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

2024-08-19

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精选6篇)

篇1: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

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方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往往一些教师选题不当,选题茫然,导致研究效果不佳。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提倡“小课题,大研究”。选题是课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因为题目直接决定着课题研究的方向,决定着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研究成果。课题的标题也是课题评审的第一重要印象,也影响着课题能否成功立项的重要因素。如何准确确定课题呢,笔者结合申报课题选题具体情况,谈谈看法。

一、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方法

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选择课题便成为研究战略的起点。”[3]从这个意义上讲,选题对于一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课题研究与大课题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应有其自己的选题方法。

(一)小课题研究选题标准

1、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际,确立教育教学研究的真问题,要有针对性、实用性

中小学教师在选题时感觉无从入手,不知所措,总是依靠各级科研部门提供的选题范围来确立课题,并非是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脱离实际。如果我们研究的课题与自身教学工作不相符,就会出现研究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这样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虚伪研究,不会有好的研究效果,更不会有研究成果。比如,有一位农村村小教师确立的课题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选题的初衷挺好,但是不符合我们当前当地的教育教学实际。在西方一些国家生涯教育从学前或小学就开始了,而我们当地还没实施新考改,中学生涯规划课程还不完善,面对农村小学生涯教育不具备研究的条件,显然,此课题没有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现阶段无从实施。

广大教师科研课题是解决我们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此,选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以自我的工作为根本,以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着眼点,确立一个自己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不能盲从,更不能盲目。

2、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范围宜小不宜大,要有可行性、操作性

在选择课题时,我们要树立小课题意识,要明确“小课题,大研究”的科研理念。避免“高、大、上”的课题,课题范围过于宽泛,会造成我们在实际研究中无从下手,不无操作,导致课题研究“假、大、空”。比如,有这样一项申报课题“中小学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课程改革研究”,这个课题看起来很是时尚,很有吸引力,但是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无从切入点去研究,又怎样去落实呢?这个课题适于教育专家研究,不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力所能及的。

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课题的选题范围越具体越好,越清楚明晰越好。如,“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训的实践研究”,从课题题目中,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了课题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这就是小课题的优势,研究能深入,能有效,真正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要紧跟当前教育教学的前沿,要有新颖性、创新性

提出的研究问题最好是教育教学中聚焦的前沿问题,要新颖、创新。新颖、创新是教育科研的永恒主题,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是别人没有经过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样才更有研究价值。比如,“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个课题题目,就欠缺新颖性、创新性,有关初中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已有很多名师、专家研究过了,有许多现在的经验可以借鉴与运用了,如果不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路,采用不同的策略去研究,显然这项研究不具太大的研究价值。“高中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这项课题,以“对分课堂”这个新视角为切入点,来研究如何培养高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这就是新颖、创新。

4、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要依从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要有贴切性、融合性

中小学教师科研课题的选题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另一方面要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找到与自己实际教学相吻合的有机切合点。比如,家庭教育和立德树人都是现在的热点问题,有的老师就直接确定课题的题目为“小学教学中有效提升家庭教育策略研究”“初中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体系及实施机制研究”,看似研究的问题很有价值,实质上无效研究,因为研究的课题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不相吻合,无从着手,无地实施。“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在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这项课题把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和德育中的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有机结合,应该是一项很有实效性,体现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教育发展新趋势的贴切性、融合性。

(二)从值得研究的问题中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中小学教师一般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选择哪一个作为自己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呢?笔者认为应该筛选出那些影响面大,必须马上解决的问题作为小课题来进行研究。教师可以自己建立一个“问题库”,即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观察到的其他教师遇到的问题、学生身上出现的新问题等记录下来,当教师想进行小课题研究时,就不必为找什么研究而费脑筋了。这时教师就可从自己的“问题库”当中选择当前自己最想解决同时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教师最想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只有教师本人最清楚。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及其自身的条件都不同,因此各人的需求和关注点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慎重选择。例如学生抄作业成为风气和班级卫生区域总打扫不干净,这都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但哪一个更适合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呢?显然前者更紧迫,影响更大。

(三)从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中找出可行的研究问题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就小课题本身而言,选择的小课题应是小而明确的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研究的实际切入点,在操作上简单易行。二是针对教师自身的研究条件而言,进行小课题研究,必须将教师的经验、能力、时间、精力等因素考虑在内。因为这些往往决定着教师能不能进行研究或能不能将研究进行到底。因此,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量力而行。比如需进行大范围调研的问题研究,对教师来说往往是个人所完成不了的,因此,不应选取这样的问题进行研究。

三、小课题研究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是前提

教师的研究意识越强烈,就越有可能积极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如果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就会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有价值的问题熟视无睹,错失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深度和研究能力的大好时机。当然教师的研究意识并不会凭空而生,这除了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之外,还要使教师真正体验到小课题研究带来的自身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可适当鼓励,以激发教师进行研究。

(二)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是基础

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一个总感到有许多小课题需要研究,并能很好地进行研究的教师,往往是教育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教师。一个缺乏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师可能每节课一开始就检查作业、批斗学生,然后再讲课,学生没了兴致,学习毫无激情,学习成绩当然就会不佳。而这时教师又不能找不到问题所在,继续迁怒于学生,形成恶性循环。而如果教师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则会很快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找到解决的方法。

(三)小课题研究不宜追逐时尚一味跟风

进行小课题研究,切记不要追求时尚。合作学习热就搞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了又搞探究学习,这样很难达到做小课题研究的目的。一般来说,教师应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找到真正困扰教育教学提高的问题所在,寻找解决之策,以促进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总之,对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来说,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概括为20个字:根在实践中,重在科学性,难在坚持性,贵在实用性。

四、完成结题鉴定并做好后续整理工作

(一)做好实验研究的个案分析工作

由于个案分析工作能体现出课题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因此在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要将该项工作放在首位。其间,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总结情况,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个体,针对其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养所体现出的现实状况做出分析,进而找到现状产生的原因,同时找到可以切实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案与方法,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建议,由此确保本课题研究的完善性与系统性。

(二)根据教学实验完成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实验教学是根据当前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的试运行过程,教学实验能反映出教学方案设计是否能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具体解决的成果怎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是确立一套极具系统性、行之有效教学方案的重要前提,更是教学成果的具体呈现。正因如此,在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收尾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验的具体情况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从中找到课题研究中切实可行的方案,以及教学方案进一步调整的切入点,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结题鉴定报告,这无疑是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

(三)系统整理并提交课题研究的所有材料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研究材料生成,这些材料充分展现了该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实践成果等,进而验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与价值。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课题研究小组必须将上述资料进行全面整理,按照研究行动计划的顺序将其排列起来,进而形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材料。最后,课题研究小组负责人要将整理好的课题研究材料送至审查小组接受评审,评审结果会反映出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肯定与否定,这也标志着本课题研究彻底结束。由此可见,小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就是:为什么研究—具体研究什么—怎样去研究。综合上述研究观点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操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视为重要前提条件,还要切实做好实验教学和各项数据对比、分析讨论、总结与改进,以及系统整理并提交相关研究材料工作,由此方可确保课题研究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为此,不断强化以上几方面工作就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的重点所在,更是有效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篇2: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

小课题也叫微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研究由于周期短、见效快、要求低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教师的喜爱,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笔者从2018年开始在海南省大力推行小课题研究,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突破口,力求将小课题研究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专业阅读紧密结合,探索构建适合中小学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实施路径。

一、以课堂教学问题为研究内容

在课题管理层面,我们将小课题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进行分类管理,在课题研究内容上也有不同的定位。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内容大多是中观、宏观层面的问题,是事关学校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问题,其研究定位通常较高,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复杂,通常包括教学类、管理类、德育类、课程类和综合类等;小课题研究的定位是解决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相对比较具体和聚焦,研究周期一般为6~12个月,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一般为3~6人,周期短,见效快。

一些管理类、课程类、德育类问题并不能在短时间内靠少数几个人来研究解决,这类问题并不适合以小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为了让小课题研究更加贴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将小课题研究的内容聚焦在一线课堂教学实践,以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具体明确的、能够解决的课堂教学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改进教师课堂教

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根本宗旨。

二、以研究课为基本研究形式

毫无疑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研究和解决。因此,小课题研究的基本形式就是上研究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通常来说,每个小课题要围绕所需解决的课堂教学问题,上10~30节研究课,通过研究课形式寻找解决方案,展现问题解决过程。

上研究课是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种研究活动。要上好研究课,就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研究课的基本规范。

第一,研究课必须是课题组成员日常课表中的课,确保研究课不会给课题组增加上课负担。

第二,上研究课时必须邀请至少两位教师到现场听课、评课,并根据提前设计好的“研究课评课表”进行打分评价。课后,执教教师需要与听课教师一起评课、议课,发现该节研究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

第三,研究课必须围绕小课题的研究主题,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并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所以,研究课强调一个“新”字。

除了要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有明确的研究任务,这也是研究课的价值所在。第四,所有的研究课必须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和问题持续开展研究的、不断解决问题的、连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这些研究课不能是无关联的孤立存在,每节研究课都

是在上一节研究课的基础上围绕同一个问题进行优化和改进,探索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体现不断进步、不断提升的问题解决过程。只有按照这些要求,把研究课认认真真地上好,小课题研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

三、以专业阅读贯穿研究过程

小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必须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因此,专业阅读必须贯穿在小课题研究全过程,这也是小课题研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前提。没有专业阅读,小课题研究是无法顺利开展的,教师专业成长更是无从谈起。

我们为每个小课题设置了两个专业阅读任务,即专业文献阅读和专业书籍阅读。在专业文献阅读方面,每个小课题组从确定选题开始,就要尽可能广泛地查阅文献资料。每次上研究课之前,教师也要围绕研究课的相关具体问题,广泛查阅理论文章和教学案例资料,学习、借鉴优质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从这些文献资料中,小课题组需要选择至少10篇优质论文进行精读,并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文献综述。在专业书籍阅读方面,每个小课题组都要围绕主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教育理论类、课题研究类和学科专业类的专业书籍,并从中选择至少1本专业书籍在课题组中开展精读,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心得。为了让专业阅读活动真正得以落实,我们还开展了读书交流分享活动,规定课题组在整个小课题研究过程中至少要开展5次读书交流、阅读分享、主题研讨等形式的活动,并提供活动记录表。

通过围绕课题研究主题,有计划、有目的、有任务驱动地开展专业阅读,让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教师能够真正提升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以优质课例展示研究成果

小课题研究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其研究成果除了传统的研究论文、报告等理论成果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优质课例的形式来展示其实践类研究成果和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的实际效果。

在申请结题前,课题主持人要在校内上一节课题研究公开展示课,并邀请专家和教师展示课进行评价打分,如果展示课无法体现小课题的研究成果,无法体现小课题组改进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将不能申请结题,还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继续开展研究。

这节课也是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的优质课例,通过这一节优质课例来判断课题组是否解决了当初提出的课堂教学问题,判断解决方案是否合适、有效。同时,这节优质课例也是小课题结题时的重要依据,评委需要通过观看上课视频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打分,并综合其他课题材料评定课题结题等级,在课题结题后将其作为成果推广的重要资源供其他教师学习。

这节优质课例是小课题研究最重要的实践成果,必须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课例,必须体现课题研究的主题,围绕课题立项时提出的课堂教学问题,展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体现课堂教学改进的实际效果,需要课题组进行反复打磨、不断优化设计才能最后展

示。

五、以量化评分保障研究效果

为保障小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让小课题能够真实、有效开展,我们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了小课题量化评分表。

小课题量化评分表共计100分,其中,研究过程45分、研究成果35分、问题解决10分、综合评价加分项10分。总分达到80分以上才能结题,达到90分以上才有评优资格。根据小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与活动要求,我们对每个板块的评分项目又进行了细化,让课题组、学校科研管理者和评审专家能够根据小课题量化评分表进行客观评分。

研究过程板块细分为七个评分项目,包括立项申请书和六大类课题研究活动。立项申请书是课题立项时的重要文本材料,是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分值为5分,根据文本质量进行评分。六大类活动包括学校需要组织的开题论证活动、中期检查活动与成果展示活动,分值各为5分,根据活动过程记录表评分。课题组需要组织的前期调研活动、至少5次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和至少10节研究课活动,分值分别为5分、10分和10分,根据活动过程记录表或评课表进行评分。

研究成果板块细分为四个评分项目,包括阅读专业文献的文献综述5分、阅读专业书籍的阅读心得5分、撰写研究论文10分、撰写研究报告15分,其中研究论文和报告均不要求发表,由评审

专家鉴定打分。

问题解决板块即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优质课例的评分,评审专家通过观看该课例的教学视频,来评判课题研究是否解决了当初提出的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的程度与效果如何,给予1~10分的评分。

综合评价加分项板块是根据课题组在规定的课题研究任务之外,额外完成的课题研究任务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与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加分,最多可加10分,通常需要额外加分小课题才能达到90分的评优标准。通过对小课题研究的过程、结果进行分解细化,明确每一项的量化评分,建立了清晰的小课题评价标准,保障了小课题研究的效果。

篇3: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

教师研究什么

从育人这个角度来看。每一个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 无论你是学校的校长, 还是学校的中层干部, 还是班主任, 还是课任老师, 都应有育人的重任。正如我国新课程所极力倡导的, 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共处。而做人是极其重要的, 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但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 有的在家里甚至是“儿皇帝”, 很多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不知与同学如何相处, 在集体活动中往往也会畏苦怕难。在现实中, 许多教师在育人方面会存在很多困惑。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如何教育好学生, 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好学生, 与学生保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能是朋友关系吗?如果是朋友关系, 是课上是朋友关系, 还是课后是朋友关系?而且, 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 学生多来自不同的家庭, 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 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特殊学生。面对这些特殊学生, 一些常规的方法都会黯然失效, 面对这些特殊学生, 教师经常会有挫折感、失落感。那我们就应更好地研究这些特殊学生, 思考如何教育好这些特殊学生。教师常常与学生近距离接触, 很多教师工作日几乎天天要给学生上课, 怎样抓好课堂纪律, 学生的课堂纪律是一种“自律”的纪律, 还是一种“他律”的纪律, 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管好自己, 凡此种种, 都是我们教师要研究的内容。

从教书的角度来看。当然, 我们这里所说的教书, 是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的。现在我们已经远远不能只是教教科书了, 而是要用教科书教, 让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主动地学。如何用教科书教, 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 怎样让学生主动地学?虽然说有的教育专家研究了一些问题,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解决了一些问题, 然而对于在实践中的每一个教师而言, 面对具体的环境、具体的学生来说, 它们又成了一个个真问题, 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来研究。很多教师执教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 给一个班或几个班上课, 自己所教的这门或几门学科是否钻研到了一定的深度, 自己所教的学科是否有什么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能做到减负增效, 如何能让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感兴趣, 每天在实践中自己有什么得和失, 一段时间以来, 自己有什么收获或经验, 这些收获或经验是否有一定的共性等等。

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个性。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 教师的劳动对象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 因而教师需要研究自己。研究自我, 并不只是解剖自我, 认识到自己有哪些优点或缺点, 而且要不断地研究自我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价值体系、教育信念, 在正确自我认识的基础上, 不断地改善自我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价值体系、教育信念, 能做到与时俱进, 教学相长。只有教师深入地研究自我, 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教师这项工作, 是一个需要不断付出的工作, 而且不断的付出, 未必有应有的回报。这就需要教师对自我的工作有理性的认识, 努力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 不断超越自我, 自己是怎样成长的, 在成长中有哪些困惑与困难, 推而广之, 与自己同类型的教师又是怎样成长的, 从中吸取有价值的经验, 催化自我的成长, 而不是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虽说教师每过一段时间, 教育对象就会改变, 然而教学内容的相似性, 教学对象特点的相似性, 使得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重复性, 这就容易导致教师精神的倦怠。这时最需要教师研究自我, 发现自我更高的要求, 激活自我内在创新精神, 催生新的教育教学情境, 重新发现、发展自我的工作兴趣。

教师研究的路径

很多中小学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我也想搞研究啊, 但是怎样来搞研究呢?我不知道怎么做啊?是啊, 教师研究有其一般的路径:阅读、叙事、表达。教师研究离不开读书, 读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一是了解教育专家、学者是怎样做研究的, 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其中哪些我们可以拿过来用的, 同时懂得一些教育专家、学者的所研究的教育理论, 这些教育理论哪些是新颍的, 哪些能适合自己用的;二是知晓别人的一些教育实践, 这些记述下来的教育实践, 哪些又是对自己有启发的。阅读, 不仅可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自己的工作寻找理论的支持, 给自己的工作探寻理论的方向, 而且为自己所要努力的教师研究获得最初的“拐杖”。教师研究, 离不开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那么多的教师都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然而研究工作做得好的又有多少人呢?这固然与教师工作的繁复有关系, 但更与很多教师的习惯有关系, 只有少数教师有拿笔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生动的镜头、情境中的思考的习惯, 因此我们教师要拿起笔, 记录下我们曾经拥有的教育教学生活, 撷取工作、生活中那朵朵鲜亮的浪花, 所记录的资料既可以是日记、教后记, 也可以是活动记录等;既可以是成功的经验, 也可以是失败的教训。对于记录好的资料, 不是束之高阁, 而是要经常拿出来翻阅, 进行筛选, 激活思维, 看看哪些材料有写作的价值, 对于有写作价值的材料, 选好切入点, 进行精心构思, 巧妙着笔, 表达出自己的研究心得。这些研究心得的着眼点应该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教学, 并有利于提升自我。

教师研究的必要条件

篇4: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

一、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管理机制

根据我国目前学术管理的基本制度,某一行政主管部门将预设的学术研究方向列为详细课题,附带相应的研究经费,在规定的时间向相关研究单位发布,相关研究单位按照规定的程序申请,在规定的时间内结项,这就是俗称的课题。以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为例,其研究过程与管理机制如下:

1.行政主管部门发布课题指南

各种类型的课题研究都有各自固定的程序,大多是以两年为一个研究周期。课题组织管理部门在固定时间段发布课题立项通知,并附带课题指南,有申报意向的相关人员在课题指南里寻找适合自己的研究项目。中小学课题指南大致分为教育管理、课程与教材、教育改革与教学策略、教学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评价及考试改革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等项目。

2.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组织教师申报

学校接到课题申报通知后,要在通知规定的时间内组织本校教师申报。如果申报课题较多,学校会组织相关人员对课题进行初评,筛选出部分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如果申报课题较少,学校基本不太关注申报的课题内容,教师只要把申报表填好,学校签署意见、盖章后,就可将申报表上报。由于课题与教师评职挂钩,与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考核挂钩,无论哪一级别、哪一类型的课题申报,都会引起教师个人及学校的极大关注。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人人要有课题项目,或参与课题项目,课题,广而泛之地在教师中存在。

3.课题获得立项后组织开题

获得立项的课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开题论证。填写好《开题论证表》,课题组聘请校内外在学术及管理上有一定影响的人员,组成开题论证专家组,就课题的内涵表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案设计、预计完成的成果及完成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开题论证专家组成员给出一些指导性建议后,在《开题论证表》上签字,并在《开题论证专家意见表》上给出论证意见,签字后即完成开题论证。

4.中期汇报

课题中期汇报工作主要是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对后期研究计划进行详细阐述。中期汇报形式大致分为四种:一是学校教科研管理部门组织,课题组进行口头汇报后,提交相关表格和材料;二是课题管理部门指派专门检查小组到各校检查,几个人的中期检查小组,面对的是方方面面的课题,给出的指导、建议基本上局限于文本材料层面,很难有理论及理念上的指导;三是由课题管理部门召开中期检查汇报会,各课题组要准备好相关的纸质材料及PPT,课题主持人在会议上逐一汇报前期课题研究工作;四是网上提交中期汇报材料。

5.结题鉴定

结题鉴定一般分为会议鉴定、通讯鉴定和免鉴定三种形式。较为流行的是会议鉴定。课题管理部门公布结题评审专家人选,各课题组在公布的名单中选择、联系,并确定3~5人组成结题鉴定专家组,进行课题结题鉴定。采用通讯鉴定的较少,课题组将课题所有材料装订成册,邮寄到课题组织管理部门,并把电子档材料打包发送。免鉴定是对有重大科研成果的课题而言,主要是指在CSSCI期刊发表若干篇与课题高度相关的论文,或在核心期刊发表若干篇与课题高度相关的论文,或者课题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相同课题在更高级别课题研究中已经结题。

当以上程序完成后,课题研究就结束了,课题组就可以拿到结题证书了。

二、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误区

各中小学都有一定数量的课题研究项目。由于基数的庞大,自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会出现课题研究的误区。

1.只要立项,就一定能结题

纵观各级各类教师课题,只要被立项,没有不结题的。想做课题研究的教师,都将关注点放在立项环节,只要获得课题立项,课题就完成了一多半,下面就是在规定的结题时间内把文本材料做好,发表一两篇文章,就万事大吉了。是否有真正的研究成果,如何应用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研究课题的教师及学校的重视。参与课题研究的各环节检查及评审的专家们,他们关心的也不是学术水平,大家都在同一个圈子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太过较真于人于己都不利,检查、评审由此沦为形式,致使课题研究也流于形式,大量平庸成果以合理形式出现在研究领域。

2.课题申报书重理性,背离草根研究

各级各类课题申报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个人信息简介;课题内涵的表述(含核心概念的界定);立论依据(含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方案;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课题的保障条件及经费预算等。教师课题研究大多是来自教育实践层面的“草根”研究,从事高端教育理论研究的是极少数。理论性不强的教育课题,在研究之前要阐述其理论价值;或在应用性不强的理论性课题申报中,要研究者写出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使得很多教师课题研究处于下不接地气、上不晓星辰,既不能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也不能有效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尴尬地位。

3.注重形式和文本,浪费严重

教师课题中的浪费现象主要是指过度的人才资源的浪费、经济浪费和时间浪费三种。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聘请有影响的学者指导、把关无可非议,但不论什么类型、什么级别的课题,在课题研究的三个环节都必须要高规格聘请校外学者,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聘请校外学者,学校要支付旅差费、招待费、评审费等许多开支,每举行一次这样的活动,学校花费不菲。每次检查、汇报及评审,课题组及学校方面都要准备大量文本材料,装裱精美的课题材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准备。人力、经费和时间的付出是课题研究的需要,但若将形式看得比内容重要,会让课题研究失去应有的价值。

4.用技术指标管理课题,将研究变成做材料

每位申报课题的教师都会根据课题指南和自身实际选择及确定自己的研究项目,但参加课题检查及评审的人员都不是面面通的全才,在检查评审时,很难对每项课题都提出有价值的指导意见,更多注重的是技术层面的处理,如:材料如何装订,文本内容如何调整,研究报告的格式等。用外在的技术指标检查和评审课题,使课题研究变成一项文本性的工作,只要拿出厚厚的文本材料,并进行精美装订就可以结题了。很多做课题研究的教师将与课题研究关系不大的文件、通知、课件、教案、作业、教学图片等充斥在课题材料中,将课题研究变成做课题材料。

5.注重课题数量,对成果转化率关注不够

由于部分课题研究过于注重文本性材料,对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及前瞻性理念注视不够,最后形成的研究报告中抽象的理论文字较多,可操作性的内容较少,实用价值不高,理论水平也较为欠缺。很多研究成果最终只是以纸张的形式静静地存在于课题材料中,很少有课题管理部门、学校及课题组成员思考及关心如何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只要立项就一定可以结题的课题运行机制,使得课题研究很难真正开展,研究成果没有多少价值,无法与教育实践及教师素质提升进行有效转化。

6.“跟风”研究多,创新研究不足

各级各类课题申报中存在一种现象,即:历年项目,年年重复。从国家课题、省级课题到市级课题、校级课题,所发布的申报要求、课题指南似乎都上下比葫芦画瓢。虽然课题级别不同,内容却极其相似。教师们在指定框架内,按规定程序“跟风”研究较多。由于很多教师申报的课题不一定是来自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造成课题研究的起点不佳,很难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只能走平庸主义的路线——跟着指标走,以文本的形式速成研究成果。其成果由于没有创新及实用价值,也会在课题结题后速朽。

三、走出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误区的对策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活动中的问题,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进而为教育实践服务,为教育发展服务。要走出课题研究的误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以研促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厘清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界限

中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不同于专业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其目的不在于形成学术成果、建立学术流派,而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是一种基于教学一线现实的研究活动。课题指南应避免假大空的成分,在课题申报环节应删除或淡化与教师研究相距较远的条目,如国内外研究现状、该成果重大理论价值等。鼓励教师从经验总结、问题提出的日常话语阶段走向研究领域的自觉建设阶段。在研究方法上由直观化、简单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和成熟化;在研究领域上逐步实现跨学科化和课程体系大综合化;在研究主体上更加重视变革和合作,既能保证广大草根教师在各自的领域取得总结性和开创性的成就,又能让部分有扎实理论功底,有研究潜力的教师成为教育家,成为专业教育研究者。

2.鼓励教师“在身边找课题”

教师从事课题研究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关注教育现状;分析教育的发展趋势;总结出教育行为中的教育价值;与众不同的视角;找出教育实践中小而实的问题。在初步具备这些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鼓励教师在身边找课题。身边课题存在于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在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寻找新的生长点,让当前成绩成为攀登下一台阶的起点;从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将问题变成教育资源;从现有教育行为中寻找与教育发展趋势相吻合的挂钩点,让教育成为系统工程;从教育理论中寻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支撑点,让教育少走弯路。在身边找课题,找能为教育服务的课题,才能守护课题的纯粹性和生命力。

3.找到问题:课题研究的起点

课题研究中,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找出问题,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否则从伪至伪,便难以触及教育的本质。教育中的问题与困惑是研究的起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的归宿。寻找教育问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寻找问题,并思考所发现的问题是否是教育中的真问题;判断问题,该问题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储存问题,将发现的问题与头脑中储备的教育问题相联系,找出问题间的关联;分析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可能的发展趋势;解决问题,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课题研究的目标;利用问题,将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理论,实现课题成果的转化。

4.摒弃单纯对课题数量的追求,提高研究质量

每所学校不要单一追求立项课题的数量,而应根据本校实际,开展适合本校特色的课题研究。如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应注重研究城乡结合部可能对教育形成影响的因素,如地域治安状况、产业分布状况、游戏和娱乐场馆在该地域的分布状况、家长的职业状况、家长受教育程度对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家校结合的热情及参与度、家庭生活规律、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状况等。根据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再进一步研究学校教育的相关问题。开展适合本校实际的课题研究,并注重各个课题之间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提高研究质量。

5.鼓励教师做微型课题,从事草根研究

微型课题是一种提升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智慧,改善优化教育生态与教学文化的“草根化”的教育研究形态。广大教师来自草根,应鼓励教师做微型课题,从事草根研究。虽然这样的课题没有高级别光鲜的外衣,但这样的课题因为“接了地气”而更扎实有效,也能为教师进一步从事高级别课题研究打下基础。教师课题不是以创造知识为目的的研究,教师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微型课题研究起始于教育问题,终结教育改进,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实践的过程,就是教育问题解决的过程,应重视并鼓励教师写教育随笔、教育反思、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这是研究的基础。

6.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课题管理

课题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课题管理水平不仅决定着课题研究的质量,也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如果课题管理是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人为划定各种指标做硬杠杠式的条块分割,就会使课题管理数字化、材料化,一旦数字化、材料化,必定会忽略数字与材料之外的成绩,而那些无法量化的、数字和材料之外的成分可能是更宝贵的。如果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太苛刻”,课题研究者就会手忙脚乱、心浮气躁、敷衍了事。没有时间从容地思考,不仅难以取得研究的成效,还会损失更多。课题管理者应为教师创设宽松的研究环境,实行开放动态管理,让研究者不受不必要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让他们服从于教育科学内在的需求,将参与研究变成自己内在的需求,变成自我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自由自在地进行教育探索。

教育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从事课题研究应该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让课题研究沿着科学的轨道运行,切实为教育发展服务,是学校课题管理的根本。以科学的态度搞好课题研究工作,以务实的态度让课题研究不走形式是开展各类课题研究的宗旨。

篇5: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

[论文摘要]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本文从实践出发,阐述了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七个步骤。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个案研究

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经受不住挫折、不会合作、缺乏责任感、懒惰、逆反等。教师为教育他们磨破了嘴皮,但收效甚微。教师们非常渴望有高人给支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师自身,面对千差万别的、变化发展的学生,修炼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力,将有利于破开种种教育难题,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个案研究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修炼的。即教师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修炼自身个案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初二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完成作业是该男生现在的表现,通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该生在小学就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忙于做买卖,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多了,作业多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做作业吃力,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更频繁了。由此做出的诊断是:该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事实真相,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第一类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上课没注意听讲;听讲了但没听懂;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等。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有时,阶段的划分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如,一位教师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时也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课不随便接下茬;第二阶段:自习课不随便下座位;第三阶段是:自习课不随便说话。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要求某一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该生数学基础太差,就要和家长商量请家教的问题。再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这个成绩对于别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了。最主要的是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性交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在终级目标的达成上,我的辅导可能还不够充分。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个案的撰写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6、主题明确。

篇6: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形式;形成因素;对策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

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由于心理压力、不良情绪或环境因素造成的无法正确对待教学工作的应激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的状态中形成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衰竭的现象。笔者通过相应资料的查询与实际状况的研究提出教师职业倦怠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生理疾病多发

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是工作上的压力,但产生效果则对工作、生活、身体均有较大影响。职业倦怠能够导致教师发生一定的生理疾病,例如失眠、头痛、内分泌失调等,甚至造成周期性的焦虑、沮丧、恐惧、绝望。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生理上的病态,容易造成身体健康上的严重问题,特别是针对抗压能力弱、心理素质低的教师,导致其产生厌倦教学工作、工作停滞不前的状态,严重的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等不良现象。

2.工作热情低下

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倦怠现象都会影响其工作热情,教师工作在此问题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一旦在工作上产生倦怠,对待教学工作的热情就会随自己的情绪发生波动,不利于学生听课学习,教师的情绪更加焦躁,以此恶性循环,教师将彻底失去工作热情,再加之成就感的下降,枯燥无味的繁琐感将充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工作效率将大打折扣。

3.消极情绪明显

在入职前,教师的目标及志向在一开始都是比较远大、积极的,然而一旦发生倦怠得不到合理控制的现象,教师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再加上工作过程中学校对教师教学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使教师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对最初的目标完全失去前进动力,形成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对未来工作失去信心,放弃对工作的积极态度,甚至产生茫然、抑郁的倾向。

4.人际交往出现问题

工作上出现倦怠,教师的生活也会受到工作负面情绪的影响。有倦怠感的教师常常在工作中出现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攻击性言辞较多的行为,造成严重的心理偏差,从而导致同事的关系疏远,家庭的关系紧张,加之个人性格的原因,甚至有可能产生自闭的现象,使教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怯懦、自卑、消极的态度,以至于影响生活中正常的交往圈。

二、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因素的分析

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往往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和文献检索将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1.学生教育难度大,家长要求高

当今社会更加开放,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且独生子女数量偏多,学生存在依赖性强、娇生惯养的现象,在简单的教育问题上存在过多的思考而导致教学的复杂性,例如在选派班干部、安排座位等简单问题上稍有考虑不周,就会遭到学生的反对和家长的指责。再加之存在心理问题严重、性格独特等学生的存在,老师的教育从简单的传授知识增加到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甚至调节学生在学校的违规、暴力等不良现象,教育难度不断加大,使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

2.工作性质单

一、枯燥、重复

教师的工作从传授知识到批改试卷,带完一届学生则返回带新的一届,工作缺少创新性,教学内容围绕几本课本十分单一,重复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导致教师产生焦虑、无趣的封闭感,加之工作时间的不稳定,每天在备课、讲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的循环中度过,容易使老师产生工作上的被动,再加上存在针对个别学生的谈话、学生的整体安全等问题,时刻牵动着教师的情绪,进而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3.工作负担重、周期长、创新性差

大部分学校虽然打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旗子,但仍然以提高升学率为教学重心,体现在日常教学即为平时的考试测评上,分数的压力加大了教师之间的工作竞争,而教师的精力集中在不容易控制的学生身上,使教师在高精神负荷的运转中产生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工作压力大,工作内容没有创新性,此时学校如果缺少教师活动的设置,教师的整体工作状态将每况愈下。

4.教师自身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心理素质不高

以上几点内容从主观因素和客观事实描述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之大与工作内容之枯燥,因此,教师的工作付出十分浩大,而通过有关资料我们了解到教师的工作水平并不是很高,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待遇的低下使教师对自身的工作付出感到缺乏价值,长此以往产生焦虑的工作情绪,最终导致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教师的心理矛盾不断加剧,最终造成职业倦怠。

三、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通过以上内容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笔者同样从主观与客观两大方面提出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对当今部分学校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减少起到作用。

1.社会提升教师待遇,增强教师职业威望

社会、学校的大环境对教师工作状态的改善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社会应当适当加大对教师物质的投入力度,在经济上肯定他们的劳动付出,从而引起公众特别是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重视与理解,建立合理的赏罚制度,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和满意度;学校则应当适当增加教职工活动,给予出现倦怠现象的教师足够的开导与帮助,适当创新学校的教学形式,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减少工作压力,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2.教师学会自我调适,提高心理、生理素质

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提高对自身工作的热情,在挫折面前敢于勇往直前,才能去享受工作乐趣,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社会、学校对教师心理与工作的引导远远不够,教师自身必须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适当减轻工作压力;在情绪低落、工作受挫的时候应当学会寻找方法调整心理状态,例如通过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在无法忍受工作压力的情况下与亲近的人共同排解不良情绪,分析如何度过工作低谷。既然不能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那么就学会减少不良情绪给自身生理与心理造成的损害,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从而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的工作能力。

3.教师加强个人修养,增强角色适应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明确自身定位,在了解自身工作性质、做好工作准备的情况下尽量做到理智,既要学会维护自身的工作利益,又要承担自身的工作责任,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以及优势与弱点,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过分自卑。同时学会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发挥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带动学生更好地发展。注意增强自制力,提高眼界,扬长避短,减少人性的弊端与漏洞,进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正确对待工作难处,久而久之消除倦怠心理,提高工作热情。

4.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教师的价值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正确的职业观念是教师提高工作能力的基础,而良好人际圈子的建立能够使每一位教师在环境的熏陶下同样保持健康、积极的工作形象。因此,教师既要了解自身职业是光荣、劳累的,也要铭记教学工作是繁重、清苦的。只要保持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保持协调的交际方式,教师的工作就一定能够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在以树立良好形象的工作中尽可能制造更加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使许多困难逐步加以克服。

上一篇:晚宴典礼客户答谢下一篇:建设银行电子支付流程