

生:自学帮助文档,然后动手操作。

师:小结:利用复制操作,我们可以快速地绘制更多的图块;利用翻转操作,我们可以绘制出更富于变化的图形。

任务4:

师:展示设计图纸。出示任务要求:为房屋前的空白地板设计地板图案。

生:动手操作

3、课堂小结

师:展示学生作品

篇7:民航概论教案魏全斌版第一章2

讲授新课

第一章 第二节 航空发展史

一、人类的飞行梦想

(一)在中国:

春秋时期(-770----486)公输般

《墨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这可不可以认为,是原始航空科学的先头兵。

宋代

明代的万户就曾利用风筝加上火药作为推力进行航天飞行试验。万户是中国明代的一个官吏,当时他曾将风筝与火药制成的火箭结合使用,进行升空尝试。万户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最大的火箭,他将自己捆在椅子上,两只手各拿一只大风筝,然后点燃火箭,以借火箭的前进推力,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上空。虽然万户的实验失败了,但作为人类第一次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尝试,却不失为一个伟大的事件。为了永远纪念万户的功绩,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

明代

竹蜻蜓”。它是由一根竹棒和一个(或几个)竹片构成的,竹片被削成了向同一方向的倾斜面。因此,当用孩子们双手夹住竹棒使劲一搓时,“竹蜻蜓”就会旋转着飞向空中。随着惯性减弱、转速降低,“竹蜻蜓”又会旋转着稳稳地落回地面。大约到了明代的时候,中国的大约到了明代的时候,中国的“竹蜻蜓”传到了欧洲,被称作“中国的飞行陀螺”。

(二)在西方: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在达·芬奇的扎记中记载了他对滑翔升空的构想。据说他曾经花了20多年观察与研究鸟、蝙蝠、昆虫的飞行,并且计划将他的发现写成一本著作。1505年,达·芬奇写成了研究手稿《论鸟的飞行》。达·芬奇是 大画家,在这篇论文中,图文并茂。他指出“由于大气本身是具有可压缩的性质的物质,当有某种物体以比它的流动更快的速度拍击大气时,它就要受到压缩。”还指出“除非翅膀拍击空气的运动比空气压缩时自身的运动速度快,否则翅膀下的空气不会变得很密,因此鸟就不会在空中支承自己的重量。”达·芬奇在这里已经有了作用与反作用的思想,即鸟的翅膀拍击空气,空气给鸟的翅膀以升力。达·芬奇还研究了鸟的羽毛的结构,他的结论是:羽毛的排列特点是当它向下扇动时,结构是密的压缩空气的效果显著;而当翅膀上扬时,羽毛变的疏散以减少空气阻力。

达·芬奇还观察到在山谷或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向上的气流,鸟经常利用这种上升的气流,高飞而又节省力气。他进一步注意到鸟一般都是逆风而很少顺风飞行。他说:“鸟逆风飞行可以不必扇扑翅膀,这得益于下降时下面的气流。利用放松运动使之处于气流之上。”他在这里已经有了空气动力产生升力的萌芽,这是极可宝贵的体验。

此外达·芬奇还对鸟的起飞、降落、转弯、滑翔等动作,并且给了许多合理的解释。

根据鸟的飞行原理,达·芬奇设计了飞机、降落伞、直升机。他考虑最多的是扑翼机,他说:“鸟是一架按数学定律工作的机器,人具有复制这架机器全部运动的能力。它的强度可能不会符合,因为缺少维持平衡的动力。我们可以说,人们建造这种机器不缺少任何东西,只有鸟的生命除外。”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达·芬奇的这个论断是十分正确的。

二、静力飞行——气球时代

1709年8月5日,巴西人古斯芒神父用粗帆布制成一个吊有吊舱的热气球,以麦秆和羊毛为燃料,在葡萄牙做了热气球升空表演,这个热气球号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热气球。”

1782年11月25日,法国的蒙格尔菲兄弟利用点燃麦秆后产生的热气,使一只蒙有纸皮的热气球升空,这只热气球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只成功飞行的热气球。

1783年9月19日,巴黎凡尔赛宫前广场人声鼎沸,蒙哥尔费兄弟做了一场轰动一时的表演,连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也带着满朝文武来观看。广场上有一 只用纸和布糊成的大气球,气球直径12米、高17米,模样像一个柄朝下的大鸭梨。气球下面吊了一个盆状的大柳条笼子,里面有三位光荣的“乘客”——一只鸡、一只鸭和一头羊。

兄弟俩点燃了放置在气球下面的柴禾等物,热气冲进了气球,于是气球缓缓上升到500米的空中。在激动的观众面前,这只气球用8分钟时间飞行了3公里后,安全降落在城外的草地上。

路易十六见状喜出望外,决定下次升空要作载人飞行。为防止意外,他提出让两名死囚先坐进吊篮。谁知,他的提议引起群情哗然,谁都不同意让死囚去享受人类第一次升空壮举的荣誉。经过激烈竞争,化学教授罗齐埃和陆军少校达尔朗德乘上了热气球。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是:1783年 11月21日下午1点54分。

两人乘坐的热气球形状为椭圆形,直径15米,高22米。在几万名观众的欢呼声中,他们升上300米左右的天空,飞越了塞纳河,飞行25分钟后,他们安全降落在蒙马尔特。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气球载人飞行。

蒙哥尔费热气球不久便与17年前英国人亨利·卡文迪什发明的另一种使用氢气的易燃空气气球结合了起来。法国物理学家查理首先进行了这项实验。他研制出了以氢气代替热空气、产生浮力的气球,而且采用了在丝绸上涂橡胶的方法制成的气囊。1783年12月1日,他的氢气球从巴黎杜伊勒利宫起飞,平安地飞行了43公里,实现了首次氢气球载人飞行。氢气球的性能明显比热气球好,后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早期的气球主要用在军事上,首先是通信联络和侦察。1871年普法战争中巴黎被围,法国人曾用气球将人员和信件送出包围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系留气球被广泛用来当作监视对方的空中平台。气球还曾用于防空和轰炸。

三、静力飞行——飞艇时代

1852年9月24日英国人乔治·凯利开始研制飞艇,成为现代飞 艇设计的鼻祖。

1900年7月德国的齐伯林以铝为构件的硬式飞艇试验成功。时速达每小时30公里。齐柏林因此被后世称为“飞艇之父”。齐伯林的飞艇几经改进,到191 年的齐伯林七号,装有420马力的发动机,时速大约每小时58公里,并且被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去对法国作战。

四、动力飞行时代

在达·芬奇系统地研究鸟的飞行之后的数百年间,人们似乎忘掉了航空。特别是,在18世纪末,当法国人乘气球升空得到成功,并热衷于研究靠气球飞行、又逐步并取得进展的时候,在法国没有人再关心飞机飞行了。

到了19世纪初,英国人乔治·凯利(George Cayley,1773-1858)才又提出这个问题,而且比达·芬奇更前进了一步.1796年,他设计、制造了以弹簧为动力的直升机模型并试飞成功。

1809-1810年凯利分三次在英国的《自然哲学、化学和技艺》杂志上发表了题目为《论空中航行》的论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航空论文,也是世界上现代航空的标志。所以凯利后来被人们称为“航空之父”。后来,在凯利逝世后的半个世纪,美国的莱脱兄弟实现了飞机飞行,大莱脱曾说过:“我们设计的飞机,完全按照凯利爵士的非常精确的计算方法。”所以后来西方的航空专家都称凯利为航空之父。

兰利(Samuel Pierpont Langley,1834-1906)是美国的职业科学家,起先曾从事土木工程工作,后来靠自学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兰利将他的研究结果写成一本书《空气动力学实验》,于1891年由华盛顿的斯密森学会出版。这本书是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实验空气动力学著作,对后来的飞机研究者,包括莱特兄弟影响很大。

除了实验室研究外,兰利还动手做飞行试验。莱特兄弟的飞机

美国在俄亥俄州开自行车修理店的莱特兄弟为德国的利林塔尔的牺牲精神所鼓舞,决心试制飞机。他们首先从制造滑翔机开始,从1899年开始,逐渐改进。1899年,他们写信给斯密森研究院索取有关航空资料,他们研究前人的经验,其中包括达·芬奇、乔治·凯利、兰利教授、马克辛(机枪的发明者)、查纽特、帕森斯、托马斯·爱迪生、利林塔尔、阿代尔、等等的事迹与经验。

最后,他们决心制造装有发动机与螺旋桨的飞机。经过艰苦的研究,终于制成了4缸8马力的内燃发动机,并且用枞木制造了螺旋桨。1903年12月17 日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刺鬼山海岸(Kill Devil Hills beach),对他们制成的“飞行者”1号进行了试飞。

“飞行者一号”被公认为人类的第一架飞机,莱特兄弟也被公认为飞机的发明人。

冯如(1883-1912)广东恩平人,12岁赴美当童工,后在一家工厂当工人。经过数年的自学研究,积累了不少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1906年,冯如在旧金山与当地华侨和亲友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1907年,广东机器制造厂在美国奥克兰市成立,从事研制飞机。经历了6次失败后,在1911年初,于奥克兰市成功地进行了多次航空表演,而且创造了时速105公里的新记录。当时孙中山先生也在美国,观看了他的飞行表演,在观看后发表讲话时对冯如的成功大加称赞,鼓励他回国为祖国服务。1911年3月冯如回国,不幸在1912年8月25日的一次飞行表演中因飞机失事而牺牲。

第三节

民航的发展历程

一、民航的初创时期(1919-1937)

一战前:世界一战1914年之前,飞机出现后基本上是一种娱乐的工具,主要用于竞赛和表演,飞机技术发展缓慢。

一战中:世界一战1914年—1919年极大刺激了航空工业的大发展。飞机在一战中先是用于为陆军部队服务的空中侦察,后来飞机上装上机枪,用于空中格斗,最后飞机又带上炸弹,去轰炸敌方的地面阵地和敌方地面部队。在一战中诞生出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强击机和教练机。一战初期,参战各国约有飞机1500架,而到战争末期,各国在前线作战的军用机达到8000多架。4年中,交战双方用于作战的飞机有近二十万架之多。在一战中,飞机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飞机速度在1914年时一般是每小时80~115公里,4年后增至180~220公里;飞行高度从200多米提高到8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公里增大到400多公里。

一战后至二战:一战后,各国把飞机的军事用途逐渐转到民事用途上。1919年8月25日,英国的飞机运输和旅游公司首次开辟了定期国际航班,航线是伦敦—巴黎。所以1919年公认为民航正式开始的一年。1920年中国开通第一条国内航线北京—天津段。1919年至1930年为民航兴起初创的时代。

1927年,美国人查尔斯.林白横越大西洋飞行:NYC—PAR 二战中:世界二战1939年—1945年中断民航的正常发展,但是二战也极大刺激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和航空技术的进步。

二、民用航空的大发展时期(1945—1958)

1945-1958年,世界民航进入恢复并大发展的时期,具体表现为:

1、大批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民航组织成立,如ICAO的成立。1944年芝加哥会议后确定1947年成立ICAO。

2、民用航空运输网络开始形成。全世界各位大力开始发展民用基础设施设备,如机场的新建、空管技术的进步、世界航线网络的建立等。

3、民用飞机的不断研发制造,商业航空飞机机型改进换代速度快,通用飞机机型也取得巨大改良发展。

4、喷气飞机投入商业运营。1939年德国最早研发出喷气飞机。1949年,第一架喷气式民航客机──英国的 “慧星”号首次飞行,从此,人类航空史进入了喷气机时代。1958年泛美航空最早让B707投入商业运营,使民航运输业进入新的发展时代。

5、中国在1970年代初彷造了两架外观、大小都与B707非常相似的飞机。采用的也为B707使用的普惠引擎,称为运十。

三、全球化、大众化的发展时期(1958年至今)

喷气飞机进入民航,使整个民航系统发生变化。

首先对于航空公司,由于喷气飞机的出现,使得远程、大众化和廉价的航空运输成为可能,在巨大的需求和利润驱使下,航空公司积极地开拓市场,参加国际竞争。在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航空公司,并最后形成了数十个大型的航空公司。发展中国家也把参与国际航空市场作为国家尊严和地位的象征,全力支持国家航空公司的发展,使民航事业一片繁荣。

其次对于机场系统,由于喷气飞机的尺寸、重量、噪声带来的问题,旧的机场已不适合使用。改造旧机场,适应喷气机,兴建新机场,满足不断增大的客流、货流,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时至今日,这个潮流仍在继续。

第三对航行管理系统的各部分,从航行管制到航路建设、航行情报,都要跟上喷气时代的速度和容量,因而整个系统都进行着改造和更新。

第四更多更大更先进的喷气式飞机投入民航市场。民航运输的快速、经济、安全、舒适等优势逐渐体现出来。

各国间加强民航国际合作,开拓国际航线网络市场,形成大的跨区域的航空联盟,使全球民航运输进入全球化、大众化时期。

第四节 中国民航的历史发展概况

一、旧中国时期

1909年冯如在美国驾机成功试飞,1911年冯如回国制造飞机,于1912年为革命牺牲。1913年中国自行设计第一架飞机成功试飞。

孙中山先生提出“航空救国”的理念,大力发展航空事业。

1913年—1926年国内共开办了6所航空学校,国内开始大力发展航空业。1919年中华民国成立航空事务处,1920年开通北京—天津航线,这是我国国内第一条民航航线。1929年成立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为中航。1931年国民政府与德国汉莎航空成立欧亚航空公司。1933年两广政府牵头联合云南、贵州、福建政府成立西南航空,并于1936年开通我国第一条国际航线:广州—河内

抗日战争期间,从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1941年两航被完全破坏。中航的转折点在1941年12月7日爆发的太平洋珍珠港偷袭事件后,事变后,中航在驼峰航线中得到发展机会,并逐渐壮大起来。1942年春,"中航”通过战时的“租借法案”,先后从美国得到两批共52架运输飞机,并同驻远东美军签订了承运援华军用物资的合同,飞越中印缅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之间象驼峰一般的崇山峻岭,开辟了昆明至汀江、宜宾至汀江、泸州至汀江和重庆至昆明至汀江至加尔各答等主要航线。从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共飞行了几千架次,运输物资74810吨,其中,从美国经印度输入我国的有汽油、军火、药品和机械设备等;同时,由我国输出的有猪鬃、桐油和茶叶等货物。这对支援当时正在进行艰苦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举世闻名的“驼峰运输”,在抗战期间,对培养航空运输的技术业务人员,改进空运装备和设施,都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中航”已拥有C-47型和C-46型飞机共45架,并有经过实际锻炼的一批空地勤人员,为战后进一步发展航空运输业务打下了基础。

1948年12月,以上海为基地的中国、中央两航空公司陆续搬离上海。中国航空公司的总公司迁至台南,机航基地迁至香港;中央航空公司的总公司迁至广州,以后也迁至香港。

二、新中国时期

1.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11月9 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两公司在香港员工光荣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回到北京、天津,为新中国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2.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期(1979年—至今)

1980年,邓小平指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从此民航正式脱离军队建制。1987年,中国政府决定对民航业进行以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特征的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民航 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相关业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来,组建了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这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是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此外,以经营通用航空业务为主并兼营航空运输业务的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也于1989年7月成立。

在组建骨干航空公司的同时,组建了民航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六个地区管理局。六个地区管理局既是管理地区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企业,领导管理各民航省(区、市)局和机场。

2002年3月,中国政府决定对中国民航业再次进行重组。

课堂练习:1、2、3、民用航空从何时开始?喷气飞机何时由哪国率先研发制造出来? 简述民航大发展时期的表现特点。

简述民航的全球化、大众化时期的表现特点。

课后作业:1、2、3、简述抗日战争中的驼峰航线对于抗战的重大战略意义。简述两航起义历史事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图案设计(第一章图案概论)教案】相关文章:

设计图案教案范文05-31

图案的设计应用教案08-27

图案设计课件05-23

图案设计讲稿05-21

图案设计论文范文05-09

手绘图案设计范文05-31

图案设计色彩范文06-01

图案设计论文提纲11-15

优秀板报设计图案06-05

春节板报设计图案06-12

上一篇:签证亲属关系证明下一篇:交通安全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