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评审计划

2024-08-12

实验室管理评审计划(共8篇)

篇1:实验室管理评审计划

中心主任:

省计量认证卫生评审组一行4人于2009年5月23日至24日对我中心进行了实验室认可及计量认证现场评审,评审中给我们提出了18个不符合项。我们立即就评审组提出的问题分别分析研究,拟逐项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进行了认真整改,现将整改计划报告如下。

实验室评审不符合项整改计划(2009-5-30)

如无异议,请批准后交有关责任人执行。

检验科李俊设 2009-5-30

篇2:实验室管理评审计划

为保障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及有效性,确保管理体系持续满足中心工作的要求,保证检测工作质量。3月6日,我中心召开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评审会议。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实验室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以及质量管理科、理化检验科、微生物检验科、公共卫生科、职业病防制科、药械科、办公室等科室负责人和质量监督员、内审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心主任李开春主持。

会上,质管科对本中心实验室现场监督评审和本年度内部审核情况中存在的不符合项及其整改措施情况做了汇报,通报了各科室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各参会人员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进行了讨论。

篇3:浅谈实验室如何进行管理评审

关键词:管理评审,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认可

通过实验室管理评审, 对质量管理体系所有领域, 所有要素, 所有部门和所有相关活动的审查, 验证本实验室《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性、适应性和有效性, 衡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自身检测业务的实际情况, 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性和情况变化后的适应性, 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改进。

1 管理评审的时间和人员组成

最高管理者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 定期组织对实验室管理体系及总体目标和检测活动进行评审, 评审周期通常为一年。管理评审需要对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价, 它涉及到人力、财力、设施等资源配置, 因此评审人员要有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 以及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和部分内审员组成。

2 管理评审的材料准备

2.1 检验/检测报告单的检查

检验/检测报告单是一个实验室的最终产品, 它直接反应一个实验室的业务水平、专业水平、管理水平, 它是本实验室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否达标的量化体现。在检查检验/检测报告单前, 应根据本实验室报告单量的具体情况, 对报告单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有:报告单上样品状态、数量、检验依据和客户《委托检验登记表》是否一致, 报告单的结果表述是否正确, 更改报告单是否有标识, 是否存在超认可范围盖章, 并统计评审周期内的报告的差错率、及时率、投诉率。其中报告单的差错率、及时率、投诉率分别按以下公式计算:

2.2 原始记录的检查

实验原始记录是检验人员如实记录实验中的所有信息, 尽可能做到另一个检验人员按照该原始记录能够重现该实验, 真实的原始记录也是检验人员逃避风险的有利证据。原始记录应包含:检验依据, 简明扼要的样品处理过程, 称样量, 定容体积, 稀释倍数, 使用仪器的名称、型号, 移液管、移液枪编号, 标准物质编号, 温湿度, 计算公式, 检验员校核员签字等信息。检查结果有效数字是否正确, 双份样品结果是否满足分析方法的误差要求。原始记录是否存在涂改等不规范现象。

2.3 仪器、标准物质的检查

实验室所有属于强制检定的仪器设备必须送法定计量部门检定并索取检定证书, 并在仪器设备上标识有效期, 实验中用到的标准物质是国家有证标准物质 (参考物质) 。检查的主要内容有:仪器设备是否按时检定, 仪器维护记录 (期间核查) , 仪器设备所在环境的温湿度记录, 仪器使用记录 (仪器状态、样品名称及编号) , 天平使用记录 (注意干燥剂是否失效) , 标准溶液的配置记录等信息。这里的相关信息要和原始记录上的信息能够对应, 保证检验结果的溯源。

2.4 样品的采集、存储、制备、保管

样品的采集、存储、制备、保管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样品采集应严格按照采样规范进行采集并填写采样单, 最好附上照片、GPS等信息, 经双方签字确认。样品室内应控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使样品存储条件得到有效的控制, 样品的制备、存储环境应满足防止交叉污染, 保证人身健康和环境保护等要求。

2.5 化学试剂等消耗品的核查

实验室使用的化学试剂必须是通过本实验室合格审查的供应商购买, 按规定进行验证并记录。实验用水的制备、领用、检验记录完整, 定期出具合格的实验用水检验报告。

2.6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室内部比对、实验室间比对、质量监控情况的汇总, 对出现的不满意、有问题的结果进行专项讨论和分析, 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3 编制评审报告

通过审查组对对质量管理体系所有领域, 所有要素, 所有部门和所有相关活动的审查, 真实对各个量化目标的统计并准备好书面材料, 在会上汇报。通过评审会议,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积极献计献策, 最后由质量负责人根据管理评审会议记录编制评审报告。评审报告内容针对本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组织结构、程序、过程、资源五个方面, 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性和情况变化后的适应性, 进行重点的分析。通过评审周期内报告单的差错率、及时率、投诉率, 我们提出的量化目标是否过低或者过高, 是否适宜本实验的具体情况, 需要调整改进那些方面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明确合理可行的年度量化目标。组织结构、管理职能、人员如何更好的配置和协调。各种过程是否合理、有效, 需要那些增减和修改。各种过程是否受控, 人力财力设施等硬件是否满足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要求, 并提出可行的方案。

总之, 管理评审不仅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验证、调整、改进, 更是为提高本实验室的专业水平, 加强市场竞争能力, 也是预测未来趋势和制定发展计划, 是管理体系运行持续改进一个循环的开始。实验室通过管理评审, 使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和检验活动具有持续的适宜性、有效性和符合性, 规范检验过程, 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贾焕歌, 许倩钰, 周秉直.浅谈实验室管理评审[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08, (5) .

篇4:实验室管理评审计划

关键词:实验室 体系文件 构成 评审要素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c)-0092-02

CNAS质量管理体系指控制实验室运作的质量、行政和技术的体系,是实验室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其中质量手册是实验室开展各项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而长期遵循的纲领性文件,体系内的其他文件必须依据质量手册进行编制、并与之相符,是体系的第一层文件;程序文件指规定了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的途径的文件,是过程控制方法的载体,是体系的第二层文件;技术文件则是用以指导某个具体过程、事物所形成的技术性细节描述的可操作性文件,包括作业文件、方法标准或参考资料等,属于体系的第三层文件;记录表单是为承载检验检测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文件,属于体系的第四层文件;而外来文件指实验室所使用的来自外部的文件,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法律法规、参考资料、设备使用说明书等,它可与程序文件并行管理,亦可单独管理。

1 体系文件定期评审的周期

体系文件的评审并没有确定的周期,实验室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确定。但一般而言,在开展内部审核之前需要进行一次系统评审。因为内部审核的目的是评价各管理和技术工作与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因此,在审核之前需要对体系文件进行系统评审,评价体系文件的真实状态,才能更好地开展内部审核。

2 体系文件符合性和完整性的评审

CNAS体系文件是实验室的规范性文件,它应符合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以及相应的领域应用说明的要求,且包含准则中的所有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同时,它还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对体系文件进行评审时,首先必须要对其符合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这是评审工作的首要任务。首先,应确认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相应的领域应用说明、参照的法律法规是否有变更或换版,再依据其最新版本的文件从管理要求的组织、管理体系、文件控制、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检测和校准的分包、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服务客户、投诉、不符合检测和校准工作的控制、改进、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记录的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15个要素,再到技术要求的总则、人员、设施和环境、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确认、设备、量值溯源性、抽样、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结果报告等10个要素一一对照评审,评价体系文件是否包含了准则的25个要素,是否符合认可准则的要求。

3 体系文件系统性和协调性的评审

体系文件的系统性指实验室对其管理体系所采用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有系统、有条理地制定成各项方针和程序。因此,评审体系文件的系统性时,应重点评审体系文件是否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编辑,各层次文件是否分布合理、条理有序。而协调性是指体系文件之间、体系文件与其他管理规定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协调性的评审时,则应关注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之间、各程序文件之间、程序文件和技术标准规范之间、技术标准和记录表单之间是否相互印证、逻辑是否完整,同时也要关注各个接口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接口矛盾或职责不清的情况。

4 体系文件唯一性的评审

体系文件唯一性评审,主要是评审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是唯一的,是否存在多个体系运行的情况;评审同一项过程活动是否设计了唯一的过程方法,使用人员是否操作一致;评审每一项政策要求、每一个操作流程,使用人员是否理解一致;评审同一项职能是否由同一个部门(或同一人员)主要负责。

5 体系文件适用性的评审

体系文件的适用性是指文件的内容应从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并适用于实验室的各项活动。因此,在评审体系文件的适用性时,首先要了解实验室职责、工作流程、人员、仪器设备、设施环境、材料、检测方法等方面是否有变更、变革,再依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对各体系文件进行评审,评价体系文件的规定是否与工作实际相符、是否适应当前的工作实际,评价体系文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遵循“简单、易懂”的编制原则等。

6 体系文件的有效性评审

有效性评审实际就是体系文件的受控及执行情况的评价,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的编制、审核、审批、修改、发放、使用、保存、借阅、回收、作废等方面的管理情况。文件的编制,评审是否由原标准编制人进行或是否告知原编制人、编制的过程是否符合要求;文件的审核审批,主要评审是否由其授权人员进行,审核审批的流程是否符合要求;文件的发放,评审是否按要求进行发放,发放的范围是否符合要求,发放的流程是否按规定进行;文件的使用、保存和借阅,评审使用人员是否按要求使用、是否合理进行保存、借阅是否有手续等;文件的回收和作废,评审文件换版后,原有文件是否回收、作废等,过程是否符合要求。

7 评审人员的要求

体系文件的评审人员应由熟悉实验室的实际工作,且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实验室体系的人员组成,不同层级的文件由不同的人员进行评审。如,手册和程序文件应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评审,技术文件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评审,记录表单则由具体的操作人员进行评审等。

8 结语

实验室应根据评审结果,组织人员进行综合评价,编制并下发工作计划,对体系文件进行修订或完善。总而言之,实验室体系文件的评审和改进是一个永恒的工作,实验室应充分利用评审这一手段,不断完善和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持续提升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和实力。

参考文献

[1]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S].

[2]沈燕.浅谈如何有效实施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0(12):8.

[3]田艳茹.如何有效地开展实验室的内部审核[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9):192.

篇5:资质认定实验室如何进行管理评审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王扬

2.1 概述

为了衡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自身实际状况,评价管理体系对自身管理工作是否真正有效,是否能够保证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实验室最高管理者要组织管理评审工作,确保管理体系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2.1.1 准则内容

● 《评审准则》4.11管理评审: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计划和程序,定期地对管理体系和检测和/或校准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管理评审应考虑到: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改进的建议;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等。2.1.2 管理评审的含义、目的、时机和内容

1、管理评审的含义:管理评审是最高管理者对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以及对本实验室的适用性,组织进行的综合评价活动。它是实验室发现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并借机进行改进的主要依据。也是为了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由最高管理者就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价。

●“适应性”是指质量体系适应实验室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如:机构的检测标准更改,技术手段、组织机构、客户要求等发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需要来说,原来的体系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补充和修改等。

●“充分性”是指质量体系满足市场、顾客潜在的和未来的需求和期望的足够的能力;资源是否足够等。也可以是指机构质量体系不断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考虑今后的发展,是否有足够能力实现既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另一方面应不断地预测市场和顾客潜在的和未来的需求和期望,及时调整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有效性”是指质量体系运行的结果达到所设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的程度。如质量方针是否得到有效贯彻,质量目标实现情况分析,检测过程质量和检测结果质量情况,客户投诉及处理情况,是否对产生的不合格项采取了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等。

2、管理评审目的:确保实验室管理体系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3、管理评审执行者: 管理评审是最高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主持实施。

4、管理评审时机:管理评审应按预定的计划和周期进行,分为定期评审和不定期评审。

定期评审一年一次(在不超过12个月的周期内),一般在内审后进行,往往会按排在岁末或年初,结合机构工作总结或任务开展。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应组织进行不定期的管理评审。1)因组织机构或质量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2)检测质量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顾客有重大投诉; 3)市场需求有重大变化。

5、管理评审方式:管理评审通常以会议形式进行。

集中式评审:由最高管理者在计划时间内,集中组织召开一次评审会议,对所有、应当进行评审的内容进行全面评审。

专题式评审:由最高管理者按照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召开多次评审会议,每次会议就某个或某几个专题实施评审。

无论是集中式还是专题式评审,对某项工作负有管理职责的部门或岗位人员,应当事先对工作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报告和建议。

6、管理评审的内容

(1)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实验室根据评审准则制订的一系列玫策和工作程序是否符合本机构的实际和特点。

(2)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指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对某个领域或对检测/校准业务开展监督的报告或问题分析。(3)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主要考虑最近一次内部审核工作的结果和存在问题的状况。

(4)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日常工作中,针对出现的不符合或消除潜在的不符合原因,而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实施效果。(5)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主要考虑发证机构或客户或其他部门对实验室外部评审后,反映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6)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或开展比对工作,检测数据和结果是否符合,特别是出现不符合时的原因分析报告。

(7)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主要考虑近期工作量的变化(主要是增大)对保证质量的影响,以及工作类型的变化对设施和资源的要求是否能够适应等。

(8)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来自客户的各种投诉、申诉以及其他的反馈意见。(9)改进的建议:各级各部门对管理体系的改进提出的改进建议。(10)质量控制活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的情况和结果分析。

(11)资源及人员培训情况:现有的资源是否能够保证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现有人员的技能和业务素质是否适应所开展检测项目的需要等。2.2 管理评审准备 2.2.1 制订计划

1、管理评审计划

质量负责人在年初应负责组织制定计划。主要根据当年质量工作的安排,预先确定管理评审的日期和重点。

2、管理评审实施计划

一般由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制订,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于管理评审前半个月左右分发至各相关部门及负责人,以作好管理评审前的准备工作。实施计划应包括:评审目的和依据、评审时间和方法、参加评审人员、本次管理评审的内容和重点、评审提供资料和资料提供部门等。

例:××××中心××年管理评审实施计划

一.

评审目的 评审中心质量体系运行是否有效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确保中心质量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二.

评审输入内容

1、中心质量体系运行状况和质量方针/目标实现情况(2007年);

2、2007年内部质量审核情况和总结;2006年外审报告中整改意见实施情况; 3、2006管理评审结论实施的跟踪情况;

4、管理部门和监督工作报告;

5、各部门工作情况、纠正和预防措施完成情况。

6、……

三.评审时间:2007年×月××日 9:00 ~ 12:00 四. 评审地点: ×××会议室 五.

评审输入资料提供部门或人员

1、×× 中心质量体系运行状况和质量方针/目标实现情况

2、×× 2007年内审总结和2006年管理评审纠正措施跟踪

3、中心各部门 本部门质量体系运行状况(管理或检测活动),顾客投诉及处臵情况,内、外审及日常不合格项的纠正、预防措施完成情况;对质量体系改进的建议。

六. 评审参加人员

主 持: 中心主任

参加人员:中心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办公室主任、各检测室负责人 七.会议记录:×××

编 制: ×××

批 准:×××

日 期: 2007.××.××.2.2.2 输入文件准备(书面)

1、确定评审主要内容

在管理评审计划发放后,质量负责人应组织对拟评审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查了解,做到有的放矢。

2、组织准备评审输入资料

质量负责人应根据质量体系的实际运转情况确定本次管理评审所需输入的书面材料。组织相关责任部门根据实施计划准备评审会书面文件资料,提出要求,限时完成。并适当检查完成的资料是否符合要求。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评审会准备资料包括

1)质量方针的贯彻、落实情况,质量目标的考核情况报告,政策和程序适用性检查报告;

2)内部审核报告,外部评审结果报告(若有); 3)顾客的意见、建议、申诉、投诉及处理报告; 4)前一次管理评审的输出改进意见的实施情况报告; 5)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执行情况汇总报告; 6)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报告;

7)管理人员和监督员一年来管理与监督情况的报告; 8)资源及员工的培训状况,顾客需求和期望;

9)其他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条件。

3、文件分发和意见准备

如可能,可先将涉及评审内容的有关资料分发给参加会议人员,以便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意见。对重大问题可预先深入现场进行必要的专题或专项核查,将核查结果整理成书面材料输入。2.3 管理评审实施(会议议程)2.3.1 管理评审会议议程 1)与会人员签到

2)会议开始,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评审会议;

3)质量负责人汇报前一阶段质量体系运行和检测工作情况;

4)按评审计划按排,各相关部门按评审计划要求进行专项或书面报告;

5)针对3)、4)中的问题,会议进行讨论、分析,以形成一致的评审意见;最后由最高管理者总结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

6)质量负责人(或办公室负责人)根据评审记录、评审会议结果和结论,在规定时间内负责编制管理评审报告,对质量体系现状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作出结论,提出体系的改进措施。

7)办公室负责将管理评审会议的记录等资料整理归档。

(例)管理评审会议议程(2009)

一、会议签到

二、中心主任×××主持,宣布管理评审会议开始;

三、×× 介绍中心质量体系运行状况和质量方针/目 标实现情况;

四、××× 中心内审总结;

五、××× 中心监督评审整改意见的实施情况;

六、顾客申诉、投诉、质量监督、样品管理等其他方面情况及体系改进的建议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七、自由发言及评审讨论

八、×主任总结

九、散会

2.3.2 管理评审报告

* 管理评审报告是管理评审的主要输出形式。管理评审报告一般由质量负责人根据评审记录、会议结果和结论,在规定时间内负责编写,也可以由中心指定的专人编写。报告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五个内容:

1)评审概况(实施管理评审计划的全过程情况):包括进行本次管理评审的目的、内容、评审人员、评审日期和评审过程等。

2)

对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报告中提及的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的评价。3)对《质量手册》和相关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提出的意见。4)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及适用性等情况做出综合性的评价。5)提出改进目标。

管理评审的结论:管理评审一般应对以下三个问题做出综合性评价结论。

——质量体系各要素的审核结果;即对质量体系(包括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评价; ——质量体系达到质量目标的整体效果;

——质量体系的改进(包括方针、目标、文件、检测工作质量资源的改善以及质量体系随着新技术、质量概念、社会要求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进行修改的建议)等

×××中心2004年管理评审报告

一.评审时间: 2005年3月30日 9:00-12:00 二.评审人员: 主持: ×××

成员:副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办公室主任、各检测组负责人(详见管理评审会议签到表)

三.评审目的:

1、评审中心质量体系是否有效满足《评审准则》的要求,评审中心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2、对部分文件是否要进行修改进行评审 四.评审输入内容:

1、中心质量体系运行状况和质量方针/目标实现情况; 2、2004年内审总结、2003年管理评审的跟踪情况和2004年执行情况;

3、顾客申诉的处理情况;

4、纠正和预防措施完成情况

5、人员培训、质量监督和能力验证情况报告。

五.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分析: 1.个别原始记录修改不规范;主要原因:当事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认识该记录的重要性。

2、个别自校仪器设备校验不规范,主要原因:计量基本知识欠缺。

六.会议决定:

1、要进一步加强质量体系文件和计量知识宣贯,不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提高员工执行的自觉性和能力;

2、进一步规范原始记录,进一步提高和增加与顾客沟通记录的保持率;

3、持续改进质量体系,加强对质量目标的测量,全面实现质量方针。

七.评审结论: 本中心修订换版的质量体系文件符合《评审准则》的要求,基本满足体系运行的需要;质量体系运行是有效的、充分的和适宜的。编制 :××× 批准 :××× 日期:××〃×× 2.3.3 监督和确认

1、评审报告审批和分发

管理评审会议结束后,评审报告报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公布并发至相关各部门。各有关部门的主管领导及职能部门组织落实,按评审决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纠正或预防措施实施改进,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实施,并在议定的时间内完成。

2、监督和确认

管理评审决定的各项改进措施应反映在本的工作目标、计划及管理体系文件的修订等方面。质量负责人对改进措施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将其作为下次管理评审的输入信息。

当改进措施涉及到文件更改时,应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办公室(质量负责人指定的部门人员)应做好管理评审后改进措施的检查、督促和验证工作,确认其实施效果,并做好验收确认的记录。适时归档保存。

3、质量负责人在管理评审中的作用 * 确定评审方式和时间,制订计划; * 评审准备(资料准备是关键); * 组织实施评审 * 编写管理评审报告

* 组织对管理评审决议的监督和跟踪 2.3.4 管理评审流程

2.4注意事项及与内审的区别 2.4.1管理评审注意事项

●管理评审必须有文件化的程序;

●应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并按预定计划进行 ;

●管理评审应求实效,不能走形式;

●管理评审应有重点评审内容,有书面输入资料,不能泛泛而谈;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有具体的改进、纠正/预防措施。

●如实做好管理评审的记录 2.4.2、管理评审应提供的文件

● 管理评审计划

●管理评审实施计划

●评审会议书面输入资料

●评审会议签到名单

●评审会议记录

●管理评审报告

●管理评审改进意见实施情况

2.4.3 管理评审与内审的区别

1、运作主体和目的

●运作主体 管理评审是最高管理者召集中心高层管理层以评审会议的方式进行。

内审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由经过培训并经中心确认的内审员组成审核组对中心所有要素和所有活动进行审核。

●进行方式 内审采取听、看、问、查和现场抽样检查考核和资料评审的审核方式。

管理评审采用会议形式

●目的 在持续改进的大目的前提下,内审主要是发现问题,提出不合格项,进而采取纠正措施,以使体系得到改善。内审是管理评审需要评审的输入内容之一。

管理评审是在内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质量方针的贯彻情况以及体系其他方面情况,通过中心最高管理层的讨论和评审,最终得出解决办法和决定,以使体系在执行新计划时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得到持续改进。

2、评审人员的资格

内审的审核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合格,并经实验室确认,审核与本身工作无关的区域。

管理评审是由最高领导者与各级管理人员通过会议进行评审。

3、评审实施过程

内审的实施过程按首次会议→现场审核→碰头会→开具不合格项报告→末次会议的程序进行。

管理评审实施过程按评审会议议程进行,参会人员按照评审计划对本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适用性和充分性进行充分讨论,认真评审,对存在或潜在不符合项提出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确定责任人和完成期限。

4、报告编写

内审报告由内审组长(对于由多组内审组时可由办公室或指定专人综合各组情况)编写。经质量负责人批准。

管理评审报告一般应由质量负责人根据管理评审结果和结论,在规定时间内编写,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监控执行。

5、评审结果

内审报告总结应输入管理评审,是管理评审的一项重要输入内容。

管理评审报告中的决定和各项改进措施应反映到本或下工作目标、计划及质量体系文件修订等方面。2.5 案例分析 案例1: * 评审员在审查某实验室管理评审资料时,没有找到管理评审报告中提到的输入材料,在评审记录中也没有找到相应的记录,向当事人询问得到的回答是:“输入资料没有形成书面材料,评审会上都是口头汇报的,也没有指定记录人把发言逐个记录下来。”

* 分析:管理评审应事先有计划,各部门也应有准备,会议应有记录,有决定。该实验室的管理评审不严谨,表明其对质量体系规定的管理评审程序文件在执行上存在问题。案例2: * 在对某实验室计量认证评审时,评审员发现,上一开展的管理评审的记录中,是由中心副主任主持的,询问该副主任,他回答说:“主任工作太忙,所以就委托我主持了。”

* 分析:该实验室的管理评审会议每年只有一次,应由该实验室的主任主持不能委托他人代理,没有时间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说明其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的忽视。案例3: 评审员在现场审查某中心的管理评审资料时,发现管理评审会议记录为:1.内审的纠正措施已实施完成;2.个别试验室的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3.…;4.…。

分析:记录必须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始性,否则记录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这已不是记录,而变成纪要了。记录应有发言人,发言的具体内容,记录人也应签名。案例4: 评审员在审阅某中心质量文件时,发现有关管理评审要素的规定中有这样一段话: “ … 中心要尽快培训一批评审员,以保证审核与本身工作无关的区域。…”

分析:将内审的规定与管理评审混淆了。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区域 ;而管理评审则是最高管理者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对本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适应性和充分性进行的正式评价活动。案例5:

评审员在审核某中心内审和管理评审要素时,发现中心管理评审报告结论:中心内部审核所发现的问题已采取了纠正措施,纠正措施已实施完毕,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篇6:实验室管理评审计划

一、实验室外部审核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要做好管理体系外部审核,关键在于领导对内审的重视和其质量意识。质量负责人要亲自抓外部审核任务,尤其重要的是要充沛运用外部审核这个重要的管理手段和改良机制,使体系失掉保持和改良。依据多年的质量管理任务经历,笔者现对目前实验室内审中罕见问题作如下剖析:

1.无方案:典型表现为未按照顺序文件要求制定方案或详细内审任务方案。

2.领导对内审任务的看法不足:没有将内审任务作为实验室各部门和职工就质量管理问题向管理者反映意见的重要渠道,致使内审流于形式。

3.目的不明白:表现为部分实验室员工的质量意识薄弱,一方面以为内审是挑缺点,因此任务不予以配合;另一方面以为内审任务可有可无,与己无关,是质量管理部门的事,因此应付了事,使得内审任务实施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4.与内审顺序规则不一致:质量手册和顺序文件规则由质量负责人负责内审,同意外部审核方案和外部审核报告,但在实际操作中,是由最高管理者负责并同意,存在实施性不契合。

5.未编写内审反省表,或不同反省组在同一反省时间使用同一反省表并签名:外部审核任务无记载,或不同时间、不同内审员在审核不同部门时发生的记载填写在同一份记载上,不契合逻辑,有事后追记的嫌疑。

6.内审不契合事实、描绘不当,且无法追溯:这是许多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如将某一不契合项描绘为“记载有涂改现象”,无法查证。

7.未掩盖整集体系(如管理层)或一年内未能掩盖所有要素:许多实验室误以为只审核检测部门和支持部门,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不需要被审核。或一年内只对部分要素停止审核,未能掩盖树立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不够片面。

8.有些不契合项的纠正措施停留在表面纠错上:如报告编号未按照编号规则停止,在整改时,只是复杂地将错编号的报告改正去,而没有组织相关人员停止文件学习,并增强监视。

9.对不契合项停止原因剖析时,只找客观原因,不找主观原因:如关于“未对所用办法标准停止查新”的原因剖析为“任务太忙”,而不是找主观原因,思想上不重视,没有按照文件要求停止任务等。

10.内审报告不评价上次外部审核状况整改效果,不评价本次是否提高。

11.每次内审发现的不契合项相同或相似:一些实验室平常不重视内审任务,当遇到外审时,急忙补充有关内审材料,用往年的内审状况,不知道这样会招致更严重的不契合,即以往的不契合项整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无效。

12.未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但从头到尾均为打印,不合逻辑。如在3月1日内审发现的不契合项,3月3日停止原因剖析,3月10日采取纠正措施,3月30日完成整改,但所有的记载内容均在该表上打印出来,用手工签名,分明不契合逻辑。

13.外部审核依据(如有关准则)和文件规则不一致;内审表的编制状况、内审方案中审核依据与体系文件编制依据不契合。

二、实验室管理评审存在的问题

管理评审是为了确定实验室管理体系及其所掩盖的检测活动的全部进程和后果,是否到达质量方针所规则的继续适宜性、充沛性和有效性所展开的活动。实验室应用质量方针、质量目的、审核后果、数据剖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来继续改良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通常管理者组织每年停止1次管理评审,当呈现重要人员岗位发作变化、机构调整等状况时可停止附加管理评审。

依据多年的质量管理任务经历,笔者现对目前实验室管理评审中罕见问题作如下剖析:

1.无方案;典型状况:未按照管理体系文件规则制定实验室管理评审方案或详细任务方案。

2.管理评审无文字材料:按照管理评审的输入要求和相关顺序文件要求,职能部门应提交文字材料作为管理评审依据,但实验室仅有管理评审最终报告。

3.质量目的制定得不现实,短期目的无法到达。如目的之一为所有检测人员均会作不确定度评定和剖析,但实际上短期内只有一般检测人员能够会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在管理评审时,未对质量目的的完成状况停止剖析:假如目的可行,为什么无法到达?假如目的在短期不现实,是否应该制定实在可行的目的?

4.输入不全(如未思索质量监视):如有一些实验室仅思索内审任务、质量方针和目的,为实施性不契合。

5.没有各类管理方面的信息描绘(或报告),表现为实验室未思索有关管理任务的记载,如分包状况、供给商状况、培训任务等,也没有停止评价或报告。

6.未思索上次管理评审提出的改良建议,招致无法获知改良状况和效果。

7.结论均有效,无需改良:不扫除管理层质量意识薄弱的能够,致使实验室未能真正运用管理评审作为有效的质量手段停止质量改良。

8.有改良要求,但无人跟踪:表现为实施性不契合,即没有按照顺序文件要求停止跟踪,实行闭环管理。

9.与上次管理评审资料和结论一致:主要表现为实验室不重视管理评审任务,有剽窃以往资料的嫌疑,管理层本身不重视,实验室质量管理任务难以到位。

10.最高管理层已发作变更,但是没有附加管理评审或有关声明;无法确认其是否供认上一任管理者的质量管理理念(如质量方针、目的)。

三、结论

篇7:试验室管理评审年终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转眼间,2013年已经过去,回顾过去,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在公司领导的关心与帮助下,科室同事共同努力协助下,较好的完成了各矿非金属各项检测检验工作。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是发现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就2013年度非金属试验室的质量监督工作做以下总结: 非金属试验室的工作情况:

2013年度非金属试验室共计出具了1364份报告,输送带254份、电缆628份、保安用具407份、风筒涂覆布和非金属材料分别出具31份和44份。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试验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出具报告。我们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到报告质量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工作质量,满足客户和认可规范的要求。检测检验人员的监督:

1、各项检测检验工作严格把关,检测检验的每一件样品应符合标准要求。认真执行公司现行有效的标准和文件,全面提高人员整体质量意识。

2、试验检测人员必须遵守单位和试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分配,坚守岗位。提高人员的业务技能,积极组织参加人员的岗位培训,一方面取得了岗位合格证书,另一方面使人员全面掌握了各项检验技能。

3、对新来的员工应认真学习公司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安全检测检验法律法规,在传、帮、带上下功夫,强化思想意思,端正工作态度,为进一步实现公司的质量目标而努力。

试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的监督工作:

1、按照试验室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调整完善其配置,并进行定期维护工作。应对于试验室的卫生进行全面的打扫,并将所有的仪器设备擦拭干净,摆放整齐,确保其性能的稳定。

2、现场试验应严格把安全关,做好一切安全防护措施在进行试验。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及仪器的维修保养,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设备,做到事前有检查,事后维护保养、清理,认真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检验标准及检验方法的监督:

1、所依据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范等是不是现行有效并受控。当标准发生变化时,应及时组织学习和宣贯新标准内容,开展相应培训。

2、检验方法的变更和偏离是否征得客户同意,对于非标准依据的检测方法是否得到验证和确认。

记录及检测报告的监督:

1、原始记录是指包括现场抽样检测及室内试验时填写的最初记录,是反映质量的第一手资料,必须严肃、认真对待。原始记录应采用规定的格式纸或表格,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涂改或删除,需更改的地方只能由本人更改,更改后加盖修改章。原始记录审核正确无误后,应统一编号,集中归档保管,原始记录上必须有检验人员与校核人员的签名。

2、检测人员出试验报告的同时,应将原始记录一同上交审核。照标准和试验规程进行试验工作,工作上要求精益求精,试验人员要对试验数据负责。校核后的试验报告经过技术负责人审查无误,签字并加盖公章方可报出。建议:

1、试验室的质量监督,是内部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试验室产品质量满足要求的重要手段,也是试验室质量管理的难点。以后需做到报告尽量不出现任何的基本和低级的错误,对报告应做到让客户放心和满意的要求。

2、为了保证人员的人身安全,应该做好劳动防护用品配置的齐全,也要做到定期的检查试验室的线路问题。使得让试验在安全的情况下操作完成,并充分的让结果得到有效的准确性,不断提升试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了工作质量,也提高了对人员的安全质量。

篇8:实验室管理评审计划

一、实验室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的关系

检测实验室是为社会出具公证检验报告的机构, 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为确保出具的报告真实、客观、有效, 实验室应定期开展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内部审核是指由内部审核员对实验室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 是第一方审核, 也是实验室的自我评价。内部审核员对实验室管理体系及运行的符合性、有效性给予客观、公证、独立的检查, 并通过发现问题为改进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管理评审则是指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根据本单位的质量工作方针和目标, 对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适应性进行评价, 并根据评审结果提出改进决定。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之间既有区别, 也有联系。内部审核是管理评审的基础和依据, 内部审核发现的问题可作为管理评审的重要输入信息。但内部审核主要是由内部审核员组成内审小组, 以对质量体系的各个要素进行自检为目标, 完成审核后向最高管理者提交内审报告。管理评审则是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带领, 以服务受益者为使命, 对质量管理体系整体进行适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 相关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及各部门负责人都要参与, 并涉及对文件的修改、职责调整以及实验室资源增加。因此, 管理评审具有战略指导的性质和意义。

二、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工作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需要面临严峻的竞争挑战, 应对各种贸易壁垒。实验室检测机构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内部质量管理, 实施有效的内部审核。

第一, 最高管理者及内部审核员应加强对工作的重视。实验室检测是一项严肃性的工作, 并且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例如在粮油领域, 粮油产品的质量直接涉及食用安全问题。有的实验室在通过质量认证后, 内部审核工作流于形式。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也给内部审核工作敲响了警钟。所以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内部审核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高管理者应加强对内部审核工作的监督。

第二, 组建高素质的内部审核小组。内审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内部审核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 内审员是否具备高度的责任感, 是否能发现实验室存在的细小问题, 是否具备前瞻性的管理意识, 是否能制定有效的整改方案等都是其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实验室应选拔经过专门培训、具备资格认证、审核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内审员, 组成本单位的内部审核小组, 以便更好地开展内审工作。

第三, 做好内部审核的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决定着内部审核工作的顺利与否。以粮油实验室为例, 内部审核小组应结合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国际和国内质量认证标准、以往审核中发现的不足、其他相关信息等综合制定内部审核的计划, 覆盖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 明确审核目标、审核依据、审核内容、审核时间, 增强内部审核的针对性。内部审核小组应落实各项工作的责任人, 确保各司其职, 并预先与各部门沟通, 以便集中时间开展审核工作。

第四, 对现场审核工作严格把关。现场审核是发现管理体系问题的关键。内部审核小组应确保现场审核覆盖全面, 对构成体系的各个要素都进行严格把关, 认真与部门人员沟通, 特别是对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重点审核, 查看相关文件, 记录审核过程。现场审核结束后, 内部审核小组要召开会议, 针对现场审核发现的问题填写相应报告, 对实验室管理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提出改进要求。

第五, 严格落实跟踪审核。跟踪审核是内部审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核是为了实验室检测工作更好地发展, 提出的纠正措施是否有效、是否落实都需要跟踪审核的支持。内部审核小组应针对纠正措施实施的效果加以评估, 以判断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若措施无效, 内审员要协助部门查找原因, 继续研究新的纠正措施, 直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实验室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工作

管理评审通常是在内部审核结束后, 以年度会议的方式开展。所以管理评审应以内部审核结果为依据, 推动实验室管理体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第一, 加强前期准备工作。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带领各部门负责人, 组成管理评审领导小组, 共同着手管理评审的前期准备工作。管理评审往往出现输入信息准备不全的问题, 纠正措施、以往评审情况、改进建议等未能以文件的形式形成输入信息, 年度会议上主要依靠最高管理者的临场发挥, 难免遗漏重要信息。所以管理评审领导小组应高度重视准备工作, 明确分工, 制定文件化的输入信息。

第二, 制定明确的改进建议。管理评审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这与评审后提出的决定和措施有着紧密的关联, 管理评审不能没有输出决定。在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过程中, 实验室检测必须不断发展, 如粮油行业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必须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每次管理评审后, 领导小组应制定明确的改进决定与建议, 并建立责任人机制, 认真落实具体的改进工作。

第三, 严格决定实施跟踪。一些实验室对管理评审的结果重视不足, 改进工作很大程度上也是流于形式, 作用有限。所以改进决定与建议制定后, 相关责任人应严格监督工作的落实, 检查改进措施执行的有效性, 形成系统的报告, 并为新一轮管理评审工作提供参考。

四、总结

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审核发挥着管理体系维护和改进的作用, 管理评审则更具战略指导意义。实验室应高度重视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工作, 不断推动我国实验室管理体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摘要: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之间既有区别, 也有联系。内部审核是管理评审的基础和依据, 内部评审小组应重视对管理体系的审核, 做好前期准备, 严格现场审核, 落实跟踪审核。而管理评审则更具有战略指导的性质和意义, 最高管理者应带领管理评审小组将输入信息文件化, 输出明确的改进决定, 并加强跟踪验证。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管理评审

参考文献

[1]傅武良、张双凤:《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1 (09) 。

[2]郭德海:《粮油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探析》《《黑龙江粮食》, 2011 (03) 。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计划方案参考下一篇: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